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局部解剖学重点考点总结

局部解剖学重点考点总结

局部解剖学重点考点总结
局部解剖学重点考点总结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局部解剖学重点考点总结

教案:

第一周:上、下肢浅层结构

第二周:股前内侧区

第三周:臀区、股后区、腘窝

第四周:腋腔

第五周:国庆

第六周:臂前区、肘前区、前臂前区

第七周:手

第八周:颈前区

第九周:颈前区、颈侧区、颈根部

第十周:手、甲状腺的应用解剖(理论大课)

第十一周:胸部

第十二周:腹前外侧壁

第十三周:腹股沟区

第十四周:腹股沟区的应用解剖(理论大课)

第十五周:上腹部

第十六周:中下腹部

第十七周:肝胃的应用解剖(理论大课)

第十八周:中下腹部的应用解剖(理论大课)

上、下肢浅层结构的小结

(2008.9.1)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大隐静脉的起止,走行及表面投影、高位属支、穿通支、静脉瓣及伴行结构的位置。

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为人体最长、最粗的浅静脉,始于足背静脉网内侧端。

①走行及表面投影:关键在以下几点:

A.行经内踝尖前方1.5cm;最重要,因位置固定、表浅,临床常用于静脉切开;

B.髌骨内侧缘四横指;

C.耻骨结节下外3-4cm处,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以上三点的连线即为大隐静脉的表面投影。

②高位属支:

A.定义:汇入大隐静脉最后的分支,即隐股交界前5-7cm段。

B.大隐静脉的五种高位属支是: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C.型式多变:包括数量多变,共5种属支,但并非5条(每种属支可为1条,有时不止1条)

汇合型式多变:尤其是前三条不仅可分别汇入,也可先以不同型式联合后再汇入;

D.行向是辨认的依据其中前三种有同名浅动脉伴行(源于股动脉)。

E.前三条浅静脉均有由股动脉发出的三条细小同名动脉伴行。(不要求操作,因太细)。可取该处皮瓣移植。

注意:上述高位属支之间有侧支吻合,故在下肢静脉曲张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时,必须分别结扎属支,以防术后复发。

③穿通支:沟通浅、深静脉的交通支。

特点:A.穿深筋膜;B.规则地沿着肌间隔行走;C.多出现在膝关节上、下10cm及小腿中下1/3交界平面三处出现。穿通支出现的平面有两个在小腿,故穿通支病变时小腿浅静脉曲张,蟠曲怒张。

④静脉瓣:静脉瓣配布于浅静脉穿深筋膜之前以及穿通支汇入深静脉之前,远侧段较多。其中以穿筛筋膜之

前以及大隐静脉末端注入股静脉处两对瓣膜最为重要。

静脉瓣的作用:正常大隐静脉内的静脉血应由下至上,由浅至深的流向,而能保证血液不倒流的主要控制装置是静脉瓣,因此,这些瓣膜对促进浅静脉血回流至深静脉起重要作用。

静脉曲张:当股V近端的静脉瓣病变时,血液倒流→大隐V曲张,故首先结扎大隐V根部,同时结扎高位属支,一一结扎。穿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时也可导致V曲张,临床上通过几个试验来鉴别。

大隐V是一组很好的移植材料,身体某部位A病变时,可取相同直径的大隐V倒转吻合(因V有V瓣)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以代替病变的A。

⑤伴行结构:行径中在小腿段有隐神经,膝段有膝降动脉隐支,股段有股内侧皮神经与之伴行。

2. 腹股沟浅淋巴结: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浅筋膜内。

纵群(下群):4-5个,沿大隐静脉上端纵行排列,引流足、小腿内侧及大腿的浅淋巴。

横(斜)群(上群):5-7个,沿腹股沟韧带下方排列,引流腹前壁下部、臀部、会阴部(睾丸除外)及外生殖器的浅淋巴。

3.有关临床应用

(1)当需要急救或大量输血、输液时,既可在内踝前方也可在耻骨结节下外方3-4cm处做静脉切开,其中以前者位置最恒定、最表浅、最方便,故常在此处行静脉切开。当在内踝前行静脉切开时,不慎可将紧挨着的隐神经一并结扎,此时患者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疼痛。

(2)大隐静脉曲张(Varicosity of great saphenous vein)为一常见病

①曲张的解剖基础:

A.行程长,距心脏远,要克服很大的重力作用;

B.管壁簿,易于扩张;

C.因位于浅筋膜,缺乏肌肉收缩的支持作用及动脉搏动的挤压作用;

D.某些人呈先天瓣膜发育不全。

在上述原因基础上,再加上某些诱因,如:长期站立;腹压增高(如慢支炎、肺心病、长期便秘等)、较近侧的静脉发生阻塞或受压,也可继发引起曲张(如骨盆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近侧血管)。在上述情况下造成静脉回流迟缓→静脉内压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碍引起静脉扩张→逐渐使静脉伸长且弯曲→产生曲张。

②治疗原则:

严重的大隐静脉曲张,只要深静脉没有阻塞和瓣膜机能完好,一般可用手术方法治疗,即将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包括高位属支)或抽剥方法。若深静脉有阻塞和瓣膜机能不好,则不能手术,故手术前要做相应的检查。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股前内侧区小结

2008.9.8

★股前内侧区的层次结构

一.皮肤

二.浅筋膜:大隐V 股段+高位属支、浅A 、股内侧皮神经、腹股沟浅LN 三.深筋膜(阔筋膜):

阔筋膜的三个形成物:隐静脉裂孔、筛筋膜、髂胫束, 该膜包缝匠肌。 四.肌室:股前肌群(由股N 支配)+股内侧肌群(由闭孔N 支配)

1.重要构成 边界 内容物

A .股三角

B .收肌管

2.股三角内侧底后方的结构

为闭孔血管神经,闭孔神经、血管有前后支,分别位于短收肌的前、后面。

底边:腹股沟韧带 内侧界:长收肌内侧缘 外侧界:缝匠肌内侧缘 底:内侧为耻骨肌、长收肌

外侧为髂腰肌 顶:阔筋膜

尖:缝匠肌、长收肌内侧缘交界处,距底边10—15cm

由外→内: 股N

后三者位于股鞘内

内侧壁:大收肌

外侧壁:股内侧肌

前壁:缝匠肌及深面的股收肌板 上口:由上述结构的上缘围成 下口:大收肌腱裂孔(由大收肌腱与股骨围成)

前口:股收肌板下端的裂口

在上口,血管神经的排列,由前→后:

隐N -股A -股V

隐N :由上口进,前口穿出,在缝匠肌、

股薄肌之间穿出,伴大隐V 股A ,发出膝降A 隐支,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一.股三角的中心结构――血管神经

(一)股神经:

1.行程:为腰丛分支,沿腰磊肌外侧缘下行,于腹股沟韧带后方,在髂腰肌筋膜的深面,经肌腔隙入股三角,位于股鞘外侧;

2.分支:入股部后不久,立即呈马尾状分支,支配股前肌群及皮肤,其中有一最长的分支叫隐神经,与股

A、股V伴行入收肌管,经前口出收肌管,于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突出,分布于小腿和足内侧的皮肤。(二)股动脉

1.为下肢A的主干,由髂外A延续而来;

2.经血管腔隙入股三角,位于股鞘外侧格,继续下行至股三角尖进入收肌管,出收肌管后至腘窝改名为腘动脉

3.股动脉的分支:

A.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发出与浅静脉伴行的同名3条浅A,即旋髂浅A、腹壁浅A、阴部外A

B.在腹股沟韧带下方3-5cm处,由股A的后外侧壁发出较粗的股深A,股深A的本干在长收肌和大收肌之间下降,沿途发出3-4支穿A,分别在不同高度紧贴股骨,穿过大收肌止点至股后部C.股深A在起始处附近发出2个分支,即旋股内侧A和旋股外侧A

旋股外侧A:较粗大,向外跨髂腰肌表面,在股直肌深面,分为升、降、横三支,分布至股后、外侧肌肉,并参与髋关节吻合网;

旋股内侧A:较细,从髂腰肌和耻骨肌夹缝中穿向后方,供应内侧肌群,也参与髋关节吻合网。

穿A:紧贴股骨内向后穿大收肌

4.临床要点:

A.股A在腹股中点(髂前上棘至耻骨联合的中点)搏动,下肢外伤出血时,可在此处压迫股A进行暂时止血;

B.在股三角内的股A起始段,是临床上施行动脉穿刺采取A血样最方便的地方,也是做下肢血管造影和动脉插管化疗的地方,还可在这里向近侧插入导管,做主A造影或选择性肾A、腹腔A或肠系膜A造影。(三)股静脉

股V位于股A内侧,至股三角尖时,股V位于股A的后方。除接收股A分支的同名V外,还收纳大隐V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血管神经的排列:

在股三角底边,由外向内依次为:股N、股A、股V,即:N A V,呈并列排列。

在股三角尖,由于胚胎时,下肢内收内旋的结果,使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由横位排列变为前后排列,故由前向后依次为:隐N、股A、股V、长收肌、股深V、股深A、股深V。

由于上述排列关系,故在三角底和尖受外伤时,受损情况不同。

二.股管(Femoral Canal)

1.为股鞘内侧格,一个潜在性间隙

2.内含脂肪组织和一个恒定的淋巴结,即腹股深LN(Cloquet淋巴结)

3.形态:

下端封闭,正对隐静脉裂孔

上口叫股环(Femoral ring),通腹膜外间隙。股环为腹与股交界的薄弱部分。其境界为: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界:耻骨梳韧带;内侧界: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外侧界:借纤维隔与股V相邻。4.功能:

A.有利于充盈股V的扩张;

B.作为从下肢到髂外LN的一个淋巴通路。

5.临床意义:

※股疝:腹腔内容物经股环、股管、隐静脉裂孔突出至股部皮下

A.老年妇女发病率高,因女性骨盆较宽,股管口径宽大,肌肉筋膜发育较弱,尤其老年妇女多次妊娠和退行性变,肌肉筋膜更为薄弱松弛股环相对较大,故易发生股疝。

B.股疝发生后,因股环三边为坚强的韧带,故内容物脱出后不易还纳,易造成嵌顿。

C.绞窄性股疝松解术时,需切开疝环,此时应注意勿损伤异常的闭孔A。

※闭孔A为髂内A的分支,异常的闭孔A来自髂外A或腹壁下A,往往经股环的内侧及腔隙韧带的深面,向下进入闭膜管。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三.收肌管(Adductor Canal)

1.为位于股前内侧区中1/3段的肌性管道,长约15-17cm;

2.境界:三个壁

3.内容:有三个重要结构通过,即隐N、股A、股V

4.通向:有三个口

上口:有隐N、股A/V进出此口,此口与股三角尖相通

下口:有股A/V进出此口,此口通腘窝

前口:有隐N及膝最上A的分支(即膝降A隐支)由此口穿出达浅面

四.临床应用

※如何暴露股骨干

暴露股骨干的手术切口一般应从肌间隔进入,以免损伤过多的肌肉,并可减少出血,防止术后粘连影响功能常用切口有:大腿前外侧、外侧、后外侧以及内侧切口等。

大腿前外侧切口,是暴露股骨干的常用手术入路

A.此切口是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可根据手术需要作适当长度的切口

B.切口层次:

a.皮肤

b.浅fas

c.深fas

d.沿肌间隔将股直肌与股外侧肌分开

e.顺股中间肌的肌纤维纵行切至股骨,即可暴露股骨干

C.可能遇到的血管神经

血管:旋股外侧A的升支或降支,可将其牵开或结扎切断

神经:股神经至股外侧肌的分支,不可伤及。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臀区、股后区和腘窝

2008.9.22

一.臀区的中心结构――血管和神经

来源:血管为髂内血管的分支和属支,神经为骶丛的分支 去向:臀区、股后区、会阴区 ★(一)经梨状肌上间隙进出的血管神经

由外向内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臀上静脉。

臀上A 发出浅支和深支,其中浅支分布于臀大肌,而深支位于臀中、小肌之间 ★(二)经梨状肌下间隙进出的血管神经 (由外向内依次为)

1、坐骨神经

2、股后皮神经

3、臀下N

4、臀下A

5、臀下V

6、阴部内A

7、阴部内V

8、阴部N

二.坐骨神经的行径、分支、分布范围及体表投影。

(一)行径: 1.来自于骶丛;

2.经梨状骨下间隙出骨盆后,位于臀大肌深面; 3.经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降入股后区;

4.在股后区,行于大收肌的表面,股二头肌与半腱肌、半膜肌之间下行; 5.一般在腘窝上方分为两在终末支: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二)体表投影 可根据下述三点定出其体表投影

1.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连线中点至股骨大转子连线内、中1/3交点; 2.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连线中点; 3.股骨两髁连线的中点 (三)分支与分布范围

坐骨N 向内侧发出较多的分支,分布到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长头及大收肌,而坐骨N 向外侧仅发一支到股二头肌短头。因此,坐骨N 的内侧为危险侧,而外侧为相对完全侧。 (四)临床应用

1.关于臀部肌肉注射的部位:

坐骨N 有恒定易于确认的标志,临床作臀部肌肉时如不注意,仍可损伤该神经,此处的肌肉注射按常规

至股后区

至臀区 至会阴区。自梨状肌下间隙出骨盆,绕坐骨棘后在骶结节韧带深面,穿坐骨小孔至会阴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应在臀部外上1/4象限。值得注意的是,一定按解剖学上臀区的境界,如将臀区范围缩小到坐骨结节周围,此时的外上方1/4处,恰为坐骨N 经过之区域。

臀肌注射“安全区”的表面标志确定方法:将手掌张开,拇指与鱼际放在髂嵴上,拇指尖按在髂前上棘上,其余四指和手掌所覆盖的区域就是适于作注射的范围。

2.坐骨N 的血运很丰富,臀下A 、阴部内A 、股深A 的穿支及腘A 均有分支分布其上,并相连成一串。其中有一条发自臀下A 的小支与之伴行,在大腿截肢切断坐骨N 时,这条伴行A 出血较猛。因此,须将此A 与N 分离开,且结扎A 时不可牵连神经纤维,否则残肢必有严重的疼痛。 3.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在骨科疾患中常为伴发的症状,原因很多。从构成坐骨神经的神经根一直到坐骨N 全程受到压迫与刺激均可引起本病,包括坐骨神经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所致神经根受压等。这种疼痛常发生于臀部,放射到股后面、小腿外侧及后面、足的外缘及足背。如按压坐骨大切迹、腘窝及腓骨小头外后方,常引起剧痛。

4.梨状肌综合征

正常情况下,坐骨神经由梨状肌下缘穿出,垂直向下,其行程不受肌肉阻挡,下肢做任何方向运动时,神经均不致受到压迫与异常刺激。但当腓总N 高位分支(即坐骨N 于盆腔内就分为两大支),由梨状肌束间穿出或由梨状肌上间隙穿出;或坐骨N 由梨状肌穿出,下肢外旋时,梨状肌肌幅改变,肌束间间隙缩小,由其间穿出的N 便受阻受压,此种由于受肌肉收缩的刺激引起臀部和坐骨N 痛的症状,临床上称梨状肌综合征。

三.臀部的十字吻合(The cruciate anastomosis )

系指某些A 在髋关节后方臀大肌深面,彼此相互吻合形成的血管网。 组成:旋股外侧A 、旋股内侧A 、臀下A 、股后A 链的第一穿A

意义:若结扎一侧髂内A 时,可供髋周围A 网建立侧支循环,以代偿髂内A 分布区的血液供应。

四.腘窝的通向、腘窝内血管神经的安排

★1.通向:

向上

向下 经比目鱼肌腱弓深面→小腿后区 向前 可随几条小血管(关节支)→膝前区

由于腘fas 坚韧而紧张,腘窝脓肿不易向浅层发展以致穿破,故感染可沿血管神经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按上述方向蔓延至小腿、股后区甚至臀部。

2. 腘窝的内容:主要为两条大N (胫N 和腓总神经)、两条大血管(腘A 和腘V )、腘LN 、脂肪组织 ★血管神经的排列:

由浅入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在腘窝中心)。

腘动脉在腘窝内除发支供应邻近肌肉外,还发出五条关节支:膝上内A 、膝上外A 和膝中A 以及膝下外A 和膝下内A ,它们都参与膝关节动脉网的组成。

沿坐骨N 垂直上行→股后区→臀区 通过大收肌腱裂孔→收肌管→股前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五.膝关节动脉吻合(the genicular anastomosis)

组成:膝上内、外动脉,膝下内、外动脉,膝中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降动脉,胫前返动脉。意义:为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建立侧支循环。

六.臀区、股后区、腘窝的层次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胸前区和腋腔Pectoral Region and axilla 2008.9.27

一.胸前区的层次: (一) 皮肤

(二) 浅fas :含锁骨上N 、颈阔肌、乳腺、Cooper ’s 韧带、脂肪囊、乳房后间隙 (三) 深fas :

(四) 胸大肌、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头V

(五

) 锁胸fas (claviopectoral fascia ):头V 穿入、胸肩峰A 和胸前外侧N 穿出

胸小肌:胸外侧A/V 、腋LN 前群、胸前内侧N (六) 腋腔:脂肪多(中心处的LN 为腋LN 中央群) ●腋腔(axillary cavity )境界

前壁:(即胸前区)

前锯肌上份、胸长N (走行与腋中线一致):该N 在乳腺癌手术时不能损伤,一旦损伤,两侧肩胛

骨外翻,形似小天使,患者梳头、栓皮带受影响。

1-5肋骨及相应的肋间结构

肱骨上段(结节间沟、肱二头肌短头、肱骨外科颈) 肱二头肌长头腱

喙肱肌(内侧):有肌皮N 穿入

后壁:肩胛骨、肩胛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背阔肌。大、小圆肌之间有肱二头肌长头通过,将二者之间的

间隙分成三边孔(内侧)、四边孔(外侧),前者有旋肩胛A 、V ;后者有腋N 、旋肱后A 通过。

底:(由浅入深是)皮肤、浅筋膜、腋筋膜。

顶(尖): 由锁骨中段1/3,第1肋骨和肩胛骨上缘构成,是腋窝的上口,通颈根部。

★腋腔的后壁、外侧壁、内侧壁、顶有骨性成份,故临床上进腋腔常由前壁和底着手。

●腋腔内容物:腋鞘(axilarry sheath)包含A VN 1、腋动脉

与臂丛一起由腋鞘包裹,腋鞘来自颈深筋膜深层。被胸小肌分为三段: 第一段:发出胸最上动脉

第二段:发出胸肩峰动脉(发出胸肌支、肩峰支、三角肌支*分支穿锁胸筋膜)、胸外侧动脉沿胸小肌下缘走

向胸壁

构成腋腔前壁

内侧壁

外侧壁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第三段:发出肩胛下动脉(旋肩胛动脉穿三边孔、胸背动脉入背阔肌)、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 2、腋静脉

(1)居腋A 的前内侧方;(2)被胸小肌分成三段:第一段有腋LN 的尖群,第三段有腋LN 的外侧群

3、臂丛及其分支: 臂丛在腋腔内主要是三束

肌皮神经 穿喙肱肌

支配臂前肌群(

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

正中神经外侧头

正中神经内侧头

前臂内侧皮神经 尺神经

腋神经:经腋A 后方,伴旋肱后动脉经肩关节囊下方,穿四边孔、绕外科颈至三角肌,故①外科

颈骨折常累及腋N 致三角肌瘫痪;②)拐杖配制不当常压迫腋N 致上肢瘫痪

桡神经:腋A 与肱三头肌长头之间向下外

胸背神经:支配背阔肌、大圆肌,常伴胸背A (腋LN 后群) 肩胛下N :支配肩胛下肌

★乳癌根治术需保护的神经:

胸长神经:胸小肌下缘后方4横指胸壁上,支配前锯肌 胸背神经:与胸背动脉伴行,穿背阔肌下缘中点,支配背阔肌。

4、腋淋巴结和脂肪组织:

腋淋巴结,位于腋窝脂肪中和沿相关血管排列: 前群:在胸外侧血管周围 后群:在肩胛下血管周围 外侧群:在腋静脉第三段周围 中央群:腋窝脂肪中

尖群:位于腋腔尖部,腋血管第一段附近 前群、后群、外侧群→中央群→尖群→锁骨下干

外侧束 内侧束

在腋A 第三段前外侧方汇合成正中N

二者位于腋A 、V 之间,前者居前,后者居后

后束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二.女性乳房Breast

(一)淋巴引流途径:乳腺具有丰富的淋巴网,输出途径如下:

1.大部分淋巴沿胸大肌下缘,经腋尾至前群

※腋尾Axillary tail:乳房外上份的腺组织可伸入腋区称之为腋尾

2.腺中心和内侧份淋巴,沿肋间隙至胸骨旁LN (沿胸廓内血管排列)

3.腺上份的淋巴管可直接穿胸大、小肌,经胸肌间LN至尖群或锁骨下LN

4.少数深淋巴管可沿腹直肌鞘和镰状韧带的淋巴管→膈和肝、乳房皮肤的淋巴管,还与颈、胸、腹壁的浅淋巴管有广泛联系。当癌细胞使深部淋巴管发生阻塞时,可出现淋巴逆流,于是癌细胞经浅淋巴管转移至对侧乳房,甚至腋腔和腹股沟LN。

(二)血液供应、神经支配

A 1.来自腋A的胸外侧A和胸肩峰A

2.来自胸廓内A(乳房内A)的第3-6穿支

3.来自肋间后A的第3-7外侧穿支(不很重要的血源)

V 回流到相应的同名V

N 附近的肋间N支配

(三)乳腺癌

1.转移途径

i.主要是沿淋巴转移,即按前述的淋巴回流途径转移至相应的LN

ii.也可沿V转移。V一旦受侵犯,可产生远处转移,乳房的深V回流到腋V、胸廓内V和肋间V与奇V 系及椎管内V丛相交通,故乳腺癌晚期,可引广泛转移

iii.局部侵润:癌细胞可由浅fas→侵蚀深处的胸大、小肌及肋骨

2.乳腺癌的部分体征与解剖的关系

i.肿瘤表面的皮肤下陷

是由于Cooper’s 韧带受癌细胞侵润发生纤维缩短,致使牵拉皮肤出现凹陷

※Cooper’s lig.:也叫乳房悬韧带,它是连于乳房皮肤与胸壁深fas之间的纤维隔(它分隔乳腺叶)

ii.乳腺癌表面的皮肤呈桔皮样改变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是由于乳房淋巴引流受阻,造成局部皮肤水肿,而毛囊与皮脂腺处的皮肤与皮下组织紧密相接,故水肿不显著,此处的皮肤形成小的凹陷,形如桔皮。

iii.乳头回缩

由于癌侵润致使筋膜纤维相对缩短而牵拉输乳管所致。

(四)乳房脓肿的位置与切开引流

1.因乳房借结缔组织分隔成15-20个乳腺叶,每个叶的输乳管都向乳头集中,呈放射状,故脓肿切开引流时为减少损伤输乳管,宜作放射状切口,切记勿切开乳晕。

2.若为深部脓肿,可自乳房下方与胸壁交界处的皮肤作弧形切口,使脓液以乳腺与胸大肌之间的间隙引流,此切口可避免损伤过多的腺组织,但要注意把脓肿间的纤维隔破坏,使其引流通畅。

三.肩胛动脉网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组成:

肩胛骨动脉网的动脉来源有三:肩胛上动脉、颈横动脉降支(肩胛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前二者通常为锁骨下动脉之甲状颈干的分支,而后者为肩胛下动脉的分支。

腋动脉结扎:可在腋A第一段和第三段结扎,但第一段位置较深,操作困难。第三段位置较浅,操作方便,可沿腋窝外缘切开,将喙肱肌和肌皮N向外牵开后,即可暴露。从临床观点看,为使腋A结扎后,能形成良好的侧支循环,宜在肩胛下动脉起始点的近侧端结扎较为理想。结扎后动脉血液经由肩胛动脉网(肩胛上动脉、颈横动脉降支、肩胛下动脉)和肩峰动脉网(胸肩峰动脉肩峰支、肩胛上动脉肩峰支、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到达上肢。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臂前区、肘前区、前臂前区小结

2009.10.13 1.臂前区、肘前区、前臂前区的层次: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2.前臂前肌室结构按排:

血管神经束:

※在前臂上1/3,尺血管和尺N分离,在下2/3二者伴行;而桡N与桡血管仅在前臂中1/3伴行,在上1/3和下1/3二者离得较远,而在下1/3桡A位置表浅,是临床扪摸脉搏之处。

3.腕前区的解剖特点:

★腕前结构的安排(由外—内):桡骨茎突、桡血管、桡侧腕屈肌腱、正中神经、掌长肌腱、指浅屈肌腱、尺血管、尺神经、尺侧腕屈肌腱、尺骨茎突。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腕前区、手掌、手指的小结

2008.10.13

一.腕前区(Anterior carpal region, 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连线上、下二横指范围)

1.皮肤:三条横纹(腕近侧纹、腕中间纹、腕远侧纹),其中腕远侧纹最重要,其中外1/3交界点为舟骨结节所在;

2.浅fas:外侧面分别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分布

3.深fas:

(1)腕掌侧lig.(浅层)

(2)腕横lig(又称屈肌支持带flexor retinaculum,深层):其桡侧端附于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构成腕桡侧管(radial carpal canal),有桡侧腕屈肌腱通过;尺侧端附着于豌豆骨和钩骨钧,并与腕掌侧韧带远侧份围成腕尺侧管(ulnar carpal canal),有尺动、静脉和尺神经通过; 腕横韧带与腕骨沟共同构成的骨筋膜鞘称腕管(Carpal canal)。管内有拇长屈肌腱及指浅、深屈肌腱共9条肌腱、正中神经、桡侧囊(拇长屈肌腱鞘)、尺侧囊(屈肌总腱鞘)通过。

4.上份: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之间的10个结构

(由桡侧向尺侧):桡骨茎突、桡血管、桡侧腕屈肌腱、正中神经、掌长肌腱、指浅屈肌腱、尺血管、尺神经、尺侧腕屈肌腱、尺骨茎突

下份浅:掌长肌腱、腕尺侧管(尺血管和尺N)

中:腕横lig.、腕桡侧管(桡侧腕屈肌腱)

深(腕管):9个腱、2个囊、1条N

二.手掌(Palm)

1.皮肤:移动性小,因有许多垂直纤维束连于皮肤与浅fas。

三条横纹(掌远侧纹,掌中纹,掌近侧纹(鱼际纹)

2.浅fas:

(1)浅筋膜内有浅血管、浅淋巴管。掌心部的浅静脉和浅淋巴管行向腕前区、两侧部的浅静脉和浅淋巴管多走向手背。故掌部感染往往手背肿胀明显。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2)皮神经:尺神经掌支分布于手掌尺侧1/3,正中神经掌支分布于桡侧2/3

(3)掌短肌:皮肌,退化肌

3.深fas:分两层

浅层:被覆于鱼际、小鱼际及掌心部的前方。包括鱼际fas、掌腱膜(Palmar aperneurosis)、小鱼际fas

深层:位于屈肌腱与骨间肌、掌骨之间,又名骨间掌侧筋膜

★掌腱膜(Palmar aperneurosis):

●特点:

A. 厚而致密的腱性组织;

B.呈三角形,尖在近侧端附于腕横lig,并与掌长肌腱相连续,底在手掌远侧端;

C.由纵横纤维构成:纵行纤维分为四束行向2-5指,称此为腱前束,它们与屈指肌腱方

向一致,并与腱鞘紧密相连;横行纤维位于深面

D.掌腱膜的形成物:

a.指蹼间隙(Association foramina, or Web’s Space):腱前束、深横纤维与掌浅横lig三

者之间围成的间隙。共3个。内有一脂肪垫,还有行向手指的血管、神经,另有蚓

状肌,其中行向手指的同名血管和神经以及蚓肌伴行于同一筋膜鞘内,此筋膜鞘即

为蚓状肌管(lumbrical canal)。

★指蹼间隙的通向:

向远侧至手指

向近侧至手掌深层的间隙层

向浅层可通手掌皮下

向深层(后)可通手背

b.掌腱膜两侧缘向深面发出两片肌间隔:掌内侧隔、掌外侧隔,分别附于第1、5掌骨。掌内侧隔、掌外侧隔与手掌深筋膜共同将手掌深层分为三个骨筋膜鞘(三个肌室):内侧室:小鱼际三块肌肉及至小指的血管、神经

外侧室:鱼际的三块肌肉、拇长屈肌腱及至拇指的血管、神经

中间室:有浅血管神经层、屈指肌腱(8条)、尺侧囊、蚓状肌及筋膜间隙等。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4.浅血管神经层(位中间肌室,下同)

(1)掌浅弓:尺动脉终末支与桡动脉浅支构成

分支:一支至小指尺侧,称小指尺侧固有A

三支指掌侧总A:行向指蹼处再分为指掌侧固有A(分别行向2-5指的各相对侧)体表投影:强伸拇指时,沿拇指尺侧缘所作的延长线。

(2)正中神经:“正中神经返支”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此外还支配,第1,2蚓状肌、手掌桡侧2/3皮肤感觉,桡侧3个半手指皮肤感觉。

正中N返支的体表投影:舟骨结节远侧方3cm

(3)尺神经:浅支支配手掌尺侧1/3皮肤,尺侧1个半手指皮肤感觉

5.屈指肌腱、蚓状肌及滑膜囊层

(1)屈指肌腱经腕管进入手掌后,分别行向各指,指浅屈肌腱附着于第2-5指中节指骨的两侧缘;指深屈肌腱止于第2-5指末节指骨的基底部。拇长屈肌腱止于拇指末节指骨底。

(2)蚓状肌共4块。作用: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3)滑膜囊:有2个,即尺侧囊和桡侧囊

桡侧囊:包绕拇长屈肌腱鞘,与拇指腱鞘(滑膜鞘)相通;

尺侧囊:包绕指浅、深屈肌腱,与小指的腱滑膜鞘相通。

50%的人尺侧囊与桡侧囊相通

6.掌间隙层

位于屈指肌腱、尺侧囊与掌骨、骨间筋膜之间,为疏松结缔组织所填充的潜在间隙。在病理情况下可积脓。借掌中隔分为:掌中间际和鱼际间际。

※注意各间隙的境界与毗邻:

境界:前——第3,4,5指深屈肌腱,2,3,4蚓状肌及尺侧囊;

后——3,4掌骨及骨间肌筋膜;

内——掌内侧隔;

外——掌中隔并与鱼际间相邻;

通向:远——经2,3,4蚓状肌管与3,4,5指背相通;

近——与前臂屈肌后间隙(parana’s space)相通。

2)鱼际间隙:

境界:前——示指屈肌腱,第一蚓状肌,掌中隔;

后——拇收肌及筋膜;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内——掌中隔;

外——掌外侧隔;

通向:近——盲端。

远——经第一蚓状肌管与示指背相通;

7.深血管神经层:

(1)掌深弓:由桡动脉的终末支和尺动脉的深支吻合而成

分支:拇主要动脉、三个掌心动脉

投影:掌浅弓近侧1cm

(2)尺神经深支:分支支配全部骨间肌,3,4蚓状肌,拇收肌,小鱼际肌

8.掌骨、骨间肌、拇收肌及其筋膜层

三.手指(Finger)

1.皮肤:手指掌侧皮肤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末梢,特别是指腹处,血运更丰富、触觉更灵敏;

指腹处的皮肤有指纹;指掌侧有3条横纹。

2.浅筋膜

指髓(pulp space,指髓间隙):位于指端掌侧皮肤和末节指骨骨膜之间,有垂直纤维隔连于皮下和指深屈肌腱的末端,形成指端密闭间隙。

3.深筋膜:手指腱鞘

腱滑膜鞘(内层)

腱纤维鞘(外层)

4.屈指肌腱

5.指骨

※手指掌侧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1)末节手指的掌侧部份为指腹

2)皮下有密闭的间隙为指髓

3)末节指骨基底部有单独血供

4)神经未梢丰富,血供丰富(有指端动脉吻合网)

5)血管神经走在手指侧面的指掌、背侧交界线处

6)关节横纹处缺乏皮下组织,皮肤直接与腱鞘相连

7)皮下有垂直的纤维小梁。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总结(超级完整)

第一章头颈部 一、名词解释 1、头皮:颅顶的额顶枕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三层紧密附着,组成“头皮”。 2、面部“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3、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内动脉和静脉、第四—第七脑神经共同组成的腮腺床。 4、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5、下颌管:位于下颌体内,由下颌孔到颏孔的骨性管道,内有下牙槽动脉、静脉、神经。 6、颈动脉鞘:颈部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向两侧延续,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 7、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体下缘围成。三角内有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血管、舌血管、舌下神经和舌神经。 8、甲状腺假被膜:包裹甲状腺的气管前筋膜,即甲状腺鞘。 9、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 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10、颈袢:上根:自舌下神经发出,为来自第1颈神经前支的纤维,沿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下降。 下根:由颈丛的第2、3颈神经前支纤维组成,在颈内静脉内侧下行。 上下根在颈内静脉的后内侧或前外侧联合成颈袢。 11、肌三角:底为颈深筋膜深层,顶为颈深筋膜浅层。三角内含有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 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以及气管前筋膜和位于其深部的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等结构。 12、气管前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形成气管前间隙。 13、颞下颌关节:由下颌窝、关节结节、下颌头、关节盘、关节囊及韧带组成。它是颌面部唯一既稳定又

局部解剖学总结

局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 名词: 1.腋鞘:又称腋腔,椎前筋膜(颈深筋膜深层)延续至腋窝,包裹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 的锁骨下部分所形成的筋膜鞘。 2.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为胸膜腔 (peritoneal cavity)。 3.肋膈隐窝:是在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其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其间 隙,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及出血首先聚积于此。此外,深呼吸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隐窝。 4.隐静脉裂孔: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 形薄弱区,是由大隐静脉穿经阔筋膜并钩绕牵拉形成。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血管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结,大隐静脉穿过此孔后发生出五条属支。 5.股鞘: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于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 约3-4CM。外侧部容纳股动脉,中间部分窝纳股静脉,内侧部称股管。 6.半月线:又称腹直肌线或Spiegel线,为沿腹直肌外侧缘的弧形线。右侧半月线与肋弓 相交处为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又称Murphys点。 7.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上宽下窄。脐以 上宽约1~2cm,较坚韧而少血管,因而更较明显。肛门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亦称白线。 8.弓状线: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约脐以下4~5cm)处,腹内、外斜肌腱膜和腹横肌 腱膜伸向腹直肌的前方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因此腹直肌鞘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线,即弓状线,又称半环线 9.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三角,是腹股沟韧带内侧半、腹直肌外侧缘与腹壁下动脉围成的 三角形区域。 10.胃床:膈、脾、左肾、左肾上腺、胰、横结肠及其系膜,这些隔网膜囊与胃后壁毗邻的 器官称胃床。 11.盆膈:盆膈又称盆底,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于两肌上、下面的盆膈上筋膜和盆膈下 筋膜所构成。 12.尿生殖膈: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组成的结构称尿生 殖膈。封闭尿生殖三角。 13.会阴:狭义的会阴仅指肛门和外生殖器之间的软组织。广义的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 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14.会阴中心腱:为一纤维性中隔,长约1.25cm。位于会阴缝深部,两侧会阴肌间。有肛门外 括约肌、球海绵体肌及成对的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和肛提肌等起止于此;直肠壶腹和肛管的纵肌层亦参与其组成。此腱有加固盆底的作用。

(完整word版)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

1.腋腔及顶,底,四壁? 腋腔:当上肢外展时,肩下方呈穹窿状的皮肤凹陷称为腋窗,其深部呈四棱椎体形的腔隙。顶:是腋腔的上口,向上通颈外侧区,由锁骨中3分之1段,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底:皮肤,浅筋膜,腋筋膜。四壁:前壁: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后壁: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肩胛骨。内侧壁:上四位肋骨及其肋间肌组成。外侧壁:结节间沟,肱二头肌两个头及喙肱肌。 2.肌腔隙的边界和内容?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外侧界:髂骨。内侧界:髂耻弓。内容:髂腰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3.血管腔隙的边界和内容?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界:耻骨梳韧带。内侧界:腔隙韧带。外侧界:髂耻弓。内容:股动脉,股静脉,股环及腹股沟深淋巴结。 4.股环的边界?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界:耻骨梳韧带。内侧界:腔隙韧带。外侧界:借纤维隔与股静脉分开。 5.上颌动脉分几段,每一段的分支有哪些? 分三段。第一段:自起点到翼外肌下缘。分支:下牙槽动脉,脑膜中动脉。第二段:翼外肌浅面或深面的一段。分支:颊动脉。第三段:自翼外肌上缘进入冀腭窝以后的一段。分支:上牙槽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 6.腕管的组成和内容。 组成: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组成。内容:指浅屈肌腱及腱鞘,拇长屈肌腱及腱鞘,正中神经。 7.下颌下三角的边界和内容。 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下缘围成,又称二腹肌三角。内容:下颌下腺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结,面血管,舌下神经,舌血管,舌神经。 8.气管颈部的层次由浅入深依次是什么? 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 9.椎动脉三角的边界和内容。 下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外侧界:前斜角肌内侧。内侧界:颈长肌外侧缘。尖: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内容:椎动脉,椎静脉,颈动脉鞘及交感干等。 10.二腹肌后腹浅面和深面通过的结构各有哪些? 浅面:面神经颈支,面动脉和下颌后动脉的前支。深面:面动脉,舌下神经,舌动脉,舌静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颈交感干。 11.三边孔和四边孔的组成及通过的结构。 三边孔: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的内侧缘,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通过的结构:旋肩胛动脉和旋肩胛静脉。 四边孔: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的外侧缘,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通过的结构: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和旋肱后静脉。 12.通过梨状肌上、下孔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什么? 梨状肌上孔出入的血管神经由外向内依次是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梨状肌下孔出入的血管神经由外向内依次是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和阴部神经。 13.腘窝的边界和内容。 边界:上外侧壁为股二头肌,上内侧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侧壁为腓肠肌内侧头,下外侧壁为腓肠肌外侧头和不恒定的(足石)肌,顶为腘筋膜,底自上而下为股骨的腘面,膝关节囊的后壁和腘肌。内容:在正中线上由浅入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和腘动脉,还有沿窝外上界走行的腓总神经,以及腘血管周围的腘深淋巴结。窝内主要结构之间有大量的脂肪组织充填。 14.踝管的组成和内容。 组成:连于内踝与跟骨结节之间的屈肌支持带和跟骨内侧面之间构成踝管,屈肌支持带并向深部发出三个纤维隔,将踝管分成四个骨纤维管道,对肌腱起约束作用,对血管和神经起保护作用。内容:由前向后依次是胫骨后肌腱及其腱鞘,趾长屈肌腱及其腱鞘,胫后血管和胫神经,姆长屈肌腱及其腱鞘。 15.上纵隔由浅入深有哪些结构? 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左右膈神经及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气管胸部,食管胸部的一部分,胸导管等。 17,后纵隔得内容。

局部解剖学问答题(1)

局部解剖学问答题 背部 1.简述脊髓的血供。 脊髓血供主要来源有二,即起自椎动脉的脊髓前、后动脉和起自节段性动脉的前、后根动脉。(2分)脊髓前动脉起自椎动脉颅内段,向内下行一小段距离即合为一干,沿前正中裂下行至脊髓下瑞,沿途分支营养脊髓灰质和侧前索深部。(1分)脊髓后动脉起自椎动脉颅内段,沿后外测沟下行,沿途分支吻合成网,营养脊随后角后部和后索。(1分)根动脉起自节段性动脉的脊髓支,颈段者主要来自椎动脉、颈升动脉等;胸段来自肋间后动脉;腰段者来自腰动脉;骶尾段者来自骶外侧动脉。(1分)前根动脉沿脊神经前根至脊髓,发出前支与脊髓前动脉吻合,并分出升、降支连接相邻的前根动脉。其分支中分布于颈、腰膨大处的分支较大,特称颈膨大动脉及腰膨大动脉。后根动脉沿后根至脊髓,与脊髓后动脉吻合,分支营养脊髓侧索后部。(2分) 2.肾手术时腰部斜切口的层次如何? 皮肤—浅筋膜—背阔肌一腹外斜肌一下后锯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一腹横筋膜一腹膜后间隙—肾筋膜—肾脂肪囊—肾(以第12肋下缘腰部斜切口为例)。(6分) 3.简述脊柱区各肌间三角的构成、内容、特点及临床意义 听诊三角由斜方肌下缘、背阔肌上缘、肩胛骨脊柱缘围成,是背部呼吸音听诊最清楚的部位。(2分) 枕下三角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与头下斜肌围成,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经过。(2分) 腰上三角由竖脊肌外缘、腹内斜肌和下后锯肌围成,三角内自上而下与第12肋平行的三条神经为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肾手术时应注意保护,此三角易形成腰疝。(2分) 腰下三角由背阔肌前下缘.腹外斜肌后缘及髂嵴围成,此处亦可形成腰疝。(2分) 4.试述椎管四壁的构成。 前壁由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构成;(1分)后壁为椎弓板及连于其间的黄韧带;(1分)两侧壁有椎弓根和椎间孔。(2分) 5.简述脊髓被膜及各脊膜腔的特点。 脊髓被膜由浅入深共有三层,即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1分) 硬脊膜外隙是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窄隙,内容脂肪组织、血管、神经根和淋巴管,腔内呈负压。(1分)硬膜下隙是位于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含淋巴液。(1分)蛛网膜下腔位于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脊液、向上与颅内同名腔相通,下部在第1腰椎至第2骶椎高度扩大形成终池,内容马尾合终丝。(2分) 6.小脑延髓池穿刺的入路层次如何?进针深度约为多少?如何判断针巳进人小脑延髓池? 小脑延髓池穿刺的入路层次为:皮肤—浅筋膜—项韧带—寰枕后膜—硬脊膜—蛛网膜一小脑延髓池。(3分)进针深度约为4—5cm 。因穿刺针至寰枕后膜处有阻挡感,当阻力消失时,说明针已进入该池。(2分) 腹部 1.门脉高压症时,会出现哪些与解剖学特征有关的症状?为什么? 门静脉压力增高可引起腹水;(1分)脾静脉淤血造成脾肿大;(1分)食道静脉丛曲张破裂引起呕血;(1分)直肠静脉丛曲张破裂引起便血;腹壁静脉曲张。(1分) 2.试述网膜孔的组成。 前界:肝十二指肠游离缘;后界:覆盖于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上界:肝尾叶;下界:十二指肠上部。(4分)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版)

局解参考资料 面神经五分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颈深筋膜浅层向上延续,在腮腺后缘分浅深两层,包被腮腺形成腮腺鞘。 【1】浅层致密,深层薄弱 【2】鞘与腮腺结合紧密, 发出许多间隔,分隔成许多小叶。 【3】临床特点:腮腺脓肿不易透过浅层,而易向 深层穿透形成咽旁脓肿。 腮腺床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舌咽N、迷走N、副N、舌下N相邻共同形成腮腺床。 层次结构 (1)皮肤(2)浅筋膜(3)帽状腱膜及枕额肌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5)颅骨外膜 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 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 前组(内外侧两组) 内:滑车上A/V、滑车上N 外:眶上A/V、眶上N 外侧组:耳前组颞浅A 、颞浅V 、耳颞N 外侧组:耳后组耳后A、耳后V 、枕小N 后组:枕A 、枕V 、枕大N 头皮的血管和神经意义: 1.神经分布重叠,局部麻醉时应扩大神经阻滞的范围 2.头皮单纯切开时应作放射状切口 3.取皮瓣时其蒂应在下方,以保留蒂内血管神经主干,利于皮瓣成活和保留感觉功能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特点: 1.范围较广(眶上缘→上项线),移动性较大 2.结构疏松,头皮撕脱伤多发生在此 3.此层积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 4.借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和颅内硬脑膜窦相通。 是颅顶部的“危险区” 海绵窦上壁向内与鞍膈相移行;下部以薄骨板与蝶窦相隔;外侧壁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内侧壁在上部与垂体相邻,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 翼点:是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颈部 1.浅层(封套筋膜) 上下:附于头颈、胸交界后:附于项韧带、C7棘突 前:前正中延续,紧贴于舌骨。两侧:包绕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形成肌鞘。 2.中层(气管前筋膜)分二层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中层向前下部覆盖气管,即气管前筋膜;后上方覆盖颊肌和咽缩肌,称颊咽筋膜。 3 深层/椎前层(椎前筋膜) 4.颈动脉鞘 颈筋膜在颈部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A、颈内A、颈内V、迷走N等形成的筋膜鞘 5颈筋膜间隙(1)胸骨上间隙(2)气管前间隙(3)咽后间隙(4)椎前间隙

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

局部解剖学复习重点 头部 1 腮腺咬肌区的境界与内容。何谓腮腺床?穿经腮腺的结构有哪些? 上界: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咬肌前缘后界: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容:腮腺、咬肌以及血管、神经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舌咽、迷走、舌下神经共同构成腮腺床纵行: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横行: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的分支 2.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Ⅹ~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 3.试述腮腺咬肌区的位臵、境界及其内容? 1)位臵:即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 2)境界:上界为颧弓和外耳道;下界平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3)主要内容:腮腺、腮腺导管、腮腺淋巴结、咬肌以及穿经腮腺的面神经的分支、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等。 4.腮腺床:指位于腮腺深部深面,并与之相邻的一些结构,诸如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等结构,这些结构统称为腮腺床。 5.腮腺鞘: 由腮腺咬肌筋膜的浅,深层包被腮腺而成。浅层很致密,深层较薄弱。鞘与腮体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将腮腺分成若赶小叶。在腮腺前缘出,浅、深两层筋膜又和为一层覆盖于咬肌的表面,称为咬肌筋膜。 6. 试述腮腺的毗邻及穿经腮腺结构的名称和排列关系? 1)毗邻:位于面侧区。上缘邻外耳道、颧弓及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内邻接咬肌、

解剖学知识总结

解剖学知识总结 绪论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部分进行。系统解剖学是按照人体各器官、系统来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局部解剖学则是按照身体局部来研究各器宫的形态结构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要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形态与构造。学习时要重视标本、模型的观察和活体触摸要学会用工具书,如图谱。 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对人体结构描述,均以此姿势为标准。 人体的轴——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即: (1)矢状轴:由前→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2)冠状轴:由左→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轴,又称额状轴。 (3)垂直轴:由上→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人体的切面——亦分三种: (1)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左右两半,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常用方位术语: 腹侧——近腹面背侧——近背面 上(颅侧)——近头下(尾侧)——近足 内侧——近正中面外侧——距正中面较远 内——近内腔外——距内腔较远 浅——近体表深——距体表较远 近侧——近肢根远侧——距肢根较远 第一篇运动系统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运动系统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和基本形态,起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局部解剖学总结

犬肩带肌有几块,与牛有何不同:①斜方肌:分为颈斜方肌和胸斜方肌。犬C3-T9,颈胸部间有腱带。牛C2-T12,颈胸两部无明显界限。②肩胛横突肌:不如牛发达;③臂头肌:分为锁头肌(颈锁肌、锁乳突肌)和锁臂肌,牛分为上部的锁枕肌和下部的锁乳突肌;④背阔肌:呈三角形,宽广,与牛相似;⑥菱形肌:分头、颈、胸三部分,而牛的仅分颈、胸两部分;⑦腹侧锯肌:分为颈胸两部分,不如牛明显;⑧胸肌:胸浅肌薄,分为胸降肌、胸横肌,胸深肌(胸升肌)发达,缺锁骨下肌,牛有。 犬臂部肌、前臂肌和前脚部肌与牛有何不同:犬臂部肌与牛相似,包括前方的臂二头肌和臂肌,后方的臂三头肌,前臂筋膜张肌和肘肌。①臂三头肌:除长头、外侧头、内侧头外,还有一副头,位于内侧头与外侧头之间。 ②腕桡侧伸肌:有两个肌腹,分别为腕桡侧长、短伸肌。③指总伸肌:犬的位于腕桡侧伸肌后方,而牛的位于指内、外侧头之间;犬的有4个头(牛只有2个头),分别止于2、3、4、5趾远指节骨。④趾外侧伸肌:位于指总伸肌与腕尺侧伸肌之间,牛的位于指总伸肌后方。⑤拇长展肌:犬的起始于尺骨体的外侧缘和削面及前臂骨间膜,止于第1掌骨近端,牛的起始于桡骨中部外侧,止于第3掌骨近端。⑥指浅屈肌:位于腕桡侧屈肌与腕尺侧屈肌之间,前臂后内侧浅层;牛为前臂后,为腕关节屈肌所包围。⑦腕尺侧屈肌:分尺骨头和肱骨头两部分,牛的未分;位于指浅屈肌深层,牛位于皮下。⑧腕尺侧伸肌:犬的位于背外侧,牛的位于掌内侧。 犬小腿和后脚部肌与牛有何不同:犬由浅到深: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腓骨长肌,趾外侧伸肌,腓骨短肌,拇长展肌。牛由浅到深:腓骨第三肌,趾长伸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趾外侧伸肌。①犬比牛多腓骨短肌,缺第3腓骨肌、比目鱼肌;②犬的胫骨前肌位于小腿背外侧浅层,止于第1、2跖骨,牛的位于腓骨第3肌的深面,止于第2-3跗骨和大跖骨近端内侧;③犬的趾长伸肌止腱分4支,牛的分2支;④犬的趾深屈肌的胫骨后肌独立,不参与形成趾深屈肌腱,牛的参与,且犬的趾深屈肌仅有2头,而牛有3头;⑤犬的趾外侧伸肌被腓骨长肌和拇长屈肌覆盖,止于第5趾,而牛的位于腓骨长肌后方。 犬的缝匠肌、股二头肌、臀肌与牛有何不同:①犬的缝匠肌分为前后两个头,位于股前面和前内侧面;牛未分,位于股部内侧。②犬的股二头肌位于臀股外侧部,大而长起于荐结节韧带和坐骨结节,前部止于膝盖骨、膝直韧带和胫骨前缘,后部止于跟结节;牛的称臀股二头肌,位于臀中肌后方,臀股部外侧,起点分两头:椎骨头起于荐骨和荐结节阔韧带,坐骨头起于坐骨结节,两头于坐骨结节下方合并后下行变宽,于股后部分为前后两部。③犬的臀肌分为臀浅、臀中、臀深肌,牛无臀浅肌,臀中肌无臀副肌。臀深肌:犬的起于坐骨棘,牛起于髂骨翼外侧,坐骨棘和荐结节阔韧带。梨状肌:犬有,牛无。内收肌:犬有两块,即长收肌、大和短收肌,牛分为长、短、大收肌三块。 卸前肢:自肩胛冈分离切断斜方肌,自肩胛骨和肩胛软骨分离切断菱形肌,自肩胛冈和肩臂筋膜分离切断肩胛横突肌,自锁腱划处切断臂头肌(这4块肌肉已在前面解剖过程中切断),将前肢远端向中线推压,自肩胛骨内侧的锯肌面分离切断腹侧锯肌,在臂三头肌后缘分离切断背阔肌,在腹正中线旁分离切断胸肌,靠近躯干切断臂神经丛和腋动脉、静脉。 卸后肢:①自近端分离切断股二头肌,并向下翻开;观察臀肌;②分离除去臀浅肌;自起始部分离切断小腿后展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梨状肌、臀深肌,观察臀后动脉和静脉、坐骨神经、臀前神经、臀后神经等;③除去股外侧肌、半腱肌,暴露股直肌、半膜肌等;④除去股直肌、缝匠肌、半膜肌,观察股内侧肌、髂腰肌、股神经、旋股外侧动脉和静脉、旋髂浅动脉和静脉;⑤除去股内侧肌,暴露髂腰肌和耻骨肌、股动脉和静脉、隐神经等;⑥除去闭孔内肌腱,观察股方肌、闭孔外肌、内收肌、股薄肌、球海绵体肌(公犬);⑦除去切断耻骨肌、髂腰肌,分离切断内收肌、股薄肌、股方肌、闭孔外肌,切断髋关节囊和股骨头韧带,切断股动脉和静脉、隐神经等,除去后肢;观察骨盆壁、正中联合腱、闭孔内结构(闭孔内肌、闭孔神经、闭孔动脉和静脉)、腹股沟浅淋巴结、阴部外动脉和静脉。 营养物质从口摄入运送至前后肢爪部、胃、肝、空肠、上唇、肾、子宫的通路:通过消化器官壁进入血管和淋巴。胃十二指肠v、脾v、肠系膜前后v—肝门v—肝v—后腔v回—右心房—右心室—肺a(进入肺循环变为a 血)—肺v—左心房—左心室—a脉。前爪:主a弓—左锁骨下a—腋a—臂a—正中a—掌浅弓。后爪:主a 降部—腹主a—髂外a—股深a—旋髂内侧a—股a—腘a。胃肝:主a降部—腹主a—腹腔a—胃左a、肝a。空肠:主a降部—腹主a—肠系膜前a。肾:主a降部—腹主a—肾a。子宫:腹主a—卵巢a,髂内a分脐a和阴道a,与卵巢a一起入子宫。上唇:主a弓—左锁骨下a—颈总a—颈外a—面a—上唇a。 胃、直肠、心的血管神经支配:胃:腹腔a分出胃左a至胃;迷走N腹侧干分布至肝、胃壁面和幽门。直肠:肠系膜后a分出直肠前a分支到直肠前部及降结肠末端;腰部交感N干分出的肠系膜后N节节后纤维形成肠系膜后N丛分布至直肠。心:a为冠状a(左右冠状a),静脉属心v系(冠状窦:心大v,心中v,心右v,心最小v);心脏N起于心丛,受迷走N分出的心支支配,由迷走N心支和交感N的颈心N和胸心N组成。心支和心N均含有传出纤维和传入纤维。

局解考试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神经点 :颈丛皮支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时,位置表浅且相对集中,常为颈部手术阻滞麻醉的穿针点。 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形成的潜在性间隙. 纵膈: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组织的总称. 心包腔:浆膜性心包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相移行,两层之间的间隙称心包腔。 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 颈动脉鞘: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 心包斜窦:在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间隙。 肘后三角:肘关节屈曲呈直角时,肱骨内、外上髁 和尺骨鹰嘴3点构成等腰三角形。 胆囊三角:肝总管、胆囊管其上方的肝下面之间共 同围成一三角区,称为胆囊三角 心包横窦:位于左肺静脉,右肺静脉,下腔静脉, 左心房后壁和心包后壁之间的间隙。 椎动脉三角: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 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1段,尖为第6颈 椎横突前结节. 锁胸筋膜:为胸部筋膜深层,张于喙突、锁骨下肌、胸小肌上缘之间,有头静脉、肩峰动脉、 胸外侧神经及淋巴管穿过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 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 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 定、支持作用。 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 区域称肾区。 肝门:肝脏面正中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长约 5cm,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正中,有肝左、 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 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 入,故称为肝门。 动脉导管三角: 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股鞘,股管:股鞘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 绕于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约 3-4CM。股鞘内有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鞘腔分为三 部分:外侧部容纳股动脉,中间部分窝纳股静脉, 内侧部称股管 (二)简答题 1、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和内容:境界颈动脉三角位于 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 腹之间。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 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 内容:有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 舌下神经及其降支、分支、副神经以及部分颈深淋 巴结等。[ 2、肌三角的境界和内容:肌三角由颈前正中线胸 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其浅面 的结构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 颈前静脉与皮神经,以及颈筋膜浅层;其深面 为椎前筋膜。三角内有浅层的胸骨舌骨肌和肩 肿舌骨肌上腹,以及深层的胸骨甲状肌和甲状 舌骨肌,以及位于气管前筋膜深部的甲状腺、 甲状旁腺、气管颈部和食管颈部等器官。 3、下颌下三角的境界和内容:下颌下三角位于下颌 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又名二腹肌三角。 此三角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筋膜浅 层,深面由浅入深依次为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 及咽中缩肌。内容主要有下颌下腺、淋巴结及血 管、神经等 4、穿越梨状肌下孔的结构有哪些?穿越梨状肌下孔 的结构: 自外向内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 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 和阴部神经。 5、腘窝的境界和内容:为膝后区的菱形凹陷,外上 界为股二头肌腱,内上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内 下界和外下界为腓肠肌的内、外侧头,顶为腘筋 膜,底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腘斜韧带和 腘肌及其筋膜。腘窝内容由浅入深为胫神经、 腘静脉和腘动脉。其外上界有腓总神经,血管周 围有腘深淋巴结 6、何为踝管?通过其的结构有哪些:小腿深筋膜在 胫骨内踝下后方形成屈肌支持带,张于内踝与跟 骨结节间,形成的管状结构即为踝管。其内走行 (由前至后)胫骨后肌腱及腱鞘、趾长屈肌腱及 腱鞘、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拇长屈肌腱及腱鞘。 7、股三角的境界和内容: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 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内侧界为长收肌的外侧 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凹陷,外侧是髂腰肌, 内侧为耻骨肌及其筋膜。另一种说法将长收肌 内侧缘作为股三角的内侧界,故三角的后壁除髂 腰肌、耻骨肌及其筋膜外,还有长收肌及其筋膜。 内容:股三角内有股鞘、股管、股神经、股动脉、 股静脉、淋巴管、淋巴结以及脂肪组织等。这些 结构的位置关系是股动脉居中,外侧为股神经, 内侧为股静脉 8、收肌管的组成和内容:又称Hunter氏管。位 于股前部中1/3段,缝匠肌深面,长约15厘米, 断面呈三角形。其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 收肌及大收肌,前壁为缝匠肌及架于内收肌与股 内侧肌间的腱纤维板。收肌管的上口与股三角尖 端相通,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向腘窝。管内通 过的结构由前向后有隐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 其中隐神经与膝降动脉伴行自前壁的下部穿出。 9、肌腔隙和血管腔隙的组成前界为腹股沟韧带; 后界为髂骨;内侧界为髂耻弓。腔隙内有髂腰 肌和股神经通过。当腰椎结核形成脓肿时,脓 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扩大散至大腿根部,并 可侵犯股神经 血管腔隙的组成: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 为耻骨梳和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 (陷窝韧带);外侧界为髂耻弓。血管腔隙 中有股动、静脉,股管及股淋巴管通过 10、大、小隐静脉的行径及伴行的神经大隐静脉的 行径和伴行的神经: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 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伴隐神经上行,经股骨 内侧髁后方约2cm处,进入大腿内侧部,与股内 侧皮神经伴行,逐渐向前上,在耻骨结节外下方 穿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其汇入点称为隐股 点。 小隐静脉的行径和伴行神经:起于足背静脉弓的

局部解剖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局部解剖学总结 名词解释: 1、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2、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4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3、腮腺咬肌筋膜 4、海绵窦:位于垂体及蝶鞍两侧的双层硬脑膜之间的间隙。窦内有结缔组织小梁,呈海绵状,血流缓慢,易产生血栓。 5、神经点:是颈丛皮质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6、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7、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起自颅底,下续连纵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 8、颈动脉三角: 9、胸膜顶:是覆盖肺尖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缩股内侧上缘2-3cm。 10、椎动脉三角 11、乳房后隙: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乳房后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管。因此乳房可轻度移动。乳腺癌时,乳房可被固定在胸大肌上 12、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13、乳房悬韧带:乳房结缔组织中有许多纤维束,两端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 14、胸锁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筋膜。穿经锁胸筋膜的结构:头静脉、胸外侧神经、胸肩峰动脉、淋巴管。 15、胸膜隐窝: 16、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呈半环形,是肋胸膜反折成膈胸膜处形成的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容量大,积液常积聚于此。 17、肺段 18、食管下三角 19、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心脏手术时寻找动脉导管的部位。 20、心包:为一闭合的纤维浆膜囊,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心包,厚而坚韧;内层为浆膜心包,为一封闭的浆膜囊,分脏、壁两层。 心包裸区:下胸膜间区的心包前方无胸膜覆盖,直接与胸骨后面相邻,称为心包裸区 21、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横窦,可通过一手指。心和大血管手术时,可在心包横窦处钳夹升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血流。

苏州大学局部解剖学(问答题)演示教学

苏州大学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 1.乳房淋巴回流: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②内侧部淋巴管穿1~5肋间隙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并与对侧的淋巴管吻合;③上部淋巴管→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④内下部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并于腹前壁上部、膈下及肝的淋巴管相吻合; ⑤深部淋巴管→胸肌间淋巴结; 2. 甲状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 答:①形态:甲状腺呈“H”形,分为左、右两侧叶及甲状腺峡。②位置:两侧叶位于喉和气管颈部上段的外侧,上端达甲状软骨中部,下端:第6气管软骨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前方。③毗邻:甲状腺的前面由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左右两侧叶的后内侧紧邻喉与气管颈部、咽与食管颈部以及喉返神经;后外侧临颈动脉鞘和颈交感干。 3. 椎动脉三角边界及内容: 答:①内界:颈长肌;②外界:前斜角肌;③下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④尖: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⑤后方:第7颈椎横突、第8颈神经前支及第一肋颈;⑥前方:迷走N、颈动脉鞘、膈N、胸导管;⑦内容:椎动静脉、甲状腺下A、颈交感干、甲状颈干和星状神经节4. 腹股沟管的两环四壁 答: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管内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①浅环:位于耻骨嵴外上方,由腹外斜肌腱膜裂开形成;②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处,由腹横筋膜向外突出形成;③前壁:主要为腹外斜肌腱膜,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起始部的纤维加强;④后壁:腹横筋膜,内侧1/3有腹股沟镰(联合腱)加强;⑤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纤维共同形成的弓状下缘;⑥下壁:腹股沟韧带 5颈动脉三角的位置境界和内容。 答:①境界: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②内容:舌下神经及其降支构成的颈袢,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以及颈深淋巴结等。 6下颌下三角境界内容。 答:境界:下颌骨下缘、二腹肌前后腹。②下颌下腺、面AV、下颌下LN、舌N、舌下N。肌三角内容境界。 答:①境界: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②层次: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椎前筋膜;③内容:舌骨下肌群、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段。 7股三角境界和内容。 答:位于大腿上端内侧腹股沟缘。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为长收肌内缘,外为缝匠肌内缘,前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及筋膜。三角区内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骨管、骨深LN、脂肪组织等由此经过。此区易发生股疝。这个区域也是股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治疗的常用部位。 8肘窝的境界 答:①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②下外侧界为肱桡肌③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④顶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摸、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⑤底是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⑥内容:(尺桡)正中N、肱A和肱V、肱二头肌腱、桡神经及其分支。 9.颈部的筋膜间隙有哪些?其位置通向如何? 答:1)胸骨上间隙2)气管前间隙3)咽后间隙4)椎前间隙 10.腋腔的顶、底、四壁和内容。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必须打印)

鼻烟壶,“鼻烟窝”位于腕和手背外侧部的浅凹,在拇指充分外展和后伸时明显。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窝内有桡动脉通过。大圆肌下缘为肱动脉和腋动脉的分界标志。桡动脉体表投影:从肘前横纹中点远侧两厘米处分别至桡骨茎突前方和豌豆骨桡侧的连线为桡尺动脉的体表投影。桡神经:先行于肱动脉后方,继而伴肱深动脉向后进入肱骨肌管至臂后区。腋腔的构成?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①顶:由锁骨中1/3部、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向上通颈根部。②底:朝向下外,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共同构成。③内侧壁:由前锯肌、上位4个肋骨及肋间隙构成。④外侧壁:由肱骨的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短头和喙肱肌组成。⑤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⑥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构成。筛状筋膜锁胸筋膜:胸壁深筋膜的深层张于喙突,锁骨下肌与胸小肌之间的部分称为锁胸筋膜,其深面是到上肢的血管神经鞘,胸内,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分支穿出锁胸筋膜后至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由此筋膜穿入至腋窝。臂丛:臂丛经斜角肌间隙进入腋窝后,围绕腋动脉第2段周围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分别位于腋动脉的内侧,外侧和后方。(1)内侧束的分支:胸外侧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外侧根(2)内侧束的分支:胸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内侧根(3)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饶神经,腋神经。肱动脉分支: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正中神经:伴肱动脉走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先行于动脉外侧,约在喙肱肌止点处斜过肱动脉前方至其内侧,下行至肘窝。正中神经在臂部无分支。尺神经:在臂上部行于肱动脉内侧,至臂中点附近离开肱动脉,向后穿过肌间隔,进入臂后区。 桡神经:先行于肱动脉后方,继而伴肱深动脉向后进入肱骨肌管至臂后区。肘窝的构成及其内结构的排列:肘窝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外侧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顶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及肱二头肌腱膜,底由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组成。 肱二头肌腱位于肘窝中央,其尺侧有肱血管、肘深淋巴结、尺血管、正中神经,其桡侧有桡血管、桡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位于肘关节周围,由肱动脉发出的尺侧上副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肱深动脉发出的中副动脉和桡侧副动脉;桡动脉发出的桡侧返动脉;尺动脉发出的尺侧返动脉;骨间总动脉发出的骨间返动脉等相互吻合而成。三角肌:起于肩胛冈、肩峰和锁骨外侧1/3、肌纤维由前、外、后三个方向包绕肩关节,止于肱骨的三角肌粗隆。作用:使肱骨外展,前部纤维可屈肩关节,后部纤维可伸肩关节。由腋神经支配.腋神经:发自臂丛后束,与旋肱后动脉伴行,穿四边间隙至背侧,分布于三角肌、小圆肌,其终末支在三角肌后缘中点处穿筋膜,分布于臂外侧的皮肤。在临床上,由于腋神经的行径与外科颈紧邻,肱骨外科颈骨折断端可能伤及腋神经。肩胛上动脉旋肩胛动脉 肱二头肌腱膜与肱二头肌腱交接处,是触摸肱动脉搏动和测量血压的听诊部位。肌腱袖:由冈上、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在肩关节囊周围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前、后和上方,分别止于肱骨大、小结节,并与关节囊愈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当肩关节扭伤或脱位时,可致肌腱袖撕裂或肱骨大结节骨折等。肱骨肌管:又称桡神经管。又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沟围成。管内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 肘后三角:屈肘时肱骨内上髁、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肘外侧三角肘关节动脉网:位于肘关节周围,由肱动脉发出的尺侧上副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肱深动脉发出的中副动脉和桡侧副动脉;桡动脉发出的桡侧返动脉;尺动脉发出的尺侧返动脉;骨间总动脉发出的骨间返动脉等相互吻合而成。腕管:屈肌支持带与深面的腕骨沟共同构成腕管。腕管里有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分别被屈肌总腱鞘或尺侧囊和拇长屈肌腱鞘或桡侧囊包绕。正中神经由两者之间进入手掌。伸肌支持带:掌浅弓、掌深弓: 肱骨骨折及移位的解剖学基础1.肱骨外科颈骨折 骨折线位于肱骨大、小结节和大、小结节嵴交界处。骨折后,近侧(上)断段因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作用而呈外展和外旋错位;远侧(下)断段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作用而呈内收和内旋错位。腋神经的行径与外科颈紧邻,骨折断端可能伤及腋神经。2.肱骨中段骨折 若在三角肌止点以上骨折,近侧断段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作用而呈内收错位;远侧断段因三角肌作用而呈外上错位。若在三角肌止点以下骨折,近侧断段因三角肌、喙肱肌和冈上肌作用,向外前方错位;远侧断段因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作用而向上错位。因桡神经紧贴桡神经沟行走,肱骨中段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3.肱骨下段骨折 肱骨下段逐渐由柱状变为扁平状,骨密质亦变薄,这一部分受外力影响时,可能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由于肘部在屈或伸的不同状态下受外力打击,将产生不同类型的髁上骨折。屈型,近侧断段因肱二头肌的作用而向前向上错位。伸型,远侧断段因肱三头肌的作用向后向上错位。骨折错位可能将肘关节前方的肱动脉、正中神经和桡神经挤压于断端之间,造成血管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会出现屈腕能力减弱,环指、小指远节指关节不能屈曲,小鱼际肌萎缩而出现“爪形手”正中神经在臂部损伤时,患者前臂不能旋前,拇指、食指和中指不能屈,鱼际萎缩,称为猿手。若正中神经在腕部受损,症状局限于手部,其皮肤分布区感觉障碍,鱼际萎缩,拇指丧失对掌功能。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1 cm 处上行进入小腿内侧, 继续伴隐神经上行,再经股骨内侧髁后方约2 cm 处,进入大腿内侧区与股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伴行,逐渐转向大腿前上,最后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约3~4 cm 处穿大腿阔筋膜(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 大隐静脉除沿途收纳小腿和股内侧区的浅静脉外,汇入股静脉前,还收纳了以下5条静脉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内测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隐静脉全长的官腔内,有9~10对静脉瓣当深静脉回流受阻时,穿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深静脉血反流入浅静脉,可导致下肢浅静脉曲张 。髂胫束:大腿的深筋膜称阔筋膜,坚韧而致密,包裹整个大腿,上方附着于腹股沟韧带及髂嵴,并与臀筋膜和会阴筋膜相续。阔筋膜在大腿外侧部非常坚韧,由髂嵴前份连至胫骨外侧髁的部分特别强厚,呈带状,称为髂胫束。隐静脉裂孔 saphenous hiatus: 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是由大隐静脉穿经阔筋膜并钩绕牵拉形成。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血管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结,大隐静脉穿过此孔后发生出五条属支。隐静脉裂孔外缘锐利,上端止于耻骨结节并与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相续;下端与耻骨肌筋膜相续。其形状呈镰状,因此又称为镰缘.血管腔隙:由腹股沟韧带,髂骨与髂耻弓围成的间隙,内含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由腹股沟韧带、耻骨梳韧带、腔隙韧带及髂耻弓围成,内有股鞘、股动脉、股静脉、生殖股神经股支及淋巴管通过。肌腔隙(lacuna musculorum ):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连与腹股沟韧带和髋骨的髋耻隆起之间的韧带)分隔成内、外侧两部;外侧的即为肌腔隙,是腹、盆腔与股内侧区之间的重要通道。肌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部,后外界为髂骨,内侧界为髂耻弓。内有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通过。临床意义:患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经此腔隙扩散至大腿根部,并可能刺激股神经产生相应的症状.简述股三角的构成及内容:股三角的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凹陷,自外向内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股三角内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脉、股静脉、股管及股深淋巴结,脂肪组织等。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三者间的位置关系为股动脉居中,于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由髂外动脉延续而成,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此种关系便于临床上进行股动脉压迫止血,股动、静脉穿刺及股神经麻醉的定位.收肌管:又称Hunter 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由股内侧肌、缝匠肌、长收肌和大收肌围成。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15~17㎝的管状间隙。前壁为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间的收肌腱板,浅面覆以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上口与股三角尖相通,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腘窝上角。所以收肌管又称股腘管。股三角或腘窝的炎症可借此互相蔓延。试述梨状肌上、下孔的构成及其穿行的结构:梨状肌穿坐骨大孔出盆腔,与坐骨大孔上、下缘之间各形成一间隙,分别称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穿经梨状肌上孔的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穿经梨状肌下孔的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坐骨神经:(走形)全身最粗大的神经,起于骶丛,多以单干形式出梨状肌下孔。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进入股后区,行于大收肌和股二头肌长头之间,下降至幗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神经.简述腘窝的境界及内容:腘窝为膝后区一菱形凹陷,其外上界为股二头肌腱;内上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股薄肌、缝匠肌和部分大收肌也参与内上界构成;内下和外下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腘窝顶(浅面)为腘筋膜,是大腿阔筋膜的延续,向下移行为小腿深筋膜;腘窝的底自上而下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及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腘窝内有重要的血管、神经以及淋巴结、滑液囊及脂肪组织等,由浅至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以及外上界的腓总神经。血管周围有腘深淋巴结。膝关节动脉网: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降动脉,膝上内侧动脉,膝上外侧动脉,膝中动脉,膝下内侧动脉,膝下外侧动脉,股深动脉的第3穿动脉,胫前返动脉。意义:为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建立侧支循环。小隐静脉:伸肌下支持带:由足底深筋膜浅层形成,坚强致密,呈三角形,尖(后端)向后附于跟结节,底(前部)向前分成5束,彼此借横纤维相连,附着于各跖趾关节囊和趾腱鞘。又称小腿十字韧带,由深筋膜增厚形成,多呈横的“Y ”字型,外侧端附着于跟骨外侧面的前部,内侧端分上、下两束分别附于内踝及足内侧缘。 踝管 :跟腱止端与跟骨骨面之间的滑膜囊。屈肌支持带与跟骨内侧面及内踝共同围成一管道称踝管。踝管内有疏松结缔组织,是小腿后区通向足底的重要路径。小腿或足底感染时,可经踝管相互蔓延。踝后区的外伤、出血或肿胀均可压迫踝管的内容物,引起踝管综合征。足弓:可分为内外侧弓和横弓。是由跗骨与跖骨借韧带、关连结而成,借足底肌、韧带和肌腱维持,弹性好,具有缓冲震荡、支持、保护足底血管、神经免受压迫的作用。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侧方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骨的体表标志。.是上、下纵隔的分界平面;后方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和主动脉弓的起端和止端;.支气管分叉,气管杈在此平面出现;、食管与此平面以下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形成食管第二狭窄。乳房悬韧带: 乳腺腺叶间有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上连 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称为乳房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breast ,或Cooper 韧带。即把乳腺固定在胸壁上的一组弓形纤维,这些纤维结缔组织对乳房起固定和支持作用,使人站立时乳房不致下垂.试述女性乳房的淋巴回流。女性乳房淋巴管丰富,分为浅、深两组,淋巴回流主要注入腋淋巴结。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这是乳房淋巴回流的主要途径。②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③乳房内侧部的一部分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另一部分与对侧乳房淋巴管吻合。④乳房内下部的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前组,并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淋巴管交通。⑤乳房深部的淋巴管,经乳房后间隙注入位于胸大、小肌之间的胸肌间淋巴结或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回流特点:乳腺癌时,淋巴回流受阻引起乳房水肿,同时乳腺癌局部的纤维组织增生,乳房悬韧带变短,使皮肤形成许多小凹陷,呈橘皮样改变。锁胸筋膜:胸壁深筋膜深层位于胸大肌深面,上端附于锁骨,向下包裹锁骨不肌和胸小肌,并覆盖在前锯肌表面,其中张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的部分,称锁胸筋膜。 锁胸筋膜深面有胸内、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分支穿出至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经此筋膜入腋腔。手术切开锁胸筋膜时应注意保护胸内、外侧神经,以免损伤而导致胸大、小肌瘫痪。膈(很重要!!)膈为一向上隆凸的薄肌,位于胸、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膈穹窿右高左低,最高点分别位于右第4,左第5肋间隙,膈上面覆以隔胸膜筋膜、壁胸膜或心包壁层, 隔着胸膜与肺底相邻,中央部与心包愈着。膈下面右半与右半肝在内叶,隔下面左半与肝左外叶、胃和脾相邻。膈中央部为腱膜,称中心腱,周围部为肌纤维。根据肌纤维起始部位不同分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腰部内侧份的肌纤维形成左脚和右脚,中间份纤维起自第2腰椎体侧面,外侧份纤维起自内、外侧弓状韧带。内侧弓状韧带为张于第1、2腰椎体侧面与第1腰椎横突之间,外侧弓状动带 为张于第1腰椎横突与第12肋之间的腱弓。 在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常各有一呈三角形无肌束的小间隙,分别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为膈的薄弱区。腹壁脏器有时可经此突入胸腔,形成膈疝。上有三个裂孔[1]主动脉裂孔在膈与脊柱之间,有降主动脉和右侧胸导管通过;[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及迷走神经前后干,胃左血管的食管支和来自肝后部的淋巴管通过; 是膈疝好发部位之一。[3]腔静脉孔在中心腱的后部,食管裂孔的右前方,平第8胸椎平面,有下腔静脉、右膈神经的腹腔支通过。胸膜腔:肺根下方脏、壁胸膜的移行部分形成的双层结构,称为肺韧带,它上连肺根,下部可达肺的下缘,有固定肺的作用。为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延续共同围成的左、右各一的密闭窄隙,腔内为负压,并有少量浆液。有利于心脏搏动和飞的呼吸。肋膈隐窝:在有些部位壁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呼吸时,肺缘也达不到其内,这些部位的胸膜腔称为胸膜隐窝。位于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自剑突向后下至脊柱两侧,呈半环形,后部较深,是最大的胸膜隐窝,也是胸膜腔最低处,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处。简述壁胸膜返折线的体表投影:胸膜前界为肋胸膜前缘与纵隔胸膜前缘的返折线。两侧均起自胸膜顶,即锁骨内侧1/3段上方2.5cm 处,向内下行经胸锁关节后方至第2胸肋关节的高度,两侧靠拢,于正中线稍偏左垂直向下。右侧直达第6胸肋关节处移行为下界,左侧至第4胸肋关节处转向下,沿胸骨侧缘外侧2~2.5cm 下行,达第6肋软骨中点处移行为下界。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4胸肋关节高度互相靠拢,而上、下又各自分开,形成两个三角形无胸膜区。上方的为上胸膜间区,又称胸腺三角,儿童较宽,内有胸腺;成人较窄,有胸腺遗迹和结缔组织。下方者称为下胸膜间区,内有心包和心,故又称心包三角,此处心包未被胸膜遮盖,直接与胸前壁相贴。胸膜下界为肋胸膜与膈胸膜的返折线。左侧起自第6肋软骨中点处,右侧起自第6胸肋关节后方,两侧均向外下行,在锁骨中线与第8肋相交,腋中线与第10肋相交,肩胛线与第11肋相交,近后正中线平对第12胸椎棘突高度。肺根内各结构的排列关系及肺根的毗邻。肺根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有一定规律,由前向后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和下肺静脉;自上而下,左肺根依次为肺动脉、主支气管、上肺静脉和下肺静脉;右肺根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上肺静脉和下肺静脉。 两肺根的前方为膈神经和心包膈动、静脉,后方为迷走神经,下方为肺韧带。左肺根的上方尚有主动脉弓跨过,后方为胸主动脉;右肺根的前方有上腔静脉、部分心包和右心房,上方有奇静脉弓。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解剖学常采用四分法,即以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 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划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临床上多采用三分法,即以气管和支气管的前壁以及心包后壁为界分为前纵隔和后纵隔又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上纵隔位于胸廓上口和胸骨角平面之间,前界为胸骨柄,后界为第1-4胸椎及椎间盘,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纵隔由前向后可分为三层:胸骨后结构: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中间结构: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及迷走神经。脊柱前结构:气管、左喉返神经和食管.主动脉弓:位置主动脉弓平右第2胸肋关节后方接升主动脉,呈弓形向左后行,至脊柱左侧第4胸推下缘续为胸主动脉。弓的上缘平胸骨柄中部或稍上方,下缘平胸骨角,小儿主动脉弓位置 略高。弓的上缘发出三大分支,从右往左分别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其中头臂干将进一步分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新生儿主动脉弓在左锁骨下动脉与左颈总动脉起始部之间至动脉导管相对的部位常有一明显的窄带,称主动脉峡,其位置平对第3胸椎。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其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临床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动脉韧带:为一条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的纤维结缔组织索,又称为动脉导管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在出生后约15小时发生功能性闭锁。若1岁尚未闭锁,为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下纵隔分为前、中、后纵隔。前纵隔胸膜囊前部、部分纵隔前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中纵隔 包含有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奇静脉弓、膈神经、心包隔血管、心神经丛及淋巴结等。心包:外层:纤维心包,厚而坚韧,不易伸展,当心包腔积液时,腔内压力升高,可压迫心。内层:浆膜心包,分脏、壁两层,壁层与纤维心包的内面紧密愈着,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稍上方反折为脏层,即心外膜。慢性炎症时,脏、壁层可粘连愈着,限制心脏舒缩。心包腔:为浆膜心包脏、壁层围成的狭窄而密闭的腔隙,内有少量浆液,在心搏动时起润滑作用。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心包腔,可容一指,是心血管手术暂时阻断血流的部位。心包斜窦:位于两侧肺上、下静脉,下腔静脉、左心房后壁与心包后壁之间,是心的后方浆膜心包脏、壁层之间及两者互相反折所形成的盲腔,为心包积液的常见部位。心包前下窦:位置较低,是一部分浆膜心包壁层前部与下部移行处所夹的腔,深1~2cm ,心包积液常先积聚于此.心包裸区:心包前壁直接与左侧第4~6肋软骨前部、第4~5肋间隙及胸骨下左半部相邻的区域,可经此部位进行心包穿刺.后纵隔是指位于心包后壁与下部胸椎之间、胸骨角平面以下、膈以上的部分。后纵隔内有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胸交感干以及纵隔后淋巴结等。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形成,两端附着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其内侧端的部分纤维弯向后下方附着于耻骨梳,形成了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和耻骨梳韧带。腹股沟管浅环:即皮下环,为耻骨结节外上方的腹外斜肌腱膜上的三角形裂隙。正常人浅环可容纳一食指尖,其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外斜肌腱膜在浅环处延续成薄膜,被覆在精索的外面进入阴囊,称精索外筋膜。在腹股沟疝时,浅环常明显增大,若浅环大到一定程度,则疝可通过浅环突入阴囊。腔隙韧带。腹外斜肌在髂前上嵴与脐连线以下移行为腱膜。腱膜前下缘形成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小部分纤维由耻骨结节向下后外侧转折形成(陷窝韧带)。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一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内侧角止于耻骨联合,反转韧带外侧角止于耻骨结节。外侧角有部分纤维经精索深面向内上方反折至腹白线,并与对侧的纤维相接,称(Colles 韧带)。腹直肌鞘是由腹内、外斜肌和腹横肌腱膜形成的。腹外斜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后层,腹内斜肌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处分为前、后两层:前层走行于腹直肌前面并与腹外斜肌腱膜融合,后层走行于腹直肌后面并与腹横肌腱膜融合。弓状线:在脐下4~5㎝处,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转至腹直肌前面,均参与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该处的腹直肌鞘后层形成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称为弓状线。在弓状线以下,腹直肌缺乏鞘的后层,只有腹横筋膜将腹直肌与腹膜分开。试述腹股沟管位置、构造和内容物。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向内下的肌肉筋膜裂隙。男性长4~5cm ,内含精索;女性因骨盆较宽,故稍狭长,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有前、后、上、下四个壁及内、外两个口。前壁: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在管的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起自腹股沟韧带的肌纤维加强;后壁:为腹横筋膜,在管的内侧1/3处有发育程度不一的联合腱加强;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构成的凹槽。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是腹横筋膜外突形成的一个卵圆形孔;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临床意义:腹股沟疝修补术时,根据情况可将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及联合腱在精索之间缝合于腹股沟韧带,亦可将它们在精索之后拉向下缝合于腹股沟韧带或址骨疏韧带上。外科手术中,怎样鉴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腹股沟斜疝由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脱出,经腹股沟管全程,出腹股沟管浅环入阴囊或大阴唇,故包在精索的三层被膜内,疝囊颈比较明显;而腹股沟直疝是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管后壁顶出,通过腹股沟三角,而不经过腹股沟深环,故疝囊在精索被膜之外,且无明显的疝囊颈。故腹壁下动脉可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标志.腹股沟三角:由腹直肌外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又称Hesselbach (海氏)三角。三角区内无腹肌。腹横筋膜又较薄弱,加之腹股沟浅环也位于此区,因此是腹前壁的一个薄弱区,腹腔内容物若经此三角突出达皮下称直疝。而经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浅环突出者称腹股沟斜疝肝的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左三角韧带、右三角韧带。阑尾系膜:呈三角形连于阑尾与肠系膜下端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将阑尾连于小肠系膜下端,系膜的游离缘内 有阑尾血管、淋巴管、神经,故阑尾切除术时,应从系膜游离缘进行血管结扎。小网膜由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共同构成。网膜囊/网膜孔/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和右肾之间。仰卧时腹膜腔的最低洼处,易于积液。结肠上区间隙发生脓肿(膈下脓肿)时,以右肝下间隙脓肿多见,次为右肝上间隙脓肿直肠子宫陷凹:又称Douglas 腔。是腹膜在直肠与子宫之间移行形成的陷凹,是立位和半卧位时女性腹膜腔的最低部位,与阴道穹后部仅隔阴道后壁和一层腹膜。腹膜腔的积液常积于此,可经阴道穹后部穿刺或引流。腹腔干 为一粗短动脉干,在膈的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向前达胰上缘,分为3条较大的分支:胃左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主干呈向左侧稍凸的弓状,从弓的凸侧依次发出胰十二指肠动脉和十余支空、回肠动脉,从弓的凹侧依次发出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供应横结肠的左侧1/3、降结肠、乙状结肠及部分直肠。起源于腹主动脉,发起于主动脉分叉近端数厘米处,直径通常小于肠系膜上动脉。 分支:1.左结肠动脉:升支、降支 2.乙状结肠动脉(左下结肠动脉)3.直肠上动脉(痔上动脉):右支、左支门静脉的主要属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①通过食管静脉丛在食管下段及胃的贲门附近形成肝门静脉与上腔静脉的吻合,其交通途径为:胃左静脉与奇静脉相交通②通过直肠静脉丛形成吻合,交通路径为直肠上静脉经直肠静脉丛与直肠下静脉及肛静脉相交通③通过脐周静脉网形成吻合④通过腹膜后静脉丛形成吻合。当门静脉高压时,上述静脉丛或静脉怒张则可形成食管静脉曲张、痔和腹壁静曲张。如食管静脉丛曲张破裂,可引起呕血,如直肠静脉丛曲张破裂可引起便血,脐周围的腹壁浅表静脉可发生曲张,称为“海蛇头”。食管腹部甚短,约1-2厘米,在通过食管裂孔处构成第三狭窄(距中切牙约40厘米)。下端与胃贲门相续,其左、右缘分别与胃大、小弯相续,左缘与胃底向左上方的膨隆间的夹角叫做贲门切迹。食管前、后面有迷走神经前、后干走行。食管腹部由胃左动脉及膈下动脉的分支供给,静脉回流经胃静脉入于门静脉。试述胃的位置和毗邻。 位置:胃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腰椎下缘右侧。 毗邻:胃前壁的右侧部与肝左叶相邻;左侧部上份与膈相邻,下份与腹前壁相贴。 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膈的左侧部、胰、左肾、左肾上腺、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这些器官构成胃床。 胃的神经:交感纤维来自腹腔神经节的节后纤维;副交感纤维来自迷走神经的胃前支和胃后支,它们由贲门延胃小弯排列,并发出四到六个分支分布于胃前壁和胃后壁,最后在角切迹附近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时,应切断迷走神经胃前后支的所有胃壁支,但需保留鸦爪,以不影响胃的排空功能。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 韧带):连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右膈脚之间的腹膜皱襞,该悬肌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内有十二指肠悬肌,对十二指肠空肠曲有固定作用,是手术时确定空场起始部的标志。 肝门:肝脏面正中有略呈“H ”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第一肝门:肝的脏面凹陷,有一横沟,称为第一肝门,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光及神经出入。 第二肝门:肝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间、右静脉出肝出称第二肝门。 第三肝门:在腔静脉沟下部,肝右后下静脉和尾状叶静脉出肝处。胆囊三角:又称Calot 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肝的脏面共同围城的三角形区域,胆囊动脉一般由此通过,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阑尾手术:①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层、腹膜外组织、腹膜。②阑尾的位置:位于右髂窝内,根部附着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汇合点。常见的位置有回肠前位、盆位、盲肠后位、回肠后位和盲肠下位。其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肾被膜,有三层由内向外依次为:①纤维囊:薄而坚韧,紧贴肾实质,与肾表面容易分离,肾部分切除和外伤时要缝合肾纤维囊。②脂肪囊:有支持和保护肾的作用,肾囊封闭时即将药物注射入此囊中。③肾筋膜:前、后两层,向下开放,向下可与直肠后间隙相通.腹主动脉:不成对脏支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成对脏支即肾动脉、肾上腺动脉和睾丸或卵巢动脉。壁支:①膈下动脉,②腰动脉,③骶正中动脉;会阴: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即广义的会阴。狭义的会阴在男性系指阴囊根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在女性是指阴道前庭后端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又称为产科会阴。界线:即骨盆上口,由骶骨岬、骶翼前缘、髋骨的弓状线、髂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和耻骨联合上缘围成。 闭膜管:闭孔周缘附着一层结缔组织膜(闭孔膜),其前上方留有一管状裂隙,称闭膜管,管内有闭孔血管和闭孔神经通过 .坐骨直肠(肛门)窝:①境界:位于肛管两侧,为尖朝上、底朝下的锥形间隙。锥尖由盆膈下筋膜与闭孔筋膜汇合而成,锥底为肛区的皮肤。内侧壁为肛门外括约肌、盆底肌及盆膈下筋膜,外侧壁为坐骨结节、闭孔内肌。②内容物: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淋巴。临床意义:坐骨直肠窝内脂肪的血供欠佳,又邻直肠和肛管,感染时易形成脓肿或瘘管。 阴部神经齿状线以上→来自肠系膜下丛随直肠上动脉行走的分支及盆丛随直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