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甘蔗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甘蔗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甘蔗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甘蔗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doi :10.13570/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6049973.html,ki.scc.2015.03.023甘蔗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唐云仙,杨丽涛1,2*,杨柳2,廖芬2,李杨瑞1,2

(1.广西大学农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5;2.广西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

甘蔗研究中心/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7)摘要:综述了甘蔗多酚类物质的成分、分布、代谢、降低酚害途径及遗传改良调节PPO 等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甘蔗;多酚;褐变;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566.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624(2015)03-0062-03

植物多酚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果实、皮、根和叶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又称鞣质、单宁[1]。目前人们对茶多酚、苹果多酚、葡萄多酚等进行的研究比较多,因为植物多酚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抑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理功能,而这些酚类物质的含量较其他酚类物质多。研究人员在农业、林业、食品、医药等领域对植物多酚进行了基础应用研究,也获得一些成效,如在医药、食品、保健品及日用化学品等方面的广泛应用[2]。多酚类物质又是组织培养中褐变的主要底物,为了减少褐变,研究者对多酚进行了很多研究,希望能通过各种途径来减少褐变的发生,从而提高组织培养的成活率。甘蔗是一类多酚含量很高的植物,甘蔗组织培养中褐变主要发生在外植体,愈伤组织的继代、悬浮细胞培养以及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中也经常发生。本文就前人在甘蔗组织培养中的一些研究及甘蔗多酚的结构、代谢、降低酚害途径进行概述。

1甘蔗品种和组织的多酚含量

甘蔗同某些食用植物如大豆、茶叶等一样,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具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类化合物。甘蔗中含有的多酚类化合物是在酶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肉桂酸和黄酮类的前身衍生出来的,其分子结构包含了一个独特的共振电子体系,该结构具有一个重要特征是pH 敏感性[3]。Saska 等研究发现甘蔗中的多酚类物质多集中在生长点周围的蔗梢部分,其中分子量≥5000的高分子多酚类物质在蔗叶占33%,蔗梢占37%,去梢后的蔗茎仅占30%,可见蔗梢虽仅为蔗茎的小部分,但多酚类化合物比蔗茎含量还丰富,且相对集中;还测得甘蔗生长点、梢部汁、去梢蔗茎汁三部分的压榨汁多酚类物质含量分别为:1536mg/kg 、2668mg/kg 、553mg/kg [4]。多酚类是蔗糖颜色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甘蔗中的多酚类物质含有C 6-C 3-C 6的碳骨架,同时在苯环上都具有两个以上的羟基,属水溶性色素,最为常见的有3类:即花青素、花黄素、儿茶素[5]。孙晓雪通过HPLC-UV 初步分析,发现甘蔗梢在60%乙醇洗脱时得到的表儿茶素最多(约占56%),其组分中还含有儿茶素、儿茶酚、绿原酸、没食子酸[6]。

Duarte-Almeida 用大孔树脂提取蔗汁中的酚类物质,并釆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对酚类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鉴定出蔗汁中主要含有麦黄酮、毛地黄酮、芹菜苷元、咖啡酸、芥子酸和羟基肉桂酸6种酚类物质,之后他们进一步利用HPLC 分离和鉴定了不同品种的甘蔗混合汁、糖浆、糖膏和高级化糖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木犀草素和麦黄酮衍生物)和苯丙素类化合物(咖啡酸、绿原酸和香豆酸)的含量[7-8]。植物显红、蓝、紫色是花色素造成的,花色素易受酶、酸、碱或加热作用的影响。霍汉镇提到蔗汁中的鞣质是儿茶素的缩合物,因为鞣质受氧化酶作用并与铁反应而使得甘蔗压榨汁呈暗绿色,甘蔗中原有的色素物质如黄酮类化合物的芹菜素、木犀草素和小麦黄素使之显黄色。在甘蔗中还发现花色素类中的天竺葵花色素、矢车菊花色素,它们分别含有4个-OH 、5个-OH 。酚酸类化合物分子量较小,在甘蔗中发现的酚酸类化合物主要有苯甲酸的衍生物,如奎尼酸、莽草酸等;有肉桂酸(苯丙烯酸)的衍生物,如咖啡酸、香豆酸、阿魏酸;还有含两个苯环的化合物,如绿原酸[9]。

2甘蔗多酚的代谢

甘蔗是一种体内含多酚类物质较高的作物,尤其是甘蔗幼嫩茎尖和嫩叶鞘部位含量更高[10]。在甘蔗茎尖组织培养时,细胞在茎尖组织和继代过程中受到破坏,细胞内的多元酚类化合物被氧化,对细胞有害的褐色醌类物质形成速度加快,在茎尖组织上聚集大量的醌类物质,使甘蔗组织变褐色,这种褐化物在培养基中收稿日期:2014-12-18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繁育技术示范(桂科攻1222009-1B )。

作者简介:唐云仙(1990-),女(壮族),广西北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作物生理与代谢调控。

通信作者:杨丽涛,女,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生态生理和分子生物技术,E-mail :liyr@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6049973.html,

中国糖料,2015,37(3):62-64综述62

慢慢向外扩散变成褐色,抑制外植体的脱分化和器官分化过程所需酶的活性,从而使组织坏死,致使培养失败[11]。在正常发育的植株中,正常组织或细胞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则主要分布在细胞的液胞内,而多酚氧化酶(PPO )则分布在质体或细胞质内,这种区室化分布使底物与PPO 无法接触,因此正常植物体内底物、氧气、PPO 即使同时存在也不发生褐变现象。切取茎尖组织和继代过程中细胞膜的结构受到破坏并发生变化,造成区室化被打破,多酚类物质与PPO 就有了接触的机会,在氧存在的情况下被氧化为醌,继而发生一系列的脱水、聚合反应,最终形成黑褐色物质,从而引起褐变,造成植物组织坏死[12]。

3甘蔗组培降低酚害途径

引起外植体组织培养褐化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如所选取的材料基因型、材料年龄、选取部位、取材时间、外植体大小这些内因都会影响褐化的发生[13]。研究证明,挑选合适的外植体材料并建立最佳培养条件是减轻和克制材料褐化的重要手段,有报道说可以通过改变外植体周围的氧化还原电势,从而抑制酚类氧化,减轻褐化,而改变外植体周围的氧化还原电势的方法有在培养基中加入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半胱氨酸、羟基乙醇、硫代硫酸钠等)以及在培养基中加入各类吸附剂[如活性炭、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等]可以把有毒物质从外植体的周围吸附掉,从而去除因酚类氧化造成的毒害效应[14-15];在接种之前,用加有抗氧化剂的水溶液浸泡一定时间,可以减轻褐化的发生并能提高组织培养诱导率[16]。贤武等发现接种后第2天的甘蔗茎尖材料,滤纸上的外植体周围开始出现淡淡的紫红色,接着颜色慢慢变深,酚害加重。及时转管、缩短转管周期是减轻不同甘蔗品种酚害影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17]。王敬驹等指出,甘蔗品种的遗传基础对外植体的培养成功率的影响很大,PPO 活性强、容易形成色素污染的品种,组织培养效果较差[15]。何明在研究中观察到4个甘蔗材料的心叶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愈伤组织发育及增殖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不同甘蔗品种各化合物的含量差别大[18]。曾东火等分别对4个甘蔗品种(品系)愈伤组织的绿苗分化的研究表明不同甘蔗品种(品系)间的愈伤组织分化出苗的能力有很大差异[19]。刘丽敏等针对在甘蔗茎尖培养过程褐变率和污染率高将会导致培养成功率低的问题,试验研究了甘蔗热处理、茎尖解剖、接种等各个阶段、环节,结果表明,不同甘蔗品种的热处理需要不同的水浴温度与时间,即:果蔗拔地拉受水浴温度的影响较大,应使用较低温度50℃进行水浴。糖蔗ROC22受水浴温度的影响较小,经52℃半个小时后发芽率仍有80%;在对茎尖解剖前,使用75%酒精擦拭表面可以减少酚类污染,PVP 还会促进其生长等[20]。戴友铭等在甘蔗嫩叶鞘外植体褐变相关因子研究得到:春季取样、采用适当的基本培养基和蔗糖浓度,基本培养基中无机盐离子浓度越高,甘蔗嫩叶鞘外植体褐变就越容易发生,但其愈伤组织诱导率得到了提高;蔗糖浓度在30g/L 的效果较好;在暗条件下对甘蔗嫩叶鞘进行离体培养,可显著减少外植体褐化率,并有利于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21]。武媛丽等在研究甘蔗组织培养外植体的防褐化措施发现,在接种之前浸泡质量浓度为0.25g/L 的Na 2S 2O 3,也可以较有效地防止甘蔗外植体在初始培养过程中产生的褐变现象,外植体生长状况良好[22]。

4遗传改良调节PPO

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褐变的因素和如何通过改变这些影响因素来减轻褐变带来的危害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遗传改良的方法来调节PPO ,减少褐变的发生。Brothaerts 与Chau 已克隆出苹果中PPO 的cDNA ,发现在尚未成熟果实中及受伤组织中具有PPO 的mRNA 累积;当把PPO 反义基因转进苹果时,转基因枝条褐变程度明显被抑制[23]。Bachen 等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一段约2.0kb 的cDNA 片段反向插入到马铃薯的染色体组内,借助合适的启动因子表达出反义的RNA ,结果显示块茎中PPO 活性明显被抑制,而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也受到阻碍;擦破块茎表皮,没看到最常见的褐变现象[24]。Vickers 等研究证实了甘蔗中PPO 活性越高,蔗汁和粗制蔗糖颜色越深。他们将PPO 基因的正链和反链及菠菜磷酸蔗糖合成酶SPS 基因的正链通过基因枪法导入甘蔗Ql17品种,获得了稳定表达的转基因株系,但大部分转基因甘蔗的产量和蔗糖分比未转化的Ql17甘蔗低,仅有1.6%的转基因植株产量和蔗糖含量与未转化的Ql17甘蔗相当[25]。5展望

目前人们研究甘蔗的基因越来越多,希望能通过生物技术来改变甘蔗内的基因,提高组培苗的成活率,增强甘蔗的抗性,获得高产高糖的甘蔗品种,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必庆.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4):43-45.

[2]贾淑平,曾睿,但卫华,等.植物多酚药理作用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药房,2009,20(12):953-955.

[3]陈其斌,周重吉.甘蔗制糖手册[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期3第,卷73第展进究研质物类酚多蔗甘:等,仙云唐63

a n i h

r a g u S5102

s p o r C

C

f o

64

[4]Saska M,Chou C C.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sugarcane extracts[C].Proceedings of First Biennial World Conference on Recent Development in Sugar Technologies,Delray Beach,Florida,2002,May16-17.

[5]Nagai Y Mizutani T,Iwabe H,Araki S,et al.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sugarcane extracts[C].Sugar Industry Technologists60th Annual Meeting,Tai Pei.,2001.

[6]孙晓雪.甘蔗梢中酚类物质的提取与应用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7:6.

[7]Duarte-Almeida J M.Antioxidant activity of phenolics compounds from sugar cane(Saccharum officinarum L.)juice[J].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2006,61:187-192.

[8]Duarte-Almeida J M.Phenolic composi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culms and sugarcane(Saccharum officinarum L.)products[J]. Food Chemistry,2011,125:660-664.

[9]霍汉镇.现代制糖化学与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9,98.

[10]秦廷豪,邹宗兰,吴才文.浅析甘蔗组培中的酚害[J].甘蔗,1997,4(2):12-14.

[11]章文水,潘大仁,林彦铨,等.果蔗Badila花叶病茎尖脱毒技术的研究[J].甘蔗,2002,9(2):8-14.

[12]Laukkanen H,H覿ggman H,Sarikontunen-Soppela S,et al.Tissue browning of in vitro cultures of Scots pine:Role of peroxidase

and polyphenol oxidase[J].Physiologia Plantarum,1999,106:337-343.

[13]Chevre A M.In vitro vegetative multiplication of chest nut[J].J Hort Sci,1983,58(1):23-29.

[14]秦新民,罗紫娟.甘蔗组织培养中抗酚污培养基的筛选[J].广西甘蔗,1988(1):18-19.

[15]王敬驹,匡柏健,何新民,等.甘蔗组织培养与细胞诱变研究[J].甘蔗糖业(甘蔗分册),1983(4):11-15.

[16]许莉萍,陈如凯,薛其清.甘蔗离体培养的变异机理及筛选技术Ⅳ.茎尖培养技术的筛选[J].福建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22(3):280-284.

[17]贤武,王伦旺,王天算,等.甘蔗茎尖脱毒培养研究初报[J].广西蔗糖,2000(4):3-5.

[18]何明.甘蔗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J].四川甘蔗,1988(1):29-33.

[19]曾东火,林妙英,韩延南,等.甘蔗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J].四川甘蔗科技,1983(4):67-72.

[20]刘丽敏,李松,戴友铭,等.甘蔗茎尖脱毒培养技术研究[J].中国糖料,2009,31(2):18-20.

[21]戴友铭,岑秀芬,韦鹏霄,等.甘蔗嫩叶鞘外植体褐变相关因子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2):127-131.

[22]武媛丽,谭贤教,张树珍,等.甘蔗组织培养外植体的防褐化措施[J].热带生物学报,2013,4(4):313-316.

[23]Brothaerts W,Chau K.Fast apple(Malus domestica)and tobacco(Nicotiana tobacum)leaf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assay for

screening transgenic plants[J].J Agric Food Chem,2000,48:5924-5928.

[24]Bechem C W B,Spechmann G J,V an der Linde P C G,et al.Antisense expression of polyphenol oxidase genes inhibits

enzymatic browning in potato tubers[J].Biotechnology,1994,12:1101-1105.

[25]Viekers J E,Grof C P L,Bonnett G D,et al.Effects of tissue culture,biolistic transform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PPO and SPS gene constructs on performance of sugarcane clones in the field[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5,156(1):57-68.

Research Progress on Polyphenols in Sugarcane

TANG Yun-xian1,YANG Li-tao1,2*,YANG Liu2,LIAO Fen2,LI Yang-rui1,2

(1.College of Agronomy,Guangxi University/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ubtropical Agro-bioresources,

Nanning530005;2.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ugarcane Research Center,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Biotechnology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of Sugarcane,Ministry of Agriculture/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Sugarcane Genetic Improvement,Nanning530007)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component,distribution,metabolism of polyphenols and the pathways of reducing polyphenol pollution as well as regulation for polyphenol oxidase with genetic improvement in sugarcane tissue culture.

Key words:sugarcane;polyphenol;browning;genetic improvement

(上接第61页)

[45]蔡永智,王爱英,沈海涛,等.甜叶菊叶片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J].北方园艺,2013(9):134-137

[46]Latha Sivaram,Usha Mukundan.In vitro culture studies on Stevia rebaudiana[J].In Vitro Cellular&Developmental Biology Plant,

2003,39(5):520-523

[47]沈秀丽.甜叶菊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5(1):42-43

[48]尚宏芹.甜叶菊组培苗生根培养的研究[J].北方园艺,2010(6):170-172

[49]翁晓燕,余炳辉.多效唑对甜叶菊试管苗移栽后的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4,20(1):63-66

Research Progress on Tissue Culture of Stevia

DONG Zhen-hong

(The Third Middle School of Gongzhuling,Gongzhuling,Jilin136100)

Abstract:The progress on tissue culture of Stevia since the70s was reviewed,includ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xplants and media,culture conditions,different hormones combination on the inducement multipl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callus,adventitious root form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of plantlet.Present problems in Stevia tissue cultures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discuss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issue cultures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 Stevia.

Key words:Stevia;tissue culture;rapid propagation;research progress

4种植物多酚对生物大分子的保护作用

第41卷第1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41No.1 2007年3月 J OU RNAL OF HUAZHON G NORMAL UNIV ERSIT Y (Nat.Sci.) Mar.2007 收稿日期:20062102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74034);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3Email :nwnumin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6049973.html,.   文章编号:100021190(2007)01201172034种植物多酚对生物大分子的保护作用 刘国安3,杨庆明,杨 红,丁 兰,候国鹏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70) 摘 要:为了研究多酚类化合物对生物大分子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MDA 测定、SDS 2 PA GE 、琼脂糖电泳,检测了4种多酚对由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氧化降解、DNA 断裂 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槲皮素在抑制脂质过氧化中作用最突出,在保护蛋白质氧化降解中香草醛作用最强;芦丁在保护DNA 的氧化性损伤中最有效.说明4种化合物在不同的抗氧化体系中有不同的活性. 关键词:植物多酚;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氧化;DNA 损伤;抗氧化作用中图分类号:R963 文献标识码:A 自由基是人体中的正常代谢产物,如果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过少,过量的自由基就会攻击生物大分子,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破坏.因此,自由基是人类衰老和许多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病等的重要诱因[1].寻找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而无毒副作用的抗氧化剂,预防和减轻上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实验用丙二醛(MDA )测定、蛋白质凝胶电泳、DNA 电泳技术,测定了槲皮素、芦丁、香草醛、姜黄素对脂质过氧化、蛋白质和DNA 的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保护作用进 行了比较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抗氧化机理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剂 槲皮素、姜黄素、AA P H (2,22偶氮二(22脒基丙烷)二盐酸盐)、B H T (2,62二叔丁基对甲基苯 酚)、琼脂糖、溴化乙锭均购自Sigma ,芦丁为西安惠丰生物工程公司产品,牛血清白蛋白(BSA )、质粒pBR322DNA 均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十二烷基磺酸钠(SDS )购自Serva ,实验用鼠由甘肃省肿瘤医院动物房提供,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1.2脂质过氧化的测定 微粒体的制备参照文献[2]的方法.Lowry 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脂质过氧化的测定参照文献[3],稍作修改. 1mL 反应体系中含有0.2mol/L PBS ,240~400μg 的微粒体蛋白,加入0.1m mol/L 抗坏血酸及10μmol/L FeSO 4启动反应.于37℃振荡孵育1h 后,1.0mL 20%三氯醋酸终止反应,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 ,所有实验重复3次.1.3蛋白质氧化实验方法 蛋白质氧化测定按H.Y.Kwon 等[4]的方法稍加改进.10μg 牛血清白蛋白(BSA )的氧化在0.2mol/L PBS 中由水溶性偶氮引发剂 20m mol/L AA P H 启动.加入不同浓度的待测物.37℃水浴孵育24h 后,加入0.02%B H T 以防止氧 自由基的进一步形成.样品按常规SDS 2PA GE 电泳,0.05%考马斯亮蓝R 2250染色.1.4D NA 氧化断裂实验方法 pBR322质粒DNA 主要以超螺旋型存在,当 受到氧化损伤时,质粒超螺旋的DNA 会打开1条核酸链而降解为环状,当损伤程度进一步加强时,2条核酸链会被同时打开而降解为线型的DNA ,电泳后位于超螺旋和开环之间[5].将100ng pBR322质粒DNA 与溶于0.15mol/L PBS 的10m mol/L AA P H 混匀,使终体积为25μL ,37℃孵育1h.抗氧化剂在加入AA P H 之前加入.孵育后立即上样电泳.0.8%琼脂糖凝胶以TA E 缓冲液(40m mol/L Tris 、20m mol/L 冰乙酸、2m mol/L ED TA p H

天然酚类化合物及其保健作用

天然酚类化合物及其保健作用 酚类化合物是一族结构中含有酚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食品中,由于其羟基取代的高反应性和吞噬自由基的能力而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多酚类化合物可以延缓肿瘤的发作,抑制肿瘤的形成,提高认知功能,抑制低度脂蛋白LDL氧化及抑制血小板凝集等功能。这些功能都与其抗氧化性能有关。 人体内的自由基反应对人的病理、衰老机理的研究发现反应性氧(ROS,包括超氧阴离子O2-,羟基自由基·OH、过氧化物自由基ROO·和烷氧基自由基RO·等)在体内起着很不利的作用,与机体老化及许多疾病有关。ROS在体内主要氧化脂肪、蛋白、核酸等细胞组成成分,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 脂质氧化反应是一个自由基介导的链反应,由高反应活性自由基如·OH从多不饱和脂肪酸双键相邻的亚甲基吸收-活泼氢而引发(反应式1)。 脂肪酸烷基自由基R·很快与O2反应形成过氧化自由基ROO·(反应式2),ROO·可从脂肪酸继续吸收活泼氢,使脂质氧化反应继续进行(反应式3)。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人体血浆中主要的携带胆固醇的蛋白质,除富含胆固醇外,还含大量的亚油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这些成分极易被氧自由基氧化而形成过氧化物。被氧化的LDL不能结合到LDL受体上,而是与巨噬细胞清除受体结合,形成泡沫细胞,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相对于脂质而言,蛋白质和核酸较不易受自由基的攻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蛋白质对ROS的敏感性有很大关系。 ROS对蛋白质的改性作用会影响其被细胞内蛋白水解酶的降解。ROS引起的蛋白质氧化可能是许多炎症反应的原因。 由氧化反应引起的核酸的改性则明显改变细胞功能,有潜在致癌性。ROS攻击DNA会引起广泛的DNA损伤,包括碱基的修饰,产生无碱基位点、碱基删除、移码、DNA解链、DNA-蛋白质交联及染色体重排等。大量的研究认为ROS在癌症的引发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多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机理 机体有多种抗氧化防御系统,抗氧化剂主要是通过终止自由基链反应而清除自由基保护机体的。α-育酚(TOH)是生物膜中维持稳定性不可缺少的抗氧化成分,以此为例说明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当TOH的酚基团遇到过氧自由基ROO·时,反应形成生育酚自由基TO·和氢过氧化物。 该反应速率常数k3为8×104mol/s。因为链传递反应速度常数k2约10~102mol/s,远低于k3,故TOH与ROO·自由基反应的速度比RH与ROO·反应速度快约104倍。因此仅需少量即可起到有效的终止自由基链反应作用。 酚类是极好的氢或电子供体,由于形成的酚类游离基中间体的共振非定域作用和没有适合分子氧进攻的位置,比较稳定,不会引发新的游离基或者由于链反应而被迅速氧化,所以是很好的抗氧化剂。 植物中存在的天然酚类化合物谷物种子大米是亚洲主要的谷物食品,水稻壳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很强,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了一种抗氧化成分异牡荆黄基类黄酮,具有独特的C -糖基结构,抗氧化能力与生育酚相当。 黑米种子即使经过长时间储存仍维持发芽力,故推测其色素物质可能有抗氧化作用。经大规模分离纯化,分离出了抗氧化色素花青素-3-0-β-D-葡萄糖苷(C3G)及dele phinidin-3-0-β-D-葡萄糖苷及花葵素-3-0-β-D-葡萄糖苷,这三种花色素型抗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均呈强抗氧化活性,而C3G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也有抗氧化性。在其

甘蔗国内外研究进展

甘蔗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技术领域发展和趋势 食糖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其中:中国的食糖产量居世界第三位,食糖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食糖生产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甘蔗主要产区转移到广西、云南和广东湛江,以旱地蔗为主,特别是广西蔗区,旱地甘蔗占90%以上,先进适用的旱地甘蔗栽培技术研发尤为重要。 近20年来,我国在旱地甘蔗节本高效栽培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获得一批科研成果,促进了蔗糖业的发展。由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各省(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支持,先后组织实施了“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研究”、“甘蔗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大面积亩产吨糖田综合技术开发”、“甘蔗电脑专家系统开发及应用示范”等项目,通过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提高了蔗农种蔗水平,对蔗糖生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甘蔗单产不断提高。 在良种繁育上,近年来我国兴建了一批高水平、上规模的甘蔗繁育基地,繁育基地建设既有科研、教学单位、国有企业,也有私人企业,全国良种繁育面积达6000多km2,年

繁育良种100万t以上,其中广西北海、南宁和云南开远、弥勒及广东湛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甘蔗良种繁育基地。 通过建立甘蔗优良新品种繁育基地,研究健康种苗生产、高倍系数的良种繁殖技术以及与甘蔗新品种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探讨标准化的甘蔗新品种高产高效种植管理和“科研+企业+农户+基地”模式的甘蔗高产高效良种繁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根据今后甘蔗的高产高糖高效益低成本生产,以及制糖企业大规模、高综合生产的发展方向,甘蔗的选育种和引种目标也应该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目标,建立新的甘蔗选育种和引种理念,创新良种。甘蔗新的选育种和引种理念可概括为“高、大、硬、强、脱”,“五字育、引种目标”。这一育、引种目标,不仅保持原有高产高糖的农艺性状,也包括了生理生化和抗逆性的内涵。 (二)国外技术领域发展和趋势 巴西是一个产糖大国,种植甘蔗是许多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遍布全国各地的糖厂是巴西工业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工艺简单,直至上世纪80年代,巴西糖厂只能用甘蔗制糖,大量废料不仅白白流失,还严重污染了环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巴西对制糖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据巴西农业部制糖和乙醇局局长安热拉·布雷萨介绍,为了使蔗糖业获得生存和发展,巴西以循环经济的新思路,给制糖业确定

植物总多酚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有Folin

植物总多酚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有Folin- Ciocalteu 法, 酒石酸亚铁法, 普鲁士蓝法和高锰酸钾法等。 1.福林试液的配制: 取钨酸钠10g与钼酸钠2.5g,加水70ml、85%磷酸5ml与盐酸10ml,置200ml 烧瓶中,缓缓加热回流10小时,放冷,再加硫酸锂15g、水5ml与溴滴定液1滴煮沸约15分钟,至溴除尽,放冷至室温,加水使成100ml。滤过,滤液作为贮备液。置棕色瓶中,于冰箱中保存。临用前,取贮备液 2.5ml,加水稀释至10ml,摇匀,即得。 用10mL乙醇溶液溶解0.5000g没食子酸,定容至100mL,分别移取3.0mL 到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加入福林-薛卡多(Folin-Ciocalteu)试剂显色,在765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每个浓度做三个平行试验,取平均值,根据标准曲线。 取样品溶液1mL,按照上述的制作方法,测定其吸光度,每个样品做三个平行试验,取平均值,计算样品中的多酚含量。 反应原理为酚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将钨钼酸还原,生成蓝色的化合物,颜色的深浅与酚类化合物含量呈正相关,在波长760 nm左右有最大吸收。 2. 酒石酸亚铁比色法。 其测定原理是茶多酚类物质能与亚铁离子形成紫蓝色络合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茶多酚标准溶液的配制称取提取纯品0.2500g,加水溶解定容至250mL,混匀,即为每毫升含1mg提取纯品的标准溶液(mg/mL) 。 茶多酚的含量。茶多酚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吸取茶多酚标准溶液1. 0mL、2. 0mL、3. 0mL、4. 0mL 于4 个50mL 容量瓶中,各加水至10mL,再加酒石酸亚铁溶液10mL,加入pH为7. 5的磷酸缓冲液至刻度,混匀后用1㎝比色皿,以空白试剂作参比,于波长540nm处测定吸光度(A) ,绘制出标准曲线。

多酚类化合物

多酚类化合物 多酚类化合物又称黄酮类,由40多种化学成分组成,具有抗氧化、强化血管壁、促进肠胃消化、降低血脂肪、与增加身体抵抗力,并防止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的作用;还能利尿、降血压、抑制细菌与癌细胞生长,及帮助消化。 简介 多酚类是指一组植物中化学物质的统称,因具有多个酚基团而得名。多酚在一些植物中起到了呈现颜色的作用,如秋天的叶子。 功效 多酚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越来越受 科学界的关注。葡萄酒中含有许多有益健康的非酒精成分,包括白藜芦醇和多种类黄酮成分,这些强力抗氧化物都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对冠心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而蔬果的抗氧化作用主要就来自其中所含的多酚类物质。 另一类富含多酚物质的饮料是茶,多喝茶也有预防肿瘤和冠

心病的作用。含有多酚物质的豆类食品则有防治乳癌和骨质疏松的作用。 共同特点 多酚化合物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能与维生素C 、E和胡萝卜素等其他抗氧化物在体内一起发挥抗氧化功效,清除有害人体健康的坏分子——自由基。 种类 多酚物质的种类很多,结构各异,其生物利用率、抗氧化性及对人体的影响也有差异。多酚类物质按结构大致可分为类黄酮、芪、酚酸和木酚素。目前科学界已经分离鉴定出八千多种多酚类物质。 常见多酚类化合物 儿茶素 儿茶素在茶叶、银杏、罗布麻、槟榔存在,表儿茶素在茶叶、银杏、越橘、贯叶连翘等中存在。它们具有止泻、保肝、降低胆固醇、抗炎等方面的作用。茶多酚是茶叶中儿茶类成分和其他多酚类成分,如花青素、黄酮类成分、酚酸等成分的总称,占茶叶的10%~20%。在未经过发酵的绿茶中儿茶素类成分含量最高,可达25%,主要以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酚儿茶素(Gallocatechin)、表没食子酚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经过发酵的茶叶如红茶、乌龙茶等主要含有上述多酚的缩合物、茶黄素(Theaflavins)、花青素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化学专业09级年论文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研究 摘要茶多酚是一种高效、天然安全的抗氧化剂,目前它在油脂、食品、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保健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被专家誉为21世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茶多酚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除了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致癌物引起的突变外,还可以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阻遏细胞周期等,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癌药物。本文对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的成分和作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茶多酚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特性以及其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为茶多酚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茶多酚;生物学活性;应用 茶叶在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种植,是仅次于水而被广泛消费的饮料。茶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保健饮料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喝茶有助于健康的理念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喝茶可以预防一些疾病也被流行病学所证明。 今天,它已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茶叶作为一种天然饮料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咖啡、可可并称三大饮料。过去人们认为喝茶有助于健康是因为茶中含有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但这一看法并不全面。饮茶有利于人体健康,这与其特定的化学成分分不开的。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揭明茶叶中多酚类、咖啡碱、脂多糖等均具有一定的药理效应。其中茶多酚的研究最为关注,这是因为它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和极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目前,有关茶多酚的提取分离及开发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多,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由于当前茶叶市场出现了中低档茶滞销的问题,茶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茶灰,茶末无法利用,茶多酚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缓解这一矛盾,还可以使之变废为宝,创造更高价值。 随着科学的发达,现已知茶叶中含有化学物质达500种左右。

甘蔗叶的利用研究

甘蔗叶的利用 甘蔗是东涌镇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量很大。每年到了11月到次年4月是甘蔗收获季节,广大农民在甘蔗收获后,在田地里留下大量甘蔗叶。“这么多甘蔗叶怎样处理呢?” 我通过走访了解发现,大多数农户都是采用露天焚烧方法处理甘蔗叶。 露天焚烧甘蔗叶,虽然节省了许多人力和财力。但产生了大量浓烟,对大气环境、交通运行、消防安全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危害。我想:“现代科学技术这么先进,能不能综合利用这些甘蔗叶资源呢?”于是我想出对甘蔗叶的综合利用。 1、做肥料。鲜甘蔗叶含有大量的水分,如果将甘蔗叶粉碎还田,就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通透性和保水蓄水能力,增强甘蔗抗旱能力。因为甘蔗叶含有氮、磷、钾、镁、钙、硫等多种营养成分。如果在甘蔗叶中添加一些生物制剂造成有机肥料,就可以对甘蔗叶有效利用,这样对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很有帮助。 2、做饲料。听爸爸说:“以前的养殖户是用甘蔗叶养鱼、养牛。”那么甘蔗叶应该是很好的饲料资源。人们为什么要浪费这些资源呢?可以回收甘蔗叶来制饲料,为动物提供丰富的粮食,这样既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又能实现甘蔗叶的间接还田,促进生态良性发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3、做燃料。人们以前是回收甘蔗叶晒干用来烧水、煮饭,它是一种容易的燃烧的材料。可以与发电厂联系,让发电厂回收加工用来代替煤炭、石油、天然气发电,减少稀缺资源的利用。 4、有一天,我跟爸爸去甘蔗地干活,闻到一阵阵沤臭气味,我问爸爸:“这是什么味道,”爸爸说:“是一种有毒的气体。把甘蔗叶放在水坑里,经过长时间堆沤形成的一种气体。”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知道这种有毒气体就是沼气,可以燃烧。人们可挖一坑把甘蔗叶堆沤制造沼气,然后利用管网输送到各家各户,代替现在的液化天然气。 5、做工业原料。粉碎粘合,制成环保板材或生产纸,用甘蔗叶代替木材来造纸,压制成高密度墙板,这样有效保护耕地和森林资源。 6、栽培食用菌。利用甘蔗叶进行食用菌栽培,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 7、做工艺。利用甘蔗叶编织加工草帽、草包、草帘、和壁画等工艺品。 除了技术之外,政策的扶持也是解决甘蔗叶问题的关键。只有得到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甘蔗叶的能源化利用才会日渐成效。政府将补助资金支持甘蔗叶能源化利用,支持从事甘蔗叶成型燃料、气化、干馏等能源化生产的企业。从政策支持、工程规模、产品的高值利用、原料的多样化、技术和装备的深入研究等多个层面开展研究和发展完善。

甘蔗的根系研究进展

一、研究的最新进展 1. 气象因素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和作物需水量(ETc)的空间分布不均,进而导致灌溉定额的空间分布差异,其中以降水的影响最明显。全区多年平均日均有效降水量全区相对差异达65%,东兴和百色分别为全区最大值和最小值点,分别为5.37 和1.94 mm/d。滴灌、小管出流、微喷灌和沟灌4 种灌水方式下日均ETc 分别为3.48、3.48、3.59 和3.52 mm/d,北海为全区峰值点,田东为区域性峰值点。全区多年平均灌溉定额在滴灌、小管出流、微喷灌和沟灌灌水方式下分别为135、135、354 和457 mm。不同灌水方式下全区糖料蔗灌溉定额呈现出相同的空间分布规律,即桂林至田东一带为灌溉定额的高值区,田东为全区的峰值点(郭长强等,2016,广西糖料甘蔗需水量和灌溉定额空间变异)。 2. 对目前易倒伏期甘蔗的基本参数匮乏、甘蔗的倒伏动力学机理和相关的数值模拟研究无法顺利开展等问题,采用物理试验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易倒伏期新台糖22号和柳城03 / 1137号品种甘蔗的几何参数和物理特性参数进行测量,且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不同品种甘蔗的物理特性参数存在差异性,柳城03 / 1137号品种甘蔗比新台糖22号的强度大,且相同品种不同甘蔗的个体其物理特性参数差别也较大;分别测定了新台糖22号和柳城03 / 1137 号品种甘蔗的叶片、叶中肋、根须、蔗皮轴向、蔗皮径向、蔗芯轴向、蔗芯径向的拉伸强度和茎秆轴向、径向压缩强度、茎秆轴向、径向剪切强度及茎秆抗弯强度,为开展甘蔗倒伏动力学机理和抗倒伏技术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杨望等,2016,易倒伏期甘蔗基本参数的试验研究)。 3. 甘蔗不同农艺性状的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在不同试验间表现不同。茎径和锤度是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较高的性状;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是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较低的性状;有效茎数的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呈中等;株高是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最低的性状。数据进行联合分析时宜选用随机+家系分析方法,通过增加家系信息,可明显提高分析精度;甘蔗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均受性状和试验的影响;在亲本和后代按不同原则和标准对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茎径和锤度、株高和有效茎数等性状进行选择,可提高选择效率(杨荣仲等,2016,甘蔗家系农艺性状遗传力分析)。 二、根系研究情况 1. 云南省农科院

甘蔗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doi :10.13570/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6049973.html,ki.scc.2015.03.023甘蔗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唐云仙,杨丽涛1,2*,杨柳2,廖芬2,李杨瑞1,2 (1.广西大学农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5;2.广西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 甘蔗研究中心/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7)摘要:综述了甘蔗多酚类物质的成分、分布、代谢、降低酚害途径及遗传改良调节PPO 等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甘蔗;多酚;褐变;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566.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624(2015)03-0062-03 植物多酚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果实、皮、根和叶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又称鞣质、单宁[1]。目前人们对茶多酚、苹果多酚、葡萄多酚等进行的研究比较多,因为植物多酚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抑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理功能,而这些酚类物质的含量较其他酚类物质多。研究人员在农业、林业、食品、医药等领域对植物多酚进行了基础应用研究,也获得一些成效,如在医药、食品、保健品及日用化学品等方面的广泛应用[2]。多酚类物质又是组织培养中褐变的主要底物,为了减少褐变,研究者对多酚进行了很多研究,希望能通过各种途径来减少褐变的发生,从而提高组织培养的成活率。甘蔗是一类多酚含量很高的植物,甘蔗组织培养中褐变主要发生在外植体,愈伤组织的继代、悬浮细胞培养以及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中也经常发生。本文就前人在甘蔗组织培养中的一些研究及甘蔗多酚的结构、代谢、降低酚害途径进行概述。 1甘蔗品种和组织的多酚含量 甘蔗同某些食用植物如大豆、茶叶等一样,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具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类化合物。甘蔗中含有的多酚类化合物是在酶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肉桂酸和黄酮类的前身衍生出来的,其分子结构包含了一个独特的共振电子体系,该结构具有一个重要特征是pH 敏感性[3]。Saska 等研究发现甘蔗中的多酚类物质多集中在生长点周围的蔗梢部分,其中分子量≥5000的高分子多酚类物质在蔗叶占33%,蔗梢占37%,去梢后的蔗茎仅占30%,可见蔗梢虽仅为蔗茎的小部分,但多酚类化合物比蔗茎含量还丰富,且相对集中;还测得甘蔗生长点、梢部汁、去梢蔗茎汁三部分的压榨汁多酚类物质含量分别为:1536mg/kg 、2668mg/kg 、553mg/kg [4]。多酚类是蔗糖颜色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甘蔗中的多酚类物质含有C 6-C 3-C 6的碳骨架,同时在苯环上都具有两个以上的羟基,属水溶性色素,最为常见的有3类:即花青素、花黄素、儿茶素[5]。孙晓雪通过HPLC-UV 初步分析,发现甘蔗梢在60%乙醇洗脱时得到的表儿茶素最多(约占56%),其组分中还含有儿茶素、儿茶酚、绿原酸、没食子酸[6]。 Duarte-Almeida 用大孔树脂提取蔗汁中的酚类物质,并釆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对酚类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鉴定出蔗汁中主要含有麦黄酮、毛地黄酮、芹菜苷元、咖啡酸、芥子酸和羟基肉桂酸6种酚类物质,之后他们进一步利用HPLC 分离和鉴定了不同品种的甘蔗混合汁、糖浆、糖膏和高级化糖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木犀草素和麦黄酮衍生物)和苯丙素类化合物(咖啡酸、绿原酸和香豆酸)的含量[7-8]。植物显红、蓝、紫色是花色素造成的,花色素易受酶、酸、碱或加热作用的影响。霍汉镇提到蔗汁中的鞣质是儿茶素的缩合物,因为鞣质受氧化酶作用并与铁反应而使得甘蔗压榨汁呈暗绿色,甘蔗中原有的色素物质如黄酮类化合物的芹菜素、木犀草素和小麦黄素使之显黄色。在甘蔗中还发现花色素类中的天竺葵花色素、矢车菊花色素,它们分别含有4个-OH 、5个-OH 。酚酸类化合物分子量较小,在甘蔗中发现的酚酸类化合物主要有苯甲酸的衍生物,如奎尼酸、莽草酸等;有肉桂酸(苯丙烯酸)的衍生物,如咖啡酸、香豆酸、阿魏酸;还有含两个苯环的化合物,如绿原酸[9]。 2甘蔗多酚的代谢 甘蔗是一种体内含多酚类物质较高的作物,尤其是甘蔗幼嫩茎尖和嫩叶鞘部位含量更高[10]。在甘蔗茎尖组织培养时,细胞在茎尖组织和继代过程中受到破坏,细胞内的多元酚类化合物被氧化,对细胞有害的褐色醌类物质形成速度加快,在茎尖组织上聚集大量的醌类物质,使甘蔗组织变褐色,这种褐化物在培养基中收稿日期:2014-12-18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繁育技术示范(桂科攻1222009-1B )。 作者简介:唐云仙(1990-),女(壮族),广西北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作物生理与代谢调控。 通信作者:杨丽涛,女,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生态生理和分子生物技术,E-mail :liyr@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6049973.html, 中国糖料,2015,37(3):62-64综述62

多酚类

多酚类: 多酚类Polyphenols是一类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复合,有些有明确的研究比如儿茶素、茄红素、碧萝芷、白藜芦醇(反转醇)等,还有一些酚酸类黄酮等研究则不是非常明确,但是抗自由基的效果都是有的,至于谁高谁低谁强谁弱我不关注也不是打算做讨论的重点,因为多酚类结构相当复杂,成分繁多,应用浓度不同针对不同的自由基的表现也各有不同,它们是一整类优秀的有着良好应用前景的保养成分,多酚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中,合理搭配自己的饮食,注意水果蔬菜的[科学]摄入也是有益于健康的一大快事。 绿茶多酚/ 儿茶素/ EGCG : 茶多酚包含绿茶、红茶、白茶等各种茶里提取的多酚成分,主要是儿茶素EGC、没食子酸Gallic Acid、EGCG表儿茶素,EGCG属于研究与应用较多的成分,之前人们对涂抹茶多酚是否能保护皮肤存在疑问,2005年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证明外抹茶多酚可以保护胶原蛋白被自由基破坏,并且可以减少因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茶多酚最大的优点在于温和,目前我还没有听说对茶多酚过敏刺激的案例存在,对于不能使用左旋C类成分的敏感皮肤来说选择一个茶多酚精华来抗氧化是非常合适的。 红茶多酚/ 茶黄素/ Theaflavins : 红茶多酚是由红茶里提取的多酚成分,主要由红茶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酶促氧化缩合而成,茶黄素的结构中,除了保持了其前体儿茶素A环上的两个酚羟基外,由两个B环形成的苯 并?酮结构,也具有3个羟基还有没食子酸酯所带的酚羟基,这些羟基保证了它同样具有很 强的提供质子的能力,茶黄素的电位值在510-540,与维生素E相近,易接受电子能力较强,一个茶黄素分子中含有多个酚羟基结构,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以贡献出数个电子,这与只能提供一个电子的抗氧化剂相比,又具有一定的优势。 茄红素/ Lycopene : 茄红素的研究也很早,类胡萝卜素,酯溶性抗氧化剂,可以帮助皮肤减少因紫外线照射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另一方面茄红素可吸收长波可见光中的红波一般呈现红色,透明的茄红素一般是八氢茄红素与六氢茄红素,它们需要在脱氢酶作用下转换成茄红素。茄红素活性很强抗自由基效果很不错,配合一个水溶性的成分一起工作就相当理想了。 葡萄多酚/ 白藜芦醇/ Resveratrol / 原花青素/ OPC: 葡萄多酚复合性很强包括白藜芦醇、原花青素、咖啡因酸等一系列复合统称为葡萄多酚,原花青素与白藜芦醇在应用上研究的较多,我肯定它们是具有抗自由基功效,但是这种效果是否如厂商宣传的那样强不得而知,特别是白藜芦醇可以激活Sirtuins去乙酰化酶能使细胞长寿一说在保养品界广受追捧,不过遗憾的事直到2008年也没有确切关于Sirtuins延长细胞寿命与皮肤抗衰老有必然联系的结论出来,无论是葡萄提取还是虎杖提取的白藜芦醇外抹都只是一个理想化与祈祷性想结合的东西,人类身体中含有7种去乙酰化酶,Sirtuins本身复杂且矛盾的工作原理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石榴多酚/ 安石榴苷/ Punicalagin 石榴多酚也是一类大复合,由安石榴苷、花青素、单宁酸等多种多酚复合而成,是近年来很热门的内吃外抹两相宜的成分,EL Family、Murad、Juice Organics都有推出石榴为主题的产品系列,石榴多酚可以保护皮肤减少因UVA和UVB照射产生的伤害,加强细胞间信号传导,其中Punicalagin安石榴苷是由鞣花酸聚合而成,是石榴多酚主要的抗氧化力来源,因其可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_王慧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王 慧 (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1) 摘 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多酚化合物,有许多潜在的药用价值。现就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发利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 (2010)09-0347-04 收稿日期:2010-05-31 作者简介: 王慧(1974-),女,山东临沭人,主管药师,从事质量控制工作 E-mail : wanghui0602@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6049973.html, Progress in Bioactivity of Flavonoids WANG Hui (Shandong Bausch & Lomb Freda Phar. Co., Ltd., Jinan 250101, China ) Abstract: Flavonoids are polyphenols widely found in nature and they have many potential medicinal valu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anti-tumor, anti-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ti-oxidation and anti-aging, antibacterial and antivirus, immunological regulation of flavonoids, which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lavonoids. Key Words: flavonoids; bioactivity; review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低分子植物成分,具有C6-C3-C6 基本构型,为植物体多酚类代谢物。主要分为黄酮及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黄烷醇类、异黄酮及二氢异黄酮类、双黄酮类,以及查尔酮、花色苷等[1]。黄酮类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对哺乳动物和其它类型的细胞有重要的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有高度的化学反应性,例如清除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又有抑制酶活性、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症、抗过敏、抗衰老、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等药理作用,且无毒无害。黄酮类化合物还是茶及黄芩、银杏、沙棘等众多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进展很快。1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晶体且有颜色,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余者则无。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或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游离态苷元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其中,黄酮、黄酮醇、查儿酮等平面型分子因堆砌较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系非平面型分子,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小,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水溶解度稍大[2]。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2.1 抗肿瘤活性 黄酮类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干预信号转导、影响细胞 [11] Denyer S P, Baird R M. Guide to microbiological control in pharmaceuticals and medical devices[M].2nd ed. Boca Raton: CRC Press, 2006: 325-326. [12] Mao k, Masafumi U, Takeshi K, et al Evaluation of acute corneal barrier change induced by topically applied preservatives using corneal transepithelial electric resistance in vivo [J].Cornea , 2010, 29(1): 80-85. [13] Noecker R. Effects of common ophthalmic preservatives on ocular health[J]. Adv Ther , 2001, 18: 205-215. [14] Kostenbauder H B. Phys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tivity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Block S S.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M]. 3rd ed. PhiladelpHia: Lea and Febiger, 1983: 811-828. [15] Berry H, Michaels I. The evaluation of the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ethylene glycol and some of its monoalkyl ethers against Bacterium coli [J]. J Pharm Pharmacol , 1950, 2: 243-249.

甘蔗副产品的开发利用

甘蔗副产品的开发利用 一、开发利用价值 雷州半岛盛产甘蔗(糖蔗、果蔗),每年有数百万吨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包括蔗梢、蔗叶、蔗头,以及糖蔗压榨制糖后的蔗渣和废糖蜜及造纸余弃的蔗髓。 据报导,甘蔗的蔗梢和蔗笋,在我国的台湾就用作蔬菜,由于蔗梢和蔗笋含有丰富的钙、磷、糖、维生素和纤维素等,有凉血利尿、消热下气、助肠胃蠕动,利消化等功效。 蔗头、蔗叶是甘蔗收获后的剩余废弃物,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钙、镁等元素。据有关研究资料分析,甘蔗收获期全部蔗叶干重约为生物产量干重15%,为原料蔗鲜重10-12%,每公顷产原料蔗75吨,就有干蔗叶7.5-9吨,按其含养分计算,含氮40-60千克,磷酸30-40千克,氧化钾105-120千克,相当尿素90-105千克,钙镁磷肥150-180千克,氯化钾165-195千克,还有大量有机质,如果全部将甘蔗叶用粉碎机粉碎回田,可以解决甘蔗生长需要的50%钾肥和磷肥,增产甘蔗10%以上。鲜蔗叶还可作饲料,用以喂牛、羊、兔、猪和养鱼(草鱼)。 废糖蜜,是糖厂副产品糖蜜经发酵提取酒精后排出的剩余液体,它含有多种可供甘蔗吸收的元素。据测,含氮0.1725%,磷0.225%,钾0.4118%。废糖蜜一般为原料蔗量的15%,榨10万吨甘蔗有废糖蜜

1.5万吨,按30吨废糖蜜增产1吨甘蔗汁,倘若将废糖蜜全部用作肥料种植甘蔗,可增产甘蔗5000吨。 甘蔗在糖蔗利用之后余下的蔗渣,我国在工业上用作燃料发电、生产纸张,蔗渣碎粒板、蔗渣纤维板、人造木炭、糠酫、木糖、酒精,与其原料配合生产绿色快餐食品盒等;在农业上将蔗渣或蔗渣中的蔗髓,配以滤泥、泥炭等生产糠肥,配以废蜜、尿素等生产配合饲料,经发酵加工生产糖化饲料,加粪肥,作食用菌培养料等。 一般来说,成熟的甘蔗约含12-18%的蔗糖,0.4-1.5%葡萄糖,9.5-12%纤维,0.5-1.4%的无机物,0.7-1.0%的非糖有机物(包含有机酸、蛋白质、脂肪及色素等和70-77%水分)。无机物主要为灰分,包括氧化硅、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铝和氧化二磷等。据测验分析,蔗株各部分的蛋白质含量以原料蔗茎为最高,约占全株蛋白质总量的66%。蔗叶(包括叶片和叶梢)约占17%。对蔗梢的测定表明,蔗梢(风干物)含有约30%的粗纤维,7%的粗蛋白,32%的总糖分(蔗糖、还原糖),7%的有机酸,以及一定数量的脂肪、淀粉、维生素、酶等,鲜蔗梢含有约75%的水分。我们知道、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等都是动物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还是生命生活物质的重要构成成分,甘蔗所含成分,绝大部分能被动物吸收利用。因此,甘蔗叶是一种良好的饲料或饲料原料。 开发利用甘蔗副产品的好处:一是营养价值高;二是物尽其用,造福人类;三是减少环境污染;四是培肥地力;五是发展畜牧业。 二、开发利用方法

多酚抗氧化性的研究进展(张云丽)

植物多酚抗氧化性的研究进展及其运用 摘要:植物多酚( 植物单宁) 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重要的天然产物,叙述了多酚的抗氧化性及多酚在国内外食品工业、医药保健、日用化学品等方面的应用现状, 展望了多酚在国际市场上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 植物多酚;抗氧化性; 植物多酚(Plant polyphenol)又名植物单宁(Vegetable tannin),为植物体内的复杂酚类次生代谢物,具有多元酚结构,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皮、根、叶、果中,在植物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植物多酚(polyphenol)是多羟基苯,如苯二酚、苯三酚等。植物多酚是在植物性食物中发现的、具有潜在促进健康作用的化合物。由于其羟基取代的高反应性和吞噬自由基的能力而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1】酚类化合物是众所周知的抗氧化剂。主要有黄酮类、多 酚类、多糖类和维生素类等。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农业、食品工业副产品(如茶叶、花生壳、柑橘类果皮、果汁残渣等)的提取物中也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其中有些提取物中多酚含量很高。因此来自农业和食品工业副产品的植物多酚将成为保健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的重点开发研究对象【2-3】。 一、植物多酚研究利用的化学基础 人类最初对植物中所含多酚类化合物的利用, 是将其用于鞣制皮革, 并将这类化合物称为植物单宁( vegetable tannins)。按照White和Bate-Smith 的定义, 植物单宁是指分子量在500—3000 范围内的具有鞣性的多元酚。1981年,Haslam 提出了植物多酚这一术语,它包括单宁及相关化合物( 如单宁的前体化合物和单宁的聚合物)。这一名称能更全面地概括这类天然产物的特点, 也符合各学科领域的实际研究情况,因而被人们广泛采用。植物多酚的化学研究始于18世纪末。其结构复杂, 化学性质活泼,并且常以大量性质相似的同系物的混合物形式存在, 因此本世纪30 年代以前,多酚化学的进展一直非常缓慢。植物多酚的科学分类方法直到1920 年才由Freudenberg 提出,即根据化学结构不同,植物多酚分为水解单宁( 酸酯类多酚) 和缩合单宁( 黄烷醇类多酚或原花色素)。前者主要是酸及其衍生物与多元醇以酯键或甙键形成,可细分为单宁和鞣花单宁两类。后者主要是羟基黄烷醇类单体的缩合物, 单体间以C—C 键相连如图1所示。[4]

甘蔗的主要成分

甘蔗的主要成分 每lOO克可食部分中,含水分84克、蛋白质0.2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12克、钙8毫克、磷4毫克、铁1.3毫克。 蔗汁中含多种氨基酸,有天门冬素、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正亮氨酸、赖氨酸、羟丁氨酸、谷氨酰胺、脯氨酸、酪氨酸、胱氨酸和苯丙氨酸、γ-氨基丁酸等。 还含甲基延胡索酸、延胡索酸、琥珀酸、乌头酸、甘醇酸、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等有机酸。 乌头酸的含量在甘蔗茎的上部较高(0.835%),中部次之(0.205%)、下部较低(0.125%)。 此外,在甘蔗茎的顶部(生长点)含维生素B1(236~563微克/lOO克,干重)、B2(110~330微克/lOO克,干重)、B6(10微克/lOO克,鲜品)。 茎节中也含维生紊B6,以上部的嫩茎节中含量较多。 茎中还含维生素C。 榨去汁的甘蔗渣中,含有对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有抑制作用的多糖类(2.6克/2.6公斤),主要由五碳糖和六碳糖组成(甘蔗糖制造过程中提出的糖蜜内,也含这种多糖类0.55克/1.2公斤)。 甘蔗叶含维生素C、乌头酸等。 叶蜡中,除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外,还含4α-甲基-24-亚甲基-γ-胆甾烯醇和α1-谷甾醇。 食用植物纤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虽然不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因其特殊的保健和防病治病功能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概述了植物纤维对人体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疾病的医疗和保健作用. 从营养与健康角度出发,在增加动物性食物的摄取时.同时增加食用纤维素的摄入量,多吃粗粮蔬菜,水 果肯定对增进人体健康,减少疾病大有益处. 食用植物纤维素又称膳食纤维,是不易为人体消化酶所分解的一种重要的食物成分.食用植物纤维在体内不产生热量,营养价值也不高,因而有人视它为"无用之物".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食用植物纤维素对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作用愈趋明显,在人体新陈代谢中有着重要意义,被誉为"第7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水为六大营养素)而受到极大关注.有专家预言,植物纤维素将成为21世纪保健的主导食品. 膳食纤维的概念是由英国著名学者Hipov在1953年首先提出,它是指木质素与不能被人体内消化酶所分解的多糖之和.过去对膳食纤维仅仅认为是植物细胞壁成分,但今天已不局限于这个概念,已扩展到包括许多改良的植物纤维素,胶浆,果胶,藻类多糖.这些物质进人体后,在口腔,它耐咀嚼可以锻炼牙齿,清除牙缝污垢,增加唾液分泌,有助食物消化:在胃腔,它填充"空洞"可以发挥"充饥填料"作用,减少饮食,是减肥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肠道,它增强对肠壁刺激,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有助于正常消化,且有很强的吸水能力,可显著增强粪团的体积.软化粪便,缩短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使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常吃植物纤维,可以减少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生.医学家们在研究大肠癌的病因时发现:该病的发生与人体摄取纤维素的多少有密切关系,非洲农村该病发病率每年为3.5/105;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则高达51.8/105.日本人战后饮食习惯日趋西方化,该病发展型态也逐渐变为西欧型.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人们一日三餐多以精米,白面,鱼,蛋等为主食,纤维素的摄入量仅为非洲人的1/6.这种高动物脂肪,高蛋白食物含有过多的胆固醇,会使肠道内厌氧菌的含量增加,而厌氧菌代谢的产物大多是些致癌因子,这些致癌因子长期存积于肠道,容易诱发大肠癌.多吃纤维素之类的食物,可减少致癌因子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尽快随大便排出人体, 从而减少致癌因子的致癌机会. 食物纤维不仅可减少肠道癌病的发生.而且对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防治有时胜过药物.大量的实验表明,实验小鼠食用纤维后,脂肪的排出量明显增加,体内血脂明显降低,脂蛋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