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经济治理之构思

全球经济治理之构思

全球经济治理之构思
全球经济治理之构思

全球经济治理之构思

一、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有无区别的边界?

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是对应于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两个概念和术语。毋庸置疑的是,就像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重要组成部分一样,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是不可分割的,全球经济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主体和核心内容,但又不是全球治理的全部,全球治理除了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协调外,还要共同处理、解决诸如环境、能源、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各个领域的全球问题。但是,由于经济现象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各领域,要严格而又清晰地划出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相区别的边界是困难的。正因为如此,一些政治精英和学者在各种场合,比如国际论坛或者学术刊物上,很少对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概念作严格区分,甚至在同一场合同一语境交替使用。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经济治理本来就是一个缺乏定义的概念。(P16-18)比较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基本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球经济治理在提法上要晚于全球治理,二战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立是全球经济合作机制开始运行的标志,但是直到冷战结束前,超主权经济合作主要局限于发达国家,如典型合作平台G7,其范围并不具有全球性特征。冷战结束后,随着发展中大国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性经济合作的意愿、能力以及相应的责任明显增加。20世纪90年代后期成立的G20非正式部长级会议机制,意味着真正的全球经济治理开始起步。20XX年下半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G20首脑峰会的召开,标志着具有全球意义的全球经济治理的正式启动,也标志着中国正式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至此,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和术语在多种场合被广泛运用,加强全球经济治理与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被提到空前的高度。第二,从治理目标和主体来看,全球经济治理的子目标服从全球治理以人类安全、和平、发展、福利、平等和人权为宗旨的总目标,维护经济安全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收入公平从而共同塑造全球经济秩序是全球经济治理致力的目标。从一定意义来说,全球经济治理是对全球化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管理,是对市场经济失灵的一种调节以及经济运行结果不公平的一种合理纠正,是政府干预、调节和规制国内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所以在“没有政府的治理”条件下,全球经济治理的执行主体更强调各国政府的共治,特别是带有超越主权意义的正式国际组织(IMF、WTO、WB)以及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合作平台(如G20,金砖国家峰会等)。全球公民社会发挥作用的领域还仅集中在那些主权国家

不能完全顾及的领域,如环境、人权、贫困、救济、毒品、艾滋病等领域。在作用的成效上,全球公民社会绝大多数能够取得明显效果的活动都是个案型的,难以产生全局性的影响。在经济领域,全球公民社会一般难以形成权威性治理决策,其作用主要是对决策过程产生影响。而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市场运行主体,的社会责任赋予它具有一定的“善治”职能,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的外部治理过程中也需要考虑跨国的利益相关者关系,但作为本身利益的追求者甚至是部分全球问题的“制造者”,无法超然地行使宏观经济调控等公益性目标。第三,从治理对象和治理内容来看,全球问题,无论是应对全球性危机、还是处理日常的国际公共事务以及构筑国际社会公共安全防护体系等,都是全球治理涉及的范围,而全球经济治理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均衡和公平,纠正全球经济的失衡和缩小全球收入差距。具体来讲,全球经济治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全球宏观经济的治理。针对供求市场全球化与全球市场统一管理主体缺位的矛盾,需要完善全球货币体系,建立各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合作和协调机制,以解决宏观经济政策分化的问题,[11](P109)达到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减少全球经济的波动、预防危机的发生或在危机出现时共同“救市”的目标。二是全球金融治理。源于金融市场的一体化、金融全球化与全球金融监管不力的矛盾,需要构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监管的全球合作和协调机制,防范和处置金融体系风险。三是全球贸易治理。针对产业关联纵深发展带来的贸易全球化与全球贸易共同管理不足的矛盾,要建立多边贸易体制推进贸易自由化,以调解和处理贸易纠纷。四是全球产业治理。针对生产络的全球分布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需要建立基于协调的校正机制运作的制度治理系统,需要各国产业政策和全球价值链治理过程中的合作与协调。五是全球会计治理。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全球会计制度非同一性的矛盾,需要由政府、非政府组织、私人及社会团体等为解决全球性的会计问题而形成对话、协商机制。其核心问题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趋同,以形成高质量的、单一的会计标准,建立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并执行的高质量财务报告准则体系。[12]六是贫困治理。针对全球化带来的总体经济增长与全球经济的不平等加剧的矛盾,需要加强和完善以收入公平为目标以减贫、脱贫为主体内容的国际多边合作协调机制,缩小穷国和富国以及南北发展差距。

二、全球治理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学科属性是什么?

全球治理的问题发端于国际关系学科领域,全球经济治理作为全球治理研究伴随而生的课题也不应该例外。但是无论是从研究内容上,还是研究方法上两者都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特征。全球化发展和相应的全球治理的现实需求,从理论基点上不断冲击着学科意义的国际关系。作为鲜明国家性特征的国际关系

学科正面临着某种国家主义淡化和全球主义兴起的挑战,国际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存在多元化、多层次的全球关系的趋势,全球治理的理念尽管不是动摇国家主权意义下的国际治理,至少是国际关系范式中对国家权力和利益的考虑在全球治理范式中部分的已让位于议程的设置、规则的制订、问题的共治和集体的行动。

[13]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全球化所造成的后果及全球治理所出现的困境,亟待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另一方面,我们既有的知识体系已不能有效地回答全球化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人类社会为应对全球化与相互依赖的发展及其后果,就必须在全球治理的机制和模式上实现深度变革。而要实现这种变革,我们就必须跳出传统的国家间权力政治的学科理念,从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上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学科反思。于是国内外一些学者发出了构建全球学学科(globalstudies)范式的呼声。对于全球治理研究的学科属性而言,全球治理理应作为全球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因为探索中的全球学科框架尽管意见不一,但有一点基本形成共识,即学科特点是跨学科—多学科路径、整体性路径、多范式路径和全球关系研究路径;学科体系上是全球问题作为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全球秩序作为学科范畴体系的逻辑终点。[14]由此可以看出,全球治理几乎构成全球学学科大厦的屋顶。不管全球学科的设想是否能变成现实,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全球治理所需的知识系统客观上涵盖了法学(含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门类,任何单独一门学科都可以从自身的视角加以研究,但无法完整、准确和深入地构建其理论体系,无法从整体上担当这一综合性课题的研究重任,对其研究必然是一条跨学科—多学科路径。就全球经济治理而言,首先涉及治理结构和机制问题,如G20、IMF、WTO、WB等如何改革创新其内部治理结构,构建有效的治理机制和制度体系,这些治理主体主要的治理任务和职责如何协调,从而整体上形成规则基础上的共治络。上述这些涉及权力、责任、制度乃至于话语权和代表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法等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来构建基本的研究框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成果比较集中在这一层面上,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各个子系统还未展开深入的研究。按经济领域的构成来划分,全球经济治理可以由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全球金融治理、全球贸易治理、全球产业治理等子系统构成。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主要国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全球协调机制与联动效应;全球货币体系改革与汇率政策协调;维护贸易秩序、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协调和推进贸易协定谈判;产业政策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协调机制;国际组织的改革机制设计。这些问题需要系统的经济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高度关联的子系统是如何相互影响,协调机制如何构建,如何评估和模拟机制系统的运行效率,才能从整体上设计出有效矫正全球经济失衡的治理机制,这需要系统科学和预测科学的知识

系统来加以分析解决。治理一词本来就意味着从政府统治的善政向多元管理的善治的过渡,对国际事务、全球问题的管理显然需要管理学系统知识构建有效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率。既然全球治理是一种组织结构,公司的组织结构则是要保证获得利润,国家的组织结构是要确保安全、福利和秩序,全球治理的组织结构是要有利于全球问题得到较好治理。[15](P41-43)尽管全球经济治理与公司治理无论在治理的理念、目标、主体和模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相对成熟的公司治理理论通过某种改造和扩展,可以探索性地运用于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研究上。在研究工具上,全球治理多元行为体组成的集团存在着共同利益和冲突利益,尤其是在日益多极化中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世界里,博弈论作为一个有力的研究工具,可用于寻求共同利益和冲突利益的均衡解,分析这一集体行动的难题。从方法论上讲,目前的全球经济治理的研究基本上是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更多是价值判断和应然性地讨论,在实证上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哲学和历史分析方法,还处于前实证阶段。尽管这种以形式逻辑对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思辨分析方法直观明了,比较容易形成见仁见智的学术思想,但不可避免地存在未经排伪的因果结论和难以证伪的理论命题,难以形成逻辑缜密的能够经受实证检验的科学理论,不利于国际标准的学术对话系统的建立。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入研究,有待于经验分析和先进的实证方法引入,这也是从传统学术向现代科学转变的分水岭。

三、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需要怎样的战略理论准备?

一国参与全球治理可以理解为一国政府、次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以及公民与全球治理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参与治理的理念、态度(意愿)、能力、地位、权力和责任配置。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在全球治理中表现为能力的不足、地位的次要和行动的约束。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长期“被”全球治理、尤其是“被”全球经济治理的过程。[16]冷战结束后,中国主动融入国际体系,在致力于国内建设的同时担负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责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综合实力,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综合国力、全球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崛起的中国自觉不自觉地被推到了全球治理的前台,历史性地成为全球治理的新焦点。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表现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关切,从学界研究热点到政要的积极态度,表明中国已从被动参与过渡到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为此,需要理论和政策的双重准备。其一,中国国际定位问题。国际定位是指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角色、地位、作用的基本确认。这种确认一方面来自自我认知与选择,另一方面来自国际社会评判与认同。两者基本趋于均衡和一致,才有实质上的意义。但是中国对自身国际定位存在着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一些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作了梳理和论证,凝练出了

我国阶段性的国际定位的基本特征。[17]但中国国际定位应随着自身实力

特别是软实力提升、国际体系结构的多极化以及在国际社会的积极表现作出阶段性动态变迁,蕴含中国新安全观、新文明观和新发展观的国际定位,需要在新的阶段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也需要国际认可度进一步增强。其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理论建树。从目前来看,全球治理的理论大多都是基于没有世界政府条件下的多边主义治理的理论阐述和学术诠释。

全球治理的核心命题在于如何寻找一个合理和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方案,在各种类型的多边主义研究中最为关键的是权衡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多边共治理论。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崛起,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变量,多边进程下的全球治理将会怎样因为中国的积极加入而使得其合法性和有效性得到强化,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理论建树或中国式的全球治理理论的关键。为此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方面:一是世界正在走向一个没有霸权、力量相对均衡的国际秩序。[18]但是没有霸权不等于没有领导,因为没有国际领导的多边主义往往是效率缺失的。一定意义上讲,对有效的多边主义的呼吁本质上是对新的国际领导的期盼。[19]新的国际领导不是霸权更替,而是新的国际集体领导,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关键时期,不仅仅局限于参与者的角色,要更多地体现集体领导成员的角色,新型大国关系实际上相当程度的体现这种新的国际集体领导下的多边治理的关系。要使得现行的多边治理体制因中国的因素显得更加有效,中国在承担大国责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国际集体领导的责任,责任的增加需要中国在现有的国际制度变革中相应的影响力、发言权和决策权的提升,也需要在集体行动和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中维护中国自身的核心利益,而在这种利益认知上,并不是完全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定义的利益,而是更多地将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起来判断利益。[15](P-41)二是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强化治理的合法性。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是中国提出的,也得到了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认同。民主化和多元化也是新多边主义理论孕育的思想理念,对多边主义的理论的完善有待于体现更多的中国模式。其三,全球治理下中国理念的贡献。全球治理本身就是在对全球问题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念支配下解决问题的集体行动,反映了人类社会整体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观。在这个主权国家为单元的世界里,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理念提供显得尤其重要。当代的中国传承着古代文明的文化基因,“无外”和“天下”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国“和”的世界观,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再

到“和谐世界”等,无不体现这一世界观的理念模式,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可以作为中国在世界新秩序理念发展中的重要贡献,体现出中国对世界新秩序理念的深刻思考与中国式的世界理想。[20]问题是如何把“和谐世界”理念转化为全球认同共享的知识?为此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具体化“和谐世界”的全球治理思想的基本结构,“和谐世界”的概念包括四个全球治理改革的原则,即民主化、公正和共同繁荣、多样性和包容性、和平原则。[21](P5-)概括起来的要意是,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和谐共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以平等互利共赢为指导,谋求全球经济的和谐发展;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进步。二是“和谐世界”与“共同价值”的衔接。“和谐世界”的主张和来自西方的人权、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并不存在根本的对立性,如果一味强调两者的对立,本身就偏离了“和”的要义,当然,以所谓的普世价值为准则,实行“霸权治理”干涉他国内政,也扭曲了全球治理的根基。共同价值应超越国籍、种族、民族,宗教和意识形态,鉴于西方与非西方的价值分歧和文明冲突,建构全球治理的共识性价值,应兼取、综合西方与非西方不同传统价值体系的底线价值理念才是关键。[22]三是和谐世界的全球治理理念的认同与共识。

“和谐世界”主张要转化为全球治理的知识公共产品,需要系统化的提炼、有效的经验推广。也就是说,参与国际事务的中国是“和谐世界”的倡导者和建议者,更应该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者和维护者,有效的经验和行动效应一旦形成,通过系统化的提炼和推广,倡导的理念才比较容易转化为共识性的价值。有效的全球治理一方面要求各国之间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但是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各国的多样性需求,唯一的出路还是“和而不同”,[23]这是世界相互依赖条件下多边共治基本原则,也是“和谐世界”的智慧所在。其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战略路径与模式选择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经验积累还不足,需要从整体上布局和设计参与战略。具体体现为三方面。一是国家合作模式参与,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全球治理结构必须反映这种变化,他们在推动全球治理结构改革中有共同的意愿和诉求,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应体现这种群体效应,运用G20、金砖国家峰会等合作平台,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代表性,增强全球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二是区域合作模式参与,区域合作是全球治理的必要补充,发挥中国在周边和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在实践中不断注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机制建构理念,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东盟地区论坛和东亚峰会等合作机制,推动东盟共同体顺利建成,强化中国主导或主要发起的区域合作平台,如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等,提升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能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国家主导下的多元参与。与中国国内政治体制相适应,国

家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导性行为体,但并不是唯一的,除此之外,培育鼓励次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培育以中国为基地的全球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参与模式。

四、结论

源自于冷战结束后兴起的全球治理理论,尽管存在各方面的争议,但总体而言,早期的全球治理虽然并不否认国家在全球治理的重要作用,但是理论的要义主要是强调非国家行为体自发机制在治理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和国际力量的相对均衡化和多极化的趋势增强,具有理想化色彩的全球治理理论讨论更多地转向为国家间的全球治理特别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实践行动,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或全球治理的转型成为共识性的讨论热点,改革或转型的焦点体现为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讨论上。1945年二战结束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三大支柱的创设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运行,但作为金融危机后兴起的全球经济治理概念并没有在学术上与全球治理作出清晰的区别边界,实际上,二者在目标、主体、对象上既有紧密的,也存在较为明确的边界。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作为一个源自于国际关系领域的综合性问题,无论是从研究内容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特征。其理论深化需要走上一条跨学科—多学科路径、整体性路径、多范式路径和全球关系研究路径,需要经验实证方法的引入。中国从被动参与过渡到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需要作出蕴含中国新安全观、新文明观和新发展观的国际定位;完善加入中国变量的多边主义全球治理的理论;构建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模式;通过国家合作、地区合作以及国家主导下的多元参与模式,设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战略路径

(完整版)你如何看待在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和主张。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顺之则昌盛,逆之则衰亡。 1、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捍卫者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世贸组织规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制度保障,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方愿同世贸组织成员共同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愿意帮助有需要的世贸成员落实协定谈判成果,支持最不发达国家融入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大幅提升。 在贸易方面,中国积极参与与做大全球经济贸易“蛋糕”,与贸易伙伴各得其利。 在关税方面。2018年,中国陆续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开放举措,包括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营商环境,大幅降低商品进口关税。 ·大幅降低1449种日用消费品、1585种工业品等商品进口关税。 ·将汽车 ·实现进口抗癌药全部零关税。 ·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到7.5%。 在规则方面,中国支持完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面对根本不顾别国的利益,关起门来搞贸享的根本逻辑。对此重大问题,中国交出的答案是协商、共同推进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升级换代,谋性、开放性的新型全球治理机制体系。 2、中国经济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强引擎 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驱动力,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意义重大。没有中国的世界经济将黯淡无光。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全球经济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我们主张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理念,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我们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发言权和代表性。我们积极推动构建更好的国际发展合作格局,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国际社会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努力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 3、中国方案引领全球化发展新方向 (一)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支持贸易自由化。 世界各国“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规则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战略要求”,让贸易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中国不仅要成为现行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持者,维护者,还要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全球制度建设中作出贡献。 (二)提出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开放经济

全球经济治理之构思

全球经济治理之构思 一、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有无区别的边界? 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是对应于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两个概念和术语。毋庸置疑的是,就像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重要组成部分一样,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是不可分割的,全球经济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主体和核心内容,但又不是全球治理的全部,全球治理除了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协调外,还要共同处理、解决诸如环境、能源、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各个领域的全球问题。但是,由于经济现象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各领域,要严格而又清晰地划出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相区别的边界是困难的。正因为如此,一些政治精英和学者在各种场合,比如国际论坛或者学术刊物上,很少对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概念作严格区分,甚至在同一场合同一语境交替使用。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经济治理本来就是一个缺乏定义的概念。(P16-18)比较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基本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球经济治理在提法上要晚于全球治理,二战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立是全球经济合作机制开始运行的标志,但是直到冷战结束前,超主权经济合作主要局限于发达国家,如典型合作平台G7,其范围并不具有全球性特征。冷战结束后,随着发展中大国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性经济合作的意愿、能力以及相应的责任明显增加。20世纪90年代后期成立的G20非正式部长级会议机制,意味着真正的全球经济治理开始起步。20XX年下半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G20首脑峰会的召开,标志着具有全球意义的全球经济治理的正式启动,也标志着中国正式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至此,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和术语在多种场合被广泛运用,加强全球经济治理与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被提到空前的高度。第二,从治理目标和主体来看,全球经济治理的子目标服从全球治理以人类安全、和平、发展、福利、平等和人权为宗旨的总目标,维护经济安全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收入公平从而共同塑造全球经济秩序是全球经济治理致力的目标。从一定意义来说,全球经济治理是对全球化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管理,是对市场经济失灵的一种调节以及经济运行结果不公平的一种合理纠正,是政府干预、调节和规制国内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所以在“没有政府的治理”条件下,全球经济治理的执行主体更强调各国政府的共治,特别是带有超越主权意义的正式国际组织(IMF、WTO、WB)以及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合作平台(如G20,金砖国家峰会等)。全球公民社会发挥作用的领域还仅集中在那些主权国家

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_共5页

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向纵深发展,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新兴大国的崛起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正在起引导作用。然而,什么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全球经济治理究竟面临着什么挑战?什么原因导致全球经济治理低效率运作?“中国方案”如何回应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关切?上述问题的分析对于理解或者促进未来全球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全球失衡治理合作共赢 一、全球治理的背景与挑战 虽然全球经济治理越来越受关注,但对什么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仍然缺乏统一的观点,全球经济治理尚没有一致的概念。重要原因在于全球经济治理涉及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简单地进行定义。然而,综合世界经济发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来看,全球经济治理大致包含三层要素,即全球经济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及如何治理。尽管世界各国都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但大国巨大的体量及较强的实力注定了全球经济运行通常由大国主导。这套国际规则与制度并非总是最优的,它是某一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通过自身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博弈形成的,更多体现强国的意志。 全球化能够促进全球经济更快发展,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为世界带来巨大好处,那为何当前会出现去全球化的问题呢?观察当前反全球化的相关现象,全球失衡是最重要的原因。虽然全球化为人类提供了创造更多财富的机会,但世界各国从中得到的好处却并不相同。 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化过程中受益较大,这也就不难理解金融危机以来为何发达大国更热衷于推动去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大国对中国等国商品采取更严厉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虽然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显然与发达大国在全球化中收益下降有关。2016 年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发酵突出了一体化过程中各国的权责分配矛盾问题,欧盟一体化虽然推动了欧盟经济的发展。虽然欧盟与全球化并不一致,但欧盟代表着全球化更深层次的发展,客观上也揭示了开放合作的问题所在。 二、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如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创新以遏制去全球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及业界关心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了全球化,成为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中国希望自身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经济体的共同发展,希望其他经济体能够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新理念,借此保障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共同受益,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失衡的问题。国际社会对此充满较高的期待。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与外部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中国近年来正在加速探索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通过自贸园区战略探索国内高标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自贸园区战略将着力推动制度创新,探索如何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是通过自贸区战略深化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双向或者多边开放,推动区域经贸规则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合作共赢治理体系的构建。三是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伴随着相关战略的稳步推进,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日益清晰,全球失衡的问题理论上有望从“中国方案”中逐步得到解决。

中国智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智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面对这样的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高度重视,主动谋划。中央政治局在不到一年时间两次围绕全球治理进行集体学习,提出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年来,从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到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改革到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主张和中国贡献,正为世界凝聚新的力量,催生新的变革。 中国主张,为完善国际秩序注入力量 “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 当前,世界经济低迷不振,中东乱局交替升温,逆全球化暗流涌动,既乱又变的局势给世界带来极大不确定性。“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与作用。全球治理供给落后于治理需求,根本原因在于治理理念严重滞后。 中国理念旨在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表示,在改善全球治理方面,发展中国家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越来越显著。

“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 “我们要继续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继续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 “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 “要合作而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的全球治理主张每每在双边多边平台上引起强烈共鸣。究其原因,正在于它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梦想。 中国方案,为促进创新增长指明方向 “经济全球化既带来机遇和繁荣,也带来挑战和麻烦,需要加强全球治理,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商、共建、共享。中国深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应使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 2014年北京雁栖湖畔,在中国的倡议下,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此后,中国倡导的自贸区建设多路推进,中澳、中韩自贸区协定正式生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完成。在利马APEC 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 去年12月1日,在全世界期盼的目光中,中国正式接任G20主席国。 对于杭州峰会的定位,中方深思熟虑:发挥G20引领作用,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世界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发扬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创新机制建设,打造合作平台,为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面对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源性问题,习近平主席在杭州峰会上为世界开出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中国方案,聚焦创新开辟增长源泉,着眼开放拓展发展空间,谋划联动凝聚互动合力,强调包容夯实发展基础。杭州峰会通过的《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等含金量十足的文件,

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试题及答案(下)

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下)试卷 1、世界银行的目标是使世行集团各个机构的工作以可持续的方式消除极端贫困和推动共同繁荣。 正确 错误 2、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定位基本相同。 正确 错误 3、关于亚投行的创立,美国、日本等众多国家都表示支持,并承诺愿意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正确 错误 4、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的,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 正确 错误 5、丝路基金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满足股权投资需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确 错误 6、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金份额和投票权的分配渐趋合理,明显改变了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 正确 错误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节国际收支平衡能力不足,面对全球国际收支严重失衡难以提出解决方案。 正确 错误 8、作为联合国的经济治理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往往都是无条件的。 正确 错误 9、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电文标准格式,已经成为国际银行间数据交换的标准语言。 正确 错误 10、中国应该正视TPP,并采取客观、包容的态度看待TPP。 正确 错误

11、()将于2015年11月就人民币是否进入SDR 作出决定。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 12、亚投行的法定股本()美元,分为实缴股本和代缴股本。 1000亿 1500亿 2000亿 2500亿 13、()的卡洛特水电站是中国丝路基金支持的第一个项目。 印度 缅甸 巴基斯坦 哈萨克斯坦 14、特别提款权,亦称“纸黄金”,最早发行于()。 1968年 1970年 1971年

世贸组织和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孙振宇一.世贸组织

世贸组织和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孙振宇 一.世贸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影响 贸易谈判,金融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知识产权保护,自贸区建设等等都是热门话题。世贸组织的地位和影响有其独特之处。世贸组织的三大功能:监督各个成员履行有关贸易自由化措施的承诺; 处理贸易摩擦与争端解决;谈判制定国际贸易领域的新规则。 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经济上反全球化的呼声高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贸组织的作用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突出表现在制度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工作严重滞后。 多哈回合谈判是有一个典型的例子。经过10年的艰苦谈判,80%的内容大体确定了。是不是努力争取完成这一轮谈判是各国是否致力于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的试金石。多哈回合停止不前的直接后果是世贸组织被边缘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自贸区谈判越来越活跃,对多边贸易体制是最大挑战。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基本原则受到挑战。拉米感到失落。 美国认为他们在多哈回合谈判中让步太多,没有拿到他们需要的市场准入,在农业,非农与服务贸易中没有满足他们的市场开放要求。甚至称多哈回合结果只相当美国一天的出口额。他们这样说不符合实际情况。桌面案文表面上看,发达国家让步是多了一些,比如农业补贴大幅消减,OTDs欧盟从每年1100亿美元减80%,到220亿美元,美国从460亿美元消减70% 到145亿美元。农产品关税用分层公式,发达国家最少消减54%,发展中国家最多消减36%,美国平均11.3%减到4.6%,欧盟从22.8%消减到8.9%,实际上发展中国家让步也不小:印度从112.5%消减到60.8%。巴西从35.7%降到21.8%,中国从15.1消减到11.8%。而且发达国家可以享有一定灵活性,有4%的敏感产品,可以少减,用扩大TRQ 做补偿,发展中国家可以有12%的特殊产品,平均消减10%,有5%可以免检。 ●非农谈判发展中国家让步更多一些。采用瑞士公式消减关税,系数8与20,(灵活6.5%,7.5%免减)22,(灵活5%,5%免减)26(无灵活性)不等。按这一公式消减结果:美国从3.95%减到1.9%,欧盟从4%减到2.1%,实际上对贸易影响并不大,而发展中国家消减幅度大得多:印度从43.9%减到15%,巴西从29.8%降到13%,中国从9%减到6%。但美国人坚持认为还不够,要求参加部门减让,美国要求化工,电子,机械等等部门实行0关税,中国,印度,巴西都必须参加。香港部长授权是自愿参加。美国人实际上是得寸进尺,漫天要价。最后在SSM上破裂,部门协议美方后来反悔。最后大家都表示如果所有都能接受,也可以吞下结果,只有美国坚持不同意。这与美国国内政治有关,美国大使称多哈结果只相当美国一天的出口额,我问他:你们要几天的出口额?两天雄心水平增加一倍。他以后再也不提此事。 ●中国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作用十分明显,吴仪指示:不当领头羊,不当绊脚石。当头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有代价,巴西在2008年7月是个教训。参加部长会,大家看到的是大会发言,其实主要的成员部长主要精力在小范围磋商,大会发言排1-2个人去听一听,小范围会谈往往到深夜,真刀真枪。所谓绿屋会。有20-30个有代表性的成员参加。此外成员之间私下沟通非常重要。成员们有许

全球经济治理_新挑战与中国路径_陈东晓

先领域和节奏步骤,以G20和地区机制建设同步推进为抓手,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包容、有效。 〔关 键 词〕全球经济治理、G20、中国外交战略 〔作者简介〕陈东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17)1 全球经济治理是全球治理网络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主要领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全球经济治理遭遇前所未有的复杂而严峻的局面。与此同时,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作用的期待也不断上升。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落下帷幕,为世界经济如何走出低迷、走向包容与可持续发展描绘了新蓝图,也为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经济治理确立了新的历史方向。面对当前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复杂的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中国只有进一步顺势而为,统筹兼顾,才能突破各种制约,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中发挥更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国际问题研究》2017年第1期 一、全球经济“四难”与治理的“四化”挑战 世界经济运转状况可以用四个指标衡量,一是经济增速与效率,二是经济系统安全与稳定,三是社会分配公平,四是环境可持续。当前,全球经济“四难”并存,且呈现相互关联和叠加的局面。 一是经济增长总体乏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态势疲弱,总体在年增幅3%的区间徘徊,全球投资与贸易活动趋缓,危机前全球贸易数倍于GDP增长的态势不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源于供需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需求方面,由于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衡、全球人口增速下降以及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增强等,全球有效需求不足。供给方面,技术创新缺乏突破性进展,全球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脱实向虚,抑制了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从国别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结构性改革瓶颈,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1] 二是经济体系脆弱不稳定。经济自由化、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到全新阶段,国家间相互依赖不断上升,科技创新在为人们带来更多财富、知识和机会的同时,也加剧了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第一,全球金融市场自由化进程波动性加大,但金融监管措施仍主要针对事后危机管理,难以有效避免金融危机。[2]美国整体实力虽有所下降,但依然凭借其美元绝对优势地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货币政策,增加了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外溢影响。第二,全球中产阶级人数扩大以及互联网等社交媒体的普及,促使个人权利意识普遍觉醒,加之社交媒体舆论场的偏激和无序易引发社会舆论的极化,可能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社会动荡。[3]第三,国际地缘政治矛盾和冲突风险上升,各种宗教极端思潮泛滥,自然灾害、传染病等频发,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1] The 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Spillovers amid Weak Growth,” January 2016. [2] James M. Boughton, “Stabilizing International Finance: Can the System be Saved?,” International Finance, Vol.2, September 2014, pp.5-7. [3] 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扩散,推动人类社会加速步入所谓“后真相社会”。信息的碎片化、偏激化、虚假化加速蔓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如何管理社交媒体对社会舆论、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巨大冲击。“Art of the Lie,” The Economist, September 10, 2016;王文:“Web 2.0时代的社交媒体与世界政治”,《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

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试题及答案上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正确 错误 2、区域经济治理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 错误 3、自1999年起,我国积极参与所有G20峰会,广泛开展经济、外交活动,并在国际金融建设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改革上作出了应有贡献。 正确 错误 4、目前,机制化的G20可以完全破解全球经济治理的困局。 正确 错误 5、二十国集团(G20)成立于1999年9月25日,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 正确 错误 6、虽然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内部差距悬殊,但是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仍像统计数据显示的那样超群。 正确 错误 7、现有国际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是G20面临的困境之一。 正确

错误 8、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 正确 错误 9、联合国千年目标所说的普及小学教育是指,确保不论男童或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初等教育课程。 正确 错误 10、G20在成立以来就成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核心机制。 正确 错误 11、下面国际组织中,哪一个不属于全球金融治理组织?()。 世界银行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12、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为()。 15% 20% 25% 30% 13、1992年,在()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155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巴黎 日内瓦 哥本哈根 里约热内卢 14、中国凭借自身(),在G20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日益强大的国家实力 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 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不断增加的贸易总额 日益强大的国家实力和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 15、自()起,G20每年举行两次峰会,这也标志着G20的机制化。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16、二十国集团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该集团的GDP占全球经济的()。 70% 80% 85% 90% 17、二十国集团成员的贸易额占全球的()。 70% 80%

《当前全球治理存在哪些困难》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期两天的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2018年12月1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闭幕,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以“为公平与可 持续发展凝聚共识”为主题,主要讨论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数字 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和气候变化等议题。 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宣言》。宣言承认在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各国增长欠缺均衡,下行风险犹存。宣言关注贸易问题,并重申运用所有政策工具以实现强劲、可持续、 均衡和包容性增长,通过对话和行动增强信心、抵御风险。阿根廷总 统马克里在峰会闭幕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G20领导人峰会机制启动10年后,已成为一个“对话与合作的共同空间”。作为此次G20领导人峰会的主席国,阿根廷的责任就是促使各方“达成共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通过协商达成协议。马克里同时强调贸易和开放的重要性,他还呼吁“每一个人都继续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 (摘编自《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呼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材料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积极参与G20这一多边机制的政策协调,对控制金融恐慌和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金融危机逐渐平息后,G20峰会更多着眼于如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 治理,中国就此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和主张,与世界共享中国智慧。 在2013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峰会上,中国提出“发展创新、增长联动、

利益融合”等理念。在2014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峰会上,中国提出“创新发展方式”“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等主张。在2015年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上,中国强调“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推 动改革创新”“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建议。2016年,中国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杭州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有力推动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被誉为G20合作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充分体现了中国对G20合作的全力支持与贡献。2017年的德国汉堡峰会延续落实了杭州峰会的 诸多共识。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国际法教授埃万德罗·卡瓦略指出,正是中国 等新兴经济体的突出作用,让G20愈发成为一个更适合应对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平台。深化改革,大开放,全力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 易体系,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举办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促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推动经济全球化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2013年至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未来1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24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2万亿美元境外直接投资。在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坚持扩大开放、支持多边主义、全力推进南南合作,在各方面为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摘编自《G20峰会十年变迁中国印记愈发鲜明》)材料三: G20之所以能够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因为G20

全球治理与方案

全球治理与方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向纵深发展,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新兴大国的崛起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正在起引导作用。然而,什么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全球经济治理究竟面临着什么挑战?什么原因导致全球经济治理低效率运作?“中国方案”如何回应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关切?上述问题的分析对于理解或者促进未来全球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全球失衡治理合作共赢 一、全球治理的背景与挑战 虽然全球经济治理越来越受关注,但对什么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仍然缺乏统一的观点,全球经济治理尚没有一致的概念。重要原因在于全球经济治理涉及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简单地进行定义。然而,综合世界经济发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来看,全球经济治理大致包含三层要素,即全球经济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及如何治理。尽管世界各国都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但大国巨大的体量及较强的实力注定了全球经济运行通常由大国主导。这套国际规则与制度并非总是最优的,它是某一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通过自身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博弈形成的,更多体现强国的意志。 全球化能够促进全球经济更快发展,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为世界带来巨大好处,那为何当前会出现去全球化的问题呢?观察当前反全球化的相关现象,全球失衡是最重要的原因。虽然全球化为人类提供了创造更多财富的机会,但世界各国从中得到的好处却并不相同。 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化过程中受益较大,这也就不难理解金融危机以来为何发达大国更热衷于推动去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大国对中国等国商品采取更严厉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虽然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显然与发达大国在全球化中收益下降有关。2016 年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发酵突出了一体化过程中各国的权责分配矛盾问题,欧盟一体化虽然推动了欧盟经济的发展。虽然欧盟与全球化并不一致,但欧盟代表着全球化更深层次的发展,客观上也揭示了开放合作的问题所在。 二、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如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创新以遏制去全球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及业界关心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了全球化,成为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中国希望自身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经济体的共同发展,希望其他经济体能够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新理念,借此保障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共同受益,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失衡的问题。国际社会对此充满较高的期待。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与外部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中国近年来正在加速探索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通过自贸园区战略探索国内高标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自贸园区战略将着力推动制度创新,探索如何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是通过自贸区战略深化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双向或者多边开放,推动区域经贸规则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合作共赢治理体系的构建。三是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

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治理及其教训

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治理及其教训
作者 :  庞中英 摘要:本文试图从实践史和思想 史的角度,回顾、总结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治理” 的若干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关键词:1945年全球 经济治理经验教训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1)02-0001-08

人们对“全球治理”问题存在着不少误解, 甚至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觉,认为在全球层面真的存在着一个由不同于国家治理的
“世界政府”,或者事实上的“世界政府”(即全球性的“中央”权威),行使对世界事务的管理。如若存在这样的理解,则这只是关于世界秩序的设想,并只存在于思想史中。在实践上, 这样的构想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也难以实现。但是,从二战结束至今六十多年中的世界经济,不同于历史上的世界经济,是受到管理的。谁在管理世界经济?不是“世界政府”,而是 各国政府,尤其是占据了国际体系权力高地的大国政府。所以,我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全球经 济治理,指的还是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调控。这里的国家,指的是单独某个国家,也指的是若 干个国家的联合。国家单个或者集体到底如何管理世界经济?过去六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表明, 国家和国家的联合是通过一系列的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来调控、治理世界经济的。
这些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一般被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正式的、全球多边的国际规则和制度 性的安排,它们试图使世界经济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使参加这些规则的国家都按照规则办事、受到规则的约束。例如1947年于古巴哈瓦那签订的关贸总协定(GATT)和冷战结束后取代 关贸总协定的世贸组织(WTO)即为此类。第二类是非正式的、只有数个国家参与的国家集团机制,参与国通过一定的机制和安排,磋商和协调它们之间的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诞生 的“七国集团”(G7)就是这样的机制。第三类是地区性的经济治理,即在某个地区(指世界性 地区或者世界性地区的次地区),邻国之间实现经济整合和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和谐化与自由化。由此可以得出本文的中心问题是:我们到底能从过去的国家为主的全球经济治理中汲取什么 样的教训?

一、历史关键点上的全球经济治理

有 一种文章是在“汲取教训、总结经验”。虽然这类文章很重要,但是把握历史、对历史进行正 确的或者相对正确的解读并非易事。冷战结束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经济成为历史 上最为复杂、最为庞大、最为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世界经济是受到国 家政府治理的。其中一些关键因素需要充分注意:(1)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心性。从二 战结束到1971年,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其实只是在“自由世界”代表的半个地球)中具有中 心性。但是,这个中心性一样有着兴衰的过程。“华盛顿共识”是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中心性 的反映,但“华盛顿共识”也走过了一个沉浮的过程;(2)“发展中国家”――二战后“新独立”国家开始陆续的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在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达到一个高潮,冷 战结束后,这一要求暂时处在“低谷”。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再次要求重建国际经济秩序;(3)“冷战”(意味着世界经济分裂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冷战的终结”(意味着世界经 济有可能重新一体化)和“后冷战”(意味着世界经济重新一体化)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影响 了世界经济治理;(4)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独特的大国,如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开始加 入并影响全球化进程,这成为西方(尤其是西方市场)眼里的“新兴经济”。这些新兴经济在外 交上也开始进行协调,甚至合作,西方把这种现象解读为是对原来的美国和西方在全球经济 治理中地位的挑战;(5)由于自由化、市场化、金融化和放松管制,真正主导世界经济的并非 单个国家,而是以西方和一些非西方国家为基地的跨国公司。
为了总结全球经济 治理的经验教训,首先,我们需要对当前的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做个简要的判断:第一,这 是一个高度复杂相互依赖的世界,世界存在的问题不仅是传统的“国际问题”,而且也是超越 国际问题的“全球问题”(全球范围内的共同问题)。第二,尽管美国的权力超一流,但还并 存着一系列的其它权力上的世界大国(不管是“旧的”还是“新兴”的),这是一个既非一厢

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新特点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机遇

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新特点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机遇 (2013.02)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球治理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是中国官方对于全球治理问题的最新理论概括和战略判断。其中至少透出几个最关键的要点:其一是中国官方第一次在最高文件中以“全球治理”取代了“全球经济治理”,表明中国不再把全球治理限定在经济事务领域,它涵盖着经济、政治、安全、社会和其他新领域的全球治理内容;其二是中国官方文件也是首次使用“全球治理机制”的概念,这表明全球治理不只是一种外交事务和世界现象,而且是一种机制和制度,它是世界秩序的另一种表述;其三是这种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也可以说“全球治理”正在从“西方治理”转型为“西方和非西方的共同治理”,这种变革不仅关系到国际体系的发展趋势,而且影响到各国的国内治理理念和制度安排。仅仅从这些初步理解来看,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治理机制变革的重要推 动者,这个转变的战略内涵和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全球治理是全球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大国既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又是国际体系权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它们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符合世界大势的客观进程。在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低迷状态,难以提供全球治理公共品的背景下,新兴大国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治理的重要特点之一。同时,新兴大国在全球治理不同领域的能力发展极不平衡:全球经济治理走向深入,全球安全治理陷入僵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具体化阶段。中国需要与其他新兴大国在全球治理各领域发挥各自特长,协同作战,互为补充。 为了抓住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历史机遇,这里对新阶段的特点稍作分析: 一、西方主要经济体仍处于低迷状态,国际宏观经济协调机制明显削弱 全球经济已经连续四年增长减速,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大大增强。本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上,发达经济体内部、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援助国与低收入国家之间政策目标充满矛盾:确保增长优先,还是以财政整顿为重点;通缩风险大,还是通胀对未来经济更有害;是接受或增加外来援助以渡难关还是抵制或减少财政援助以图自保?这些宏观政策 目标分歧,严重削弱各国内部宏观调控机制的有效性。2012年

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_张殿军

国际制度话语权,主要是指主权国家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围绕与国际经济政治制度密切相连的国际事务等发表意见的权利。它主要包括对国际制度的定义权。对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以及对是非曲直的解释权和评判权。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立足中国现实、放眼世界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和要求。自觉、主动地贯彻落实这一战略部署和要求,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有利的国际生态环境。 1.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崛起的现实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自1978年以来,我国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和影响相比以往更加全面和广泛.在全球经济治理的改革中扮演的角色也更为积极和主动。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和地区合作倡议,与之相伴的是“中国的话语”也开始逐渐走出国门。在处理一些重大国际经济事务时享有越来越多的定义权、控制权和主导权,我国长期以来在国际秩序中所处的“沉默的他者”的话语处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我国的崛起也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恐惧。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方面以历史上“国强必霸”的逻辑为依据大肆散布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歪曲、丑化我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联合自己的西方盟友和国家制定新的排他性的国际贸易规则,如TPP、TTIP,妄图以此提高中国参与全球自由贸易的经济成本,压缩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收益空间。 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对全球经济治理架构的全面参与。而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必须积极谋求与我国实力相称的国际经济制度话语权,强化全球经济治理中中国国际制度的参与能力,才能提升我国的国际制度话语权,才能突破西方国家对华议程设置的框架和羁绊,消除或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与误读,在国际社会中塑造起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从而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营造有利的国际生态环境。 2.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我国国际治理能力的需要。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将世界各国连接成为一个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层出不穷的全球经济治理新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世界各国若不采取集体行动,以合作共赢的方式为国际经济治理提供全球性的公共物品,如国际经济治理制度,那么这些问题将不可避免地会“外溢”、发酵为全球性经济风险,从而反过来威胁世界各国的经济安全。由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迁的方向既影响着不同国家之间利益的分配,又决定着全球经济治理架构的未来形态,所以,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来。以期通过国际经济博弈在全球经济治理议题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使其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 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 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文/张殿军 一、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 的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意义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6 求知/月刊2016/3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世界,全球化催生了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所指对象众多,西方大国在引领全球创建全球治理机制与解决各类全球问题时,面临很大难关。随着中国崛起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也日益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关键的战略机遇期,有必要探讨新形势下中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全球治理中积极有为,贡献中国力量、发出中国声音、讲出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 一、全球化催生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并逐渐达到了影响全人类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地步,并且这些问题靠传统的各国的治理方式已经解决不了需要通力合作,因此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得全球治理成为了各国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全球性问题主要分为几大类:第一是全球安全问题。核武器扩散问题是目前最受重视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围绕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各国之间都进行了紧密的协商与合作。第二是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也是各国较为关心的话题,并就气候变化问题还提出了“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对各国的责任与义务进行了划分。第三是全球经济的问题。近些年来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各国深受其害。第四是跨国犯罪的问题。第五是人权问题。全球化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负面效应,而这些问题也只能通过全球治理来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如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恐怖主义、国际经济问题、跨国犯罪等全球性的问题对人类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各国合作开展全球治理已经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机遇与挑战 现阶段,中国面对关键的战略机遇期,为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与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了营造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并积极与各国实现战略对接,并实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希望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形象、发出中国声音、讲出中国故事,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展现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就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国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在全球治理中,中国面临着很好的機遇。第一,尽管发达国家仍然主导着国际经济秩序和全球治理,但新兴经济体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开始参与全球治理的顶层设计并在主要治理机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全球治理体系正需要变革,而西方大国在过去也未能提出系统且有效的治理方案,甚至最近美国特朗普的上台使得出现了逆全球化的现象,而这都给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第二,随着新世纪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综合国力已经显著提升,中国的崛起也给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很强的实力。第三,参与全球治理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彰显大国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作为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