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任平(贵州省印江县第三中学)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抛弃民族的传统而重新开始。人类的历史车轮更是如此。然而人类历史的根在哪?从古到今,由远及近,大到一个民族,小到每个人,我们都是沿着前人所开辟的充满沧桑的道路,然后继续去开辟新的道路,探求人类历史的发展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核心,包含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礼仪制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美国近期统计青少年犯罪率为6900万件/天,很多学者明显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论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开办汉学系,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当代伟大的人民思想家谢周勇,首次提出社会人道概念,创立了伟大的社会人道主义学说,将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到社会人道主义阶段,才真正为传统文化的科学发展奠定下了伟大的的基石。

今年5月,中纪委网站开办了“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园”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

十八大以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发现,他非常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来指导中国对外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例如,他在外交辞中经常出现的诗词、谚语等。

我省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曾说:“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而有文化的民族不去珍惜、继承和发扬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横流的利益时代,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否还在中国人的心灵上留有一席之地,或者付之东流呢?看着自己的学生们天天唱着自以为是的流行歌曲,却背不出那有着浓浓诗意的古诗文;看着学生们捧着言情武侠小说看得津津有味,却对古典名著弃而远之;传统节日,不知意义何在;民族英雄,不知朝代事迹……我们老师是多么心寒。大部分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也不知感恩孝亲,也不知什么家规家风……社会道德的缺失,精神底蕴的淡薄,无一不和传统文化的逐渐失落有关。

汪广仁教授还说:“当今中国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社会道德的危机是缺德。”“教育本身的功利主义、传统文化的丢失使教育散失了应有的德育功能,导致人们淡薄了精神底蕴。”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此要不断传承下去。

为了让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利用主题班会、阅读欣赏课、课外兴趣小组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其内容意义及价值等。

(二)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各种形之有效的方法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在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在课堂上和课外阅读中了解我国优秀文化,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全是以“民俗传统文化”为专题,其中《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五篇课文,有写节日风俗的,也有讲民间艺人逸事的,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我在教学时就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成PPT课件,让学生观看模拟,从多方面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让他们懂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2、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

璨明珠。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最有诗章感性的古诗词,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触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初步兴趣。我经常在古诗词教学中尝试以下方法:(1)古诗配画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直观的画面表现诗的内容。很多学生有不错的美术基础,把对美术的喜爱迁移到语文学习中,他们自发地挖掘诗歌意境,创作出带着自己的审美特点的精彩粉呈的作品,诗歌的意境被大大地丰富了,让学生从常规欣赏进入到直抵诗歌的深层审美。

(2)吟唱法。有些传世佳篇已经被谱成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诗经》里的《蒹葭》等。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一起聆听、一起吟唱的方法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借助优美的旋律完成对诗歌意境的多角度审美。

(3)配乐诵读法。古诗词所特有的音韵美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充分彰显出来。教师或利用朗读音频资料,或运用本身的朗读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一起沉浸在诗歌的意境美中。多种学习手法的交错运用,可以从不同侧面激发各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审美素质逐步提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积淀着自己的人文底蕴。

3、在课内教学中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贯穿始终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很多课文都涉及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经典、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它们都蕴涵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也就对我们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就要多查找资料,多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才能深刻细致地讲解,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吸取中华传统文化。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传统节日活动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节日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我就充分发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在班上积极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如“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抢答赛”、“文明礼仪之花美丽绽放”、“学习俗、迎中秋”主题晚会等等,让广大学生更好更多地了解、认同和喜爱传统节日,进而内化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责无旁贷地担起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所有的炎黄子孙们,伸开你们的双手迎接传统文化的宝典,打开你们的心灵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吧!

(作者简介:任平,1970年7月出生,女,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6年第5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