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1、教育心理学的萌芽、诞生、主要贡献者(了解)

萌芽:

1531年,西方学者琼·魏维斯的著作中首次出现“教育心理学"一词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教育工作中系统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1876年发表《教育人类学》,

德国教育理论家莫伊曼倡导“实验教育学运动”,

实验教育运动的另一倡导者拉伊,1903年出版《实验教育学》.

美国出现了很多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诞生: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桑代克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桑代克用小鸡、猫、狗等动作进行实验,并把所得出的结论推论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中,是行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1)行为主义学派(联结派):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赫尔、斯金纳等

(2)认知学派,起源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布鲁纳、奥苏贝尔等

(3)联结-认知派:代表人物:托尔曼、加涅

(4)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发展阶段(知道)

生物成熟、活动、社会经验和平衡,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思维变化。

(1)组织:个体将思维过程组织进心理结构,简单的结构不断地被组合和整理变成更为复杂和有效的结构,图式是思维结构的基本框架或单元

(2)适应:适应周围环境的倾向性,包括同化与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是指试图用已有知识来解释或理解新事物,顺应是指必须改变已有图式以对新的情境做出反应

(3)平衡:在认知图式和环境信息间寻求心理上内在的平衡状态

发展阶段:

阶段年龄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婴儿期

开始出现模仿、记忆和思

维,出现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幼儿期到学龄早期

语言和符号思维能力逐渐

发展,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

逻辑运算;难以了解他人观

点;不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学龄后期到中学

能有逻辑地解决具体问题,

理解对话的规则,能分类和

排序,理解了可逆性;分类;

排序

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高中和大学

能符合逻辑地解决抽象问

题,思维更具科学性,对社

会问题、身份的关注增加

皮亚杰理论的局限性:儿童和成人的思维方式经常不符合不变的阶段观;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忽视了文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皮亚杰的理论启示:理解学生的思维并以学生的思维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和建构知识;玩的价值.

3、埃里克森个体发展阶段理论(知道)

个体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婴儿期)、自主对羞怯和疑虑(学步期)、主动对内疚(儿童中期)、勤奋对自卑(小学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少年期)、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繁殖对停滞(成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老年期).

(1) 学前期:信任、自主和主动

如果婴儿对食物和照顾的需求得到养育者有规律和无条件的满足,他们会产生信任感。

到了幼儿阶段,幼儿开始承担自我照顾的责任,如果父母不保持对儿童放心和信任的态度,不奖励儿童努力掌握基本的运动和认知技能的行为,儿童可能会感到羞怯,会怀疑自己掌控世界的能力。

儿童有主动探索世界,主动承担责任,完成任务来表现自己的自主能力,这个时期的挑战是能保持做事情的激情,同时懂得不是任何推动力都可以对所做的事情起作用;成人要监督儿童做事情的过程,但不能过多干涉.

(2)小学和中学时期:勤奋对自卑

学生开始觉察到勤奋和坚持不懈地做事情与完成工作后的快乐体检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则会体验到快乐和自信,否则会产生自卑。

儿童克服挑战的方式与今后的学校经历有关,经常经历学业失败的学生,更容易辍学或逃学。

到了中学阶段,学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成绩和表现,也会在其他方面(学术、社交和运动)展开激烈竞争.

(3)青少年期:自我认同感对自我认同感混乱。青春期:寻找同一性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构建同一性。

同一性指将一个人的动机、能力、信仰和历史组成一个恒定的自我形象,也就是说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综合性的回答。

同一性建立的过程包括谨慎的选择和决定,特别是对自身工作、价值观、意识形态的选择。

同一性的发展包括:

同一性扩散:当个体不去探究各种选择的利害和不采取必要的行动时,就会出现扩散.

同一性早闭: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做出选择并承担责任.

同一性延迟:青少年在各种选择之间挣扎的情形.

同一性获得:经过分析现实存在的各种选择之后,个人做出选择并为之努力追求。

(4)离开学校之后

亲密与孤独: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系,如果失败则会走向孤独.

繁殖对停滞:繁衍后代,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失败可能会走向停滞。

自我整合对失望:自我感到巩固,完全接受关于自己过去唯一的、不可改变的历史,失败则会绝望。

4、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模型(了解)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微系统中,这个微系统包含于相互交错的中间系统里,中间系统又被嵌入外系统中.这三个系统都是宏观系统中的部分。

微系统包括人们直接的关系和活动,微系统里的各种关系是互惠的-—它们是双向的。

中间系统是指微系统里面各种元素之间的一系列相互关系.同样,所有这些关系都是互惠的。

外系统包括所有影响儿童的社会环境.

宏观系统是更大的社会环境—-含有价值观、法律、习俗和传统。

关系(记住PPT上面的那张图片即可):每一个人都在一个微系统中发展(家庭、朋友、学校活动、老师等),微系统在中间系统(所有的微系统在这里相互交错)里,又嵌入外系统(影响儿童的社会组织--如社区组织、大众传媒、医疗机构、学校系统等);这三个系统都是宏观系统(有法律、习俗和价值观等的更大范围的社会)中的部分.

影响发展的微系统:家庭:亲子关系、兄弟姐妹、独生子女、离婚; 同伴:同伴群体、友谊、同伴接纳;学校:学校氛围、教师

5、大脑可塑性、偏侧化(了解)

可塑性:早期刺激严重剥夺造成的持久影响,可以通过脑的某些代偿作用来弥补这种剥夺和损伤。

髓鞘化:绝缘的胶质细胞包裹神经纤维,使得神经元间信息传到速度更快的过程,是脑在出生后最初几年快速变大的原因

大脑皮层的偏侧化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大脑两半球的功能特异化,大脑一侧控制对侧躯体活动,特定的脑区影响特定的功能,一般来说左半球控制语言加工,右半球负责空间-视觉和情感信息。

6、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了解)

主要观点:

(1)反对程序教学,主张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习者良好的认知结构,构建认知结构必须经历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阶段。

结构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发现学习法的教学步骤:

(1)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对问题感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激发探究的欲望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4)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做结论的资料

(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

(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解决问题

教师的作用:鼓励学生信心、激发好奇心、协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启发学生进行对比。

7、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说(了解)

主要观点:主张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必须有逻辑意义,是学习者可理解的,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

内部条件(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学习者必须有积极主动的联系倾向、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就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得到改善)接受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即概念同化的过程.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质的材料,其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于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8、工作记忆(知道)

工作记忆代表一种容量有限的,在短时间内保存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心理处理的过程,是记忆系统的“工作台",是新信息暂时储存和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进行整合的界面。工作记忆的内容可以源于感觉记忆的感觉输入,也可以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获得。

9、格式塔学派的学习观:完形—顿悟说(知道)

(1)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盲目尝试。

(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

(3)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构建完形的过程(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在机能上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4)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意识为中介(由刺激直接引起的反应,是一种心理的或知觉方面的过程,动作直接受知觉及其组织作用的支配)。

10、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重要)

人类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

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习得的经典实验

实验一: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带儿童到类似的房间观察

实验二:A组儿童:观看攻击录像,并看到主人公获得奖励;B组儿童:观察攻击录像,并看到主人公获得惩罚;C组儿童:观看攻击录像,未看到主人公获得任何惩奖措施

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等儿童回到游戏室时,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地回忆榜样行为并付诸行动

直接学习与替代学习的区别:

直接学习:通过自己完成行动和体验行动的结果进行学习

替代学习:指观察他人而获得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及其作用:

(1)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

(2)保持构成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表征

(3)动作再现过程是以内部表征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信念的反应模式

(4)动机过程则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动机过程包括:

(1)外部强化:按照榜样的行为去行动是否会导致直接有价值的结果

(2)替代强化:榜样的行为是否给榜样带来了有价值的结果

(3)自我强化:个体能自发地预测自己的行为结果,并依靠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

(1)观察者的发展水平

(2)榜样的地位

(3)榜样行为的适合性和相似性

(4)观察者的目标和期望

11、自我效能感理论(重要)

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

它来自班杜拉对功效期待与结果期待的区分:

结果期待指个体对某一特定的行为将造成某种结果的估计

功效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12、关于动机(重要)

动机:指唤起、指导和维持行为的内部状态。

动机产生的两类因素:

(1)需要.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2)诱因。能够激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都可成为诱因。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诱因可能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两种动机的差异:行为的因果控制点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在激发学生动机时,最理想的做法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2.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

3。情境动机与人格动机

4。亲和动机与成就动机动机的作用:

a、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具有如下功能:引发、指引、维持

b、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学习有赖于动机;动机对长期的有意义学习是必要的;动机促进学习,所学知识反过来可增强学习动机

13、归因理论(重要)

归因: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结局原因的推断的过程叫学业成败的归因

归因理论: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

维纳认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14、影响动机的因素(重要,举例)

外部因素:包括学习任务、教师

内部因素:兴趣、自主性、自我效能感、归因、智力观

15、罗森塔尔效应(重要)

老师对学生的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而且老师经常无意识地对那些可能会成功的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一些积极的肯定和鞭策,使这些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最终超越了从前的自我,变得更加出色。

罗森塔尔实验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意义:

(1)罗森塔尔实验表明老师(父母)对孩子的真诚的期望的确会对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产生令人惊喜的结果,光环效应或者说期望效应就是由他的实验得出的结论.

(2)在我们的教室里,老师对学生的较高期盼的确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说让所谓的“差生”变成优等生。

较高期盼与较好表现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关系,换句话说,老师的较高期盼往往能换来学生在学业上(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较好表现。因为老师的高期盼可以转化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他们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的前提.

16、自我决定理论(重要)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在与这个世界相互作用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感到我们是有能力、有选择的,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并且我们与他人相联系,我们属于某个群体.

自主需要是自我决定理论的中心;自我控制感可增强个体的内部动机;个体渴望与他人建立密切的情感纽带和联系.

17、知识的表征(比较重要)

表征:包括内容与形式,内容指表征所具有的实际信息,形式即表达内容的方式;表征代表了外部世界与有机体之间的标定关系,可以在神经和心理两个水平上应用。

知识的表征方式:

(1)概念:代表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一种简单的表征形式。基本特征:知觉特征;功能特征;关系特征。不同概念在头脑中是相互联系的,又具有一定层次关系,因而构成了一种语义层次网络组织。

(2)命题:是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论题组成,关系限制论题。一个命题只能有一个关系,但可以包含多个论题。

(3)表象是对事物的物理特征作出连续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保存情境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个体能自发地使用心理表象来表征信息.

(4)图式:图示表征了人类对某个主题的知识具有综合性质。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是对范畴的规律性作出编码的一种形式。图式有三个基本特征:图式含有变量、图式具有层次、图式能促进推论。图式可以有很多类型,有物体图式、事件图式、动作图式等。

(5)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被认为是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产生式由一组条件和法则构成,当一个产生式的活动为另一个产生式的运行创造了所需的条件时,就组合成产生式系统。产生式是一种以“如果/则”形式编码的“条件—行动” 规则规则,简称C-A规则),如果某种条件满足,就执行某种动作。

18、学习迁移及其分类(知道)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分:正迁移、零迁移、负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程度和概括水平来分:水平迁移(又称横向迁移、侧向迁移.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互相影响)

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来分:顺向迁移(前面的学习影响后面的学习)、逆向迁移(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即得到充实、修正、重组和重构等)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来分:一般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来分:自迁移(所学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境中的任务操作)、近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远迁移(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最初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时)

根据迁移的自动化程度不同来分:低通路迁移(高度练习过的技能自动迁移.充分练习或过度学习,技能达到自动化)、高通路迁移(有意识地运用抽象知识到新的情境精心思考可以普遍应用的抽象原理、主要观点和步骤)

19、迁移理论(知道)

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固有的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把学习看作是心理训练过程。心理官能训练关键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形式.形式训练说把学习的迁移看作是通过训练而得到加强的心理官能在其它的领域自动地发挥作用。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两种心理机能只有当它们具有共同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桑代克所谓的“共同因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伍德沃斯将相同要素改为共同成分,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限的,只存在于含有相同要素的领域,认为两种情境中的客观方面的共同要素是决定迁移的唯一因素。经验类化说: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经验类化说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迁移更多是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以及该理解在新旧情境的相关关系中的作用.例子:水下打靶实验。

关系理论: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迁移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共同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掌握,而在于能否理解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

分析—概括说:概括是迁移的基础,概括本身是揭示本质联系的那种分析结果。把两个课题互相联系起来,使之包括在一个统一的分析与综合过程中,是迁移产生的必要条件。

20、学习的定势(知道)

定势:亦称心向,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其表现形式有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学习定势等

学习的定势:泛指以特殊的方式进行学习或作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21、知识学习的相关理论(知道)

知识掌握的阶段-图式理论.知识的掌握要经过生长、重构、协调三个阶段。

生长:学生:通过接触各种形式的知识,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教学:找准生长点,主要运用讲授法。学习方法:阅读、复习、强化等。评价指标:简单再认和有提示的回忆

重构:学生:建立观念间的联系,形成观念间的关系模式。教学:“产婆术”、质疑法、发现法.学习方法:组织和精细加工。评价指标:采用论文式测验。

协调:学生:根据深层次结构加以组织达到系统化和结构化水平.教学:指导学生在多种情境下进行变通性练习,并给予适当反馈。学习方法:应用所学知识。评价指标:测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自动化水平和潜伏期;应激条件下任务的完成能力;技能或操作的不同成份掌握的熟练程度。“三水平”论:情节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知识的记忆

三阶段论:知识的领会(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

22、遗忘产生的心理机制:(知道)

(1)痕迹衰退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2)经验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3)动机压抑说:遗忘是由于个体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形象

(4)知识同化说:遗忘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个体学习到高级概念与规律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的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

(5)提取失败说: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储存是永久的,遗忘的发生仅仅是由于一时难以提取所求信息所致。如果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

23、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观及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举例、应用)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活动是在文化环境中发生的,不能离开这些环境去理解人类的活动

个体思维的社会起源:高级心理过程是儿童与他人的共同活动中联合建构的.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具备更高级思维形式的人,如父母与教师的相互作用而得到培养的.

在高级心理过程(如推理、问题解决等),心理工具会作为中介因素起作用。

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为儿童解决困难任务、克服冲动性的动作、在解决一个问题前设想解决方法及控制自己的行为方面提供了辅助工具.

维果茨基认为语言以及自我语言的形式指引着认知发展,自我语言使儿童朝着自我调节的方向发展:计划、控制和指引自身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年幼学生在解决困难问题时的喃喃自语可能会有积极意义,教师不应要求他们保持绝对安静。

最近发展区:指由儿童独立地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当前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一个区间。

目前,很多教师都采用维果茨基的观点进行教育。

维果茨基式的教学超越了独立发现式的学习,它提倡辅助性发现。教师通过解释、演示和言语督促引导儿童的学习,使引导适合每个儿童在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状况。

辅助性发现也可以通过同伴合作来实现。教师安排合作性学习,把能力不同的学生分组,鼓励他们相互传教和学习。

维果茨基的理论启示:重视成人和同伴的作用、辅助学习、教学与“魔法中心”、使用文化工具.

24、行为主义的学习观(重要)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个体的知识或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桑代克联结-试误说

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知识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的过程。2)联结:某些情境仅能唤起某些反应.(情境既包括了脑以外的状态,也包括了脑内部的状态,如思想、情感等;反应包括了肌肉、腺体的反应,也包括内部反应,如观念、意向、情绪等)

3) 联结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a。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b。联结受练习律、效果律与准备率的支配

² 练习律: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要经常练习和运用,则联结的力量就逐渐增大,反之,则联结的力量减小

² 效果律:在试误学习过程中,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则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

² 准备律: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处于某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不实现则会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二、经典性条件作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1)条件作用的获得: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条件作用的消退: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但间隔一段时间后,条件刺激出现后,条件反应仍会以很微弱的方式出现

3)刺激的泛化:人和动物学会对某一些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后,其他类似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4) 刺激的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刺激泛化和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5)恐惧性条件作用: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

伴随着恐惧刺激的出现,有机体不仅会对条件刺激做出特定的反应,而且会形成一种泛化的、一般性的恐惧性反应

6)高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即高级条件作用

在高级条件作用中,条件作用的发生不再需要无条件刺激的帮助,因而极大地拓宽了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范围

三、刺激—反应说:华生

1)主张摒弃意识,抛弃脑内的设想与心理学名词,心理学的研究应严格限于可观察到的行为变化方面

2)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

刺激指的是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东西以及各组织所起的种种变化;反应指的是有机体(动物和人)所做的任何动作

3)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

学习过程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即刺激与反应间的牢固联结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习惯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把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联结的过程

4) 习惯形成所遵循的规律

频因律:刺激条件与反应多次联结有助于形成习惯. 近因律:越接近反应结果的次级刺激,对形成习惯越有帮助

四、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1)人和动物积极地操纵环境以获得期望的结果,这种有目的的行为称作操作行为,把包含了操作性行为的学习过程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2)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

3)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4)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的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

5)强化及其类型

Ÿ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

Ÿ负强化并不意味着得到强化的行为一定是消极的,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能增加以后发生反应的概率

6)强化的正确运用:连续性强化;间歇性强化(间隔时间安排、比率时间安排);行为的持续依赖于强化的不可预测性

7)逃避条件作用:逃避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经历

8) 回避条件作用:回避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线索、信号

9)负强化≠惩罚

强化的过程与行为的增强有关,惩罚却总是与行为的减少或压抑有关,一般根据结果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来定义惩罚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刺激出现和非条件刺激未跟随出现,条件反应就会消失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长时间不出现,人或动物就不在坚持原来的行为

五、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教育中的应用

1)程序教学通过教学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

2)行为矫正通过逐步强化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通过消退可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

六、经典条件反射在教育中的运用

1)强调团体竞争与合作,而不是个体竞争。许多学生对个体竞争有消极的情感反应,并容易概括到其他学习中

2) 让学生自己平均分配休息的时间,享受分配的乐趣,然后承担结果

3) 运用枕头、五彩缤纷的书籍摆设给学生提供熟悉的阅读环境,使学生主动阅读

七、行为主义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1) 鼓励行为:教师强化哪些与主题或任务相关的行为,忽略哪些不相关的行为

2)选择强化刺激:普雷马克原理:一个高频行为(喜欢的活动)能成为一个低频行为(不喜欢的)的有效强化刺激.如,完成作业就可以去玩会游戏

3)塑造:朝向渴望的目标或行为过程中强化每一个小小的步骤;教师必须先掌握学生想学的复杂行为,并将这个行为分成许多小步骤,通过逐步完成每个小步骤来实现整个目标

4) 积极练习:学生在积极练习过程中一种行为替代另一种行为

5)对付令人讨厌的行为:负强化、过度满足、训斥(温和、平静、私下的训斥比大声、公开的训斥能更有效地制止违反纪律的行为)、反应代价、社交孤立、警告

6) 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小组责任; 相倚契约;代币强化:

八、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

1)虽然客观,但无法研究人类学习过程中内部的复杂心理过程

2) 过多把动物研究中的结论推论到人类个体中

在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奖励,强化会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会对其他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25、发现、处理分心行为和问题行为(知道,识记)

首先,共在,即教师随时随地发现学生的问题.

其次,发现异常行为,辨别其性质。分析其程度、持续时间、频率、背景、联系、普遍性、正常性、对其他同学的影响。

再次,进行处理。

最后,进行干预.

26、有效提问的方式(知道,识记)

1)了解和明确提问的目的(2)选择恰当的问题(3)正确叫答(4)有效反馈(5)采取支持性措施27、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重要、举例)

1、促进自信心的策略::1)、设置合理目标2)、增强自我效能感3)、进行归因训练:

2、促进学习参与的策略:1)、使任务更有趣2)、激发认知冲突:3)、合理奖赏: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 一、教育与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 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㈠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㈡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现代教育的两条基本发展趋势:①终身教育;②自我教育 三、教学与课: ㈠什么是教学:指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㈡什么是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育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 ㈢有效教学的指标: ①清楚而明确的组织教材; ②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 ③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 ④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 ⑤师生均有方向感; ⑥有令人愉快的气氛; ⑦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 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⑨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第二节学生和教师 一、学生群体心理特征: ㈠学生及学生群体: 1.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学生班集体具有①育人的目的性;②组织的指令性;③成员发展的相近性;④活动的整体性和独立性相结合;⑤伙伴关系的平等性;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1、教育心理学的萌芽、诞生、主要贡献者(了解) 萌芽: 1531年,西方学者琼·魏维斯的著作中首次出现“教育心理学"一词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教育工作中系统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1876年发表《教育人类学》, 德国教育理论家莫伊曼倡导“实验教育学运动”, 实验教育运动的另一倡导者拉伊,1903年出版《实验教育学》. 美国出现了很多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诞生: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桑代克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桑代克用小鸡、猫、狗等动作进行实验,并把所得出的结论推论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中,是行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1)行为主义学派(联结派):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赫尔、斯金纳等 (2)认知学派,起源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布鲁纳、奥苏贝尔等 (3)联结-认知派:代表人物:托尔曼、加涅 (4)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发展阶段(知道) 生物成熟、活动、社会经验和平衡,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思维变化。 (1)组织:个体将思维过程组织进心理结构,简单的结构不断地被组合和整理变成更为复杂和有效的结构,图式是思维结构的基本框架或单元 (2)适应:适应周围环境的倾向性,包括同化与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是指试图用已有知识来解释或理解新事物,顺应是指必须改变已有图式以对新的情境做出反应 (3)平衡:在认知图式和环境信息间寻求心理上内在的平衡状态 发展阶段: 阶段年龄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婴儿期 开始出现模仿、记忆和思 维,出现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幼儿期到学龄早期 语言和符号思维能力逐渐 发展,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 逻辑运算;难以了解他人观 点;不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学龄后期到中学 能有逻辑地解决具体问题, 理解对话的规则,能分类和 排序,理解了可逆性;分类; 排序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要注意四个要点:(1)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 要求;(2 )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3 )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 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 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4 )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 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2、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 )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 )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 )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1913年〈〈教育心理学大纲》扩展为人的本性”、学 习心理”和个别差异及原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布鲁纳〈〈教育过程》;加涅〈〈学习的条件》。 4、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 )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2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 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3 )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 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4 )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 面的统一;(5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5、简述学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2 )调查法: 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3 )教育经验总结法:专业教育研究者与教师对实践中的教 学经验进行总结;(4 )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5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 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1、怎样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学校教育、教学和课? 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去领会、巩固、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具有独立的选择和决断问题的认识及行为能力的过程,他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也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教学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课堂情境是学校特殊性的体现,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 2、举例说明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 正式学生群体: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体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非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如学习兴趣小组、自学小组、团伙。 3、怎样使用社会测量法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p31 莫雷若提出,步骤:(1)填写调查表;(2 )根据结果制作矩阵表;(3 )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4、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p34 (1)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2 )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 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3 )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5、怎样理解罗森塔尔效应? 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6、试分析教师管教学生的失误。 (1)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2 )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3 )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4 )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7、你认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有哪些? 合格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有耐心和信心;乐观、活泼的性格;公正不自私; 优秀教师:理解学生;与学生的有效交际;理解自己。 &你认为教师角色的主要心理特征有哪些?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2 )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3 )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 烈;(4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5 )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9、你认为教师应怎样进行正常的课堂交往。 课堂交往是一种人际沟通,具有正式交往、代际交往和一对多交往的特点。师生交往中(1)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的偏见;(2 )创造安全而温暖 的课堂气氛;(3 )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1、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p61 (1)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人权;(2 )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3 )对文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物质前提 2.环境:社会,家庭,教育 3.个体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二、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三、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 基本概念 图式 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同化 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是个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顺应

是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待定刺激的过程。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 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儿童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认识的发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平衡从三方面调节着个体的认知过程:一是调节同化与顺应两种技能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保持平衡;二是调节个体认知结构中执行不同功能的子系统;三是在个体知识的分化与整合中保持平衡。 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2.前运算阶段(2—6、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 1、12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 1、12岁及以后)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特点如下: (l)、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 (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得到普遍的认同。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

教育心理学复习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BOSS版 一、名词解释 1、客体永久性: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2、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3、学习:广义的学习指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 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狭义上是指人类或学生的学习,是个体在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最终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4、泛化: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都会引发条件反应,这种现象成为泛化。 5、分化:条件反射建立后,为了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发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有机体对某些 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作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 6、消退: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退的过程。 7、智慧技能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指导个体“怎么做”,是学生掌握概念、规则并将其运用于新情境解决问题的 能力,又称过程性认识。 8、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或模仿学习,就是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把完成某一活动所需的各种反应技能整合成 完整的行为模式传递给观察者,使其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过程。 9、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间建立起实质性、 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10、负强化:移除环境中的厌恶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11、自我强化:指个体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我奖励和自我惩罚的方式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12、替代强化: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13、移除性惩罚:指在行为后移去满意刺激,以减少行为的发生。 14、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的行为因受到结果的强化而成为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 15、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原则,指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化等级,在强化 等级形成的心理中,处于较高一级的强化物比处于较低一级的强化物更容易引发操作行为,所以处于较高一级的活动可以强化处于较低一级的活动。 16、连续接近技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予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通 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步形成这种行为。) 17、认知示范:包括对榜样行为的演示以及对榜样的想法和行为进行语言描述。 18、潜伏学习:动物在未获得强化之前就已经获得但没有表现出来的学习。 19、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 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人际联系,形成一定的规范和文化。 20、认知结构:是个体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表现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 21、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教材,教师通过使用适当的引导性教材对学生当前所学的新内 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22、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人脑对感觉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和操作的容器。 23、发现法教学模式:教学是围绕一个问题情境而不是某个知识项目展开的,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和引导者,在课 堂上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知识并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24、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将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其中效能期待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 种活动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5、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某种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判断或推论,即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与分析。 26、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例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学习珠算有利于学习心算等。 27、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例如在掌握了汉语语法后,初学英语语法时,总是出现用 汉语语法去套用英语语法的情况。 28、上位学习:指已有的若干概念较为具体,而新概念是较为一般、更为抽象的概念,这时新旧概念的关系就属于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预、引导、讲授、练、归纳、复。心理学在其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特点和心理需求,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研究发展。 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相对持久性变化。 2、研究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是什么?(研究的基本过程) 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P41-44 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创造等过程。其中,感知是通过感官接收外界信息的过程,注意是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记忆是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过程,思维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运用的过程,创造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过程。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基本过程。 3、研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研究的影响因素)

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P45-50 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研究者的个体差异、研究环境、研究任务和研究策略等。个体差异包括认知差异、情感差异和动机差异等,研究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研究任务包括任务难度和任务类型等,研究策略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等。 4、研究的评价方法有哪些?(研究的评价方法) 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P51-53 研究的评价方法包括测验、观察和自我评价等。测验是通过考试等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观察是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行为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进行评价的方法。这些评价方法可以相互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5、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理论的应用) 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P54-56 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例如,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教师可以合理安排研究任务,避免研究负荷过大;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

教育心理学每章重点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2、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 3、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4、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二、思考题 1、简述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2、简述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 (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 3、试述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1)角色改变技术(2)教学反馈技术(3)现场指导技术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1、心理差异:是指心理的个别差异或个体心理的差别性,即一个人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 2、气质:是指个体内在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使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 3、性格: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4、能力: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能力由智力、知识与技能、实践三个要素构成。 5、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6、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认知模式,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倾向和方式。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成长和发展、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问题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的是人的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以下是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点梳理: 一、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获得、处理和应用知识的理论。其中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认知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二、记忆 记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功能之一。记忆的几个阶段包括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在记忆过程中,某些因素如感情、意义、情境等可以促进记忆。而一些遗忘因素如时间、干扰等则会导致记忆的消退。 三、思维 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功能之一,包括推理、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思维的分类有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思维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认识越准确、分析越深入,给出的解决方案越准确、有效。

四、动机 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原因和动力,是支配人们行为的内在推动力量。动机来源于个体的需求和愿望。满足动机有助于促进学习和提高学习成绩。 五、情感 情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学习与情感密切相关。学习过程中,情感能够影响注意力、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积极的情感会提高学习成效,而消极的情感则可能影响学习成绩。 六、智力 智力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包括语言、逻辑、空间、数量、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智力是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七、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发展心理学重视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八、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在同一环境下,不同个体具有差异化的表现。这些差异可分为智力差异、学习策略变化、认知样式差异、性别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

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和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和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和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和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和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发表,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廖世承。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4、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5、联结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6、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型顿悟说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7、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8、教育目的的理论: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9、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 概括说关系转换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0、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11、品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5、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4、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6、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整理

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关键词: 学与教的规律主要是学的规律心理规律 基本规律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学生: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教师:协调学与教的协调员 教学内容:受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教学过程的三侧面 学习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的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等 评价/反思过程:独立的成分,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观点: 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心理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重要概念 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景时,就产生了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个体很自然地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这种不平衡,达到平衡(equilibrium)。 一、感知运动阶段 在感知运算阶段,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二、前运算阶段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表征形式认知客体的能力发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单一方向思维的限制,或者说是运用“一维逻辑”,即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相联系,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conservation)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教师聘请《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要紧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关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进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 的交叉学科。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要紧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妨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要紧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故意传递的要紧信息部分,普通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模拟题和操纵的作用。

(1)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咨询题 (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 帮助教师模拟题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举行研究 5. 教育心理学的进展概况 (1) 初创阶段(20 世纪20 年代往常)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 进展阶段(20 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 成熟阶段(20 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 完善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往后) 布鲁纳在1994 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如今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进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要紧介绍了中学生心理进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进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进展以及个不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 心理进展的含义所谓心理进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进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延续性与时期性、定向性与顺序性、别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进展划分为8个时期。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青年期(11、12岁?14、1 5岁);少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 岁);老年期(65 岁往后)。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1.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如婴儿、幼儿、儿童、青少年等。这一领域的知识点包括发展阶段理论、发展任务、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等。 2.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探讨个体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其中几个重要 的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等。 3.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维过程,包括知觉、注意、 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这些知识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非 常重要。 4.情感与社会发展:情感与社会发展研究个体的情感经验和社会行为。这包括情绪、性格、人际关系、道德发展和同理心等。了解情感与社会发 展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并提供恰当的支持和指导。 5.个体差异:个体差异研究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水平。这包括智力、性别、家庭背景、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了解个体差异有助于教师发现 学生的潜力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6.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通过不同方法和工具评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情况。这包括标准化测试、课堂观察、作业和项目评估等。教育评估有助 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7.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 发展而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启发式 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合理选择 和应用。

8.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教育心理学也研究教师的学习和发展过程。这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反思和专业成长等。了解教师学习和发展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以上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梳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 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抽象 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 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师范生通用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专家型教师?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师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及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和规律,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进程。 (2)主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等。 (3)任务: ①描述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心理状态 ②解释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③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4)专家型教师,是指能够广泛的结构良好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教师。 2、遗传?环境?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关键期?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实质、心理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阶段)

(1)遗传是指经过受孕时到个体生命开始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 (2)环境乃是指个体生命开始之后,其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 (3)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普遍性与多样性 ③稳定性与变化性 ④主动性与被动性 ⑤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⑥不平衡性 (4)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限,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实质:认知的构建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进行的。

因素: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 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4、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岁)、自主感对羞愧感和怀疑感(1-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25-30岁)、完善感对绝望感(50岁-死亡) 5、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及培养?品德?小 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1)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应用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 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另一方面,也将它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

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 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在教学之后,对教学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创建(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心理学化” 德国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后被发展为“五段教学法” 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事动物的研究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被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在我国,1908年出现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例如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