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台湾股市大股灾:从12682点一路崩盘,跌到2485点才止住

台湾股市大股灾:从12682点一路崩盘,跌到2485点才止住

台湾股市大股灾:从12682点一路崩盘,跌到2485点才止住
台湾股市大股灾:从12682点一路崩盘,跌到2485点才止住

台湾股市大股灾:从12682点一路崩盘,跌到2485点才止

历史绝无可能简单地重演, 但时而会惊人的相似,美国,日本,台湾,香港,底部都是8倍市盈率左右(香港曾经百年一遇的最低点是6倍),1倍到1.2倍市净率。A股会否惊人的相似的重演?

1990年2月,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的台湾股市泡沫终于破灭。台湾股市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大盘在8个月内竟然跌掉了10000余点,跌的只剩下了零头,跌幅高达80.4%!

一、台湾股市泡沫的历程、成因和影响历程。台湾股市从启动到泡沫顶点经历了5年的时间。85年7月台湾股市从600多点启动到87年10月到达4600多点。受87年10月美国股灾影响,台湾股市狂跌了近3个月,一直跌到2300多点。之后行情迅速恢复,至88年9月到达高点8870点。受财政部宣布开征资本利得税影响,台湾股市开始第二次爆跌,最低至4873点。随后,财政部在投资者的巨大压力下宣布取消征收资本利得税的计划。1989年上指数快速收复失地,到六月创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如期突破万点。1990年1月,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当时市场乐观情绪的弥漫已经无法控制,人们认

为股指将很快突破15000点。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终于

刺破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超级股市泡沫。从1990年2月到10月,股市由12682点狂泻到2485点。

成因。首先是台湾经济持续高增长。1951年至1987年,台湾年均经济增长达9%,为世界之首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1988年底,台湾外汇储备达76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其次是新台币的升值预期。美国因经常项目逆差急剧增加而不断对台湾等顺差经济体施加压力。美多次以台当局人为操纵汇率为由,威胁使用其“综合贸易法案第301条款”,逼迫台当局放宽汇率管制,让新台币

升值,以减少对美贸易顺差。台湾货币当局被迫对新台币实施缓慢升值政策。第三是流动性过剩。新台币的升值预期使得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加之多年沉淀厚积的高额储蓄因利率不断走低而从银行体系外流,造成当时台湾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的局面,其结果就是各种资产价格的飙升,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第四是投资渠道不畅。由于投资渠道不畅,长期经济增长所累积的居民财富大部分都以银行存款的形式累积在银行体系。当股市开始启动以后,在股市赚钱效应的吸引下,投资者的股票投资热情被调起,开始蜂拥入市,具体表现是开户数短期内激增。至1989年底,台湾股民开户数已高达500万户,可以说当时台湾几乎

每个家庭都在参与“股市狂欢”。

影响。首先是对经济的影响。新台币持续升值使得台湾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削弱。同时,泡沫经济的发生使岛内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大幅攀升,使台湾传统产业出现了大量倒闭和大规模外移。岛内传统产业迅速衰退,引发产业空洞化趋势。其次是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新台币升值和股市暴涨导致岛内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刺激了岛内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得到大幅提高。

第三是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台湾股市泡沫破灭使得台湾股市和楼市双双下跌,这又使得银行金融系统开始发生经营危机。被股票和土地套牢的企业也因缺乏资金,营运陷入困境。许多融资对象相继倒闭造成银行的呆账和坏账也大幅增加。二、台湾股市泡沫的启示第一个启示是股市暴涨必有暴跌。其实,每一位入市的投资者都知道股市暴涨必有暴跌这个道理,但问题的关键是股市什么时候会暴跌?或者说股市什么时候开始具有暴跌的可能性?一般来说,股市进入泡沫阶段以后随时都有暴跌的可能性。国际上,诊断股市泡沫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它们分别是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法、市盈率法、美联储模型法(FedModel)和托宾Q法。其中,由于托宾Q法所需数据国内并不具备,故下面就以前三种方法来诊断我国当前的股市状态。

【1】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法。9月3日,沪深总

市值大约23.6万亿,加上香港上市的市值5.8亿和新加坡上市的市值4亿以后,我国上市公司总市值约为33.4万亿。

我们以最近一个整年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1.09万亿

为计算基准,可以得出9月3日我国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 的比重为1.58倍。

在美国股市的最近100年,这个指标最低为0.4,最高为1.6。高点曾经到达过次,第一次高点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之前,另一次发生在1999年。台湾股市见顶时该指标为1.55,跌到底时为0.48。因此,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法也显示我国股市目前已经进入泡沫阶段。

【2】市盈率法。由于动态市盈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故计

算静态市盈率。我们以最近一个整年2006年为计算基准可

以得出我国股市2007年9月3日的静态整体平均市盈率大约为62倍。当然按照中报数据推算,动态市盈率肯定比这

个数据要低许多。参照世界大部分股市在牛市见顶时市盈率都在60倍左右的事实,静态市盈率显示我国股市目前已经

进入泡沫阶段。

【3】美联储模型法。2006年所有上市公司实现的总的净利润是3781亿,按照2007年9月3日的沪深总市值计算,

股票投资的回报率为1.6%。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

3.6%,扣除利息税后为3.42%。抛开风险不谈,一年存款净收益已经大于股票投资收益率。如果说上证综指4000点时

尚处于投资阶段(当时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06%,扣除利息税后为2.448%,而当时股票投资的回报率为2.77%,一年存款净收益尚小于股票投资收益率),那么经过股市的不断上涨和央行2007年7、8两月的连续加息以及利息税的大幅下调,根据美联储模型法,目前我国股市也已经进入泡沫阶段。

第二个启示是牛市泡沫阶段的驾驭启示。股市进入泡沫阶段并不意味着它马上就会下跌或者暴跌,而是意味着此时投资于股市风险更大而回报更小。

台湾股市的大股灾(一)一个美丽的开始: 台湾提早大陆约30年开始工业化进程,到上世纪80年代末,岛内经济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外汇储备达到7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

似乎突然之间,台湾从贫困小岛蜕变成为一个富裕的地方,不仅表现在官方的财富储备,民间收入也大幅提升。80年代,岛内居民工资收入快速增长,更让人感觉“暴富”的是年底奖金花红迅速膨胀。比如公务员年底可以领到1-2个月的额外薪金,一些普通行业的工人年底一般可以多领3个月的工资,一些热门垄断行业,如台湾的几大水泥巨头的工人奖金额为7-8个月的月工资,那些高速扩张的行业如证券公司的奖金规模更高达70个月,甚至100个月的工资。

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也大量涌入岛内,在外汇盈余和居民财富增长共同作用下,造成当时台湾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的局面,其结果就是各种资产价格的彪升,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地下钱庄和投资公司月利息率达到4%,甚至6%以上。一时间,台湾岛内资金泛滥,而且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实现诱人的投资回报,来钱容易赚钱也容易,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而股票市场就成为最大的蓄水池。

股市泡沫膨胀

在所有的财富制造机器中,股票买卖成为那个时候参与面最广,回报最高的造富运动。台湾自有股票市场后用了25年时间,到1986年台湾加权指数才越过1000点,但从此开始,股指便出现了全球罕见的加速屡创新高牛市行情。在不到9个月里,指数跃上2000点,随后的2个月内,指数接连突破3000点和4000点。虽然1987年全球股灾也同样重创台股,指数重挫51%,到1987年12月跌至2298点,但这场牛市盛宴还远没有结束。

在1988年6月,台指就反弹突破5000点大关,7月突破6000点,8月涨至8000点。随后股市开始了第二次调整,9月份台湾“财政部”为抑制股市泡沫出台征收资本利得税政策重创市场,指数至年底累计下跌43%,跌倒5000点以下。但是市场热情并没有减弱,人们都在预期股指上10000点大

关。在随后政府做出让步之后,1989年上半年指数快速收复失地,到六月创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如期突破万点。1989年下半年的台“立法委”选举暂时转移了民众对股市的注意力,至1990年1月,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当时市场乐观情绪的弥漫已经无法控制,人们认为股指将很快突破15000点。

当时参与台湾股市的一位美国基金经理Steven R. Champion在他记录台股大牛市的传记<The Great Taiwan Bubble>(台股大泡沫)中写到“…那个时候中国人似乎找到了如何超越光速和摆脱其它物理限制的方法,他们到达了一个时钟停摆,平行线交织的奇怪空间,正常的金融和商业法则在这里都不再适用…”

这种前所未有的泡沫式疯涨使得股票市场已经变味,成为一个不产生实际价值和合理资源配置功能的赌场。在那3年牛市过程中,任何一个人采取扔飞镖的随机选股策略都可以获得平均8.5%的月回报率,那些更大胆的“投资者”如果使用当时还非法的融资融券工具,月回报可以很容易达15-20%。赚钱效益快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股市,到1990年3月泡沫顶峰时,活跃交易账户从牛市开始的1988年6月不到60万激增至460万,每个家庭都在参与股市狂欢,这是真正的全民炒股。台湾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也从牛市开始时的不足1000万美元彪升至最高56亿美元,单日最高成交量记

录为76亿美元,是当时纽交所和东京交易所交易量的总和。由于当时台湾上市公司数量不到200家,巨大交易量不仅是靠膨胀的市值,还有高换手率推动,3年间年换手率从开始的不到2倍到最后达到6倍,显示出极度短线投机气氛,而且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户创造。

在投机气氛浓烈的市场格局下,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是操纵股价,一些在其它市场本应摘牌退市的公司被大玩家相中后反而成为市场热门。这些公司往往没有实际的资产,没有收入,甚至连员工都没有,但只要是小盘,筹码易于控制,股价就会被炒上天。比如“新奇毛纺”这只股票,市场对这家公

司业务无任何好转可能的股票产生兴趣后,股价出现了连续22个无量涨停。另一家在台北经营一间破旧酒店和一座野生动物园的公司“六福发展”的股票在被庄家操纵后一个月的时

间上涨近2倍,连续19个涨停,使得这家公司市值达到8.3亿美元,超过当时纽约的广场酒店、香港的文华东方和曼谷东方这三家世界一流酒店的市值总和。更离谱的是,一家台湾本土的银行-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英文简称也是ICBC)

在泡沫最高峰总市值竟是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富国银行等5大美国银行市值的总和,而其净利润只有这五大银行的5%。

与垃圾股炒上天的情况相反,当时台湾少数几家基本面优良,在国际上竞争力都领先的大公司股票却得不到市场的青睐。

比如王永庆掌柜的台塑集团在股市最好的一个季度里股价

只上涨了12.2%,同期台湾加权指数涨幅为44.4%。在1989年第一个季度,台湾蓝筹股指数上涨幅度为39.5%,远远落后于投机股74.8%的涨幅。绩优股落后,垃圾股暴涨的格局把台湾股市推倒了全球最贵股市的位置,到股市崩盘前的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其它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这种盛况让岛内居民癫狂,却令世人暗笑,局外人都清楚,股市大屠杀马上就要上演。

社会弊端

突如其来的财富效应让岛内各阶层人士都感到手足无措,上到政策制定者,下到平民百姓在疯狂牛市中都失去了自我。在牛市开始的最初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将其称为“伟大的繁荣”,刚刚合法化的“民进党”也加入鼓吹牛市理论的行列。高层的举动被市场理解为政府会力挺股市,大街小巷盛传“牛市永不落幕”。但当股市开始失控之后,政策制订者由于缺乏经验,于1988年9月推出了开征股票投资利得税这一并不聪明的做法,激怒了已被惯坏了的“投资者”,股民开始上街抗议,围攻“财政部”和“财政部部长”郭婉容官邸,要求政府为股市下跌负责。

收到恐吓的政府为避免失去选民,保住官位,开始错上加错,又转到了力挺股市的立场,让股市疯狂进一步演化。但这时

的政策制定者信心已明显不足,他们知道这样发展下去最后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但也不敢再度激怒股民。那个时候台湾高官也像股民一样,是被吓住的小孩,一举一动都畏手畏脚,生怕惹下麻烦。当时被围攻的目标“财政部部长”郭婉容在股市突破万点之后的一起活动上被记者追问对后市的

看法,这位雍容高贵的女部长本能的脱口而出“一万点已经不低了”,但可能很快意识到这句话会被市场视为利空,赶紧补充到“也不高”。这一骑墙表态成为第二天台湾大报小报的头条。

当时台湾政府力挺甚至操纵股市的另一大原因是许多政客

与股票市场有公开或私下的利益纠葛,全民炒股自然也落不下政客。在1989年“选举”后,台湾至少有20位“立法委员”担任不同证券公司的主席职位,力挺股市派在台“立法院”拥有强大势力,包括“财政部”和证监会等“内阁”机构的政策制定者无力对抗,不利于牛市延续,维护股民“利益”的政策都会在“立法院”开会期间遭到猛烈的,甚至是武力攻击。我们现在习惯看到的台“立法院”开会时话不投机大打出手的场景就是在那是养成的传统。

上梁不正下梁歪,台湾民间在股市狂热中也出现了许多社会弊端。原本有不同社会职能的人群纷纷被股市吸引,学生旷课炒股,计程车司机为赶去看行情拒载乘客,寺院僧人炒股,公务员炒股。当时的一些政府部门,比如“劳动保险署”、“公

共住房署”等在股市下午收盘后才开始恢复办公,整个社会都陷入炒股狂潮中。

从股市上容易获得的大笔钱财让5年前还勤俭持家的台湾百姓开始变得物质享乐,服务业和色情行业空前发展,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与此同时,绑架、勒索、敲诈、暗杀等刑事案件也快速上升。证券公司和大庄家成为黑社会盯上的目标,报端经常可见黑社会恐吓施压让证券公司支持某只股票价格,或直接绑架暗杀相关市场人士。在1989年的台北时装周上,防弹背心竟然成了最热门商品(台《中国邮报》,1989年11月18日报道)。

疯狂的逻辑

支持当年台股泡沫不断发酵的原因是人们总能找到支持牛

市的理由。<The Great Taiwan Bubble> 这本书的作者总结了以下当时盛行的5大牛市逻辑,其中有些是客观存在,有些则是自我陶醉。

第一,台湾是一个流动性驱动的市场,由于持续多年的高储蓄率、贸易顺差和热钱涌入,使得这个市场资金供给膨胀,而可以投资的渠道有限,只能涌入股市,而且市场相信流动性过剩短时间内都不会消除;

第二,台湾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上有大量的被低估的资产,比如土地和持有其它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司价值有重估需要;第三,市场上的大庄家是会一直支持市场的,因为如果崩盘,

他们也会受到损失;

第四,台湾和日本一样,外国投资者已连续多年预言东京股市会崩盘都没有成真,东京股市还在涨,台湾有什么担心的;第五,最后,政府是不会让股市泡沫破裂的,他们已经害怕投资者的批评和失去选民的支持。

这些牛市逻辑是不是听上去很熟悉呢?

泡沫破裂

欲使其死亡,必先使其疯狂。台湾股市在创造了全球股市前所未有的3年涨12倍的奇迹后,不论有多少所谓的牛市逻辑,最终还是对抗不了自然规律,通行的经济和商业准则开始恢复法力。在政府连续加息、拓宽投资渠道、打击非法金融等一系列组合拳之后,台股牛市的根基,既流动性过剩开始动摇,加上1990年突然到来的海湾战争这一催化剂,最终彻底击垮了台湾股市。在1990年农历新年过后至10月间,台湾加权指数由12495点狂泻至2485点,这是一场彻底的崩盘,而那些海外热钱早已在此之前获利出逃,所有损失都由台湾本土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承担。就本土参与者而言,这场游戏没有赢家。

在随后的90年代,好在台湾经济结构成功转型,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经济继续保持9%的高增长,才使这场股市灾难没有让国民经济伤筋动骨。台湾股市继续是全球最活跃的市场,个人投资者在用血汗钱学到经验教训后

也逐步成熟起来,开始用国际通行的投资理念和方法参与股市投资,他们现在依旧是台湾股市的重要玩家,只是,台指至今也未能收复失地,伤口留到现在。

台湾股市的大股灾(二)全世界的股市都一样,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本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以及外围资本的大量涌入,流动性资产泛滥构成了发动一轮大牛市的背景。当初的台湾股市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迈开了牛市的第一步。

那场股市泡沫酝酿的时间是1987年到1990年,在1990年2月此前的3年间我国台湾地区,台湾股指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2682点,整整上涨了12倍。是什么让台湾股民为股市疯狂?暴富的神话最终又如何破灭?让我们回首十几年前台湾股市的一次股灾。

当时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除了财富储备增长,民间收入也大幅提升。那时,岛内居民工资收入增长很快,年底的奖金分红更是丰厚,一般公务员年底可以领到1到2个月的额外薪金;一些普通行业的工人,年底一般可以多领3个月工资;一些垄断行业,年底奖金额通常相当于7到8个月的月工资;那些高速扩张的行业,如证券公司员工的年底奖金更高达70个月,甚至100个月的月工资。台湾的经济起飞成长快速,后来经济增长率一直都在10%以上,并且始终维持在两位数。台币兑换美元更从1比40元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执照开放等,都是热钱涌入的重

要原因,当时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在居民财富增长作用下,一时间台湾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当时,岛内可以说完全是资金泛滥,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而股票市场就成为一个最大的“蓄水池”。股市的赚钱效应甚至让很多家庭妇女摇身一变,普遍成了阔太太。

台北股市用了25年的时间,也就是到1986年,台湾加权指数才越过1000点关口。但从此之后,股指便出现全球罕见的加速上涨。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台湾加权指数跃上2000点;随后的两个月内,指数又接连突破3000点和4000点整数关口。然而在台湾股市上演的这场“牛市盛宴”还远远没有结束,1988年6月,台指突破5000点大关,7月突破6000点,8月涨到8000点。就在人们认为股市很快就要冲破1万点大关的时候,为抑制股市泡沫,1988年9月,台湾相关部门出台准备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政策。也就是说,投资者从股市赚的钱要交税,这个大利空让股市半天折翅,指数从8813点连跌19天到4645点,几乎是腰斩。然而,由于当时台湾股市投机盛行,很多人都已经处于疯狂的状态,台湾有关部门征收资本利得税这一“杀手锏”没有起多长时间的作用,台指就重新抬头,继续一路“高歌猛进”。

在当时不管资金面、基本面、市场面或是心理面,多头力道并未宣泄完毕,股市连跌19天,在急速修正完后,却走出

最后一波的强劲喷出,股市直攻万点关卡,也应验了“万关难过万关过,不过万关不回头”。

实际上,当时整个台湾股市已经处于狂热之中,当时台湾的一些行政部门,每天要等到股市下午收盘后才开始恢复办公,整个社会都陷入炒股狂潮之中。在一片疯狂的气氛中,台湾加权指数1989年上半年快速收复失地,到1989年6月创

下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如期突破一万点大关。

到1990年1月,台北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当时市场乐观情绪的弥漫已经无法控制,人们普遍认为股指将很快突破15000点。

赚钱效应快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台湾股市。到1990年

3月泡沫的顶峰时,台北股市活跃交易账户,从牛市开始的1988年6月不到60万,激增到600万,可以说当时台湾几乎每个家庭都在参与“股市狂欢”。台北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

也从牛市开始时的不足1000万美元飙升到最高56亿美元,单日最高成交量为76亿美元,是当时纽约交易所和东京交

易所交易量的总和。由于当时台湾上市公司数量不到200家,巨大的交易量不仅是靠膨胀的市值,还依赖于高换手率推动,3年间,年换手率从开始的不到2倍到最后达到6倍,显示出短线极度投机的气氛,而且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户创造。而在当时投机气氛浓烈的市场格局下,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是操纵股价。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时庄家炒作易航股的情况,易航是只有一艘破船的一家上市公司,最初股价只有一块六毛七,后来一股易航的股票从一块六毛七一路炒作到将近200块钱。庄家后来又去转战炒作所谓的南港以及泰丰,仅三只股票的炒作让庄家从一介贫民,变成最高身价曾经达到近100亿元的大富翁,但是经历过了崩盘之后,庄家又从百亿的身价跌回到了一贫如洗,这就是投机行情的一个最典型代表。

在当时的台北股市,一些在其他市场本应摘牌退市的公司,被大庄家相中后,反而成为市场热门。这些公司往往没有实际的资产,没有收入,甚至连员工都没有,但只要是小盘,筹码容易控制,股价就会被炒上天。比如当时的“新奇毛纺”股票,这家公司业务并没有任何好转,但股价却连续出现22个无量涨停。

另一家在台北经营一间破旧酒店和一座野生动物园的公司“六福发展”的股票,被庄家操纵后,一个月的时间连续出现19个涨停,上涨近2倍,使得这家公司市值达到8.3亿美元,超过当时纽约的广场酒店、香港的文华东方和曼谷东方这三家世界一流酒店的市值总和。更离谱的是,一只银行股票在泡沫最高峰时,总市值竟是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富国银行等5大银行市值的总和,而其净利润只有这五大银行的5%。

那时大家最爱买金融股,有一只股票叫万企,它不是金融股,

是观光百货股,投资人以讹传讹,也能把它买到涨停,市场一片看好。尽管监管方也开始提醒有泡沫危机,但投资人是全面乐观。

与垃圾股炒上天的情况相反,当时台湾少数几家基本面优良、在国际上竞争力领先的大公司股票,却得不到市场的青睐。绩优股落后,垃圾股暴涨的格局把台北股市推到了全球最没有投资价值股市的位置。到股市崩盘前的1989年最后一个

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就在大家一片乐观之际,似乎也验证

了华尔街名言:行情总在绝望中萌芽,在半信半疑中前进,在充满欢乐中幻灭。

1990年2月,台币升值已趋缓,同时贸易顺差也未再度走高,主流与非主流展开厮杀,终结了万点不是梦、万点是安全的幻想,为台股大多头谱下休止符,被视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为空头下杀找到了借口。指数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8个月的时间跌掉

一万点。此刻,投资人才领悟到股灾的可怕。

台北股市在创造了全球股市前所未有的3年涨12倍的奇迹后,不论有多少所谓的牛市逻辑,最终还是对抗不了股市有涨就有跌的规律。这是一场彻底的崩盘,而那些海外“热钱”

早已在此之前获利出逃,几乎所有损失最后都由台湾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来承担。

在当时的那场台湾股灾中,很多人倾家荡产,遭受巨大损失的有庄家和主力,但更多的则是那些散户。由于过分投机,很多股票的股价都远远脱离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手中拿着这样股票的股民,在股灾来临之时,只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资产灰飞烟灭。

许多股民经历过那场台湾股灾真是觉得一场游戏一场梦,当市场在一路上扬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赚钱会让自己兴奋,那时候,赚钱好像没怎么困难,拼命想着赚大钱,完全不把风险当回事。可是当股市一路下跌的时候,个人的心态很难调整,特别是突然遇到崩盘的时候,一路连续暴跌的时候,投资者只能是焦虑,甚至因为连续跌停,根本就无法止损,就是想卖都卖不掉的。

当大盘暴跌的时候,可想而知,超涨的高价股票纷纷中箭落马。从高价跌成中价股,从中价跌成低价股,暴跌10倍、20倍的比比皆是。因为卖压如排山倒海而来,很多的股票是每天跌停、再跌停,根本卖不出去,很多人的生活从彩色变成了黑白。

整个台股从12000点回跌的过程当中,许多人屡次抄底,屡次套牢,越套越深,在整个回跌的过程当中,大家没有想到跌幅会有这么深。从12000点回到8000点以下,有人开始进行买进,7000点买进,6000点买进,5000点更是买进,日后是一路跌到了2485点,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

把牛市赚的所有钱都吐回了市场还不够。研客A股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股灾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股灾 股市在今天已成为很多人投资理财的一个重要所在。其实早在1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股市,而且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发生了三次大股灾。 胡雪岩垮台引起股市下跌 185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股市,最早是一些在华的外国人从事外企的股票投机,后来一些中方买办看到有利可图,也加入进来。洋务运动兴起后,很多近代意义的中国企业开始出现,为了融资的需要,这些企业也开始发行股票,进入股票市场。经过20多年的培育,中国股市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从1870年代开始,上海股市开始疯涨。许多商人和投机者大肆追捧新上市的中方企业股票。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企业多半是官督商办,有着很强的官方背景,经营上也少有竞争对手。在投机者的追捧下,这些企业的股票开始疯涨,当时轮船招商局的股票一开始一股只有几十两,短短几个月便上涨到近300两,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也在短时间内从不足十两涨到百余两。 受股市疯涨的刺激,不仅普通投机者开始大量涌入,一些钱庄也不甘人后,开始将钱庄资金投入股市。钱庄逐渐成为股市中的主力军,其用于拉升股价的资金几乎全为钱庄的流通资金,而在这些资金大量进入股市后,由流通资金变成企业的生产资金,也就意味着市场流通货币开始减少,这离股灾的爆发就不远了。而这次股灾的诱因与当时鼎鼎大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垮台密切相关。 胡雪岩在短短几十年间,依靠灵活的手腕在官场和商场长袖善舞,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他所掌握的阜康钱庄营业区域遍布大江南北。在这次股市繁荣之中,阜康将掌握的大量流通资金投入股市。正当阜康大肆牟利时,作为阜康的老板胡雪岩突然垮台,这使得阜康发生挤兑风潮,由于无力应对,阜康只得宣布倒闭。阜康的倒闭令早就岌岌可危的股市终于崩盘,股价一泻千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1883年5月还是每股210两以上,并且很难买到,到了8月,其股价已跌至120两,而有人则"愿意

中国股市历史回顾 -- 历次牛市熊市记录

■第一次大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后,挂牌股票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当时交易制度实施1%涨跌停板(后改为0.5%)限制,股指从96.05点开始,历时2年半的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 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难怪有人说,还是早期的股市炒起来爽 ■第二次大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 快速下跌爽,快速上涨更爽,半年的跌幅,3个月就全部涨回来。从1992年11月17日的386点开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只用了3个月时间,大盘涨幅高达303%。这种行情在现在看来,足以让投资者羡慕不已。 ■第二次大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 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就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位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点,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第三次大牛市: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 证券市场一片萧条,在人们都对股市信心丧失殆尽的时候,市场中甚至一度传言监管层将关闭股市,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再度亢奋,1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200%,最高达1052点。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也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第四次大牛市:1995年5月18日至1995年5月22日 这次牛市只有三个交易日!股市受到管理层关闭国债期货消息的影响,全面暴涨,3天时间股指就从582点上涨到926点。本轮行情充分反映了我国股市对相关"政策"的敏感程度,"股市政策市"的说法也被投资界普遍接受。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 短暂的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大牛市: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 崇尚绩优开始成为市场主流投资理念,深发展、四川长虹、深科技、湖北兴化等龙头股均为业绩极佳的绩优成长股,在这些股票的带领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点,这些股票创造的"投资神化"也对当时的普通投资者进行了一场鲜活的投资教育。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 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六次大牛市: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 这次的牛市俗称"5?19"行情,多数的投资者都记忆犹新,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2000点以上,并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伴随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证券投资基金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发展。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近代十大股灾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近代十大股灾 作者:沙梨熊(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12519085.html,/post-no05-254498-1.shtml ) 百年股坛风云,追根溯源自要从晚清说起。清末股市有过两次大场面。表现各有不同,可内在成因却是一样。简单说八个字,官府设局,秒杀市场。 以最早的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故事为例。各位文盲不用读书不用GOOGLE,跟着维尼节奏走,一清二楚。开始朝廷是想官办招商模式(官府出20万两,余款向社会招股,凑百万两资本,然后经营等都由官办,对社会股民每年许以一分股息红利,实际不像股票,而像变相商业储蓄或zf 公债)。没人上当,只好官银19万两唱独角戏,不到半年亏掉了将近5万两。 为什么会亏,商业竞争,本钱不足还在其次,最关键是负责经营的官人。大清公务员玩权力寻租那个个都是一把好手,但让他们办企业,搞经营,即便手握漕粮航运等专营权,业务上也还是一头雾水,更大的漏洞是官人身在企业,行为模式却仍是过去衙门里那套。随意支取企业公款那是家常便饭。这种搞法,企业自然不行。怎么办?只好老实招商募股,走市场化道路。商人带着资金和经验强势插入,股董们真正担负起企业管理经营各方面。 答题模式对了,效果当然好。两位最大股董唐廷枢,徐润商人出身,经营能力没问题,同时又有专营权在手,轮招局顺理成章上轨道。到1882年,票面100两的原始股,已经升值到了260两,转年3月,配发新股,面值100两新股,4月初就升到了146两.形势大好之际,官府那颗心又开始悸动。点解?中央极权型的朝廷,骨子里是排斥一切体制外力量滋生的(即便是红顶商人,官府的合作者也不例外)。此刻轮招局市值,按股份比较,官股28%,商股72%。如何国进民退,白吃商股呢?上技术的时刻到了。 对商人而言,手上生意多,摊子铺得大,资金链是命门所在。拿轮招局副总徐润来说。本身是上海滩地产大亨,坐拥3千多亩土地,1882年上海又一轮新勘界运动,推动地产楼市热潮,徐总的地丰房产看好市场前景,向钱庄和洋行融资220多万两,陆续开发手头土地,到1883年初,地丰在建楼盘的潜在市值就已经升水到了350万两。要是一切顺利,徐总自更发达。天不从人愿,清法战争开锣,法国军舰封锁吴淞口,上海滩人心浮动,地产大跌,徐总被深度套牢。事情到这没话好说,市场规则,认赌服输。作为地产老板徐总要么割肉, 要么坚持,2013.01.17

台湾及香港注册制实施对股市的影响分析

台湾及香港注册制实施对股市的影响分析 【导言】何为注册制? 注册制即所谓的公开管理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发行公司的财务公开制度,以美国联邦证券法为代表。它要求发行证券的公司提供关于证券发行本身以及同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以招股说明书为核心。 证券发行注册制是指证券发行申请人依法将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和资料公开,制成法律文件,送交主管机构审查,主管机构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的一种制度。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判断。 另外,注册制还主张事后控制。 第一部分台湾注册制实施对股市的影响分析 一、台湾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从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 从1961年至今,台湾证券市场多次修改《证券交易法》,其发行制度经历了三次演变:单一核准制、核准制与注册制并存、单一注册制。 1、1960s-1980s:台湾实施单一核准制 1960年台湾成立了证券管理委员会,1961年出台了《证券商管理办法》,同年台湾证券交易所成立。台湾证券交易所初期仅有16家上市公司,资本额仅55亿元,年成交值不足4.5亿元。台湾证券交易所开业后的6年内,台湾股市完全被公司大股东及大投机炒家控制,经常人为制造暴涨暴跌。1963~1968年,台湾政府为支持证券集中交易,实行“强制上市制度”,将当时在柜台交易的证券强制在交易所上市。 1968年台湾当局颁布了《证券交易法》,这是台湾证券业的基本大法,它

囊括了证券法律的基本内容,在台湾证券法制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台湾证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支持作用。《证券交易法》正式将原来的“强制上市制度”改为“自由上市制度”,即公开发行的股票可以仅在场外交易,而不在交易所上市;但由于发行审核仍采用核准制,限制了通过审核公司数量,因此场外交易并没有得到发展,交易所上市数量也没有明显增加。这个阶段的台湾证券市场受制于市场初创、奉行单一核准制,市场发展缓慢。 2、1980s-2006年:核准制与注册制并行 进入80年代后,台湾证券市场较成立之初发生了显著变化,30多年的发展也暴露证券业和证券法制的诸多深层次问题。与此同时,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证券业、证券法制也有了新发展,这使得台湾的证券法制亟待革新完善。1983年,台湾当局对《证券交易法》进行了重大修改。其中最重要的改进之一就是引进了发行审核注册制,简化了有价证券募集与发行的审核程序。经过1983年修订之后,台湾证券发行审核制由单一核准制变为了核准制与注册制并行。台湾证券发行制度既可以采取注册制,也可以采取核准制,具体执行制度由主管机关决定。台湾之所以同时并行核准制和注册制,在于台湾当局从简化发行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培养投资者审慎投资的角度推出注册制,同时也考虑到台湾的证券业、证券市场尚未十分成熟,仍需核准制来规范上市企业质量,于是同时执行两种制度,取二者之长,并逐步过渡到全面注册制。 3、2006年至今:台湾实施单一注册制 2006年1月11日,台湾当局再次修订了《证券交易法》,其中有关股票发行审核的第22 条规定,“有价证券之募集及发行,除政府债券或经主管机关核定之其它有价证券外,非向主管机关申报生效后,不得为之。”这意味着台湾地区的股票发行审核制度已经由1983年以来的并行制度全面过渡到了注册制,完成了台湾地区股票市场制度建设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台湾当局之所以将核准注册并行制度全面过渡到注册制,在于台湾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经过多次修订已经相当完善,证券发行方、发行中介机构、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也积累了充足的证券市场经验。台湾证券市场从1960 年成立至2006年走过了46年历程,在此

中国股市发展史

中国股市历史详述 股市的诞生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整个社会都弥漫着除旧布新的气息和不破不立的激情,但是同时各种新潮思想也随时要应付相应的政治风险。 笔者认为资本市场构想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非常佩服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部的那20个研究生。他们在1984年写的一篇“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引爆金融界。其中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直接引发了当时的股份制热潮。 1984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向社会发行1万股(每股票面50元)。 飞乐当时得天时地利人和,在1984年7月,上海颁布了一个地方性法规-《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规定》,飞乐抓住这一次机会,一切都顺理成章的发生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国第一张上市公司股票 就这样,“小飞乐”承担起了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零的突破。 1986年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曾于1984年公开发行“飞乐音响”股票)开设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部诞生,产生了股票交易。 ●这一阶段,涉及到两个重要人物 黄贵显(静安分公司经理,后更名为静安证券营业部)

主导“飞乐音响”股票的发行,在1986年9月静安营业部开设交易柜台批准成立,在他的努力下新中国真正意义上出现了股票交易 黄贵显在静安证券交易部 秦其斌(前飞乐音响董事长) 一个很有想法也很果断的人,跟吴邦国关系很要好,在领导下面自然得做出点成绩来啊,1984年上半年,他便提出了股份制的构想,通过发行股票向其他单位和内部职工集资。 秦其斌在接受采访 量变到质变:由于后续股票交易的火爆,已经越来越多的股份制公司开始发行股票,为了规范化,同时加深金融改革,大的背景是改革开放-证券交易所应运而生。 1990年11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以当日为基日,基日指数定为100点。有上证综合指数,俗称“沪指”。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请注意:目前所讲的深指全称为“深证成分股指数”,并不是指“深证综合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国际上证券交易的交易模式主要有两种: ●口头竞价 ●电子计算机交易系统 尽管上交所的交易规则中规定的是口头竞价和计算机交易两种方式,其实“宝”全部押在电子计算机交易上。可以讲,这是一种极大胆的、跨越式的发展,因为当时连最简单、

台湾股市大股灾:从12682点一路崩盘,跌到2485点才止住

台湾股市大股灾:从12682点一路崩盘,跌到2485点才止 住 历史绝无可能简单地重演, 但时而会惊人的相似,美国,日本,台湾,香港,底部都是8倍市盈率左右(香港曾经百年一遇的最低点是6倍),1倍到1.2倍市净率。A股会否惊人的相似的重演? 1990年2月,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的台湾股市泡沫终于破灭。台湾股市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大盘在8个月内竟然跌掉了10000余点,跌的只剩下了零头,跌幅高达80.4%! 一、台湾股市泡沫的历程、成因和影响历程。台湾股市从启动到泡沫顶点经历了5年的时间。85年7月台湾股市从600多点启动到87年10月到达4600多点。受87年10月美国股灾影响,台湾股市狂跌了近3个月,一直跌到2300多点。之后行情迅速恢复,至88年9月到达高点8870点。受财政部宣布开征资本利得税影响,台湾股市开始第二次爆跌,最低至4873点。随后,财政部在投资者的巨大压力下宣布取消征收资本利得税的计划。1989年上指数快速收复失地,到六月创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如期突破万点。1990年1月,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当时市场乐观情绪的弥漫已经无法控制,人们认

为股指将很快突破15000点。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终于 刺破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超级股市泡沫。从1990年2月到10月,股市由12682点狂泻到2485点。 成因。首先是台湾经济持续高增长。1951年至1987年,台湾年均经济增长达9%,为世界之首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1988年底,台湾外汇储备达76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其次是新台币的升值预期。美国因经常项目逆差急剧增加而不断对台湾等顺差经济体施加压力。美多次以台当局人为操纵汇率为由,威胁使用其“综合贸易法案第301条款”,逼迫台当局放宽汇率管制,让新台币 升值,以减少对美贸易顺差。台湾货币当局被迫对新台币实施缓慢升值政策。第三是流动性过剩。新台币的升值预期使得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加之多年沉淀厚积的高额储蓄因利率不断走低而从银行体系外流,造成当时台湾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的局面,其结果就是各种资产价格的飙升,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第四是投资渠道不畅。由于投资渠道不畅,长期经济增长所累积的居民财富大部分都以银行存款的形式累积在银行体系。当股市开始启动以后,在股市赚钱效应的吸引下,投资者的股票投资热情被调起,开始蜂拥入市,具体表现是开户数短期内激增。至1989年底,台湾股民开户数已高达500万户,可以说当时台湾几乎

股市历史走势分析

股市历史走势分析 一、历年股市走势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 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 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 年

2007年 2008年 年 2009

二、历年股市走势小结 1、从1991年到2008年,单边上扬的有5年,分别为1991年、1996年、2000年、2006 年、2007年 2、从1991年到2008年,单边下跌的有2年,分别为2004年、2008年 3、从1991年到2008年,振荡市有11年,分别为: 1)先涨后跌1年:1992年(5月25日高点) 2)先涨后振荡4年:1993年(2月15日、4月30日高点)、1995年(5月22日高点)、1997年(5月12日高点)、1999年(6月29日高点) 3)全年振荡4年:1998年(6月1日全年高点)、2002年(7月8日全年高点)、2003年(4月15日全年高点)、2005年(3月8日全年高点) 4)先振荡后下跌1年:2001年(6月13日高点) 5)先跌后涨1年:1994年(7月29日低点) 在振荡市中,2月出现年中高点1次(1992年),3月出现年中高点1次(2005年),4月出现年中高点2次(2003年、2004年),5月出现年中高点3次(1992年、1995年、1997年),6月出现年中高点3次(1998年、1999年、2001年)、7月出现年中高点1次(2002年),即振荡市中绝大多数时间在上半年见顶,尤以5、6月份居多。 在振荡市中,1月出现年中低点2次(1992年、1997年),2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1995年),5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1999年),7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2005年),8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1998年)、9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2004年),10月出现年中低点2次(1993年、2001年),11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2003年),12月出现年中低点1次(2002年),即振荡市中绝大多数时间在下半年见底,但见底时间较为分散。 三、1999—2001VS2009—2011 1)背景分析 1999—2001: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济增长率从1993年的13.5%回落到1997年8.8%的水平,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一直持续到1998年年底,中国经济在此次危机中曾被评价为在亚洲表现最好、受影响最小。但到1998年一季度,外贸的增长幅度明显放缓,并于5月一度出现负增长,虽以后又止跌回升,但当年三季度末出口再次大幅度下滑。1998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仅为7%,与全年8%的增长目标形成明显差距。同时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 2009—2011:2003年以来新一轮高增长期,在2007年达到了11.9%的GDP增长顶峰。经济偏快增长带来一系列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使得2008年年初的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危险。但是,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变化,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与全球经济紧密关联的中国经济遭遇了外部环境“过山车”般的巨大波动。同时,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也让持续了五年两位数高增长的世界最大新兴市场感受到了意料之外的压力。2008年4季度GDP骤降到6.8%,外贸出口大幅下降,就业困难……一系列问题让中国经济面临着近10年以来最大的挑战。

1973年股灾

1973年股灾——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股灾 从香港恒生指数上世纪70年代的股市示意图可以看出1973年前后股市跌幅剧烈。 《窃听风云2》涉及以1973年香港股灾为代表的香港股市风云,反复出现1973年股灾这个背景。其实1973年香港股灾就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亦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灾。从1968年到1973年的近五个年头里,香港股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牛市”,全港人民都沉醉在股票生财的梦里,很多人甚至辞去工作专门炒股,当时政府已经再三提醒民众过多民间资本流入股市,容易引发股市泡沫,但香港股民嗤之以鼻,当年全港股市暴跌,中恒生指数从1973年3月9日最高的1774.96点跌至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最低的150.11点,跌幅91.5%。股市崩盘,数以万计的股民顷刻之间倾家荡产。而此次股灾的罪魁祸首之一——大量外资借香港股市长期以来积累的虚高之势,先注资哄抬股价,又在高盘将所有股票抛出,获利离场,导致恒生指数一泻千里。 影片开头层层浮现的字幕如“1965年,恒生指数跌幅24.71%”“1973年,恒指大跌91.54%”一直到“2008年,金融海啸……”,便是涉及了1973年股灾。此外,地主会几位元老也曾反复提及,其实他们就是靠头脑和理智在1973年股灾中幸存下来的股民,当年股灾爆发时,这几位华人大股东组团救市自救。 股市黑幕交易——为获取暴利或洗钱

通过制造股价的剧烈波动,股市幕后操纵者们大发横财。 片中股市黑幕交易是地主会的常用手段。其实,从股票诞生至今,股市黑幕交易就一直存在,一般情况下能操纵股价的往往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大集团,如某些金融巨头互相串通,运用手头的财势,在市场上兴风作浪,推波助澜,促使某些股票在市场上时而狂涨,时而暴跌,从而使他们在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中大发横财,而使一些中、小股东在这场恶战中倾家荡产,以此来敛财。在股票市场中,操纵股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就是一些金融集团利用股市在疲软之时,低价大量买进,然后设法哄抬价格,以便低进高出。一般在哄抬股价的过程中,仍在不断买进,并散发各种似是而非的谣言,以引诱散户跟进,从而使股市形成一种“利多”气氛效应,待股价达到相当高位时,再不声不响地将低价购进的股票卖出,这样大进大出就赚取了巨额暴利。相反的,某机构也可以在股价高峰,不断卖出,并设法压底行情,造成一种股价下跌的气氛,等股价低到某一价位时,再把高价卖出的股票全部买回,以达到高出低进的目的,这一出一进就可使操纵者获取暴利。 在《窃听2》的后半段,吴彦祖、古天乐、刘青云联手炒高749股票,使市值从0.5元哄抬升至7元,也属股市黑幕交易,最后刘青云因涉案被判入狱半年。在片中还有另一个手段,即几位地主会大佬互相串通好,哄抬股价不为吸引民间资本,而是为了洗白中东和车臣的黑市资金,其实是一种通过控制股市资金流转的洗钱手段。 幕后金融组织——虚拟“地主会” 片中的“地主会”虽然是虚拟的幕后金融组织,但世界上确实存在很多这种幕后金 融组织,成员一般都是秘密富翁或者财阀,通过金融手段控制股市升降。 在《窃听风云2》中,名为“地主会”的神秘组织由曾江、骆应钧、江毅等五个有 钱大佬组成,在1973年香港股灾时,他们曾靠头脑和理智联手救市,相互串通,随意控 制股价。三十年来,他们主宰了香港经济体系的兴衰成败,运用金融手段控制股市升降, 拯救了不少将要倒闭的小企业,从曾江挂在嘴边的那句“我们出事了,整个香港都会垮”

学习百年来全球股灾

学习百年来全球股灾,以史为鉴。 “不知不觉,从去年10月16日的6124点,到昨日盘中创下的2695.63点新低,上证指数在短短8个月时间中,已经累计跌去56%,沪深两市10多万亿的市值灰飞烟灭。曾几何时,我们还在做着黄金十年的美梦;曾几何时,我们似乎觉得股灾离我们很远很远。然而,短短8个月时间,我们已经被埋在了股灾废墟中的最底层。 放眼全球,各资本市场发生股灾之后又是怎样的惨状,它们和A股市场股灾有何不同,又有何共通之处?当海外市场遇到股灾之后,又是如何采取“灾后救援”?我们不妨对此进行探究,以期对A股市场起到他山之石的功效。 回顾股灾不停 其实自从股市诞生以来,股灾就一直存在。尽管谁也不愿意它发生,但股灾却一直防不胜防。回顾历史,看看海外股灾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况,对所有的股民而言都是有必要的。 1929年股灾:“黑色周一”引发全球大萧条 1929年世界性股灾起源于美国,发生的背景则是美国经济在上世纪20年代的“持续繁荣”。不过在繁荣的背后,在狂热股市的刺激下,过度投机狂热、内幕炒作泛滥,全民开始炒股,股价扶摇直上。道·琼斯指数在1929年9月初涨到了452点,比年初暴涨了1倍多,比1921年最低时涨了5.95倍。 1929年10月21日这一天,被人称作“黑色星期一”。当天,美国股市一开盘就急剧下跌,人们纷纷抛出股票;10月28日,面临崩溃的纽约股市再次以空前的幅度狂跌,当天股指跌幅高达12.82%。 从此,美国股市步入长达5年的漫长熊市,到1932年7月,道·琼斯指数已跌至58点,较1929年9月最高点452点已跌去89%;股票市值也从897亿美元跌至156亿美元。个股中著名的通用电气股价从396美元跌到最低只剩下8美元,跌幅高达97.9%。 1987年股灾:一个月损失是一战的5倍 1987年的世界性股灾同样起源于美国。当年10月19日,纽约股市道·琼斯指数暴跌508.32点,跌幅达22.62%,超过了1929年10月28日暴跌12.82%的记录。据统计,10月19日上市的所有股票,在一天之中就损失了5000亿美元的市值。 美国股市当天的暴跌还触发了世界性股灾的发生。同一天,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下跌183.7点,跌幅高达10.8%,创下伦敦股市历史上日最大跌幅;香港恒生指数下跌420点,跌幅为11.2%。停市4天后,10月26日恒生指数再暴跌1121点,日跌幅高达33.33%,创世界股市历史上日最高跌幅纪录。 整个10月,股灾造成世界重要股市市值损失了1792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3380亿美元的5.30倍。 1997年股灾:重创东南亚新兴经济体 1997年发生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股灾。随着1997年2月泰铢的贬值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股灾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地区。当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东南亚金融危机由此爆发,当天泰铢汇率下跌20%。同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 从1997年7月到1998年1月,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股灾经历了7个月。货币贬值引

台湾股市历程

台湾股市历程(转)2007-5-1 22:38:33 作者:东方博客梦幻福星梦幻福星的个人首页【大中小】 台湾股市从1986年本币升值,台湾经济起飞开始,指数从大约636点起步,第一波上升到4796点,而后进行了一波下跌至2241点的中级调整!而后又从2241点起步,用时一年涨到了8813点左右,再于1988年月台湾证管会推出降低股市热度的重拳措施: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将股指打压到4645点左右,令人称奇的是,1989年月,其股市居然再次从4600点起步,疯狂的上涨到12680点之高,最后在资金后续无力,外资大量撤走的前提下,暴跌回2485点,完成了台湾股市的超级大牛市!台湾股市在牛市上涨的初期,其成交量大约为50~60亿新台币!而其在牛市见顶的时候,其成交量的峰值为2162亿新台币!增幅大约为40倍左右!这期间的券商股普遍的平均涨幅大约为40倍左右!其中最高的涨幅超过100倍!最低的也有20多倍!可见在大牛市中,真正的券商股才是最大的赢家! 那么,以目前中国股市的大牛市看,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本轮牛市的天量预测:一.从牛市初期的成交量看,自2005年7月探底成功,12月16日走出正式上涨行情来,其初期的成交量两市大约为100亿元左右!如果牛市见顶,其成交量大约为牛市初期成交量的40倍来算的话,那么本轮牛市的天量应该在大约4000亿元左右!二、以中国股市的规模和经济总量来算,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大约为台湾的6.5~7倍!台湾2000亿新台币大约相当于600亿人民币!那么目前6.5~7倍的经济总量,也大约对应为3900亿~4200亿元人民币!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当沪、深两市的日成交量达到4000亿元左右时,我们才该真正小心顶部可能随时到来 台湾股市500点到12000点的历程 本次大牛市本质上-------相当于当年台湾股市600点到12000点的大牛。 当年台湾股市600点到12000点的大牛: 1974年第一波600~1000,其后横盘调整6个月(特别注意调整是横盘完成的,没有大的下跌) 1976年第二波 (1)1000~2200(用时半年) (2)横盘调整2个月 (3)2200~4800(用时3个月)其后调整3个月4800~2500 1977年第三波 (1)2500~8800(用时9个月) (2)调整8800~4600(用时3个月) (3)4600~12600(用时14个月)其后1978年下半年熊市到 整个牛市用时5年, 而我们现在才1年,可以说担心大盘没必要。2008奥运时,走到6000点也很正常。

2015年股灾基本情况、原因、解决方法

2015年股灾的基本情况: 从2014年11月份开始,我国股市迎来了“大爆发”,在持续期间内,股市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然而今年下半开始,这种趋势急转而下,最终形成了“股灾”。截止2015年7月2日,A股这波下跌,跌幅超过50%的股票有450只,除去停牌的股票,占比19.23%;跌幅超过40%的股票有1511只,占比64.6%;跌幅超过30%的股票有1932只,占比82.6%。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沪指连续下挫近1500点,给市场和投资者以重重一击。这是一波群体性灾难,惨烈的下跌让市场几乎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程度。 2015年中国“股灾”形成的原因分析: 造成本次股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因素、又有经济因素,具体来看,总结如下: (一)客观原因 1、经济运行规律 (1)技术分析层面 如下图所示,是截止到今年8月27日,上证指数的K线图,图形的形状与著名的艾略特波段理论十分吻合。图中,第5浪代表了今年大牛市的过程,当股市达到一定高度后,必然会开始下跌,且下跌的幅度要和之前的涨幅大致相当,这就是图中的a浪,也就是6月份股市的第一次暴跌。然而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导致这次下跌超出了本来的

下跌幅度,从而形成了“股灾”。理论来讲,股市的这次下跌属于正常现象,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它却超出了正常范围,这就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以控制股票的超跌幅度,使经济恢复正常的运行规律。 (2015年2月----8月上证指数K线图) (2)中国经济的走势 在2014年以来的“房地产化”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越来越大,政府不得不通过倾向性的政策推动中国股市的繁荣来摆脱当时经济的困境。但是如果股市暴跌,其作用是反方向的,这种反向的作用会使得股市大幅震荡,甚至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而这也正是这次“股灾”形成的原因之一。 2、环境因素 (1)中国股市的过度杠杆化 无论对于外资还是内资来说,抓住机会做空市场,以获得超额的利润,是投资者的“本职工作”。然而,由于中国市场以及监管措施的相对不完善,使得这些做空行为促成了如今的“股灾”。

A股及港股、美股、台股、日本股市历年市盈率分析

A股及港股历年市盈率分析(1) 下图是1999.1月起始至今的月度数据所做。这是本年度第三次贴A股市盈率走势图。图中的风险区划分,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可自己重新划分。 第一次贴的是年市盈率,发帖日期为09年元旦!如下: 第二次2009.2.12转贴了但斌博客中的图:时间相对长一些,如下

最后:附录自己的一幅股指观察图; A股市盈率、平均股价、流通市值走势图(转自skyvein) 沪市大盘平均市盈率平均股价与大盘走势相关性分析(转) 沪市大盘平均市盈率----沪市上市公司平均股价----大盘走势相关性分析

1994.1.20沪市大盘平均市盈率35.28倍---- 大盘当时见所谓"777"铁底"---后照样无情跌穿---平均股价12.06元 1994.7.29沪市大盘平均市盈率10.65倍---- 大盘见历史性大底325点---大熊市结束---平均股价4.24元 1994.9.13沪市大盘平均市盈率33.56倍---- 大盘见阶段顶1052点---平均股价13.91 1995.2.7沪市大盘平均市盈率18.97倍---- 大盘见阶段顶926点---平均股价7.14元 1996.1.19沪市大盘平均市盈率19.44倍---- 大盘见历史性大底512点---大牛市开始---平均股价6.17元 1996.12.11平均市盈率47.89倍---- 大盘见短期阶段顶1258点---平均股价13.1元 人民日报评论员称44倍市盈率是泡沫---股市出现崩盘---大盘连跌3个跌停板 1996.12.25平均市盈率33.62倍---- 大盘见历史性大底855点---平均股价9.44元 1997.5.12平均市盈率59.64倍---- 大盘见阶段性历史大顶1510点---大熊市开始---平均股价15.16 元 1997.7.8平均市盈率38.17倍---- 大盘见阶段大底1025点---平均股价10.43元 1998.6.4平均市盈率46.27倍---- 大盘见阶段顶1422点---平均股价13.13元 1998.8.18平均市盈率38.83倍---- 大盘见阶段大底1043点---平均股价9.96元 1998.11.17平均市盈率47.04倍---- 大盘见阶段顶1300点---平均股价11.97元 1999.5.17平均市盈率38.09倍---- 大盘见阶段大底1047点---5.19行情爆发---大牛市开始---平均股价9.26元

股市崩盘历史

股市崩盘历史 全景网4月17日讯在周期性行业轮翻跳水的冲击下,沪深股市今日再度遭受重挫,四大主要股指数均创出本轮调整新低,其中上证综指最低下探至3180.20点,再度击穿3200点关口,而两市第一大权重股中国石油逼近发行价,市场的人气已经降至冰点。回顾本轮调整,中国A股市场的跌势之猛烈,可以用“熊冠全球”来形容。从2007年10月16日的最高点6124.04点,到今日的3180.20点,仅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上证综指的累计跌幅达到48%,而如果从998点起步算起积累的上升成果,已跌去57%。对比之前全球股市崩盘的历史,A 股市场的本轮调整可以说对市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全球历史上有名的股市崩盘历史。1929年,美国股市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道琼斯指数从1929年10月21日的386点,疯狂跳水至198点,1个多月的跌幅高达48%,在经历短暂反弹后再度急转直下,从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连续出现了6次暴跌,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跌幅高达90%。 1987年,美国股市再度遭遇毁灭性打击,10月19日一天之内,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创下近半个世纪来的最大跌幅。随即,这场股灾如同瘟疫一般传导至美国以外的全球其他地区。香港恒生指数当日下跌11%,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被迫采取停市四天的异常措施;日本日经指数在19和20两天共下跌4446点,跌幅近17%;19日,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下跌了11%;德国、法国等股市也大幅下跌。与此相呼应,东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的股市也出现大幅下跌。 1973年,香港股市遭遇股灾,恒生指数从1973年3月9日的1774.96点,大幅暴泻到1974年12月10日的150.11点,历时共一年零九个月,跌幅高达91.5%。 90年代初,日本股市遭遇历史上最为巨大的一次股灾。1989年12月31日,日经指数达到了辉煌的高点38915点,但是进入90年代,日本股市风云突变,股市出现跳水式崩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跌破20000点。1992年4月1日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再降至14309点。至此,日经指数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宣告破灭。 90年代初日本股市的暴跌同样传导至相隔不远的台湾。从1990年2月台北股市的最高点12682点,到止跌的2485点,在8个月内跌掉了10000点,跌幅高达80%。时至今日,台湾加权指数依然在8000点左右徘徊,再也没有回到之前的高点。 1997年5月,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突袭东南亚。东南亚股市随后开始了跳水式集体暴跌,到1997年8月底,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股指分别比上年下跌了39.5%、35%、36%、36.2%、22.6%、18.5%。这次危机波及了亚洲其他国家和

近20年前台湾的股灾经验看今天的中国股市

近20年前台湾的股灾经验看今天的中国股市 近来台湾股市暴跌。因为有个别股票每天不能下跌超过百分之三的规定,其惨痛经验就迫着要延续很多天。这使我想起佛利民最近在上海谈及放开价格时引用过的斩老鼠尾巴的例子。要斩老鼠尾巴,应该一次过地斩,不要一吋一吋地斩。想不到,十多天后,台湾的股市就果真的一吋一吋地斩,可谓不幸而言中矣! 这次台湾股市的恐慌性抛售的导火线,显然是财政部长郭婉容将旧税重提,决定于明年初恢复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虽然,其课税额仅是利润的千分之三,微乎其微,但却点金成铁,引起股市狂泻不在话下,而股民连日游行,闹得满台风雨。政府当局无所适从,作出让步,将所订的税率千分之三减至千分之一点五,但为时已晚,股市照跌无误。 几天前,一位《中国时报》朋友在午餐上跟我谈到台湾股市的问题,我随便说了几句,并提及假若郭婉容真是有意使狂升的股市冷却下来,而千分之三的税率能导致股市狂跌,那就是神来之笔了。殊不知这位朋友将这「访问」简单地刊出来后,《时报》的电话响个不停。她于是坚持我要澄清观点。我想,上述的「访问」过于简化,而刊载出来的有一两处并非我的原意,那我就明知山有虎,也不能不偏向虎山行。这篇文章也就非写不可了。 无知的牛群直觉 是的,在自由市场里,有些物品的市价可以莫名其妙地狂升暴跌。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是荷兰在一六三六年发生的郁金香事件。那时,该地居民发狂地大「炒」郁金香的球茎,不少人辞了工来炒、炒、炒,以至最贵的一棵球茎价高二万英镑——约值现在的三千万美元!后来球茎市场暴跌,造成了有名的郁金香危机。大约十年前,中国大陆的君子兰也曾发生类似的事件,使以为奇货可居的买家输得头破血流,但比之荷兰昔日的郁金香风波,却是小巫见大巫了。

台湾及香港注册制实施对股市的影响分析

台湾及香港注册制实施对股市的影响分析

台湾及香港注册制实施对股市的影响分析 【导言】何为注册制? 注册制即所谓的公开管理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发行公司的财务公开制度,以美国联邦证券法为代表。它要求发行证券的公司提供关于证券发行本身以及同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以招股说明书为核心。 证券发行注册制是指证券发行申请人依法将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和资料公开,制成法律文件,送交主管机构审查,主管机构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的一种制度。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判断。 另外,注册制还主张事后控制。 第一部分台湾注册制实施对股市的影响分析 一、台湾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从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 从1961年至今,台湾证券市场多次修改《证券交易法》,其发行制度经历了三次演变:单一核准制、核准制与注册制并存、单一注册制。 1、1960s-1980s:台湾实施单一核准制 1960年台湾成立了证券管理委员会,1961年出台了《证券商管理办法》,同年台湾证券交易所成立。台湾证券交易所初期仅有16家上市公司,资本额仅55亿元,年成交值不足4.5亿元。台湾证券交易所开业后的6年内,台湾股市完全被公司大股东及大投机炒家控制,经常人为制造暴涨暴跌。1963~1968年,台湾政府为支持证券集中交易,实行“强制上市制度”,将当时在柜台交易的证券强制在交易所上市。

1968年台湾当局颁布了《证券交易法》,这是台湾证券业的基本大法,它囊括了证券法律的基本内容,在台湾证券法制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台湾证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支持作用。《证券交易法》正式将原来的“强制上市制度”改为“自由上市制度”,即公开发行的股票可以仅在场外交易,而不在交易所上市;但由于发行审核仍采用核准制,限制了通过审核公司数量,因此场外交易并没有得到发展,交易所上市数量也没有明显增加。这个阶段的台湾证券市场受制于市场初创、奉行单一核准制,市场发展缓慢。 2、1980s-2006年:核准制与注册制并行 进入80年代后,台湾证券市场较成立之初发生了显著变化,30多年的发展也暴露证券业和证券法制的诸多深层次问题。与此同时,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证券业、证券法制也有了新发展,这使得台湾的证券法制亟待革新完善。1983年,台湾当局对《证券交易法》进行了重大修改。其中最重要的改进之一就是引进了发行审核注册制,简化了有价证券募集与发行的审核程序。经过1983年修订之后,台湾证券发行审核制由单一核准制变为了核准制与注册制并行。台湾证券发行制度既可以采取注册制,也可以采取核准制,具体执行制度由主管机关决定。台湾之所以同时并行核准制和注册制,在于台湾当局从简化发行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培养投资者审慎投资的角度推出注册制,同时也考虑到台湾的证券业、证券市场尚未十分成熟,仍需核准制来规范上市企业质量,于是同时执行两种制度,取二者之长,并逐步过渡到全面注册制。 3、2006年至今:台湾实施单一注册制 2006年1月11日,台湾当局再次修订了《证券交易法》,其中有关股票发行审核的第22 条规定,“有价证券之募集及发行,除政府债券或经主管机关核定之其它有价证券外,非向主管机关申报生效后,不得为之。”这意味着台湾地区的股票发行审核制度已经由1983年以来的并行制度全面过渡到了注册制,完成了台湾地区股票市场制度建设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台湾当局之所以将核准注册并行制度全面过渡到注册制,在于台湾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经过多次修订已经相当完善,证券发行方、发行中介机构、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也积累了

股市历年涨跌规律

中国股市历年月分走势规律 对1992年以来12年的月K线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历年1-12月的涨跌概率:1月:8年上涨8年下跌;2月:11年上涨5年下跌; 3月:12年上涨4年下跌; 4月:11年上涨5年下跌;5月:9年上涨7年下跌; 6月:9年上涨7年下跌; 7月:6年上涨10年下跌;8月:7年上涨6年下跌; 9月:6年上涨10年下跌; 10月:6年上涨10年下跌;11月:11年上涨4年下跌; 12月:7年上涨8年下跌 从以上数据可见,一年中的2、3、4月均为上涨月份;而6月为分水岭,下跌的年份逐渐上升,表明市场开始逐渐转弱;其中7、9、10三个月中下跌的年份最多,下半年中仅11月是上涨概率相对较大的月份,随后的12月大多为全年最弱的月份。 从1992年以来的月度涨跌幅看,1、2、3、4、6、8、11、12月的月均涨幅为正,涨幅最大的月份在8月,为12.7%;第四季度涨幅几乎为零,11月作为上涨概率较大的月份,涨幅较为有限,表现为弱势反弹月。12月虽然是全年中下跌概率较大的月份,但其平均涨幅达到3%,表明12月尽管走势较弱,但总体上下跌幅度有限。 从反映交易活跃程度的两项指标换手率和月度成交金额看,2至6月成交金额逐步放大,6月是全年成交额最大的月份,随后成交额逐步减少,四季度成交额最低。至来年1月,成交额有所放大,这与1月资金开始回流股市有一定关系。从换手率看,3、4、6月换手率较高,8月最高,1、2月最低。 从1992年以来市场的月度涨跌、成交量和换手率的变化的统计看,上半年的行情多好于下半年,6月是市场开始由强转弱的月份,但高点出现在8月份的概率也较大。从资金流向来看,6月之后资金逐步离场,至来年1月开始回流市场,而市场也在资金的流入下逐步转暖。资金流动方向的出现与形成与资金年底的结帐是有相当关系的。当然,市场的月度走势也与当时市场所处的阶段也密切相关,如市场是平衡市、牛市还是调整市,均使月度走势产生一定的偏离,但方向不改。 一般而言,由于资金的年底结帐,资金入市的愿望较低,但为来年的准备已展开,且12月尽管下跌的概率较大,但下跌幅度并不大,而至来年1、2月份资金的回流,市场则逐步走强,表明12月、1月应是逢低吸纳的月份。 另外,我们还应关注“1月效应”,即1月走势对全年的走势具有相当的指导效应,1月收阳全年收阳,1月收阴全年收阴。因为1月是一年中成交最清淡的月份,而主动和自然形成的买盘则对一年走势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国内股市从1992年至2008年11年中,除1996、1998和1999年3年外,其余的8年时间存在“1月效应”,上述不具有此效应的3年,市场处于牛市之中,应是较旺的市场人气占了优势。而具有此效应的年份占统计年份的的73%,表明国内股市也存在“1月效应”。 有人统计过过去十年里,国庆长假之后首个交易周大盘的走势,发现除05年和08年处于熊市下跌之外,国庆节后A股一般都会给投资者发个大大小小的“红包”。而又有人统计过节前与节后两段时间容易发生“同涨同跌”,相同走势的持续性较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