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甲午战争经验与教训_马勇

甲午战争经验与教训_马勇

甲午战争经验与教训_马勇
甲午战争经验与教训_马勇

总第666期Sum No.666

2013年第05期No .05,2013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收稿日期】2013-01-11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5-0064-09

甲午战争经验与教训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北京100086)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是历史重大转折,后世中国在检讨这一事件时总是归因于日本人在东学党起义爆发后对中国的诱导,以为中国政府没有看清日本人的阴谋,轻易接受日本政府的建议向朝鲜派兵。这个检讨其实还有很大的再探讨空间,因为中日双方的政策走向并不因对方的一个建议而发生根本逆转。

1894年6月6日,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两千淮军精锐登陆朝鲜,准备参与镇压东学党。

中国军队的动向引起了日本政府的兴趣,或许这就是日本政府所期待的结果。日本政府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进行战争动员,成立战时大本营,日皇睦仁亲任统帅,日军参谋总长有栖川宫炽仁亲王为幕僚长,陆军中将川上操六为陆军参谋,海军中将中牟田仓之助为海军参谋。日本立即进入战争状态。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训令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视情况许可施行“适当的临机处分”,显然是让大鸟圭介注意寻找战争理由。

日本的动向立即引起了中国方面高度关切。6月7日,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行文照知日本外务省,表示中国政府依据朝鲜政府书面请求出兵,依据十年前天津专条约定,派兵应先行文照知。汪凤藻在照会中表示,派兵援助乃我朝保护属邦旧例,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接受了这份照会,但对照会中“属邦”之说很不以为然。汪凤藻与陆奥“大费辩论”。稍后收到李鸿章电报指示,以为“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前事历历可证,天下各国皆知。日本即不认朝鲜为中属,而我行我法,未便自乱其例,固不问日人之认否”。言下之意,中国做事只是凭着自己的良心,不管你们日本认不认。

由于日本是执意要利用此次事件与中国一决雌雄,由此确定朝鲜的未来,因而对中国方面任何解释都不愿意接受。

6月8日,日本政府向朝鲜派遣七百名军事人员。中国驻朝鲜最高负责人袁世凯即设法查询,日本方面解释说此举只是为了保护日本使馆和侨民。中国政府对此答复日本政府说,日本此举只为保护公使馆、领事馆和商民,暂且可以理解,但希望日本政府适可而止,不要多派,更不宜派兵深入内地。

日本政府已有足够准备,当然不会听从中国政府的劝告。6月10日,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统兵抵达仁川,不顾朝鲜方面反对,强行进入首都汉城。

针对日本人的挑衅,袁世凯强硬以对。立即请求驻扎在仁川海面的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率部进入汉城与日本人对抗。

对于袁世凯的决定,李鸿章似乎并不太满意,他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指示袁世凯:汉城平安无事而日本人不听劝阻执意妄为,各国公使当有公论,我宜处以镇静,若各调兵作声势,

一、战争起源

徒自扰也。

李鸿章不希望因朝鲜问题与日本发生冲突,但日本人并没有善意理解中国的立场。日本在随后不断向朝鲜调兵遣将,各国使节似乎也对日本的做法略有怨言。6月12日,大鸟圭介找袁世凯面商撤并事宜,表示自己已年过六旬,岂有惹是生非的动机?他表示将阻止日本政府继续向朝鲜派兵,同时希望袁世凯也能阻止中国继续用兵。

大鸟的态度影响了袁世凯和李鸿章。李鸿章指示袁世凯,既然大鸟愿意将已到汉城的日军暂驻即撤,那么我们也就不必加派军队,叶志超、聂士成部,亦不要添兵,更不要在朝鲜节外生枝,假如东学党人已被驱散,我军当陆续回撤,以免朝鲜疑怨,日本借口,继续向朝鲜用兵。

李鸿章的主张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6月14日,李鸿章电告总理衙门已命叶志超部缓进暂扎,整理归装;并命袁世凯与大鸟协商,中日两国同时撤兵。

总理衙门并不这样认为。总理衙门在复电中指出,如果日本不肯与我同时撤兵,那么我兵宜仍前常驻,叶志超、聂士成部仍以进剿东学党为是。

日本政府当然不会轻易撤兵,当东学党起义平息之后,日本政府仍在寻找继续用兵的理由。日本政府决定向中国政府提议两国携手,共同改革朝鲜内政,且共同平定朝鲜内乱。很显然,日本的理由就是为了不撤兵,他们也很清楚中国政府不会答应这样的请求。但日本政府由此可以摆脱在国际上的困境,以“改革朝鲜内政”获取国际社会的认同。

6月16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约见中国公使汪凤藻,表达了“中日共改朝政”的意思,第二天又以外交公文正式表达。

对于日本政府的建议,李鸿章非常敏感,他当即指示汪凤藻对日本人“共改韩政”的建议给予严厉驳斥,不要给对方留有丝毫实施希望。李鸿章说,朝鲜内乱大致平定了,我军不必进剿,日军更无会剿之理。十年前伊藤与我订约,明确规定“事定撤回”。且《日朝江华条约》也规定朝鲜内政自主,外部势力不应该利用朝鲜的内乱危机过多干预。所以中日之间并不存在“共改韩政”的任何可能性。

对于日本来说,“共改韩政”的动议或许是一张好牌,中日交涉确实由此进入一个复杂阶段。日本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加大在朝鲜的军事存在,他们期望以军事上的优势和先发制人,掌握朝鲜事务的主导权。

日本军队并没有像大鸟告诉袁世凯的那样逐步回撤,相反在随后的日子里不断加大派兵力度,且刻意刺激中国官员的神经。袁世凯、汪凤藻等将这些情形随时报告朝廷和李鸿章,但李鸿章依然不为所动,劝告朝廷,日本人生性浮动,若我再添兵厚集,可能正中日本人的圈套,适启其狡逞之谋,殊非伐谋上计。

在发给袁世凯的电报中,李鸿章以为日本政府的用意现在还很难准确预测,我方只能冷静观察,谨慎出手,如果我没有向汉城、仁川派遣一兵一卒,日本人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夺踞汉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中国在此后一段时间,一方面竭力驳斥日本政府“共改韩政”说,指责日本无权干涉朝鲜内政,要求日本与中国同时撤回在朝鲜的军队,尊重朝鲜主权。另一方面,李鸿章利用国际关系,请求利害攸关的俄国等友邦出面协调,劝说日本。

不过,日本“共改韩政”的动议毕竟是在道义上略高一筹。因此,日本政府根本不担心国际社会压力,更不担心中国政府。6月22日,陆奥宗光向汪凤藻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对中国政府拒绝“共改韩政”深表遗憾,表示日本断不会撤退驻扎在朝鲜的军队。这份外交照会后来被称为“第一次对华绝交书”。中日两国在朝鲜问题上各行其是,冲突的几率越来越高。

既然对华绝交了,日本政府当然不再顾及中国的态度,日本开始向朝鲜大规模用兵,并着手单方面制定“朝鲜内政改革方案”。朝鲜事务的主导权似乎逐步到了日本方面。

日本的挑衅激起中国内部的相当不满。一些力主向日本强硬的人不断向朝廷施加压力,

请求强硬以对。6月25日,朝廷告诉李鸿章,根据现在的情形,口舌之争已无济于事。日本政府大规模向朝鲜用兵,使半岛形势日趋危机。究竟应该如何处置,还望尽早拿出办法。

根据朝廷指示,李鸿章有一详细禀报,他仔细分析中日军事实力,以为海上交锋恐非胜算,陆上亦非大举不办。即便大举用兵可以扭转局面,但李鸿章依然认为不应轻启衅端。李鸿章详细列举了北洋海军装备,强调堪备海战的战舰只有八艘,其余的船舰只能供运输、练习而已。最近数年,部议停购船械,未能续添,而日本每年必添铁快新船一二艘,海上交锋北洋绝对处于劣势,很难胜算。

至于陆路,李鸿章说,沿海各军将领久经战阵,器械精利,操演纯熟。然合计不过两万人,分布直隶、山东、奉天三省海口扼守炮台,兵力本不为厚。如果让他们出境援朝抗倭,事非大举不办。一经抽调,则处处空虚,转虑为敌所乘,有妨大局。

李鸿章建议从两个方面准备:一是如果一定要在朝鲜问题上惩处日本,那么就应该认真准备,假以时日,筹集足够的经费,添置必备的装备,大规模扩充军力,战则必胜,不打无把握之仗;二是建议朝廷还是谨慎考虑,不要轻启边衅,否则后患无穷。

然而不管是朝廷内部,还是前线的军人,似乎都还死守传统宗藩理论,依然将朝鲜想象为中国的藩邦,以为日本对朝鲜的干预就是对大清的蔑视。他们不知道时移势易,大清不再是过去的大清,日本不再是过去的倭寇,朝鲜也不再是过去的藩国。然而他们保护藩国的呼吁非常诱人。7月12日,御史张仲火斤等联名上疏,从检讨中法战争失误开始,归结为必须与日本在朝鲜一决胜负,因为朝鲜与东三省壤地相接,为我国家必争之地,日本窥伺,俄国垂涎,英国虎视。今日我大清不粉碎日本野心,东北亚乱局势必给我大清带来无穷后患。

爱国主义、国家利益是最好的说辞,日本大规模用兵也给中国留下了这样的机会,其实日本本来就期待中国同样向朝鲜用兵,只有这样

才能为日本找到军事行动的正当理由。

日本大规模军事行动严重刺激了中国。7月14日,朝廷指示李鸿章改变原来的思路,积极筹备,向朝鲜发兵。李鸿章根据这些指示,调整布局,开始抽调精兵开赴朝鲜。

7月21日下午,满载清军和武器弹药的“爱仁”号从天津大沽开行。第二天傍晚,“飞琼”号离港。第三天,也就是7月23日晚,

“高升”号从大沽启程。北洋海军副将方伯谦率“济远”、“广乙”、“威远”三舰护航。

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济远、广乙,悍然击沉高升号运兵船,一千多名清军官兵命丧大海。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日),中日两国同时发布宣战诏书,相互指责,影响远东格局特别是近代中国历史走势的甲午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丰岛海战,特别是高升号沉没,标志着甲午战争爆发,中日两国处于敌对状态,尽管两国尚未正式宣布开战。

按照李鸿章的部署,中国确实不准备与日本决战,一是没有资本,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的战斗力和装备,李鸿章最清楚,好几年没有拨款更新装备了,早已远远落在日本后面了。第二,李鸿章心中更清楚,世界大势决定着中国不可能继续维持宗藩体制。宗藩解体,重建与各藩国的国家关系,其实应该有新的思路,无论如何不能再以天朝上国自居,更不可能对藩国发号指令,阻碍藩国发展。

基于这样的考虑,李鸿章当然没有进行切实的战争准备,然而日本确实又太过分,一步一步将中国赶上战争舞台。1894年7月25日,日本军舰在丰岛海面击沉了中国政府运兵船高升号,一千多名官兵葬身海底。同一天,日本政府威逼朝鲜大院君李罡应宣布废除中韩之间的《贸易章程》。李罡应还宣布请求日本军队将中国军队驱逐出朝鲜。

日本的做法特别是大院君李罡应的宣布使

二、甲午陆战:望风而逃一泻千里

中国政府很没有面子,中国军队如果就这样离开朝鲜,确实有损帝国威严,必然会在内部带来严重后果。

中国已经进入朝鲜境内的军队主要驻扎在牙山一带。日本大本营早就密令第九混成旅团在充分准备后向牙山进攻,一举歼灭清军主力。

牙山距朝鲜首都汉城七十公里,清军驻扎在那里显然有其战略考虑,日军准备夺取其实意义相同,都是希望以此掌握汉城控制权,所以牙山在中日决裂后成为双方必争之地。

清军驻扎在牙山有两千多人,指挥官为叶志超和聂士成。当他们发现牙山可能将成为日军进攻对象时,突然感到牙山其实为军事绝地,易攻难守,不宜久留。于是他们主动调整部署,由聂士成将主力撤至成欢驿。

成欢驿在牙山东北约二十公里,聂士成、叶志超的目的,显然期望在那里阻击南犯的日军。对于清军的行动和目的,日军有密切跟踪和详细推理分析,在清军撤至成欢驿不久,就悄然完成了对成欢驿的包围。清军将领对此茫然无知,还陶醉在自己的战略构想中。

28日拂晓,日军对清军发动进攻。经过几个小时激战,日军在早上七时占领成欢驿。聂士成率众突围,向平壤集结。

成欢驿之战,清军损失两百多人,并不算多,但是这一战却使清军的问题暴露无遗,失败主义情绪此后一直在清军中弥漫。相反,日本军队却通过这一次牛刀小试,赢得了先机,振奋了军心。

对中国政府来说,成欢驿失败,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主力损失不大,且在叶志超、聂士成分别带领下,先后撤至平壤,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完成了新的战略布局,即以朝鲜旧都平壤为中心,背靠大清,固守北方,形成中日两军对峙格局。

在朝鲜危机爆发之初,李鸿章就根据朝廷的总体部署向朝鲜派遣南北两路大军,南路就是由“高升”号等运输船运送至牙山的部队,主要是为了接应援助驻扎在那里的叶志超部,但未能成功;北路就是由陆路入朝的盛军、毅军、奉军以及奉天盛军等所谓四路大军。四路大军总兵力一万三千多人,前三军在当时堪称清军精锐,皆为李鸿章淮军旧部,分别由卫汝贵、马玉、左宝贵统领,练习西洋新式武器多年。

北路大军从陆路进入朝鲜北部后,平壤的形势已经非常紧张,中日双方指挥官都很清楚,平壤是朝鲜北部最重要的战略据点,谁先进入谁就占有先机,谁就有胜利的可能。所以中日双方在其战略布局中都以抢占平壤为最急要务。7月31日,卫汝贵一部率先进入,至8月9日,北路四大军分别完成在平壤的集结。

清军已经控制住了平壤,只是由于清军在架构上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极大削弱了清军战斗力和向心力。特别是叶志超从牙山溃退平壤后,却利用各种渠道向朝廷谎报战功,博取欢心,慈禧太后懿旨嘉奖,稍后又被任命清军驻朝各军统帅,令其督率诸军,相机进剿。

一个怯畏敌且又惯于谎报军功,饰败为胜的政治小人竟然成了与日军决战的前敌总指挥。日军将领闻讯窃笑,清军内部稍微了解真相的人非常生气,当然也不会服气。凡此,都为平壤战败埋下重要伏笔。

进入9月,日军分批进逼平壤,逐步完成对平壤的战略包围,切断清军的退路。然后采取分进合击战术,从各个方向、方位对平壤清军进行骚扰式攻击,不断蚕食清军防地,扰乱清军的注意力和关怀点。

9月12日,大同江南岸日军分东西两路向平壤发动大规模进攻,并有民船百余艘由大同江下游暗渡。马玉率部奋力抵抗,击毙日军数十人,振奋了士气,然而左宝贵突然中风偏瘫,无法行动,使清军布局受到相当影响。特别是清军在平壤的集结还是太少了,前后抵达只有一万多人。日军包围平壤的军队风传已有数万人,其实真实情况与中国军队数量相当。但是传闻肯定会在情绪上影响清军战斗力的发挥。

日军此时的军事目标,并不是将清军赶出朝鲜了事,而是有合围聚歼的意思在。9月13日,日军元山支队进抵平壤以北顺安、肃州,截断平壤后路。李鸿章获知此项情报后,立即命大连湾刘盛休率部前往,保护清军后路不被截断。

然而清军的行动还是晚了一步。9月14日,叶志超已经探知平壤的电线已被切断,日军对平壤四面合围。清军与进攻的日军也进行了殊死抵抗,死伤无数,城中人马皆糜烂,无处汲水,很难再守,否则全军覆没。

9月15日凌晨,日军数路向平壤发动总攻击,大小炮弹纷发如雨,炮声隆隆震天撼地,硝烟如云,火光映天,杀声阵阵。

日军大岛义昌旅团猛扑大同江南岸清军阵地,马玉、卫汝贵率部迎头痛击,英勇抵抗,从黎明战至日出,从日出战至日中,反复拉锯,反复争夺,互有伤亡。

实事求是地说,清军在平壤战役中打的并不错,日军将领也承认受到清军非常顽强的抵抗。剽悍的马玉指挥盛军不屈不挠,面对日军的包围不慌不乱,雨点般的子弹射向冲锋的日军,眼见着日军一个接着一个被打倒,日军似乎无法继续进攻了。卫汝贵指挥的清军主要负责对付大同江下游上来的日军第五师团,双方厮杀无数回合,日始败退。

在平壤城北方向,左宝贵率领奉军三营迎战日军元山、朔宁两个支队约八千人,双方兵力悬殊巨大。日军占据山岭用大炮猛轰清军阵地,在摧毁了清军主力后发起冲锋。左宝贵率领清军殊死抵抗,勇猛抗击,直至以敌白刃肉搏,清军主阵地外围堡垒相继失守。至此关键时刻,左宝贵忠勇奋发,力疾亲督清军诸将迎头血战,日军不敌,始退,左宝贵欲痛剿殆尽,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忽然胸部中枪,战死沙场。

左宝贵阵亡是清军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清军北部退路由此空虚。守城部队弹药有限,转运不通,军心惊惧,在所难免。叶志超与诸军统领仔细商量,以为不如暂时放弃平壤,让日军骄心,养我精锐,再图大举,一气成功。各将领的想法或许是对的,保存实力也是战争中一个重要策略。只是清军在如此背景下放弃抵抗,放弃阵地,甚至在城头上竖起了白旗。这无疑使后撤的清军犹如惊弓之鸟,一篑千里,闻风而逃,再图大举只是叶志超的一个空头许诺,估计连他自己也不会相信。

9月15日,叶志超传令各军将能够丢掉的军械一律丢掉,乘雷雨夜色掩护,轻装撤退,弃城北逃。李鸿章原本准备决一死战的平壤战役就这样结束了,清军很快退守境内,整个朝鲜随之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中日甲午战争的陆路部分大致就此结束。

中国军队在朝鲜陆路作战一溃千里,望风而逃,朝鲜全境遂入日军手里。中国此时能与日军对阵的还有北洋海军。然而,当两国海军刚刚交手,北洋海军就在几个小时中丧失大半。

在甲午战争之初,中国方面毫无章法,没有战略目标,没有战略计划。而日本则有周密考虑,有各种详细预案。

1894年8月5日,日军大本营参谋总长有栖川宫炽仁亲王向日皇提交了一份详细的作战方案,强调日军此次对清国作战,其基本目标就是将日本陆军主力送过渤海湾,在中国直隶沿海登陆并在此平原地带与中国军队决战。此一目标能否实现,炽仁亲王认为,关键取决于日中海军舰队决战的结果,因海战结果之胜负尚难事先预料,对此他作了几种假设,先将此次作战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日军将以广岛第五师团在朝鲜半岛牵制中国军队,同时派遣联合舰队主力在海上寻找中国北洋海军舰队决战,以夺取黄海及渤海湾制海权;第二个阶段,日军将依据第一阶段海战结果分为甲、乙、丙三种作战预案。甲种方案是,如果日本海军在海战中获胜,取得制海权,则将陆军主力送过渤海湾,登陆直隶平原进行决战;乙种方案是,如果海战分不出胜负,那么日军大本营将派遣陆军主力进入朝鲜,完全控制朝鲜半岛并保守之;丙种方案是,如果日本舰队在海战中失败,完全丧失制海权,那么日军则全力进行本土防御作战。

这样详细周密的作战方案和战略规划,中国方面似乎一直没有提出,好像一直在被形势推着走。还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军队既然开战了,就是要寻找中国军队主力进行决战,这种精

三、黄海决战的悲情与悲壮

神似乎也不是中国军队所具有的。

北洋海军创设于1875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至1888年底正式成军。其实力,据说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或第八,在亚洲排名第一。当然,这个排名,或许日本人根本不以为然,只是这个排名深刻影响了清政府和中国人,使政府中的许多人觉得大清国真的已经中兴,重建辉煌。然而,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成军以来并没有经过实战检验,甚至整个清军在过去三十年中,也就是在平息了太平天国这个国内强敌之后,就再也没有进入过战争状态。大清国在恭亲王奕讠斤和李鸿章主持下,奉行韬光养晦式的柔性外交,尽量不与列强争锋,以换取外部和平,维护国内稳定,所以十年前的中法战争,大清国原本有机会好好练兵,最后却选择了“不败而败”,不仅就此放弃了越南,而且从此开始,将周边藩属、屏障一一舍弃。

三十年洋务,确实使大清国军事力量急剧增长,使大清国清流人物、鹰派领袖有了说大话、说横话的底气。现在,中日两国终于正面冲突了,原本不被大清国看上眼的“小日本”,竟然连连得手,这不能不使大清国上上下下感到气愤,是可忍,孰不可忍!

1894年9月17日上午十时,找上门闹事的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大东沟水域发现北洋海军主力舰队,北洋海军也非常敏捷地发现了对方。日本海军正要寻找这个所谓的亚洲第一进行决战,而北洋海军似乎也想替淮军兄弟报朝鲜战场的血海深仇。

十二时五十分,两国舰队相距差不多五千米时,日舰第一游击突然左转,直奔北洋舰队右翼。犹豫片刻,北洋旗舰“定远”舰终于发出黄海海战第一炮。三分钟后,日本联合舰队“松岛”号发炮还击,旗舰“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摧毁,整个北洋舰队指挥系统在第一时间就陷入瘫痪。更可怕的是,正在旗舰飞桥督战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这轮炮击中身负重伤,北洋舰队指挥系统彻底失灵,此后各舰基本上依靠各自判断决定进退。

丁汝昌受伤并没有影响双方继续战斗,日

舰“吉野”号行进至距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两舰约三千米处,开炮猛轰。“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等日舰随之配合。“超勇”、

“扬威”两舰官兵英勇抵抗,奋力反击,不肯稍退。然而由于这两艘军舰配置太低,速度慢,火力弱,防御能力差。而“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均为日舰精锐。交火半个小时,“超勇”中弹起火,随之沉没;“扬威”身中多弹,战斗力基本丧失,不得已驶离战场。

“定远”舰是北洋旗舰,因而也就成为日舰主攻目标。日舰旗舰“松岛”从一开始就紧紧咬住“定远”不放。然而在随后的炮击中,日舰的炮火并没有占据上风,下午二时三十分,“松岛”中弹起火,被迫退出。北洋舰队在第一回合交手中略占上风。

下午二时三十分,大东沟海战进入第二阶段。日军集中一部分战舰绕至北洋舰队后方,形成对北洋舰队前后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陷入被动。三时许,旗舰“定远”中弹起火。“镇远”“致远”出面迎敌,护卫旗舰。“致远”舰身负重伤,管带邓世昌镇定如常,指挥“致远”全速前进,企图以自杀性方式攻击“吉野”,杀身成仁。不料众敌舰见状,群炮齐发,“致远”功业垂成之际遽尔倾覆,全舰将士两百多人除二十七人获救外,其余均壮烈牺牲,葬身海底。

“致远”沉没后,左翼“济远”、“广甲”远离本队,处境危险。“济远”连中数弹,伤势惨重,管带方伯谦见战事已无可为,遂下令转舵西行,重演丰岛海战故事,退出战场。“广甲”管带吴敬荣在方伯谦示范下,随之西逃。北洋舰队再也无法保持战斗队形,只能被敌舰分隔攻击。下午四时许,“靖远”、“来远”受伤,退向大鹿岛。稍事休整,“靖远”代替旗舰,升起队旗,收拢各舰,准备再战。五时三十分,

“经远”被敌舰击沉。至此,北洋舰队战斗力丧失殆尽。日本联合舰队遂发出停止战斗的信号,大东沟海战经过五个小时激战宣告结束。

大东沟海战,又称为黄海之战,是甲午战争最重要的转折点。北洋海军“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艘军舰或被击沉,或被击

毁。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舰受重伤。清军死伤千余,日军死伤六百。此后,北洋战舰退守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海军手中。日军获取东海制海权之后,完全控制了大清国门户,对大清国领导层构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用武力制服中国。然后通过谈判,获取最大利益。基于这样的战略意图,日本大本营在平壤战役一结束就决定由山县有朋统帅的第一军约三万人乘胜前进,集结主力于鸭绿江南岸义州,养精蓄锐,寻找机会向辽东半岛用兵,占领奉天,直指山海关。日本大本营还任命陆军大臣大山岩大将为司令官,筹组第二军,准备从旅顺一带登陆作战,取牛庄,陷沈阳,陆海夹攻山海关、北塘及大沽口,剑指北京,威逼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平壤战役结束后,清军残部仓皇北逃,战略防线一下子退至鸭绿江北。中国政府为加强防御,任命四川提督宋庆帮办北洋军务,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所带各部八十二营约两万八千人集结于九连城。中国政府还命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率部驰赴九连城,协助防御。清军集结在九连城一带的总兵力有三万人,与日军人数不相上下。

双方部署完成后,清军一如既往采取守势,采取被动挨打的姿态,不敢反攻为守,变被动为主动,士气低落,防御松懈。

而日军在海陆作战连续胜利的激励下,士气高昂,继续采取进攻作战的办法,主动出击,寻机突破。10月24日上午,日军一部从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晚,日军利用夜色在义州城下架设浮桥,对岸清军竟然毫无觉察。翌日晨六时许,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清军奋起反抗,终因势单力孤,众寡悬殊,清军被迫放弃虎山,突围西走。日军攻占虎山后,继续扩大战果。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先后占领九连城、安东以及大孤山等地。短短三天时间,三万重兵把守的鸭绿江防线竟然在并没有发生重大战役的情形下全线瓦解。

当日军第一军向清军鸭绿江发起进攻的同一天,日军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大山岩的指挥下,分乘二十艘运输船,在日本联合舰队十六艘军舰护航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花园口是辽东半岛东侧一个小海湾,位于庄河县西南。港口南向,面对黄海,南与长海县长山群岛隔海相望,背后三面为丘陵地带。西南距大连湾约一百公里,距金州约八十公里。此处海湾宽阔,细沙为底,浅而平坦,涨潮时水深约三米,便于登陆。自古以来,花园口都是军事要地,然而清政府在这里却没有设防,日军在此登陆时间长达十四天,竟然如入无人之地,使日军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登陆后的日军第二军从容休整,11月6日,日军第一师团兵分两路,攻占金州。7日,日军第一师团乘胜前进,分三路向大连湾发动进攻。驻守在那里的清军信奉宁失湾而断不失旅的原则,不战而退,日军不费丝毫力气占领大连湾。

日军占领金州和大连湾后,目标直指旅顺口。旅顺口与威海卫隔海相望,一南一北,共扼渤海门户,为海军根本,为军事要塞,清政府自然在这里部署重兵把守,竟有七位统领在旅顺口驻防,统辖的总兵力约一万五千人。但七个统领互不统属,各自为战,而采取的战法依然是防守待敌,被动防御。所以,面对日军强势进攻,清军稍战即溃。北洋前敌营务处总办龚照本应负起协调各军、激励将士、保卫旅顺的责任,但他闻知金州失守后,竟然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快艇仓皇逃往烟台。稍后,卫汝成、赵怀业、黄仕林等统领也未战先逃。

于南线作战的同时,日军第一军自突破鸭绿江防线后,乘胜前进,连续攻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战局急转直下,奉天成为日军必取目标。清政府匆忙任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驻节山海关,授予指挥关内外军事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和老帅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

清政府的调整目标是重新构筑辽阳东路一

四、甲午陆战:弃守辽东

道新防线。这条防线西起摩天岭,东迄赛马集,长约一百五十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清军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这道防线堵住日军进犯辽沈的通道。

为了打通辽阳东路这条通道,日军第一军第十旅团以凤凰城为基地,兵分两路:一路西进连山关,以夺取辽阳东路第一险要摩天岭;一路东趋赛马集,压制清军,以解除侧翼对日军构成的威胁。

连山关守将为聂士成。聂士成是一个肯用心思的职业军人,他吸取先前在朝鲜失败的教训,改变守株待敌的被动打法,一方面重兵扼守连山关狭隘通路,一面下令于丛林中张旗帜,鸣鼓角,以疑兵驱敌,同时只要有机会,就出奇兵,主动攻击日军,弄得日军不明底里,不得不放弃从连山关突破的计划。

在东路赛马集,清军主帅为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依克唐阿也不再仿效清军先前战法,固守阵地,被动防御,而是以进攻姿态主动出击,避重击寡,神出鬼没,进退灵活,迫使日军在僵持了两个月之后放弃由东路进犯辽沈的计划,日军由攻势改守势,龟缩于九连城、凤凰城等有限的愁城之中。

日军放弃从辽阳东路进犯辽沈的计划后,转而进攻海城。海城东接岫岩、凤凰城,西通牛庄、营口,北控辽阳、奉天,南达盖平、金州。海城既为辽阳的锁钥,亦当北京要冲,战略地位极端重要。12月13日上午,日军第一军第三师团向海城发动进攻,清军守将弃城而逃,日军顺利占领。

海城失守,对清军来说极端不利,大局攸关,老帅宋庆闻讯即派兵救援,试图收复。清军自1895年1月17日起至2月21日止,四次发动收复海城的进攻,但均告失败,损失惨重。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攻陷田庄台。短短十天时间,六万清军就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日本大本营的作战计划非常清晰,就是要寻找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而李鸿章的战略意图也非常清晰,就是尽量让北洋海军主力避开日本海军的锋芒,最大限度保存实力,无论如何也不要出海决战。李鸿章心里清楚得很,北洋海军只是纸糊的灯笼,中看不中用,经不起风雨。

在北线日军大举进犯辽东的同时,南线日军第二军在攻占旅顺口后,也取得了渤海湾的控制权,与旅顺口隔海相望的威海卫成了日军的下一个重要目标。日军大本营的作战目标,就是占领威海卫,封锁直隶湾,消灭北洋海军。进而逼迫中国政府缴械投降,又可避免列强以各种借口进行干涉。山东作战和攻占威海卫,成了日军攻占旅顺口之后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濒临黄海,西连烟台、蓬莱,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旅顺口势成犄角,共为渤海锁钥,拱卫着京津海上门户,素为重要军事基地。

从历史演变看,威海卫原为滨海渔村,汉称石落,元称清泉夼,明洪武年间为防倭寇设卫,始称威海卫。1875年即光绪元年始建炮台;十四年,设水师提督署,驻水雷营,置制造所和水师学堂,并于海湾南北两岸和刘公岛、日岛、黄岛等地新筑炮台多处,成为海防要塞和新成军不久的北洋海军最重要的基地。威海卫拥有不冻良港,三面环山,口门向东,刘公岛扼其前,形成向东、向北两条航道和进出口,日岛、黄岛、牙石等岛罗列在刘公岛两侧,构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势堪称险要。

黄海之战后,北洋海军只剩下“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五艘战舰,而“镇远”在驶进威海北口时,不慎触礁,受伤严重,抢修后虽勉强还能使用,但实在难以让其出海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所拥有的战斗能力非常有限,仅有的四艘战舰如果真的出海作战,主动出击,可能正中日军下怀,因为大东沟海战后,日舰一直采取措施,引诱北洋舰队出海决战,目的当然是要一举摧毁北洋海军。面对日本人的计谋,北洋海军进退两难,出海决战,凶多吉少,很可能将几十年举国之力建设的北洋海军彻底摧毁;不出海,或者不

五、威海之战:甲午战争的转折

敢与日本海军决战,这也是军人的耻辱,北洋的耻辱。大东沟海战之后的北洋已经没有什么本钱可言,战,或不战,对北洋海军将领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1895年1月20日,日军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大将指挥两万五千大军,在日本联合舰队二十五艘军舰掩护下,绕开威海卫正面,由荣成龙须岛登陆,三天后全部登陆完毕。

荣成登陆完毕后,日军在那里从容休整。30日拂晓,日军集中优势兵力迂回威海侧后,猛攻南岸炮台。中国守军顽强抵抗,几次打退日军冲锋,激战至傍晚,守军全部阵亡,炮台失陷。

日军占领南岸炮台后,随即从南、西两个方向逼近威海卫城。2月1日,北岸炮台守军纷纷逃散,海军提督丁汝昌闻讯即派兵至北岸炮台,将火药库、大炮全部炸毁,以免资敌。

2月2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至此,除刘公岛和日岛外,整个威海全在日军手中,北洋舰队失去后防,海军衙门所在的刘公岛成为北洋海军的唯一依托。实际上,刘公岛只是一座孤立无援的孤岛。

日军围住刘公岛和北洋舰队后,并没有立即发动攻击,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诱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以不战而屈人之兵。面对日本人的诱降,丁汝昌不为所动,严词拒绝,既然无法战胜,无法逃脱,那么他就准备以一个军人的姿态面对一切,最坏不过就是以身殉国。

2月5日凌晨三时许,日军派遣鱼雷艇从威海南口潜入港内,偷袭北洋旗舰“定远”。“定远”舰中弹后搁浅。无奈中,北洋将士只好自己动手,将“定远”炸毁,以免落入敌手。

炸毁“定远”后,北洋水师督旗移至“镇远”,后又移至“靖远”。坐困孤岛的北洋水师顽强坚持,期待清军将领有办法拯救他们,或者能够从外围对包围刘公岛的日军给予打击。然而,他们的这种期待始终没有成为事实,他们的绝望情绪在滋长、在蔓延。

6日晨,日军故伎重演,再次派遣鱼雷艇进港偷袭,很快将“来远”及练习舰“威远”击沉。至此,北洋舰队名存实亡,已经彻底丧失战斗力。

2月9日上午八时,日本联合舰队向刘公岛猛攻,丁汝昌登上“靖远”舰指挥,坚守至中午。很快,

“靖远”舰中弹搁浅,被丁汝昌下令炸沉。

“靖远”舰沉没,对坚守刘公岛的北洋将士是毁灭性的打击,援军无望,军心浮动,投降的意思开始在洋员及岛上绅士中弥漫。面对此情此景,丁汝昌承诺再坚守三天,如三天后援兵不至,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找生路。

2月11日,丁汝昌许诺的三天之期到了,援军依然无望,他只好在这天夜里吞鸦片自尽。刘步蟾、张文宣等将领也在此前后自尽身亡。他们不是选择一条逃生之路,而是坦然走向永生,用最后的选择兑现了一个军人的承诺。

丁汝昌自杀后,美籍洋员浩威提议守岛将士借用丁汝昌的名义投降。2月14日下午,双方将领签署投降文书。17日,日军开进威海港,清政府倾三十年国家财力营建的北洋海军,虽然一度号称“亚洲第一”,甚至世界第六或第八,至此全军覆没,成为历史陈迹。

威海卫之战和山东半岛沦陷,使京畿门户洞开,日军长驱直入进逼京师的危险大增,这是清廷从来最担心的事情。因而威海卫之战就是甲午战争的巨大转折点,先前的清廷即便在朝鲜陆地、大东沟海战连续失败,但只要本土防线不被突破,日军不大规模登陆作战,京师不受战争的影响,战争总能支撑下去。现在京师门户洞开,清廷统治者终于在现实面前醒悟,终于知道李鸿章为什么在战前反复告诫不要轻启战端的理由了。

【作者简介】马勇,男,安徽淮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

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

【责任编辑:吴丹】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大全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大全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电影《1894甲午海战》重现了当时的历史概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恃为天朝上国,不思进取以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举全国之力购买军舰,而清政府却以经费不足推诿买军舰(然而倾全国之力为慈禧太后举办60大寿)。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虽然说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遭受了重大的失败,但是纵观甲午大海战前前后后的各种事情,我还是发现了我们的进步。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作为一个男孩子,军事和历史一向是我课余的爱好。所以我利用双休日的空闲,从网上下载了电影《甲午大海战》,认真地观看、仔细地体会。 不过说心里话,对讲述一百多年前甲午海战的故事,我是有点抵触情绪的。因为对中国来说,那是一场失败的战役,看了以后心情非常不爽。当然,从中可以懂得一些道理,也算没有白看吧。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那么在甲午海战中,清朝的海军落后在哪里呢?看看北洋舰队,军舰都是进口的,相当先进,吨位、航速都不落后于日本海军,指挥官也大都有在欧洲留学的经历,那为什么遭到惨败呢?原来他们的落后主要在组织、观念等方面。例如,火炮是先进的,但是弹药却很差,打到日本军舰上不会爆炸;例如,由于士兵的战斗意识差,平时都不爱护设备,让日本的暗探回去报告说“中

国的海军武器装备上全蒙了一层灰,根本不是日本的对手”;再有,军费被贪污了,所以无法添置最新的设备。难怪电影中李鸿章无奈地说:“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相当不错了。” 如今,日本又在钓鱼岛蠢蠢欲动。但我们再也不是腐朽的清王朝了。当年致远舰长、电影的主人公邓世昌说:“让血液来警醒世人吧。致远,是到达远方的意思,希望我们的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走向深蓝。”。我们可以告慰邓世昌,这一天已经来到了。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这天,我看了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深有感触。 电影主要讲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致远舰全体官兵奋力抗敌,连破敌方三艘舰船。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击沉。 看完这个电影,我的眼角湿湿的,致远舰官兵那满腔热血保卫祖国的情感打动了我。弹尽粮绝、孤寡无助的舰船,在面临敌方围剿时,没有举手投降,没有卖国求荣,而是毅然组织了反击。 在当下社会,中国人逐渐变得麻木,只为自己而努力,从来不为国家着想。想想都可悲!试想以后若有强敌来犯,中国该如何自卫!所以,不要让悲剧发生,从现在做起,时时以国家利益为先,以民族未来为重,有所作为而报效祖国,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2014年是甲午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不能忘记的历史事件。认真回顾与反思这场战争的历史教训,认识这场战争何以发生、何以成为那样令人不忍回首的结局,对于我们今天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爆发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 据日本史学家井上清教授的研究,公元4世纪以后,日本通过朝鲜,接触了中国文化。到了奈良时代,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率领大量留学生到长安、洛阳留学,吸收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东西,诸如文字、儒学、佛学、法律制度、行政体制、文学、庙宇建筑乃至京城设计等,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基础。16世纪末期,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后,他的野心膨胀起来,想要征服琉球、台湾、菲律宾,还要征服朝鲜和中国。丰臣的这种主张一直为德川幕府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所继承。19世纪80年代,“脱亚入欧”论的主张者福泽谕吉极力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理论根据与舆 论准备。明治维新后,明治天皇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图谋夺取琉球、朝鲜和台湾。1874年日军侵占台湾南部失败后,于1879年吞并琉球。琉球与中国之间存在

藩属关系,吞并琉球遭到清政府抗议,中日之间就琉球地位问题谈判数年,成为未决的悬案。直到1888年,日本决心用战争手段解决中日关系问题,便主动放弃谈判。日本随即把目光转向朝鲜。日军派军舰到朝鲜釜山海面进行测量,与朝鲜军队发生冲突。日本一方面与清政府谈判朝鲜问题,另一方面强迫朝鲜订立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这个条约为日本下一步侵朝行动打开了方便之门。1884年12月初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失败,日本操纵朝鲜政局的图谋未能得逞。为此,日本派出伊藤博文到中国与李鸿章谈判,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日本未从甲申政变中占到便宜,但却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此后,日本抓紧扩军备战,建设海陆军,成立直属天皇的参谋本部,派遣大批间谍到中国侦察。1887年春,参谋本部陆军大佐小川又次综合侦察结果,提交了《征讨清国方略》,对中国总兵力和各省军力分布做了详细报告,分析了清政府的财政、军费、海军建设、沿海和长江防御设施、官僚和国民素质,分析了日本政府财政状况、军费和海军建设、日本官僚和国民素质,提出以八个师团军力“攻占北京,擒获清帝”。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提出“主权线”和“利益线”概念,认为日本是主权线,朝鲜是利益线,为了确保利益线,就要攻取中国。1893年,日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8篇优秀版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甲午战争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明白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回到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但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杯具,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甲午战争观后感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 长的岁月,此刻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 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但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但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文题目: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学生姓名:严冬 学号:2110401268 所在院系:电气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9 任课老师:顾令仪 完成时间:2012年6月2号

·内容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甚至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使中国人下定自强之决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甲午中日战中国惨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获得相应启示。 ·正文 甲午战争中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而最后却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缺少信念!当政者沉迷权术利益,百姓则大多只求温饱,全国上下不思进取的人太多太多。战前,清廷在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布局,惨败,只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将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分三个小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甲午中日战是一场战争,军事方面无疑是最为主要的。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实行明治维新,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差距并不大,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却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战舰,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且士气不振,缺少训练,甚至连舰艇都不保养。而海军腐败的根本原因又是清政府的腐败以及不重视。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如此缺少信念、凝聚力的军队,能取胜才是怪事。 其次,政治方面也是战争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甲午战争前的日

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由此走向强国之路。而此时清朝的官员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这种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腐败得不到革除,为中国的惨败埋下深刻的伏笔。 最后要论述的是经济方面。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的整体经济实力要强于日本。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却因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却因军费严重不足导致战争的失败,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启示 清廷不是被日本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清廷在战前仍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无所作为,腐败无能,沉迷于蹉跎。由此可见,在综合国力面前不思进取、夜郎自大的国家必定惨败,甚至灭亡。 ·参考书籍 《绝版甲午》---------------------------------雪珥(澳大利亚)

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的原因 今天我们还能坐在舒适的教室里上课,还能自由快乐的生活,这都是国家的强大给我们提供的。我们还记得一百二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吗?我们被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国家打败了,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今天我们要时刻反思历史,为什么我们会战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而不是去贪图享乐,逃避历史。在我看来我们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尽管做出了很多有效的改革,但是其制度仍然未变。洋务运动使清政府建立了北洋水师,并且当时是亚洲最强的的舰队。由于政治的腐败必然影响军队的建设,清政府统治者只顾自己想乐,随意挪用军费,导致军队建设落后,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好多枪都是假的,子弹也稀缺,还有李鸿章在军队的思想建设上放任自流、漠不关心,导致军心涣散,将士们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者比比皆是。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我们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没有打过一场胜战。 清政府对日本可能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缺乏预见,夜郎自大,轻视小日本,战备不足。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经济和军事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走上向了工业大国,国内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于是日本就将侵略中国作为基本治国策略。而我们的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取得了一点小成就中洋洋得意,对日本一点防备都没有,还是以农业为主,小农经济。在战争危机的时候,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消减军费,停止购买大型军舰,停止拨付机械弹药的费用。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判断极为不明确,还在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仍做自己的大国梦,还认为日本就是个蛮夷小国,对当时日本的发展一点都不了解。殊不知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就在这种时候爆发,我们是毫无防备,日本是有备而来的,最终导致我们以失败而告终。从此之后中华民族走上了危机时刻。 当时清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李鸿章等人,他们一味的依靠外国调停,没有考虑自身实力的建设,还有在甲午战争中我们的指挥者指挥失误,避战不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是极力主张求和,李鸿章也是坚决主张和局。从甲午战争开始到最后投降,李鸿章都是一味寻求德意美调停,已达到求和的目的,还命令北洋水师避港不出,以保存实力为名,失去了制海权,错失最佳出兵时机,最终导致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曾经是亚洲最强的舰队,拿着最高的薪水,却在甲午战争中不堪一击,这都是统治者一味求全,消极抵抗,贪污腐败造成的。 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上再次反省甲午战争,就是要求我们在和平时代要时刻记住甲午战争的教训。时刻铭记历史,我们才能居安思危,防止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 摘要:当今中日关系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本邻邦的地理位置,和他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强势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看待并处理好中日关系,已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共同疑问…… 关键词:中日;关系;和谐;战略 现阶段,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不仅是两国政治家,而且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看待和处理好了中日问题,便会使得我国人民在看待和处理当前我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局势方面,有更为清醒和明晰的认识,从而,在与自身相联系的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前提。“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的理解中日关系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队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角度来

近代史课程学习感想

无畏探索,在挫折中成长 记得有句话这样说:“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学习才真正开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中,我发现:“当你痛苦的时候,面临巨变的时候,成长才真正开始。” 的确,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一直是傲立在东方的文明古国,但中国真正的探索与成长应该是从近现代开始的。宛若一个茁壮的孩子,有丰富的底蕴,有安详幸福的童年,有无忧无虑的少年,还一度自我满足而不思进取的闭关自首,想要与世隔绝。鸦片战争的炮声无情的将他推向了他所抗拒着,却必然要经历的蜕变时期。从那以后,中国大地不再安宁,一批又一批中华儿女不断探索,一次又一次遭受重创与挫折,然后跌跌撞撞的成长起来,以新的姿势站在历史的舞台。 1840年以前的中国,在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以自然经济为主,自己自足,生活节奏缓慢滞后,朝代的变迁一直在写着“打倒皇帝做皇帝”的故事。曾今一度繁荣富强的国家在历代封建帝王的统治下,越走路越窄,到清代,发展到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然而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多年的大门,翻开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一个人封闭久了,会看不清自己。一个国家封闭久了,是很可怕的事,鸦片战争中列强已经吹响了号角,可是,盲目自大的统治者们,和被麻木的中国人民还没有反应过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让所有中华儿女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做梦的年代结束了,开始了真正的探索。 封建落后,顽固守旧的统治者们只认识到自己的武器装备和军事力量的薄弱,而没有意识到,最关键的其实是统治阶级的问题,固然找不到有效的途径来解救站在风口浪尖的中国。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提到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思想,都因其不彻底性和局限性而无法带来切实可行的改变。它的失败也充分说明了地主阶级担当不了中国近代化的重任。不过却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同时也促进了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第一次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即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讨论的素材。有尝试,才能有探讨的资料,有探讨才能有思维的碰撞,才能有思考。初步的尝试为后来的更多尝试提供了可能。 在这之前,中华民族大胆探索的例子还有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二者都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迷信而显得单薄无力,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打压下迅速失败。维新变法运动也依赖靠不住的君主,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同时又惧怕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在历史上昙花一现,变法失败无力回天。每一次失败都作为一个典型,说明了单一阶级的,不依靠群众的,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总是无法带来巨大变革的。然而,这些运动中却一次接一次的反映出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探索新道路的渴望。如同平静湖面上撒下的一颗颗小石子,力量不太,却激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澜,把保卫中华的信息传开去。停滞多年的大湖,终于有了动静。 越来越多的同胞觉醒,越来越大的浪潮来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同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革命史上第一块里程碑落成。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中华这头沉睡的雄狮终于突破了自己的牢笼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挣扎,这无疑是探索中的一大步。 历史课本上总结得很好,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不依赖群众,以及没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辛亥革命最终流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他再次建立了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企图通过复辟和尊孔复古再次回到封建王朝。然而,一次又一次思潮的激荡使中华儿女不在甘心诚服与另一位帝王的脚下。无数的仁人志士依旧在探索着革命失败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满怀着救国于危难之中的赤子之心在黑暗里苦苦寻找。

(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一战,举国震惊。这又是一场外族对华夏土地的践踏的战争,又是一次国人求索未来道路何去何从的转折。回首历史风云,路漫漫其修远兮。身为局外人的我们,能给历史中的人们多少指点,又能看透多少历史的变幻与莫测?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反思战争的影响,从而警醒自我,启迪后继者的智慧。 因此,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便是: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虽然清朝统治阶层也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但是洋务派的分裂,对立,终究难以形成统一、独立的力量改变中国的格局。其次洋务运动需要国家大量投资,而战后清政府的财政已是山穷水尽。因此, 甲午战争后,除了练兵之外,其它洋务运动的步伐骤然放慢。

2.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占包括台湾在内的大面积领土、巨额赔款、开放新的通商口岸等条款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社会性质。 3.中国革命进程发生变化。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了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随后革命派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始了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更为重要的是,民主革命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更要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如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都是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制度。 4.钓鱼岛问题的遗留。《马关条约》中,日本强行割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二战结束后,日本天皇承诺归还所侵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本部影片从邓世昌、刘步蟾等清朝末年从福州船政局选出来一批少年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校说起,清朝末年,中国成为列强争相争夺的肥肉,个个都想分一块为背景。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 今天我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为邓世昌那强烈的爱国情意感动 电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章和胆小怕死的人极力主张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主动请缨作战,海战中,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因为炮弹已经打完了,邓世昌迫不得已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是在追赶“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观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邓世昌有一种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他不像电影中的那位方大人,贪生怕死,遇到敌人就退缩,一点也没有中华民族的气概。而邓世昌他不但坚强不屈,而且视死如归。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历史悲剧,塑造成杰出的艺术经典。 另外我在电脑上知道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1894年正是 清政府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早在一年前清政府就专门成立了庆典处。11月7日寿辰恰好是日军攻陷大连之日,战争危急,慈禧太后却照样在宫中开 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光绪皇帝和大臣们陪坐听戏三日,不问国事,最高统治者如此腐败是无法指挥战争取得胜利更无法领导国家走上富强之路的! 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它的强大靠的不是别人,靠的正是这一代又一代努力与为中国开发建设的人。当然还有那在战场上付出了生命与鲜血的英雄人物。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 1894年7月25日,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甲午大 海战》这部电影就是根据甲午战争改编的。 这部电影从主演邓世昌的童年说起:1877年,邓世昌的同学们怀着强国的

甲午战争观后感12篇

甲午战争观后感12篇 甲午战争观后感(九): 《甲午战争》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章极力主张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主动请缨,海战中,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因为炮弹已经打完了,邓世昌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全舰无一人退缩。可是在追赶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看完这部电影,使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可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里,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被侵略瓜分的结局。 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甲午战争观后感(十): 在看《甲午大海战》之前,我就想,我并不期待场面能够拍到像

泰坦尼克那样绚丽,画面那么柔情,我只期待它会产生多大多深广的影响。有些电影,也许当你出了电影院便会忘记;而有些电影却在某一个片段里触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经,叫你没有办法轻易地忘记。有人说,看电影是放松心境的,不是看一部这么沉重这么虐的电影。 可是,就那个年代而言,背负的仅有沉痛二字,给我们留下的仅有心碎的声音。如果想了解历史,明白中国的痛点,就必须选择这样一部能涤荡自我灵魂的电影,它至少让我明白一个叫甲午战争的故事,至少让我坐在荧幕前,贴近那个时代,一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及的时代。也许以我的资格,根本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真实,可是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剩下的便是填充。 将爱国的信仰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坚守作为它的心脏,将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课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实我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在叙事方面,大东沟海战之后和电影前半部分相比显得急促了,略感凌乱。可是前期的重重铺垫、邓世昌的壮烈殉国,以及刘公岛海战中刘步蟾、杨用霖的自杀,已将整部电影的情感带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乱,也毫不破坏观感,无损电影的活力。光绪皇帝在风雪中应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我们经常会因为它过于沉重而不去应对,可是这段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它注定深深的影响着国家的进程,当电影结尾处,解说人在海上回忆往昔,解说一百年后中国以三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 摘要:中国晚清近代化的领导者们缺乏务实精神和冷静态度。他们忽视了中国的特定国情,企盼通过短期努力就使中国的近代化取得突破,一旦受挫便又一蹶不振。他们还缺乏求同存异的气量和胸怀,仅因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便互相攻讦,势同水火,这更加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布满了迷雾。 关键词:近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进程 所谓近代化,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的近代化,亦称之为‘现代化’,指从1840——1949年期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无论是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归根到底是在近代中国决定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因此近代化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化。”① 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使国人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败,仅仅使部分有识之士承认了洋人的“船坚炮利”。于是,这些有识之士就开始了探求“师夷之长”的道路。中国的近代工业化正是从武器的近代化开始的,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由此产生。而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败于“蕞尔小夷”的严峻现实,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于是,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清末“新政”应时而出。一时近代化的前途变得更为坎坷。本文拟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来分析中国晚清的近代化进程。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看法众说纷纭,如吴承明认为,提出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主题,探讨洋务运动与近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外交的关系,探讨洋务运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问题,这是一个跃进。②茅家琦、虞晓波在其文章中指出,甲午战后在政治上掀起维新变革思潮的同时,经济上也出现了以设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大大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③ 一、洋务派引导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发端 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终于在此时付诸实践。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不想太多的去触动传统思想,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传统思想的信徒。那时保守派与洋务派的分歧不在根本的思想认识上,而在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与做法上。例如,对于铁路的不同态度。当然,与保守派相比,洋务派还算进步的,他们毕竟睁开了半只眼睛,主张“师夷之长”,尽管这种“长”完全是技术性的。但是,洋务派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传统文化,这才是洋务运动失败,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极为缓慢的根本原因。 甲午战争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做了一次总检验,结果表明“自强”、“求富”的目的远未达到。今后中国的近代化应该如何深入呢?战火甫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 ①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36. ②吴承明.世潮·传统·近代化[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86.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一、甲午战前的经济政策 甲午战前的30年,恰是封建中国制度变轨的30年,“自强”到“求富”,腐朽落后的清庭开始第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能够很好的概括出洋务运动时期所体现出的经济政策。 1872~1894中国工业化情况 二、中日国力对比与《马关条约》 1、甲午战争中日国力对比表

【结论】虽然日本在新式交通业、棉纺业等轻工业部门上远远超过中国,但大机器工业如军事工业及钢铁工业比不上中国。总的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于日本,如果再加上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力远远大于日本。19世界60年代洋务运动拉开序幕,同时期19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30年间,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果,这足以说明洋务运动并不能使封建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马关条约》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六款 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 三、《马关条约》的助推作用与经济政策改变的原因 1、巨额赔款导致清政府国库空虚。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一>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 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可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长的岁月,此刻 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可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 略瓜分的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 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 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可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可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 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双手 抱头,还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那里,我十分生气,中华名族几千年 来的历史,全部都给侮辱了。邓世昌没有退缩,对水手们说:“我 们必须要打掉倭寇。”这时船开的越来越快赶上“吉野”,突然一 声巨响,两艘军舰撞在一齐,邓世昌和水手们都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软弱,不要落后,落后必将挨打,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不受欺凌……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二> 刚刚看完甲午大海战,每次看这种题材的片子,心都被狠狠的一次次戳痛,当时世界排行第六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竟如此轻易地就被我们不屑的弹丸小国日本摧毁,这个结果我们不想理解可是就是事实,也早已注定。 日本的掌权者为了自强为了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由天皇带头一次又一次的捐款,而中国的掌权者们又在做着什么呢 当我们从德国买回的两艘当时最大的军舰回国时,所有人以为中国这个巨人要醒了,可是结果依旧是沉默,也许此时的“沉默”就在预告着未来的“沉没”了吧。 军舰回国时,曾去日本访问,当时我们有机会将日本的海军扼杀在萌芽之中,可是我们没有去做,那个洋人指挥官说的对,我们总是固执己见,所以失去了一次最好的震慑日本震慑列强的机会,也失去了成功的先机。 七年间,我们的军舰的最大用途竟是为了帮慈禧运输新鲜瓜果这是怎样可笑的一个事实啊! 中国的统治者慈禧为了自我的寿诞挪用北洋军舰的军费修建颐和园,原本即将到手的新型快速铁甲军舰与我们擦肩而过,被日本购去。而那些贪官们则为了私欲,将购置炮弹的经费聚敛于自我的腰包,有这样的当权者,即使有像邓世昌这样有本事的爱国将领又如何有这样的当权者,我们又怎会不败不明白今日的国人在看到颐和园庄严秀丽的美景时,会否想到那里曾是用我们的军费建造的呢会否想到它背后的代价是整个北洋舰队呢 我们一向认为国贼的李鸿章,的确他是做过很多错事,可是至少他曾为我们国家的富强努力过,为了军费像慈禧争取过,为了最终在马关条约上不割让领土而流下真诚的泪水,不管这泪水是为了自我从此留下卖国的恶名还是什么,他已尽了自我最终的努力。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一)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一起到多媒体教室去看电影——《甲午大海战》,看完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1894年9月18日,腐败的清政府和可恶的日本舰队在海上交战时的情况,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权力被可恶的慈禧太后掌握了,她毫不重视军队建设,在国家危机时刻,皇宫内还在为慈禧太后做六十大寿,将大量钱财挥霍掉了。可日本很重视军队建设,没钱就把全国官员的工资减少十分之一,买新式铁甲船,没粮就每天只吃一顿饭,来节约粮食给海军。我想日本真团结啊!要是我们中华民族也能这么团结,那么中国就不会有这些屈辱的历史了。 甲午大海战刚开始,日本就显示出了新式武器的好处,不一会儿,就击沉了我们四艘北洋海舰,可他们的海舰却未沉一舰,邓世昌大怒,和他的手下所驾驶的致远舰所向披靡,重创了日军的五艘海舰,可后来,炮弹打光了,就只有用穿甲弹,对日军根本没有杀伤力。之后致远舰被日军的东洋海舰打败了,面对严重的倾斜危险,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本吉野号冲去。从这可以看出邓世昌宁死也要和日本吉野号同归于尽,他为了国家甘愿奉献自己的生命,可日军见势不妙,边逃边放鱼雷,致远舰不幸被击中,炸为两截,邓世昌本有机会逃走,可他宁死和日舰共存亡,他的狗——太阳,也随着他一起牺牲了,看到这里我不禁为他们所感动,他们真是太伟大了! 因为慈禧太后和许多的贪官污吏把那些钱财都用在了不正当的地方,不给海军新添海舰,就连炮弹也用次品代替,所以造成中国甲午大海战的失败,日本人也太可恶了,就连现在日本仗着有美国撑腰,还试图霸占我们中国的领土——钓鱼岛。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国防建设,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一大批'高、精、尖'武器相继面世,'核导弹'、'核潜艇'、'歼_20战斗机'、'航空母舰'…… 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要永远记住'甲午海战'这段屈辱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发奋学习,将来更好的报效祖国。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二) 经过在历史课上的学习与观看《甲午大海战》的电影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悲愤。愤,是对日本侵略者历史野蛮行径的铭记;悲,是对我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哀伤。 观看《甲午大海战》的这部充满感伤的历史气息的电影,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我们中国的那段历史。这个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19世纪末,是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的时代。在那个我们清政府腐败与哀落的时代里,我国的北洋舰队的海上作战的实力水平从日渐下滑,而日本的水平逐渐超越中国。影片中日本的民众及国家首领导为了国家团结一心,慷慨损资发展海军,壮大国家实力,没有看到自私贪财的官员。而我们中国大清帝国,既骄傲也腐败,慈禧太后还天真的认为日本这个小国家不能返了中国,她将国库钱财用于修建颐和园和筹办自已的六十大寿。而朝廷官员一味贪污,将买炮弹的钱全部中饱私襄。 啊!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与无能啊!官员大多都不顾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贪财享乐。到头来,苦的始终是咱老百姓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战士们。从历史中眺望我们这个看似美好却依然不乏贪污腐败的官员存在。我们国家的官员应该要以史为鉴,勤政爱民不再贪污啊!滥用权势,贪赃枉法必不得好下场。我们的官员应该要像莲一样廉结,出淤泥而不染,依然身保圣结。也应该像习总书记那样反对贪污,反对行贿受贿!

甲午战争经验与教训_马勇

总第666期Sum No.666 2013年第05期No .05,2013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收稿日期】2013-01-11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5-0064-09 甲午战争经验与教训 马 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北京100086)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是历史重大转折,后世中国在检讨这一事件时总是归因于日本人在东学党起义爆发后对中国的诱导,以为中国政府没有看清日本人的阴谋,轻易接受日本政府的建议向朝鲜派兵。这个检讨其实还有很大的再探讨空间,因为中日双方的政策走向并不因对方的一个建议而发生根本逆转。 1894年6月6日,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两千淮军精锐登陆朝鲜,准备参与镇压东学党。 中国军队的动向引起了日本政府的兴趣,或许这就是日本政府所期待的结果。日本政府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进行战争动员,成立战时大本营,日皇睦仁亲任统帅,日军参谋总长有栖川宫炽仁亲王为幕僚长,陆军中将川上操六为陆军参谋,海军中将中牟田仓之助为海军参谋。日本立即进入战争状态。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训令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视情况许可施行“适当的临机处分”,显然是让大鸟圭介注意寻找战争理由。 日本的动向立即引起了中国方面高度关切。6月7日,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行文照知日本外务省,表示中国政府依据朝鲜政府书面请求出兵,依据十年前天津专条约定,派兵应先行文照知。汪凤藻在照会中表示,派兵援助乃我朝保护属邦旧例,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接受了这份照会,但对照会中“属邦”之说很不以为然。汪凤藻与陆奥“大费辩论”。稍后收到李鸿章电报指示,以为“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前事历历可证,天下各国皆知。日本即不认朝鲜为中属,而我行我法,未便自乱其例,固不问日人之认否”。言下之意,中国做事只是凭着自己的良心,不管你们日本认不认。 由于日本是执意要利用此次事件与中国一决雌雄,由此确定朝鲜的未来,因而对中国方面任何解释都不愿意接受。 6月8日,日本政府向朝鲜派遣七百名军事人员。中国驻朝鲜最高负责人袁世凯即设法查询,日本方面解释说此举只是为了保护日本使馆和侨民。中国政府对此答复日本政府说,日本此举只为保护公使馆、领事馆和商民,暂且可以理解,但希望日本政府适可而止,不要多派,更不宜派兵深入内地。 日本政府已有足够准备,当然不会听从中国政府的劝告。6月10日,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统兵抵达仁川,不顾朝鲜方面反对,强行进入首都汉城。 针对日本人的挑衅,袁世凯强硬以对。立即请求驻扎在仁川海面的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率部进入汉城与日本人对抗。 对于袁世凯的决定,李鸿章似乎并不太满意,他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指示袁世凯:汉城平安无事而日本人不听劝阻执意妄为,各国公使当有公论,我宜处以镇静,若各调兵作声势, 一、战争起源

浅谈中国近代史

浅谈中国近代史 ——15级翻译董文姝人们在提到中国近代史时,总是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的一部屈辱史。”我不这么认为,凡事有因有果,那么我将从一个因果或者说哲学中的量质变的角度,进行浅谈分析。 历史,犹如一条河,从任何一个河段去截取,都会有一定的收获。 文章的开头,我们提到了一个词“屈辱”,所谓的屈辱,无非就是当政者的无能无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难,还得被外人欺负着,在封建社会,皇帝的无能,让老百姓屈辱的活着,民族没有了希望,没了追求,没了精神,没了信仰,没了脊梁……国之不国矣!和那个没有光明的时代与现代的生活相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过着稳定有尊严的生活。 这两者相比,是量的累计导致了质的飞越。简单说来,近代史中的国家,闭关锁国,天天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对于世界中的技术发展,置若罔闻,不屑一顾,用“奇技淫巧”加以调笑,那么技术的落后,导致量的积累,最终有了一次质的醒悟,那就是“甲午战争”,一个弹丸之地的国家,火炮威力比我们的大,射程比我们的远,然后就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说白了,无非是当政者为了给国人一个解释,赔点钱息事宁人,可是没想到的是,猛虎架不住群狼,你一口我一口,赔钱都不行了,还得割地了,国家的钱哪来的?地丁税赋?那不还是从老百姓身上来吗?国人还能忍吗?读书人就开始了,变法图强,官宦开始学技术,办厂子。结果呢?变法靠皇帝,无奈皇帝的母亲太强势;开厂子,造船建炮,人家不给你核心技术…… 最可怕的不是科学技术的落后,是思想!一直以为自己“天朝上国”,俯瞰天下,纵横睥睨, 除了自己的那点东西,别的都不行,哪怕是打了败仗。两次工业革命,英国都积极参与了,甚至为执牛耳者,日本是个爱学习的国家(虽然本人很不喜欢这个国家),但在客观上真的是这样,知道自己不行,那我认真学习,拜老师,在两次工业革命的热潮中,可是学了不少好东西,可怜的央央中华完美的错过这些,还是不自知。这些科技的进步来源于思想的进步,有了先进的思想,有了实干家,

中日甲午战争感想

甲午中日战争的感想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今年是2014年,也是甲午年,距离1894年已经有120年了。当前的中日关系形式也是极为不乐观,由于钓鱼岛问题,中日双方的关系变得不好。当然,钓鱼岛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领土,不存在什么争议。 一直以来,日本政府都有一个所谓的大陆政策,就是指作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作为一种侵略政策的形成,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则源于明治维新前后已奠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思想基础。大陆政策一共分六步:1.吞并台湾2.吞并朝鲜3.吞并满蒙4.吞并中国5.称霸亚洲6.称霸世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政府为了实现大陆政策而进行的一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中国惨败,北洋舰队被全灭,旨在通过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来发展中国的洋务运动也就此结束,中国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偿了2亿白银,和一系列的屈辱性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但是,由于甲午战争的爆发,证明了师夷之长以制夷这个方法是不行的,是不能让中国更加的强大的。而且,让民众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批批中国的有志之士也纷纷觉悟,以致后来发生了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的运动。 今年是2014,也是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但是,中国的历史兴衰感和在现实国际力量格局中的位次都焕然一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军费大国,并且已是经济增长和技术改造都最快的世界主要国家。尽管仍问题缠身,但今天中国的活力和自我改革能力都是世界大国中最突出的。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甚至不断发出好战言论,一时间战争乌云似乎又笼罩在东亚上空。我们要反思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使国家更加的富裕,强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