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师说原文注释翻译及作者介绍.doc

师说原文注释翻译及作者介绍.doc

师说原文注释翻译及作者介绍.doc
师说原文注释翻译及作者介绍.doc

《师说》

[ 唐] 韩愈

【作者简介】

选自《诲学说》。作者欧阳修( 1007 ~ 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

永(今属江西省)人。天圣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主张文

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

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宋祁合修《新

唐书》,并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

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

无 (11)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2) 。

嗟乎!师道 (13)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 (14) 也远矣,犹且 (15)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16) ,其下 (17)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 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 也,则耻师 (21) 焉,惑矣 (22) 。彼童子之

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23) 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 (2 4)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5) ,小学而大遗 (26) ,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 (27)(28) 百工 (29) 之人,不耻相 (30) 。士大夫之族 (31) ,曰曰

弟子云者 (32) ,群聚而笑之。之,曰:“彼与彼年相若(33) 也,道相似

也,位卑足羞,官盛近 (34) 。” 呼!道之不复 (35) ,可知矣。巫医百工之人,君子不 (36) ,今其智乃 (37)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8) !

圣人无常 (39) 。孔子郯子 (40) 、弘 (41) 、襄 (42) 、老聃 (43) 。郯子之徒 (44) ,其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 (45) 。是故弟子不必 (4

6)不如,不必于弟子,道有先后,有攻(47)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48) 年十七,好古文,六 (49) 皆通 (50) 之,不拘于 (51) ,学于余。余嘉 (52) 其能行古道 (53) ,作《》以 (54) 之。

【字注】

1)学者:求学的人。

2)者,所以道受解惑也:老,(是)靠(他)来授道理、教授学、解疑的。

者,气助,用在句中表示停。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代中表因果关系

的“所以”不同。受,同“授”。

3)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和道理。

4)其惑也:那些成疑的。

5)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 (??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6):知道,懂得的意思。

7)从而之:跟从(他),拜他老。之,就是“以之”。

8)吾道也:我(是向他)学道理。,。

9)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

(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

无实在意义。

10)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犹且:尚且,还。

16)众人:一般人。

17)下:低于。

18)于:向。

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己。

21)耻师:以从师为耻。

22)惑矣:(真)糊涂啊。

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逗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

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

地方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

24)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

25)或师焉,或不( f ǒ u )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丢弃。

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

等为人治病。

28)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

29)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

30)相师:互相学习。

31)族:类。

32)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

的意味。

33)年相若:年龄差不多。相若,相似。

34)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 ú):(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谀,阿谀、奉承。

35)复:恢复。

36)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

37)乃:竟。

38)欤: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39)常师:固定的老师。

40)郯( t á n )子:春秋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

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41)苌( ch á ng )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

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弹琴。

43)老聃( d ā n ):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

44)之徒:这些人。

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6)不必:不一定。

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

研究。

48)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

49)六艺经传( zhu à n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

代的说法。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50)通:普遍。

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

不良风气。

52)嘉:赞许。

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54)贻( yi ):赠送。

【诗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

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

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

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

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

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

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

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

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

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

(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

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

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

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

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

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

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

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

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

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

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

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

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

说》送给他。

【图示导读】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批判上层士大夫之

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根据第一段的理论,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对

反面现象的批判中阐发第一段里提出的论点。在这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 (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君子”。第三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

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

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

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

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

蟠“不拘于时” (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总之,本文论点鲜明,

结构严谨,正反对比,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

服力。

高考语文必修《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语文必修《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必修《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高考语文必修《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

韩愈《师说》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doc

韩愈《师说》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5.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参考答案: 1.唐韩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 而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 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用来传授知识、学业,解释疑惑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惑始终无法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向他学习;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知识也比我早,我向他学习。我学习的是知识,哪里要知道他们生在我前面还是后面呢?因此不论贵贱、大小,知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困难啊!古代的圣人,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从师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难道都出在这里吗?(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却以拜师学习为耻。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授孩子念书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知识解答疑难的。读书不知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前者)去请教老师,有的人(后者)却不去,小的学习了,大的丢弃了,我看不出这他们的高明。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一说到“老师”、“弟子”这样的话,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相仿,懂得知识相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阿谀。”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可想而知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看不起,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当我老师的。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懂得知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 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 吾后,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 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原文和翻译

关于师说原文和翻译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 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师说 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借鉴。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 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 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 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 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 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 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够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 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 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 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非常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 的圣人,超出一般人非常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 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非常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 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

师说原文注释翻译及作者介绍

《师说》 [唐]韩愈 【作者简介】 选自《诲学说》。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永(今属江西省)人。天圣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 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 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是故弟子不必(4 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 【字词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受,同“授”。 3)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4)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5)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6)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作者: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为、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多),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多),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已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已,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期明也。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问题学了,大的问题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阿谀奉承。”哎!求师风尚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 cháng )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之些人,其贤不及孔子。 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坚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完整word版)高二语文第11课(上册)师说原文及注释翻译

高二语文第11课(上册) 师说原文及注释翻 译 师说创作背景: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 师说中心思想: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3],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4],终不解矣。生乎吾前[5],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12],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8]。是故

圣益圣[19],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焉,惑矣[21]。彼童子之师[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25],或不焉,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7]乐师百工[28]之人,不耻相师[29]。士大夫之族[30],曰师曰弟子云者[31],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2]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33],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34]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5]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 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45],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习之,不拘于时[50],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51],作《师说》以贻[52]之。 师说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统一标准板)

《师说》愈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愈。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省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吏部。谥号“文”,又称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学习先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文体知识】 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行对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 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同“授”,传授。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生乎吾前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乎,相当于“于”。 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 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 ⑥闻:知道,懂得。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以之为师。 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

师说原文和译文翻译

《师说》原文和译文(翻译)《师说》原文和译文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页

1 第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 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

师说原文、注解及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统一标准板)

《师说》韩愈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行对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 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同“授”,传授。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生乎吾前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乎,相当于“于”。 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 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 ⑥闻:知道,懂得。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以之为师。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 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了解。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义。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doc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 你读过《师说》这篇文章吗?它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作品。以下是的我为大家整理的“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原文: 作者:韩愈【唐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注释: [1]之:结构助词,的。学者:求学的人。 [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 [6]人非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明之的人。 [7]其为惑也题。 [8]

师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 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 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 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 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字词注释】 (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高中语文文言文韩愈《师说》原文、译文

韩愈《师说》原文、译文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道理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

人教语文必修三原文翻译师说

3.11 师说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原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

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原文: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