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知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认知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认知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认知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认知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认知是大脑皮层复杂高级功能的反映,任何直接或间接导致大脑皮层结构和功能慢性损伤的因素均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认知障碍,现将其归纳如下:

(一)慢性脑损伤

1.脑组织调节分子异常

(1)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异常:大多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及其相应的受体完成的。这些神经递质或受体异常改变均可导致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认知异常。

1)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是以酪氨酸为底物,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和多巴脱羧酶(dopamine decarboxylase)的作用下合成的。研究发现:脑中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时可导致动物智能减退、行为情感异常、言语错乱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例如,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性及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含量明显卞降。此外,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多巴胺过多也可导致动物认知功能的异常改变。多巴胺受体有D1和D2受体两大家族,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大脑额叶皮层的D1受体功能低下和皮层下结构D2受体功能亢进双重因素有关,因此有人提出用D1激动和D2阻断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概念。

2)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是最早被发现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是多巴胺经β羟化酶作用生成的产物。在脑内,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α1、α2和β受体发挥调节作用。在突触前,α2受体通过Gi蛋白介导,减少cAMP的生成和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的活性,减少蛋白激酶对N-型Ca2+通道的磷酸化,以至Ca2+通道关闭,Ca2+内流减少,从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起抑制作甩(负反馈调节);α2受体激动还可抑制在警醒状态下的蓝斑神经元的放电增加;在突触后,α1受体激动可引起K+通道开放,K+外流增加,神经元倾向超极化而产生抑制效应。而α1受体激活则使K+通道功能降低,K+外流减少,神经元去极化产生兴奋效应。一般认为,脑中α2受体激动与维持正常的认知功能有关,而α1受体持续、过度激活可致认知异常。在正常警醒状态时,脑细胞含适量去甲肾上腺素,α2受体功能占优势,维持正常的认知功能。在应激状态下产生大量去甲肾肾上腺素,α1受体功能占优势;这可能是个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更易出现认知障碍的机制之一。

3)乙酰胆碱(aeetylcholine):乙酰胆碱由乙酰辅酶A和胆碱在胆碱乙酰转移酶的作用下生

成。神经细胞合成并释放的乙酰胆碱通过M-受体(M-AchR,毒蕈碱受体)和N-受体(N-AchR,烟碱受体)发挥调节作用,M-AchR是G-蛋白耦联受体,N-AchR是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脑内的胆碱能神经元被分为两类,即局部环路神经元和投射神经元,自Meynert基底核发出的胆碱能纤维投射至皮层的额叶、顶叶、颞叶和视皮层,此通路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在早期便有Meynert基底区胆碱能神经元减少,导致皮层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和乙酰胆碱含量显著降低,是AD患者记忆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精神分裂症者认知障碍的程度与皮层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呈负相关;给AD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或M受体激动剂可改善其记忆缺损。

4)谷氨酸(glutamate):在脑内,氨基酸类递质含量最高,其中,谷氨酸在人大脑皮层中的含量约为9-11μmol/g,比乙酰胆碱或单胺类递质的含量高103数量级,比神经肽的含量高106数量级。谷氨酸是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的非必需氨基酸,脑内的谷氨酸可分别由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的作用下水解或α-酮戊二酸在其转氨酶的作用下生成。谷氨酸藉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和非NMDA受体起作用。NMDA受体是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型受体;非NMDA受体主要指海人藻酸(kainate,KA)和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α-mino-3-hydroxy-5-methy-4-isoxa-zolep-propionate,AMPA)是Na+-K+通透性离子通道型受体。纹状体的谷氨酸神经纤维抑制丘脑向大脑皮层发出感觉冲动,当谷氨酸能神经低下时,这种冲动发出增多,大脑皮质单胺活性增强,引起相应的认知功能异常。由于谷氨酸是哺乳动物脑内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故当谷氨酸含量异常增高时,可引起“兴奋性毒性”损伤(见后述)。

(2)神经肽异常:神经肽(neuropeptide)是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多肽,主要分布于神经组织。在脑内,神经肽与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常常共存于同一神经细胞,但神经肽与经典神经递质有诸多不同:神经肽比神经递质分子量大,在脑组织中含量低;神经肽由无活性的前体蛋白加工而成,而神经递质可在胞体或神经末梢直接合成;神经肽释放后主要经酶解而失活,神经递质则主要通过神经末梢重吸收反复利用;神经肽的调节缓慢而持久,神经递质的调节快速而精确等。神经肽的异常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有人报道PD患者脑苍白球和黑质中P物质水平下降30%-40%,在黑质中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下降30%,在丘脑下部和海马区神经降压肽(neurotensin,NT)含量也下降。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V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re intestinal peptide,VIP)及其受体含量减少

与记忆力减退相关,给脑外伤、慢性乙醇中毒及AD病人用VP可改善其记忆力减退。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TRH)是第一个从丘脑下部分离出来的三肽激素,TRH可引起行为改变,如兴奋、精神欣快及情绪暴躁等。TRH既可以作为一种神经激素通过受体调节其他递质起作用,又可以作为一种神经递质直接起作用。腺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是一39肽激素,其水平改变影响动物的学习记忆、动机行为等。ACTH影响动物学习和行为的关键分子区域是其分子中第4~10位氨基酸残基,该片断能提高大鼠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减轻动物的焦虑行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丘脑下部-垂体一肾上腺皮质

(hypothalamus-pynear-adrenocorticode,HPA)轴功能紊乱与其反应迟钝、智能低下、重复语言等认知功能障碍显著相关。根据绝经期女性AD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且经绝后接受雌激素替代疗法者的患病率降低,有人提出性激素代谢紊乱也可能参与认知障碍的发病过程。(3)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可合成、分泌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eurogrowth factor,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等。这些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元的存活和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已发现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均有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改变,例如,在PD患者黑质NGF、BDNF和GDNF的含量明显降低,离体和在体实验均证明BDNF、GDNF和CNTF对吡啶类衍生物1-甲基4一苯基l,2,3,6一四氢吡啶(MPTP)造成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2.脑组织蛋白质异常聚集脑组织中蛋白质异常聚集可见于一大类脑神经细胞退行性变性疾病中,如AD、PD、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海绵状脑病(Creutzfeldt Jokob disease,CJD)等。蛋白质的异常聚积与基因变异、蛋白质合成后的异常修饰、脑组织慢病毒感染、脑老化和环境毒素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

(1)基因异常:已发现多种基因异常参与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性。例如,在PD患者有

ot-synuclein,parkin和park3基因突变,a-synuclein基因第209位的核苷酸发生了G-A

错义突变,使其蛋白质第53位的丙氨酸(Ala)变成了苏氨酸(Thr),变异的蛋白质是PD患者神经细胞胞浆中特征性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Lewy)小体的重要成分;已发现有30多种不同parkin基因缺失和点突变与早发性PD有关,改变的parkin蛋白可导致依赖泛素的蛋白

降解过程异常,促使parkin蛋白聚集。在AD患者,已发现5个相关基因突变,所编码的蛋白质依次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早老蛋白-1(presenilin-1,PS-1)、PS-2、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和α2-巨球蛋白(α2-macro谷氨酸bumin)。其中,APP、PS基因突变和ApoE基因多态性可导致APP异常降解,产生大量B淀粉样多肽(AB),过量产生的Ap不断在神经细胞间聚集形成老年斑,同时可导致过氧化损伤(损伤生物膜、破坏细胞内钙离子稳态、抑制星形胶质细胞、使一些关键酶失活)、炎症反应和神经细胞死亡。

(2)蛋白质合成后的异常修饰:正常时,蛋白质合成后的不同加工修饰赋予蛋白质不同的结构和功能,是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基础。蛋白质的异常修饰导致其结构异常、功能降低或丧失。在AD患者,发现细胞骨架蛋白tau被异常磷酸化(phosphorylation)、异常糖基化(glycosylmion,酶促反应)、异常糖化(glycmion,非酶促反应)和异常泛素化(ubiquitilation)修饰,异常修饰的tau蛋白沉积在神经细胞中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关于tau蛋白异常糖基化、异常糖化和异常泛素化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AD患者tau蛋白被异常磷酸化可能与蛋白磷酸酯酶(proteinphosphatase)和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调节失衡有关。蛋白磷酸酯酶催化蛋白质去磷酸化,AD患者脑中蛋白磷酸酯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使tau蛋白去磷酸化减弱,导致AD患者脑中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蛋白激酶催化蛋白质磷酸化,在AD 患者,大脑颞叶皮层多种蛋白激酶的表达量或活性比对照者显著增强。上述磷酸化系统失衡导致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异常修饰的tau在神经细胞内聚集是AD患者神经细胞退化的重要机制。

(3)脑组织慢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由慢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类中枢性疾病为CJD,是由一种具传染性的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所致。这种PrP类似于病毒可传播疾病,但与已知病毒不同是,它没有任何可检测到的核酸序列。人类PrP蛋白有两种异构体,分别是存在于正常细胞的PrP(PrPc)和引起朊蛋白病的PrPsc(PrP scrapie)。两种异构体的序列并无差别,但蛋白质的空间构型不同。PrPc是一种细胞内膜结合蛋白,PrPsc不仅存在于细胞内膜,还存在于朊蛋白病患者神经细胞外的淀粉样蛋白纤丝和斑块中;prpsc可促进PrPc转化为PrPsc。在人体内,PrPsc的增殖是通过一分子PrPc与一分子PrPsc结合形成杂二聚体,此二聚体再转化成两分子PrPsc,PrPsc便依此呈指数增殖。有朊蛋白基因突变时,细胞中的PrPc。更易从α-螺旋转变成β-片层,此时更容易与PrPsc结合,导致PrPsc增殖和聚集。

3.慢性脑缺血性损伤神经元能量储备极少,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完全缺血5分钟即可导致神经元死亡。脑缺血造成大脑皮层损伤是引起不同类型认知障碍的常见原因。统计资料表明: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出现痴呆的危险性较同龄对照组明显增高;有脑卒中史的老年群体的认知水平亦低于无卒中史的同龄老人。脑细胞缺血引起认知异常的机制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能量耗竭和酸中毒:在缺血、缺氧状态下,细胞的能量代谢转为无氧酵解。无氧酵解生成ATP的效率低,使细胞出现能量耗竭。无氧酵解引起脑组织缺血性乳酸酸中毒,细胞Na+-K+泵功能损伤,K+大量外溢,同时Na+、Cl-及Ca2+大量流人细胞内引起细胞损伤;缺血区乳酸堆积还可引起神经胶质和内皮细胞的水肿和坏死,加重缺血性损害。

(2)细胞内Ca2+超载:脑缺血时,神经细胞膜去极化,引起大量神经递质释放,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的释放激活NMDA受体,使钙通道开放,Ca2+内流增加;如激活非NMDA受体,使Ca2+从内质网释放至细胞浆内;膜去极化本身也启动了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加重Ca2+内流。神经细胞Ca2+超载可通过下述机制导致细胞死亡:①Ca2+超载时,大量Ca2+沉积于线粒体,干扰氧化磷酸化,使能量产生障碍;②激活细胞内Ca2+依赖性酶类,其中Ca2+依赖的中性蛋白水解酶过度激活可使神经细胞骨架破坏;③激活磷脂酶A和磷脂酶C,使膜磷脂降解;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特别是花生四烯酸,后者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血栓素、白三烯,一方面通过生成大量自由基加重细胞损害;另一方面可激活血小板,促进微血栓形成,在缺血区增加梗死范围,加重脑损害;④脑缺血时,脑血管平滑肌,内皮细胞均有明显Ca2+超载,前者可致血管收缩、痉挛,血管阻力增加,延迟再灌流,使缺血半暗带内侧支循环不能形成,从而脑梗死灶扩大;后者可致内皮细胞收缩,内皮间隙扩大,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产生血管源性脑水肿。

(3)自由基损伤:在急性脑缺血时,自由基产生和清除平衡状态受到破坏而引起脑损伤。其机制为:①缺血脑细胞能量衰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Asp)增多,此时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和NM.DA受体操纵的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大量内流,使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后者催化次黄嘌呤氧化为黄嘌呤并同时产生氧自由基;钙离子大量内流还可激活磷脂酶A,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和脑细胞的膜磷脂降解,花生四烯酸产生增加,后者代谢产生自由基;②缺血区脑细胞线粒体内钙离子增多,三羧酸循环发生障碍,不能为电子传递链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提供足够的电子将O2还原成H2O,从而生成氧自由基,并漏出线粒体;③急性脑缺血

时,NO增多,NO能与氧自由基相互作用形成过氧亚硝基阴离子,后者又分解成羟自由基(OH-)和二氧化氮自由基(NO2-);④梗死灶内游离血红蛋白和铁离子与存在于细胞内的H202发生反应,产生OH-和氧自由基。儿茶酚胺等物质亦可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自由基。⑤缺血灶由于趋化因子增加,在血管内皮表面吸附大量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前者通过细胞色素系统和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产生O氧自由基和H202,后者通过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促进自由基生成。

(4)兴奋性毒性: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部分神经递质是氨基酸类,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其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对神经元有极强的兴奋作用,故称为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EAA),GABA和甘氨酸对神经元行使抑制作用,故称为抑制性氨基酸(inhibitory amino acid,IAA)。“兴奋性毒性(excitatory toxicity)”指脑缺血缺氧造成的能量代谢障碍直接抑制细胞质膜上Na+-K+-ATP酶活性,使胞外K+浓度显著增高,神经元去极化,EAA在突触间隙大量释放,因而过度激活EAA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过度兴奋并最终死亡的病理过程。EAA通过下述两种机制引起“兴奋性毒性”:一是AMPA受体和KA受体过度兴奋引起神经细胞急性渗透性肿胀,可在数小时内发生,以Na+内流,以及Cl-和H2O被动内流为特征;另一种是NMDA受体过度兴奋所介导的神经细胞迟发性损伤,可在数小时至数日发生,以持续的Ca2+内流为特征。

(5)炎症细胞因子损害:在脑缺血损害发生后,产生多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在致炎细胞因子占主导地位时,加重脑缺血损害,在抗炎因子占主导时,对脑缺血产生保护作用。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加重脑缺血损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此外,在缺血损伤的神经元释放的细胞因子激发下,缺血区吞噬细胞明显增加,吞噬细胞既能释放细胞因子刺激修复过程,又可释放神经毒素杀伤存活神经元。

4.环境、代谢毒素对脑的损害对绝大多数50岁以后发病的典型散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而言,环境和代谢毒素对脑的损害起主要作用,这些风险因素包括毒品、药物、酒精或重金属中毒等。各种慢性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病时,如心肺衰竭、慢性肝性脑病、慢性尿毒症性脑病、贫血、慢性电解质紊乱、维生素B:缺乏、叶酸缺乏等,其主要表现为认知异常。

5.脑外伤脑外伤对学习记忆和智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度外伤者可不出现症状;中度外伤者可失去知觉;重度者可导致学习记忆严重障碍,乃至智力丧失。例如,一些“被打得昏头转向”的拳击手,脑反复损伤可出现构语障碍(口吃),心不在焉,好争辩,注意力涣散,近期记忆减退,步态僵硬、痉挛等。

6.脑老化认知功能一般随年龄增高(约60岁以后)而下降。研究发现,PD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力、纹状体多巴胺递质自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减少或降低。老年人脑巾血液供应减少,台成和分解代谢以及对毒素的清除能力均降低,这些都是造成老化脑神经细胞死亡,认知功能降低的主要因素。

(二) 慢性全身性疾病

心血管系统病变,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可通过减少脑血液供应等机制,继发性降低大脑功能而引起认知障碍。处于亚临床阶段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其认知测验的得分明显低于无任何亚临床特征的同龄老人,说明这些病变可能已经造成腑部的缺

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量表述评

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量表述评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其认知功能评定已经发展为一系列标准化的信度与效度俱佳的测验工具,我们评述10余种常见工具的优缺点,简介其应用。 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W AIS)、Halstead-Reitan成套神经心理测验(HRB)、Luria-Nebraska 成套神经心理测验(LNNB)等常用测验工具极少用于AD认知功能改变的评估。一方面是由于耗时长、难度高、完成率低;另一方面是因为AD以记忆功能缺损为主,而上述工具中仅LNNB有记忆量表分测验(系11个分测验之一,对AD诊断敏感性不高)。 AD认知功能测量须兼顾以下原则:覆盖AD易受损的功能领域(如记忆和语言功能);对这些功能基本特征的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可信性;可借以判断和衡量不同严重度;完成率高;完成所需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0min以内。 一、床边用认知筛查量表(briefbedsidecognitiveexamination) 要求敏感性高、假阴性率低、易操作、易携带、时间短(5~10min左右完成),分析指标为总分。 1.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1,2]:MMSE一直是国内外最普及、最常用的老年痴呆筛查量表,它包括时间与地点定向、语言(复述、命名、理解指令)、心算、即刻与短时听觉词语记忆、结构模仿等项目,满分30分,费时5~10min,重测信度0.80~0.99,施测者之间信度0.95~1.00,痴呆诊断的敏感性大多在80%~90%,特异性大多在70%~80%。 MMSE作为AD认知筛查工具,因其敏感性强、易操作、耗时少,在社区大样本调查及临床医生对可疑病例做初步检查时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缺点亦不容忽视: (1)项目内容容易受到受试者受教育程度影响,对文化程度较高的老人有可能出现假阴性,即忽视了轻度认知损害(如Strain报道,MMSE识别轻度认知失调的敏感性仅为0.52),而对低教育及操方言者有可能出现假阳性; (2)注意(心算)、记忆、结构模仿等项目得分并不足以反映相应的认知领域表现,不能有效地绘制个体认知廓图; (3)强调语言功能,非言语项目偏少,对右半球功能失调和额叶功能障碍不够敏感;(4)记忆检查缺乏再认项目,命名项目过于简单; (5)没有时间限制; (6)对皮质性功能紊乱比对皮质下功能紊乱更敏感; (7)不能用于痴呆的鉴别诊断,作为认知功能减退的随访工具亦不够敏感(如Clark对82例AD患者随访4年,16%的患者MMSE得分没有显著下降)。故深入研究认知损害往往采用多个更特异的测验工具搭配使用。 中文版MMSE依据不同教育程度作出的划界分是:文盲组17分、小学组20分、中学或以上组24分,低于划界分为认知功能受损。5年随访表明,正常衰老MMSE减少约0.25分/年,病理衰老约4分/年。 2.长谷川痴呆量表(HDS)[3]:Hasegawa1974年编制,1991年修订。时间和地点定向、命名、心算、即刻和短时听觉词语记忆与MMSE相似,无“复述、理解指令、结构模仿”3项,有“倒背数字、类聚流畅性、实物回忆”3项,满分30分。在类聚流畅性测验(即在规定时间内就某一类别列举尽可能多的例子),AD患者从语义类别中列举例子比从词形、语音类别中列举例子更困难。由于汉语的音、形、义分离,同音字较多,方言繁杂,文盲和低教育老人较难完成听觉词语记忆,HDS修订版采用视觉实物记忆更易为国内受试者接受、更少受教育程度影响,缺点是不能作记忆策略和机制分析。另外,MMSE的上述缺点HDS-R 也同样存在。 3.画钟测验[4]可分2种,一种是要求受试者在空白的纸上画1幅几点几分的钟,反映执行功能;另一种是要求受试者模仿已画好的钟,反映结构能力;总分16分。在90例(轻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解读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 (2019)》解读 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综合征。脑小血管病常见的病因类型包括: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脑淀粉样血管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变、炎症和免疫介导的脑小血管病、静脉胶原病和其他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可呈现典型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改变,包括腔隙、新发皮质下小梗死、脑白质病变、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及脑萎缩。 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及视空间功能等认知域的损害。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常见认知障碍的一种。为提高诊疗水平,减轻疾病负担,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组、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诊疗指南中国撰写专家组依据国内外科研成果及前沿资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编写《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治指南(2019)》(以下简称“指南”)。

据一篇发表在2010年Lancet Neurol杂志的研究显示,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减退主要表现在执行功能、注意力、转移能力方面,而非记忆力,“就是给人反应慢慢的一种感觉”,执笔专家彭丹涛教授解释道。 除此之外,患者还可伴随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括约肌功能减退、步态不稳或僵硬、假性球麻痹等运动障碍,最终发展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或完全丧失。2017年Clinical Science杂志发文指出,临床表现与损伤部位相关,如皮层下梗死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但多数脑小血管病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为明确诊断,指南推荐采用适合中国居民的神经心理测验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认知功能域评估,评估的认知功能域包括记忆功能、执行/注意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结构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行为等,着重进行执行/注意功能的评估;并通过神经影像学方法辅助诊断,头颅MRI是检查脑小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手段。 此外,还应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进行血液学检测,以协助脑小血管病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有些患者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测,如:维生素B、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调查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22T15:55:00.02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7期作者:余子英[导读]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及护理对策。 常德市第二中医院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近几年我院2型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采取认知功能调查分析,随后进行相对应的优质护理方案,对照组仅接受普通糖尿病护理。对比(1)两组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2)两组护理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别为84.5±9.2分、72.3±8.5分,比较有差异(P<0.05)。(2)两组护理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我国2 型糖尿病人数不断上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带来的严重威胁,通过详细了解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存在的错误认为,对提高糖尿病基本知识,改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护理糖尿病作为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进行药物、饮食等方式来控制血糖水平,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对疾病认知度低,造成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迟迟不能达标,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出现,形成饮食、血糖、心理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1]。有学者指出通过优质护理干预能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能力,药物服用的依从性,提高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2]。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3年2月~2015年6月我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探讨优质护理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收集近几年我院2型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性别分别为(56.3±8.5岁、男28例,女22例)、(55.7±9.1岁、男29例、女21例),两组性别,年龄无差异。 1.2 护理方法研究组接受优质护理,对照组接受普通糖尿病护理。 1.2.1 认知功能调查分析在患者入院后,护士及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评估,分析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服用药物的规律情况。询问患者以往是否有:①不按处方配药;②漏服、服药太少;③不按医嘱用药。结果发现50例患者中有12例以往有不按规律服用药物,17例患者有遗忘服用药物现象,有9例患者不按医生医嘱进行门诊随访测血糖,调整治疗方案现象。 1.2.2 疾病教育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就糖尿病的病因、危害、预后、治疗方法与患者沟通,目的为了让患者能自我识别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并发症预防的方法,使糖尿病患者纠正在服用药物时的错误认识。众多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文化程度存在很大关系,因此要根据患者文化程度,选择适合患者学习的图片、书籍、报纸、宣传手册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糖尿病,掌握基本特点[3]。 1.2.3 药物护理护士了解患者生活规律的同时,安排患者下次就医时间,对于出门困难行走不便的患者,护士可以将门诊医生电话告知患者,同时将医生排班表发放给患者,让患者得到主治医师的就诊电话,这样才能为规律治疗打下基础[4]。尽量选择长效剂和缓释剂,以减少患者服药次数,避免漏服现象,对于年龄大的患者,可以给患者发放药盒,通过药盒中的不同格子,让患者掌握服药时间和种类。 1.2.4 胰岛素治疗患者的护理大多数患者对胰岛素泵存在顾虑,认为自己是新科技的实验品,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护士应耐心讲解胰岛素泵治疗的方便性和优越性[5]。 1.2.5心理支持患者进入医院后,护士主动发现患者需要,要服务于患者开口前,如心理安慰、口头疏导、行为动作等方式安抚患者紧张情绪。保证房间安静,不能歧视患者,要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6]。 1.2.6 饮食护理(1)科室成立饮食干预小组,对患者进行集体教育。(2)护士帮助患者计算出理想体重,估算每日所需总能量,列出一周食谱和总热量。(3)掌握配餐原则、热能及营养计算、制作膳食卡。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个体化具体指导,在住院期间不得随意服用医嘱意外的其他食物[7]。 1.3 观察指标对比(1)两组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2)两组护理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3.1 糖尿病疾病知识在患者出院时,发放糖尿病疾病知识问卷,问卷内容含50题基础糖尿病相关知识问题,主要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饮食教育、运动教育出发,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数据录入 EXECEL中,经过核对无误后导入SPSS 19软件,计量资料t检验。两样本率用χ2检验法,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别为84.5±9.2分、72.3±8.5分,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认知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认知障碍得病因及发病机制 认知就是大脑皮层复杂高级功能得反映,任何直接或间接导致大脑皮层结构与功能慢性损伤得因素均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认知障碍,现将其归纳如下: (一)慢性脑损伤?1.脑组织调节分子异常?(1)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异常:大多数神经元之间得信息传递就是通过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及其相应得受体完成得、这些神经递质或受体异常改变均可导致不同类型与不同程度得认知异常。?1)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就是以酪氨酸为底物,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与多巴脱羧酶(dopaminedecarboxylase)得作用下合成得。研究发现:脑中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时可导致动物智能减退、行为情感异常、言语错乱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例如,在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酪氨酸羟化酶与多巴脱羧酶活性及纹状体多巴胺递质 含量明显卞降。此外,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多巴胺过多也可导致动物认知功能得异常改变。多巴胺受体有D1与D2受体两大家族,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大脑额叶皮层得D1受体功能低下与皮层下结构D2受体功能亢进双重因素有关,因此有人提出用D1激动与D2阻断治疗精神分裂症得新概念。?2)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就是最早被发现得单胺类神经递质,就是多巴胺经β羟化酶作用生成得产物、在脑内,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α1、α2与β受体发挥调节作用。在突触前,α2受体通过Gi蛋白介导,减少cAMP得生成与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得活性,减少蛋白激酶对N-型Ca2+通道得磷酸化,以至Ca2+通道关闭,Ca2+内流减少,从而对去甲肾上腺素得释放起抑制作甩(负反馈调节);α2受体激动还可抑制在警醒状态下得蓝斑神经元得放电增加;在突触后,α1受体激动可引起K+通道开放,K+外流增加,神经元倾向超极化而产生抑制效应。而α1受体激活则使K+通道功能降低,K+外流减少,神经元去极化产生兴奋效应、一般认为,脑中α2受体激动与维持正常得认知功能有关,而α1受体持续、过度激活可致认知异常、在正常警醒状态时,脑细胞含适量去甲肾上腺素,α2受体功能占优势,维持正常得认知功能。在应激状态下产生大量去甲肾肾上腺素,α1受体功能占优势;这可能就是个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更易出现认知障碍得机制之一。?3)乙酰胆碱(aeetylcholine):乙酰胆碱由乙酰辅酶A与胆碱在胆碱乙酰转移酶得作用下生成、神经细胞合成并释放得乙酰胆碱通过M—受体(M—AchR,毒蕈碱受体)与N-受体(N-AchR,烟碱受体)发挥调节作用,M-AchR就是G-蛋白耦联受体,N—AchR就是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脑内得胆碱能神经元被分为两类,即局部环路神经元与投射神经元,自Meynert基底核发出得胆碱能纤维

脑小血管病与其所致的认知障碍

脑小血管病与其所致的认知障碍 随着人类社会的老龄化,一系列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其中认知功能障碍尤为重要,而脑小血管病又是造成认知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可见对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病理生理、影像学、治疗等都变的越来越重要,故本文就认知障碍这个热点相关的脑小血管病和脑小血管变性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标签: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病理学;影像学;治疗 随着人类寿命的增长和生育率的下降,导致人类年龄超过60岁的比例比其他年龄段的比例增长更快。这种趋势的持续发展,导致老年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如脑小血管病(CSVD)。有数据显示,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20%出现脑小血管病,在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有60%是由CSVD引起的,1/3的阿尔兹海默症(AD)患者合并CSVD,合并患有CSVD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与血管性认知损伤相关的各种症状,主要是从认知功能正常或轻微损伤到完全性痴呆过渡的各种阶段[1]。 CSVD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执行力下降、处理信息速度减慢,延迟回忆、言语流畅性下降;其行为症状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情绪不稳定和表情淡漠[2]。因此对于脑小血管病及脑小血管病变所造成的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都是极有必要的,本文主要论述CSVD与其所造成的认知障碍。 1 脑小血管病的分类及各类型的病理学特征 脑小血管指脑的小的穿支动脉和小动脉(直径40~200 μm)、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它们构成了脑组织血供的基本单位,对脑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脑小血管病系指脑的小的血管病变,包括颅内小动脉和小的穿支动脉病变、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病变[2]。 1.1 遗传性和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CAA) CAA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为:淀粉样蛋白沉积于软脑膜和皮层小动脉血管壁中,有时也可影响到静脉和毛细血管,致使血管中层变薄,弹力减弱,血管扩张,最终导致微动脉瘤形成或破裂而引起出血。此类型是年龄相关性认知损害的重要病理 机制。 1.2 脑小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性脑小血管病 脑小动脉硬化是最常见的类型,也属于全身小血管病变的一部分,与很多高危因素相关,比如: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尤其与高血压关系密切,因此脑

糖尿病与认知障碍关系综述

综述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糖尿病是一组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有关的以高血糖为特征代谢疾病群,同时存在脂肪、蛋白代谢紊乱。病因未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均可能参与其发病,累及全身各个系统。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更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在此就糖尿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 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糖尿病性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DNP)等微血管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也是糖尿病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 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在100gm以下的毛细血管网。微血管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2型糖尿病病人DMAP的典型改变,常伴有微循环异常,病变分布非常广泛,以眼底、肾小球、神经等为主,此外还包括皮肤等,最终导致多脏器损害。2型糖尿病病人DMAP起病隐匿,尤其是DR,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在DMAP患者中DR约34.3%,DN约33.6%,DNP 约60.3%[2],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与其DMAP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关系,其病程越长,DMAP的发生率越高[3,4]。各种微血管并发症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2.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造成很重的负担。临床主要表现为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5],与脑老化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均有密切联系[6]。目前,关于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药物治疗的效果十分有限。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引发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核心为脑神经元受损、缺失和功能下调。而影响糖尿病脑神经元功能的可能机制有脑血管因素、代谢失调、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细胞存活传导信息通路的障碍、神经细胞凋亡等。[7] (1) 长时程增强(LTP)效应的降低 已有研究表明,神经突触的可塑性与生物体学习和记忆过程密切相关。LTP 和长时程抑制(LTD)则被认为是反映了突触水平上的信息贮存过程,初步沟通了神经细胞可塑性变化与整体的学习记忆行为之间的关系[8]。实验发现糖尿病大鼠海马CAl区高频刺激后引起的突触增强效应较正常大鼠明显减弱,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突触增强能力明显减退[9]。糖尿病大鼠海马CAl区N-甲基-D-天门冬氨酸

轻度认知障碍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轻度认知障碍的原因 导语:生活当中,无论是老年朋友们,还是儿童,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疾病,轻度认知障碍,相信各位朋友们,都非常的陌生,这种病常见的会出现无法识别 生活当中,无论是老年朋友们,还是儿童,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疾病,轻度认知障碍,相信各位朋友们,都非常的陌生,这种病常见的会出现无法识别,甚至说对家人都会不认识,那么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指在痴呆(主要是指老年性痴呆,即AD)和正常衰老之间的一种临床状况,表现在记忆减退与年龄不相称,但没有达到目前AD的诊断标准。追踪观察发现这些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往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具有临床特征的AD,因此,被认为是合适的治疗干预期,目前许多治疗研究中心正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MCI诊断标准一般为:(1)存在由患者本人、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记忆障碍主诉;(2)记忆测验成绩低于相应年龄和文化程度的正常对照者1.5个标准差;(3)总体认知分级量表轻度异常,即总体衰退量表2~3级或临床痴呆量表0.5分;(4)一般认知功能正常;(5)日常生活能力保持正常;(6)除外痴呆或任何可以导致脑功能紊乱的躯体和精神疾患。 由于上述诊断标准所描述的认知损害特征与AD的早期或临床前阶段极其相似,因此,适用于以AD或临床前期诊断和治疗干预为主要目的的研究,且这个标准已经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公认。 所有患有MCI综合征患者,有些并不发展成AD,有些则进展成其他类型的痴呆,也有些个体不进展。现在已明确MCI患者在极早期就出现AD的病理改变,如果随访的时间足够长,他们可发展为AD。大部分MCI临床研究表明,符合MCI诊断的患者中约有44%的患者在3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六):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前阶段(全文)

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六):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前阶段 (全文) 近年来,来自携带遗传风险的人群和临床认知正常的老年人的荟萃证据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这一进程在临床诊断为痴呆的多年前就已经开始[1]。由于针对AD痴呆期的新药临床试验屡屡失败,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AD研究的重点应该转移到AD痴呆前阶段。 一、AD痴呆前阶段的概念 2011年在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IA-AA)制定的AD新的诊断标准中明确提出了AD临床前阶段的概念[2]。AD痴呆阶段是指AD病理生理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AD,而AD痴呆前阶段(pre-dementia stage)是一个新的概念,此阶段可有AD病理生理改变,无或有临床症状,包括临床前AD(preclinical stages of AD)和AD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due to AD,MCI due to AD)。将临床前AD和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合称为AD痴呆前阶段的意义在于:(1)与临床前AD 和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概念相比,AD痴呆前阶段的概念更容易理解,有利于唤起研究人员和公众对这一阶段的重视;(2)目前对AD的干预研究主要是前移至临床前AD和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阶段,而这两个阶段都包含在AD痴呆前阶段的概念中。

临床前AD是AD发生的最早期,此期没有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或者仅有极轻微的记忆力减退主诉,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可通过脑脊液或影像学检查如PET淀粉样蛋白成像来诊断[3]。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临床前AD的概念和框架主要用于科研和药物临床试验,不宜用于临床诊断,一方面是目前临床前AD的诊断方法仍不成熟,另一方面临床前AD的患者只是进入了AD病理生理进程的早期,在患者的有生之年并不一定会发展为AD,如果冠以临床前AD的诊断,会引起不必要的压力和恐慌。二、AD痴呆前阶段的诊断 神经生物学和分子影像学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提供了在活体体内检测AD病理生理过程的方法,这包括Aβ在脑内的沉积、脑脊液中Aβ和tau 蛋白含量与修饰的动态变化等。这些变化已被证实出现于认知正常的老年人,并且表现出与轻度认知障碍和AD痴呆患者相同的模式。 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正式提出了临床前AD的概念性框架和用于研究的标准[2]。该标准对临床前AD进行了分期,包括第一阶段,无症状脑淀粉样变的阶段;第二阶段,淀粉样蛋白阳性+突触功能障碍和(或)早期神经退行性变阶段;第三阶段,淀粉样蛋白阳性+神经退行性变的证据+极轻微的认知下降[2](表1)。该标准强调了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前A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通过PET淀粉样蛋白显像上示踪剂保留增多和(或)脑脊液中Aβ42含量下降来追踪脑内淀粉样变,通过脑脊液tau或磷酸化tau水平增高、FDG-PET脑内AD样代谢减低以及特定解剖分布(顶叶后部和中部、后扣带回和后颞叶)的灰质丢失、海马萎缩来追踪早期神经退行性变。

糖尿病的正确认知

糖尿病的正确认知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的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慢性高血糖半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 所以,糖尿病的认知会有很多误区。 一、因为是慢性高血糖,起初并无自觉、自知症状,当然,我们绝大多数的了解是 糖尿病又称消渴症,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这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其实临床中发现大量的病人隐匿糖尿病好几年,是没有这些典型症状的。仅是 因为某一次手术在常规术前检查时筛查出糖尿病,但客观的情况可能是己经发 病两三年了,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二、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是长期的慢性高血糖会导致全身的并发症,简单地讲 就是血液流经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并发症。用于糖尿病本身控制的费用远远低 于并发症的治疗费用。 三、出现治疗疾病本身的费用远低于治疗疾病引起并发症的费用的原因,归根结底 是病人的自我认知不足,没有能够坚持正确、积极的治疗方案,以至于时间的 累加就带来了并发症的累加。尤其是出现一些不可逆病变时,就已经远超出了 糖尿病本身的范畴了。 四、发病之初,非常重视,认真学习了一些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并且积极配合治疗。 日子久了,就麻痹了。感觉糖尿病其实并不吓人。就可以放松要求,直到有一 天因为并发症再次入院才意识到自己不负责任。甚至是都无法认识到自我原导 致的结果。 五、也有这样一部分患者,得知发病后,一直无法做到客观,平静的对待。觉得前 途一片晦暗,对于治疗缺乏信心,严重的甚至到抑郁的地步(抑郁往往让医生 都无法查觉)也直接影响了本来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焦虑情绪是正常,抑郁 绝对是病态。所以,心态很重要。 六、还有就是听信虚假宣传,经常听到某某医院可以手术根治糖尿病,某某新药的 靶向作用机制,能够让糖尿病患者摆脱药物依赖等等让人激动不己的好消息。 至目前为止,糖尿病仍是不治之症,因为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并没有真正换 出来。谈根治就是笑话。谁可以治愈糖尿病,一定拿诺贝尔奖了。早就家喻户 晓了。手术治疗糖尿病目前为止针对少部分肥胖的患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甚 至可以做到停药很久,仅靠饮食,锻炼就可以基本保持正常生活状态。但是成 功的病例仍然很少。而且,这还需要长期随访才能证明真正是有效的。 七、迷信特效药,迷信偏方。糖尿病到目前为止就是不治之症,也就不存在所谓的 特效药了,偏方更是弊大于利,中间蕴含多少潜在风险,请慎重。糖尿病治疗 对于每一位患者来讲都是很个性的,不要指望一药医百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 不一,治疗方案也呈现出很多区别。到正规医院,找内分泌专业的医生作科学 地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八、盲目抵抗胰岛素,糖尿病治疗是一个立体的工程。饮食控制、适量锻炼、口服 药、胰岛素、甚至手术均是不同的治疗手段。糖尿病为我们所知(一知半解) 时间并不短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糖尿病治疗当中的胰岛素治疗仍存在相 当广泛的人群误解。认为使用胰岛素意味着病情加重,恐惧心理抵制胰岛素; 认为胰岛素存在依赖性,越晚用越好,不然成瘾就完蛋了;对于现在的胰岛素 治疗的认识停留在若干年前,注射疼痛、打针麻烦最为常见。胰岛素同口服药, 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一样只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手段。而且胰岛素治疗是目前

(完整版)认知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认知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认知是大脑皮层复杂高级功能的反映,任何直接或间接导致大脑皮层结构和功能慢性损伤的因素均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认知障碍,现将其归纳如下: (一)慢性脑损伤 1.脑组织调节分子异常 (1)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异常:大多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及其相应的受体完成的。这些神经递质或受体异常改变均可导致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认知异常。 1)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是以酪氨酸为底物,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和多巴脱羧酶(dopamine decarboxylase)的作用下合成的。研究发现:脑中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时可导致动物智能减退、行为情感异常、言语错乱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例如,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脱羧酶活性及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含量明显卞降。此外,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多巴胺过多也可导致动物认知功能的异常改变。多巴胺受体有D1和D2受体两大家族,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大脑额叶皮层的D1受体功能低下和皮层下结构D2受体功能亢进双重因素有关,因此有人提出用D1激动和D2阻断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概念。 2)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是最早被发现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是多巴胺经β羟化酶作用生成的产物。在脑内,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α1、α2和β受体发挥调节作用。在突触前,α2受体通过Gi蛋白介导,减少cAMP的生成和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的活性,减少蛋白激酶对N-型Ca2+通道的磷酸化,以至Ca2+通道关闭,Ca2+内流减少,从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起抑制作甩(负反馈调节);α2受体激动还可抑制在警醒状态下的蓝斑神经元的放电增加;在突触后,α1受体激动可引起K+通道开放,K+外流增加,神经元倾向超极化而产生抑制效应。而α1受体激活则使K+通道功能降低,K+外流减少,神经元去极化产生兴奋效应。一般认为,脑中α2受体激动与维持正常的认知功能有关,而α1受体持续、过度激活可致认知异常。在正常警醒状态时,脑细胞含适量去甲肾上腺素,α2受体功能占优势,维持正常的认知功能。在应激状态下产生大量去甲肾肾上腺素,α1受体功能占优势;这可能是个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更易出现认知障碍的机制之一。 3)乙酰胆碱(aeetylcholine):乙酰胆碱由乙酰辅酶A和胆碱在胆碱乙酰转移酶的作用下生成。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全文)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全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诊断近三十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在诊断方面,新的标准不断推出,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但治疗仍以改善症状、阻止痴呆的进一步发展、维持残存的脑功能、减少并发症为主要原则。 一、AD诊断标准 第一个国际公认的AD诊断标准是1984年发表于Neurology的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障碍和卒中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and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and Stroke-Alzheimer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Association,NINCDS-ADRDA)标准[1]。2000年更新的DSM-Ⅳ-R标准也广为使用。这两个标准都包括3个方面:(1)首先符合痴呆的标准;(2)痴呆的发生和发展符合AD的特征:隐匿起病、缓慢进行性恶化;(3)需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2007年国际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IWG)在Lancet Neurology发表了NINCDS-ADRDA诊断标准的修订版[2],即IWG-1诊断标准。新标准打破了既往AD排除性诊断模式,首次将生物标志物纳入AD诊断,并提出AD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强调情景记忆损害是AD的核心特征。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Alzheimer′s Association,NIA-AA)发布了AD诊断标准指南,即NIA-AA诊断标准。NIA-AA诊断标准进一步强调了AD疾病过程的连续性,病理生理进程在AD出现临床症状前15~20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要点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要点 目前国际上围绕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指南主要包括:199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学会(NINDS-AIREN)Eli、2006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加拿大卒中网(NINDS-CSN)、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2014年国际血管性行为与认知障碍学会(Vas-Cog)和2011年我国发布的VCI指南及2018年由全球27个国家的专家共同制定的血管损伤认知障碍分类研究指南。在这些指南中,脑小血管病是引起VCI的重要亚型,也是临床上导致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原因。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常见认知障碍的一种,发病率高,社会负担重,在临床实践中给予合理诊疗至关重要。 一、定义 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综合征。脑小血管病常见的病因类型包括:小动脉硬化性、脑淀粉样血管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变、炎症和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病、静脉胶原病和其他小血管病等。 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及视空间功能等认知域的损害。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可呈现出相似的认知减退模式,常累及注意力、加工速度和执行功能等领域,而记忆任务受损相对较轻。 二、流行病学 脑小血管病是与年龄相关的高患病率疾病。 三、诊断 (一)临床特点和评估 1.临床特点: 多数脑小血管病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腔隙性卒中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取决于病灶的部位、程度及数量等。 2.神经心理学评估: (1)总体认知功能筛查、评估: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SE)是国内外常用的认知功能筛查量表,由于耗时短、容易操作,作为鉴别健康老年人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内容清晰)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 1. 存在记忆障碍(自诉,他人提供); 2. 记忆检测成绩低于年龄和文化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1.5SD; 3. 总体衰退量表(GDS)2~3级,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0.5分; 4. 一般认知功能正常; 5. 日常生活能力正常; 6. 除外其他导致痴呆和脑功能障碍的躯体和精神疾患; aMCI(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 (1)主诉主要为记忆障碍 (2)有记忆减退的客观证据(记忆下降程度低于年龄和文化匹配对照的1.5个标准差以上)(3)一般认知功能正常 (4)日常生活能力保留 (5)没有足够的认知障碍诊断为痴呆 3.1.1 MCI的诊断标准 MCI: (1)认知功能下降: 主诉或知情者报告的认知损害,而且客观检查有认知损害的证据;或/和客观检查证实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 (2)日常基本能力正常,复杂的工具性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 (3)无痴呆。 VCI的分型诊断标准 一、VCI的诊断 (一)VCI的诊断需具备以下3个核心要素 1、认知损害:主诉或知情者报告的认知损害,而且客观检查有认知损害的证据,或/和客观检查证实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 2、血管因素:包括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病史、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影像学显示的脑血管证据,以上血管因素不一定同时具备。 3、认知障碍与血管因素有因果关系: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导致认知障碍的原因。 VCI的程度诊断 1、VCI-ND(非痴呆血管性认知损害):日常能力基本正常,复杂的工具性日常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 2、VaD:认知功能损害明显影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痴呆程度。 VCI诊断成立后需进行以下分型诊断: 1、危险因素相关性VCI 1)有长期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2)无明确卒中病史

2021年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全文)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由于脑的穿支动脉、小动静脉及毛细血管的各种病变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和病理综合征[1]。 CSVD病理类型主要分为病理性和遗传性,其中病理性CSVD分为脑淀粉样血管病(CAA)和非淀粉样脑血管病。CAA是CSVD的常见形式,其发病率与年龄相关,是β淀粉样蛋白在皮层小动脉、脑膜小动脉血管壁上沉积导致的血管功能障碍及脑实质损伤,被认为与血管闭塞及破裂有关,非淀粉样脑血管病又称为动脉硬化性、与年龄相关或与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CSVD,亦或是其他研究中报道的退行性微血管病变。遗传性CSVD则包括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病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病变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色素失禁症、视网膜血管病变、胶原蛋白Ⅳ相关CSVD、Farby病等[2]。CSVD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明确,目前认为与血-脑脊液屏障功能障碍[3]、内皮功能障碍[4]有关。 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及视空间功能等认知域的损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指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尚未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未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痴呆是指认知功能

损害已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减退的综合征。脑小血管病是认知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5],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可占血管性痴呆的36%-67%[6]。CSVD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在动物实验中,与正常大鼠相比,CSVD大鼠认知功能下降,在海马结构中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升高,认为TLR4影响CSVD大鼠的认知功能[7],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中,IL -1beta和TNF-α水平升高海,马中TLR4,GFAP和Iba1的表达增加,海马中TLR4的高表达和胶质细胞反应可能是CSVD出现认知障碍的可能机制[8]。 CSVD可呈现典型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改变,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RSSI)、血管源性腔隙、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及脑萎缩(Brain Atrophy,BA)[9],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均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10-13],下面将分别综述CSVD的典型影像学标志物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一、RSSI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阿尔茨海默病 一、概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一般在 65 岁以前发病为早发型,65 岁以后发病为晚发型,有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无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约有5000 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类型。阿尔茨海默病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增龄、女性、低教育水平、吸烟、中年高血压与肥胖、听力损害、脑外伤、缺乏锻炼、社交孤独、糖尿病及抑郁障碍等。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病理改变呈弥漫性脑萎缩,镜下病理改变以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和神经元减少为主要特征。SP 中心是β淀粉样蛋白 (β-amyloid p rotein,Aβ),NFT 的主要组分是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即tau 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遗传是主要的因素之一。目前确定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有4 种,分别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 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presenilin 1, PSEN1)基因、早老素 2(presenilin 2,PSEN2)基因和载脂蛋白 E (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其中,前3 种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

与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ApoE 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认为Aβ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始动因素,其可诱导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神经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同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存在广泛的神经递质异常,包括乙酰胆碱系统、单胺系统、氨基酸类及神经肽等。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一般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分为“ABC”三大类。A (activity)是指生活功能改变: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 力下降,对患者的一般生活功能影响不大,但是从事高智力活动的患者会出现工作能力和效率下降。随着疾病的进展,工作能力的损害更加突出,同时个人生活能力受损的表现也越发明显。在疾病晚期,患者在包括个人卫生、吃饭、穿衣和洗漱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完全由他人照顾。 B(behavior)是指精神和行为症状:即使在疾病早期,患者也会出现精神和行为的改变,如患者变得主动性缺乏、活动减少、孤独、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周围人较为冷淡,甚至对亲人也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认知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会使精神行为症状恶化,可出现片断的幻觉、妄想(多以被偷窃和嫉妒为主);无目的漫游或外走;睡眠节律紊乱,部分患者会出现昼夜颠倒情况;捡拾收藏废品;可表现为本能活动亢进,如性脱抑制、过度进食;有时可出现激越甚至攻击行为。 C(cognition)是指认知损害: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认知损害以遗忘为先导,随后会累及几乎所有的认知领域,包括计算、定向、视

糖尿病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糖尿病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影响因素。方法以T2DM患者280例和非T2DM患者204例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A组,252例)与认知功能正常组(B 组,232例)。分别对影响认知功能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80例T2DM患者中,合并MCI者188例,认知功能正常者92例,并对T2DM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糖尿病、收缩压升高是MCI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文化程度则是MCI的保护因素;②血糖控制的情况和微血管的积分是T2DM患者MCI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文化程度是T2DM 患者MCI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①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利于改善认知功能;②T2DM是影响MCI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标签: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危险因素 近些年来,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症状典型的认知功能障碍相对容易诊断,但难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所以,加强对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对延缓认知功能减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论证2型糖尿病(T2DM)和MCI的关系以及可影响MCI的相关因素,为MC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科进行住院治疗的280例T2DM患者和204例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为研究对象。T2DM的诊断依据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分型标准。MCI的诊断标准按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第4版(DSM-IV),将上述受检者分为A、B组两组,A组为MCI患者,共252例,男164例,女88例;年龄为60~78岁,平均年龄(68.3± 2.5)岁,病程为1~9年,平均(4.8±1.1)年;B组为认知功能正常者,共232例,男140例,女92例,年龄为61~77岁,平均年龄(67.9±2.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差异,具有可比性。本项研究具有下列之一者均排除入组:脑血管病史;近2w内服用过降脂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糖皮质激素;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有诊断明确的外伤、脱髓鞘改变、肿瘤、一氧化碳中毒、感染及其他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和病史等;有严重的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等昏迷史;有精神疾病者;有酒精依赖病史。 1.2方法本组全部研究对象均仔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系统的内科查体、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敏感指数、糖耐量试验、肝肾功能、血脂〕、心电图。高脂血症分型:总胆固醇(TC)>5.2 mmol/L和/或三酰甘油(TG)>1.9mmol/L。血糖控制差: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的筛查:①糖尿病肾病:>2次尿清蛋白排泄率>20ug/min;②糖尿病视网膜的病变:通过眼底造影证实;③糖尿病神经病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