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艺术的故事》演讲

《艺术的故事》演讲

《艺术的故事》演讲
《艺术的故事》演讲

根据2008年9月26日范景中在中国美术学院的讲座录音整理,略有删节,小标题为整理者所加。未经范景中本人审阅。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来这次讲座是准备给人文学院的新生讲一讲《艺术的故事》,但我发现今天来的很多同学大部分不是学艺术史的,而是搞绘画设计创作的。我会先从西方人对贡布里希和他的书的评价,作为一个引子。

西方的一个艺术家对贡布里希评价说,“我一直认为艺术史对于艺术家来说,就像鸟类学对于鸟一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鸟根本就不懂鸟类学。艺术史学者他们爱说什么就说什么,跟艺术家本人无关。艺术史家写的书基本上都是写给同行看的,或者是写给有兴趣的人看的,而艺术家对这些不大有兴趣。但是《艺术的故事》出版以后非常受欢迎,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读者都是史学家。我们读《艺术的故事》扉页上写的评论就能够感受到这种气氛。英国有一个著名的奖项特纳奖,是由一些艺术家获得的,这些艺术家提到,是什么打开了他们艺术家之路的呢?就是这本书——《艺术的故事》。

一、治学经历以及如何发现《艺术的故事》

我还是先从我本人讲起。我是从北京到杭州的,我的老师问我,你在北京条件这么好,到这来干什么?有两个原因促使我从北京考到了杭州:一个原因就是北京诱惑太多了。在我读书的时候,诱惑就已经开始了,经常是看一整夜的电影。当时不像现在看电影这么方便,拿着DVD机就可以看了;那个时候就是在高校有这方面的条件,一放就是三四个小时,下了自习课就是看电影了。这还是小的诱惑。大的诱惑呢,因为那个时候才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人心非常激动,学校里面经常传出中央的小道消息。我说这不行,这样的条件根本没法读书。这是一个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我从小喜欢画画,后来因为家里的政治问题画不了画,然后就转到读史。凡是读过词的同学都知道,从北宋到南宋的词人,包括唐末的诗人,写江南景色的非常多,写的都是江南好这类,我对江南一直怀有一种神秘感,所以就到这(中国美术学院)来了。我的老师是搞雕塑的,他说,我对你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你自己看书。可我自己看书我看的懂吗?那个时候文革之前、包括民国年间的美术,在北京我都差不多已经读遍了。我当时对美术的研究情况不太熟悉,隐隐约约感觉到美术的研究非常高深。一般是在某个朝代,有什么著名的画家,他有什么著名的作品,编年排一排作品,画家的生卒,再深入一点就是作品的真伪怎么鉴定,就完了,基本上就这些,我觉得这些太枯燥无味了,我想这也是

很多在座的人读美术史调动不起兴趣的原因吧。那个时候我就在想,世界美术史都是这么做,有没有别的做法呢。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因为受过训练而迷恋上了词。作词的研究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从工具书入手。工具书是什么呢,就是目录,你必须得了解前人都写过什么。那些书籍和工具书是告诉你研究的发展过程的。

我把我研究词的方法运用到研究美术史,我就想看看美术史的基本书目,它的基本状态,它的历史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我感觉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方面有点难。这就说明我们美术史的研究处于非常低糜的状态。直到现在还有同学经常让我推荐一本中国美术史通史。我说,我自己找不到特别满意的一本,勉强看一看的话,你可以看洪再新老师的《中国美术史》。我这样说不是贬低洪再新老师,其实他的水平是很高的。但是在那个时候,限于条件,他的这本书让我觉得不是特别满意。每次见到他,我都跟他说,能不能重写。可是说到西方美术史,我现在能够推荐的一本就是今天讲的《艺术的故事》。

这本书我是怎么找到的呢。当时我对美术史研究的现状感到困惑,就想找到这个领域中最基本、最前卫,也最经典的著作。我注意到,凡是著名大师的论著后面都有参考书目,都是一些重要的书目,我发现贡布里希的名字出现的几率非常高,我想这个人一定

是重要的人物,然后就发现了他的《艺术故事》,一读,就感觉眼前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那个时候,我那种喜悦的心情。我想自己一个人高兴,不如大家一起高兴。于是我就开始翻译,翻译完成以后在出版社搁置了五年没出版。在这五年当中我做了一个工作,就是给这本书写注释,一方面给年轻的学者们在看《艺术的故事》的时候有一个更深的门径可以走。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注释,还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和阅读范围,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愿望。当时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做到,但是我就是要写。这本书大概是在1986年前后出版的。

我刚才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是我们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创新问题。《艺术的故事》从头至尾就是讲艺术怎样创新,艺术的风格怎样变化,一个新的风格怎样取代旧的风格。旧的风格是不是就完全死亡呢,不是,它还会有死灰复燃的时候。这本书讲了一个传统不断变化、不断延续,一个艺术创新的问题,就这点而言最适合艺术家来读的。我当时给工艺系讲课,有些油画系的学生几乎每课都不落地听我讲课。实际上在1985年前后,尽管这本书还没有出,我在一些讲座和我的讲义当中,都提到了艺术创新的观念。如果说我跟’85新潮有些什么关系的话,就是’85新潮那些非常出名的干将与其感谢我不如感谢这本书。

以上我讲了一些我个人以及跟这本书的一个非常简单的经历,就是想告诉在座的各位,你们看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什么,注意传统的风格是什么样的。因为现在我们的学术研究当中,几乎不谈风格问题,现在我仍然想强调(风格)这个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二、学习艺术史有什么用?

第二点我想在座的大部分是人文学院的新生,我觉得他们选择美术史很不容易,还有选择考古、选择世界文化等等,我觉得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经常跟年轻的老师说,这个专业太难了,比一般的历史课难得多。为什么呢?历史学家要求的,我们都要要求;他们不要求的我们还要要求,所以说特别难。我经常跟人文学院的领导讲,什么时候人文学院招生从二等进入一等,然后进入到全国重点大学招生范畴,我觉得才能成功。我这样说不是贬低在座的各位,而是说你们进了人文学院非常不容易,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太难学了。

我们为什么要学美术史,我想提两位伟大的人物,一个是布克哈特,他写过一本书叫《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文版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在学术上,这本书在研究西方历史的著作中排第一位。不是说在美术史排第一位,而是在西方文艺复兴研究

领域中很重要,他本人是一个美术学家。一个美术学家作出的贡献成为研究文艺复兴的一个基石。我们知道西方对于历史的研究下工夫最大的就是文艺复兴,展示的方法、投入的精力非常多,出版的书籍都可以放一个图书馆了。

还有一本叫《中世纪的秋天》,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可以买来看看。有一次我跟一位搞世界史的人谈赫伊津哈,他说赫伊津哈是谁,我说你连他都不知道还研究什么世界史。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研究地位相当于莫扎特在文艺复兴的地位。这个人不是美术学家我为什么要提他,恰恰是因为他这本书的眼光是用美术学家的眼光来看中世纪,他把中世纪延长了,一直延长到15世纪,他谈15世纪的时候完全是以一个美术学家的眼光,因为他也会画画。他还特别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要带着审美的眼光来研究历史。这不是一般的历史学家,变成了艺术家来研究历史了。

我举这两个人物来说明什么,说明美术史不仅仅是研究经济状况怎么样,实际情况怎么样,时尚潮流当中怎么样,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前辈们已经做出了伟大的榜样。

还有另外一位了不起的美术学家多维尔嘉克,这个人也是一个在美术史的学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他写了一本书叫《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他是维也纳的一位大师,在30年代初去世。他去世

的消息在街头巷尾传播开来。在西方美术史的普及教育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不是学美术史的人,都会对一个美术史学家的存在和不存在感兴趣,就说明他的书已经远远跨越了美术领域。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美术史的研究有一个责任,就是把美术的研究成果、价值观、对艺术的深入研究,应该以通俗的形式传播,让大家都有艺术的基本素养。如果没有这种素养,会怎么样?我们可以反过来问一问,是不是我们必须得学艺术?艺术跟我们的生存没有多大的关系,不能解决我们的温饱问题,就像夏天的皮衣冬天的扇子,没有用的东西。可是我经常说,艺术是风雅的,风雅的东西可能没有实际用处,但是它能提高一个人的品位和素养,让你的举止言谈变得文雅起来,我觉得这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无论是新生老生,到了我们美院都会看到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的这件书法作品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登峰造极的一件作品,没有第二件作品能与之并肩。但是当我们追溯传统和历史的时候,我们得到的教训却是惨痛的。下面我把我另外一本书里的一段念一下:“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在书法史上没有任何一件作品可以和它并驾齐驱,现在却看不到它的真貌,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复制品,就连其他王羲之的书迹也见不到一丝一毫。早在5世纪初的1500年前,王羲之的墨迹就走上了毁灭之路。”有一位和王羲之同时代的学者,他

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作品。后来战败往南逃跑临近长江的时候,他把他的收藏全都扔进去了。这是5世纪初发生的事情,是人为的毁灭艺术的行为。我们现在要通过这些惨痛的历史,来珍爱我们现在所能够可以看的见摸得着的古人留下来的一丝一毫的东西。现在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大破坏的时代。我认识一个收藏家,他每买来一幅装裱得有点破烂的画的时候,总想弄的好一点,即使再出手的话也能卖个好价钱。我每次跟他说,我希望你不要重装,每重装一次就损坏一次,现在用的纸用的水用的糨糊几乎都是被化学污染的东西,每装裱一次可以说就是毁坏一次。我期望在座的年轻人,要通过对艺术的热爱来恢复艺术的价值,对于古代经典作品应该以崭新的眼光来观看。在这里我还想举另外一个例子,跟我前面举的例子进行一个对照。

我们看一幅15世纪的画家皮罗格拉(音)的一幅画,《基督复活》。在意大利东部有个地区叫圣牧场镇,画家在50岁的时候,受市政府的委托,在市政厅里画了这幅画。这是15世纪的事情。到了1944年9月,二战快结束时,盟军到了圣牧场镇,准备要轰炸这个小镇。可是指挥官忽然看到了这幅画,里面的基督非常端庄非常严肃,整幅画好像寂静无声,但栩栩如生。用评论家的话说,看到这副画就感觉到基督的存在,感觉到宗教的神圣。这时候大炮已经对准这副画了,爆炸声已经震耳欲聋了,骤然间天地

仿佛都宁静了,安静得连风云涌动都听的见。这个指挥官违抗了命令,停止炮击。美术史家谈到这件事的时候也都很振奋:一名英国士兵为了一幅基督的艺术杰作,抗拒发动战争,这就足以解释美的力量。二战后这个士兵成了这个城市的荣誉市民。现在这张画已经成为这个市的标志,很多标牌、商标上都印了这个画。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美能救世。

三、贡布里希的生平与《艺术的故事》的出版

现在我们回到《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上来。先介绍一下作者贡布里希。美术史研究到了贡布里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艺术家想让自己的艺术品让更多的人知道,或者简单地说提高艺术家的地位,选择贡布里希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贡布里希在很多领域都有影响,在美学上、心理学上,甚至有人用他的理论研究莎士比亚的戏剧。最近几年还出了一本电影的故事,用的是贡布里希的方法来写电影的历史。现在贡布里希在西方基本上完全冷寂了,可是还是出现了这类图书,说明他在很多领域产生影响。我们谈艺术创新、谈风格、谈艺术的变化,选择贡布里希比较合适。他的生平和经历非常吸引我。他是一个犹太人,因为纳粹上台,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到了英国,成为英国公民,获得了比较高的荣誉和地位。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犹太人差不多都是有钱人,

不是银行家就是律师,他们家也是这样。他的母亲是维也纳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他的母亲有个学生,是中国人,30年代当过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这个人叫李惟宁。贡布里希跟李惟宁的关系非常好,李惟宁在维也纳留学的时候,包括他的入学考试,都是贡布里希陪着他。李惟宁向贡布里希传授中国文化,以至于贡布里希不但了解中国的唐诗,还读了翻译成德文的中国小说。贡布里希的第一篇论文写的就是有关中国的古诗,翻译成了德语。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想像贡布里希的第一篇论文是跟中国有关系的,所以后来他把自己的藏书给中国美院,就不会觉得突然,因为机缘早就埋下了。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惟宁就到了美国。在中国的音乐史上,很少有人知道他了。李惟宁创作的以唐诗为题材的歌曲在维也纳演出时,德文歌词是贡布里希翻译的。贡布里希读大学的时候,维也纳大学有一个惯例,每到期末升高年级的时候,要举行一场演出,连着两年都是贡布里希写剧本,就是根据中国小说来写的。一位当时非常有名的美术史家看了根据他的剧本演出的戏之后,对贡布里希说,你有这么高的文学写作能力,还研究什么美术史,还不如写作去。贡布里希的第一篇论文“一首中国的古诗翻译成德文有几种可能性”,是用四种语言来翻译的,他的工作就是练习各种德语的文体。他在大学写了相当多的诗,如果他不换专业的话,他可能就不是美术史学家了,而可能

就是诗人了。我想这点又给我们一个启示,对于人文学院的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就是写文章。为了把文章写好,各种文体都要练一遍。我最近在写一本书,觉得很痛苦,我倒不是因为写什么样的内容感到痛苦,我是想探索一种文体,跟我以前写的不一样,我是在作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我以前有一本《图像与观念》,你们回去可以看一看,会发现我的文章经常会改变文体,实际上我在作练习。我希望大家也不妨做一些这方面的练习,这些练习不光对人文学院的学生有好处,对于我们搞艺术创作的人也有好处。

前面谈到贡布里希跟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但是《艺术的故事》本身是一部欧洲人对艺术史的理解,贡布里希在当中加了几句写中国,写他对中国的理解。贡布里希对中国非常向往,我们也曾经安排了一个在中国的研讨会,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他没有来,后来年纪大了,也不能来了,他觉得非常遗憾。其实贡布里希跟中国有很深的渊源,但是年轻的一代觉得对他们来说,贡布里希已经过时了。去年一个教授告诉我,他在英国参加一个会议,一开始就是批判《艺术的故事》,说他是西方中心,因为里面根本没有写到中国。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贡布里希是多想了解中国。如果一个美术学家把中国美术史也写的跟西方美术史一样厚厚的,那非洲人可能就要问,你是中国中心论,为什么不写非洲。

贡布里希的母亲是一个音乐教授,当时的犹太人有了钱以后非常重视教育。在座的年轻人千万要记住,要让自己的子女受艺术的教育,首先是音乐的教育。我觉得人的文雅太重要了。贡布里希上大学的时代被称为维也纳的黄金时代,当时维也纳也是哲学的中心,他在读书的时候不光是非常熟悉心理分析,语言学、哲学也很精通。这个时代产生了西方美术史最大的一个团体,就是维也纳学派。这是维也纳的一个成就。在维也纳美术史学派中,后来从事美术史学的有100多位。贡布里希就是在这个环境当中成长的。他读书的时候已经开始在最权威的杂志上发表文章。

贡布里希毕业的时候就像我们在座大部分学美术史的学生一样,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在家里呆了几年。贡布里希没事儿的时候就是读书,虽然没有工作,可这却是他最充实、最美好的时光。我经常提醒我的学生,你们没事干的时候就读外语。贡布里希的一个师兄克里斯后来进了哈佛大学开始研究儿童心理学,在哈佛大学设立了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项目。他写了一本书叫《艺术家的传奇》,我建议在座的各位都读一读这本书。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研究艺术家的没有一本书超过这个。曹(意强)教授是研究艺术家非常有名的学者,他在自己的一些论文注释中特别提到这本书。这本书确实是经典,每个章节都讲艺术家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给你指出了一条前进的方向,给出了一个方法。五章读

下来就是五条路,五种方法,都是研究艺术家的,你根本没有想到的路。70年代这本书被译成英文的时候,贡布里希特意为其写序。直到80年代,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人才以这本书作参考书,到了2008年的今天,还可以当作借鉴。这本书和《艺术的故事》互为表里,都是讲艺术的故事。

刚才我已经讲了贡布里希很年轻就开始写作,他在25岁的时候写出了他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但我觉得译本不太好,语言不到位,读起来不像写给中小学生的。翻译到位的话应该是很好的书。贡布里希写这本书的时候起因很有意思,因为他在家没事儿干就读书,他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那个时候西方人说为丰富自己的头脑读书,而不是为了找工作而读书。有个出版商让他把一本英文书翻译成德文,是一本普及性的世界史。他看了看说,你让我翻译还不如我自己写一本,这本太差了。出版商听了还不相信,因为那个时候贡布里希才刚刚大学毕业,用现在的话说还很嫩。他试着写了写,出版商一看很好,就赶紧让他写,他很快就写完了。这本写给儿童的世界史出版当年,立刻被译成五种文字。因为这本书很特别,就是讲故事。贡布里希从这本书的成功,获得一种启发,就是要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用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人都看得懂,要有趣味。

后来贡布里希在写《艺术的故事》的时候,跟这个经历就自然而然地挂钩了。他知道《艺术的故事》应该怎么写,可是他写《艺术的故事》的时代,跟写世界史的时代不一样了。贡布里希到了英国以后可以说是流亡,他们的生活很困难。他找不到美术史的工作,就找了一个监听的工作,在BBC监听敌方的广播。作这个工作时他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报告,希特勒死了的消息就是他翻译出来的,是他听出来德国的电台播出希特勒死的消息。贡布里希听到德国广播放的是布鲁克娜的音乐,希特勒非常喜欢布鲁克娜的音乐。布鲁克娜恰恰是贡布里希妈妈的老师。贡布里希一听这个音乐就知道有事情发生了,然后就写了几种可能性,其中有一种就是写希特勒死了,这是他引以为豪的。他做BBC还有一件趣事,他通过监听工作,知道了透视这个心理机制在人轻松的时候起什么作用。如果你们读了《艺术与错觉》就会知道,他不但用透视解释了很多理论问题,还解释了艺术起源的问题;其中有一种透视论,就是贡布里希创造的。二战结束后贡布里希又没事儿干的时候,出版商又跑到英国,找到贡布里希,问他能不能写一个儿童的美术史。他一听就说,美术史不是给儿童看的,艺术是一种教育,不是天生就懂的。出版商不甘心,他说你不妨试一试,写给年轻人看。贡布里希就说试试吧。出版商的女儿正好在20岁以下,拿给她读,她就说很好。出版商就要跟贡布里

希签合同,还给了他50英镑的预付金。当时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50英镑肯定是很值钱的。但贡布里希不想写,一个学者写太浅显的书是一件丢面子的事。他还是想写论文,只有他的高深论文才能帮他找到工作。贡布里希的父亲是一名律师,还是维也纳律师协会的副会长,到了英国却失业了,因为维也纳的法律在英国不适用。就靠他母亲教钢琴,他母亲的学生也来帮助他们。他的父母在牛津定居,每次贡布里希去看他的父母的时候,最怕遇到的就是这个出版商,因为这个出版商也住在这里,可是每次都碰到。贡布里希就说,算了,我把这50英镑退回去算了,我不写了。出版商说不行,我不要钱。所以贡布里希只好硬着头皮写,用最短的时间把这本书写完。他在英国请了一位女士,他口述,这个女士来打字,结果这本书花了很短的时间就写完了。贡布里希说打了五六年的仗了,想看看自己头脑里面还记得多少美术史知识。很快这本书就出版了,1951年第一版,他那个时候是40岁。这本书获得了很多好评,评论界纷纷写书评。伦敦大学一个著名的美术史学院的院长给他写书评,他说,贡布里希博士学识渊博却表达得不露身份。这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因为如果了解贡布里希的学术水平,了解他所处的氛围,就知道真正要读懂这本书不容易。虽然现在人人都能读懂这本书,但是你读的深浅却大不一样,下面我举例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四、《艺术的故事》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本书有一个理论框架,就是“看”与“知”的矛盾。什么是看,什么是知呢?我们看一幅画的时候,有多少“知道”影响了你的看法。大家都是按照眼睛客观所见来画,要把学到的程序性的东西丢掉。毕加索说过这样的话:我年轻的时候就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可是我现在很想回到儿时,像一个儿童一样来画画。马蒂斯也说过这样的话,都反映的是一个共同的愿望,把自己学到的程序性的东西丢掉,以眼睛见到的来画。我说得再通俗一点,你们都学过素描,老师告诉过你们,要把你们的感觉画出来。画家想画一个客观对象的时候,要扔掉所学到的一些东西是非常困难的。实际上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真像儿童那样去画的时候,画的恰恰不是你看的,是你知道的。比如说有一个三岁的小孩,你让他画画,你问他在画什么呢?他说我在画我爸爸,难道他画的就是他看见的爸爸吗?实际上他是按照他知道的画的。“看见”跟“知道”看似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是画家经常遇到的问题。从贡布里希以后,透视这个词在艺术创造中开始流行。在80年代,中国很多的艺术前辈的认识都是从贡布里希开始的。《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中一整套理论从头到尾,这样完整的理论、完整的结构的美术史论著我觉得再也找不出第二本。很多人都想在《艺术的故

事》框架中写出一本书来,但是都失败了,我觉得原因很简单,这本书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一本书,把理论融入到创作当中去,用浅近的语言来谈,以至于大家发现不了其中理论的深奥和结构的完美。很多搞设计的人都要读《艺术的故事》,但是这本书是非常难读的,里面谈到的东西太多了,只是用了一个很完美的结构把它表现出来。(贡布里希在去世前还写了一本书《原始性的偏爱》,我催他写的,这本书谈的就是社会学的问题,如果早完成20年的话就好了。)

我再用古希腊的雕塑,米隆的《掷铁饼者》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雕塑太出名了,很多掷铁饼的人也按照这种姿势来投,但是没有一个人能成功。这件作品虽然栩栩如生,让人感觉到一个掷铁饼的人最好的姿势就应该是这样,可实际上恰恰不是。还有埃及人的画。埃及人画人很少画正面,基本上是画侧面,侧面的脸侧面的脚,而胸部却是画正面的。埃及人画画很像儿童画画,总是画最容易的角度。因为脸的侧面最容易画,所以脸就画侧面的;因为胸部正面比侧面的容易,就画正面的。这些在米隆的《掷铁饼者》身上都表达出来了,好像是按照真人表现的,实际上是把埃及人知道的全放进去了。我们用这件作品来说明“看”与“知”这个问题。

如果贡布里希这本书总是讲“看”跟“知”,我想一般读者看不完五

章就厌倦了。但是《艺术的故事》是让你用崭新的眼光,而不是用艺术史家的术语来重新看待你了解的艺术,这就不简单了。贡布里希非常巧妙地把趣事融入文字当中。这本书虽然是写给年轻人看的,实际上是为了更深层次的书作铺垫。我觉得这种写作非常的巧妙,也给人一种思考。我对学生们说,你们考研究生、博士生,选择的课题可能是你终生的问题,你从这里出发,这是起点,你可能不断地回到原点,你经过的地方可能都是跟这个起点有关联,形成了一个体系。这本书表面看是普及读物,这样的书本来不能进入到高深的著作的参考书书目的,但有些人专门研究这本著作。贡布里希说他获得双重身份的生活,一方面人们都知道他是文艺复兴方面的专家,写的都是很难读的论文;另外他又是一个普及读物的作家,就因为他写了《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这本书的出版曾引起哲学界以及科学界、文学界的讨论,影响面非常大。贡布里希在英国受勋为爵士,跟他的《艺术与错觉》的出版有关。可是民间最早传播的不是《艺术与错觉》,因为那本书很难读,我认为我的译本不太好,有些地方很难读懂。他在民间最流行的是《艺术的故事》,流行到什么地步,在2000年开始,也就是20世纪结束的时候,英国有几家杂志作了一个调查:20世纪影响人类的百部著作,调查的结果我们《中华读书报》登过。艺术类就只有一本,就是《艺术的

故事》。在西方特别是在欧洲家喻户晓,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现在已经是第16版,销售700多万册。有一个著名的学者跟我说,《艺术的故事》不能称之为圣经,至少在法国,90年代才有它的地位。我说在80年代翻译的时候,就有法文的译本,现在光法文版就有五个。《艺术的故事》被译为34种文字,在世界上传播,是很多中学的教材。中学教艺术的老师很简单,就是看这本书。很多人都是从《艺术的故事》走向了艺术之路。法国卢浮宫馆长的评价说,《艺术的故事》像蒙娜丽莎一样有名。除了这些数字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文体。

(以下范景中老师用投影列举了本书提到的几幅作品,来说明在贡布里希浅近的叙述里所包含的深奥的艺术理论。)

这是一个教堂的图像,下面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在一个天拱下面长着大翅膀的天使;另外一个天拱下面是圣母。当中还有一幅画,有纯洁的象征意义。这副画中大天使的翅膀正好就在最左边的拱下面。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教堂的光线是比较昏暗的,如果要让人一进教堂,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这副画的话,这副画一定要清晰,图案要清晰简洁,才能一下子吸引人。这样的画摆在教堂里面作祭坛画是合适的。这种画不仅有空间感,要画出几何图形来,它还要跟周围的装饰配合,用设计的话说就是有秩序感,这可以说是伍尔福林的线条艺术。虽然这副画已经向一个新的世

纪过渡了,但是它表露了中世纪的艺术成就,一个鲜明简单的秩序感非常清晰明确地表现出来。这是我们设计上的种种体现,实际上绘画也有怎样构图的问题。

我们再看这副画,这是一幅青铜浮雕,跟前面那幅画不一样,虽然都画了拱,这个拱变成了圆拱,圆拱里还可以看到有些形象,表达的是一个宴会的场面。我们都知道莎乐美爱上了约翰,可约翰不爱她。莎乐美就让她的爸爸把约翰的脑袋割下来,装在一个盘子里面。这就是用盘子端着约翰的头的时候,大家慌乱的场面。这个场面比起刚才的那个真实多了,前面那幅更像装饰画。虽然都是浮雕,但是这个是写实的。虽然这里的拱也起了秩序感的作用,但主要是为了表现透视。可是这表达了一个比较混乱的场面,所以要用圆拱分出一个框框来,好让这种惊慌失措的场面还有秩序感。秩序是中世纪的一个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再看一幅画。这幅画的作者是17世纪的鲁本斯。这幅是有纵深感的,连远景都能看出来,把人的动态、小孩飞的动作都表现出来了。要知道把人画的飞起来是人物画发展历史上一件不容易的事。文艺复兴的时候,画家就很想画飞起来的人,花了很大的工夫。因为照着真实的模特画不出来,于是就研究人体解剖、人体透视。到了米开朗基罗时已经可以表现各种姿势的人体了,这是西方人物画的伟大成就。这个成就也被鲁本斯学到了。

有关艺术的故事

有关艺术的故事 程砚(yàn)秋练出救命“虚音”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程砚秋正是有了名师的耐心教授,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才终于在京剧表演的舞台上竖起了“程派”的大旗,以自己婉转绵长的独特唱腔,迷倒了千千万万的观众。 说起拜师,程砚秋真是无比幸运,连遇贵人。15岁时,著名的旦角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收他为弟子,给予了他耐心细致的教导。16岁时,他又被引荐到“通天鼓主”王瑶卿老先生的门下,得以聆听大师的教诲。 但是王老先生的弟子非常多,程砚秋起初也只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为了得到授教的机会,他天天泡在王老先生的家里,静静地听先生聊戏,认真地琢磨先生的一笑一颦(pín)、一字一句,直到凌晨两三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先生终于注意起他,单独教他唱戏了。由于程砚秋拜过梅兰芳为师,所以腔调和唱法都带着梅兰芳的影儿,王老先生时时叮嘱他说:“你的嗓子不能跟梅兰芳比,若你唱不出你自己的风格,就只能当个二流的角儿了。” “你自己”三个字就像一把锥子一样扎进了程砚秋的心窝,他苦苦地思索了几天,终于豁然开朗,决心找出一种适合自己嗓子的唱法。他细细地分析自己的嗓子,苦恼地想道:我变声后,发音再也没有了那种金石之力,这可怎么办呢? 他心里着急,天不亮就爬起来练声,往师父家里跑得更勤快了。经过反复的实验,他终于摸索出了一种以气催声的唱法,练出了一种亦刚亦柔、扑朔迷离的“虚音”,使观众着迷不已。而内行人都叫他的“虚音”为“救命音”。

达?芬奇房里出了个妖怪 达?芬奇的父亲皮埃罗一直希望儿子成为公证人,然而达?芬奇却对绘画情有独钟,并有着惊人的天赋。一次农夫乔万尼带来了一面木盾牌,想让皮埃罗家的画师弄点装饰上去,皮埃罗却想试一试达?芬奇的画艺,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达?芬奇托起腮来开始构思了,画什么才能不同凡响呢?他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美杜莎,战神雅典娜把她的魔眼嵌进盾牌,竟使敌人丧魂落魄,不战而败。“好,就画这个女妖。” 达?芬奇确定了想法,就马上跑到野外,收集各种各样的丑怪动物:蜥蜴、壁虎、蝙蝠、蛇蝎、蚂蚁等等一大堆。接着,他就躲在房间里,仔细地观察这些动物,同时在自己的头脑中勾勒出一个骇人的妖怪形象。 一个月过去了,皮埃罗不见儿子有什么动静,便找到他的房间去了。刚推开门,迎面扑过来一个骇人的女妖,她口吐毒焰,两眼射出勾人魂魄的金光,头上盘着一条条凶狠的毒蛇,整张脸反射出一片令人眩晕的光。 “啊!妖怪……”皮埃罗大叫一声,脸霎时失去了血色,眼神也充满了惊恐,双腿颤巍巍的,整个人几乎要瘫倒在地上。这时,达?芬奇不知从哪里蹦出来,脆脆地叫了一声“爸爸”,这才让皮埃罗的心稍稍安定了一点儿。 他定睛一看,不由嘘了一口气:妖怪原来是画架上的盾面画。他责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达?芬奇却笑着说:“爸爸,我要的正是这种效果,盾面画好了,你拿去吧。”这样,皮埃罗见识到了儿子的绘画天赋,便不再干预他的喜好了,不久还把他送到佛罗伦萨去学画画。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同事们:下午好! 在这这绿树成荫、朝气蓬勃的校园内,我显得很渺小也很平凡。既没有绮丽的文采,也没有演讲者的超凡魅力,我的宗旨是贵在参与。我演讲的题目是——《因为爱,所以爱》。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师爱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应尽量不伤害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心。当然,在教学生活中,我们必然会遇到一些调皮的孩子,有时性急,也许会比较激动地对待,这也许就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虽然这些孩子很淘气,不听话,其实他们也有一颗弱小的心灵,也有着同别人一样,甚至更强烈的自尊心。班内有这样一个学生,上课时总是静不下来,不是跟这个说就是跟那个说,说他又不听,每节课都因为他耽误好长时间。开始我在全班同学的面前严厉的批评了他,结果他不但没有悔改,还变本加厉的胡闹。我开始试着观察他,其实他也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于是,有一次我突然趁他不注意听课的时候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开始他所答非所问,引起了大家的哄堂大笑。这时,他的情绪有点不对头,我赶快说,“我觉得这位同学回答的虽然不正确,但是他的这种敢于尝试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他鼓掌?”于是大家为他鼓起了掌。他也笑了。坐下后,他开始变的安分了许多。我很欣慰。从那以后,我开始试着和他交朋友,下课多和他说几句。上课时也不会忘了他,总会记得多提问他,多用目光关注他。我知道是我们大家真诚的鼓励和赞扬使他发生了改变,渐渐的回到我们中间来。每一位教师应该都遇到过这样的孩子, 其实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理解。而且我们也曾经是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虽然他们有的可能学习成绩有些差强人意,但他们可能是运动会上的冠军,是劳动中的能手,也许是他主动送生病的同学回家,谁能说他不是个好孩子,又有谁是完美的呢? 我们教师,就应用一颗宽容的慈爱的心,像春风细雨滋润幼苗一般,无私地付出我们的爱,去抚慰孩子稚嫩的心灵。在与孩子一次次磨合的过程中,我慢慢学习着宽容,学习着理解。学生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真心一点,平等一点,赏识一点,他们就会心满意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地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也努力着去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他们。 因为爱,所以爱。我坚信,爱能改变一切,也能让我充满快乐;爱能让我耐心地面对每一个孩子,鼓励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老师们,善存于心,爱在于行!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有许多许多,永远也学不彻底的需要一辈子倾心学习的就是——爱!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篇二:带着感动出发【“我说我的教育故事”五分钟演讲稿获奖作品】 带着感动出发 ——我说我的教育故事 五河三中吴琼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您分享一段珍藏于我的心中太久、太深的记忆。 您也许知道,在咱们五河县的东北角有这么一块土地。“鸡鸣两省听,犬吠闻三县”,道出了这里的僻远与神奇。天井湖,宛如一块蓝水晶镶嵌在它的南部;与之相连的石梁河,自北向南,流成了一条碧玉带。 老师们,在此我还想骄傲地告诉您——这方水土,那是哺育我成长的故乡!天井湖畔的的弥陀寺中学,曾是我教育生涯的起点。 寒暑易节,岁月如歌!这片红色的沃土,留下了我无法忘怀的青春足迹,伴我走过了整

艺术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 王羲之卖扇 yi 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推崇,留下了很多关于他的书法的轶闻趣事。有一次,王羲之看到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竹扇在叫卖,但因为扇子很简陋,没什么人买,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很同情那老婆婆,就对她说:“你这竹扇上没有字画,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见他这样热心,就把扇子交给他写。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觉得他写得很潦草,担心更卖不出去。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羲之写的字。”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人们听说是王羲之的字,都抢着卖,一篮扇子很快就卖完了。 3王羲之爱鹅 王羲之特别喜欢鹅,只要听说什么地方有好鹅,他都会兴致勃勃地去看,或干脆买回来玩赏。

传说,有一个道士,一直想请王羲之写一本《道德经》。他听说王羲之最喜欢白鹅,喜欢白鹅高洁的性格、昂首的姿势、洪亮的叫声,就特地养了一群白鹅。 一天,王羲之路过道士家,只见门前清清的池水上,游著一群白鹅,张开了翅膀,拍打著水花,高昂著头,大声叫著,朝前游去。王羲之被这景像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他要求道士把这群鹅卖给他。首士笑著说:"既然您这样喜爱,我就把这群鹅全部送给您。但是有一个要求,想请您替我抄写一部《道德经》。" 王羲之二话没说,当场替道士抄写了这本经。道士非常高兴,立即把这群鹅装进笼子送给王羲之表示感谢。现在绍兴城外的兰亭公园里,有一个鹅池,池边树著一块石碑,碑上"鹅池"两字,据说"鹅"字是王羲之写的,"池"字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写的。

小泽征尔的自信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级的大赛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的他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于是他叫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但很快他发觉还是不对:他认为一定是乐谱有问题,于是就问在场的评委,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 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遭到权威人士“否决”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发现乐谱错误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 的意见而遭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雕凿人生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刻家米开朗基罗用了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

读艺术的故事有感论文

读艺术的故事有感论文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读《艺术的故事》有感 《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着名、最流行的着作之一,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被译成30种文字。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它设计优雅,图文辉映,插图悦目赏心,文字清晰闪光,熠熠生辉。它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就像美酒佳酿那样,愈加品赏,愈觉其味隽永。 贡布里希,生于,并在攻读美术史。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沃尔堡大学。曾任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教授,、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艺术的故事》一书中每一位艺术史家,其思考绘画的方式都几乎是由塑造成形的。因为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家讲述的一个故事,所以书中有一半都是图片,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故事用大众的语言娓娓道来。青少年们手捧这本书时就仿佛被授予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凭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无须担心走入歧途。从书中,我们不只看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生平故事。作者给了这些艺术家们新鲜的血肉,而非人物介绍。因为他总是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让我们能够轻松涉猎和学习。 这本书有点缺憾是对现代艺术介绍太少,到时可再找一本关于现代艺术史的书续上,可如续到他这样的笔触和文风较难。另外,这是一本凭记忆没有查阅大量文献的艺术史,有些重要艺术家并没有列入。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10篇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10篇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10篇 师方可信其道”,我将一腔的真诚扑在班主任工作上。我班有个学生叫曾俊坤,自小体弱多病,眼睛斜视,身子不协调,父母维持自己生活都已很困难,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孩子变得冷漠孤僻,经常违反纪律,是全校出了名的“捣蛋鬼”。每次考试成绩都是个位数。教过的老师一谈到他时,都直摇头,在班级中许多同学不理他,甚至还有同学歧视他。孩子的父母也很绝望,接手他,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我执着的认为: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缕缕春风,即使冰冷的感情也会消融。于是经常找他单独谈话,说学习、谈想法、谈生活、谈理想。自己满怀信心,悉心呵护,试图用爱去温暖他,哪知道事情并非想像的那样简单。他习惯的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懒睡大觉,三天两头逃学。我不禁自问: 难道这个孩子真的无药可救了吗?难道我的付出真情对他无济于事吗?那些日子我觉得自己就像是战败的将士,感到灰心丧气所幸的是自己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因为我坚信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于是,我一如既往地关爱他,并让班里的同学善待他。根据他的优点让他担任班级的纪律委员,他有困难就时刻帮助,当他进步时竖起大拇指,随时给他表扬与关爱,让他感到家的温暖,集体的力量。慢慢地我点燃了他奋进的火花、生活的激情、学习的动力。他变了,变得乖巧,变得懂事。在一次作文竞赛中,我班的班长写就是曾俊坤的转变,作文课上,我范读了她的文章:

“自从王老师到了我们这个班,这个班就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她用辛勤的汗水和慈祥的母爱温暖着每一个同学。你瞧: 原来调皮捣蛋的曾俊坤乖了,不愿意为班集体做事的他现在一遇到活就抢着干”读到这里,我发现曾俊坤的脸红了,其他同学个个向他投来了许的目光,在期末考试中,他的语文成绩考到了四十一分。总结会上,我给他颁发了“学习进步奖。”在上台领奖的那一刹那,曾俊坤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大声地对我说: “老师,谢谢您!” 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的!从教十二年,我和学生之间曾有过许多因爱而感动的东西: 学生病了,我嘘寒问暖,抹油喂药;学生受伤了,我细心抚慰;学生成绩退步了,我耐心地给予辅导。同样给我换来的是不一样的激情和感动,学生们一次次优异的成绩,家长们一条条感激的短信,节假日孩子们自制的卡片和温馨的祝福,每一个班级的分开我们都依依不舍。一月月,一天天,在这样的忙碌和充实中,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我想,在座的老师们都与我感同身受吧!此时,我想说: 我愿意用我微薄的力量,为学生们打开一扇神奇的门,让他们分享老师的幸福;我愿意用自己真挚的爱,为女儿营造一片快乐的天空,让她分享妈妈的幸福;我愿意用自己的满心欢喜带给同事以轻松,让他们也分享我的幸福。幸福,源于花儿的微笑。老师们,善存于心,爱在于行!让我们用爱心搭起桥梁,用关心凝成温暖,用真心传递幸福吧! 篇二: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主要内容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主要内容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关乎于美学,而美学又属于哲学范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经。艺术不是狭义的美,更不是肤浅的真实。 只有美的艺术是空洞的,为追求美而失去内容的艺术,或是“只剩下美”的美,还美吗?如果每日从早到晚艳阳高照,人们便不会阳光有多美好,更不会为日出而欣喜,为日落而惋惜。 什么是艺术,是玄而又玄的问题。艺术像光,难以捕捉和描述,好事者只能描绘被光普照的万物来彰显它,而爬梳又是描绘的理想方式,于是《美的历程》、《艺术史话》等书籍陆续问世,而《艺术的故事》实为个中佼楚。 贡布里希爵士自不必说,范景中先生对于此书的钟情与使命感令人钦佩。先生将此书读了15遍,想必感悟颇深。而取道先西后中这条路径,也定会使先生有郎世宁式的成绩吧。 读罢《艺术的故事》,我的脑海中充斥着一幕幕史诗般的艺术结晶,那些色彩、结构不断地混合、重叠,仿佛DNA在不断地攀升与回归。 从荷马史诗中的克里特岛出发,将尼罗河流域的神迹引向心灵的出埃及记。拜占庭将希腊的美冰封了起来,它像颗睡莲的种子,避过兵戎、骗过时间,沉睡千年。直到乔托丢它入水,古莲在罗马人的热泪中晕开千年的绿意,催开文艺复兴的芳芬。高更的恐惧促使现代艺术越过帕台农神庙的石马,又回到了童年的木马。恐惧让艺术诞生,敬畏让艺术纯粹,疯狂让艺术自由生长,理性让艺术回归。这是一首史诗般的交响,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旅程。 消融的雪水茁壮成奔腾的江河,又分身成众多小河,滋养着一方之地。这些支流有些在“忠于自然”与“理想之美”的冲撞中干涸,有些在“风格”与“主义” 隔绝的湖泊中达到自顾 自的丰饶。 阿克那顿的旁门异教、黑暗时期的混乱骚动、宗教改革时期的的艺术危机、法国大革命时期传统的中断…艺术史上那些险些切断脉络的时刻的令人感叹。 出征武士脚踝扭动的刹那,尤利西斯与继母眼神对望的瞬间,教堂墙上的制幻之洞,蒙娜丽莎迷幻的嘴角,暴风雨中空气的重量,阳台上的刺目光线…艺术史上那些伟大的韵脚令人震颤。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看完了《艺术的故事》,再回过头看书名和内容简介,不由觉得“故事”真的是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了。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 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家讲述的一个故事,书中有一半都是图片,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故事用大众的语言娓娓道来。所以从书中,我们不只看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生平故事。作者给了这些艺术家们新鲜的血肉,而非人物介绍中如“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973年),立体画派创始人”这样冰冷的文字。艺术家是鲜活的,他们存在于不同的时代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作为普通人类思考着关于自己与世界的事,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成果酿造成艺术作品,所以这些艺术作品也是鲜活的,是艺术家们的一部分。 对于艺术的含义,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定义不同,而“艺术”这一概念则是武断地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套所有艺术家的所有出品。贡布里希认为,仅仅由于一幅画让他想起了童年而喜欢它,没有任何问题。没有错误的“喜欢”,只有错误的“不喜欢”。错误的不喜欢指的是任由偏见蒙蔽自己,丧失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在序中贡布里希说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而在书中他又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那么艺术家又是什么?书中提到,“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这两个例子冰山一角,并不能全面的概括一个艺术家的真正定义。但这样的说法,也说明贡布里希对艺术并不持有崇敬而疏远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家是亲近的,艺术也是可以亲近的。他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是这么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最新5篇汇总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最新5篇汇总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爱根的事业》。许多人把自己的事业比作花的事业,果的事业、叶的事业,而我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把自己的事业比作根的事业。为了花的艳丽、果的芬芳、叶的嫩绿,根总是不求索取,默默奉献。 十年前,带着对教师的崇拜,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我报考了师范学校。从我第一天踏上三尺讲台,感触到那几十又纯真稚嫩而又充满渴求知识的目光起,我便有了一个执着的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大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位中师老师也曾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看似平常又蕴含丰富的话:在还没登上讲台之前,请先学会爱。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身受聋哑盲三重残障,7岁前她一直生活在无声无息,没有光明的混沌之中,在7岁时她遇到了生命中的天使——沙利文老师。沙利文用超常的耐心和爱心,将海伦从一个无知、粗鲁、暴躁易受伤害的“小动物”培养成了一位作家,这是一个充满了艰辛与困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爱的过程。如果没有爱,怎能在黑暗的心灵中灌注光明?如果没有爱,怎能在残缺的肢体上播种健康的灵魂?正如作家冰心所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我们班有这们一名学生,性格孤僻,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和

同学玩耍,也不爱说话,上课的时候也从不回答问题。于是,我到他家去家访,在我努力的再三开导下,他扑到我怀里,终于哭着和我说了第一句话:“老师,我想爸爸!”这时,我才知道,他以前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一个非常温暖的家。但那一次煤窑塌方事故,让他永远失去了爸爸。从那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于是,我每天都找他谈心,和他一起跟同学们跳绳,做游戏。渐渐的,他又慢慢变得活泼了,也开始愿意和小朋友们玩了。 有一位诗人这样说过: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会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的收获的定是甜蜜;如果你种下的是自己的一颗心,收获的一定是一轮火红的太阳。有一次,我因感冒声音嘶哑了,他不知从哪里给我找来了一盒“润喉片”,我当时真的感动极了,我万万没有想到,我为学生做的一点点小事,竟然能够让他懂得了去爱别人,原来爱是可以传递的。我终于领悟了爱的魔力,它如蒙蒙细雨湿漉漉地滋润着种子的梦境,如融融春意暖洋洋地慰藉心灵的祈盼。爱是丰富的,神奇的,更是独特的。 如果用金钱来衡量我们,我们并不富有,但正如事物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事物本身一样,我们价值也不在于我们本身。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智慧,还有情感,收获的是学生的爱心,家长的支持和孩子的点滴进步。虽然平凡,我们的脊梁却支撑着祖国的未来;虽然清贫,我们的双手却托举着明天的太阳。 是呀,花有花的风采,叶有叶的荣耀,而根有根的骄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工作的艰辛,在以后的教育工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范文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范文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范文篇一尊敬的评委老师、现场的同行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校的7号参赛选手**,同事们都爱亲切地唤我一声燕子,虽然我没有古时齐国大夫--晏子,面对楚王时的聪慧机智、勇敢镇定,但是我却有跟他一样瘦弱精悍的身材;虽然我性格内向、不善表白,但是此刻我还是勇敢地踏上了这神圣的演讲台,为的就是跟大家道上一句心灵的呐喊,那就是:爱可以改变一切。 岁月如歌这个词真是不错,就在岁月不经意地一唱一和中,我已从教12个春秋了。学生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不经意间,我已先后做了五个班级的班主任了。孩子们给了我很多东西,他们让我笑过,让我哭过,也让我感动过。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我也逐渐成熟起来。我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在过去那么单调的生活中,感到了快乐和满足;是他们让我有了成就感。在这些孩子当中,只有07届毕业班的40个男孩们,他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带给我的还有感动、伤心和震撼。他是最与众不同的,他就是李嘉良。 李嘉良是个让人一见就非常难忘的小家伙:中等个头,小脸白白的,小单眼皮里装的是满眼的倔强与叛逆。四年级时,刚开学班级里就转来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人物,每天闯祸最多,而且无论你怎样说服他,他也不会说一句我错了。他对待任何一个老师的态度都是高昂起脖,用不信任的眼光看

你,对我也是一样。他的这种态度真的把我气的不得了,有时我想:这哪里是个孩子?分明是块顽石。每当科任老师对我说李嘉良太难管的时候,我只能苦笑,因为我对他真的是软硬皆施了,真的是无能为力了。就在我不知所措时,我惊异地发现了他的闪光点:他很聪明,写字工整;也很爱劳动,爱打抱不平。从此,我每天都用爱的目光去迎视他的漠然。渐渐的,他的漠然淡了,也许他感受到了老师不嫌弃他,有时也很喜欢他,甚至对他比对别人还好。直到有一天,他又犯错了,我轻轻地摸着他的头对他说;嘉良,你又犯错了,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只是有时管不住自己,是吗?只要你能知错就改,老师是不会嫌弃你的。此时,他不说话,把头低下了,眼角也湿润了,但是他的倔强,使他努力不让眼泪流出来。 过了好一会儿,他轻轻地说:老师,我错了!就在这个时刻,我的眼泪却流了出来。一年多了,我终于等到了这句话,是多么的不容易呀!从此以后,他能够认错了,虽然经常是改了犯,犯了还改,但是我很知足,因为他终于可以诚恳地听我的劝告了。我相信我所给他的每一份叮咛,每一份鼓励都将使他向正确的人生路上靠近。 我想,在座的老师们都与我感同身受吧!爱每一个学生,用心来打动他们,在他们身上注入我点点滴滴的师爱:帮没爹没妈的孩子学会生活;帮调皮小子克服学习困难;帮自卑的小丫头树立信心;帮羞涩的小男孩敞开心怀...... 三尺讲台,舞台虽小,但我手捧师爱,憧憬明天;一间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摘要:《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上《中外设计史专论》这门课程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推荐的,其实刚一开始翻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很枯燥乏味,但是细读下来却对这本书有了些许敬意。《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著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关键词:艺术;基督教;文艺复兴;东方艺术 前言 “艺术”是个遥远而崇高的词。每当我在一瞥中恍惚所见“艺术”两字,便畏惧般地匆匆避开,深怕自己如赤子的无知引来对其的亵渎。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自商周的青铜器墓室中的壁画至高山流水的音乐翩翩优雅的舞蹈及唐煮宋点明沏泡的茶道,而如今我们更多的是在追求对古时的悠远的怀想而非致力于创造新鲜的血液。所以怀揣着一个中国梦的我总是梦想,在我的中国我们的中国里,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伟大艺术家,创造出一代又一代的巅峰之作。 只因我在少时总是摒弃了对于艺术的亲近的念头,无论是童年时期的习画或是书法,总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因此此类不成爱好便也只能草草了事。而如今当我真诚地怀着强烈的膜拜之心看那古今集大成者的书画杰作或是身边同龄人引以为傲的大笔一挥的作品,便又为以前的年幼无知后悔不已。身处中国,目光所及之处是遍地开花的书法国画古玩。面对市场上充斥的良莠不齐的作品,如何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至关重要。 但是敲开艺术领域的大门是件极其艰难的事儿,因为你永远也猜想不到这个圈子里的都是些什么物种。他们或孤僻或癫狂或神经质或敏感得要命(此皆艺术家们的独有特色)。书房里曾有摞成一刀的书画册,其中的仕女图我到如今也没看出有什

XX关于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

XX关于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 20xx关于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1 我很荣幸,因为我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教二十多年来,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做为。但在这二十多年来我有过辛酸,有过喜悦,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有诸多说不完的故事。 在我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作为班主任,我们有责任让他们都绚丽的绽放,特别是那些“带刺的花蕾”我们更应多一些关爱和呵护。当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的我,遇到过很多的“小刺头”,在他们身上,发生过许多令我辛酸也令我感动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给了我永远的鞭策和启迪。这是发生在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时的一个真实故事,当时我接任的是一个毕业班。常言道“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我必须严厉点,要镇住他们。于是就想用严厉的面孔、严厉的批评、严厉的惩罚来使学生折服。当时班里有一个出了名的“捣蛋大王”叫陈广斌,他学习成绩差,经常没事找事欺负同学,搞恶作剧,全班同学都惧怕他。他犯了错误谁也不敢告状,怕挨打,说他做坏事是还有的同学为他站岗放哨看着老师。同学们暗地里给他起了个了不起的绰号:陈捣蛋。一次,他又往班里唐焕亮嘴里塞烟头,家长找到学校后我才知道,我不由分说将他揪到办公室,火冒三

丈的我对他一顿狠狠地训斥。没想到,他不但不服气,还理直气壮地顶撞我,感到颜面尽失又忍无可忍的我打了他一个大耳光。谁知他居然骂骂咧咧地冲出了办公室。当时我被气哭了,感到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和耻辱。 这件事之后,我对他冷若冰霜。而他上课再也不听我讲课,经常变着花样给我捣乱,导致我在上课时总是发脾气,而对于我的大发雷霆,他根本就无动于衷,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下课后,他更加变本加厉地欺负同学。他每天都给我繁忙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当时,我对这个孩子既恨之入骨,又无计可施。 可后来的故事却改变了他,更醒悟了我。那次,我打开抽屉拿作业本,发现抽屉里有一张字条,上面写道:“老师,你一定非常非常地讨厌我、恨我吧,但我不讨厌你,因为我知道你恨我这块铁不能成钢,可我讨厌你对我毫不留情的训斥,讨厌你给我的大耳光”。课下,我把这张字条读了很多很多遍,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一张字条惊醒了总想给学生“下马威我的我,该是我好好反省的时候了。我决定找陈广斌同学好好的谈一谈。 那天晚上放学,我主动找到他说“海滨咱们一起走吧”我和他家都在山上住我和这个我一直讨厌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和颜悦色的谈话,这是我第一次非常亲切的和他说话。在谈话中,我首先向他道歉,不该用粗暴的话语伤害他,更不

有关艺术的故事

1,达芬奇画鸡蛋 达芬奇是意大利的一位著名画家,他在小的时候,有一天,教师拿出一个鸡蛋说:“请你画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能做到吗?”说完就走了。达芬奇想:鸡蛋有什么好画的,这又有何难呢?达芬奇从这边看,那边看,鸡蛋还是鸡蛋,但他怎么也画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于是,他去问老师,首先,老师表扬了他认真观察,并告诉他别小看这一个鸡蛋,其实他是千万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鸡蛋。达芬奇记住了这句话,不仅用手去画,而且用心灵去画,几十年之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大画家。 2,怀素练字 怀素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少时就出家当了和尚,诵经坐禅等佛事之余,他对练字产生了兴趣。因为买不起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他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

秃笔成冢,以“狂草”出名。“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怀素晚年草书趋于平淡。他存世草书墨迹很多,著名的有《东陵圣母帖》、《论书帖》,是含有章草笔意的优秀作品;《苦笋帖》、《千字文》和《自叙帖》,均为狂草,笔势狂怪怒张,神彩飞舞,可以说是着力的佳作。 3,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范文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范文 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因为爱,所以爱》。 人人都说教书苦,在古代有”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的说法。确实,做一个老师挺苦挺累的,做一个好教师就更苦更累了,但如果心中充满了爱,我想就是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在我的教育旅途中,有太多值得让我回味的东西,在这里我就采撷一朵小花,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吧。 张同学八年级时是从东莞一所中学转过来的,听熟悉他的人讲,他在那边可以说是”罪行累累”,学习成绩自不必说,光纪律方面就很让人头疼:上课睡觉、与老师顶嘴、*、打架斗殴、上课端着一杯茶随意进出校长办公室等等。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转到我们班,当时的心情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才能有很好的形容,不过我坚信,既然他分到我班,那就是缘分,我有责任挽救他,帮助他。 听他爸爸讲,他的语文,那我就从这里入手吧,只要他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就大力表扬他,第一堂课,我让学生默写古诗,因他八年级重读过一学期,我想这首诗对他来说应

该不是问题,谁知他上黑板后除写了个题目和作者之外,就什么也写不出来,另外更让人吃惊的是杜甫的”杜”字写成社会的”社”字,看来表扬他的理由就泡汤了,但我不罢休,我灵机一动,对全班同学说,你们看到没有,这位新来的同学,能这么镇定的上黑板默写古诗,他之所以没有写对我想是新环境还没有适应吧,另外他很诚实,虽然不会写,但绝没有偷看旁边同学的意思。下次让他上来的时候,我相信他一定能完全写对,我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回到座位,虽然他当时没说什么,但我从他的眼神里读出一丝丝的感动。我想,有戏了,后来他果真上来默写时全写对了。我想我已经悄悄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诚实。 后来的一次平时的测验中,他的语文考了59分,我也觉得很正常,毕竟他以前都不怎么学习,也只有这个分数,谁知他找到我说:”老师,您就再给我加上1分吧,加上一分我就是60分了,就1分。求您了!”我问”为什么呢”他说:”我还没有考过60分,这次是第一次与60分最接近的。”我想他已经慢慢向学习靠拢了,我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但也不能滋长这种不好的习气。于是我说:”分不能随便加,但是,我可以给你把总分改成60分——我借给你1分。不过,你可要想好啊,这1分不能白借,要还利息的,借1还10,下次考试我要扣掉你10分,怎么样?要是觉得不划算就不要借了。”他犹豫了一下说:”我借。”结果,在下一次测试中,他得了66分,扣掉10分,还剩56分。通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豆瓣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 0.“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导论::论艺术和艺术家 正如很多人所认为的,艺术应该是美的创造活动,因此,有了“纯艺术”的说法。但实际上,艺术无论从其起源还是从其内容来讲,都不应该仅仅看重如今叱诧着风云的所谓“艺术家”们。 诚然,那些独具创造力的天才为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毕竟以“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的人是很晚近才出现的,从远古以来,艺术都是以某种实用的功能而存在并发展着:从原始的祭祀所需,到建筑装饰,再到广告设计等等。欣赏艺术,不应该跳到作为晚辈的“纯艺术”中,而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去体会。我觉得,艺术应该首先是“美”的体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所要研究的就是“为什么要体现‘美’”,以及“以什么方式来体现”。 在英国人E.H.Gombrich写的这本《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中的导论里就是这么说的,所以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除此之外,在这篇导论中,他还表达了一种如何欣赏艺术的看

法。这个观点正是从他的“何为艺术”的前提中引伸出来的: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按照Gombrich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艺术无处不在。 1.“与我们不同的不是他们的技艺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 ——奇特的起源: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 看完这一章,对很久以来关于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优劣的疑问有了一种令我信服的解释。大概现在绝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人都会觉得“艺术”就是指的西方艺术,从14世纪的乔多开始。因为小学的美术所教授的就是那种风格的作品:真实是第一位的。但只要看过我们祖先的绘画,不论是人物的还是自然风景的,不能不承认那也是一种美,对我来说,特别是《水村图卷》那样的描绘淡雅的风景的作品,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古代美术的伟大和非凡。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肯定不会说里面的人物画得很真实,

小学教师“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材料

小学教师“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材料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 爱的收获 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有满足感,往外装有成就感。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不需要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真诚的播洒真爱,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张046班毕业时的师生合影。照片上我的身边是一个秀气而忧郁的女生,每每看到她,许多的故事都会不由的浮现。 她叫玉,记得刚接这个班的课时,就有老师提醒我:那可是块硬石头,千万不要惹她。我的心里一下紧张起来。接下来的日子,她的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上课睡觉、吃东西、和老师顶嘴、满嘴脏话,作业不完成。怎么办呢?作为老师,我不能对学生的坏习惯不闻不问。想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应该找机会碰碰这块硬石头,或许能找到改变她的缺口。 这天中午放学了,我见教室门还开着,就进去看看。只有玉一人,“你怎么不回家”她冷冷的回答我“不想回”,头都不抬继续看着手里的漫画书。“吃饭没?”她只摇了一下头索性不理我了。“我请你吃饭,怎么样?”她看看我,有些怀疑,我拉着她的胳膊,走出教室。边吃边聊,她告诉我在她四岁时,父母离异,她跟随父亲生活,但爸爸除了工作

就是喝酒,有时发脾气还会打她,从来不过问她的学习。而妈妈更是连看她都没几次。“我是个没人要的人,”她忧郁的说,“我可以做你的朋友啊。”她淡淡的笑了一下。她的笑给了我希望-----我觉得自己应该也能够让这块硬石头变软。 后来,上课时我就有意识的提问她,作业也主动向她要,下课后也尽量找机会和她聊,慢慢的她喜欢和我讲话了。 一天,班主任黄老师让我帮忙填写学籍卡,我注意到再过两天就是玉的生日。到她生日那天,我买了一套彩色荧光笔,因为我注意到她很难喜欢画画。放学时,我送给玉,“我送你的生日礼物,喜欢吗?”“老师,谢谢你,已经很多年没有人送生日礼物给我了。”“那我以后每个生日都送你。”她看着我,笑了,笑的那么开心。我也笑了,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感觉这块硬石头正逐渐的变软。 渐渐的我发现,我的语文课她睡觉少了,说话少了,笔记多了,举手多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有一次下课的时候,她对我说:“老师,您今天的课讲得真好,我全听懂了”。听到这些,我的心里非常激动,我知道不是我的讲课变了,而是她用心听了。我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她的语文成绩由最初的30、40到可以及格了。到期末考试时,居然考到了68分。 她的点滴变化以及她成绩的进步,让我感觉到,自己所付出的是值得的。

艺术的故事 佳句摘抄

《艺术的故事》(英)贡布里希 佳句摘抄 1.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P15 2.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P29 3.没有任何规则能告诉我们一幅画或一个雕像什么时候才合适。多看作品,我们的能力就会逐渐地增长,逐渐感受到历代艺术家所追求的那种和谐。我们对那些和谐感受越深,就越能欣赏它们。P36 4.在公元7世纪至8世纪,一些被伊斯兰宗教征服的地区,由于不准表现人物,东方的工匠就放纵想象去制作最精细的花边装饰,为阿拉伯式图案。P143 5.宗教对艺术的冲击在中国更为强烈。P147 6. 在画中寻求细节,然后再把它们跟现实世界进行比较的作法,在中国人看来幼稚肤浅。他们要在画中找到流露出艺术家激情的痕迹。P153 7.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旦艺术家最终彻底绝念于把事物表现成我们眼见的样子,他们的面前将会展现多么伟大的前景。P181 8.意大利和佛兰德斯艺术家在15世纪开始时新发现已经震动了整个欧洲。新观念:艺术不仅可以用来动人地叙述宗教故事,还可以用来反映出现实世界的一个侧面。P247 9.在15世纪,艺术界分成若干不同的学校-----在意大利,佛兰德

斯和德国,几乎每个小城镇都有自己的绘画学校。但是学校的概念和我们今天的是不一样的,更多的具有学徒的性质。P248 10.这里的危险是,艺术家的新能力会把他最珍贵的天赋毁灭掉,使他无法创造一个可爱而惬意的统一体。P262 11.我们内心的“埃及人”本性可以被压抑,但是绝对不能被彻底摧毁。P562 12.表现主义艺术使公众烦恼之处与其说是自然遭到歪曲,不如说是作品失去了美。P564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_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_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艺术的故事》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 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 仅供大家参考。 《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 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这本书既不是简单地罗列 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 贡布里希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一般公众已经安于一种观念,认为艺术家就应该创作艺术,跟鞋匠制作靴子没有多大 差别。这种观念等于说,一个艺术家应该创作他曾看见过被标名为艺术的那种绘画或雕塑。人们能够理解这个含糊的要求,但是遗憾,那正是艺术家唯一做不到的事情。以前已经做过的东西不再出现任何问题,也就没有任何任务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干劲。但是批评家和“博学之士”有时也有类似的误解之过。 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 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 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贡布里希的讲述完美而亲切,平易近人的作品,艺术理论被以通俗的方式叙述出来, 作为例子的艺术品的选用真的很合适。读者和作者也可以取得较好的互动。他所要阐释的 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 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无论哪种社会,贡布里希所关心的是艺术 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不是一个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而是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 问题吸引着艺术家奉献他们的才智与精力。我们应当感激各个时代的艺术家,正是靠他们的辛勤劳作,解决了审美领域中那些潜在的问题而汇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世界。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8篇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8篇 【一】 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不论成功与失败,谢幕时只要有喝彩!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的人生无悔的选择》。 每个人一生都会积累或多或少的财富,商人商海沉浮,积累万贯家私;政客仕途风云留下权钱名誉;学者高端领域著书立传名垂青史;而教师回首一生留下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我家的书房里有一面照片墙,记录着我和我教过的一批批孩子们的合影留念,每当看到这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一段段感人的故事都历历在目。 “我曾想做一个伟人,但没有成功;后来我又想做伟人的妻子,业已失败;现在我想通了,我要做伟人的老师。”这是初中时,我的一位女教师说过的话,就这一句话让我心中“做老师的种子”开始萌芽了。然而,命运总是与我开玩笑,直到我婚后的一次偶然机遇。才让我圆了今生的教师梦。村里打算筹建幼儿园没有合适的人选,村长问我愿不愿意当这个“孩子王”?我毫不犹豫的辞去了当时优越的工作,回村筹建幼儿园。

刚筹建时,只有四个孩子,我一连几个晚上,摸黑跑了一家又一家,上门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记得在去王静小朋友家时,被迎面扑来的大狗咬伤了脚,托着伤脚回家,爱人心疼的说:“算了吧,我们不受这份罪。”公婆也劝说为了60元钱不值得,“不!只要我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干到底”我倔强的回答;回想当时真可谓跑断了腿、磨破了嘴,至今腿上还留有狗咬的伤疤。终于我的热情打动了家长,全村混合龄18名孩子都入园了。 当时,没有课本,我就自己编绘教材装订成册,让每个孩子人手一册,没有玩教具,我就带领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并自费为孩子们买来图书文具,搬来自己的嫁妆橱子做玩具厨,并拿来了自己新买的录音机,在破旧的村委大院里,热热闹闹的开办起了村里有史以来第一所幼儿园。 几个月下来,我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我用耐心、细心、爱心换来了家长和村委的认可。我对工作认真严谨,对孩子视如己出,哪个孩子衣服脏了她给洗,头发乱了她给梳,剪指甲、系鞋带。我的原则是:让每个孩子干干净净的来安安全全的回。家长们都说,孩子交给我最放心了。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自费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经过考试同年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成为一名真正的幼儿教师。通过我的努力本村适龄幼儿入园率100%,还吸引了镇直机关的孩子来我村的幼儿园上学。李宁、夏斌、刘璐、孙振、候光现在都已经是大学生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