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与《西洲曲》

一、关于“南朝乐府”

“南朝乐府”,产生年代始于东吴,迄于陈。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宋书·乐志》、《魏书·乐志》)。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9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由于这些歌曲多是由歌女在宴会等各种场合演唱的,自然以女性的口吻比较合适。歌中既反映了南朝统治区域(主要是城市中)的民间风俗、社会状况,也反映了当代统治者的生活情趣。

南朝民歌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

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南朝乐府民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关隐语的大量运用。双关隐语的构成,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这种双关隐语,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用以取喻起兴。

如《子夜歌》其七:“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同音异字“丝”既是相思的“思”,又是情丝绵绵的“丝”。同音同字“匹”,既是布匹的“匹”,又是双关男女匹配的“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胆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

二、《西洲曲》

1、关于作者

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说是古辞。明、清人的古诗选本或以为晋辞,或以为梁武帝作。从《西洲曲》具有的民歌本色,诗中纯真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表现方式来看,都是与文人的创作大异其趣的。但其格调之缠绵、词句之工巧、结构之精美又显然是经过文人的修饰的。因此,后世论者大都肯定其为南朝乐府民歌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经过文人加工的作品。

2、关于内容的不同解说

?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

本篇虽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沈德潜《古诗源》),但由于字句有所省略,文意时有暗转,因而时地、人物、情节等都颇难确定,众说纷纭。以下简述三种解读:

(1)多数论者都认为主人公是一位江南女子,诗篇抒写了她从初春至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远方情人的苦苦思念。具体而言,少女所忆念的情郎住在西洲,而西洲在江北,自己在江南,不易晤面,他们曾于梅花开时欢晤过,今梅花又放,就折梅托人寄去。春去秋来,少女的思念绵绵不断,又于采莲、于登楼中痴痴期待。最终只能寄希望自己的“梦”被南风吹向情郎的住处。

(2)也有论者认为本篇所写是一位男子的忆念。从开篇至“海水摇空绿”句都是男子口吻,写他正在忆梅花而想到情人住处西洲时,恰逢她寄来一枝梅花到其住处江北来,因而忆及她的仪容、家门、服饰、生活和心情;

末四句改作女子口气,自道其心事,希望“向南的风”将她的梦吹到西洲。

(3)还有论者认为这是一首梦幻诗。诗歌共三十二句,虽然只有末四句才写到梦,从篇幅上看,只占全诗的八分之一,但这既是全诗的结束,也可以说是全诗的归宿,就像万流归大海一样。要言之,无论是诗的情感逻辑发展:忆—思—梦;还是结构形式:写梦前、梦中;抑或是写法上末四句两次写梦等等,都表明了《西洲曲》是一首梦幻杰作。

3、题解。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开头说她忆起梅落西洲那可纪念的情景,便寄一枝梅花给现在江北的所欢,来唤起他相同的记忆,以下便写她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相思。诗中有许多辞句表明季节,如“折梅”表早春,“单衫”表春夏之交,“采红莲”应在六月,“南塘秋”该是早秋(因为还有“莲花过人头”),“弄莲子”已到八月,“鸿飞满西洲”便是深秋景象。这一具有经典性的解释,至少意在解决这样三个问题:第一,这首诗是一个多情女子对自己情郎的思念之歌。游国恩先生曾以为《西洲曲》从开头到“海水摇空绿”句皆为男子口气,只有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心事;叶玉华先生则认为全诗部是女子的口吻(参见余冠英《古代文学杂论·谈西洲曲》)。余冠英先生确定“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而以为“篇末四句当然是女子的口气,这四句以上却不妨都作为第三者的叙述”(同上),可以说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者已无疑义。

第二,诗中女子居于江南,而其情郎住于江北,西洲则是二人共同纪念的地方。余先生说:“西洲固然不是诗中女子现在居住之地,也不是男子现在居住之地,它是另一个地方。……它何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江中的洲呢?”(同上)

第三,这首诗写的是“四季相思”。

显然,上述三个问题正是理解《西洲曲》的关键。如果说,第一个问题现在已不成问题,研究者早已取得共识;那么,后两个问题虽很少有人再有疑问,但本人感到,要想贯通全诗,其中仍有阻隔。首先,女子居于江南,其情郎居于江北,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西洲与江南、江北的关系是什么呢?一般据诗中“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认为西洲距女子居处不远,或谓即在江南,或谓距江南岸不远而两桨可渡。那么,其与江北便相距甚遥。但是,诗末却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两句千古传颂,正因其涉想新奇,情思无限;它寄托的显然是这位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之情,如果西洲离女子居处不远,“吹梦”又有何必要?其次,正如余冠英先生所说:“这首诗表面看来像是若干首绝句联接而成,其实是两句一截。”(同上)所谓“两句一截”,正是从诗意着眼的;所谓“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正说明整首诗诗意的完整、统一而浑然一体。以“雨句一截”的形式而写“四季相思”,不仅少见,而且很可能会破坏诗意的完整、统一。诗歌所写,乃一位女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尤其是她的一连串的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怎么会分到四季写呢?比如,从开门盼郎至出门采莲.从采莲南塘至低首弄莲,这显然是这位女子的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怎么可以分散到几个月去写呢?现代影视艺术有所谓“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镜头的剪接、组合,可以有较长时间的跨越、衔接而产生连贯的效果。但省略的时间亦必须有结果体现出来,连贯只是效果的连贯,决不可一个连续的动作跨越很长时间。因此,如果说《西洲曲》写的是“四季相思”,即在现代艺术也是颇难理解的,更何况它是千余年前的作品呢?不过最后一句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我想也可以理解为本诗描写的是一个人的梦境,这样诗中四季更迭的纷乱意象就不难理解了。

4、翻译课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戴着翠绿钗钿的她。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莲子熟得红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只能)抬头看着天上的飞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鸟儿,走上青色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栏杆边上。

栏杆有十二个弯曲,(女孩)垂下的双手像玉一样明润。

卷起帘子天显得更高,海水荡漾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像梦一般地悠悠然,你忧愁我也忧愁。

南风知道我的情意,把梦吹拂到西洲(与她相聚)。

5、讲解课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下”者,到也。温庭筠《西洲曲》谓:“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下”正是“到”的意思。南朝民歌《那呵滩》亦有:“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其意甚明。但“忆梅下西洲”也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

“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折梅”是过去所为,“忆梅“才是现在所思。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所写季节相合。如上所述,谓此诗为“四季相思”实难讲通,这不仅因为诗意难贯,而且通常所谓诗中表明季节的辞句,其实不然。如谓“单衫”句表春夏之交或春天,“单衫”岂止春天可穿?“杏子红(黄)”与“鸦雏色”相对而言,所指为“单衫”色彩,亦不表明季节。又如谓“日暮伯劳飞”表夏天,更属望文生解。《礼记·月令》诚有“仲夏 始鸣”之载,《诗·豳风·七月》亦有“七月鸣 ”之句,“七月鸣”即为伯劳;但伯劳“始鸣”与“伯劳飞”井非一回事是显然可见的。因此,《西洲曲》所涉时节决不用“猜”,“采莲南塘秋”已作了明确说明;至于采莲时节又有“莲花过人头”亦并不奇怪,故亦不必再分初秋、中秋和深秋。所以,秋天便是《西洲曲》的季节背景。“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江淹《别赋》),正是在秋日怀人时节,这位女子想起自己曾寄梅花一事,从而有所盼望。先说“忆梅下西洲”,而后补充自己曾经“折梅寄江北”,正表明心情的迫切和思念之深重,极为切合此时女子的心态。实际上,忆及折梅、寄梅之事,只是一个“引子”,是绵绵之思的开始。

“单衫杏子红(黄),双鬓鸦雏色”,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心理描绘或烘托。本来,“西洲在何处”的交代紧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逻辑;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多少抱有情郎可能归来的希望,下文所谓“开门郎不至”正说明了这一希望的存在。正因有这个希望,她才在想到了情郎之后,立即注意到自己的装束和姿容,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要是情郎已站在门外了呢?所以这两句正绝妙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而不只是对其装束的简单交代。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现出此女子对其挂怀之情;之所以值得如此魂牵梦绕,正因其为情郎所在地。温庭筠《西洲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武昌在长江南岸,既云“遥见”则西洲可能正在江北。一般认为武昌一带是西洲曲歌产生最集中的地区。所谓“两桨桥头渡”,一般释为划两下桨就到了,所距很近。其实这是误解。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愁乐》二首,其一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所谓“两桨”,指的就是船的两个桨;在《西洲曲》中,借以指船。其意是说,要到西洲去,需要乘船过江,此亦正说明西洲在江北。以上六句所描绘的乃是一个静坐相思的女子的形象,而非正乘船到西洲采梅的女子形象。如此理解,则与下文正好贯通。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是对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古微书》说:“博劳好单栖。”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象征,显示了这位女子的孤独和凄清。“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则静坐相思的女子形象方直接呈现出来。如上所说,盼望郎归已在情理之中,而归来又并不是现实;

“开门郎不至”就既写了现实的严酷,又暗含了女主人公的希望。静坐相思无望,便“出门采红莲”,以遣不尽的相思之情。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定非但难以去除,反而因采莲而加重。以下对采莲情节的细致描绘,正体现了这种情形。研究者早已指出,“莲”与“怜”谐音双关,则“青如水”的“莲子”正是女主人公纯洁爱情的象征,也就难怪其如此爱怜,以至于“置莲怀袖中”了;“莲心彻底红”,可以说是他们之间爱情的象征。在此情形之下,这位女子盼郎归的心情也就更加迫切。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诗歌对女主人公翘首以望飞鸿的描绘可谓生动传神,韵味悠长。“望飞鸿”

既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然动作,又是一种有目的的盼望——盼郎不至而盼有信来,所谓“鸿雁传书”。然而信也没有。

“鸿飞满西洲”,并非女主人公看到了大雁飞满西洲,而是一种猜度之词。其意是说,时值秋日,“鸿飞应满西洲”,而人皆谓“鸿雁传书”,为何你竟无音信?正是带着这种疑惑的心情,这位女子“望郎上青楼”了。“青楼”,漆成青色的楼,在南朝所指不一。曹植《美女篇》云;“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则“青楼”指显贵家之闺阁。《南齐书·东昏侯纪》谓:“世祖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则“青楼”指帝王所居。梁诗人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有:“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青楼”便指妓院了。

“望郎上青楼”句显示了《西洲曲》带有文人诗的色彩。青楼虽高却仍然望不见,望不见又并不甘心,便有了“尽日栏杆头”的执着。所谓“尽日”,乃夸饰之词,是说凝望有时,而非终日伫立。较长时间的扶栏眺望,自然会注意到平常所不注意的事情;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写出女主人公此时百无聊赖的心境,与上文“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双鬓鸦雏色”还显示着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如玉”则表现出愁怅和怨恨,因为此时

“垂手明如玉”,尽日望郎郎不归!这种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至“不着一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得风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

“栏杆”二句写女主人公对近景的仔细而又是漫不经心的注意,“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是对眼前远景的观察。余冠英先生说:“以上二句似倒装。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滉漾。一说内地人有呼江为海者,‘海水’即指江水。”(《汉魏六朝诗选》第三卷)鲁迅先生在小说《白光》中有这样的描绘:“空中青碧倒如一片海……”其境正似“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的“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句看,“海水”似有实指,而不仅仅是一个比喻。与其说“海水”即指江水,毋宁说它指的是湖水。这不仅因为内地许多湖即名为海,而且上文所引《新唐书·地理志》正指出南塘附近有一“东湖”。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则明确地显示出西洲即是这位女子的情郎所居之地,它正在江北。只有如此理解,才能真正确切把握“南风吹梦”的诗意。范云《闺思》诗有“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皆从《西洲曲》化出;他们对“南风吹梦”诗意的理解,正说明西洲只能是情郎所居之地。温庭筠《西洲曲》谓“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武昌在长江南岸,既云“遥见”则西洲可能正在江北。

“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之句,可知诗中女子距南塘之地不远。《新唐书·地理志》说:“钟陵,贞元中又更名,县南有东湖。元和三年,刺史韦丹开南塘斗门以节江水,开陂塘以溉田。”耿湋《春日洪州即事》亦云:“钟陵春日好,春水满南塘。”可见南塘在钟陵附近,即在今江西南昌附近。因此,诗中女子乃居于南昌附近,其与西洲相去远矣;所谓“南风”、“吹梦”,正以此也。借用余冠英先生的话说:“‘江北’可不见得近啊!要是近,就不会有这许多梦,许多愁,也就没有这首诗了。”(《谈西洲曲》)西洲正在江北,《西洲曲》所谓“江北”亦正指西洲。

诗歌至此,女主人公盼君君不归,等书书不到,心情陷入无端的愁怅。“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她不仅自己愁思绵绵,而且也想到了情郎同样会愁绪满怀;他们的愁思像蓝天、湖水,无边无际,缠绵不绝。此时,便只有在梦中相见的希望了。“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是想像,更是希望;这一想像和希望既合情合理,是情之所至、不得不然,又新奇鲜美、生动感人。它是情之所至,那是因为女主人公自“日暮”盼郎,经历了南塘采莲、望郎登楼等一系列活动,至此天色已晚,她必须就寝休息了,盼望梦中相见是所剩唯一的希望;它涉想新奇,乃是因为她并非如一般所谓自己多么希望能梦见情郎,而是把自己的心事诉诸南风,请南风把自己的梦吹往西洲,带到情郎的身旁。这种含蓄、细腻、婉转的表情方式,集中而典型地体现出南方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西洲曲》乃心系西洲、怀念郎君之作。其所涉地点只有两处:

一是郎君所在地西洲,一是女子所在地南塘附近;一在江北,一在江南,且相距甚遥。其中人物,出场的是女子,幕后的是情郎;全诗既可以看成以第三人称而写女子,亦可视为女子自道,或者其中既有女子自道,亦有以第三人称而作的叙述,但其中没有男子的声音或描写,则是显然的。本诗的时间,不是写四季,也不是写春夏秋三季或夏秋两季,而就是写秋天;而且其中所写,只是秋日某天下午至天黑这段时间里,女主人公的

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有这些,实际上又可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这位女子的相思之情。《西洲曲》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言情之绝唱”。

6、艺术特色

(1)以景写情,情致深婉。

诗中用不同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地域特色,表明了季节的更替。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美清新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人物服务的,女子情感的表达,正是由自然景物、季节物候的变化来推动完成的,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使情致的表现尤显深婉动人。

(2)动态刻画,微妙出色。

深情的思念推动着女子不停地行动、动作:下西洲、折梅、寄梅、采莲、弄莲、置莲、望飞鸿、上青楼、卷帘、做梦,全诗在一系列富于动态的刻画中,极有层次地写出了女子执著的情爱,又微妙地传达出她柔情郁结的情态。

(3)结构奇特,声律精妙。

全诗三十二句,共分八节,由于作者多用重字、接字、钩句、谐音双关等写法,从而形成了各节层层相续、似断实连、回环往复的奇特结构。如“树下即门前”等四句四用“门”字,“出门采红连”等七句七用“莲”字,重字的出现本是犯忌的,但本诗则大巧若拙,多用重字以传情达意。“接字”,修辞学上称作“钉真(针)”或“联珠”,如“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接字不仅使句意紧相衔接,而且将不同画面巧妙地组接在了一起。“钩句”有加强上下句联系或互相映衬的作用,如“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谐音双关”如“莲子”谐“怜子”,“莲心”谐“怜心”,“清如水”既写景又双关爱情纯洁如清水。

此外,在韵律上,全诗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四句一换韵,律句与古体的声律并用,平韵与仄韵的韵脚相间,在起、承、转、合的多次换韵中,极富音乐之美,读来琅琅上口,流畅动听,声情摇曳。

7、写作特点

(1)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2)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3)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4)蝉联而下,巧“接字”。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三、赏析

在被称为“文学开始自觉时代”的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陶渊明、大小谢等大放其光彩,然而出于南方温婉清新的南朝乐府民歌也独树一帜,为这个时期的文化添色不少。南朝乐府民歌还不像后来的唐诗那样讲究艺术或韵律,也缺乏宋词元曲的音乐性,得到历来文人史学家们的评价也不高,但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属于少有的温婉含蓄但又质朴清新的作品,其清婉缠绵却让人感动并融化于中。

南朝乐府民歌可以说是温婉如水、缠绵如丝,每次诵读,特别是题记的那首《西洲曲》,都让我有一种被水融化的感觉。南朝乐府民歌没有汉乐府情歌的厚实,更没有北朝乐府民歌的粗犷,其情歌中表现出的情感极具南北朝时中国南方的特点,缠绵而不失清新,坦率而不失含蓄,《西洲曲》便是最好的代表。虽然南朝乐府民歌几乎全是情歌,但这些情歌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既有少女的情愫,如“芳萱初生时,知是无忧草。双眉画未成,那能就郎抱。”(《读曲歌》其二十五);又有热恋中男女的互诉衷肠和终成眷属的喜悦,如“怜欢敢唤名,念欢不呼字。连唤欢复欢,两誓不相弃。”(《读曲歌》其二十八);还有男女相思之苦,如“自从别欢后,叹声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子夜春歌》);当然也不乏与封建家长制作斗争以及追求平等婚姻之作,如“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华山畿》);更不缺描写“痴情女子负心汉”的作品,如“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冬歌》)。再者,南朝乐府还有很多像“打死长鸣鸡,弹区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读曲歌》其五十五)那样对爱情作赤裸裸的天真而大胆的抒写的作品,也有少数像“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拨蒲,竟日不成把。”(《拨蒲》)那样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的较为清新的诗作。南朝乐府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由于其坦率真切、清新细腻,特别能够打动人,拨动人的心弦。读着这质朴真切、浅显易懂却别有一番风味的情歌,我的情绪时时会被其牵动,为他们的喜悦而喜悦,为他们的悲剧而悲愤。

南朝乐府民歌有使人融化的魅力,这就不能不谈其中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是以景托情的手法,如在《子夜四时歌》中写男女之情大抵以写景为衬托,颇能做到情景交融,这在汉乐府和北朝乐府那些情歌中很少能见到。南朝乐府民歌还好用草木比喻人事,如《子夜春歌》以黄蘗的苦心喻人的苦心。特别出彩的是其中谐音双关语的广泛运用,如《子夜歌》第八首的“丝子已复生”,以“丝”为“思”;第三十五首的“见莲不分明”,以“莲”为“怜”;《读曲歌》第六首的“忆子夜啼碑”,以“碑”为“悲”。这些谐音双关语不仅增加了表情的委婉含蓄,而且还为诗歌增添了艺术魅力。再者就是口语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生活性,使文章内容更加明了,也成为了后代诗人的借鉴。还有一个就是大量出现在《西洲曲》中的顶针格,这种使诗句连贯、声情摇曳的手法,为南朝乐府民歌添色不少。这些别具一格的手法的运用,使南朝乐府民歌看起来易懂却不失含蓄,情真而意切,说得夸张一点,这些抒情的“小型之歌”具有一种我无法抗拒的艺术魅力。

中国南方温和多水、秀丽蜿蜒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南方儿女温柔如水、温润如玉的性格,同样蕴育了他们细腻如丝、缠绵如水的情感。这样的性格,这样的情感,被南方儿女释放在自己即兴创作的民歌中,就表现出了南朝乐府民歌清丽委婉、缠绵哀怨而趋于柔弱的风格特点。也因为这样,爱情诗几乎占有了南朝民歌全部席位,其艺术成就和特点也尽显其中。除了温和的自然环境,比北方较为安定的政治环境,加上江南民歌言情的题材、内容,及其纤弱绮丽的风格特点,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对声色的爱好,而具有反抗性的民歌因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喜好被排摈,南朝乐府中爱情题材的民歌就拥有了一个可以让其泛滥的温床,也使其题材趋于单一性。这些情歌多出于南方女子之口,没有北朝乐府那样饱含着家国大义,有的甚至还含有色情成分和浓厚的脂粉气,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即便如此,南朝乐府中讲述及描写健康爱情的诗歌也应该得到肯定,它们缠绵温婉但又不乏清新活泼,我觉得这些健康的南朝乐府民歌不说达到,但也接近了中国诗学的最高境界:朴和真。

在学习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我渐渐地得到一个认识,就是中国南北方的文学文化是互补的,这一点在南北朝乐府民歌有明显的表现:南方温婉,北方粗犷。自古以来,中原人就不善于表达情感,文学作品多以家国

为意,感情开朗而奔放,即使在写情诗是也是如此大胆干脆。南歌曰“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北歌却曰“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如此直白,不加遮掩。我认为,情诗一旦缺少温婉缠绵含蓄之意,就毫无美感可言,更不说可以打动及融化人心。北方浩瀚广阔的自然环境和较为动荡的政治环境决定了表达缠绵情感的融人情诗只能由南方人民来铸就写著。可以说,没有南朝温婉的乐府情诗,魏晋南北朝时文学是缺乏温柔光彩的。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的南朝乐府民歌,纵使题材狭隘,纵使被称为“艳曲”,但大胆地谈书恋爱,就具有突破束缚,开辟新风的作用,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男女情感和社会风俗,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诗人的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南朝乐府民歌并不是魏晋南北朝文化的最耀眼的明珠,但它却是其中的一颗温丽润泽的珍珠,它有的是一种暖人心神的温柔的光芒,会慢慢地潜入我们的心底……

四、补充资料

相关集评

试看此一曲中,拆开分看,有多少绝句。然相续相生,音节幽亮。虽其下愈尽,而其上愈含蓄可味,何情绪之多也。“仰首望飞鸿”:有不语含情之妙。“尽日栏干头”:禁不得。“海水摇空绿”:情中境语,如登临眺览诗最难。“吹梦到西洲”:人忆梅,风吹梦,清幻之极。(明·谭元春《古诗归》)梁武帝《西洲曲》绝似《子夜歌》,累累而成,语语浑称,风格最老。又云:老秀,清如冰壶,艳如红玉。(明·陆时雍《诗境总论》)

情致娓娓中,藏无数顿宕曲折,写出无数情事。要之皆属虚想,非实境也。(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蝉联而下,一转一妙,正复起束井井,自成章法。其体制盖自蔡邕《饮马长城窟行》,繁钦《定情诗》脱来,却变而为俊逸骀宕。唐人如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李白之《长干曲》等篇,则又从此脱出者。(萧涤非主编《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翻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西洲曲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②忆梅下

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 纯洁。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⒀尽日:整天。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⒂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海水一样悠长。 西洲曲赏析:《西洲曲》是一首经过文人加工的民歌,可能产生于南朝的梁代。它属《杂曲歌辞》,以首句得名。全诗写一个女子自春及秋对情人的忆念。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从开头到“门中露翠钿”,写一个女 子在春天梅花盛开的季节忆情人。前两句写她见到梅花盛开,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西洲曲原文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西洲曲原文 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 考生筛选整理了:《西洲曲》原文,《西洲曲》原文翻译,《西洲曲》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语 文网。 一、《西洲曲》原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二、《西洲曲》原文翻译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三、《西洲曲》作者介绍 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 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也 有的是由于集体创作或是劳动人民从很久远的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的作者就被标作佚名。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 一、《西洲曲》原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二、《西洲曲》原文翻译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三、《西洲曲》作者介绍 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也有的是由于集体创作或是劳动人民从很久远的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的作者就被标作佚名。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 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 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它既如蜂蜜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 二、文体与诗题简介 1、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 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此诗是南朝乐府 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 1、诵读诗歌 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①每四句一换韵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 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2、全诗是以第几人称,谁的口吻来写的? 明确:第一人称,以一位女子自述的口吻 3、女主人公娓娓道来,向我们倾诉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找出提示性的词语。 明确:由诗中“忆梅”“忆郎?…“望郎”得出,女主人公向我们倾诉了自己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4、除了人物的活动,诗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梅花——初春伯劳乌臼——仲夏莲子飞鸿——深秋 5、由景物的提示及人物的活动来分析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诗句? 明确:第一部分:1-6句第二部分:7-10 句第三部分:11-18 句 第四部分:19-26 句第五部分:27-32句 四、具体赏析诗歌 ㈠、赏析第一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XX 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①李弥逊,字似之,吴县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 ③渲染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还无晴。】B语意双关

《解连环怨怀无托》原文及翻译赏析

《解连环怨怀无托》原文及翻译赏析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古诗简介 《解连环·怨怀无托》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全词直抒情怀,一波三折,以写情为主,写主人公与情人断绝之悲。抒发了主人公的是由于“怨怀无托”而生发出来的种种曲折、矛盾的失恋情结。 翻译/译文 幽怨的情怀无所寄托,哀叹情人天涯远隔,音书渺茫无着落。纵然有妙手,能解开连环套索,摆脱感情纠葛,双方的情意也会冷漠,像风雨一样消散,云雾一样轻薄。佳人居住的燕子楼已在空舍,灰暗的尘埃封锁了,满床的琵琶琴瑟。楼前花圃根叶全已移载换过,往日全是,她亲手所种的红芍药香艳灼灼。 江中的沙洲渐渐长了杜若。料想她沿着变曲的河岸划动小舟,人儿在天涯海角飘泊。空记得,当时情话绵绵,还有音书寄我,而今那些闲言闲语令我睹物愁苦,倒不如待我全都烧成赤灰末。春天又回到水边驿舍,希望她还能寄我,一枝江南的梅萼。我不惜一切对着花,

对着酒,为她伤心流泪。 注释 ①解连环:此处借喻情怀难解。 ②燕子楼空:燕子楼在今灌输徐州。这里指人去楼空。 ③床:放琴的架子。 ④杜若:芳草名。别称地藕、竹叶莲、山竹壳菜 ⑤拼:不顾惜,舍弃。 赏析/鉴赏 此词以曲折细腻的笔触,婉转反复地抒写了词人对于昔日情人无限缱绻的相思之情。全词直抒情怀,一波三折,委曲回宕,情思悲切,悱恻缠绵。 上片由今及昔,再由昔而今;下片由对方而己方,再写己方期待对方。 开头三句,“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写怨恨产生的根由;结尾三句,“拚今后,对花对酒,为伊泪落”,是最后的结论;中间的文字则交错变换地描写失恋者的思绪,全篇结构层次清楚。上片反复表示相思之情不能断绝。“怨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情人断绝”而且“信意辽邈”,致使满腹的哀怨无所寄托,无法排遣。用连环比喻相思之情,谓相思恰如连环,本不可解,纵然“妙手能解”,那也还不免藕断丝连,就像“风散雨收”之后,仍然会残留下轻雾薄云一样。接着又用关盼盼“燕子楼”的典故述说纵然是人去楼空,也还剩得“一床弦索”。“床”,是古代的一种较矮的坐具:“弦索”,总指乐器。弦索仍然摆满床上,蒙着一层灰尘,那是关盼盼的.遗物,睹物

《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与《西洲曲》 一、关于“南朝乐府” “南朝乐府”,产生年代始于东吴,迄于陈。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宋书·乐志》、《魏书·乐志》)。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9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由于这些歌曲多是由歌女在宴会等各种场合演唱的,自然以女性的口吻比较合适。歌中既反映了南朝统治区域(主要是城市中)的民间风俗、社会状况,也反映了当代统治者的生活情趣。 南朝民歌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 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南朝乐府民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关隐语的大量运用。双关隐语的构成,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这种双关隐语,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用以取喻起兴。 如《子夜歌》其七:“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同音异字“丝”既是相思的“思”,又是情丝绵绵的“丝”。同音同字“匹”,既是布匹的“匹”,又是双关男女匹配的“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胆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 二、《西洲曲》 1、关于作者 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说是古辞。明、清人的古诗选本或以为晋辞,或以为梁武帝作。从《西洲曲》具有的民歌本色,诗中纯真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表现方式来看,都是与文人的创作大异其趣的。但其格调之缠绵、词句之工巧、结构之精美又显然是经过文人的修饰的。因此,后世论者大都肯定其为南朝乐府民歌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经过文人加工的作品。 2、关于内容的不同解说 ?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 本篇虽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沈德潜《古诗源》),但由于字句有所省略,文意时有暗转,因而时地、人物、情节等都颇难确定,众说纷纭。以下简述三种解读: (1)多数论者都认为主人公是一位江南女子,诗篇抒写了她从初春至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远方情人的苦苦思念。具体而言,少女所忆念的情郎住在西洲,而西洲在江北,自己在江南,不易晤面,他们曾于梅花开时欢晤过,今梅花又放,就折梅托人寄去。春去秋来,少女的思念绵绵不断,又于采莲、于登楼中痴痴期待。最终只能寄希望自己的“梦”被南风吹向情郎的住处。 (2)也有论者认为本篇所写是一位男子的忆念。从开篇至“海水摇空绿”句都是男子口吻,写他正在忆梅花而想到情人住处西洲时,恰逢她寄来一枝梅花到其住处江北来,因而忆及她的仪容、家门、服饰、生活和心情;

西洲曲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内容依季节的转换写一采莲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执着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情思宛转缠绵。诗作以景物描写为重点,以相思之情为线索,情因景生,景因情动,表现了女主人公极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风格明丽自然,婉媚多情,清新活泼,玲珑剔透,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每当回忆起那次西洲梅林下相遇的时刻啊,于是就想先折下一支梅花,寄送给身在大江北岸的情人,让他与自己一起回忆西州梅下相遇的情景。 “单衫杏子红,双鬓鸭雏色。”女子她身穿单薄的衣衫,像红杏那么鲜艳啊,一头乌黑的鬓发,就像小乌鸦的羽毛那么黑亮黑亮的。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你要问西洲到底在哪里啊,摇上小船,划上两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天黑了,伯劳还在那儿孤独的飞啊,只有徐徐的清风吹拂着门前的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树下就是我家的大门前啊,门里面的我啊戴着翠绿的钗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打开大门迎接却没有看到情人来啊,只好出门摇上小船去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怀着满腹心事到南塘采摘莲子,这是个天高气爽的秋天啊,朵朵莲花长得高高的,超出了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女子低下头来若有所思地拨弄着水中的莲子啊,莲子是那么地清香啊,我们感情也纯洁得就像一泓清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看到清香的莲子就想起了自己的情人,不由珍惜地将莲子放在怀里藏在袖中啊,里面的莲心熟透了,一直红到底。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思念情人,情人也不来啊,只好仰起头来看着天上自由往来的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鸿雁双飞啊,飞满了西洲的天空,盼望情人,情人也不来啊,我就登上高高的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楼台虽高,可还是望不见我的情人啊,整整一天时间,我的手没有离开过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十二道栏杆弯弯曲曲啊,女子的手映在栏杆上,白皙得像玉一样明润。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卷起了帘子仰望青天啊,青天显得更高更远,海水遥遥,波涛荡漾啊,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海水如梦一样啊,悠远无尽,情人心焦啊,我心中也无限忧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风多情,倘若它能知道我的心意啊,那就把我的梦,吹拂到西洲与情人相聚吧!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意思-赏析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意思| 赏析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思念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鉴赏 作者:佚名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

请以《西洲曲》、《木兰诗》为例比较南北诗风的差异.

请以《西洲曲》、《木兰诗》为例比较南北诗风的差异. 从《诗经》到汉乐府,再发展到南北朝乐府,民歌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头,再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在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民歌史上的第三个春天,民歌的文学创作又一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状态,使得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域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南北朝乐府民歌,按照地理区域的不同,也可以划分为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而南朝民歌中的主要代表是抒情长诗《西洲曲》,北朝民歌中代表性作品是叙事长诗《木兰诗》,它们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以此为例可以来比较南北诗风的差异。 首先在体裁和内容上。作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的《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性的诗篇,尽管在诗中也穿插了采红莲,登楼望郎等情境,但总体上的主调还是在抒情的,这些情境的设置也都是为了抒发采莲女无尽的思念而服务的。《西洲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穿插不同季节景物的转换,以及女主人公在门口等郎君,采红莲,登楼望君等行动来展现写一个青年女子的无尽的相思之情,其中对女子服饰及仪容的细节描写丝丝入扣,深入人心,层层剖析人物的内心情感,又将这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和含蓄。而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木兰诗》,则是属于叙事性的诗篇。诗中主要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替父出征的故事,全诗主要以叙事为主,中间也穿插了木兰思念家乡等抒情性的诗句,它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从一个闺中少女到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再褪去光环之后又甘愿回到父母身边尽孝。国难当头,她挺身而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待功成名就之时却又卸下光环,甘愿回到父母的身边。在她的身上充分地表现出了区别以往对古代女子柔弱形象的一贯概念的那种淳朴,勇敢,善良,机智以及一种超脱和博大的胸怀,在她的身上又具有北方的地域特色,豪放,洒脱,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女英雄形象。 其次,在风格上。整体上相比较来说,南朝民歌文辞华美,清丽,婉转而缠绵,而北朝民歌则朴实无华,粗犷,豪放而直率。回到诗中分析,《西洲曲》中的诗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女主人折下一枝梅,回忆起了曾经与郎君在西洲的梅下相会的情景,因为思念而穿起“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这些看似随意的动作,都透露出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体会这一句句诗句,婉转缠绵,情新艳丽,还有“采莲南塘秋”这六句诗句,细节描写,丝丝入扣,表现了主人公含情脉脉的姿态,这些都可以充分感受到它委婉缠绵、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而《木兰诗》则相对来说更具有北方民歌的特色,粗犷豪放,例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些语言在表达上都显得更为通俗易懂,朴素和更为口语化,“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等运用了“溅溅”“啾啾”等象声词,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特色,又充分融入了生活的特色,极具艺术感染力。 最后,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上。《西洲曲》这首诗将富有季节特色的景物描写与人物的生活情境和她的行为动作融合在了一起,通过季节的变化来逐步地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形象。诗中关于季节的描写有很多,如“折梅”表示早春,“单衫”则是春夏之交,“采红莲”应在六月,“南塘秋”该是早秋,“弄莲子”已到八月,“鸿飞满西洲”便到了深秋时节,而梅花、伯劳、红莲、飞鸿等这些意象的选择又是别有深意的,具有江南水乡的色彩,同时又充分地展现出女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从初春到深秋,一年四季,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浓浓的思念,特别是登楼望郎这一情景的设置,展现了一个传统的富有特色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女子的忠贞不渝的情思。此外,这首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它多变的修辞手法上,运用了顶针、钩句、比喻、谐音双关等。例如“折梅”和“折媒”,“莲子”和“怜子”,等大量运用的双关语使得诗歌的语言更为生动活泼,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的委婉含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 一、《西洲曲》原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二、《西洲曲》原文翻译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三、《西洲曲》作者介绍 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也有的是由于集体创作或是劳动人民从很久远的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作品,这

西洲曲的赏析

西洲曲的赏析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两句,这两句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用在《荷》文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南朝民歌多为男女情歌。本诗抒写了一个姑娘对情郎的漫长相思。从折梅的早春到鸿飞的深秋,下西洲寄梅,门中探望,南塘秋采莲和仰首望飞鸿等一系列的在春、夏、秋不同季节里的典型细节,表现了姑娘的痴情思念用景物自然地点明了季节;春有梅花,夏有伯劳、乌臼,秋有莲花、飞鸿。将景物描写与动作结合起来,表达女子的一腔深情。“采莲”六句以惹人怜爱、亭亭玉立的莲花和低头弄莲,置莲怀袖的温情脉脉的动作,透露出“怜子”的温柔的情怀。“仰首”七句以姑娘一系列的动作细节和令人迷乱的无数飞鸿,表现了尽了尽日凝神眺望的痴情。而“卷帘”六句又将姑娘的所见所感表现得如梦似幻,令人陶醉,使人遐想,余味无穷。 在民歌手法的动用上,本诗可谓集大志者。诗中多用重字(如梅、门、莲)、顶针(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钩句(如“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细”)、双关(如“莲子”意即“怜子”),形成与情意绵绵相吻合的回环往复一气呵成的不尽情韵。 在叙述上,不是自述,而是转述,是民歌手在演唱他人之事。这首诗主要是写一个少女,刻划她思念情侣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也不作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侣用“忆”的方式来抒写,所以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后来杜甫的《月夜》,写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妻子对月怀念自己,正是使用同样的手法。通过她的种种情况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位美丽轻灵、纯洁多情的少女形象。 【西洲曲的写作特点】 一、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

唐诗《长干行》原文及赏析

长干行 【作品简介】 《长干行》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通过一个女主人的口吻,写她对经商在外的丈夫的怀恋。全篇通过人物的独白,辅以景物相衬,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诗的情调爽朗明快,真挚动人,且还带点故事性。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是诗歌艺术上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已成描摹幼男幼女天真无邪情谊的佳语。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长干行》 作者:李白 其一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其二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注解】:

1.妾:古代妇女自称。初覆额,指头发尚短。 2.剧:游戏。 3.骑竹马:儿童游戏时以竹竿当马骑。 4.床:指的是井边的护栏,《静夜思》中的也是这个意思。弄:逗弄。 5.无嫌猜,指天真烂漫。 6.羞颜句:指结婚后,就一直含着羞意了。详见下面的低头两句。未尝:《全唐诗》校作“尚不”。 7.始展眉:意谓才懂得些人事,感情也在眉宇间显现出来。 8.愿同句:意谓愿意永远结合在一起。尘与灰,犹至死不渝,死了化作灰尘也要在一起。 9.抱柱信:相传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女子约会于桥下,届时女子不来,潮水却至,尾生为表示自己的信实,结果抱着桥柱,被水淹死。事见《庄子·盗跖》。《战国策·燕策》也以此为信行的范例。 10.岂上句:因深信两人的情爱都是牢固的,所以自己决不会成为望夫台上的人物。望夫台,类似的望夫石、望夫山的传说有好几处。故事的大意是,丈夫久出不归,妻子便在台上眺望,日久变成一块石头。王琦注引苏辙《栾城集》,说是在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南。 11.瞿塘:峡名,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奉节县东。滟滪堆:瞿塘峡口的一块大礁石。每年阴历五月,江水上涨,滟滪堆被水淹没,船只不易辨识,易触礁致祸,故下云不可触。古乐府也有“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触”语。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 李欣玲04070722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第一次读到这句词是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记得当时文下有注释,这里的“莲子”是“怜子”的谐音,也就是现在的“想你”。而这一句便是出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鸟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 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读罢此诗,仿佛看到那采莲少女,穿着红色的衣衫,戴着翠绿色的饰物,在开满红莲花的碧绿色的南塘中,似乎在专心地采摘青色的莲子,内心却无比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少女一边采莲,一边思念情郎,放眼望去,池塘美如画卷,在少女眼中,怀中的莲子、西洲的飞鸿,无不化作情郎,占据着她的眼睛,她的心,然而,想象终究虚幻,要是能亲眼看看实实在在的人儿,该有多好。不甘心的少女登上楼台,登高远望,或许他会出现在路的尽头处?白天思念还不够,就连做梦也都是情郎。少女的心事,自然希望心上人也跟自己一样,心里有她。

夜里南风吹过,风儿似乎也善解人意,答应将少女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情郎。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写了一位少女怀念情人的心情。诗人没用辗转反侧、想你啊念你啊等直接描写思念情状的话语,而是营造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处处烘托少女的思念。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这两句是写女子的仪容。诗中没有从头到脚地铺写,只是突出地写她两点。然后诗歌展示这么一幅景象:夕阳下,伯劳鸟在飞翔,轻风吹动了乌桕树。为什么会这么描写,初看似带有起兴的味道,但事实却让人觉得在这样的仲夏时节里,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此时的“她”正在做些什么,又在想些什么呢?“她”盛装打扮了自己,深信恋人在看到了梅花之后就一定会来找自己。少女此时的心情又焦急又喜悦,甚至于在门后面偷看,“她”在做出一系列大胆举动的时候,似乎并没有在意家中和周围其他人的眼光与看法,或者她不在乎这些。正是如此,“她”所有的那份爱显得更纯洁、真实。她不掩饰心里想法,不掩饰自己对爱情的执着,对于爱情她没有精神及行为上的束缚。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诗作如展轴,昭示的是一幅真实动人的采莲相思图。少女等了很久,心上人还没有来,为了掩饰内心的失落与混乱于是就出门采莲去了。“她”的思念并没有没有等来恋人,只能看着大雁飞过而空发感叹,或许此时“她”的行为已受到了别人的非议,可是反而“她”却登上了高楼,盼望着远方,强烈地表现自己迫切想见到“他”的心情。可是天晚了,“他”终于没有来。“海水梦悠悠。

西洲曲的语言文字赏析

《西洲曲》的语言文字赏析 姓名:郭佳年级:2011级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学号:《西洲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坛上当之无愧的一颗明珠。它脱胎于民歌,又经过了士人阶层的加工锤炼,因而既自典雅婉丽,又复清新自然,有人工之美,却无雕琢之痕。现抄录全诗如下: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双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望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尽,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帘卷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以下就全诗的语言运用方面浅析几点诗中的妙处: (1)视觉描写灵动鲜活:全诗在描写方面运用的基本都是视觉描写,简单自然,又形象生动,极具美感:女子杏子般绯红的单衫,配上乌鸦羽毛一般的秀 发;天际血红的夕阳,迎着田间深色的乌桕树。塘中采莲,莲子清透碧绿 如水,置莲袖中,莲心殷红娇艳似血。仅仅是阅读文字,却仿佛受到了对 比强烈的视觉冲击。 (2)白描手法的运用:诗中多处仅以单纯描写取胜,不采取任何修辞,明白如话,干净简练。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不用任何修辞手法,直接 书写女子南塘采莲,却被莲花掩盖,写尽了莲花荷叶的繁密。再如“鸿飞 满西洲,望郎上青楼”一句,大雁在水洲上振翅,女子登上高楼,思君远 眺,长天尽头,无数鸟影掩盖不了一个孤寂的身影,简单却又准确。 (3)比兴手法的运用:欲言甲物而先言乙物。先写夕阳、归鸟、晚风、乌桕等景物,再引出树下的佳人。先写飞鸟、水洲,再写登楼远眺。先写帘外碧 空如洗,再写情人愁绪如狂。妙在婉约含蓄,不开门见山,有所迂回,余 味不尽。 (4)顶真手法的运用:几乎全诗都运用到了顶真的手法:“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望郎 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尽,尽日栏杆 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帘卷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 君愁我亦愁。”这一段从乌桕树,引出树下佳人,从飞鸿写到登楼,从楼高 写到相思。虽然不够典型和严密,但却又正因如此,才显得自然,不因强 求手法的体现,而掩盖了清新原始的气息。

白居易《采莲曲》赏析

白居易《采莲曲》赏析 采莲曲 唐代: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 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注释 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 飐(zhǎn):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搔头:簪之别名;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赏析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 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 求等。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 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

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然后诗人用了一个日常习见、颇具情趣的细节:“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少女看见了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欲语低头笑”既表现了少女的无限喜悦,又表现了少女初恋时的羞涩难为情。“碧玉搔头落水中”又进一步暗示了少女“低头笑”的激动神态。后两句描写细致,生动逼真。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同类的作品历来很多。但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