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歧义句的类型和方法

论歧义句的类型和方法

论歧义句的类型和方法
论歧义句的类型和方法

论歧义句的类型和消除方法

摘要歧义句是同一语言形式具有多种意义的语言现象。歧义句这种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非常多见,其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并存。该文从同音异义词、词语轻重读法、含有多义词、含有多种词性、组合层次、语义关系、多个修饰语、含有动宾结构、指代不明九个方面论述了歧义句的类型;用变换、语境等方法消除歧义句。

关键词类型语义歧义句变换

歧义句是语言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形式,也可称之为歧解句,指的是同一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的语言现象。赵元任在《汉语中的歧义》中,举出的例子有4个意义:

叫“汽车,快点儿!”由叫字引进的一个命令句,对出租车说的

“叫汽车,快点!”两个命令句。对身边某人说的

“叫汽车/快点!”一个陈述句,叫汽车是主语,快点是谓语。

“叫/汽车快点!”是一个直接命令句。(对身边的人)。包含一个间接命令句(对出租车)。

很显然这几句话的文字形式是一样的,都是“叫汽车快点”。然而表达的意思却是不同的。歧义句是语言系统错综复杂精细微妙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先进性。歧义句严格意义上是一种语病,但是将歧义句运用得恰到好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文章诙谐幽默。因此本文着重研究歧义句的类型和消除方法。

一、歧义句的类型

(一) 同音异义词的歧义句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充分利用语调、重音、停顿等语音条件,或者听话者又可以直接插话要求重复,但并不能说他就没有歧义的存在。在现代汉语中,同音异义词的普遍存在,这种词主要的特点是共用一个音节,拥有同样的语音形式。这就给用

语音表达意思的口语带来了麻烦。例如“zhi”这个音节就有“只、指、纸、支、直、之、址、趾”等多个汉字与之相对应。

例如:“听人模糊的说,老爷子商量什么‘费力’的大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班布尔善脑子‘翁’的一声,‘废立’已入奴才之口。”

这段话中的“fei li”这个音节就有多个词组。“费力”可以是费劲,不容易的意思。而“废立”则指的是废除当时的皇上,是掉脑袋的大罪。这没有一点关系的两个词语用在话语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还有一些书名和其他事物的名称相混。

例如:我喜欢“qiu ye”——秋夜《秋夜》

在这句话中,“qiu ye”这个音节可以是秋夜——秋天的夜晚,也可以是《秋夜》——书的名称。

(二) 词语轻重读法不同的歧义句

词语在语音方面“轻重”读法的不同引句子意思的变化,近而形成歧义句式。汉字读音方面的情况繁多,重音就可以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逻辑重音尤为重要,由于它的位置很活跃,我们运用它可以将大多数的句子变成歧义句。因词语轻重读法不同而造成的歧义,是指在语言中可以读轻声又可以读本调的词语放在句子中而产生的歧义。例如:我想起来了。[1]

“起来”的两种不同的读法,使句子具有不同的意思。“起来”读轻声时作补语,“想”和“起来”之间的停顿较小,意思是对以前忘却的事情重新想起。“起来”读本调时作谓语,“想”和“起来”之间的停顿较大,意思是我准备起床了。

寻找回来的世界。

该句可以理解成述宾关系和定中关系,其主要原因是“回来”一词既可以读本调,又可以读轻声,读本调时“回来”前停顿时间可以长些,即“寻找/回来的世界;”而读轻声时其停顿可放在“世界”前,即“寻找回来的/世界”。

他打开抽屉拿一支钢笔出来给我。

该句的“出来”一词,读轻声作补语,表示主语他有“打开”“拿”“交给我”

三个连续的动作;读本调作谓语动词,表明他有“打开”“拿”“交给我”“出来”四个连续的动作。

怕死的人。

这句比较复杂,其中由于“死”的轻重读法而导致歧义,读轻声时其停顿为“怕死的/人”;读重音时又有两种情况其停顿分别是“怕/死的人”和“怕死的 /人”。虽然读重音的后一种停顿与读轻声的停顿地方相同,但语义和结构关系不同,主要是“怕死”

重读时是述宾关系,读轻声时是述补关系。总起来说,此标题有三种语义,我们用图解法分析如下:

怕死/ 的人(“死”轻读,语义是人已经死)

怕/ 死 /的人(“死”重读,语义是人害怕死)

怕 /死的人(“死”重读,语义是害怕死尸)

(三)含有多义词的歧义句

任何语言的词汇中单义词的数量是有限的,主要是科学术语之类,大多数词是多义词,因此多义性是词的特点之一。语言单位具有多义性是很正常的现象。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有多种解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含义。比如:一个“熟”字,用在“果子熟了”一句中,表示“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用在“他是一个熟练工”一句中,表示“是熟手”;用在“这篇文章我读熟了”一句中,表示“程度深”;用在“这个地方我很熟”一句中,表示“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很清楚”。词的多义现象是语言发展的结果。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周围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化,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一些词语来表示相关的其它一些事物,并且新旧词义并存,这就造成了词的多义现象。也正因为有了一词多义现象,我们的语言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但是如果多义词在句中的意义是多个,而不是单一的意义,那这个句子就产生了歧义。

例如:我已经走了一个小时了。

“走”是这句话的关键所在,也是产生歧义的原因。当“走”解释为行走时,句义是“我已经行走了一个小时了。”但当“走”解释为离开时,句义就变成了“我已经离开了一个小时了。”

一品牛大碗关门了。

此句有歧义,原因在“关门”一词有停业和打烊两种不同的解释,每一种解释有一种意义。因此“一品牛大碗”可能是停业了,也可能是打烊了。

我不想吃饭了。

这句话初看没什么,但是稍一留心就会发现,到底是不吃米饭了,还是不吃早饭、午饭这一类的饭食呢?这就取决与“饭”的具体解释了。

买好钢笔。

这个语言单位的歧义是由于“好”一词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当“好”为完的意思时,该句应解释“买完钢笔”的意思。当“好”为质量好的意思时,该句是“买质量好的钢

笔。”

走进客厅,只见主人坐在太师椅上,一边站着一个小孩。

“一边”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只有一边”(左边或右边),一个是“两边”。这就使读者难以理解。

(四)含有多种词性变化的歧义句

词性的变化,也可引起切分相同结构的不同结构关系。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语法也极为复杂。许多词的词性都并非单纯的一种。如领导、锤、锁、计划、服务、危害、钉、扣、盖、试验、表演、研究等都是一个词有多种词性,属于兼类词。由于词的兼类而造成词义的不确定,在汉语里也是常见的,他同时也是引起歧义的潜在因素。

例如:这车没锁。

这句话之所以有歧义,主要是锁的词性决定的。“锁”是名词时,表示的意思是这个车没买车锁;而“锁”是动词时,表示这个车没上锁。

班长背着老师和同学把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

这句话有歧义的原因在于“和”字的两种词性,即介词与连词。是介词,则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和“同学们”;是连词,那么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自己。

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铁锤锤碗锤不碎,为什么?”

答案是“锤比碗硬”。从这个题目看出,“锤”字的词性很重要,是名词,就得出答案;是动词,就回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困难。

思维科学。

该结构的歧义是由于“科学”的词性决定的。“科学”为名词时,表示思维方面的科学;是动词时,表示思维方式很正确。

他爬过山没有?

这句话给人们的错觉是:是问他以前是否有过爬山的经历,还是问他是否爬过了这座山。这主要是因为“过”的词性不确定引起的。前者过的词性是助词,后者是动词。

这批种子保管没问题。

这句话有歧义,原因是“保管”这个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保证”的意思,句义可以理解为“这批种子保证没问题。”另一种是“保存和管理”的意思,句义可以理解为“这批种子保存和管理得没问题。”

(五)组合层次不同的歧义句

句子层次切分不同的歧义是不可忽视的。汉语的层次性是说词在句法结构中的组合

虽然在外在形式(语音、文字)上是线性的,但从词与词的结构关系上又能看出,词在句法结构中的组合是有紧有疏、有先有后的。除非这个句法结构是由简单成分构成的。如“太高”、“起航”等,其他句法结构都具有层次性。汉语的语言片段切分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意思进而构成歧义句。

1.层次划分出不同主语的歧义句。

例:我们三个一班。

我们公司讨论。

这两个句子都是由于句子层次不同而切分出不同的主语。“我们三个一班”的主语可以是“我们”,所表示的意思是“我们”三个“一班”;主语也可以是“我们三个”表示“我们三个”在同一班级或“我们三个”在“1班”。“我们公司讨论”的主语可以是“我们”也可以是“我们公司”。当主语是“我们”,指出的是“公司”是“讨论”的地点。诸如此类还有:

车上睡不好。[2]

这样做不成。

试比较,“车上/睡不好。”和“车上睡/不好。”这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导致句义有很大的区别。主语是表示地点的车上,谓语是述补短语睡不好,意思是在车上睡觉不塌实。而“车上睡/不好”的意思是在车上睡觉不好。

2.与数量词相关的直接成分在前在后不能确定的歧义句

例:准备了两天的食物。

这个句子可划分为“准备了/两天的食物。”也可划分为“准备了两天/的食物。”前一种在“两天”划开表示准备了足够两天用的食物。而后种划分表示这些食物的准备花费掉两天的时间。像这样的句子还有: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这句话有两个意思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

3.与特殊字相关的直接成分在前在后的歧义句

例:早上来。

这两个句子中的“上”是造成歧义句的根本。“早/上来。”和“早上/来。”虽然是同样的句子,但划分不同句子的意思是不同的。前种划分的意思是快点上来,而后一种是早晨来。不仅“上”有这种情况,“出”“起”也有这种情况。例如“晒得/出油。”和“晒得出/油。”“早/起了。”和“早起/来。”

4.特殊的否定句可划分出不同的句义的歧义句

例:不是电视剧不好看。

这类歧义句往往是否定判断。但也可理解为“不……不”形式的假言判断,含有“如果……就不”的意思。“不是电视剧不好看”就可以理解为纯粹的否定判断表肯定的意思“电视剧好看”或理解为假言判断“如果不是电视剧就不好看。”

(六)语义关系不同的歧义句

语义指句中动词与有关联的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即动作的施事、受事、与事、时间、工具、处所等关系以及指出其他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如领属、同位等。简言之,语法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语义关系不同的歧义句就是指句中名词与动词、或名词之间不同的施受关系或领属关系不同的歧义句。

例:(1)鸡不吃了。

(2)明明刚来,谁也不认识。

(3)赵大姐下放到村子里来不过几天,许多人还不认识。

以上三个例子都不是简单的句子。例1中只出现了一个名词“鸡”,它究竟是施事还是受事很不明确。若鸡是施事,主语和其他成分构成主谓结构,这句话可理解为1a 鸡不吃米了。若鸡是受事,主语和其他成分构成动宾结构,这句话可理解为1b不吃鸡肉了。例2例3的结构一致,句中的认识前出现了两个指人的名词,使我们不能辨别到底谁是施事,谁是受事。若明明(句2)赵大姐(句3)是施事,作主语与其他成分形成主谓结构关系,,则可以理解为2a明明不认识任何人3a赵大姐不认识许多人。若明明(句2)赵大姐(句3)为受事,做宾语,形成动宾结构关系。这句话则出现了另外一种句意,即2b谁也不认识明明3b谁也不认识赵大姐。以上三句话的动词都是双向的,要注意理解时一定要弄清施事和受事的关系。其实这几句话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需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才能充分理解其意义。

(七)多个修饰语的歧义句

句子中的定语多了,不容易区别其管辖范围,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例如:大红皮箱拿来了。

这句话的意思不同在于: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

这类歧义句还可分为:

1.介词短语做定语,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对大家的批评。

此句可以理解为:对大家的/批评;也可以说成是对/大家的批评。

又如:对老师的看法如何?

也有两种不同的内容: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的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

2.并列短语的搭配

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产生歧义。

例如: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

此句中“主要的”可修饰“领导”和“记者”;“主要的”也可以单独指“领导”。

在常用汉字中“的”的使用频率颇高,它的用法也不止一种,最普遍的是把修饰语连在名词上。因此也就有了被“的”字引进修饰语从哪个算起的问题,也就是说“的”字会不会引起歧义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修饰语过多引起的歧义。句子中的修饰语超过一个就可能引起句子歧义。这种情况往往会发生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因为多个定语既可以存在修饰关系,又可以“多对一”地同时修饰一个中心词。

例如:在落后的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

“落后的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既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是国民党,又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是旧中国。因此这个句子是歧义句。

又如:A新建的工厂的大门

B四个医学院的学生参加了巡回医疗队。

C几个学校的老师出席了这次大会。

D桌子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E没有必要的批评是害人的

以上例句中都有歧义,A句中的“新建”既可以修饰工厂又可以修饰大门。因此出现了“的”字的管界问题。这句话有两种解释:新建的工厂大门和新建工厂的大门。B 和C句是修饰语过多引起的歧义,B句中的“四个”如果修饰“学院”那么学生的人数就不止四个,同只有四个学生的另外一种解释就相差很多人。例C同之。例D中的“许多”可强调的是朋友也可强调礼物,所以又出现了歧义。例E中。没有与必需的批评为述宾结构,句意为没有(必要的批评)是害人的。没有否定必要构成偏正结构句意就指(没有必要)的批评是害人的。

另外“的”与“和”用在一起最容易产生管界问题而产生歧义。

例如:把重要的书籍和手稿带走。

车票和零用的钱都在这里。

以上两句话的句意都不止一种,是“的”与“和”合用而产生的歧义。前一句“重要”既可修饰书籍也可修饰书籍和手稿。因此,这句话就有两种意思。把重要的书籍带

走,也带上手稿(全部);把重要的书籍和重要的手稿带走(部分)。后句“车票”和“零用的钱”可以是分开来,车票是实实在在的物,而另外一种是“车票的钱”和“零用的钱”,在这里,这句中没有实实在在的车票,而只有买票的钱。

(八)含有动宾结构的歧义句

动宾结构是动词与名词搭配,也可构成偏正结构。

例如:爱护人民的军队。红烧牛肉。

“爱护/人民的军队”是动宾结构;“爱护人民的/军队”是偏正结构。“红烧牛肉。”可以说是一种厨事活动;也可以是.菜名。

例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咬死了猎人的狗。[3]

这类歧义句是句中的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这两个句子的动词“发现”和“咬”的后边都各自有自己所支配的两个对象,但是,动词所支配的范围是不确定的,这就使句子的意思也是不确定的。“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就有a.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两种意思。“咬死了猎人的狗。”也同样有a.把猎人的狗咬死了;b.狗把猎人咬死了两种不同的意思。

一般说来,词语重读时或前或后往往停顿的时间较长,而轻声词语之前停顿不大,所以词义与停顿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九)指代不名的歧义句

通常的指代不明,指的是句子中的某些词语的内容不明确。

例如: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

此句中的“她”是人称代词,但其所代指的人物是不明确的。“她”可代指“妈妈”也可代指“王玲”。就会有***同学和.王玲的同学两种意思。

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

这句话同样是“他”的代指不明确。出现了不同的意思,即他对美兵笑了笑;美兵对他笑了笑。

二、歧义句的消除方法

表达的基本要求是明确。为了明确,有些人总喜欢多说几句,声怕别人误解。其实,有时简洁更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当然,在这方面,书面语和口语的情况是不完全相同的。双方对话可以充分利用语调、重音、停顿等语音条件,听话的人又可以随时插话,要求

对方重复和补充。书面语言却没有这方面的有利条件。所以,我们谈论如何消除歧义句。其实,我们应该多重视语言本身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懂得如何利用句内的因素消除歧义句。

(一)词语的选择

运用词语的准确性是我们消除歧义句的重要方法。这里所说的选择词语是选使用的词语,以避免歧义。

1.换词法

顾名思义就是选用恰当的词语,把不合适的词语换掉。当数量短语作定语造成歧义时,只要适当改换数量词,即可消除歧义句。

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

这句话把“个”改成“所”就可一消除歧义句。

2.添词法

添词法是添加词语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句的适当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意固定下来。

如: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这句话可在“认识”后面加上“他”,变成“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他。”这样加了“他”就可以使句子的施受关系得以明确。

(二)重组语序

我们可以用重新安排语序的方法来消除歧义句。句子有歧义,两种意思都说得通,但只能选其一。重新安排语序是根据表达的需要确定一种定义。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接受正确的信息。

例如:中午我们公司讨论。

这句话可以是“我们中午公司讨论。”或“我们公司中午讨论。”两种意思。我们只要明确说出这两种意思就可以消除歧义句。对那些由于递加定语修饰关系不明而造成的歧义,也可以用调整词语顺序的方法来消除歧义。

例如: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

几个工厂的工人。

“几个工厂的工人。”可调整为“工厂的几个工人”。“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可调整为“学校的三个校长参加座谈”或“三所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

(三)句式的变换

人们头脑里有许多句式。遇到一个句子,大家总是把它归入某种句式去理解。但这

种句式往往是文不对题,造成歧义句。所以根据语意将原来的一般句式变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使语意唯一来消除歧义。

如例: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这句话可将“读好书”改成“把书读好”即“学生的天职是把书读好。”或者“学生的天职是读优秀的书。”

(四)使用标点

有些句子有歧义,其实是应该使用标点的地方没有使用标点。我国古代的文章中没有标点,读起来就会有不同的含义。现代汉语中虽然使用了标点,但是由于标点符号的用法很有弹性,每个符号的兼职又多,所以因标点使用不当而产生误解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例如:不是醒目不好喝。

这句话是由于没有加标点,使句义产生了误解。可改成“不是,醒目不好喝。”句义明确了,也不会给交际带来麻烦。

句首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口语中常有停顿,但写下来往往不加标点。这样就使某些句子产生了歧义。

例如:放假前一天我见到了张雨。

这句话可一是在放假前,某一天我见到了张雨;或是在放假的前一天我见到了张雨。如果加了标点就会使句义明朗一些,所以可以说“放假前,一天我见到了张雨。”或“放假,前一天我见到了张雨。”

(五)补充语境

有些有歧义的句子是脱离了具体的上下文,或当一个语意环境不“一定”时,应继续设置语境,使其达到“一定”,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

例如:他要粉蒸肉。

这句话可加上“把粉递给他”这个做饭的情境,全句的意思即为“他要用粉来蒸肉”。

(六)读出停顿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而造成的歧义,如是口语,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读出停顿。

例如:我哥哥姐姐的同学去看电影。

句中的“我哥哥姐姐的同学”可读为“我/哥哥姐姐的同学”或“我哥哥/姐姐的

同学”,这样能够使句义明确。

(七)读出重音

在口语中,为了强调某一意义,可以读出句中的逻辑重音,以消除歧义,准确地表

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我想起来了。

这句话可根据需要,把“起来”读得重一点,意思是“我想起床了。”或者读得轻一点,意思是“我想到了什么。”这样就可以避免歧义句的出现。

通过对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有许多歧义句是人为因素(如词序安排不当,对所选用的词语的多义性认识不够,遣词造句时考虑不周等)造成的。虽然我们有时也能通过上下文或一定的语言环境猜测到带有不合理歧义的句子的真实含义,但从语言表达的清晰性和准确性的要求来看,这种歧义是应该被当作有害的语病加以消除。

该文记叙了歧义句在汉语应用中的类型和消除方法。对歧义句问题的进一步探讨,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观察和分析歧义语句的方方面面,诸如深入了解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了解语义关系在整个语法研究中的地位,进而深入考察与其有关的其他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语法研究的理论方法。但是歧义句的研究也有不足之处,集中表现在:1、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章虽然较多,但就某个或某些格式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从中得出较为代表性的规律的文章较少;2、对层次构造尽显性语法关系不同的歧义分析较多,对组成成分不同及隐性语法关系不同的歧义尤其是名词动词以外的组成成分歧义分析较少;3、对某些难以分化的歧义格式研究不够;4、歧义定义、歧义与歧解的界限仍不够明确。可见歧义句的研究并不完善,需要更加努力的进行研究探讨。

注释:

[1] 文炼《歧义问题》,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2] 文炼《歧义问题》,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

[3] 文炼《歧义问题》,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页。

参考文献

1. 文炼《歧义问题》,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柳广民《歧义类型研究》,《语言文字学》1995年4期。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朱德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4期。

6.吕叔湘《歧义类型》,《中国语文》1984年5期。

7.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8.周国光、张林林《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版。

9.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石安石《歧义现象种种》,《语义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年4期。

11.朱德熙《“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上)(下)》,《中国语文》1978年1-2期。

12.朱德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2期。

13.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1年1期。

致谢

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工作自始至终都是在老师全面、具体的指导下进行的。老师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严谨的作风,使学生受益匪浅,终生难忘。感谢指导教师的关心、指导和教诲。

教案:歧义句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歧义句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什么是歧义。 2.过程与方法:了解歧义产生的原因;掌握消除歧义的方法,能够消解句子的歧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歧义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歧义产生的原因;掌握消除歧义的方法,能够消解句子的歧义。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复习过程: (一)导入 1、做脑筋急转弯题有个字千百年来都读错,请问是什么字?(“错”) 2、纪晓岚的故事 一个词、短语、句子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这是语言的多义现象,运用得当能增添语言的趣味性。但大多数情况下,语言的多义会给读者或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误解,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歧义,这不符合语言表达“简明”的要求。 (二)考点:歧义属于“辨析并修改病句”中“表意不明”一项的重要内容

(三)考查内容:1、判断有无歧义(客观题)2、运用一定的方法消除歧义(主观题、作文) 两者都以明白歧义产生的原因为关键 (四)考题再现: 1.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 A、她已经是一个有三个孩子的妈妈了,但是看起来还很年轻。 B、天色渐晚,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C、小刚和小花的爸爸到学校里来了。 D、张师傅看到徒弟非常高兴,把他们拉到车间里去了。 2.判断下面长句子中没有歧义的一句 A、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虽然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五)产生歧义的原因 一)读音、轻重、停顿不确定引起歧义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绪论 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 汉语内涵丰富,变化多端,因而极易产生歧义。汉语歧义按其消除歧义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语言歧义和语音歧义。 一、语言歧义 一些存在于书面上、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一语音来消除歧义的,就叫做语音歧义。语音歧义常见有以下几种。 1.重(zhong)音与轻音 重音是指重读的音节。同一句话中,重读的字或词不同,与所要强调的意思是密切相关的。如“我没说他偷我钱”这句话中仅七个字,但分别重读每一个字都会使句子的意思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重读第一个“我”,表达的是“不是我而是别人说的”;重读“没”,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的意思;重读“说”,就成了“不是口说而是其他如动作、暗示等”的意思;重读“他”,是表示“他以外的其他人”;重读“偷”,是说“抢、拣或借”的;重读第二个“我”,表示的是“不是我的而是别人的钱”;重读“钱”,则是“除钱以外的物品等”。 轻音是指一些助词和做词尾的字,读音要轻而短,否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如“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上”,读轻声表示“在其中”,即在“直线L”的本身;如果读去声则表示是在“直线L”上方的空间了。 2.数(shǔ)读与译读 数读就是按照文字的顺序逐字数着读,如“2006”读作“二零零六”。译读就是把一种文字表现形式读成另一种语音形式,如“1000”读作“一千”。现在,人们在书写年数和年份时,为图方便往往习惯使用阿拉伯字母,阅读时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如人教社1992年10月版初中《代数》第一册(上)在说明“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国早在2000年前就获得了这些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一千多年。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落后,旧中国逐渐衰退,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又为我国科技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这里既有汉字表示的年数,也有阿拉伯字母表示的年数;既有字母表示的年份,又有字母表示的年数,很容易让人误读或误解。文中的“2000年前”应该读作“二千年前”,如果把它同“1949年”一样读成“二零零零年前”,那么文章内容岂不矛盾重重? 3.语气与语调 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是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其它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如“你再说一遍!”这句话,用平和的语气说出,是想听清楚或想详细了解情况而要求对方重新说一遍;而用严厉的语气说则是不准对方再说,有“如果再说,就不客气了”的意思。 语调是指说话时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变化。说话时的语调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大有径庭的。如“人都到哪里去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句,用高、重、快的语调表达的是责怪、召唤的意思;而用低、轻、慢的语调则是表示疑惑、判断的意思。 4.声调和停顿 声调也叫字调,指音节的高低升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这里说的仅指同一个字的读音高低升降不同,就是声调的不同。不同的声调反映的含义和词性也是不一样的。如“他这个人好应付”中的“好”,读上声表示“容易对待或处置”,而读去声意思就变成了“工作敷衍了事”了。 停顿是说话时语音的间歇,句子中停顿的位置不同,反映出的词语组合关系也就不同。 如“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张晓风《行道树》)一句,读成“许多朋友

中考语文歧义句类型分析及练习

歧义句类型分析及练习 误用兼类词造成 例:我这辆自行车没有锁。(“锁”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这句话可理解为没有“锁住”,又可理解为没有“配锁”。消除办法:将兼类词改为要固定表意的词类。) 改正:1、我这辆自行车没有配锁。 2、我这辆自行车没有锁住。 不慎用多义词造成 例:这本书是黄色的。(“黄色”是个多义词,既可指颜色,又可指内容。消除办法:将多义词化为一目了然的单义词。) 改正:1、这本书是黄颜色的。 2、这是一本淫秽不堪的黄色书。 施事受事不明造成 例:开刀的是我父亲。(“我父亲”既可以是施事者,又可以是受事者。消除办法:明确施事、受事。) 改正:1、我父亲为病人开刀。 2、医生为我父亲开刀。 含混使用数量词造成 例:两个学校的老师都来了。(“两个”既可表人,又可表物。消除办法:确定是表人或表物。)改正:1、学校的两个老师都来了。 2、他们是来自两个学校的老师。 语言结构(短语结构)有歧义造成 例:咬死了猎人的狗。(既可理解为偏正短语:(咬死了猎人)的狗。又可理解为动宾短语:咬死了猎人的狗。消除办法:肯定结构,用“把”字句或“被”字句。) 改正:1、猎人的狗被咬死了。 2、狗把猎人咬死了。 语意含混造成 例:他谁都瞧不起。(这句话可理解为“他瞧不起所有人”,又可理解为“所有人都瞧不起他”。)消除的办法有二:1、用反问。(1)、谁瞧得起他?(2)、他瞧得起谁? 2、变语序。(1)、他瞧不起谁。(2)、谁都瞧不起他。 标点与本意不一致造成 例:“人多病少财富”就可有两种标点:1、人多,病少,财富。 2、人多病,少财富。消除办法:明确所要表达的意思,正确标点。如:为“稿件不用退回”标点。1、意在退稿:稿件不用,退回。 2、意在不退稿经作者:稿件,不用退回。 练习: 今天来了几个出版社的编辑。 李玲同学生日那天收到了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他知道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个人连校长都不认识。 两个学校的全体学生举行了联欢晚会。 小王的衣服做得真好看。 李明走了一个多钟头。 我们20多个职工的子女今年要考大学或升高中。 在英国,一只狗进一次“美容院”的花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的三四倍。 我们需要进口机电产品。 他这个人太好说话了。 晚上我有课。 这里没有储存资料。

关于歧义句

关于歧义句 08对外黄小明一.(是什么?) 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先跟大家分享几个歧义句: 第一,简单: 例1 我想起来了。 1)我想(站、爬)起来了;2)我想起(甚么东西)来了。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了。 例2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 1)是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心碎 2)如果理解为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那可真是件令人心碎的事。 例3 我叫他去。 1)“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 2)“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 第二,复杂: .有这么一个句子:“一对夫妇特意赶在结婚纪念日这天来到捐助中心,一人捐献了1000元钱。”设计这道题的人说,这是一个有歧义的句子,应该将“一人”改为“每人”。可见,命题人认为:这个句子既可以理解为“夫妻二人其中一个人捐款1000元”,也可以理解为“夫妇二人每人各捐了1000元”。这个句子真的有歧义吗?我以为这是脱离语言环境后对词语的孤立的理解。这样理解句子,后患无穷。 第三,还有许多很幽默! 1、“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这句话中的“背”就有不解之缘,不过这句话也可理解为他做事不让爱人知道。 下面是几个人命关天的句子。 “咬死了猎人的狗”中的猎人和狗谁死谁活竟然难以分清。 “开刀的是他父亲。”这句话打算让谁上手术台还很值得研究。 “鸡不吃了。”到底是鸡不吃饭了还是人不吃鸡了,这对于鸡先生抑或是鸡小姐来说可是生死攸关的。 “鸟不打了”,是鸟不打架了还是人不打鸟了。鸟打架十分有趣,人打鸟那真要令好人心酸了。 二.(为什么)造成歧义的原因: 1.同读音易造成歧义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学习资料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 总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 歧义句是病句的一种类型,在高考中近几年常常单独设题,现将歧义句的几种类型加以总结,并辅以必要的练习,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以帮助。 歧义句的几种类型: 1、切分不一导致的歧义句 ①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2、主语省略导致的歧义句 ①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第二句主语省略,可以指“他”,也可以指“他 的女儿”。) ②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 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末句主语省略,可以指松下公司,也可以指索尼公司。) 3、词性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当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只有我跟他学过油画。(“跟”若是连词,就是我俩一 起学过油画;“跟”若是介词,就是我向他学过油画。) ②他背着老师和班长去了网吧。(“和”若是连词,就是在老师和班长不知道的 情况下,他一个人去了网吧;“和”若是介词,就是在老师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和班长去了网吧。) 4、多义词导致的歧义句 ①我看不上他的演出。(一种意思是有事看不了,另一种意思是我不认为他的 演出好。)

②他走了一个钟头了。(一种意思是他离开一个钟头了;另一种意思是他一直 在走,已经走了一个钟头了。) 5、多音字导致的歧义句 ①她真好说话。(读三声,意为她性格好,愿意帮助别人;读四声,意为她喜 欢讲话。) ②她可真难看。(读一声,意为她不听话;读四声,意为她长得丑。) 6、数量词限定范围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三个报社的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三个”若修饰“报社”,意思是三个报社 的不止三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三个”若修饰“记者”,意思则是一个报社的三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 ②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与上例同) 7、代词指代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一班足球队给二班足球队上了很好的一课,恐怕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这次比 赛。(“他们”既可以指一班足球队,又可以指二班足球队。) ②鉴赏诗难,写诗更难,小王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这”既可以指鉴赏 诗,也可以指写诗。) 8、语法结构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我要煮鸡蛋。(“煮”做谓语动词,表示动作,我要把生鸡蛋煮熟;“要”做谓 语动词,表示要的是煮的鸡蛋,而不是炒的鸡蛋。) ②我要学习文件。(“要”做谓语动词和“学习”做谓语动词,意思不同。)

病句中的歧义句专项训练

病句中的歧义句专项训练 一、常见的歧义句式 (1)歧义语,是指同一语言材料,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理解,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有两种理解:A.“猎人的狗被咬死了”;B.“猎人被狗咬死了”。 下面的句子都有歧义: ①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②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 ③几个工厂的工人。 ④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⑤他要粉蒸肉。 ⑥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我哥哥姐姐的同学。 ⑧你为什么打他? 歧义语体现了语言含义的丰富性,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病态语言,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响人们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 (2)造成歧义的原因 一.同读音易造成歧义 (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

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 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 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 他在办公室看材料。(“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好)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我们五人/一组。(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 我们/五人一组。(每五个人分为一组) 三、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

辨析歧义句

辨析“歧义”句的常见方法 歧义句是指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句子。自2004年起,歧义句的理解与辨析便成为高考的热点。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辨析方法。 一、分析句中有关词语是否存在多音。例如: ⑴这里房间本来就多,空房间做什么用? 【解析】一个句子中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句中“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分析句中有关词语是否存在多义。例如: ⑵她看不上这种级别的明星演唱会。 【解析】一个句子中如果某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那么,这个句子就可能是歧义句。例句中的“看不上”既可以理解为“瞧不起”,也可以理解为“看不到”。 三、分析句中有关词语是否存在兼类。例如: ⑶我的自行车没有锁。 【解析】句子中有些词语由于兼有两种词性,在使用时可能引起歧义。例句中“锁”可以是名词,表示自行车没有安装锁,也可以是动词,表示自行车装了锁,但没有锁上。 四、分析句子重音是否可以落在多处。例如: ⑷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解析】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句中重音如落在“就”上,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产量少;重音如落在“五百台”上,句子表达的意思则是产量多。 五、分析句子是否能在不同位置停顿。例如: ⑸我看病一定能很快治好。 【解析】一句话停顿的位置不同,句子的意思有时就会不同。例句如果在“看”后停顿,则表示“我对病情的一种估计”;如果在“病”后停顿,则表示“我医术高明”。 六、分析修饰词语能否修饰不同成分。例如: ⑹刚才打电话来的是前几天才认识的刘伟的表哥。 【解析】句子中的某个词语如果能够同时修饰后面的成分,则有可能产生歧义。例句中“前几天才认识的”既可作“刘伟”的修饰语,也可以作“刘伟的表哥”的修饰语。 七、分析句中代词指代成分是否明确。例如: ⑺我看见刘小明扶着王大伯过马路,他手里提着一个公文包。 【解析】在某一个句子中,如果代词指代的对象不明确,句子往往会产生歧义。例句中“手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专题复习《歧义句类型病句辨析》精讲精练(含答案)

歧义句类型分析训练 一、误用兼类词造成 例:我这辆自行车没有锁。(“锁”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这句话可理解为没有“锁住”,又可理解为没有“配锁”。消除办法:将兼类词改为要固定表意的词类。) 改正:1、我这辆自行车没有配锁。2、我这辆自行车没有锁住。 二、不慎用多义词造成 例:这本书是黄色的。(“黄色”是个多义词,既可指颜色,又可指内容。消除办法:将多义词化为一目了然的单义词。) 改正:1、这本书是黄颜色的。2、这是一本淫秽不堪的黄色书。 三、施事受事不明造成 例:开刀的是我父亲。(“我父亲”既可以是施事者,又可以是受事者。消除办法:明确施事、受事。) 改正:1、我父亲为病人开刀。2、医生为我父亲开刀。 四、含混使用数量词造成 例:两个学校的老师都来了。(“两个”既可表人,又可表物。消除办法:确定是表人或表物。)改正:1、学校的两个老师都来了。2、他们是来自两个学校的老师。 五、语言结构(短语结构)有歧义造成 例:咬死了猎人的狗。(既可理解为偏正短语:(咬死了猎人)的狗.。又可理解为动宾短语:咬.死了猎人的狗。消除办法:肯定结构,用“把”字句或“被”字句。) 改正:1、猎人的狗被咬死了。2、狗把猎人咬死了。 六、语意含混造成 例:他谁都瞧不起。(这句话可理解为“他瞧不起所有人”,又可理解为“所有人都瞧不

起他”。) 消除的办法有二:1、用反问。(1)、谁瞧得起他?(2)、他瞧得起谁?2、变语序。(1)、他瞧不起谁。(2)、谁都瞧不起他。 七、标点与本意不一致造成 例:“人多病少财富”就可有两种标点:1、人多,病少,财富。2、人多病,少财富。消除办法:明确所要表达的意思,正确标点。如:为“稿件不用退回”标点。1、意在退稿:稿件不用,退回。2、意在不退稿经作者:稿件,不用退回。 练习: 1.今天来了几个出版社的编辑。 2.李玲同学生日那天收到了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3.他知道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4.个人连校长都不认识。 5.两个学校的全体学生举行了联欢晚会。 6.小王的衣服做得真好看。 7.李明走了一个多钟头。 8.我们20多个职工的子女今年要考大学或升高中。 9.在英国,一只狗进一次“美容院”的花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的三四倍。 10.我们需要进口机电产品。 11.他这个人太好说话了。 12.晚上我有课。 13.这里没有储存资料。 14.张校长请办公室主任修改一下自己写的文稿后,改后的文稿比原稿好多了。

例谈歧义的六种类型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如果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句子表意不明确,使听者或读者无法确切理解判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会产生歧义,影响正常交际甚至造成误会。这种情况,在口语交际中,能够随时得到纠正,一般不会给交际带来太大麻烦;而在书面交际中如果产生了歧义,就不是能够随时纠正的了。 下面就结合实例来谈一谈书面语中的六种类型的歧义现象。 一、多义性歧义 一个句子中用了多义词,而这个句子的语境又不足以确认这个词所表示的意思,就会造成歧义。例如: 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看不上可以有两种理解,即看不起或看不着(zháo)。在这个句子中,看不上表达的究竟是哪种意思,无法确定。 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这句话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他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副总经理存进去的;他与副总经理一起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存的。做前一种理解,和是连词;做后一种理解,和是介词。 二、结构性歧义 如果一个句子的语境条件不充分,无法确定句子的语义结构,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1、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这里的禁止取缔有两种语义关系:①动宾关系,即禁止去取缔;②并列关系,即禁止并取缔。在这个句子中,由于语境条件不足,到底是要禁止去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要禁止并取缔药品交易市场,无法确定。 2、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在这个句子中,唯一能确定的意思是警方表示愤慨,但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者还是围观者,愤慨的原因是报案者说了不实的话还是围观者坐视不管,都不明确。造成这种歧义现象的原因是根据这个句子的语境,无法确定对字所指的对象。 三、指代性歧义 如果一个句子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指代性词语的指代对象或内容不明确,就会造成指代性歧义。例如:

歧义句的几种类型

歧义句的八种类型 歧义句是病句的一种类型,在高考中近几年常常单独设题,现将歧义句的几种类型加以总结,并辅以必要的练习,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以帮助。 歧义句的几种类型: 1、切分不一导致的歧义句 ①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2、主语省略导致的歧义句 ①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第二句主语省略,可以指“他”,也可以指“他的女儿”。) 3、词性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当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只有我跟他学过油画。(“跟”若是连词,就是我俩一起学过油画; “跟”若是介词,就是我向他学过油画。) 4、多义词导致的歧义句 ①我看不上他的演出。(一种意思是有事看不了,另一种意思是我不认为他的演出好。) 5、多音字导致的歧义句 ①她真好说话。(读三声,意为她性格好,愿意帮助别人;读四声,意为她喜欢讲话。) 6、数量词限定范围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三个报社的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三个”若修饰“报社”,意思是三个报社的不止三 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三个”若修饰“记者”,意思则是一个报社的三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 7、代词指代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一班足球队给二班足球队上了很好的一课,恐怕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这次比赛。(“他们” 既可以指一班足球队,又可以指二班足球队。) 8、语法结构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我要煮鸡蛋。(“煮”做谓语动词,表示动作,我要把生鸡蛋煮熟;“要”做谓语动词, 表示要的是煮的鸡蛋,而不是炒的鸡蛋。) 巩固练习 请消除以下句子的歧义: ①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晚”后加“一点”) ②状元都说自己贪玩是假话。(状元都说自己贪玩,他们说的是假话。) ③他批评你做的不对。(他批评你,他做的不对。) ④妈妈的同事看见我很高兴,就和我攀谈起来。(“很”前加“她”) ⑤村里人家的门都关着。(村里别人家的门都关着,我无处借米。) ⑥这个人连门卫老张都不认识。(这个人连门卫老张都不认识,又怎么能认识我们呢?) ⑦对于西方文化,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抵制,他同意这种主张。(末句改为:他倾向于前者。) ⑧不适当地留作业对学生不利。(不适当地留作业对学生不利。过多加重学生负担,过少学生知识掌握不牢靠。) ⑨三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三位工人的一条合理化建议。) ⑩张老师正在教室里上课。(张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 ⑾他的发理得好。(他的发理得好,在这一带早已远近闻名。)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作为歧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因为歧义本身纠集着太多语言学中的璞玉浑金,集中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所以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一、歧义的意义与成因。 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意义的现象。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语符系统的有限性给歧义的存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语言以有限的符号结合生成无限个言语形成。语义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2.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3.结构关系不同。4.结构层次不同。5.语义关系不同。6.语义指向不同。7.施受关系不同。8.词语辖域不同。9.词语范围所指不同。10.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11.蕴含不同。12.预设不同。13.隐含共联项。歧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二、歧义的类型。 歧义的类型研究。关于歧义的类型是歧义问题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方面。石安石《说歧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书面语的歧义和口语的歧义; 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根源的角度, 歧义又可以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吴英才、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的歧义》则把歧义分为: 词引起的歧义, 简单词组的歧义, 复杂词组的歧义, 句子的歧义, 修辞性歧义, 标点符号的歧义。另外, 从交际效应的角度来划分, 歧义可以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义。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 歧义可分为暂时性歧义和永久性歧义。关于歧义的类型虽然研究的比较多, 但是并不等于已经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事实上, 目前各种划分的方法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从书面语和口语的角度来划分歧义的类型, 首先会遇到书面语和口语的本身的界限不好分清的问题。其次, 许多口语歧义到了书面语里仍有歧义, 反之亦然。比如: 他借我一本书, 借有“借入/ 借出”不同的意思。无论是在口语中还是书面语中都是有歧义的。而像吴英才的分类体系, 差不多可以说是一个大杂烩。他用来划分歧义的标准是多种多样,词、词组、句子歧义是从语法的角度而言的, 修辞性歧义则是从语用的角度而言的, 标点歧义却是从语义的角度而言的。虽然不同的学者给歧义划出的类别往往差别很大,但从他们各类歧义所涉及的内容来看, 各家的内容又相差无几。类型划分的多样化主要因为现代汉语的歧义的确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不仅涉及语言内部的原因, 也涉及语言外部的原因, 包括语音、语汇、句法、语用各种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楚, 彼此之间的交叉纠结广泛存在。

常见歧义句类型讲课稿

见歧义句型常类多见歧义句类型 1、同读音易造成歧义 (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例外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例外。例如: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lái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ái时,表示“我想到了”。)(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例外的意思。例如: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 (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看”读kān时,表示“看守”;读kàn时,表示“阅览”。)2、例外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例外,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例外。例如: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好)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3、词语限制含混易造成歧义 (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简易产生歧义。例如:他在天然居宾馆前一站下车。(A、未到宾馆;B、过了宾馆;C、宾馆对面) (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简易出现歧义。例如:这局棋我不赢。(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4、词语含义的多义性造成歧义 (1)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 (“租”兼有施动和受动意义,因此可理解为: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2)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思维科学。(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 再如:他爬过山没有?(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 (3)多义词产生歧义。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 例如:我要炒白菜。(“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 再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4)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 例如:他的故事讲不完。(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再如:他的小说看不完。(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5、例外的层次和结构关系易造成歧义 (1)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 例如: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劳动公园。(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 再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 (2)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例如:大红皮箱拿来了。(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 ①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例如:对大家的批评。(A、对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 再如:对老师的看法如何?(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的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

歧义句辨析

歧义句辨析 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要辨析歧义句首先得弄明白产生歧义句的原因。产生歧义句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多义词造成的歧义,一种是句子结构的不同停顿组合造成的歧义。先说多义词造成的歧义,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有两种以上的理解,用在句子中就可能造成歧义。比如:1、我叫他去。“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2、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的”可以是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以理解为“被做手术的患者”。3、学校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对他的批评”可以理解为学校领导批评他,也可以理解为他批评学校领导。从以上三个例子来看,由于一词多义,造成了歧义句。因此阅读时,遇到一词多义的词或短语,要根据上下文认真分析其在此语境中的意义,看是否有歧义。在写作和说话时,也要谨慎地使用一词多义的词,要在上下文中使此词在这儿的意义固定,明确起来。其次说说句子结构的不同停顿组合造成的歧义。看下面例子:1、消灭了敌人的士兵。在“的”后面停顿,此句的意思就是“士兵消灭了敌人”;在“了”后面停顿,此句的意思就是“士兵被消灭了”。这的关键是“敌人的”这个词语是随下与“士兵”组成偏正短语,还随上与“消灭了”组成动宾短语。2、东风牌汽车、解放牌汽车的换代产品得到博览会上专家的一致好评。在“的”后面停顿,让“东风牌汽车与解放牌汽车”构成并列短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两种汽车的“换代产品”得到好评。若在“东风牌汽车”后停顿,就成了“东风牌汽车”与“解放牌汽车的换代产品”得到了好评。3、三个学校的学生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若在“的”后停顿,就是三个学校的众多学生参加了活动,若在“三个”后停顿,这样“三个”与“学校的”共同做“学生”的定语,此句就成了“三个来自学校的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对于这种不同的停顿造成的不同结构组织而形成的歧义句,要仔细分析辨认,可以试着在不同的地方停顿一下,句子结构形式变了,句子意思是否改变,来判断是否歧义句。在说话作文时恰当安排句子结构,避免歧义句产生。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 歧义句是病句的一种类型,在高考中近几年常常单独设题,现将歧义句的几种类型加以总结,并辅以必要的练习,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以帮助。 歧义句的几种类型: 1、切分不一导致的歧义句 ①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2、主语省略导致的歧义句 ①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第二句主语省略,可以指“他”,也可以指“他的女儿”。) ②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 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末句主语省略,可以指松下公司,也可以指索尼公司。) 3、词性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当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只有我跟他学过油画。(“跟”若是连词,就是我俩一起学过油画; “跟”若是介词,就是我向他学过油画。) ②他背着老师和班长去了网吧。(“和”若是连词,就是在老师和班长不知道的情况下,他 一个人去了网吧;“和”若是介词,就是在老师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和班长去了网吧。) 4、多义词导致的歧义句 ①我看不上他的演出。(一种意思是有事看不了,另一种意思是我不认为他的演出好。) ②他走了一个钟头了。(一种意思是他离开一个钟头了;另一种意思是他一直在走,已经 走了一个钟头了。) 5、多音字导致的歧义句 ①她真好说话。(读三声,意为她性格好,愿意帮助别人;读四声,意为她喜欢讲话。) ②她可真难看。(读一声,意为她不听话;读四声,意为她长得丑。) 6、数量词限定范围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三个报社的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三个”若修饰“报社”,意思是三个报社的不止三 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三个”若修饰“记者”,意思则是一个报社的三个记者来到了

歧义句

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分类: 1、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句 2、多音字、多义词(多义短语)造成的歧义句 3、结构切分不确定造成的歧义句 4、停顿引起的歧义句 5、标点符号不当造成歧义 1、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句: (1)代词表意不明 例如:开刀的是我父亲。 “我父亲”既可以是施事者(持手术刀为别人开刀),又可以是受事者(被人开刀),因而造成歧义。 消除办法:明确代词为施事或受事。 A 我父亲正在为病人开刀。(施事) B 医生正在为我父亲开刀。(受事) 例1: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解析:“这方面”指代不明,到底是指欣赏好诗,还是指创作好诗? (2)不几天,刘备领大军到了零陵。零陵太守刘度派大将邢道荣和他的儿于引兵出战。 解析:“他”是指“刘备”呢,还是“邢道荣”呢?读者难以捉摸 (3)小倩告诉我说,等她把那张参加比赛的水粉画“磨蹭”完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去青岛旅游了。 解析:“她”可指代小倩,也可指另外一人 (2)修饰两可造成的歧义句 例如:两个学校的教师都来了。 这句话既可理解为两个学校,又可理解为学校的两个教师。消除办法:选择语义明确,修辞正确的量词。 A 两所学校的教师都来了。 B 学校的两位教师都来了。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分析:“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例1:一个外商投资的木材加工厂今年底将要建成投产。 解析:“一个”在句中做定语,既可以修饰“外商”,也可以修饰“木材加工厂” 例2: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解析:“几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几个”可以理解为修饰“学校”,也可理解为修饰“领导”,修改时可换用有关量词,分别用“所”“位”等表示修饰“学校”或“领导”。 例3: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在把稿酬版税捐赠清华大学的仪式上说:“我以代表的身份在这里讲话,我一个人代表三个人:我、已去世的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瑷。” 解析:“已去世的”可以修饰“钱钟书先生”,也可以一直修饰到“钱钟书先生或女儿钱瑷”整个内容,有歧义。 (3)兼类词造成 如:这辆车没有锁。 “锁”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而这句话既可理解为自行车没有“锁住”,又可理解为

歧义句训练题

歧义句训练题 下列句子都有歧义,试说出它们的不同理解。 (1)他走了一个多小时。 (2)马路的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3)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4)遗产纠纷已告某某。 (5)他借我一本书。 (6)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7)这个人头发长的怪。 (8)游击队对敌人的袭击有充分的准备。 (9)山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区遭到水灾。 (10)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11)三个报社的记者来这里采访。 (12)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王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13)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14)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15)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16)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17)本市市长、市委书记和其他市领导同志出席了揭幕仪式。 (18)他来了没几天,许多人还不认得。 (19)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20)老李看到他很不高兴。 (21)房门没有锁。 (22)孩子脾气不好。 (23)战士们在楼上发现了敌人。 (24)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25)她是去年生的孩子。 (26)这种东西不大好吃。 (27)他在岸边钓鱼,一边坐着一个小孩儿。 (28)躺在床上没多久,我就想起来了。 (29)获劳模称号的李厂长的爱人来了。 (30)这次考试,他平均每门功课都在80分以上。 (31)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对论文加以修改,影响了论文的水平。 (32)徐经理一走进老李的办公室,马上给他拉到了靠窗户的小圆桌前。 (33)指导该作业区第二期工程安装的是上海两个研究所的工程师。 (34)张师傅看到徒弟非常高兴,把他们拉到车间里去了。 (35)小刚和小明的爸爸一起来了。 (36)天色渐晚,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37)初次相见时,还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太多的话题,故而谈得极少。(38)小倩告诉我说,等她把那张参加比赛的水粉画“磨蹭”完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去青岛旅游了。 (39)今天下午,张董事长、王总经理和其他公司领导一起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 (40)我和他讲过这些话。

(完整版)歧义句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歧义句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教案) 湖南岳云中学王丽纯 一导入 1、做脑筋急转弯题有个字千百年来都读错,请问是什么字?(“错”) 2、猜字谜“李”字去了木是什么字?(“子”“一”) 一个词、短语、句子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是语言的多义现象,运用得当能增添语言的趣味性。如:唐时汪伦想邀请诗人李白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游玩,于是寄了一封信给李白,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喜欢游山玩水和饮酒的李白,听汪伦说那里有遍地桃花,又有万多家酒店,十分向往,于是欣然赴约。谁知到达之后却看不到桃花,也见不到一万多家酒店。你说这是为什么?(原来酒店老板姓万,桃花潭方圆十里) 但大多数情况语言的多义会给读者或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误解,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歧义,这不符合语言表达“简明”的要求。 先看报刊上的几个标题 A、四个三峡历史之谜被破解?(《文摘周报》) B、京城工地打工人(《中国青年报》) C、销售女强人(《湖南日报》) D、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病句分析(《语文月刊》) 二、考点:歧义属于“辨析并修改病句”中“表意不明”一项的重要内容 三、考查内容: 1、判断有无歧义(客观题) 2、运用一定的方法消除歧义(主观题、作文) 两者都以明白歧义产生的原因为关键 四、产生之因 一)读音、轻重、停顿不确定引起歧义 1、这个人好说话。(“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之意;读去声,是“爱好、喜欢”之意) 2、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还”hái 是“仍旧”之意,huán是“归还”之意) 3、他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难”读nán指两兄弟或泛指两人同样低劣。Eg:他俩一个不求上进,一个得过且过,真是一对难兄难弟。读nàn指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处境的人。) 4、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太少了)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真不少)(89年高考题) 5、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89年高考题) 6(这份报告)我写/不好。(不赞成自己写)(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没有把握) 7、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两人都得说)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一个说) 8、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

论歧义句的类型和方法

论歧义句的类型和消除方法 摘要歧义句是同一语言形式具有多种意义的语言现象。歧义句这种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非常多见,其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并存。该文从同音异义词、词语轻重读法、含有多义词、含有多种词性、组合层次、语义关系、多个修饰语、含有动宾结构、指代不明九个方面论述了歧义句的类型;用变换、语境等方法消除歧义句。 关键词类型语义歧义句变换 歧义句是语言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形式,也可称之为歧解句,指的是同一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的语言现象。赵元任在《汉语中的歧义》中,举出的例子有4个意义: 叫“汽车,快点儿!”由叫字引进的一个命令句,对出租车说的 “叫汽车,快点!”两个命令句。对身边某人说的 “叫汽车/快点!”一个陈述句,叫汽车是主语,快点是谓语。 “叫/汽车快点!”是一个直接命令句。(对身边的人)。包含一个间接命令句(对出租车)。 很显然这几句话的文字形式是一样的,都是“叫汽车快点”。然而表达的意思却是不同的。歧义句是语言系统错综复杂精细微妙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先进性。歧义句严格意义上是一种语病,但是将歧义句运用得恰到好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文章诙谐幽默。因此本文着重研究歧义句的类型和消除方法。 一、歧义句的类型 (一) 同音异义词的歧义句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充分利用语调、重音、停顿等语音条件,或者听话者又可以直接插话要求重复,但并不能说他就没有歧义的存在。在现代汉语中,同音异义词的普遍存在,这种词主要的特点是共用一个音节,拥有同样的语音形式。这就给用

语音表达意思的口语带来了麻烦。例如“zhi”这个音节就有“只、指、纸、支、直、之、址、趾”等多个汉字与之相对应。 例如:“听人模糊的说,老爷子商量什么‘费力’的大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班布尔善脑子‘翁’的一声,‘废立’已入奴才之口。” 这段话中的“fei li”这个音节就有多个词组。“费力”可以是费劲,不容易的意思。而“废立”则指的是废除当时的皇上,是掉脑袋的大罪。这没有一点关系的两个词语用在话语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还有一些书名和其他事物的名称相混。 例如:我喜欢“qiu ye”——秋夜《秋夜》 在这句话中,“qiu ye”这个音节可以是秋夜——秋天的夜晚,也可以是《秋夜》——书的名称。 (二) 词语轻重读法不同的歧义句 词语在语音方面“轻重”读法的不同引句子意思的变化,近而形成歧义句式。汉字读音方面的情况繁多,重音就可以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逻辑重音尤为重要,由于它的位置很活跃,我们运用它可以将大多数的句子变成歧义句。因词语轻重读法不同而造成的歧义,是指在语言中可以读轻声又可以读本调的词语放在句子中而产生的歧义。例如:我想起来了。[1] “起来”的两种不同的读法,使句子具有不同的意思。“起来”读轻声时作补语,“想”和“起来”之间的停顿较小,意思是对以前忘却的事情重新想起。“起来”读本调时作谓语,“想”和“起来”之间的停顿较大,意思是我准备起床了。 寻找回来的世界。 该句可以理解成述宾关系和定中关系,其主要原因是“回来”一词既可以读本调,又可以读轻声,读本调时“回来”前停顿时间可以长些,即“寻找/回来的世界;”而读轻声时其停顿可放在“世界”前,即“寻找回来的/世界”。 他打开抽屉拿一支钢笔出来给我。 该句的“出来”一词,读轻声作补语,表示主语他有“打开”“拿”“交给我” 三个连续的动作;读本调作谓语动词,表明他有“打开”“拿”“交给我”“出来”四个连续的动作。 怕死的人。 这句比较复杂,其中由于“死”的轻重读法而导致歧义,读轻声时其停顿为“怕死的/人”;读重音时又有两种情况其停顿分别是“怕/死的人”和“怕死的 /人”。虽然读重音的后一种停顿与读轻声的停顿地方相同,但语义和结构关系不同,主要是“怕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