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练习题

年班姓名

一、认真观察,仔细填写。

1.( )厘米( )毫米

2.( )厘米( )毫米

3.( )厘米()毫米

4.()厘米()毫米

二、慧眼识宝。

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A、1毫米

B、1分米

C、1米

2.一本辞海的厚度约是6()。

A、米

B、厘米

C、毫米

3.10枚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0()。

A、毫米

B、厘米

C、米

三、巧手补天窗(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个曲别针长约25()。

2.小明身高是135()。

3.一棵大树高约15()。

4.一枝铅笔长约20()。

5.一个笔筒的高度约是100()。

四、单位换算我能行。

2厘米=()毫米 5分米=()厘米6米=()分米30毫米=()厘米80厘米=()分米70分米=()米600厘米=()米 12厘米=()毫米6厘米5毫米=()毫米

35毫米=()厘米()毫米

3厘米-14毫米=()毫米

56毫米+44毫米=()厘米

五、我是小小测量员。

48

六、我是小小绘图员。

1.画一条长4厘米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智慧宫殿长方体和正方体谁高,高多少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1: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 预设:尺子 提出问题2: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厘米和米。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引发学生回忆起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并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 估一估。 提出要求: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通过提问谁估计的更准确来引导学生量一量。 2. 量一量。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测量出数学书的长、宽和高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会发现,长、宽和厚会出现不满一格的情况,也就是说,会在“厘米的刻度之间”。 总结说明:像刚才发生的这种情况以及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3. 认识毫米。 提出问题:你对毫米有哪些了解呢? 预设::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提出问题:请你数一数,1厘米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预设:10个。 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厘米=10毫米。 4. 感知1毫米。 提出要求: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提出问题: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小学数学三年级《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金所119希望小学杨朝安 教学内容: 义务教科书三年级上册21页《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 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毫米的认识》公开课优秀教案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1厘米=10毫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

下表)。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 导读: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

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 ⑴让学生经历观察、比画、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略的换算。 ⑵借助详细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开展估测意识。 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取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精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提醒课习题。 ⑴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⑵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⑶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⑷提醒课习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⑴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互相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报告、交流。 提醒:为了看得更分明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均匀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老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老师提供一些资料)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1 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 (教科书P2-3页例1,P3页“做一做”及P5页1、2、3题。)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前两年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这一册教材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教材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然后利用直尺中的毫米刻度,形象地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并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接着教材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以及“做一做”中的量1分硬币的厚度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建议: 第2~3页的情境图:是一幅较为形象的四位小朋友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估计、测量、讨论的主题图。在出示了主题图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在估计的基础,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的方法进行验证。当学生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测量的时候,就问:“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吗?相互交流一下,可以怎么样去解决它?”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在学生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重点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先介绍1毫米的实例,再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找找那些东西是1毫米,以加深他们对这个长度单位的感观建立。“做一做”中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说一说,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练习一中第1题,一是考查学生的长度观念,二是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水平。在做此题时,先让学生估测,不要急于用尺子测量。学生在判断是否是正方形时,存在竖着看和横着看的差别,可以采用转动课本的方法反复对比。判断后,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第3题,含有两项内容,一项是估计常见物品的长(或宽),另一项是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要让学生对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三上数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练习题(一)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练习题 、填空。 1 千米=( )米 6000 米=( 千米1 米-()分米 70毫米=( )厘米 8【 分米=( 厘米 9 厘米=( )毫米 40分米=( )米 70 厘米=( 分米9 米=( )厘米 15 米=( )分米 100 厘米二 米4 分米=( )毫米 3千米=( )米 80 毫米=( )厘米 1米=( )分米= ( )厘米 1 米—6 分米=()分米 57 分米-17分米=( ) 分米=() 米 8 千米=( )米+ ( )米 28 米=( ) 米+ ( )米 46厘米+ 54厘米=( ) 厘米=( )分米=( )米 、在()里填上">"" <" 或"=" 8 千米() 6000 米 2 米() 2分米 6 毫米()4厘米 4厘米() 4分米 9 分米( 2米 32 米+10米()50米 300分米( )300厘米5 厘米( 7毫米 9 毫米()3厘米 18毫米() 1分米 34 毫米( 9厘米 1 米()100厘米 60毫米() 6厘米 8 分米( 90厘米 3 分米()23毫米 5毫米() 1厘米—2毫米 1 米50厘米( )1米5分米 18. 我们测量学校东西长度是多少时,用( 19. 20.小兔子身长4( ),尾巴长约7 () 21. 18.从寿光到潍坊的路程大约是46(),坐客车大约1个小时能到达 四、下图是小飞学具盒里的小棒,你知道它长多少毫米吗? 1. 用两根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每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和六边形,哪根铁丝短一些?短多少毫米? 2. 运动场跑道一圈400米,小明每天跑3圈,他每天跑多少米? 6天跑多少米? 3. 用一根长4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8根做凳子腿。这个凳子的高大约是多少? &有一根16分米长的绳子,对折再对折,再对折后,每段绳子有多少? 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1. 蜡笔长6( ) 2.跳绳长 2( 4.粉笔长75( ) 5.钢笔长14( 7.10张纸厚1( )8.旗杆高9( 10.1角硬币的厚大约是1 ( ) 11. 12.数学书的厚大约是5( ) 13. 14. 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 5()。 15. 15. 小明身高138(),他的大拇指宽约 17. )3.课桌高7( ) )6.小明的身高是140( ) )9.课桌高65( ) 打火机的长大约是8() ),手腕一圈长约12 () )做单位比较合适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发放小学李玉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通过实际测量形成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情境导入 1、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复习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谈话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高的长度。 2、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用尺子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的长度。 3、全班交流:同学们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师:同学们在测量时发现了遇到测量时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来记录。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朋友:毫米(mm) 4、教师板出课题:毫米的认识。 5、建立1毫米的概念。 6、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2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教学中的优点: 1、紧密联系生活,突破重难点。 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如让学生摸1分硬币、银行卡的厚度,通过用手比划感知1毫米的实际大小。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贯穿估测。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理解 一、教学内容 毫米的理解。(教材第21、22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间的关系,会实行的简单的计算。 2、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实行测量。 3、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实行测量。 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尺子 学具:尺子、光盘、硬币、废弃磁卡等收集的物品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二年级时,我们学习过相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回想一下,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的工具是什么?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字母怎么表示? 2、伸手比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新知识。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又为课后总结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师:拿起数学书,找出它的长、宽、厚(带领学生一起明确长、宽、厚)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记录下来,并找两人汇报。 师: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我们就要拿尺子来测量一下。(同桌两人合作。出示合作要求:1、同桌两人合作,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2、测量时,如果遇到问题,请两人讨论解决。3、两人轮换实行,一人测量,一人记录。4、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记录测量的结果。)交流结果 生1:厚度不到1厘米。 生2:宽度整厘米过了,还余下一截。 生3:宽度离19厘米还差5个小格。 ······ 师:像尺子上这样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理解) 师:指一指你尺子上的1毫米。能用手指吗?为什么? 生:不能,1毫米太短了。 小结:尺子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 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2题。 【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编排的。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但是,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学生卡一张、光盘一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2毫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1分、2分、5角硬币、一串钥匙;大约1毫米厚的纽扣三四个;电话卡一张。 学具准备: 每人一把直尺。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学生基础分析及目标确定: 学生在二上年级学习过长度单位,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已有一定的认识,也接触过学生尺。因此对于尺当中最小的一格格学生已不陌生,有部分孩子已经知道一小格就表示长度单位“毫米”,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即10毫米。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孩子通过各种活动建立1毫米的观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⑴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意义,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观念。 ⑵知道1厘米等于10毫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⑶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教学策略选择: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本节课以教材所出示的情境图为主要教学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让学生进行估计并对估计结果进行验证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些长度不是整厘米数的,从而出示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毫米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在放大的尺上指一指1毫米的长度、观察自己所带尺上1毫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找一找教师提供的学具中哪些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的等多个环节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感受。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五、教学片段实录《估计测量引出“毫米”》 师:(做手势)小朋友,你们能估计一下我们数学书的这条边(指长)和这条边(指宽),也就是数学书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估计并汇报) 生1:(比划课本回答)我估计数学书长大约有20厘米,宽大约15厘米。 生2:我估计数学书长约23厘米,宽约13厘米。 (教师在前面的表格里板书:20厘米、15厘米;23厘米、13厘米) 师:这两位同学估计的结果是这样的,其他同学和他们的一样吗?(许多同学摇头)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说课。(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进率。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课程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8课时 毫米的认识 1课时 分米的认识 1课时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1课时 千米的认识 1课时 吨的认识 1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1课时 过程性检测 2课时 主备人:李桂梅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 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人教三上数学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教学时间:9、2 二、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本节课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说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说,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来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创造了条件。 三、总体设计理念: 基于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教法与学法的选择,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争体现以下方面: 1.做数学。美国图书馆曾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就会忘记;看见了,就会记住,做 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2.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依据以上两点,我把本节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又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 (一)分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二)分层教学目标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2题。【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节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编排的。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但是,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学生卡一张、光盘一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二、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使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准备:准备尺子,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1毫米有多长。并会测量和线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比一比。 在小动物运动会上,两只蚂蚁A和B比跳远,让学生做裁判,比一比它们谁跳得远。课件出示a、b两条线段(a=5厘米,b=5厘

米3毫米),让学生观察比较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2.要想准确地比较a、b两条线段的长,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就来学习毫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