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造柱设置及建筑施工做法

构造柱设置及建筑施工做法

构造柱设置及建筑施工做法
构造柱设置及建筑施工做法

构造柱的设置原则

1 圈梁 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 1.1圈梁的作用 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 1.1.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 1.1.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水平刚度。 1.1.4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 1.1.5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 1.2圈梁的设置 1.2.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1.2.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1.2.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1.2.4对建造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多层房屋,应在基础和顶层各设置一道圈梁,其它各层可隔层或每层设置。 1.2.5多层房屋基础处设置圈梁一道。 1.3圈梁的构造 1.3.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 1.3.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1.3.3圈梁的宽度易与墙厚相同,当墙厚大于等于240毫米时,圈梁的宽度不易小于2/3墙厚;圈梁高度应为砌体厚度的倍数,并不小于120毫米;设置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质上的基础内的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毫米。 1.3.4现浇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 1.3.5内走廊房屋沿横向设置的圈梁,均应穿过走廊拉通,并隔一定距离(七度时:15米;八度时:11米;九度时:7米)将穿过走廊部分的圈梁局部加强,其最小高度一般不小于300毫米。 1.4圈梁的最小纵筋不应小于4φ10,箍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

构造柱设置规范要求.

一、框架结构填充墙: 1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2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不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2) 当填充墙有洞口时,宜在窗洞口的上端或下端、门洞口的上端设置钢筋泪凝土带,钢筋?昆凝土带应与过梁的混凝土同时浇筑,其过梁的断面及配筋由设计

确定。钢筋混凝土带的1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0 。当有洞口的填充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距离小于240mm 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框; 3) 填充墙长度超过5m 或墙长大于2 倍层高时,墙顶与梁宜有拉接措施,墙体中部应加设构造柱;墙高度超过4m 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墙高超过6m 时,宜沿墙高每2m 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 。 6.5.2房屋顶层墙体,宜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7。女儿墙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 ,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 12g614-1第17页规定门洞大于2100mm时门洞两边设置构造柱。12g614-1第18页如图所示:

窗间墙不得小于1000mm!否则采取1、加钢筋砼独立柱;2、把该处的圈梁改成连梁设置等加固措施。高层在高规6.1.1.2中有明确规定,若是两个相邻房间的窗,窗间墙不得小于1200mm! GB50011-2010第13.3.4-4与12G614-1中墙长规定似乎有点矛盾。 二、砌体结构: 关于多层砖砌体房屋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规定: 第7.3.1条: 1、楼电梯间的四角 2、楼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 3、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 4、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5、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 6、较大洞口两侧。 (内墙指不小于2.1m的洞口;外墙在内外墙交接处已设置构造柱时应允许适当放宽,但洞口侧墙体应加强。) 构造柱最小截面240×180mm,纵向钢筋4根12,箍筋间距不宜小于250mm,且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做马牙槎,并每隔500mm设置2根6的拉结钢筋,拉结钢筋伸入墙体不小于1m,构造柱下端伸入室外地面以下不小于500mm,或与埋深不小于500mm的地圈梁相连。

二次结构的一般做法与施工要求

二次结构砌体得一般做法与施工要求 一、定义 1、二次结构得定义:在框架、剪力墙、框剪工程中得一些非承重得砌体,构造柱,过梁等一些在装饰前需要完成得部分,称为二次结构。 2、范围:主体结构得承重构件部分施工完毕以后才施工得,就是相对于承重结构而言得,为非承重结构,围护结构,比如构造柱、过梁、止水反梁、女儿墙、压顶、填充墙、隔墙等等。 3、二次结构砌体与砖混结构中砌体得区别 砖混结构就是指结构中主要由砌体与混凝土梁板承重得,砌体为物结构中得主要承重构件;二次结构中得砌体就是为满足建筑物得使用功能,主要起分隔得作用。 二、二次结构砌体施工 1、施工准备 放线---植筋---清底---找平---排砖---砌筑---擦缝 (1)植筋砌体植筋一般为一级6个得钢,植筋深度为15d,即9cm,长度不小于墙长得五分之一,且不小于700cm【抗震要求8度以下】端头制作成135°弯钩。植筋间距500。楼梯间必须设通筋。 (2)8度已上抗震要求时延墙长全部设通筋,植筋要求相同。 (3)植筋后72小时即可做拉拔试验,一般取总植筋数量得1‰,且

不少于3根,所以一般拉拔试验以3000头为一个检验批。 2、清理与找平 为了使灰缝便于控制与调整,保证砌体灰缝水平,板面标高相差大于2cm时,必须用细石混凝土找平。 基底必须清理干净,用水冲洗,必须保证砌筑前底层无杂质、垃圾等。 3、砌体施工要求 (1)砌筑前2天进行浇砖,使水充分浸入砖内,保证砖得含水率在10%---15%,水浸入砖四周1、5cm--2cm为宜。 (2)砌筑前清理底层,对于大于2cm得高差,用细石混凝土进行找平,砌筑过程中,立皮数杆控制砌体高度,皮数杆上一般标有门窗洞口高度、50线位置。 (3)200墙厚砌筑过程中一般要求单面挂线,挂线面要求砌体平整,灰缝整齐,混水墙垂直度误差要求不大于5mm,平整度不大于8mm,现场控制一般按照清水墙控制要求即垂3平5。 (4)砌筑过程中灰缝宜保持在8--12mm,避免游丁走缝,严禁假缝瞎缝,避免通缝,砌体必须错茬搭接,错茬不小于砖长得?,尽量避免砍砖。 (5)砌筑高度大于50cm后,立即弹出50控制线,用于校正皮数杆,控制门窗洞口高度,预留洞口高度,窗台高度应按照图纸要求预留

框架结构构造柱设置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框架结构构造柱设置规范 篇一:填充墙构造柱设置的规定 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规定 1、构造柱的定位详建筑图。如建筑图上未表示,施工中按以下原则设置: 1)宽度大于2m的洞口的两侧。2)长度超过2.5m的独立墙体的端部。构造柱断面为墙厚200(100)x200,配筋4ф12(4ф10),ф6@200,上下端400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加密到100。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梁板内上下各一个锚固长度。 2、砌体填充墙端部无结构墙、柱时,应设置构造柱;当墙长超过5m(墙厚不大于120为4m)而无中间横墙或立柱拉结时,应在墙长中间部位设置混凝土构造柱。 3、砌块墙与结构柱或混凝土墙交接处,应在柱或混凝土墙内预留拉结钢筋,每隔500mm或两皮砌块间设2根6.5拉结钢筋,伸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应小于7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小于10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应通长设置。 4、规范要求,构造柱应上下两端可靠锚入梁中,正确

做法应该是在倒梁混凝土之前预留构造柱纵筋。这一点在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不严,且偷懒怕麻烦,普遍很难做到。在柱下端梁中预留情况尚好,而在上端梁中,95%都是不会预留的。做法是:柱纵筋先伸至梁底,事后在梁底相应位置凿四个孔,将四根插筋插入,然后用环氧树脂锚固,最后将上部插筋与下部纵筋搭接连接。 5、(1)构造柱在框架砌体填充墙中的作用和构造要求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其作用与多层砌体结构中的构造柱一样,即将较长的填充墙沿长度方向用构造柱分开,由框架柱、上一F水平横梁和构 造柱构成填充墙的封闭边框,使填充墙形成几片带有封闭边框的墙体,这就犹如对墙体加了一个竖向和横向的“套箍”一样,对墙体起约束作用。即使填充墙开裂,也不致散落解体,仍然可保证其足够的稳定性。但它与多层砌体房屋中构造柱不同的是,构造柱本身不连续。故这一作用的实现,一方面要求墙与柱应可靠连结,墙与上部梁用斜砌砖牢固挤紧;另一方面要求构造柱与上下梁也应可靠拉结,同时要求构造柱不能对主体框架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如阻止上下梁的竖向相对变形,造成上下梁的开裂等。 (2)目前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常砌体填充墙中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见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施工顺序错误,即将构造柱与框架梁

构造柱和砖组合砌体

构造柱和砖组合砌体 13-5-2-1 构造柱和砖组合砌体构造 构造柱和砖组合砌体仅有组合砖墙(图13-41)。 图13-41 构造柱和砖组合墙 构造柱和砖组合墙由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烧结普通砖墙以及拉结钢筋等组成。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m×240mm,其厚度不应小于墙厚,边柱、角柱的截面宽度宜适当加大。构造柱内竖向受力钢筋,对于中柱不宜少于4φ12;对于边柱、角柱,不宜少于4φ14。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也不宜大于16mm。其箍筋,一般部位宜采用φ6,间距200mm,楼层上下500mm 范围内宜采用φ6、间距l00mm。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应在基础梁和楼层圈梁中锚固,并应符合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烧结普通砖墙,所用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砖墙与构造柱的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每一个马牙槎的高度不宜超过300mm,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置2φ6拉结钢筋,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600(图13-42)。

图13-42 砖墙与构造柱连接 构造柱和砖组合墙的房屋,应在纵横墙交接处、墙端部和较大洞口的洞边设置构造柱,其间距不宜大于4m。各层洞口宜设置在对应位置,并宜上下对齐。 构造柱和砖组合墙的房屋,应在基础顶面、有组合墙的楼层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240mm。 构造柱和砖组合砌体施工 构造柱和砖组合墙的施工程序应为先砌墙后浇混凝土构造柱。构造柱施工程序为:绑扎钢筋、砌砖墙、支模板、浇混凝土、拆模。 构造柱的模板可用木模板或组合钢模板。在每层砖墙及其马牙槎砌好后,应立即支设模板,模板必须与所在墙的两侧严密贴紧,支撑牢靠,防止模板缝漏浆。 构造柱的底部(圈梁面上)应留出2皮砖高的孔洞,以便清除模板内的杂物,清除后封闭。 构造柱浇灌混凝土前,必须将马牙槎部位和模板浇水湿润,将模板内的落地灰、砖渣等杂物清理干净,并在结合面处注入适量与构造柱混凝土相同的去石水泥砂浆。 构造柱的混凝土坍落度宜为50~70mm,石子粒径不宜大于20mm。混凝土随拌随用,拌合好的混凝土应在1.5h内浇灌完。 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灌可以分段进行,每段高度不宜大于 2.0m。在施工条件较好并能确保混凝土浇灌密实时,亦可每层一次浇灌。 捣实构造柱混凝土时,宜用插入式混凝土振动器,应分层振捣,振动棒随振随拔,每次振捣层的厚度不应超过振捣棒长度的1.25倍。振捣棒应避免直接碰触砖墙,严禁通过砖墙传振。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为20~30mm。 构造柱与砖墙连接的马牙槎内的混凝土必须密实饱满。 构造柱从基础到顶层必须垂直,对准轴线。在逐层安装模板前,必须根据构造柱轴线随时校正竖向钢筋的位置和垂直度。

构造柱模板支设1.2

构造柱模板支设1.2

纲要 1.构造柱的轴线与标高控制; 2.构造柱的截面尺寸控制; 3.构造柱模板加固方法控制; 4.构造柱模板拼缝的控制; 交底内容: 1、材料要求: 1.1 竹胶板(12mm厚)、密封条、穿墙螺栓等。 1.2 方木、木楔、支撑(木或钢),定型组合钢模板的附件(U形卡、L形插销、3形扣件、碟形扣件、对拉螺栓、钩头螺栓、紧固螺栓)、铅丝(12号~14号)、隔离剂等。 2、主要机具: 斧子、锯、刨子、打眼电钻、搬手、钳子、线坠、靠尺板、方尺、铁水平、撬棍。 3、作业条件

3.1 弹好墙身+50mm水平线,检查砖墙(或混凝土墙)的位置是否符线,办理预检手续。 3.2 构造柱钢筋绑扎完毕,并办好隐检手续。 3.3 安装模板前应将模板表面清理干净,刷好隔离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不得流淌,构造柱模板上不得用油性脱模剂。 3.4 构造柱内部以清理干净,包括砖墙舌头灰、钢筋上挂的灰浆及柱根部的落地灰。 4、操作工艺 4.1 工艺流程: 弹位置线→剔除接缝混凝土软弱层→粘贴海绵条 →安装构造柱模板→自检→办预检 4.2 支模板: 4.2.1 构造柱模板: 1)构造柱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2)构造柱根部应留置清扫口。 3)支撑下面应当采用木板和木楔垫牢,不准用砖垫。

4)构造柱的留设与钢筋绑扎和支撑做法见下附图:

5、质量标准 5.1 主控项目: 5.1.1 构造柱模板及其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支撑部分应有足够的支撑面积。 5.1.2 构造柱钢筋的设置、拉结筋根数、间距、位置、长度符合设计要求。 5.2 一般项目: 5.2.1 构造柱模板接缝处应严密,预埋件应安置牢固,缝隙不应漏浆。 5.2.2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模板隔离剂应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或沾污钢筋。 6、成品保护 6.1 在砖墙上支撑柱模板时,防止撞动砖墙或震裂。 6.2 支完模板后,应保持模内清洁,防止掉入砖头、石子、木屑等杂物。 6.3 应保护构造柱内钢筋不受扰动。

超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层及其制作方法

超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层及其制作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密网植筋与苯板、钢筋网、钢板网及挑沿有机结合,有效的增大了外墙传热热阻,使建筑节能率达65%。该技术具有设计科学合理、强度高、抗裂性高、生产成本低、安全可靠、节能效果好等优点,其制作方法简单易行、施工方便、制作速度快。可在高层建筑、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中推广使用。... 超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层及其制作方法 来克明李尔青 (第四军医大学710032 西安) 1、技术领域 本技术属于一般建筑物构造,墙、屋顶、顶棚、建筑物的隔热或其它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专门用于保温隔热或其它防护。 2、背景技术 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造传统建筑外围护结构,提高其保温性能,是降低采暖居住建筑采暖能耗的主要措施之一。为使建筑外墙体保温性能有较大的改善,通常采用由结构材料与高效保温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外墙体。复合外墙体的结构形式有三种,即内保温层、中间夹心保温层和外保温层结构。目前,我国通常用的建筑保温结构形式为内保温层和中间夹心保温层。与内保温层和中间夹心保温层相比,外保温层有较多的优点。 建筑外保温是把保温隔热层设置在结构材料层的室外一侧,这样可较大地减少室外热作用对结构材料的影响,使结构材料受温差产生的变形较小,有效地避免了热应力的损害。建筑外保温层对建筑的柱、梁、外墙角和肋角等许多部位的保温处理比较容易,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热桥。建筑外保温层是把热容量大的重质保温材料设置在室外一侧,当冬季房间间歇供暖时,可保证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不致下降过快,室内气温不致波动太大,从而提高了房间的热稳定性。由于建筑外保温层是将保温隔热材料设置在室外一侧,在夏季又能对内侧的重质结构材料层起到很好的隔热作用,使外墙的内表面温度不致升高过大,从而改善房间夏季热舒适,降低空调能耗。 目前国外的建筑外保温层,采用悬臂锚固装置外墙外保温结构,其结构是把悬臂锚具预先安装在墙孔中,这种锚具可承约35kg的垂直负荷和60kg以内的水平负荷,装上保温板用垫圈定位和固定,然后安装50mmX50mm孔的焊接网,用定位销固定,在网的外侧喷射水泥砂浆层或石灰层。这种锚具可安装矿棉保温板、以及泡沫聚苯乙烯保温板,可承受这种

构造柱的设置&规范

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98ZG003中同时说明----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5米);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1,墙体转角;2,砌体丁字接关处;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 1 圈梁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 1.1圈梁的作用 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 1.1.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 1.1.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水平刚度。 1.1.4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 1.1.5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 1.2圈梁的设置 1.2.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1.2.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每层楼

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1.2.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1.2.4对建造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多层房屋,应在基础和顶层各设置一道圈梁,其它各层可隔层或每层设置。 1.2.5多层房屋基础处设置圈梁一道。 1.3圈梁的构造 1.3.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 1.3.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1.3.3圈梁的宽度易与墙厚相同,当墙厚大于等于240毫米时,圈梁的宽度不易小于2/3墙厚;圈梁高度应为砌体厚度的倍数,并不小于120毫米;设置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质上的基础内的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毫米。 1.3.4现浇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 1.3.5内走廊房屋沿横向设置的圈梁,均应穿过走廊拉通,并隔一定距离(七度时:15米;八度时:

构造柱设置和注意事项

.砖混中构造柱所起的作用。 2.砖混中构造柱的配筋是按计算还是构造。 3.PKPM建模时是否将构造柱建入。 个人意见: 1.砖混结构中构造柱具有保暖、支撑、抗震等重要作用。 2.对于6度区及不设防的建筑物的部分构造柱可按构造要求,如果是7度区以上,需要计算确定。对于建筑物中由于洞口较大,墙体局部承压不够,需要借用构造柱的支撑作用时需要计算确定。 3.PKPM建模时视情况而定,对只需要构造要求的枸造柱不建,对计算确定的,建入。 我对构造柱的作用再说明几点,对于楼主,有关构造柱起保暖、支撑的作用,我觉得是可以忽略不 记的(也就是它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构造柱的主要作用有一下三点: 1、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受剪承载力10%~30%左右,提高幅度与墙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 2、构造柱主要是对砌体起约束作用,使之有较高的变形能力; 3、构造柱应当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 由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墙体的约束,构造上的截面不必很大,但需与各层纵横墙 的圈梁或现浇板连接,才能发挥作用。为保证钢筋混凝土的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构造柱需有外露面。一般利用马牙茬外露即可。 稍微补充一点: 国家标准图集-03G363,专门关于构造柱的图集,里面对构造柱的构造做法有比较详细的一些说法和画法。关于构造柱,主要是抗震的用途,设置方法参见《砌体规范》表10.1.8和《抗震规范》7.3.1。

另外,《砌体规范》6.2.5中,“当梁跨度对240mm砖墙大于等于6米时,宜加设壁柱或采取其他加 强措施”,这里的其他加强措施,通常的做法就是设置构造柱。还有,《砌体规范》6.3.2.9中防止墙体开裂的措施,在女儿墙中设置构造柱。至于构造柱的具体实际作用嘛,看一下《砌体规范》8.2.7吧!我这里只提示一点,构造柱不能随便设置,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应当明白,砖砌体和砼的变形模量差别很大,虽然砖砌体与构造柱和圈梁可以协同工作,增加房屋 的延性,但是它们不能同时段进入工作状态,在“中震”阶段的抗震承载力主要由砖砌体承担。因此,砌体结构中过多配置砼的 杆系构件,其作用是有限的。对于liufengvv 所说的构造柱按计算确定,就输入,我有一点不同意见,我认为此时不应该叫构造柱了,而应该叫承重柱,如果把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构造柱提前受力,这不但会降低构造柱对墙体的拉结和约束作用,而且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在构造柱的位置必然会造成应力集中,首先破坏,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他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结构设计中的一个薄弱部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建模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什么是构造柱什么是承重柱。 构造柱的做法和承重柱应该是不一样的,在240mm墙承重不够的时候,在梁下设的应该是构造柱还是承重柱(规范里叫壁柱)?如果是构造柱,那梁应该是可以当简支支座计算(我们一般做法也是如此),但是这么一来,梁的上部钢筋是很小的(仅仅按构造配);如果是承重柱(一般宽度取梁宽,长度取支座长度),那是不是有点像一个小框架的计算?但是这又违反了抗震的基本要求(强柱弱 梁),是不是因为是壁柱的原因,所以不用很大截面柱?迷惑。。。。。。 对八楼问题的一点看法: 构造柱的做法与承重柱不一样,其受力机理也不一样于承重柱对应的是填充墙,其与墙之间只有通过钢筋的简单拉结(目的是增强墙的稳定性),而构造柱与墙体之间可以说是相互咬合的(施工浇筑时,砌体都要留马牙茬)。相应的它们的受力机理也不同,承重柱是自身

构造柱的施工程序

构造柱的施工程序:先在浇筑框架梁柱时预埋好构造柱的锚固筋,然后等该层主体和砌体砌筑完毕后绑扎构造柱钢筋,最后浇筑构造柱。 构造柱是房屋抗震设防的构造措施之一,作用是保证墙体与墙体之间以及与上下层圈梁之间的可靠拉接。构造柱的定义是:“在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混凝土柱。通常称为混凝土构造柱,简称构造柱” 。所以,凡设有混凝土构造柱要求的工程,无论是砖混结构的墙体还是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墙体,均应按照先砌墙后浇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施工。 一、砼工程 主体结构砼施工必须满足基础施工的有关要求外,还需达到以下施工要求: 1.主体施工方法按一次支模一次浇筑组织施工,墙、柱与梁板间不留施工缝,每层墙、柱、梁板模板一次支齐,砼同时浇筑。 2.主体每层的砼采用固定泵输送。浇筑前必须清除模板内的杂物并提前湿模,砼振捣需及时、连贯、不得漏浆,钢筋密集处需加强振捣,保证砼密实度。砼振捣棒应尽量避免直接振捣模板,防止模板接缝处扩大漏浆,为此设专人跟随浇筑部位检查模板质量。 3.墙柱砼浇筑要到位,防止梁、板浇筑时出现溢浆现象影响外观质量,墙柱砼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二次找正,确保结构截面尺寸正确、方正不扭曲变形。 4.楼板砼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待楼板砼表面收干、终凝前及时用木抹子抹压3—4遍以增加表面密实度,增强抗干缩能力。所有砼表面要求抹压平整,抹纹均匀一致。预制构件要求铁抹子交活。 5.后浇带的处理:支模前需剔除接碴的浮浆及松动石子,清除钢筋表面的污浆浮灰及杂物,并用水冲洗干净后凿毛。砼浇筑前先浇筑一层与砼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浆,以确保砼的粘结力。 6.砼后浇带的浇筑:后浇带砼采用人工浇筑,标号较楼层砼提高一级。后浇带主体全部封顶后浇筑。 7.剪力墙、柱、梁板拆模后喷养护液,板上皮覆盖麻袋片撒水养护,以保砼质量要求。梁板增加一组同条件砼试块,为模板拆除提供强度报告。独立柱拆模后及时用1.5m高角模做围护,以防碰撞柱角。 二、砌体工程: 1.施工顺序: 构造柱绑筋→立皮数杆→墙体砌筑 2.材料要求: 2.1.水泥:水泥采用po32.5矿渣硅酸盐水泥,不同标号,品种的水泥严禁混用。 2.2.砂:砂宜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得大于5%。 2.3.砌筑材料:非承重的外围护墙采用200mm厚MU7.5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 内墙:±0.000以下为240mm厚MU10页岩砖;±0.000以上为200mm或100mm厚MU7.5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 3.施工工艺: 3.1.砌筑前,先根据地面上已弹好的大轴线弹出墙身轴线及边线。基层表面应清扫干净,洒水湿润。开始砌筑时先要进行摆砖,排出灰缝宽度。 3.2.在砌墙前,先要立皮数杆,皮数杆上应划有每一皮砖及灰缝的厚度,圈、过梁的位置,皮数杆应设立在建筑物的拐角、纵横墙体交接处及内墙的端部。 3.3.砌筑应上下错缝,内外搭接,灰缝平直饱满,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应控制在1-1.1cm左右。 3.4.填充墙底部三皮砖采用机砖砌筑,砌至接近梁底时用机砖斜砌挤紧,倾斜度应为60度左右,砌筑砂浆应饱满。 3.5.砌筑时采用“三一”砌筑方法,即“一铲灰、一块砖、揉一揉”的操作方法。竖缝宜采用挤浆或加浆方法,使其砂浆饱满。 1、在框架、剪力墙、框剪工程中的一些非承重的砌体,构造柱,过梁等一些在装饰前需要完成的部分称为二次结构。 2、之所以叫二次结构,是因为它的工序进行时间是在那些承重构件施工完毕以后才施工的,

建筑外墙面保温构造【最新版】

建筑外墙面保温构造 建筑外墙面的保温层构造应该能够满足: (1)、适应基层的正常变形而不产生裂缝及空鼓; (2)、长期承受自重而不产生有害的变形; (3)、承受风荷载的作用而不产生破坏; (4)、在室外气候的长期反复作用下不产生破坏; (5)、罕遇地震时不从基层上脱落; 6)、防火性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7)、具有防止水渗透的功能; (8)、各组成部分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所有的组成材料彼此相容,并具有防腐性。 根据保温层在建筑外墙上面与基层墙体的相对位置,分为保温层

设在外墙的内侧,称作内保温;设在外墙的外侧,称作外保温;设在外墙的夹层空间中,称作中保温。 1、外墙内保温构造 (1)、硬质保温制品内贴 施工工艺:在外墙内侧用胶贴剂粘贴增强石膏聚苯复合保温板等硬质建筑保温制品,然后在其表面抹粉刷石膏,并在里面压入中碱玻纤涂塑网格布(满铺),最后用腻子嵌平,做涂料。 由于石膏的防水性能较差,因此在卫生间、厨房等较潮湿的房间内不宜使用增强聚苯石膏板。 (2)、保温层挂装 施工工艺:先在外墙内侧固定衬有保温材料的保温龙骨,在龙骨的间隙中填入岩棉等保温材料,然后在龙骨表面安装纸面石膏板。 外墙内保温的优点是不影响外墙外饰面及防水等构造的做法,但需要占据较多的室内空间,减少了建筑物的使用面积,而且用在居住建筑上,会给用户的自主装修造成一定的麻烦。

2、外墙外保温构造 外墙外保温比起内保温来,其优点是可以不占用室内使用面积,而且可以使整个外墙墙体处于保温层的保护之下,冬季不至于产生冻融破坏。但因为外墙的整个外表面是连续的,不像内墙面那样可以被楼板隔开。同时外墙面又会直接受到阳光照射和雨雪的侵袭,所以外保温构造在对抗变形因素的影响和防止材料脱落,以及防火等安全方面的要求更高。 常用外墙外保温构造有以下几种: (1)、保温浆料外粉刷 施工工艺:先在外墙外表面做一道界面砂浆,然后粉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等保温砂浆。如果保温砂浆的厚度较大,应当在里面钉入镀锌钢丝网,以防止开裂(但满铺属网时应有防雷措施)。保护层及饰面用聚合物砂浆加上耐碱玻纤布,最后用柔性耐水腻子嵌平,涂表面涂料。 在高聚物砂浆中夹入玻纤网格布是为了防止外粉刷空鼓、开裂。注意玻纤布应该做在高聚物砂浆的层间,而不应该先贴在聚苯板上,其原理与应当将钢筋埋在混凝土中制成钢筋混凝土,而不是将钢筋附在

砖砌体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工法

砖砌体工程及构造柱施工工法 四川省佳宇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总工办 1.前言 现代建筑的框架及框架剪力墙混凝土结构主体完成后,插入的各类砌体及砌体构造柱分项工程一般属于二次结构工程,二次结构施工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各楼层使用空间的分割,使项目工程具有其独特的设计、使用功能。二次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墙体定位、砌筑的垂直度和平整度偏差,除影响砌体自身质量,还容易出现构造柱施工模板关闭不易严密,产生漏浆、涨模、蜂窝和其它导致垂直度偏差大等质量通病。特别是后砌填充墙体构造柱施工,因局限于操作空间环境影响,更易于出现上述质量通病。另一方面,由于构造柱的涨模等原因又致墙面平整度偏差增大,增加了墙面抹灰层的厚度,浪费了原材料资源。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为提高二次结构施工质量的关键。 为了规范二次结构砌体及构造柱施工操作方法,公司在多个项目施工过程中,结合多年的实际经验,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针对不同砌体采用不同材料的情况,从技术措施、施工工艺方面入手,通过对构件尺寸的严格控制,材料质量的采购过程控制,施工操作的精细化施工方法控制,不仅大幅提高了施工质量标准,还降低了工程施工成本,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公司施工工法。 2. 工法特点 2.1投入的施工成本低,施工操作简便易行。 2.2 通过施工尺寸精确控制,提高了砌体平整度、垂直度,砌体墙面质量、观感较好;由于墙面施工质量好,构造柱的平整度同时已能达到较好控制。减少墙面抹灰层的厚度,节约了大量原材料,降低施工成本,也加快施工进度。 2.3 构造柱采用本工法施工后,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有较好的保证。增强了砌体与混凝土构造柱连接的整体性,确保二次结构施工质量、效果。 2.4 能有效地解决砌体构造柱混凝土浇筑成型后产生的蜂窝、麻面、不密实、涨模等质量通病,而且施工简便,方法可靠,提高效率,降低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质量上可靠和经济上适用。

构造柱做法

构造柱的多种做法 后砌隔墙抗震构造 (1)构造柱的设置:填充墙在墙端、拐角、丁字交叉、十字交叉处均设置构造柱,且一段直墙上构造柱间距不大于4米,宽度大于等于2.4米的门窗洞边设构造柱。 (2)构造柱截面尺寸为200×墙厚,配筋为4 12,箍筋φ8@100/200(加密区高度不小于柱净高的1/6且不小于600mm,箍筋间距按主筋直径的5d 计算 12=φ8@60, 10=φ8@50)纵筋锚入上下梁板La。 (3)门洞边及外墙窗边未设构造柱时应设抱框架柱。 (4)沿墙全高每隔400(二皮砖)设φ6通长拉结筋,搭接长度300,端部锚入构造柱或主体结构36d, (5)当墙高超过4m或墙上遇有门洞时,应分别在墙体半高处和外墙窗洞的上部及下部,内墙门洞的上部设置通长配筋带,宽度同墙厚,高100,配筋3φ10/φ6@300,详见02SG614页次11~13。 (6)墙顶部与楼层盖的连接详见《06SG614-1》页次21节点2~5。 (7)加砌块砌筑女儿墙,高度大于800,沿墙长每隔3000设构造柱200*墙厚,顶部设压顶高60,配筋3φ8,φ6@300。 (8)洞口过梁做法

构造柱及墙接筋做法: (1)填充墙在墙端、拐角、丁字交叉、十字交叉处均设置构造柱,且一段直墙上构造柱间距不大于4米,宽度大于等于2.4米的 门窗洞边设构造柱。构造柱截面尺寸为200*墙厚,配筋为4 12,主筋 12箍筋φ8@60,主筋 10箍筋φ8@50;纵 筋下部与底板预留出的钢筋进行绑扎搭接搭接长度为 650mm,上部同预埋件钢板进行双面焊接。门洞边及外墙窗 边未设构造柱时应设抱框架柱。(做法详见附图) 墙体直拐角做法

构造柱设置规范要求

精品 一、框架结构填充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第13.3.4-4条: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或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这与12ZG003第38页要求相同。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第6.3.4条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脱开或不脱开方法。有抗 震设防要求时宜采用填充墙与框架脱开的方法。 1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2)填充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柱间距宜不大于20倍墙厚且不大于4000mm ,柱宽度不小于100mm。柱竖向钢筋不宜小于~10 ,箍筋宜为rTR 5,坚向间距不宜大于400mm。竖向钢筋与框架梁或其挑出部分的预埋件或预留钢筋连 接,绑扎接头时不小于30d ,焊接时(单面焊)不小于IOd (d为钢筋直径)。柱顶与框架梁(板)应预留不小于15mm 的缝隙,用硅自同胶或其他弹性密封材料封缝。当填充墙有宽度大于2100mm 的洞口时,洞口两侧应加设宽度不小于50mm的单筋混凝土柱; 2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不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精品 2)当填充墙有洞口时,宜在窗洞口的上端或下端、门洞口的上端设置钢筋泪凝土带,钢筋?昆凝土带应与过梁的混凝土同时浇筑,其过梁的断面及配筋由设计确定。钢筋混凝土带的1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0。当有洞口的填充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距离小于240mm 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框; 3)填充墙长度超过5m或墙长大于2倍层高时,墙顶与梁宜有拉接措施,墙体中部应加设构造柱;墙高度超过4m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 墙高超过6m时,宜沿墙高每2m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 。 6.5.2房屋顶层墙体,宜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7。女儿墙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 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 12g614-1 第17页规定门洞大于2100mm时门洞两边设置构造柱。12g614-1 第18页如图所示:

填充墙构造柱设置的规定

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规定 1、构造柱的定位详建筑图。如建筑图上未表示,施工中按以下原则设置:1)宽度大于2m的洞口的两侧。2)长度超过2.5m的独立墙体的端部。构造柱断面为墙厚200(100)X200,配筋4ф12(4ф10),ф6@200,上下端400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加密到100。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梁板内上下各一个锚固长度。 2、砌体填充墙端部无结构墙、柱时,应设置构造柱;当墙长超过5m(墙厚不大于120为4m)而无中间横墙或立柱拉结时,应在墙长中间部位设置混凝土构造柱。 3、砌块墙与结构柱或混凝土墙交接处,应在柱或混凝土墙内预留拉结钢筋,每隔500mm或两皮砌块间设2根6.5拉结钢筋,伸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应小于7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小于10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应通长设置。 4、规范要求,构造柱应上下两端可靠锚入梁中,正确做法应该是在倒梁混凝土之前预留构造柱纵筋。这一点在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不严,且偷懒怕麻烦,普遍很难做到。在柱下端梁中预留情况尚好,而在上端梁中,95%都是不会预留的。做法是:柱纵筋先伸至梁底,事后在梁底相应位置凿四个孔,将四根插筋插入,然后用环氧树脂锚固,最后将上部插筋与下部纵筋搭接连接。 5、(1)构造柱在框架砌体填充墙中的作用和构造要求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其作用与多层砌体结构中的构造柱一样,即将较长的填充墙沿长度方向用构造柱分开,由框架柱、上一F水平横梁和构

造柱构成填充墙的封闭边框,使填充墙形成几片带有封闭边框的墙体, 这就犹如对墙体加了一个竖向和横向的“套箍”一样,对墙体起约束作用。即使填充墙开裂,也不致散落解体,仍然可保证其足够的稳定性。但它与多层砌体房屋中构造柱不同的是,构造柱本身不连续。故这一作用的实现,一方面要求墙与柱应可靠连结,墙与上部梁用斜砌砖牢固挤紧;另一方面要求构造柱与上下梁也应可靠拉结,同时要求构造柱不能对主体框架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如阻止上下梁的竖向相对变形,造成上下梁的开裂等。(2)目前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常砌体填充墙中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见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施工顺序错误,即将构造柱与框架梁一起施工,构造柱钢筋与梁同时绑扎,柱上下端钢筋锚人梁内,然后同时浇筑混凝土。这样虽然做到了连结可靠,但却将构造柱变成了与其相连梁的支点,与结构设计采用的计算模型不符。当上下梁产生相对变形时将对梁造成不利影响,容易造成梁开裂.2)施工顺序没有错,但顶部与上层梁连接过强即是连接构造不当,构造柱限制了上下梁的相对变形,在构造柱混凝土浇筑至顶部时,将顶部混凝土换为细石混凝土,甚至换为膨胀混凝土。这种施工方法的结果与1)相同。3)施工顺序没有错,但顶部与上层梁连接过弱,也属连接构造不当,柱顶钢筋未锚于梁中或未与梁底部钢筋焊接,使得构造柱与上部梁间无拉结,构造柱对填充墙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简单地认为砌体填充墙中与多层砌体房屋中的构造柱的作用、要求和做 法一样,或对填充墙中构造柱的作用和要求理解不充分;没有相应的标准图也是造成填充墙构造柱施工方法不统一、不规范的原因之一;构造柱不

构造柱、系梁、拉结筋做法(建资荟萃)

一、构造柱: (根据兴隆大家庭购物中心结构1号图纸:) 6.1填充墙按结构平面图所示位置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时应在楼层上下预留构造柱插筋,插筋甩出长度不小于lι;构造柱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加密为100。构造柱钢筋绑好后应先砌墙后浇混凝土。 6.4除图中注明外,下列部位的填充墙内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1)内外墙T 形交接处;(2)外墙L 形转角处;(3)以主体混凝土墙柱或构造柱隔开的、长度>5m 的外墙中部;(4)宽度≥3m 的门窗洞边及窗下窗裙墙中部(使窗裙墙中的构造柱间距≤2.5m);(5)外围悬挑梁板和挑梁端边梁上的一字形墙端部;(6)边梁上以构造柱隔开的、长度>3m 的墙中部;(7)以主体混凝土墙柱或交叉墙隔开的、长度超过层高2 倍的墙中部;(8)以主体混凝土墙柱或交叉墙隔开的、长度大于层高的楼梯间侧墙中部。填充墙相交处的构造柱截面尺寸分别同两向墙厚,其余位置的构造柱宽度同墙厚、长度为200。构造柱四角主筋为4φ12、箍筋为φ6@200。构造柱施工时应在楼层上下预留竖向插筋,插筋甩出长度不小于 l,竖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及上下500mm l 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加密为100mm。图中未注明位置时,外墙内的构造柱内侧与墙内皮平齐。构造柱施工必须先砌墙后浇混凝土;纵筋锚入上下层梁内 l外围护墙内布置的构造柱均放在墙内侧,构造柱 l 落于外围梁挑耳上时,其锚固措施按右上图施工。

二、窗台压顶: (根据兴隆大家庭购物中心结构1号图纸:) 6.5建施图无要求时,外围填充墙的窗台顶按上图要求设钢筋混凝土压顶(墙厚>240 时压顶的纵筋为3φ8)。一层和顶层、其他层的端开间,压顶通长设置,纵筋锚入相邻墙柱内不少于250mm,其他位置的压顶伸过洞边200mm; 6.7填充墙上预留的设备洞口宽度>400 mm时,洞底按外墙窗台的要求设混凝土压顶。 三、抱框柱: (根据兴隆大家庭购物中心结构1号图纸:) 6.6宽度大于1.5m、小于3m 的洞口两侧、外纵向端开间的窗洞口两侧、一字形内墙端部,按下图要求设钢筋混凝土抱框(墙厚>240 时竖筋为3C10),抱框与填充墙间按图示要求设2φ6(墙厚>240 时为3φ6) 拉结筋,伸入填充墙内长度≥800,填充墙长度不足时与对面墙柱内伸出的拉结筋连通设置。抱框竖筋锚入上下层梁板内350mm;

砌体墙的基本构造.做法及附图上课讲义

砌体墙的基本构造(带图片) 砌体墙的基本构造 砌体墙 砌筑块材 粘结材料 ●常用砌体材料及规格 抗震主要构造措施 ■ 砌筑块材 标准机制黏土砖 实际尺寸为 240mm(长)X115mm(宽)X53mm( 厚)

承重多孔砖 实际尺寸为 240mm(长)X115mm(宽)X90mm( 厚)及 190mm(长)X190mm(宽)X90mm( 厚)等 水泥砌块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常见尺寸为190mmX190mmX390mm, 辅助块尺寸为 90mmX190mmX190mm和 190mmX190mmX90mm等; 煤灰硅酸盐中型砌块的常见尺寸为240mmX380mmX880mm 和240mmX430mmX850mm等;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长度多为600mm,其中a系列宽度为75mm、100mm、125mm和150mm,厚度为200mm、250mm和300mm;b系列宽度为60mm、120mm、180mm等,厚度为

240mm和300mm。 ■ 粘结材料 常用粘结材料的主要成分——水泥、黄砂、石灰膏 级配——不同的材料配合的重量比 水泥砂浆——水泥和黄砂配合。其常用级配(水泥:黄砂)为1: 2、1:3等; 混合砂浆——在水泥砂浆中加入石灰膏。其常用级配(水泥:石灰:黄砂)为1:1:6、1:1:4等。 强度——砂浆为刚性材料,主要考虑抗压强度。其强度等级分为:M0.4、M1.0、M2.5、M5.0、M7.5、M10、M15等7个等级。 和易性——保持合适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以达到易于施工操作,并成型密实、质量均匀的性能。 水泥砂浆的强度和防水性能要高于混合砂浆;混合砂浆的和易性 优于水泥砂浆。 ±0.00以下用水泥砂浆砌筑,±0.00以上用混合砂浆砌筑。 ●砌体墙的砌筑要领 错缝搭接,避免通缝,横平竖直,砂浆饱满 砖墙砌筑方式

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原则

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原则 RSS 打印复制链接大中小发布时间:2011-10-10 09:03:03 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原则 1、构造柱的定位详建筑图。如建筑图上未表示,施工中按以下原则设置:1)宽度大于2m的洞口的两侧。2)长度超过2.5m的独立墙体的端部。构造柱断面为墙厚200(100)X200,配筋4ф12(4ф10),ф6@200,上下端400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加密到100。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梁板内上下各一个锚固长度。 2、砌体填充墙端部无结构墙、柱时,应设置构造柱;当墙长超过5m(墙厚不大于120为4m)而无中间横墙或立柱拉结时,应在墙长中间部位设置混凝土构造柱。 3、砌块墙与结构柱或混凝土墙交接处,应在柱或混凝土墙内预留拉结钢筋,每隔500mm或两皮砌块间设2根6.5拉结钢筋,伸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应小于7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小于10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应通长设置。 4、规范要求,构造柱应上下两端可靠锚入梁中,正确做法应该是在倒梁混凝土之前预留构造柱纵筋。这一点在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不严,且偷懒怕麻烦,普遍很难做到。在柱下端梁中预留情况尚好,而在上端梁中,95%都是不会预留的。做法是:柱纵筋先伸至梁底,事后在梁底相应位置凿四个孔,将四根插筋插入,然后用环氧树脂锚固,最后将上部插筋与下部纵筋搭接连接。 5、(1)构造柱在框架砌体填充墙中的作用和构造要求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其作用与多层砌体结构中的构造柱一样,即将较长的填充墙沿长度方向用构造柱分开,由框架柱、上一F水平横梁和构造柱构成填充墙的封闭边框,使填充墙形成几片带有封闭边框的墙体,这就犹如对墙体加了一个竖向和横向的“套箍”一样,对墙体起约束作用。即使填充墙开裂,也不致散落解体,仍然可保证其足够的稳定性。但它与多层砌体房屋中构造柱不同的是,构造柱本身不连续。故这一作用的实现,一方面要求墙与柱应可靠连结,墙与上部梁用斜砌砖牢固挤紧;另一方面要求构造柱与上下梁也应可靠拉结,同时要求构造柱不能对主体框架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如阻止上下梁的竖向相对变形,造成上下梁的开裂等。 (2)目前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常砌体填充墙中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见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施工顺序错误,即将构造柱与框架梁一起施工,构造柱钢筋与梁同时绑扎,柱上下端钢筋锚人梁内,然后同时浇筑混凝土。这样虽然做到了连结可靠,但却将构造柱变成了与其相连梁的支点,与结构设计采用的计 算模型不符。当上下梁产生相对变形时将对梁造成不利影响,容易造成梁开裂.2)施工顺序没有错,但顶部与上层梁连接过强即是连接构造不当,构造柱限制了上下梁的相对变形,在构造柱混凝土浇筑至顶部时,将顶部混凝土换为细石混凝土,甚至换为膨胀混凝土。这种施工方法的结果与1)相同。3)施工顺序没有错,但顶部与上层梁连接过弱,也属连接构造不当,柱顶钢筋未锚于梁中或未与梁底部钢筋焊接,使得构造柱与上部梁间无拉结,构造柱对填充墙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简单地认为砌体填充墙中与多层砌体房屋中的构造柱的作用、要求和做 法一样,或对填充墙中构造柱的作用和要求理解不充分;没有相应的标准图也是造成填充墙构造柱施工方法不统一、不规范的原因之一;构造柱不是主要受力构件,不需要计算,容易被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忽视,是上述问题存在的人为因素。 3、框架填充墙中构造柱的合理构造形式 与施工方法建议 (3).1 构造形式 为保证构造柱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建议构造柱与上下 梁的连接构造形式如图l及如图2所示。 l一用沥青蔗丝砂浆代替混凝土浇注;2一双面焊不小于5d,单面焊不小于10d图l中,每层构造柱在下部梁中预埋插筋,插筋的锚固长度不小于35d,插筋与构造柱纵筋的搭接长度为35d ,搭接区箍筋问距不超过100mm ,来实现构造柱与下部梁的拉结。图2中,每层构造柱顶端,将其纵筋水平弯折后与上部梁中底部纵向钢筋焊接,焊接长度单面焊时不小于10d,双面焊时不小于5d,d为构造柱纵向钢筋直径。为满足构造枉不限制上下梁相变形的要求,当构造柱混凝上浇至距梁底200mm 时,换成水泥砂浆浇至主体框架梁底。这样构造柱顶部在上下梁有相对变形时具有一定的可压缩性,从而会影响上下梁的相对变形。 (3).2 施工方法 主体框架、填充墙、构造柱应按主体框架一构造柱钢筋一填充墙砌筑一构造柱模板一构造柱混凝土浇注的顺序循序施工。构造柱模板、混凝土坍落度、浇注及振捣方法、与填充墙的拉结方式与多层砌体房屋中的构造柱相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