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_郑朴芳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_郑朴芳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逐渐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也纷纷进行了有组织的探索活动。然而实践表明,面对当前极其复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体系,如何通过相应的机制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推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广泛共享,是实践者们共同面临的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目前尽管已有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如尹睿结合广州市“教育e 时代”工程提出了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1]周振军等人从经济学视角提出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分类共享机制,[2]但纵观整个研究体系,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深入实践的系统化研究为数不多。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依托课题组的调研和实践,探讨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机制,以期

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要素

所谓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可引申为一个工作系统的要素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

程和方式。由此概念可知,要探究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机制,有必要先理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基本要素。本文结合林阳、祝智庭、谢同祥、吴战杰、苗逢春等人的研究,立足区域(如市、区、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将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

*

郑朴芳,胡小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当前,随着各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心正逐步转向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然而,如何有效整合海量资源并实现广泛共享,是摆在实践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文章以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为切入点,在分析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要素的基础上,依托实地调研,剖析了制约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因素,并从区域内部和跨区域两个维度分别提出了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机制。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区域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1)02-0071-05

*本研究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与共享机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6SJY015)。要素要素界定

规划针对当地资源共建共享的较为系统的中长期行动计划制度为完成资源共建共享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或规范机制为推进资源共建共享而提供的各种保障和支持基础设施各种硬件设施及网络环境,如城域网

信息资源各种用于教与学的数字化资源、资源库及资源系统平台管理平台各种用于资源管理并能满足用户使用需求的软件系统

技术各种用于支撑资源整合、共享、管理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服务标准/规范用于规范资源、资源库及资源系统平台开发、组织、管理行为的技术参考

标准

资金

投入到资源开发、整合、共享、管理、人员培训、设备购买、日常管理中的经费

用户资源的使用者,如教师、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具备媒体开发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的人员及单位,如一线教师、资源开发商等

开发者具备媒体开发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的人员及单位,如一线教师、资源开发商等

管理者负责资源共建共享系统或平台管理及维护的工作人员及部门

表1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要素[3][4][5]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要素归纳为规划、制度、机制、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技术、标准/规范、资金、用户、开发者以及管理者,共12项(详见表1)。

在此需说明的是,上述要素并不是决然孤立的。只有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推进整个地区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任何一个要素发展滞后,都有可能制约整个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持续运行。而机制作为该系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发挥着保障、促推、引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作用,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制约因素

已有的诸多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虽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但在实际行动中仍在不同层面上遇到了阻力。本文结合课题组在广州天河区、佛山顺德区、深圳龙岗区、潮州潮安县、梅州兴宁县、湛江廉江区的调查,进一步探析了当前制约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因素。

1.缺乏系统化的资源整合与共享规划

作为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系统要素之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规划对实践具有显著的导向及调控作用。一个对当地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系统规划的计划能为各项行动提供有益的指引。然而研究表明,当前各地面向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规划尚不到位。从已有的

规划来看,目前多数地区的教育信

息化规划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设

施和网络环境建设上。其中,个别

经济发达地区尽管已把数字化教

育资源的建设作为现阶段教育信

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仍以

资源的建设与开发为主,关于资源

整合与共享的部署稍显薄弱。而在

经济欠发达地区,该项内容则尚未

被提及。

2.已有资源种类繁杂,网络化

程度低

数字化教育资源作为一种教

育资源形态,其整合与共享受制于

资源的内容、类型及网络化程度等

多个方面。从调研地区的资源建设

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大致上可分

为三类:①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存在

资源种类繁杂、分类不统一等问

题,如深圳龙岗区中小学校园网资

源库有按学科资源进行分类的,也

有按学段或资源类型进行组织的;

②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主要存在可

用的资源有限、已有的资源网络化

程度低等问题,如本课题组所走访

的欠发达地区部分中小学所拥有

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大部分是

DVD、CD光盘等物化资源及少数

静态网页资源;③部分地区、学校

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所开发的资

源也有所不同。这些问题不仅降低

了资源的检索效率和应用效能,也

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资源整合与

共享的难度。

3.资源属性描述不统一,资源

库/基础平台互联互通性较差

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内容丰

富多元、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对其

属性进行统一的描述不仅有利于

用户检索、获取和应用,而且能为

不同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之间

的共享和互操作提供支持。[6]然而,

当前各地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在

整体上普遍存在资源属性描述不

统一,资源库的互联、互通性能较

差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资源开

发者所采用的技术不同而导致的

系统不兼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个

别学校和地区出于信息安全、知识

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考虑,仅对本校

或当地用户开放,这些问题也在很

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源的有效整合

与广泛共享。

4.多数地区尚缺乏有效的资源

整合共享模式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

与共享是一项覆盖范围广、参与主

体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切实有效的

资源整合共享模式不仅有利于促

成大规模、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和共

享,而且有助于促成各部门之间协

同作业。然而在所调研的六个地区

中,除广州市天河区依托“天河部

落”形成“集教科研、教师专业发

展、资源建设为一体”的区域学科

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佛山市顺德

区依托“顺德教育信息网”构建了

“一站式”的区域教育信息服务模

式并取得良好效益外,其他地区目

前尚未形成自身特色的资源整合

共享模式,各项整合与共享工作也

显得相对零散和无序。由此可见,

当前多数地区在创新数字化教育

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实践方面仍

有所欠缺。

5.资金投入失调,资源的整合

与共享缺乏持续的经济支持

在资金投入方面,调查显示,

近年来各地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

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在教育信息

化大投入背景下,数字化教育资源

建设并没有得到持续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资金投入比例来看,当前各地在软件资源建设上的投资相对于在硬件基础设施、网络环境建设上的投入较少,其中用于支持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资金尤为不足。而该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显得更为突出,类似于“省、市里下达了一些文件和政策,拨了一些经费就能推动一下,但建一个资源库,不是建好后挂网上就可以了,还要维护、管理、更新,这需要长期的资金注入,

没有资金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意见,曾多次被受访人员提及。

6.缺乏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

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涉及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平台的运行与管理、多元主体(如学校、电教部门、技术服务公司、资源开发商)的利益协调等多个方面。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管理运行机制是整个资源整合与共享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的保障。调查显示,当前多数地区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管理运行机制,集中体现在:①尚未建立系统化的操作程序与管理制度,诸如资源的入库、管理、配置及推广等工作尚缺乏相应的章程进行指引和规范;②个别机构及部门分工不明确,存在职责不清、责任推托等问题。此外,个别地区尚未成立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该项工作,也没有对相关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定位,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三、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针对上述制约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问题,本文结合相关实践和研究,分别面向区

域、跨区域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

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其基本体系

如图1所示。

1.区域内部数字化教育资源整

合与共享机制

(1)系统规划机制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

与共享是一个涉及面广、周期

长、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其持

续发展要求进行系统的规划、引

导和推进。建立面向区域内部的

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系统

规划机制,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

整合和共享纳入到区域教育信息

化发展规划之中,分阶段、分步

骤地推进各项工作,是避免盲目

建设、推动整个地区的资源共建

共享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例

如,有关决策部门可在明确区域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的基础

上,对当地学校之间的资源共

享、相关部门的整合行动进行系

统化的部署和周期性规划,并不

断地优化各项人力、物力、财力

的投入偏向等等。

(2)经费保障机制

作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

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资金

的持续注入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基

础。针对当前教育信息化资金投

入失调、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共

享投资力度薄弱的问题,建立完

善的经费保障机制显得尤为重

要。相关决策部门可根据当地教

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各

阶段、各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的经费投资力度,适当增加在资

源建设、整合与共享上的投资比

例,为相关工作部门及项目的开

展提供持续的经费支持。此外,

还可结合区域内部的情况调整经

费的分配比例,适当加大对薄弱

学校、远郊地区的投资力度,鼓

励中心校、市中心地区主动拓宽

资金渠道等等。

(3)激励表彰机制

建立明确的激励表彰机制,

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到资源的整合

与共享中,是调动学校、教师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策略。在

此可借鉴佛山市的优秀经验,将

原创资源投稿录用机制、资源项

目(课题)申报机制和资源定期

表彰奖励机制等纳入到激励表彰

机制中,如对原创性资源投稿者

予以奖励和补贴;对经过一段时

间的教学实践检验、作用显著的图1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体系

优秀资源颁发荣誉证书,并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定期表彰优秀资源提供者、单位、学校学科网站及其建设团队;建立“项目驱动、专家引领、课题管理”研究机制,并予以项目经费支持和专业引领,带动教师参与到资源建设、共享中来等。

(4)资源准入机制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在规范的资源建设基础之上。为提高资源建设的规范性,相关部门有必要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融入标准化管理的思想,建立相应的资源准入机制,从资源开发阶段入手为其整合与共享做好准备。例如,可依托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标准(试行)》等标准,统一资源属性描述方法、细化资源内容分类方法、建立资源入库评估标准、制定优质资源筛选策略、完善技术开发规范等等,以便于大规模、大范围进行资源共享与管理。

(5)评价反馈机制

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务教与学,其成效只有在用户对资源的应用实践中得到检验。唯有广泛地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从用户的应用需求出发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才能全面提升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整体成效。因此,有必要建立与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相对应的评价反馈机制,制定各种收集用户资源应用反馈信息的办法,为用户提供必要的意见反馈平台和渠道,多种途径(如问卷、座谈、论坛、网站等)收集用户、资源开发者的意

见和要求,从而不断完善和改进

各项整合与共享工作。

2.跨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

与共享机制

(1)宏观调控机制

区域内部的资源整合与共享

需要政府部门的规划与支持,区

域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更是离

不开政府部门的调控与协调。因

而,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加强

对各地区资源建设状况的调研,

合理规划区域合作格局,建立涵

盖建设、共享、管理、绩效评估等

内容的跨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

合与共享合作体系,并在此基础

上优化配置各项物资,有针对性

地给予政策性倾斜,努力为区域

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创造开放

的环境等等,都是促进跨区域数

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持续发

展的有力措施。

(2)区域联盟机制

所谓区域联盟机制,是指各地

区应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整合与共享模

式,积极寻找与周边地区合作的契

合点,打破区域之间的合作壁垒,

努力联合优势互补的区域建立包

括区政府、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教

研机构等多层面的合作伙伴关系,

建设共同建设愿景,共同推动数字

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如经济

欠发达地区之间可以尝试通过绑

定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

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交流联络机制

在跨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

合与共享中,区域之间的沟通是关

键。建立完善的跨区域交流联络机

制将有助于避免各种沟通问题。例

如,在每一个合作区域任命一名联

络员,负责跟进区域之间的合作事

务、协调区域联盟对口机构及部门

之间的工作,不仅有利于加强沟通

交流的密度,而且能够降低区域之

间合作的成本。此外,建立明确的

交流研讨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各区

域的负责人或单位进行沟通和交

流,以促进先进经验和成果的推广

等等,也是促进各区域走向深入与

合作的重要策略。

(4)系统互联机制

建立区域之间的系统互联机

制,是指将区域合作联盟之间的资

源库或系统平台联通起来,使得当

地教育信息资源库、资源系统平台

向联盟地区的用户开放,允许联盟

地区的用户免费检索和下载。对于

资源建设水平悬殊的区域联盟,政

府可以考虑给予资源主要贡献方

产权认证支持、奖励与表彰以及一

些经费补贴等,由此打破因自我保

护而导致的彼此屏蔽的局面,从而

形成互联互通的跨区域资源互通

体系,以扩大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覆

盖面和受益面。

(5)质量监控机制

在大规模跨区域数字化教育

资源整合与共享中,如何保证资源

的质量,是一个不可规避的问题。

建立基于标准化管理的质量监控

机制,如组建以骨干教师、教研人

员、资源开发者等人员代表为主体

的质量监控小组,负责监督跨区域

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

并制定系统化的资源及资源库评

价标准,定期对各地区的资源建

设质量进行评估、筛选,淘汰实用

性不强、不符合标准的资源,也是

保障资源整合与共享效益的重要

策略。

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运营服务机制,如成立独立运行的部门,制定和执行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办法与章程,跟进资源库或系统平台的日常管理及运营事务,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规范各项资源开发行为,为一线教师提供培训和技术服务,从而保障各项整合与共享工作落实到位。

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日益渗透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重要性也将日渐凸显。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作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要素,在协调和推进系统各要素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基础

性的保障作用,加强其研究及建设也显得尤为迫切。本文相关机制的提出仅在理论上为实践提供参考,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还有赖于相关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教研单位等主体打破传统观念,密切配合,于实际行动中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尹睿.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9):48-51.

[2]周振军,边晓娜,贾永江.教育信息资源分类共享机制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24-27.[3]林阳,祝智庭.尝试系统规划思路[J].中国远程教育,2004,(6):68-71.

[4]谢同祥,吴战杰.区域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框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9):41-46.

[5]苗逢春.UNESCOICTinEducationProgramme:PanoramicViewandLessonsLearned[Z].会议资料,2010-04-10.[6]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51-55.[7]李更良.阻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6):135-137.[8]ICTPD.ICTIntetrationGuidebook-Revised2008[DB/OL].http://ictpd.net/techplan/.2010-07-25.[9]OskarCasquero,JavierPortillo,ManuelBenito,JesúsRomo.BILDU:Compile,Unify,Wrap,andShareDigitalLearningResources.[DB/OL].http://www.ijello.org/Volume4/IJELLOv4p097-111Casquero.pdf.

(编辑:王天鹏)

学校举行“我为×中做贡献”演讲比赛,共设9名评委,8名选手进入决赛,要求当场公布得分与获奖名次。用程序设计方法做演讲比赛评分软件相对比较麻烦,笔者试着用Excel 和PowerPoint 组合做

演讲比赛评分系统,不需要程序设计及太多的操作,可直接在大屏幕上动态、直观显示出评委打分情况、每名选手的得分和最后获奖名次,为演讲比赛提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实际应用中得到

了全校师生的认同。下面以这个由

9名评委、8名选手参加的演讲比

赛为例,介绍一下评分系统的制作过程。

首先,打开Excel ,制作名为“决赛打分”的工作表,在K2、L2、用Excel 和PowerPoint 制作演讲评分系统

李祖全

(永登县第五中学,甘肃兰州730311)

摘要:作者用Excel和PowerPoint组合做演讲比赛评分系统,不需要程序设计及太多的操作,可直接在大屏幕上动态、直观显示出评委打分情况、每名选手的得分和最后获奖名次,为演讲比赛提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同。关键词:Excel;PowerPoint;演讲评分中图分类号:TP311.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1)02-0075-02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