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1.《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

2.《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教高厅[2012]4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

高厅〔2007〕7号)

教高厅〔2007〕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人事)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和《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7〕24号)要求,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现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国办发〔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主管部门要做出明确安排和部署,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做好相关工作。要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效果列入就业工作评估范围。

二、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就业指导课的专任教师应享受学校教学人员的相应待遇。

四、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五、落实经费保障。各高校要保证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投入,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

各高校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制订本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附件: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教育部办公厅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现制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旨在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各高等学校要按照《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

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

(一)职业发展与规划导论

教学目标:通过介绍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介绍与分析,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明确大学生活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2.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别,以及相关职业和行业的就业形势;

3.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

4.生涯规划与未来生活的关系;

5.职业角色与其他生活角色的关系;

6.大学生活(专业学习、社会活动、课外兼职等)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与小组讨论。

(二)影响职业规划的因素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影响职业发展与规划的内外部重要因素,为科学、有效地进行职业规划做好铺垫与准备。

教学内容:

1.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自身因素;

2.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因素;

3.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环境因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第二部分:职业发展规划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学习决策方法,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

(一)认识自我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了解自我,并了解自我特性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

教学内容:

1.能力与技能的概念;能力、技能与职业的关系;个人能力与技能的评定方法;

2.兴趣的概念;兴趣与职业的关系;兴趣的评定方法;

3.人格的概念;人格与职业的关系;人格的评定方法;

4.需要和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与职业的关系;价值观的评定方法;

5.整合以上特性,形成初步的职业期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使用测评工具、案例分析。

(二)了解职业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

教学内容:

1.我国对产业、行业的划分及概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国内外职业分类方法;

2.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

3.根据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职业探索的方向;

4.职业信息的内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能力和技能要求、从业人员共有的人格特征、未来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对生活的影响等;

5.搜集职业信息的方法:可利用学校、社区、家庭、朋友等资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分组调查、课堂讨论等。

(三)了解环境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所处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和限制,能够在生涯决策和职业选择中充分利用资源。

教学内容:

1.探索学校、院系、家庭以及朋友等构成的小环境中的可利用资源;

2.了解国家、社会、地方区域等大环境中的相关政策法规、经济形势,探索其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完成作业。

(四)职业发展决策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决策类型和决策的影响因素,思考并改进自己的决策模式。引导学生将决策技能应用于学业规划、职业目标选择及职业发展过程。

教学内容:

1. 决策类型;职业生涯与发展决策的影响因素(教育程度、工作及家庭对决策的影响,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

2.决策相关理论;决策模型在职业生涯与发展决策过程中的应用;

3.做出决策并制定个人行动计划;

4.识别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高问题解决技能;

5.识别决策过程中的消极思维,构建积极的自我对话。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个人经验分析、课后练习。

第三部分:提高就业能力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以胜任未来的工作。

教学目标:具体分析已确定职业和该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并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有效地提高这些技能。

教学内容:

1.目标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这些技能与所学专业课程的关系;评价个人目前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

2.目标职业对通用技能(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组织管理、客户服务等)的要求;识别并评价自己的通用技能;掌握通用技能的提高方法;

3.目标职业对个人素质(自信、自立、责任心、诚信、时间管理、主动、勤奋等)的要求;了解个人的素质特征;制定提高个人素质的实施计划;

4.根据目标职业要求,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

教学方法:职场人物访谈、小组讨论、团队训练。

第四部分:求职过程指导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增进心理调适能力,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进而有效地管理求职过程。

(一)搜集就业信息

教学目标:使毕业生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建立就业信息的搜集渠道,帮助毕业生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效率与质量。

教学内容:

1.了解就业信息;

2.搜集就业信息;

3.分析与利用就业信息。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经验交流。

(二)简历撰写与面试技巧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求职过程中简历和求职信的撰写技巧,掌握面试的基本形式和面试应对要点,提高面试技能。

教学内容:

1.简历制作的注意事项;

2.求职礼仪;

3.面试基本类型与应对技巧;

4.面试后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训练、模拟面试、面试录像。

(三)心理调适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抒解负面情绪。

教学内容:

1.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2.心理调适的作用与方法;

3.建立个性化的心理调适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经验分享、团体训练。

(四)就业权益保护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的侵权行为,掌握权益保护的方法与途径,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教学内容:

1.求职过程中常见的侵权、违法行为;

2.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签订;

3.违约责任与劳动争议;

4.社会保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第五部分:职业适应与发展

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区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和职场、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建立对工作环境客观合理的期待,在心理上做好进入职业角色的准备,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教学内容:

1.学校和职场的差别;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

2.初入职场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经验分享。

(二)工作中应注意的因素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积累相关技能,发展良好品质,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教学内容:

1.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所需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变化;

2.有效的工作态度及行为;

3.工作中的人际沟通;

4.职业道德培养。

教学方法:职场人物访谈、实习见习。

第六部分:创业教育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

教学内容:

1.创业的内涵与意义;

2.创业精神与创业素质;

3.成功创业的基本因素;

4.创业准备及一般创业过程;

5.创业过程中应注意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6.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模拟教学、创业计划大赛。

三、课程设置

按照《教学要求》,各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设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规定最低课时要求。以下是3种组合方式,供设计课程体系时参考:第一种方式为开设一门课程,覆盖整个大学过程;第二种方式为开设两门课程,分别是《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第三种方式为开设三门课程,课程名称为《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和《就业指导》。每种方式的课程内容由学校结合实际进行组合,但应包括课程的主要内容。

高职高专学校参考上述课程体系建议,制定本校具体教学计划。

四、教学模式

1.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

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程属性更为重要。

2.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要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3.本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方法。

4.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之外,还需要使用相关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工具,包括职业测评、相关图书资料等;可以调动社会资源,采取与外聘专家、成功校友、职场人物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评估

1.在评价内容方面,要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形成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职业发展规划是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需要评价的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包括对个人和工作世界的了解程度、短期和长期职业发展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2.在评价重点方面,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应加强过程评价。提倡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的自我了解、职业了解和职业决策过程。

3.在评价方式方面,要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知识可以使用考试等量化的评价方式;对于实际的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及老师和学生的访谈等方式进行。

六、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

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当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遵守教学管理部门对课程设置与讲授的管理规定,健全教学文档和管理文档。

2.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当建立资历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鼓励团

队教学;聘请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相应的设备,比如职业生涯测评系统、计算机化的生涯辅导工具等;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稳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发展规划辅导相关活动。

4.学校应当结合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建立职业发展规划资料室,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例如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书籍、报刊、影视资料、网络资料等。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

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

教高厅[201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推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我部制定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在执行中若有意见建议,请报我部高等教育司。

附件: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教育部办公厅

2012年8月1日附件: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特制定本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按照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教学目标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原则

(一)面向全体。

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

(二)注重引导。

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分类施教。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适应学生发展特别是学生创业需求,分类开展创业教育教学。

(四)结合专业。

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

(五)强化实践。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

(一)教授创业知识。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涉及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政策法规、新企业开办与管理,以及社会创业的理论和方法。

(二)锻炼创业能力。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系统培养学生整合创业资源、设计创业计划以及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识别创业机会、防范创业风险、适时采取行动的创业能力。

(三)培养创业精神。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职业操守,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课堂教学。

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从以讲授灌输为主向以体验参与为主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课外活动。

充分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讲座、创业训练、创业模拟、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创办并参加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活动。

(三)社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业实践活动。

五、教学组织

高等学校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订专门教学计划,提供有力教学保障,确保取得实效。

(一)创业课程设置。

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附后,供参考)。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根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开设创业教育类选修课程(含实践课程)。把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加强相关专业课程建设。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有机衔接。

(二)教学条件保障。

高等学校应明确职能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协调和组织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加大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经费投入,并纳入学校预算,确保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加强创业教育教学实验室、校内外创业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

(三)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要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以及实际教学任务,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专任教师。鼓励支持各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创业教育内容。积极聘请企业家、创业人士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创业教育教学任务。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价。

高等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把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强自我评估和检查,并体现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中,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

附:

“创业基础”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根据《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现制定“创业基础”教学大纲,供参考使用。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

“创业基础”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要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

(二)教学目标。

通过“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在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

——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二、课程要求与教学方法

“创业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模拟软件、现场教学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掌握规律。

——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重点提供创业模拟实验室、模拟教学软件、创业信息资源等。

——拓展有效的实践途径。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业项目设计、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企业创办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点

(一)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

通过本部分教学,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念、创业与创业精神的关系、创业与人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创业和创业精神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正确认识并理性对待创业。

1.创业与创业精神。

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和类型,认识创业过程的特征,掌握创业与创业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强化学生对创业精神需要培育并可培育的理性认识。

(1)课程内容。

创业的定义与功能

创业的要素与类型

创业过程与阶段划分

创业精神的本质、来源、作用与培育

(2)教学要点。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

创业的关键要素包括机会、团队和资源。

创业过程包括创业者从产生创业想法到创建新企业或开创新事业并获取回报,涉及到识别机会、组建团队、寻求融资等活动。可大致划分为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创办新企业、新企业生存和成长四个主要阶段。

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行为特征的高度凝练,主要表现为勇于创新、敢当风险、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等。

创业精神将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知识经济发展与创业。

通过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创业热潮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认识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潮的内在联系,明确创业活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课程内容。

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潮的关系

创业活动的功能属性

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创业的重要意义

(2)教学要点。

经济转型是创业热潮兴起的深层次原因。

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创业活动的特征。

创业具有增加就业、促进创新、创造价值等功能,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3.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

使学生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认识创业能力提升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积极作用。

(1)课程内容。

广义和狭义的创业概念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创业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教学要点。

创业并不只是开办一家企业。

创业能力具有普遍性与时代适应性。

创业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二)创业者与创业团队。

通过本部分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创业者的理性认识,纠正神化创业者的片面认识,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认识创业团队的重要性,掌握组建和管理创业团队的基本方法。

1.创业者。

使学生认识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了解创业者动机及其对创业的影响,注重识别创业活动的理性因素。

(1)课程内容。

创业者

创业者素质与能力

创业动机的含义与分类

产生创业动机的驱动因素

(2)教学要点。

创业者并不是特殊人群。具备一些独特技能和素质有助于成功创业。

大多数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习得。

创业者选择创业的动机受诸多直接和间接因素的影响。

创业者可以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和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

2.创业团队。

使学生认识创业团队对创业成功的重要性,学习组建创业团队的思维方式及其对创业活动的影响,掌握管理创业团队的技巧和策略,认识创业团队领袖的角色与作用。

(1)课程内容。

创业团队及其对创业的重要性

创业团队的优劣势分析

组建创业团队的策略及其后续影响

创业团队的管理技巧和策略

领导创业者的角色与行为策略

创业团队的社会责任

(2)教学要点。

创业团队是团队而不是群体。团队中成员所作的贡献是互补的,而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互换的。

创业团队是由两个以上具有一定利益关系、共同承担创建新企业责任的人组建形成的工作团队。

与个体创业相比较,团队创业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对创业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依据不同逻辑组建创业团队既可能带来优势,也可能带来障碍,对后续创业活动会带来潜在影响。

创业团队管理的重点是维持团队稳定的前提下发挥团队多样性优势。

创业团队领袖是创业团队的灵魂,是团队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

(三)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

通过本部分教学,使学生了解创业机会及其识别要素,了解创业风险类型以及如何防范风险,了解由创业机会开发商业模式的过程,掌握商业模式设计策略和技巧。

1.创业机会识别。

使学生认识创业机会的概念、来源和类型,了解创意与机会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识别创业机会的一般步骤与影响因素,习得有助于识别创业机会的行为方式。

(1)课程内容。

创意与机会

创业机会与商业机会

创业机会的特征与类型

创业机会的来源

影响机会识别的关键因素

识别创业机会的一般过程

识别创业机会的行为技巧

(2)教学要点。

创意是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想法或概念,其是否具有商业价值存在不确定性。

创业机会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意,表现为特定的组合关系。

创业机会来自于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变化。

识别创业机会受到历史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识别创业机会是思考和探索互动反复,并将创意进行转变的过程。

2.创业机会评价。

使学生认识有商业潜力和适合自己的创业机会,了解创业机会的评价,掌握创业机会评价的方法。

(1)课程内容。

有价值创业机会的基本特征

个人与创业机会的匹配

创业机会评价的特殊性

创业机会评价的技巧和策略

(2)教学要点。

有价值的创业机会具有价值性、时效性等基本特征。

判断创业机会是否适合自己的主要依据在于机会特征与个人特质的匹配。

机会评价有利于应对并化解环境不确定性。

常规的市场研究方法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创业机会评价,尤其是原创性创业机会的评价。

3.创业风险识别。

使学生认识到创业有风险,但也有规避和防范的方法。增强学生对机会风险的理性认识,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1)课程内容。

机会风险的构成与分类

系统风险防范的可能途径

非系统风险防范的可能途径

创业者风险承担能力的估计

基于风险估计的创业收益预测

(2)教学要点。

有价值的创业机会也是有风险的。

机会风险分为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是创业环境中的风险,诸如商品市场风险、资本市场风险等;非系统风险是指创业者自身的风险,诸如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等。

机会风险中,一些是可以预测的,一些是不可预测的。

创业者需要结合对机会风险的估计,努力防范和降低风险。

4.商业模式开发。

使学生认识商业模式的本质,了解战略与商业模式之间的关系,掌握商业模式设计和开发的思路,明确开发商业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

(1)课程内容。

商业模式的定义和本质

商业模式和商业战略的关系

商业模式因果关系链条的分解

设计商业模式的思路和方法

商业模式创新的逻辑与方法

(2)教学要点。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若干因素构成的一组赢利逻辑关系的链条。

商业模式是商业战略生成的基础,商业战略是在商业模式基础上的行为选择。

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价值网络和价值实现等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设计是创业机会开发环节的一个不断试错、修正和反复的过程。

商业模式设计是分解企业价值链条和价值要素的过程,涉及到要素的新组合关系或新要素的增加。

(四)创业资源。

通过本部分教学,使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和资源获取方法,特别是创造性整合资源的途径,认识创业资金筹募渠道和风险,掌握创业资源管理的技巧和策略。

1.创业资源。

使学生了解创业资源的类型,重点认识不同类型创业活动的资源需求差异,掌握创业资源获取的一般途径和方法,明确创业资源获取的技巧和策略。

(1)课程内容。

创业资源的内涵与种类

创业资源与一般商业资源的异同

社会资本、资金、技术及专业人才在创业中的作用

影响创业资源获取的因素

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全院毕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实施系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训练,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激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了解就业素质要求,熟悉职业规范,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学与训练相结合,以讲座为主的方式进行,主要采取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要求 1、结合需求,全程指导。从新生一入学到毕业,根据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组织、渗透和强化就业指导,突出就业指导的教育和服务的功能。 2、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当前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介绍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指导学生树立竞争就业和自主创业观念,掌握就业政策,学会依法维护劳动权益。 3、充分运用现代化训练技术和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就业指导教学与训练,动员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4、强化整体教学训练效果。注重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结合,保障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课堂训练和课外指导的结合,保证就业指导的训练时间;注意团体指导与个体指导有机结合,强调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 5、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训练和指导。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内容开展就业指导教学训练的同时,要结合实际,探索新的就业指导形式和方法。 五、课程设置与安排 本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训练方法,各模块具有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各模块的特点,由学院领导、职能部门、不同专业教师主讲。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1.《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 2.《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教高厅[2012]4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 高厅〔2007〕7号) 教高厅〔2007〕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人事)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和《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7〕24号)要求,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现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国办发〔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主管部门要做出明确安排和部署,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做好相关工作。要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效果列入就业工作评估范围。 二、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980021001 课程英文名称:Career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课程总学时:38 理论学时:38 实践学时:0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2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也是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本课程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态度上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树立职业生涯理念的意识,掌握职业生涯的规划理论;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2.基本理论:掌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自我认知的方法与职业选择,职业社会的认知,职业生涯决策理论,大学生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及职业生涯的管理。 3.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具备自我认知能力,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合理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途径,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提高大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三)实施说明 1.课程安排 (1)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以德育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在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期间进行,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共同实施。 (2)本课程总学时为38学时。本课程教学任务由两部分组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一)为24学时,《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二)为14学时。 (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一)教学任务由思政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具体负责完成,通过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该部分安排在第一、二学期进行(2010级学生安排在第二、三学期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二)教学任务由招生就业处与各学院辅导办共同完成,通过讲座与报告的方式进行。该部分教学任务,分散在第三学期至第七学期进行,由各学院辅导办负责对学生进行考核。在第七学期期末时,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大纲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简介 就业指导模块:主要指《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是学院全日制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教育部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本课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并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引导大学专科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了解、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内容,开展自我探索和职业环境探索,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创业指导课程模块:响应“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将创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创业基础》课程与实践,有的放矢的解决大学生未来就业与创业的问题,从而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旨在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促使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有效促进大学生求职择业与自主创业。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标准(高职)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适用课时:16 课时 学分:2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的精神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是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顺利就业、适应社会及树立创业意识提供必要的一门指导性课程。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旨在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就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就业与创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能顺利实现就业或创业。《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是为求职过程中能力和素质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已完成一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具备清晰的专业认知和较强的就业创业需求的二年级学生开设本课程。 三、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旨在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促使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有效促进大学生求职择业与自主创业。 2.分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紧密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形势和大专院校学生的现状,结合大学生就业、成才的真实案例,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个性化就业指导为辅,理论和实践课程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在每一模块课堂教学之中,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头脑风暴、演讲、辩论、自测、设计编写等,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每一模块社会实践课,开展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教师密切关注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指导帮助的个性化实践教学,切实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论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趣味横生的案例分析、教师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自信心,树立自我发展的自主意识、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职业观;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四、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1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课时 (二)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标准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各专业 【授课单位】【总学时】44 【教材】 【编写执笔人】【编写日期】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性质 本课程从实用角度出发,契合了当前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的客观需要,将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创业知识,与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集实用性、指导性、操作性融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课程。 1.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紧密依托行业、企业,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核心能力、职业素质、基本知识整合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之中。本课程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各专业应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和重要性;了解我国现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状况;认识大学及其学习任务;了解专业特点及与职业的关系; (2)了解就业指导的含义和原则;掌握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了解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3)掌握创新的概念和方法;了解创业的概念和意义;认识创业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创业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识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 (2)正确认识价值观的重要性; (3)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撰写求职信和简历、掌握面试技能; (5)能用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打破思维枷锁; (6)能够分析创业团队要素;能够招聘与甄选优秀员工; (7)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创业所需的资源,并对资源进行整合; (8)能够在创业意识的基础上完成创业计划书的编写。 3.素质目标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使萌动的、自在状态的求职期望,上升为实在的、自为状态的择业行为; (3)初步形成正确的就业态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就业观; (4)树立行行出状元的信念,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5)面对就业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使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6)树立创业意识,形成关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态度,确立正确的创业观; (7)培养成功者的心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努力追求职业理想的实现。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内容分为3部分,内容包括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其教学要求和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要求及课时分配表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课程类别 A 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学时(学分)共32学时( 2 学分)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 适用学科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考核方式考查 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教学院长: 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质的课程。作为我校设置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职业意识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大学生职业适应与发展、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等内容。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职业素养培养、创业教育、就业心理调适、求职流程、面试技巧、就业权益保护和职业适应。 (二)重要知识点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职业素养培养、创业教育、求职面试技巧、就业权益保护。 四、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自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为个人自身全面发展与国家社会快速发展而不断努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掌握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学会运用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基本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大学生职业探索、生涯决策、自我管理、自主创业等能力,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求职技能。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 (一)教学模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同时举行课堂讨论、模拟面试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二)作业要求 配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作业要求原创,学生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做好讨论以及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 六、成绩评定及权重分配 满分100,卷面(70 %)+作业(10 %)+实践(20 %) 七、学生学习建议 (一)先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需要在开课前,深入了解个人的具体情况,比如性格、兴趣、能力以及未来的职业期望等等,要全面把握自己所读专业的情况,特别是近几年的就业状况。同时收集一些职场达人的成功案例。 (二)学习建议 准时上课,勤于思考,多与老师沟通交流,积极参加模拟面试、模拟职业规划等课堂作业和课外活动。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慎重确定职业发展规划,踏实做好学业、成长以及实践规划内容,做到有计划,有行动,有成效。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 阅读校图书馆就业创业相关书籍以及报纸杂志,浏览《天生我才》等有关大学生应聘或创业的电视节目。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标准 适用专业:全日制二年级大专、技师在校生。 课程编码: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要求: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公共课,是《职业基本素养》课的延续和深化,旨在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就业指导课程为我院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解析就业市场现状,对未来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和事业观;科学定位,解读就业政策,训练求职技巧,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应届毕业生进行社会角色的转化,适应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本课程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就业市场,预测未来就业形势,掌握自我职业兴趣的认知,对自我进行科学的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能够掌握求职技巧,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就业和创业政策,做好创业准备。 2.能力目标 修完本课程后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利用职业兴趣等分析方法对自我进行职业测评,认清就业形势,顺利的进行角色的转换,完成由学生到职员的转变,完成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规划,适应社会发展。 3.素质目标 修完本课程后学生能够对职业和自我有个清楚的认识,从思想上开始进行角色的转变,掌握人文职业素养的相关知识并能够指导实际行动。 三、参考学时:30学时 四、课程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模块一:掌握现阶段我国就业市场状况和就业形势,完成大学生职业适应与发展(4课时) 重点:帮助学生缩短职业适应期,从理论的角度讲授求职遇到的问题进行讲授分析,分析角色转换中的常见问题,掌握职场取胜的要素。 难点: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型,打造自己的职场品牌。 模块二:认知自我的职业兴趣,做好就业心理准备(4课时) 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准确认识自我,掌握用正确的方法认知自我,更好地进行职业定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调试学生的就业心理,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难点:运用SWOT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掌握自我的职业兴趣点。 模块三:职业生涯规划(4课时) 重点: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关于职业的相关知识,重点是让同学们掌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 难点:要求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写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模块四:端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择业道德的知识与技能。(4

《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4110010 课程名称:创业就业指导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实践课 学分:1 学时: 32(其中,课堂教学24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本课程课外实践内容是指学生自行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目的与任务 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 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通过激发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的自 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创业和就业能力. 通过课程教学,应达成以下目标: 1、态度层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能够树立职业发展规划自主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积极确立大学学习、创业和就业目标,并愿意为 此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2、知识层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能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 基础理论,深入认知个人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与职业发展 的关系,深入认知职业环境的概况、类别及其发展态势;了解大学生创业和就 业的形势、流程及相关政策法规. 3、技能层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能够掌握探索自我和职业环境、信息搜索与管理、职业就业决策以及求职面试等技能方法,不断提升大学生职 业发展规划、创业计划、就业实战等综合技能。 二、课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三个模块课程,即“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教育”和“就业指导”,学时数分别为10学时、6学时、8学时,“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教育”模块在学生的第2学期实施,“就业指导”模块在学生的第7学期

实施。 (一)职业生涯规划模块课程(10学时) 第一讲、生涯认知--理解生涯规划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生涯、生涯规划与大学学习生活、人生发展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理解影响生涯规划的因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方法,从而真正意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理解生涯规划的内涵 1、生涯的内涵 2、影响生涯的因素 3、生涯规划的意义 第二节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 1、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2、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 3、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第三节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和步骤 1、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2、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第二讲、探索自我——兴趣和性格 教学目标:学生应掌握自我探索技能,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理解职业兴趣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性格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从而选择个人兴趣的职业领域,选择适合个人性格的职业环境.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自我探索的方法与途径 第二节探索你的兴趣(内涵、意义、理论基础、探索方法) 第三节了解你的性格(内涵、意义、理论基础、探索方法) 第三讲、探索自我—-能力和价值观

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创业就业指导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实践课 学分:1 学时: 32(其中,课堂教学24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本课程课外实践内容是指学生自行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目的与任务 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通过激发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创业和就业能力。 通过课程教学,应达成以下目标: 1、态度层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能够树立职业发展规划自主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积极确立大学学习、创业和就业目标,并愿意为此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2、知识层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能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基础理论,深入认知个人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深入认知职业环境的概况、类别及其发展态势;了解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形势、流程及相关政策法规。 3、技能层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能够掌握探索自我和职业环境、信息搜索与管理、职业就业决策以及求职面试等技能方法,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创业计划、就业实战等综合技能。 二、课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三个模块课程,即“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教育”和“就业指导”,学时数分别为10学时、6学时、8学时,“职业生

涯规划”、“创业基础教育”模块在学生的第2学期实施,“就业指导”模块在学生的第7学期实施。 (一)职业生涯规划模块课程(10学时) 第一讲、生涯认知——理解生涯规划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生涯、生涯规划与大学学习生活、人生发展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理解影响生涯规划的因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方法,从而真正意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理解生涯规划的内涵 1、生涯的内涵 2、影响生涯的因素 3、生涯规划的意义 第二节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 1、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2、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 3、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第三节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和步骤 1、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2、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第二讲、探索自我——兴趣和性格 教学目标:学生应掌握自我探索技能,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理解职业兴趣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性格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从而选择个人兴趣的职业领域,选择适合个人性格的职业环境。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自我探索的方法与途径 第二节探索你的兴趣(内涵、意义、理论基础、探索方法) 第三节了解你的性格(内涵、意义、理论基础、探索方法)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教学大纲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 适用专业:全选各专业 学时:24 考核方式:考查 二、课程概述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育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的中介,也是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清晰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技法,并且在学习生活中能积极主动去创新;通过对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有比较明显的提高;通过对创新创业案例分析与讨论,切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树立正确的创业成败观。学生需要培养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的进取意识;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易放弃的态度;识别机会、快速行动和善于解决问题的时间能力;善于合作、诚实守信、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以及创造价值、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三、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 G学生创新意识明显提高: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技法; Q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创业意识明显提高:对于当下的创业政策有清晰认识,理解创业的概念和意义; 嫁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对组建团队、机会识别、商业模式开发、创业资源整合的方法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对互联网经济趋势有较清晰的认识;学会撰写并演示商业计划书;学会初创企业运营决策和技巧,全方位提升创新、冒险、合作、执着的创业素质。 2、分类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创新思维提升的基本方法;知道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产生与演变过程;掌握商业模式的设计;对互联网经济趋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主动适应互联网经济大趋势。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创新创业者的科学思维能力;懂得创业过程中的财务计算与分配能力;在项目运营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通过加强社交能力,从而提升信息获取与利用,提高合作的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具备主动创新意识,创业潜质分析能力,并能够进行创业机会甄别和分析,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创新思维及其重要性 1、内容要点 什么是创新以及创新思维,指出创新对社会、企业以及个人的意义;创新思维的阻碍以及创新的7大来源,指出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 重点:什么是创新思维,我们为什么不能创新,创新来源 难点:创新的七个来源:新知识、产业和市场变化、程序需求、意外事件、不协调事件、人口结构的变化、认知上的变化。 2、教学目标及要求 知道什么是创新和创新思维,让学生了解是什么阻碍了创新思维,掌握创新的七大来源,并了解创新者具备的主要特征,并培养这些特征,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过程方法 (1)教学建议:本部分从案例入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放下思想束缚,讨论后又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出本章节的核心要点,将课堂交给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大纲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当代就业市场的现状,提供必要的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理论知识的授予和实践案例分析,学生将掌握求职技巧,并了解创业和自主发展的机会。 二、课程目标 •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规划和个人定位的重要性。 •提供就业市场趋势和需求的最新信息。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指导学生有效地撰写简历和求职信,并准备面试。 •引导学生了解创业机会,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1.就业现状分析 •分析当前就业市场情况及趋势,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 •探讨不同行业就业前景与条件。 2.职业规划与定位 •帮助学生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指导他们制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优势和兴趣,从而确定适合的职业道路。 3.求职技巧培训

•授予学生如何写简历和求职信的技巧。 •培养学生面试技巧,包括面试准备、面试礼仪和常见问题回答。 4.职场沟通与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精神与领导力。 •探讨处理不同工作场景中的冲突和挑战,并提供解决方案。 5.创业意识培养 •展示创业机会和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兴趣。 •探讨创业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能力和考虑的因素。 四、评估与考核方式 1.课堂参与度(10%):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及案例分析。 2.个人报告(30%):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个人职业规划及目标的报告。 3.简历和求职信(20%):学生需提交一份完整、精确的简历和求职信。 4.模拟面试与面试技巧展示(30%):学生需要参加模拟面试,并展示良好 的面试技巧。 5.课程项目(10%):要求学生完成与创业相关的实践项目。 五、参考教材 •《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南》 •《成功找到理想工作的简历技巧》 •《面试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标准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是高等职业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创新创业课程,其任务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清晰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技法,并且在学习生活中能积极主动去创新。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 (1)具备主动创新意识,创业潜质分析能力; (2)能够进行创业机会甄别和分析能力; (3)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 (4)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5)具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6)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能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2.知识目标 (1)熟悉掌握创新思维提升的基本方法; (2)明确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明确创业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4)掌握商业模式的设计; (5)能对互联网经济趋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主动适应互联网经济大趋势。 3.能力目标 (1)具有创新创业者的科学思维能力; (2)具有创业过程中的财务计算能力与分配方式能力; (3)具备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团队组建、人脉关系积累能力 (4)具备在项目中资金筹措的能力; (4)具备加强社交能力,从而提升信息获取与利用,提高合作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

32学时(理论教学16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 (四)课程学分2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密切联系生产实际,采用项目教学,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2)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与生产实际贴近的工作情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做中学,做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标准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是一门必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是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及成功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为支撑,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进一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课程。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通过知识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社会调查、专门性训练、实践实习,促进学生树立自主意识、职业意识和追求有价值人生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能,了解职业环境,为其提高就业竞争力,确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自主作出职业生涯决策,为自身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12月13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课程组与各专业专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进行课程岗位群和职业能力分析后,根据各个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能力以及工作过程,结合我院实际,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为切入点,根据个人生涯规划的需要,确定“就业

形势与政策”、“职业素养养成”、“求职技巧指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自主创业指导”五个项目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内容,与市场、学生要求吻合度高。该课程以学生科学的就业态度、观念的形成为中心,以能力形成为标准,全面体现实操特色,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工作世界的能力以及健康、自信的职业观念、职业素质和职业理想。建议本课程课时为34学时。 四、课程目标 以学生科学的就业态度、观念的形成为中心,以能力形成为标准,协助学生完成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念,强化竞争意识,培养自主意识,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能力,实现职业成功。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职业素养内涵及养成方法; 2.掌握探索工作世界的途径和方法; 3.明确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掌握综合信息的方法; 4.掌握面试、笔试等的技巧和原则; 5.掌握高职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6.掌握创业素质、创业流程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1.能用正确的方法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学习就业政策,综合就业信息; 2.能通过探索工作世界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对工作世界的认识;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教学大纲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教学大纲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G093 课程名称: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学时: 18学时 授课对象:全院毕业班 理论教学:12学时 实践教学:6学时 选用教材:《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训教程》及《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训手册》张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9月第一版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我院全日制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教育部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实践性又较强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一门重要课程。 基本任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择业方面的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从业方面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行为培训;就业方面的简历、面试等技能培调,同时提供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的条件与特点选择职业岗位,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学生未来职业可持续进展力。 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下列目标。 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进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就业观念,把个人进展与国家需要、社会进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与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进展与社会进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熟悉职业进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与社会环境;熟悉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有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与创业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类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与人际交往技能等。 三、学时分配建议 本课程内容分为择业、从业、乐业、就业、创业、毕业六个指导环节,具体包含:职业目标选择、从业素养训练、敬业素养提升、就业个性指导、创业白手起家与毕业程序顾问的基本教程与实训内容。旨在为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提供系统的解惑答疑与行 为能力训练。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18课时,每周1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大纲

《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大纲 一、说明 (总课时:80;学分:5)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层次而设的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通过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掌握一定的求职创业技巧。 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日趋严重,毕业生能否及时和高效率的就业,成为高校考核的一个新标准,为此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培养学生关于如何就业以及创业的相关知识,提高就业创业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帮助他们毕业后能尽快的找到就业岗位,有基本条件和愿望的实现创业,以最快和最好的方式适宜社会环境。 2.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本课程的理论部分要与实践部分穿插结合进行教学。理论部分的 讲述应结合形象化和直观的教学手段,运用讲授、启发、演示、讨论、习作小结 等多种教学方法,重在解决写生实践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认识。教学过程中应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指定相关的参考书,以拓宽学 生的知识面。 作业方面:必须保证充分的实践。作业内容应有针对性,难易适度,采取循序 渐进的原则,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相结合。 考试环节:采取平时成绩和课程结束成绩两种考试形式. 平时成绩考试按照 课程的进展和深入,有其相应的阶段成绩评定,课程结束成绩汇报是检验对本课 程理论知识和求职创业技巧的综合掌握。。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就业创业指导课是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指导和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106 授课对象:所有专业总学时:36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伴随我国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改革而新兴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这门课程以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人文素养为基础,其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和政策,引导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合理调整职业预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就业竞争意识,掌握求职择业的基本常识和技巧,把握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和功能,以此提高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能力,最终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要求: 在理论、知识方面: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现行政策及体系;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开展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了解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知识,包括求职中自我合法权益的维护;掌握大学生就业派遣的基本程序。在能力、技能方面:运用职业测评系统,进行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合理定位;学会了解、筛选就业信息,做好就业前的简历制作、求职书等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掌握一般的求职应聘、面试技巧;结合自身特点,抓紧时间弥补自身就业能力的不足,为顺利成为职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与课时分配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采取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 五、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理性认识大学生活 1、目标: 面临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许多大学生都遇到了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学习环境,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需要大学新生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得大学新生理性认识大学生活,并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做一个受社会欢迎的大学生! 2、内容: ⑴大学生的社会角色; ⑵做受社会欢迎的大学生; ⑶理性规划大学生活; 3、重点: 如何理性认识大学生活 第二章.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1、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我的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结合职业特别分析,认识自己的职业适应性。 2、内容: ⑴自我认识的内容; ⑵常用职业测评方法介绍; ⑶自我评价的原则; ⑷自我评价方法; 3、重点 自我评价 第三章. 专业发展与就业分析 1、目标: 2、内容: ⑴专业概况、课程体系; ⑵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需求情况; ⑶专业就业动态和趋势; ⑷职业对所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3、重点: 第四章. 职业理想与职业发展 1、目标: 1.使学生了解职业理想的内涵。 2.了解职业理想的形成和发展。 3.初步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理想

《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4110010 课程名称:创业就业指导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实践课 学分:1 学时: 32(其中,课堂教学24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本课程课外实践内容是指学生自行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目的与任务 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 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通过激发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的自 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创业和就业能力。 通过课程教学,应达成以下目标: 1、态度层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能够树立职业发展规划自主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积极确立大学学习、创业和就业目标,并愿意为 此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2、知识层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能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 基础理论,深入认知个人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与职业发展 的关系,深入认知职业环境的概况、类别及其发展态势;了解大学生创业和 就业的形势、流程及相关政策法规。 3、技能层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能够掌握探索自我和职业环境、信息搜索与管理、职业就业决策以及求职面试等技能方法,不断提升大学生 职业发展规划、创业计划、就业实战等综合技能。 二、课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三个模块课程,即“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教育”和“就业指导”,学时数分别为10学时、6学时、8学时,“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教育”模块在学生的第2学期实施,“就业指导”模块在学生的第7学期

实施。 (一)职业生涯规划模块课程(10学时) 第一讲、生涯认知——理解生涯规划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生涯、生涯规划与大学学习生活、人生发展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理解影响生涯规划的因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方法,从而真正意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理解生涯规划的内涵 1、生涯的内涵 2、影响生涯的因素 3、生涯规划的意义 第二节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 1、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2、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 3、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第三节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和步骤 1、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2、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第二讲、探索自我——兴趣和性格 教学目标:学生应掌握自我探索技能,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理解职业兴趣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性格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从而选择个人兴趣的职业领域,选择适合个人性格的职业环境。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自我探索的方法与途径 第二节探索你的兴趣(内涵、意义、理论基础、探索方法) 第三节了解你的性格(内涵、意义、理论基础、探索方法) 第三讲、探索自我——能力和价值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