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讲古今词义

第三讲古今词义

第三讲古今词义
第三讲古今词义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一些次要的属性上仍然有一定差别。

1.词所概况的客观对象发生了变化

2.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二.古今词义差异显著的

?折琼枝以为羞兮。(《离骚》)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李广军极简易。(《史记·李将军列传》)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传》)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战国策·齐策》)

三、有联系又有区别

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且这些差异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我们要在了解“同”的基础上,去辨明其“异”。这类词数量多、难度大,同中有异,是学习的重点。

?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齐国虽偏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墨子·兼爱下》)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悬购之千金。(《战国策·韩策》)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雅量》)

四、词义演变的主要方式

1、词义扩大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禹贡》

以河为境。《韩非子·有度》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温庭筠《菩萨蛮》

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

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史记·滑稽列传》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车错毂兮短兵接。《九歌·国殇》

2、词义缩小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系辞上》

其味甘,其臭香。《礼记·月令》

如恶恶臭。《礼记·大学》

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孟子·梁惠王上》

登大坟以远望兮。《九章·哀郢》

3、词义转移:

臧叔入,哭甚哀,多涕。《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贼二人得我。《童区寄传》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孙子膑脚于魏。《韩非子·难言》

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后汉书·刘般传》

4、词义的色彩和程度变化: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越语》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

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已。《明史·英宗传》

下流多谤议。《报任安书》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报孙会宗书》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后汉书·韦彪传》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异苑》

“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是人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异苑》卷五,志怪小说集,南朝宋刘敬叔撰。)

五、古今词义异同辨析

1、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刘向《新序·杂事》)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陂上。(《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都赋》成,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左思传》)

2、孩

如婴儿之未孩。(《老子》)

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下》)

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颜氏家训·音辞》)

四门之寡妻孤孩。(韩愈《祭石君元》)

3、焚

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4、劝

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国语·越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百姓

百姓兆民。(《国语·周语》)

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吾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梁惠王上》)

6、烈士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庄子·秋水》)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7、坐

孔子与其门人弟子闲坐。(《墨子·非儒下》)

曰:“何坐?”曰:“坐盗。”(《晏子春秋·杂下十》)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六、文选

叔向賀貧--《國語·晋语八》

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於難。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假貸居賄,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於難,而離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其身尸於朝,其宗滅於絳。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

患貨之不足,將弔不暇,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四章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字与词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音、义的结合体。 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联系: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字与词之间基本上是一一对应关系。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优势,一个汉字基本上记录语言中的一个单音节语素。 汉语中古今词汇的发展 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为缓慢。在词汇的变化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随着社会的发展,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 2、词义的不断发展变化。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就要对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一定了解,切忌不要轻易用今义去理解古义。 如:消息、睡觉、地方在古代汉语中都是一个词组。 古今词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些词都是汉语的一些基本词汇,它和变化较为缓慢的语法一起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保证了汉语演变的稳定性。 如:日、月、山、马、牛、羊、百、千、万、大、小、多、少等 二、古今词义迥异 这类词的古今词义差异很大。如: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锦绸杠。”《诗经》:“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义指丝绸。 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今义指应该、应当。 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今义指旅行时所携带的物品。 形容:古义指身形容貌。《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描写。 抢:古义指突过,撞。如《战国策·魏策》“以头抢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揭:古义指高举。如揭竿而起。 今义指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把粘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 羞:古义指食品。《楚辞·离骚》:“折琼枝以为羞。” 今义指害羞。 三、古今词义微殊 这是最应该注意的一种,即有一部分常用词,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某些不同之处,又有某些相同之处。对于这一类词我们最应该掌握它们之间的异而不在同。从古今词义的结果来看,这类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古今词义范围不同 (二)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1、词义范围的扩大 如:江长江大河 河黄河大河 菜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 《礼记·大学》:“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浅谈古今词义的变化

浅淡古今词义的变化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发面分为三类: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变;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同;还有一类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今天,在这里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古今词义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今本没变: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如“天”、“地”、“日”、“月”、“风”、“雨”、“雪”、“水”、“火”、“父”、“母”、“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如《说文解字》中有:“钓,钩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 古今词义基本不变的一些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古今词是具有继承性的。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在这一点上古今词义的改变主要由分成俩种,一种是古今词义的缩小;第二种是古今词义的转移;第三种是古今词义的增加。

1、古今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程度的减弱;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如“饿”在古汉语中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现在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轻了。又如“臭”,文言中表示好坏气味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上》)的“臭”是气味,如果按照现在的词义去理解这句话就讲不通了。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例如:“虫”原是动物之通名,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老虎叫大虫,老鼠叫老虫;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再如“让”字,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汉书· 苏武传》)的“让”是“责备”的意思,不能释为“谦让”。 2、古今词义的转移 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一种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可以是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也可以是动作、范围或词性的转移。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但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又必须看到语言的继承性。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既有“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 全面考核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表现为三种情况: 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例如: 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 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 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万。 上述诸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说“基本”,意味着它们自古及今并非没有一点变化。例如,“人”的词义,古人和今人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可见,现代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要比古人深刻得多。但不管怎么说,古语中的“人”和今语中的“人”,所指并无不同。基本词汇的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样,但含义迥异。例如: 该——古代常用义是“完备”。如《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汉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该”的现代常用义则是“应该”,与“完备”完全不同。 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或从手。”(“或从手”说明“划”的另写法为“找”)《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现代“找”义为“寻找”。绸——古代是“缠绕”之义。《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拍兮蕙绸。”宋洪兴祖补注:“绸,缚束也。”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二字,义为紧密缠绕。《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孔颖达疏:“郑(玄)以为鸱鸮及天之未阴雨之时,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乃得有此室巢。”后常以“未雨绸缪”喻防患于未然。“绸”在现代指“丝绸”。 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句中“抢”为“突过”义。《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句中“抢”是“撞”义。现代“抢”是“抢夺”义。 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也。”《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完——古代是“完整”、“完好”之义。《说文》:“完,全也。”《荀子·大略》:“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成语“完璧归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完”都表示“全”义。现代汉语中“完”是“完了”、“终结”之义。 交通——古代是“勾结”义,贬义词,如《汉书·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现代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对于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要下功夫一一记牢。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下面就古今词义的演变进行一定的分析,讨论。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原因 方案一:语言中的词汇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影响词义演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词义是以社会客观事物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词义的变化。其次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再则词与词的互相影响、外来的文化语言的影响都可能影响词义的演变。因此词义演变是诸多因素一同作用的结果。 方案二:(一)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词义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形成的认识。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例如“床”,刘熙日:“人所坐卧曰床。”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床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而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等专用坐具后,“床”的词义便发生了变化。 (二)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 起词义变化。例如“鲸”,《说文解字》日:“鲸,海大鱼也。”过去,受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误认为鲸是海中的大鱼,后来人

们的认识程度加深了,就知道鲸不是鱼。《辞海》曰:“鲸, 水栖哺乳动物。外形似鱼,大小随种类而异,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可达30米。” (三)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当“走”被“跑”代替后,“走”又取代了“行”的意义。 (四)外来语的影响。汉民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外族语言吸收养分,如:站:古汉语原始义为“久立”,随着蒙古语传入,出现“站赤”一词,逐渐进入“站”的义项之中,如“车站”等,词义扩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类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发展缓慢,与缓慢发展的语法一 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固性。如“日、月、牛、马、人、手”等常用词,以及“唉、逍遥、凤凰”等不常用词。 (二)汉语词汇中大量的非基本词汇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如“该”,中古以前它是“完备”的意思,以后演变为“应当”。又如《世说新语》中“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中“造”是“到”的意思,而今义却完全没有这个含义。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细微差别 1、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意义有了新的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有以下几

张光乾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河”,古代专指黄河。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后来泛指一般河流。把一条河的名称扩大成为一般河流名称,由专称变为通称,今义把古义的范围扩大了。“齿”,古义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甲骨文画的正是门牙。把门牙扩大成为牙齿,“齿”的词义扩大了。“响”,古义是指回声。《玉篇》:“响,应声也。”今义泛指一切物体发出的音响,概念外延扩展了。扩大,就是把意义范围扩大了。 第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小。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金”词义范围逐渐缩小。(现在“五金”、“金工”、“金属”等复合词里的词素还保留古代词义的痕迹。)“宫”,上古泛指房屋。“宫”、“室”是同义词,先秦都指房屋。秦汉以后。“宫”专指封建帝王的住宅,如“阿房宫”、“未央宫”。现在除了某些叫“宫”的旧有名称外,只有某些化娱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文化宫。“宫”的词义范围越来越缩小了。“坐”,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的意义,如《曼子春秋·内篇》“王曰:‘何坐?’曰:‘坐盗。”而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义缩小了。“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后来只指配偶的男性一方,即“妻之夫”而言。概念外延缩小了,就是把意义范围缩小了。 第三、词义的转移 是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例如“坟”,古代本指高大的土堆或河堤。今义则把原来的“高大的土堆”、“河堤”转移到“坟墓”上来了。“豆”,甲骨文中形似高脚杯,是一种盛肉食的木制的高脚碗。后来,“豆”的意义转移到豆类植物及其果实上了。豆类植物,上古不叫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三章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阐述古今词义的差异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古今词义在理性义与色彩义上的各种差异,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 【基本概念】 基本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基本理论】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 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 【重点难点】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词的数量的增减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词义的发展变化上。古今词义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一面。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汇及一些一般词汇。例如: 埃:尘也。巢:鸟在木上曰巢。 皑:霜雪之白也。澄:清也。 慈:爱也。钓:钓鱼也。 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已经消亡的词(古用今废词)。如: 绸: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今:丝绸。 该: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今:应当。 再:古:指两次。“三年再会”是指三年中会面两次,不是“三年之后再会”。 “再拜”是指拜了两拜。 今:再一次。而今天则是指动作重复一次,“又”的意思。 犕:两岁的牛。 犙:三岁的牛。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如: 敌:古代的词义主要是指“匹敌”。《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 —这里的“敌国”就不是指与我为仇的国家,而是指地位与我相匹敌 的国家。 今天主要是指“敌人”。 凫:是“类”的意思。《尔雅》“凫,雁丑也。”一一有人说,“凫”是丑雁,这是错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4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第三讲古今词义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一些次要的属性上仍然有一定差别。 1.词所概况的客观对象发生了变化 2.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二.古今词义差异显著的 ?折琼枝以为羞兮。(《离骚》)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李广军极简易。(《史记·李将军列传》)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传》)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战国策·齐策》) 三、有联系又有区别 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且这些差异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我们要在了解“同”的基础上,去辨明其“异”。这类词数量多、难度大,同中有异,是学习的重点。 ?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齐国虽偏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墨子·兼爱下》)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悬购之千金。(《战国策·韩策》)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雅量》) 四、词义演变的主要方式 1、词义扩大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禹贡》 以河为境。《韩非子·有度》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温庭筠《菩萨蛮》 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 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史记·滑稽列传》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车错毂兮短兵接。《九歌·国殇》 2、词义缩小

古今词义异同举例

朕——古代是第一人称代词,人人可用,如《楚辞·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朕”是屈原的自称。《尔雅·释诂下》:“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称帝后,把“朕”定为“至尊之称”,以后历代相袭,只有皇帝才能称“朕”。 币——上古指礼物。先秦外交官所带礼物有“玉、马、皮、圭、璧、帛”六种,称为“六币”,又特指用来送人的丝织品(即“帛”)。“币”在汉代产生“货币”义,一直沿用至今。 走——古义为“跑”。《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成语“走马观花”之“走”即此义。“走狗”原指跑得快的猎狗。“走”之今义指步行。斃——上古是“向前倒下”之义。《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斃于车中。”“斃于车中”即“向前倒在车中”。一个人因疲劳过度或受重伤而趴倒在地,永远不起来,就是死了。汉代“斃”有“死亡”之义,一直沿用至今。 兵——上古指兵器。《说文》:“兵,械也。”成语“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和现代“兵工厂”中的“兵”,均表武器。现代一般指士兵、战士,即拿武器的人。 党——“党”是周代居民组织的单位,五百家为党。《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族为党。”郑玄注:“族,百家;党,五百家。”后来指由于某种利益而组成的集团,含贬义,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皆栾氏之党也。”现代是“政党”之义。 池——上古一般指护城河。《说文》:“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池中有水,因而发展出“池塘”义,此义为现代常用义。 愤——上古是憋闷的意思。《说文》:“愤,懑也。”《论语·述而》:“不愤不启。”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从汉代起,“愤”产生了“因不满而情绪激动”即忿怒之义,《字汇》:“愤,怒也。”此义为现代常用义。访——上古义为向人咨询。《说文》:“泛谋曰访。”徐锴注云:“此言泛谋,谓广问于人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意即秦穆公向蹇叔征询对偷袭郑国的意见。中古以后,“访”有“拜访”、“探望”、“寻访”等义,沿用至今。 粪——上古是“扫除”之义。《说文》:“粪,弃除也。”即除去污秽之物。由此义又发展出“粪田”即给田里的禾苗施肥之义,段玉裁说:“凡粪田,多用所除之秽为之,故曰粪。”后来,又指被扫除的秽物,今义则专指粪便。国——先秦一般指诸侯的封地,如“秦国”、“晋国”等。有时表示首都,如《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此义现代基本不用。今义指国家。 购——古义为悬赏征求,而不是“买”。《说文》:“购,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县(悬)重价以求得其物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现代“购”与“买”同义。 羹——上古指带汁的肉,不同于中古以后所说的“羹汤”。《尔雅》:“肉谓之羹。”《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煮熟了的野菜,叫“菜羹”。今义“羹”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如“豆腐羹”、“鸡蛋羹”等。怜——古代的常用义是“爱”。《尔雅》:“怜,爱也。”《列子杨朱》:

古今词义的演变讲课讲稿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意见,而非一般的拜访。如果把第二句的“去齐”理解为“到齐国去”,意思就全弄反了。“去”的古义是“离开”的意思,“去齐”就是“离开齐国”。 古今词义的这种差别有的比较大,一旦了解了它们古今意义之间的差别之后,再去阅读古文时就比较容易辨别了。有的差别比较小,虽然知道古今意义有某种差别,还是不太容易辨别。“去”属于前者,“访”则属于后者。从正确理解文意来说,二者都应重视,从掌握的难度来说,则需要注重后者。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我们讲古今词义演变时,所谓“今义”并不全是现代才有的意义。现代汉语词义是古汉语词义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义有许多早在古代就有了。例如“谤”这个词的今义是“诽谤”,这个意义早在汉代便有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谤”这个词古今都有

古今词义异同

古今词义异同 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如: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现常用意义为“应当”。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 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可以相当细微,容易造成误解。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尤应注意分辨。 例如“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如《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今义为劝说。但是人们常会从现代语感出发,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劝解)。 又如“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即门当户对的意思)。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的国家。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常用义为给。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浅析

古今词义浅析 王银风 古代汉语

古今词义浅析 王银风 提要: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古今词义的差异给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古汉语一词多义现象突出,往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集于一身,难以辨认;另一方面,古今词义有差异和演变,要准确理解也不容易,有的词古今意义迥异,成为阅读障碍,有的词意义抽象灵活,也难于把握。本论文通过《古代汉语》一书中字词来分析古今词义的范围、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和词义的转换来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关键词:范围感情色彩转换 正文: 首先,有些词在古今词义的范围上有一些变化。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而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在《大龙湫记》中,“乃缘石矼下”中的“乃”字,在这里是“于是”的意思,而“乃”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很多:①才,“今乃得之”,如今才知道。②是,为,“乃大丈夫也,是大丈夫。③竟,“乃至如此”,竟然这样。④于是,就,“乃还”,就回来了。⑤你,你的,“乃父”,你的父亲。古代汉语中有这么多的意思,但到了现代汉语中偶尔会用到其“于是,就”这一意思,其它的意思几乎不再出现。而这句话中的“缘”字,在这里的意思为“顺着,沿着”,而如今

这个意思我们几乎不用,而是用其它的意思比如“衣服的边饰,机缘,边沿(名词)”。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字的今义词弱化了一些文言词的意义,使得今义词的用途范围变小。虽然二者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在《庐山草堂记》中“恋恋不能去中的“去”字的意思是“离开”。但在现代汉语中“去”的意思常作为“到某地”,意义正好相反。而“去”字在古汉语中还可指离开或放弃某一职位以及距离(某一空间或某一时间)。 其次,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比如在《王子坊》中,“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中的“恨”字,在这里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而在今天多表示仇恨、怀恨。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遗憾我不去见石崇,只遗憾石崇不来见我”。在这里我们不能翻译为仇恨,结合文本如果翻译成仇恨的话感情色彩久太过严重,不能符合元琛的性格。又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大龙湫记》中“挽崖端偃木牵连下”一句话意思为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其中,“牵连”的意思为互相拉着,一个接一个的,也就是把“牵”和“连”的意思组合在一起。除此之外,“牵连”的古意还有连接、联系、连累、留连、牵挂等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牵连”常常作为一个词出现,意为“连累”。同时,在《王子坊》中,“伎女楼上,坐而摘食”中的“伎”通“妓”。妓:古代指从事歌舞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TAG:古今词义分类讲析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1、词义范围的缩小 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清宫”即打扫房屋。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了。 又如“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了。 2、词义范围的扩大。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说文》:“焚,烧田也。”本义是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象牙,因而导致自身遭受围猎。又如《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焚烧。就是一例。 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響”——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一切声音。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等等。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兵”本来指兵器,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 “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后来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狱”本来指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三章古今词义的异同【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阐述古今词义的差异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古今词义在理性义与色彩义上的各种差异,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 【基本概念】 基本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基本理论】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 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 【重点难点】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词的数量的增减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词义的发展变化上。古今词义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一面。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汇及一些一般词汇。 例如: 埃:尘也。巢:鸟在木上曰巢。 皑:霜雪之白也。澄:清也。

慈:爱也。钓:钓鱼也。 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已经消亡的词(古用今废词)。如: 绸: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今:丝绸。 该: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今:应当。 再:古:指两次。“三年再会”是指三年中会面两次,不是“三年之后再会”。 “再拜”是指拜了两拜。 今:再一次。而今天则是指动作重复一次,“又”的意思。 犕:两岁的牛。 犙:三岁的牛。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如: 敌:古代的词义主要是指“匹敌”。《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这里的“敌国”就不是指与我为仇的国家,而是指地位与我相匹敌的国家。 今天主要是指“敌人”。 凫:是“类”的意思。《尔雅》“凫,雁丑也。”——有人说,“凫”是丑雁,这是错误的。“凫”是雁的一类。 骤:古代指“再一次”。《楚辞·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 今天指“急速”。 由此可见,学习古今词义的异同,重点不在于“迥别”,而在于有同有异,特别在于“微殊”。对于“迥别”的,我们不懂,就会去查字典等工具书,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而对古今词义“微殊”的,如果不留神,可能就会出笑话。因此,我们就要特别引起注意。 再如:少:《左传·僖公五年》“太后之色少解。”“少”是“稍微”的意思,而不是“多少”的“少”。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词义异同的情况 1、古今无别基本词汇,自然现象、亲属名称、肢体名称 2、古代使用、现代不用(1)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觥;(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的词语取代,如倡优。 3、用字相同,但古义与今义迥别,如怕,本为泊的本字,与害怕之意无关。 4、古义与今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关系较为复杂,可从以下几方面考察: (1)意义的多少不同。池,古护城河、池塘;今池塘、旁边搞中间洼下的地方(乐池、舞池)。古汉语中有些词,除有现代常有的意义外,还有些现代所无的意义,如国(都城)、家(卿大夫的封地)、怜(爱)。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售,古侧重于行为的结果,如《广韵》:“售,卖物出手。”《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今只侧重行为的本身,如售票,零售。再,古侧重行为的具体数量,即两次或第二次,如晁错《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今侧重行为的重复。 (3)词义的轻重不同。恨,古义轻,今义重。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怨则是古义重,今义轻。《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词义感情色彩不同。干宝《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国语越语上》:“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5)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孟子·许行》:“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 从词义适应的范围看,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三类。 1、缩小。古义范围大于今义。坟: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亲戚:亲属,包括父母子女。臭:气味。宫:室,房屋。禽:鸟兽。丈夫:男子。 2、扩大。古义范围小于今义。色:脸色。江:长江。河:黄河。雄:鸟父。雌:鸟母。户:单扇门。 3、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联系。走:跑。狱,案件。诛,责求。 从词汇发展历史看,三者可以交替发生。幣,用于馈赠的帛→泛指用于馈赠的财物或礼品(扩大)→货币(转移)。 三、怎样掌握词的古义 1、从字形上分析。劝,从力,故本义当是勉力、奋力。醒,从酉,与醉、酣同,而与寝、寐等不同,故本义当指酒醒。 2、从语境上分析。再,《左传·庄公十五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墨子·尚贤》:“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周易·系辞下》:“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中去考察。款待(诚恳)、捐躯(舍弃);《国语》:“是以事行而不悖。”(并行不悖) 练习一下面各句中加横线的词现在还用,它们在句中的意义与今义有何不同? 1、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2、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3、燕兵独追北。 4、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5、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古今异义之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古今异义之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姓名:高月 学号:64 专业:汉语言文学2班 [摘要]:在我们的文字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最为灵敏,因而大量新词应运而生,比如我们常用的“给力”“秒杀”等等。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与语境的变化,词义所涵盖的范围也有或大或小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古今异义中的词义的扩大与缩小部分。 [关键词]:古今异义新词词义的扩大与缩小语境 [正文]: 民谚常说:“言为心之声,衣为身之表”,在社会的发展演变之中,语言也随之变化。有些基本词汇由于其稳固性和继承性,并未有什么变动,如鱼,笑,犬吠等。有些词汇的意义则会随着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而随之转移、消亡或变化。所谓古今异义,即文言词语或短语的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尽相同的词。 形成“古今异义”的原因并不来源于词本身,而是源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及其相对应的语境。如《石壕吏》中的“老翁逾墙走”,根据杜甫所见识到的征兵之残酷,竟是在夜间捕人,导致一老翁翻墙而逃。其中的“走”,就要理解为“逃跑”的意思。 对于古今异义的分类,大致有那么几种:词义扩大,词以缩小,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词义强化,词义弱化等。举一个常见的例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提到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其中“妻子”一词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词义所适用的范围也从原本的“妻子和儿女”缩小为“妻子”。 从上一个例子中,很简单就可以推断出“词义缩小"的概念,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范围大,而在汉代汉语中意义范围变小了。又如出自《周易.系辞》中的“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在古时香气或是秽气都称之为臭,而不同于我们现在对于它的第一印象,即“臭豆腐”之中的臭,也就是难闻的味道。再如,“让”,古代既可以表示谦让退让之义,又有责备的含义。《庄子.逍遥游》中,“尧让天下于许由”,此处即可理解成退位让贤;“二世使人让章邯”中,很明显就要理解成责备、谴责的意思了。至于今义,则是多取不争、谦让之义。 相对而言,何为“词义扩大”也就不言而喻了。如《荀子.富国》中“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这个“菜”字的古义仅有蔬菜之义,而到现如今我们的饭桌上,则是涵盖了主食以外的食品,荤素全有,也就是包含肉、蛋、奶以及熟食在内。又如,“亲戚”的古义为父母兄弟等亲属,通指家里的亲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正是如此。今义则是泛指旁系亲属,比如叔叔,舅舅之类的。再如,《吕氏春秋.分职》一文曾写道:“叶公入,乃发太府之货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库”在当时特指的是收藏兵甲战车的地方,而今则是成为一个更大众化意义的词汇,比如货物仓库,图书的库藏等等。 由于古时多使用单音节,而现今人们更习惯于双音节词语,这其实也是词汇形成古今异义不得不说的原因之一。先看《夸父逐日》一例,“欲得饮,饮于河、渭”,此处的“河、渭”,特指黄河与渭水;再看另外一例中,“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腾文公下》)中,“河”依旧是黄河,“江”则特指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