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神崇拜

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神崇拜

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神崇拜
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神崇拜

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神崇拜

作者:蔡运章

[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更新日期:2009-10-26 16:19

[摘要]三星堆和金沙商周祭祀坑分别出土的金杖、金冠带,都是古蜀国王祭祀太阳神时使用的法器。上面的“人头”是太阳的象征,“鸟”是“日精”和“阳气”的象征。“鱼”是黑暗和阴气的象征,“羽箭”是阳光升腾的象征。这则以“人头、鸟、鱼和羽箭”为母题的图案是一幅展示太阳上升、阴气消退的生动图式。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是神话传说中“扶桑”的象征,大型立人青铜像是太阳神帝俊及古蜀先祖的象征。三星堆和金沙祭祀坑出土的大量文物,都是古蜀先民祭祀“日出入”活动的遗存,也是中国古代太阳神崇拜最为典型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星堆;金沙;太阳神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商周祭祀坑分别出土的金杖和金冠带上,都錾刻有以“人头、鸟、鱼和羽箭”为母题的图案。这种图案多被称为“射鱼纹”,因其内涵神秘复杂而引起学术界极大兴趣。本文谨就这种图案的含义兼及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神崇拜问题,略作论述。

一、古蜀金器“人头、鸟、鱼和羽箭”图案的探索

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的大批青铜器、玉器和金器里,有一件编为Kl:1号的金壳竹杖,系用纯金皮包卷竹芯制成。金杖上端有一段长46厘米的平雕图案,分为三组,用双钩法錾刻出以人头、鸟、鱼和羽箭构成的纹饰。金杖长1.42米,直径2.3厘米,金壳重463克(图一:1)。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区“梅苑”地点祭祀坑出土的器物里,有一件编为2001CQJC:688号金冠带,表面錾刻四组有“圆圈、鸟、鱼和羽箭”构成的相同图案。金冠带直径19.6—19.9、宽2.68—2.8、厚0.02厘米(图一:2)。

值得注意的是,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的年代为商代晚期,而成都金沙祭祀坑的年代则为西周时期。这两件不同时代和地点出土金器上所刻的“图案几乎完全相同”。金冠带上的“圆圈”则是“人头”纹简化的结果。这种以“人头、鸟、鱼和羽箭”为母题的图案,构图奇特,内涵神秘,因而引起学者们的热烈讨论,目前主要有鱼凫联盟说、部族兴旺说、萨满升天说、太阳渔猎说等四种看法。

我们认为,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出土金杖和金冠带上錾刻的“人头、鸟、鱼和羽箭”图案所构成的母题,标志着这四种“不同要素结成一个新的完整含义”,被古蜀先民数百年间在不同地区信奉不改,因而就显示着重要的宗教意义。世界各地古代宗教礼器上刻铸的特殊图案,大都以象征的手法来展示古代人类的宗教信仰,这些信仰无不与古代人类对自身和宇宙世界的认识相关。因此,要想揭开古蜀金器“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图案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就必须把它放到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的大环境里,结

合我国古代丰富的文献典籍去作深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较为确切、合理的诠释。而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出土的大型青铜神树、人身形铜牌饰、四鸟环日金饰和帽圈有弧形芒状饰的立人铜像等典型器物四,无不以鲜明的手法共同展示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古蜀先民的太阳神崇拜。如果把金杖、金冠带图案与古蜀先民的太阳神崇拜相联系,“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图案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古蜀金器“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图案新解

我们兹将金杖、金冠带“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图案的各个“要素”在古蜀先民太阳神崇拜中的具体含义,分别说明如下:

1.“人头”纹是太阳神的象征

在金杖图案的最下端刻有三个并列的“人头纹”,均头戴齿冠,耳有附饰,眉目清晰,大嘴张开,满面笑容。人头的上下各有两道平行线纹,其间则用勾云纹相隔。它们头上的齿冠与金沙祭祀坑2001CQJC:17号立人铜像头上的弧形芒状纹以及2001CQJC:477号四鸟绕日金饰内圈分布的旋转齿状光芒相似(图二:1、2)。这些纹饰都是太阳运行时光芒四射的象征,而太阳在古今图画里也常被画成满面笑容的人面状。故陈淳先生认为金冠带上的“圆圈有可能是太阳的象征”,是正确的。

太阳是人类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最大天体,也是世界万物生命的源泉。因此,世界各地的古老民族都普遍存在着太阳神崇拜的宗教信仰。我国考古发现屡见有远古时代的太阳纹图案。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距今8000多年的陶缸外壁上,刻划着“光芒四射”的太阳纹。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骨匕和牙雕器上,都刻有栩栩如生的双鸟太阳纹。河南郑州市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距今5000多年的陶钵口沿周围所绘的太阳纹多为12个,恰与一年12个月的历法观念相合。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文化遗址出土距今约6000年的陶片上刻划一个鸡头正对着太阳的光芒,被称为“最古的金鸡拂晓图”。距今约5000年的山东莒县陵阳河、诸城前寨和安徽蒙城尉迟寺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缸上,刻有“上为太阳形,下为山形,象太阳从山头升起的样子”的图形(图三:1—4)。这些太阳纹图案与金杖图案中的太阳纹都颇为相似,它说明中华先民太阳神崇拜观念产生的年代非常久远。

2.“鸟”纹是“日精”和阳气的象征

在“人头”纹的上方绘有并列的两只神鸟,均为圆目钩喙,面向太阳,双翅竖起,爪有三趾,作展翅向上腾飞状。这种神鸟的形体与三星堆K2②:94青铜神树上栖息的金乌非常相似,它们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三足乌。

三足乌是神话传说中负载太阳运行的神鸟,也是太阳的象征。《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淮南子?精神训》说:“日中有跋乌。”高诱注:“跋,犹蹲也,即三足乌。”《论衡?说日》也说:“日中有三足乌。”这说明三足乌是负载太阳运行的神鸟,也被称为阳鸟。《文选?蜀都赋》说:“阳鸟迥翼乎高标。”刘渊林注引《春秋元命包》日:“阳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乌。乌者,阳精。”我国古代术数观念中一、三、五、七、九奇数均代表阳气,故日中的鸟为三足乌。而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出土的金冠带、金杖和铜人身形牌饰上,分别刻铸一、三、五个太阳纹图案,绝非偶然之事。薛综<赤

乌赋>说:“赫赫赤乌,惟日之精,朱羽丹质,希代而生。”这里把三足乌喻为“日精”和“阳精”,说明它已变成太阳和阳气的象征。

我国古代“金乌负日”的神话起源甚早,在考古资料中也屡有发现。河姆渡文化骨匕和牙雕器上的双鸟太阳纹,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双乌负日”资料。陕西华县泉护村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器上绘有用弧线表示天穹,中有圆形太阳,下有双翅,双腿向后伸展,作神乌背负太阳行空飞翔的图案,正是典型的“金乌负日图”(图三:5)。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玉璧上,在刻有太阳纹的祭坛上站着一只神鸟,因玉璧是祭祀天神的礼器,故这里的神鸟也应是金乌的象征。到了汉代,洛阳西汉璧画墓星象图、马王堆汉墓T字型帛画上太阳里所绘的乌鸦和南阳东汉画像石中的金乌负日图像,就更为普遍了。在古埃及太阳神崇拜的传说里,太阳有时化为神鹰从东向西飞行,光芒四射,管理着世界,故神鹰成为古埃及宗教和王权的象征。叙利亚古神话也有神鸟负日的传说。因此,三星堆、金沙金器图案中的神鸟,正是太阳和阳气向上升腾的象征。

3.“鱼”纹是黑暗和阴气的象征

在鸟纹的上方绘有两只背部相对,鳞鳍清晰,体态丰肥。作向下游弋的鱼纹,它就是黑暗和阴气的象征。

“鱼”本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说文?鱼部》:“鱼,虫也。”郑玄《礼记?昏义》注:“鱼,水物阴类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剥》引何妥注:“鱼为阴物。”这说明“鱼”本属阴性动物。贾公彦《仪礼?有司彻》疏引《尚书?中侯》说:“鱼者,水精。”因水属阴性,故“水精”即阴精,也就是阴性事物的象征。《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鱼偏枯,名日鱼妇。颛项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袁珂注:“据经文之意,鱼妇当即颛顼之所化。”《淮南子?天文训》说:“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以治冬。”颛顼是主管北方、冬季、阴气和黑夜的神灵,由其变化而来的“鱼妇”,自然也可以作为黑夜和阴气的象征。《左传?闵公二年》载:“归夫人鱼轩。”杜预注:“鱼轩,夫人车,以鱼皮为饰。”“夫人”属阴,故其车用鱼皮来作装饰。

我国考古发现的鱼纹,如陕西西安市半坡、姜寨仰韶文化陶盆里绘制的鱼纹,二里头文化采:II?VTl07③:2、10号陶盆口沿刻划的鱼纹等,大都刻绘在盛水的器皿里。而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御龙升天帛画里,在表示北方和地下的左下隅亦绘一鱼纹,也应是黑暗和阴气的象征。

4.“羽箭”是表示阳光升腾的象征

在每只神鸟的身上都驮着一枚羽尾、长梃的平头神箭,直插到鱼头外侧眼部的上方。这样,每支神箭就成为联系神鸟和游鱼的桥梁,而鸟、鱼和羽箭也就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神箭是太阳升起、万物升腾的象征。“箭”本是一种用来射杀敌人和禽兽的远程兵器。《说文?竹部》:“箭,矢也。”《释名?释兵》说:“矢,又谓之箭。”箭,通作晋。箭、晋同属精母,音近义通。《释名?释兵》:“箭,进也。”《说文?日部》:“晋,进也,日出而万物进,从日、从臸。”《玉篇?足部》:“进,升也。”郑玄《仪礼?大射》注:“古文箭作晋。”郑玄《周礼?职方氏》注引杜子春曰:“晋,当为箭,书亦或为箭。”皆是实证。这说明“箭”有日出万物升腾之义。

神箭的含义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器物里也有线索可寻。K2③:103—27号铜人形牌饰上所饰的五个人首箭身的太阳纹,面部双目圆瞪,头上光芒四射,身体四肢则似两层飞驰的箭翼(图一:3)。这五个人头朝下的太阳纹,表示太阳徐徐落山之意。但如果将铜牌饰颠倒过来,这里的人首箭身太阳纹,就是太阳冉冉升起的象征。

神箭的含义还可以从甲骨金文“晋”字的构形得到佐证。甲骨金文“晋”字作: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卷7说:“晋,从日从,与《说文》篆文形近。……义不明。”这是说“晋”字“从日从瑶”构形的“含义不明”。《说文》谓“晋”有“日出而万物进”之义,《说文?至部》:“臸,到也。”段玉裁注:“不言至而言到者,至之得地者也。”甲骨金文“晋”字下从日,上从臸,当是表示太阳升到地上的会意字。在古人的宗教观念里,太阳升到地上就是太阳神的到来。也只有太阳神的到来,太阳才能露出地面,才能升腾到高空,普照万物。因此,“晋”字“从日、从臸”的本义是表示太阳神升到地上的意思,而“日出而万物进”则是它的引申意义。

金杖、金冠带“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图案的整体寓义,还可从《周易?晋》卦的卦象中得到启示。《晋》卦为《坤》下、《离》上,《坤》为地,《离》为日。《周易?彖传上》说:“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这说明“晋”是长进,就像光明出现在地面冉冉上升的样子。《周易?杂卦传》说:“晋,昼也。”《说文?日部》:“昼,日之出入,与夜为界。”孔颖达《春秋序》疏:“日之在天,随天运行,出则为昼。”太阳从地上升起,驱散黑夜,就成为白昼。《周髀算经》卷上说:“昼则阳,夜则阴。”《太玄经?玄》说:“一昼一夜。”范望注:“阴则为夜,阳则为昼。”《周易?系辞传上》说:“刚柔者,昼夜之象也。”韩伯康注:“昼则阳刚,夜则阴柔。”由此可见,古蜀金器“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图案展示的正是一幅“日出为昼”所形成的阴阳消长变化的图式。

5.古蜀先民“沟通人神世界”的媒介

我们知道,商周青铜礼器上的动物图像多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左传?宣公三年》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这说明“铸鼎象物”的目的,就是“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因此,张光直先生指出:“商周青铜上的动物纹样也扮演了沟通人神世界使者的角色。”是颇有见地的。金杖、金冠带都是祭祀神灵的法器,“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作为它们的装饰图案,同样具有“沟通人神世界使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可以从“晋”字寓义与金杖、金冠带的名义相合得到说明。

母题图案的寓义与金杖的名义相合。竹杖的金壳可名为晋。《淮南子?齐俗训》:“捂笏杖殳。”高诱注:“殳,杖也。”《广雅?释器》:“殳,杖也。”是“杖”可名为殳。《汉书?西域传》:“以金银饰其杖。”颜师古注:“杖谓所持兵器也。”而兵器柄部下端的鐏可称谓晋。郑玄《周礼?考工记?庐人》注引郑司农云:“晋谓矛戟下铜也。”《广雅?释诂二》:“(扌晋),插也。”王念孙疏证:“殳矛柄所插亦谓之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晋”字注:“晋,假借为鐏。”可见竹杖的金质外壳也可名之谓晋,正与母题图案的寓义相合。

母题图案的寓义也与金冠带的名义相合。金冠带可名为晋。“晋”,通作捂、缙。郑玄《周礼?考工记》注:“晋,读为捂绅之捂。”《周礼?典瑞》:“王晋大圭。”郑玄注引郑司农云:“晋

谓插于绅带之间,若带剑也。”《穆天子传》卷1:“(扌晋)留。”郭璞注:“晋,犹带也。”《说文?系部》:“缙,帛赤色也。”《后汉书?杨彪传》李贤注:“晋,或作缙,浅赤,言带之色也。”金冠带为赤色,故亦可名之谓晋。因黄金为赤黄色,与太阳色彩相类,这也是三星堆、金沙祭祀坑所见祭祀太阳神的礼器多用金器的重要原因。

金杖、金冠带都是古蜀国王或巫师祭祀太阳神时使用的法器。它们的色泽与太阳相类,它们的含义与其身上的图案都表示太阳上升、阴气消退的意义。这就使金杖、金冠带具有扮演沟通人神世界使者角色的职能。

三、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反映的太阳神崇拜

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出土以青铜神树和大型立人铜像为代表的大量青铜、玉石和黄金礼器反映的鲜明主题,就是古蜀先民浓烈的太阳神崇拜观念。

1.青铜神树是神话传说中的扶桑

三星堆2号祭祀坑出土K2②:94号青铜神树,残高3.9米,下有圆形底座,树干挺直,树顶略残。树枝分为三层,每层各有三枝,每枝上各立一鸟。树干上攀着一只头朝下、尾在上的神龙(图四:1)。这棵形体庞大、造型精美的青铜神树,不论是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里,还是在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里,都属于形体最为宠大的器物。

这棵神树就是神话传说中的扶桑。《三海经?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墨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文选?玄思赋》李善注引《古州记》说:“叶似桑树,长数千丈,大二十围,两两同根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之扶桑。”这里的“扶桑”就是《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说“汤谷上”的“扶木”,枝上站立的“鸟”即三足乌。《淮南子?天文训》说:“日出于汤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这说明东海汤谷里生长着一棵名叫扶桑的神树上居住的10个太阳,每天由三足乌驮着轮流值日。每当一个太阳升起,其它9个就在神树上休息。青铜神树上9个枝头所立的青铜鸟应即三足乌,也是太阳的象征。这正与扶桑树“九日居下枝”的记载相合。因此,不少学者都认为这棵青铜神树就是神话传说的扶桑,是正确的。

在昆仑西极还有一棵名叫若木的神树。《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灰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日若木。”《文选?月赋》李善注引此经“若木”下有“日之所出入”五字。《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王逸注:“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地形训》也说:“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末有十日”即树枝上居有十日。这说明若木生长在昆仑西极太阳下山的地方。太阳每天早晨从东海汤谷的扶桑树上升起,到了黄昏就落在西极的若木树上休息。

必须指出的是,神话传说中的扶桑与若木,本应是一棵神树的不同称谓。《说文?又部》:“聂,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搏桑,聂木也。”段玉裁注:“当云:聂木,搏桑也,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也。”“聂”是若字古体。袁珂《山海经?大荒北经》注:“今案《说文》所言是东极若木,此经及《海内经》所说乃西极若木,不得同也。”因东海的“扶桑”与西极的“若木”本是一棵供太阳栖息的神树,只是在太阳升起和落山处的不同称谓罢了。

2.大型青铜立人像是太阳神的象征

在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里,还出土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和54件铜人头像及20多件大小青铜面具(图四:2)。特别是那尊大型青铜立人像,铜人身体修长,立于方座之上,头戴高冠,纵目大耳,手握环状,身穿长襟。身高1.82、座高0.8,通高2.62米。他的形体高大,神态庄严,铸造精细,当是与青铜神树相配合的祭祀对象。他就是古蜀先民顶礼膜拜的太阳神偶像。

商周时期奉祀的日月天神,在《山海经》、楚帛书等文献里都有记载。《海外南经》载:“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日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大荒西经》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这说明帝俊之妻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个天神帝俊就是太阳和月亮的父亲,也就是日月之神。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的创世神话说:“日月(俊)生……帝(俊)乃为日月之行。”这里也说“日月”是由帝俊产生的,可见帝俊为日月之神的传说,产生的年代非常久远。

在商周时期人们的观念里,日月之神就是上帝明神,也是人君的象征。《国语?周语上》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视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上帝,天也。明神,日月也。”《礼记?杂记下》记录孟献子的话说:“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周以十一月为岁首,周历“正月”即夏历十一月。“日至”谓冬至。这是十一月冬至日祭祀“上帝”的事例。郑玄《礼记?郊特牲》注:“天之神,日为尊。”孔颖达《诗?小雅?十月之交》疏:“日者,太阳之精,至尊之物。”这就是古人把日神视为上帝神明的原因。《后汉书?五行志六》引《日蚀说》云:“日者,太阳之精,人君之象也。”郑玄《诗?北风?柏舟》注:“日,君象也。”太阳神是人君的象征,古代君王率领臣民对太阳神顶礼膜拜,自然有利于巩固自己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扶桑”神树来看,古蜀先民的太阳崇拜与《山海经》所载“十日”和日月之神“帝俊”事迹,应属同一神话故事的范畴。因此,这尊大型青铜立人像很可能就是日月之神“帝俊”的偶像。

3.大型青铜立人像也是古蜀王国的祖先神

值得注意的是,大型青铜立人像有可能也是古蜀王国奉祀的祖先神。《山海经》里的日月之神帝俊,就是商周两族的高祖。殷墟卜辞有“高祖(俊)”,“高祖”即远祖。商周时期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宗教观念,帝俊这位声名显赫的日月之神,也就成为黄帝及古蜀国君的先祖。《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帝俊生帝鸿。”《左传?文公十八年》载:“昔者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浑敦。”杜预注:“帝鸿,黄帝。”《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逵云:“帝鸿,黄帝也。”“浑敦”即混沌。《庄子?应帝五》说:“中央之帝为混沌。”《吕氏春秋?季夏纪》谓“中央土……其帝黄帝”。所谓“帝鸿”有不才子“浑敦”,乃神话传说之变异,故袁珂说“帝鸿即浑沌”,乃是“黄帝名号”,是正确的。可见,黄帝乃帝俊之子。

必须指出的是,巴蜀文化虽然有着明显的地方特征,但在整体上如冯汉骥先生所说:“仍是在中原文化范围以内的一种地方性文化。”任乃强先生指出:古蜀先民“蜀山氏”是中原姜族的支脉“从松潘平原循岷江河谷南下,寻找更好的耕地,……进入成都平原”后才形成的。但据史书记载,商周时期古蜀国的统治者应是黄帝族的支庶。《大戴礼记?帝系篇》载:“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产颛顼。”《史

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子“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日昌仆,生高阳。……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若水”即汝水,源于今河南嵩县,经汝阳、汝州、汝南等地,在淮滨人淮。这说明帝颛顼乃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所生。《华阳国志?巴志》说:“(巴蜀)其君,上世未闻。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蜀志》也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娶蜀山氏之女,生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这里的“帝喾”乃帝颛顼之误。《史记?三代世表》记载褚少孙说:“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非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邪。”这说明古蜀国王本“黄帝后世”帝颛顼之支庶。

古蜀国君为帝颛顼之支庶,在《山海经》里也有线索可寻。《大荒北经》载:“有叔歇国,颛顼之子,食黍,使四鸟:虎豹熊罴。”这里的“叔”是排行,“歇”,通作蜀。《说文?虫部》:“蜀,葵中蚕也。”《玉篇?虫部》:“蜀,桑虫也,亦作蠋。”《广韵?烛部》:“蜀,亦作蝎。”《说苑?立节》“王歜”,《史记?田单列传》“王蠋”。皆是其证。故颛顼之子“叔国”就是古蜀国。这说明《华阳国志》所载古蜀君为“黄帝、高阳之支庶”,是信而有征的。

还要说明的是,目前学者多把“帝俊”视为帝喾或帝舜,这是不恰当的。《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皇甫谧说:“帝喾名垒也。”《初学记》卷9引《帝王世纪》云:“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夋”同俊。《山?#65310;?#x2022;大荒本经》:“帝俊生后稷。”郭璞注:“俊,宜为喾。”《山海经?大荒南经》载:“帝俊妻娥皇。”《列女传》说:“舜妻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故郭璞《山海经?大荒东经》注:“俊,亦舜字,假借音也。”这就是目前学者多视“帝俊”为帝喾或帝舜的缘由。《大戴礼记?帝系篇》载:帝喾“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日姜原氏,产后稷。次妃有氏之女也,日简狄氏,产契。次妃日陈隆氏,产帝尧。”这说明“帝俊”也是商周两族及帝尧的先祖。《史记?三代世表?正义》引《谱记普》云:“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立,封其支庶于蜀,历虞、夏、商。周衰,先称王者蚕丛,国破,子孙居姚等处。”这些记载与《华阳国志?蜀志》所说昌意:“生高阳,是为帝喾”的说法相合。我们若视“帝俊”为帝喾,则日月之神“帝俊”亦即蜀王先祖的脉胳自可圆通。然而,这种说法一则难以弥合“帝俊”到底是帝喾还是帝舜的矛盾,二则也与古史多谓“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的记载相悖。其实帝俊、帝鸿、黄帝及其后世帝颛顼、帝喾、帝舜、后稷、契等,都是神话传说人物。商周时期当人们把神话与古史传说人物相结合的时候,也就是把“神话传说演变为历史的时候,所造成的复杂的矛盾的情况”,应是非常自然的事了。帝俊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最为显赫的人物,他不仅是日月之父,也是至高无尚的上帝。黄帝既是神话传说五帝中的“中央天帝”,也是古史传说中最为显赫的人文始祖,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后稷和契等,都是他的子孙后代。这样,在商周时期的宗教观念中把黄帝视为“帝俊”之子,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后稷、契以及古蜀国王,都属于上帝帝俊的子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也应是古蜀国君先祖帝俊的象征。

4.古蜀祭祀坑是祭祀“日出入”活动的遗存

世界各地的古老民族都盛行太阳神崇拜的习俗。我国商周时期的太阳神崇拜以祭典“日出入”为其重要特征。《尚书?尧典》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蜗夷,曰旸谷。寅宾日出,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陕,鸟兽毛。”

这里所说的“日出”、“日永”、“纳日”和“日短”,指的正是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最基本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时”,也就是一年四季的分点,即所谓“二至二分”。其中的“寅宾日出”,郑玄注“谓春分朝日”,即春分时敬迎日出的祭典;“寅饯纳日”即秋分时敬送日落的祭典。从星象学考察,《尧典》底本写成的年代不晚于夏代末年。这说明我国古代在春分、秋分日祭祀日出、日落的礼仪,早在夏商之际就已产生。

这种祭祀日出、日落的典礼,在殷墟卜辞里有明确的记录。例如:

(1)戊戍卜,内,呼雀(束戌)于出日于入日。

《合集》6572

(2)乙酉卜,又出日入日。

《怀特》1569

(3)王其观日出,其截于日,(网剌)。

弱祀。

弱(网剌)。

其箫涡,王其焚。

《屯南》2232

(4)癸未贞,甲申酒出入日,岁三牛。

《屯南》890

这些卜辞中的祭“出日、入日”典礼,常用牛来作牺牲。正如宋镇豪先生所说:“出日”指东方日出,“入日”指西方日落。太阳不可能同时出入,而祭“出日、入日”也“决非指天天拜祀日出日落”。故“出日、入日”应是个特定的历法概念。“截”,《诗?大雅?常武》毛传谓:“治也。”商王“观日出”和“截于日”,当是“观察日出而治祭日神”之义。特别重要的是,商王“…观日出?的地点是在…涡?地(涡,通作埚、嵎,在今山东沿海地区),与《尧典》说的…宅蜗夷,日肠谷。寅宾日出?,全相密合,绝非偶然”。韦昭《国语?周语上》注:“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礼记?祭仪》也说:“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这说明夏商时期春分祭日出、秋分祭日落的仪礼,到了周代已演变为“春分朝日”于东门之外,“秋分夕月”于西门之外的习俗了。

由此可见,三星堆和金沙祭祀坑出土金杖、金冠带图案所展示的太阳升起,驱散黑夜,阴阳消长变化的图式,正是商周时期古蜀先民“春分朝日”出的反映。而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K2③:103—27号人形铜牌饰上五个头朝下的箭身太阳纹,所展示的正是“秋分祭日落”的象征。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出土以青铜神树和大型立人铜像为代表的大量文物,正是古蜀

先民“春分朝日”出,“秋分祭日落”的遗物。

结语

我们通过三星堆和金沙祭祀坑出土金杖、金冠带图案寓义以及古蜀先民太阳神崇拜观念的探索,对三星堆文化可以得出几点粗浅的认识:

1.三星堆和金沙商周祭祀坑出土的金杖、金冠带,都是古蜀国王祭祀太阳神时使用的法器。这两件金器上的“人头”纹是太阳的象征,“鸟”纹是“日精”和阳气的象征,“鱼”纹是黑暗和阴气的象征,“羽箭”是阳光升腾的象征。这则以“人头、鸟、鱼和羽箭”为母题的图案,正是一幅展示太阳上升、阴气消退的生动图式。

2.中国古代的太阳神崇拜习俗,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陶缸上的太阳纹已见端倪。而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骨器上的“双鸟太阳”纹,陕西华阴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金乌负日”图,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文化陶片上的“金鸡报晓”图,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玉璧上刻绘太阳纹祭坛上的立鸟图,乃至《山海经》中的“金乌负日”和“帝俊妻”生日月的神话,都说明我国古代以“金乌负日”为核心的太阳神崇拜习俗,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分布广袤,影响深远。这就是殷墟卜辞和《尚书?尧典》所载祭“出日、入日”的根本原因。

3.三星堆和金沙商周祭祀坑出土以青铜神树、大型青铜立人像为代表的大量文物,是古蜀先民太神崇拜的产物。青铜神树是神话传说中的“扶桑”和“若木”的象征,也是祭祀活动的中心。大型青铜立人像是太阳神“帝俊”及古蜀先祖的象征,也是祭祀的主要对象。大量青铜人头像是古蜀各部族先祖的象征,也是配列于大型青铜立人像两侧的祭祀对象。那些各种青铜面具当是巫师们在祭祀作法时佩戴的。这里的商周祭祀坑则是古蜀先民祭祀“日出入”活动的遗存。

综上所述,太阳神崇拜是古代人类世界最为普遍的宗教信仰,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祭祀坑出土以青铜神树和大型青铜立人像为代表的大量文物,则是中国古代太阳神崇拜最为典型的实物见证。这里出土相关文物的数量之众多、造型之精美、内容之丰富、气势之恢宏,着实令世人惊叹!三星堆和金沙祭祀坑的重要发现,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远古时代的太阳神崇拜习俗,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高中历史第2课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试题

高中历史第2课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试题 2019.09 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问的融合 2,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土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3,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张的是 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 B.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C.先定论 D.因信称义 4,下列关于阿里在工业方面的改革与洋务运动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B.重点发展军用工业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D.采取官办方式

5,阿里改革的性质是 A.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改革 B.一次成功的富国强兵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C.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斗争 D.一次失败的封建性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6,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 ①不敢明确提出反封建的口号②依赖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在变法中没有提出自己的核心主张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出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8,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三星堆介绍

三星堆遗址情况简介 三星堆遗址位于广汉市西北,距市区7公里,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重点保护区6平方公里。遗址以城址为中心,包括居住址、墓地和中小遗址等。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遗址距今4800年——2800年,是长江上游文明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世界第九大考古奇观”,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国、古城、古蜀文化遗址。 遗址内确定的古文化遗存分布点达30多个,包括金、铜、玉、石、陶器、象牙、海贝、大型建筑构件等珍贵文化遗物,以及城墙、壕沟、祭祀坑、灰坑、灰沟、墓葬等多处文化遗迹,对探索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早期发展历程具有重要价值。 人文地理条件优越 遗址区地处沱江流域,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区内鸭子河、马牧河穿境而过,广木公路纵贯南北,覆盖11个行政村,3035户,8788人,总耕地面积1.2万亩。其中,6平方公里的重点保护范围涉及5个行 1

政村1641户,4861人,总耕地面积0.58万亩。 遗址区紧邻的城市西区和北区,是重点打造的文化产业和行政商贸城市功能区,为遗址提供了天然屏障;区内沃野遍布,沟渠纵横,村庄错落有致,古遗址同生态环境浑然一体,呈现优美田园风光。 景区发展前景广阔 三星堆博物馆占地面积800亩,植被绿化和水面达85%,是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和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世界首家同时通过“绿色环球21”认证和ISO9000: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的博物馆。博物馆于1992年奠基,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已发展成为四川省三大旅游精品和对外重点推出的五大旅游景区中唯一的文化旅游精品。目前,年游客量达60万人,年门票收入约2000万元。 三星堆文化产业园以景区为依托,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区内基础设施完备,引入有大型星级酒店、关联企业、高等院校,正向文化部、省政府提出的“在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好示范作用”和“带动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发展目标加速迈进。 今后,景区将极力打造10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园、800亩博物馆区和4平方公里遗址区核心景点,使三星堆旅游成为中国远古文明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2

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共分四个大的文化期。但有人认 为第一期为新石器文化, 与第二、第三、第四 期内涵不同,不应列入早蜀文化的范畴。其实, 三星堆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既然是遗址的一个 文化层,当然属于三星堆文化。其所以和第二 期差异变化较大,正说明有新的内外因素产生. 从世界历史观察,譬如原来的美洲,在欧洲人 没有去探险和发现它以前,大陆上的土著人过着极其原始的生活, 却也有自己的文化。它是这块土地上的文化之根。而欧洲文明的“侵入”,使它很快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了新的时代。这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碰撞的结果。三星堆文化,也有相似之处。今天,我们研究三星堆文化,千万不能忘记最早在这块上地上生产生活和创造的居民. 在成都平原这块土地上,最初的居民是什么民族?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至为复杂的问题。 人类起源、地球起源、宇宙起源,是三个重大难题。而谁最先在四川这片上地上繁衍,至今也怕并不十分明白. 从各种传说看,蜀山氏的名称,始于因提纪:而庖牺氏已是禅通纪,黄帝则到了疏仡纪,晚了两纪。从九头纪开始至获麟,共276万年(引自<太古帝王表>)。考古学上的“巫山人”,其生存年代距今200万年, 是迄今为止在我国,乃至亚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祖先。然则蜀人的祖先蜀山氏,正是四川最古老的土著? 又有传说,伏羲的母亲华胥姑娘游华阳而生伏羲. 那么,中国人类的“再生始祖”,也生活在四川。因为华阳者,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也。而<山晦经>说,伏羲上下天地,正是经过都广之野建木。还有“女娲之肠”,也是四川。 成都平原的人,是伏羲的子孙? 以后的黄帝、颛顼、大禹,与四川的关系就更多了。不过,仔细想来,蜀山氏既然以“蜀”和“山”为氏,恐怕还是与高山有密切关系。 有许多学者都指出,蜀人是羌人的一支,其理由就不在这里多加转述了。我访问过叠溪---古之蚕陵重镇,竟遇到了蚕丛羌的后裔梁跃华。他给我们讲了许多他们祖先的故事。如果时至今日,还有一支羌人叫蚕丛羌。那么蜀人是羌人的支系,是可以成立的。 然而, 也有学者认为蜀人是古彝人的。他们说,是古彝人在四川建立了蜀国(见陇贤君主编的《中国彝族史纲要》)。因此,蜀人应是古彝人的—支:而古彝人长期就与濮人杂居四川盆地。但是,从大凉山的—些古彝文来解读, 蜀人不仪不是彝族,而且还与之长期不合,现举例子:

三星堆讲解词

第一展馆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 观众朋友: 您好,欢迎您到三星堆参观游览! 三星堆遗址距今约5000年~2800年,总面积12平方公里,是目前四川境内发现面积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将古蜀历史的渊源从春秋战国时期向前推进了约2000年;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三星堆遗址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其中心区域是一座由东、西、南三面城墙包围着的古城,北面是鸭子河,城区面积近4平方公里。3000多年前如此宏大规模的城市,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据考证这里曾经是古蜀国的国都所在地。狭义的三星堆特指遗址内的三个黄土堆,它与北面犹如一弯新月的月亮湾,隔着古老的马牧河南北相望,“三星伴月”由此得名,并在很早以前就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1929年的春天,当地农民燕(yan1)道成在自家院子附近挖水沟时偶然发现了400余件具有浓郁古蜀地方特色的玉石器,引起了中外考古学家的高度重视。从30年代开始,几代考古学人便在此发幽探微。1986年7月至9月,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相继发掘,上千件精美文物横空出世,广汉三星堆从此名扬天下。 第一单元雄踞西南—古蜀2000年沧桑史 古史传说记载,蜀人的远祖出自黄帝,古蜀国有五代蜀王。第一代蜀王叫蚕丛,他最大的功绩是教民种桑养蚕;第二代蜀王名叫柏灌,关于他的具体记载几乎没有,只知道“柏灌”是一种水鸟;第三代蜀王叫鱼凫。“凫”就是鱼鹰,三星堆发现了大量鸟的造型,其中鱼鹰的形象最多,一般认为,与三星堆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鱼凫王。第四代蜀王叫杜宇,杜宇就是杜鹃鸟。相传他“教民务农”,倍受爱戴,但却无力治理蜀地的水患,而来自川东荆楚地区的开明氏,由于治理了水患,受到人民的拥戴,取代了杜宇而成为第五代蜀王。推测蚕丛、柏灌、鱼凫三代是从夏朝至商末周初,杜宇估计是从商末周初至春秋中叶,开明氏则是从春秋中叶至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 在北达汉水流域,东至荆江地区,西南迄大渡河,金沙江及今贵州北部一带,分布着许多蜀文化的遗址和遗迹,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成都平原。三星堆遗址位于蜀文化圈的中心区域,是三四千年前是古蜀文化的中心。 三星堆文化从距今5000年到2800年,延续了2000多年。从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上看,三星堆文化分为四期。 三星堆一期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这个时期的陶器以宽沿平底器、镂孔圈足器等为主,制作方法多为手制,生产工具以石制的斧、锛、凿为主,器型小,同时出现了玉璧、玉圭(guī)、玉环等小型礼仪用品。 遗址内发现了许多建筑遗迹,这些建筑多为干栏式建筑,其优点是材料易得,而且防风防潮性能良好。房屋面积一般为二、三十平方米,最大的一处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左右,估计是公共性质的建筑。 1997年,在三星堆西城墙外的仁胜村发现了29座长方形土坑,坑中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其中,玉锥形器的形制、风格和江浙一带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葬中所出土的玉锥形器极为相似,说明了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很早就有了文化联系。 四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非常广阔,特别是在成都平原发现了很多古城遗址,其中以新津龙马乡宝墩古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崇州双河、紫竹村古城遗址、郫县古城遗址等的发现为大宗。这些古城的发现,说明在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都平原已经有了大小城邦组织,其中只有三星堆脱颖而出,成为古蜀国的中心都邑。 考古学意义上的三星堆文化是以三星堆遗址二至三期文化为代表,大约距今4000年至32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代,这是三星堆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一般认为属于古蜀史传说中的鱼凫王时期。在这个阶段极具地方特色的高柄豆、小平底罐、鸟头把(ba4)勺等陶器大量出现,并形成了蜀地陶器的基本组合。 从二期开始,三星堆进入了文明时代。人们修建了城墙,东、西、南三面城墙。面积近4 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市也已建成,城内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按不同的功能、需要分为居民生活区、作坊区、祭祀区、墓葬区、宫殿区等。 一般认为,城市的建立、祭祀场所的设置、青铜器的产生、文字的出现等是古代文明和国家产生的标志。三星堆已经不是一般的聚落、村寨,而是雄踞在西南的早期城市、国家,特别是结合遗址

三星堆英文导游词

三星堆英文导游词 篇一:三星堆导游词 第一展馆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 观众朋友: 您好,欢迎您到三星堆参观游览! 三星堆遗址距今约5000年~2800年,总面积12平方公里,是目前四川境内发现面积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将古蜀历史的渊源从春秋战国时期向前推进了约2000年;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三星堆遗址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其中心区域是一座由东、西、南三面城墙包围着的古城,北面是鸭子河,城区面积近4平方公里。3000多年前如此宏大规模的城市,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据考证这里曾经是古蜀国的国都所在地。狭义的三星堆特指遗址内的三个黄土

堆,它与北面犹如一弯新月的月亮湾,隔着古老的马牧河南北相望,“三星伴月”由此得名,并在很早以前就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1929年的春天,当地农民燕(yan1)道成在自家院子附近挖水沟时偶然发现了400余件具有浓郁古蜀地方特色的玉石器,引起了中外考古学家的高度重视。从30年代开始,几代考古学人便在此发幽探微。1986年7月至9月,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相继发掘,上千件精美文物横空出世,广汉三星堆从此名扬天下。 第一单元雄踞西南—古蜀2000年沧桑史 古史传说记载,蜀人的远祖出自黄帝,古蜀国有五代蜀王。第一代蜀王叫蚕丛,他最大的功绩是教民种桑养蚕;第二代蜀王名叫柏灌,关于他的具体记载几乎没有,只知道“柏灌”是一种水鸟;第三代蜀王叫鱼凫。“凫”就是鱼鹰,三星堆发现了大量鸟的造型,其中鱼鹰的形象最多,一般认为,与三星堆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鱼凫王。第四代蜀王叫杜宇,杜宇就是杜鹃鸟。相传他“教民务农”,倍受爱戴,但却无力治理蜀地的水患,而来自川东荆楚地区的开明氏,由于治理

第3课 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教案

第3课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教案 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的记载《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古蜀王国;古蜀名王及其事迹古蜀王国;古蜀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联系弄清三星堆文明的起源,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走向;探究古蜀文明从诞生、发展、兴盛到衰亡的演变过程将零星史料梳理归纳;探究问题古蜀文明的神秘与博大,源远流长三星堆文化证实了古蜀文明三星堆考古资料与古史史料相吻合的研究三星堆考古发现的意义;理解“古蜀文明”,“中华文明源流”概念分析图片、史料,并结合某些出土文物相互比较,情境再现古蜀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之一,对中华文明的缔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广汉三星堆文明作为长江文明之源与黄河文明共生互动,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三星堆遗址反映的古蜀社会三星堆遗址反映的古蜀社会的状况说明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从广汉三星堆到成都金沙遗址的发掘结果都雄辩地证明:在秦文明入主成都平原之前,这里拥有着高度发达的不同于黄河流域诸文明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应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把保护、开发和利用有机统一起来,不辱传承巴蜀先进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古蜀文明考古的最新成果金沙遗址三星堆和金沙

遗址的关系;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后四川最为重大的考古大发现问题探究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难点三星堆文化证实了古蜀文明;中华文明源流的多元性。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内容围绕三星堆文化展开,主题在于使学生对古蜀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的记载”这一子目中,介绍了传说中的古蜀王国,以及古蜀名王的事迹。在第二个子目“三星堆文化证实了古蜀文明”中阐述了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关系;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关系。三星堆文明,证实了古蜀文明的存在,进一步证明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部分,中华文明的源流是多元的。又在第三个子目“三星堆遗址反映的古蜀社会”中,明确三星堆遗址反映的古蜀社会,拥有着发达的、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后,“古蜀文明考古的最新成果”这一子目介绍了考古的最新成果“金沙遗址”,大大丰富了对古蜀文明的研究。将这四个子目的内容概括,就是这样一条线索:从古史记载,传说中的古蜀王国;到三星堆遗址,证实了的古蜀文明;再到金沙遗址,丰富了古蜀历史。本课历史概念较多;时间跨度较大,除了重点教学内容较多之外,还有许多零散的历史知识需要梳理、记忆;建议教师用传说、历史材料与考古成果相互印证、说明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材引言部分文字用了一

三星堆遗址导游词

三星堆遗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三星堆遗址,它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畔,南距成都四十公里,是一座由众多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庞大遗址群,在进入景区之前首先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爱护景区环境卫生,接下来我们将依次游览景区的第一展馆,第二展馆,祭坛,然后穿过森林公园到景区大门集合,景区游览时间为两个小时,请大家跟紧团队。 三星堆因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三个黄土堆而得名,而三星堆文明则是由1929年广汉当地农民燕道诚在挖水沟时发现的一坑精美玉器而拉开序幕,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到了五千年前,确凿无疑的证明了古蜀国的存在,也使自古以来真伪莫变的古蜀史传说因此而成为信使。三星堆博物馆于1997年十月正式开放,属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也是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更是因张爱萍将军的题词“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而将三星堆的灵魂展现天下。 在这个遗址中,近几十年来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文物,特别是1986年7月至9月两个大型祭祀坑的相继发现,上千件地坑宝藏的出土,如平地春雷,石破天惊,震惊了全国,轰动了世界,下面我们就一起步入这座融原始意味和现代气息于一体的艺术殿堂去回顾一次古蜀历史。大家看,伫立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三星堆文物中最为宏伟壮观和无比神奇的极品_通天神树,它高3.95米,由底座,树,及树上的龙组成,底座呈龚窿形,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只,每一层的三枝是靠后一枝,左右两只呈对称布局,左右树枝上分别有二果枝,一果枝朝上,一果枝下垂,向上的果枝上各有一鸟,共九鸟,树干上嵌铸一条绳身马面龙,龙头有一对基角,龙身有刀状羽翅,前爪匍匐于树座,身尾串联于树干,造型怪异,匪夷所思。 根据《山海经》“扶桑十日”和“后翌射日”的神话传说,这棵树上应该栖息着十只太阳鸟,他们是天地曦和的儿子,曦和派十个儿子轮流值班,飞到天上给大地和人类带来光明,可是有一天十只太阳鸟因为调皮全部飞出去了,这使得天下大乱,到处烈焰熊熊,民不聊生,这时有一个叫后翌的英雄力大无比,拉起神弓和神箭便射落了其中九只,这才使天下恢复了正常秩序。 三星堆神树是中国宇宙树最具典型意义和最具代表性意义的伟大实务标本,是一棵代表古蜀先民宇宙观念的神树,它反映了古蜀人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神树枝头的九枝立鸟正是金鸟,太阳的写照,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是人类诸神崇拜中的主神崇拜。而三星堆神树正是太阳和太阳神崇拜的产物,同时,神树在古人的神话意识中还具有通天通神的功能,巫师借此神树连接天地。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去探讨这棵神树的奥秘,但我们可以肯定一点的是在古蜀人的心目中它是无比神奇的,是作为一种神器在祭祀中收到虔诚的膜拜, 谢谢。

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神崇拜

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神崇拜 作者:蔡运章 [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更新日期:2009-10-26 16:19 [摘要]三星堆和金沙商周祭祀坑分别出土的金杖、金冠带,都是古蜀国王祭祀太阳神时使用的法器。上面的“人头”是太阳的象征,“鸟”是“日精”和“阳气”的象征。“鱼”是黑暗和阴气的象征,“羽箭”是阳光升腾的象征。这则以“人头、鸟、鱼和羽箭”为母题的图案是一幅展示太阳上升、阴气消退的生动图式。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是神话传说中“扶桑”的象征,大型立人青铜像是太阳神帝俊及古蜀先祖的象征。三星堆和金沙祭祀坑出土的大量文物,都是古蜀先民祭祀“日出入”活动的遗存,也是中国古代太阳神崇拜最为典型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星堆;金沙;太阳神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商周祭祀坑分别出土的金杖和金冠带上,都錾刻有以“人头、鸟、鱼和羽箭”为母题的图案。这种图案多被称为“射鱼纹”,因其内涵神秘复杂而引起学术界极大兴趣。本文谨就这种图案的含义兼及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神崇拜问题,略作论述。 一、古蜀金器“人头、鸟、鱼和羽箭”图案的探索 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的大批青铜器、玉器和金器里,有一件编为Kl:1号的金壳竹杖,系用纯金皮包卷竹芯制成。金杖上端有一段长46厘米的平雕图案,分为三组,用双钩法錾刻出以人头、鸟、鱼和羽箭构成的纹饰。金杖长1.42米,直径2.3厘米,金壳重463克(图一:1)。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区“梅苑”地点祭祀坑出土的器物里,有一件编为2001CQJC:688号金冠带,表面錾刻四组有“圆圈、鸟、鱼和羽箭”构成的相同图案。金冠带直径19.6—19.9、宽2.68—2.8、厚0.02厘米(图一:2)。 值得注意的是,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的年代为商代晚期,而成都金沙祭祀坑的年代则为西周时期。这两件不同时代和地点出土金器上所刻的“图案几乎完全相同”。金冠带上的“圆圈”则是“人头”纹简化的结果。这种以“人头、鸟、鱼和羽箭”为母题的图案,构图奇特,内涵神秘,因而引起学者们的热烈讨论,目前主要有鱼凫联盟说、部族兴旺说、萨满升天说、太阳渔猎说等四种看法。 我们认为,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出土金杖和金冠带上錾刻的“人头、鸟、鱼和羽箭”图案所构成的母题,标志着这四种“不同要素结成一个新的完整含义”,被古蜀先民数百年间在不同地区信奉不改,因而就显示着重要的宗教意义。世界各地古代宗教礼器上刻铸的特殊图案,大都以象征的手法来展示古代人类的宗教信仰,这些信仰无不与古代人类对自身和宇宙世界的认识相关。因此,要想揭开古蜀金器“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图案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就必须把它放到三星堆、金沙祭祀坑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的大环境里,结

第2课 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教案

第2课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教案 www.5y kj.co m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距今年代从规模看,三星堆文化可与四大文明古国古城址地位并列从三星堆考古成果,探究其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分析图表探究问题三星堆遗址不仅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在世界青铜史上也是华丽的篇章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风貌观察图片分析思考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体会当时的时代特征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贵贱贫富分化和等级的出现三星堆进入阶级社会观察图片比较分析高超的手工工艺青铜器、玉石器、堆漆和制陶业的发展情况三星堆手工工艺的高超欣赏图片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考古成果再现了三星堆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难点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三星堆文化丰富的内涵: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高超的手工工艺。三星堆的考古成果,包括城墙

遗址、青铜制品、衣冠服饰、玉石器、堆漆、陶器等,充分展示了古蜀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三星堆文化的图片资料丰富,建议教师充分运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全面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是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文字从介绍大型青铜立人像出发,高度称赞了三星堆文明,并揭示出课题——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建议教师充分运用引言内容,先展示图片,然后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所学内容。问题的设计为:1.你认识这幅图片吗?2.这幅图片使你产生哪些联想?3.你知道三星堆文化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吗?第一目“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首先通过图表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同时代中国和世界古城址进行对比。与中国河南郑州商城相比,三星堆古城距今4000—3000年,比郑州商城早400年;从规模上看,三星堆古城面积为2.6平方公里,只比郑州商城小0.4平方公里,基本相当。传统认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三星堆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地区中华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长江流域的文明可以与黄河流域的文明相媲美。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世界古城相比,三星堆文明的出现略晚一些,但其面积大于两河流域的乌尔古城和印度摩亨佐·达罗古城,只逊色于埃及希拉康波利斯古城,可

三星堆遗址参观感想

神秘的三星堆文明 记得第一次去参观三星堆遗址公园的时候就被这些千姿百态的有些类似外星人的人形造像就深深吸引了,觉得古代的文明非常细腻和神奇并且充满想象力。 在中国美术史的课上又一次见到了这些造像,看到了三星堆文明的发展史,可以说三星堆文明是我国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自20世纪20年代起至今,中外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专题研究,发现了城墙遗址和大量精美文物。三星堆遗址及文物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三星堆遗址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宝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 在三星堆遗址中,青铜文明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这些古蜀国的人形造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在众多的青铜人面像里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顺风耳”造型,它们不仅体型庞大,而且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长大似兽耳,大嘴也咧到了耳根,让我体会到一种难以形容的惊讶和奇异。这些奇奇怪怪造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些神秘的群体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着当年的神秘的故事。另外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称得上是一件绝无仅有极其奇妙的器物。青铜神树分为3层,树枝上共栖息着9只神鸟,显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写照,有两颗大铜树体量巨大,尤其是一号大铜树上还有龙盘绕,它们应当不是普通的树木,而是具有某种神性的神树,也给学者留下了无尽的谜题,让人们在历史与古籍中寻找。 我觉得之所以三星堆文明能够引起国内乃至国外的巨大反响,是古蜀文明带给大家的恢诡浪漫,以及他蕴含的神秘的需要学者不断去探寻的文化渊源,揭示了当时古蜀文明的另一面。也让我充满了好奇。

三星堆文明遗址商业形象策划和促销方案

三星堆文明遗址商业形象策划和促销 方案 1

2

三星堆文明遗址商业形象策划和促销方案 APEX.IMC

一、前言 西部大开发-----旅游开发 四川省旅游集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致力于三星堆的开发, 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性的时刻, 又迎来了”开发大西部”这个千年难遇的机会。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 旅游成为四川省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点之一。 三星堆价值利用深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三星堆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这些价值将逐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并将作为优秀的旅游资源, 进行规模化、系统化、深度化的开发利用, 其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快速、系统、充分地转化为现实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经济价值。这对四川省旅游集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来说, 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 1 2020年6月23日

第一次机遇-------第二次机遇 四川省旅游集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以其具有预见性的眼光, 超前介入三星堆文明遗址的商业开发, 已经把握着了一个重要的先机。而新的历史机遇来临, 新的形势对三星堆文明遗址的商业开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充分把握这一千载难遇的历史机遇, 把三星堆的开发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 成都阿佩克思广告有限公司受四川省旅游集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委托, 制定本方案。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 ( 一) 开发水平低 1.开发规模小 基本上没有作为旅游点来开发, 是一个实地博物馆, 其参观对象主要是对文化有一定研究和关注的人。长期以来, 开发的意义仅仅是”考古发掘”。其诸多方面的价值尚未得到发掘和认同。现场除了博物馆外, 缺乏旅游点所必须的其它重要要素。 2 2020年6月23日

透过三大文物便可了解三星堆文化

青铜器 三星堆的青铜器可以用高、大、奇、特四个字概括。“高”是指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和青铜神树而言,大立人像高达260.2厘米,可堪称“东方的青铜巨人”,残高396厘米的青铜神树也是在世界上同时期发现的最巨大的“参天大树”;“大”,是指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不仅形体普遍大,其整体造型都非常的大气;“奇”,是指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很奇特,如青铜人头像、面具很少属于写真,大多以夸张、抽象的奇特手法表现;“特”,是指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有许多的特别之处,如人首鸟身的人物造型、纵目人面像、人身鸟足等造型都显示出与世不同的特别之处。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面具的造型也各具特色。所谓特色,是根据当时社会特征、文化特征及其宗教意识形态诸方面的特征而塑造的。在这些造型中,有反映巫师形象的,有表现武士形象的,有表现威严不可侵犯的,有作跪拜的,有戴黄金面罩等等。这些不同的人物显示出不同的性格、表情和所出的不同地位,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体现了三千多年前蜀人的精神面貌、政治状况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造力。 陶器 一般来说,在考古学中,陶器是判断一种文化的地域性的重要依据。根据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器来看,三星堆遗址的陶器种类有:圈足豆、小平底陶罐、尖底罐、双耳罐、高领罐、鸟首、马首、羊首把勺、高柄豆、盉、酒瓶、弧、杯、碟、盘、圈足盘、瓮、缸、长颈壶、器盖、三足形炊器等。在这些器形中,以小平底陶罐、高柄豆、圈足豆、鸟头把勺、三足形炊器、尖底罐、长颈圈足壶为常见的器形,也是最富有特点的器形,其造型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三星堆文化的陶器器壁多转折变化。陶器的附件如耳、鼻、鋬、把、足、纽等,不仅装置位置得当,使用方便灵活,而且形象多样,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性,既实用又美观。这是三星堆文化陶器的亮点。 玉石器 三星堆出土的玉石器主要有装饰、武器工具类和礼器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玉璋,其形

三星堆文明遗址商业形象策划和促销方案

三星堆文明遗址商业形象策划和促销方案 三星堆文明遗址商业形象策划和促销方案APEX.IMC 一、前言 西部大开发-----旅游开发四川省旅游集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致力于三星堆的开发,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性的时刻,又迎来了“开发大西部”这个千年难遇的机会。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旅游成为四川省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点之一。 三星堆价值利用深化-----挑战与机遇并存三星堆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这些价值将逐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将作为优秀的旅游资源,进行规模化、系统化、深度化的开发利用,其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快速、系统、充分地转化为现实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经济价值。这对四川省旅游集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第一次机遇-------第二次机遇四川省旅游集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以其具有预见性的眼光,超前介入三星堆文明遗址的商业开发,已经把握着了一个重要的先机。而新的历史机遇来临,新的形势对三星堆文明遗址的商业开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充分把握这一千载难遇的历史机遇,把三星堆的开发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成都阿佩克思广告有限公司受四川省旅游集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委托,制定本方案。 二、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开发水平低 1.开发规模小基本上没有作为旅游点来开发,是一个实地博物馆,其参观对象主要是对文化有一定研究和关注的人。长期以来,开发的意义仅仅是“考古发掘”。其诸多方面的价值尚未得到发掘和认同。现场除了博物馆外,缺乏旅游点所必须的其他重要要素。 2.开发模式简单化严格地说,现有开发还谈不上模式,尤其缺乏市场观念,缺乏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长期以来的开发环境和条,决定了开发缺乏全局性、整体性、深入性,没有从更高的角度来认识开发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3.价值利用率低资源本身价值是巨大的,由于对身边的宝藏的价值的认识不足,便无从对其进行有效利用,无法实现价值的充分转化。 (二)社会影响小 1.在考古文物界影响大而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小 2.在国际上的影响大而在国内的影响小 3.在政府高层的个别影响大而在中低层的普遍影响小 4.在文化圈的影响大而在商业圈的影响小。 (三)新的开发态势带来的挑战新开发形势带来了挑战,来自政府政策方面的风险,显得犹为突出。政府新的开发规划走向,是否会有更具竞争实力的对手介入,尚是未知之数。 三、产生目前主要问题的原因

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及其文化 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德阳广汉南兴镇。 1980年起发掘,,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 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 早的文明。 历史价值 重新认识巴蜀文化

因为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例如历史学界一向认为,与中原地区相比,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 以前历史学界认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然后渐渐的传播到全中国。而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 有观点认为三星堆代表了古羌人彝人文化。 丰富的青铜文化 德阳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是古代蜀国的都城之一,70多年来,那里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探索古蜀文化的重要目标。1986年7,9月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两坑上千件蜀国珍贵 文物面世,顿时轰动中国,震惊了世界。据学者研究,两个 大型祭祀坑内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古蜀国王室的宗庙重器, 可能是遭遇改朝换代,新王朝将前代王室的宗庙重器全部焚 毁,在举行祭祀仪式后而埋入坑中的。 1

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铜器。其中,一号坑出土青铜器的种类有人头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龙形饰、龙柱形器、虎形器、戈、环、戚形方孔璧、龙虎尊、羊尊、瓿、器盖、盘等。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器有大型青铜立人像、跪坐人像、人头像、人面具、兽面具、兽面、神坛、神树、太阳形器、眼形器、眼泡、铜铃、铜挂饰、铜戈、铜戚形方孔璧、鸟、蛇、鸡、怪兽、水牛头、鹿、鲶鱼等。 器形高大、造型生动、结构复杂是三星堆青铜器重要特点。二号祭祀坑中出土的立人像高达2.62米,重180多公斤,人像头戴兽面形高冠,身着衣服三层,最外层衣服近似“燕尾服”,两臂平抬,两手呈持物献祭状(图31)。这样高大的青铜铸像在商代青铜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同坑出土的大型兽面具宽138厘米,重80多公斤,造型极度夸张,方形的脸看起来似人非人,似兽非兽,角尺形的大耳高耸,长长的眼球向外凸出,其面容十分狰狞、怪诞,可谓青铜艺术中的极品。青铜神树高384厘米,树上九枝,枝上立鸟栖息,枝下硕果勾垂,树杆旁有一龙援树而下,十分生动、神秘,它把有关古代扶桑神话形象具体地反映出来了。 三星堆青铜器以大量的人物、禽、兽、虫蛇、植物造型为其特征。青铜的人头像、人面像和人面具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灵;青铜的立人像和跪坐人像则代表祭祀祈祷者和主持祭祀的人;眼睛向前凸出的青铜兽面具和扁平的青铜兽面等可能是蜀人崇拜的自然神祇;以仿植物为造型特点的青铜神树,则反映了蜀人植物崇拜的宗教意识。以祖先崇拜和动、植物等自然神灵崇拜为主体的宗教观念,这是早期蜀人最主要的精神世界。 两坑出土的这些青铜器,除青铜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外,其余的器物种类和造型都具有极为强烈的本地特征,它们的出土,首次向世人展示商代中晚期蜀国青铜文明的高度发达和独具一格的面貌。 民族崇拜

历史故事:三星堆七大千古之谜

历史故事:三星堆七大千古之谜 在四川广汉出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中,其中有许多重大学术问题,至今仍是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尤其是其中的“七大千古之谜”,更加成为历史和考古的悬案。 未解之谜一: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 三星堆文化的来源目前有如下几种说法: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但究竟来自何方?目前仍未有定论。 未解之谜二:三星堆遗址居民属何种族属? 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文化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未解之谜三: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是怎样的? 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 未解之谜四: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这些青铜文化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未解之谜五:三星堆古蜀国因何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未解之谜六:三星堆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 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也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未解之谜七:“巴蜀图语”之谜。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标有一些奇怪的符号,这些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可以说,如果解开“巴蜀图语”之谜,将极大地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

三星堆导游词范文

三星堆导游词范文 观众朋友: 您好,欢迎您到三星堆参观游览! 三星堆遗址距今约5000年~2800年,总面积12平方公里,是目前四川境内发现面积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导游词。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将古蜀历史的渊源从春秋战国时期向前推进了约2000年;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三星堆遗址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其中心区域是一座由东、西、南三面城墙包围着的古城,北面是鸭子河,城区面积近4平方公里。3000多年前如此宏大规模的城市,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据考证这里曾经是古蜀国的国都所在地。狭义的三星堆特指遗址内的三个黄土堆,它与北面犹如一弯新月的月亮湾,隔着古老的马牧河南北相望,“三星伴月”由此得名,并在很早以前就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1929年的春天,当地农民燕(yan1)道成在自家院子附近挖水沟时偶然发现了400余件具有浓郁古蜀地方特色的玉石器,引起了中外考古学家的高度重视。从30年代开始,考古学人便在此发幽探微。1986年7月至9月,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相继发掘,上千件精美文物横空出世,广汉三星堆从此名扬天下。

第一单元雄踞西南—古蜀2000年沧桑史 古史传说记载,蜀人的远祖出自黄帝,古蜀国有五代蜀王。第一代蜀王叫蚕丛,他最大的功绩是教民种桑养蚕;第二代蜀王名叫柏灌,关于他的具体记载几乎没有,只知道“柏灌”是一种水鸟;第三代蜀王叫鱼凫。“凫”就是鱼鹰,三星堆发现了大量鸟的造型,其中鱼鹰的形象最多,一般认为,与三星堆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鱼凫王。第四代蜀王叫杜宇,杜宇就是杜鹃鸟。相传他“教民务农”,倍受爱戴,但却无力治理蜀地的水患,而来自川东荆楚地区的开明氏,由于治理了水患,受到人民的拥戴,取代了杜宇而成为第五代蜀王。推测蚕丛、柏灌、鱼凫三代是从夏朝至商末周初,杜宇估计是从商末周初至春秋中叶,开明氏则是从春秋中叶至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 在北达汉水流域,东至荆江地区,西南迄大渡河,金沙江及今贵州北部一带,分布着许多蜀文化的遗址和遗迹,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成都平原。三星堆遗址位于蜀文化圈的中心区域,是三四千年前是古蜀文化的中心。 三星堆文化从距今5000年到2800年,延续了2000多年。从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上看,三星堆文化分为四期。 三星堆一期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这个时期的陶器以宽沿平底器、镂孔圈足器等为主,制作方法多为手制,生产工具以石制的斧、锛、凿为主,器型小,同时出现了玉

三星堆13大千古谜团震惊全世界!-头条网

三星堆13大千古谜团震惊全世界!-头条网 出四川广汉约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点击查看成都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立刻轰动了世界!中国三星堆文明,在世界考古学上素有“世界第九奇迹”之称。三星堆文明自发现伊始就一直牵动着世人的神经,而随其发掘过程而来产生的无数令人费解的谜团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未解之谜一:文明起源于何方?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青铜器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简直让人不可思议。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不像中国人倒像是“老外”。四川省文物考古所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陈德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三星堆人有可能来自其他大陆,三星堆文明可能是“杂交文明”。未解之谜二:古蜀国是如何消失的?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

但都因证据不足始终停留在假设上……水患说。三星堆遗址北临鸭子河,马牧河从城中穿过,因此有学者认为是洪水肆虐的结果。但考古学家并未在遗址中发现洪水留下的沉积层。战争说。遗址中发现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坏或烧焦,似乎也应证了这一解释。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器具的年代相差数百年。迁徙说。这种说法无需太多考证,但它实际上仍没有回答根本问题:人们为什么要迁徙?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用灾难说解释似乎难以自圆其说。那么,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未解之谜三:与古玛雅、古埃及文化有何联系?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着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继忠认为,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有人说这些海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汇,而有的人则说这是朝圣者带来的祭祀品。还有60多根象牙则引起了学者们“土着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议。“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居然已经有了“海外投资”,不可思议。未解之谜四:三星堆出土陶器上的符号有什么含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

三星堆活动策划

活动策划 活动主题:“三星堆文化遗址”文化宣传 活动目的:外语研究协会与天津博物馆联合举办“三星堆文化遗址讲座”,通过讲座让中国古文化走进大学,激起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并且通过此次活动展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特色以及扩大本 社的影响力。并且通过本次活动为天津博物馆招募志愿者。 活动时间:十一月二十六日(周五)18:30-20:30 活动地点:阶二104 活动人员:外语研究协会骨干,天津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志愿者,观众及外国留学生 前期准备:与天津博物馆协商活动相关事宜 十一月二十四日15:30在老教301进行天津博物馆志愿者招募工 作(仅针对外国语学院的学生) 活动策划(由策划部进行策划撰写) 活动宣传(由宣传部负责张贴宣传海报,并在学校论坛 等媒体上进行宣传活动) 申请教室(学习部负责) 活动内容:本次活动主要以宣传天津博物馆“三星堆”文化为主,期间包括参观博物馆的门票派送(5张)以及现场招募博物馆志愿者 活动流程:开场前:布置会场,张贴横幅,引导观众进场并向每位观众发送编号(活动中抽奖活动需要) 开场: 1、播放视频短片 2、主持人宣布讲座开始,由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 的相关事宜及其活动目的意义 3、主持人宣读现场幸运观众并颁发奖品(门票及宣传册)

第一阶段:志愿者讲解第一板块(三星堆总况) 第二阶段:志愿者讲解第二板块(三星堆具体内容) 第三阶段:互动环节(有奖竞答) 现场招募有意愿担任志愿者4人并分成两组,然后现 场由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获胜组颁发两张门票第四阶段:志愿者讲解第三板块(金沙具体内容) 第五阶段:互动环节(有奖竞答) 现场招募有意愿担任志愿者4人并分成两组,然后现 场由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获胜组颁发两张门票第六阶段:互动环节(现场招聘) 由工作人员向现场有意愿加入志愿者的观众发放信息 表格,观众填写玩后,统计人数并进行模拟面试环节 1)现场招募志愿者上台 2)给定志愿者测试题目(2分钟准备时间) 3)由志愿者进行现场解说(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评审) 4)评出志愿者,当场鉴定合同,并颁发证书及奖品 第六阶段:由活动主办人进行活动总结 第七阶段: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观众退场 第八阶段:工作人员收拾会场 负责单位:策划部(负责活动具体策划工作以及现场电脑控制) 秘书部(负责观众入场引导及相关活动物品配送) 宣传部(负责活动的宣传工作,张贴海报以及现场的宣传板的布置) 外联部(负责活动的现场秩序) 组织部(负责活动相关物品的采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