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复习提纲:关于教育

教育学复习提纲:关于教育

第一章关于教育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所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我们书中的界定为: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主要有这样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学校教育具有制度化和专门化的特点;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三是学校教育是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四是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化起源说

该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顺从于神或天。

(二)生物起源说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1831—1902)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1870—1944)。该起源说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证明教育在人类出现之前即已存在。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它的提出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与神话起源说相比,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他用心理起源说批判生物起源说,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表面上看来,该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即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从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演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劳动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我国,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家和教育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一、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父母尽管对于孩子的成长会产生种种影响,但是如果这种影响不是父母“有意”造成的,而是他们“无意“中形成的,那么父母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者。)

(二)学习者:比起教育者来,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第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二、教育的形态

教育的形态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形态。从目前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教育本质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即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

一、什么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规定性是指教育本身固有的特性或特殊本质,是教育现象之间必然的、普遍的、内在的和稳定的联系。

二、教育本质是什么

1、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过程

2、教育是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与学校教育

一、学校的起源与学校教育的发展(见教材4-6)

(一)古代学校

1、原始社会后期学校萌芽的传说的(成均、庠xiáng)

2、奴隶社会的学校(序: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但它并非独立的教育机关;地方学校——校;稷下学宫。战国时,国力强盛的齐国在国都临缁的稷门之下建立了学府园区,建学宫的主要目的是养士)

3、封建社会(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

4、欧洲中世纪以前的学校(宫廷学校;教会学校)

(二)近代的学校

1、近代学校的类型:(美国:文实中学与州立大学;日本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专科学校制度;英国公立初等学校的出现;中国洋务派兴办学校与最早学制的出现。)

2、近代学校所具有的新特点。

(1)以法治校,普及义务教育。

(2)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3)逐步孕育并产生了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5)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在近代西方国家,教育的世俗化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

现代的学校教育‘一般具有制度化、系统化、多元性和强制性这样四个特征,并在近代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

现代学校教育的突出的特点:(参教科书)

(1)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的衔接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二、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参教材)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教育内容

主要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课程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总合。学校教育内容的最典型表现形式是课程或学科。

(四)教育途径

教育途径是指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任务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措施。学校教育的途径一般包括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

现代学校的教育功能(也可参考教材6-9)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我们教材中将教育功能界定为:“大家所期望的社会和个体的良好发展。”

二、学校教育功能的类型划分

(一)从作用的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追求,这种理想追求在教育实践中运行的实际表现,构成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学校教育(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严格地说,它不是教育自身的功能,而是教育培养的人参与社会生活而发生的功能。因此,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学校教育(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多数时期的教育以正向功能为主,但历史上也有某些时期,如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主义教育等,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也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学校教育(教育)功能可分为显形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我们的教材中指出:“人的身心发展是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个人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而学校教育在这其中的作用异常关键。(一般来讲,学校教育能提供给个体更丰富的资源,构筑个人发展更宽广的舞台。从而更容易使个体身心诸方面将发生的一切变化从可能变为现实。)(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学校为个体活跃于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舞台。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又是一个改良的社会,它为个体的社会化充当着最有效的工具。(可以超级插班生中的杰克为例展开说明)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可以师范院校中的学习与经历为例来说明)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人与人之间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是社会化的结果;不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个性,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它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

1、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因为人的生物体是自然界中最无能的,人要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达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而学校教育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重要途径。

2、学校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校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可以曾经看过的视频美国小学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独特兴趣等相关片段为例说明)

(三)学校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1、学校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谋求某种社会职业必须要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而且对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美国大学中的白发苍苍的老者获得学士学位,欣喜异常)

(四)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在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和考试,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凶手;日本军国主义教育教育抬头。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人口质量是一个表明人口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概念,它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

学校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其次,教育对于人口的再生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普及的作用。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只有教育才能够把文化从物质载体转移到人身上,与人的思想、智慧、情感建立联系,从而使文化成为影响人的行为的现实力量。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传播的文化是有选择的。选择有两个标准: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二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教育按照其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如互派留学生、教师的出国访问、学术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一方面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包括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济增长的直接重任。

2、教育通过再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第二,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第三,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的社会负向功能,有些是整体的,有些是局部的,这取决于社会的性质。

第一种情况:当社会的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总体上发挥的是负功能。反动势力得势之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也是消极的,这时教育发挥的是负向功能。

第二种情况: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如由于学校课程内容陈旧,学校所输送的人才并没有受到恰当的训练,因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这就出现了教育成果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这一方面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还会酿成社会问题,严重时会危及社会的安定。

学校德育与学生品德修养

一、学校德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道德与思想品德(参教材24页)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参教材24页)

二、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参教材24页)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和特点

(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1、我国政府对学校德育内容的规定

我国政府对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的规定,这一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由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上。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10条:①热爱祖国的教育;②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③热爱人民的教育;④热爱集体的教育;⑤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⑥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⑦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⑧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⑨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是分学段进行的。但初、高中的内容要点大致相同。主要内容如下:①爱国主义教育;②集体主义教育;③社会主义教育(高中是“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④理想教育;⑤道德教育;

⑥劳动教育(高中是“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⑦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⑧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四、学校德育的原则

(一)学校德育原则概述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来源于德育实践,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

(二)德育原则

1、客观真实性原则

我们教材中认为:“客观性原则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客观性原则也要求我们树立“注重实效,力戒空谈”

2、整体系统性原则

我们教材中认为:“人的品德心理结构具有整体性,各种具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就是要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品德问题,把学生的品德修养活动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加以综合认识和理解。”

3、辨证发展性原则

我们教材中指出:“所谓辨证的发展性原则,要求研究者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品德问题。”

4、正面教育原则

正面教育性原则,也就是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有利于年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现象和事实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通过展现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样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

5、知行一致原则

知与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6、尊重平等原则

尊重受教育者的心灵是开展德育活动的起点。尊重学生主要体现在:(1)尊重其兴趣、爱好;(2)尊重其情绪、情感;(3)尊重个体差异;(4)尊重其报复和志向;(5)尊重其选择和判断;(6)尊重其个人意愿;(7)尊重全体受教育者,一视同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合理、可行的德育活动

五、德育方法

1、说服。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这是道德教育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说服。

2、示范。示范法运用的手段主要是榜样。榜样的示范重在感染力,以德服人是一种直接示范。教师以身作则,在工作、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为人师表,躬行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表率,这是一种直接示范。此外,教师称赞的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人物,其言行举止对学生也有示范作用。

3、讨论。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就是一种通过学生集体教育学生个体的方法。

4、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就是一种引导学生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它向学生提供各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情境,通过人际或社会互动情景,再现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或社会难题。它使学生以参与者或观察者的身份,卷如这种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而由扮演所引起的一系列言语或行动、理智或情感反应,又成了学生道德探索的直接经验。

六、品德教育的模式(参考教材28-29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