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教育”概念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学者从各种角度对教育是什么作过回答:如从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等。

(1)我国有代表性的关于“教育”的解说: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就是使学生的长处得到发展,补救他的过失)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教,就是上面做示范,下面来模仿;“育”,就是培养后代让他多做好事。)

孟子:“教”“育”联用第一人。《孟子·尽心上》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梁启超:“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教育与政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这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

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

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

真正的教育。”

《教育大辞典》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导影响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的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人的活动。”

总结:

我国的教育都倾向于指有学识、有经验的长者对年青一代的教导,注重的是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训练。

(2)西方有代表性的关于“教育”的解说:

柏拉图(古希腊):“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

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

乃是“心灵的转向”。

杜威(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斯宾塞(英):“教育即为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

W?布列钦卡(徳裔):“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

裴斯泰洛齐(瑞士):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夸美纽斯(捷克):“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

从行动中取得的。……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

个人。”

福禄贝尔(德国):“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

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职的、纯洁的、完美

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

巴格莱(美国):“我们把社会进化定义为积累和提炼人类知识的进步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些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

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斯普郎格(德国):“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总结:

西方的教育侧重于由内而外的引导,注重的是学生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培养。

二、“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的需要:

区分于其他事物,认识其独特;能涵盖各种实存的教育。

(二)概念界定的过程

公式:被定义项(概念)=种差(本质特征)+属(上位概念)

(1)教育是一种“活动”(属)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此观点已被人们普遍认同。

<古代的观点来看>: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

孟子:“教”“育”联用第一人。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Education:导出。西人的教育,着重儿童潜质的导引。

德法:Pedagogue,古希腊“教仆”,-ped-儿童,-agog-=guide。(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

共同点:

均指向人类活动。教育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的活动。

<近现代的观点来看>: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W?布列钦卡(徳裔):“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

裴斯泰洛齐(瑞士):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明确提出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以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教小鸭游水为例,证明教育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指出,教育是生物学的过程,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因此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本能。人类很多教育上的努力所以比较地没有效果,也许正因为忽视了人类与动物的一致性。

共同点:教育是一种活动。

(2)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

参考叶澜老师的观点,我们认为动物与人类的“教”与“学”,表面类似但实质大不相同,具体如下:

1、动物: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

人类:人类教育既为了个体,又具有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指向性。

2、动物: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类”化,并将类经验积累起来传递给他

人的能力。

人类:人类教育传递的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积累的类经验,不只是个体的直接经验。

3、动物: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适应环境,维持生命,能独立生存。

人类:人类教育则远不止此。如教育可培养人进一步改造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等。

因此,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类教育和所谓动物教育的本质区别。

(3)教育作为社会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有何区别呢?

参考叶澜老师和陈保峰先生的观点可得:

从活动对象看: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

从活动目标看:教育是以积极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它不同于以保护人的身心健康、抵御疾病对人的身心危害为直接目标的医疗活动、盗窃团伙的师徒授受、审判罪犯警示教育其它人的活动等。

从教育参与者看:教育是一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积极参与的双边活动。

因此,教育的定义为: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积极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都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内涵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以人为直接对象、以积极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都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近代以来,学校教育成为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有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那么学校教育有何特殊性呢?

参照叶澜老师和《教育大辞典》的观点,

1、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一种教育活动,从而可控性也最强。

2、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

资格的。

3、学校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因此,学校教育(即狭义教育)定义如下: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对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便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也叫制度化教育。

总结:<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积极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都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对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便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学

校教育也叫制度化教育。

教育学概念定义

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指有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实施身心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教育者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们生理,心里以及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里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的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教育媒介 教育媒介指构建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等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及人的道德的发展。 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办法的教育。 智育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只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只是,基恩能够,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的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教育功能

护士礼仪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护士礼仪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一)礼仪的基本概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形式固定下来的。由于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这种行为规范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体现出人们的品行修养。礼仪是“礼”与“仪”的合称,“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即尊重;孔子说过:“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也要尊重自己。“仪”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达尊重的具体形式。简而言之,礼就是尊重;仪就是表达。如打电话时谁先挂?交际礼仪有其规则,地位高者先挂,这就是在礼仪表达细微之处见“敬人”之真情。总之,真正的礼仪行为应该是个人内在的礼貌修养在特定场合下以特定的形式表达的持续的、规范化的行为,是内在修养和外在形式的统一。 礼仪主要表现形式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礼貌:礼貌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如遵守秩序,言而有信,尊老敬贤,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讲究卫生等,它是礼仪的内在原则规范。莎士比亚曾说:“礼貌像气垫,里面什么都没有,但能奇妙地减少颠簸。” 礼节:礼节是社交场合表示尊敬和友好的惯用形式,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上的具体规定。如鞠躬、点头致意、握手等。 仪表:“仪”指一个人的面容、服饰等,“表”指这个人的举止、风度等;外表之美与优雅动作之美构成了仪表之美。

仪式:仪式是指在一定的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活动。如升旗仪式、颁奖仪式、结婚仪式等。在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时,需注重三个基本的理念:①尊重为本。礼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尊重,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客人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②善于表达。在与人交际时要善于表达自己的律己与敬人之心,否则会影响到有效沟通。③形式规范。讲不讲规范,是一个人素质问题;懂不懂得规范,是一个人的教养和修养问题。 (二)礼仪的分类 根据礼仪适用对象、场合及应用范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日常生活礼仪、职业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四大类。 1 日常生活礼仪包括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出行礼仪等。在日常生活中讲求礼貌、礼节,如在家中待客,要为客人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让客人体会到主人的热情与细心,与朋友交往中注重必要的礼仪形式,可使友谊地久天长。 2 职业礼仪主要指人们在各种工作岗位上应当遵从的职业行为准则。通常按其行业可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等。护士礼仪则属于服务礼仪范畴。 3 社交礼仪社交礼仪又称交际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应用的礼仪。 4 涉外礼仪涉外礼仪是指在长期的国际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外事礼仪规范,也就是人们参与国际交往所要遵守的惯例,是约定俗成的做法。它强调交往中的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既要体现国家一贯奉行的对外政策,又要表现出本民族特有的礼仪风貌;既要热情友好,又要不卑不亢,尊重他国的礼仪习俗。

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1—3年级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个人礼仪 ●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 ●掌握正确的形体姿态,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习惯, 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 ●知道保持服装整洁,爱清洁、讲卫生。 (二)交往礼仪 ●能恰当、得体地称呼他人。 ●懂得尊敬父母,对长辈有礼貌。 ●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知道同学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知道待客、做客的基本礼节。 ●遵守秩序,轻声交谈,不打扰他人。 ●遵守公共交通规则,不闯红灯。 ●掌握肃立、注目礼、少先队队礼等礼仪。

小学4—6年级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个人礼仪 ●掌握问候、致谢或致歉等礼貌用语。 ●掌握微笑、点头、鞠躬等常用体态语。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礼俗。 ●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交往礼仪 ●孝敬父母长辈。 ●学会倾听他人。 ●知道餐桌上的基本礼仪,文明就餐。 ●掌握接打电话的礼貌用语。 ●做到集会时按时入场,遵守会场要求。 ●遵守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做文明游客、文明顾客、文 明乘客、文明观众。

初中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个人礼仪 ●了解礼仪的基本含义,理解学习礼仪的意义。 ●掌握与人交谈时的礼仪要求。 ●做到着装大方、得体。 ●了解涉外基本礼仪。 ●掌握在公开场合发言的礼仪。 (二)交往礼仪 ●理解父母,懂得感恩。 ●掌握使用电话、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书信的礼仪。 ●做到集体活动时能遵守相关的规则和要求。 ●掌握拜访接待的基本礼仪,能热情、大方地与他人交往。 ●掌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礼仪。 ●能宽容、礼让他人。 ●在公共场所文明交流,不干扰他人。 ● . ● ●

教育的概念与属性

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角度来定义 (1)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学校教育不同于广义教育的特点:①专门性②制度化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3、兼顾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概念) (2)他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3)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①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 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

③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4)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 ①系统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②客观看待教育与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古今不同 ③继承性古今相同 ④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⑤相对独立性“超前“滞后”有自身的规律 ⑥生产性特殊性物质+精神 ⑦民族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1)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2)现代学校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2、受教育者客体和主体的统一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措施/中介) (1)教育媒介是指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 (2)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从内容上来说,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 从形式上来说,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学333综合考试大纲

2016年教育学333综合考试大纲 注意:本大纲为参考性考试大纲,是考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I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2教育学原理 III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IV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礼仪礼貌的基本知识

礼仪礼貌的基本知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礼仪礼貌的基本知识定义: 礼貌----在交际过程中应具有的相互敬意、友善和得体的气度与风范。 礼节----人们在交际中表现出的尊敬、祝颂、迎送、问候、致意、慰问等所惯用的规则和形式。 礼仪----在大型或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所举行的合乎礼貌、礼节要求的仪式。 礼仪的原则 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从俗、真诚、适度 礼貌修养的基本准则 1、良好的服务态度 什么是服务服务是一种关系。服务是一个过程。服务是一种意识。服务是一种态度。服务是一种习惯。 a、认真负责、 b、积极主动、 c、热情耐心、 d、细致周到 2、备受重视的个人形象 1、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真实地体现着他的个人教养和品味。

2、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客观地反映了他个人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 3、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如实地展现了他对待交往对象所重视的程度。 4、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是其所在单位的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5、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还往往代表着其所属国家、所属民族的形象。镜铭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阔,背容直; 颜色忌傲、忌燥、忌怠, 气象宜静、宜庄、宜和。 着装的“TPO”原则 Time(时间)、Place(地点)、Occasion(仪式); 六合(合身、合意、合时、合礼、合俗、合规) 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范例 1.基本礼貌用语十一字及其运用要点 十一字: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复习进程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定义、含义和涵义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很不在意,但是貌似他们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含义是指:(词句等)所包含的具体意义。 含义和涵义的意思具体相同,无异议。 概念的含义比定义广 一、概念----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用词或词组表达的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 二、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属+种差”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人”在“动物”这一属概念下,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是“能制造生产工具”,从而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 三、含义----(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 (在以上这些词语解释中所含有的门派学说里生硬甚至错误的归纳性术语个人是予以否定的)由此可见,“概念”与“定义”的区别是:

1、“概念”抽象普遍,“定义”具体确切。 2、“定义可包含概念”或“定义是概念的细化和引申/延伸。 5 整数集为什么用Z 自然数集为什么用N 实数集为什么用R 复数集为什么用C 有理数集为什么用Q 谢谢了~~ 1.用Q表示有理数集: 由于两个数相比的结果(商)叫做有理数,商英文是quotient,所以就用Q了 2.用Z表示整数集: 这个涉及到一个德国女数学家对环理论的贡献,她叫诺特。 1920年,她已引入“左模”,“右模”的概念。1921年写出的<<整环的理想理论>>是交换代数发展的里程碑。其中,诺特在引入整数环概念的时候(整数集本身也是一个数环)。 她是德国人,德语中的整数叫做Zahlen,于是当时她将整数环记作Z,从那时候起整数集就用Z表示了。 3.用N表示自然数集: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所以就用N了 4.用R表示实数集: 实数:Real number 所以就用R了 5.用C表示复数集: 复数:Complex number 所以就用C了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服务礼仪》课程标准

《服务礼仪》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服务礼仪》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时:64 适用专业:轨道交通运输(客运)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 1、了解礼仪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了解东西方礼仪的差异。 2、在个人礼仪方面,掌握日常行为、服饰、仪容、仪态等礼仪标准。 3、了解商务、学校、家庭、餐饮、涉外礼仪的标准。 4、掌握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规范和礼仪;要求既掌握服务礼仪的基本理论,又要达到规范要求。 5、培养礼仪意识的修养;陶冶尊敬他人的情感;锻炼履行礼仪的意志;养成遵从礼仪的行为。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课题一礼仪概述 基本要求: 1、了解礼仪的基本内容及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认识礼仪的特征和原则,理解礼仪的深刻内涵和作用。 2、建立礼仪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守公共场合的礼仪规范。 3、能运用礼仪自身协调人际关系,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 4、掌握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的特点及服务礼仪的重要性。 重点: 1、礼仪的含义、起源及发展,礼仪的功能和作用。 2、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的特点及服务礼仪的重要性。 难点:礼仪的内涵与作用。 课题二个人礼仪 基本要求: 1、掌握站姿、坐姿、蹲姿、行姿、手姿、表情等基本礼仪。 2、掌握仪容清洁、修饰的方法。 3、掌握着装原则和配色技巧等知识;注重服饰的规范性。 4、具有讲究个人礼仪的能力,在各种场合下都能做到言谈举止非常得体,穿衣打扮非常合适。 重点: 1、面部仪容、静态仪容。 2、着装原则、姿态禁忌。

难点:个人礼仪能力的锻炼。 课题三日常交往礼仪 基本要求: 1、了解并掌握在日常交往中称呼、会面、介绍、拜访和接待、接打电话的礼仪知识。 2、了解并掌握沟通用语与礼节。 重点:沟通用语与礼节。 难点:规避礼貌禁语。 课题四商务礼仪 基本要求: 1、了解商务拜访和接待的基本礼仪,熟悉展览会、赞助会、发布会的基本程序。 2、了解商务礼仪的概念和基本原则、会议和仪式的概念、乘坐轿车的座次礼仪。 3、能熟练得体的接打商务电话,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商务信函和请柬,能够布置各种会议会场及合理安排座次,能够辅助策划各种庆典仪式。 重点: 1、商务拜访和接待的基本礼仪。 2、布置各种会议会场及合理安排座次。 难点:庆典仪式的辅助策划。 课题五学校礼仪 基本要求: 1、掌握学生礼仪、校园礼仪、求职礼仪的具体内容、行为规范和注意事项。 2、掌握修饰打扮、待人接物、撰写自荐信等方面的技能。 重点:1、校园礼仪、求职礼仪的具体内容、行为规范和注意事项。。 难点:撰写自荐信。 课题六家庭礼仪 基本要求: 1、掌握家庭礼仪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家庭称谓礼仪。 重点:熟练运用家庭中的称谓礼仪。 难点:改善和优化家庭关系与亲友和邻里的关系。 课题七餐饮礼仪 基本要求: 掌握宴请礼仪、中餐礼仪、西餐礼仪的具体内容。 重点:宴请礼仪。 难点:西餐礼仪。 课题八涉外礼仪 基本要求: 1、了解国际交往中礼仪中的礼则、鸣炮、国旗悬挂等基本常识。 2、了解涉外活动中迎送、会见、会谈、签字等礼仪规范的仪式和程序。 重点:涉外活动中的礼仪规范。 课题九车站服务礼仪 基本要求:

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 分享到:0 会员:fqezzqs等级:隐士点击:3962014-10-29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换做议论文来讲,名就是概念。概念界定不清晰,概念阐释不准确,是议论文说理模糊不清的重要原因。 在议论文展开说理时,要对材料所涉重要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界定,揭示其内涵特征,限定其外延使其和材料所涉范围一致。在论证过程中要保持概念的稳定性,避免中途易辙,改换说法。 案例一:2009广东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 作品1:《爱,是一种常识》 爱,无处不在,它会繁衍,有时会在血红的心脏上,如病毒一般快速滋生。每一个人都认为爱是困难的,伟大的,甚至是难以攀登的。但我告诉你,爱只是一种常识。(为什么?) 爱是一种常识,那里需要爱,那里就有爱。…… 因为爱是一种常识,所在连平凡的乞丐也能知道为灾区人民献一点爱。…… 爱是一种常识,所以爱是人的本性。…… 爱只是一种常识,不要认为付出爱很难,也不要认为自己的爱何其伟大,因为人人都有这一本性的常识。 得分:15+15+3-1=32 作品2:《我所认为的常识》 常识是什么?常识是大家都知道切开苹果后久置而变黄,是大家都明白燕子低飞将要下雨,也是人所共知的尊老爱幼。而我对常识有不一样的看法。(很期待下文怎么写) 常识是不畏强权下力护祖国尊严的行为。…… 常识是面对死神时尽职尽责的行为。…… 常识是不因失败而气馁的行为。…… 常识在我们生活中,它与我们为伴,然而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我们不能光知道有这常识却从未实行过,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常识又可以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常识是努力学习可以争取优异成绩,是刻苦奋斗报效祖国,是笑迎高考,迈向成功! 得分:13+13+0=26 从概念界定的角度反思 对文章中要出现的核心概念一定要有概念界定的意识,很大程度上,偏题文章是缺乏概念界定意识造成的。 学术著作经常要花相当的篇幅阐释概念。词典义在考场上无法做到,学生也不够“专业”,但可根据概念的基本特点做一些基础的阐释,寻找到合理的论证起点。 把握“常识”一词的外延 凡是已经被大众普通了解的知识,已经被社会共识了的常理、常情、常规、常言,均可归入“常识”范围。如:晚霞西落,旭日东升——自然界的常理;尊老爱幼——伦理上的常理;上公交车,应该先下后上——社会生活中的常理; 把握“常识”一词的内涵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廉江市安铺镇第一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长期以来文明礼仪也被人们视为衡量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近几年来走出国门旅游消费的国人也越来越多,但诸多不文明行为经常充斥于各种国内外的媒体,特别是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涂鸦事件,刺痛着国人的情感神经,中国海外游客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词,国外针对中国人的简体中文标语:“中国人,便后请冲水”等新闻内容,也许夸大其词,不过少数中国人的不文明举止,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事实上,堪称“文明净土”的校园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机:语言不文明,出口成脏,不懂得尊重他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缺乏环保意识;毁坏公共设施,浪费水电和粮食;上课迟到、旷课、逃课、睡觉、说话、吃东西;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在课桌上乱涂乱画,海报乱贴等等不文明的现象,在校园中屡见不鲜。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的界定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文明礼仪教育旨在通过学校课堂这个主阵地的教育,培养小学生文明的言行举止和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使他们进行友好和谐的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馅格(LO KOH LBE 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 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也曾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 (2)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仅进行这样的一般理论研究,在实际的少年儿童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中,对于克服过于注重说教以及“高大全”等现象是不力的,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很难形成。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礼仪习惯,必须要对他们进行礼仪习惯的培养。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选择该课题作为研究题目的理由。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18804864.html, 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作者:罗莎 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年第07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结合,教育游戏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以“CNKI中国知网”和百度百科为检索平台,对“教育”“游戏”以及“教育游戏”“教育游戏分类”等为关键词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文献的概念、意义和分类,从这几个方面得出教育游戏最新的最新理解。为今后教育游戏的理论研究等提供一定的可行性依据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育;游戏;教育游戏;概念;分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07-0137-02 1 教育游戏的概念综述 1.1教育的相关概念 美国的杜威倡导“教育即生活”,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1] 陶行知在《教育的真谛》中提出:教育是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2]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并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设计框架和要点分析》李青,王涛提到此定义。 1.2游戏的相关概念 人类在生活中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束缚,在这些束缚中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于是人们利用剩余的精神创造一个自由的世界,它就是游戏。马彬彬在《漫天“暴雪” 万物何在?》中提出的观点。 游戏是一种放松的智慧,游戏状态是人的潜能得以“喷涌”的状态,是人最具有创造性的状态,是人身心最健康的状态,是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陈益在《游戏——放松的状态》中提出。 游戏也是学习活动的一种。《国内教育游戏研究发展综述》尚俊杰,肖海明,贾楠提出。 1.3教育游戏的相关概念

教育学的一些概念

教育学的一些概念 1. 教育 a)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b)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c)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以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 3. 德育 a)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首先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b)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4. 德育过程是指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的过程。 5. 教育目的 a)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b)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c)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要要求。 6.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7.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8. 德育目标是通过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9. 教育制度 a)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b)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0.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11.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各人种教育的演化》。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二)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

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基本礼仪 1、基本动作:站,走、坐、蹲、捡、如何敲门、门的开关、递接物品的方法、咳嗽、打喷嚏、打哈欠…… 2、礼貌用语:您好、再见;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请 3、个人礼仪:揩眼屎、擤鼻涕、洗手、洗脸、照镜子、剪指甲、饭后漱口、擦嘴、刷牙、勤洗澡、衣服的叠放、洗手间的使用方法…… 4、基本交往:打招呼、谈话、自我介绍、介绍他人,如何接电话、如何打电话,对弱势人群应量力帮助…… 第二部分:家庭礼仪 1、尊敬长辈(称呼长辈必须用尊称、听从教导、体贴长辈、回家和离家的时候打招呼、有长辈陪伴身边时应请长辈先行、帮助爸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如何对待成人的错误……) 2、行为习惯(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物归原位、爱惜物品、不浪费、和他人和谐相处、要和家长在一起、如何排解不良情绪……) 3、客人来访(引进门、邀入座、 敬茶、对客人彬彬有礼、收到礼物要致谢、接待小客人……) 4、拜访作客(先约定、准时到、不乱摸乱动、上门拜访或慰问病人要带礼物……)第三部分:幼儿园礼仪 1、入园离园礼仪(主动和老师、幼儿、家长问好、道再见) 2、课间盥洗礼仪(照顾自己、谦让、物归原处……) 3、教学活动礼仪(学会倾听、积极动脑、发言举手……)

4、户外活动礼仪(排队、上下楼梯不推挤他人、不扒护栏、行进时有事需先出列、遵守游戏规则、在规定范围内活动、集合解散听口令、不趴堆、游戏时要谦让、玩过的玩具送回原处……) 5、进餐礼仪(餐前洗手、不挑食、不抢食、进餐不说话、不浪费、不发出吃东西的声音、自己送碗筷、饭后擦嘴漱口……) 6、午睡礼仪(叠好的衣物有定处、午安礼、睡间礼、起床整理……) 第四部分:公共场所礼仪 1、行走 (遵守交通规则、右侧通行,过马路时走专用通道、不边走边吃、不随地吐痰、不尾随围观、保持距离、不占盲道……) 2、等候(按顺序排队、不插队也不让他人插队、不席地而坐、不拥入街道之上妨碍交通……) 3、乘车(主动购票按顺序上车、先下后上、上车时不挤不推、要礼让老弱病残孕;行驶中不打闹大声喧哗、不向车外丢东西、吐痰、不脱鞋,不蹬座位、不在车上吃东西,下车提前准备、需他人让路要用借光、劳驾或请您让一下等文明用语……) 4、乘电梯(升降式电梯:不扒门,不划门,先出后进、不强行挤入、不乱按、超载时主动退出……乘步梯、滚梯:靠右侧、不推不挤、不打闹…… ) 5、游泳馆(不向池内扔脏物、不向池内大小便……) 6、图书馆(轻声细语、不污损图书、书归原位) 7、商场(不乱跑、买计划内的东西、不攀比、不私拆商品、 不私尝食品……) 8、公园 (维持公共卫生、不乱扔垃圾、维持公共秩序、持票进入、不折花、不践踏草坪……)9、遇意外 (地震、着火、海啸、恐怖袭击等意外时会报警、会自救、不乱跑、不惊慌喊叫、要沉稳、听指挥、听大人安排……)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育的概念)【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这一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③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有目的的。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④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2)把握教育质的规定性的意义 ①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助于人们透过教育的种种表面现象,更加深刻而科学地理解教育,更好地发展教育。 ②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掘人的潜力,培养更多的能够自我教育、与时俱进、具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③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剖析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与其他动物本能的区别在何处等,这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具有奠基性的重要意义。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1)教育的基本要素

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2)教育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分析如下: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②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并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将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等,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受教育者学习的状况会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可见,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而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哪些异同? 答: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其异同具体分析如下:

教育学 知识框架

教育学知识框架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其他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教育形态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育的物产阶级、平等性 教育内容简单 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 封建社会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3、现代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的内涵 360安全浏览器.lnk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当代中国教育 1、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 2、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 3、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2、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4、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教育在正在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5、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1、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内发论 外铄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的定义 遗传素质在人都能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的定义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3、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的定义 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三、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2、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3、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的因素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1、西方教育目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2、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 中国近代的教育目的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目的 西方国家近现代的教育目的 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