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8-05-26 修改稿收稿日期:2008-06-20

作者简介:张岚翠(1980年-),女,辽宁沈阳人,浙江大学茶学系博士生,从事茶叶生物化学与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

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张岚翠1 沈生荣2

(1.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杭州310029;2.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摘 要 本文对茶叶贮藏过程中影响其品质的关键因素以及目前应用于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的最新进展作以概述,以期为茶叶的深加工和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叶;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

中图分类号:T S 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77-(2008)03-156-05

Progress i n the Study of Techn iques of Tea and

Tea D r i nks Fresh -keep i ng

ZHAN G L ancu i 1

,SH EN Shengrong

2

(1.D epartm ent of T ea Sciences ,Zhejiang U niversity ,H angzhou 310029;

2.D epartm ent of Food Science and N utriti on ,Zhejiang U niversity ,H angzhou 310029)

Abstract In the p resen t p ap er ,w e review ed the facto rs w h ich affected the tea p reservati on ,and the p rogress of techn iques u sed fo r tea and tea drink s sto re and fresh 2keep ing .

Key words T ea ;T ea drink ing ;fresh 2keep ing techn iques

前 言

茶叶在我国有数千年的饮用历史,在古代茶被誉为“万病之药”。绿茶的主要有效成分茶多酚是一类多羟基酚类混合物,占茶叶干重的20%~30%。现代医学和分子生物学已经证明茶多酚具有清除自由基、抗癌、抗辐射损伤,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肥胖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等多种医疗和保健功能[1~4]。对红茶的有效成分茶黄素的研究发现,富含茶黄素的提取物具有降血胆固醇的独特功效。随着茶叶的药用价值不断的被揭示,西方国家对茶叶的消费不断增长。茶饮料因富含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多糖以及多种矿物质元素除具有生津止渴外,还具有多种保健功能,是目前最受欢迎的饮料品种之一。然而茶叶以及茶饮料在贮藏、销售过程中易受温度、氧气、水分、光照、湿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其内含成分发生一系列理化变化而使品质下降。近年来,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开发日益受到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茶叶以及茶饮料的贮藏保鲜对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

文对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以及目前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以概述,以期为茶叶贮藏和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1 茶叶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变的机制

绿茶尤其是名优绿茶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其色香味乃至外形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不良变化,使其汤变深、叶变黄、味欠醇、香变低。红茶中茶红素氧化后成为茶褐色使得叶底变深暗,茶汤浓鲜度下降。研究表明,茶叶品质劣变主要是由于其内含成分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降解、转化生成一些与品质成负相关的物质。1.1 氨基酸的降解

茶叶贮藏过程中氨基酸不仅可以和多酚类物质形成不溶性的聚合物,而且还可以与可溶性糖形成不溶性的聚合物,色泽呈黑褐色,使茶叶鲜醇滋味和风味下降。因此氨基酸不但影响茶汤滋味同时对茶汤色泽也有较明显的影响。肖文军等人研究优质绿茶在12个月内无保鲜条件的贮藏,氨基酸含量在前六个月持续减小随后呈现高低起伏的波浪形曲线变

 茶 叶 Jou rnal of T ea 2008,34(3):156~160

化,各种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发生明显变化[5]。

1.2 叶绿素的降解

叶绿素是茶叶色泽的主要成分之一,叶绿素很不稳定。在茶叶贮藏过程中,在光、温度、水分的作用下容易发生置换和分解反应,使翠绿色的叶绿素脱镁变成褐色的脱镁叶绿素。一般当绿茶叶绿素转化为脱镁叶绿素的转化率在10%以下,绿茶的翠绿色虽然受到影响但是仍能保持其绿色,但是当转化率超过70%时,就会是绿茶的色泽出现显著的褐变。陆锦时等报道,茶叶贮藏一年叶绿素的减幅达12. 79%,其中叶绿素a的损失较叶绿素b大[6]。

1.3 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

在茶叶贮藏过程中,茶多酚特别是其中儿茶素类物质的氧化、降解十分明显,其氧化产物不仅使茶汤和叶底色泽加深,而且失去滋味的醇爽度和收敛性。茶多酚的保留量可作为绿茶品质变化的化学指标,当茶多酚含量下降到25%时,茶叶基本失去原有的品质特点[7]。研究发现在绿茶贮藏过程中与滋味呈正相关的EGC、EGCG、ECG的含量都有所下降,而GC和EC则呈相反的趋势[8]。

1.4 脂类物质的降解

茶叶在贮藏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低分子的醛、酮、醇类等具有陈茶气味的物质。吴小崇研究了游离脂肪酸组成在绿茶贮藏中的变化,结果表明月桂、豆蔻、软脂、棕榈、亚麻酸与绿茶品质呈正相关[9]。日本有研究认为绿茶的变质气味与脂类氧化生成醋酸关系密切。张灵枝等人采用顶空2固相萃取方法对普洱茶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与气相色谱2质谱联用,对贮藏不同时间的普洱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普洱茶贮藏过程中萜烯物质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形成大量的同分异构体[10]。

2 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

影响茶叶品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水分、氧气、温度、光线。研究发现,影响茶叶保鲜的这四个因子排序为:水分占31%,氧气占26%,光线占24%,温度占19%[11]。

2.1 水分

水分是化学反应的溶剂,水分含量越高,物质的变化就越显著。研究发现茶叶劣变程度与茶叶的贮藏含水量密切相关。茶叶含水量高低是影响茶叶陈化速度的一个重要因子。茶叶吸水性很强,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茶叶的含水量会不断增加,内含物的氧化随之加快,最后导致茶叶陈化劣变。通常,茶叶中水分含量控制在5%左右,在该含水量条件下,茶叶中各种生化反应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名优绿茶含水量大于7%时,任何保鲜技术或者包装材料都无法保持其新鲜风味,含水量大于10%时,则很容易霉变[12]。红茶含水量越高,茶黄素和茶红素减少越快,茶汤的浓强鲜爽度就越差[11]。

2.2 氧气

在茶叶陈化变质过程中,茶叶中内含物发生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氧气对茶叶品质陈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茶叶包装容器内氧气含量应控制在011%以下,从而可以抑制化学成分的氧化,更好地保持茶叶的新鲜状态[13]。

2.3 温度

环境温度是导致茶叶劣变的主要外在因子。茶叶中内含物的化学反应速度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茶叶干茶和汤色劣变的速度越快。降低温度可以减缓大多数化学变化,实现茶叶的长期保存。在-5℃时,茶叶最长可贮藏256天,其中有效成分的变化量仅等于35℃环境下贮藏一天[14]。

2.4 光线

光线能改变茶叶品质促进色素和类脂等化合物的氧化,对茶叶有效成分有一定的分解作用。研究发现,在25℃环境中,用1700lx的荧光灯照射30天,绿茶颜色变褐,失去绿色[15]。此外,光可促进茶叶中一些芳香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不愉快的气味。

3 贮藏保鲜技术

3.1 茶叶贮藏保鲜技术

3.1.1 低温保存 低温冷藏技术是目前最先进,效果最好的茶叶保鲜技术之一。温度影响茶叶内部化学反应速度,温度越低,抑制效果越明显,茶叶品质保持的越好。汪毅等人发现,低温能有效减缓茶叶氨基酸的陈化速度达到保鲜效果,温度低于8℃就能很好地保持茶叶的品质[16]。名优绿茶的贮藏温度通常应低于5℃,最好是贮藏在-10℃以下的冷库中[17]。肖力争等人研究发现,在低温条件下贮藏绿茶与室温贮藏相比保鲜效果明显,贮藏温度越低保质效果越好,但是低温贮藏能源消耗较大,同时茶叶从冷库中取出前要经过时效处理,否则冷热相遇,外界水汽凝结在茶叶上,加速茶叶劣变[18]。

3.1.2 干燥保存 水分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干茶的含水量一般要求低于6%,降低含水量是延长茶叶保鲜期以及应用其它保鲜技术的前提和基础。通常在茶叶贮藏时放入干燥剂,利用其吸潮性降低茶叶的含水量达到保鲜的目的,其效果要好于普通密封贮藏,但是该法不适应现代大规模茶叶贮藏、运输和

751

第3期张岚翠等 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销售发展的需要。目前常使用的干燥剂有石灰、木炭以及硅胶等[15]。

3.1.3 保鲜剂 保鲜剂具有除湿、除氧的功能,在保鲜过程中能延缓多酚类、氨基酸的氧化,但保鲜剂本身具有时效性,汪毅等人发现在茶叶贮藏过程中,使用保鲜剂处理前三个月的保鲜效果比较明显,随着贮藏时间的推移,保鲜剂内含有效成分的功效降低,因此在保鲜剂的使用上应充分考虑保鲜剂的最佳保鲜期限[16]。对于名优绿茶保鲜,一方面要求保鲜剂无异味且吸水能力强,另一方面理论上要求保鲜剂具有比茶多酚、维生素C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才能保留茶多酚、维生素C等有效成分。因此,在绿茶加工过程中可添加维生素C、异抗坏血酸、异抗血酸钠等抗氧化剂来延缓、阻止茶叶中化学成分的氧化从而起到保鲜作用。目前茶叶保鲜剂的研发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是茶叶保鲜技术研究中的热点。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研究所从鄂西天然植物材料中提炼出一种无毒、无异味的多羟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干燥后吸湿性很强,是一种既有除湿作用,又有除氧功能的天然双效茶叶专用保鲜剂,用这种保鲜剂保存春茶到冬季也不会陈化。此外,葡萄糖酶抑制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的氧化还原酶,将其应用到茶叶的贮藏保鲜中,可延长茶叶的货架期[19]。

3.1.4 包装 由于茶叶商品的特殊性,对包装材料的要求也较高。茶叶包装除应具有良好的防潮、阻氧、阻光和无异味的特点,还要有一定的抗拉强度和良好的热合特性。在选择茶叶包装材料时,应重点考虑透湿性,包装材料的透湿性与茶叶含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茶叶品质成负相关。茶叶贮藏期越长,要求包装透湿量越小。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酯等与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复合而成的双层或三层复合材料是茶叶保鲜包装的理想材料。高密度的复合袋,具有较强的防潮阻氧性,对茶叶的保鲜效果优于普通聚乙烯袋。茶叶保鲜技术研究课题组在比较复合袋、铁筒和纸盒的保鲜效果时发现,纸盒保鲜不理想,复合袋是比较理想、经济有效的包装材料。黄媛媛等人研发了一种新型绿茶纳米包装材料,与普通的包装材料相比,透氧量降低2.1%,透湿量降低28%,纵向拉伸强度提高24%。绿茶包装240天后,新型纳米材料包装的绿茶中,维生素C、叶绿素、茶多酚、氨基酸的保留量均高于普通包装的绿茶[20]。叶锦凤从1999年到2001年对茶叶贮藏条件进行摸索,发现茶叶经压缩再加绵纸、铝箔纸包装、石蜡密封可延长保鲜期,为提高茶叶的经济价值开辟了一条新途径[21]。

3.1.5 除氧 氧气是茶叶贮藏中的关键影响因子,在无氧和低氧状态下可抑制茶叶陈化。低氧条件,可减轻绿茶感官品质变化程度,增强绿茶的贮藏性能,延长其保鲜期。目前茶叶贮藏中除氧的方法主要有使用除氧剂除氧和充氮除氧。采用除氧剂除氧,可使茶叶包装内氧气含量降低到0.1%以下。此法成本低,无毒无味,方法简便,效果显著并能基本保持茶叶的品质,适合于袋装茶的保鲜。抽气充氮可以将茶叶包装内的氧气含量降低到1%左右,此法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但经启封后,在长期使用中同样会劣变。郭桂义等人研究发现采用密封性能好的包装,同时加入茶叶保鲜剂并抽真空至6.7×103Pa以下,茶叶贮藏后品质接近冷藏,香气超过冷藏[22]。国内研究发现应用除氧剂除氧的绿茶维生素C、茶多酚、叶绿素的保留量好于抽气充氮[23]。除氧剂保鲜绿茶一年,其水分比纸板盒低14176%,维生素C高65104%,氨基酸高4%,品质审评总分比充氮、铁桶、纸板盒高5~1115分[24]。日本学者发现,使用除氧剂除氧对煎茶的保鲜效果不如抽气充氮好;汪有细等人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红茶保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抽氧充氮法保鲜红茶效果最好[25]。

3.1.6 生物保鲜

生物保鲜技术是在生命科学的基础上,融合多种学科及技术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与传统方法相比,生物保鲜技术可以更大限度地保持茶叶原有的品质,使其外观形态不发生变化,节约能源,利于环保。在绿茶中掺入经低温处理的芽孢杆菌菌粉,在茶叶低氧包装条件下该菌能使茶叶表面形成生物膜,从而控制茶叶氧化劣变,达到保鲜的目的[26]。经微生物保鲜贮藏的茶叶,色泽、滋味、香气、尤其是新鲜度可基本保持原有的品质,使消费者全年享受新茶风味[27]。此外,采用生物休眠技术钝化绿茶中各种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实现家居条件下的茶叶的保鲜。清香型乌龙茶可通过高温短时重炒青来降低茶叶中残留酶的活性,防止有效成分的氧化[28]。Yuanyuan H uang等人研究发现在茶叶加工过程中采用微波加热钝化各种氧化酶活性,可以显著的提高绿茶的品质[29]。

3.2 茶饮料的贮藏保鲜技术

在茶饮料贮藏的过程中,尤其是绿茶,茶汤主要成分之间容易氧化络合,造成茶汤色泽变褐,形成浑浊沉淀,影响其外观品质。目前茶饮料生产过程中主要通过优化生产工艺以及添加食品添加剂来延长茶

851

茶 叶34卷

饮料的保质期[30]。由于茶饮料中富含营养成分,在贮藏过程中很容易滋生微生物,因此为了饮用安全茶饮料需要进行灭菌处理。通常采用热力灭菌如巴氏灭菌、间歇灭菌、高温辐射灭菌等,但是热力灭菌会对茶多酚等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同时对产品的包装和加工要求也比较高。吴雅红等人研究发现采用超声波或微波技术代替高温杀菌,不但可以杀灭细菌,而且茶多酚的损失以高温灭菌相比可减少15%[31]。2007年云南澜沧啤酒企业集团首次将膜冷除菌 干阀无菌冷灌装技术应用在茶饮料的包装线上,此法不仅保持了茶饮料的原生态,原汁原味同时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浓缩茶渗透压较大以及较高的多酚类含量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浓缩茶汁与一般浓度的茶汁相比保鲜期较长[32]。采用低温膜浓缩方法可以提高茶饮料的澄清度,彻底解决茶饮料贮藏过程中的浑浊和沉淀问题,同时最大限度的保存了茶叶的天然香气,制得的茶饮料风味完全接近于干茶生产的茶饮料。此外,在茶饮料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采用充氮包装技术使茶饮料中的含氧量降低至2m l L以下,能有效防止茶饮料的氧化褐变,降低香味劣变程度[33]。

茶饮料中茶多酚等成分极易氧化而生成其它成分,从而影响了茶饮料的香气和滋味因此在茶饮料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加入抗氧化剂和屏蔽剂。目前常用的抗氧化剂有抗坏血酸、抗坏血酸钠、和异抗坏血酸钠。Β2环状糊精是茶饮料加工中广泛使用的屏蔽剂,它外部亲水性强,内部疏水性强,可以有效的包埋茶饮料中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活性成分,减少其与外部环境的接触,大大地提高其稳定性。同时为了避免水中金属离子尤其是重金属离子对茶汤色泽不利影响,以及维持V C的稳定性,在茶饮料加工过程中需要添加护色剂。常用的护色剂有重合磷酸盐、三聚磷酸钠和六偏磷酸钠。龚淑英等人研究发现对绿茶浓缩茶汁保色、保鲜效果以D2V c N a 效果最好;对红茶浓缩茶汁的保色、保鲜效果以L2 V c N a效果最好。宁井铭等人研究了不同酶类对绿茶茶汤的抗沉淀效果发现单宁酶对绿茶茶汤抗沉淀效果最好,并优化出最佳作用时间为2h[34]。

前景与展望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茶叶以及茶饮料的贮藏保鲜技术已逐渐受到茶叶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重视,各种先进的保鲜技术的推广,一方面可以减少储运费用,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增强我国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Doum erc N.,Bonhoure E.,D ayon A.,et al.Green tea(EGCG) and p ro state cancer:A new sph ingo sine k inase inh ibito r[J].

European U ro logy supp lem ents,2006,5(2):168

2 H aining Yu,Jun2jie Yin,Shengrong Shen.Effects of ep i2 gallocatech in gallate on PC23cell cytop las m ic m em brane in the p resence of Cu2+[J].Food Chem istry,2006,95(1):108-115

3 张素梅,杨 松,黄荣茂.茶提取物EGCG抗肿瘤活性及机理研究进展.贵州农业科学,2006,34(7):96-99

4 Pan M H,L in CC,L in JK,et al.T ea po lypheno l(-)2 ep igallocatech in32gallate supp resses heregulin2beta12induced fatty acid synthase exp ressi on in hum an breast cancer cells by inh ibiting pho sphatidylino sito l32k inase A k t and m itogen2 activated p ro tein k inase cascade signaling.J A gric Food Chem.

2007,55(13):530-537

5 肖文军,胡详文,龚志华,等.优质绿茶贮藏过程品质劣变的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6):999-1002

6 陆锦时,谭和平.绿茶贮藏过程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变化特点.西南农业大学,1994,7:77-81

7 周山涛.果蔬贮运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8 王登良.绿茶贮存过程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与品质的关系.茶叶科学,1998,18(1):61-64

9 吴小崇.游离氨基酸在绿茶贮藏中的变化.茶叶通讯,1989,4:43 -44

10 张灵枝,王登良,陈维信,等.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茶香气成分分析.园艺学报,2007,34(2):504-506

11 廖万有.茶叶保鲜贮藏技术研究进展.广东茶叶,1995(4):19-23 12 方元超,刘 湄.茶叶保鲜技术的探讨.食品研究与开发,1999, 20(5):54-57

13 余熊辉.茶叶保鲜贮藏技术的研究.广东茶叶,2001,4:29-32 14 王钟音.茶叶保鲜方法的探讨.茶叶,2003,29(2):106-108

15 罗星火.茶叶保鲜贮藏技术的研究进展.福建茶叶,2001,2:22-23

16 汪 毅,龚正礼,骆耀平.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5:19-22

17 王钟音.茶叶保鲜贮藏试验.广东茶叶,2001,2:29-31

18 肖力争,刘仲华,胡祥文,等.贮藏温度对优质绿茶品质劣变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33(2):213-216

19 张 玲,高飞虎,邓 敏.葡萄糖氧化酶在茶叶保鲜中的应用.福建茶叶,2006,1:17

20 黄媛媛,胡秋辉.纳米包装材料对绿茶保鲜品质的影响.食品科学,2006,27(4):244-246

21 叶锦凤.茶叶保鲜技术实验报告.福建茶叶,2003,4:26

22 郭桂义,王广铭,罗 娜.名优绿茶常温保鲜技术初步研究.茶叶,2001,27(3):48-49

23 吴小崇.绿茶保鲜技术成效分析.食品科学,1995,8:66-68

24 汪有细.除氧剂封存在绿茶保鲜中应用的研究.贵州茶叶,1989, 2:25-28

25 汪有细,赵和涛.充氮包装在红茶保鲜中优势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1990,3:262-263

26 陶卫民.绿茶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上海茶叶,2007,01:24

(下转第160页)

951

第3期张岚翠等 茶叶及茶饮料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上接第159页)

27 傅海平,张亚莲,胡孟阳,等.微生物在茶叶中的研究与应用现

状.茶叶通讯,2007,34(4):18-20

28 郝志龙,刘乾刚,陈济斌,等.清香型乌龙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及

设备.中国茶叶,2007,5:16-17

29 Yuanyuan H uang ,J ianchun Shen ,Fangm ei Yang et al .Effect of

enzym e inactivati on by m icrow ave and oven heating on p reseravati on of green tea .Jouranl of food engineering [J ].30 杨贤强,魏颖栋.鲜茶汁的保鲜和茶汽水加工研究.茶叶,1990,

16(2):20-23

31 吴雅红,罗宗铭,汤 哲.绿茶饮料的超声波与微波杀菌及防褐

比较研究.广东化工,2005,1:33-35

32 龚淑英,石元值.浓缩茶汁的制备与保险研究初探.茶叶,2002,

26(1):30-32

33 尹军峰.茶饮料加工中的灭菌技术.中国茶叶,2006,3:17-1834 宁井铭,方世辉,夏 涛,等.单宁酶及协同物质对绿茶饮料稳定

性的影响.食品与发酵工艺,2006,32(6):69-72

收稿日期:2006-02-17 修改稿收稿日期:2008-03-19

作者简介:陆景冈(1928年-),男,江苏南京人,浙江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茶园土壤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地质因素影响下低丘茶园土壤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陆景冈1 唐根年2 毛东明3 应锡铨4

(1.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杭州 310029;2.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杭州 310014;

3.浙江衢州市科协 衢州 324000;

4.浙江衢州市农业局 衢州 324000)

摘 要 低丘陵区茶园成土母质以中更新世(Q 2)红土为主。由于其中大量氧化铁、铝凝胶的作用,耕作后常

出现一特殊的疏松层,容重仅1.0左右,它有保温,保湿,作物易发根等良好作用。试验证明:红壤在熟化过程中,有机质使铁、铝凝胶溶出,疏松层会转为板结。本文提出若干不同于传统的认识:不能笼统地说红壤结构不良;新垦茶地上,应合理利用疏松层的作用,并适当保护;也不应时时提倡破壳中耕松土。

关键词 茶园土壤;古红土;“假砂”;氧化铁铝凝胶;红壤结构

中图分类号:S 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77-8921(2008)03-160-03

Forma tion and D evelopm en t of So il Structure i n Tea

Garden i n Roll i ng H ill Area under the I nf luence of Geology

LU J inggang 1,TAN G Genn ian 2,M AO Dongm ing 3,Y I N G X iquan

4

(1.D epartm ent of So il Science and A grochem istry,ZhejiangU niversity,H angzhou,310029;2.D epartm ent of Business A dm inistrati on,Zhejiang U niversity of T echno logy,H angzhou 310014;

3.Q uzhou Science and T echnique A ssociati on ,Zhejiang p rovince ,324000;

4.Q uzhou A gronom y Bureau ,Zhejiang p rovince ,324000)

Abstract M o st of the tea garden so il in ro lling h ill area is developed from the red paleo so l

(m ain ly belongs to Q 2).W h ich con ten ts a lo t of Fe 2O 3and A l 2O 3,it is often con sidered as the h igh ly develop ed red earth by the p edo logists .B ecau se of the gel cem en tati on red so il ,once cu ltivated ,u sually appears a friab le su rface layer w ith a low er vo lum e w eigh t of abou t 1.0.W h ich reduces the rat of evapo rati on of so il w ater ,accelerates the resto rati on of so il m o istu re over n igh t and keep s the so il tem peratu re in a w ar m er conditi on in w in ter .T hese effects m ay i m p rove the so il p hysical conditi on fo r better tea p lan t grow th .C ru st on the top of friab le layer som eti m es is also help fu l to a good w ater o r tem peratu re conditi on .A ll aggregates in friab le layer is w ater

stab le (it is so called “p seudo sand ”

),bu t deteri o rated by the so il o rgan ic m atter becau se of the 茶 叶 Jou rnal of T ea 2008,34(3):160~162

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及主要技术需求分析

茶 叶 科 学 2010,30(增刊1):588~592 Journal of Tea Science 收稿日期:2010-10-21 修订日期:2010-12-12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3-35-15) 作者简介:尹军峰(1968— ),男,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茶叶加工与茶饮料工程研究,yinjf@https://www.wendangku.net/doc/4c3462370.html, 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及主要技术需求分析 尹军峰,许勇泉,袁海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茶及饮料植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08) 摘要:通过探讨国际茶饮料发展模式,分析中国大陆茶饮料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促进未来中国大陆茶饮料发展的主要技术需求。 关键词: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技术需求 中图分类号:TS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 (2010)增刊1-588-05 Development Trends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ea Beverage in China Mainland YIN Jun-feng, XU Yong-quan, YUAN Hai-bo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Tea Industry, Key Laboratory of Processing and Quality Control of Tea & Beverage Plants Product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Hangzhou 310008, China) Abstract: Through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beverage in the world and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ea beverage industry in China mainland, the mai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tea beverage in China mainland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tea beverage, development trends, technical requirements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天然、方便、健康、快捷等特点的茶饮料产品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青睐,成为国际软饮料市场上增长速度最快、最重要的饮料产品之一。虽然中国大陆茶饮料工业起步较晚,但近10年来产销量和市场份额得到快速增长,2009年产销量已超过800万t ,产值超过400亿元,已成为拓展茶叶消费和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目前也出现了产品花色品种少,同质化程度较高,高端产品不多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探索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分析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对推动茶饮料发展乃至整个茶 产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际茶饮料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全球茶饮料以年均17%的速度递增,成为继碳酸饮料和纯净水之后的第三代饮料。日本、欧美等是茶饮料发展较早的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其中美国是最早尝试茶饮料产品工业化生产的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采用速溶茶或浓缩汁以及香料和甜味剂等原料开发生产瓶装或罐装充气冰茶饮料;而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开发成功的罐装乌龙茶饮料成为了现代液态茶饮料的里程碑,产销

茶饮料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年茶饮料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日期:

中国茶饮料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2年) 报告编号:1588701 中国产业调研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c3462370.html,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c3462370.html, 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投资机会 市场规模 市场供需 产业竞争 行业发展 发展前景 行业宏观 重点企业 行业政策 行业研究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茶饮料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2年) 报告编号:1588701←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s://www.wendangku.net/doc/4c3462370.html,/R_ShiPinYinLiao/01/ChaYinLiaoShiChangJingZhengYuFaZ hanQ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近年来,软饮料市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来备受推崇的碳酸饮料逐渐“退烧”,而以茶饮料为代表的无糖饮品迅速崛起,成为饮料市场新的主力军。在国外,茶饮料是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发展最快的饮料,在国际上被称为“新生代饮料”,被认为符合现代人崇尚天然、绿色的消费追求。 中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2007年中国茶饮料市场销量达998亿箱,其中绿茶饮料占据42%的市场,红茶饮料的份额高达47%。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到200 9年,中国茶饮料产量已超过700万吨,茶饮料行业成为中国传统茶产业的支柱。 中国茶饮料迅速发展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饮茶是中国人的固有文化和生活习惯,长期以来,中国人将茶作为“国饮”;另一方面,茶饮料和茶一样,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能够解渴、提神、有助于健康;再者,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价值观也在无形中推动着茶饮料市场的不断扩大。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茶饮料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2年)认为,目前国内茶饮料市场品牌集中化较为明显,茶饮料是典型的双寡头垄断。康师傅一家的份额就已经接近50%,加上统一,两者合计占领份额在一二线城市接近80%。 销售排名前十位的茶饮料品牌的市场份额超过96%。其中,康师傅、统一、加多宝、王老吉、雀巢等都是市场上比较强势的品牌。

云计算及云安全综述论文

云计算及云安全 摘要: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继理论和实践之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第三大利器,电子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一步融合以及体系结构的进步更是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云计算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本文系统的说明了云计算及云安全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现有云企业的战略、云计算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云计算及云安全战略与发展

1、云计算与云安全概述 1.1 什么是云 云一词历来被用来比喻互联网。这种用法最初来自它在网络图一般描绘为云的轮廓,用来表示跨越整个运营商骨干网(即拥有云的一方)到对方云端点位置的数据传输。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1961年,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教授认为,计算机分时技术可能导致未来计算机能力和更特定的应用可通过一个设施类型的商业模式出售。这个想法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变得非常流行,但到了70年代中期,这个想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因为很清楚,当时的IT相关技术无法维持这样一个未来的计算模式。然而,自从20世纪开始,这一概念复活了。正是在这段复活期间,云计算一词开始出现在科技界。 云没有边界,从而使世界变得更小。互联网在范围上市全球性的,但只针对既有的通信途径而言。现在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访问其他任何地方的人。计算资产的全球化可能是云迄今所做出的最大贡献。为此,云是许多复杂的的地缘政治问题的主题。云供应商必须满足众多的监管问题来为全球市场提供云服务。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许多人认为网络空间是一个独特的环境,它本身需要特别的法律。大学计算中心和ARPPANET曾经一度是互联网所在的封闭环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商业才开始热衷于这一想法。 云计算仍处于初级阶段。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供应商,提供多种基于云的服务。例如,有成熟的应用、支持服务、邮件过滤服务、存储服务等。IT从业人员已经学会处理许多基于云的服务中一些由业务需求所决定的必要服务。但是,云计算的聚合和集成商已经出现,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作为云的单一入口。 当人们开始思考现代IT环境的一般要求时,云计算的概念变得更加可以理解,这是一种动态提高或增加基础设施能力的手段,而无需为购买新的基础设施投资,无需为新员工进行培训,而且无需为新软件购买许可。针对上述需求给定一个解决方案,云计算模式(包含基于订购或按使用付费模式)提供了一个可以在互联网上使用并拓展IT部门现有能力的服务。许多用户发现,这种方法提供一

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茶饮料生产及技术研究现状 一、中国茶饮料生产现状 (一)市场现状 我国在20世纪7O年代末就已开始研制茶饮料,80年代以来,在与碳酸饮料、矿泉水、果蔬汁饮料等的竞争中有了较快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型食品企业纷纷参与茶饮料的开发与生产,如统一、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娃哈哈、健力宝、乐百氏、椰树、汇源等,使我国茶饮料生产成燎原之势。截止2005年,中国约有茶饮料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l5家,上市品牌多达100多个,有近50个产品种类。市场上常见的茶饮料主要有康师傅、统一、哇哈哈、农夫等品牌的乌龙茶、绿茶、花茶等茶水系列产品。而与此同时,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超过了果汁饮料而名列饮料市场的第三位,大有赶超碳酸饮料之势。 (二)加工现状 为解决茶饮料加工的技术问题。茶叶或其它食品饮料研究工作者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试图从茶饮料加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这主要包括;原料选择、浸提、过滤、抗氧化剂或其它添加剂的添加、包装、灭菌、贮藏等技术。 茶饮料的研究与开发必须以纯茶饮料为落脚点,在引导消费者从饮用可乐、矿泉水等非茶饮料向茶饮料过渡的时期,风味茶饮料的推出固然重要,但必须特别注意要以茶为主,要突出茶的特色和风昧,以免误导。茶饮料出现的混浊沉淀主要是由茶叶内含成分引起的,也是茶饮料风昧物之所在。采用一些物理方法如选用含多酚量低的品种作原料,改善包装的质量和贮藏条件可能更有利于饮料茶原色原昧的保持。此外,我国茶叶的流通体制也存在许多弊端,这种体制更加不能适应饮料茶的要求。因此,研制与开发茶饮料,必须改变流通环节过多、贮运期过长的弊病,尽量缩短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以防饮料茶的品质劣变。 二、不同风味茶饮料的加工工艺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当今商业创新模式的潮流和城市空间有机化、复合化的趋势下应运而生,数量日益增多,体量越来越大。这类公众聚集场所一般具有功能繁多、空间种类丰富、人流量大、火荷载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处于一个灾难事故多发阶段,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火灾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飞速发展的大型商业建筑,使用功能日趋复杂、集约,这给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安全疏散设计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安全疏散,就是在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的疏散时间范围中,使遭受火灾危害的人或贵重物资在楼内火灾未危及其安全之前,借助于各种疏散设施,有组织、安全、准确、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高度集中,现行规范都无法对其建筑形态和业态分布做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以往经验及科研成果制订出来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实践中经常遇到大量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涵盖或规范条文无法适应建筑物设计形式的尴尬局面。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往往突破了现行规范,因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理念引入到了设计之中,它已成为未来防火设计发展的趋势。 商业街建筑由于其独特性,有关消防设计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建筑。比如,商业街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建筑考虑其消安全疏散设计,是否应限制商业街建筑的层数,长度和宽度,步行街是否考虑作为人员疏散安全区域及其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及深入分析。 同时,由于这类建筑火灾危险性特别大,人员密度大,疏散困难等原因,研究大型商业建筑火灾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制定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之处。这些弊端给复杂的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带来很多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大型商业建筑有效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路来保障建筑的安全疏散。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应该综合相关多方因素全面考虑。处方式建筑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理念适应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借鉴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发生火灾后,大型商场内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从空间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理论全面的进行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这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大型商场的建筑防火设计,当灾害来临时为人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疏散系统,同时又利于人们充分的使用空间的目标;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促进大型商场发展作出努力,使得大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下可持续的发展。 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防火分区面积往往超出了规范中对防火分区面积的限制,疏散出口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自身特性入手,运用建筑学、消防安全学和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对火灾下大型商业综合体内人员疏散的安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安全疏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和方法,并分析了应用部分方法的实际工程案例。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除了能依据本国的规范进行设计的之外,超出规范规定内容的往往利用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欧美发达国家在这项研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已开发出了很多计算及模拟软件。如FDS、SIMULEX和STEPS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己有一些国家颁布了专门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所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国外的设计者在做一些大型的商业建筑时,都会采用性能化的防火设计。1971年,美国的通用事务管理局形成了《建筑火灾安全判据》。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实施了一个国家级的火灾风险评估项目,其结果形成了FRAMWORKS模型。1988年美国防火

2009年我国饮料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09年我国饮料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09年我国饮料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09年,受金融问题的影响,美国实体经济在2009年可能显现走弱态势,就业与收入增长的问题将进一步发展,美国市场需求将进一步疲弱。受美国金融问题和经济问题的影响,预计欧盟和日本经济也会呈现走弱态势,而且可能先于美国。受此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也将进一步减弱。就国内来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经济放缓已成定局。我国政府已经将“保8%争9%”作为2009年经济增长目标,2009年经济形势会很严峻。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提高、节能和控制污染排放方面的费用增加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较为明显。另一方面,随着总需求增幅放缓,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提高产品销售价格转移成本上升压力的空间有限。企业利润减少,经营困难加大,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能力,进而影响到企业投资的增长。但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饮料工业造成的困难是短 暂的,2009年,在国家拉动内需、拉动农村消费的政策下,国内消费市场值得期待,估计2009年下半年将会有好转。在一个具有13亿人口、

GDP过十万亿元的世界经济第六大经济体的中国,饮料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应该是比较乐观的。从饮料消费水平看,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饮料消费量还很低,饮料市场消费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除白酒以外,大多数饮料行业在我国仍然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我国人均年消费软饮料仅8kg,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是西欧发达国家的1/24,其中果汁及果汁饮料人均年消费量仅1kg,是西欧的1/40。差距从另一方面看也意味着发展和成长的空间和潜力。从长期趋向看,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随着社会餐饮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饮料产品将成为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的生活必需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群体将不断发展壮大,人均饮料消费量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饮料产品社会需求总量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2009年中国饮料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2009年我国饮料产品将向多样化发展,其中,传统碳酸饮料保持平稳,茶饮料继续走红,咖啡饮料有所发展,它们将共同构成2009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最新最全中国茶饮料市场分析

中国茶饮料市场分析 历史背景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炎帝神农氏发现茶开始,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茶的最初功用是其药用价值;大约到西周初期,茶叶发展为茶食,即"生煮羹饭";茶过后也成为祭品,之后才发展成为饮料。唐朝开始,饮茶之风盛行。自此,茶发展成为几千来最为普遍、最为中国人自豪的一种饮料。 与茶叶几千年的历史相比,袋包茶的历史很短,1904年,托马斯.苏里南发明了袋包茶,但我国袋泡茶的生产在1978年前后,且发展非常缓慢。 1980年,日本研制成功茶叶罐装饮料,至1994年,市场占有率为21.8%。美国自1990年以来兴起即饮茶,已开始深入家庭,发展很快。而中国大陆,我们最早接触茶饮料,始于品牌旭日升。 有专家预测,21世纪的茶叶,是一个多品种、多极化的市场,过去那种散装茶,小包装茶会逐步萎缩,而方便、营养、保健的茶饮品迅速崛起,这既是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CMMS背景 CMMS(China Marketing and Media Study),即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是由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自1998年以来,进行的一项自主性的连续调查。 在这里,我们通过CMMS历年数据的比较,以及CMMS2003春季数据的详解,来描摹中国茶饮料市场的发展轨迹及现状。 CMMS2003,共调查了30城市15-64岁71849个样本。 散装茶:家庭消费为主,市场较为稳定 CMMS从1999年开始,到2001年,对散装茶叶的消费情况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显示,70%左右的被访者家庭在过去的一年里饮用过散装茶,平均每个家庭每月的饮用量为4-5两;选择的茶的种类主要是绿茶和花茶。45岁以上人群更倾向于饮用散装茶。 如下表所示。

云安全研究进展综述

云安全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它的安全问题也在随之出现。云计算技术的产生能给更多的使用者带来更多优质的服务,近几年来已经得到了很多领域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是以云安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云安全的概述、云计算安全方面的要求以及云计算安全方面的攻击3个方面来对云安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云计算;云安全;研究;概述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云计算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云计算的产生,很多客户将能够得到更多优质的计算服务。可是通常情况下,一个好的事物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云计算也是这样,在带来规模经济以及高应用等好处的同时,它的一些技术特点也给它的安全方面埋下了一些隐患。比如,如果信息和数据被放在物理位置不明确的云端,那么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怎样来保证?因此,目前对云安全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各个领域的普遍关注。 1云安全的概述 1.1云安全的定义 云安全主要有以下两层定义: 第一,云自身的防护,也称云计算的安全保护,主要包括云计算应用服务的安全以及云计算数据信息的安全等等,云安全是云计算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第二,以云的形式交付和提供安全,也就是云计算技术的详细应用,也可以叫安全云计算,云计算技术的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系统的服务功能。 1.2云安全的方向探讨 对云安全的探讨,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云计算安全主要是探讨怎样才能保障云自身的安全以及其它的一些应用安全,比如:云计算平台系统的安全、信息和数据的安全等。 第二,对安全设置的云化,主要是探讨怎样利用云计算技术整合安全资源、增强安全保护机制,包含利用云计算的技术来对大规模安全事件的构建、信息数据采集和处理,对关联进行分析以及提高风险的控制能力等等。 第三,云安全服务,主要探讨的是以云计算为基础平台,为用户提供的各种安全服务,比如抗病毒的服务等等。

全球茶饮料市场分析研究报告

全球茶饮料市场分析报告 一、全球茶饮料市场概况 茶饮料是软饮料的一种,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浓缩液、速溶茶粉为原料,经加工、调配等工序制成的。茶多酚和咖啡因是茶饮料的特征性指标,是保证茶饮品品质的关键指标。按茶饮料原辅料不同可将其分为茶汤饮料和调味茶饮料。茶汤饮料又分为浓茶型和淡茶型;调味茶饮料还可分为果味茶饮料、果汁茶饮料、碳酸茶饮料、奶味茶饮料及其它茶饮料。按原料茶叶的类型又可分为红茶饮料、乌龙茶饮料、绿茶饮料和花茶饮料等。 茶饮料源于美国,20世纪70后代后期,在日本和我国台湾省开始进入工业化生产,并逐渐在饮料市场上大行其道。进入90年代,世界茶饮料以17.0%的年增长速度递增,是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发展最快的饮料,被誉为"新时代饮料"而风靡世界。以茶饮料为代表的无糖饮品迅速崛起,成为新的饮料市场主力军。 茶是全世界消费量第二大的饮料,仅次于水。在发达的欧美国家,近年来碳酸饮料越来越受到排挤,“两乐”的市场份额也持续下滑。在

台湾、日本和韩国,茶饮料已超过碳酸饮料成为市场第一大饮料品种。(一)美国 在美国市场,茶饮料消费量仅排第七。然而,随着美国人对文化和健康的关注,一些排名在前的高热量碳酸类,酒精类饮料已经越来越被消费者摈弃。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茶的健康功效和文化内涵。茶饮料增长率却远远高于其他任何饮料。据美国茶叶协会(Tea Association of the U.S.A., Inc.) 统计,从1990年到2007年,美国各类茶叶产品中,销售额增幅最大的是瓶装茶饮料,从2亿美元激增至28亿美元。 (二)日本 日本有200种茶饮料,全年消费达360万吨,已成为日本清凉饮料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伊藤园株式会社作为福建省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的正规代理店,把福建乌龙茶引进到日本,在日本引起空前的乌龙茶消费热潮,并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开发出乌龙茶罐装饮料。由于乌龙茶罐装饮料迎合了现代人高节奏的生活,最终确立了与碳酸饮料、咖啡饮料三足鼎立的无糖饮料的巨头地位。这10多年来,茶饮料不仅风靡日本,也在欧美和东南亚大

茶饮料现状及发展趋势

茶饮料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下的饮料市场仍然被碳酸饮料所统治着,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虽然碳酸饮料的总量还是在不断增加,但是它在饮料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却在不断的下降。而从近几年公布的数据看,茶饮料、果汁饮料的产销量已经不断上升,不断从碳酸饮料那里抢份额。有专家更预测茶叶及茶饮料将成为21世纪最主流饮料。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饮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必需品。各种纯净水、果汁、碳酸饮料以及新概念饮品等层出不穷,在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饮料市场愈发激烈的竞争。而在今年的饮料市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要数有“饮料新贵”之称的茶饮料了,在这个市场上的竞争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一、国内茶饮料现状概括 现代茶饮料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随后陆续传到日本、欧洲及我国台湾等地。我国对茶饮料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要产品有茶汽水、茶可乐、凉茶等,但未形成气候,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河北旭日集团向全国推出了冰茶、暖茶,其强大的广告宣传使广大消费者认识了旭日升冰茶,也真正接受了茶饮料。随后,一些大型食品企业纷纷参与茶饮料的开发与生产中,使得茶饮料生产异常火爆。1997年我国的茶饮料产量为20万t,1998年为40万t,1999年为80万t,2000年达150万t,2002年达300万t,2008年中国饮料总产量6 500万吨,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饮料生产国。在品种方面,主要有3种,即调味茶、纯茶和混合茶。国外所称的冰茶就是一种调味茶,是加入茶成分的果味饮料或果汁饮料。混合茶是将茶叶提取物同其他一些食品原料混合而得到的一种茶产品,如乳酸菌茶饮料、罗望子茶饮料、红景天乌龙茶饮料等。 近几年来,茶饮料在我国饮料市场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生产工艺得到了不断的改善,生产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茶饮料在澄清、包装、灭菌、护色护香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国内外在饮料生产中开发出许多高新技术,如膜分离技术、酶技术、微波技术、非热杀菌技术、无菌灌装技术、芳香物质回收技术、冷冻干燥技术等,这些技术有望部分替代传统茶饮生产技术,解决茶饮料生产上现存的一些技术难题,如营养物质的损失、芳香物质逸散、后混浊的产生等问题,从而提高茶饮料的品质。 国内于90年代中期由河北旭日升集团推出易拉罐装调味充气茶饮料——冰茶、暖茶,之后顶新集团和统一企业相继在国内投资建厂,以及后来日本三得利公司生产的乌龙茶在上海上市,这些产品通过广告宣传,唤醒了广大消费者对茶饮料的潜在需求,同时也为国内茶饮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市场上茶饮料的几大品种主要有调味茶饮料(主要有冰绿茶和冰红茶)、含汽茶饮品(旭日升冰茶类)、纯茶饮料(包括茉莉绿茶、蜂蜜绿茶、原味红茶、无糖或低糖乌龙茶及生茶等)。国内茶饮料品牌主要集中在康师傅、统一、麒麟、三得利等。随着旭日升的衰落,含汽茶饮品已淡出市场,调味茶饮品由于口感酸甜适口,包装时尚,在年青人的消费者中还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但未来茶饮料将更偏重于纯茶饮料,口感力求突出茶本身特点,口味偏向无糖或低糖。 二、总体市场现状 1、康、统交战不断升温。面对康师 傅在茶饮料中的老大地位,统一推出的“茶里王”系列以其“天然”、“纯茶”的概念及声势浩大的广告,在茶饮料市场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显示出其试图超越康师傅,登上王者地位的野心。 2、娃哈哈觊觎茶饮料龙头地位。 从2001年夏天,娃哈哈的非常茶饮料系列进入市场以来,娃哈哈就一直在茶饮料市场上保持着不俗的业绩。尤其是借势西湖龙井之后,更使娃哈哈的茶饮料系列如虎添翼。 3、群雄并起。 养生堂、健力宝、唯尔等也纷纷进军茶饮料市场,并推出各具特色的“新概念”茶饮料。更有可口可乐、三得利这样的外资企业也来分享中国这个茶水市场。 三、茶饮料市场发转趋势 新品层出不穷。随着各商家“跑马圈地”大战的激烈进行,各家推出的新产品也可谓层出不穷。从普通绿茶到有机绿茶,从花果茶到汽茶等等。消费者面对的选择更多了,但忠诚度的打造也变得越来越不易了。 功能逐渐细分。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需求的增强及对茶饮料功能口味要求的提高,茶饮料的功能及口味的多

CRM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I 课 程 考 试 论 文 题目 CRM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一二年 三月

摘要 客户关系管理是目前国际上管理界和信息技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也成为近年来国际管理界和信息技术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作为一项管理工程,CRM 自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尤其是在中国企业的具体应用中,更夹杂了部分“中国特色”。在CRM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CRM的起源和内涵,再从国内外展开分析CRM现状,最后提出CRM的发展趋势,说明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CRM;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II

目录 摘要 .......................................................................................................... II 目录 ......................................................................................................... I II 第1章 CRM理论及其研究 . (1) 1.1 CRM的概念 (1) 1.2 CRM的内涵 (2) 第2章相关理论 (3) 2.1 国外研究现状 (3) 2.2 国内研究现状 (4)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第3章CRM的发展趋势 (7) 3.1 社交型CRM势不可挡 (7) 3.2 基于云的CRM服务将继续获得进一步发展 (8) 3.3 根据客户反馈及时调整流程改进顺序 (8) 3.4 CRM将与其它关键业务系统整合在一起 (8) 3.5 CRM将成为信息的汇聚地 (9) 参考文献 (10) III

云计算安全技术研究综述

1引言 按照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学会(NIST)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利用互联网实现随时随地、按需、便捷地访问共享资源池(如计算设施、存储设备、应用程序等)的计算模式。云计算以其便利、经济、高可扩展性等优势引起了产业界、学术界、政府等各界广泛的关注,国际、国内很多成功的云计算案例纷纷涌现。国际上,Amazon的EC2/S3、Google的MapReduce/AppEngine、Yahoo!的HDFS、微软的Azure、IBM的蓝云等都是著名的案例;而国内,无锡的云平台、山东东营的政务云、中化集团的中化云等也逐渐呈现,同时,云计算的国家级策略也在不断酝酿。 但当前,云计算发展面临许多关键性问题,安全问题首当其冲,并且随着云计算的普及,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云计算环境下,虽然数据集中存储,数据中心的管理者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均衡负载、部署软件、控制安全,并进行可靠的安全实时监测,从而使用户的数据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然而,集中管理的云计算中心也必将成为黑客攻击的重点目标。由于云计算环境的巨大规模以及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复杂性,其安全性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考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其安全风险不是减少而是增大了。Gartner的2009年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受访企业的CTO认为近期不采用云计算的首要原因是存在数据安全性与隐私性的忧虑。EMC信息安全部RSA和欧洲网络和信息安全研究所ENISA也提出:数据的私密性和安全性以及服务的稳定性已成为用户考虑是否使用云服务和如何选择云提供商的关键衡量指标。而近来Amazon、Google等云计算发起者不断爆出的各种安全事故更加剧了人们的 李连1朱爱红2 (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山东烟台264001;2.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训练部山东烟台264001) 【摘要】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云计算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分析了云计算的基本特征及面临的安全问题,总结了目前国际上关于云计算安全问题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CSA、ENISA以及微软等组织和机构在云计算安全方面所作的研究工作,讨论了云计算安全技术框架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云计算;云计算安全;虚拟化;安全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志码】A ReviewofCloudComputingSecurityResearch Li Lian1Zhu Ai-hong2 (1.Department of Control engineering,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Yantai264001; 2.Department of Trainning,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Yantai264001)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cloudcomputing,thesecurityissuesofcloudcomputingarebeingmoreandmorefocused.Thispaperstartswiththemainfeturesofcloudcomputing,andstressestheimpactsoncloudcomputingdevelopmentleadedbycloudcomputingsecurityissues,Tanalyzessometypesofsecurity-relatedproblems.Thensummarizesthepresentglobalresearchstatusonthecloudcomputingsecurity,mainlyincludingCSA,ENISAandrelatedresearchesofmainstreamITcompanies.Finallythesecurityarchitectureandkeysecuritytechnologiesofcloudcomputingarediscussed. 【Keywords】cloudcomputing;cloudcomputingsecurity;virtualization;securityarchitecture 云计算安全技术研究综述 42 ·· 2013年5月·www.infosting.org

中国茶饮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茶饮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饮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以“绿色健康”“清新自然”“时尚便捷”为口号的茶饮料已越来越受到世人青睐,足以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王牌饮品一同驰骋商场。有专家认为,21世纪的饮料市场将是茶饮料的世界。一些地区茶饮料消费已超过咖啡和碳酸饮料而成为“饮料新贵”,尽管我国茶饮料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关键词:茶饮料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前景展望 一、前言 21世纪是中国复兴的世纪,更是中国茶叶饮料产业发展壮大,成为世界茶叶饮料大国的世纪。中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中国茶饮料产量已超过700万吨,茶饮料行业成为中国传统茶产业的支柱,茶饮料也成为消费者最喜欢的饮料品类之一。 尽管茶饮料的生产量呈飞速发展趋势,但在茶饮料的加工储藏工程中,仍然存在着技术难点。由于茶叶中营养成分复杂,含有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果胶、茶多糖、色素、咖啡碱等,它们在茶饮料制造及储藏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反应而引起茶汤感官品质的下降。 然而“茶饮料”正是所谓健康饮品的代表,目前,已经迅速崛起成为饮用水之外消费者购买最多的饮料,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认同,大大超过碳酸或含乳饮料.成为新饮料市场的主力军。 二、研究现状 (一)市场现状 1、茶饮料的市场概况 茶饮料最早的研制开发始于1950年美国的速溶茶,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工业规模的冰茶制造业,80年代初日本首先开发和生产了罐装茶水饮料,随后相继出现了纯茶饮料和保健茶饮料。目前国际市场上茶饮料年销售额达1O亿美元以上。生产茶饮料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等,其中,日本是目前茶饮料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引言 快速成型技术 (RapidPrototyping,简称RP)是国际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制造技术”。它基于增材制造的原理(MaterialIncreaseManufacturing,简称MIM),根据零件的CAD模型直接成型复杂的零部件或模具,不需要任何工装,突破了传统去材法或变形法加工的许多限制,堪称制造领域人类思维的一次飞跃。其汇集了计算机科学、CAD,CAM、数控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激光技术、新材料等诸多工程领域的先进成果,解决了,传统加工方法中复杂零件的快速制造难题,能自动、快速、准确地将设计转化成一定功能的产品原型或直接制造零件,对缩短企业产品的开发周期、节约开发资金、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均具有重大的意义。RP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外得到了广泛重视。本文将从以下儿方丽对该技术的最新成果作一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以探讨。 1 快速成型新设备 最近几年,快速成型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有RP 的设备完善与提高,推出性能更高、功能更强的改进型;二是新型RP设备的涌现。在原有设备的完善与发展方而,德国EOS公司树脂光照成型设备STEREOSMAX60O的制作范围为60Omm×60Omm×400n'fin(激光扫描速度可达 10m,s;粉末烧结成型设备EOSINTS一700的制作范围为700mnl×380mm×380mlTl,激光扫描速度可达2(5m,S,专门用于铸造砂型的制作。日本CEMT公司的树脂光照成型设备SOUP一1000的制作范围更大,为1000 mrn×800mnl×500mnl。美国DTM 公司的Sinterstation2500的制作范围达300nlln×381mlTl×432mlTl,制作能力比Sinterstation 2000儿乎大一倍,在汽车和航空制造业中将有更大用途。它采用在z方向的动态聚焦技术,使激光光斑在大零件的边缘也能保持较小的圆形,

2014版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4版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目录 1. 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分析 (1) 1.1.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定义 (1) 1.2.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产值占GDP比重 (1) 1.3.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企业规模分析 (2) 2. 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资产、负债分析 (4) 2.1.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资产分析 (4) 2.1.1. 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流动资产分析 (5) 2.2.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负债分析 (6) 3. 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利润分析 (8) 3.1.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8) 3.2.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主营业务利润分析 (9) 4. 2008-2013年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行业成本分析 (11) 4.1.2013年行业总成本构成情况 (11) 4.2.2008-2013年行业成本费用分项分析 (12) 4.2.1. 2008-2013年行业产品销售成本分析 (12) 4.2.2. 2008-2013年行业产品销售成本率分析 (13) 4.2.3. 2008-2013年行业产品销售费用分析 (14) 4.2.4. 2008-2013年行业产品销售费用率分析 (16) 4.2.5. 2008-2013年行业管理费用分析 (17) 4.2.6. 2008-2013年行业管理费用率分析 (18)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产品市场容量分析 《第一财经周刊》2013年10月11日 早在1970和1980年代,日本和韩国就率先开展研究,并批准将甜叶菊的萃取物甜菊糖作为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使用。随后中国等其他亚洲国家也都批准使用。但当时由于技术限制,甜菊糖苷不仅产量低,而且口感不佳,始终未能成为主流,通常你只能在配料表的末尾找到这个名字。 2008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率先通过甜菊糖中的主要成分莱鲍迪苷A(以下简称“Reb A”)“一般认为安全”(GRAS)的决议,可作为美国通用甜味剂使用。2011年11月,向来以严苛的食品安全标准著称的欧盟委员会也宣布允许使用甜菊糖。 欧美两大市场的相继开放,让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南美植物一跃成为未来最有可能和甘蔗以及甜菜比肩的世界第三大糖源。 2008年,就在FDA认可Reb A的安全性之后,可口可乐和农产品(8.76, 0.53, 6.44%)巨头Cargill集团,迅速联手成立了以Reb A为主要原料的甜菊糖品牌Truvia。紧接着, 百事可乐和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的甜味剂制造商Merrisant合资,成立甜菊糖品牌Pure Via。 与甘草、罗汉果这些已经普遍使用的天然甜味剂类似,甜叶菊最初也面临产量小、提取成本高的问题。 “第一代的甜菊糖因为纯度低,含有很多杂质,因此口感并不好,也只能降低10%至15%左右的含糖量。”谱赛科的亚太区技术应用经理滕建锋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以高纯度Reb A提取物为代表的第二代甜菊糖,则在口感和甜度方面都有了较大突破,和砂糖比较接近,是目前能实现量产、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甜菊糖产品,降糖水平能达到30%至50%。 从2012年起,谱赛科开始推出第三代产品,它不再仰赖单一的甜菊糖苷,而是多种提取物混合,让口感提升,同时能满足50%以上的降糖目标。 从甜叶菊的叶子中提取糖苷的过程有点类似泡茶。叶子收割之后,需要在40℃至50℃的水里浸泡很长时间。得到的液体其实已经具有甜味,但含有的多种杂质仍会影响最终提取出来的糖苷的品质。这些原始提取物需要用不同的试剂进行除杂、除色,然后进一步提取不同的高纯度糖苷。 糖苷种类不一样,甜味特征也各不相同。截至目前的研究结果统计,甜叶菊的叶子中共含有11种能产生甜味的糖苷,而其中Reb A含量最多,高达60%,而且甜度最高,口感比较纯净,因此高纯度Reb A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甜叶菊产品。提取糖苷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让它们混合之后的品质,成为各甜菊糖技术公司之间竞争的关键。 如果能让糖尿病人毫无顾忌的吃糖、让其它正常人能更放心的享受甜味,这个世界或许多多少少都会更美好一点。 甜叶菊市场调查及分析报告(20110426) 甜叶菊提取物产品与蔗糖效用对比分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