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_一_中医证候数据挖掘技术_龚燕冰

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_一_中医证候数据挖掘技术_龚燕冰

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_一_中医证候数据挖掘技术_龚燕冰
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_一_中医证候数据挖掘技术_龚燕冰

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一)

———中医证候数据挖掘技术

龚燕冰1倪青2王永炎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00)

龚燕冰,女,29岁,在读医学博士生

(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53)

摘要:目的探索中医证候的现代研究方法。方法对近年来的中国中医期样本维数不敏感,相信支

持向量机在中医的数据挖掘中也会得到更广泛的应

用。

支持向量机是基于统计学习理论、针对小样本

学习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16],用于数据挖掘的最大

优势在于:其计算复杂性与数据的维数不成正比,只

和样本的数量有关,SVM对数据库中模式分类的准

确率一般要高于神经网络。它的缺点在于对于维数

非常大的数据,看上去计算量可能变得让人望而生

畏,也许使用充足的基函数数据是可分的,但可能出

现过分拟合。

8贝叶斯网络

贝叶斯网络(bayes network)包括网络结构和参

数集合两部分。网络结构是个有向无环图,由一个

节点集合和一个节点间的有向边集合组成,任意两

个节点间最多存在一条有向边,贝叶斯网络能够利

用简明的图形方式定性的表示事件之间复杂的因果

关系或概率关系,在给定某些先验信息后,还可以根

据条件概率表定量地表示这些关系的强度。

王氏[17]等应用贝叶斯网络的相关技术从474

例病例的临床数据中发现血瘀证的关键症状,定量

计算这些症状对诊断的贡献度,并建立血瘀证的诊

断模型,用贝叶斯网络的方法发现了血瘀证的7个

关键症状,并定量计算其诊断贡献度。基于这些关

键症状建立的简单贝叶斯分类器模型对血瘀证诊断

的准确率达到96. 6%。结果表明贝叶斯网络技术

适合于解决中医定量诊断问题。它可以揭示众多症

状间以及症状与证候间的复杂关系,从中发现证候

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并定量确定其诊断价值,有

助于确定证候诊断的标准和规范。

贝叶斯网络学习技术能够通过数据分析自动创

建贝叶斯网络,具有以下优点:可以在更少的数据中

学习到更准确的模型,学习P(A)和P(B)比联合概

率分布P(AB)需要的数据少;揭示了研究对象或领

域的结构性质,有助于深入理解领域问题,丰富对领

域对象的认识;网络结构蕴含的条件独立关系有助

于认识事件间的先后关系,进行灵敏度分析和推理;

网络结构的因果语义使得人们可以学习到事件间的

因果关系,从而预测某些行为的可能结果。它的缺

点是,由于任意两个节点间最多存在一条有向边,这

就决定了两个结点的关系是有方向性的,是有先有

后的,是一因一果的,不存在交互的、逆向的相关关

系。对于繁杂的中医证候研究,单一的贝叶斯也无

能为力了。

800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9卷而达到降维的目的,消除共

线性对回归分析结果的影响,研究者可根据变量的

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下一步研究。由于

聚类分析是对整个样本资料按指标和样品的相似程

度进行归类,并不得出结论,故属于探索性分析[8]。

袁氏等[9]对67个肾虚症状变量的轻、中、重不

同程度总积分进行排序,对前20个症状进行聚类分

析,发现这20个症状的类群基本反映了肾虚证候的

几个主要方面。这20个肾虚症状经过不同角度的

聚类分析,其症状群落的结构和关系与中医理论的

描述基本一致,为中医诊断学中有关肾虚的症状结

构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聚类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研究者所需的症

状群或者数据群,并进行简单的一维解释,聚类技术

的根本问题是对两个对象间距离和相异度度量的选

择,针对两两对象之间的“相似度”或“相异度”划分

不同类别。并不能从多维和多层次角度来全面分析

数据并解释数据中真正复杂结构,而中医症状以及

症状与证候之间的关联性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多维

和多层次的复杂联系,这可能是目前的聚类分析方

法所无法解决的。所以聚类的方法在中医证候的研

究中,始终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在统计学中,聚类分

析和关联规则一样是属于无指导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的范畴[10]1,306,316,意即只能观察特征,而没

有结果度量。

5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的原理

是通过模拟生物的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实现对各

种信息的有效处理。它通常包含输入层、输出层以

及一个或几个隐含层,它的基本组成单位为神经元。

输入层接受外界信号,不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直接

将其引入神经网络;隐含层位于网络的输入层和输

出层之间,可包括多层,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将

处理后的信息传给输出层(或下一个隐含层);输出

层则输出经隐含层处理后的结果。可见,人工神经

网络不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而是通过模拟人的联

想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来解决传统自动化技术无

法解决的许多复杂的、不确定性的、非线性的自动化

问题。

将此方法用于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模型已经有了

初步的探索[11]:将数据让改进的BP网络学习和训

练,同时用录入的原始数据让改进的BP网络学习

和训练,用抽样检验的方法,采用相同的数据进行证

候诊断检验,检验的结果是前者的证候诊断准确率

799 第12期龚燕冰等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一)———中医证候数据挖掘技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

种客观现象,也是中医药学的主要特点之一,目前不

确定性的研究已经逐渐被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集

对分析[4](setpair analysis,SPA)是一种用联系数a

+bi+cj统一处理由于模糊、随机、中介和信息不

完全所致不确定性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很可能会成

为处理中医药不确定性的捷径,将很大程度地推动

证候规范化和中医药客观化的实现。

集对分析的特点是对客观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

给予客观承认,并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作为一个既

确定又不确定的同异反系统进行辨证分析和数学处

理。集对分析处理不确定性理论的特色在于:①对

不确定性给予“客观承认”;②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③从系统层次的观

点认识不确定性的本质,微观层次上的不确定性不

能随便确定;④不确定性以及不确定性系统不能孤

立地存在;⑤集对分析中的不确定性理论也适用于

对确定性问题的研究。归纳起来,集对分析对不确

定性的处理思路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客观承认、系

统描述、定量刻画、具体分析”。

集对分析理论用于中医数据挖掘的优势是对不

确定性采取了与某些不确定性理论不同的处理方

法,就是不像以往那样一味地去把不确定性转化为

确定性来加以研究,而是把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作为

一个系统来加以研究。借助对这个系统中确定性与

不确定性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过程的描述、分析、处理,来研究

不确定性在具体条件下的取值规律。

集对分析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不确定性的描述

只能在系统层次上,而微观层面的认识还不能随便

确定,所以适用于对中医宏观问题的研究,而对于相

对精细的问题则束手无策了。如果能够和其他可以

解决精确问题的方法结合,比如与粗糙集理论协同

应用,则有扬长避短之效。

3粗糙集理论

粗糙集理论[5](rough set),是继模糊数学理论

之后的又一种处理不精确和不确定问题的数学方

法,是波兰学者Z. Pawlak在80年代初提出来的。

它是一种研究不完整数据、不确定知识的表达、学习

及归纳的数学方法,为研究不精确数据的分析和推

理、挖掘数据间的关系、发现潜在的知识提供了行之

有效的工具。粗糙集理论认为知识是对对象的分类

798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9卷

刊有关中医证候的数

据挖掘技术进行汇总,分析其优势与不足。结果目前用于中医证候研究的数据挖掘方法主要有:

关联规则、集对分析、粗糙集理论、聚类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支持向量机、贝叶斯网络等。

结论中医数据具有非线性、模糊性、复杂性、非定量等特征,针对具体的医学数据和不同的挖掘目

标往往要将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应用,以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

关键词:中医证候;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学

中图分类号:R2-03

Modernmethodology ofTCM syndrome study(I):Datam ining technology

ofTCM syndrome

GONG Yan-bing1,NIQ ing2,WANG Yong-yan1

(1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C linicalM edicin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 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2 Guang’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ChineseM 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5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modern researchmethods forTCM symptomatology.M ethod The

datamining techniques ofTCM symptomatologywere summarized from differentTCMmagazines in recent

years,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ere analyzed.Resul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methods fordatamining in TCM symptomatology included association rules,setpair analysis,rough set

theory,cluster analysis,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decision tree,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Bayes network,etc.Conclusion The TCM data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linearity,indistinction,

complicacy and unquantification and so on. Thesemethods should be applied integrated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ific TCM data and differentmining aims,and their advantageswillbe given a full play to.

Key words:TCM syndrome;datamining technique;methodology

中医证候信息的多模式特性是它区分于其他领

域数据的最显著特征,这种多属性模式并存加大了

中医数据挖掘的难度。许多证候信息的表达本身就

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证候信息所体现出

的客观不完整和描述疾病的主观不确切,形成了中

医证候信息的复杂性。数据挖掘技术善于从海量数

据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预测未来趋势及行

为,做出前瞻性的决策,正是这种优势使得数据挖掘

技术在分析中医证候的研究中被广泛地采用并取得

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在数据挖掘之前必须对中医

证候信息进行清理和过滤,将其变成适合挖掘的形

式,以确保数据一致性。数据挖掘的基本步骤[1]包

总之,在汇总了诸多的数据挖掘方法之后,我们

力图寻找其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最有优势的一面,

然而任何方法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当每一种方法面

对多维多阶的中医数据信息都力不从心时,我们深

深地体会出中医数据挖掘的难度,最重要的是从另

一个侧面体现了由王永炎院士首次提出的中医证候

的“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特征,并遵循

“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病证结合”的原

则,所以中医证候是一个高维性、高阶性和非线性的

复杂系统[18]。

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定量与定性结合、主观与

客观结合、确定与模糊结合、线性与非线性结合的海

量的中医数据,针对具体挖掘目标,往往要将几种方

法综合起来应用,以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如用聚

类分析和关联规则等无指导的学习方法做探索性分

析,并求助于有指导的学习方法如贝叶斯网络法、支

持向量基方法等求得结果;粗糙集理论、人工神经网

络、支持向量机等适用于复杂的、不确定性的、非线

性的数据,结合起来应用可能会弥补单一方法的不

足。

参考文献:

[1]LANK E.TheHuman FactorLongRange Planning[J].Le-

veraging Invisible Assets,1997,30(3):406 -412.

[2]王华,胡学钢.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在临床上的

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2):

21 -25.

[3]张承江,闫朝升,宋立群.中医肾病治疗信息中关联规则

的挖掘算法[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22

(6):842 -845.

[4]孟庆刚,王连心.浅谈集对分析在证候规范化研究中的

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9 -14.

[5]张文修,吴伟志.粗糙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3:22 -23.

[6]王相东,殷鑫.粗糙集理论与证候规范化研究[J].陕

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2):70 -71.

[7]秦中广,毛宗源,邓兆志.粗糙集在中医类风湿证候诊断

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1,20(4):

357 -363.

[8]查青林,林色奇,吕爱平,等.多元统计分析在中医证候

研究中的应用探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

(6):79 -80.

[9]袁世宏,王米渠,王天芳.聚类分析对肾虚症状的探索性

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4):254 -257.

[10]TREVOR H,ROBERTT,JEROME F.统计学习基础-

数据挖掘、推测与预测[M].范明,柴玉梅,咎红英,

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11]李建生,胡金亮,余学庆.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医证候量

化诊断模型探索.河南中医学院学报[J],2005,20

(3):6 -8.

[12]阎平凡,张民水.人工神经网络与模拟进化计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421 -430.

[13]刘延华.糖尿病中医证候量化标准研究[D].中国博硕

论文库.

[14]崔雷.数据采掘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情报

理论与实践,2001,24(5):330 -333.

[15]CAIYD,LIU XJ,XU XB,et al,Support vectormachines

forperdiction of protein subcellular location[J].MolCell

BiolResCommun,2000,4(4):2305.

[16]张学工.关于统计学习理论与支持向量机[J].自动化

学报,2000,26(1):32.

[17]王学伟,瞿海斌,王阶.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定

量诊断方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8(1):4

-7.

[18]王永炎.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中医杂志[J],

2004,45(10):729 -731.

(收稿日期:2006-05-28)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医学名词著录格式

医学名词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准。无通用译名的

名词术语于文内第1次出现时应注原词或注释。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或《中国药品

通用名称》(卫生部药典委员会,1997年版)为准。药物名称不用商品名。统计学符号按GB3358 -82《统计

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如: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t 检验用英文小

写t;F检验用英文大写F;卡方检验用希腊文小写χ2;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

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801 第12期龚燕冰等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述评(一)———中医证候数据挖掘技术

GB-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N0.1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气虚证 [注释]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以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2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气陷证 [注释]气虚无力升举,应升反降,以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脱肛,内脏、子宫下垂,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3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气脱证 [同义词]元气虚脱[衰败]证 [注释]真气因某种原因而急骤外泄,以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舌淡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N0.4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血虚证

[注释]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衍期或经闭,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5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血虚动[生]风证 [注释]血液亏虚,形体失养,虚风内动,以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物模糊,头晕眼花,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6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血虚风燥[盛]证 [同义词]血虚肤燥生风证 [注释]血虚风胜化燥,皮毛、筋脉失养,以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毛发失荣脱落,肌肤麻木,手足拘急,面白无华,爪甲淡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N0.7 [分类]基本虚证类 [证候名称]血虚津亏证 [注释]津血亏虚,形体失其濡养,以面白无华,皮肤枯槁,唇甲淡白,鼻燥咽干,目涩少泪,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新版中医内科学常见证型

1.感冒: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虚体感冒: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2.咳嗽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肝火犯肺:清热泻肝,顺气降火——黛哈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3.哮病 (一)发作期: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散加减(二)缓解期: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4.喘证 (一)实喘: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二)虚喘: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哈散加减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5.肺痈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加减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

急性肺损伤中医临床证候的回顾性研究

急性肺损伤中医临床证候的回顾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3-07-23T14:17:30.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陈远彬1 何冰2 林琳1 [导读] ALI是一种常见危重症,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重症患者的生命并影响其生存质量 陈远彬1 何冰2 林琳1 (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2广州市荔湾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0160)【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患者的临床证候特点,总结其内在规律以指导临床的辨证施治。方法回顾性调查190例急性肺损伤住院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建立信息数据库,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从临床角度探讨急性肺损伤的证候特点。结果ALI患者的病性分布以虚实夹杂证(51.05%)、实证(42.63%)为主。临床证型分布结果显示,实证以热毒(72.11%)、痰浊(67.37%)、瘀血(45.79%)为主,虚证以气虚(28.42%)、阴虚(26.32%)、肺虚(20.00%)、脾虚(21.58%)为主。气阴两虚,痰热互结、肺脾两虚,痰热瘀阻、痰热壅肺、气滞血瘀、热毒内蕴为较为常见的临床证候。结论ALI的中医证候特点:正虚与邪实为ALI 的两大证候,正虚以肺脾两虚、气阴两虚为主,邪实以热毒、痰浊、瘀血为主。病变早期可能以邪实为主,病情演变后转为虚实夹杂,病危时表现为正脱邪退。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证候回顾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093-02 ALI是一种常见危重症,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重症患者的生命并影响其生存质量[1]。中医虽无ALl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喘证”、“暴喘”等范畴[2]。中医药通过整体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结合辨证施治的个体化治疗,对防治ALI的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但由于中医药传统诊疗方法侧重于宏观性、整体性和直观性,所以中医证候诊断的确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临床上缺乏公认客观的辨证分型标准,阻碍了中医药对ALI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本研究拟通过在文献调研和专家讨论的基础上,回顾性调查分析临床病例,旨在揭示ALI中医症候、证型的分布规律,为规范中医药辨证论治提供临床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病例来源 2003年3月至2010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患者。 1.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6)》[1]制定;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和《中医药基本名词?诊断学》[4]中的证候诊断内容。 1.1.3 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ALI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②氧合指数(PaO2/FiO2)≤300mmHg;③正位X线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状阴影;④肺动脉嵌顿压≤18mmHg,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排除标准:①合并有急性左心衰的患者;②病例资料的记录未体现ALI的中医四诊信息。 1.2 方法 1.2.1 调查表设计调查表设计对规范教材、专著、期刊论文、古籍等文献中有关ALI的证候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归纳,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急性肺损伤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 1.2.2 临床调查回顾性采集ALI患者的人口学、临床资料、临床证候等信息,建立临床症候证型信息数据库。 1.2.3 统计分析人群特征、中医临床症状的分布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中医临床证候分析采用样品聚类分析。以上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共收集ALI患者190例,入选病例中ICU患者占5 3.68%,其余为普通病房(包括呼吸科、骨科等)住院病人(46.32%)。男性124例(65.26%),女性66例(3 4.74%)。平均年龄为 5 5.70±9.19岁,年龄分布以 60~7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4 6.84%)。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中直接肺损伤因素占72.11%,间接肺损伤因素占2 7.89%;具体发病诱因以严重的肺部感染,包括非典诱发ALI所占比例最高(56.31%),其次为手术所诱发的ALI(11.05%)。 2.2 中医症状整体的分布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出现频率在60%以上的症状共8条,包括气促(81.05%)、咳嗽(80.00%)、精神疲倦(77.37%)、乏力(72.63%)、发热(67.89%)、口唇紫绀(62.10%)、纳差(61.05%)、咯痰(61.05%),基本反映了ALI的主要临床症状。 2.3 聚类病性、证候的分布情况采用样品聚类法进行病性、证候分析,参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并经专家组讨论修改后,选择最为合理的且与临床相符的各聚类症候群予以适当的证型名称。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和临床体系的重要支撑,贯穿于对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疗效评价的全过程。“证候”乃是从整体性出发,对个体疾病状态下特征的描述以及对疾病内在变化规律的概括,是中医有别于现代医学诊疗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自上世纪50年代辨证论治的研究热潮兴起后,中医证候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如何从临床信息调查和分析中获取可靠的数据来支持中医证候理论,以及如何将中医药的优势按现代主流医药界能够理解的科学语 言拿出证据来,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策略[1]。 1数据挖掘技术在现代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运用目前的数据库系统可以高效地实现数据的录入、查 询和统计等功能,但无法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揭示工具,借鉴其方法来研究中医证候的构成特点及规律,可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对话。 1.1医学多元统计学多元分析是定量分析事物复杂 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目前,人们在中医药研究中运用的多元分析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多元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并凸现其重要性,尤其在证 张 琴1 刘平2张文彤3 1.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 (上海 2015082.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

(上海 201203 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 20003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综述近10年综合运用临床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数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学科等数据挖掘技术在中 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并进行相应的评价。提出应遵循现代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中医自身的特点,运用现代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病证结合,以现代疾病为限定范围(在明确诊断及排除标准的基础上,规范、细致、较全面地采集中医以症状为主的四诊信息及相关检查数据,同时紧密结合临床治疗效果,动态观察证候在中药治疗干预下的演变规律,为建立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评价体系提供思路、方法与科学资料。 【关键词】 证候学;辨证论治;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 R2-02;R19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334(200603-0003-03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it outlined and appraised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of the TCM syndrome by the way of data mining method by applying synthetically modern clinical epidemiology with medical statistics ,mathematics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in the recent ten years.It raised the idea of ,according to the

精深中医内科学证型表格解

中医科学证型表解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因:外感六淫、邪干肺。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肾。 病理:痰、火。 辨证:外感伤,证候虚实。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痰为主。 发作时病理: 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 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 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 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 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淤血 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痰浊、水饮、血瘀。 辩证:标本虚实病情轻重 病位:肺脾肾心 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基本病机: 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 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 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 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 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 病理:虚实气滞、血 瘀、痰浊、水饮。 病因:感受寒邪、情志失调、饮食失 调、年迈体虚、劳倦伤。(无药食不 当) 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实证:气滞、血瘀、 寒凝、痰浊, 病机:本虚标实 病位:心,其本在肾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 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4月5日).pdf

附件1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证候(简称证)是对疾病(泛指非健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相关法规,特制定《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指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指导原则》旨在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其正文内容中的每一个原则性要求都可以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更详实具体的技术标准。 一、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及基本要求 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应来源于临床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证候类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应有充分的人用历史证明性文献材料,包括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包括提供临床实践完善处方的演变过程)、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相关内容。如拟开发的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来源于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对临床常见基本证候的,应提供相关证明;如是源于医案中对比分析研究所发现的相对成

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典型医案和系列医案;如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基础且有相应数据证明的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相关临床研究总结报告,该总结报告应明确具体中医证候、疗效特点和安全性信息;如是源于国家科技立项的临床研究成果,应提供临床研究部分的总结资料及相关的成果鉴定材料。 证候类中药新药立项开发时,应注意评估与已上市同类药品的临床价值差异,以明确其是否具备临床开发价值。 二、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定位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应定位于消除、改善或控制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一组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等,也可定位于通过证候改善达到疾病治疗等目的。 三、证候类中药新药的证候诊断 拟开发新药的中医证候确定应有与之相关的临床实践基础,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可以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等进行制定,如无适用的诊断标准,可自行制定并经专家论证达成共识。证候诊断构成要素可采用定性或半定量方式,或主次症的方法,鼓励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证候诊断量表,并可根据具体研究内容辅以客观诊断指标。 四、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基本研究思路及试验设计 (一)基本研究思路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可有多种模式,如单纯中医证候研究模式、中医病证结合研究模式或中医证统西医病的研究模式,

中医证候学新选.

中医证候学 目录 1证候概述 2辨证论治 3证候诊断 4证候分类 5中西互补 证候概述 中医证候是指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以及患者个体当时所处特定内、外环境本质的反映,它以相应的症、舌、脉、形、色、神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势等病机内容,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中医的“证”是指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各种病理因素在体质、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和多种矛盾综合作用于机体的整体反应,是诊察和思辨所得。“证”实际上包括“证候”和“证名”。在疾病过程中,都具有各个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等,可将其称为风寒表实证的“证候”。对病变过程中某阶段所表现的证候,通过辨证而确定其病位、病性本质,并将其综合归纳而形成“证名”。证候是证的外在表现,证名是代表该证本质的名称。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才能正确把握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所以说:单一的症状和体征无法表现一个完整的证候,证候一定是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的综合,证候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不能脱离疾病而独立存在,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共同构成了证候的本质。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就是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收集的资料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一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就是在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我稳定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同一邪气致病,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可以导致疾病的多变性和证候的多样性,表现出不同的证候,例如:感冒,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的因素和机体反应的不同,可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候。只有辨别清楚感冒的症状是属风热或是风寒,才能确定采用辛凉解表或是辛温解表方法,给以适当的治疗。例如:用辛温解表方药麻黄汤来治疗风寒感冒,用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来治疗风热感冒。再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的不同,治法也不相同,夏季感冒,多挟暑挟湿,须用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故治疗暑月感冒时可用新加香薷饮方药来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又例如二个不同的病人,一个是患久泻脱肛,另一个是子宫下垂,这些都是不同的病证,但如果都表现为中气下陷,就可以用补中益气汤的方药治疗,补中益气汤能升举清阳之气,使中气旺盛,达到治疗脱肛和子宫下垂的目的,故可采用异病同治方法。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不同的病因可以导致相同的

《中医临床病证护理学B》第5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患者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黯,神疲乏力,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尺弱。下列护理措施错误的是:[1分] B.热饮红糖黄酒 2. 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可诊断为?[1分] B.胸痹 3. 水肿乃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其本在?[1分] A.肾 4. 心悸发作的诱发因素除外?[1分] A.跌仆损伤 5. 患儿,1岁。体重7.2 kg,面色无华,精神萎靡不振,不思饮食,腹大如鼓,青筋暴露,双踝浮肿,按之凹陷,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其证候是:[1分] A.疳肿胀 6. 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痄腮腮肿的特点[1分] D.皮肤发红 7. 患儿,2岁。发热咳嗽2天,高热烦躁,咳嗽喘促,气急鼻煽,呼吸困难,突见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精神萎靡,右胁下痞块,舌质紫,苔薄白,指纹紫滞。其证候是:[1分] A.心阳虚衰 8. 下列特点不属于癥的是:[1分] C.推揉转动 9. 麻疹见形期约为[1分] D.2~3天 10. 患者人工流产后6天,高热腹痛,下腹痛拒按,阴道流血气味秽臭,量较多,脓血混杂,大便燥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脉滑数,辩证为:[1分] C.热毒炽盛 11.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此眩晕证属:[1分] E.肝阳上亢 12. 下列证候哪一项不属于血瘀癥瘕[1分] E.固定不移

13. 产后感染邪毒发热的主要证候表现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1分] D.小腹疼痛拒按 14. 颜面疔疮早期局部疼痛甚者不可采用的方法是:[1分] D.切开 15. 血证的护理下列不正确的是?[1分] D.可使用灸法、熨法、熏蒸、热敷等温热疗法 16. 安宫牛黄丸开窍可用于?[1分] D.闭证 17. 解表药服药后以()为佳?[1分] A.遍身微汗 18. 进行泪道冲洗时,若冲洗时术者感到有阻力,并见大部分冲洗液从上泪点返流,少部分入咽部,说明[1分] A.泪小管阻塞 19. 患者产后乳汁分泌由少而无,乳房胀硬,疼痛,伴胸胁胀满,情志抑郁,食欲不振,时有微热.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下列护理措施错误的是:[1分] B.卧床休息以免影响乳汁分泌 20. 喘病的特征性表现是?[1分] D.呼吸困难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1. 急惊风湿热疫毒证的证候特点为:[1分] E.初起即高热,迅速出现昏迷、抽搐,伴脓血便 2. 急惊风惊恐惊风证的证候特点为:[1分] A.惊惕颤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 3. 行痹感受邪气是:[1分] C.风 4. 痛痹感受邪气是:[1分] D.寒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修订版)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临床812种常见证及其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卫生统计、中医病案管理、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科研、教学、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领域。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列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同时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GB/T 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ZY/T 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3 基本虚证类basic syndromes of deficiency type 3.1 气虚证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以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 候。 3.2 气陷证syndrome of qi sinking 气虚无力升举,中气下陷,以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脱肛,内脏、子宫下垂, 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3 气脱证syndrome of qi collapse 真气因某种原因而急骤外泄,以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舌 淡,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同义词:元气虚脱证 3.4 血虚证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 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 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愆期或闭经,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4.1 血虚动[生]风证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 [generating] stirring wind 血液亏损,形体失养,虚风内动,以面色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物模糊,头晕 眼花,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4.2 血虚风燥[盛]证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 and wind dryness [exuberance] 血虚风胜化燥,皮毛、筋脉失养,以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毛发失 荣脱落,肌肤麻木,手足拘急,面白无华,爪甲淡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等为常见 症的证候。 3.4.3 血虚津亏证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 and fluid depletion 津血亏虚,形体失其濡养,以面白无华,皮肤枯槁,唇甲淡白,鼻燥咽干,目涩少泪, 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5 血脱证syndrome of blood collapse 突然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血液亡脱于外,以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气 微而短,四肢清冷,舌淡脉芤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6 阴(液亏)虚证syndrome of yin (humor depletion) deficiency 1

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辨证是中医学所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992年以来,我们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承担并完成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现就工作中的体会以及对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以下意见。 1 建立规范化、定量化证候诊断标准是证候深入研究和多中心协作研究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探讨了一些疾病证候量化诊断的方法,对指导临床,促进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86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订了《中风病中医证候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简称《标准》),使证候诊断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标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标准》是非定量化的,可重复性、可交流性较差。受到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病人在不同单位、个人处理时,辨证可能随个人主观倾向而偏倚,使多中心协作研究缺乏共同的基础。②《标准》把中风病中经络分为5个证类,中脏腑分为4个证类,基本上是2个证候和3个证候的组合,如气虚血瘀证、风火痰上扰清窍证等。受证类诊断术语的约束,临床工作中对有些病人难于进行证类的归属。1988年1月~1991年6月我们曾应用电子计算机中风病证候诊断软件对210例中风病人进行了追踪调查[2],平均每个病人进入调查时发生3.16个基本证候,急性期平均每例变化4.9个证次,共出现58种组合形态。说明不可能用少数固定的证类概括多数中风病人,也不可能用一个证类概括一个病人的全过程。③《标准》缺乏等级可分辨性,不可能客观地记述证候的增减、进退,难以进行证候动态演变的研究分析。因此对中风病证候进行深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规范化、定量化的证候诊断标准。应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应用量表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并要求量表具有特异性、可靠性、敏感性、可行性、规范性、可计量性、可推广性等特点。本次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和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首先由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提出了一个中风病证候诊断专家经验量表。然后应用多元回归、对应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线性映射等多种数学方法,对3026例中风病人、200例假中风病人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筛选出——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建立了每个证候的量化诊断标准和数学模型。应用电子计算机可以迅速作出6个基本证候的量化诊断,并进行基本证候之间的随机组合。经过对1663例中风病人进行前瞻性检验,证候可辨率为95.79%,达不到证候诊断标准的70例也均有相应的分值。同时应用基本证候随机组合的方法能够准确地、动态地反映中风病人的真实病机,为中风病证候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2 证候具有疾病本身所决定的特异性、阶段性、动态演变性3个基本特征。 [!--empirenews.page--] 2.1 以病统证、提高证候诊断的特异性每个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病理,有一定的发展演变规律,包括了邪正斗争的全过程,是由不同的阶段,也就是不同的证候组成的。证候是呈现于外的综合性、特征性的总结,是邪正斗争在特定阶段总的形式,是认识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一方面是研究证候的共性,如探讨气虚、阳虚、阴虚等证候的实质,这对认识和发展中医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是探讨不同疾病证候的特异性,这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次研究对1663例经CT或MRI确诊的脑出血、脑梗塞患者,进行了影像学诊断和证候诊断同步调查,研究分析了证候得分均值、发生概率、证候组合形式、组合形态与出血、梗塞等病变性质,左、右、双侧等病变侧位,脑出血区域、脑梗塞血管系统等病变部位,出血量、梗塞范围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病变性质、范围对证候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病变部位对证候有一定的影响。脑出血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脑梗塞,以3证及其以上组合形式为主,风、火、痰在各种组合形式中的地位高于脑梗塞。脑梗塞阴虚阳亢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脑出血,证候组合形式以两证组合及单证存在为主,在组合形态中痰瘀互阻的地位高于脑出血。混合中风介于两者之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 (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阶段的中医证候学特点

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阶段的中医证候学特点 目的研究探讨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诊断记录等,对不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正虚、邪实)及证候积分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患者透析频率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结果1w透析1次、2次、3次的患者虚证分别以阴阳两虚、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为主,实证分别以水湿和湿浊、瘀血、风动为主,随着透析频率的增加,虚证积分、实证积分和总积分均有显著下降的表现,上述不同组别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在进入规律血透阶段之后,其中医证候会发生比较大的改变,且透析频率不同,其证候虚实、证型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根据患者各透析阶段的特点及具体病情需要给予针对性治疗。 标签: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阶段;中医证候学 尿毒症指的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毒素潴留疾病[1]。临床上往往通过血液透析治疗来实现维持生命的效果,而当患者处于规律血液透析阶段时,其中医证候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具体的治疗护理手段也应做出相应调整,方可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本文就我院2012年9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尿毒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尿毒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肾脏病学会关于尿毒症的临床定义[2],即:患者经实验室、影像学或病理学检查发现肾脏损害时间超过13个月;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1.73 m2的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同时,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尿毒症血透的指征,并有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史。 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排除合并原发性甲状腺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甲状腺激素使用史的患者。 80例患者中,男49例,女31例,患者的年龄在17岁~76岁,平均年龄为(47.9±3.4)岁;病程在2年~8年,平均(4.3±1.1)年。患者的原发疾病分布情况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2例、糖尿病肾病27例、药物性肾损害7例、多囊肾病3例、梗阻性肾病5例、肾动脉硬化症6例。 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水肿、腰痛、瘙痒、夜尿、皮肤干燥、呕吐等症状。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诊断记录等,对不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正虚、邪实)及证候积分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患者透析频率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肾。 病理:痰、火。 辨证:外感内伤,证候虚实。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痰为主。 发作时病理: 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 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 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 内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 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病因:感染痨虫 正气虚弱 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病理:痨虫。 病位:肺 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 -有侧重地选用 祛邪与扶正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淤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痰浊、水饮、血瘀。 辩证:标本虚实 病情轻重 病位:肺 脾肾 心 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基本病机: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病理:虚实 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病因:感受寒邪、情志失调、饮食失调、年迈体虚、劳倦内伤。(无药食不当) 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实证:气滞、血瘀、寒凝、痰浊, 病机:本虚标实 病位:心,其本在肾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 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十二、头痛 首辨外感、内伤。

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问题

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问题 中医、中药是经验科学,中医对于“病症”及“证”的认识,是直观和感性的,与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缺乏定量化的指标,而这也应该指导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的造模过程。换句话说,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应该尽可能多的模拟人生病的真实过程,更加与人的“病症”及“证”的生理及病理状态相似,真实反映中医学的“病症”及“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或模拟动物的血液、体液等代谢产物及其它相关物质用药前后的对比研究,发现引起“病症”及“证”的物质基础,从而找出中医药学“病症”及“证”的本质,进而更加客观地指导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造模过程。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的规范化应包括直观规范化和客观模型规范化两个阶段。直观规范化阶段应尽量使动物模型与中医“病症”和“证”的诊断要点相符;而客观规范化阶段则应采用客观化的指标,以指导和评价中医的“病症”和“证”动物模型。 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回顾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始于1960年,邝安坤发现过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白鼠表现为阳虚征象:体重下降、萎靡、耐寒力低。1963年又发现用助阳药物(附子、肉桂、肉苁蓉、仙灵脾)能治疗这种状态。1964年,易宁育用六味地黄汤治疗类似阴虚的肾性高血压大鼠。同年,上海第二医学院舌象小组研究气虚(人工慢性贫血)和阴虚(高位小肠侧瘘)家兔的舌象病理组织变化,首次直接用中医证候作为模型名称。此后,1974年山西医学院用腹腔血凝块作为瘀血模型研究宫外孕方药理。 1976年后,随着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从病向证转移,研制证候动物模型成了中医药界的要求。1977年,孙孝洪撰文指出:“‘辨证论治’为中医临床独特的理论体系,复方和中药的使用主要是针对‘证’。长期以来,中药实验研究主要沿用西医常用的病理模型,因而受一定‘外因论’、‘局部定位论’的束缚,常致造成临床疗效与实际结果间的差距,为全面阐明中药治疗原理带来一定困难”。此文明确指出了中药研制自己的动物模型的必要性,使此项工作开始受到中医药界的关注,并为中医药动物模型研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拉开了序幕。据统计,1976年以前17年发表的有关中医药动物模型的文献与1977年后14年间发表的文献量之比为1∶32。1977年,上海中医学院重新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利血平复制小白鼠阳虚、阴虚模型并用助阳药、滋阴药治疗,从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同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研制出高分子右旋糖酐微循环血瘀模型。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张启元尝试用灌喂大黄煎剂“泻下伤脾”建立小鼠脾虚证模型。肾虚、脾虚、血瘀三证模型开创了中医动物模型的先河,并在以后成为研究重点。迄今,肾虚模型有21种造模方法,文献量占中医动物模型总文献量的18.3%;脾虚模型有19种造模方法,文献量占31.1%;血瘀模型有42种造模方法,文献量占12.0%。1982年在广州召开的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会议上,虚证动物模型实验报告第一次占据重要位置,由此引起中医药界的高度注意,并导致了一场长时间的,以中、西医方法论为焦点,以中医药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为对象的讨论。从此,各种模型纷纷建立,如湖南医学院的艾叶注射肝郁模型,四川医学院的大肠杆菌静脉注射温病卫气营血模型,梁月华的温热药、寒凉药喂饲大鼠热证、寒证模型,贲长恩的溶血性贫血血虚模型等等,都有相当影响,理论文献也日见增多。 1984年,卫生部科教司在编写《医学实验动物模型和细胞系研制与应用》一书中,首先收录了11种中医动物模型。1987年,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实验研究组编著《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实验方法》一书,详细介绍了当时已有的几十种中医模型,并在总论中论述了证候动物模型的定义、研究原则、动物选择、制作思路和方法。1988年10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医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在南昌召开“全国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复制经验交流会”,作为首次中医动物模型专题的全国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