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 2.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2.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2.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2.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非标准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系统可以通过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B.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D.垂体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解析:环境中的光照、温度等因素可以被生物感受器感受到,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引起A项所描述的生理过程,A项正确。B项描述的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正确。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使感受器兴奋,为体液调节过程;之后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为神经调节过程,C项正确。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是下丘脑,而不是垂体,D项错误。

答案:D

2.环腺苷酸分子存在于细胞内,当接收到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后,就立即打开开关激活某些特定蛋白质,从而可以在两个神经细胞之间暂时地起到提高连结强度的作用。环腺苷酸分子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神经—激素调节

解析:环腺苷酸分子存在于细胞内液,能通过信息传递过程对生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该过程为体液调节。

答案:B

3.下图中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解析:方式③的信息传递要通过体液,因为此种方式传递信息时要通过突触,而突触间隙中存在组织液。

答案:B

4.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 ℃时,单位时间内机体产热量基本不发生变化

B.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加大了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解析:正常人体单位时间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由图可以看出,25 ℃时和t3以后,机体散热量保持

恒定,说明此时机体产热量基本不发生变化,A项正确,D项错误。从高温环境初到低温环境,温差加大,物理散热加快,随后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但从总体上看,与25 ℃相

比,10 ℃时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B、C两项正确。

答案:D

5.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到5 ℃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解析:人是恒温动物,环境温度下降时人体散热增加,于是会提高代谢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所以酶活性不变,但耗氧量增加。处于低温环境时排汗减少,多余水分的排出过程中排尿所占比例

升高,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答案:B

6.在南极科学考察站工作的一位科学家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其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图示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②身体耗氧量变化③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④汗液的分泌量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有关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及汗液分泌减少来减少散热,同时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增强新陈代谢,使细胞内物质氧化加快产生大量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

答案:A

7.假设人在20 ℃的环境中产热速率为a1,散热速率为b1,进入0 ℃环境20 min后的产热速率为a2,散热速率为b2。以下有关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1=b1,a2=b2

B.a2

C.a1>b1,a2>b2

D.A、B两项均对

解析:不论在20 ℃还是0 ℃的环境中,人体体温都能维持相对恒定,所以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即

a1=b1,a2=b2。

答案:A

8.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③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

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e激

素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⑥上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为效应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由图示信息知道,a、b、c、d、e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故①②正确。下丘脑是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生物节律中枢,不是感觉中枢,③错误。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故④正确。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

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所以⑤错误。肾上腺、皮肤均为效应器,所以⑥正确。

答案:B

9.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解析: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

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增加,进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答案:B

10.下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 L清水及饮1 L 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错误的叙述

是( )

A.饮清水后约1 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饮清水后0.5 h,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

C.在3 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 3 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解析:抗利尿激素调节人体的水平衡,抗利尿激素降低,尿量增加。据图可知,A、C两项正确。因为饮清水后0.5 h 尿量大量增加,所以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B项正确。3 h后,尿生成速率趋于稳定,两条曲线将可能重叠,D项错误。

答案:D

11.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⑤甲状腺激素可反馈调节下丘脑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A.①②③

B.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解析: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②错误;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④错误。

答案:D

12.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来促进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B.下丘脑控制生物节律,同时呼吸中枢也位于下丘脑

C.出现尿量异常增大的可能原因是下丘脑或垂体受损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感受到寒冷或炎热

解析: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下丘脑控制生物节律,但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通过分泌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来调节机体水盐平衡,因此出现尿量异常增大的可能原因是下丘脑或垂体受损;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下丘脑不会感受到寒冷或炎热。

答案:C

13.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

B.炎热环境→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

C.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分解→血糖稳定

D.剧烈运动→乳酸增加→体液中的某些离子缓冲→pH相对稳定

解析: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则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使渗透压稳定;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饥饿时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

答案:D

14.甲是狗尿浓缩实验的结果。让狗大量饮水(图中箭头a所示)后,连续排出大量的尿;当将质量分数为2.5%的NaCl溶液10 mL注入颈动脉(箭头b)后,尿量暂时减少;当颈动脉注射脑垂体后叶提取物(箭头c)后,尿量也减少。根据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质量分数为2.5%的NaCl溶液10 mL注入动脉,使升高,刺

激,引起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本实验证明也含有这种激素。

(2)如果预先将狗的脑垂体后叶切除,再进行上述实验,请将预期结果的排尿曲线描在图乙的坐标上。

解析:质量分数为2.5%的NaCl溶液会引起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进而使尿量减少。如果先切除垂体则在注入质量分数为2.5%的NaCl溶液后只能使下丘脑感受到刺激却不能控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因此尿量不会有变化。直到颈动脉注射脑垂体后叶提取物(箭头c)后才会有变化。

答案:(1)细胞外液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脑垂体(2)(如下图)

15.下图中甲图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模式示意图,乙图为突触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图A模式中,内分泌腺为肾上腺皮质,其分泌物直接受垂体分泌的的影响,而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增加,又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

为。

(2)如果人体大量失水,血浆渗透压将,引起激素分泌增加,通过这种激素进行信

息传递属于甲图(填字母)模式。

(3)体温相对恒定是保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与体温调节直接相关的两种激素

是。体温调节还可以通过C模式进行,请写出人体在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反射弧:。

(4)C模式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可用乙图表示,在该结构中,信息的传递是的,因为⑤

中的信息物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即由前一个神经元的释放,作用于后一个

神经元的的膜。

解析: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受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血液中肾上腺皮质

激素含量增加,又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人体大量失水,血浆渗透压将升高,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如甲图B所示。与体

温调节直接相关的两种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二者促进代谢,增加产热。神经元之间的信

息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轴突末梢释放,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的膜。

答案:(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负)反馈调节

(2)升高抗利尿 B

(3)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

(4)单向突触小泡轴突末梢细胞体或树突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必修三课后题答案 (1)

必修三 1.1基础题1.C。2.B。3.B。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拓展题(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1.2基础题1.D。2.C。3.D。 自我检测:1.(1)×;(2)√;(3)×;(4)√。2.(1)D;(2)D;(3)D。 2.1基础题1.B。2.大脑、小脑和脑干。拓展题1.b、c、d、e。 2.2 1.CD 2. 2.3 1.(1)×;(2)√。 2.4 1.(1)×;(2)√;(3)×。2. D。 自我检测:1.填空(1)下降,骨骼肌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下丘脑,肾上腺、胰岛、甲状腺等。(2)脑干。(3)异物。(4)过敏;过敏原,灰尘。2.选择(1) C(2) D 3.画概念图(1) a神经元b传入神经元c传出神经元d神经元;e效应器[知识迁移]1.D 2.D 3.1基础题:可使植株接受比较均匀的阳光照射,以避免因植物向光性生长而引起植株弯曲。 3.2 基础题1.C。2.B。拓展题1.提示: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下部的浓度高。对于植株的茎来说,这个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生长,因而下面的生长较快,植株的茎就向上弯曲生长。同样的生长素浓度,对于植株的根来说,却会抑制生长,因而,根部下面的生长比上面的慢,根就向下弯曲生长。如果是在太空中的空间站中生长,植株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是横向生长。 3.3 1.D,因为它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2.B更准确。A过于绝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由基因控制的,环境变化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激素调节只是其中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我检测:1.D。2.B,C,D。 3.D。[知识迁移]B,因为果肉细胞由子房壁、胎座等细胞发育而来,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一样。 4.11.约386条。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3.B。 4.21.提示: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2.提示:(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 4.31.B。2.提示: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种群A捕食种群B,种群B的数量减少,而种群A的数量增加。但随着种群B的数量减少,种群A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种群B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这样,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种群A和种群B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 4.41.(1)×;(2)√。2. D。 3.C。 自我检测:一、概念检测1.(1)×;(2)×;(3)√;(4)√;(5)×。2.(1)D;(2)D;(3)C。二、知识迁移提示:1.(1)从图中可知,鸽的种群密度较小易受鹰的攻击,种群密度较大则鹰的攻击成功率就较低。(2)起初出现数量增加,以后可能趋于稳定。 2.这是群落演替的结果。因为柳树较高大,占据更多的空间和阳光。与草莓相比,它具有生长的优势,所以柳树能迅速繁殖起来,而草莓得不到生长所需的阳光,难以成片生长。 5.1 1.(1)阳光;(2)10~15 m;(3)消费者、分解者。2.B。3.C。 5.2 1.A。2.D。3.B。 5.3 1.(1)√;(2)╳。2.A。3.B。4.提示:是。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5.4属于物理信息的是(1、2、3、4、6、7、9、10、11);属于化学信息的为(5、8);属于行为信息的有(12)。 5.5 1.(1)√;(2)×;(3)√。2.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两个生态系统是(1、8);人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6、7、9、11);陆地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1、2),较弱的是(3、5、6、7、11);水域生态系统在遭到较严重的破坏后,恢复较快的是(4、9),恢复较慢的是(8)。 自我检测:1.(1)×;(2)√;(3)√;(4)×;(5)√。2.(1)B;(2)C。 二、知识迁移 2.提示:(1)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3)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4)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6.1 1.D。 6.2 1.潜在价值──某种不知名的昆虫。间接价值──每个物种都维系着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蝉蜕是一种动物性药物;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了木工用的锯;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的灵感。 自我检测: 1.(1)×;(2)√。2.(1)A ;(2)B。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练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 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 2、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3、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和___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 。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 习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4.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级中学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习题集

高一生物第四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 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4.(2015·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 值约为120 000个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 .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题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 1.1基础题1.C。2.B。3.B。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拓展题(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1.2基础题1.D。2.C。3.D。 自我检测:1.(1)×;(2)√;(3)×;(4)√。2.(1)D;(2)D;(3)D。 2.1基础题1.B。2.大脑、小脑和脑干。拓展题1.b、c、d、e。 2.2 1.CD 2. 2.3 1.(1)×;(2)√。 2.4 1.(1)×;(2)√;(3)×。2. D。 自我检测:1.填空(1)下降,骨骼肌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下丘脑,肾上腺、胰岛、甲状腺等。(2)脑干。(3)异物。(4)过敏;过敏原,灰尘。2.选择(1) C(2) D 3.画概念图(1) a神经元b传入神经元c传出神经元d神经元;e效应器[知识迁移]1.D 2.D 3.1基础题:可使植株接受比较均匀的阳光照射,以避免因植物向光性生长而引起植株弯曲。 3.2 基础题1.C。2.B。拓展题1.提示: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下部的浓度高。对于植株的茎来说,这个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生长,因而下面的生长较快,植株的茎就向上弯曲生长。同样的生长素浓度,对于植株的根来说,却会抑制生长,因而,根部下面的生长比上面的慢,根就向下弯曲生长。如果是在太空中的空间站中生长,植株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是横向生长。 3.3 1.D,因为它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2.B更准确。A过于绝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由基因控制的,环境变化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激素调节只是其中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我检测:1.D。2.B,C,D。 3.D。[知识迁移]B,因为果肉细胞由子房壁、胎座等细胞发育而来,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一样。 4.11.约386条。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3.B。 4.21.提示: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2.提示:(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 4.31.B。2.提示: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种群A捕食种群B,种群B的数量减少,而种群A的数量增加。但随着种群B的数量减少,种群A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种群B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这样,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种群A和种群B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 4.41.(1)×;(2)√。2. D。 3.C。 自我检测:一、概念检测1.(1)×;(2)×;(3)√;(4)√;(5)×。2.(1)D;(2)D;(3)C。二、知识迁移提示:1.(1)从图中可知,鸽的种群密度较小易受鹰的攻击,种群密度较大则鹰的攻击成功率就较低。(2)起初出现数量增加,以后可能趋于稳定。 2.这是群落演替的结果。因为柳树较高大,占据更多的空间和阳光。与草莓相比,它具有生长的优势,所以柳树能迅速繁殖起来,而草莓得不到生长所需的阳光,难以成片生长。 5.1 1.(1)阳光;(2)10~15 m;(3)消费者、分解者。2.B。3.C。 5.2 1.A。2.D。3.B。 5.3 1.(1)√;(2)╳。2.A。3.B。4.提示:是。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5.4属于物理信息的是(1、2、3、4、6、7、9、10、11);属于化学信息的为(5、8);属于行为信息的有(12)。 5.5 1.(1)√;(2)×;(3)√。2.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两个生态系统是(1、8);人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6、7、9、11);陆地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1、2),较弱的是(3、5、6、7、11);水域生态系统在遭到较严重的破坏后,恢复较快的是(4、9),恢复较慢的是(8)。 自我检测:1.(1)×;(2)√;(3)√;(4)×;(5)√。2.(1)B;(2)C。 二、知识迁移 2.提示:(1)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3)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4)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6.1 1.D。 6.2 1.潜在价值──某种不知名的昆虫。间接价值──每个物种都维系着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蝉蜕是一种动物性药物;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了木工用的锯;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的灵感。 自我检测: 1.(1)×;(2)√。2.(1)A ;(2)B。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专题练习--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课后强化演练 第二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非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上有关的中枢参与 C.垂体通过下丘脑分泌的相关激素调控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 D.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沿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细胞只能是单向的 解析:A项中,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加快。B项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皮层上有关的中枢参与。C项改为:下丘脑通过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调控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 答案:D 2.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高强度的劳动会加快葡萄糖的消耗引起血糖浓度下降,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使血糖含量上升以维持机体的能量供应。大量出汗时体内水分大量流失,抗利尿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减少尿量以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平衡。 答案:A 3.当人体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浓度升高),下丘脑感受到这种刺激后() A.在下丘脑部位产生渴觉,进而调节对水的摄入量 B.垂体后叶分泌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D.在下丘脑的调节下,肾上腺分泌的醛固酮量增加 解析: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使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综合习题

高一生物周练习(3.5) 1.右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 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 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 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2.关于细胞内外K + 、Na + 和Cl -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Na + 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 人体血浆中K + 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 + 外流 D. Na + 和Cl -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4.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 ) A .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 .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 D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给A 点以一定的 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6、右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A. 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 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 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7.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上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8.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 和C B .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 D.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形成局部电流来实现的 10.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11.下图表示神经元的一种联系,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刺激a 处,会导致b 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 处也发 生电位变化 B.刺激b 处,不会引起a 和c 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c 处,a 和b 处都会发生兴奋 D.刺激a 处,b 、c 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1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时,突触小泡会释放传递信息的物质,该物质是:( ) A .神经递质 B .CO2 C .Na+ D .O2 13.足球赛时,球员踢球瞬间,在突触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 .电信号→电信号 B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C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 .化学信号→电信号 化学信号 14. 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 )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脊髓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神经纤维 灵敏电流计 腓 肠肌 ① ②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专题练习--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课后强化演练 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 A.用于自身生命活动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被分解者利用 解析: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共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去路:自身呼吸消耗(热能散失,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消耗等);被分解者所利用;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同化;未被利用。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本身属于第二营养级。 《 答案:B 2.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植食动物,假如能量传递效率为10%。食物链关系如图,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需消耗植物() A.10千克B.28千克 C.100千克D.280千克 | 解析: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其中1/2来自植物即0.5千克,所需植物为10%=5千克;1/4来自植食动物即0.25千克,所需植物为(10%)2=25千克;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即0.25千克,所需植物为(10%)3=250千克,共需植物为280千克。 答案:D 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解析:从题干图中可看出,甲所占有的生物量为最多,应该属于生产者,乙与丙的生物量相近,二者之间不可能构成捕食关系,应该属于同一营养级,而丁的生物量最少,应属于下一营养级。 答案:A 4.如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的理解有误的是() A.B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不一定比A少 ! B.若M表示各营养级所含的能量,当M A<5M B时,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C.B摄入的能量即为B的同化量 D.A所固定的能量大于B、C、D所含能量之和 解析:B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比A营养级的能量少,但生物个体数不一定少。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最高是20%,当M A<5M B时,B会过量取食A,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崩溃,B摄入的能量多于B的同化量,因为B摄入的能量中有些并没有被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所以A所固定的能量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大于B、C、D之和。 答案:C 《 5.右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1”“2”“3” 分别代表第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金字塔相符合() ①草②树③昆虫④兔⑤鸟⑥狼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储存的有机物和能量是最多的,随着营养级的增加,生物所储存的有机物和能量都在减少。树的数目较少,但能够提供较多的能量,昆虫以树叶为食,鸟以虫为食,三者构成的食物链符合题干中数量金字塔。 , 答案:C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答案

第一章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P5: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1)本实验是探究2,4-D浓度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所以要用不同的浓度,以进行对比。 (2)1号与2号烧杯中分别装有不同浓度的2,4-D,由两者结果可以判断不同浓度的2,4-D对插枝重要是否有不同的作用,或进一步判断是否低浓度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 (3)3号烧杯内装的是蒸馏水,起对照作用,观察枝条在蒸馏水中是否生根或生根快慢,以确定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如何。 (4)与上题同理,可以确定2个烧杯中哪个浓度的2,4-D对插枝生根有作用。 (5)(5)设计赤霉素对插枝生根的实验可以参照教科书中的本实验。可以重点考虑和观察以下问题: 1.赤霉素对插枝生根是否有作用。 2.赤霉素的相应作用与2,4-D相比有什么不同?如根生长的快、慢,根的粗、细等。 3.赤霉素浓度对插枝生根是否有影响?是低浓度抑制生根?还是高浓度抑制生根?还是都没有作用。 P11: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1)根冠(2)抑制剂(3)有根冠弯曲多,去掉不同部分的根冠影响不同,似乎根冠产生的生长抑制剂影响根的生长。戊向下弯曲。己向上弯曲。庚不弯曲。(4)黑暗(5)造粉体使生长素运至根的下侧,而生长素浓度过高则抑制根一侧细胞的生长。 2.D 3.C 4.(1)B (2)顶端不是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3)下部叶片是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4)C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P16: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1.B 2.C 二、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把肝糖元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肝脏就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肝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恒定水平。三、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主要指细胞外液,其中有细胞生存必须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前者不能减少,后者不能增多,否则超过一定限度,细胞就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甚至死亡。所以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内环境的稳定需要经过生理过程细致的协调,主要是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相应器官来完成

高二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4节免疫调节练习题 基础训练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下列不属于 ...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抗体B.抗原C.淋巴因子D.溶菌酶 2.用概念图形式表示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当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时,体内吞噬细胞可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这种免疫是()A.先天具有的B.后天获得的C.针对某种抗原的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4.下列选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病毒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5.下列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的是()A.皮肤和黏膜B.血液和消化液C.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D.溶菌酶 6.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A.氨基酸和核糖体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下列结构中不属于 ...抗原的是()A.牛痘病毒B.细菌C.癌细胞D.自身正常细胞 8.当抗原首次入侵机体时,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是()A.吞噬细胞B.T细胞C.B细胞D.记忆细胞 9.下列关于浆细胞产生途径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A.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分化而成B.吞噬细胞将抗原直接呈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

C.T 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D.抗原刺激记忆细胞分化而成 10.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A.吞噬细胞、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11.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B.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毒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细胞 12.若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属于()A.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C.自身免疫D.非特导性免疫13.下列有关细胞免疫中靶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体内的抗原都可以成为靶细胞的一部分B.靶细胞是指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C.靶细胞裂解时病原体同时死亡D.靶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死亡14.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A.激活靶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B.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C.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D.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 15.以下关于T细胞作用的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①处理抗原②传递抗原③识别抗原④分化成记忆细胞⑤分化成效应T细胞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④⑤ 16.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 C.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灭抗原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 17.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A.抑制病菌的繁殖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C.使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失去毒性 D.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18.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A.过敏性鼻炎B.冠心病C.艾滋病D.类风湿性关节炎19.自身免疫病产生的原因是()A.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菌的免疫效应 B.人体免疫系统对人体正常组织的免疫反应 C.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反应 D.自身免疫功能不足引起 20.下列不属于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疾病是()A.接触了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B.艾滋病 C.过敏性鼻炎D.系统性红班狼疮 21.下列物质不属于 ...过敏原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习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多细胞生物的体液包括( ) 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A.②③④ B. ①②④C.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C.人体的唾液为细胞外液,是口腔上皮细胞的内环境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3.下列各组化合物中,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CO2、血红蛋白、H+、尿素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 4.下列有关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 H恒定不变 B.人的体温维持在3 7℃,没有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 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既依赖于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系统的协调合作,又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 D.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不受内环境是否保持稳定的影响 5.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质渗出,会造成局部() A. 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减 C. 组织液增加 D. 淋巴减少 6.人体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其最可能的原因是()A.体液大量丧失 B.非特异性免疫减弱 C.特异性免疫减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 7.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 ) A.形成浆细胞B.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 C.形成效应T细胞 D.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8.吃糖1小时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A.胰蛋白酶 B.胰淀粉酶 C.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 9.从25℃移至0℃的环境中,人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A.耗氧量减少,竖毛肌放松 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10.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11.下图表示将植物横放,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这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和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下列分析正确的 是() A.A处生长素浓度较B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A 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 B.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 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

高中生物必修三章练习题

高二生物测试卷必修三1-2章 考试时间:40分钟;命题人:刘秋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B.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2.有一种肾小球炎症常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体检会发现患者体内存在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水浴加热后呈现出紫色 B.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C.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患者血浆蛋白经尿液流失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可出现组织水肿 3.将完好的某动物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模拟细胞外液)中进行实验,A、B为神经元膜外侧的两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息状态时,可测得A、B两处的电位不相等 B.静息状态时,膜两侧没有离子进出 C.B处兴奋时,与任氏液相比,细胞内Na+浓度高 D.若阻断Na+内流,刺激后,A、B不能产生兴奋 4.图是有关突触的图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轴突末梢上也存在神经递质的受体 B.突触就是指两个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 C.根据突触接触的部位分类,突触有2种类型 D.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后, 突触后膜就会产生动作电位 5.关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 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因子 C.调节因子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 6.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练习题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正常机体通,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状态叫做稳态。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____。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5、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状态的过程。 ①兴奋是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的概念:是指在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③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或等。④神经递质:当神经末梢有传来时,突触前膜的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 6、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以及控制机体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①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②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下一个形状像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学习是不断的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7、由(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具有重要意义。①胰岛素的生理功能。②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 9、激素调节的特点:。 、H+、乳酸,和K+,组织胺等调①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激素、CO 2 节因子)通过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是其主要内容)。②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地方,包括。④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和B淋巴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等⑤免疫活性物质:。⑥过敏反应是指已__________的机体,在_______次接受__________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_。免疫失调疾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与第二道防线天生就有,也不针对,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注意:非特异性免疫可以遗传)。⑧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和借助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组成。(课本P36)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的物质。(课本P37)⑩抗体:在特异性免疫中,能产生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课本P37) 10、生长素能从形态学_______端运输到形态学________端,这叫___________运输。 1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性,即低浓度时______________,高浓度时_____________。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生长素二重性的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习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习题及答案 1.根据下列图表,回答问题。根据下面图解,回答问题: ⑴该图中,A 为 ,B 为 ,C 为 。 ⑵该图示为 肽化合物,有 个肽键。 ⑶该化合物是由 个氨基酸分子失去 分子水而形成的,这种反应叫 。 ⑷形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有 种。 2右图所表示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用玻璃针将一变形虫作一切为二的切割实验;第二个是将另一变形虫作核、质分离实验。请据图回答(6分) (1)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从a 、b 、c 、d 中只有一个能正常生存。请你分析:最可能正常生存的是 。 (2)生活一段时间后死亡的原因是 _______ _,原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说明细胞只有保持其结构的 _______ 性,才能正常地进行各项 生命活动。 实验也说明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的3种方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内填序号): (1)物质利用载体蛋白出入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图[ ]和[ ]。 (2) 可能代表氧气转运方式的是图中[ ] ;碘进入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 ]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过程是图中[ ] 。 (3)甲、乙两种运输方式合称为 。 (4)与细胞表面识别有密切关系的结构是 (5)从细胞膜的功能特性看,它是 膜。 4. 右图是动物某分泌细胞。向细胞内注射用放射性同位素3H 标记的氨基酸, 一段时间后,在细胞外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 内填序号): (1)请举例写出一种分泌蛋白质: (2)图中的①、③、⑤分别是 (3)⑥的分泌蛋白质首先是由 [ ] 合成的。 (4)图中②是 ,在细胞内被形象地称为深海中的潜艇。 (5)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中,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 [ ] 提供的。 34. 图示为真核生物DNA 分子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请据图回 答: (1)该图所示DNA 分子正在进行_____过程,此过程所需要的条件是_____、原料、能量和酶。 Ⅰ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word课后练习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word课后练习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答案:C 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使藻类减少,藻类的减少接

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解析: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蚤增加;水蚤增加,又使藻类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两者相互促进,不存在抑制关系,仅具有促进作用,为正反馈调节。 答案:B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 )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 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 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群落的丰富度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通过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