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游戏精神

论游戏精神

论游戏精神
论游戏精神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可能对身旁堆积如山的变形金刚、遥控汽车不屑一顾,偏偏对一块泥巴玩性大发;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唱着儿歌帮妈妈洗衣服,把一只袜子揉了又揉,嗅了又嗅,完全是一副自得的模样。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身旁的事物没有价值判断,只凭兴趣挑选;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不会感到任何压力,完全只是享受,“对孩子来说,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工作”(卢梭语)。可以说在儿童时期,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是“游戏时间”,游戏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必需也是一种必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性的增强,人就逐渐被一些道德、规矩、纪律封住了“玩穴”,变的唯唯诺诺、斤斤计较、怨天尤人,那种童年的游戏精神荡然无存,以至于身心疲惫,觉得自己在社会压力之下有点陷入“苟延残喘”的境地。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人无须成熟,把心理年龄保持在儿童阶段就能获得快乐,而是说成人也应该有一种成熟的游戏精神,我们不该坐等生命僵化、风化,而应该学会玩乐,善待生命,使之鲜活。

古时的庄子“乘物以游心”,晋代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近、现代以来更有很多懂玩、敢玩、会玩的人,并且他们都称得上是智者。无一例外的,他们身上都有一种飘逸的艺术气质。

艺术对于成年人恰恰类似于游戏之于儿童。但成人则须将生活与艺术分裂开来,在俗世中奔波以求安身立命,在艺术中探索以求心灵宁静。完全投身生活未免拘泥刻板,整个寄情于艺术则会虚浮浪荡。二者又互为因果:阅世愈深,感悟就会愈强;而艺术又会让生活变得通达、开阔和发散。

如果说艺术离普通人稍远,那么游戏就离普通人很近,而一种健康的游戏精神就显得必不可少。

首先,游戏是一种自我协调而非自我放纵。“游戏人生”的态度是对虚无的认同与附逆。此时,生命的主动权已不在自己手中,而任由自己在虚幻的气氛中随波逐流,其结果很可能不是“我游戏了人生”,而是“人生游戏了我”,即被生活甩出了正常的轨道,而不得不厕身于社会的边缘。其实,游戏精神应该是一种人格的觉悟,它有一个恒定的立足点,有一个火热的生命动力装置,它会让周围的一切因为自己而生动起来,而不是任有周遭的阴冷将自己凝固。如果生命过于紧张,它就是一种快乐的释放和发散,而不是停顿下来就要陷入寂寞和空虚;如果生命过于松弛,它就是一种自然的收缩和聚集,而不是突兀的迸溅和爆发。可以说,游戏是肉体和精神的缓冲地带,它带来抚慰、放松和激发,而不会使人掉入任何一个极端。

所以,游戏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协调,并厌弃各种方式的自我放纵。

再者,游戏是一种自我体验而非“作壁上观”。何谓体验?那就是以身躯体之,以血肉验之,它强调的是自我的参与。我不反对人会从他人的游戏中得到快乐,但这种快乐从来都不是真切的。比如我们常说的“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读书是一种旁观,而行路就是体验。许多人都有旁观的雅致,却无参与的勇气。是恐怕别人的嗤笑,说自己不务正业、“玩物丧志”,还是畏惧浪费时间、虚掷生命?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被“大事”、“正经事”、“紧急事”束缚的太久了。天天看别人的脸色,而不知道自己的脸色已经变得蜡黄苍白。从这一点上来说,游戏甚至变成了自我的寻找和救赎。我觉得游戏是对时间最正当的利用,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羞羞答答。说得更为极端一点,生命就是用来“浪费”的啊。能够从俗务中拔身出来,又能向游戏中投身而去,这本身就是力量的展示,敏捷的炫耀,智慧的操练。

第三,游戏是一种人生至境而非生活点缀。小时候,老师教导我们:“学要学的高兴,玩要玩的高兴”,似乎要我们把“正事”和“游戏”分开,而且我们也看到往往是那些最会玩的人学习也最棒。难道是他们真的把学习与游戏分开了吗?我现在思考的结果是,不是。恰恰是他们把一种游戏精神注入到了学习中,那时一种全神贯注般的热忱,是精神的极度兴奋,是自我潜能的巨大释放。这些人也往往有一种孩童般的“真”。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种人,别人视为重负的事情他就能举重若轻,谈笑间一挥而就。我本人最怵数学,初中时一位数学老师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解题时的那种兴奋完全是一种享受,一瞬间,枯燥的数字也有了艺术的神韵。其实我们已经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要不要把所谓的正事和游戏分开?如果你将一种真正的游戏精神注入工作,就不必为此而烦恼了,那个时候,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工作”。

从人生过程看,天真烂漫的少年是游戏的自发阶段;风发洋溢的青年是最应该玩的、最应该出去体验这个活生生的世界的时候;立业之后,生活可能会归于平淡,是该将游戏散入生活的时期。

从国民性格特征上来看,我们可能是一个最不会玩的民族,一直以吃苦耐劳著称。比起某些年轻又会游戏,宣称之所以工作就是为了游玩的民族,我们这个号称“龙的传人”的古老群落,是不是也该“聊发少年狂”,去江河湖海里遨游一番了?

在我看来,游戏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和趋向,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境界,是一种人格的力量和激情,每个人都不该忽略它,轻视它。否则,那就是太不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了。

团体心理游戏大全

团体心理游戏大全 1、撕纸 游戏规则:请所有同学按我的口令做,大家不可以向我提问。1把纸张水平对折折叠、2把纸张垂直对折折叠、3撕下折叠过纸张的一个或多个角后继续下一个指令、4把经过多次折叠和撕角处理的纸张展开,与临近的参与者做对比,看最终展开来的纸张平面的几何形态是否相同或相似并把结果报知主持人以便统计结果来阐述问题。 点评:大家觉的很奇怪,相同或相似的怎么这么少,怎么是五花八门的啊,为什么呢,问题出在哪里了呢,首先我的指令肯定不会错吧,我们听的很清楚所以不会听错,然后我们是不折不扣的按指令执行的,但同样的前提下结果怎会不一样呢。其实问题就出在我们每个人对指令的理解上了,听到同样的指令,但每个人对同样的指令理解不一样就会出现我们看到的结果。个人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人,即便是思维方式绝对相同的也没有; (2)每个人社会背景不同; (3)每个人文化背景也不同; (4)每个人观念不一样; (5)每个人习惯不同。 还有其他诸多因素,所以才会产生这种指令畸变事故,引申大一点就是即便是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同一个物,亦或是众所公认的真理和公理,不同的人对其的理解和评价都不会是一样的。 启示: A 与人沟通或交往时,如果能换位思考问题,能站到对方立场上想问题,则你很容易和对方达成共识; B 如果双方的感受能使彼此感同身受的话,则沟通是成功的; C 当一件事不能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的话,让事实说话吧; D最重要的启示,一个完美的团队,其灵魂应该是所有成员彼此产生的“默契”感。而默契应该是长期通力合作培养出来的。 2、数字传递 游戏前的准备,讲师:

来,各位轻松一下,各组排成一列,后面向前面的捏下肩膀,1234,2234,3234,4234停。再换个动作敲一敲,双手合掌,要专业一点啊1234,2234,3234,4234好停。向后转!手搭上去,现在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啊!好,来捏一捏,来,1234,2234,3234,4234,停;换个姿势,敲一敲1234,2234,3234,4234。好,停!转过来,看着我。 游戏规则: (1)这个游戏纪律非常严格也非常重要,我现在宣布纪律:从现在开始,每个人不可以讲话。一有人讲话,所在组游戏即告失败。等我把游戏规则说完以后会给大家讨论及提问时间。 (2)先每组选派每组一名组员出来担任监督员,监督员出列;你们的任务是监督其他小组游戏时是否违规,游戏中一旦有人违规要立即大声向我汇报,如不举报被我发现,将扣除你所在小组分数。(讲师分派监督员到非自己小组的任一组) 游戏内容: (1)我给队列最后一位同学一个数字,通过按摩中的仅有两个动作“捏”与“敲”传递给前一个人,从而传递到队列的第一个人,传递中不可发出任何声音,不可以回头,否则视为游戏失失败。观察员注意:各组数字传到哪,你必须跟到哪。各组传递结束后,举手示意,观察员3秒内递上纸如笔,答案写在观察员的纸上。观察员得到答案后站在原地不动。游戏时间3分钟。时间到后,我会宣布立即停止。注意此时仍不可讲话,我会请观察员向大家报告你们各组的答案。 (2)好,现在给4分钟给各个小组准备讨论如何传递到位。 (3)讨论时间,请各就各位,观察员带好纸笔到位。游戏开始了,请严格遵守纪律,不可以再讲话。 讲师:请各组队列最后一位上讲台来看数字,第1次数字“0”;(成功的组计5分) 等队列最后一位回位后,讲师宣布计时开始。第一次游戏结束后让大家总结没有成功的原因(代表发言),下一次游戏前给2分钟再讨论如何完成游戏。 第2次的数字是“900”。游戏结束后总结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下一次游戏前给1分钟时间讨论如何完成下一次游戏.(成功的组计8分) 第3次的数字是:0.03.(成功的组计10分) 点评: (1)“0”,不成功,说明大家考虑得还不够周全,事先没想到有0,说明计划的周密性不够; (2)“900”控制力不够。控制力,你如果发现前面的人传错了,你们小组有没有什么纠正措施。如果后面的人看到前面的人传错了,则赶紧捏一下。说明出现了紧急情况。所

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7-03-23T16:07:32.070Z 来源:《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2期作者:马莉 [导读]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身上存在的一种游戏天性,就是“玩”的精神。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幼儿园257091 一、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身上存在的一种游戏天性,就是“玩”的精神。游戏中儿童是完全自由的、是无拘无束的,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主地活动。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是指蕴含在文本中的,通过幼儿游戏的外在特征传达出的、暗含幼儿审美追求,使他们的诸多愿望能在阅读过程中得以达成的文本精神。 1.游戏活动 (1)游戏。游戏是一个古老的文学话题, 在十八世纪, 康德就已经认识到了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游戏,就一般涵义而言,是指一种与工作相反的、满足人的娱乐、享受欲望的行为,如游玩、嬉戏等,它具有自发、自由自在、愉快、非功利性等基本特征。游戏尤其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2)游戏与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游戏对幼儿的意义尤为重大。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幼儿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喜欢游戏是幼儿永恒的天性,也是最初儿童心理的直接显现,在儿童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阶段最适合并最能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活动。 2.游戏精神的诸种内涵 (1)游戏精神的本质。在中国,班马是较早关注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的理论研究者。他在1984 年首次全国儿童文学理论讨论会上提出探讨有关“游戏精神”的话题。他是从一个比较宽泛的角度去阐释“游戏精神”的。内容涉及到儿童生理学、儿童心理学、人类文化等诸多方面。(2)游戏精神的诸种内涵。“游戏精神”这一概念在儿童文学领域中有三种内涵:即儿童形象所具有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具有的“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作家具有的“游戏精神”,尤其是前两者常常为研究者所混淆。很多儿童文学研究者常从儿童形象的“游戏精神”不自觉地滑入到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上去,或者是从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很随意地转到儿童形象的“游戏精神”上来,更多的则是将两者混杂不清,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文学领域里“游戏精神”还指儿童文学家的一种创作心态或思维特征。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正是游戏性心态得到了特别发展的作家。许多经典的游戏文本的成功之作正是作家在这种游戏性的写作状态下产生出来的。 二、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 1.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作品的表现 (1)儿童文学善于表现儿童纯朴稚气的心态。皮亚杰认为,儿童(尤其是低幼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思维,为“自我中心的思维”。这种不同于成人的思维,在成人看来,是稚气十足的,但正是这种思维使儿童能轻易地进入游戏的境地,注重事件的过程中的乐趣而不注重事情的结果,使他们憨态可掬、使他们的生活妙趣横生。(2)儿童文学善于表现儿童生活的游戏行为。儿童文学善于表现儿童日常生活的游戏行为,如儿童随心所欲自由的行事,甚至是胆大妄为的举动,都在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在儿童文学作品《小鹰的一个星期天》中,小鹰在星期天跟着伙伴一起上山采野果、挖鸟蛋。锁柱的星期天是去捉小兔(《锁柱的星期日》)。它们都充分表现了儿童生活的游戏行为。 2.儿童文学的遗传基因是“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先天具备的一种特性。在它的源头—民间口头文学中,它传承了娱乐的性质。而与儿童的紧密联系更使它沾染上最纯真的“游戏”品格。 (1)儿童文学继承了民间文学中“游戏”的娱乐性。儿童文学的源头是民间口头文学,而民间文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娱乐性。民间流传下来的童话和儿歌是继承这种娱乐天性的典型文体,在它们中大量保留了这种以娱乐为目的的“游戏精神”。(2)儿童生活的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价值取向。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是沾染儿童天性的最纯真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文本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是幼儿生活中游戏精神的洋溢,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写照。(3)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是对儿童生命的讴歌。具有“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善于描画孩子的这种异乎寻常的活力,也善于用这种活力感染幼儿。懿仲所写的《月下的傻孩子》这篇故事很有童趣,淳朴的语言折射出一个幼儿的天真、幼稚,是对幼儿生命的讴歌。 三、幼儿成长过程中自身发展的特点 1.幼儿生活以游戏为主。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幼儿期是其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的体力健壮,骨骼和肌肉较前坚实,基本动作有一定的发展,手的操作能力加强。他们有活动的需要,认识探索周围世界的需要。游戏是一种较松散的活动,既能适应儿童的需要又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 2.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幼儿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幼儿的日常生活、教学、游戏和其他活动中要呈现具体形象的事物。游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幼儿在游戏中自由的活动,感受文学作品的乐趣并易于在游戏中受教育,有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认知等方面积极有效的发展。 3.幼儿善于模仿,能在模仿中进行创造。幼儿好模仿,儿童文学作品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特点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模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成长,体验乐趣。幼儿模仿的同时还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再造新形象,创造性地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在愉悦的情绪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假想中反映现实生活,解决了幼儿的矛盾,推动幼儿心理的发展。

摘要简介-KW--儿童游戏精神

1、论儿童游戏中游戏精神的衰落评论推荐 黄进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学刊》 2003年第9期 摘要: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儿童游戏一直被认为是最纯粹的游戏。然而在现代社会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儿童游戏精神却面临衰落:知识和规范教学将游戏驱逐出了教育的领域;商业利益殖民了游戏的乐园;电子玩具控制了儿童的身体和心灵。儿童游戏精神的衰落现象值得教育者关注。 2、论儿童的游戏精神 丁海东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1卷第1期 摘要: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 3、论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王金禾 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冈483000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要拔动孩子们的心弦,使他们看了能产生一种愉悦的亲切感,游戏精神就应该成为儿童文学最永恒的精神、最重要的美学个性和品格。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16卷第2期

4、简论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 俞义 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沈阳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5卷第6期 摘要: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批评界已开始注重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大体包括自由性、愉悦性和想象性。这也昭示着只有具备“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摆脱“载道”的单一目的,从而使儿童文学步入健康、乐观进取而又充满朝气的广阔空间。 5、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自由本质宋芸芸 宁波大学基础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10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卷第1期 摘要:儿童文学需要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形成人类审美态度的由来。游戏不仅是幽默美学的深层根基。也是怪诞美学的深层基础。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更多地体现自由性和幻想性。文章探讨了游戏精神的内在实质并提出了目前中国儿童文学更应注重文本性和娱乐性。 6、游戏精神的缺失:幼儿园教育中的反游戏精神批判黄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 摘要: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存在方式。以“自由”、“和谐”为内涵的游戏精神,与现有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幼儿的被动性”、“教

论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7702860.html, 论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 作者:曾嘉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7期 一、民间传统游戏在现代体育活动中的现状 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方便”“美观”成为教育实施者在选择体育游戏操作材料的一大主流。能用钱解决的,绝不浪费时间去亲手制作,因为买来现成的操作材料一般都颜色鲜艳,美观、上档次。说到上档次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追上时代步伐,而民间传统游戏的操作材料大多源于生活,取于生活,在外观上有停滞不前的尴尬状况,为了迎合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环境的现代化追求,很多新兴的体育游戏项目和操作材料应运而生,传统的东西就渐渐被取代了,在目前的幼儿园体育项目中已经很少见到传统的元素在里面,这就是目前的现状。 二、民间传统游戏如何融合在现代教学中 传统游戏已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人的意识不强 不清晰丢失的东西其实是很重要的,大部分人都在门外看着结果,并总结为这一趋向就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孩子的意识以及习惯都是靠社会、家庭和幼儿园老师的引导,现在教学中传统的影子越来越少,很大程度是教师们没有要传承的意识。想要把民间传统游戏融合在现在教学中,首当其冲的是要对教师的培训了,教师知道怎么玩之后,孩子自然就会掌握并喜欢。 (二)新兴道具的冲击 玩具厂家的竞争,让其在生产中不断开发新型玩具,以“大”和“多”给幼儿视觉冲击,比如,大型的滑梯组合和色彩鲜艳的海洋球池等等,在幼儿园中,所有孩子都喜欢去大型滑滑梯玩,够大、够高、够刺激,而幼儿教师也喜欢组织幼儿到滑滑梯区域,因为不用过多的组织、口令、以及规则的说明,孩子也可以很开心;把孩子带进海洋球池中,孩子可以在海洋球中玩上一上午。但是这些器械、这些操作道具,对《指南》中明确提到的幼儿动作发展中的目标 1“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目标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和目标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这3项幼儿需达到的目标并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而新兴道具的使用要结合我们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即教育,所以不能浪费任何一点时间,我们的主体是幼儿,目标是为幼儿发展得更好,所以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思考怎样才能提供很好的环境给幼儿学习和锻炼,如果民间传统游戏能继续在现代体育游戏中出现,就能做到很好的融合。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二是让教师喜欢上玩民间传统游戏。三是发觉传统游戏的多种玩法。

团队合作心理游戏

热身游戏 一、抱团游戏 所有人围成一个大圈,当主持人喊数字,当几的时候几个人抱在一起,落单的人受惩罚。 这是小时候的游戏了,但是活跃气氛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之前预备的惩罚箱,写好了一些有趣的惩罚,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同时一定的肢体接触也令人和人之前不熟悉感消失。 二、心有千千结 1、十人一组,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拉着手转圈,在转圈的过程中熟悉旁边的人,所有人记清楚自己旁边的人是谁。 2、所有人交换位置,原则是自己的左右边跟刚才一定不能相同。交换完之后依然是一个圈。 3、站在原地伸出双手,拉住最初旁边人的手,左手和右手千万不要拉错了,形成千千结 4、大家齐心将结打开,在这个过程中拉着的手不允许分开,看那一组先解开千千结 5、感悟分享:沟通合作领导者发散思维 这个游戏是非常常用的一个热身游戏,效果非常的好。之前在准备这个游戏的时候一直没有找到一个非常详细的操作方法,于是就写在这里,希望对也想做这个游戏的人有所帮助。 十个人是常用的人数,十二三个做起来也很好,但人太多就不太容易做了~太少的话就不太好玩了。 合作游戏 三、食指抬人 游戏过程 1.请组员猜测:多少个人可以仅用自己的手指合力抬起一个人? 2.选择一个志愿者以及11个人。 3.主试交代游戏规则:注意安全,离桌子5厘米,离地即为成功。 4.实验。 5.再选择两名志愿者:体重较轻的和体重较重的。 6.挑战赛:每组选择抬起志愿者的人数,进入挑战,若挑战不成功,得分为0;若挑战成 功,标准人数抬起为1分,每节省一人数加一分(标准人数为11人)。挑战赛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抬起体重较轻的志愿者,第二阶段:抬起体重较重的志愿者。在每一步中,有两次挑战机会,以最好成绩作为其阶段得分。最后,将两阶段的得分相加作为其最终得分。

团体心理游戏大全

学校团体心理游戏大全 单元一环境适应篇第1章有缘相识 第2章寻人行动 第3章个性名片 第4章“松鼠”搬家 第5章多元排队 第6章体验放松 第7章“蜈蚣”翻身 第8章寻找归属单元二沟通交往篇第1章“变形虫 第2章我说你画 第3章“盲人”旅行 第4章最佳配图 第5章我说你剪 第6章风雨同行 第7章找“领袖” 第8章人体“拷贝”单元三竞争合作篇 第l章“啄木鸟”行动 第2章广告设计 第3章圈之魅力 第4章解开“手链” 第5章同舟共济 第6章造“房子” 第7章巧渡“小河” 第8章穿越“沼泽地” 单元四自我意识篇 第1章画“自画像” 第2章百花园 第3章音乐与意象 第4章我要 第5章留舍最爱 第6章价值拍卖 第7章背后留言 第8章目标搜索 单元五创新实践篇 第1章卖梳子 第2章遵从指导 第3章心中的塔 第4章传球夺秒 第5章比比谁高 第6章高空飞蛋 第7章畅想拼图 第8章平面魔方 单元六意志责任篇 第1章举手仪式 第2章突出重围 第3章护蛋行动 第4章手指的力量 第5章祝福花篮 第6章接受现实 第7章承担责任 第8章信任后仰 单元七学习管理篇 第1章时间分割 第2章于无声处 第3章时装秀 第4章用途无限 第5章资源共享 第6章寻找变化 第7章一分钟价值 第8章集思广益 单元八心灵成长篇 第l章走出“舒服圈” 第2章收获“糖弹” 第3章看我“走过来” 第4章规则的意义 第5章寻宝记 第6章心灵电报 第7章感恩父母 第8童命运之牌 单元一环境适应篇 适应是个体积极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或者改变自己原有的状态,以获得所需的间接满足的过程。适应能力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己的必备素质。周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必须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才能适应这种变化。“物竞天演,适者生存”,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情绪稳定、乐观,能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新生,他们所遇到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适应陌生的环境。此时,他们在心理上正处于脱离父母扶持的时期,有不少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要求的提高、青春期发育的出现以及心理准备的不足,许多同学进入新的学校后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迷茫、困惑、痛苦等情况,出现了适应不良的表现。一些社交活动能力较差的同学甚至在入学一个月后尚不能与班里其他同学相熟。由于彼此不了解,他们在各种活动中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如果教育者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重视并给予正确的引导、纠正,帮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的生活,这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其高中三年的成长乃至日后的成才,甚至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可喜的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意识到了社会适应和生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本单元中几个团体心理游戏是针对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际交往而设计的。“有缘相识”、“请你签名”、“个性名片”几个游戏旨在培养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通过交换彼此的信息,有助于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松鼠搬家”、“蜈蚣翻身”两个游戏让学生初步体验到竞争与合作的压力与快乐;“多元排队”、“寻找归属”让学生对自己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切身的感受;“体验放松”则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松弛的坦然,学会克服交往中的紧张与羞怯。 游戏活动形式和内容都非常简单,易操作,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可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较快地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环境。 第1章有缘相识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主动交往的乐趣。 2.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共同爱好,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20分钟。 三、活动道具 多种颜色的小方形纸若干,每张纸分别剪成四小块彼此能相互锲合的形状。 选择欢快的乐曲做背景音乐。 四、活动场地 室内为宜。 五、活动程序 1.在背景音乐的欢快气氛下,主持人要求每个参与者到场地中央的盘子里选取一张自己喜欢的纸片。2.根据自己所选纸片的颜色与形状,到群体中寻找能与自己图形锲合的“有缘人”。 3.找到了“有缘人”后,两人坐在一起,相互介绍自己,通过交谈找出彼此间三个以上的共同点。 4.全班交流分享。 六、注意事项 1.此游戏比较适合于一个相互陌生的群体。 2.纸片设计时可以4张相互锲合拼成一个正方形,就会出现一人同时可以与两人相锲合的情况。主持人可以要求第一个图形锲合的人为“有缘人”,也可以要求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 和材料,主要6种。 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 行感观教育和发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 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进行—结束。 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游戏是儿童和 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 种无意识的准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预演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 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 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 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 德。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宣泄,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 9、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已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 成活动。 10、顺应:儿童为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 11、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能够引起、激起行为,或给行 为以动力。12、探索动作:对当前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关系、事物变化与 自己动作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 13、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 典型角色动作来标识模仿对象。 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 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 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9、感觉运动性游戏:两岁前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动因在于感 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组成。(机能性、练习性、实践性游戏) 20、象征性游戏: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以模仿和想象扮演 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应周围现实生活。 21、创造性游戏:较多体现儿童主动、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 戏是儿童自主自愿、创造的活动。 22、以物代物: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用被 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物体。 23、情景转变:使行为脱离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 实背景。 24、角色行为: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25、角色意识:能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即 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26、角色认知: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

幼儿教师要多些游戏精神

幼儿教师要多些游戏精神 马卡连柯说:“儿童非常爱好游戏,也应当满足这种爱好。不仅应当给儿童游戏的时间,而且应当使儿童的全部生活充满游戏。”幼儿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多些游戏精神,提升保教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世界各国对游戏都非常重视和提倡 在我国出台的幼儿园相关政策法规文件中,关于“游戏”的一些表述,充分说明了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比如,《幼儿园管理条例》提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重申,“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俄罗斯学者认为,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巨大作用。挪威《幼儿园架构计划》指出,游戏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因为它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英国《基础阶段课程指南》认为,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是儿童在基础阶段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游戏中的学习带有愉悦性和挑战性。美国《适宜于0-8岁儿童发展的教育方案》指出,在幼儿园和小学,儿童对那些能获得具体的、真实经验的自主游戏活动的参与,是产生积极的、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教师的游戏精神应如何解读和认识 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学前教育方面,都强调了游戏的重要性。游戏已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精神。什么是游戏精神?游戏精神内涵丰富,呈现多元。其一,游戏精神是自由与自主的,以游戏本身为目的,不受外部需求的制约,具有超功利的特性;其二,游戏精神表现为生命的体验与创造,是体验游戏过程中所特有的创造力、想象力;其三,游戏精神是在游戏中建立起的相互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关系,是理解和包容;其四,游戏精神表现出行动充满激情,情绪健康愉悦。 游戏精神的具备对幼儿教师尤为重要。儿童通过游戏体现并确证着自己的存在。游戏是儿童最普遍的语言,也是儿童存在的最重要方式。儿童的游戏不仅存在于搭积木、捉迷藏、扮娃娃家中,更存在于幼儿生活的全部过程中。儿童游戏的目的是内在的、非功利性的,游戏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儿童以游戏的形式与人交往、与世界对话,从而理解他人,建立起规则意识。幼儿在游戏中往往有超乎寻常的表现,有自我探索、自我把握、自我超越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游戏精神,才能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的游戏活动,使每个幼儿都能富有个性地发展。 具有游戏精神的教师应有的姿态 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幼儿中的一员,构建起新型的师幼关系。其一,俯下身子,以幼儿的眼光看世界。与幼儿相比,教师是高大的,“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很容易成为教师的习惯。教师要放下身

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的定义比较宽泛,而且在“教育游戏”和“非教育游戏”之间并没有特别鲜明的界线。某些游戏虽然不是专门为教育目的而设计,但是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也可以纳入教育游戏的范畴。 教育游戏是严肃游戏的一种,是专门针对特定教育目的而开发的游戏,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并重的特点,是以游戏作为教育的手段,设计游戏的时候以成熟的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取得教育性和游戏性的平衡,从而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完成教育过程的产品实现;教育游戏属于严肃游戏的一个分支 教育游戏也有多种类似表述方式,如:娱教技术(Edutainment)、数字化游戏学习(Digital Gam-Based Leaning)、E2游戏化教学(E-game Teaching)等。 ———教育游戏是“将生命的体验与乐趣变为学习的目的与手段的一套工 具和方法论”(祝智庭,2005); 是“通过设计、开发、管理合适的技术情景和资源,以促使学习者的生活体验与自身发展相融合为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张琪等,2006)。 ———教育游戏是“教育软件+主流游戏的内在动机”(尚俊杰等,2005);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数字化媒介……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田爱奎,2007)。 除面向学科的教育,教育游戏在特殊教育领域、高级认知能力、社交技能发展、情感价值培养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潜质。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时代已经终结,人类社会已步入实现人、教育、生活全方位整合的“后教育时代”。教育游戏就是试图将学习者的发展回归到人发展的自然形态,是尊重人的发展自然规律的。教育游戏中所创设的游戏情景、资源中内含的超越、平等精神以及在自由与限制之间保持适当张力的精神,不仅有利于革除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病,而且更容易使师生双方作为真实个体投入到教育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对话,各自敞开自我、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吸引,从而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一场“游戏”。 教育是严肃游戏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电脑专家利用游戏相关技术开发教育软件,让人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教育游戏还可以应用于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例如各种驾驶技术培训、团队合作培训、服务生培训、技术工人操作培训,甚至连各种家电产品的说明书都可以

8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许宜铭《重塑心灵》一书中的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 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能让孩子一再重复,乐此不疲,其实有些心理模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的,源自于小时候在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时,遭到拒绝、否定,遂发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要,而用暧昧的方式来要求,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情绪的点券”。 累积情绪点券 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的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精神分裂,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 点券还可分成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怒的点券;黑色是悔恨、自责;褐色代表沮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害怕;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欢乐,来自于真实的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特别的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落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的原始创伤,一再纵容自己回到原始创伤里温习,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的幼儿决断期感受,比如说:“我是可怜的,他们都不帮助我,没有人真的爱我。”小时候对自己的判断与感觉会内化,且日后不断在生活事件中强化。这时唯有带着觉知去审查自己的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才能跳脱心理游戏的陷阱,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的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Karpman)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的《自我对话的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的理论)。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你仔细回想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几乎所有的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的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

团体心理游戏大全

团体心理游戏大全 一、撕纸 游戏规则:请所有同学按我的口令做,大家不可以向我提问。 1、把纸张水平对折折叠、 2、把纸张垂直对折折叠、 3、撕下折叠过纸张的一个或多个角后继续下一个指令、 4、把经过多次折叠和撕角处理的纸张展开,与临近的参与者做对比,看最终展开来的纸张平面的几何形态是否相同或相似并把结果报知主持人以便统计结果来阐述问题。 点评:大家觉的很奇怪,相同或相似的怎么这么少,怎么是五花八门的啊,为什么呢,问题出在哪里了呢,首先我的指令肯定不会错吧,我们听的很清楚所以不会听错,然后我们是不折不扣的按指令执行的,但同样的前提下结果怎会不一样呢。其实问题就出在我们每个人对指令的理解上了,听到同样的指令,但每个人对同样的指令理解不一样就会出现我们看到的结果。 个人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人,即便是思维方式绝对相同的也没有; (2)每个人社会背景不同; (3)每个人文化背景也不同; (4)每个人观念不一样; (5)每个人习惯不同。

还有其他诸多因素,所以才会产生这种指令畸变事故,引申大一点就是即便是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同一个物,亦或是众所公认的真理和公理,不同的人对其的理解和评价都不会是一样的。 启示: A 与人沟通或交往时,如果能换位思考问题,能站到对方立场上想问题,则你很容易和对方达成共识; B 如果双方的感受能使彼此感同身受的话,则沟通是成功的; C 当一件事不能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的话,让事实说话吧; D最重要的启示,一个完美的团队,其灵魂应该是所有成员彼此产生的“默契”感。而默契应该是长期通力合作培养出来的。 二、数字传递 游戏前的准备,讲师: 来,各位轻松一下,各组排成一列,后面向前面的捏下肩膀,1234,2234,3234,4234停。再换个动作敲一敲,双手合掌,要专业一点啊1234,2234,3234,4234好停。向后转!手搭上去,现在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啊!好,来捏一捏,来,1234,2234,3234,4234,停;换个姿势,敲一敲1234,2234,3234,4234。好,停!转过来,看着我。 游戏规则: (1)这个游戏纪律非常严格也非常重要,我现在宣布纪律:从现在开始,每个人不可以讲话。一有人讲话,所在组游戏即告失败。等我把游戏规则说完以后会给大家讨论及提问时间。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 丁海东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 摘要: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 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 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 由与创造。 关键词: 儿童;游戏;游戏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5)06-0078-04 *收稿日期:2005-09-16 作者简介:丁海东(1973—),男,山东临沭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游戏与儿童从来就都是不可分的。游戏是儿童的游戏, 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如何看待儿童的 游戏,也就是如何看待儿童,如何看待童年精神。 一、游戏是儿童精神的一种表达:儿童的游戏精神 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活动的表现形式,游戏自然就充当了 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在现实中,只要稍有留意,就不难发 现儿童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处于游戏的活动情景之中 的,或者说儿童大部分活动的参与是以游戏的形式去进行。 无论儿童身处何时何地,游戏总是如影相随。他们自由自发 地或玩布娃娃,或扮演角色,或捉迷藏,或猜谜语,或搭建积 木,或编唱童谣,或听讲故事,等等,可谓式样各异、不一而 足。在儿童自在的日常活动中,除却诸如吃、喝、拉、撒、睡等 满足基本生理性需要的活动之外,游戏就事实性地成为发生 频率最高、历经时间最长的活动。可以说,儿童是游戏着的 儿童,游戏也就是儿童的游戏。现代人类的文化也已赋予了 童年期以“游戏期”,认为“儿童的时代应该是游戏的时 代”,[1]强调人在童年拥有“从事与儿童年龄相适宜的游戏和 娱乐活动”[2]的正当权利。 然而,游戏成为儿童的基本活动,绝不仅仅是因为儿童 自在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而发生和进行,抑或游 戏的活动自然地占据了儿童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在根本上, 这是因为游戏之于儿童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所谓 “必然”就是指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最吻合 于而且也最自然地展示了儿童精神发展水平与特点的基本 活动方式。皮亚杰曾说:“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 游戏中进行。”[3](P92)儿童自我中心化的本能、冲动、需要、欲 望、意识、灵感以及好奇、好动、好幻想、情绪多变的精神因素 及特点也都无不在直观可见的游戏活动中显现无余。这样, 游戏就必然地成为映照儿童精神的一面“镜子”,成为儿童标 识自我的一种“语言”,成为人们觉解儿童心灵世界的一洞

学前儿童游戏选择题(答案)

1.儿童游戏的前提和基础是( A )。 A.基本生存的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 B.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C.身体活动需要的满足 D.社会交往需要的满足 2.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现象表明游戏可以满足儿童( D ) A.认知发展的需要 B.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C.生理发展的需要 D.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3.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制,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调到最佳水平,说明游戏可以满足儿童( A ) A.生理发展的需要 B.认知发展的需要 C.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D.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4.游戏活动的外显因素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 B ) A.表情 B.动作 C.角色扮演 D.言语 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第三层次的需要即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层次包括三种需要,分别是( BCD ) A.身体活动的需要 B.社会性交往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尊敬(认可)的需要 E.认知水平的需要 6.游戏复演说的提出者是( C ) A.拜敦代克 B.艾里康宁 C.霍尔 D.斯宾塞 7.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的游戏理论是( C ) A.精神分析学派 B.认知发展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元交际理论 8.强调游戏可以降低焦虑和达成愿望的补偿性满足,而且把游戏的这种作用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突出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C ) A.皮亚杰 B.蒙尼格 C.埃里克森 D.伯勒 9.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这个过程是( B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协调 10.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这种情况皮亚杰称之为( A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协调 11.游戏觉醒理论建立在下列哪一学说的基础上?( B ) A.外驱力学说 B.内驱力学说 C.活动学说 D.情绪学说 12.“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这种游戏组织方式的理论基础是( B ) A.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B.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C.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 D.游戏的历史性本质观 1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强调( A ) A.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B.游戏是儿童自由、自发的活动 C.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 D.游戏是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14.20世纪50年代,游戏价值观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 A ) A.身心全面发展价值 B.认知发展价值 C.行动发展价值 D.情感发展价值 15.用认知发展的术语来说,游戏的实质在于( A ) A.同化超过了顺应 B.顺应超过了同化 C.就是一种同化 D.就是一种顺应 16.在游戏治疗中,首先采用了“娃娃游戏”技术的学派是( B ) A.认知发展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元交际理论

幼儿的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及其主要特点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关于游戏的解释;第二部分介绍了游戏对成人和儿童的作用;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外一些游戏观;第四部分介绍了关于游戏人的解释;第五部分介绍了游戏精神及游戏精神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游戏、游戏观、游戏人、游戏精神 一、关于游戏的理解 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游戏学说。但孔子的“游于艺”和庄子的“庖丁解牛”可以算是开启了中国游戏学说之源。孔子的“游于艺”中反映的是一种游刃有余、自由的状态,一种对“六艺”的技艺的完全掌控后的自由感。庄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游”,反映的是一种把握事物规律后自主控制的技术状态。此外,庄子思想中对游的论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1]以及庄子的“逍遥游”中的“游”,是思想不受束缚的自由的“游”,是游于道或游于自然的自由与快乐。 “游”字,《说文解字》释为:“游,锦旗之流也。”其本义为“古代连缀旗帜正幅下面的垂饰”,后人引申为“人或动物在水中行动”。《诗经.郡风.谷风》日:“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又由此引申为“虚浮不实”和“放纵”。后《易》、《后汉书》等后世典籍皆延续了“浮夸”与“放纵”之义。而“戏”字,据《汉语大词典》,有“游戏逸乐”、“歌舞杂技等的表演”、“戏剧”等七种解释。因此,“游戏”一词,就其本质意义上而言,是指“感性的取乐”,是虚浮不实的,与某种郑重的、严肃的存在相抵悟的。 关于“游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⑴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等。某些非正式比赛的体育话动,如康乐球等也叫游戏。⑵玩耍:几个孩子正在大树底下~。”《辞海》对游戏的解释,更是明确地将其限定在体育和娱乐的范围内。它是这样解释的:“体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娱乐的一种。有智力游戏(如下棋、积木、填字),活动性游戏(如捉迷藏、搬运接力),竞技性游戏(如足球、乒乓球)。游戏一般都有规则,对发展智力和体力有一定作用。” 二、游戏对成人与儿童的作用 游戏对成人来说,是作为工作和学习之外的一切带有休闲、渲泄性质、调剂身心的活动,是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的补充活动。“而且很多在表面上,形式上与正常的工作劳动并无二致的现实活动,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的目的、心境支配下,便具有了不同的性质。”[2] 游戏对儿童来说不仅是一种补充活动,而且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生活就是一种游戏生活。正如朱自强所说的那样:“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生活的意义,游戏是纯粹的生活,生活是纯粹的游戏。”[3]游戏不仅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游戏还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儿童是以游戏的形式和态度拥有世界,游戏是儿童对待世界的基本方式,他们的学习、生活等一切方面都渗透着游戏的精神和态度。“在儿童生活中,游戏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游戏是儿童理解、体验、超越生活的方式。”[4] 三、游戏观 西方的游戏说首先关注的是游戏具有的娱乐功能,及其游戏的自由特性;其次关注的是游戏是人的完满实现的一个条件,是人的一种生命冲动。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游戏具有独立性,是人认识真理的一个手段。 康德的游戏观可概括为:游戏是主体为了自己的内在目的,从而在不受他者的制约的意义上自由的生命活动。 席勒曾说:“在令人恐惧的力量王国与神圣的法律王国之间,审美的创造形象的冲动不知不觉地建立起一个第三种王国,即欢乐的游戏和形象显现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它使人类摆脱关系网的一切束缚,把人从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强迫中解放出来。如果在权力的王国里,人和人以力相遇,他的活动受到了限制,如果在职责的伦理的王国里,人和人凭法律的威严相对.他的意志受到了束缚;那么在美的社交圈子里,在审美的王国里,人就只须以形象的身份显现给人看,只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而与人对立。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是审美王国

实用团体心理游戏大全

团体心理游戏 (一)解套 目的:使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在遇到看似复杂问题的时候,只要通过换位思考以及团队的合作就可以顺利的解决问题 要求:1人数控制在5~10人最佳 2要有一个比较开阔的空地 程序:1要求所有的参与者围成一个圈 2从任何一个人开始要求她他将两只手分别与不相邻的两个人 相握;然后这两个人再各自与不相邻的人握手,按此顺序继 续,直至所有人的手都与其他的人相握 3这时,所有人的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交错的套,此时要求大 家在不松开手的情况下通过移动自己的身体变换自己的位 置,来解开交错的套。 评分:再小组人数相等的情况下,以解开套时所用的时间的长短作为标准 (二)风中劲草 目的:帮助学员体会信任的建立取决于对自己团队成员的信心,相互之间的沟通时树立这种信心的基础,一旦信任完全建立,你就 会感觉到团队的工作气氛时那么的轻松·愉快 要求:1:8人一组最佳 2:要有一个比较开阔的空地 程序:1培训师让每个学员围成一个向心圈,而培训师自己站在中央作示范 2培训师双手绕在胸前,做出以下的沟通对话 培训师:“我叫。。。。。。(自己的名字),我准备好了,你们准备好了没有?” 全体团队成员回答:“准备好了” 培训师“我倒了?” 全体团队成员:“倒吧!” 3这时培训师整个身体完全倒在全队成员的手中,这时团队成 员把培训师顺时针推动两圈 4培训师做完了示范以后,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要去试一试 评分:可算扩展游戏,部参加比赛 (三)穿越雷区 目的:培养两个人的信任合作精神及默契感 要求:1两人合作 2需要若干长布条 3要有一个比较开阔的空地

程序:1先分好组,每组若干2人小组,人数相等 2在空地上划分N多雷区,每组难易程度相当 3用长布条蒙住2组中一人的眼睛,另一人指挥,通过雷区, 不能碰线,碰线者即被淘汰. 评分:在规定的时间内,走出雷区人数最多的小组获胜. (四)呼啦圈 目的:培养创新意识,通过该游戏说明如果不改变方法而仅仅是改变熟练程度及技巧对结果的改变是缓慢的,但如果有创新意识, 有创新方法,会产生对结果的改变有突飞猛进的效果. 要求:1:以12人或14人为一组. 2:每组需一个呼啦圈,2个足球. 3:空地. 程序:1:老师给每个组1个呼啦圈和2个足球,并要求全组人员都手拿着球穿过呼啦圈. 2:每个小组先练习10分钟,而后开始比赛. 评分:以最快完成的一组获胜. (五)蜈蚣翻身 目的:训练学生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让学生充分体验竞争与合作带来的压力和快乐. 要求:1参加人数,10人以上为一组. 2空地 程序:1将组分好,推荐组长,以纵队方式排好 2全组同学把双手搭在前面同学的双肩上组成一条“大蜈蚣”, 开始练习一下“大蜈蚣”跑动,看看彼此是否协调 3接下来开始做“蜈蚣”翻身比赛,要求第一位组员依次从第 二,三人拉手处,第三,四拉手处。。。。。一直到队伍最后两 位的拉手处钻过去,第二位组员第三位组员。。。。。跟随前面 的组员一只钻完所有的手拉孔 评分:完成“蜈蚣”翻身用时最少的组为胜 (六)风雨同行 目的:通过游戏让学生接纳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在体验团队合作中的扬长避短 要求:1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2眼罩,口罩,短绳,用动的其他物品可以任意准备 程序:1按7人一组分组,在7人中规定有2个“盲人”,2个“无脚人”,2个“无手人”,一个“哑巴” 2在角色分配完成后按要求“盲人”戴上眼罩,“哑巴”戴上 口罩,“无脚人”捆绑双手 3主持人把各组带到比赛的起点,让小组成员把所有的物品搬 运倒终点 评分:以用时最少者为胜 (七)绑腿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