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

走进湘西走近沈从文

张晓微

一、背景主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幢幢高楼林立,条条小溪藏匿,快速、捷便的生活运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甚至学生。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似乎为学生打造了别样洞天。学生长久得驻留在沈从文先生所描绘的世界中,深深地被清纯的翠翠所吸引,被美丽的凤凰县所牵引,被朴实的语言所打动,渴望进一步走进湘西的世界,走近沈从文。于是我萌生了一个主题为“走进湘西”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想。在这次“走进湘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安排学生通过阅读整部《边城》,搜集有关湘西自然风光的描写及有关其他人物的描写,学生不仅可以感受湘西自然风光的清美,可以进一步了解湘西的淳朴民风;通过剧情续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翠翠命运的理解,沈从文思想的理解,同时也走近了沈从文。另外,通过他山之石的活动,借用诗词,歌曲来表达对《边城》主题的理解,把传统的诗词和时尚的歌曲结合起来,把雅俗文学真正统一在一个点上。在与自然对话、与文人对话、与翠翠对话,于对话沟通中,增广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底蕴,提高自己的修养。

二、教材分析

《边称》是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课文讲的是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傩送和天保两兄弟都喜欢上了翠翠,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课文虽然是节选,但翠翠的情椟初开和两兄弟的憨厚的形象已跃然纸上。作者善于借情景交融的方法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将人物描摹地极其传神。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此次综合性学习,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从整部作品《边城》入手,能用文字、图片来展示学习成果,用诗词、歌曲来评价小说的主题,并展开想象为翠翠的未来设计蓝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归纳信息、整合信息及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搜集相关的湘西自然景光,探索湘西的民俗风情。使学生能合作学习,共享资源,取长补短。运用多种方式,从各个角度进行探讨,在探究中学习,在想象中品位。

3、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展示、讨论、赋诗过程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感悟湘西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四、学习实践的方式

上网搜集资料、展示、赋诗词歌曲、表演、制作

五、学习时间

课外延续两个星期课内展示二个课时

六、活动过程

(1)序曲

同学们,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逐步兴起了一股股的旅游风,现在请大家随着我的步伐,步入这美丽的世外桃源。(出示:有关湘西的录像)

点评:在湘西的录象展示中,学生进入综合性学习的展示课,美丽的自然环境深深地吸

引了学生、打动了学生。

(2)自然风光

师: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世界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主持人:在边城里,有一片晴空,有一轮朗月,有一汪碧水,有一腔痴情------边城是一方净土,那里有我们向往的平和、宁静。让我们第一组的导游同学带领大家游览湘西吧。

A、多媒体出示《边城》中相关的四组文字并朗读

[月夜心思图]:“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清清河边图]: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所为。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雨后放晴图]雨后放睛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莱园中莱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道膀搏动空气时作声。枝头新蝉声音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人,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鸣叫。

[山村人文图]: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师评: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调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源.

B、出示有关湘西图景的图片

:凤凰吊脚楼

:苗族姑娘的服饰

:湘西山水图渡船虎耳草

:赛龙舟场面

师评: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同学们再从网络上收集相应的图片,形象地再现了湘西的亮丽风光。那古朴的吊脚楼,那清澈的湘西山水,那引人遐思的虎耳草,读《边城》的同时,也让我们欣赏了一幅优美的湘西图景,那水,那船,那狗,更有那淳朴善良的人。

(3)人性之美

师:《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主持人:沈从文说过,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世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玉溪生李商隐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让我们第二组同学为大家展示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人性美。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吧。

(1)祖孙情:

讲析:人间最重的莫过于亲情。

老船夫已70岁。他撑船摆渡,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五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勤恳工作,热情为人。在悠长的岁月中,爷爷没了女儿,只剩一个外甥女,把翠翠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而翠翠没有父母,只能与爷爷相依为命。祖孙二人当然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爷爷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甚至专程去找误以为是前夜山上唱情歌的老大天保;在日常的生活上,他对翠翠是无比关怀的,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不让翠翠坐在热石头上,唯恐自己的宝贝孙女儿会因此生“坐板疮”;在感情上,他尽力地体谅孙女儿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而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孙女儿翠翠,对爷爷也是关怀备至。爷爷不理解她心事的时候,她幻想着出逃让爷爷去寻她,可是想到爷爷找不到她时可能有的无奈,又为爷爷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起来。爷爷致死都为翠翠的幸福担心着。

师评:在美丽的湘西,深深的祖孙之间的亲情,在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当中很好地表现了出来。他们为着彼此的幸福而幸福着。

(2)爱情:

讲析:爱情需要的,不是门第,不是金钱,而是从心里流出的热情的歌。

早在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与傩送二老在河边第一次相遇,傩送已爱上翠翠,翠翠下意识里已朦胧生出对傩送的爱恋。不巧的是傩送的哥哥天保大老也爱上了翠翠。更严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这场竞争——团总将它作女儿的陪嫁,正托人向顺顺放口风,要傩送作女婿!湘西有这样的风俗,“下棋有下棋规矩,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若走车路,应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为心爱的人唱三百六十天的歌“。天保爱着翠翠,在车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坚定地继续走马路。而傩送在碾坊和渡船之间毅然选择了渡船。后来兄弟俩轮流对翠翠唱歌,谁唱动了翠翠的心,翠翠便归谁。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而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师评: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他们用歌声表达爱情的方式,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

(3)手足情

讲析:手足情,心连心。

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师评: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两兄弟间的自相残杀。有的只是互相尊重,有的只是公平竞争。

师评:《边城》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俗风情画,那里有美丽的青山绿水,更有来自于边疆地那小小山城的淳厚的民风。我们可以说,《边城》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是--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沈从文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和平安静而又被“爱”的氛围笼罩人生的一隅。作品为人类的”爱”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沈从文凭借高超的艺术,充分表达了他表现人性美的创作意图,发挥了以美好人性净化人们心灵的”治疗”作用。

(4)剧情续尾

师:“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给我们大家无限的想象的空间。每

部小说都为主人公安排了各自的归宿,我们大家都想知道后来翠翠怎么了,那么让我们随着第四组同学的笔调跨越未来的时空去看看翠翠把。

主持人:淳朴、多情的翠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未来更使我们牵肠挂肚,那么翠翠到底有没有等到她心爱的傩送呢。我们第三组同学忍不住要为她的将来设计一副蓝图。同学们,请倾听我们第三组的四位同学的未来遐想吧,让我们大家走进翠翠不同的未来,去感受她不同的命运。

(一)朗读

时光荏苒,转眼八年即逝。青山依旧,阳光缓缓地爬上山坡,映照在水中。翠翠照样早起,打开窗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对岸隐隐约约走来过渡的商客,她欣然迈上爷爷为她留下的渡船,哼着歌拉向对岸。

清澈的溪水推着渡船前行,当船靠岸时,一个熟悉的人影闪现在翠翠的眼前。一道炽热的眼神专注地盯着她,他黝黑的脸庞上辉映着汗水,脸削瘦了许多,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当翠翠看见他时,摆渡的手不由自主得停了下来,呆呆地立在那里,任由幸福的泪水流淌在肃净的脸上。一切仿佛都静了下来,这时,熟悉的歌声悠扬地传到每个人的耳中。

(汪罗罗执笔)(二)朗读

一晃几年过去,翠翠的步伐依旧显得那样的沉重,慢慢地向渡口走去,又一大群商客在等着她了。她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这几年她不知送走了多少批客人,有迎来了多少批客人。每坐过她渡船的人,无不赞美着她的美丽、善良。

一天,一群盐商坐她的渡船,给她钱,但她几年不改她爷爷的惯例,依然不收客人的钱。他们看着翠翠坚定的步伐、熟练的动作,其中一人发出感慨:在他们家乡茶峒县的一个渡口,有一个叫傩送的摆渡人,他每天也坚持不收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家乡百姓默默得贡献着他的力量。姑娘,你们真是好人那。我们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惟有这么点干盐,请收下吧。

翠翠麻木地拉着绳子,眼神痴呆得望着盐商,看着盐商远去的背影,就这么站着,站着……

(朱若雪执笔)

(三)朗读:

又一年的端午节来了,远处鼓声已起来了,她知道绘有朱红长线的龙船这时节又要下河了,细雨还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人们纷纷赶往吊脚楼去观看赛龙舟、捉鸭子。

翠翠看着日益冷清的渡口,也放下了每日的工作,赶往吊脚楼。

其热闹的场面让人欢欣鼓舞,吊脚楼上早已挤满了人,但中间的位置却依然是空的。她依旧坐在吊脚楼的第一个窗口,坐得端端正正的,看着龙舟一条一条从脚下划过,看着一个一个水手下水捉鸭。她的脖子伸得长长的,眼睛睁得大大地。待到比赛结束,人们一一散去,吊脚楼的孤单的影子才举步蹒跚地向渡口移去,路上留下长长的影子。

(叶挺武执笔)(四)朗读:

风吹干了她的记忆,她显得人比黄花瘦了。她依然在渡口摆渡,她送走了一批批商客,也迎来了一批批商客。他们每每诉说着天南地北,而她的耳朵也时刻聆听着,希望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一些消息。

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今天的人也格外的静,个个似乎都有心事,眼神都望着远方。

她用眼睛看着他们,但他们个个似乎在躲避着她。她想问点什么,但又难以启齿。这时,对岸来了个小孩,冲着船上的一个商客大喊,“爸爸,顺爷爷让你来一下,他家抬进一个死人,让你去处理后事。”大家变得更沉默了,只听着溪水汩汩流过。

(蔡爱芬执笔)

师评:小说给我们创造了美,又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不论滩送是否回来,萃萃这一生都将幸福,因为她心中已有一个真正可以等待的人。第三组的同学为翠翠设计了四种不同的人生之路,不管结局如何,翠翠始终不改她那坚定的精神。不管她变得多老,但永远不改她那可爱的清纯的形象。

(五)他山之石

师:所谓“言为心声”,让我们借古诗词、现代歌曲来表达对《边城》主题的理解。

主持人:她的苦苦等待,让我们动心,让我们第四组同学通过古典诗词、现代歌曲来表达我们对翠翠的那份喜爱之情吧。

A 朗诵: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B 朗诵:

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师评:翠翠为傩送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她在渡口默默的等待,纵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她依然守望着她的家园。

C吟唱

黄磊《等等等等》曲 : 颜志琳词 : 许常德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十七年来一向如此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到黄叶滑落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了雁儿过等等到最后竟忘了有承诺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让这女孩等到天荒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D 吟唱

《等待》达达乐队

谁知道什么时间谁在想什么改变我只是等待等待你到来碍…碍…在此之前我想离开在梦里边我愿回来孤独的流星滑过

这无声夜空记忆也从此带上永久的黑白碍…碍…不知道会在什么时间不去想都有什么改变就要快忘记你存在这时候我才看见生命原来的色彩不是非要飘扬

我的梦想没有翅膀不愿让所有的最后终结束得忧伤就像你看着我时眼睛里真实的希望这是一种力量让我去歌唱碍…我只是等待等待你到来

师评:黄磊的《等等等等》道出了翠翠等待的辛酸,达达乐队的《等待》道出了翠翠等待的永恒。

师评:第四组同学通过古典诗词、现代歌曲对翠翠进行评价,把古典艺术与时尚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雅俗文学统一在一个点上,对翠翠的精神世界进行了完整的演绎。

(六)尾声

教师总结:边城,是一部现代版的《梁祝》,它的美于它营造了一个唯美的湘西世界以及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人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也有高低之分,但并不存在对立的阶级冲突,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美的化身。它给人精神的升华和灵魂的洗礼。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大家继续走进湘西世界,感受湘西独有的人文魅力,感受沈从文独有的魅力。

六、分析反思:

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把课内研究与课外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本寻找湘西的自然风光,并通过相关的网络资源,寻找湘西的有关图片,并体悟其中的人性美,更深入地体悟湘西世界。整个活动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让学生当主持人,安排同学发言,如果没有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丢掉或架空了这一点,就丢掉了研究课的核心、灵魂。要切实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做愿做的事,让他们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剧情续尾,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最大限度给学生自主研究的空间和时间。在这堂课中,让学生真正明白了雅俗文学其实可以融为一体的。当然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流行音乐很多,过于直白的音乐会破坏原有的氛围,所以老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全部教学过程,不能由学生把握整堂课,教师在整堂课中应引导学生,应抓住终端结论的评价交流。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明白得失,并学会研究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品细节,悟真情 ——《项脊轩志》的细节品读 垣曲中学张拥民 《项脊轩志》并不是一篇特别艰涩的文章,其中的情浓、文质朴,曾感动了无数读者。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究竟该如何处理,既照顾到了文言文的特点,又能让学生真正品文、悟情。我希望在这一课有所突破,打破文言文难教、学生死学又不爱学的怪圈。恰好那个时期,学校刚刚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布置学生写一篇讴歌亲情的作文。于是我大胆采用课题学习的方式来教学本课,并且把“《项脊轩志》细节描写”作为了本课的课题,希望通过品味细节,体味那份“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了:通过学习文中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品味鉴赏,来理解感悟作者情感。 总体设计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鉴赏性阅读,通过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动自己的细节,对它进行翻译; 第二步评价性阅读,说出这处细节表达的思想感情,抒情时又体现了什么特点; 第三步扩展性阅读,通过文本精读,调动学生阅读细节的兴趣,进行扩展性阅读,进而有效指导作文教学。 目标及步骤选定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试着讲授这节课,惧怕学生不说不

参与,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在谈到大母“喃喃自语”的细节时,班里竟传出了低低的抽泣声。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谈自己的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种浓浓的情感、深深地文化气味笼罩。到这里我不能不先展示一下我的开题过程: 我先背诵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买柑橘片段,(自认为自己的朗读水平还不至于让学生倒胃口)体味细节描写的魅力。(明确此处状难写之意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在言外)然后告诉学生,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然后听录音,让学生找出感动自己的细节。(第一环节)然后要求小组讨论:要求找出最动人的细节,并且针对一个细节进行鉴赏分析。(要求:谈话要有一个话题谈,然后做出分析,先必须把自己选取的原句解释一下) 同时给出示例:融情于树,情深似海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翻译 分析:前文讲到他曾与妻子有过一段短暂而又温馨的生活,他深爱自己的妻子,树市妻子亲身所植,因而弥足珍贵。而今物是人非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时光飞逝,人去物在更添悲凉……,包含一种浓浓的深情,深沉的忧伤! (这个示例非常关键,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按要求、按步骤思考回答问题。) 之后短暂的“喧闹”之后,学生们纷纷起身谈感受,所选细节竟达16处之多,远远超过了我对学生的想象。有人从篱笆网与墙的变迁,想到了家庭关系;还有人从犬吠鸡乱飞谈家道败落,学生们谈着,我引着不知不觉一节课就下了。学生们意犹未尽,更多的同学注意到了枇杷树的象征意义,甚至有人想到了自己故去的亲人等等。这里仅整理学生的几个观点。如:“篱笆变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评析 一、课前【多媒体显:课题】 二、导入【多媒体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画面,小声播放此段音乐】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适合中学生课外阅读、鉴赏。上学期,我们布置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同学们作了大量笔记,写了多篇读后感。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三国”中的人物,同时也检验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效果。 《三国演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细致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这节课,我们对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展开讨论。 这个人物,有的说他是英雄,有的他是奸雄,他是谁?(曹操) 【多媒体显示:曹操画像。是英雄?是奸雄?】 下面,我们用辩论的形式来讨论。 三、辩论会 讲述:在我左边四位是正方,辩题是;曹操是英雄?在我右边四位是反方,辩题是,曹操是奸雄?在我对面第一行中间五位是评委辩论现在开始。 攻辨 1、正反方一辩各自亮出自己的论题。 2、正反方二、三辩互相驳斥对方的论点、论据。 3、正反方一辩辩论情况作小结 (二)自由辩 1、正反方辩论 下面同学有什么看法? 2、观众参与辩论。 3、正反方四辩各自总结陈词。 下面由评委代表点评。 四、总结归纳 1、讲述:谢谢辩手们的精彩辩论,谢谢评委的准确评价。曹操是英雄?是奸雄?这是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话题。刚才,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辩。现在,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请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两个片段。 【多媒体显示:“横槊赋诗”和“梦中杀人”片段】 2、从同学们的辩论和电视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性格复杂,形象多样的人。 3、请同学们根据辩论、小说、电视剧对曹操作一下总的评价。注意大屏幕的提示。 【多媒体显示: 如下】 奸雄 政治:玩弄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 道德:不忠不义田猎事件错杀吕伯奢 性格:奸诈残暴割发代罪梦中杀人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节公开课后的思考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每学期都组织“周研究课”活动。2008年10月,我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备课组组长,在这次活动中讲《滕王阁序》这篇课文。这是一次引发我很多思考的一次开课。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其音乐美。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设计难点突破时,我考虑到学生独立赏析难度较大,给学生提示了景物描写赏析的角度:形、色、声、动。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文的美,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揣摩、品味诗文的艺术性。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校语文教师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在那个班,学生反映很好,我对教材进一步熟悉,自我感觉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诵读,理解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一切按我原来的设计进行。然而到赏析名句这一还节,虽然我已经提示了角度,但一大部分学生仍然露出茫然的神情,感觉无从入手,有些冷场。这时,我只好另辟蹊径,用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为范例,来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语句,至此,学生才有所领悟。顺利回答。最后归纳: 点面结合: 作者首先为大家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水天相连,浩淼无边。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一派宁静祥和。 色彩绚丽: 水天相连,一片青碧而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 动静结合: 落霞、孤鹜写动态,秋水、长天写静景,动静结合,妙语天然。秋日佳景,跃然笔上,宛然在目 比拟修辞: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赋予画面以动感。 声韵和谐:运用对偶句,韵律优美。 学生们终于领悟了千古名句,所言不虚。我又在学生啧啧称叹时布置学生将这两句扩写为一段散文,学生们热情很高,甚至下课时还大声背诵,有点意犹未尽之感。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例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例 如何指导高中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今天我们呈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例,以及针对课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与阅读策略 关注一个核心问题,撬动整本书阅读,积累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 教学目标 1.研读经典文段,撬动整本书阅读,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2.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 难点:整体把握,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如何认识宝钗对宝玉的感情 宝玉挨打,在第33-34回,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力描写的大事件。上节课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了研读文本的发现,以王焕同学为代表的18名同学的发言中都提到,来探视宝玉伤情的宝钗好像在完成一次礼节探视,和黛玉的真情流露相比,作秀的痕迹明显,认为她对宝玉是虚情假意。以辛玉聪同学为代表的20个同学认为宝钗是真心爱宝玉,心疼宝玉的。 两派意见的同学都拿出了文本依据。 认为宝钗是在演戏、无有真情的文本信息有: 1.神态:和黛玉“哭”不同,宝钗是“笑”着和袭人告别的不难过 2.动作: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有沽名钓誉、收买人心之嫌

3.语言:像医生给病人开药、查房、下医嘱一样,没有深情厚谊 4.侧面描写:宝玉也用非真之语答复曰:"好些了”,以假对假 认为宝钗是真情流露的相关文本信息有: 1.神态: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与平时端庄不同 2.语言: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心疼宝玉真情流露 3.侧面描写:宝玉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宝玉因宝钗之情忘疼 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阅读大部头的作品,阅读中有了疑难问题或者和别的读者意见不一致时,请大家不要简单机械地给人物贴标签。可以尝试运用“前后勾连,整体把握”(板书)的方法。 例如:34回,宝钗的哥哥薛蟠说宝钗的话。又如48回,贾琏被父亲打得走不了路,平儿向宝钗去讨药。33回,宝玉挨打后母亲、祖母等无人想到给他敷药止疼,宝钗第一时间给他送药上门。另外,给平儿拿走的是两丸药,给宝玉的送是一丸药,是宝钗给自己第二天再去看视宝玉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 我们如果把这些情节放到一起来分析,是不是就能更客观地理解人物形象了?大家再扩大阅读区间,是不是还能有其他的发现呢?希望大家在多读中继续发现真正的“薛宝钗”吧。 宝钗和黛玉对宝玉的感情表达完全不同,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差别也很大,大家考虑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这个关于“为什么不同”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我们留一个课后作业,希望大家结合《红楼梦》的阅读,能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认识袭人和宝玉的关系 昨天同学还发表了对袭人和宝玉关系的看法,而且认识基本相同:袭人对宝玉很忠诚,爱护关心备至,而宝玉对袭人很信任,不避讳他们之间毫无秘密,亲密无间。请大家课下运用“前后勾连、整体把握”的方法,看看是否有新的理解。 教师提示:34回,袭人主动去见王夫人,提建议,让宝玉搬出园子,这是袭人“想宝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篇)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语文教学内容在总结以往成功教学经验的同时,将在生态课堂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于高一和高二年级教学中侧重阅读教学。高一和高二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关键时期学生语文将在高一和高二时期通过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为高三语文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课本篇目必修部分,选择经典篇目进行课堂学习精讲。这一部分,主要是老师引导,按照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推行课堂学习模式,力图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完成对高考题的针对性题型练习,扎实的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第二,课本篇目选修部分,采取由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先有老师制定选修课文部分的学案,学生在学案的指引下,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自行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这一部分主要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本中的经典篇目进行集中学习。 第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进行阅读。可以采取隔周阅读的方式,利用语文课堂连堂两节课的时间进入学校图书馆进行自由阅读。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有总体规划,有具体要求,定期查阅学生的阅读笔记和阅读心得,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图书,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第四,主题单元阅读。这一教学活动以课文单元教学目标为指导,结合相关课外资料,通过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阅读、写作及组织活动能力的锻炼。老师明确单元阅读主题目标,提供与本单元主题相

关的参考资料的篇目,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课外资料的搜索、筛选和阅读。因为之前通过对课本必修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元主题内容,所以在搜集资料阅读时倾向性会比较明显,单元教学目标会得到更深入的实现。老师每周利用一节课对学生的课外搜索阅读成果进行总结,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评出最佳的课外资料和最优的阅读心得。 尔后,班级汇总。以班报的形式编排成阅读资料进行班内传阅。班报采取小组轮流编辑的方式,每周一期,报纸主题切合课本单元主题,版块内容全部来源于学生自己的资料搜索和整理,形式灵活多样。这种教学形式既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寓知识于趣味中,无形中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学期新气象。希望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实现对教学领域的突破,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学生语文知识基础,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创造高考语文学科成绩的新高。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怎样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这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值得研 究的问题。我市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实验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了的思考、探索和实践,有一些体会。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们觉得,教师应当明确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掌握课程目标 掌握课程目标,这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其中7~9年级的目标一共提出了四项:一是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二是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三是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四是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摘引资料的出处。

显而易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是十分明确、具体的。主要体现了如下特征:首先,突出综合性,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同时也包括跨学科领域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等。其次,强调实践,因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再次,体现自主,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明确并掌握课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目标和特征,是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当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也只是提出一些列举性的建议,其阶段目标仍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语文教师留下很多的创新空间。 二、明确编者意图 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7~9年级的语文教材,目前有多种版本。但无论是哪种教材,都考虑到了这个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各种版本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往往与各单元中的阅读课文相并列、照应,又相对独立,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综合性学习编写的一个共同点,从总体上看,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循序渐进的规律排列。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分析 一、歌曲导入法。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所以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用熟悉的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 如在学习《鸿门宴》时,学生找了屠洪刚的《霸王别姬》,课堂上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学习文本的轨道,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在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了解香港及其昨天和今天。 学习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教《孔雀东

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课堂再用歌曲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李清照的词,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都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让学生在歌声中进入课文的学习,既贴近学生,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影视导入法。 影视的直观性是学生很喜爱的,对于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在学习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学习《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课堂导入时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成都石室白马中学熊轶内容提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成了高中语文改革的重点。但是在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课堂主体地位不明确,阅读教学拘泥于形式等问题。笔者在本文中,试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2010年四川省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改革的重点。但是在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此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如下一些看法。 一、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是人的生命体验运动。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以强有力的参与行为进入文章的艺术世界和情感领域时,便会蓦然发现作家正在向我们走来,和我们直面对话,倾心相谈。我们可以与他一起走在生命高度亢奋的意识刀锋上,从而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感到有一种心智为之洞开、灵魂得以抚慰的惬意。 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在当前的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被认为根本不关语文老师的事,根本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直至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就是阅读了,也是随意性较大,或者因为任务,或者用来消遣,或者凭兴趣翻翻,至于研究性阅读,自然,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知道,大部分同学不太清楚研究性阅读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对提高思维能力有什么帮助等。 这种现状的存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为应付高考教师多将目标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美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学生的个性情感得不到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没有从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阅读兴趣出发来理解和挖掘教材内容。 再次,学生个体学习存在差异性,而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抑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 走进湘西走近沈从文 张晓微 一、背景主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幢幢高楼林立,条条小溪藏匿,快速、捷便的生活运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甚至学生。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似乎为学生打造了别样洞天。学生长久得驻留在沈从文先生所描绘的世界中,深深地被清纯的翠翠所吸引,被美丽的凤凰县所牵引,被朴实的语言所打动,渴望进一步走进湘西的世界,走近沈从文。于是我萌生了一个主题为“走进湘西”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想。在这次“走进湘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安排学生通过阅读整部《边城》,搜集有关湘西自然风光的描写及有关其他人物的描写,学生不仅可以感受湘西自然风光的清美,可以进一步了解湘西的淳朴民风;通过剧情续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翠翠命运的理解,沈从文思想的理解,同时也走近了沈从文。另外,通过他山之石的活动,借用诗词,歌曲来表达对《边城》主题的理解,把传统的诗词和时尚的歌曲结合起来,把雅俗文学真正统一在一个点上。在与自然对话、与文人对话、与翠翠对话,于对话沟通中,增广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底蕴,提高自己的修养。 二、教材分析 《边称》是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课文讲的是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傩送和天保两兄弟都喜欢上了翠翠,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课文虽然是节选,但翠翠的情椟初开和两兄弟的憨厚的形象已跃然纸上。作者善于借情景交融的方法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将人物描摹地极其传神。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此次综合性学习,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从整部作品《边城》入手,能用文字、图片来展示学习成果,用诗词、歌曲来评价小说的主题,并展开想象为翠翠的未来设计蓝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归纳信息、整合信息及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搜集相关的湘西自然景光,探索湘西的民俗风情。使学生能合作学习,共享资源,取长补短。运用多种方式,从各个角度进行探讨,在探究中学习,在想象中品位。 3、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展示、讨论、赋诗过程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感悟湘西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四、学习实践的方式 上网搜集资料、展示、赋诗词歌曲、表演、制作 五、学习时间 课外延续两个星期课内展示二个课时 六、活动过程 (1)序曲 同学们,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逐步兴起了一股股的旅游风,现在请大家随着我的步伐,步入这美丽的世外桃源。(出示:有关湘西的录像) 点评:在湘西的录象展示中,学生进入综合性学习的展示课,美丽的自然环境深深地吸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分 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分析 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分析一 批评也是一门艺术 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我曾经碰到了我班上三个学生这样的情况。 某天我班班长向我汇报,说最近有几个同学中午时间在班级吵闹.希望我能利用午休时间去班级看看。无奈,我只好利用午休时间到学校。一路上,我想着要怎么批评这几个学生的任性,怎么把害我在午休时间去学校的怨气发泄一通。到了教室,果然,这几个学生在班级,围成一团,乱轰轰的.我想批评要掌握事实,才能有的放矢。于是,我就站在教室外观察.结果他们是在讨论一道数学问题.只是声音过与大声,影响其他同学学习了.我就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们课外时间在教室大声讨论问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和休息.又告诉他们该如何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讨论问题.他们听了都说自己的行为影响大家学习和休息,今后一定会注意学习的方法. 还有一件是一个女生不爱上自习而躲在宿舍里.我知道后,只好奔到宿舍,此时的我,也是很气愤,想你一个女生也这么刁蛮.但在路上,细想一下,这个女生平日乖巧懂事提醒了我。她确实不是个要操心的女生,也很少说话。一般来说,批评女生我总会尽可能顾及到她们的面子,女生脸皮薄,万一弄得不好,就更能让她们"记恨"你,那么以后不仅是对她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我的工作都是不利的。 来到宿舍,她还在抽泣,非常伤心难过的样子。我没有再就不请假擅自不去上晚自习而批评她,而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为什么不想读书在我再三追问下,她终于告诉我"成绩总是考不好,学费又很贵,再念下去有什么用还不如到职中去念一门什么专业,学一门什么技术特长。"听了她的话,我突然想到,再过几天,就要期末考试了,可能她是有点考前焦虑所引起的厌学症。意识到这一点,我就打算来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迂回批评输导法。 我用我的学习经历,告诉她,学习确实是个苦差事,曾经我因为数学不好,也一度想放弃,但最终我挺了下来,谁能坚持到最后,谁才可能是赢家。所以,我胜利了。如愿考上大学。我又讲了很多名人成功的例子,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多少次,但从没气馁。引导她认识到"回头"的可行性,从而坚定她改变错误思想的意志。同时,我又帮她分析了她目前的学习状况和总体形势:"没有尝试,你怎么知道这次你又会考不好呢?其实上次月考只是你没发挥好,在半期考你也考的很好啊.只要你能认真学,就会有好成绩的.讲到这里,她已经停止了哭泣,好像在重新思考这件事了。 这时,我就没有再围绕这件事讲下去了,只是对她说:"老师今天帮你去向值班老师请假,允许你在宿舍,不去上晚自习。但你要答应老师一定要好好考虑退学与否的事,这也可以说是你的人生的转折点,不能马虎,一定要对你自己负责。如果你现在不能答应我,那老师本着对自己学生负责的态度,只能饿着肚子在宿舍里陪你,你看怎么样"她郑重答应我她会好好考虑的。此时,我看她的情绪稳定了,于是就事论事批评她擅自不上晚自习,让老师担心,让她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阳泉二中王美玲 [案例背景] 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开放型课堂教学必将成为课改后较长的一段时期的 教学主旋律。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是怎样的呢?这是现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1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1.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

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 1.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成人文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再“以科学为本”了,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1.4练就语言表达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2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类型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类型 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益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开展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主体活动类 此类活动结合学生实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主体,采用多种形式,与其它课程整合。例如,在学习了课文《春雨的色彩》后,可设计”‘你好,春天!”这一主题活动,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到外面去看看,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把看到的画出来,并加以交流。如春天来了,教师可让学生感受春天,让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文举办“春之声”,让学生走进春天,用笔加以描写,展示“春之画”,让学生请教师指导,排演”春之歌”。我们针对儿童对科学具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将语文与科学沟通,提高学生用语文内容的能力。如观察种子发芽、幼苗破土、幼苗成长的过程,写观察日记。再如:观察春草、春花,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借以表达观察所得,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 专题探究类 此类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自我生活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语文相关的研究专题,并在研究中目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游白马关后,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阅读《三国演义》小说,看《三国演义》画册。此外,还可以组织开展专题活动,如“三国故事比赛”“三国人物评说”“三国成语擂台赛”“三国诗词朗诵”等以活动促阅读,阅读促活动,引导学生走进“三国”,走进作品中所描写的历史场景,走进作品里人物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深切地感受经典著作的文化魅力。感受祖国厚重的、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问题讨论类 此类活动一般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这些问题应该由学生去发现,然后应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研究、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多种多样,有身边的、自然的、生活的、社会的、家庭的小事。问题的提出:①教材中涉及的问题。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巾的“其它动物在雪地上会留下什么画?”、“我们周围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道到哪里去了?”等问题。②是学习、生活中学生自发产生的问题。如:“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空?”、“为什么每天早晨上学时,街道总是干干净净的?”。③也是学校、社会、国家的大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互相讨论等方法解决,可以合作完成,问题的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争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老师可利用“热门话题讨论会”,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如果仍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我们可以在班上开辟一块“热门话题”园地,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观点,自己张贴公布,互相阅读,共同分享。 4 社会实践类 此类活动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游览活动,访问名人,进行社会调查等。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 分析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