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届高考政治专项复习个人收入的分配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1

2019届高考政治专项复习个人收入的分配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1

2019届高考政治专项复习个人收入的分配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1
2019届高考政治专项复习个人收入的分配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1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1)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分配上就应该坚持()

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②兼顾效率与公平

③同步富裕,消除差距④共同富裕,平均分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中国的收入差距正从改革开放初期基尼系数0.20的高度平均,迅速扩大到目前基尼系数0.447,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0.40警戒线,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下列措施最能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是( )

A.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

D.加强国家调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强化税收调节

3.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一论述表明( )

①经济发展要兼顾效率与公平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③要做到社会成员的平均分配④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4. 1.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

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②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④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5.从经济学角度看,专利技术所得()

A.是合理的,因为国家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没有劳动凝结

C.是合理的,因为它体现了兼顾公平原则

D.是不合理的,因为它违背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6.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有助于( )

①完善分配制度②获得稳定收入③促进社会公平④统筹城乡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要更加注重公平。下列属于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中维护社会公平的是( )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实施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④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8.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这()

①有助于保护农民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②体现了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

④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国务院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制度改革试点,下表为某文化创意企业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实施后的生产经营情况:

A.260 B.340 C.600 D.940

10.李克强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从制度层面讲,改革为中国带来最大的“红利”主要表现在()

①实现了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②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③建立起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和高度完善的对外开放格局

④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A.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平等与效率

平等与效率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的《平等与效率》一书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抉择问题的论述,被认为是目前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抉择问题研究的较高成果。他以超越经济领域的视角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抉择问题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从而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抉择理论。 “市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必须被控制在恰当的范围内”,在作者看来市场是一种开发与促进生产力,鼓励开拓与创新精神的有效的分权式系统;同时也是个人言论自由的卫士。但是必须要保护其他价值领域免受货币标准统治的侵害。这是第一章的主题。在第二章中,作者评述了了各种维护市场资本主义的论点,他认为按劳取酬不能被当做一种伦理原则,但却有一定的实用意义。作者还通过对资本主义所提供与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进行比较:效率的发挥水平,平等的程度,以及享受自由的程度等等:对于社会主义以巨大的效率牺牲换取极大的怀疑。在第三章他对经济不平等的性质,范围及其与机会不均等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效率与经济平等都能通过消除机会不平等而提高,例如在就业机会中消除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消除获得资本的各种障碍等。在最后一章里作者对累进税的潜在能量,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的作用等制度与政策的作用进行评价。 在阅读过程中,最有感触的地方是他关于机会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在奥肯看来,机会均等与效率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一致性。同时奥肯也看到了机会均等与效率的关系还有另一方面,即市场机会均等的幌子往往掩盖了市场中的个体由于拥有财富和收入等资源的巨大差异而形成的大量事实上的机会不均等,尤其是接受教育、发展潜能等实质的深层的机会不均等,这种机会不均等在形式的表层的机会均等下愈益强化,其极端形式表现为垄断的市场格局,使权利平等大打折扣,使社会的经济幅利大幅度减少,成为效率提高的巨大障碍。因此,“源于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不平等,比机会均等时出现的经济不平等,更加令人不能忍受其实,这也从事实角度反证了机会均等与效率实质上的一致性。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权利平等、机会均等所保障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按贡献分配原则,带来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收入分配和财富的结果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比起计划经济体制下被推崇的平均主义来,有利于调动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但是,如果听任这种不平等的差距逐渐扩大,则会导致贫富悬殊,并危及到低收入者的生存和发展,导致这部分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求得不到正常的实现和起码满足,必将加剧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贫富悬殊又可能导致富有者利用金钱对个人权利进行收买,从而破坏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危及社会公正。实际上,我国已在某种程度上为这些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现象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所困扰。例如,我国的教育制度就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具体表现在城乡教育制度差异、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过低,育腐败问题特别是高收费、乱收费现象严重。我想或许奥肯的观点可以给予我们以启发,通过增进教育制度的公平性,从而使效率得以提高。

收入分配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

收入分配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其深刻的体制背景,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因此,收入分配原则既要反映效率,又要体现公平。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对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实现效率公平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激发起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收入分配;效率;公平 关于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表述,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此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四大报告提出“兼顾效率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眼1?演151;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坚持了这个说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眼2?演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的深刻寓意,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效率仍是分配的最佳尺度 效率,是当今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有限的资源流向那些为社会所需要、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生产领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眼3?演179-18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过程中突出注重效率,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市场竞争走上富裕之路,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资热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改革实践证明,如果不打破“大锅饭”,就不可能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特别是当前,我们坚持的是按劳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就必须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既要注重劳动的投入量,又要注重劳动的质量和绩效,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这样才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 二、初次分配中也要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当初打破平均主义,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走到今天,平均主义虽然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了。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初次分配领域存在不公平现象,像由于不合理的行业垄断所形成的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环境失衡所导致的分配不公;企业之间由于生产经营条件的差别而产生的分配不公平;企业内部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不公平等,造成了收入水平相差甚远。比如,一个电力抄表工年薪10万,大量的农民工则只能踩着最低工资标准的底线。这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深刻指出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提供的劳动成正比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这种平等不承认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眼4?演188-197相差实在太远。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公众期待公平,公众呼唤公平,政府也必须做到公平,决不允许出现资本值钱、劳动力不值钱;资本是强势、劳动力是弱势;经营者是强势、职工是弱势的现象。就现实的国情而言,绝大部分老百姓的收入来源都是劳动收入,要真正改变收入分配不公的

论平等与平均

论平等与平均 平等是我们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平等,是权利的平等,追求幸福的机会的平等。机会的平等则可以极大地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激励每个人勤奋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鼓励人们创造更多财富,追求美好的生活,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会本着诚信、人格平等、互相协商的精神团结协作,共同进步。而平均要求的是一种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而平等绝不是平均。人们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取得富裕,我们应当鼓励,而不是让干的与不干的一样,平均享受劳动成果。 平等是可以说一个普世价值观,任何人都应该赞同,但是在社会社会中,对平等的理解总是有一种倾向,将平等与平均混为一谈,其实平均是反平等的。平等不等于平均,绝对的平均恰恰是不平等。平均要求的是结果上的相同,不管你在赛道上表现如何,到达终点时的奖品都是一样的。不管劳动者实际贡献的大小,多劳者不能多得,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其结果就是生产效率的低下。平均是平均了,但大家都绑在一起穷。平均主义产生的基础是小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平均主义是用小型的分散的个体经济的标准来改造世界,幻想把整个社会经济都改造为整齐划一的平均的手工业和小农经济,进而要求消灭一切差别,在各方面实现绝对平均。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农民要求平分封建阶级的土地财产,建立一个有饭同吃、有地同耕的理想社会,从摧毁和瓦解封建所有制角度来说,平均主义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意义。

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均主义抹杀劳动报酬上的任何差别,否认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把社会化大生产倒退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果的相同会造成人性恶的一面,个体的个性和创造力会被磨灭,大家都不会去努力向前,最终整个社会将会被拖垮,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平均主义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平均思想泛滥下,一方面富者深受平均主义之苦,所以这种情况很容易形成富者仇视穷者的心理,富者既使有钱,也很难形成同情穷人的心态;另一方面,平均主义又使穷人和懒汉的不良个性得到张扬。所以,平均主义很容易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不利于社会形成人尊重人的氛围。虽然中国人很看重“不患寡而患不均”,但毕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过“大跃进”和“文革”两次大折腾,使中国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平均主义这条路既然走不通,就得改革开放,走出一条新路来。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改革。市场经济就是典型要求平等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种平等是机会的平等,是在起跑线上的平等。市场经济的优点就是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以平等的机会参与国家建设,以较少的投入求得最大的产出。改革开放三十年,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市场化的改革,更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使“中国制造”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GDP的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并很快就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机会上的平等同样存在问题,代价就是差距。人们的认识不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谈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对策思考 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增大,效率和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从社会主义本质来看,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本国对待效率和公平的历史与现状出发,深刻认识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思考,认为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必须要将公平提升到与效率同等的地位上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合理分配、推进教育、完善社保和法制,才能使效率和公平更加平衡。 关键词效率公平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对策思考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论概述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效率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标志的。在现代经济中,效率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相反则为低效率。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所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根本前提。 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首先是要正确认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我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一直都被形象的称为“扩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问题。没有蛋糕何

来分蛋糕之说,所以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效率,空谈公平是毫无意义的。从本国发展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一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分配非常公平,但生产效率低下,社会物质匮乏,大家的生产生活资料都得不到满足,根本就谈不上分配公平。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来看,只有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时,公平才会增长,越是在不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就越达不到公平。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全社会也才能达到最大的公平。也就是说,效率使公平建立在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的。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效率的极大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公平为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证,也就是说“分好蛋糕”可以为持续“做大蛋糕”提供持久动力,同时可以为持续“做大蛋糕”营造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对效率有重大影响,分配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影响效率。但这里我们所说公平并不是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的公平。绝对的公平只能降低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只有相对公平才能同时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探索与实践过程 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中国的领导集体渐渐认识和发展了对效率、公平的含义,同时也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充分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一政策的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摘要]我国进行市场体制改革以来,在经济发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隐藏在社会内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收入差距扩大以及经济中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原先所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公平效率基尼系数和谐社会 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一)公平的含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平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有人以收入差距大小作为判断标准,认为收入差距大小适宜就是公平;有人以劳动能力的贡献大小作为标准,认为按劳分配就是公平;有人以在市场竞争中的平等地位为标准,认为机会均等就是公平。而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其意义虽十分广泛,但核心却是经济公平,即利益分配公正合理。经济公平强调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是指市场经济所有的参与者不因其出身、家庭背景、自然环境等而丧失或额外获得某种参与竞争的机会;规则公平是指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面对的是无歧视的制度和市场秩序,不存在对某些群体有利或不利的特殊规则。经济公平的重心在结果公平上,(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在合理的区间,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即分配应在与人们的能力、贡献相适应的基础上表现出适当的差距,报酬或收入与投入或代价成比例。如果不得不产生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也应该有利于最少受惠者,利益分配向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倾斜。 (二)效率的含义:效率就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比。生产劳动总要有所投入和成本,投入愈少,成本越低,产出愈多,收益愈高,则效率就越高。由于资源总是有限的,人们的经济活动就不得不在竞争中追求高效率,这样才不至于被淘汰。它的内容很广,包括生产效率、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资源的动态效率等等。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们着重理解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效率。微观的效率反映的是各个市场主体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满足消费需求的状况;而宏观的效率,反映的则是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的状况。 (三)公平与效率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平与效率是矛盾的统一。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两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一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允许的非劳动收

辩题解析:效率一定牺牲平等

效率一定牺牲平等 效率不一定牺牲平等 立场:反方 一、关键词解释 必然: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不可避免和一定不移的趋势 效率:是指的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因此,所谓效率高,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多。 牺牲:放弃;舍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平等: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 以上是“百度百科”里面的一些解释,我觉得挺合适的。尤其是“平等”的定义,它将辩题从物质拉到精神上,使得物质无法直接影响平等,这就为你方的辩论留下了一个较大的空间,给对方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对于“平等”,你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们心里的一种感受,只要人们感受到他们与周围的人是平等的,那他与别人就是平等的。 你在来信中提到想把“平等”偷换成“公平”,其实我不太赞成这种做法。因为我的电脑没有联网,所以这几天一直用别人的电脑,没有足够的时间,“公平”的定义我没有查到。不过我总觉得用“公平”是一种离题的行为,而且公平主要指物质方面,平等主要指精神方面,效率主要调节的是物质方面,如果用“公平”代替“平等”应该对对方比较有利,所以应该是对方用得更多。你们如果用公平代替平等的话,对方大半不会提出异议,不过也不排除对方突然纠正你方离题的可能,所以我觉得还是不用偷换了,直接用“平等”会比较好。 二、对方可能观点 1,效率的提高必然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异,收入的差异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发生变化,从而使部分人产生优越心理,影响平等。有部分人的生活水平相当低,甚至连孩子都上不起学,这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2,马克思主义的老观点:物质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然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异,就必然使人与人之间产生精神上的差异,进而造成不平等。 3,社会地位之间的不平等。由于物质基础的不同,人们之间会产生各种差异,社会地位也就会相应地不同。 反驳观点 1,要抓住“必然”与“不一定”,你们可以找几个发了财不忘本,又为家乡作出巨大贡献,带动乡亲们致富的例子,来说明收入的差异不会使所有的人都产生优越心理。这个在百度上随便一搜就会有很多,我就不去找了,你们自己努力一下吧。 2,如果基础能够决定所有的上层建筑的话,那是不是打好了地基,我房里要挂一幅什么样的画,摆放一台什么牌子的电视机,也是早已决定好了的?这个观点的反驳要尽量幽默一些,把它轻描淡写地带过去。如果对方仍然以马克思的观点追问,你们可以再把这个回答给重复一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保障社会公平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这些都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分配方面,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收入分配的差距在迅速扩大,同时带来种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不仅仅是一个涉及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政治秩序、社会稳定和价值追求的理论问题,是一个涉及我国社会改革的方向和性质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效率与公平统一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按劳分配和效率与公平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科学社会主义的缔造者,通过对人类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深刻地认识到产品的数量和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真正公平与否;据此他们科学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产品分配方式,但同时他们也指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只有在社会上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 在他们的代表著作如《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公平的概念作了许多阐述,主要在于: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观念化表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学派各有不同的公平观,抽象的,超时代的永恒公平是不存在的。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公平的阐述用了社会主义平等的概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曾对此作出准确而深刻的说明。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 对于效率,马克思与恩格斯分别用“真正财富”和“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观点进行阐述,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道:“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不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因为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效率,不讲效率就不能有公平。谁拥有效率,谁就可能拥有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损害了公平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谁就必然伤害了公平。 其次,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不讲公平就不能有效率。谁拥有公平,谁就可能拥有效率;谁伤害了公平,谁就损害了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谁就必然损害了效率。 第三,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就整体而言,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物质财富,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样,保障人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政治平等,是我们追求的另一个目标。尽管效率和公平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目标,但二者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源泉,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保证条件。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见物不见人的财富的积累和增加,也不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式的平等的扩展和普及,而是人的全面发展。效率和公平两个价值应该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无论是效率的提高还是公平的增进,都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概括地说就是,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 是取舍关系,或权衡(trade-off)关系。 绝对公平的“大锅饭”我们已经见过——造成效率低下、民困国穷。 讲求效率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也见过——若没有兼顾公平,则可能造成贫富悬殊、仇富心理和社会动荡。 所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必须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它们之间究竟是正相关关系还是负相关关系,是对立还是相辅相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完全是矛盾的关系。他们认为,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公平和效率如同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就必然会牺牲效率。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兼容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公平分配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公平。分配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

效率必然牺牲平等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晚上好。 今天我方的辩题是:效率必然牺牲平等。首先让我们明确以下几个定义: 效率是指合理优化资源以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平等是指在排除自然差异的情况下,将社会资源进行的分配。并不能将平等理解作一种态度,它是客观的、理性的并且是可衡量的。特此强调,平等不是公平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 今天我们讨论此辩题的意义就在于: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我方辩题: 1、从效率与平等的关系看,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要求效率必然牺牲平等。因为资源是有限 的,所以我们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够创造出最大效率的生产者手中,以此来带动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虽然必定会造成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但是,这种不平等所换取的最大化的效率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2、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收入有差距。因为工作个体的高低效率之差所体现出来的收入不平等就是促使其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动力。从一些国家的发展实践看,初次分配占居民收入的80到90%,而再次分配只占10~20%。初次分配决定了人们收入的高低,即使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福利政策较完善的美国,在2000年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得到初次分配的收入的3.16,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得到收入的49.17,这说明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情况下,规范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情况下,效率必然牺牲平等 3、从客观发展规律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发展到现今的信息技术型社会,其发展历程都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即效率的提高。其每一次的提高都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政治制度的完善。即使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平等,如人们的收入不同、社会地位有高低等,但是人类依旧朝着更好的利用资源、提高效率的方向发展,说明这是符合我们 追朔历史,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中,平等与效率大多表现出分离乃至对立的性质。原始社会是平等社会,但却是低效的,私有制是不平等的起源,但原始社会向私有制的过渡又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社会主义使平等得以实现,却为效率问题所困绕。平等与效率在历史进程中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

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分配问题,但分析的视野应超越收入。拉开收入差距,能够鼓励竞争、提高效率;收入差距过大,则会影响和谐、损害公平。简单看,效率与公平问题就是人们相对收入多寡及其衍生的各种问题,但实际上,衡量社会公平程度不仅要看人们的直接收入,还要看人们得到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仅要看分配结果,还要看这样的结果是怎样形成的,看分配背后的规则和机会是否公平。改革开放以来,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建立,平等保护物权的法律制度逐步形成……这些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增进了公平。特别是近年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垄断、消除户籍等身份差别、促进教育公平等正在稳步推进,从而将为促进公平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将对提高效率提供更为稳定的支撑,将对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起到基础性作用。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但分析的视野应超越眼前。效率与公平,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是一个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实问题。但眼前的事情,往往需要放到更大的时空中去考量才能看得更清楚。譬如说,效率如何、公平怎样,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而比较就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纵向比较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效率快速提升,创造的社会财富前所未有;横向比较又会发现,我们的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都有巨大的提高余地,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继续提高效率。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矛盾问题,但分析的视野应超越对立。按照经济人假定,人们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在分配问题上就是要争得尽可能多的份额,而不会考虑这样对别人是否公平。 公平与效率并不是简单对立的,公平出效率,没有一定程度的公平,就不会有效率,也不会有福利增加。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效率,没有财富增加,片面寻求所谓公平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是更大范围的不公平,因为它剥夺了人们充分发挥各自才能、以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权利。也就是说,效率与公平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及关系

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始终追求的两个目标。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却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几个典型阶段上,公平与效率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关系。从最初的公平凸显,到后来的公平与效率互相对立,再到现代生产力对公平有了新的要求:把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 关键字:公平、效率、生产力、生产关系 一、效率和公平的含义与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 1、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何种时期,要想找到者的最佳组合点,真正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弄清楚二者的含义及其关系。 效率的一般定义是一定投入带来的最大产出或者产出一定使用的最小投入,它的最主要的含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最大程度地创造社会财富,经济发展的一般含义是包括政治文化各方面进步在内的利用生产要素增加国民财富的系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讲效率与经济发展是内在一致的。 公平属于伦理学范畴,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分配结果平均是公平,但干好干差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显然是不公平;有人认为机会均等是公平,但由于个人禀赋不同,即便是机会均等,各自把握机会的能力不同也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也有人认为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公平;还有人认为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是公平。 2、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 马克思认为公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地变化的,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公平观都是与当时的生产方式的性质直接相关,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

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的公平,而是存在差别的公平,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基本途径是按劳分配,符合这一原则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效率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列宁也认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没有这个条件,劳动摆脱资本桎梏这整个解放事业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获得胜利”。 马克思还认为既然存在差别,社会主义的国家就要建立起社会调节机制,缩小并消除实际存在的差别,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该观点,指出社会主义的公平最终发展结果是达到事实上的平等,他说:“一旦社会全体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平等即劳动平等,工资平等实现以后,在人类面前不可避免地立即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要更进一步,从形式上的平等进到事实上的平等,即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可见马克思和列宁的公平效率观是因时代而变的,最终是要达到事实上的平等的。 二、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演进 公平与效率之间究竟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统一?如果静止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很难说某种说法是惟一科学合理的。但动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者说历史地来考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变化其性质,无论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统一,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又集中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因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进行分析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而生产力水平低下,意味着生产的消费资料有限,如果消费资料分配上稍有不平等,那么就有人不能生存,在一个需要集体生存的时代,这种不平等分配意味着整个部落或氏族没法生存下来。因此,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使得平等分配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选择。

论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论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摘要:公平与效率始终是一对对立与统一的概念,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公平与效率孰重孰轻的讨论也是非常广泛的。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特殊阶段下,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虽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可以说我国的分配制度仍然是多元化的,在这种分配制度下,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讨论应当是重点之一。 关键词:公平效率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以及与公平效率的关系。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而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也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息息相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首先,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其次,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在这种分配制度下,分配的公平效率是否一定能够统一,分配的公平更加重要还是效率更加重要,这些问题将在进行多方面考察之后给以结论。应该承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各项综合改革配套措施尚未跟上,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的条件下,收入差距中有很多不合理的部份,公平与效率都没有很好地实现。近年来在分配领域存在着劳动所得偏低、资本所得偏高的问题,像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工资十几年未涨。除了工资、财政收入、资本所得外,其它诸如隐性收入、商业贿赂、官员腐败收入等无法统计的灰黑收入也占了分配中相当高的比例。劳动者收入偏低不符合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他们理应得到的分配相当多被权力和资本侵占,这明显不公平,同时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增加了很多不该有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微观效率。分配不公使得内需不旺,相当多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产能相对过剩严重,资本投入产出率下降,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降低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率。初次分配不公造成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在我国,经济学思想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讨论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听了郎咸平教授在清华的演讲,我对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经济上的公平即平等主要指收入均等和机会均等。但是经济平等决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它的部分内容不能作为最高的或最优先考虑的原则,如收入均等;有些内容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如机会均等。经济上所说的效率一般是指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它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经济政策目标,是因为高效率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它是一个长期存在严重分歧、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偏重于公平,如罗尔斯,有人认为偏重于效率,如诺齐克,还有坚持“第三条路线”的,如阿瑟.奥肯,他的观点是“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不管怎样,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尤其在经济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不顾公平,为了实现公平牺牲效率,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国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目标,而且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效率优先指的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优先考虑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尽可能选择最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兼顾公平指的是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它对社会的影响,为了消除贫困,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值得以一定的社会效率为代价。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

2019届高考政治专项复习个人收入的分配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1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1)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分配上就应该坚持() 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②兼顾效率与公平 ③同步富裕,消除差距④共同富裕,平均分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中国的收入差距正从改革开放初期基尼系数0.20的高度平均,迅速扩大到目前基尼系数0.447,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0.40警戒线,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下列措施最能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是( ) A.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 D.加强国家调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强化税收调节 3.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一论述表明( ) ①经济发展要兼顾效率与公平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③要做到社会成员的平均分配④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4. 1.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 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②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④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5.从经济学角度看,专利技术所得() A.是合理的,因为国家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没有劳动凝结 C.是合理的,因为它体现了兼顾公平原则 D.是不合理的,因为它违背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6.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有助于( )

最新公平和效率之收入分配

公平和效率之收入分 配

公平和效率之收入分配问题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收入分配现状,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员的收入情况分析,显示出我国收入不平衡的现象。之后,就税收体制和收入分配等 方面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收入分配,公平,效率 作者:混合0801陈宇菲 开头语:从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经济 界、学界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讨论再掀热潮。作为一个学习经管类的大学 生,我也深深被这一问题所吸引。为此,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并在此抒发一 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正文:一,我国的收入分配现状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 增长,生活日益改善,截止到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 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逐步拉大的趋势。具体到数据方面,就 是我国的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连续在上升,有观点甚至认为,我国的居民收 入基尼系数在1994年就超过了警戒线,达到了0.434,且每年以0.1%的速度在速增。1 从人均收入的百分比份额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最低人均收入的10%与20%的人口在总收入中的必中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最高人均收入的 20%与10%的人口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则呈现上升的趋势。从1990—1998 年,最高人均收入的20%在总收入中的比重由41.8%上升到46.6%,上升了 4.8个百分点;最高人均收入的10%的人口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上升的更快, 由24.6%上升到30.4%,上升了5.8个百分点。人均收入的百分比份额同样 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2 而且,从1999年的数据来看,20%的高收入家庭占有总收入的 42.2%,户人均收入为992元,20%的低收入户占总收入的6.5%,户人均月 收入为124元,两者之比为8:1。最高收入的10%家庭占有总收入的 20.8%,户人均收入为1717元,而最贫困的10%家庭仅占有总收入的 2.2%,户人均收入为82元,两者之比21:1,差距相当大。3 目前行业间的工资差距很大,金融、电力、电信、水电、石油等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以金融业为例,我们现有的3/5银行高管的待遇高到难以 置信的程度,有关部门去年明确把央、工、农、中、交五大银行行长的年 薪定在52万元,据披露,去年招行行长的年薪是268万元,民生银行行长 是192万元。股东收益下降,而高管收入却大幅度提高。行长除了高薪以 外,还有用于吃喝的开销。 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垄断行业高管薪酬畸高,违背了市场规律,还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了股东的利益,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垄断行业高管薪酬 1数据来源于《收入分配差距与税收政策研究》,孙玉栋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五月 2数据来源于《财政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分析》,刘乐山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十月 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城市居民基本情况调查报告》(1999年第三季度)。

试论公平与效率并重

试论公平与效率并重 摘要: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实现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过渡,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公平;效率;政府 一、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一)公平 关于公平的定义,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理解,会有所偏差。不论是理论上的公平,还是融在现实例子中的公平,都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准则。然而由于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所以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不同而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会有所不同。在当今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在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将公平定义为: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 、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可以分为经济(市场)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起点公平,即平等市场准入标准;二是过程公平,即经济秩序、经济规则及其执行实施是公平的,市场主体在一样的制度平台上,使用相同的制度标准;三是结果公平,即按贡献大小进行市场分配,要素投入与企业个人收入相对应的经济公平。社会公平主要解决市场公平无法解决的问题。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权利,如生存权、受教育权的平等,以及各种发展机会的均等,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等。对于那些暂时或永久丧失参与市场竞争力的人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仅仅依靠市场公平的调节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来消减由此产生的不公平。 (二)效率 在公共行政领域里将效率分成两种基本类型:机械性效率和社会性效率。机械性效率是用数字来表示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社会性效率是以社会价值为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