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

一、概念

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 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奥肯定律(Okun's law)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 的下降,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的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的交替关系。其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NP便低于潜在GNP3%。例如,假定失业率为8%,比自然失业率高2%,那么按照奥肯定律,实际GNP就比潜在GNP低6%。

然而,这条规律如今在中国似乎不灵了。因为,当中国正在为经济增长欢呼时,却发现失业率也在

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大面积运用。机器代替了人力,导致了失业率的上升。

二、中国现状

GDP与人口增长

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会直接制约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他于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论证了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他还认为,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2,即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左右。奥肯定律在国内外得到普遍的认同。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人们期望的那么多的就业岗位。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率,年平均达

到9.4%,但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1985—1990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1999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数据显示,1991年以来,中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前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奥肯定律在中国出现变异。

三、奥肯定率变异的原因分析

经济结构

中国GDP近年变化图

首先,中国经济距离长期的良性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增长优先论”,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飞速增长的势头,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表现在GDP的大幅增长,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全面发展。因为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加,还意味着随着产出增加而出现的投入与产出在结构上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变化在内的经济进步。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这段时期,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随着GDP的增长而得到全面解决,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还相当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同阶段的发达国家相比比重偏低;国有企业的诸多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劳动力教育和培训水平还跟不上形势的需要。

就业压力

其次,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加大了当前的就业压力。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普遍存在冗员数量庞大、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改革中,相当多的人员离岗或下岗,但由于这些被释放出的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所拥有的技能有限,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而经济增长对过剩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又远小于市场供给,导致相当多的人员在下岗后不能重新就业。因此反映在统计中的数据是国有企业效率得到提高,盈利能力增强,GDP逐年增长,但失业率却处于上升趋势。

劳动力转移

再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是另一原因。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有4.5亿,剩余劳动力有近两亿人,每年有1000余万人转入城镇现代部门就业,而这些就业人员一般没有列入到统计中的从业人数中去,但占据了计入统计中的城镇需就业、再就业人员的岗位,使得这些年尽管经济增长较快,但城镇登记失业率却在不断上升。

对策建议

调整产业结构

1、调整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服务业为主来带动需求。对于传统产业,一是要积极扶持支柱性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推动这两个能带动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健康发展,以扩大就业;二是要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深加工附加值,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延长产品链,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要加速制造业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的重组。对于服务业,由于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倡导而不大力推行的产业。事实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第三产业是就业增长弹性最大、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

适合国情

2、面对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稀缺的资本资源,在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特别注意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及技术密集产业的协调发展、合理布局。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程度相对较高、资本密集程度和技术能力适中的产业,增加产业中的劳动含量,提高劳动投入的贡献率。民营经济

3、推动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三非”就业。首先,要培育非公有制企业,它可以为消化大量的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创造环境。2001年中国平均每天就有4000多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民营企业实现再就业。其次,提倡非正规就业。相对于正规就业而言,非正规就业是指未签订劳动合同、无法建立或暂无条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一种就业形式。随着市场导向机制的建立,非正规就业比例逐步上升是一种必然趋势,承认非正规就业将有助于再就业问题的解决。第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密集型产业

4、发挥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根据要素禀赋学说,一国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应生产和出口本国资源相对丰富的产品,进口资源相对稀缺的产品。中国现阶段的要素禀赋特征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发展国际市场所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应成为中国现阶段出口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可以增加资本积累,在就业压力逐步缓和时,再逐步转到重点引进和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达到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应用实践

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非线性动态关联研究就是用奥肯定律来做的。对非线性形式奥肯方程的系数估计,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对失业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经济处于衰退期,经济增长对失业影响为负,即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拉动作用,但是拉动系数较小。在经济处于扩张期,经济增长对失业影响为正,即经济增长对就业不但没有拉动作用,反而有抑制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技术的进步究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导致大量失业?1990年皮萨里德斯(Pissarides)的研究表明,如果生产力的增长涉及各行各业与所有企业,最终必然增加就业,其原因是各企业会在生产力迅速增长时投入更多的劳动力以适应资本投入的需求。然而,经济历史的发展表明,技术进步并不能同时在各行各业和所有企业同等程度地提高生产力,相反,有些行业生产力提高快,有些行业生产力提高慢。这样技术进步一方面创造出一些新的职位,另一方面又摧毁一些职位。只要技术创新,就会通过自动化、知识技能老化,以及与创造性毁灭相联系的破产危险等方式引起就业下降。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Aghion)与彼得.霍依特(PeterHowitt)在《内生增长理论》中构造了一个模型

其中,u为失业率,为生产单位的生命期,g为经济(或生产率)增长率,p(v)为工作岗位的匹配速度。也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可能的正相关关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新兴产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较大,经济增长较快,对就业的需求较少。在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性产业,引进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远小于对劳动力的排挤作用。而在经济扩张期,是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都快速增长的时期,技术进步的创造性毁灭作用远远大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所以表现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正相关关系;而在经济衰退期,恰是传统产业改革、增长的困难期(中国实际如此),只有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增长,因此就业效果表现为正,经济增长对失业影响为负。

(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8%下降为15.2%,下降了1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8.2%上升为53%,上升了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3.8%上升为31.8%,上升了8个百分。点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Aghion)与彼得.霍依特(PeterHowitt)在《内生增长理论》一书中指出:技术的进步究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导致

大量失业?生产力的增长与失业究竟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对于这样的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一种比较常见的观点认为,由于技术的进步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导致失业的增加;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生产力的增长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刺激了需求,并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1990年皮萨里德斯(Pissarides)的研究表明,如果生产力的增长涉及各行各业与所有企业,最终必然增加就业,其原因是各企业会在生产力迅速增长时投入更多的劳动力以适应资本投入的需求。然而,经济历史的发展表明,技术进步并不能同时在各行各业和所有企业同等程度地提高生产力。相反,有些行业生产力提高快,有些行业生产力提高慢。这样技术进步一方面创造出一些新的职位,另一方面又摧毁一些职位。只要工业创新就会通过自动化、知识技能老化,以及与创造性毁灭相联系的破产危险等方式引起就业下降,增长与失业就长期而言存在一种正面的权衡。这种现象与戴维斯和哈提万格的经验性研究成果相符,他们的结论表明,失业高峰期正是工作的高速流转期。生产力增长的最终结果形成了劳动力的重新配置。

然而,快速的技术进步是否使原有职位的毁灭快于其所新增加的职位。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霍依特通过考察创造性毁灭对增长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分析单个企业工作创造和失业时,把增长率作为外生变量,然后通过与创新的过程相联系来使增长率内生化。

详细说明

宏观经济政策有三个主要目标:高GDP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这三个目标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是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有的书中对这些数量关系作了估计。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 A.Dornbusch)等所著的《宏观经济学》第八版129页有如下论述:如通货膨胀预期不变,通货膨胀率减少1个百分点,失业率会增长2个百分点。失业率增加2个百分点,GDP 会减少4%。因而,通货膨胀率减少1个百分点,GDP会减少4%。

当然,这些数量关系不一定准确,而且,因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有差异。但是,这些数量关系,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确实有重要作用,需要认真地加以探索。

大家知道,在这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一是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ps)首先提出的。它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从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可以估计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数量关系。二是奥肯定律。奥肯(A.M.Okun)是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曾任约翰逊总统时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为了使总统、国会和公众相信,如果把失业率从7%降到4%,会使全国经济受益匪浅,便根据统计资料估算,由于降低失业率而带来的实际GDP的增加数额,结果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这个定律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可靠的经验定律之一。什么是奥肯定律?萨谬尔森(P.A.Samuelsm)和诺德豪斯(W.D.Nordhaus)合著的《经济学》第16版第456页作了确切表述:按照奥肯定律,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快2%,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慢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GDP是指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是市场价值之和。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 也称充分就业GDP。所谓充分就业,是指所有愿意在现行工资下工作的人都就业。就美国来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失业率为5.5%时,就算充分就业。潜在GDP是由一国经济的生产能力决定的。生产能力又决定于可获得的资源(劳动、资本、土地等)和技术效率。潜在GDP趋于缓慢而稳定的增长,而实际GDP 则在经济周期中波动很大,往往与潜在GDP出现背离。在经济衰退时期,实际GDP低于潜在GDP;在经济高涨时期,实际GDP会在短期内高于潜在GDP。

按照奥肯定律,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失业率。例如,美国1979—1982年经济滞涨时期,GDP 没有增长,而潜在GDP每年增长3%,3年共增长9%。根据奥肯定律,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 增长低2%,失业率会上升1个百分点。当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9%时,失业率会上升4.5%。已知1979年失业率为5.8%,则1982年失业率应为10.3%(5.8%+4.5%)。根据官方统计,1982年实际失业率为9.7%。与预测的失业率10.3%相当接近。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

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

应当着重指出,奥肯定律论述的失业率与GDP的数量关系是失业率变动与潜在GDP增长率减实际GDP增长率这个差额的数量关系。可列出公式如下:

失业率的变动=—1/2(实际GDP增长率—潜在GDP增长率)

已知:潜在GDP增长率为3%,当实际GDP增长率为3%,这两个增长率的差额为0时,失业率保持不变;当实际GDP增长率为5%,比潜在GDP增长率大2%时,失业率会下降1%;当实际GDP增长率为—1%,比潜在GDP增长率小4%时,失业率会上升2%。

上式是从实际GDP增长率与潜在GDP增长率的差额求出失业率的变动,我们也可用下式从失业率的变动求实际GDP增长率。

实际GDP增长率=3%—2*失业率的变动

如果失业率保持不变,实际GDP增长率为3%,如果失业率上升2%,实际GDP增长率为—1%,即下降1%;如果失业率下降1%,实际GDP增长率为5%。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宏观经济学书籍中,把奥肯定律表述为:失业率变动与实际GDP增长率的数量关系。如前面引用的多恩布什等所著的宏观经济学第八版129 页提到:按照奥肯定律,失业率增加两个百分点,GDP会减少4%。又如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著《经济学》第二版835页(中译本下册758页):“根据奥肯的研究,失业率每下降1%,产品增加3%。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仍然认为,产品增加的比例大于就业,尽管没有奥肯说的那么大。现在的估算预测,失业率每增加1%,产出将相应减少2—2.5%。”他们这样表述奥肯定律,也许是为了行文简练。但是,只谈实际产出增长与失业率变动的关系,而不联系到潜在产出的增长,显然是不妥当的。因为,如果把潜在产出增长排除在外,则前面提到的从失业率的变动求GDP增长率的公式可简化如下:实际GDP增长率=—2*失业率的变动

按照这个公式,如果失业率不变,实际GDP的增长率为0(前面答案增长3%);如果失业率上升2%,实际GDP增长会下降4%(前面答案是下降1%);如果失业率下降1%,实际GDP增长为2%(前面答案是增长5%)。这些答案与前面的答案完全不同,显然是不对的。

可见,研究实际GDP增长与失业率变动的关系,必须根据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是快还是慢,以及快多少和慢多少,决不能只根据实际GDP增长,而置潜在GDP增长于不顾。

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中,怎样考虑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呢?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将持续严峻,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很大,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长期以来始终对就业形成强大压力。在这个客观现实面前,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研究我国的失业率与GDP 增长的数量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

据报刊报道,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有如下几种:一是计算GDP增加1%,可以增加多少个就业岗位。如有人根据统计数字,1991年到1998年7年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11.2%,非农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增加1400万人。7年累计增加9805万人。GDP每增加1%,可以为非农业提供12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二是计算就业产出弹性,即GDP增加1%,将使就业增加百分之几。现在我国就业产出弹性有稳步下降趋势。进入1990年后,基本上在0.1上下徘徊。1992年最低为0.082,1991年最高为0.151。还有是计算GDP增长与失业率变动的关系。有的经济学者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当GDP保持在6%以上的增长水平时,GDP每增加1%,失业率降低两个百分点。第三种研究的思路较好。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奥肯定律的影响。总的来说,我国的失业率与GDP增长的数量关系问题,还有待于解决,我认为关键在于要准确理解奥肯定律。

最后,我们讨论与奥肯定律有关的两个理论问题。—是奥肯定律与隐性失业。当经济由峰顶转入衰退时,失业增加,就业减少,GDP减少。按照奥肯定律,失业率每增加1%,就业减少1%,GDP减少2%。GDP减少的百分比大于就业减少的百分比。就企业来说,当市场需求减少时,产量减少与就业减少似乎应当是同比例的,产量减少2%,企业应解雇员工2%。但实际上,解雇员工往往少于2%。这是因为,企业感到雇用和培训员工的费用很高,产量减少时解雇员工,产量增加

时再招收员工,损失太大。而且,企业还担心被解雇的员工会到其他企业工作,将来需要时招不回来。所以,在需求下降,产量减少时,企业宁可让一部分多余的员工留在工作岗位上暂时休闲。这些员工虽然未失业,但实际上并不干活,与失业员工一样,被称为隐性失业。

二是奥肯定律与收益递减规律。这个规律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按照这个规律,在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机械等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单位劳动所能作用的其他要素越来越少,劳动的边际产量下降。就是说,产量增加的百分比小于就业量增加的百分比。而按照奥肯定律,当经济走出衰退,由谷底转入扩张时,失业减少,就业增加,GDP增加。失业减少1%,就业增加1%,GDP增加2%。GDP增加的百分比大于就业增加的百分比。这样,奥肯定律似乎与收益递减规律相矛盾。其实不然,如前所述,在经济衰退时,企业有隐性失业,有不少员工在岗位上并不干活。当经济走出衰退,转入扩张时,需求增加。这些隐性失业者可以更充分地干活。这是使产出增加的百分比大于就业增加的百分比的奥秘所在。

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宏观经济政策有四个主要目标:低失业率、价格水平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如何实现以及他们之间有什么定性或定量关系,是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有的书中对这些数量关系作了估计。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A.Dornbusch)等所著的《宏观经济学》第八版129页有如下论述:如通货膨胀预期不变,通货膨胀率减少1个百分点,失业率会增长2个百分点。失业率增加2个百分点,GDP会减少4%。因而,通货膨胀率减少1个百分点,GDP会减少4%。 当然,这些数量关系不一定准确,而且,因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有差异。但是,这些数量关系,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确实有重要作用,需要认真地加以探索。 大家知道,在这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一是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ps)首先提出的。它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从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可以估计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数量关系。二是奥肯定律。奥肯(A.M.Okun)是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曾任约翰逊总统时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为了使总统、国会和公众相信,如果把失业率从7%降到4%,会使全国经济受益匪浅,便根据统计资料估算,由于降低失业率而带来的实际GDP的增加数额,结果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这个定律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可靠的经验定律之一。什么是奥肯定律?萨谬尔森(P.A.Samuelsm)和诺德豪斯(W.D.Nordhaus)合著的《经济学》第16版第456页作了确切表述:按照奥肯定律,GDP 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快2%,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慢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GDP是指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是市场价值之和。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所谓充分就业,是指所有愿意在现行工资下工作的人都就业。就美国来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失业率为5.5%时,就算充分就业。潜在GDP是由一国经济的生产能力决定的。生产能力又决定于可获得的资源(劳动、资本、土地等)和技术效率。潜在GDP趋于缓慢而稳定的增长,而实际GDP则在经济周期中波动很大,往往与潜在GDP出现背离。在经济衰退时期,实际GDP低于潜在GDP;在经济高涨时期,实际GDP会在短期内高于潜在GDP。 按照奥肯定律,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失业率。例如,美国1979—1982年经济滞涨时期,GDP 没有增长,而潜在GDP每年增长3%,3年共增长9%。根据奥肯定律,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2%,失业率会上升1个百分点。当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9%时,失业率会上升4.5%。已知1979年失业率为5.8%,则1982年失业率应为10.3%(5.8%+4.5%)。根据官方统计,1982年实际失业率为9.7%。与预测的失业率10.3%相当接近。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 应当着重指出,奥肯定律论述的失业率与GDP的数量关系是失业率变动与潜在GDP增长率减实际GDP增长率这个差额的数量关系。可列出公式如下: 失业率的变动=—1/2(实际GDP增长率—潜在GDP增长率) 已知:潜在GDP增长率为3%,当实际GDP增长率为3%,这两个增长率的差额为0时,

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

第一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 学时:3 重点:第3、5节(本章主要从旧知识引出新概念,衔接内容)难点:分压定律 第一节分子、原子(自学,中学已讲过) 第二节元素(element) 一、元素(中学学过) 二、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原子 氧有三种核素168O核素178O核素188O核素 称氧16核素氧17核素氧18核素 ↓ ̄ ̄ ̄ ̄ ̄ ̄ ̄ ̄ ̄ ̄ ̄ ̄ ̄↓ (同位素) 三、同位素(中学学过) 第三节国际单位制(SI)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一、国际单位制(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es)(SI制) SI制是1960年第11届国际单位计量大会建议并通过的一个单位制是以米(m)、千克(Kg)、秒(s)公制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克服了各种单位制并存所带来的混乱现象。我国是1977年首次试行的,1984年正式出版宣布,从1991年起正式是实行国际单位制。 SI制有7个基本单位,2个辅助单位 7个单位质量Kg(千克)、电流A(安培)、长度m(米)、时间s(秒)、光强度Cd(坎德拉)、 物质的量mol(摩尔)、热力学温度K(开尔文)辅助单位(2个)平面角rad(弧度)、立体角sr(球面角)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自学) 三、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1、定义:中学定义: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 有阿佛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1971年10月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定义摩尔。 ⑴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的包含的基本单元数 与0.012Kg C-12的原子数目相等。 ⑵在使用摩尔时,基本单元应严以说明。可以是原子、分子、 离子、电子及其它粒子,或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2、理解: 系统:指我们研究的对象,也就是物质体系。 基本单元:指某种微粒,或这些微粒的特定组合,如分子、 原子、离子等。 如:Cu,H2O,Cu2+,C=C,C—C 反应Cu2+ + Zn == Cu + Zn2+特定组合 摩尔单位:是计数单位,不是计量单位,使用摩尔时,其基本单元必须指出。 四、摩尔质量 1mol某基本单元的物质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用符号“M” 表示,单位“g/mol”(中学学过,不多讲了)。 第四节相对原子质量和分子质量 (Relative Atomic Mass and Relative Moleculor Mass)其实这一节中学也学过,就是过去所说的原子量和分子量。中学定义以一种碳原子12C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树脂。这是一个相对值,因此称其为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更科学,更准确。 一、相对原子质量(自己看书) 二、原子质量和平均原子质量 1、原子质量:某核素一个原子的质量称为该核素的原子质量。 单位“μ”或“mμ”,“amμ” 2、平均原子质量:不同的元素由于其原子核内中子数不同而只有多种核素,那么不同的核素由于具有不同的原子质量,而且在自然界中所占比例不同,所以我们为了更准确地确定原子质量,采用平均质量。 平均原子质量=核素的原子质量×丰度

宏观经济学(已整理)

红色字体表示正确的选项。里面有一个没有选答案的选择题和一个灰色的判断题都表示不确定。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绪论 一、单项选择 1.宏观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是()。 (A) 就业;(B) 物价; (C) 国民收入;(D) 经济增长。 2.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是() (A) 马克思;(B) 亚当.斯密; (C) 马歇尔;(D) 凯恩斯。 3.宏观经济政策偏重于()方面的管理和调节。 (A) 需求;(B) 供给; (C) 价格;(D) 就业。 4.“滞胀”的含义是指()。 (A) 经济增长与就业停滞并存的现象;(B) 经济增长与物价停滞不动并存的现象; (C) 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D) 经济停滞与通货紧缩并存的现象。 5.宏观经济学又可称之为()。 (A) 国民收入理论;(B) 价格理论; (C) 经济增长理论;(D) 就业理论。 6.国民收入决定的众多模型可以统一称之为()。 (A) 供求模型;(B) 总供求模型; (C) IS——LM模型;(D) 总支出——总收入模型。 7、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的自行调节,其结果是()。 A:存在缺陷;B、不存在缺陷; C、看条件; D、不确定。 8、以下哪个问题不属于宏观经济学直接研究的问题或范畴。() A、就业问题; B、物价问题; C、经济增长问题; D、新兴产业成长问题。 9、下述哪一个不属于凯恩斯的三大心理定律?() A、消费倾向递减定律; B、资本投资的效率递减定律; C、奥肯定律; D、灵活偏好定律。 10、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是()。 A、IS-----LM模型; B、AE-----Y模型; C、AD----AS模型; D、IS-----LM——BP模型。 11、完美的市场是指()。 A、供大求小; B、求大供小; C、供求相等; D、供求相等,充分就业。 11、打破资本投资的效率递减的条件是()。 A、货币无限供给; B、资源无限供给; C、需求趋于无限; D、技术进步。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一、电路基本概述 1.电流流经的路径叫电路,它是为了某种需要由某些电工设备或元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它的作用是A:实现电能的传输和转换;B:传递和处理信号(如扩音机、收音机、电视机)。一般电路由电源、负载和连接导线(中间环节)组成。 (1)电源是一种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或电信号的装置,如:发电机、电池和各种信号源。 (2)负载是将电能或电信号转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或信号的用电装置。如电灯、电动机、电炉等都是负载,是取用电能的设备,它们分别将电能转换为光能、机械能、热能。 (3)变压器和输电线是中间环节,是连接电源和负载的部分,它起传输和分配电能的作用。 2. 电路分为外电路和内电路。从电源一端经过负载再回到电源另一端的电路,称为外电路;电源内部的通路称为内电路。 3.电路有三种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 (1)通路是连接负载的正常状态; (2)开路是R→∝或电路中某处的连接导线断线,电路中的电流I=0,电源的开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电源不输出电能。例如生产现场的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开路,开路电压很高,将对工作人员和设备造成很大威胁; (3)短路是相线与相线之间或相线与大地之间的非正常连接,短路时,外电路的电阻可视为零,电流有捷径可通,不再流过负载。因为在电流的回路中仅有很小的电源内阻,所以这时的电流很大,此电流称为短路电流。 短路也可发生在负载端或线路的任何处。 产生短路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绝缘损坏或接线不慎,因此经常检查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情况是一项很重要的安全措施。为了防止短路事故所引起的后果,通常在电路中接入熔断器或自动断路器,以便发生短路时,能迅速将故障电路自动切除。 4、电路中产生电流的条件:(1)电路中有电源供电;(2)电路必须是闭合回路; 5、电路的功能:(1)传递和分配电能。如电力系统,它是由发电机,升压变压器,输电线、降压变压器、供配电线路和各种高、低压电器组成。(2)传递和处理信号。如电视机,它接收到

宏观经济学

[试题分类]: 试卷分类/145宏观经济学 1、GDP衡量的是 D.一年中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答案:D 3、名义GDP上升7.2%,价格指数从123.5上升到128.5,则实际GDP上升 C.2.2% 答案:C 4、属于NI但不属于PI的是A.社会保险税答案:A 5、利率下降将分别导致债券价格与投资量 A.下降、上升答案:A 7、当目前经济社会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点位于IS曲线上方,LM曲线的下方,则此时有 A.i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习题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习题 一.选择题 下列有关同位素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 A. 质量数相等,原子序数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B. 质量数和原子序数都相等,化学性质不同 C. 质量数不相等,原子序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 D. 质量数不相等,原子序数相等,化学性质不同 原子的摩尔质量,正确的描述是指( ) A. 任何一摩尔原子的质量 B. 标况下,一摩尔原子的质量 C. 含有阿佛加德罗数目个原子的质量 D. 数值上等于原子量,单位为g·mol -1的质量 一种未知气体,在一台扩散仪内以15.0mL·s -1的速度扩散,而此仪器内甲烷气体以30.0mL·s -1的速度扩散,则未知气体的分子量为( ) A. 64 B. 32 C. 144 D. 72 完全中和10升0.01mol·L -1 H 2SO 4需NaOH 的物质的量为( ) A. 0.2mol B. 2mol C. 0.5mol D. 0.4mol 与20克SO 3所含氧原子个数相同的CO 2的质量为( ) A. 33克 B. 44克 C. 16.5克 D. 22克 3.1克磷与氯气反应,生成PCl m 和PCl n 混合物,已知PCl m 和PCl n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PCl m 和PCl n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 A. 3 B. 2 C. 0.06 D. 0.04 E. 0.05 一定量的某气体于300K 时装入10升密闭容器中,此时压力为91.2kPa ,若温度升高为360K ,容器压缩为原来的3/4,此时压力将变为( ) A. 68.4kPa B. 121.6kPa C. 146kPa D. 73kPa 将等体积的氧气和氢气放入钢瓶中,此时的温度为423K ,压力为20.26kPa , 经点燃爆炸并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则P 总, P 2 O 分别为( )kPa A. 10.133 B. 15.199 C. 5.066 D. 0.1 E. 0.05 将100kPa 压力下的氢气150mL 和45kPa 压力的氧气75mL 装入250mL 的真空瓶,则氢气和氧气的分压分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圆中的基本概念及定理(习题)

圆中的基本概念及定理(习题) ? 巩固练习 1. 一条排水管的截面如图所示,已知排水管的截面圆半径OB 为10,截面圆圆 心O 到水面的距离OC 为6,则水面宽AB 的长为( ) A .16 B .10 C .8 D .6 第2题图 2. 如图,AB 是⊙O 的弦,OD ⊥AB 于点D ,交⊙O 于点E ,则下列说法不一定 正确的是( ) A .AD =BD B .∠ACB =∠AOE C .AE ︵=BE ︵ D .OD =DE 3. 如图,AB 为⊙O 的直径,CD 为弦,AB ⊥CD ,若∠BOC =70°,则∠A 的度 数为( ) A .70° B .35° C .30° D .20° A O D C O C B A 第3题图 第4题图 4. 如图,⊙O 是△ABC 的外接圆,∠BAC =60°,若⊙O 的半径OC 为2,则弦 BC 的长为( ) A .1 B C .2 D .5. 6. E O D C B A

A 第6题图 第7题图 7. 如图,已知⊙O 是△ABC 的外接圆,且∠C =70°,则∠OAB = __________. 8. 如图,点O 为优弧ACB 所在圆的圆心,∠AOC =108°,若点D 在AB 的延长 线上,且BD =BC ,则∠D =_________. O D C B A 第8题图 第9题图 9. 如图,以原点O 为圆心的圆交x 轴于A ,B 两点,交y 轴的正半轴于点C , D 为第一象限内⊙O 上的一点,若∠DAB =20°,则∠OCD =_________. 10. 某蔬菜基地的圆弧形蔬菜大棚的剖面如图所示,已知 AB =16 m ,半径OA =10 m ,则中间柱CD 的高度为______m . C D B O A D C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1. 如图,“圆材埋壁”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问题:“今有 圆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道长一尺,问径几何.”用几何语言可表述为:CD 为⊙O 的直径,弦AB ⊥CD 于点E ,若CE =1寸,AB =10寸,则直径CD 的长为_________. 12. 如图,点A ,B ,C ,D 在⊙O 上,点O 在∠D 的内部,若四边形OABC 为 平行四边形,则∠OAD +∠OCD =______.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1)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GDP是以货币表示的一个量值。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避免对中间物品的重复计算。 通货膨胀:是指物品与劳务货币价格的普遍持续上升。 失业率: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衡量一国失业程度最重要的统计指标。 节俭的悖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于个人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来说是坏事,凡是增加消费会增加总支出,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购买支出和自发税收增加的数量相同时,均衡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或政府税收)变动的比率。 预算赤字(BS):(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 预算盈余(BD):(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政府收入超出支出的部分,即政府的税收大于政府购买支出与转移支付的部分。 IS曲线:表示使产品市场均衡的利率与收入(产出)的各种可能的组合。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既定的目标,改变货币供给量,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为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而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所进行的变

动措施。 流动性陷阱:是指货币的利率弹性无限大,以至于公众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之下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在极端凯恩斯主义情况下,货币政策效应为零。在利率足够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低于正常利率此时人们都持有货币不再持有债券,即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变为无限大。95+59 因此,当LM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的作用达到其最大限度。 LM曲线:描述了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收入的所有组合。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它是指当基础货币变动一单位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规模,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使得私人部门的投资减少的现象。 赤字:当政府支出大于其收入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 公债:是指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许多工人的暂时失业与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密切相关,这种情况成为周期性失业。

1电路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电路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知识要点 ·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理解电流、电压和电功率;理解和掌握电路基本元件的特性; ·掌握电位和电功率的计算;会应用基尓霍夫定律分析电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电工电子设备种类日益繁多,规模和结构更是日新月异,但无论怎样设计和制造,几乎都是由各种基本电路组成的。所以,学习电路的基础知识,掌握分析电路的规律与方法,是学习电工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学习电机、电器和电子技术的基础。本章的重点阐明有关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元件特性和电路基本定律。 1.1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 电路的概念 1. 电路及其组成 简单地讲,电路是电流通过的路径。实际电路通常由各种电路实体部件(如电源、电阻器、电感线圈、电容器、变压器、仪表、二极管、三极管等)组成。每一种电路实体部件具有各自不同的电磁特性和功能,按照人们的需要,把相关电路实体部件按一定方式进行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个电路。如果某个电路元器件数很多且电路结构较为复杂时,通常又把这些电路称为电网络。 手电筒电路、单个照明灯电路是实际应用中的较为简单的电路,而电动机电路、雷达导航设备电路、计算机电路,电视机电路是较为复杂的电路,

但不管简单还是复杂,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都离不开三个基本环节:电源、负载和中间环节。 电源是向电路提供电能的装置。它可以将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化学能、热能、机械能、原子能等转换为电能。在电路中,电源是激励,是激发和产生电流的因素。负载是取用电能的装置,其作用是把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如:机械能、热能、光能等)。通常在生产与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电灯、电动机、电炉、扬声器等用电设备,都是电路中的负载。中间环节在电路中起着传递电能、分配电能和控制整个电路的作用。最简单的中间环节即开关和联接导线;一个实用电路的中间环节通常还有一些保护和检测装置。复杂的中间环节可以是由许多电路元件组成的网络系统。 图1-1所示的手电筒照明电路中,电池作电源,灯作负载,导线和开关作为中间环节将灯和电池连接起来。 图1-1手电筒照明实际电路 2. 电路的种类及功能 工程应用中的实际电路,按照功能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完成能量的传输、分配和转换的电路。如图1-1中,电池通过导线将电能传递给灯,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这类电路的特点是大功率、大电流;二是实现对电信号的传递,变换、储存和处理的电路,如图1-2是一个扩音机的工作过程。话筒将声音的振动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即相应的电压和电流,经过放大处理后,通过电路传递给扬声器,再由扬声器还原为声音。这类电路特点是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会计类专业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理论体系,并能够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 二、考试方法、时间、题型大致比例 1、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题型大致比例:选择题:30%;判断题:10%;计算题:20%;作图分析题、简答题:30%;论述或案例题:10%。 三、考试的内容及考试要求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0分值 1.考试内容:①宏观经济学的特点②国内生产总值③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④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⑤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⑥名义GDP和实际GDP 2.考试要求:⑴识记:GDP;GNP;NDP;NI;PI;PDI;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 ⑵领会: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和收入两种方法;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实际和名义GDP的折算。⑶应用: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式。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5 分值 1.考试内容:①均衡产出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③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④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⑤乘数论⑥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乘数⑦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⑧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2.考试要求:⑴识记: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乘数的系列概念。⑵领会: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均衡条件以及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⑶应用:影响因素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以及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条件。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20 分值 1.考试内容:①投资的决定②IS曲线③利率的决定④LM曲线⑤IS-LM 分析 2.考试要求:⑴识记:投资函数;曲线;资本边际效益;投资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⑵领会:IS曲线(即产品市场均衡)和LM曲线(即货币市场的均衡)以及IS-LM模型(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曲线的图形推导;IS曲线的移动;货币需求动机: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LM曲线的图形推导;LM曲线的移动。⑶应用:理解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对均衡收入的变动和利率的变动。

西方经济学热点

二、简答..................................................................................................错误!未定义书签。 1.加速原理及其基本要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2.外延式粗放型经济增长与函式集约型增长的异同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设有哪些主要区别?错误!未定 义书签。 4.简述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要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5.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吗? ......................................错误!未定义书签。 6.何谓帕累托效率准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与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有何不同?两者向下倾斜的原 因有何不同?....................................................................................错误!未定义书签。 8.什么是“挤出效应”?...............................................................错误!未定义书签。 9.在什么条件下财政政策将会失效?在什么条件下财政政策最有效?错误!未定义书签。 10.在什么条件下货币政策将会失效?在什么条件下货币政策最有效?错误!未定义 书签。 11.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分别是如何推导出来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简述合理预期学派对政府政策有效性的观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决定住房投资的主要因素是哪些?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自)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与凯恩斯主义货币数量论的区别错误!未 定义书签。 15.(自)简述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具体过程。错误!未定 义书签。 16.(自)简述解释工资刚性的各种理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自)利润率最大化的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8.(自)当前我国投资和消费及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论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1.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理解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理论含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2.(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理解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理论含义。错误!未 定义书签。 3.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否能解释我国内需不足的现象.......错误!未定义书签。 4.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内需拉动政策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错误! 未定义书签。 5.(老)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内需拉动政策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的与现家意义。错 误!未定义书签。 6.简析2008年11月初以来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及其效果错误! 未定义书签。 7.如何看待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奥肯定律)错误!未定义 书签。 8.试论述通货膨胀类型及其成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9.(老)试论述通货膨胀理论的分类及其成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0.刘易斯拐点的理论内涵及我国政府的应对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老)刻易斯拐点的理论内涵及我国政府的应对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12.西方经济学中的失业理论和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比较分析供给学派与货币学派两者政策主张的异同?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试述新凯恩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区别。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1章 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2.解:由v c n =得: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25.2333 .1)/(1038s m s m n c v =?==水水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818.165 .1)/(1038s m s m n c v =?==玻璃玻璃 3.一高度为1.7米的人立于离高度为5米的路灯(设为点光源)1.5米处,求其影子长度。 解: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设其影子长度为x ,则有 x x +=5.157.1可得x =0.773米 4.一针孔照相机对一物体于屏上形成一60毫米高的像。若将屏拉远50毫米,则像的高度为70毫米。试求针孔到屏间的原始距离。 解: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设针孔到屏间的原始距离为x ,则有 x x 605070=+可得x =300(毫米) 5. 有一光线以60°的入射角入射于的磨光玻璃球的任一点上, 其折射光线继续传播到球表面的另一点上,试求在该点反射和折射的光线间的夹角。 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得反射角''I =60°,而有折射定律I n I n sin sin ' '=可得到折射角'I =30°,有几何关系可得该店反射和折射的光线间的夹角为90°。 6、若水面下200mm 处有一发光点,我们在水面上能看到被该发光点照亮的范围(圆直径)有多大? 解:已知水的折射率为 1.333,。由全反射的知识知光从水中到空气中传播时临界角为: n n m I 'sin ==333 .11=0.75,可得m I =48.59°,m I tan =1.13389,由几何关系可得被该发光点照亮的范围(圆直径)是2*200*1.13389=453.6(mm)

7、入射到折射率为 的等直角棱镜的一束会聚光束(见图1-3), 若要求在斜面上 发生全反射,试求光束的最大孔径角 解:当会聚光入射到直角棱镜上时,对孔径角有一定的限制,超过这个限制,就不会 发生全反射了。 由n I m 1sin =,得临界角 26.41=m I 得从直角边出射时,入射角 74.34590180=---=m I i 由折射定律 n U i 1sin sin =,得 5.68U =即 11.362U =

第1章电路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第一章电路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知识要点 ·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理解电流、电压和电功率;理解和掌握电路基本元件的特性; ·掌握电位和电功率的计算;会应用基尓霍夫定律分析电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电工电子设备种类日益繁多,规模和结构更是日新月异,但无论怎样设计和制造,几乎都是由各种基本电路组成的。所以,学习电路的基础知识,掌握分析电路的规律与方法,是学习电工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学习电机、电器和电子技术的基础。本章的重点阐明有关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元件特性和电路基本定律。 1.1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 电路的概念 1. 电路及其组成 简单地讲,电路是电流通过的路径。实际电路通常由各种电路实体部件(如电源、电阻器、电感线圈、电容器、变压器、仪表、二极管、三极管等)组成。每一种电路实体部件具有各自不同的电磁特性和功能,按照人们的需要,把相关电路实体部件按一定方式进行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个电路。如果某个电路元器件数很多且电路结构较为复杂时,通常又把这些电路称为电网络。 手电筒电路、单个照明灯电路是实际应用中的较为简单的电路,而电动机电路、雷达导航设备电路、计算机电路,电视机电路是较为复杂的电路,但不管简单还是复杂,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都离不开三个基本环节:电源、

负载和中间环节。 电源是向电路提供电能的装置。它可以将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化学能、热能、机械能、原子能等转换为电能。在电路中,电源是激励,是激发和产生电流的因素。负载是取用电能的装置,其作用是把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如:机械能、热能、光能等)。通常在生产与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电灯、电动机、电炉、扬声器等用电设备,都是电路中的负载。中间环节在电路中起着传递电能、分配电能和控制整个电路的作用。最简单的中间环节即开关和联接导线;一个实用电路的中间环节通常还有一些保护和检测装置。复杂的中间环节可以是由许多电路元件组成的网络系统。 图1-1所示的手电筒照明电路中,电池作电源,灯作负载,导线和开关作为中间环节将灯和电池连接起来。 图1-1手电筒照明实际电路 2. 电路的种类及功能 工程应用中的实际电路,按照功能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完成能量的传输、分配和转换的电路。如图1-1中,电池通过导线将电能传递给灯,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这类电路的特点是大功率、大电流;二是实现对电信号的传递,变换、储存和处理的电路,如图1-2是一个扩音机的工作过程。话筒将声音的振动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即相应的电压和电流,经过放大处理后,通过电路传递给扬声器,再由扬声器还原为声音。这类电路特点是小功率、小电流。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1)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GNP-本国国民在国外生产的部分+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部分。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6.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7.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8.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9.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10.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1.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12.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13.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或者人均GDP的增长。 14.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 15.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6.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 17.充分就业:指在一个经济中,在一定的工资率下,所有能工作而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18.经济周期: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包含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19.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20.政府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即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或下级政府,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它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形式。 2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认为,仅靠自由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就业的,必须加强国家干预。据此他提出,在需求出现不足时,应当由政府采取措施来刺激需求,而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将增加,经济就可以稳定地增长,以至达到充分就业,使生产增加。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内在稳定器”?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有哪些? 答:内在稳定器也称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财政政策)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和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是政府“稳定经济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有:自动变动的税收(特别累进税制)、政府转移支付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产出与失业的度量)

第22章产出与失业的度量 22.1 复习笔记 1.产出与增长的度量 (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给定时期内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总货币价值。名义GDP是以当年的价格水平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实际GDP是指根据价格总水平变动调整过的GDP。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关系为: 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环比加权实际GDP可用于解决某些产品(如电脑)的价格相对于基年剧烈变动而引起实际GDP不准确的问题。 (2)度量GDP:产出的价值 GDP的度量方法有三种,其最终得到的GDP数值完全相同。 ①最终产品法:GDP C I G X M =+++-; ②增加值法:GDP=所有企业增加值的总和(增加值=企业的收入-中间产品的成本); ③收入法:GDP=工资+利息支付+间接税+折旧+利润。 (收入法推导:企业收入的用途可以分解为: 收入=工资+利息支付+中间产品的成本+间接税+折旧+利润而企业的增加值是收入减去中间产品成本,即:

增加值=工资+利息支付+间接税+折旧+利润 又因为GDP=所有企业增加值的总和,得收入法核算公式。) (3)潜在GDP 潜在GDP表示如果劳动力以通常的加班水平被充分使用,厂房和设备以通常的使用率来使用,经济可能的产出。 (4)度量产出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GDP度量方法不能衡量质量的变化,如电脑等;难以衡量服务的产出;不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无法衡量。因而可能存在对产出实际增长的低估。 (5)生活水平的度量与绿色GDP GDP仅是社会总体福利指标的一部分,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等同样反映一国的生活水平,而传统的GDP通常无法反映这些。绿色GD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传统GDP度量方式的不足。绿色GDP是一个衡量指标,它从传统GDP中减去自然资源的减少。这一指标将更好地表示某一经济活动是增加一国的财富,还是通过耗尽自然资源而减少财富。生活水平应当包括环境质量的变化。 2.失业 (1)失业的经济含义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失业代表资源的使用不足。在目前市场工资下愿意并且能够工作的人们没有被有效地使用。对于使用者个人及其家庭来说,失业代表经济上的艰难和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不同的群体,失业代表不同的问题。 (2)失业统计 失业率是指寻找工作的人数与总劳动力的比率。其中,劳动力是指就业或正在积极寻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