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重

要思想家

程颢程颐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在

中国哲学史上,程颢程颐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重大

的影响。本文将从两位理学家的生平背景、主要思想内容和影响等方

面进行探讨。

程颢程颐的生平背景

程颢(1033年-1107年),字伯淳,号为靖庵主人,山西临洮县

(今属甘肃临洮市)人。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

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程颢自幼聪慧,师从周敦颐学习,深受其影响。他和朱熹并称为“程朱”,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贡献良多。

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号为显庐,山西长子县(今属

北京市大兴区)人。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

派的创始人之一。程颐与程颢一同师从周敦颐,共同推崇道学,并以“一体”、“心性”为主要研究内容。

理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程颢程颐共同创立了北宋理学派,他们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哲学史上

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对“人道”、“心性”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

首先,程颢程颐倡导的“人道”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人道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这种观念对后世的道德伦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其次,程颢程颐关注的核心概念是“心性”。他们认为,心性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善良之源。他们提出了“性即理”、“性即圣”等观点,主张通过修养和自我反省来发掘和发展人的内在潜能。

再次,程颢程颐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知与行应当相辅相成,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他们提倡将学术研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

程颢程颐的影响

程颢程颐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和文化人。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发。

首先,程颢程颐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学术思想被后世广泛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程颢程颐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提倡注重修养和实践,倡导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人才和塑造高尚人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再次,程颢程颐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他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公平正义,为社会稳定和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

总结

程颢程颐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人道”、“心性”和“知行合一”,并且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程颢程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宋代七大哲学家

宋代七大哲学家 中国宋代期间的程颢、程颐、张载、王安石、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七人,在哲学上有杰出的成就。 1.程颢(1032~1085年): 河南伊川人,字伯淳,号明道。宋明“理学”奠基者,其著作收入《二程全书》。程颢与弟程颐提出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唯心主义体系,把世界的根源归结为“理”,也叫“天理”。认为封建纲常伦理是永恒的绝对的真理,是世界唯一根源,是先天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反对心外还有最根本的自然之天,表现出了他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2.程颐(1033~1107年): 字正叔,号叔川。?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著作收入《二程全书》。认为人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心中之知,要通过一件一件事去“悟”得自己心中之知。其哲学思想是客观的唯心主义。二程肯定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事物是有变化的,但是他们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没有发展的循环运动,是由神灵推动的,这是宣扬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在认识论上,认为人心中本来有知,于心上反省内求,便可以认识一切真理,属于唯心主义的唯物论。 3.张载(1020~1077年): 字子厚,陕西郿县人。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关学”的创立人,《正蒙》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他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气,气是宇宙的本体,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聚散状态。肯定事物都是矛盾的,认为没有对立的两面,就没有统一的物体。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的认识首先要靠感觉器官,而感觉的来源是物质世界,强调认识必须穷究万物之理,理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王安石(1021~1086年):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字介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王安石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使用的基本范畴是“五行”和道。认为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五行是五种运动着的元素,各有自己的属性。道是高于五行的物质范畴,是物质运动的规律,他还认为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和对立斗争。提出了新陈代谢的观点。在认识上,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固有的客观规律,并且这些规律都是可以认识的。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5.朱熹(1130~1200年):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代理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继孔子和孟子之后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思想家。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使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进一步哲理化,成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工具。在认识论上,他认为知识是人固有的、先天的,主观是自生的。提出了物与物之间,一物自身都各自对立,没有统一就没有

国学经典 北宋哲学家和教育家程颐

国学经典北宋哲学家和教育家程颐 一、生平 北宋教育家、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字正叔。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 皇佑二年(1050),程颐十八岁,即上疏仁宗,劝其以王道为心,黜异学。在游太学时,胡瑗以颜子所好何学问诸生,程颐对以“学以至圣人之道”,作《颜子所好何学论》,胡瑗惊叹其文。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以司马光、吕公著之荐,诏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元佑元年(1086),以秘书省校书郎入京,即改为崇政殿说书,为皇帝侍讲。闻皇帝于宫中沐浴而恐伤蝼蚁,叹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早春杨柳初发,皇帝戏折柳枝,程颐严辞制止。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元佑二年,因与苏轼等人的争端受排挤,出管勾西京国子监。元佑五年(1090),丁父忧去官。元

佑七年,丧服除,召为西京国子监,辞。改授管勾崇福宫,以疾辞。绍圣年间,以党论放归田里,削籍送涪州编管。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赦归洛阳。是时,党禁未息,曾有圣旨追毁其所著文字。大观元年(1107)九月,卒于家。将卒时,弟子进言,以为平日所学,此时正可为用,程颐眼微睁,竭力而言:“道着用便不是。”即卒。程颐为人严正,程颢以为师道尊严,存乎其弟。平生诲人不倦,程氏门人,多出于他的教诲。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正公。淳佑元年(1241),封伊阳伯,从祀孔子庙庭。 二、所属流派 程颢早年受父程?之命,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他被习称为“小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三、主要思想简介

d10-010 学派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宋明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佛、道理论思维成果而形成的儒家新学说。主要是在解析儒家经义名理的形式下,探讨理气关系和天道性命等问题。宋明理学萌芽于唐中叶以后的韩愈、李翱。 北宋初,胡瑷、孙复、石介提倡道德性命之学。但理学实际创始人则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至南宋的朱熹而集其大成。宋明理学内部包含有不同派别。各派别之间互存同异,既有相互鉴取吸纳的统一关系,又有相互贬抑、排斥的对立关系。 北宋以周敦颐为代表的“濂学”,揉合佛、道二家思想,初步建立起一个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学说体系,后来被朱熹等推为理学开山。以邵雍为代表的“象数学”派,根据《周易》和道教思想,构造出一个自然、社会发展图式,并以之推测和说明自然与人事变化,在理学中产生一定影响。司马光也曾提出一套以“虚”和“诚”为中心范畴的哲学思想,构成了理学中的“朔学”派,但其影响较小。 理学中最重要的派别是以北宋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北宋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以南宋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以南宋陆九渊为代表的“江西之学”,以明代王守仁为代表的“阳明学”。 二程和朱熹的学说一般又合称为“程朱理学”或“程朱学派”。二程首先把“理”作为最高哲学范畴,以形而上之“理”为世界本原,初步建立了以“理”为本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朱熹继承发展二程思想,在以理为本的基础上更系统地论述了理气关系,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又称“程朱学派”。肇始于北宋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朱熹。是“宋明理学”中影响最大的学派。程朱以抽象的精神性实体“理”为宇宙万物本原,本体论和人性论上强调“理一分殊”,认识论和伦理观上主张“格物穷理”和“灭欲穷理”,为学方法上主张修身、穷理和躬行三者的统一。南宋后期起,程朱学说逐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以后长期居思想界统治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意识形态。其思想学说浸润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均有重大影响。程朱理学整体说来是唯心主义的,但在其唯心主义体系内部也蕴含大量的辩证法因素,特别是在其理气关系的论述中,对“共相”与“殊相”,即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的研讨空前深刻,是理论思维方面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 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学说一般又合称为“陆王心学”或“陆王学派”。陆九渊首先提出“心即理”的思想,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一、广修学院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二、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1.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高二历史学案: 第一单元 第4课《宋明理学》(岳麓版3)

第4课宋明理学 【考点解读】 考点: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解读:程颢、程颐是北宋理学的主要代表,南宋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核心主张是“理"或“天理”,故他们的思想统称“程朱理学”.南宋陆九渊和明中期王守仁又提出“心即理也”的主张,使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理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又产生了消极影响。 【知识梳理】 一、兴起原因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唐宋时期,“”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3.唐宋儒家学者为重兴儒学,不断思考、探索,弘扬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 二、形成: 北宋儒学家把关于、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学对的关怀联系起来,逐渐确立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三、发展过程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程颐和程颢起突出作用;南宋是集大成者。 (2)主张: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求理方法是“”. ②当个人私欲与准则冲突时,要“, ”。 (3)发展: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哲学;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的内容;明初确定理学在思想界的地位. 2.陆王心学: (1) 代表人物:南宋的陆九渊和明中期的王守仁。 (2)主要主张: ①“”是世界的本原。 ②求理方法分别是“"和“”. 四、评价 1.历史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 2.影响 (1)积极:重视力量,注重、等;讲求、 和,强调人的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2)消极:强调和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宋理学家—程颢、程颐

宋理学家—程颢、程颐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二人,皆称夫子。生于湖北省黄陂县,曾定居嵩县程村。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在中国理学史上居重要地位。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颐字正叔,号伊川。皆从师于理学先驱周敦颐,深研六经,立志弘扬圣人明训。 颢聪慧,强记忆.10岁能作诗赋,24岁中进士,历任京兆府户县主簿及晋城、扶沟等县令。重教化、施仁政、兴办学堂、亲察下情,选拔优秀教师并言传身教,亲正句读。才干过人,大臣吕公著等欲荐擢至朝中居官。颐宁二年(1069)神宗召其咨询以重用,他一再陈述:“人君之道以至诚仁爱为本。”神宗嫌其言陈旧不适新政,但仍以其“为人忠信”而诏任太子中允兼御史里行。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颢亦倾守旧反新因而被赶出京,贬做地方官。先后任京西路(河南大部及湖北一部)提点刑狱(稽察司法案件)和镇宁军节度判官(节度使的辅佐)。并在洛阳讲学10余年。哲宗登基(1085)年,司马光等重新执政,颢被召回京师任宗正寺丞(管理皇族事务),未到病卒。 颐,幼即高识远见,关注国家大事,18岁陈书仁宗以民生为重。元佑元年(1086)三月至京,委宣德郎、秘书省校书郎(主管国史、著作),后太皇太后面谕任崇政殿说书,再辞不准,方受西京国子监职。他自信以天下为已任,

议论褒贬无所顾忌。于是受人忌恨,参他素无乡行,越职妄言,多方底毁。绍圣年间(1094——1096)以党论免职,流放涪州(今四川涪陵县)。崇宁二年(1103)四月,被参为系奸党推荐得官,著书诽谤朝政,朝廷再度降诏削官罢职,还责令审查其全部著述。自此迁居龙门之南陆浑之阳(今田湖程村),九月庚午病卒,与兄葬于今伊川县府店镇西郊。 南宋理宗淳佑六年(1264),诏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元至顺元年(1330)年,诏封颢为豫国公、颐为洛国公。明天顺年间诏故居程村为“两程故里”。并在村东一华里处建立刻有“圣旨”的石牌坊一座。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三月,皇帝亲书“学达性天”匾额,悬挂程祠道学堂门首。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德宗皇帝与慈禧太后分别赠送“伊洛渊源”、“希宗颜孟”匾额。并派洛阳知县陆尔爽以鼓乐伴奏,敬送程祠悬挂。近代国内外多有专家学者研讨二程理学,探究其涵理。 二程兄弟著作很多,经弟子朱熹、杨时综合编定,有《遗书》、《外书》、《文集》、《易传》、《经说》、《粹言》6 种。其中颐著居多,如《上仁宗皇帝书》、《辞免西京国子监教授表》、《三学看祥文》、《颜子所好何学论》、《为家君上宰相书》等;颢著作为:《上殿札子》、《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颜洛亭铭》等,全部收入《二程集》。

立雪求道

《立雪求道》的故事 程颢、程颐是嫡亲兄弟,同是中国北宋思想家、教育家,世人称为二程。二人都是宋明理学奠基人,他们的心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学生众多,其中两个登门求教时还留下一段佳话。杨时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还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政治家。杨时小时候,聪颖好学,善于写诗作文,被人称为“神童”。29岁那年他前往河南颍昌,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凤凰二程”之中的程颢门下,研习理学。他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程门四大弟子)。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颐目送他远去,欣慰的说:“我的思想和学说将要传到南方去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后来,杨时又一次北上,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那时,杨时已40多岁,而且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不仅学习勤勉,而且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杨时与游酢因为一个问题的看法争论起来,两人就顶风冒雪去拜见程颐,请他指点。他们赶到程颐府上的时候,程颐正在厅堂上闭目静坐,陷入深思。两人不敢惊动,便轻手轻脚的走到程颐身后站着等候。待程颐醒来,天色已晚,程颐回头看见杨时和游酢后非常惊讶的说:“你们两个什么时候过来的?”杨时微笑着说:“来了有一会儿,看见老师在闭目冥思,不敢打扰。” 程颐看看天色说:“今天已经很晚了,你们明天再来吧。大雪路滑,我也不敢让你们走夜路回去。” 杨时和游酢于是恭敬的告退了。当他们两个出门的时候,门外的积雪已经积了一尺来厚了。 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他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声名一天比一天大,许多人不远千里的来拜他为师,成为当时著名的大学者,号为“龟山先生”。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影响深远。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很大。宋嘉定年间宋使到高丽(今朝鲜),高丽国王曾问他说:“龟山先生安在?”

宋明理学宋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

宋明理学宋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宋明理学是宋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 繁荣时期,其文化艺术繁盛,而宋明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对 于当时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概念、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论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宋明 理学的重要性。 一、宋明理学的概念 宋明理学是指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与演变。理学源于古代儒家学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主张通过修养道德以及推行君主专 制来实现社会和谐与和平。由于历史的变迁与学术的深化,宋明时期 的理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思想体系,成为当时的主流哲学思潮 之一。 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论 1. 陆九渊(1046年-1100年) 陆九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主张经世致用与格物致知,并提 出“天人合一”的观念。他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人 应该通过观察物象,深入探索自然规律,从而真正了解天地之道。 2. 程颢(1032年-1085年)与程颐(1033年-1107年) 程颢和程颐是北宋时期理学派别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分别被尊称为“程门立雪”的程颢和“二程”的程颐。他们重视修身养性,提倡内观自省,

通过塑造自身品德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程颢与程颐的思想让理学思潮由经验主义逐渐转变为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3. 王阳明(1472年-1529年) 王阳明是明代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强调心性理学,主张人人皆有良知,只要靠自省反思,即可达到心即理的境界。他提出“致良知”与“格物致知”的理念,强调通过自我觉醒去探寻真理。王阳明的思想在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明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宋明理学的重要性 宋明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我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首先,在社会层面上,宋明理学为封建社会提供了一种道德伦理的指导原则,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其次,在学术层面上,宋明理学推崇格物致知,倡导通过实践与经验来认识世界,这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再者,宋明理学的主张与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研究与发展的基础。 总而言之,宋明理学作为宋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对当时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宋明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特点,同时也能够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汲取智慧与启示。

理学起源

理学起源 理学初起于北宋、盛极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没落。它是宋朝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儒学思想,除了传统儒学的自身更张和社会形势所迫之外,还与大量融入了佛老思想。宋明以降,著名理学名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朱熹、吕祖谦、陆九渊、杨简、真德秀、魏了翁、许衡、吴澄、曹端、薛瑄、吴与弼、邱浚、陈献章、王守仁、王艮、刘宗周……等。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独尊于一家。但是南宋的朱熹却完成了新儒学的改革。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学高度一元化的哲学和道家无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儒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短处被克服了。这使佛、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与宗法体制十分的适应。 朱熹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儒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一提到理学,人们马上会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在理学发达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然是一种有等级尊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虽然传统儒学也主张孝道和贞洁,但其禁欲的色彩并不浓厚。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二程说:“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并称:“无人欲即皆天理”。朱熹用饮食为例阐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狂歌五柳前”的诗人了。 程颐严肃刚正,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不通人情,实为后世所见的“道学脸孔”。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作为衡量贤媛淑女的标准。他们的好后学朱熹(1130—1200)在〈与陈师中书〉也同意这样的说法:“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主张妇女“从一而终”、压抑“人欲”。 程朱理学反对佛道的虚无主义,认为它忽略了伦理道德秩序,但同时又从道家思想里借鉴了许多关于道的论述,作为儒家形上哲学体系的材料。其实这正是儒家经典《大学》所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具体表现。 朱熹的思想体系博大精微,教人的方法也较为平易近人,因此能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朱子是继孔子后,儒学集大成者。他的许多著作都是下细功夫的。他与吕祖谦共同编撰了一本著作《近思录》作为理解四子书(指周、二程、张)的阶梯,而他认为四子书是通往五经

论张载《西铭》中的伦理思想

论张载《西铭》中的伦理思想 张载,字子厚,号曰横渠先生,为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并为“北宋五子”。其学说远承洙泗正统,近辟佛道异学,以易为出发点,在其“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基础上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新伦理体系,给“秦弊于今未息肩”的时人提供了一条达到孔颜乐处切实可行的途径,世称“关学”。吕思勉先生在《理学纲要》中赞之云“理学家中,规模阔大,制行坚卓,实无如张子者”。(P61) 张载一生著作颇丰,有《张子正蒙》《经学理窟》《横渠易说》数种,其中影响最大也是最能集中体现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思想的,则非《西铭》莫属。《西铭》被张载编入《正蒙》第十七篇《乾称》之首,初名《订顽》,与原名《贬愚》的《东铭》同为张载晚年教育警示弟子所作,它扼要的论述了人与宇宙、人与他人的关系,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与价值,人生的理想以及实现他的方法与途径,乃是张载人学理论体系的总纲。《西铭》全文虽仅二百五十三字,但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反响,对关学乃至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二程朱熹到王廷相王夫之,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大都对《西铭》作出了高度评价。如小程说: “《订顽》之言极纯无杂, 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陈亮作《西铭说》一文, 开篇便引述伊川《答杨时论西铭书》的大部分文字来强调张载此文的重要性, 更认为“西铭之书,先生之言, 昭如日星”,王夫之则夸赞道《西铭》“辟佛老之邪迷, 挽人心之横流, 真孟子以后所未有也。”( 《张子正蒙注》第3 15 页)。二程甚至专以《西铭》开示门人,据《宋元学案》载,神宗元丰己未(1079年),吕大忠,吕大临,吕大均兄弟三人东入洛阳,师事二程,二程便以《西铭》开示其学。而元丰初年,建州游酢、蔡州谢良佐,南剑州杨时等先后入太学师事二程时,二程同样以《西铭》开示。虽然我国现代的一些哲学史家若任继愈侯外庐等人对《西铭》稍有訾议,但这还是难以动摇它在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 宋儒言天理必言人事,“言天理不能用诸人事,是为虚无,是为异学;言人事而不本之于天理,是为粗浅,是为俗学”。而《西铭》很典型的体现出了天理与人事相结合的理学思路。前言天理,后推及人事,其伦理思想则属于人事中颇为值得关注的一部分。张载在《正蒙·诚明篇》中说:“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仁人孝子所以事天诚身,不过不已于仁孝而已。”这里面所讲的“仁”与“孝”则成为了他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这种仁与孝相结合的伦理思想“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

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精心整理 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来源:名人资料网作者:名人 程颐,字正叔,洛阳伊川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 。明代 18岁时,就以布衣身分上书仁宗皇宗。年少而怀有雄心大志。 宋仁宗嘉佑元年,程颐24岁,随父入京师,到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反

而诚之,圣人也,这篇文章受到胡瑗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他上书仁宗皇帝,指出北宋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宋仁宗未加理会。此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就更大了。此时开始在京师授徒讲学。 北宋嘉佑四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 被授为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等职。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程颐没有接受任命。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

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 北宋绍圣三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交地方官管制起来。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 北宋崇宁元年,恢复新法的宋哲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着作。程颐在此境遇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与明清思想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宋明理学:①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开创;②朱熹的理学思想与地位;③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 2.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②黄宗羲、顾炎武与王夫之的思想批判;③唐甄的思想主张。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对应学生 用书P156 ,宋明理学 1.理学的创立 (1)背景 ⎩⎪⎨⎪ ⎧①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②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种新儒学体系——理学。 ⎩ ⎪⎨⎪⎧①“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并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②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2.成熟 (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 ⎩⎪⎨⎪ ⎧①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②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3)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3.发展 (1)标志: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表现⎩ ⎪⎨⎪⎧①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 ②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的思想。

程朱理学的核心内容

程朱理学的核心内容 程朱理学,又称为程朱道学,是由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与程颐创立,其间经过一传杨时,二传罗从彦,三传李侗,最后四传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他们通过吸收以前学者的儒家思想以及借鉴佛教和道教的理论,发展了程朱理学体系。其基本内涵是以道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居敬、明诚为存养工夫,以齐家、冶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的。 其核心内容,是把儒家的纲常伦理原则与哲学本体论统一到天理之中,提升了儒学的思辨水平,熔铸佛老于儒学,消除了思想内部的敌人,使儒学在与佛教的辨析驳难中最终胜出,复兴并发展了传统儒学的真精神。其主要思想是天理论、理气论等,所表达的是其学者对于理想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人的德性修养方面具有一定意义。其代表人物有二程、朱熹等,代表著作有《二程集》《近思录》等。 程朱理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主流意识形态,从北宋开始兴起到后朝逐渐繁盛成为官方显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其统治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在国内外都有其深远影响,如程朱理学为朝鲜王朝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思想文化基础以及深受日本统治者青睐。

扩展资料: 程朱理学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意义和价值? 程朱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程朱理学产生于古代,但其思想和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道德修养:程朱理学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 应该通过自我修养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方面。 2.注重教育:程朱理学注重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 要途径。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 3.强调社会责任:程朱理学强调个人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 社会做出贡献。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方面。 4.重视家庭伦理:程朱理学重视家庭伦理,认为家庭是社会 的基本单位。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家庭教育和家庭建设方面。 总之,程朱理学的思想和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社会建设和家庭建设等方面。

宋明理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的发展阶段可以分成宋代理学、元代理学、明代理学与清代理学。 宋代理学,是理学的创立期与发展期。可以分为初期宋学、中期宋学与南渡宋学。 初期宋学,主要是吸取唐代韩愈的卫道精神,强调人格培养、教化人民的功能,于是有书院的兴起。这个阶段,以范仲淹、欧阳修、宋初三先生(孙緮、石介、胡瑗)、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为主要代表,整合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传统,建立了人文教化的理论,使得儒家学问研究热潮得以复苏,改变了五代十国以来“学绝道丧”的现象。 中期宋学,承继初期宋学的理念,进一步将理学思想发扬光大。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其中周敦颐,正式将道家与儒学思想相结合,并以《太极图说》作为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品。邵雍是将理学理论与天文数学作结合,认为宇宙生成与“象”和“数”的演化密不可分。 张载则将古代“气”说带进了儒家学说,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理论。程颐、程颢则认为心即是理,理等同物,于是提出以“理”为核心的学说,成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南渡宋学,是理学最辉煌的时期,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提出“性即理”,认为人最终目的是“求仁”,因此须“去人欲,存天理”、“正心诚意”、“穷理”。这样完整的理学观前所未有,因此朱熹被认为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国学大师钱穆更认为,朱熹在中国下半部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殆可与前半部的孔子相比。朱熹学说在后世广受认可,因此朱熹虽非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却有资格享祀孔庙。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陆九渊提倡的“心即理”,与朱熹的“性即理”对立,且在吕祖谦的推动下,两人展开了极为知名的“鹅湖之会”,被认为是宋代思想史上的一次巅峰对决。 元代理学,是理学的延续期,元代统一之后,需要运用思想统治汉人,因此延续了宋代理学思想,奉“程朱理学”为思想圭臬,将理学定为官方哲学。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赵复、许衡,虽无新的创发,但他们毕生致力于“程朱理学”的推广与传播,使得尊崇儒学的士大夫能获得朝廷的重用。 明代理学,是理学的变革期。自宋元以来,“程朱理学”一直占据官方思想的主导地位,逐渐僵化,加上“程朱理学”与佛道思想,对于现实来说助益不大,引此明代文人需要将固有的思想进行转化,为思想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此刻,即出现了极为重要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王阳明),结合了陆九渊的思想,提出“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强调内省与实践的能力,被认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派的思想又被称为“陆王学派”。 王阳明的出现,将心学推上了明代思想的高峰,可惜的是,“陆王心学”的巩固不如宋代“程朱理学”那般长久。明末时,“陆王心学”受到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的打压,自此背负谈空说玄、引儒入禅的骂名,“程朱理学”的地位再次取代“陆王心学”。 清代理学,是理学的衰败期,“考据学”的兴起,使得宋明以来“义理之学”不再获得文人的重视,理学也缺乏强而有力的继承人,能够将学问延续下去。因此理学在清初之后便名存实亡,清代理学也没有产生代表人物。

51. 多选题(2分) 宋代理学兴起,代表人物有()

51.多选题(2分)宋代理学兴起,代表人物有() 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 一、程颢 程颢(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男,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 政治上,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二、程颐 程颐(1033年9月11日—1107年10月5日),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

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三、朱熹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党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终年54岁)

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 代表人物,终年54岁) 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终年54岁)?程颢(hào)(1032年—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 先生。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程颢为嘉祐年间进士,神 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 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1085年(元祐 元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岁。??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 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 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本名程颢别称明道先生字号 字伯淳主要作品《论王霸札子》《论十事札子》主要成就开创新儒学,为宋代理学奠基者 封爵豫国公封号河南伯谥号纯公人物生平程颢公元10 32年(明道元年),程颢出生,其祖先历代仕宦,世代居住在中山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迁居开封府,祖父程遹(《宋史》作程羽)

迁居河南府(今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宋仁宗录旧臣后代,程颢的父亲程珦因此被授为黄陂县尉,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 中大夫。二程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影响,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程颢资性过人,修养有道,和粹之气,盎然于面,门 人、友人与之相交数十年都未尝看见他有急厉之色。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程颢举进士后,历任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 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公元1048年~1085年(神宗年间),程颢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 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 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他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 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 建伦常。且强调教育必须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的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 ,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也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 ,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程颢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公元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