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讲练: 第1单元 第4课 蜀 相(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利华教育网]

高中语文讲练: 第1单元 第4课 蜀 相(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利华教育网]

第4课蜀相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体会这首诗体现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八阵图[注]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

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诸葛亮创制八阵图后他声名更加卓著。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即使被夏天的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同时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败,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二、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拜谒诸葛亮庙时所作。当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杜甫个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完全落空,流落蜀地,生活穷困,无论国事、家事、个人事,都使诗人陷于苦闷之中。因此,他到成都之后,不再“自比稷与契”,而是追慕诸葛亮,并且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便是其中的一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黄鹂.(lí) ②频.烦(pín) ③未捷.

(jié) ④祠.

堂(cí) ⑤柏.森森(bǎi ) ⑥空好.

音(hǎo ) 2.辨形组词。 ①⎩⎪⎨⎪⎧ 祠(祠堂)伺(伺机) ②⎩⎪⎨⎪⎧ 锦(锦绣)绵(连绵) ③⎩⎪⎨⎪⎧

襟(衣襟)

噤(噤若寒蝉)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锦官城外柏森森..

: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②隔叶黄鹂空.

好音:白白地 ③三顾频烦..

天下计:犹“频繁”,多次 ④两朝开济..

老臣心:开,开创;济,扶助 ⑤长使..

英雄泪满襟:长时间让 4.文学文化知识。

(1)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字子美,别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2)名句填空。

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整体把握

1.全诗是如何联系自身,表达忧愤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杜甫一生,是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与“残杯与冷羹,到处潜悲辛”的冷酷现实的尖锐矛盾中度过的,对于历史上诸葛亮这位“伯仲伊尹”“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灭魏吞吴中兴汉室,很有感触;把诸葛亮、刘备君臣相遇和自己不为时用的境遇相比较,更生嗟惋忧愤。

二、细部探微

2.《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自”一“空”,把拜谒的人们,包括诗人在内,那种虔诚肃静的心情和动态都表现出来了。这“自春色”“空好音”便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意境。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泪满襟”的英雄们中间,自然少不了作者,但却并非他一人。“长使”一词扩充了诗歌感染的范围,把普天之下、千百年来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部包括在内。

一、中心主旨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二、写作特色

1.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所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地转到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

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短短的八句诗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忧国忧民的杜甫

《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与屈原有许多不同,但两人在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在《蜀相》中,杜甫在追思、钦慕诸葛亮的同时,还一掬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之泪。

应用话题“鞠躬尽瘁”“爱国”“壮志难酬”“孔明”。

二、名家评价

①清朝著名评论家胡应麟称赞杜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②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颂杜甫)

③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颂杜甫)

④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⑤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题成都杜甫草堂)

三、名楹佳联咏贤相

①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陕西省勉县定军山诸葛亮陵墓)

②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四川成都市南郊武侯祠)

③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④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⑤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⑥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⑦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⑧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⑨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四川成都市南郊武侯祠)

⑩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河南南阳市卧龙岗)

人民与大地的诗人

——纪念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周年

李敬泽

一千三百年后,杜甫活着。对此,他本人不会感到意外,他在生活的诸多领域中是失败

者,常常无职、无钱、无房,甚至无食,多难多灾、穷愁困厄,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他从未怀疑过他的书写和创造的意义,“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他为诗而生,他坚信,自己将跻身于华夏文明那些光荣的不朽者之列。

这同样是千年以来中国人的基本确信。我们之有杜甫,正如我们有祖国。杜诗一千四百五十余首,很少有人把它读完,但是杜甫之诗已经构成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眼光、人生情感和文化记忆,以至于我们无法把他看成一个普通的杰出诗人,我们可以像谈论一个诗人那样谈论王维或李商隐,但当想起杜甫时,我们如同想起父亲,他始终伴随着我们,我们身上流淌着他的血液,我们的声音中蕴藏着他的声音,如大地般辽阔、沉厚的声音。

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毕生活动的区域,东至山东、西至甘肃,南到四川、湖南。行万里路,于今是等闲事,于古是千难万险。在他的早年,这是意气风发、浪迹江湖,中年以后,却是颠沛流离、是大地上安不下一张书桌。和他的前辈诗人一样,杜甫最初是山川中的独行者:在这样的诗中,似乎大地上只有一个诗人,早期的《望岳》,结束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所谓披襟当风,遗世而独立,此时的杜甫和以前的诗人们一样看不见大地上的人群,似乎大地只是一个抒情场所,诗人们在此超拔于俗世。即使是“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其实在他的诗中,也较少看到“民”之踪迹。

但是,杜甫渐渐走进了大地上浩大的人群。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横空出世的意义,在于他决定性地实现了目光的调整,大地不再是与红尘相对的地方,不再是安放宁静心灵的地方,大地是人之居所,是千千万万的黎民所生息的地方,行走于大地,便是行走于民间,那些曾经在《诗经》中神采飞扬,但在《诗经》之后的个人诗作中再未被清晰注视的人物和景象蓦然被看见——那些农夫、士兵、小吏,那些悲伤的母亲和走投无路的弱者,大地上的不公不义,大地上的残破、疾苦。此前从来没有一个中国诗人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和诚挚地注视着人群,注视着一个一个的百姓,注视吾土吾民,在杜甫的笔下,大地不再仅仅是精神的大地,大地恢复了、获得了它的人间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甫成为了诗之圣者。诗歌到杜甫,儒者的精神才达到登峰造极的“大成”。正如孔子一样,杜甫的世界是“天下”,这是审美世界,同时也是政治的和伦理的世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从未放弃对于一个好世界的理想和希望。在儒家那里,正当善好的政治生活和伦理生活,完全系于一种基本的人类情感:己饥己溺、推己及人、感同身受,而这同时也是儒家诗学的前提,所谓“赋比兴”,在根本上不是修辞,而是将自身移入他人与万物。但作为诗人和儒者的杜甫,他的感时忧国、他对天下和平与正义的关切、对人的正当生活的关切既是出于理念和心性,更是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说的不是别人,说的就是他自己,他的心与身就在苍生之中,就在受难的黎民中间。当他被历史与生活放逐到最低处,与那些卑贱者和劳力者承受着共同命运的时候,这个人在底部和低处获得了植根于大地的力量,他站着书写、无畏地见证真实,由此抵达了古典诗歌艺术与伦理的巅峰。

一部中国诗歌史,杜甫特立独出,开辟了新天新地,确立了不可动摇的诗歌标准,被诗人们奉为楷模。世上有两种艺术家,有的艺术家令人目眩神移,但是你不会想到学他,比如李白,几乎所有的人都爱李白,包括杜甫也包括皇帝;但是,无论当时还是后世,几乎没有什么诗人会想到学习李白,李白不可学、学不像,他天马行空,冲破了人类生活的正常尺度。而杜甫属于另一种艺术家,他是高山,令人仰望,但是,你知道,他也像山一样安稳,他开辟和界定了一系列基本的艺术原则和路径,你可以一步一步地走近他、攀登他。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说,杜甫唯一可以确定的特性是他的丰富性。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当你直接面对杜甫的诗歌时,你看到的是一个生气勃勃、精力旺盛的人,对世界有广博的兴趣和热情,“老杜”并不总是那么老那么深沉,他也意气飞扬、也开得玩笑,并且深爱着他的妻儿——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在他之前,除了悼亡诗,我很少见到中国诗人谈论妻儿,而杜甫却写下了“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在现在是寻常之事,但在当时却是独出新声。从家国之思到个人经验,杜甫极大地扩展了诗歌的表现疆界,他的诗句在中国人的心中持久回响,那是因为,他如此贴近和全面地写出了民族生活的基本情感结构,也是因为,他凝练、强劲、精确的表达同时构造了中国人感受自我与世界的能力。

但是,杜甫的不朽生命力绝不仅仅系于他的丰富性,他是万古流淌的江河,他的宽阔不能取代他的方向,后世的诗人可以从杜甫开辟的广大疆域中获得丰富的教益,但是,他最终不得不对杜甫的根本方向做出回应。直至今日,杜甫依然是具有强烈当下性的诗人,他活着,他向所有的诗人提出严峻和迫切的问题,他站在大地上,站在人民中间,他在问:为何而写?为谁而写?(摘自《人民日报》)

赏析

杜甫能成为诗圣,其高超的诗歌艺术自然功不可没,但其思想的民本性,其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以及其诗歌的现实性应当功推首位。杜甫不仅是人们学习诗歌创作的典范,还是关注社会、追求人生目标与理想的楷模,因为他是“人民与大地的诗人”。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祠.堂(cí)伺.机(sì)开济.(jì)劲.爆(jìn)

B.犀.利(xī) 夙.愿(sù) 朔.风(sù) 乾.坤(qián)

C.晕.车(yùn) 采撷.(xié) 马厩.(jiù) 沙砾.(lì)

D.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

答案 C

解析A.“劲”读jìnɡ。B.“朔”读shuò。D.“绿”读lù。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 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 ⎩⎪⎨⎪⎧

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 A .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 .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 .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 .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答案 B

解析 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3.用“/”划分下面四句诗的节拍。

(1)丞相祠堂何处寻 (2)锦官城外柏森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4)出师未捷身先死

答案 (1)丞相/祠堂/何处/寻 (2)锦官/城外/柏/森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4)出师/未捷/身/先死

二、文本阅读

阅读《蜀相》这首诗,完成4~5题。

4.颔联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绘出祠堂周围的小环境。唐人李华《春行即兴》中写道:“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其中“自”“空”二字用法同杜诗相同。请抓住“自”“空”两个字分析这个小环境的特色,再进而体会这两句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草色莺声无人滋扰,无人赏玩,写出了祠堂的清幽荒寂。而碧草黄鹂不解人事,对诸葛亮毫无怀吊之情,则寄寓了人事代谢、英雄寂寞的怅惘之感,所以这两句写景,也是下文怀古思人的引子。

5.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了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聊以自慰。

三、课堂延伸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 从

杜 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

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解析本题以简述故事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把握。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杜甫巧妙而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珠”象征人民用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回答第(1)题时应从理解诗歌的内容入手,把这些句子的大意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回答第(2)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即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赋税之重,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隐字”“化为血”明确地传达出这些隐情。珠是眼泪变成的,故珠上的“隐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原有的血汗已经被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不停止。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的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解析(1)首句总写李白诗歌当世无双,次句赞其思想卓尔不群,三、四句评价其诗风。(2)结合注释可知,“渭北”和“江东”是杜、李二人此刻所在,两个地名对举,意在表明彼此的牵挂,再结合诗题中的“忆”,便不难分析出作者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表现手法可以从情与景、虚与实的角度切入,也可以考虑联想、想象或象征、拟人、对偶手法的运用。(3)“构思脉络”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可结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并参考(1)(2)小题作答。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

第4~5课蜀相书愤 《蜀相》这首诗,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书愤》这首诗,诗人一方面表现了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诗人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诗人的悲愤也愈是强烈。从而抒发了诗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豪情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深沉愤慨。 怜杜甫 杜甫一生都在愁。年少轻狂愁仕途,年长之后愁国家。“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读他的诗时总会令人觉得那铺天盖地的愁呼啸而来,压迫着肢体,刺痛着心脏,使人不知不觉中沁出一身冷汗。 杜甫的愁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一点点蚕食般充满了他那忧国忧民的心。他生在盛唐,却看着大唐王朝一步步没落下去。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试想,是否人人都可以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蜂起的狼烟,离散的家人,苦难的百姓,迷茫的出路。这是何等的折磨?他的身心在几十年中一直被侵蚀着。而他也不可自拔地制造愁,追寻愁,实在无奈,他才会选择借酒浇愁,让那负重超载的心稍作休息。 既然想消愁,为何不抛却一切,循着陶潜的足迹做一个隐士,以天地为家,以日月为友呢?他做不到。他放不下那个日渐衰微、百姓水深火热的国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是宁可自己被饿死冻死也要天下人安定的杜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该放弃却坚守,这是何等的悲哀? 伟人从不怕死!纵观几千年历史,无数伟人的血泪史常向世人昭示自古伟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 学情分析 对于杜甫及其诗歌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赏析,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感受诗歌意境,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重点词语,理解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 1.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是多情的典范。柳永的离情寄托在“杨柳岸,晓风残月”间;苏轼的悲情彰显在“遥想公瑾当年”上;元稹的幽情体现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中。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景、人、物、事无一不承载着他们心中那份沉甸甸、滚烫的情感。于是,外界的山川草木、历史的点点滴滴,皆可做壶,装载诗人心中的那杯酒、那份情。那么,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又用了一把什么样的壶来装载他那颗心、那份情呢?一起欣赏《蜀相》。黑板上展示相关文学常识部分,请一个学生填空。 ①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 ②杜甫作品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关注现实,反映民生,有“诗史”之称 ③李白诗风俊逸豪放,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高中语文讲练: 第1单元 第4课 蜀 相(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利华教育网]

第4课蜀相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体会这首诗体现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八阵图[注]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

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诸葛亮创制八阵图后他声名更加卓著。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即使被夏天的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同时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败,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二、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拜谒诸葛亮庙时所作。当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杜甫个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完全落空,流落蜀地,生活穷困,无论国事、家事、个人事,都使诗人陷于苦闷之中。因此,他到成都之后,不再“自比稷与契”,而是追慕诸葛亮,并且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便是其中的一篇。

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word无答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湘夫人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word无答案) 一、其他 (★★) 1 . 赏析下面的句子。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 2 . 赏析下面的句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3 . 赏析下面的句子。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暨何为兮木上? (★★) 4 . 赏析下面的句子。 沅有芷兮澧有兰 (★★) 5 . 赏析下面的句子。 思公子兮未敢言。 (★★) 6 . 赏析下面的句子。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 7 . 赏析下面的句子。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 8 .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请赏析句中“朝”和“夕”两字的妙处。 (★★) 9 . 理解诗句的含义。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 10 . 请赏析以下内容: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 11 . 理解下列诗句。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 12 . 理解诗句的含义。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 13 . 理解诗句的含义。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 14 . 理解诗句的含义。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 15 . 湘君为什么要把衣袖、汗衫抛入水中?这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有其他原因?那他又为什么采杜若呢? (★★★★) 16 . 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试作赏析。 (★★) 17 . 本文的情节是怎样的?相应的主人公的情感先后有哪些变化和反应? (★★) 18 . 屈原在《湘夫人》中刻画了主人公等候湘夫人而对方久等不至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如果把《湘夫人》改编成戏剧,你觉得应该改编成喜剧还是悲剧? (★★) 19 . 赏析下列诗句。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 20 . 理解句子的含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学设计(注重“炼字”)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诵读法体会诗意; 2.通过改诗法探究诗歌中的“炼字”; 3.体会杜甫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2.初步感知:通过诵读品评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3.玩味诗意:运用增删改字对原诗进行再创作。 4.难点探讨:“咏史怀古诗”寄予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堂实录: 导入: 幻灯片:(音乐师读)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在唐朝的风烟里寻找,记下了每一个黄昏、雨夜。他走出书斋,登临绝顶,与李白同醉,

与高适和唱。贫穷成就伟大,困窘坚守内心。满目疮痍他却仁厚深沉。他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一位诗人—-杜甫。 师:杜甫一生创作了很多著名诗作,哪位同学能背诵几句? (生答)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诗作《蜀相》。 我们将通过三个环节来感悟这首诗歌。 一.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了解杜甫。 这一环节的内容由同学们自己完成,上节课我们已经留了课后作业,下面就有请请我们七班的表演团队上台为大家表演。 师:非常好!!从刚才同学的表演中我们对杜甫的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及代表作有了了解。 二.进入第二个环节:诵读品味。 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中国古典名曲“阳关三叠”。

(幻灯片音乐有字)(配乐介绍:阳关三叠,源自唐·王维《渭城曲》,根据古琴曲改编。乐曲情意真切,婉转沉郁。)下面,在音乐的伴奏下我们共同走进杜甫的诗歌《蜀相》。(生齐读,后生范读。) 师:初读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很凄凉。 师: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生:这首诗写杜甫来到武侯祠堂,想起了当年叱咤风云的诸葛亮,再想到衰老的唐王朝,比较感伤。 师:很好。这首诗是杜甫的后期创作,根据书下注解1和3我们知道作者当时在成都观“武侯祠”,睹物思人,蜀相指诸葛亮,在观赏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慨,而这感慨之中又蕴含了哪些内容呢? 三.进入第三个环节,通过改诗法变换诗歌的“言”,把七言诗改成五言、六言,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 中国古诗始于“二言”,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诗。举个五言诗的例子汉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也是五言。五言诗的一般特点是:节奏明快,音节灵活,有音乐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著名的五言诗李白的《关山月》。 好,下面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小组讨论,把蜀相改成一首五言诗!

高中语文 第04课 蜀相(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4课蜀相 1.作者简介 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他本人也被称为。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 (具体篇名) 2.写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1.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现实主义;《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1.赏析首联,本联“寻”字用的怎么样?为什么第一句不称“蜀相”而称“丞相”呢? “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2.在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你认为哪两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本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

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导学案(无答案)

《蜀相》导学案 普兰店第一中学语文组编辑人:马丽审核人:刘国良2016、11 【知识与能力】 多诵读、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并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了解并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知识链接】诗歌常识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等。 鉴赏要点:⑴、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一定要读好注解。⑵、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

⑶、把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①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②借古讽今,批判现实;③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④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自主研习】 一、参阅资料,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1、走进诗人亲爱的同学,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来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二、诵读感知,把握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亲爱的同学,你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语文学习,尤其是在古诗词学习中的重要作用。1、首先,你要读准字音。你能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吗? 柏森森黄鹂空好音频烦 2、其次,你要读准节拍。(参考课后练习一) 3、再次,你要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现在,你能说说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吗? 三、展示交流 “以意逆志”也是鉴赏诗歌主旨的重要方法,先回忆一下什么是“以意逆志”,然后思考下列问题,探究本诗的主旨 1、首联中,哪些词语用得比较传神,有何作用?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最传神?颔联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赏析示例《蜀相杜甫》优质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赏析示例《蜀相/杜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2学情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看对联猜人物导入 活动2【讲授】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4.《蜀相》导学案 第一课时导学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杜甫创作了、、、等名作。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思想,他有“”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称。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 ”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4.理解题目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三、诵读训练 1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 ⑴蜀相: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湘夫人、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人教版高 二选修学案设计) 整体感知 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 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 差而引出的悲剧。 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幽怨、哀婉 问题探究 结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分析一下本诗 的主旨。 这首诗写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和痴情, 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 透露出不可抑制的哀怨、焦虑之情。这一切也正是屈原自身 的写照。屈原有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 尽管屡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 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开头所表现出来的凄凉、冷落的景色,衬托了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 基调。 找出文章中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试作赏析。 ①“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 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 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 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②“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 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屈原喜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 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6、结尾句“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表现了 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结尾有何作用? 表现了主人公虽失望而仍自我安慰,虽幽怨却不失镇静 优雅,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 磨的心路历程。这样结尾,其作用在于使作品既具有悲剧的 情调而又不给人以悲剧的重压。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习题: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Word版含答案

第4课蜀相 常常眺望窗外,品读那豪放的青山,读青读绿,读它的深沉巍峨,读它的俊俏雄伟,苍茫与静谧,和谐与宁静。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凌云壮志;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得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回归自然,守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恬静;苏东坡醉心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那份奇妙;王维品尝着“空山不见人”的那份孤寂。沉默无语的高山读出了文化与哲学。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祠.堂(cí)伺.机(sì) 开济.(jì)劲.爆(jìn) B.犀.利(xī)夙.愿(sù) 朔.风(sù)柏.树(bǎi) C.晕.车(yùn)采撷.(xié) 马厩.(jiù)沙砾.(lì) D.绿.林(lǜ)笔砚.(yàn) 诏.书(zhào)频烦 ..(pín fán) 解析:A项,“劲”应读jìnɡ;B项,“朔”应读shuò;D项,“绿”应读lù。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两朝.开济老臣心(名词,朝代)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动词,朝见,朝拜) B.朝.辞白帝彩云间(读zhāo,名词,早晨) 耆老皆朝.于庠(动词,聚集) C.夕济.兮西澨(名词,济水)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动词,成就) D.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动词,救助,救济) 人才济济 ..(众多的样子) 解析:C项,“夕济兮西澨”中的“济”,动词,渡过。 答案:C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 弃 ??? ?? 三顾. 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 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解析: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答案:B 4.名句默写。 (1)丞相祠堂何处寻? 。 (杜甫《蜀相》) 会当凌绝顶, 。 (杜甫《望岳》) (2)映阶碧草自春色, 。 (杜甫《蜀相》) 烽火连三月, 。 (杜甫《春望》) (3)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答案:(1)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览众山小 (2)隔叶黄鹂空好音 家书抵万金 (3)三顾频烦天下计 正是江南好风景 (4)出师未捷身先死 无边落木萧萧下 二、迁移发散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① 杜 甫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4蜀相(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蜀相 一、【202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朝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没必要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长的传统,至唐朝又发生了新变。唐朝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取得空前的发挥。唐朝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朝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成心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非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起身,贬抑唐人古诗的成绩,乃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度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份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成见。却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不同,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咱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拍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宇,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演出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平民,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仍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三课《蜀相、书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蜀相、书愤》 重点名称重要指数 重点1鉴赏诗歌的语言☆☆☆☆☆ 重点2分析诗歌思想内容☆☆☆☆☆ 重点3鉴赏诗歌写景技巧☆☆☆☆☆ 重点4 比较阅读《蜀相》《书愤》☆☆☆☆☆ 【重点详解】 重点1:鉴赏诗歌的语言 【要点解读】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对字词、句和语言风格的鉴赏。对字词的鉴赏,又称为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鉴赏诗句,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赏析。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独特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考向】鉴赏《蜀相》的语言 【例题】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案】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一单元蜀相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new)

蜀相 一、字音认读 1.祠.堂(cí) 2。柏.森森(bǎi) 3.映阶.(jiē) 4.开济.(jì) 5.好.音(hǎo) 6.黄鹂.(lí) 二、词语积累 1.锦官城外柏森森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2.三顾频烦 ..天下计频烦:犹“频繁”,多次 3.两朝开济 ..老臣心开济:开,开创;济,扶助 三、佳句诵读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说作者 (一)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唐玄宗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颠沛流离,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后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二)作品: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以及“三吏”“三别”等。

(三)评价: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寻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使他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链常识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2句成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首的第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提示:①设问。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问,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是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②记叙与描写结合。第一句是记叙,“柏森森”用的是描写.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提示:“诗眼"分别是“自”“空”.“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隔叶黄鹂,声音空自悦耳.因为诗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诗人无心欣赏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这就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作者用哪些语句勾勒诸葛亮的形象?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的特点:雄才大略、忠心耿耿、无私奉献、壮志未酬。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识》第一单元《蜀相》课程教课方案 《蜀相》教课方案 教材简析: 本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名作。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自安史之乱以来就向来流浪失所的诗人杜甫到了成都。第二年(公元760 年)春季,他满怀时势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情,到“锦官城” (成都)西北郊拜见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秀;绿树丛中的黄鹂百啭千啼,自鸣喜悦。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 圮破败的祠堂,追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尔后已”的难得精神和赫赫业绩,忍不住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蜀相》 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关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词,又是挽歌。唐朝诗人刘禹锡说:“片言能够明百意,坐驰能够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蜀相》一诗囊括 历史,融合古今,语言凝练而内涵丰富。假如把刘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 甫是当之无愧的。 教课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领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死尔后已精神的赞誉。 教课要点难点: 领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 尔后已精神的赞誉。 教课方法:朗读法、研究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课过程: 一、导课:

公元 1128 年, 70 高龄的南宋抗金名将宗泽为了抵挡金兵的南侵,亲身带兵 镇守还没有陷落的国都开封,他上奏折北伐抗金,但宋高宗根本没有北伐的意思, 宗泽终因忧愤而成疾,临死时,他无穷感触地吟诵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豪泪满襟”的诗句,高喊三声:“渡河!渡河!渡河!”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今日,我们就一同走进杜甫的《蜀相》,走进这首动人至深的诗篇。 二、学习古诗(经过朗诵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初读这首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注意停留。 3、联合书下说明理解这首诗的大体意思。 三、品读古诗,意会诗情。 1、指名读前四句,要点理解“祠堂”“锦官城”“森森”前两句交代了什 么?(首联点出祠堂的地理地点和自然环境。)“寻”字又反应了什么? 2、看武侯祠的图片,当年诗人到达武侯祠,这里是一番如何的情景。边读 边想象,当年的武侯祠是什么样的。 (指导学生朗诵。)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句诗的意思。 (提示:诸葛丞相的祠堂到什么地方搜寻?在成国都外,那柏树茂盛高大的 地方。掩映台阶的碧草空自显现着一派春光,藏在密叶间的黄鹂白费地婉啭鸣 唱。) 4、领会“自”“空”二字的妙处。 (“自”“空”二字极为传情:碧草映阶,可是自为春光——因游人行迹 难至;黄鹂隔叶,可是空作好音——因诗人没心聆听。一片诗心,全凝于二字。 自然之长久,与世事之多变、人生之不永暗相比较。) 5、文章题目是写人,而这几句为何写景?有什么作用?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 第1单元《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拟行路难(其四) 学习要点:1、理解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及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一、自读课文,思考、完成思考题: 1、诗歌开头两句用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其中“命”具体指的是什么?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二、诵读练习·加深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试读全诗,注意把握情感,尤其是“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草木岂无感”两个反问句(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诵读提示”) 三、比较阅读·拓展提升(结合课后练习三)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有哪些影响(即有什么相同点)。

蜀相 学习要点:1、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认识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2、掌握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分析“自”“空”两字的作用。 一、知人论世,写出你了解的杜甫 二、鉴赏探究·以意逆志 1、诗题为“蜀相”,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蜀相诸葛亮的?其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丞相祠堂何处寻”一句,你从“寻”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意? 3、前两联描写祠堂的景色有何特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那两个字与诗歌境界最为密切,为什么?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是什么人? 书愤 学习要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 一、知人论世,写出你了解的陆游 二、鉴赏探究·以意逆志 1、结合背景,说说首联中“世事艰”的具体所指?它与下文的哪一内容形成了照应?“中原北望气如山”中“气”指的是什么? 2、颔联(第二联)集中描写了什么内容?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3、最后两联作者从回忆回到现实,作出了怎样的感叹? 颈联: 尾联: 三、比较阅读·深化理解(结合课后练习一·3)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反面有哪些不同。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训练:诗歌之部+第1单元+蜀相+Word版含解析

[基础巩固层次(A )]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导学号:46162012】 祠.堂(cí) 伺.机(sì) 开济. (jì) 劲.爆(jìn) 犀.利(xī) 夙. 愿(sù) 朔.风(sù) 柏.树(bǎi) 绿. 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频烦.. (pín fán) 【答案】 “劲”应读jìn ɡ,“朔”应读shuò,“绿”应读l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两朝. 开济老臣心(名词,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相如每朝. 时,常称病(动词,朝见,朝拜) B .朝. 辞白帝彩云间(名词,早晨) 朝. 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C .夕济. 兮西澨(名词,济水)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 大事(动词,成就) D .先生岂有志于济. 物哉(动词,救助,救济) 人才济济.. (众多的样子) 【解析】 C 项,“夕济兮西澨”中的“济”,动词,渡水渡到。 【答案】 C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 尽沾衣 A .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 .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 .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 .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解析】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答案】 B 4.名句默写。 【导学号:46162013】 (1)丞相祠堂何处寻?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蜀相》) 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2)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蜀相》) 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 (3)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_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答案】(1)锦官城外柏森森一览众山小(2)隔叶黄鹂空好音家书抵万金(3)三顾频烦天下计正是江南好风景(4)出师未捷身先死无边落木萧萧下 [阅读提升层次(B)] (一)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5~6题。 客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