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动机有四种类型(精)

学习动机有四种类型(精)

学习动机有四种类型(精)

七彩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947239.html,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学习动机有四种类型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动因。学习动机的实质是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具有引发学习行为的激活作用,驱使学生采取一系列学习行为进行学习。学习动机能将学生行为引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避免、摒除那些于动机、目标实现不利的行为,直到既定的目标实现。学习动机还具有维持或加强学习活动的作用。如果学习动机强度小,易造成学生学习的半途而废、失败气馁。正因为学习动机有如此重要的功能,所以,它不但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变量,而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l0059名青少年学生的调查,我国各类学校中各年级男女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四种类型:(1)学习动机不太明确的占15%;(2)学习只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的占18%;(3)学习为了个人前途的占23%;(4)学习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占44%。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按学习动机的内容、性质,可分为正确动机和错误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按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地位、作用,可分为主导动机与次要动机;按需要的种类,可分为成就动机、尊重动机、交往动机等。

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分类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分类,对学习的影响 本章要点 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论认知失调论自我效能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要求识记学习动机的含义及构成 (一)动机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动物的行为简单,其行为原因比较容易理解。人的行为复杂,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易解释。在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现象时,直接观察到的是外界施加的刺激和机体(人与动物)作出的反应(行为)。至于包括人在内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在心理学回答涉及行为起因的问题时便假设一个中间变量,即动机,以解释行为的起因和动力。在涉及动物行为动机时,常用需要和内驱力来解释。如食物剥夺引起饥饿,这种饥饿刺激作为一种内驱力驱使动物寻找食物;动物吃到食物,饥饿消失,停止寻找食物的行为。在涉及人的行为时,除了使用需要和内驱力等概念之外,还用目标、兴趣、愿望、理想、信念等概念来解释。因此,需要、目标(或目的)、内驱力、兴趣、理想、信念等都成了描述人的行为原因的术语,它们表达的概念难以严格区分。 动机有两种功能:第一,唤醒与维持功能。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同动机水平低的个体相比,其情绪和意识处于较高的唤醒状态,在动机指向的目标达到之前,这种唤醒状态将维持下去。如学生在迎接高考或中考时,其唤醒状态保持较高水平,一直要到考试结束后,思想和情绪才会放松。第二,指向功能。有较强动机的个体,同无动机的个体相比,其思想和行为更集中指向满足动机的客体或事物。如一名球探与一名普通球迷同看一场足球赛,由于球探有特殊动机,其行为指向与普通球迷不同,他将注意力集中在他需要的球员的表现上。 动机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内驱力是推动有机体的能量,包括生理的内驱力和社会的内驱力;诱因是指吸引有机体的行为目标,即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目的物。当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时,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某种活动。 (二)学习动机及其构成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内驱力和学习诱因,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的系统。

心理学考试之简答题

简答题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及研究程序。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心理学研究的程序主要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结论。2.观察法的优缺点。 有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还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观察法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前期研究,可以先来发现问题和现象,可供研究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即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3.个体研究法及其优缺点。 个体研究放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收集资料通常包括个体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根据需要,研究者也常被试做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从熟悉被试的亲近者了解情况,或从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或他人为被试所写的材料等进行分析。个体研究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被试也可以是由个体组成的团体,如家庭、班级、工厂等。个体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此外,个体研究的结论不能简单推广到其他个人或团体,但在经过多次同类性质的个体研究之后,可为研究者设计实验研究假设提供参考。 4.调查法及其优缺点。 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调查法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学或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调查法的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调查法与观察法一样,只能了解现象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还需要其他方法弥补其不足。 5.简要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思想。 人本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兴起的年代较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说晚,故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经验—诸于需要、动机、价值观、情感、自我意识等真正属于人性各个层面的问题。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强调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想的生物,其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人具有个体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不只是了解人的这些本性,而且要寻求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6.简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价值和局限。 精神分析是通过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意识存在的动机,使其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动机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有些概念,如潜意识、自我等也渗透到了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之中。但是,弗洛伊德是根据自己多年对病人的观察和记录对正常人的心理进行推论、解释的,难免以偏概全。而且,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把性欲看作支配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过分夸大了性欲的作用,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一点遭到了广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 动机与学习动机 2. 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4. 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理论 1. 强化论 2. 需要层次说 3. 自我效能感理论 4. 成就动机论 三、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1. 内部条件 2. 外部条件 四、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 学习动机的培养 2. 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理论》 简介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 《学习动机理论》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有

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于组织有效的教学,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从介绍学习动机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接着论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动机的测量技术,最后介绍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第一章、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人们总是在试图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们一般用动机(motive)这一术语对此进行描述。所谓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它涉及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在许多有关动机的文献中,心理学家们往往用动机作用(motivation)这一术语来描述个体发放出能量和冲动,指引行为朝向某一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种种内部状态和过程。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如学生们往往对感兴趣、符合自身需要、对自己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学科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有人认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学习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学习兴趣亦被为求知欲,是特殊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从而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 学习能力感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即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主观推测,也有人称之为"自我效能感",其反面为"无力感"。它影响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坚持性,激发和维持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和达到学习目标的耐力。成就归因指的是对学习成功或失败原因的主观分析。人们经常从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这样两个维度将成功或失败归结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类原因。将学习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引起学习期待与情感上的不同变化,从而影响以后的学习。 二、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推动着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这时,需要就成为人们活动的动机了。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产生除了有机体的某种需要外,诱因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发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如食物的色泽、芳香等。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有机体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当机体达到了某种

大学心理学习题 第六章 需要与动机

第六章需要与动机 一、填空题(10分)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_不平衡_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按起源分,可分为自然需要和_社会需要_。 3、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_心理过程_,而非指活动本身。 4、精神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一定的_物质产品_。 5、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_直接原因_。 6、自然需要也称_生物需要_,包括饮食、休息、运动、空气等多种需要。 7、社会需要是_人类_特有的需要,如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劳动的需要等。 8、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_动机_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 9、需要转为动机,除了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还需要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 10、研究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_活动性质_的不同而不同。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属于人类需要的有( D )。 A 自然需要 B 社会需要 C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D 以上都是 2、下列哪项不属于人的自然需要( C )。 A 饮食 B 运动 C 劳动 D 睡眠 3、哪个心理学家提出需要层次论( C )。 A 杜威 B 西蒙 C 马斯洛 D 巴蒲洛夫 4、在心理理论派别中,( A )主张用客观实证的方法去考查个体的外显行为,试图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 A 行为主义 B 认知派 C 精神分析 D 人本主义 5、动机有哪些功能( D )。 A 激活的功能 B 指向的功能 C 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D 以上都是 6、下列不属于奥苏伯尔提出的动机类型是( A )。 A 社会性动机 B 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 附属内驱力 7、研究发现,( B )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A 低等 B 中等 C 高等 D 不确定 8、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强化程式及行为塑造技术( B )。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杜威 D 西蒙 9、按照S—R心理学家的观点,人们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 C )而建立的牢固联系。 A 需要 B 动机 C 强化 D 以上都不是 10、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成就动机论( B )。 A 威纳 B 阿特金森 C 皮亚杰 D 詹姆斯 三、判断题(10分) 1.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错) 2. 需要是个体活动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对) 3.需要转为动机不需要条件。(错)

学习动机的一般分类

学习动机的一般分类 在四川教师招聘考试中,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的内容,通常考试的题型以判断题和单选题为主,几乎是每年必考的知识点,考查的侧重点也集中在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以及学习动机理论这三部分的知识点,今天老师就将学习动机这一部分的内容为各位同学做一个梳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部分的知识点。 一、学习动机的一般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维度,可以将学习动机作一下分类: 1.根据学习动机的产生来源不同,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内部动机:来源于学习者内部需要的动机,通常与学习者本身对学习的兴趣相联系。例如:孔子说的“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2)外部动机:来源于学习者外部诱因的动机,通常与学习的外部奖励相联系。例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2.根据学习的社会意义,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1)高尚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利他主义,通常与学习的社会意义相联系。例如:为了建设边疆而认真学习。

(2)低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利己主义,通常与学习者自身的眼前利益相联系。例如:为了妈妈买的玩具而认真学习。 3.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直接动机:是由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的动机,通常表现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例如:为了提升专业水平而认真学习。 (2)间接动机:常常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社会观念、父母愿望或者是教师的期待在学习者脑中的反映,这种学习动机不是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活动带来的某种结果感兴趣,是一种间接兴趣。例如:为了将来能更好的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 4.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可以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1)近景性动机:是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通常在题目中表现的时间包括期末和期中。例如:为了在期末考试或期中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而努力学习。 (2)远景性动机: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动机,通常在题目中表现的时间包括毕业后、未来、将来等词语。例如:为了在毕业后去边疆建设祖国而认真学习。 注意:第3中分类和第4中分来在考试中基本上是结合考查的,形式包括四种:直接的近景性动机、间接的近景性

教学四种动机冲突的区分

教学四种动机冲突的区分 动机冲突(又称心理冲突),这是指个体在某种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一个或多个所向往的目标,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排斥的动机,使的个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难以决定取舍,致使行动犹豫不决,这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冲突。在我们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考的就是动机冲突的四个类型,分别为: 一、双趋冲突 1.含义: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即所谓的“两者都想要,只能得其一”。 2.例子 ①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②忠孝两难全。 3.解析:以上两个例子都是想得到两种目标,但是只能选择其一。(注意:是两种目标对主体产生的影响) 二、双避冲突 1.含义: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即“两个都不想要,但只能不要一个”。 2.例子 ①进退维谷。 ②前有狼,后有虎。 3.解析:以上两个例子,都是两种目标都不想得到,但是却还必须选择其中一个。

(注意:是两种目标对主体产生的影响) 三、趋避冲突 1.含义:同一个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即“一个事物既想要又害怕得到”。 2.例子 ①高考后,学生想要报考名校,又害怕竞争太激烈。 ②女生爱吃糖又怕长胖。 ③临近考试,学生想要出去玩,又害怕成绩考不好。 3.解析:以上三个例子,都是对于同一件事情,既想得到(吸引力)又害怕(排斥力),所以是趋避冲突。 四、多重趋避冲突 1.含义:对含有吸引力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2.例子: ①有些人为了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良好的住房条件,尽管工作和生活环境不适应,但还是想换一个新单位工作;与此同时,又考虑到留在原单位工作,尽管收入、住房条件差些,但却有习惯了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适应了的人际关系。 ②开学之初,一个大学生想选修一些有吸引力的课程,但又害怕考试失败; 想参加校足球队为学校争光,但又害怕耽误时间太多;想参加学校的公共协会学习公共关系学问,但又怕不能被接受而面子上不好看。 3.解析: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都是建立在趋避冲突的基础上,是多个趋避冲突的组合。

心理学重点

1、什么是危机干预原则? 危机干预是对症状解释,并给出应对建议指导,其一般原则有: ①安全,危机干预的首要职责是要保护干预对象不受伤害。 ②支持,给予理解和陪伴,帮助寻求法律的援助和生活中的积极的资源,关注其亲友。 ③确定干预的目标,准确评估干预对象目前的状态,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危及生 命的问题先处理,随着危机的发展,调整干预的焦点。 2、自杀干预要点?自杀原因? 针对自杀干预,其具体干预要点有: ①真诚的关心。 ②初步接触。 ③直接询问。 ④寻找自杀原因。 ⑤分析致命危险程度。 ⑥分析其支持的资源。 ⑦自杀危机与入院干预。 根据自杀的不同原因,可将自杀原因归为如下几种类型: ①精神障碍导致的自杀。 ②躯体障碍为主的疾病导致自杀。 ③非疾病(普通)人群自杀。 ④宗教信徒自杀或集体自杀。 3、什么是睡眠障碍?什么是失眠?临床表现?治疗? 睡眠障碍是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 失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按病程分类:①一过性或急性失眠,病程<4周;②短期或亚急性失眠,病程在4周-----3、6个月之间;③长期或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 表现:有入睡困难;不能熟睡;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频频从噩梦中惊醒,自感整夜在做噩梦,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容易被惊醒,有点对声音敏感,有的对灯光敏感,失眠还会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钝、头痛、记忆力不集中。很多失眠者喜欢胡思乱想。 治疗:(1)药物治疗:适当使用安眠药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 (2)针对原发病治疗;(3)心理行为治疗:1)端正对失眠的认识;2)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3)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4)安抚烦乱心理 4、病人的角色(相关内容)?角色行为的问题、行为冲突? 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出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Parsons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病人与周围人的互动,提出病人角色有四个要素:1)病人可从常规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减轻或免除原有的责任和义务;2)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患病时超出个体控制能力的一种状态,不是病人所愿意的,病人本身就是疾病的受害者,无需对患病负责;3)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4)负有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 权利:1)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2)享有被尊重、被了解的权利;3)享有对疾病知情的知情同意权4)享有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5)享有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利; 6)享有免除病前社会责任的权利 义务:1)及时就医,争取早日康复;2)寻求有效的医疗帮助,遵守医嘱;3)遵

心理学动机和情绪情感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 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 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 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随之强烈。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在了,但只要动机仍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只是以别的形式存在。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内在的生理需求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 2.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有时,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 动机中,需要与诱因紧密相连。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随之减弱或消失。

第四章学习动机(详细)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一)动机及其功能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核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动能,既动力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作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某一目标;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管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 奥苏泊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它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自我提高和交往的内驱力都是一种间接地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应该说明的事,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交往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职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管估计。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语气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先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因此,学习期待是学习目标在头脑中的反映。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可以是简单的物体如食物、水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情如名誉、地位等。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例如,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措施中,教师所提供的奖品、成绩等都是积极的诱因。相反,消极的诱因可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心理学(自己整理)

医学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过程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 的表现;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所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来源于外界环境;心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2.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一个自然人形成适应于社会文化的人格,掌握该 社会认同的方式,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3.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强度。差别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大小呈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⑴感觉的适应⑵感觉的相互作用⑶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4.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⒈选择性⒉整体性⒊理解性⒋恒常性⒌定势,即心向 5.错觉(illusion)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 确的知觉。 6.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 等方式在人脑中积累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7.识记(memorization)个体获取知识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 进行编码的过程。 8.再认是指对于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可以识别出来的心理过程。再现:过去经历 过的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出现,由其他刺激作用而在大脑中重现的过程。 9.遗忘(amnesia)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称为遗 忘。 10.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艾宾浩斯曲线) 11.遗忘的影响因素:(1)材料的性质。(2)材料的长度。(3)个体的心理状态。(4)个体 的学习程度。(5)个体的学习方式。 12.思维:人的思维是借助抽象、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乙苯和本质 特征及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是人脑间接地概括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间接性、概括性//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 13.想象:对大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4.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虽然是由客观事物 刺激而产生,但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只有那些与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才能引起。 虽然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15.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学习动机分类表、理论流派表

表4-1 按不同标准对动机的分类 分类标准动机种类含义举例 根据动机起源生理性动机(或原发性、 原始性、生物性动机) 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食物、水分、空气、躲避危 险等。 社会性动机(继发性、 习得性、心理性动机) 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如劳动动机、成就动机、交 往动机等。 根据对象性质物质性动机以物质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食品、服饰、用品等精神性动机以精神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成就、交往等 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 时间近景性动机(或暂短性动机) 与具体活动本身联系,影响范围 小,持续作用时间短的动机。 学生仅仅为考试得高分做出 的应付性努力等。 远景性动机(或长远性动机) 与活动的社会意义相联系,影响 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动机。 一个学生想在将来成为一句 优秀教师而进行的努力。 根据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无意识动机 行为者意识不到,但决定其活动 倾向的动机。 定势、习惯等。 有意识动机 行为者能觉察到,并对其内容明 确的动机。 对某人某事的兴趣以及以道 德感、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 为内容的理想和信念等。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主导性动机 在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 导作用的动机。 在学习活动中,可能有几种 动机,如为祖国富强而学习, 为获得奖励而学习,或为获 得同伴赞许而学习,假如为 祖国富强而学习的动机居于 支配地位,其余几种动机就 处于从属地位。 辅助性动机 在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只起辅 助作用的动机。 根据动机的原 因外在动机 由外在条件(即诱因)诱发出来 的动机。 学生为获表扬和奖励而努力 学习。 内在动机 由内在条件(如好奇、兴趣等) 引发出来的动机。 学生因对某项任务中所表现 出的利他行为。 根据动机的正确性或社会性 质正确动机(或高尚动机) 符合某种社会要求或道德准则的 动机 在完成某项任务中所表现出 的利他行为。 错误动机(或卑劣动机) 违背某种社会要求和 道德准则的动机 在完成某项任务中所表现出 的损人利已行为。 表 4-7 动机理论派别一览表 动机理论派别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强化理论联结主义心理学家人类行为动力取决于先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的联系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兰德、 阿特金森等 人的成就动机强度取决于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并将成就动机划分 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归因理论海德、 罗特、 韦纳 人的行为动力取决于三个维度的归因(内部与外部了、稳定性与非稳定性、 可控性与不可控性)与行为责任的六个因素(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 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人的行业动力来源于自己对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本能动机理论麦独孤、弗洛伊德等本能即遗传倾向是人类行为的天生推动力 驱动理论武德沃斯、赫尔人的行为动力是由需要引起的紧张状态或由驱力引起的紧张状态 唤醒理论赫布、柏林人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中等强度的刺激也最能使人产生行为动力诱因理论赫尔诱因是决定行为积极性的变量之一 期待价值理论托尔曼行为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目标的期待 成就目标理论德韦克等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不同看法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人的动力来源的于认知失衡(或失调)所产生的紧张 个人作为论戴查姆斯个人之所以自愿从事某项工作,主要是认为在能力上有所作为 工作投入论尼可斯工作投入的不同状态影响个体的行为动力 个人专注论梅尔个人动机的强弱与个人的关注密切,个人所关注的方面动机强,反之,则弱

四种动机冲突的区分

四种动机冲突的区分 动机冲突(又称心理冲突),这是指个体在某种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一个或多个所向往的目标,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排斥的动机,使的个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难以决定取舍,致使行动犹豫不决,这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冲突。在我们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考的就是动机冲突的四个类型,分别为: 一、双趋冲突 1.含义: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即所谓的“两者都想要,只能得其一”。 2.例子 ①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②忠孝两难全。 3.解析:以上两个例子都是想得到两种目标,但是只能选择其一。(注意:是两种目标对主体产生的影响) 二、双避冲突 1.含义: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即“两个都不想要,但只能不要一个”。 2.例子 ①进退维谷。 ②前有狼,后有虎。 3.解析:以上两个例子,都是两种目标都不想得到,但是却还必须选择其中一个。 (注意:是两种目标对主体产生的影响) 三、趋避冲突

1.含义:同一个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即“一个事物既想要又害怕得到”。 2.例子 ①高考后,学生想要报考名校,又害怕竞争太激烈。 ②女生爱吃糖又怕长胖。 ③临近考试,学生想要出去玩,又害怕成绩考不好。 3.解析:以上三个例子,都是对于同一件事情,既想得到(吸引力)又害怕(排斥力),所以是趋避冲突。 四、多重趋避冲突 1.含义:对含有吸引力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2.例子: ①有些人为了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良好的住房条件,尽管工作和生活环境不适应,但还是想换一个新单位工作;与此同时,又考虑到留在原单位工作,尽管收入、住房条件差些,但却有习惯了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适应了的人际关系。 ②开学之初,一个大学生想选修一些有吸引力的课程,但又害怕考试失败;想参加校足球队为学校争光,但又害怕耽误时间太多;想参加学校的公共协会学习公共关系学问,但又怕不能被接受而面子上不好看。 3.解析: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都是建立在趋避冲突的基础上,是多个趋避冲突的组合。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人行动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也就是有某种动机,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各种动机之间充满了矛盾冲突。从形式上看,一般把动机冲突分为以下三类: (1)双趋冲突,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古语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这种动机冲突的体现。在某些时候人们面临多种选择,又分身乏术,不能同时得到。譬如一个面临大学毕业的学生既想参加工作,又想考研究生,为此犹豫不定。而双趋冲突若要解决,只能是权衡轻重,趋向认为重要的更有价值的目标。如果那个学生认为考研后继续深造意味着新的学业压力和经济负担,但长远来看,参加研究生学习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自己也会有更大的收益,那他可能会放弃眼前的工作机会去选择考研。 (2)双避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所谓“前有断崖,后有追兵”就属于这种情况。再比如一个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想认错又怕挨批评,丢面子,不认错又担心被人揭发后受更大的处分。对于这种情况,也需要当事人权衡轻重,作出明智的选择。当这个学生认识到立即承认错误、悬崖勒马是补救的最好方法,动机冲突也就随之解决了。 (3)趋避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兵败斜谷,进退两难,当夜规定军中口号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是这种内心矛盾的体现。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爱恨交织,对一件东西取舍不定,也是趋避斗争的体验。面对这种情况,只能权衡利弊,作出接受或放弃的决定。比如一个人既为炒股的丰厚收益所吸引,更为股市的高风险而担忧,再考虑到自己工资微薄,没有雄厚的炒股资本,可能会就此放弃。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动机,但它们在意志行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人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常成为他的主导动机。主导动机决定着行动的方式和行动过程的坚持性,还决定着意志过程的结果。除了主导动机外,其余的都属于行动的辅助动机。但有时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之间可能会发生转化。

外语学习动机的类型

外语学习动机的类型 外语学习动机的类型 外语学习动机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有多种类型。 1.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就外语学习动机而言可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1)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 融入型动机又叫结合型动机,抱有这种动机的外语学习者,其目的是想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中,想和第二语言社团成员进行交际并想成为这个社团的成员(。in order to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 member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community)。外语学习者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还准备接受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2)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工具型学习动机强调学习民外语的某些实际目的,而没有要和外语社团进行交际的特殊目的的需要。工具型学习动机的主要特点是无持外必、有选择性,如:为阅读科技文献、作资料翻译、找某些特殊的工作等而学习外语。一旦学习者认为工具的目的已经达到,动机便立即消失。 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内在动机是外语学习者内部因素在起作用,内在动机来自个人对所做事情本身的兴趣,是由外语学习者本身产生的,外语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习者所追求的目的,如:求知欲、好奇、兴趣、爱好或为了表现自我等。外语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取外语知识,他们对外语学习感兴趣,对外语学习活动本身就能获得满足。就是说,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就在于外语学习过程本身,丝毫不会受到

外界因素的干扰。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天生具有追求乱放的愿望,并会不断地追求其意义和去理解周围的事物。在外语教学中要高潮调动内部动机,使学习者内部发生根本性变化。 (2)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外在动机(或外部动机)指外语学习者受到外力推动,不是主观因素在起作用,是由诸如金钱、名誉等外部诱惑物而激发,是受到外部情境支配而不得不学外语,如学外语是为了文凭、高分数、升学、晋级、奖励、表扬、不受批评、别人的赞许和压力等,它是由外语学习者以外的父母、老师或其他人提出的。学习活动是满足动机的手段,外语学习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取外语知识本身,而是外语学习成就以外的外部奖励,从而赢得自己的自尊心。我们可以利用外部动机鼓励学生学好外语,但必须注意,外部动机不是出自学习者本身的兴趣,因而,一旦外部因素取消,学习者很可能放弃外语学习。 3.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1)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indirect long-range motivation) 这种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没有直接联系。它强调学习活动的结果和价值,与外语学习的社会意义相联系。如现在有些中学生学外语是为了将来从事与外语有关的工作。这类动机反映了社会和家庭的要求,是与外语学习者对外语学习意义的认识和有无远大志向以及他们的世界观有关系。它有力地影响着学生外语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类动机与比较长远的活动结果相联系,其稳定性强、不易动摇,能在较长的时间内起作用。 (2)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direct short-range motivation) 这种动机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主要由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主要表现为对外语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它可能由于老师和家长施加的压力、奖惩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同学间的竞争引起的。这类动机主要由好奇和认识的需要引起,它起作用的范围比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要小得多。如有的学生觉得外语有趣而喜欢外语课而不喜欢其它课,这类动机比较具体、强烈而有效。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单选题 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 )为中介的。 A.动机B.态度C.需要D.体验2.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是 (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3.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4.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 )。 A.成就动机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5.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 ( )。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B.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C.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D.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6.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文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 )。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B.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C.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D.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7.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也就是说()。 A.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U字形曲线B.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C.动机越强,工作效率也越高D.不同的任务具有相同的最佳动机水平8.当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干扰或阻碍时会体验到挫折,挫折时会产生的反应?( ) A.情绪性反应B.理智性反应C.个性变化D.智力变化9.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 ( )。 A.习得动机B.外在动机C.社会性动机D.主导性动机10.印刻现象从某一方面为 ( )提供了支持。 A.本能理论B.驱力理论C.唤醒理论D.诱因理论 11、下列哪个概念是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的? A、人本主义 B、存在主义 C、自我实现 D、自我意识 12、下列哪个理论强调成功与失败的内外在因素的分析? A、双因素理论 B、激活理论 C、归因理论 D、认知理论 13、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B需要C动机D信念 14、需要是指()。 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环境条件的欲求。 C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D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15、获得性需要就是()。 A自然需要B社会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16、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最高层。 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缺失需要D自我实现17、动机就是()。 A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一种重要的动机类型

学习动机是一种重要的动机类型,是学习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一般而言,动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是激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是推动行为的积极力。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因素。学生学习的积性和效果,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同时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策略。 1.挖掘体育课中的快乐元素,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从访谈中得知,有一部分学生额度体育学习动机水平还比较低,由此我们也不难联想到,有些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生龙活虎,但是一上体育课就萎靡不振,很多女学生为了逃避体育课而请假开溜,这种状况的出现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忧虑。学生们天生喜欢玩,但是这些喜欢活动的孩子却不能接受我们现在的体育课,究其原因,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缺乏,动机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前提。体育课本身就是建立在人们的活动和游戏基础之上的,本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本应该是让学生解放身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活动被一些规范性的活动所取代,甚至在低年级的体育课中也充斥着竟技化色彩很浓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虽然不能也不应该把一些竞技体育运动排斥在体育课的大门之外,但是也一定要谨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并注意体现在体育课教学之中。新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性是我们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因为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他们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运动的爱好和习惯才会形成。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些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注意到兴趣性的问题,但没有狠好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是自己的特长来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将传统的竞技体育内容毫无选择地引入体育课堂,这样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损害。例如,一个体育老师原来可能是铅球运动员,他对铅球很感兴趣,上课的时候就很喜欢用训练铅球运动员的方法和手段来教学生如何扔铅球. 也许这位老师对铅球运动的讲解和示范都很规范,练习方法也很正规,但大多数学生可能对此毫无兴趣。毋庸置疑,学生们也喜欢一些投掷类运动,但他们,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有意义的活动,而不喜欢进行枯燥的重复训练。早在十多年前,一个以“真名”为笔名的作者写了一篇《从“为什么要教滑步推铅球”谈起》的文章,曾经引起广泛的注意。问题不在于体育课中究竟应当教什么,而在于我们怎样教。因此,体育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兴趣性,是否具有快乐元素,应该是问题的关键,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考虑。当然,这并不是说竞技性的运动对学生而言兴趣性不强,就不去选择它们作为教学内容,而是要以改革的精神对竞技体育项目重新组合,使其成为适应学生需要的教材,体育教师也完全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这些“死气沉沉”的内容变得“活灵活现”,使学生喜欢和参与这些运动项目,并到达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目标. 2.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研究发现,在体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如何激发他们最大的热情使他们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呢?笔者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