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

摘 要: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哈尼族人口70万,约占全州总人口的17%,约占全国哈尼族人口的50%,主要居住在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红河州的哈尼族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过去哈尼族没有文字,1957年中国政府为哈尼族人民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族文字,得到哈尼族群众的欢迎,1958年至今断断续续在哈尼族地区试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哈尼族语言文字的存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对近半个世纪哈尼族文字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提出通过保护和发展哈尼族语言文字,激活哈尼族自身文化力量,推动哈尼族社会健康发展的观点,探索哈尼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哈尼族语言文字,保持良好的文化生态,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红河州哈尼族 语言文字现状 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

1、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强势文化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迅速蔓延,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弱势文化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最后只有消亡。语言消亡的速度更是惊人。专家估算,全世界现有的6000多种语言中,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在消亡。而每一种语言的消亡都是一种美妙文化或智慧的消亡。因此,语言的消亡就像物种的消亡一样值得人们关注。物种的消亡给地球带来的是生态失衡,语言的消亡则对人类意味着文化多样性和智能多样性的缺失。
2、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现有哈尼族人口70万,约占全国哈尼族人口总数的50%,客观上形成了全国乃至世界哈尼族经济文化的中心。红河哈尼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必然受到全世界哈尼族和关心哈尼族的各国人士的关注。
3、红河州的哈尼族至今完整保存着自己的语言,1957年中国政府为哈尼族人民创制文字后,在政府的努力下,哈尼文在一定范围得到普及,在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学艺术、民族教育、社会扫盲以及群众生产生活中也得到一定程度使用。但是,面对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红河州哈尼族语言文字仍然面临严重危机,哈尼族文化的发展到了需要认真思考的时候。是政府积极组织引导帮助其发展,还是顺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是把民族文化做给别人看,还是通过民族文化建设激起民族的社会活力,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
4、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语言与思维相依为命不可分离,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可以促进语言的发达,语言的发达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5、作为一个哈尼族

居住集中、又是唯一哈尼族参与的自治州,哈尼族语言文字应该是红河州重要的无形文化资源,其所创造和承载的独特文化现象不仅是该地区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因此,在红河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进程中,哈尼族语言文字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6、红河州南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是历史的差距、自然环境的差距,也是观念的差距、文化教育的差距。哈尼族语言文字在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哈尼族群众可以用哈尼族语言文字更直接地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哈尼族社会的发育,解放哈尼族社会的生产力。
7、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哈尼族聚居地均有不同程度非法宗教渗透,影响了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破坏了传统的优秀文化和道德准则。发展哈尼族语言文字,通过语言文字激活哈尼族社会优秀文化力量,从而抵御外来不健康文化的侵入。
8、当代社会媒体充分发达、信息十分丰富,然而哈尼族地区却还非常闭塞,即使有广播、电视等媒体在哈尼族地区广泛使用,也因为语言的障碍而不能很好发挥其作用。重视哈尼族语言文字在媒体上的应用,使哈尼族群众尽量分享社会信息资源。

二、调查组的构成

本次调查工作由州政协委员、州文联编辑、哈尼族作家哥布同志全面主持。调查组由下列人员构成:
李元庆,汉族,红河州政协常委、州文化局艺术研究室副研究员,音乐人类学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哥布,哈尼族,红河州政协委员、州文联编辑,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车金明,哈尼族,红河州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中学高级教师,红河州哈尼学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哈尼族语言文字研究;
艾吉,哈尼族,红河州文化局编辑,作家;
白居舟,哈尼族,红河人民广播电台哈尼语播音员,长期从事哈尼族语言文字研究和实践;
莫独,哈尼族,个旧市文联副主任科员、作家协会主席,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三、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内容和方法

调查组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查,第一阶段是3月6日至3月11日,分别在红河、元阳两县调查,第二阶段是3月14日至3月20日,分别在绿春、金平两县调查。
调查组通过座谈会、个别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在上述四县的县属有关单位、人员及红河县的洛恩中心小学、洛恩乡草果村委会、草果小学,元阳县新街镇箐口村、俄扎乡政府、俄扎乡哈播村,绿春县广吗小学、大兴镇牛洪村委会那倮果村,金平县哈尼田村等进行调查。共召开座谈会13次,参会人员270人次;个别访问有关人员29次4

5人次;发出问卷调查表122张,收回问卷调查表122张。被调查者包括县处级和乡科级领导干部、一般干部、教师、农民、学生等。
由于本次调查不是专业的语言学调查,因此不涉及语言学的学术问题;本次属于文化人类学的社会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如何保护和开发作为无形文化遗产的哈尼族语言文字,以此为中心,针对历年来哈尼族语言文字的工作成果、哈尼族地区干部群众对哈尼族语言文字的态度、想法以及在哈尼族地区推广普及哈尼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可行性等情况展开比较详细的调查。

四、调查的情况

(一)常规调查情况
1、红河州哈尼族语言文字的社会背景
哈尼族源于长江和黄河上游甘青川藏接合部的古羌族群。由于族群的分化、战争等原因,逐步向南迁徙,渐渐完成了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的嬗变转型,并定居于红河、把边江、澜沧江流域,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小部分已迁至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红河州的哈尼族主要聚居于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建水、石屏两县也有一定数量的哈尼族人口分布,总人口已达70万。
哈尼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系统和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完整的文化系统。红河州的哈尼族至今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服饰及风俗习惯等,这除了地域环境的相对封闭外,主要是由于其文化系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体现了这种文化较为强大的生命力,也体现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举世瞩目的红河哈尼梯田,则是这种文化部分的外在形式。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哈雅方言、碧卡方言和豪白方言三大方言。红河州系哈雅方言的基础方言——哈尼次方言区。红河州哈尼族语言在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下保持了较旺盛的生命力:古老的史诗还在传唱,哈尼文化的传承者“匹”们还在民间活跃,多数儿童会唱传统的儿歌,男女青年间流传着翻译成哈尼语的流行歌曲,哈尼人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哈尼语。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红河州哈尼族通晓汉语文的约21550人,仅占全州哈尼族人口的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传习一直靠口授心记。没有文字一直是阻碍哈尼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952年,中国政府为帮助哈尼族人民解决文字问题、全面提高哈尼族社会发育程度,组织了有哈尼族干部参加的哈尼语文工作队,开始进行哈尼语调查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57年写出了《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文的意见》的哈尼语调查报告,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草案)。哈尼文以哈

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语的语音为标准音。这个方案于1957年3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讨论通过,又经1958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讨论,呈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行。此后至今的47年间,哈尼文在民族教育、社会扫盲、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一定程度使用。例如绿春县广吗小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一直开设哈尼文课程,为哈尼文的推广普及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金平县阿得博乡等单位在哈尼文的扫盲工作中也作出了可喜成绩;红河人民广播电台20多年来坚持哈尼语广播,不仅受到国内哈尼族群众欢迎,而且境外哈尼族人士也受其积极影响。
2、近半个世纪哈尼族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成效
(1)哈尼文的创制和使用,增强了哈尼族干部群众的政治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从人民政府为哈尼族创制了文字,哈尼族人民就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他们热忱欢迎这种属于自己的文字。1992年红河州民委和红河州教育局通过1362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欢迎和欢迎的1297人,占95.22%;积极要求学习和愿意参加学习的1278人,占93.84%。本次通过122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是:如果有机会学习哈尼文,愿意学习的有113人,占92.62%;在“你觉得哈尼族有没有必要学习哈尼文”中,回答“有必要”的有112人,占91.80%;在“你是否主张推行和使用哈尼文”中,回答“主张”的有107人,占87.70%。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哈尼族通过自己文字的从无到有,通过自己文字在各个领域的使用,真正尝到了民族平等的味道,增强了政治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2)47年间曾掀起两次哈尼文学习高潮,学校教育和社会扫盲取得一定成绩,哈尼文在一定范围得到推广,在一部分哈尼族群众生产生活中得到有效运用,由此带来哈尼族社会一些新面貌。
1958年,哈尼文经中央民委批准试行。当年4月,云南民族学院开办了第一期哈尼文培训班。当年7月,红河哈尼族自治区政府主持了哈尼文的试行工作,在元阳县举办了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民族工作队和部分教师参加的哈尼文师资培训班,接着在上述四县开展了哈尼文群众扫盲运动。经过3个月的学习,红河县扫除哈尼族青壮年文盲和半文盲34870人,占该县哈尼族青壮年文盲和半文盲娄的85.4%;元阳县扫盲5437人,占文盲和半文盲数的6.9%;绿春县扫盲指挥部组织了350人的扫盲队,到农村、工厂、矿山、机关进行哈尼文扫盲,使13510人脱盲。以上数字可能难以排除当年特有

的“浮夸”成分,但也收到一定成效。例如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村民马叔波,当年接受哈尼文扫盲后,在担任农村干部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一直使用哈尼文,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如该乡阿东村的段莫娘,1958年学习哈尼文后,学医问药、配制药剂都用哈尼文记载。
此后哈尼文工作沉寂了20多年。1983年,以红河州人民政府召开的“红河州哈尼文推行讨论会”为起点,再次较全面地开展了哈尼文的试行工作。1984年,红河州人民政府决定在红河、元阳、绿春、金平4县部分全日制小学试行哈尼·汉双语文教学。尽管绝大多数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先后放弃了哈尼文的教学,但在开展双语文教学试验的学校中也涌现出了一些成功的范例,证明了双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如绿春县大兴镇广吗小学。该校从1984年开展哈尼·汉双语文教学试验至今,培养了一批哈尼文和汉文都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效果良好。通过哈尼文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用哈尼文辅助汉文科目学习的方法,效果十分明显。该校在上级重视、师资力量充足、哈尼文教学最活跃的时候,汉文科目的教学质量一度跃居全学区第一。除了进行双语文教学试验外,1984年以来,红河州在南部四县哈尼族聚居的乡、镇开展哈尼文成人扫盲工作,出现了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公所和金平县阿得博乡箐口村公所两个哈尼文无盲村公所。脱盲后的这两个村公所出现了经商热、种植热,还建立了农村科技夜校和文艺宣传队,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显著的发展。
(3)用哈尼文抢救出版了一批哈尼族文化经典。1984年云南民族出版社恢复哈尼文书籍出版至2005年的20年间,共出版哈尼文书籍74种,其中政治类8种,科普类7种,文艺类38种,教材类9种,工具书类5种,综合类2种,其它类5种。其中包括著名的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丧葬祭词《斯批黑遮》等重要古籍。该社出版的哈尼文作品《母语》、《哈尼古歌》等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和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等。
(4)涌现出一批用哈尼文写作的哈尼族作家。哈尼文的出现和使用,极大地激发了哈尼人的创造性,启迪了他们的智慧,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中哥布、艾吉、莫独、得初、卢朝贵、白金明、白金山、卢国栋、白居舟、陈窝娘等人从深厚的哈尼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哈尼文创作出了一批文学作品,有些作品获得全国和省里的奖励和表彰。
(5)哈尼语广播电影电视产生持久而广泛的社会影响。1983年7月,红河人民广播电台哈尼语播音开播。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如今已覆盖了红河州哈尼族地区,甚至能够辐

射到周边一些国家的哈尼族地区。哈尼语广播的开播极大地丰富了哈尼族群众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收听这个节目。本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中有59.02%收听过哈尼语广播。一些哈尼族寨子几乎家家户户一个小收音机,每到哈尼语播音时间就打开收音机,一家人老老少少在一起听广播,通过收音机了解外界,并欣赏哈尼族的文艺节目。广播成为了一些哈尼族群众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窗户。电台开通的热线电话越来越热,不断有人打电话点播节目和与播音员进行沟通。红河人民广播电台几个哈尼语播音员的名字在很多哈尼族村寨家喻户晓。这次调查组到绿春县进行调查,该县牛孔乡的一名热心听众得到电台哈尼语播音员白居舟也一同前往的消息后,就提着几瓶自家烧的好酒专程到调查组住地看望白居舟,让我们深受感动。很多在外地务工的哈尼族群众,也收听哈尼语广播,用这种乡音与故乡保持亲密联系。红河人民广播电台哈尼语广播已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社会影响,有力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同时哈尼族群众也通过广播接收到了不少外界信息,分享了社会资源。
电影方面。红河州哈尼语影片的译制工作始于1964年,当年州电影公司用同声翻译的方式放映了《农奴》、《夺印》等9部故事片。1980年哈尼语译制组正式成立,采用哈尼文翻译电影剧本、涂磁录音的手段播译电影。到1987年,共译制影片82部,其中故事片64部,科教记录片16部,动画片2部。1980年至1986年,共放映哈尼语电影2219场,观众946659人次。
电视。红河电视台1999下半年至2003年底曾播出哈尼语新闻节目。虽然仅仅四年多时间,在本次被调查者中收看过该节目的人就占15.57%。
(6)通过学习哈尼文,一批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1958年和1963年,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分别举办了两期哈尼语文专业本科班,招收学员14人;1985年,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三系招收哈尼语专业大专班学员11人;1992年和1993年,云南民族学院分别招收了两个哈尼语文秘大专班,共有学员13人。这些学员毕业后分布各行各业,有的走上领导岗位,如原红河州广播电视局局长李晓义、现元阳县新街镇党委书记王树林等都是哈尼语文专业毕业生;有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在某一领域成为了专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工作需要,州有关部门和南部四县都选拔了一批哈尼语文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如今都得到了很好的成长。
(7)催生了一批哈尼文报纸。哈尼族语言文字工作开展得比较正常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些哈尼文报纸,如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的《哈尼文报》、绿春县民委和教育局的《学习哈尼文》报、

元阳县民委和教育局的《求知》报、金平县大寨乡教管会的《学习哈尼文报》等。此外,元阳县文联的《南高原》报出过一期哈尼文版;红河州哈尼族文学研究会的《梯田文化》也陆续发表了一些哈尼文稿子。至今仍然存在的只有绿春县大兴镇牛洪村委会阿倮那村几个农民自发办起来的《哈尼文化》报,该报2002年初到2004年底共出了24期,每期印数500份,主要读者是绿春县城附近村寨学过哈尼文的农民。
(8)通过使用哈尼文,加强了科普知识在哈尼族地区的宣传力度。通过哈尼语文的广播电影、书籍等途径,哈尼族群众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的科普知识,使自己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9)哈尼族民间兴起学习哈尼文热潮。在玉溪师范学院白碧波教授的指导下,绿春县阿倮那村村民白松和白金山组织村民成立了哈尼文培训中心,2002年6月至2003年7月,举办5次哈尼文培训班,共有15个班430人次参加学习。另外他们在一些单位和个人的资助下,创办了哈尼文报纸《哈尼文化》,受到群众的欢迎。
(10)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揭示了一些应该吸取的教训。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层面存在的问题
A、一部分群众的认为:哈尼语本来就会,不需要再学习;我们老祖宗本来就没有文字,我们就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汉语已是族际语言,科技和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靠汉语和汉文,学生进学校就是要学汉语,学习哈尼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汉文化是先进文化,哈尼文化是落后文化。
B.一部分领导干部认为:汉文化是先进文化,哈尼文化是落后文化;哈尼族经济社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该加紧学习汉文化,哈尼族文化是一种累赘;研究哈尼文化的人掌握哈尼文就行了。
C.很多人不能从语言文字与思维的关系、思维能力与人的素质的关系等角度理解哈尼族语言文字工作。
(2)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
A、没有全面理解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没有把语言文字的问题提高到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高度来执行,不能正确理解全面的民族平等应当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平等。
B.没有相关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广使用的地方性政策措施。
C.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没有进入人才选拔机制。
D.在双语文教学中,少数民族语文教学没有相关的评价制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E.没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机构。
(3)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A、双语文教学应从学前班、低年级开始还是从四年级以后开始,还需进一步探索。
B.民族文字在一定范围推广后,与书报、影视、VCD等民族语

文读物、媒体衔接不上,至使脱盲的人很快复盲。
C.教师的双语文教学素质有待提高。
D.哈尼文教材的编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E、《哈尼文字方案》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二)问卷调查情况
1、基本情况
这次问卷调查表共发出122张,收回122张。在被调查对象中,男76人,女46人;哈尼族109人,汉族5人,其他少数民族8人;25岁以下44人,26~35岁23人,36~45岁31人,46~55岁17人,56岁以上7人;文化程度文盲或半文盲3人,小学33人,初中15人,高中或中专25人,大专或大专以上36人;农民59人,一般干部39人,乡科级16人,县处级8人。
2、几项专题调查结果
(1)在被调查者中,89.34%是哈尼族,他们绝大部分在生产生活中能熟练地使用自己的母语。
(2)在122人中,知道有哈尼文字的有39人,占31.91%;不知道的有83人,占86.03%;知道并参加过哈尼文工作的有27人,占22.13%。
(3)如果有机会学习哈尼文,愿意学习的有113人,占92.62%;不愿意学习的有9人,占7.38%。在不愿意学习者中,有2人是哈尼族,其余7人都是其他民族。
(4)在“是否收听收看过哈尼语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过广播节目的有72人,占59.02%;收看过电视节目的有19人,占15.57%。在私下调查中,收听过哈尼语广播节目的人占多数,收看过哈尼语电视节目人占少数,主要是由于哈尼族地区电视覆盖面小,哈尼语电视节目少造成的。
(5)在“你觉得哈尼族地区是否有必要以专门的频道播出哈尼语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回答“有必要”的有111人,占90.98%;回答“没必要”的无;回答“无所谓”的有6人,占 4.92%。
(6)在“你是否喜欢唱或喜欢哈尼语歌曲”中,回答“喜欢唱”的有89人,占72.95 %;回答“喜欢听”的有86人,占70.49%;回答“不喜欢唱”的有5人,占4.09%;回答“不喜欢听”的有3人,占2.45%。在不喜欢唱或听的人中,有1人是哈尼族,其余的都是其他民族。
(7)在“你觉得哈尼族有没有必要学习哈尼文”中,回答“有必要”的有112人,占91.80%;回答“没有必要”的有4人,占3.28%;回答“无所谓”的有6人,占4.91%。
(8)在“学哈尼语与汉语是否矛盾”中,认为“不矛盾”的有119人,占97.54%;认为“矛盾”的无;“不清楚”的有3人,占2.46%。
(9)在“你是否主张推行和使用哈尼文”中,回答“主张”的有107人,占87.70%;“不主张”的有3人,占2.46%;“无所谓”的有11人,占9.02%。
(10)在“哈尼语传承和哈尼文的推广对于文化生态的保持、和谐红河的构建是否有帮助”中,认为“有帮助”的有116人,占95.08%;认为没有帮助的有3人,占2.46%;认为“无所谓

”的有13人,占10.65%。
(11)在“如果一个民族以忘掉自己的文化母语(交际语言和文化艺术语言等)为代价去求得个人和群体某种发展的做法”中,认为“可取”的有2人,占1.64%;认为“不可取”的有117人,占95.90%,认为“不知道”的有3人,占2.46%。
(12)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对于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来说”:回答“理所当然,珍惜权益”的有114人,占93.44%;认为“虽有规定,不必强求”的有5人,占4.10%。
3、综合性分析结果
(1)汉语虽然已成为族际语言,但在哈尼族聚居区和哈尼干部群众中,哈尼族语言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他们热爱自己的语言,关心本民族语言的发展。从问卷中发现,在被 调查的109名哈尼族中,以哈尼语为母语并能熟练使用的有106人,占97.25%。
(2)广大哈尼族干部群众希望学习掌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目前,哈尼文普及程度很低,在被问卷调查者中,懂得哈尼文的只有27人,占22.13%,但希望参加学习哈尼文的有113人(包括以前曾经学过的人) ,占92.62%。
(3)宣传力度不够。哈尼文创制于己于1957年,1958年至1964年期间在哈尼族聚居区进行过具有一定规模的扫盲教学,80年代在全日制小学进行过哈、汉双语文教学,同时在成人中进行过扫盲教学。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除了参与过此项活动的人知道有哈尼文外,其余的基本上不知道有哈尼文。
(4)随着哈尼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哈尼族群众拥有收音机、电视机的人数増多,同时,由于广播电视覆盖面的增大,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已成为哈尼族群众的重要的精神生活之一,但由于哈尼族聚居区群众的汉语言文化水平低,听不懂、理解不了汉语言播出的节目,因此,对有限的以哈尼语播出的节目特别受到群众的青睐。在被调查者中,收听过哈尼语广播节目的有85人,占69.67%;收看过哈尼语电视节目的有26人,占21.31%;希望以专门的频道播出哈尼语广播电视节目的有108人,占88.50%。
(5)民族语言文字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生态平衡,以及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利益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哈尼族语言文字对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生态、构建和谐红河有帮助的有116人,占95.08%;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己的母语文化为代价的有117人,占95.90%;认为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是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人有114人,占93.44%。

五、调查组的结论

1、红河州哈尼族群众十分欢迎哈尼文,哈尼文已

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更有着良好的地域环境、语言环境和语言基础,红河州政府应该继续开展哈尼文的试验推行工作,并积极向上级申请正式推行,争取相关的政策,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哈尼族语言文字,促进哈尼族社会和哈尼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2、调查显示,哈尼族群众十分欢迎并强烈渴望哈尼族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广播电影电视节目、文学艺术作品、科学技术知识等,希望国家能够考虑他们这方面的需求。
3、在一些哈尼族地区,非法宗教的渗透是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其渗透的第一个切入点就是学习和研究哈尼族语言和哈尼族传统文化,然后找到与他们宗教的对接口,向我同胞传播他们的价值观,使新的教徒逐步脱离本族本土优秀文化的根基,抛弃固有的良好的文化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现在传教士们已经创制了以哈尼/阿卡语言为基础的多套哈尼文方案,在周边国家开始推广,而且通过整理家谱等形式流传到我州哈尼族地区,其目的在于更高更广更深的程度传播西方文化价值观,因此,哈尼文的创制和推广,有利于先进文化、哈尼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利于更好更快的提高哈尼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觉性,更好地抵制外来不健康思想文化的渗透,确保我州哈尼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4、由于哈尼族跨境而居的特殊性,哈尼文的创制和推广已经早就形成一种国际文化现象。在国际上,中国人不搞,外国人在搞,中国人在这方面将被边缘化;在国内,红河州不搞,其它州在搞,红河州这方面将被边缘化。因此,哈尼语的保护和哈尼文的研究与推广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和迫切。
5、近半个世纪推广普及哈尼文工作的主要教训是:在哈尼文还没有一定社会基础、师资力量严重薄弱、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普遍不高、各方面准备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贪大求全,进行大规模、大面积、突击性的推广,结果事倍功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人们逐渐对哈尼文失去信心,认为这种文字的推广和使用是不可能的。
6、绿春县大兴镇广吗小学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开展哈尼·汉双语文教学,取得可喜成绩,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哈尼文的实用性和推行哈尼文工作的可行性,其经验应该认真总结并进行推广。
7、推行哈尼文的阻力主要来自哈尼族领导干部,特别是县级以上哈尼族领导干部,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却从来没有学习过哈尼文,对哈尼文并不十分了解,他们十分努力地为哈尼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却不十分了解哈尼族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他们的意见对哈尼族语言文字工作有着决定性

影响。

六、调查组的建议

1、提高哈尼族语言文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
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哈尼族地区的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民族进步观、和谐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全面的民族文化发展观,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弘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2、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经验证明,领导重视,这项工作就做得好,反之亦然。相关部门工作要持之以恒,不能像一阵风一样,吹过就过了。领导要充分了解群众的需要,对这个问题以更理性的认识、更有力的措施、更科学的方式、更持久的毅力,抓出更扎实的成效。
3、红河学院开办哈尼学专业
哈尼族作为一个国际性民族,随着各国学者对哈尼族的深入研究,哈尼学正在逐步形成一门国际性学科。在我州的主体民族中,彝语在中央民族大学开设有彝语专业、西南民族学院有彝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和凉山师范学院也有相关专业。而哈尼语专业则不同,至今没有一所大学固定开设这一专业,1958年至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和云南民族学院分别举办了四期哈尼文专业,招收学生总共不足30人。红河学院开办哈尼学专业,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好处。首先,哈尼族有了一个文化传习基地,哈尼文化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其次,红河学院作为唯一开办这门学科的高等院校,哈尼学可以成为其特色专业;第三,随着哈尼学学科的发展,红河学院可能建成世界哈尼族文化的学术中心,成为各国哈尼族学者学习、交流的平台。
4、加强哈尼·汉双语文教学试验
教育部门切实研究和解决哈尼·汉双语文教学的有关问题,把哈尼文的教学纳入工作范围,加强宏观管理指导。同时加强哈尼·汉双语文的教学试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出新的办法,逐渐扩大试验范围,待取得相应经验和条件相对成熟,再进行全面推行。根据目前情况,我们提出以下两点意见供参考:
(1)创办哈尼·汉双语文试验中学。可以在哈尼族聚居的现有乡级中学,保持原来的规模和性质,加挂“XX县哈尼·汉双语文试验中学”字样,配备哈尼文师资,开设哈尼文课程,增加相应经费。例如:元阳县黄草岭中学,保持现在黄草岭中学的规模、格局和性质,同时挂“元阳县黄草岭中学”和“元阳县哈尼·汉双语文试验中学”两块牌子,开设哈尼文课程,增加相应经费。其它问题可以逐步探索和解决。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每县至少设三所“哈尼·汉双语文试验中学”。
(2)以绿春县广吗小学的经验为

指导,上述四县每县开设或增设十所以上“哈尼·汉双语文试验小学”。
5、成立红河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制作中心,并提供固定的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
红河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制作中心主要翻译制作哈尼语、彝语广播电影电视节目和音像品,这个中心必须具备完成广播电视节目的采、编、播和影视作品的译配及VCD等音像品的制作任务的能力。
把这个中心译配制作的广播影视作品通过固定的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传送到广大哈尼族彝族观众听众中去,提高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力度,把封闭的哈尼族彝族地区与高度发达的资讯联系在一起,用正确的舆论、优秀的作品、高尚的精神、生动的事例和鲜活的、自己身边的语言去鼓舞他们的斗志、激发他们的活力、提升他们的生活。
将现有红河人民广播电台民族部和州文化局民语译配组撤并到该中心,此外尚需增加大量编制,才能保证节目的制作和播出。
6、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使州内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评定职称时免考外语。
7、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自办哈尼语广播电视节目。
8、提倡红河州州级文艺团体用少数民族语演出。
9、《红河日报》增设哈尼文版。

参考文献:
1、《语种消亡和物种灭绝一样可怕》,戴维·克里斯特尔(英),《参考消息》。
2、《哈尼文试验推行工作总结报告》,哈尼文试验推行工作调查组,1994 年,何炳坤执笔。
3、《红河州民族文字试行调查报告》,红河州民委、红河州教育局,1992年。

后记:
本文初稿形成后,作为论文参加了在墨江举办的第五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并被安排进行大会交流。大会交流后,本文在该学术会上引起了轰动,中外学者纷纷向作者索要论文。外国学者的反应特别强烈。瑞典隆德大学教授英格利尔.汉森认为这篇文章的建议部分特别好,她说“哈尼族必须这样做,哈尼文化才能得到保护和发展”;韩国学者李贞美说她一直寻找哈尼文推广普及方面合适的合作机构,希望今后能够加强合作;缅甸学者诺亚嘉恒说这篇调查报告抓住了哈尼/阿卡人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他希望中国政府能实施论文里提出的那些措施,并能在2008年绿春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上听到有关这篇调查报告的好消息;波兰波茨密支大学教授阿尔弗雷德.F.玛耶维奇要求作者把论文翻译成英文,并指定会上担任翻译的人将论文完稿后马上翻译成英文传送给他们,便于在国外的语言学刊物发表。
这些积极的反响说明了这项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也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我们将继续潜心于哈尼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开发、保护和宣传,为繁荣和发展红河各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红河贡献我们的力量。
这篇调查报告是在红河州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的组织和指导下完成的。在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州政协学习文史委和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政协及上述四县民族事务局、教育局等有关单位和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