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规范和提高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培养质量,我国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通过对其研制和解读,可以更好地为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保障。

《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一项全面、系统、科学的标准,旨在规范各高校的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活动,确保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标准的研制过程经历了广泛的调研和专家评审,对于保证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该标准主要涵盖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内容。其中,培养目标是指明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例如,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具备综合运动训练和指导技能等。培养方案设计则需要根据培养目标,明确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合理组织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全面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标准还重点关注了实践教学,即通过校内外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面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标准还对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

设、学科建设等进行了详细的要求,对于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对于我国各高校的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一方面,标准规定了专业教学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帮助高校科学地制定和落实培养方案,推动专业教学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标准通过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然而,虽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了一系列的指标和要求,但是如何真正落地,成为各高校面临的挑战。目前,一些高校在具体实施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部分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安排还不够合理,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可能缺乏灵活性等。因此,各高校需加强标准解读与应用,实现标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总之,《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和解读,为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保障。通过严格执行标准,高校可全面提升培养质量,打造更多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各高校应积极引导标准的落实,解决实施中的问题,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我国高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规范专业教学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标准帮助高校制定和落实科学的培养方案,推动专业教学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同时,标准还通过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等

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然而,实施标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对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和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灵活性的缺乏等。因此,各高校需要加强标准解读与应用,实现标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通过严格执行标准,高校可以全面提升培养质量,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各高校也应积极引导标准的落实,解决实施中的问题,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奠定基础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二)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运用计算机基本技能,并达到规定的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较扎实的营养卫生知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六)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专业课程及课时分配 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各类课程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除公共课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按1900~2100学时,110~125学分安排专业课程,每门课时可按下面的时数浮动±10%。 (一)必修课程(1126学时、63学分) 1. 主干课程 必修课程中主干课程总学时约846学时,总学分约47学分。各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可根据下列所提供的7个领域自主地开设和组合各领域的课程。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规范和提高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培养质量,我国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通过对其研制和解读,可以更好地为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保障。 《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一项全面、系统、科学的标准,旨在规范各高校的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活动,确保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标准的研制过程经历了广泛的调研和专家评审,对于保证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该标准主要涵盖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内容。其中,培养目标是指明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例如,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具备综合运动训练和指导技能等。培养方案设计则需要根据培养目标,明确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合理组织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全面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标准还重点关注了实践教学,即通过校内外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面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标准还对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

设、学科建设等进行了详细的要求,对于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对于我国各高校的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一方面,标准规定了专业教学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帮助高校科学地制定和落实培养方案,推动专业教学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标准通过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然而,虽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了一系列的指标和要求,但是如何真正落地,成为各高校面临的挑战。目前,一些高校在具体实施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部分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安排还不够合理,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可能缺乏灵活性等。因此,各高校需加强标准解读与应用,实现标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总之,《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和解读,为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保障。通过严格执行标准,高校可全面提升培养质量,打造更多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各高校应积极引导标准的落实,解决实施中的问题,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我国高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规范专业教学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标准帮助高校制定和落实科学的培养方案,推动专业教学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同时,标准还通过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等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 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 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 (教体艺[2003]7号)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我部专门组织课题组,对国内外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分析论证,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起草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现将经广泛征求意见和经我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后修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课程方案》说明印发给你们,并决定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 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加强对施行工作的领导,对《课程方案》施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总结经验,认真研究解决,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给本地区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点的所有普通高等学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二、培养规格 (一)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三)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五)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专业课程及课时分配 各类课程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除公共课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按1900~2100学时、100~110学分安排专业课程(以下按110学分安排)。 (一)必修课程(1126学时、60学分) 1.主干课程 必修课程中主干课程总学时约846学时,总学分约45学分。各校可根据下列6类课程领域自主开设和组合各学科领域的课程。

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学科门类:***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其他相关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各方面要素要求(人才类型、专业领域、职业特征、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职业成就)进行准确的概述。 参考格式如下: 本专业培养***。学生毕业5年左右,应能够***。 三、毕业要求 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其他相关专业认证标准,结合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进行科学表述。主要说明该专业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需要具备的专业实践工作方法与技能,以及需要掌握的专业基本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工学专业毕业要求完全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的12项标准,其他类专业毕业要求大致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 参考格式如下: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2.*** 3.*** *** 四、学制与学位 学制:基本学制4年,修业年限3〜7年。 学位:*学学位 五、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 核心课程:***表1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1.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劳动实践、项FI实训、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2.实践目标 *** 3.实践要求 *** 4.合作企业 ***表2企业实践安排表 七、学时与学分 毕业学分要求: (1)取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的学分,修满各平台选修课规定的最低学分, 合计取得最低课内学分*学分; (2)合计取得最低课外学分10学分。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二)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运用计算机基本技能,并达到规定的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较扎实的营养卫生知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六)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专业课程及课时分配 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各类课程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除公共课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按1900~2100学时,110~125学分安排

专业课程,每门课时可按下面的时数浮动±10%。 (一)必修课程(1126学时、63学分) 1. 主干课程 必修课程中主干课程总学时约846学时,总学分约47学分。各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可根据下列所提供的7个领域自主地开设和组合各领域的课程。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 体育人文社会学 126 7 运动人体科学 162 9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144 8 田径与户外运动 126 7 球类与游戏 126 7 体操与健美运动 90 5 民族传统体育 72 4 2. 一般必修课程 各院系可从下列课程中选择开设一般必修课4~5门(球类课程除篮球、排球、足球外),约280学时,16学分,亦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其他课程设置置换其中的1~2门课程或可自主开设1~2门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 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导论 72 4 体育统计学 54 3

高等专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高等专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摘要】 本文围绕高等专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研究。在分析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在首先介绍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概念和特点,然后阐述了高等专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并详细探讨了其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方法。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主要观点,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高等专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和方法,为该领域的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高等专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概念、特点、重要性、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总结、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体育教育的不断需求,高等专科体育教育专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过去,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侧重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有必要对高等专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研究,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 不断提高。在传统的体育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发展, 但如今,社会要求的不仅是学生的运动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能力培养。对于高等专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至关 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体育教育 水平的提高。 1.2 研究意义 高等专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指 导和规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适应社会对人才需 求的不断变化,培养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专业人才。研究 的结果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优化专业教育资源配置, 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深入研究高等专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的意义在于不断提升我国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体育 事业的长远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2. 正文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概念和特点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机构对于培养学生所设立的基本目 标和要求。在体育教育专业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了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专业素养 和能力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公共卫生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公共卫生学 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公共卫生学院是培养具备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开展公共卫生领域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基地。在当前全球公共卫生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公共卫生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探讨公共卫生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公共卫生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公共卫生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1 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关键因素 师资队伍是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公共卫生学院需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学术造诣的教师,他们不仅能够传授专业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科研创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于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1.2 师资队伍是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关键力量 除了教学工作,公共卫生学院的师资队伍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师资队伍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院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优秀的师资队伍能够开展前沿的科研项目,参与国际合作和竞赛,并且能够对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推动公共卫生工作的进步。 1.3 师资队伍是公共卫生专业声誉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公共卫生学院的师资队伍代表着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声誉,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努力和支持。优秀的师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优秀的学生和科研项目,提升学院的学术声誉和知名度,进而带动学院整体的发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2.1 师资队伍结构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公共卫生学院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是学术造诣不高的老教师较多,另一方面是年轻教师在学术积累和实践经验方面存在不足。这种结构上的不平衡导致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参差不齐,制约了学院整体的发展。 2.2 师资队伍待遇和激励机制亟待完善

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各 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探讨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首先,本文对当前我国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和分析,透过比较哈尔滨体育学院与国内外其他体育高校之间的差异,初步揭示了现有模式的不足之处。接下来,本文结合哈尔滨体育学院自身的情况,提出了新的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和方案。通过整合生态系统内外部资源与创新课程体系等措施,旨在使哈尔滨体育学院打造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学院更好地服务社会和行业发展。 关键词: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哈尔滨体育学院;竞争优势 一、导言 高等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其在知识创新、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高等教育体制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体育类本科专业也不例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的腾飞,

对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适应全球化进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和改进我国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哈尔滨体育学院作为国内重要的体育高等院校之一,其在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因此,本文旨在针对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和研究,以促进学院更好服务我国体育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 二、论文概述 本文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案例研究对象,旨在揭示现有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适合哈尔滨体育学院自身的改革策略和方案。全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现有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梳理,对国内外其他体育高校的模式进行比较,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改革提供依据。 (2)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发现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探讨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和方案。 (4)展望哈尔滨体育学院改革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后的发展前景。

教育部明年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

本报南宁10月29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原春琳)明年,我国将实施本 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今天在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透露,教育部将于今年年底、明年年初颁布实施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的教学质量标准,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和基本要求。 当前,人才培养被高校摆在更加重要突出的位置。林蕙青说,新修订的高等教育法再次明确,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 她介绍,最近一批高校在制订“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时,把建设一流本科 作为核心指标,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重要内容。一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正在扭转,一些高校的科研优势正在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而高校新一轮综合改革方案普遍将教师评聘奖励制度改革作为重点,重中之重是增加教学权重、引导鼓励教师把精力更多地投入教书育人。此外,人才培养经费持续增加,31个省(区、市)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全部达到1.2万元。高校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增强,一批 高校形成了人才培养工作自我诊断、自我完善工作机制。 但是,林蕙青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就全局来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还不够牢固,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对教学工作 的重视、教师投入、资源保障还没完全到位,人才培养工作仍在爬坡过程中。 林蕙青表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教师、学生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责任,各方都要担负起各自的使命和责任。 她以高校为例指出,高校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比如,当前重要的是,高校要避免将“重视教学”“重视人才培养”泛化、抽象化。学生和老师不是符号和数字,高校要深入、具体的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此外,高校也应该对院系和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大对学生实习的投入。 林蕙青介绍,为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育部制订和修订基础性教学文件,还实施一系列教改专项,推动教学改革。比如,实施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专项,国家投入资金支持若干国家发展战略急需的重点领域,推进教学改革。 同时,教育部也在积极推动教学质量评价监督:要求高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自评体系;开展对高校教学质量的审核评估;对高水平大学的工程、医学等职业性强的专业,开展专业认证,确立国际标准;支持第三方社会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比如,去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评选活动、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每年开展的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调查等。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适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经济统计学(0*****)(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T)、商务经济学(0*****T)、能源经济学(0*****T) 二、培养目标 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课程。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

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专业必修课采取“4+4+X”模式,第一个“4”是指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X”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开的进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可适当增加学时、学分,学分统计在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当中,但不重复统计。 专业选修课程18学分左右,且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续关系。学校可根据培养目标提供备选课程供学生选择。鼓励将内容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组成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但学生不能只在一个模块中选课,应在多个模块中选够选修课程。 财政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适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财政学类(0202)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财政学(0*****K)、税收学(0*****) 教育部认定的其他专业 二、培养目标 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经济学和财政税收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我国财税政策法规,了解我国财经运行状况,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公共经济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本专业类毕业生适合在财政、税务、公共投资、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等公共经济管理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从事相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

体育教育专业 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 面向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需求,传承教师教育传统与特色,围绕“体育健身育人”核心能力,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具有健身育人情怀,掌握体育教育理论和规律,具备良好的体能素质、一专多能的运动技能储备、突出的教学技能能力、丰富的育人技能经验,勇于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竞赛、体育教学研究等健身育人工作中实践创新的中学骨干体育教师。 (二)毕业要求(人才规格) 1.[师德规范]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志存高远,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卓越体育教师。 2.[教育情怀]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体育事业,传播体育文化,秉承“师道永恒”的上师大精神,为人师表,勤勉教学,引导学生终身运动、健康生活、锤炼品格、全面发展。 3.[学科素养] 系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形成“一专多能”的运动技能储备和较高的身体素质水平,具备较强的学校体育教学能力和一定的运动训练能力、体育竞赛组织能力和学校体育管理能力。 4.[教学能力] 扎实掌握体育教学技能,能够围绕体育课程标准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选择适宜、教案编写规范、运动技能示范与师生互动得当,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5.[班级指导] 了解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6.[综合育人] 理解体育学科在立德树人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坚持贯彻健身育人,能够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阳光体育活动、校园竞赛等教育环节中,开展健身育人活动,培养学生健身意识、丰富学生健康知识、提高学生体质、涵育学生人格品德。 7.[学会反思] 具备独立思考、辩证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反思方法和技能,分析体育教育教学问题,积累教学实践经验;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关注国内外学校体育的改革动向,关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趋势,以教学创新引领自身专业发展。 8.[沟通合作]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善于合作学习及团队互助,具备良好的师生沟通交流能力,一定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决策能力和感召能力。 二、学制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体育 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于振峰1, 王晨宇2, 胡法信1, 齐允峰2, 汤静3 ( 1. 首都体育学院技术学科部, 北京100088; 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体育部, 河南郑州450015; 3. 河南省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艺术教学部, 河南郑州450007) 摘要: 对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理论进行研究。指出当前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必修课多, 选修课少;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偏低, 专业课比例偏高; 学科比例偏低, 术科比例偏高; 专业知识相对比较薄弱; 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和二元分离的缺陷。提出了通过自学的 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来培养21 世纪初期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 21 世纪初期; 体育教育专业; 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国 中图分类号: G8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 7116( 2006) 03- 0067- 03 The mode of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fessionals in China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YU Zhen feng1, WANG Chen yu2, HU Fa xin1, QI Yu feng2, TANG Jing3 ( 1.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Subject, Captial I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088, 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China; 3.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Henan Textile College, Zhengzhou 450007, China) Abstract:By studying the mode and theory of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fessionals in China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e authors revealed that currently the following defects existed in the mode of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fessionals in China: Too many required courses, too few optional courses; the proportion of common course and basic specialized course was on the low side,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 was on the high side; the proportion of cultural subject was on the low side,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technical subject was on the high side; specialized knowledge wa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for teachers there was a serious separation between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Through study ing, the authors suggested preliminarily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fessionals in China should be cultivated by means of self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s, establishing primary teaching methods, standardiz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llustrating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early 21st century ;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fessional; talent; mode of cultivation; China 收稿日期: 2005- 12- 05 作者简介: 于振峰( 1957- ) , 男, 教授, 研究方向: 人文体育社会学。 21 世纪, 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是随 着Internet( 因特网) 的快速发展, 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 二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方案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XX省中长期教改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XX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XX大学“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现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改,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方案。 一、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构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体制机制 1.坚持定期专题研究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机制。把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性的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围绕解决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推进全校教育教改和教学基本建设;学校行政常务会议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听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确定年度人才培养工作重点,研究解决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院(系、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秘书参加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学院(系、部)教改和学风建设工作;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处每月组织召开一次研究本科人才培养的工作例会,研究、部署和落实本科人才培养常规工作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辅助部门每学期召开1-2次联席会议,协调解

决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建立本科人才培养应急保障机制,解决各类突发问题。 2.规范和落实教学工作责任制度。强化全面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保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校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及所分管的部门,研究落实支撑和服务本科教学的具体方案和措施。院(系、部)行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单位教改和发展建设的整体工作,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工作分工落实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监控等重要环节的工作任务,完善本单位教学质量责任制度。教师作为所承担的教学工作质量的直接责任人,负责所承担课程的建设、教学过程各环节工作的规范落实以及教书育人的工作质量。各职能部门和教学辅助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教学质量相关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承担的教学管理、服务、保障工作负责。 3.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和管理。突出“教学优先”、“为教学服务”的工作理念,加快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加大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实验室等建设力度,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维修和保养,使设备完好率高于95%,力争在3-5年内使教学基本条件满足本科教学需要。加强教学条件的统筹建设和科学化管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合理整合教学用房、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突出为本科人才培养服务的思想,各类科研实验室根据条件和实际情况,加大向本科生的开放,引导高水平师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开展的研究 摘要】:在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人们对体育的关注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社会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再快速的增加。这就对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速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因此本文就将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开展现状的根底上,对其未来的工作方向和改革手段进行研究,以期望提出新的思路和启发。【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创新开展研究21世纪以来我国提出了体育强国的开展战略和口号,体育教育事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支持,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除了常规的体育工程专业以外,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帮助我国体育事业培养教育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各个体育院校中的开展并不完善,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面临着严峻的现状,所以想要推动改革,就必须要首先充分了解其问题的来源。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开展现状与问题1.1人才的培养方案不全面我国社会各界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体育院校在开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上的偏差,导致培养的方案并不全面,不能覆盖到所有的领域,形成了人才的空缺。1.2专业设立与划分不明确许多体育院校为了增加招生生源,扩大市场份额,对专业和工程进行了大量的扩充,这种扩充从本质上来看是理所应当的,但是由于没有及时进行管理和划分,导致多数学校在体育教育专业类别上较为混乱。1.3教学监督的体系不完善多数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和价值,所以在日常上课学习过程中态度不端正,行动不积极,再加上缺乏行之有效完善的监督管理,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好【1】。1.4专业改革动力劲头缺乏受到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开展平稳的影响,各个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逐渐形成一种平庸和安静的气氛,多数师生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劲头,更缺乏改革的动力。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措施与展望2.1建立多样化的专业方向与培养目标2.1.1设立面向高校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首先要从改革原有混乱不清的培养目标开始。只有做好充足的规划和全面的划分,才能够有时机进一步取得长久的进展。对于我国当前各个阶段的体育教育来说,高校占据着重要的组成局部,高校体育是帮助国家培养高精尖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来说,设立面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是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性的必经之路【2】。2.1.2设立面向中等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我国当前将面向中等院校专业体育人才培养作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体育院校并不多,因此就形成了中等于教育专业人才缺乏,多数中学体育课程教育教学专业性不高的现状,影响中学生的全面开展。这对于体育院校来说,就是一个改革思路。体育院校应该加强对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但是要注意取舍,切不可为了追求全面而放弃质量,要做到做大做精,保障人才稳定。2.1.3设立面向社会公共体育的人才培养方向随着体育强国口号的推广和宣传,全民健身逐渐成为了民间体育事业开展的目标与纲领,社会公共效劳建设的水平越来越高,从而就对面向社会公共体育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不仅是在数量上急需,更是在质量上需要。所以体育院校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时,就应该将对社会效劳性体育人才纳入规划范围,向市场提供和输送具有高素质与高水平的体育建设人才。2.1.4设立面向特殊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体育工程与体育活动并不是身体健全人的特权,而是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的,因此就涉及到了对残障人士这些有着特殊体育需求的群里的体育教育工作。体育院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时,不仅要考虑到人才未来参与的正常人体育教育,更是要考虑到对残障人士的指导和帮助,所以应该在教学目标中增加对面向

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研究3篇

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研究3篇 第一篇 1颠球技术的考核研究 对颠球技术的考核主要是为了检验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球性的熟悉程度。在所调查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颠球部分的考核都是以学生颠球的数量为评判标准,各院校设置的颠球达标次数大致相同,大部分为8个,少数几个院校设置10个为达标数。颠球的考核形式也都相似,大致是脚背正面连续颠球。这种考核形式和方法较为合理,通过实践证明可以很好的考察学生对球的性能的控制能力。但是该考核方法下的结果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不够精确,在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的教学大纲里,对脚背正面颠球的技术达标要求明确,有利于操作,但是没有对脚背正面颠球技术评定的具体要求。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脚背正面颠球部分的达标考试的评分标准是:8次及格,每增加1次增加分值1分,28次以上每增加1次增加分值2分,38次为满分,而对技术评定的标准和分值量化没有具体规定。在现行的足球普修课脚背正面颠球的技术评定中,大部分学校是根据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和考场技术表现的直观印象来评定的,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这样结果就导致“印象分”的含量过高,对学生的技术评定不够准确,有的学生采用“腱子颠球法”(单脚连续颠球)也能拿到较高的分数,任课老师明知此颠球方法并不能衡量学生球性的好坏,可由于没有具体的量化方法进行评判,多数也徒叹奈何。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相关的研究,对脚背正面颠球技术评定的量化标准可以有以下设想。脚背正面颠球:必须是双脚脚背正面连续交替颠球;以单脚连续颠球不累计次数,其它部位可做调整但不累计次数;必须在直径3m

的圈内进行,颠球高度不得超过1m。以100分为基分,连续3次用同一只脚颠球者扣减10分;颠球者出圈1次,扣减10分;颠球高度超过1m,一次扣减5分。 2运球与射门考核研究 绝大部分受调查院校将运球绕杆和脚背正面射门结合在一起,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完成普修课学习后运球和射门能力。此部分考核的方式各院校设置不一,有部分院校采用运球绕过固定障距(2m)、固定直线上的障碍物若干(为5个或5个以上),然后在规定距离内脚背正面射门。也有部分院校采用绕过不同障距且,并不在一条直线上的障碍物若干,比如有的院校将障碍物设置成固定的曲线线路,且障碍物间距有1m、2m、3m、4m,学生需按规定路线绕过这些障碍物再按规定用脚背正面射门。此种形式和方法的考核能较好的考察学生运球和射门能力,专家一致认为是普修阶段检验学生运球和射门能力的较理想方法。除了在规定范围的时间内完成运球绕杆然后脚背正面射球进门的达标成绩外,本着技评标准量化的原则,可以将运球绕杆射门考核作以下量化要求:运球绕杆必须是双脚交替进行、身体与球均不得碰杆、不得用脚内侧射门、起脚射门时不得超过规定的距离界限。以100分为基分,没有双脚交替运球者,一次扣减5分;人或球碰杆者,一次扣减10分,用脚内侧或以地滚球射门者扣减10分。 3脚背内侧踢准技术的考核研究 脚背内侧踢球是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技术部分考核的重要内容。脚背内侧踢球的特点是踢球腿的摆动幅度大、摆速快、踢球力量大。另外助跑方向和支撑选位的灵活性也较大,脚触球的部位点较多,能提出多种弧线和旋转等不同性质的球。学生对脚背内侧踢球动作的掌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能说明足球普修

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670401 为了提高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运动训练的建设水平,根据2015年国家公布了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依据是《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10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山西体育职业学院2016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备案目录》、《山西体育职业学院高职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关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晋体

职院教〔2009〕8号文件)。结合我省社会经济与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及运动训练专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调研报告 为使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通过深入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体育行业、企业等,从专业发展目标、人才需求现状、专业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调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把握相关行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调研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紧贴体育产业发展需求,通过调研,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为我省和国家输送大批体育高端技能型人才。调研采取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取的主要方法有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 1、针对省内体育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调研 我省体育事业的发展是运动训练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我系通过对省球类管理中心、省排球协会等体育相关行业进行调研,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我省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2、针对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数量及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进行调研 通过与众多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电话访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