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观刈麦

观刈麦

观刈麦
观刈麦

教学目标: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

(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创作背景《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7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5]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

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三)重点字词注音(并在讲解字词注音时,说说词义)。

刈(yì)荷箪(hèdān )童稚(zhì)饷(xiǎng )田

穗(suì)秉(bǐng )曾(zēng )三百石(shí)

(四)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五)全班齐读(针对学生对学生读的不对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个别分析)。

(六)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人物做什么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丁壮刈麦

贫妇人拾麦穗

诗人观刈麦

(七)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再老师朗读。

(八)对全诗进行分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时间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割麦者的忙碌辛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忙碌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心理活动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拾麦者鲜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拾麦者的苦困生活明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对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赋税沉重比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不劳而获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触景生情官员生活舒适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全诗精华)

具体分析:1,“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忙碌。

2,“覆陇黄”有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可以表现出农民将更忙了。

3,下面那些句子最能体现出农民的忙?全家出动那几句。

4,同学们能想象农民当时忙碌的样子吗?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

全文分别从正侧两面说明了农民忙碌的样子。

5,上面一部分说明了农忙时全家出动的场景,那么接下来又有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贫妇人拾麦穗的场景

6,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一贫妇人吗?贫

7,贫妇人贫的根源在那里?“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8,看到这里我老师在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和同情,那么诗人这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那里可以看出了?诗人为什么要“念此私自愧”?

(九)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十)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三,总结:.

全诗写出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生活在重税的压力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现在呢?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党中央实行了免除农业税,并实行多方惠农政策,农民的地位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富起来了。

四、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古典诗词: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

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

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

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

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c.感物伤怀“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2、修辞手法: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

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古诗词鉴赏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观刈麦

观刈麦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抱子拾穗的贫妇人悲催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二、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烈日割麦、抱子拾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割麦者艰辛劳动的忙碌场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贫妇抱子拾穗诉苦的悲伤场面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三、1.描写母子给在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从正面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侧面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 3.描写贫妇人“拾遗穗”场景的句子是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4.“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知识点 望江南(唐·温庭筠) 【主题】本词写一独处深闺的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 和怅惘的情怀。 1.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一句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我认为“独”字,说明了她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孤独落寞(静态描写) 2、简要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描绘了夕阳即将西下,江水悠悠东流的凄美景象,烘托出空落、伤感的气氛,既写出了她从清晨等到黄昏的痛苦心情,也预示着她的孤独处境将持续下去。 3.“斜晖脉脉水悠悠”意境描绘: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

读白居易《观刈麦》有感

读白居易《观刈麦》有感 如果你来自农村或到过农村,便会时时记起泥土和庄稼,耕种和收获,便会时时浮现劳动的场景和百姓的处境。古代诗歌对此多有歌吟。那些反映农事、描绘农村、同情农民的作品,它们就像一颗颗明珠在文学的星空熠熠闪光。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今天读来仍令人振聋发聩、受益非浅。 诗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意为:庄稼人很少有空闲的日子,五月来临更加忙碌。晚上一阵南风吹来,好像一下子催熟了麦子覆盖在田埂。晌午时分婆媳背着饭食、孩子提着水壶一同送到南岗,让收麦的亲人吃上饭喝口水。走近地头,但见割麦的人脚下暑气蒸腾,背后烈日当空,但他们依然挥汗如雨,奋力抢收,忘记了酷热,趁着这夏天的好时光。这时,又见一位贫困的农妇

抱着幼小的孩子,右手攥着遗失的麦穗,左臂挎着破旧的竹框。走近听她哽咽倾诉,听者无限悲伤动容:庄稼人好不容易收了点粮食,但租税一缴就所剩无几了,只好来拾麦以充辘辘饥肠。见此情景联想自己,如我辈身居官位者有何功何德,不种庄稼不干农活却领着每年三百石的官俸,年终了还有余钱剩米。想及此处内心惭愧啊,每天总是感念不已。 白居易既是诗人又是官员,既有基层工作的经历又有朝廷供职的资本,可谓对当时社会熟谙深透。这首诗是他任周至县县尉时所作。县尉乃是管治安及收租税的。周至位于关中平原,自是小麦盛产之地。这位白县尉一定对小麦成熟,农民收割、缴租纳税、百姓贫苦等社会景况历历在目,事事上心。难怪他写出了这样一首光照千古的悯农诗。 全诗共13联26句。前两联写出农家的“忙”。直写田家少闲,五月倍忙,时到初夏,庄稼成熟,便要争抢农时,收割麦子,把我们带到火热的农忙季节。这既是写实又为全诗垫底,为进一步展开提供了背景。接着4联写出了农家的“勤”。你看,婆媳送饭,父子收割,暑气蒸腾,烈日炙烤,庄稼汉们依然挥镰收割,让成熟的粮食颗粒归仓。这真是农村农忙时的真实写照:地里挥镰割麦,家里做饭炒菜,内外紧密配合,不分男女老少,都是为了抢收庄稼,不误农时。短短8句写出了农家的勤劳,农民的朴实,繁重的劳动中还充溢着一股浓浓的温馨。再接着4句写出了农家的“苦”。

观刈麦赏析及中考题汇编

《观刈麦》初中语文中考备考专题4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赏析: 思想内容:本诗通过旁观农民刈麦,目睹农民艰辛的劳动场面,听了贫妇人的悲惨诉说,反映了当时赋税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得丰衣足食的生活而感到自责。 艺术特色:①叙述简洁,多用写实,白描手法,内涵深刻。 ②叙事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二者达到完美统一。 ③语言平易流畅,含义深刻。 1、主题:诗中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妇人之口,诉说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谈谈你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理解。 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3、谈谈你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理解。 这两句对割麦者的矛盾心理加以描写,揭示了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4、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二、默写: 1、《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农民辛苦劳动情景的句子是,。 2、《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劳动者的矛盾心理,请在《观刈麦》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句子是“,”。 3、《观刈麦》中描写拾麦者因而抱子拾麦的句子是,。,。 4、《观刈麦》中表现诗人对重赋下农民深切同情的句子是,。(诗作由面到点,由叙转议。直抒对农家同情关心的诗句)

课内诗歌赏析

课内诗歌赏析 《破阵子》(一) 1、对《破阵子》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2、词中讲的“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 3、这首词题为“壮词”,你认为壮在哪里? 《破阵子》(二) 1.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 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2.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破阵子》(三)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似,都传递了诗人的什么心声? 2.有人认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流露了词人追名逐利的心理,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观刈麦》(一) 1、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切,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2、《观刈麦》最后四句运用手法是为了表现 《观刈麦》(二) 1、“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这两句诗中隐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2、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四句交代小麦成熟的季节,以引出下面写麦收的忙碌和辛苦。 B、“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割麦者的心理活动。他们天天在骄阳下劳动,已经

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 一、《次北固山下》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大景小景相互映衬,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帆高挂,波平浪静的景象。 画面: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放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视野也因此开阔,顺风前进,白帆高高悬挂。 “阔”:一个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空间感。 “悬”:悬写出了海上行驶的形象,在广阔无限的海上,一笔小小的帆影高高悬立,写出大景中小景的形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1.在描写景物时令中,蕴含着一中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3.把“日”、“春”作为新 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4.“生”、 “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5.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理解: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4)思想感情:思念故乡。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赏析: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杨花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直叙其事,“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路途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 见。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这两句抒情,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月亮人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愁心”是指:与王昌龄辞别时的离愁别绪。 (3)古诗内容: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 (4)情感基调:感伤悲苦,思念惆怅 (5)思想感情: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之情,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赏析:写早春之景,用“如酥”为喻,突出春雨的可贵,草因雨而绿,小雨中的绿色,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如隐若现,似有似无,富有生机。 (2)描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画面 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私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进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写早春之景远远胜于晚春景色,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揭示了一切美好事物,最好的季节就是在它萌生阶段,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5)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观刈麦》译文--荐.doc

《观刈麦》译文 观刈麦 作者:白居易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 2002/11/10 观刈麦 作者:白居易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 2002/11/10

观刈麦(赏析精华版2017年中考)

1、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思想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 【主题】诗中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妇人之口,诉说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艺术特色:①叙述简洁,多用写实,白描手法,内涵深刻。 ②叙事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二者达到完美统一。 ③语言平易流畅,含义深刻。 1、本诗描绘了哪三幅画面?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2)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辛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3)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语言描写:家田赋税尽,拾此充饥肠。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直接描写农民辛苦劳动情景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白居易《观刈麦》中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样,写出了劳动人民艰辛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4、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观刈麦》中也反映这一心理的一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观刈麦》中描写拾麦者因家田输税尽而抱子拾麦的句子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6、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和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家田输税尽”揭示农民赋税的繁重。 7、在白居易《观刈麦》中,白居易面对辛勤耕种却食不果腹的农民深深自责,发出了这样的自问自省: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其作用是什么?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什么?从本句诗中,你可否总结出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官员?“此”指代以上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句子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10、有人认为《观刈麦》的感情基调是“悲怜自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本诗诗句加

观刈麦(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艺术魅力。 2、通过流畅的诵读,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 3、了解封建社会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珍惜现实生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该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正确把握诗歌的蕴涵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雅的意境,来品位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 2、全班朗读;点评朗读: (1)、读完全诗,大家想到了什么?你会用什么词来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这些农民很辛劳,很可怜,读完有些伤感。) (2)、诗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到伤感?(写贫妇人那四句诗让人很伤感。) 3、这是一首叙事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这首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当时诗人是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线)县尉,在今两年的任期中,诗人亲眼看到糖朝统治集团和地方官吏们对农民的横征暴敛,进一步了解到下层人民的许多疾苦。这首诗就作于此。 4、品读诗句: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由哪些内容构成? 明确:“妇姑荷箪食……拾此充饥肠”在叙事,在此之前的四句是写景,在此之后的为抒情。(2)前四句为写景,你们读到什么景象了呢? 明确:麦子熟了。农民们将要开始忙收割了。这些景象从“少”、“倍”、“覆陇黄”这些字词可以读出。 (3)而紧接着诗人在叙什么事呢? 明确:首先是农民顶着烈日在赶收小麦。“足蒸暑气……但惜夏日长”这四句写了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这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这四句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特写画面,令一种心酸的情景,“敝筐”:透露出穷困。从诗中,我们还了解到,因为缴纳租税,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只好拾些麦穗填饥肠。我们了解到,农民辛勤劳动,还这么贫穷的原因,原来是租穗剥削太重了。繁重的赋税已经使这个妇人失掉自己的田地,这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将来是不是也有可能失掉自己的田地? (4)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这悲惨景象震撼了!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了解到这样的事情,他心中是怎样想的呢?在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全班自由朗读。 6、请同学朗读,全班齐读。 7、自由朗读,争取背下来。 10、师小结: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大师,他的叙事诗能曲尽物态之情,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对心灵的揭示,总是蕴涵着一定的感情。《观刈麦》这首诗也不例外。希望大家在课后再去体会诗句,并把它背下来。

九上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氛围? 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它的意思是值得叹息或可叹 4、试从艺术手法上对“沙场秋点兵”一句作赏析。 答:运用虚笔,“秋”让人联想到秋高气爽,草肥马壮,渲染了出征前将士们威武的气势,充分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5、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答:这两句诗运用比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将士英勇无畏,奋力杀敌的精神风貌,也暗示的战斗的顺利。 6、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天下事”指什么事? 答:指收复失地统一全国的大事。 6、试赏析“沙场秋点兵”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一个“秋”字既点明了时节,又为将士出征增添了一种肃杀的气氛 7.作者开篇就刻画一个悲剧英雄的典型形象,试就此赏析“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剑”本是英雄沙场立功的武器,而词中的英雄却又能在喝酒时灯下看剑,作者用“挑灯”“看剑”两个富有连续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这两个动作又贯以“醉里”二字,充分表现了英雄渴望驰骋沙场,东征报国的心理,以及壮志难酬的抑郁与悲愤,所以这是一个富有悲剧色彩英雄形象。 8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请你结合课文加以赏析。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境,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一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看,壮丽而不“纤巧”。 9 这首诗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为一体,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观刈麦》

《观刈麦》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作的一首叙事讽喻诗。诗人欲通过作讽喻诗达到“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目的。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田中拾麦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的叙事诗较为浅显,诗意并不难懂,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诗人相隔甚远,而且他们在鉴赏诗歌方面还较薄弱,要把握诗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诗中的情,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把现在的生活与以前的生活作比较,培养学生对父母(劳动人民)的感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的生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记诵名句,积累名言妙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通过场景描写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 2、通过发现诗歌的美点,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增强学生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诗《悯农》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白居易。 (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要求:读得流畅,并且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投入自己的感情。) (1)读完这首诗,大家有何感想?你会用什么词来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例如:这些农民很辛劳,很可怜,读完有些伤感。) (2)思考讨论: ①了解“诗中人”、“诗中事”、“诗中情” “诗中人”: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诗人 “诗中事”:担饭、提水、割麦、拾麦、观刈麦 “诗中情”:同情 ②诗歌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用几个字简明地概括。 (丰收景象——收麦情景——拾麦情景——诗人感慨) (三)读诗句,赏析诗歌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朗读诗句、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诗歌。 (从停顿、重音、声音的延长、语调的处理等方面给学生以朗读指导。)1、第一场景 思考:小麦成熟,意味着丰收,我们应该如何诵读? 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重点放在“少”和“倍”字上,突出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2、第二场景 (过渡:前四句通过写景,描写了丰收的景象,而诗人紧接着又叙事,即收麦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分组讨论 明确:农民顶着烈日在赶收小麦。“足蒸暑气……但惜夏日长”这四句写了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这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3、第三场景: “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这四句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特写画面,另一种心酸的情景。 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因为缴纳租税,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只好拾些麦穗填饥肠:农民辛勤劳动,还这么贫穷的原因,原来是租税剥削太重了。繁重

观刈麦的在线朗读

观刈麦的在线朗读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观刈麦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 ⑴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翻译赏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翻译赏 析 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①。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②。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④。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⑤。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⑥,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⑧。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

岁。作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诗人,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歌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一点与前代诸多诗人不同。他的诗论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又有所创新,在古代文学理论中独树一帜。白居易对他诗歌理论的阐述比较系统、完整,形成一个严密自足的体系,这在唐代诗人中是首屈一指的。 [说明] 这首诗是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八○六),白居易做盩厔(zhōu zhì周至)尉时的作品。它通过作者耳闻目睹的事实,反映了农民因遭受残酷剥削,将自己的全部夏收交纳租税,最后不得不拾麦穗过活的悲惨情景。诗里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同时因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感到十分内疚。 [注释] ①覆陇(lǒng拢)黄:形容成熟的麦穗覆盖田埂,一片金黄。“陇”,同“垅”,田埂。②荷(hè贺):用肩担着。箪(dān丹)食:圆形竹哭盛的食物。浆:汤水。③饷(xiǎng 响)田:送饭到田里去给干活的人吃。南冈:南边的山坡。④灼(zhu ó酌):烤。这四句是说脚下有暑气熏蒸,背上有烈日灼烤,抢时间干活,弄得精疲力尽,天热也不觉得了。⑤秉遗穗:拿起掉在地里的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记诵名句,积累名言妙句。 【能力目标】 1.通过发现诗歌的美点,初步形成欣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情感目标】 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体会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发现诗歌的美点,形成欣赏诗歌的能力 2. 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体会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感。 一、导入 PPT展示颜仁郁的《农家》,师生齐读诗歌,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简单概括。 明确:这首诗反映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苦。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人”无知的批评。 师导入:在这首诗歌中,我们看到了农家的艰辛,今天,就让我们再走近唐代普通农人的生活,走近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来学习他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读诗味 1.自由地、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齐读,正字音 3.五言诗,读准节奏,读准押韵 4.先自读再请学生示范读,再次齐读 三、仔细研读品画意 1.解题:这首诗的题目是《观刈麦》,是什么意思。 明确:“刈”是割的意思,就是看农民割麦子。 2.看农民割麦子,作者看到了哪些画面? 明确:3幅画面。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给每个画面拟一个好听的名称,并说一说你这么拟的理由。2分钟后,上来写一写。(四大组,每组一个代表,有多的可以继续补充)明确三个画面:丰收图刈麦图拾穗图 ①丰收图: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丰收的喜悦。 ②刈麦图 荷、担:一家老小齐上阵的忙碌。 蒸、灼:(突出重点词,请学生示范读)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你什么时候会有力尽的感觉,你力尽之后会有怎样的选择,他们为什么会不知热? 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突出人们此时此刻的感情烈度。

观刈麦

教学目标: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 (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创作背景《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7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5]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 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三)重点字词注音(并在讲解字词注音时,说说词义)。 刈(yì)荷箪(hèdān )童稚(zhì)饷(xiǎng )田 穗(suì)秉(bǐng )曾(zēng )三百石(shí) (四)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五)全班齐读(针对学生对学生读的不对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个别分析)。 (六)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人物做什么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丁壮刈麦 贫妇人拾麦穗 诗人观刈麦 (七)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再老师朗读。 (八)对全诗进行分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时间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割麦者的忙碌辛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忙碌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心理活动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拾麦者鲜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拾麦者的苦困生活明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对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赋税沉重比

《观刈麦》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学设计 绥宁县瓦屋学校杨华波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感悟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掌握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以播放动画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的情绪在演示的动画情节中感知诗韵,理解课文。 2.朗读点拨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 1、新课导入。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 2、作者介绍。 点击课件“知诗人”按钮进入作者介绍页面。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二、诗欣赏。 1、点击课件“诗欣赏”按钮,欣赏课文内容的动画演示。 2、请一名学生说说看过动画后的感受。 三、读诗句。 1、点名朗读课文《观刈麦》。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注意句读。注意一下字词的读音: 刈荷箪童稚携饷灼秉穗 禄石晏邽 2、学生齐读、概括内容。 整理归纳: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观刈麦》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第六单元是诗歌鉴赏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由于在这之前的诗歌教学,主要是以诵读、积累为主,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欣赏诗歌的知识、能力。所以,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继续引导学生巩固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实践转化为阅读诗歌的能力,形成欣赏诗歌的能力。二、学情分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作的一首叙事讽喻诗。诗人欲通过作讽喻诗达到“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目的。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田中拾麦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的叙事诗较为浅显,诗意并不难懂,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诗人相隔甚远,而且他们在鉴赏诗歌方面还较薄弱,要把握诗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诗中的情,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把现在的生活与以前的生活作比较,培养学生对父母(劳动人民)的感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的生活。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记诵名句,积累名言妙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通过场景描写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 2、通过发现诗歌的美点,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增强学生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诗《悯农》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白居易。 (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要求:读得流畅,并且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投入自己的感情。) (1)读完这首诗,大家有何感想?你会用什么词来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例如:这些农民很辛劳,很可怜,读完有些伤感。) (2)思考讨论: ①了解“诗中人”、“诗中事”、“诗中情” “诗中人”: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诗人 “诗中事”:担饭、提水、割麦、拾麦、观刈麦 “诗中情”:同情 ②诗歌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用几个字简明地概括。 (丰收景象——收麦情景——拾麦情景——诗人感慨) (三)读诗句,赏析诗歌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朗读诗句、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诗歌。 (从停顿、重音、声音的延长、语调的处理等方面给学生以朗读指导。) 1、第一场景 思考:小麦成熟,意味着丰收,我们应该如何诵读? 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重点放在“少”和“倍”字上,突出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2、第二场景 (过渡:前四句通过写景,描写了丰收的景象,而诗人紧接着又叙事,即收麦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分组讨论 明确:农民顶着烈日在赶收小麦。“足蒸暑气……但惜夏日长”这四句写了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这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叙事讽喻诗) 学习目标 1. 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 3. 写作片断练习。 教学重难点 1. 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略) 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写的诗善于叙述,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连老妪(老妇人)都能听懂。 二、自学质疑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⑴让学生到黑板写出文中的生字生词; ⑵让学生到黑板注音; 刈yì荷箪hè dān 童稚tǒng zhì饷xiǎng 灼zhuǒ秉bǐng 穗suì吏禄lì lù三百石dàn ⑶找出课文中要提醒自己注意的字或词并写下来; ⑷让学生说出文中应掌握的生字生词的意思; 覆陇遮盖田埂妇姑妇女荷杠、担童稚小孩子 饷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食丁壮青壮年男性灼烘烤 秉拿着曾竟然岁晏年底 2、读课文; ⑴请一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⑵齐读。(要求:边读边想,每一句诗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⑶译课文。(要求:每句诗只能用5个字来翻译)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然后在班上展示探究成果。 1、诗中哪些句子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2、拾麦者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3、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先在小组内交流探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展示) 四、精讲点拨 1.明确:作者从触觉方面写出了在烈日炎炎下,农民不顾酷热辛勤劳动的情。这是他们在珍惜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她们在特定环境中的矛盾心理:是困苦的生活所迫。(引申:白居易写的叙事诗《卖炭翁》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同学是不是也常常有学习时间不够用的心理,是吗?) 2. 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仍然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是沉重的租税剥削造成的。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这就造成了一种强烈的讽刺意味。 3、这是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和那些高官们的舒适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五、迁移应用 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劳动艰辛、珍惜劳动果实、孝敬父母等) 2、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我们描述一幅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场景。(要求运用两种 描写景物的角度) 六、小结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教案设计较完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的合作与探究,但在课堂上却没有实现原来的设想,这是很遗憾的一点。还有就是讲课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讲练结合,步骤明确,很好的把学生引申到课外,加强了学生理解与运用。不足的就是课堂不够活跃,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说明不够到位,由于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还有一些内容没有涉及到,影响了课堂的完整性。

《观刈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2、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 二、文学常识积累 1、《观刈麦》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1140--1207),别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以他“壮岁旌旗拥万夫”这样的豪语,抒写英雄之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雄浑豪放、脍炙人口的词章。尤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为最著名。辛词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大大地发展了宋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把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推向了新的高峰,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三、走进文本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观刈麦》: 1、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的句子: 2、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的句子是: 3、“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中“其”指代: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其”指代: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描写战争的画面的句子: 2、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4、“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 5、君王的“天下事”指的是: 6、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句子: 7、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8、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回延安》(贺敬之) 主备:邓竹君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制作时间:5月21日 一、课前准备: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的形式。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找些来读读。 二、口语训练:讲关于延安的故事。 三、内容欣赏: 1、试给诗歌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批注在书上) 2、反复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是通过哪些手法来抒发自己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的? 四、背诵你最喜欢的一节诗。 五、当堂达标练习: 1、《回延安》体裁是___,采用陕北_____的形式创作的。 2、《回延安》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例如:,____________。 3、《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回延安》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