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

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

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学科地位:

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2)综合性——把综合体各部门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系统地考察,找出其共同性与规律性。初步(结构)——高级(功能)

(3)相关性——复杂系统,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决定关系)

(4)尺度性(地域性)——大中小三种尺度

(5)动态性——历史、现代、未来

(6)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

1.3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及趋势

古代中外地理著作中的综合思想(公元前~十八世纪中期):描述性地理学

古典地理学时期的自然地理研究(十八世纪中期~十九世纪中期):解释性地理学

近代自然地理学的迅速发展(十九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理论体系形成景观学派

普遍自然地理学派

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部门自然地理的作用

全球变化科学:IGBP、IHDP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及趋势

创建:伊萨钦科

理论研究趋势:黄秉维

未来发展趋势:

更高层次的综合和集成

论题的综合、方法的综合、尺度的综合和理论的综合

区域、类型和过程的综合λ

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λ

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公共健康、环境行为、食物安全

面向特定对象:湿地、山地、沙漠与沙漠化、冰冻圈、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等。

3S成为重要技术手段

“3S”技术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模拟分析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性质、结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成为可能。

借鉴和使用相邻学科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成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潮流,推动研究不断深化

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传统:为农业服务

现代:多样化(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退化土地的整治与恢复、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自然灾害与生态风险防范,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1.4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系统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功能结构、动态性

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

2.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1)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整体,一个要素会影响其他的要素,一个部分会影响其他的部分。

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

(2)地理系统学说阶段——指系统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而单独各部分又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

(3)耗散结构理论阶段——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此结构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但在外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这一结构会发生崩溃,并逐步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形式。

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整体性。

2.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大气、岩石、地貌、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动物群落等)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自然地理系统的五大组成部分:岩石地形复合体是基本组成部分

大气是活跃的组成部分

水分是起联系作用的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有机界

土壤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物质、能量(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要素

2.3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

太阳辐射能在有机界的转化、无机界的转化

形式:

地表垂直方向热力梯度

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大气、洋流)

海陆间的热量交换(季风)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功能:

将无机界与有机界联系起来;

不仅进行能量的贮存,也通过腐烂链的分解释放能量,并且以热的形式重新返回太空,完成能量的循环

四种类型: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NPS)

2.5 化学元素迁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布:氧硅铝铁钙钾钠镁——97%

迁移方式:水迁移、大气迁移、生物迁移

地表元素迁移的影响因素:内在因素、地球化学环境、地表的自然地理条件、人为影响

地表化学元素的地域分异:

地表化学元素的集散

土壤微量元素的地域分异: 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土壤中Cu、Ni、Co、V、F、Cd、Mn等元素含量变化基本上呈纬向变化趋势;北部的草原荒漠土壤中Cu、Zn、Cr、Ni、V等元素的背景含量,由东向西逐渐递增的经向变化趋势明显,符合元素迁移类型由淋溶到累积的变化规律。中国地表元素迁移的地域分异规律与中国南热北寒、东湿西干的地理特征是一致的,与影响元素迁移的生物、气候特征的变化是吻合的。

地表化学元素集散的实践意义:

(1)土地利用

(2)食物安全

(3)公共健康

(4)矿产勘查

(5)环境修复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1. 垂直结构

(1)分层结构

根源:地球重力和物质密度特征的分层结构

(2)渗透结构

表现:相互重叠、相互渗透

2. 地域结构

按照方向:水平分异、垂直分异

按照来源:地带性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

镶嵌组合

第三章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1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structure)的概念: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组织形态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或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单元的分布格局及各等级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地表景观格局概念:指在空中从垂直方向或倾斜方向上能够观察到的自然地理系统中的事物,它是自然地理系统异质性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也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直观的反映。应用:制图

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结构概念: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结构是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形态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单元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格局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关系组成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

分类:棋盘式结构平行式结构交错式结构镶嵌式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信息反馈结构

概念:信息反馈结构是自然地理系统各种反馈环的组成的网络。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自然地理系统整体随时

间的变化而体现出的变化规律性。

★第四章空间地理规律

4.1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基本因素:

地带性因素:太阳能以及与此相关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由规律的分异。

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分布等地球内能,使得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

派生的分异因素(基本因素的叠加而成,如温带干湿变化)

地方性的分异因素(如地方气候)

地域分异尺度:大尺度(全球性、全大陆/全海洋),区域性,中尺度(如地形地势),小尺度(如坡向)

4.1.1 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

(1)海陆分异——地球内能【非地带性分异】

大陆呈相对应的三对,大洋与大陆呈相间和对跖分布

海陆分布的全球规模还表现在:

①海洋面积比大陆大得多;

②陆地大部集中于北半球(占北半球的39%),是造成南北半球气候差异的重要原因;

③若把地球表层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半球的海洋也将比陆地所占面积大(52.7%)。(2)热力分带性——太阳辐射【地带性分异】

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的热力分带性不论在大陆还是在海洋,都有明显的表现,它决定着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要素在地表呈带状分布。

4.1.2 大陆和海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1.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按纬向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

(2)经度省性又称“干湿度地带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从海岸到大陆内部:森林→草原→荒漠。

重要原因:海洋和大陆的存在及由此引起的海陆环流典型表现:沿海区域降水量较为丰富,大陆内部则干燥少雨。海陆地带性在极地和高纬区域的表现不明显。

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经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共同作用的产物。(纬度;干湿;斜向)2.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1)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七个自然带)不如陆地清晰

范围:大洋表面200m深(水平、垂直环流;绿色植物和动物集中)

表现:气候地带性即太阳辐射、温度、风向、降水等)引起的大洋的温度、洋流、盐度和含

氧量差异,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区别,从而引起大洋表层自然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标志:大洋生物群(浮游生物)

(2)大洋底层自然区域: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所形成的水下自然综合体。

表现:底部中央-大洋盆地,南北延伸的大洋中脊和岩浆益处带,两旁为大洋盆地;海面-海底,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和深海沟等海底地貌类型。

原因:深度、距岸远近、

4.1.3 区域性分异规律

1.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规律性):纯粹非地带性的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势地貌分异,即相应于一定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势地貌分异。更加直观。

如:大山系、大平原或大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山西高原、大同盆地等等

2.省性分异: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分异。(e.g.温带的东岸-大陆内部-西岸)【强调非地带性】

3.带段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在温带最为明显。e.g.大陆东岸由南到北)【强调地带性】

4.1.4 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1.由高原、山地和平原内部地貌分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2.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地方性风)

垂直带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

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根本前提: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势。原因:山地气候条件(水热及其对比关系)随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

垂直带谱: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又称垂直结构

垂直带的数量与纬度的关系:不同的纬度地带,垂直带的数量不同。在低纬度垂直带的数量多,而向高纬度逐渐减少;不同纬度地带内,同一类型垂直带出现的高度不同。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雪线(衡量垂直带谱完整程度。气温,降水综合作用)、林线(气温、降水、强风综合作用)与纬度地带性的关系:相似点为水热对比关系。不同点为太阳辐射角vs与大地热源的距离;变化速率不同。关系:垂直带受纬度地带与经度省性的影响

4.隐域性:反映非地带性特征为主的地域——形成的根本原因:地势相对高度的差异4.1.5 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

地方性: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1.地方性分异因素

地貌部位——重要因素。小气候、排水、地下水、植被、土壤

小气候——影响生境(光、热、风、水)

岩性、土性和排水条件

人类活动——显著影响。(城乡分异最为明显)

2.地方性分异规律

(1)系列性:由于地方地形的影响,自然环境各组分及单元自然综合体按确定方向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有规律的依次更替的现象。

生态序列见ppt

景观地球化学中,根据化学元素不同迁移条件划分单元景观(残积处境、水上处境、水下处境)。

生境:生物及其群体定居地段的所有生态因子的总体,对生物生活起直接作用。

处境:该地段在地形中的位置及地面组成所决定的各种条件的综合,对生物生活起间接作用。如:地形要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坡向、坡度

生境+处境=环境

系列性在不同的自然地带内有不同的表现

例如:温带半湿润地区黑土地带:

黑土→草甸黑土→暗色草甸土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褐土地带:

褐土→草甸褐土→浅色草甸褐土

(2)微域性: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

组合型景观(递变阶梯式组合;递变环状组合)

重复型景观/复区性

微域性的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或呈斑块状均匀分布的组合分布图式,称为土地类型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

(3)坡向性:涉及小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对局地分异有重要影响。

4.1.6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1.大陆地域分异的平面结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的关系)

马克耶夫理想大陆图式(长方形),规律:

(1)南北半球的地带谱基本对称。

(2)环球分布的自然带只限于赤道、高纬度和极地,其他纬度出现了东西递变的非纬度地带性变化。

(3)海洋性地带谱中,基本上都是各种类型的森林地带,到两极过渡到苔原地带。

(4)大陆地带谱主要出现在大陆内部。荒漠-草原-泰加林-苔原-极地冰雪。

(5)寒暖流发生分流的大陆西岸,出现特殊的海洋地带——地中海地带。

净辐射与干燥指数的结合

2.水平地带和垂直带性的关系

基本前提——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降低。

海洋性情况下,垂直带与水平带基本重复。

大陆性情况下,由于降水量的变化,为草原-荒漠垂直带谱。

3.高原地带性分异规律

三维带性:S=f(W,J,G) (纬向,经向,高度)

高原“三向带性”

南北方向:依纬度变化

东西方向:依环流形式变化

垂直方向:依海拔高度变化

4.2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组合规律

地域组合:根据不同低级自然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联系,合并成高级自然单位的现象。1.局部水平的组合性:单元景观——自然区()

2.地带水平的组合性:自然区——自然地带(大气候相同)

3.区域水平的组合性:地带段——自然地域(热量、水分)

第五章综合自然区划

5.1. 综合自然区划概况

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行政区划

自然区划:广义(部门&综合)、狭义(综合)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以空间地理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元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

1.三个必要条件:统一的发生学联系;完整毗连的空间;相对一致的整体特征

2.既是划分又是合并

3.区划单位:地域上连接的;唯一的;等级越高越复杂

类型单位:未必连续;可重复的;等级越高越抽象

4.基本特点:统一性和空间不可分割性;地域现象;系统方法;划分或合并;区划和类型的原则

5.2.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1.原则:

一般性原则:(1)发生统一性原则;(2)相对一致性原则;(3)区域共轭性原则

基本原则:(1)综合性原则(地带性&非地带性);(2)主导因素原则(地带性or非地带性)总原则:从源、从众、从主

2.方法:古地理法;类型制图法;顺序划分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e.g.气候、土壤、植被等)

3.原则和方法的关系

4.界限

性质:过渡性和模糊性;异质性和多样性;等级性和尺度性;

类型:较明显(非地带性);较模糊(地带性);镶嵌状

5.3.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1.双列系统

按照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拟定的两列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1)地带性区划单位

特点:地带性因素;平亢地上典型;有非地带性的破坏;空间变化不可逆;南北对称;界限模糊

自然带:依据综合性气候特征及其指标——八带

自然地带:气候标志+土壤、植被界限(平亢地)

亚地带:显域性的植被亚型、土壤亚地带

次亚地带:

2)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特点:非地带性因素;内部有地带性单元;斑块状;中纬度明显;界限明显

大区:大地构造-地貌单元(东部季风、西北干旱、青藏高原)

地区:地质地貌基础(大地构造二级单位)

亚地区:地质地貌基础(大地构造三级单位)

自然州

3)联系单位

2.单列系统

按照区划的原则和方法,首先划分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

然后通过有机联系的叠置和对比分析建立完全综合性区划等级系统。

区划单位:

带段:自然带+大区

国:带段+地区

地带段:国+自然地带

省:地带段+亚地区

3.单列系统与双列系统的关系:

双列系统利于分析,单列系统是综合考虑。两者并非相互排斥的,双列系统中的联系单位签好是单列系统中的区划单位。

4.命名

综合自然特征表述

地理位置与区域主要曾和自然地理特征并列命名(e.g.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

地理位置单名法(e.g.东北区)

5.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特点;目的性;广义地带性分异规律;高级地带低级非地带;前三级生物气候原则后两级地质地貌原则;自然地区:温度水文;自然地带:温度植被土壤;自然省:地理名地貌名。

5.4. 综合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景观

1.概念:地理学的综合概念(综合+区域+类型)

景观是省在发生上最一致的区域,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方面最一致的地域地段,具有自己特有的形态单位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并以此对比关系与相邻景观区别。

类型学派(景观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不做区划单位)/区域学派(将景观作为区划的最小单位)

2.特点:

具有最以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属性

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域下限单位的界限相吻合

保存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

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因此可对每个景观进行单独研究相对土地分级单位,景观具有较长的年龄和较大的稳定性

3.同一性:

发生同一性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

组成成分同一性

结构同一性(组成结构同一性;土地结构同一性)

5.5. 山地综合自然区划

5.6.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四章)

自然地理学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1 、概念: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 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 、类型:(按水循环的不同途径和规模划分)(1)大循环:海陆间循环(2) 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 3 、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依次所需要的时间。 4 、效应:(1)地球圈层构造(2)全球气候(3)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4)生 态平衡(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6)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水量平衡 1 、概念: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 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 2 、方程及意义:(1)全球:海上降水量+陆上降水量=海上蒸发量+陆上蒸发量 (2)海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海上蒸发量(3)陆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陆上蒸发量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地表径流量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三、海与洋 1 、洋与海的概念区分:(1)洋: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2) 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成为海。 2 、海的类型:内海(地中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四、海水的化学成分 1 、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 2 、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3 、影响盐度的因素:大洋盐度一般在33~37之间,因受降水、蒸发和入海径流 的影响而发生区域变化。盐度=0.03+1.805*氯度 五、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1 、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状况。海水对蓝光吸收少,海水中质 点对蓝光散射强烈。 2 、透明度:近海岸低,大洋腹地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01、02方向)历年真题答案解析

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的说明 1、题型 南师大人文地理的题型常年保持”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经典形式, 从未改变过。 虽然南师大的人文地理下设 01、 02 和 03 三个方向, 可是其考试的试卷是一样的。因为南 师大 10 年才开始考《旅游地理学》, 因此从近三年的情况来看, 南师人文综合三个参考书 出题, 一般各占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三分之一, 然后考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一定量的题目来做。如和年都是采取名词解释题九选六( 36 分) 、简答题九 选六( 60 分) 、论述题六选二( 第一题必选, 54 分) 的形式。 2、出题特点和趋势 ( 1) 三本教材内容分布大致呈 1:1:1 的关系。 南师 09 年之后才开始考旅游地理学, 之前只考《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 10 年开 始新增《旅游地理学》, 从历年真题能够看出, 此三部分内容在试卷上的分布是 1: 1: 1 的 关系。 ( 2) 历年真题重复性不高。 南师历年重复性不高, 可是历年真题都会有所侧重, 例如经济地理部分工农业区位理论等几 乎每年都有考题分布。 ( 3) 南师 08 年之前的人文地理学考查的均是人文和经济地理相关基础知识, 而对于跨领 域问题、热点问题等考查较少, 其后内容相对增多。 例如 09 年论述题”你认为当前中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应该从哪些方面来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0 年最后三道论述题, 分别考”从经济地理角度解释经济区上 升为国家战略原因”、”旅游质量服务构成体系”、”如何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促进旅游产业转

型升级”, 11 年论述题”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发展低碳旅游”、”结合新的市场需求, 谈谈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手法和手段创新”及”包容间增长”。而且经过对近几 年的真题分析, 发现南师越来越侧重能力的考查, 建议大家在复习中以理解为主, 不要强加 记忆。 ( 4) 人文地理部分 侧重人口、与人类相关文化特征与环境和经济关系( 如 08 年简答”分析人中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论述”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城乡发展与区域( 如 10 年论述”城乡人口迁移”09 论述第一题考查城市化, 第二题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于城乡与地域发展 内容等几乎每年都有分布) ; 另外一些名词解释出现的重复性较高, 例如人文地理方法论几 乎每年都有名解, 适度人口、城市等级-规模法则、时空棱柱体、人口密度、人口转变模式也有重复, 需注意。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绪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 (一)在六大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基础上形成四大物质圈层(对流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二)内部分异复杂,具有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特有物质和现象(土壤层、沉积岩、各种地貌) (三)通过四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流和信息传输 (四)固,气和液三相物质并存 (五)从地球内部和外层输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辐射、地热、重力) (六)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干扰和控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大多已成为人类聚居场所。 第一章 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质作用类型(理解);地壳的结构和类型、三大类岩石的 成因、特征和联系(掌握) 1.地壳的结构: 1)以康拉德面(距地表约10km) ,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2)上层为硅铝层,以O、Si、Al为主,又称花岗岩层,大陆上厚约10—40km 3)下层为硅镁层,以O、Si、Al为主,但Mg、Fe、Ca相应增多,称玄武岩层,大陆平 原厚可达30km 2.地壳类型: 1)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近海薄内陆厚,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2)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平均厚度仅7.3km,最薄处仅5km,仅由硅镁层组成(缺少 硅铝层) 3.岩浆岩: 岩浆岩: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 1)定义: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 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2)主要特征: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具有生物化石 3)成岩途径:a.压固;b.胶结;c.重结晶;d.新矿物生长 4)构造: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 的成层特征; 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如雨痕、波痕等。 5.变质岩 1)变质作用:先成岩石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之 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据先成岩石类型划分为正变质岩(岩浆 岩变质)和负变质岩(沉积岩变质) 3)变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4)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6.三大类岩石联系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 (1)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绪论 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 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 (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1、地域分异规律、2、土地科学、3、自然区划理论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随: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2)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3)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学 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 (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 (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 (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 * 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可能论;戴维斯的人地和谐论。 区域学派(赫特纳):把自然要素和人结合起来的区域地理,看作是地理学的主体,但是区域学派过分强调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差别,忽视地理现象与时间的联系,从地理学中取消了发生学 * 景观学派(赫伯特、帕萨格):认为: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包括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伍光和自然地理重点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二、太阳和太阳系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 第四节地理坐标 一、纬线与纬度 二、经线与经度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 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 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学科地位: 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选择题 填空题 看图行文题 简答题 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克拉克值、晶体、矿物、类质同象、同质多象、解理、岩石、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斑状结构、碎屑结构、地层、岩层产状、层理构造、岩石圈运动(构造运动)、岩相、断层、节理、褶皱、断层、节理、新构造运动、丹霞地貌、板块构造说。地壳均衡学说 地转偏向力、温室效应、长波辐射、地转偏向力、辐合辐散、气旋、反气旋、大气环流、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城市热岛、焚风、显热传输、潜热传输 水系、流域、单向环流、厄尔尼诺、潮汐、自流井、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态金字塔、食物链、林德曼百分之十率 风化作用、风化壳、球形风化、夷平面、准平原、雅丹地形、沙尘暴、洪积(物)扇、坡积物、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泥石流、向源侵蚀、向旁侵蚀、侵蚀基准面、平衡剖面、单向环流、深切蛇曲、河漫滩、二元结构、河流阶地、牛轭湖、地上悬河、河流袭夺。冰川、冰蚀作用、冰碛物、冰盖。

沙尘暴、风蚀作用、雅丹地貌、岩漠、砾漠、黄土、埋藏古土壤。潜水、层间水、自流盆地、自流水、矿化度、硬度、岩溶作用。 二、选择题 B.大气中的O3主要存在于10-50Km的大气层中,绝大部分集中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逸散层 C.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的结构为: A、碎屑 B、泥质 C、化学 D、生物 A.某地区浅海沉积物厚度为1000m表明当时地壳运动方向主要表现为: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海退 C海啸主要体现相互作用的圈层是: A、大气圈与水圈 B、水圈与生物圈 C、水圈与岩石圈 D、岩石圈与大气圈 A.没有解理,具油脂光泽的矿物是: A、石英; B、方解石; C、斜长石; D、白云母。 A狮子山地层最老的是: A. 志留系 B. 泥盆系 C. 石炭系 D. 二叠系 武汉市狮子山地层倾向大致为(): A、0-10° B、90-100° C、180-190° D、210-220°狮子山的延伸方向与地层走向()。 A.一致 B.斜交 C.垂直 D.没有关系 岩石的成因有三种,属于沉积岩的是: A. 大理岩 B. 花岗岩 C. 板岩 D. 石灰岩 极完全解理的矿物是: A. 白云母 B. 方解石 C. 正长石 D. 石英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 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105104 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专业:地理科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 总学分:2.5学分 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 [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耗散结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土地、景观、土地分类、土地分等等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和分级理论等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土地类型划分和应用地域分异原理分析各大洲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任务与特点,它是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总体介绍或概述。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范围、组成、特征。 (2)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和特点(1学时)理解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掌握自然地

(完整word版)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 名词解释 1.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 2.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 的各种动态体系。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 4.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 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5.熵及熵定律:熵是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熵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 孤立系统中,热量是由高温物体自动的转向低温物体,直至热量平衡为止。亦即,孤立系统中的自发过程中总是使系统的熵增加。 6.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这种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 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属于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 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8.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其发生基础是地球自 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 9.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又称自稳性,系统的性质在一定内外干扰下,不发生相应改变 或发生改变后,可以自动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能。 10.旋回性规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时间的自然演化规律。 11.反馈:指信息反馈,即将输入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2.地域分异: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 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13.地带性: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测点位置, 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14.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 15.经度省性(经向地带性):他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向 南北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16.纬向地带性: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 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更替。 17.地带段性:地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省性是指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 性分异。 18.地带谱:水平地带的交替方式。 19.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20.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 直更替的规律。 21.树线:森林上限是垂直地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生态界限,常称为树线。树线分布高度主要 取决与温度和降水。 22.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23.顶带:某一山地垂直地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带,是垂直地带普完整程度的标志。 24.地方性: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 2、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3、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 4、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 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②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③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④人类聚居的场所 6、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 ①分层性:对流层、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性) ②交织性:大气层中包含水分、固体物质、生物体;水体包含溶解气体、矿物质、悬浮泥沙生物体;岩石圈包含空气、水、多种生物。以上分层结构的共同点: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和其他成分处于彼此叠合、相互渗透之中 ③集中性④综合性⑤差异性⑥多级性 7、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8、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 9、系统:一般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10、系统的基本分类 ①功能类型:a孤立系统b封闭系统c开放系统 ②结构类型:a形态系统b级联系统c过程-响应系统d控制系统 ③其他分类:钱学森把系统分为a小系统b大系统c简单巨系统d复杂巨系统 11、辐射平衡: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称为辐射平衡 12、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的概念: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潮汐变形。这种周期性的变形出现在海洋的叫海洋潮汐,出现在大气层的叫大气潮汐,出现在陆地上的叫固体潮汐 区别:①海洋潮汐的影响:a海洋潮汐对地球自转具有阻碍作用b海洋潮汐对生物的演化具有促进作用c海洋潮汐具有巨大的能量②大气潮汐的潮差大,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不如海洋潮汐明显,但对天气现象有重要影响③固体潮汐使得地球的重心发生周期性摆动,地表各处的重力差异忽大忽小,破坏了地壳运动的平衡 13、陨石物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增加地球质量②造成陨石坑和环形山③造成陨震④形成新的矿床⑤造成沧海桑田变化 14、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影响(举例论述) 地球自转的影响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从而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的昼夜节律性变化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权威版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三章 纬线: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和地表相交形成的圆 纬度:该地铅垂线与赤道面的夹角 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 经度:该地所在的经线与本初子午线的角距,亦即这两个经线平面的夹角 1、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2、简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答:形状:地球为一个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意义: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 大小:地球的总质量为6.588×1027g,总体积为10833×108km3,平均半径约为6371km。意义:地球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3、简述地球自传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答: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地球公转: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 4、试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答: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两部分。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另外,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是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 第四章 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地质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地貌特征的总和,是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变异的结果。 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 节理: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的断裂构造。 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考博专业课真题分数线报录比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6人,下设课程与教学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共3个专业。 自然地理学专业下设方修琦、王静爱的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符素华、刘宝元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谢云的土壤侵蚀与土地生产力;张科利的土地侵蚀与土壤环境;张光辉的水文与水资源评价。 二、考试的科目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243自然地理学③3032自然灾害或3737全球变化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28水土保持原理或2243自然地理学③3741土壤学或3755水文学 土壤侵蚀与土地生产力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28水土保持原理或2243自然地理学③3741土壤学或3759气候学 土壤侵蚀与土壤环境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28水土保持原理或2243自然地理学③3741土壤学 水文与水资源评价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②2028水土保持原理或2243自然地理学③3741土壤学或3755水文学 三、导师介绍 方修琦,中共党员,教授,生于1962年11月,祖籍吉林。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曾任自然地理学专业学士(1984)、古地理学专业硕士(1987)、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1994)。 王静爱,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学位;

符素华,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土壤侵蚀机理,土壤侵蚀模型预报与水土资源管理。 刘宝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教学课程:《土壤侵蚀研究》、《流域管理基础》(英)、《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主要研究方向:土壤侵蚀谢云,在校学习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环境演变方向;主要从事过气候学相关的教学与研究,作物生长模型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价研究等工作。 张科利:生于1962年1月。日本农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的专业领域为土壤与环境、土壤侵蚀及水土保持。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土壤侵蚀机理及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等。 张光辉,男。,教授,自然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硕士:自然地理(水文与水资源评价、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博士:自然地理(水文与水资源评价、土壤侵蚀及其环境影响)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

东北师范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42712--东北师范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备考题库42712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 单选题: (1)下列关于综合自然地理野外描述纲要的专业内容主要记录表述错误的是()。 A.观察点的地理位置 B.湿润条件,包括水分来源,天然排水强度,潜水埋藏深度,地表季节积水或常年积水等 C.土壤,包括机械组成、各发生层的厚度、颜色、组成、结构、湿度、新生体等 D.动物界,只记录大型哺乳动物的足迹、粪便,其余除外 正确答案:D (2)划分自然地带的关键是()。 A.用平亢地上的大气候条件与地带内的隐域性的土壤进行相关分析 B.用平亢地上的大气候条件与地带内的植被进行相关分析 C.用平亢地上的大气候条件与平亢地上的植被及土壤进行相关分析 D.用平亢地上的大气候条件与地带内的隐域性的土壤和平亢地上的植被进行相关分析 正确答案:C (3)要解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关系,促使二者统一,关键在于() A.提高人口质量 B.保持环境 C.克服人类发展需要的主观性 D.人类发展需要的主观性 正确答案:C

(4)GIS的硬件系统主要有哪四部分组成()。 A.数据输入、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处理、用户接口模块 B.计算机主机、数据输入设备、数据存储设备和数据输出设备 C.计算机制图、数据库管理、遥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D.计算机主机、数据输入设备、数据存储设备和数据分析与处理 正确答案:B (5)人类活动加剧了地表固体物质的机械搬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地表的水平衡被破坏 B.改变了生物界的平衡 C.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 D.加速了化学元素的迁移 正确答案:C (6)自然地理系统起连接作用的组成部分是() A.水分 B.大气 C.岩石地形复合 体 D.土壤 正确答案:A (7)()是形成垂直带的直接原因。 A.山地气候条件 B.纬度地带规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