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探索秒针的计时方法,得出1分=60秒的过程,以及学生对秒的感知程度。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孩子们喜欢过节吗?我们中国有一个最传统、最重要的节日,每到这

个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

(老师放映PPT课件)

2.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吗?我们再回到晚会现场看看:新年的钟声马上就

要敲响了,开始倒计时了,一起来。(师生一起倒计时)

师:过年真好!我们又一次听到了新年的钟声。谁知道,刚才我们倒数的

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

3.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

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板书课题:秒的认

识)

4.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还想知道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

用秒计时呢?

师:同学们,秒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秒的认

识”。

二、观察感受,建立表象

1.观察秒针。

看来你们对秒并不陌生,老师可要考考你们。钟面上哪根针是用来表示

秒的?叫什么针?这根针是什么样的?同桌互相指指,说说看。

2.复习旧知识。

(1)时针走一大格是( )时,这时分针走( )圈,也就是( )分。

(2)1时=( )分。

师:关于时间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3.认识秒针。

(1)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2)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真是这样吗?(放映PPT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一秒,一起说出来。(板书: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3)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教师手势做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什么呢?

同桌互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

(4)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4.1秒的价值。

(1)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1秒钟里也能干许多事呢。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PPT课件演示:播放豹1秒钟的奔跑路程;发电厂1秒钟的发电量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奥运会上,刘翔百米跨栏的片段)

(2)了解了这些,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与秒有关的东西或事情吗?(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与秒有关的事情)

三、引导探究,揭示规律

1.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仔细看,这一次秒针走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PPT课件演示秒针从12走到1)

2.接着看(PPT课件演示秒针从1走到5),你知道秒针又走了多少秒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再来看一看(PPT课件演示秒针从5走到7再过2小格),秒针又走了几秒?你是怎么知道的?

4.如果秒针走一圈会是多少秒?你是怎么想的?

(师随着生的回答板书:60秒)

四、观察演示,总结方法

1.秒针走一圈,分针会有什么变化?

现在分针和秒针都指着几?注意观察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PPT课件演示的钟面上秒针的走动情况)

2.回想一下,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师板书:1分)

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你有什么发现吗?

五、自主尝试,体会感悟

1.(1)60秒也就是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咱们来个一分钟的体验活动,好不好?

老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一项活动,有的是写汉字,有的是口算,有的是写数字。

(2)学生自主选择操作活动。

(3)学生活动后汇报,1分钟分别做了多少。

2.(1)每个大组选一个学生表演拍球、跳绳,其余学生数数。

生活动后汇报,师分别给予评价,突出相同的一分钟,做得多的速度快。

(2)估一估,试一试。你跳80下绳,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你拍100下球,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你10秒能跳几下绳?能拍几下球?

(3)生汇报,全班交流。

3.这一分钟里,我们可以拍几十下球,跳几十下绳,一分钟的价值挺大

的。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一分钟呢?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时间单位时分秒,从大到小排列好。相邻进率是六十,请你一定要记

好。

七、巩固练习

1.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3题。

八、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2.这节课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学生对秒的认识不知不觉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也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的学习都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不足之处] 1.没有介绍常用的其他可以计量秒的工具:电子表和秒表。

2.没有渗透估计的方法。

[再教设计] 1.利用PPT课件展示常见的电子表和秒表,让学生明确它们各自的用途。

2.设计活动,让学生从事多种活动,体验15秒的时间究竟有多长,渗透估计的方法。

第2课时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1及做一做,第5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第4,8,9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模型: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3.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

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建立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模型: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准备

口答。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

数是( )分,秒针走1圈是( )分。

3.1时=( )分。

4.1分=( )秒。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同时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

了120分钟,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用的时间少,它俩谁也不

甘示弱。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

2时和120分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单位的换算

吧。(板书:时间的简单计算)

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

2.为什么2时=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时=120分。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1分30秒=( )秒,你是怎么想的?

四、引导探究,揭示方法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

1.阅读与理解。

师: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分析与解答。

(1)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师: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

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同学们?

3.回顾与反思。

(1)回顾解题过程。

师: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

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总结:经过的时间的计算方法:

①因为这段时间都是7时多,所以45-30=15(分)。(板书)

当题目直接告诉了我们开始的时刻和结束的时刻,我们可以用结束时

刻减去开始时刻,就是经过的时间。

②因为7时30分是时针过了7,分针过了6个大格,7时45分是时针

过了7,分针过了9个大格,分针从6到9经过了3个大格,分针走一

个大格是5分钟,所以分针走3个大格就是15分钟,即5+5+5=15(分)

或5×3=15(分)。(板书)

如果题目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是以钟面来展现的,又正好经过了几

个大格,选用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③续数法:31,32,…,45,是15分钟。(板书)如果经过的时间较短,我

们可以用续数法数出经过的时间。

(2)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

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今天学习了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和简单的经过的时间的计算方

法。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够很好地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

时间。

六、巩固练习

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5页“做一做”,第6页“练习一”第

4,8,9题。

七、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时间的简单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间单位的换算,紧密联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1时=60分,1分=60秒),由于学生没有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单位换算时注意要给出较小的数目,用加减法就能进行单位换算。本节课开始时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经过的时间的计算模型: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教学中渗透并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不足之处] 1.对“1分40秒=( )秒”这种题目处理得不够细致,没有进行方法的总结。

2.在教学“经过的时间的简单计算”这一难点时,没有先复习简单的整时的经过的时间的计算。学生探究起来比较困难。

[再教设计] 1.加强对复名数改写方法的指导。

2.PPT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早上7时起床,8时上课,经过了多长时间?唤起学生对经过的时间的计算经验,建立简单的经过的时间的计算模型: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第10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感受口算方法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加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准备

口算。

30+20= 50+10= 10+20=

60-40= 50-10= 40-30=

指名汇报口算结果,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PPT课件呈现上海世博会的有关图片让学生欣赏。

师:这是在我国上海举行的第41届世博会中的一些照片。有一所学校

的学生也正要乘汽车去世博会参观,大家请看大屏幕。(PPT课件呈现

教材第9页主题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学校的同学在参观世博会中遇到的数学问

题之一——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

算)

三、独立探究,发现方法

1.提出问题:(PPT课件演示)大客车慢慢开来了,小朋友们马上就要出

发了,但需要持票上车,那么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引导分析:让学生说说“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得出:求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

少人。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算式:35+34=。

4.教师质疑:今天我们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请大家想一想:35+34应

该怎样口算呢?

5.独立思考,交流汇报。

(1)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口算方法之后,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

视,进行个别指导。

(2)汇报展示:教师有选择性地请几个代表说一说,完整地表述出每种算法,可能有:

方法一: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二: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69。

方法三:先算30+34=64,再算64+5=69。

(3)学生在汇报算法时,教师将学生的口算方法的过程用思路图的形式板书出来。

6.观察比较。

(1)你们看看这三种方法,哪两种方法比较相似?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三两种方法比较相似,都是将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让这个整十数与另一个两位数相加。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方法是拆分第二个加数,而第三种方法是拆分第一个加数。(在归纳时,利用PPT课件逐步演示)

(2)你们能看出第二种方法与其他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吗?

7.反思小结。

(1)反思:观察这三种口算方法,说明我们在口算这道题时,都自觉地把这两个数或其中的一个数进行拆分的理由。难道不拆分我们就不能口算了吗?让学生发现:这样拆分之后就把新的问题变成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了,难度也就降低了,更便于口算。这样的拆分、变化的过程,我们在数学上称之为转化。

(2)学了这些方法之后,再来评价一下自己的口算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四、再次探究,总结方法

1.呈现主题图:提出问题(2):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1)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独立口算,小组内交流口算方法。

(3)指名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2.解析过程,深层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的口算过程在草稿纸上表示出来。

(2)展示过程:教师将学生列出的分步算式与过程的思路图结合在一起展示。

方法一:39+40=79,79+4=83。

方法二:30+40=70,9+4=13,70+13=83。

方法三:30+44=74,74+9=83。

如果有学生是利用想竖式的方法来口算的,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3)完整呈现,观察比较。

①这三种方法中,哪两种方法可视为相同的方法?(第一、三两种方法)

②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与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第一、三两种方法是拆分一个数,而第二种方法是拆分两个数)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④这道题与第一道题有不同之处吗?(让学生发现:这道题需要进位)

3.小结反思。

(1)今天我们学习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其实都是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的。

(2)你觉得自己的口算方法如何?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你就选用哪种方法。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六、巩固练习

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12页“练习二”第1~4题。

七、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一内容时,我从实际情境入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在口算过程中,孩子们根据不同类型的口算题所选择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因此,我结合题目的特点交流口算的方法,孩子们对是否进位反应比较灵敏。对于比较简单的口算,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计算出结果。对于涉及进位的算式则出现了一些错误。口算采取的计算方法也比较集中在相同数位相加的方法上。

[不足之处]经过反复练习,同学们的计算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效果还是让我不大满意。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两方面: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安排不多,再加上配套的作业本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这样,仅仅靠教材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对口算方法不熟练,导致了在口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口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有的孩子在口算时过于急躁,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口算,见到题目就匆匆计算,导致方法错误。另外,做完题目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教设计] 1.利用PPT课件展示多种形式的口算题目,组织一些口算比赛。

2.在口算的同时,让学生注意多交流、汇报口算算理。

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感受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100以内减法的口算方法的熟练应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准备

PPT课件呈现口算复习题。

1.4+53= 47+25= 24+21= 32+29=

2.43-7= 32-5= 53-30= 65-20=

指名汇报口算结果,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购买车票的问题,全校师生都顺

利地坐上开往上海世博会的大巴了,我们来看看大家在车上都谈论些

什么。

1.PPT课件动态呈现情境图。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发现的数学信息。

3.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那我们就先来解决其中

的一个问题吧!(PPT课件出示问题(1))

三、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独立计算:学生尝试独立口算,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2.交流汇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每个人的算法,而后教师指名回

答,引导学生完整表述出算法,可能有:

方法一:先算65-50=15,再算15-4=11。

方法二:先算65-4=61,再算61-50=11。

方法三:先算65-60=5,再算60-54=6,最后算5+6=11。

方法四:先算5-4=1,再算60-50=10,最后算10+1=11。(板书)

学生在汇报方法时,教师可以简单加以概括,方法一,先减整十数,再减

一位数;方法二,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方法三,找一个整十数作中

间数;方法四,相同数位相减,即列竖式计算。

3.比较反思。

这么多口算方法之中,每种方法都各有特点,你觉得哪种方法更适合你

自己呢?如果再让你口算一题,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口算?

4.重点反思。

(1)来看看书上向我们介绍了哪种方法?(第一种方法)

(2)教师引领板演第一种口算方法计算过程的思路图,再利用PPT课件

展示第二种计算方法计算过程的思路图。

(3)为什么要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个数来分别减呢?

四、再度探究,建构方法

1.PPT课件呈现问题(2)。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并用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计算出结果,教师巡

视,注意个别指导。

(2)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2.观察比较。

(1)本题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

①本题是有退位的减法,上一题不用退位。

②第一题中前三种方法都适用于第二题,但如果要用第四种方法,因为

5减8不够减,就得到十位去借1当十再减。

(2)比较相同点:都是利用转化与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将复杂问题简

单化。

3.反思小结。

经过这两次尝试,你最喜欢哪种口算方法呢?你觉得哪种方法更适合你

自己?哪种方法更合理?

4.反馈练习。

(1)PPT课件再次呈现前面学生提出的其他数学问题,让学生从刚才提

出的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来解决。

(2)学生独立完成。

(3)请一名学生汇报结果与算法,其他学生汇报自己的对错情况。对于

出错的学生,师生共同帮助其分析原因。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1.引导学生整理,最后PPT课件呈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两种

主要方法。

2.小组讨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六、巩固练习

教材第11页“做一做”,第13页“练习二”第5~8题。

七、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计算使得数学往往给人以枯燥、呆板的印象,因此在教学中注入适当的生活元素,这样会使我们的学习研究活动变得富有情趣。本节课是口算数学,重点是体现算法多样化,形成口算的技能。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有用的数学理念,以生活情境引入,使得学生在帮助别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同时学会口算,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能理解的方法快速口算。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学过“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不退位减法的时候,感觉学生的困难很小,退位减法的计算方面也没有什么障碍。整节课我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计算解决问题,在比较中去发现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在计算课中要精讲多练,但学生训练的时间实在太少。计算方法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学生在做题时总是容易出错,有的是粗心大意,有的是以前学过的加减法不过关,所以我们还是要让学生多进行训练,因为口算是必须人人过关的。

[再教设计] 1.通过设计一些学生探究交流活动,让学生尽量自主探究算理。

2.利用PPT课件多展示一些练习题目。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

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5×6= 7×8= 9×5= 6×6= 2×9= 4×8= 7×7= 6×3= 4×7= 3×5= 8×8= 5×2= 二、新授。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 (2)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0×3=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7)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2)教学过程同上。有了20×3的口算过程,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口算200×3的最简便方法。 5.总结规律。2×3= 20×3= 200×3= (1)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 (2)说明: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借助表内乘法。6.综合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口算的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二)估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教学例2 (8)出示例2情景图。 (9)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9×6≈ (10)鼓励学生根据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估算这道题。 (11)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48×4≈200(元) 50 (12)完成“试一试”。 (13)总结估算的方法: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2.综合应用。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遇到错题,找找错误的原因,并督促改正。 2.想想做做第4题。 3.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5题。 (2)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每道题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完整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 案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共6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20年8月27日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 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 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 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 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 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

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除法 一、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分成三次教学,二年级教学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三年级(上册)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年级(下册)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五方面的具体内容。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步除都没有余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商是非整十数的和是整十数的)。 验算:用“商×除数=被除数”或“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验算除法。 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实际问题: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把总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问题。 收集的总节数÷人数=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第11页第3题里可以体会“一共用去的线÷单价=买的本数”,第12页第4题可以体会“总价÷数量=单价”。这些都是常用的数量关系 第二单元认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包括计数单位“万”和数位顺序表,四位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等内容。这些知识在以后认识多位数时,将会起很大的作用。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教学整千数与一万。要继续理解计数单位“千”,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整理并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要读、写整千的数,理解整千数的意义,进行整千数的加、减计算。 教学非整千的数。要理解并掌握非整千数的组成,以及读、写数的方法。要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要初步整理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要进行简单的估计。

全单元的练习。要整理全单元教学的知识,进行双基训练。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条: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千克;2.知道千克与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感受克和千克,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形成初步的观 念是教学的重点。 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千克。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千克是计量物重的单位。 教学克。知道克是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与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第四单元加和减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加、减口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加、减口算这部分内容里,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为主,还有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与相应的一千几百减几百(退位)。教学的实际问题是较难的两步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各有一道例题。其他口算在练习里带出。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以一道例题带出一串变化了的实际问题,突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单元练习。 第五单元 24时记时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过时、分、秒,能够认读钟面上时间的基础上,教学24时记时法。教学目标是:1.了解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2.会使用24时记时法;3.会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内容分成三段编排。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大田上京中心小学三年段数学教师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7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例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例4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教学时间:7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例1及练习。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

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毫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共6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先学后教

目录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 (15) 第三单元:统计 (42) 第四单元:年、月、日 (49)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64) 第六单元:面积 (77)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88)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99) 第九单元:数学广

角 (105) 第十单元:总复习 (111) 第一单元 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课本2、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别其

余三个方向。 2.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置与方向中的东、南、西、北(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投影,生齐读)。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 1.认真看课本第3页的例1,重点看黄色云彩里的话,并根据黄色云彩里的内容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到图上,然后再根据你标的方向将下面的横线补充完整。思考: ()与()相对,()与()相对。 2.根据例1中的图,将例2中校园示意图补充完整。思考: (1)地图通常是按上()下(),左()右()绘制的。 (2)小精灵下面的示意图中,如何确定方向?

5分钟后比谁填得最准确。 四、先学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1、看一看: 生看书自学,师用眼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师不能辅导) 过渡:看完的请举手,指一名生(后进生)说答案。(错了让其他同学更正) 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 2、做一做:(课本第6、7页的第1、2、4题) (1)指名生口答第1、2题,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要求:声音响亮,小老师要听完别人的回答后,再举手纠错)口述小结:在做和方向有关的问题时,第一步应该先确定其中一个方向,然后根据这个方向再辨别出其余三个方向。 (2)请2名生板书第7页的第4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坐姿端正)(3)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以备后教。 五、后教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上册说明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探索秒针的计时方法,得出1分=60秒的过程,以及学生对秒的感知程度。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孩子们喜欢过节吗?我们中国有一个最传统、最重要的节日,每到这 个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 (老师放映PPT课件) 2.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吗?我们再回到晚会现场看看:新年的钟声马上就 要敲响了,开始倒计时了,一起来。(师生一起倒计时) 师:过年真好!我们又一次听到了新年的钟声。谁知道,刚才我们倒数的 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 3.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 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板书课题:秒的认 识) 4.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还想知道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 用秒计时呢? 师:同学们,秒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秒的认 识”。 二、观察感受,建立表象 1.观察秒针。 看来你们对秒并不陌生,老师可要考考你们。钟面上哪根针是用来表示

秒的?叫什么针?这根针是什么样的?同桌互相指指,说说看。 2.复习旧知识。 (1)时针走一大格是( )时,这时分针走( )圈,也就是( )分。 (2)1时=( )分。 师:关于时间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3.认识秒针。 (1)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2)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真是这样吗?(放映PPT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一秒,一起说出来。(板书: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3)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教师手势做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什么呢? 同桌互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 (4)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4.1秒的价值。 (1)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1秒钟里也能干许多事呢。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PPT课件演示:播放豹1秒钟的奔跑路程;发电厂1秒钟的发电量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奥运会上,刘翔百米跨栏的片段) (2)了解了这些,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与秒有关的东西或事情吗?(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与秒有关的事情) 三、引导探究,揭示规律 1.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仔细看,这一次秒针走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PPT课件演示秒针从12走到1) 2.接着看(PPT课件演示秒针从1走到5),你知道秒针又走了多少秒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再来看一看(PPT课件演示秒针从5走到7再过2小格),秒针又走了几秒?你是怎么知道的? 4.如果秒针走一圈会是多少秒?你是怎么想的? (师随着生的回答板书:60秒) 四、观察演示,总结方法 1.秒针走一圈,分针会有什么变化? 现在分针和秒针都指着几?注意观察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PPT课件演示的钟面上秒针的走动情况) 2.回想一下,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师板书:1分) 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你有什么发现吗? 五、自主尝试,体会感悟 1.(1)60秒也就是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咱们来个一分钟的体验活动,好不好? 老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一项活动,有的是写汉字,有的是口算,有的是写数字。 (2)学生自主选择操作活动。 (3)学生活动后汇报,1分钟分别做了多少。 2.(1)每个大组选一个学生表演拍球、跳绳,其余学生数数。 生活动后汇报,师分别给予评价,突出相同的一分钟,做得多的速度快。 (2)估一估,试一试。你跳80下绳,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你拍100下球,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你10秒能跳几下绳?能拍几下球? (3)生汇报,全班交流。

【最新】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 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 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 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018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8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01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高效课堂模式】 实验附小备课集团 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周长是多少 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间隔排列 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多彩的“分数条” 第八单元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能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准确率达到90%以上。 2.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能准确进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算一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复习乘法口诀表。 7×5 3×2 4×6 9×9 2×8 5×5 4×7 7×8 二、自学例一(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一中的数学信息及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出示:教材例一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什么方法计算 3.对照书本例一的解答,你用哪种方法? 4.你认为哪种方法更方便合理?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算式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导学要点: 最简便的方法 2×3=6 2×30=60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有哪些方法?每种方法是怎么算的?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超级好的)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