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3.2有理数的减法 说课稿

1.3.2有理数的减法 说课稿

1.3.2有理数的减法 说课稿
1.3.2有理数的减法 说课稿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

但是,它与小学的算术又有很大的区别,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和的符号,运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既要确定和的符号,又要计算和的绝对值。因此,有理数加法运算,在确定“和”的符号后,实质上是进行算术数的加减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的加减运算。

由于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开始,因而它是时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

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减少两极分化、增强学生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由是:

(1)要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2)有理数的加法作为基本运算,在今后的各种运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原因是: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而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异号两数相加从未接触过,与小学加法比较,思维强度增大,需有通过绝对值大小的比较来确定和的符号和加法转化为减法两个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应从实例出发,充分利用数轴,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加以讲授,并配以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知法则的应用。以求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的的确定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以上教学目的是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根据《教学大纲》中关于“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要求,和加强“双基”教学的要求,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要求而确定的。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总结出法则。它符合教学论中自学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另外,在教学中,还运用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动态演示出物体在一直线上两次运动的结果,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做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也容易集中,符合教学论中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原则。这就是说,要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实例,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动手,积极思考,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课堂教学程序

1.类比联想,提出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算术运算的学习过程,类比联想到在认识了有理数之后,必然要首先学习有理数的加法。

又通过提问,复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

具体问题是:在下列问题中用负数表示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1)某人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了3米;

(2)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C,第二天上升了-1°C;

(3)某汽车先向东走4千米,再向东走-2千米。

紧接着,回答:

(1)某人两次一共前进了多少米?

(2)某地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多少度?

(3)某汽车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三个问题都是求物体两次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和的问题,同小学一样,可以用加法来做。但是,这些数中出现了负有理数,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引出课题。

在刚才的教学中,我通过复习,加强了铺垫,刻意去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旧知识的复习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带领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又使学生认识到本课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个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

2.直观演示,归纳法则

用6个实例讲两个有理数相加的问题:

(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2)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3)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4)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向东走3米,再向东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6)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以上六个问题的设置运用了数学中分类的思想方法,因为两数相加,按符号异同划分为三大类。即:

这样自然就把问题归结为三种情况:问题(1)和(2)是同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3)、(4)、(5)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6)有是有一个加数为零的情况。

这6个问题,都借助于数轴,先规定了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通过电教手段具体演示两次运动的结果,由在数轴上表示结果的点所处的方向,确定和的符号,由表示结果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确定和的绝对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分类、观察,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归纳出法则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并总结规律: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计算“和”的绝对值,实质上是进行算术数的加减,因此,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贯穿一个化归思想,即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算术数的加减运算,具体地说就是:

进而总结出有理数加法运动,一般步骤为:

(1)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确定和的符号;

(2)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前面已经分析过,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一是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自己归纳法则;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从而使难点化解,并在化解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结出法则之后,可进一步提问:在算术里,两个不都是零的数相加,和一定大于加数,那么,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后和还一定大于加数吗?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最终要让学生明白:在有理数运算中,算术中的某些结论不一定再成立,即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和不一定大于加数,这是有理数的加法与算术运算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3.应用举例,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学和智能培养结合起来,接下来我设计了例题和练习题,选题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例1:计算下列各题:

(1)(-3)+(-4)

(2)(-5)+(+8)

(3)(+0.5)+(-1.6)

通过此例,训练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直接应用,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问题,师生共同来完成,老师做板书示范。接下来做一组练习题,此题比较简易,目的在于巩固法则,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问题,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和记忆。练习1 填空(口答)

(1)(-4)+(-7)=_____()

(2)(+4)+(-7)=_____()

(3)7+(-4)=_____()

(4)4+(-4)=_____()

(5)9+(-2)=_____()

(6)(-9)+2 =_____()

(7)(-9)+0 =_____()

(8)0+(-3)=_____()

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对法则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我设计了练习2。

练习2 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某地水库的水位在某天当中每一次上升了a厘米,第二次上升了b厘米,问:

(1)两次一共上升了多少厘米?

(2)计算当a、b为下列各数时的值:

① a= 4 , b=3 ② a= -3 , b= 7 ③ a= 5 , b= -5 ④ a= 4-2, b= -1 ⑤ a = -3 , b=0

(3)说出以上运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4.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法则到底掌握了多少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加强法则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反馈练习,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若出现问题,准备采以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若学生解答顺利,可再给学生出一些补充练习题。

5.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三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进而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2)有理数的加当选法则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3)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哪些?

6.作业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分两部分来布置,(1)第75页A组的1、2、3、7,(2)第77页B 组1、2。第(2)部分是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布置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中代数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有理数的加法是在学生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有理数的第一种运算。1.化归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熟悉化的原则。熟悉化的原则就是将不熟悉的问题化归为比较熟悉的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解决新问题。我们知道,有理数经过“+、-、×÷”运算后,所得结果仍是有理数,要确定一个有理数,只要确定它的绝对值与性质符号。因此,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包含两个部分,即性质符号和绝对值运算。而有理数的绝对值就是小学里学习的算术数,这样就把有理数的运算化归为算术数的运算。

2.有一数可分为正灵敏、零、负数三类,运算法则中的各条都是以这三类数为出发点,分别叙述了同类数之间如何进行加法运算,异数数之间如何进行加法运算,在教学中注意渗透了分类的思想,并借助于数轴,对以上各种情况作了详尽的分析。

3.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学大纲》中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发展思维能力为培养能力的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等要求设计的。

4.本节教材的知识密度大,教学时间紧,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我运用了电教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新人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1 人教版〔优秀篇〕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 本次说课我共分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分析和几点思考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数乘法”和“有理数除法”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有理数的乘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有理数加减的深入学习,又是有理数除法、有理数乘方的基础,在有理数运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理数的乘法”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现实地位。 (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小学的学习里已经接触过正数和0的乘除法,对于两个正数相乘、正数与0相乘、两个正数相除、0与正数相除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同时由于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还有一定的困难。另外,经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对较好。 (三)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探索归纳得出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运算的能力,同时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4、教学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5、教学难点: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确定教学目标的理由依据是:新课标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同时也基于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而确定重难点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而确定的。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册p80页的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三)重点、难点: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二、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三、说学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四、说教学程序:(一)引入课题环节: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二)新课讲解环节: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减法加法(+10)-(+3)=+7 (+10)+(-3)=+7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10)-(+3) =(+10)+(-3)再给出以下算式:减法加法(+5)-(+2)=+3 (+5)+(-2)=+3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本节课我所讲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中的第三节第二课《有理数的减法》的第一课时. 一、说课标: 数与代数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数的估计;字母表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而数的运算伴随着数的形成与发展不断丰富,从最基本的自然数的四则运算,扩展到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等。新课标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新课标是在总目标的四个方面之一的“数学思考”中提出运算能力的思维和抽象思维。”这说明运算能力是数学 思考的重要内涵。不仅如此,运算能力对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的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整体实现,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的减法是小学减法的延续,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 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它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说学情: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了局限性的减法运算,并

进行了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比,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 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和引导,并且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讨,体验数学的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 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意义,会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难点确定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讨。 五、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一探索验证一总结归纳一反馈运用,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

有理数的减法的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3号选手,某某,我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减法,现在我开始我的说课环节: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的减法是小学减法运算的延续,它解决了小学数学中“小数不能减大数”的问题,同时将加与减这两种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完整美和统一美,促进了中、小学知识的衔接。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

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我将把本节课的学习分为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个环节:课题引入 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有理数的减法。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 第二个环节:回顾有理数的加法 由于有理数的减法先是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然后再进行加法运算。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探求新知 让学生对5–(–4)=9与5+4=9和-10-(-3)=-10+(+3)的观察、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基础.让学生对有理数的减法计算提出初步的猜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有理数减法运算难度较大,为面向全体,通过第二个题给予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的机会,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思考,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易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2)

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

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 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NextPage]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ben 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一一提出猜想一一探索验证一一总结归纳一一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1、首先与学生互动谈论合肥本地今日的气温,了解合肥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提问:合肥今天的温差是多少度?你是怎样计算的? 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加减法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法,属课前说课。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我打算分四课时完成,去括号、加法计算、减法计算、加减法混合计算。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小节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册p80页的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题环节: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132有理数的减法(1)

1.3.2有理数的减法(1)

问题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摄 氏度吗? 先请同桌两位同学相互讨论交流,然后请2~3个学 生发言. 问题2:如何计算4-(-3)呢? 先引导学生回忆: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再 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得出:差+减数=被减数? 如:计算4-3就是求一个数“x ”,使它加上3等于4,同样的,要计算4-(-3)就是求一个数“x ”,使x 与-3相加等于4.、 即X+(-3) =4,因为7+(-3) =4,所以4-(-3) =7 (板书上述几个步骤,最后一步用彩色粉笔写出) 这时,教师可适时小结: 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得出了4- (-3) =7,可是,如果每次进行减法运算都要这样做的话,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找到更 简洁的方法. 问题3:请同学们想一想,4十?=7? 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3) = 7,用彩色粉笔在4-(-3) 与4十(+3)处画出着重号.引导学生观察4+(+3)=7与4-(-3)=7, 从而提出猜想“减去一个数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是相等的”: 4(-3)=4+(+3). 这时教师问:你发现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示意再换几个数试一试,并请学生分组合作计算、交流: 1,把4换成0,-1,-5,得0-(-3),(-5)-(-3),(-5)一(-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吗? 2,计算9-8,9+(一8),15一7,15+(一7),你发现了什么? 请小组代表全班汇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思考与探索。 本节在引入有理 数减法时花了较 多的时间,目的是 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与时间 进行探索,法则的 得出,是在经历从实际例子(温度计上的温差)到抽象的过程中形成种,减法法则的归纳得出是本节课的 难点,在这个过程 中,设计了师生的 交流对话, 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 也体现教师是学 生学习的引导者、 伙伴的新型师生 关系.

1.3.2有理数的减法 说课稿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 但是,它与小学的算术又有很大的区别,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和的符号,运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既要确定和的符号,又要计算和的绝对值。因此,有理数加法运算,在确定“和”的符号后,实质上是进行算术数的加减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的加减运算。 由于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开始,因而它是时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 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减少两极分化、增强学生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由是: (1)要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2)有理数的加法作为基本运算,在今后的各种运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原因是: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而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异号两数相加从未接触过,与小学加法比较,思维强度增大,需有通过绝对值大小的比较来确定和的符号和加法转化为减法两个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应从实例出发,充分利用数轴,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加以讲授,并配以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知法则的应用。以求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的的确定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以上教学目的是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根据《教学大纲》中关于“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要求,和加强“双基”教学的要求,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要求而确定的。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总结出法则。它符合教学论中自学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另外,在教学中,还运用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动态演示出物体在一直线上两次运动的结果,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做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也容易集中,符合教学论中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原则。这就是说,要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实例,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动手,积极思考,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课堂教学程序 1.类比联想,提出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算术运算的学习过程,类比联想到在认识了有理数之后,必然要首先学习有理数的加法。 又通过提问,复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 具体问题是:在下列问题中用负数表示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1)某人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了3米; (2)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C,第二天上升了-1°C; (3)某汽车先向东走4千米,再向东走-2千米。 紧接着,回答: (1)某人两次一共前进了多少米?

教案---132有理数的减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1:(出示本书引言中的图片)这是北京某一天的天气情况:白天的最高气温是3℃,夜晚的最低温度是-3℃.请问这一天的温差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有理数的减法. 二、主体探究,归纳法则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首先考虑式子3-(-3)的结果,即要求一个数x,使得x与-3的和为3,因为6与-3相加为3于是(改为从数轴上容易看出,表示3的点在表示-3的点的右边,两点相距6个单位长度,于是)3-(-3)=6,另一方面,3+3=6,这表明3-(-3)=6,按照这个思路计算下列各题.

问题2: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 (1)4-(-2);(2)10―(―2);(3)(-3)-(-2);(4)0-(-2).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思考,逐个计算结果,然后观察结果发现,减去-2相当于加上2,即加上它的相反数,是否普遍成立呢?学生可以再举出一些例子进行验证,最后归纳出减法法则.一般地,如果a-b=c,那么c+b=a,所以c=a+(-b),即a-b=a+(-b).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数学式子表示为: a-b=a+(-b). 分析法则不难发现,减法法则其实是一个转化法则,转化成了加法法则,然后利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从而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解答〕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 问题3:解决下列问题. 1.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 (1);(2);

(3);(4) .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黑板板演,其余学生独立思考,板演结束后,等到其余学生计算完成后,请同学进行分析,若有问题,请同学分析问题所在,进一步巩固新的知识,使同学在相互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 对于(1)=7.2+4.8=12; (2)=; (3) =; (4).比较和7.2+4.8、和; 和;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法,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我打算分四课时完成,去括号、加法计算、减法计算、加减法混合计算。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小节的理解与设计。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 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优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但是,它与小学的算术又有很大的区别,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和的符号,运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既要确定和的符号,又要计算和的绝对值。因此,有理数加法运算,在确定“和”的符号后,实质上是进行算术数的加减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的加减运算。由于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开始,因而它是时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减少两极分化、增强学生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由是: (1)要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 好。(2)有理数的加法作为基本运算,在今后的各种运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原因是: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而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异号两数相加从未接触过,与小学加法比较,思维强度增大,需有通过绝对值大小的比较来确定和的符号和加法转化为减法两个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

这个认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应从实例出发,充 分利用数轴,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加以讲授,并配以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知法则的应用。以求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的的确定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 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 力。 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 于探索的精神。 以上教学目的是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三个 方面,根据《教学大纲》中关于“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要求, 和加强“双基”教学的要求,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 要求而确定的。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引导发现法和 直观演示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 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 总结出法则。它符合教学论中自学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 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另外,在教学中,还运用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动态 演示出物体在一直线上两次运动的结果,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

132有理数减法公开课教案

课题: 《1.3.2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内容,以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为课堂教学内容。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通过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基础知识,认识了正、负数;理解了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这就为学习有理数减法奠定了基础。而本节的有理数减法,其核心是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正确利用加法法则进行减法计算。因此,本节课的有理数的减法其实就是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能够把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进而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和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释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的普遍联系、相互转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推导。. 五、设计思路 1、导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减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展开: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探索规律,形成有理数减法法则;接着引导学生学习例题,让学生学会熟练运算;紧接着引导学生拓展应用、内化升华;然后进行回顾反思、课堂小结,加深印象。 3、结束:通过达标测试、反馈情况,最后作业布置、反馈情况。 六、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减法法则,应用减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减法计算,归纳总结方法,学生通过练习,进行达标测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探究法。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新人教版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3.2《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3.2《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本节课我所讲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中的第三节第二课《有理数的减法》的第一课时. 一、说课标: 数与代数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数的估计;字母表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而数的运算伴随着数的形成与发展不断丰富,从最基本的自然数的四则运算,扩展到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等。新课标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新课标是在总目标的四个方面之一的“数学思考”中提出运算能力的思维和抽象思维。”这说明运算能力是数学思考的重要内涵。不仅如此,运算能力对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的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整体实现,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的减法是小学减法的延续,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它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说学情: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了局限性的减法运算,并进行了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比,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和引导,并且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讨,体验数学的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

132有理数的减法(2)

1.3.2有理数的减法(二) 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点: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重点:省略加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课本P23 中的“思考” 师生共同得出:小数减大数所得的差是负数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现在请同学们看以下的题目: -20+(+3);(-5)-7 (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3)这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多少? (4)(-5)-7这道题你是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问题2:如果把这两个式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20+(+3)-(-5)-7,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讲解-20+(+3)-(-5)-7,看到这个题你会想怎么做? 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20+3,+5,-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原式=-20+(+3)+(+5)+(-7)=-20+3+5-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20+3+5-7仍表示-20,+3,+5,-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作-20,+3,+5,-7的和,或者读作“负20加3加5减7” 从而可以得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步骤:①运用减法法则,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减法转化为加法,然后省略加号和括号②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运算。 课本P23 “归纳”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a+b-c=a+b+(-c) 三、巩固知识 课本P24 练习 教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几个主要环节为:①减法转化为加法②省略加号、括号③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④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四、总结 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 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芦溪县上埠镇第二中学贺荣英 ●教材分析 1、出处: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中第5节有理数的减法的内容。 2、地位与作用:“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探索、分组讨论及总结,解决本节内容的相关问题及学生的疑问,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理解掌握圆的轴对称性及其应用。 (三)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要求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参与、助人为乐的精神,同时使学生领会数学的严谨性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法分析与教学设计 充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师生合作的精神,实现民主教学。为此我采用了“四环达标探究教学法”。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索,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进一步经历和体会数学学习中“问题情景——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动手实践,寻找方法——分组探究,寻求答案——拓展、验证及应用”的过程,强化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鼓励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