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的背景,战争的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分析此战后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3、情感及价值观

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封建制度腐的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被侵略、被侮辱的重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清政府战败原因,

2、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具:教科书、教案、地图、教材插图、史料

五、讲授新课:

导入: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民族,可是她却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第一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大片领土的丧失,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板书)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

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是蓄意已久还是随机发生?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国力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企图从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实质上是日本旨在侵略中国和世界的政策。大陆政策分五步走:中国台湾——中国东北——中国——亚洲——世界。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就已迈出了实施“大陆政策”的第一步,虽未得逞,却尝到了甜头。日本从台湾撤军,却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

1885年起,日本进行十年扩军计划,到1892年提前建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

1892年,日本外务相大木在议会中演讲,公开说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作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由此可见,日本人早已经野心勃勃。

2.中国:清政府统治腐败,避战求和――可能性

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到中法战争,中国一败再败,清政府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虽然一致主张抗战,但当时掌握清政府全部实权的慈禧太后却是主张避战,加上掌握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为了保持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政治地位,保存北洋陆海军实力,长期以来也推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并且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战前李鸿章在军事上极力避战求和,在外交上则推行“以

夷制夷”,把解决中日“争端”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列强的“调停”上。战争爆发后,继续奉行这一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从一开始就给这场战争埋下了失败的果子。

3.列强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催化剂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对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问题上,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

4.朝鲜:1894年,爆发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为反对本国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迅速席卷朝鲜南部三个道。朝鲜统治者在无力镇压的情况下向清政府求援。日本则怂恿清政府出兵,阴谋把清政府拖入战争的陷井,为自己出兵制造借口。与此同时,日本政府秘密下达动员令,准备出兵朝鲜。当清政府派兵入朝后,日本则以保护使馆为由,把军队开进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两国同时撤军,反而增兵。后来日本

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回忆说:日本政府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就是促成中日关系的“彻底决裂”。

对照地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说明: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因次年是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主要战役:

战争分为两个阶段,主要有四场战役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她很不希望在自己的生日之

际见到血光,玉树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

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2)黄海战役:引导学生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说明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装备相差不大。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指挥者不准出战,使日本轻易的取得了黄海的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3)辽东之战:指图讲解,在李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利用小字和插图,揭露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同时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联系洋务运动,加深对洋务运动没

三.结果――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1.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2.《马关条约》和以往的条约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自主回答)

3.《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①割地增多,国家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刺激了列强的瓜分野心

②赔款增加,加剧了人民的负担,便利列强制中国的经济

③开埠深入,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设厂新增,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输出的需求,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四、三国干涉还辽

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在华的侵略权益。

①沙皇俄国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影响其在太平洋的霸权,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

②德国一方面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一方面希望以此和沙俄勾结以减轻俄法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

③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对日本的干涉问题基本上以俄国立场为转移。

2.过程及结果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已耗尽军事力量,无力与三国作战,被迫放弃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对割地议和的态度。割台消息传来,举国哗然,各阶层人民纷纷表示抗议。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台湾人民更是痛心疾首“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上层人士草拟的《台民布告》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2.日军侵入台湾。日本急于占领台湾,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派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为割台专使,到台湾办理交割事宜,李经方不敢踏上台湾土地,美国顾问科士达出主意,把割台清单送到日本军舰上,台湾就这样被清政府出卖了。

3.台湾保卫战。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一支以丘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两支部队互相配合,由北到南,抗击日本侵略者。台湾军民在连续苦战之后,面临严重的困难,但是,清政府却传令沿海各省禁目援助台湾军民,甚至封锁去台湾的船只。台湾最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

后记: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直接起源于朝鲜半岛,而这一次中国向朝鲜半岛出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军事失败,此次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不仅导致了随后的朝鲜亡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直接导致中国长时期的衰败几近亡国,朝鲜半岛上中国的战争失败足以颠覆中国大陆上的内部秩序,至此已经有了明确的历史印证。中国人民在甲午战争后浴血奋战半个世纪之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重新恢复了自己因甲午战争失败而一落千丈的国运。

六、教学思考:

1.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主观原因(内因)

①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落后(根本原因);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主要原因);

③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④清军装备落后。

客观原因(外因)

①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②蓄谋已久,准备充分;③武器装备先进。

2.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教训: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3.如何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大大加深←侵略进入新阶段←侵略新要求←割台湾和设厂。

适当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马关条约》内容、危害和影响三者间的关系,加深理解。

4.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为何说其危害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

①台湾岛战略位置更重要;②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分割世界新要求下,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贪欲,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甲午战争试题

经典例题 例题1 哪次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特别是《马关条约》中的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更是刺激了列强,它们纷纷在中国划分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 例题2 1896年的某天,苏州的一家日本工厂内机器轰鸣……这种情景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内容再现和把握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能力。《马关条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苏州是条约中新开辟的通商口岸,所以才会出现日本工厂机器轰鸣的景象。 答案 C 例题3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使列强势力入侵长江流域最远的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并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可知,《马关条约》中开放重庆为商埠,使列强势力侵入长江流域最远,故答案是C。

答案C 例题4 “东海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考查学生分析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首先要正确理解诗句,诗中的“海战”是指“黄海海战”,“致远”是“致远舰”。此诗是指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所以答案是C。 答案C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曾凡亮)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历史意义、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教学背景: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课堂点拨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生本教育的模式要求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强调小组的分工合作。因此,在本课开始之前,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将全班进行分组,分组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并选举出组长,人数以每小组5—6人为宜。 2.布置前置作业,内容要涵盖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按小组一起讨论前置作业。 3.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准备必要的参考资料,内容涵盖日本的大陆政策、北洋水师概况、甲午战争前中日实力的对比、北洋水师战败的原因、甲午战争后的中国、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运动揭帖、八国联军侵华的概况,这些资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要求小组成员阅读并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利用互联网搜寻更多的资料。(本课材料主要来自百度百科) 教学实施阶段:1.新课导入。通过复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内容,向学生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的起步自洋务运动开始,时间大约是19世纪60年代,日本的现代化运动从明治维新开始,时间也是在19世纪60年代左右。可以说,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基本同时起步的,而中国与日本相比较,可以说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发展现代化的条件更加优越,但是为什么3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却会惨败给日本?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本课的学习。 2.用投影仪将前置作业投影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这些前置问题。最后由教师给出一个参考答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后日本会野心膨胀,挑起中日之间的战争?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要注意特别指出,在各种原因中,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是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日本侵略的对象首先是朝鲜?朝鲜和当时的中国是什么关系?中国为什么要援助朝鲜?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并特别指出中国之所以援助朝鲜,既是因为朝鲜当时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有义务援助朝鲜,又因为朝鲜与中国山水相连,日本一旦占领朝鲜,对中国威胁极大。 第三个问题:甲午战争时,中国洋务运动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在军用、民用工业均有一定的成绩,为何仍会败于日本?中国的失败,只是军事上的失败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并特别指出,中国的战

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从战争背景来看,在战争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益强盛,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其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上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基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而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的晚期,封建社会正在走向没落,在19世纪溜七十年代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向西方看齐,并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是清政府并未向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而在西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双方的兵力对比: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一颗炮弹划过天际,打破了天国的梦幻,昔日强盛而繁华的外衣,在一夕之间被剥落。随着岁月的流逝,甲午战争似乎已成了一个与当今无关的历史陈迹。但是,历史是不应忘却的。重新翻开一百二十年前中华民族的这一页痛史历史,我们将会从中得到丰富的历史启示。 一、对于日本右翼的野心和狡诈,必须高度警惕。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北洋舰队和运兵船,甲午战争正式爆发。至于黄海上的海军大战,也不是简单的遭遇战,而是日军主动抓住战机,给北洋水师致命一击。关于这一点,日本右翼的历史解读也是有悖史实的。日本军国主义习惯于捏造事实,篡改历史。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哪一次扩大侵华不是伴随着谎言和杜撰出荒谬的理由?当年日本的巧言令色,无非是为了寻找侵略扩张的借口。如今还有日本右翼分子罔顾历史事实而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制度,还要去靖国神社拜鬼,图谋钓鱼岛领土。对此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警惕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二、自强自立,努力发展,不能幻想依靠外来力量。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既耽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三、坚持走优化军事路线,保持军事优势,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卫国家富强。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四、居安思危,实现民族复兴。 今天的中国早已摆脱了任人欺凌的屈辱地位,国际地位、综合国力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今天来纪念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不仅是为了怀念历史,更多地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最近几十年里,我们已经拥有了和平发展的环境,在我们同学们自己的感受当中,似乎战争、动乱都是别的国家相当遥远的一个新闻,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我们实在还是处在动荡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各种力量的消长,使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目光审视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讲,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希望和平崛起,但和平崛起并不取决于单方面的良好愿望,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台湾局势,都唤醒我们要时刻回顾历史,居安思危,真正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五、坚持海洋强国的策略,海上实力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维护海权、经略海洋、发展海军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放眼全球,着眼未来,把握机遇,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强大海军,才能真正肩负起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神圣使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航船鼓起风帆,破浪远航。 六、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催生海军实力。 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海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海洋意识虽不能一蹴而就地催生现代海军实力,但却会对海军建设起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内在驱动作用,并在战略决策、用人机制、武器发展、体制编制等方面产生强烈的渗透与辐射作用。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知识重组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和深化时期。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阶段。 影响 影响 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 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想化、生活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是资本输出并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出现,资本输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误区警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兴起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了辛亥革命,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但在这一期间日本、美国加紧对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和美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华侵略,相反,它们趁机加强了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绝对否定儒家思想,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时间考点试题在线 2010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模拟预测5 2011 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 俗的影响 例题1 1.辛亥革命的影响 (2011·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俗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这映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两项;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项。故本题选A项。 答案:A 备考指南辛亥革命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命题方向主要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多角度分析评价辛亥革命。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资产阶级探索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还要注意与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分析比较。 深化提升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

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高中历史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1894~1901年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识记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应用反抗的事迹。 2.理解:理解掌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两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分析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所作所为或所持态度及其原因。 3.拓展:通过分析通过分析在这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不同态度,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学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两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出学生学生的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 2.在两次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借此史实培养出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同时通过对欧美俄日等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加深学生爱国注意情感。 3.通过对战中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告诉学生们要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二、难点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方式 一、教学手段: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二、教学方法:列表法、比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言:由前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引出课题。 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与日本在外交上出现一个重大事件,这也直接导致中日关系更加恶化。中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遭日本巡逻艇冲撞,中方船长被日本政府逮捕扣押。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然而厚颜无耻的日本政府竟然宣称钓鱼岛的主权归他们。 2.导入新课: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从未宣称过拥有钓鱼岛的主权。那么,我们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暂时夺去钓鱼岛的主权?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800字论文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中日间的关系相信每个国人都众所周知,所以我们更应该理性的认清甲午战争这一历时史实,勿忘国耻。从古代中日友好往来到日本侵略中国,这一种种罪行,正正体现了一种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1894年甲午战争以丰岛海战为开端爆发,直至1895年4月17日以《马关条约》的签订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从而致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在种种欺压挺了过来,然而直到甲午战争120年后的今天,中日关系从未能正真的缓解。现今两国最大的争腻钓鱼岛问题尤为关注,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中日关系的种种冲突与争端由钓鱼岛进一步恶化,但是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是不会让步,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我国与日本的历史矛盾根本没有解决,问题不在我们身上,相反,我们是很宽容的,比如战后赔款,我们只字未提;而日本呢,它首先根本没有意思到自己的历史错误,不断歪曲自己的侵略行为,一再的参拜靖国神社,伤害我国及其他亚洲人民的感情;试想,一个无法意识到自己错误,或者说它已经意识到自己错误却根本无心改正的国家怎么能让人信任?人与人之间,交往在于知心,而国与国之间,更在于诚信!关于这点,日本更应该多像德国学习。如果日本一直不敢正视自己对中国造成巨大伤害的历史罪行,那么中日关系就不可能真正地好起来! 利益冲突才是国家冲突的根本原因,如果日本当日没有想统治中国,就不会有8年抗日,各国人民就不会妻离子散,如果日本没有想把钓鱼岛占为己有,我们就不会有抵制日货这一类口号,这归根结底就是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导致了种种冲突的发生。 在这个处于相对和平的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去了解过去,看清历时史实,不忘记我们昔日的沧桑,让我们国家更加的繁荣富强,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的和平,而并不是肆无忌惮的剥削与掠夺。同时也要有警惕之心,防止他国对我国的威胁。 身处和平时代,我们就应居安思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结的很好: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自身打铁功夫硬,我们才能不惧怕任何国家或者势力的威胁。只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才能不怕威胁,与绝不妥协。

14.2018届高三历史题库——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894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 A.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B.反映了中国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C.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D.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时的形势2.“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4.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5.十九世纪末,《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该报所说的“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是指 A.英国可同中国协商关税B.英国可干涉辽东事务 C.英国可在杭州开设工厂D.英国可在山海关驻军 6.1900年8月,浙江秘密会党首领率众起义,在其影响下,衢州百姓起米击毙了保护洋教势力的知县和传教士,史称“衢州教案”。这一事件 A.表明清廷成为洋人工具B.推动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 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捍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

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清政府的无能,为其再次侵犯埋下伏笔。 之后几年,日本和朝鲜频繁接触,而当时的朝鲜是靠清政府的支持苟安一时。在此期间日本着重自身的发展,从方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扞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

2019高考历史专题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含答案和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侮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其目的都是救亡图存 2.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5.对下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与1895—1911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 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6.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下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拍子下的蚊子是“袁”,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滚”。此幅漫画的寓意是() 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 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 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 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7.李大钊认为,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8.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 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9.(2017课标全国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10.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 20 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材料主要表明() A.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教案)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2-3-8 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2-3-9 讲述近代人们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能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二、【教材简析】: 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频繁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应用抗争。本课围绕“侵略”与“反侵略”这两条主线。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叙述了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此后相继而起的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概况, 2.了解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展馆参观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问题分析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通过看图讲故事,培养学生用历史语言概括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刻理解落后不就要挨打,闭关则衰、开放则兴的道理。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基本概况 难点:理解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五、【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2.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情景模拟,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师:出示图片和课题:出示丘逢甲的图片和春愁的诗。 生:朗读诗歌,回答问题:这首诗写于那一年?为什么“四万万人同一哭”?台湾割给了哪个国家? 根据学生回答导入到“甲午中日战争”。 过渡: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四个展厅一一参观) 1.教学环节一——展厅一:战争的背景 师:出示材料,明治天皇的御笔信,材料两则。 生:阅读材料,分析甲午战争的背景。 根本原因: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设计意图:明确甲午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展政策的必然结果。 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起义。 2.教学环节二——展厅二:战争的过程 师:出示甲午战争过程线路图,引导学生用历史语言描述战争的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读后感

甲午中日战争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甲午中日战争读后感(一)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知道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返回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可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悲剧,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甲午中日战争读后感(二)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可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不过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弃,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双手抱头,还有的跳水逃跑。看到这里,我非常生气,中华名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全部都给侮辱了。邓世昌没有退缩,对水手们说:“我们一定要打掉倭寇。”这时船开的越来越快赶上“吉野”,突然一声巨响,两艘军舰撞在一起,邓世昌和水手们都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软弱,不要落后,落后必将挨打,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不受欺凌…… 甲午中日战争读后感(三)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我最喜欢的――历史课。我们讲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处,深深感觉到了那时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不过也有许多令人佩服的英雄,比如邓世昌,他驾驶的镇远舰上有许多大炮,可是都不能用,于是他就率军去撞日本的船,金国激烈的斗争后,最后被打败了。船上的200多位士兵全部牺牲,而邓世昌却没死,他的警犬紧拉住他,几次救他,但是邓世昌下顶了决心要亡,于是他把自己的警犬也按下到水中。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但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这以前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创办的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已全军覆没,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从而标志着其破产。 二、从政治上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在19世

纪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汗潮。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五、从军事上来看,清政府为挽救危机,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1895年,清政府鉴于湘军和淮军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先后派胡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即后来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是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的军事基础。 六、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表现有三:一是促使了维新运动的兴起。《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正在北京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各省的举人1300多名联合进行了有名的公车上书,把改良主义思潮推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运动阶段。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一部分封建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了变法运动。二是各地民众进行反抗斗争,表现为对侵略的愤慨和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自卫本能。如甲午战争中及战后山东就遭受列强侵略特别严重,首先在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从台湾被割以后就进行了连绵不断的反割台斗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仿照美国样式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摆脱民族危机,振兴中华。四、从1901年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也推行“新政”来维护统治 原因:依靠战争来争夺在华利益,扩大市场,保证日本国内的资源供应。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下面就以《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反思的:《甲午中日战争》历来是历史课的重头戏,这篇课文上得如何,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所以本人比较认真地去备这节课。从近代中日关系看,中国成了一个反面教材。自鸦片战争开始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命运促使他们思考反省自己的民族的出路。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的忧患意识和学习意识,面对着中国的落后挨打,他们神经质地向西方学习,然后又近乎神经质地疯狂侵略这个邻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3、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4、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5、《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结合现实中日关系,让学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增加历史的现实功能。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包括: 1、整节课准备充分,设计完整,重难点突出,比较成功。 2、注重平时的积累,历史视频、言论、图片等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恰当的回放 3、适时地结合时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时事链接”环节,批判台独言论。 4、始终保持了自己和学生的感情充沛,使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是一堂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比较紧,还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 2、课堂容量较大,学生笔记有些困难。 3、应更加注意考虑适当取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论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011-2012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科目考查卷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电10-3 任课老师:赵芳姓名:张艺缤学号:10024040345 成绩:论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莱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总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1891年以后,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

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在甲午战争的过程中,虽然北洋舰队的将士拼死抵抗,但是各种不利的因素阻碍着北洋舰队的作战。比如:北洋舰队用的舰船比日本的老式,烧的燃煤质量很差,冒出很大的浓烟,好的煤都给达官贵人用了。导致北洋舰队很远就被日本舰队发现,让日本舰队有了充足的时间准备战斗,给了北洋舰队一个措手不及。还有北洋舰队上的各种炮弹参差不齐,北洋舰队建好后由于后期投入越来越少,各种设备维护不及时,弹药也是几乎没有更新。在战斗过程中,不时有一些炮弹不能射出去或者炸膛的事情发生。真的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说,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失败也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洋务派的固步自封、自大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内部原因。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第一,甲午战败直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自强的口号下,洋务运动从军事工业开始,建立了一批军事工业,比如说1861年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1965年李鸿章创立的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1867年崇厚的天津机器局等,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编练新式海陆军,整顿海防,整顿编制,筹建新式海军等。在求富的口号下,兴办了一系列的民用企业,包括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邮电等交通运输事业,比如说1872年的轮船招商局,1878年的开平矿务局等。在当时相对和平的环境下,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说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但是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地应用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创办新式企业,局限在器物的层面上,并没有触动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