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1)社会教育: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5、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中的一般问题。

6、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教育科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二者关系)。

7、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论语》;它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

9、中国战国晚期乐正克《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0、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1、1623年,英国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12、捷克夸美纽斯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班级上课制,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教育理论的独立阶段,《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一门独立学科。13、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和论著有: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爱尔维修《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等。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康德。

15、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将其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

16、实用主义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17、前苏联后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其论著有: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教育诗》;凯洛夫《教育学》。

18、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1)蔡元培:毛泽东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著《对教育方针的意见》;(2)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实践其生活教育理论;周恩来称“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著《中国教育改造》;(3)杨贤江: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新教育大纲》;(4)徐特立。1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德国瓦·根舍因1951年倡导“范例教学”理论;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20、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21、前苏联凯洛夫1951年出版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主义教学理论的诞生。

22、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1)实验法: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是德国梅伊曼。基本特征:有理论假说、有控制、有变革、可重复操作。(2)文献法:是人类用文字、图形、声频、

视频等手段记载下来的人类的认识成果。(3)行动研究法: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勒温(1944年)。

23、行动研究的进行步骤:发现问题、计划、实施、观察、反思。

24、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P22)(1)用“理性尺度”评价现实;(2)对未来教育进行预测、设计和规划;(3)依靠理论创造的舆论力量呼唤社会。

2、行动研究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行动研究以提高行为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2)强调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合作,行动与研究的结合。(3)重视及时反馈,特别是正反馈。

(4)可变性。行动研究允许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边行动边调整方案。

3、简述学习教育原理的功能及意义。(P22)

功能: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意义:(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3)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4)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三、论述题

1、阐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P15)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认为“全面”与“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作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应使“智育、体育、德育、苏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内在本质的表现”。(1)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德育,认为道德是和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它包括学生获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性格、信念、自尊心及爱劳动的精神,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苏霍姆林斯基对体育的看法是:体育首先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4)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他认为,美育通过其特有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5)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6)苏霍

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家庭与学校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选择题

1、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撰写的著作《动物界的教育》。

2、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孟禄。

3、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5、学校的产生,是在奴隶社会;同时,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

6、中国出现了官学、私学、书院三种类型;在欧洲中世纪出现了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12-13世纪出现了行会学校和商人学校。

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8、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9、严格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显著特征。

10、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魏玛1619年)。

1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12、邓小平于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3、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特点。

14、欧洲的新教育思潮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简答题

1、现代教育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3)教育形式多样化。

(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5)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也是现代教育的又一特征。(6)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面教育,反映在培养目标上则是人才的通才性和全面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P54)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3、教育民主化具体表现有哪些方面?(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4)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4、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教育有哪些特点?

(1)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

(2)社会主义教育以人类的先进思想、健康向上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文化知识和优秀的精神文明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社会主义教育比资主义教育更好地实现了教育平等。

(4)社会主义消除了民族和种族歧视,国家尤其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的发展。(5)教育与宗教分离,不受宗教影响。

5、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44)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6、简述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的区别。(P38)(1)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是制造工具;

(2)人类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为;

(3)人类劳动从一开始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4)人类劳动不是对自然界的消极被动的适应,而是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5)劳动把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促使从猿到人转变的最终完成。

7、简述古代社会的教育及特点。(P43)

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的教育,这两个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状况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剥削阶级社会性质,类似的落后生产工具,手工操作的劳动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使两个社会的教育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名词解释)(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4)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8、简述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的。(4)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简单的。

(5)原始社会末期的教育目的更加明确了、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了。

9、简述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扩大和普及了学校教育。(2)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4)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5)教学设备和手段不断更新和发展。(6)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7)广泛的宗教教育在学校中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8)民族和种族歧视在移民人口较多的国家里变成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三、论述题

1、阐述教育起源问题的认识。

(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以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因此,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2)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以美国教育家孟禄为代表,他们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多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的工切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同生物起源论的观点一样,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A、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B、教育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C、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

2、为什么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规律。(P5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规律。(1)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生产力的提

高已不再取决于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数量的增加,而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程度,取决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是否适合生产过程的需要。(2)社会政治也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旧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资本主义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但可以对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消灭旧分工以及旧的传统思想意识。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改造知识分子世界观的需要。要使全体国民既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又有相应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就需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去培养。(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然是一条重要途径。尤其在当代,国际上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都市化生活更需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教育的本质

一、选择题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特性。

2、人类社会积累经验的有效方式是教育。

3、夸美纽斯“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孟子;“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把“教育”作此解释是许慎《说文解字》。

5、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6、教育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

7、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3)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8、教育者: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在有明确目的且独立进行的自学活动中,教育者就是受教育者本人,他自己承担着教育自己的责任。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教育者主要指教师。

9、教育内容是构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

二、简答题

1、教育的质的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71)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特质)

2、在教与学构成的一对矛盾中,为什么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P88)

(1)从教育活动产生来看,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发展或延续的需要是教育活动的前提,而在教与学之矛盾两方面中,教的一面先行地理解和体现着这一需要。

(2)从对教育规律的理解、把握和利用来看,教的一面更有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从主体的结构关系来看,教的主体对学的主体的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无论是在教育内容的处理上,还是在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上都是如此。

3、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P71)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而不是什么动物界的一种普遍的活动;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人作为动物所具的生存活动。

(1)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抚育的活动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需要,因此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类的教育之生发基础不是本能的需要,而是人主体性所意识到的社会需要,尽管人也有自然的生物本能,但是教育活动的产生动力不是个体在自然中生存的需要,而是个体在

社会中生存的需要以及社会延续、发展的需要。

(2)由于没有语言也不具备明确的意识,动物不能够将自己的经验积累起来向同类传授,也不能将个体经验类化,变成共享的经验财富。

(3)所谓动物的“教育”,其最好结果不过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独立生存并维持生命。而人类的教育却不相同。由于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建立在人的意识基础上,所以从一开始就不只有适应环境的价值指向。

(4)社会性和意识性也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三、论述题

1、论述教育活动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P85)

作为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者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概括起来说,

这种联系集中体现于教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

(1)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间的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二者间又联结成复杂的双向互为主客体的关系。A、教育是由“教”与“学”复合构成的双边交互活动,而不是单纯的“教”。B、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包括在教育者的“教”的过程中,他不是消极被动、任教育者摆布的木偶,他有自己的意志、情感和需要,具有认识能力和能动精神,对外界环境能够能动地把握。C、从教育的价值取向来说,我们的教育无疑应该发展人的主动精神,培养社会实践的主体,而不是培养唯唯诺诺、低眉顺眼、被动消极的奴隶。D、教育实践也证明,随着受教育者发展水平的提高,他的能动性不仅愈益明显地体现在接受教导的学习活动中,而且体现在对“教”的活动的积极参与和能动影响中。

(2)教育活动之主客体间的联系。在教育者是主体的“教”的活动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复合客体;在受教育者是主体的“学”的活动中,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复合客体。(3)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教与学构成的一对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上)一、选择题

1、社会: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2、社会的构成要素:人口、自然环境、生产方式。

3、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生产。

4、自然环境与教育: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1)直接影响的表现:教育的价值取向上(主要价值取向是适应自然);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教育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上。

5、复式教学多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方使用,这说明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组织形式。

6、人口与教育的关系: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1)人口数量: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2)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一般是以受教育程度来表示的;社会的人口质量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3)人口的结构:有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因素是人口的年龄结构。

7、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和革命的因素。

8、决定教育目的性质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9、文化发展与教育: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

展。10、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的理解:(1)法国塔德:社会是具有共同心理的人们的集合;(2)美国派克:社会是一种包括人类行为习惯、情操、民俗等在内的遗产;(3)法国迪尔凯姆:社会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意识上的独立实体。

11、体现教育价值与功能的标准是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形成。

12、导致近代学校增设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P102)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5)生产力的发展还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科技进步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10)(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3)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

3、现代社会的特征。(P95)

(1)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的社会。(2)现代社会是科学化的社会。

(3)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4)现代社会是革命性社会。

4、简述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影响的双向性。96

(1)现代社会的总体特征预制教育的状态和走向;(2)现代教育的发展不断强化或复制着现代社会的特点。

5、为什么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不同性质?(P94)

(1)物质资料的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故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保障;

(2)生产方式决定着一个社会的面貌,社会的基本制度、阶级构成以及政治、法律、价值规范等都是由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的;

(3)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取代的时候,依附于原来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制度也必然跟着改变。

三、论述题

1、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有哪些?(P105)

(1)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这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教育最明确地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需要,教育是政治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2)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了精神生产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对教育领导权的把握主要表现在:A、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对教育实行控制或管理。统治阶级总是利用政治力量来颁布教育方针、政策,制定教育目的和制度,规定教育内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等,并以此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B、利用经济力量的控制来达到对教育的领导。国家和统治阶级可以用拨款、捐献教育经费等办法,有效地控制教育权。C、以思想宣传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控制教育。统治阶级利用国家的宣传机器,将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传播给社会,左右教育工作发展的方向。(3)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基础性条件的制约,一个社会的受教育机会是有限的,那么谁有受教育权,谁无受教育权,以及受什么样程度的教育,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人们在受教育权上的差别实质体现着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别。

第五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下)一、选择题

1、教育功能的结构: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1)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有效形式,这一命题表述了教育的本体功能。

2、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

3、促使人实现社会化的最有效形式是教育。

4、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为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6、人口的文化结构指社会分工的纵断面即学历层次的构成;人口的职业结构则指社会分工的横断面即职业类别的构成。

7、提出人力资本学说的是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揭示了教育的经济功能。

8、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功能;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9、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10、高等学校的双重任务是教学和科研。

11、欧洲古希腊出现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统一的学园—缪司学园;“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由柏林大学传承的,遵循“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原则。

1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时间是1985年。13、现代社会质量的核心制约因素是人口质量。14、实现精神文明的基本途径是教育。

15、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16、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17、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这说明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P128)

(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2、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P142)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

3、简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1)教育管理体制上,有利于教育的高质高效运行,促进教育发展。(2)教育管理的思想原则上,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员工的参与程度。

(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4、简述现代教育本体功能的主要内容。(P116)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人的培养。(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5、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什么?(P144)

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法制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多样化;教育的整体化;教育的终身化。

6、教育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其文化传播功能?(1)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2)互派留学生。

(3)国际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4)信息网络交流。

三、论述题

1、试论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P138)

(1)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经济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进一步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再次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了实现这两个转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面向经济建设,加快科技进步,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党的一系列政策说明,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重点地位、百年大计地位、优先发展地位。(2)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A、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现代社会是技术、智力竞争的时代,实质上也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因此,一个国家要保持科学技术上的优势就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B、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人口质量,而改善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C、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D、教育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文化建设需要教育的实施和普及,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建设也必须依靠教育的灌输和培养,所以教育是实现精神文明的基本途径。综上所述,把教育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英明决策,也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必然要求。

2、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论述教育的经济功能。(P126)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

要手段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这里所指的人,是具有一定智力、生产经验、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当人们还不具有任何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劳动技能时,只能是一种可能的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又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当科学技术还没有被劳动者掌握并运用于生产之前,只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使上述两种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结合起来,也就是使科学知识和人结合起来,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来自劳动生产率,一方面来自劳动者的精神投入。通过教育和训练,可全方位提高劳动者素质,并进而提高经济效益。这主要表现在:A、提高劳动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B、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减少工具的损坏率。

C、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的时间。

D、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E、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在现代生产中,推动经济发展的不再是劳动力的数量,而主要是劳动力的质量,即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加快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迅速应用。而这些人力资源的开发,最主要的是通过教育实现

的。(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的任务,通过科学研究,一方面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发挥精神生产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体系在实验室里研制创造出许多新的生产工艺,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3、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人口功能。(第1、3点可单独成简答题)(P120)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教育的发展和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以能起到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原因主要有:A、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劳动者文化要求的提高,可以刺激家庭对教育的需要。B、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乐于支持政府计划生育的号召,他们比受教育较少的父母,在保持环境生态平衡,有节制地利用资源,保证社会获得良好发展等方面,更具有责任心。C、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倾向于用现代的、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风俗。D、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往往更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他们不愿意因多生育而影响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的美满。E、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男女结婚和生育的年龄一般也会往后推移,而妇女结婚越晚,生育子女的数量一般会越少。F、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妇女养育儿童的能力。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人口素质是由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它们都与教育息息相关。A、人口身体素质是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大脑的功能状况。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先天遗传,二是后天的营养、保健和锻炼。B、教育对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更为明显和直接,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育的好坏。世界上通常用下列具体指标来衡量人口的文化素质:文盲率或识字率;义务教育普及和提高程度;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数;每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C、人口思想品德的形成依赖于教育,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就会培养出什么品质的人。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比例等;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比例。A、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自然平衡。B、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C、教育亦有助于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人口稳定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迁居活动。A、受过教育的人口更容易作远距离迁移。B、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更益吸引迁移人口。

C、教育本身就是实现着人口的迁移。

第六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人的本质特点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1)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主体活动的创造性。(2)“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反映的观点是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这是对共性与个性的片面认识。(3)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2、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3、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身的发展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的发展指精神世界的发展,包括认识过程、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心理。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规律。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1)顺序性:“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2)不均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的概念,这是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3)个别差异性: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实施因材施教。现实生活中,有人“聪明早慧”,有人“大器晚成”,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4)互补性: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6、人的生理成熟标志是性机能成熟;人的心理成熟标志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

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等。(1)遗传: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是遗传因素。如,格塞尔的“单卵孪生儿爬楼梯试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高尔登“遗传决定论”。(2)环境: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世界是环境。华生“环境决定论”(3)教育:洛克“教育万能论”。8、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的自身状况。

9、“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出这一观点的是马克思。

10、家庭环境的效应表现在: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期望水平。

二、简答题

1、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哪些条件?

(1)教育的自身状况。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物质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

(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借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内因,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3)家庭环境的效应。家庭环境的效应表现在家长的职业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气氛;家长的期望水平。

(4)社会发展状况。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受社会发展状况,如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与民族心态以及公民整体素质等的影响。2、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P157)(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本身也是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

3、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制约。(P153)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教学工作抓住关键期,重点培养。(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5)人才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要重视有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差生身上其他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三、论述题

1、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作为一个能动的社会生活的主体,其自身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四种:

(1)遗传。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就是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环境。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3)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

2、试论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P162)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作用,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面,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教育过程内进行教育。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外,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并简要评述“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

(2)遗传素质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有一定影响。(3)环境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社会关系影响人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4)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高尔登的“遗传决定论”:此观点是错误的。他忽略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能起决定作用,它只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只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华生的“环境决

定论”:此观点是错误的。它完全否定了人的遗传素质的作用,同时也完全否定了人的自觉能动性。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人接受环境的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洛克“教育万能论”:此观点是错误的。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遗传提供的生理前提,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

4、“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P163)

这是17世纪英国洛克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提出的“教育万能论”观点。“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多方面实践活动的结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物前提,同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能的。5、论述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学的意义。

(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A、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B、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C、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D、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这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任何企图使教育同社会脱离关系,搞封闭式的教育,都是对教育规律的违背。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A、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者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B、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正因为人具有受动性,对人的本性的改变和塑造才是可能的。也正是因为人性的可塑性,人的发展才具有巨大的潜力,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才能发挥重要作用。(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观点要求在教育上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实施全面教育,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又要支持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只有既面向全体、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又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是科学教育观的体现。

第七章教育制度一、选择题

1、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教育制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设立的主体是国家。

2、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主体。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3、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4、建国以来的学制改革:(1)第一阶段:1951年的学制改革:1951年10月1日《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废除旧学制,实行新学制。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主要内容: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2)第二阶段:1958年的学制改革:A、1958年9月,《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普及与提高、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B、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1985年5月27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有关学制的内容有:A、实行九年义务教育。B、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C、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5、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义务教育中,社会、家庭、学生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义务教育的实质是法律规定国家保障的教育。

6、解放后我国政府首次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时间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7、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

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我国教育的类别结构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9、学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被称为学校教育结构。10、我国学校教育层次结构: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1)幼儿教育: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机构创设于1903年,名为“蒙养院”,1922年改名为“幼稚园”。(1)初等教育:我国现行学制中初等教育指的是小学教育。(2)中等教育:分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它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内部又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层。

11、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2、北京师范大学教学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五四制学制改革实验。13、英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学制是“双轨制”。“分支型”学制:“双轨制”中的下部即初等和中等教育基础合一了,形成底部单轨、顶部双轨的学制类型。14、“二战”后至今,日本的学制基本上实行六三三制。

15、我国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制度。

二、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规定的国家教育制度有哪些?

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它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

(1)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2)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7)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2、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P171)(1)重视学前教育。

(2)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3、试述学制建立的依据。(P169)

(1)学制的建立与发展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学制的重要因素。(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制约着学制。

(4)原有学制和世界学制的改革影响着学制建立。

三、论述题

第八章教育目的一、选择题

1、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是目的性。

2、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3、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选择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协调作用。

4、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以“明人伦”为目的;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目的分别为培养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和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分两派: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缺点: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缺点: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

6、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了个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

7、建国以来,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8、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9、被称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的提出时间是1949年12月。

10、我国规定的“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自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1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表述是1995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2、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1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这体现了教育的性质。

14、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1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德育。16、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17、教育无目的论的提出者是杜威。

18、全面发展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P19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2)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2、简述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均是由国家规定,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

(2)区别: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教育目的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规定。

3、简述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P196)(1)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简述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P200)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P205)

(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三、论述题

1、结合我国当前教育实际谈谈应怎样贯彻教育目的。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走过了一些弯路。在我国现在教育实际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一引起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如指导思想上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办学方向上的脱离实际,直到演化成只为升学而进行的应试教育。在教育质量的评估中,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倾向,严重偏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改变错误认识,端正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至关重要的。(2)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以前的改革大多停留在某一学科、某一方面,没有形成整体的效益。因此,我们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深化改革,从局部到整体,全面解决教育实际上的问题。一方面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另一方面要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我们实际中的应试教育倾向而提出的,要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我们不能把素质教育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必须在教育改革中切实体现出来,纠正基础教育中的偏差。

2、论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构成的。(2)各育之间是有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每一育都有其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每一育的社会价值和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不同的。

(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不能分割:一方面各育之间相互渗透,每一育中都包含了对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另一方面各育之间互相促进,存在着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4)总之,全面发展教育的五个部分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知识和智力基础;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其他各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3、阐述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P198)

(1)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了个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

(2)个人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当社会生产力由工场手工业生产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生产

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客观要求。

(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种绝对矛盾表现在:A、大工业生产技术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要求打破工场手工业的旧式分工,并且为消除旧分工创造了可能条件。B、大工业为缩短劳动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创造了必要条件。C、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为生产过程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创造了物质基础。(4)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第九章教育内容一、选择题

1、教育内容:广义的教育内容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狭义的教育内容是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行为、习惯的总和。

2、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

3、课程的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1)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侧重于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3)潜在课程:潜在课程与有计划的学习相对,是指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门学科之外的内容给学生所带来的各种影响。重视学校中人际关系、校风、班风及校园环境等因素影响的课程就是潜在课程。

4、近代学科课程的基础是夸美纽斯奠定的,“百科全书式课程”。

5、古希腊“三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古罗马“七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6、课程理论:(1)结构主义课程论:强调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的课程论理的是结构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2)实用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伯屈。(3)综合课程论:一种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写课程的理论就是综合课程论,代表人物英国怀特海。综合课程的三种形式: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7、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瓦·根舍因。

8、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

9、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0、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11、学科设置:学科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根据1992年颁布执行的课程计划,小学开设9门学科;初中开设13门;高中开设12门。

12、学科课程的优点: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教师教授知识和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缺点: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隔,不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13、教学大纲:具体规定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大纲;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教学大纲。14、教科书: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不等于教材;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教科书。15、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16、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丰富和课程结构的更新。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和充分的预定性。(2)高度的信息含量与严密的逻辑性。(3)价值的全面性。

(4)高度的科学性和全面的教育性。

2、简述综合课程理论的基本内容。(1)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最早提出。

(2)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3)主要有三种形式: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3、潜在课程包括哪些内容?(P218)

(1)学生在学校各种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

(2)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影响。(3)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物质文化的影响。

4、简述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220)(1)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2)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3)重视能力的培养;(4)重视个别差异。

5、制约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P214)(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3)文化传统;

(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

三、论述题

1、试述德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2)德育是年轻一代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3)德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保证。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2)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3)形成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4)形成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德育的内容:

(1)关于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的教育。(2)关于革命理想和传统的教育。(3)道德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4)关于民主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5)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试述智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智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智育的意义:

(1)智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必要条件。(2)智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3)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智育的任务:

(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2)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使学生获重在日常智力和体力活动中常用的活动方式。(3)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智育的内容:智育内容是由智育任务直接决定的。在小学阶段,智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语文、数学、自然和社会等学科中。

3、试述体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体育的意义:

(1)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2)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3)体育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需要。体育的任务:(1)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展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2)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正确技能技巧,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3)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4)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体育的内容:队列和队形;田径;体操;游戏;球类;武术(武术是我国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游泳。

4.试述实施美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P233)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意义:

(1)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需要。(2)美育是陶冶性情,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3)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思想、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文明的举止、开朗的性格,达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美育的内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

5、试述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劳动技术教育是解决当前学生缺乏劳动能力的现实的需要。(3)劳动技术教育的推广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2)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3)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自我服务性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手工艺生产劳动;社会公益性劳动(是一种以公共事业为服务对象、以不计报酬为特点的劳动)。

第十章教育途径一、选择题

1、教育途径:是指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育者借以传授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渠道。

2、三种学校教育途径: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

3、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一种认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以提高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思想、文化与技能等多方面素质。

4、教学就其本质来讲,是一种认识活动。

5、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经验。

6、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活动。

7、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8、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外在于它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9、课外活动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10、《学记》中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反映了古代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11、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2、课外活动的三种基本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13、社会实践: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途径,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教育活动。

14、中小学社会实践应重视综合效益,但处于第一位的只能是教育效益。

二、简答题

1、教学的任务有哪些?(P244)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学区别于其他教育途径的主要特点。

(2)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点良好的道德品质。(3)发展受教育者身体,增强体质,使其健康成长。(4)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

2、简述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一样,是一种正规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方向一致,共同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都通过一定的途径、内容、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

(2)区别:课外活动是课程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不是正式的课程,不受课程计划的限制,在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是灵活性更大,也不是人人必须参加的。

3、简述课外活动与活动课的联系与区别。(P248)课外活动与活动课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

(1)联系:二者都是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扩大学生视野,发展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全面发展。(2)区别:课外活动与活动课程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名称上的更易,而是有质的区别。活动课是列入具有指令性的课程计划的正式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它具有课程自身的目标体系,依据课程的目标体系选择活动内容,并有活动指导纲要、活动教材、活动教学参考书等予以保证。而课外活动是课程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不是正式的课程,不受课程计划的限制,在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灵活性更大,也不是人人都必须参加的。

4、为什么说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

(1)教学就其本质来讲,是一种认识活动,是受教育者个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的活动。

(2)教学是学生的个体认识过程,是学生个体借助一定的内在或外在动力,采用一定的方法,认识客体,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学生主体结构不够完善,学生主体是教师引导下的主体。

(3)教学法是一种间接认识,学生以学习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做基础。

5、简述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P260)(1)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2)坚持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3)重视综合效益;

(4)加强领导与保障安全。

6、教育途径的意义。

(1)教育途径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2)教育途径是全面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3)教育途径是影响教育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论述题

1、试论课外活动的意义。(P250)

(1)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巩固、加强、扩大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的思想品德,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 关理论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论》一文,提出教育要独立于政党和宗教,应该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证独立的地位。 教育独立包括: 1?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做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2?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财政部门之下,要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 3?思想独立,不能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 4?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 5?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二、教育万能论 英国著名的哲学、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全面系统地批驳了当时广泛流行的“天赋观念论” 后,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生来是平等的,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巨大差别,这主要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之故。 三、人力资本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人力资本论。他主张: 1?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 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 2?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 4?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力。 5?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作用。 四、筛选假设理论 创始人是迈克尔史潘斯和罗伯特索洛, 五、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是美国的布斯和根特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中提出的。 观点:1?批评了早期人力资本论。2?教育的作用反映在经济效益和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两个方面。 六、劳动力市场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多林格、哥顿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 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 (2)活化文化功能 (3)文化选择功能 (4)文化批判功能 (5)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认识发展理论”:当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著名的“认识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时期(0-2)2.前运算时期(2-7)3.具体运算时期(7-12)4.形式运算时期(12-15)最后一个阶段儿童思维达到成人思维水平的准备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主要表现在: 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既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在不同环境中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3.不均衡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向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4.个别差异。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其身心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也有差异。 5.整体互补性。整体互补性反映个体的身心发展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B及答案

期末考试试卷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 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以此探求。 2、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3、从教育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与。 4、教育目的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的功能。 5、提出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6、班主任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的桥梁。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利托尔诺 B、孟禄 C、马克思 D、凯洛夫 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这体现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4、教育能够移风易俗,这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育人功能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生理前提 C、决定因素 D、外部条件 6、“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基因B、教育 B卷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外部环境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8、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主张个人本位论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孔德 C、涂尔干 D、卢梭 9、从胎儿到坟墓的教育反映了现代教育()的特点。 A、全民性B、广泛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10、教师职业的主要职责是()。 A、教书育人 B、传授知识 C、热爱学生 D、以身作则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说明了教师 的教育活动具有()。 A、长期性B、示范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12、主张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的学说属于()。 A、教师中心说 B、教材中心说 C、教室中心说 D、学生中心说 13、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标准是()。 A、课程的组织类型 B、课程的影响方式 C、对课程的要求 D、课程的计划性 14、课程实施应该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这种观点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互动适应取向 C、参与制定取向 D、主体取向15、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促进者 B、指导者 C、管理者 D、传授者 16、当代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暗示教学模式 D、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17、()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又具有难以因材施 教的特点。 A、个别教学 B、现场教学 C、班级教学 D、复式教学 18、在学期结束时所进行的期末考试属于()。 A、预定性评价 B、反应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9、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其良好品德的德育 方法是()。 A、情感陶冶法 B、实践锻炼法 C、说理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20、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与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 人的观点和立场出发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 B、认知发展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教育学原理重点(一)——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 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概念和术语方面; ③研究方法方面; 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 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 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 基本观点: ①反对思辩教育学; 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 基本观点: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④教育的(首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③学校即社会; 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刘换霞 单位:河南省中牟一高 专业:数学 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 考试分数: 2010年 7 月24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 1、教育 答: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2、学制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4、终身教育 答: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二、简答题(每道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工作的程序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事物本质特点的东西。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摆脱了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地点、时间、类别的种种限制,而使其概括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永恒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4)教育的个性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5)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8)教育的科学性。(9)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 3、简述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各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互相促进,又不可替代。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智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1.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类型,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学体制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产生于汉代,随后在各个朝代有所发展。封建地方官学始于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创办郡学,招收“下县子弟”入学。自汉代到明清,都分别按地方行政单位设立地方官学,如府学、县(州)学。明清还在乡村设立社学。 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被禁绝,汉代得以复苏和发展。汉代私学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为蒙学教育性质,主要形式是书馆或家馆,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习字;第二种类型,是初读一般经书的私学,通称为乡塾;第三种类型,是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这种机构多称为“精舍”或“精庐”,讲学者都是精通一经或数经的名师巨儒,多以研讨学问和治术为办学目的。魏晋南北朝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私学在历朝历代都一直存在,并且在绝大部分时期都非常兴盛。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诞生于唐末五代,宋代时期书院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学形式,并产生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六大书院,明清时期有著名的东林书院、漳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等。 我国封建政府不仅重视官学,并且对私学、书院等非官学教育给予支持,从而使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学校教育形式并存与相互配合,在社会动荡时期,每当官学衰微的情况下,私学、书院的发展与繁荣,很好地弥补了官学教育的缺失,并且促进了非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为中华固有文化的绵延不绝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基础。 2.当前各国学校结构发生变革体现出哪些共同特征 答:1、促使学校由权威结构向专业结构转变 学校的科层化与教师的日益专业化之间可能会有持续不断的冲突。在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之间找到平衡,使学校走向专业科层制结构。专业科层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构,也是当今学校结构变革的目标之一。而专业科层制的组织结构是扁平化的。 2、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促使学校走向准专业科层制或专业科层制则是可能的,也正是改革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即通过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促使校长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我国现行的校长负责制还需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方面要向学校放权,使学校在人事权、办学权、财产权和课程设置权等方面,真正具有相应的权力;另一方面要对校长的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校长权力膨胀和扩大。 3、赋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权 学校结构的另一个变化就是赋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权,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管理,这是家庭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的体现。在国外,为了保证家长和社会的参与,法律、政策和相应的制度是家长参与的重要保障和支持。其主要精神是藉由下而上的社会运动,重建学校的结构,以加强学校的自主性,提升教师与校长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决策民主化,推动学校发展。 4、重视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首先,非正式结构有助于员工对政策的理解和传播。其次,除了形成非正式的社会结构,还会出现非正式的共享价值与信念——规范取向。第三,非正式结构对正式结构是有益的补充,非正式组织有助于提高凝聚力。第四,与正式的等级制度、非人格化以及正式权威不同,在非正式组织中,这些不起主导作用,因为个性化的需要是非正式组织的动因,这有助于维

(完整版)教育原理-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与教育》复习大纲 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 心理学的性质p10: 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确切地说,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6: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或条件有哪些?p68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直接兴趣,有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间接兴趣) 3、注意活动的组织。 4、内外刺激的干扰。 5、个体的意志力。 第三章: 感觉适应p99-101: 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厨师做菜越来越咸,渐渐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刚下泳池觉得冷,后来逐渐适应) 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样重的铁和棉花感到铁比较重;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酸;吃中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有甜味)感觉相互作用: (通感、连觉)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暖色调、冷色调) 感觉补偿: 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嗅觉特别灵敏) 第四章: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定义p119; 聚合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得出一

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 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不受已知或现在方式、规则等的约束,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多种办法的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32-134; 1、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趣状态则为问 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2、动机强度。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迁移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6、原型启发。 7、个性特点。 第五章: 影响记忆保持的因素,举例说明如何组织复习p163; 1、识记的程度。 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3、记忆材料的性质。 4、识记后的休息。 5、识记后的复习。 过度学习: 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叫过度识记,也叫过度学习。 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先快后慢进行的。 如何复习: 1、复习的及时性。 2、复习的经常性。 3、复习的合理性。 第六章: 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p214;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p207: 创造力较高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较高;创造力较低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则较低。智力与知识的关系p204-205: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08政教内部资料 绪论(多出选择题 ) 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课本P1-P9) 1. 教育学孕育、萌芽阶段 (1) 孕育时期: 孔子的《论语》 、 柏拉图的《理想国》 。但均不是专门的教育著作。 (2) 萌芽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论.教.育.的.著.作. 《学记》 ,被称为“ 教.育.学.的.雏.形. ”、古罗马帝国的 昆体良 所著 的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论演说家的培养》 。 2.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标志:捷克著名教育家 夸美纽斯 的《大教学论》 ,探讨“把 . 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 德国心理学 家和教 育家 赫尔巴特 的 《普通教育学》 。 (1) 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 a. 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 b. 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教育学科体系——开始尝试 班.级.授.课.制 . 。 c. “.经.验.—.—.描.述.”.的.写.作.及.论.述.方.式. 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d. 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设.想. ,将人的一 生划分为成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的教育任务。 (2) 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 “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的教育家。。 同时期其他代表人物:洛克..(英)、卢.梭.(法)、裴.斯.泰.洛.奇. (瑞士)、福.禄.贝.尔.(德)、康.德.(德)等。 ? ? ?? ????? ???? ?? 3. 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1) 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 的《教育论》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教育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 性.,反对形式主义教学。 (2) 德国教育家 拉伊 的《实验心理学》 ,他将生物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感受 ..—.—.整.理.—.—.表. 现.”三个阶段。 (3) 美国教育家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 主张“儿.童.中.心.论. ”,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论断 “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 (4) 苏联教育家 凯洛夫 的《教育学》 ,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的规律,标志着社会主 义.教.学.理.论.... 的 诞生。 4. 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1) 美国心理学家 布卢姆 的《教育目标分类》 ,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 三类。 (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布鲁纳 的 《教育过程》 ,他提倡发.现.学.习. 。 (3) 苏联教育家 赞科夫 的 《教学与发展》 。 (4) 苏联教育家 巴班斯基 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方面(目的、内容)、心理方面(动 机、意志、情绪、思维)和控制方面(计划、组织、调整、控制)。 第一章 教育的涵义(以选择题为主) 一、 教育家对教育的宽泛与偏狭解释(课本 P17) 1 、宽泛: 杜威 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 2、偏狭: 斯宾塞 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涂尔干 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 二、 教育起源(课本 P30-P31 ) 1 、动物起源说

《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 《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一、标准说明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性质 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绪论(8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书目 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4.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一章认识教育(8课时) 要求与说明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特点。重点掌握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参考书目 1.王前新著.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石忠仁主编.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6课时) 要求与说明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教育功能的结构;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重点掌握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等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性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第三节教育与政治制度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1结合实际述评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及个人本位论。 第一,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个人本位论兴盛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是,个人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二,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好坏,主要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是对的,但却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因此也是不全面的。 第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 2从知识观的角度解析“王钟之争 所谓知识观,简单地说就是对知识的看法。它要解答的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个人如何获得知识?对以上问题的不同回答便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 日常生活的理解 (1 )“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 (2)“知识”一种可以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的社会要素; (3)“知识”是个褒义词; (4)“知识”是后天习得的; (5)“知识”一词与“科学知识”一词等同。 辞典的定义 (1)《辞海》(1989)的定义:“①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②相知、相识,指熟识的人。” (2)《英汉双解教育辞典》的定义:“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教育获得的信息与认识的总体。”我们的理解 第一、知识是一套系统化的经验; 第二、知识是一种被社会选择或组织化了的经验; 第三、知识是一种可以在主体间进行传播的经验; 第四、知识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行动效率、更好达成行动目的的经验。 王老先生对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轻视书本知识的现象表示出巨大的担忧,因此奋笔疾书,写下《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在文中老先生反复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提法在理论上、历史上、逻辑上、实践上都是错误的,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立,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针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反对知识本位,提出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王老先生反驳说这是轻视知识的表现,是与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是相反的,注定要失败的。通过重申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以此说明传统教育并不是改革派眼中的应试教育、知识本位,传统教育也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它

浅论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

浅论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论文摘要: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A及答案

精品文档 期末考试试卷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 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概念是指儿童现有 的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 、、四个阶段。 3、存在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决定。 4、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分析、综 合与评价六个层次。 5、认知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的 形成或改组。 6、布鲁纳提出了动机、结构、程序和的教学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 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学记》 B、《论语》 C、《大教育论》 D、《普通教育学》 2、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观点是()。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交往起源论 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4、教育能传播思想、形成舆论,这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育人功能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 C、生理前提 D、外部条件 6、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学体育教材可采用墨子 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说法说明了()在人的发展 中的作用。 A、遗传基因B、教育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外部环境 A卷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1)社会教育: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5、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中的一般问题。 6、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教育科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二者关系)。 7、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论语》;它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 9、中国战国晚期乐正克《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0、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1、1623年,英国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12、捷克夸美纽斯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班级上课制,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教育理论的独立阶段,《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一门独立学科。13、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和论著有: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爱尔维修《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等。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康德。 15、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将其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 16、实用主义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17、前苏联后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其论著有: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教育诗》;凯洛夫《教育学》。 18、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1)蔡元培:毛泽东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著《对教育方针的意见》;(2)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实践其生活教育理论;周恩来称“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著《中国教育改造》;(3)杨贤江: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新教育大纲》;(4)徐特立。1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德国瓦·根舍因1951年倡导“范例教学”理论;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20、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21、前苏联凯洛夫1951年出版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主义教学理论的诞生。 22、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1)实验法: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是德国梅伊曼。基本特征:有理论假说、有控制、有变革、可重复操作。(2)文献法:是人类用文字、图形、声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