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社旗县万成医院内科专家副主任医师惠大贵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简称DM,是甜性多尿的意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尿糖等表现。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水、电解质代谢的紊乱。如果得不到理想的治疗,容易并发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和各种感染,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甚至导致残废或死亡。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肺”、“胃”、“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肾阴虚和肺胃燥热,病因多为情志过极,嗜酒过度,过食甘肥以及生活无节制所致。根据其“三多”症状的轻重不同,中医学将其分“三消”即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

一、概述

㈠定义: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

㈡患病率: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它已成为发达国家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全球有超过 1.5 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 3 千万,居世界第二。糖尿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患病率为4.05%。

二、糖尿病分型:分四大类型

1 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 )

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maturityonset diabetes mellitus in young, MODY )、线粒体突变糖尿病等

妊娠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

㈠ 1 型糖尿病( T1DM )

⒈免疫介导糖尿病

①由于胰岛 B 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损伤而引起。

②有 HLA 某些易感基因,体液中存在有针对胰岛 B 细胞的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65 );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IA-2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slet cell antibody,ICA );胰岛素自身抗体( insulin autoantibody,IAA )

③可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④ B 细胞破坏的程度很大的不同,婴儿和青少年常破坏迅速,而成年人则缓慢即 LADA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LADA ) : 特殊类型 1 型糖尿病, 15-70 岁发病,起病慢,非肥胖,有较长阶段不依赖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易继发失效, C 肽水平低,血清中有一种或几种胰岛 B 细胞自身抗体阳性,最终依赖胰岛

素治疗。

⒉特发性 1 性糖尿病 ( idiopathic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指在某些人种如美国黑种人及南亚印度人中所见的特殊类型糖尿病。常有糖尿病家族史,初发时可有酮症 , 需胰岛素治疗 , 但起病后数月或数年可不需胰岛素治疗。无自身免疫机制参与的证据,胰岛 B 细胞自身抗体多阴性。

㈡ 2 型糖尿病( T2DM )

①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 95%

②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 2 型糖尿病发病基础

③多见于成年人,起病比较缓慢,病情较轻。体型较肥胖,较少自发性发生酮症,多数患者不需胰岛素控制血糖

㈢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①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②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③胰腺外分泌疾病④内分泌疾病

⑤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⑥感染

⑦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⑧其他与糖尿病相关遗传综

㈣妊娠糖尿病( GDM )

在确定妊娠后,若发现有各种程度的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或明显的糖尿病,不论是否需用胰岛素或仅用饮食治疗,也不论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GDM。

表示:糖尿病的分型和临床分期(WHO专家委员会报告,1999年)

三、病因、发病机制和自然史

㈠1型糖尿病:目前普遍认为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可分为6个阶段:

第1期—遗传学易感性

第2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第3期—免疫学异常

第4期—进行性胰岛B细胞功能丧失

第5期—临床糖尿病

第6期在1型糖尿病发病后数年,多数患者胰岛B

细胞完全破坏,胰岛素水平极低,失去对刺激

物的反应,糖尿病临床表现明显

㈡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有更强的遗传基础,目前认为2型糖

尿病的发生、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

①遗传易感性:具有广泛的遗传异质性,临床表现差别也很大。除遗传易感性外,糖尿病的发病也与环境因素有关。“节约基因”使人肥胖,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成为诱发糖尿病的潜在因素之一。

②高胰岛素血症和(或)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两个基本环节和特征,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内脏型肥胖等有关,是所谓“代谢综合征”的成分之一。另一变化是胰岛素分泌异常。

③糖耐量减低(IGT)目前广泛认为,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均经过IGT阶段,每年约有1%—5%的IGT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高者可达12%。

④临床糖尿病:此期可无明显症状,或逐渐出现代谢紊乱症状群,或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血糖肯定升高,并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病因也不相同。概括而言,引起各类糖尿病的病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两大类。不同类型糖尿病中此两类因素在性质及程度上明显不同,例如,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中,以遗传因素为主;而在化学毒物所致糖尿病中,环境因素是主要发病机制。最常见的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则是遗传因素与环

境因素共同呈正性或负性参与以及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病理生理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1)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它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血糖可用葡萄糖氧化酶法、邻甲苯胺法、福林吴法测定,目前国内医院多采用前两种方法。福林-吴法已趋淘汰。正常人空腹血浆血糖为3.9~6.1mmol/L(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

(2)正常人血糖的来源主要有3条途径。①食物,米、面、玉米、薯类、砂糖(蔗糖)、水果(果糖)、乳类(乳糖)等,经胃肠道的消化作用转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入血循环,为血糖的主要来源。②空腹时血糖来自储存于肝脏中的肝糖原和储存于肌肉的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③非糖物质即内源性或外源性蛋白质、脂肪分解氨基酸、乳酸、甘油等通过糖异生作用而转化成葡萄糖。

(3)正常人血糖的去路主要有5条。①血糖的主要去路是在全身各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人体利用消耗。②在剧烈活动时或机体缺氧时,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及少量能量以补充身体的急需。③葡萄糖可以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储存起来。④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肝糖转变为脂肪等储存起来。⑤转化为细胞的组成部分。

患糖尿病时:①葡萄糖在肝、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利用减少以及肝

糖输出增多是发生高血糖的主要原因。②脂肪代谢方面,脂肪合成减少;脂蛋白酯酶活性低下,血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浓度升高;在胰岛素极度缺乏时,脂肪组织大量动员分解,产生大量酮体,若超过机体对酮体的氧化利用能力时,大量酮体堆积形成酮症或发展为酮症酸中毒。③蛋白质合成减弱,分解代谢加速,导致氮负平衡。

五、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各种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⒈代谢紊刮症候群:“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1型患者大多起病较快,病情较重,症状明显且严重。

2型患者多数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肥胖患者起病后也会体重减轻。患者可有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高血糖可使眼房水、晶体渗透压改变而引起屈光改变致视力模糊。

⒉并发症和(或)伴发病:相当一部分患者并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仅因各种并发症或伴发病而就诊,化验后发现高血糖。

⒊反应性低血糖: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3~5小时血浆胰岛素水平不适当地升高,其所引起的反应性低血糖可成为这些患者的首发表现。

⒋其他:①因各种疾病需手术治疗,在围手术期发现高血糖。

②并无明显症状,仅于健康检查时发现高血糖。

五、并发症急性并发症重时可危及生命,慢性并发症重时可致残。

㈠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本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常见于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代谢控制不良、伴发感染、严重应激、胰岛素治疗中断以及饮食失调等情况。2型糖尿病如代谢控制差、伴有严重应激时亦可发生。延误诊断或治疗可致死亡。在幼龄或高龄、昏迷或低血压的患者死亡率更高。在美国有经验的医疗中心其病死率<5%,但在我国基层医院病死率可高达10%。

2、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本综合征多见于老年患者。由于严重高血糖症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而致昏迷、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本综合征病死率极高,即使在水平高的医院死亡率仍可高达15%。

3、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合并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不高,但病死率很高。大多发生在伴有肝、肾功能不全,或伴有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缺氧性疾病患者,尤其是同时服用苯乙双胍者。主要是由于体内无氧酵解的糖代谢产物—乳酸大量堆积导致高乳酸血症,进一步出现体液PH降低,

导致乳酸性酸中毒。

㈡慢性并发症

1、心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并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约占一半。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对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防治试验的成就,西方国家普通人群中冠心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糖尿病人群则不然,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却日益增加。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年发病率比年龄及性别相同的非糖尿病人群高2~3倍。美国Framingham对51~59岁男性7年初级预防群体随访研究,以及芬兰冠心病事件及死亡研究(1059例2型糖尿病和1373例非糖尿病),均表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NCEP-ATPⅢ)指出,既往无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与既往曾患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相似,故认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动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动脉内皮损伤,继之对血管损伤的反应提早发生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是增加冠心病事件及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糖尿病心肌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所致的心律失常亦为增加心血管

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基础是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相伴的多种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小而密LDL-C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低HDL-C、PAI-1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即代谢综合征),以及吸烟等。作为心血管疾病多危险因素的代谢综合征不仅于糖尿病期,而且于糖尿病前期,如糖耐量受损阶段即已存在。因此在处理糖尿病时,并有效地进行早期的干预防治,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2、糖尿病脑血管病

糖尿病脑血管病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病最为常见,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等。糖尿病血管病中的脑血栓形成多发生于大脑中动脉,而腔隙性脑梗死则多见于脑内深穿支的供血区,如壳核、内囊、丘脑及脑桥基底等。由于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甚高(20%~60%),亦可发生出血性脑病。

我国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为高,而北方又普遍高于南方。2002年我国脑血管病为城市居民第2位死因,在农村则居于首位。糖尿病者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者明显增高,女性尤甚。Framingham研究结果45~74岁糖尿病脑梗死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者男性高2.5倍,女性高3.7倍。而且,糖尿病者各年龄段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者。

糖尿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

血液流变学异常、吸烟以及慢性炎症状态等。其中高血压尤为重要,为糖尿病缺血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77%的血压未控制,因此降压治疗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十分重要。这也为UKPDS及其他降压治疗的临床试验,如HOPE、HOT、LIFE 等试验所证实。老年人心肌梗死亦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国外研究121432例65岁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出院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较无心肌梗死者高2.5倍。

3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患者眼的各部位均可出现病变,如角膜异常、虹膜新生血管、视神经病变等,糖尿病患者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患病率高于相同年龄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各型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患病率随患病时间和年龄的增长而上升。99%的1型糖尿病和60%的2型糖尿病,病程在20年以上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10岁以下患糖尿病的儿童则很少发生视网膜病变,青春期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上升。

4糖尿病肾病

大约20%~30%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其中一部分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如未进行特别干预,在有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80%的人于10~15年内发展为临床肾病,此时可出现高血压。一旦临床肾病发生,如不进行有效干预,几年之内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10年后50%,20年后75%以上的患者将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确诊后,不少人旋即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甚至显性肾病,如无特殊干预,其中20%~40%的患者进展为临床肾病,20年后约20%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大,因此目前在西方国家进行透析的肾病患者中一半以上为糖尿病患者。

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早期肾病的存在,而且极大地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危险性,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5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者可致足溃疡,甚至截肢。美国1989~1992年每年因糖尿病所致的截肢平均为1605例,足溃疡是截肢的主要因素。成年人中40%的足和下肢截肢为糖尿病所致。英国的一项研究随访了469例既往无足溃疡的糖尿病患者,连续4年发现10.2%的患者发生足溃疡。糖尿病男性与女性截肢率要比同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分别高10.3倍和13.8倍。我国有关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资料尚缺乏。

6糖尿病骨关节病

糖尿病骨关节病的发生率约为0.1%~0.4% ,主要系神经病变所致,感染可加重其损伤。本病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可致关节脱位、畸形,严重影响关节功能,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7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糖尿病患者机体对细菌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口腔颌面部组织及

口腔内的牙龈和牙周组织易发生感染,可引起齿槽溢脓、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发生在颌面部软组织的感染,起病急,炎症扩展迅速,发病初期就可以使全身情况突然恶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三)伴发病及感染

1.低血糖症糖尿病肥胖者常伴有餐后高胰岛素血症,因此可出现

餐后晚期低血糖症状,但程度较轻。最常见且更为严重的低血糖与糖尿病药物治疗过量有关。其中以胰岛素及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最多见。后者又以格列本脲(优降糖)为甚。老年人及儿童的严重低血糖症危害尤大。

2.代谢综合征向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胆石症、高尿酸

血症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经常与糖尿病簇聚发生(即代谢综合征),更增加了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

3.勃起功能障碍十分常见,约半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之,主要

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所致。

4.急、慢性感染糖尿病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减低常易伴

发尿路、胆道感染、皮肤的真菌或细菌感染,以及肺炎和肺结核等。

六、实验室检查

⒈尿糖测定:诊断糖尿病线索,要排除假阳性。

⒉ 血糖测定

⒊ 葡萄糖耐量试验(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

⒋糖化血红蛋白 A1 ( GHbA1)测定 : GHbA1可反映测定前 8 ~

12 周血糖的平均水平。

⒌ 血浆胰岛素和 C- 肽测定:血中胰岛素及 C 肽以等分子量释放,但胰岛素的测定会受到一些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而 C 肽的测定则相对稳定,为评价胰岛功能的重要指标。

七、诊断标准

㈠糖尿病诊断新标准

①糖尿病症状 + 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大于等于

11 .1mmol/l ( 200mg/dl )或

②空腹血浆葡萄糖( FPG )水平大于等于 7.0mmol/l

( (126mg/dl)或

③ OGTT 中, 2 小时 PG 水平大于等于 11 .1mmol/l

( 200mg/dl )

注:如症状不典型,需另一天再次证实,诊断才成立

正常: FBS<6.0mmol/(110mg/L) ; OGTT中2小时血糖<7.8

糖耐量减低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 OGTT 中 2 小时血糖 7.8-11.1mmol/l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 impaired fasting glycaemia ,IFG) : FPG 为6.1-6.9mmol/l

㈡鉴别诊断

①其他原因所致尿糖阳性:肾糖阈降低所致,尿糖阳性,但血糖正常。甲亢、急性应激等

② 药物对糖耐量的影响: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等

③ 继发性糖尿病:嗜铬细胞瘤、 Cushing 综合症、肢端肥大症等八、治疗

现代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

⒈饮食治疗正常人的血糖之所以保持在正常范围,就是因为有充足的胰岛素进行调节。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影响了对糖的调节,才出现了血糖增高现象,所以,患糖尿病是因吃糖多了的说法不确切。不过,糖尿病病友最好还是不吃糖为好。目前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据文献报道,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与发生糖尿病无明显关系,而且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者糖尿病发病率并不比高蛋白质饮食者为高。但若过多食用白糖等单糖引起肥胖,可以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科学合理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础,但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治疗有以下误解:

用过度节食或全素食甚至“辟谷”方法治疗糖尿病开始时因热量摄入减少,使血糖、尿糖暂下降,但随后由于营养素摄入不足,人体活动的能量只能由身体的脂肪分解而供给,其中的产物为酮体,

故会引起酮酸中毒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此法不可取。

限制饮水有些患者因发病初期有多饮、多尿症状,就限制饮水,这是不妥的。口喝是因为葡萄糖从尿中排出时带走了大量水分,所以,渴就应饮水,不必限制;否则,会引起脱水或高粘血症。

多吃坚果类食物饱腹患者花生、瓜子不离口,认为这样可减轻饥饿感。殊不知,这些坚果类食物除含丰富的蛋白质外,还有油脂,大量花生、瓜子、杏仁的食人,不仅使热量大为增加,而且使血脂升高。一部分血脂可通过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所以,吃花生、瓜子要计算量,要减少油的摄入。

少吃粮食多吃鱼糖尿病饮食疗法提倡平衡蛋白质,多食用食物纤维,低糖、低脂、低盐,过多的进食肉类会使总热量增加。另外,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使肾小球过滤率增加,加重肾脏负担,并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得了糖尿病,不敢再吃水果糖尿病应当合理平衡的饮食。水果中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如铬、锰,对提高体内胰岛素活性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在血糖得到控制的情况下,适当进食各种水果对人体是很有碑益的。

有健康概念的糖尿病饮食

均衡饮食, 定时定量, 高纤低脂, 少糖少盐, 少酒戒烟

饮酒安全最重要,酒醉加上低血糖会危及生命安全,所以不鼓励糖尿病人习惯性饮酒,应酬饮酒时也应该适量。含糖量高的酒如葡萄蜜酒,玫瑰红酒、乌梅酒等应避免饮用。

⑴制订总热卡

理想体重( Kg ) = 身高( Cm ) -105

总热卡 = 理想体重( Kg )× 热能供给量( Kcal/kg.d )

判断总热量需求:

① 原则: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

② 考虑因素:以饮食史为基础

成人:病情、年龄、活动强度、体重

儿童:合理、连贯、营养平衡、保证身体发育需要

⑵ 碳水化合物( CHO):

①占总热量的50-60%,约250-300g/d

②食物中的CHO分类:

-双糖精制糖(90%)

-多糖谷类(80%)根茎类(20%)

-单糖水果类(10%)

③蔬菜类 CHO含量为1-4%

④对血糖的意义:食物总量>CHO总量>CHO来源

⑶蛋白质

①占总热量的 10-20%

②成人: 0.8~1.2g /kg.d ,儿童、孕妇 1.5~2.0g/kg.d ,糖

尿病肾病而肾功能正常者<0.8g/kg.d, 血尿素氮升高者限制在

0.6g/kg.d 。

③蛋白质来源至少 1/3 来自动物蛋白

⑷脂肪

① < 总热量的 30% ,约 0.8~1.0g/kg.d

②脂肪饱和脂肪酸( MUFA ):橄榄、花生、坚果

多价不饱和脂肪酸( PUFA ):植物油、

单价不饱和脂肪酸( SFA ):动物脂肪、椰子油、棕榈油

③ MUFA : PUFA : SFA=1 : 1 : 1

④胆固醇摄入量 <300mg/d

⑸餐次分配

①定时分配

早中晚

1/3 1/3 1/3

1/5 2/5 2/5

②应用胰岛素或易出现低血糖者:正餐之间或临睡前加餐,占总热量的 5-10%

⒉运动疗法

规律运动的益处

①缓解轻中度高血压、高血脂;

②有助于 2 型糖尿病病人减肥,减轻胰岛素抵抗;

③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④改善血糖代谢;

⑤降低 1 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的用量;

⑥减少血小板凝集因子,降低血栓形成机会

⑦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代谢

⒊自我检测(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SMBG )

经常观察记录血糖水平

每 2-3 个月复查 GHbA1

每年 1-2 次全面复查,了解血脂、心、肾、神经功能和眼底情况⒋口服降糖药

分类: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和非磺脲类),a-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

⑴促胰岛素分泌剂

适应症:

口服降糖药主要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

确诊后,经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 2~3 个月,血糖仍不佳者可采用如已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其用量在 20~30u 以下者

因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每日用量超过 30u 者,亦可加用

禁忌症:

1 型糖尿病

2 型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进行大手术、伴有肝肾功能不全,及合并妊娠者

①磺脲类( sulfonylureas, SUs)

a.作用机制

与 B 细胞膜上的 SU 受体特异性结合,使 K+ 通道关闭,膜电位改变, Ca 2+ 通道开启,膜内 Ca 2+ 升高,促进胰岛素分泌。还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胰外效应。

b.常见药物

第一代磺脲类

甲磺丁脲( D860 )

氯磺丙脲

第二代磺脲类

格列苯脲(优降糖)

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美吡达)

格列喹酮(糖适平):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少。

格列波脲(克糖利)

c.使用原则

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

第二代药物常可餐前服用

肾功能较差者使用格列喹酮较安全

对年老、体弱者慎用格列苯脲,以免发生低血糖

d.副作用

主要副作用为低血糖,与剂量过大、饮食不配合、使用长效制剂或使用增强 SUs 降糖作用的药物等有关

其他: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过敏等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干预与治疗是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中医及西医治疗角度总结其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2型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其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1.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无法根治,所以需终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而任何一种西药都或多或少伴有副反应,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副反应而中途放弃治疗,因此,造成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严重的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尽管中医药对直接降血糖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能协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疗效。这是我国在糖尿病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在我国糖尿病治疗方案里,中医药的参与己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现在有很多中药汤剂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实验表明,二陈汤方加减能降低体质量、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肝指数和转氨酶[2]。多种实验数据表明,传统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提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李真等[3]的黄连生地水煎液实验表明水煎液主要是通过保护受损胰岛细胞,使胰岛分泌细胞功能结构正常,而增加分泌血清胰岛素。郑小清,周秋仁等[4]用复方制剂消渴停颗粒,主要有黄芩、黄芪等中药,实验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导读:中医认为,糖尿病病机多为燥热阴虚,津液不足,当以滋阴清热,补肾益精为治。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外治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疗效。以下介绍几则外治方。 1.桂枝、生附片各50克,紫丹参、忍冬藤、生黄芪各100克,乳香、没药各24克。将上药放入锅中,加水5000毫升,用文火煮沸后再煎20分钟,将药液倒入木桶内,待温度降至50℃左右时,患足放入药液内浸泡,药液可浸至膝部。每次浸泡30分钟,每日浸泡一次,每剂药可浸泡5天。以后每次浸泡,仍将原药的药渣一同放入锅内煮沸。可温阳益气,活血通络,适用于糖尿病肢端坏疽。一般连续用药半个月,最长连续用药80天。 2.苏木50克,木瓜、透骨草、川椒、赤芍各30克,桂枝18克,川芎15克,红花、白芷各12克,艾叶、川乌、草乌、麻黄各10克,加水5000毫升,水煎取汁。先熏手足30分钟,待温度适宜时再将手足浸泡30分钟,每日两次,每剂药可用2~3天。可活血通络,祛风散寒,适用于糖尿病手足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 3.苦参、蛇床子、白鲜皮、枯矾、金银花、土茯苓各30克,川椒、苍术、黄精、花粉、防风各15克,红紫草、苏叶各10克,水煎取汁,趁热先熏后坐浴,每日两次,每次10~30分钟。可祛风止痒,适用于糖尿病性外阴瘙痒。 4.生大黄6克,炒槐花30克,败酱草30克,薏苡仁30克,煅

牡蛎30克,制附片6克,姜半夏6克。将上药煎取浓汁200毫升,直肠滴入,每日一次,连续30天。可活血化瘀,利湿泄浊。适用于糖尿病肾病。 5.黄芪60克,山药、苍术、薏苡仁、元参、生地黄、熟地黄、生牡蛎、黄精、肉苁蓉、菟丝子、金樱子、蚕砂、石菖蒲、萆薢、丹参、僵蚕、白芥子、五倍子、牡丹皮、地骨皮、仙灵脾、黄连各30克,肉桂、小茴各10克,生大黄20克,全虫、莱菔子、水蛭各15克,冰片、樟脑各2克,蟾酥0.5克,麝香0.1克。先将冰片、樟脑、蟾酥、麝香分别研成细粉,再将其他药混合研碎过 100目筛,共混匀。在药粉中加入蜂蜜、植物油、酒精适量,调至软硬适宜,压制成板,再用模具切成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药块,用橡皮膏作基质衬布,将药膏贴于橡皮膏上即得。取涌泉、肚脐、三阴交、肾俞,每次贴敷2~3个穴位,一般2~3天更换一次药膏,一个月为一疗程。可益气养阴,培补脾肾,除湿消瘀,适用于老年性糖尿。 糖尿病的防治 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该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胰升高血糖素不适当地分泌过多所引起。多见于40岁以上喜食甜食而肥胖的病人,城市多于农村,常有家族史,故与遗传有关。少数病人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乏力、消瘦等症状。严重时发生酮症酸中毒等,常并发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硬化、肾和视网膜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5-16T15:43:05.0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作者:朱忠炎 [导读] 这种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就导致了大量糖尿病的发生,使得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而又高发的疾病。 永嘉县桥下镇中心卫生院 3251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且又高发的疾病。本论文从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糖尿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危害;研究进展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也是肆无忌惮的各种吃,这种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就导致了大量糖尿病的发生,使得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而又高发的疾病。 一、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饮、多食、多尿,但体重下降 因体内的糖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吸收不到足够的热量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会常常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但依旧饥饿如故;平时不吃甜食的人也开始不加选择地吃很多甜食。尿液也比平时明显增多。由于摄入的糖分大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就导致体重不断下降,且下降很快。这些异常症状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 2、手脚麻痹、发抖 糖尿病人会有顽固性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 3、眼睛疲劳、视力下降 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当感到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视变为近视或以前没有的老花眼现象等,要立即进行眼科检查,上述症状就是糖尿病会引起的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力调节障碍等疾病的明显表现。 二、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三、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会引发很多种病发症,因此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主要有: 1、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这是糖尿病的危害。 2、对肾脏的危害 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这也是糖尿病的危害。 3、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在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或局部感染时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这种危险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足部,故称为糖尿病足。4、对神经的危害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常见,这是糖尿病的危害之一。 四、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分为3种类型: 1型、2型及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目前对于各型糖尿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但研究显示,糖尿病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颁布了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法,并于1985年对其进行修改,而后成为世界公认的诊断1型糖尿病的标准和分类方法。关于1型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尚无诊断1型糖尿病的金标准,临床上对于1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98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标准。临床针对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儿童患者,而针对成人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研究相对较少。 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及大型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并参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2型糖尿病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界定,并为全国医疗机构对糖尿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依据。目前,针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临床上也常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2003年的标准。 目前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等方面。 五、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干细胞技术等的发展为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了桥梁,促使糖尿病这一高发疾病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和突破。 1、基础研究进展 2010年,我国学者采用腺病毒转基因技术介导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和神经源性分化因子进入胰腺导管细胞和外分泌细胞,发现这2种因

糖尿病治疗领域新进展

糖尿病治疗领域新进展 (一)ADA对糖尿病诊疗指南的6点更新 1、BMI 筛查点由 25kg/m2调至 23kg/m2 这一调整是针对亚裔人群进行的。由于患有糖尿或糖尿病高风险的亚裔人群其BMI 往往更低,所以 ADA 对此进行了修订。 2、舒张压目标从 80mmHg 放宽到 90mmHg 3、餐前血糖目标由 70-130mg/dL 放宽至 80-130mg/dL ADA 提醒,做出这一调整是考虑此举有利于预防那些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 4、推荐人们多运动和锻炼 这一建议尤其针对那些久坐的人(单次静坐时间≥90 分钟)。ADA 指出,现在大家工作经常久坐,活动不足。 5、不建议用电子烟进行戒烟 ADA 强调,电子烟并不能十分安全地替代香烟,因此不建议用电子烟作为戒烟的替代物。 6、不同血脂治疗方案以 40 岁为界定年龄 ADA 建议: (1)≥40 岁的患者应接受他汀类药物中强度或高强度的治疗。 (2)<40 岁的患者,如无危险因素,应接受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但如有危险因素存在或患心血管疾病,则仍应接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 (二)《初诊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治疗国际专家共识》的发布 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一定意义上改变了糖尿病进程,让患者的B细胞得到更好的保护,能够更长期地获得有效、稳定的血糖控制,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和慢性并发症的防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理念得到更广泛认同。 (三)肥胖成糖尿病最危险信号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从临床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三高特征。 (四)二甲双胍降低糖尿病人的胆固醇水平 二甲双胍双胍除了影响血糖水平外,其还会对影响血脂水平。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二甲双胍或许还会影响机体的血脂水平,尤其是可以使得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文章中研究者对加入德国大规模研究KORA的参与者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社旗县万成医院内科专家副主任医师惠大贵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简称DM,是甜性多尿的意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尿糖等表现。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水、电解质代谢的紊乱。如果得不到理想的治疗,容易并发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和各种感染,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甚至导致残废或死亡。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肺”、“胃”、“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肾阴虚和肺胃燥热,病因多为情志过极,嗜酒过度,过食甘肥以及生活无节制所致。根据其“三多”症状的轻重不同,中医学将其分“三消”即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 一、概述 ㈠定义: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 ㈡患病率: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它已成为发达国家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全球有超过 1.5 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 3 千万,居世界第二。糖尿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患病率为4.05%。

二、糖尿病分型:分四大类型 1 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 ) 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maturityonset diabetes mellitus in young, MODY )、线粒体突变糖尿病等 妊娠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 ㈠ 1 型糖尿病( T1DM ) ⒈免疫介导糖尿病 ①由于胰岛 B 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损伤而引起。 ②有 HLA 某些易感基因,体液中存在有针对胰岛 B 细胞的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65 );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IA-2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slet cell antibody,ICA );胰岛素自身抗体( insulin autoantibody,IAA ) ③可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④ B 细胞破坏的程度很大的不同,婴儿和青少年常破坏迅速,而成年人则缓慢即 LADA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LADA ) : 特殊类型 1 型糖尿病, 15-70 岁发病,起病慢,非肥胖,有较长阶段不依赖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易继发失效, C 肽水平低,血清中有一种或几种胰岛 B 细胞自身抗体阳性,最终依赖胰岛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约占80%,并使其预期寿命减少1/3。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升高者在80%以上,血粘度升高者达90%。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缓慢,但属治本范畴,在血糖下降的同时使体质同步增强,对慢性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瘀是糖尿病合并症产生的关键。 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使用中药可使血糖、尿糖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 中医药的整体调可以在降糖的同时,增强患者体质,纠正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调节胰岛素受体的数目或亲和力,以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抗胰岛素抵抗。 中药的整体调节可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糖尿病患者多数存在着血液粘滞度增高、高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这些因素,造成了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基础。中药在降糖的同时,可以通过益气活血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脂等,从而防治并发症。 在临床诊疗中时常看到有的病人以往口服西药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但加用中药后血糖下降;有的患者血糖控制较好,但症状明显,加用中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或单用中药治疗或中药再加西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肥胖的中老年人、空腹血糖损害者、糖耐量降低者服用中药可以降低他们最后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当然这时服用中药属预防和保健性质。

糖尿病最新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遗传学》论文题目:糖尿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姓名 学号 年级 2010级 专业生物技术 2班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2012年 11月

糖尿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摘要】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或两者同时存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主要共同特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性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多个器官的慢性并发症,导致功能障碍和衰竭。[1]随着对糖尿病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的日渐深入,临床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使糖尿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不断下降。本文将近几年来糖尿病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手段新进展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产生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采取的对症治疗方式是血糖高就降血糖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控制血糖指标,但患者要终生服药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产生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病足等并发症[2]。糖尿病目前虽还没有根治方法,但绝不是不治之症。糖尿病完全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传统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有“五驾马车”的说法,即——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自我监测血糖、药物治疗[3]。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新的探索,其治疗的新进展叙述如下: 1.糖尿病治疗新模式:稳态医学[4]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 W HO)巴黎年会确定了21世纪的主流医学模式--稳态医学。稳态是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对人体整体调节能力的简称。它包括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干扰能力、抗病能力以及自身的康复能力和健康保持能力等,它是生命之根,健康之本。稳态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可以解决的,吃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吃药,患者不需要终生服药。糖尿病不是单纯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而是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稳态失衡的“多基因损伤病”。稳态医学的诞生,研发出了稳态调节剂,可全面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全方位、多系统、多靶点地激活胰岛β细胞基因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β细胞再生。 2.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5] “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以当代医学微循环和神经学说作为该疗法的理论基石,通过改善糖尿病人受损伤的全身和组织器官血管及神经组织纤维,能迅速减轻高血糖毒性对机体组织和全身大中小血管以及微循环的损害,增强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生物活性,修复糖尿病患者受损伤的全身组织的神经纤维,使人体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不同程度的修复并恢复一定的功能,人体分泌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内源性胰岛素,这样,不仅能平稳的控制病人的血糖,而且为人体细胞组织营造良好的代谢内环境,阻断、延缓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为糖尿病人的长寿和高质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只是注重降低病人的血糖,而很少考虑如何改善靶器官和胰岛功能的状况。病人长期口服降糖药,对逐渐衰退的胰岛功能而言,就像是“鞭打疲马”,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病情的恶化引发并发症。因此体现了人类医学目前糖尿病治疗的最新科学进展。 3.新药促进胰岛素分泌 3.1糖尿病新药内源性胰高糖素样多肽GLP-1类似物[6] 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天然激素,其可减慢胃的排空、抑制食欲、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且只在高糖环境下进行,天然杜绝低血糖的副作用,甚至还能起到促进胰岛细胞增生、减轻体重等作用。不

国外糖尿病治疗新观点方案

国外糖尿病治疗的新观点 糖尿病综合治疗过程,提倡五大原则:饮食控制、运动、药物、监测、教育。最近又陆续发表了一些相关的研究结果,对糖尿病的治疗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望糖尿病病友实践体会,总结。 1.好的情绪降血糖 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日本精神和遗传基因研究会代表村上和雄研究报道说,开怀大笑可抑制血糖上升。他对21位糖尿病人在午餐提供500千卡的饭团,同时在餐前,餐后采血观察血糖。饭后一组病人在狭小教室听45分钟的血糖教育课程,一组大礼堂听名家表演漫才(相声),结果听讲座的病人每百毫升血糖上升123毫升。听漫才的病人血糖每百好事呢感仅上升77毫升。研究认为可能是愉悦心情激发大脑中的某种遗传基因,使胰岛素等抑制血糖升高蛋白质较平时增多,使血糖升高缓慢,所以研究认为糖尿病病人,大约有30%的人由于疾病的折磨,存在不同的抑郁状态,情绪低落或易激动,虽然也采取药物办法,但对血糖控制的扔不好,因此,应给病人创造一个温馨,快乐的环境,并呢感积极投入有益的活动中去寻找,放大快乐,时时开怀大笑,对稳定血糖有很大的好处,同时对提高免疫功能有帮助。 2.充足的睡眠降血糖。 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也可患糖尿病或血糖波动。他们经过实验观察发现一组每晚睡大约5小时的人,比每晚睡8小时的人相比,前者分泌的胰岛素少50%,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40%,研究人员指出,当人体丧失对体内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胰岛素的反映能力时,血糖水平就会升高,进而引发糖尿病或血糖波动。因此,糖尿病病人一定要保证每晚7——8小时的睡眠。 3. 餐后快步走降血糖 糖尿病病人饭后30——40分钟后,进行快步或快慢交替走30~60分钟,不但可以消耗250千卡的能量,减轻体重,同时还可以增加糖耐量及胰岛素的敏感、降低血糖。这是美国哈弗大学研究发现的。步行是糖尿病病人最容易坚持、简便、安全的运动项目。而美国农业部最新研究报道显示,大运动量对老年糖尿病更有益。包括在体重机上步行走,他们经过16周的训练观察发现,其血糖控制水平比不参加运动的人好,因为大运动量可提高糖尿病患者吸取血糖的能力,骨骼、肌肉可以把血管中70%—80%的糖消耗掉,而体重机可以提高骨骼、肌肉的量,其他形式的运动只能保持原状,而不能增加肌肉。研究指出做大运动量的病人应在医生咨询后进行。 4. 用胰岛素也要运动 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学科江钟立博士研究指出:运动和胰岛素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解机制不相同,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同样需要运动治疗。运动可以激活在高血糖状态下骨骼中的两种酶,而促进了骨骼肌对葡萄糖吸收,糖元的合成及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的调节过程。表明运动和胰岛素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节机制不同,运动的降血糖作用是胰岛素无法代替的。因此,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同样需要采取运动疗法辅助降血糖。 5. 上午11:00血糖值很关键 法国糖尿病专家路易`莫尼耶教授研究认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最关键的是上午11时的血糖值,它关系到全天血糖水平,这一时刻的血糖浓度越高,其在11~17时血糖浓度上升就越为严重。这位专家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值控制在10~10.6毫摩尔/升以下,那么整个下午的血糖值将基本能够保持正常。因此,早餐的饮食控制,用药、运动都很重要,尤其是能够餐后2小时血糖意义更大,可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来达到餐后2小时血糖维持在8毫摩尔是最理想的,

2019版糖尿病诊疗指南

重磅:美国2018年版糖尿病诊疗指南 2017年12月10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公布了2018年版糖尿病诊疗指南。ADA指南每一年更新一次,在国际上具备普遍影响力。最新版指南对于药物防治的保举以下,倡议珍藏浏览。 一、免疫接种 依照惯例接种疫苗。 ≥6个月的患者,每一年均应接种流感疫苗。 19~59岁的糖尿病患者,如不曾接种乙肝疫苗的,应接种3次乙肝疫苗;≥60岁的糖尿病患者,如不曾接种乙肝疫苗,能够斟酌接种3次。 二、防备2型糖尿病 对付糖尿病后期患者,特别是BMI>35kg/m2,年纪 历久利用二甲双胍能够惹起维生素B12短缺。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随血虚或四周精神病变的患者,应按期监测维生素B12。 三、AIC目的值 多半非怀胎成人正当的AIC目的是 对付有重大低血糖病史、预期寿命无限、有早期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并发症、有较多的伴病发、利用了包含胰岛素在内的多种降糖药物医治仍难达标者的糖尿病患者,AIC目的值

对付变动医治方案的患者,每3月检测AIC一次。 四、2型糖尿病药物医治 无忌讳症者,肇端医治首选二甲双胍。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AIC≥9%应斟酌肇端两药结合医治。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有显著高血糖症状和/或AIC程度≥10%和/或血糖≥16.7mmol/L,斟酌开端胰岛素医治。 假如单药医治或两药结合医治在3个月内没有到达或保持AIC目的,加用别的一种降糖药物。 对付没有到达血糖目的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该推延药物强化医治,包含斟酌胰岛素的医治。 没有明白的证据支撑对不短缺的患者饮食弥补维生素、矿物质、中草药或香料,并且历久摄取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能够存在平安性成绩。 五、抗血小板药 伴随动脉粥样软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糖尿病患者,用阿司匹林(剂量75~162mg/d)作为二级防备医治;对阿司匹林过敏的糖尿病患者,应当利用氯吡格雷(75mg/d)。 包含至多有一项其余重要风险身分(高血压、抽烟、血脂非常或卵白尿)的大多半&gt;50岁男性或女性,且不伴出血高危身分者,可斟酌阿司匹林(75~162mg/d)作为一级防备。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双联抗血小板医治一年是正当的,继承医治或者也有好处。 六、糖尿病归并高血压 多半糖尿病归并高血压患者,降压目的值为 怀胎期糖尿病归并高血压者,降压目的值为120-160/80-105mmHg,以削减胎儿发展受损。 诊室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应立即开端接收药物医治;≥160/100mmHg的患者,应立即启动两种药物结合医治。 对付糖尿病归并高血压者,保举利用的药物范例包含:ACEI、ARB、噻嗪类利尿剂和二氢吡啶类CCB,以削减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变乱。 对付糖尿病肾病归并高血压者,保举采纳ACEI或ARB的可耐受最大剂量医治。一种药物不克不及耐受时,应采纳另一种药物代替。 对付三种降压药物(包含利尿剂)未到达降压目的的高血压患者,应斟酌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医治。 制止将ACEI和ARB、ACEI和间接肾素抑制剂联用。

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_综述_

CME CLINICAL PRACTICE/CME 临床实践 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综述) 张启新(天津市小白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00000) ZHANG Qi-xin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病,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除使用药物外,尚需多方面配合。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目前国内外都在探索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让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基本知识,自觉进行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监测病情,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是长期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措施。从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作用、模式、内容、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与分析,研究它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存在的问题。目前,在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上,仍没有一种公认的、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临床上仍以笼统的卫生宣教为主要方式,但实际上患者接受了多少,是否达到了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则无法评价和衡量。因此,探讨一种合适的健康教育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763(2012)03-0059-04 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2.03.02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由内分泌系统代谢障碍引起的慢性终身疾病,长期患糖尿病可导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种系统的慢性损害,且该病在社区居民中存在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高三低”现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4 000万,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0%。IDF推荐的治疗方法是综合疗法,包括健康教育、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5个方面。糖尿病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被公认是其治疗成败的关键[1]。现将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1 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求 纪芳[2]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最渴望了解饮食、治疗方法和效果、用药方法及调整、疾病控制情况、定期复查的时间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指导,而大多数患者在心理因素 对糖尿病的影响和自我护理及监测等方面未引起重视。健康教育方式需求中,最受患者欢迎的是医务人员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而最乐意接受的联系方式是医护家访和电话咨询。大约78.68%的患者希望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治疗效果及可能发生的情况。75.33%的患者不满足于症状的控制,更注重疾病预后及生命质量,84%的患者除 作者简介:张启新(1973-),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社区预防医学工作。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相关因素包括胰岛素抵抗(IR)、炎症因子、脂肪细胞因子、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因此,尽早诊断及治疗是减少T2DM患者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其治疗方案可以通过心理干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药物治疗等进行,使血糖得到控制。 关键词:2型糖尿病病因诊断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目前, 糖尿病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在西方国家其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 居第3位。我国约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约占90%。本文就近年有关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概念 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T2DM病人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可能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 2病因 近年来关于T2DM病因的研究颇多,可分别从中医病因和西医病因角度陈述。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3 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

糖尿病治疗大全

糖尿病治疗 一、治疗原则及治疗目标 (一)现代综合治疗原则 1 现代综合治疗:199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糖尿病现代综合治疗的五项原则: (1)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饮食控制的目的是既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减轻体重,又达到合理膳食,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 (2)运动疗法:是肥胖的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型)的主要基础治疗手段,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3)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治疗的中心环节之一,只有及时监测糖尿病的病情变化,才能及早调整治疗措施,达到良好的控制。 (4)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也是控制病情的主要手段,包括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其中合理选择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是治疗的重点,治疗达标是其目的。 (5)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糖尿病教育可使患者成为了解自己病情最准确的撘缴鷶,有利于配合医生的治疗。 有的学者按照上述五方面措施及要求,将其归纳为五句格言: 饮食治疗终身如日,此为基础; 运动疗法活动适量,贵在坚持; 药物疗法讲究效果,治必达标; 教育科学引人入门,知术通理; 血糖监测合理调控,持之以恒。 2 Ⅰ型糖尿病:在实施糖尿病治疗的过程中,Ⅰ型和Ⅱ型治疗原则是有区别的。Ⅰ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

(1)胰岛素治疗应一步到位:一旦确诊为Ⅰ型糖尿病,必须及时应用胰岛素,尽快使病情获得良好控制。 (2)正确处理缓慢进展型糖尿病:该型的临床病程与Ⅱ型相似,但磺脲类药物可促其β细胞加速损害,而使之很快演变为完全性的Ⅰ型糖尿病,因此如果诊断该型可能性大,则应及早使用胰岛素治疗,这样对其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减缓病情进展与恶化,并减少酮症倾向。 (3)及时采用DCCT治疗措施:DCCT即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本试验证明胰岛素强化治疗,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其接近正常,能有效地延缓Ⅰ型糖尿病病人的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并减慢其病程。在胰岛素常规治疗情况下,若不能获得良好控制,应及早接受强化治疗方案。胰岛素强化治疗是使用外源性胰岛素,使血浆胰岛素水平接近正常生理状态,并维持血糖接近正常水平。 (4)自我监测血糖:Ⅰ型病人在使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血糖波动较快,应依靠自我监测,调整和维持治疗达标。 (5)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糖尿病教育:均应突出Ⅰ型的特点,同时应注意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对病情控制的影响,更仔细地做好糖尿病教育。 3 Ⅱ型糖尿病:除糖尿病治疗的一般原则外,如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自我监控,还应突出以下方面: (1)实施阶段性治疗:肥胖者与非肥胖者的治疗应有区别,具体方法请参见糖尿病阶段治疗部分。 (2)必要时用胰岛素治疗:采用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是:非肥胖者,病程长,经过阶段性治疗、饮食疗法和合理调整口服降糖药后,仍治不达标者;确认磺脲药治疗失效者;急性代谢紊乱、应激状态、妊娠等情况。 (3)磺脲类药(SU)加小剂量胰岛素联合治疗: SU可促进胰岛素释放和改善外周胰岛素的敏感性(详见SU作用机制),小剂量外源性胰岛素可纠正低胰岛素血症,从而抑制肝糖生成并促进葡萄糖利用,其最终目的是利用较小的生理剂量胰岛素,以打破慢性高血糖所致的恶性循环。 (4)胰岛素强化治疗:经上述联合治疗2~3个月后,血糖控制仍不满意,即不能达标者,应采用短程胰岛素强化治疗。尤其适用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胰岛素抵抗的Ⅱ型患者。 (二)糖尿病治疗目标1 糖尿病治疗目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的包括以下8个方面: (1)消除糖尿病症状,让病人自我感觉更舒适。有些病人治疗后自觉症状消失,但血糖控制并不好,应引起注意。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及研究进展讲解

壶量塑理盘查2Q!Q生筮!鱼鲞箜三塑 ?综述?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及研究进展 朱艳秋1,李静2,云洁1,顾媛媛1。祝成江1,刘艳红1 (1.第二炮兵总医院北京市100088;2.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05级护理系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的患病率将继续增加…。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旧。。现阶段,人们的目标是健康人远离糖尿病、血糖已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水平的人回到健康人群,已确诊为糖尿病的人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由此看来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全世界的糖尿病专家也一致认为细致扎实的糖尿病教育是成功治疗糖尿病的根本前提,能够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l糖尿病健康教育的lEt模式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以往的教育模式并未注重对高危人群的教育,只是当确诊为糖尿病后才进行宣教。2002年范丽凤p。在陈述我国糖尿病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时指出在以往教育过程中:护士往往采取填鸭式教育,将糖尿病教育内容一次性灌输给患者,教育方式多半是说教式,患者个人的学习潜能及动机未被激发。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时多注重于如何注射胰岛素与口服药的服用,其次是日常饮食的注意事项,再次是如何安全运动,很少注重心理辅导与延伸教育。 2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现状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经穴组经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但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电针非经穴组大鼠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大鼠造模8周时坐骨神经超微结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结构模糊、松散、排列紊乱,出现空泡状缺损;电针非经穴组大鼠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结构松散、排列紊乱,出现断裂或空泡状缺损;电针经穴组大鼠坐骨神经髓纤维髓鞘结构损伤脱失的程度较模型对照组有所减轻,但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于洋等[18]观察到芪藤通络饮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组织的代谢功能,提高神经元的存活,有利于神经的再生和修复,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大鼠坐骨神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5小结 DPN发病机制复杂,氧化应激反应在DPN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9]。中医治疗DPN以益气、活血、通络的药物为主,清热、利湿药为辅[20]。近年中医药对DPN的诊治不断发展,成绩可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①对DPN的病因病机认识尚不统一,相关方药众多,难以临床推广;②中医药治疗DPN的实验研究多针对某一环节,尚不能完全解释中医药治疗的内在机制。应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提高DPN 的中医药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防治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2):119-121. [2]杨继渊.丁丽芳主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J].云南中医中医杂志,2010,31(4):3-4. [3]白君伟.崔建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3):51. [4]朱智耀,高彦彬,邹大威,等.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4):702-703. [5]陈盛业,张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病机的集释[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4):818-820. [6]葛红霞.从虚、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河北中医,2009,31(2):209-210. [7]游建明,纪云西,黄贵华,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机演变初探[J].新中医,2011,43(3):1-2. [8]张海生,薛京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治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9):83. [9]倪青.林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J].辽宁中医,2001,28(8):451-452. [10]杨照华,张海燕,夏进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诊治举要[J].吉林中医药,2009,27(12):1040-1041. [11]李辉,张学华,单绍勤.除湿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9):1293-1295. [12]周志龙,刘晶,杨思红,等.黄芪箭丸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药,2011,31(3):4-6. [13]林晓,杨宏杰.蛭萸汤治疗肾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4):45-50. [14]方朝晖,赵进东.芪归糖痛宁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2):126-128. [15]张文风,苏鑫,赵书锋.益气活血通络法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8,25(6):73-74. [16]穆晓红,刘铜华,秦灵灵,等.从血流变学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评价中药糖痹康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J].中华 中医药杂志,2012,27(2):378-381. [17]张秋娟,施茵,张云云,等.电针对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 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6):3069-3073. [18]于洋,齐素萍,张红,等.芪藤通络饮对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防治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 2608-2610. [19]施丽丽,任明山,吴元洁,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氧化应激研究现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1):94-96. [20]郑红.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组方证治规律[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36-37. 收稿日期:2014-09-29修回日期:2014-12-01编辑:郑雪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钱虹※(综述),陆锐明(审校) (梧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西梧州543000) 中图分类号:R78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5)13-2418-03 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5.13.045 摘要:目前众多研究报道,糖尿病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等方面,并在转基因治疗、胰岛素增敏效、胰岛素三维结构、糖尿病综合防治体系及外科手术、干细胞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文通过总结和归纳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糖尿病研究的报道,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分析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糖尿病;发病机制;诊断;治疗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Study on Diabetes QIAN Hong,LURui-ming.(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Wuzhou People's Hospital,Wuzhou5430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many studies reported that diabetes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s of genetic factors,autoimmune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and the research about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mainly focuses on diet therapy,exercise therapy and drug therapy,and new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achieved in gene therapy,insulin sensitizing effect and insulin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and surgery,and stem cell therapy.Here summarizes the reports about diabete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abetes from aspects of patho-genes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Diabetes mellitus;Pathogenesis;Diagnosis;Treatment 糖尿病是因机体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血糖过高,而引起的以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社会的老龄化、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在我国日益恶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1.4亿糖尿病患者,并呈现发病率升高、患者年轻化的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