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同抚育强度的人天混红松林群落演替趋势

不同抚育强度的人天混红松林群落演替趋势

不同抚育强度的人天混红松林群落演替趋势
不同抚育强度的人天混红松林群落演替趋势

第38卷第8期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 38No .8

2010年8月J OURN AL OF NORT HEAST FORESTRY UN I VER SI TY Aug .2010

1)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GA07B301202)。

第一作者简介:屈红军,男,1972年4月生,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2010年4月6日。责任编辑:戴芳天。

不同抚育强度的人天混红松林群落演替趋势

1)

屈红军 牟长城 李婉姝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

摘 要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分层株数法,研究了不同抚育强度下的人天混红松林群落演替趋势。结果表

明:未透光群落中红松和五角槭属于进展种群,花楷槭属于稳定种群,而蒙古栎属于衰退种群;半透光群落中红松、水曲柳和假色槭属于进展种群,花曲柳和五角槭属于稳定种群,而蒙古栎属于衰退种群;全透光群落中红松、五角槭和灯台树属于潜在进展种群,裂叶榆、青楷槭和花楷槭属于潜在稳定种群,而蒙古栎属于衰退种群。不同林分均呈现出进展演替趋势,都向红松硬阔叶混交林方向发展。

关键词 辽东林区;红松人工林;演替;透光抚育分类号 S718.542

E ffect of C rown Th i nn i ng on the Succession T r end of K or ean P i n e P lan ta tions w ith B r oad leaved Auxiliar y Spe 2c ies/Qu H ongjun ,M u Changcheng ,LiW anshu(School of Forestry ,Northeast

F orestryUn i ve rs i ty ,H arb i n 150040,P .R.Ch i na)//Journa 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 i versity .-2010,38(8).-24~26

An exper i m ent was co 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ro wn thinn i ng (unt h i nned co ntro,l m o derate t h i nni ng ,heavy t h i nni ng)on the successi on trend ofKorean p i ne p l antati ons with broad l eaved auxiliary spec i es i n t he forest regi on of east 2ern Liao n i ng P rovi nce usi ng the li ne transect me t hod and the layered counti ngm ethod .R esults sho w t hat ,i n t he unthi nned control co mmunity ,P i nus kora iensis and Acer mono belong to progress i ve popu lati ons ,Acer ukurunduense be l ongs t o a steady populatio n ,whil e Quercusm o ngolica be l ongs to a decli n i ng popu lati on ;i n t he m ode ra te t h i nn i ng co mm un it y ,P.ko 2ra iensis ,F raxinusm and s hurica and Acer pseudo 2siebol d ianum are progressi ve po pulati ons ,F raxinus rhyncho phylla and A .m ono are steady popu l a ti ons ,wh ile Q.m ongolica is a decli ning po pulati on ;in the heavy thi nni ng co mmunity ,P.kora ien 2sis ,A .m o no and Cornus controversa be l ong to potenti a l pro gressi ve popu lati ons ,Ul m us l a cini a ta,Acer teg m entosu m and A .ukurunduens e be l ong to poten tia l steady populati ons ,wh ile Q.m o ngolica be l ongs to a dec li n i ng populatio n .D ifferent k i nds of forest stands all present progressi ve successi on trends ,and deve l op to wards Korean pine m i xed planta ti ons w ith hard broad l eaved auxiliary spec ies .

K eywor ds Forest regi ons of eastern Liaon i ng ;Korean pine p l antati ons ;Successi on ;Cro wn thi nning 森林演替是指一种森林被另一种森林所替代的过程,以

木本树木为主的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延续、发展对未来森林群落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多样性具有深远的影响,因而一直是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研究中的主要领域之一[1]。初期的研究多局限于定性的描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开始群落演替定量分析[2-4];国内群落演替定量研究始于80年代初;近年来,深入地研究、比较真实地重现(仿真)现有林地的

结构和演替历史[5]

,对于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植被的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其研究引起了密切关注[6-7]。

阔叶红松林是中国东北东部山区地带性顶极植被,具有林地生产力高、森林环境优良、生物多样性良好、稳定性强等优点[8]。但由于半个多世纪的过度利用与破坏,原始阔叶红松林所剩无几,仅在自然保护区有少量的分布,目前已退化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因此,有关阔叶红松林的恢复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在自然保护区开展原始红松林结构、功能、动态及经营等方面的研究[9-11],揭示了原始红松林群落的发生发展规律性,不仅为原始红松林的保育与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也为东北次生林和人工林的经营提供了可借鉴的参照系统。另一方面,在次生林区开展了次生林的林型分类、结构、功能、动态及经营等方面的系统研究[12-14],探讨了红松混交林有效恢复与经营途径,并提出了

适合东北森林特点的/栽针保阔动态经营体系0[15-17],以期通过在次生林林隙栽植红松等针叶树种,并在次生林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保阔、引阔和选阔,人工促进次生林向红松混交林方向的演替进程,为东北次生林的经营指明了方向。但对于不同经营措施长期的人天混红松林群落动态的研究较少。笔者对辽东林区不同抚育强度下的人天混红松林群落的演替趋势进行研究,以期为现有林经营及阔叶红松林资源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区设在辽宁东部林区长白山脉龙岗支脉的辽宁省湾甸子实验林场,地理位置是东经124b 59c ~125b 18c ,北纬41b 51c ~42b 00c ,海拔高度455.5~1001.2m 。该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炎热而多雨,年平均温度为4.2e ,极端最高气温35.8e ,极端最低气温-37.5e ,\10e 积温2498.4~2877.3e ,无霜期为120~125d ,年降水量为714.2~1025.3mm,生长季的降雨量为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年蒸发量925.0~1284.1mm 。研究区土壤为在花岗岩母质上发育的山地棕色森林土,土层厚度在50c m 以上,质地多为轻、中壤,透水与通气性良好,有机质质量分数为3%~5%,p H 值为5.5~7.0。

研究区原生植物群落是以红松(P inus kora iensis)、沙松(Abies holophylla )、臭松(Abies ne phrole pis)、鱼鳞云杉(P icea j ezoensis)等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但该类型林分在建国前已遭到严重破坏,珍贵的针叶树种已被砍伐殆尽。现在该区林分多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山杨(P o pulus da vi d i a na )、枫

桦(B et ula costa ta)、紫椴(T ili a am urensis)、水曲柳(F raxi nus m and s hurica)、花曲柳(F raxinus rhnchophylla)、胡桃楸(Jug l a ns m and s hurica)、黄波罗(P hellodendro n amurensis)等为主的次生林。目前,原始阔叶红松林在辽宁东部山区已临绝迹,为了迅速恢复阔叶红松林资源,辽宁省部分国营(集体)林场在次生林采伐迹地上,通过人工营造红松及幼抚留树等措施,培育起大面积的人天混红松林。辽宁省实验林场于1965在大文字号进行了天然次生林的改造工作,于1966年春进行采伐迹地营造红松试验,栽植的红松苗龄为3a,密度为4500株/h m2。随着阔叶树的不断侵入,1985年开始进行上层林木透光抚育试验,该试验采取了全透光伐(即伐掉上层的全部阔叶树)、半透光伐(即伐掉部分上层阔叶树)与对照(未透光)3种处理。

2研究方法

2006年设置不同抚育强度(全透光、半透光、对照)的处理试验(各水平处理面积均为1h m2),各试验地海拔500m,南坡,中坡位,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试验标准地设置方法:在不同抚育强度处理试验区分别设置30m@20m标准地,3个重复共9块。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将各标准地均匀划分为24个5m@5m的小样地,调查组成群落各乔木树种在主林层、演替层(主林层>演替层树高\2m)和更新层(树高< 2m)的分布数量,根据各组成树种在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分布数量比例,分析其演替趋势。

3结果与分析

3.1未透光群落的演替趋势

未透光群落40a后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自然演替趋势(表1)。五角槭在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数量依次为50、80和880株/h m2,数量比例依次为4.95%、9.09%和87.13%,属于进展种群;花曲柳在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数量依次为50、0和560株/hm2,数量比例依次为8.20%、0和91180%,属于潜在稳定种群(缺少演替层林木);裂叶榆和假色槭仅分布在更新层或演替层中,缺少其他层次的林木,种群动态趋势尚难以判定;而红松和蒙古栎仅分布在主林层,缺少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林木,理应属于衰退种群,但考虑到红松为地带性顶极树种,蒙古栎为红松的主要伴生种之一,而且寿命较长,也应属于潜在进展种群。因此,该群落总体演替趋势是将向着以红松、五角槭和花曲柳等为主要组成种的红松硬阔叶混交林阶段发展。进一步将各群落的所有种群按照分层株数法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未透光群落的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数量依次为1450、160、2000株/h m2,3层数量比例依次为40.17%、4.43%和55.40%,呈现出主林层和更新层数量较多且比较接近,演替层数量较少的凹型分布格局。因此,未透光群落能否向着红松阔叶混交林方向演替,尚取决于更新层中的林木能否大量地进入演替层。

3.2半透光群落的演替趋势

半透光群落40a后呈现出明显的自然演替趋势(表2)。花曲柳在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数量依次为33、160和160株/h m2,数量比例依次为9.35%、45.33%和45.33%,属于稳定种群;五角槭在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数量依次为0、720和640株/hm2,数量比例依次为0、52.94%和47.06%,属于潜在稳定种群(缺少主林层林木);水曲柳在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数量依次为0、1440和2240株/h m2,数量比例依次为0、39.13%和60.87%,属于潜在进展种群;假色槭在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数量依次为0、320和480株/ h m2,数量比例依次为0、40.00%和60.00%,属于潜在进展种群;而红松种群和蒙古栎种群仅存在于主林层,缺少完整的垂直层次,理应属于衰退种群,但考虑到红松为地带性顶极树种,蒙古栎为红松的主要伴生种之一,而且寿命较长,也应属于潜在进展种群。因此,该群落将向着以红松、水曲柳、五角槭、花曲柳等为主要组成种的红松硬阔叶混交林阶段发展。

表1未透光群落组成树种的分层数量

树种

主林层演替层更新层

数量/

株#hm-2

百分比/

%

数量/

株#hm-2

百分比/

%

数量/

株#hm-2

百分比/

%红松1267100.000000

花曲柳508.200056091.80五角槭504.95809.0988087.13假色槭0080100.0000

裂叶榆0000560100.00蒙古栎83100.000000群落145040.171604.43200055.40表2半透光群落组成树种的分层数量

树种

主林层演替层更新层

数量/

株#hm-2

百分比/

%

数量/

株#hm-2

百分比/

%

数量/

株#hm-2

百分比/

%红松400100.000000

花曲柳339.3516045.3316045.33五角槭0072052.9464047.06假色槭0032040.0048060.00裂叶榆001040100.0000

水曲柳00144039.13224060.87蒙古栎17100.000000群落4505.88368048.10352046.01进一步将各群落中所有种群按照分层株数法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半透光群落的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数量依次为450、3680、3520株/h m2,3层数量比例依次为5.88%、48110%和46.01%,呈现出更新层和演替层数量较多且比较接近、主林层数量较少的稳定型分布格局。因此,半透光群落将向着红松阔叶混交林方向演替。

3.3全透光群落的演替趋势

全透光群落40a后呈现出明显的自然演替趋势(表3)。五角槭在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数量依次为0、3520和3840株/h m2,数量比例依次为0、47.83%和52.17%,属于潜在进展种群(缺少主林层林木);裂叶榆在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数量依次为0、2320和2160株/h m2,数量比例依次为0、51.79%和48.21%,属于潜在稳定种群;青楷槭在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数量依次为0、720和320株/h m2,数量比例依次为0、69.23%和30.77%,属于潜在稳定种群;花楷槭在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数量依次为0、160和160株/

25

第8期屈红军等:不同抚育强度的人天混红松林群落演替趋势

h m2,数量比例依次为0、50.00%和50.00%,属于潜在稳定种群;灯台树在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的数量依次为0、80和160株/h m2,数量比例依次为0、33.33%和66.67%,属于潜在进展种群;而红松种群仅存在于主林层,花曲柳种群仅存在于演替层,蒙古栎种群仅存在于更新层,因三者均缺少完整的垂直层次,种群动态趋势尚难以判断。但考虑到红松为地带性顶极树种,蒙古栎和花曲柳均为红松的主要伴生种,而且花曲柳也可在林冠下更新,因此,二者也应属于潜在进展种群。由此可见,该群落将演替为以红松、五角槭、裂叶榆和青楷槭等为主要组成树种的红松硬阔叶混交林群落。

表3全透光群落组成树种的分层数量

树种

主林层演替层更新层

数量/

株#hm-2

百分比/

%

数量/

株#hm-2

百分比/

%

数量/

株#h m-2

百分比/

%

红松617100.000000

花曲柳0080100.0000

五角槭00352047.83384052.17裂叶榆00232051.79216048.21青楷槭0072069.2332030.77花楷槭0016050.0016050.00灯台树008033.3316066.67蒙古栎0000160100.00群落617 4.32688048.12680047.56

进一步将各群落中所有种群按照分层数量综合分析得到,全透光群落的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数量依次为617、6880、6800株/h m2,3层数量比例依次为4.32%、48.12%和47.56%,呈现出更新层和演替层数量较多且比较接近、主林层数量较少的稳定型分布格局,也呈现出向红松阔叶混交林进展演替趋势。

4结论与讨论

人天混红松林未透光群落中红松和五角槭属于进展种群,花楷槭属于稳定种群,而蒙古栎属于衰退种群。因此,该群落将演替为以红松、五角槭和花曲柳等为主要组成种的红松硬阔叶混交林群落,但演替趋势不明显。半透光群落中红松、水曲柳和假色槭属于进展种群,花曲柳和五角槭属于稳定种群,而蒙古栎属于衰退种群。因此,该群落将演替为以红松、水曲柳、五角槭和花曲柳等为主要组成种的红松硬阔叶混交林群落。全透光群落中红松、五角槭和灯台树属于潜在进展种群,裂叶榆、青楷槭和花楷槭属于潜在稳定种群,而蒙古栎属于衰退种群。因此,该群落将演替为以红松、五角槭、裂叶榆和青楷槭等为主要组成树种的红松硬阔叶混交林群落。辽东林区采伐迹地上不同抚育强度下的人天混红松林,经过了近40a的发展。尽管目前其主林层树种在组成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通过各种群动态趋势分析,不同林分均呈现出进展演替趋势,且都向着红松阔叶混交林阶段发展。全透光的人天混红松林群落阔叶树种组成较半透光和对照群落更丰富,因此,从恢复阔叶红松林长期考虑,应以全透光方式较为理想。全透光抚育方式是否最优,还需做更多梯度层次的抚育强度系列试验进一步研究。建议在采伐迹地上营造人工红松林,使天然阔叶树侵入,形成人天混红松林,及时进行不同强度的透光抚育,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确定最优的透光抚育方式,以促进形成复层结构的林分,加快阔叶红松林的演替进程,这对恢复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顶极植被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有志,王政权.森林更新与空间异质性[J].应用生态学报,

2002,13(5):615-619.

[2]丁圣彦,宋永昌.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马尾松消退的原因

[J].植物学报,1998,40(8):755-760.

[3]丁圣彦,宋永昌.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演替前期

的群落生态学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1999,23(2):97-107. [4]H oughton J T,D i ng Y.Cli m ate Change.The Sci en2tific Basis[M].

Ca m bri dge:Ca m bri dge Un i versity Pres,2001:770.

[5]程根伟,罗辑.贡嘎山亚高山森林自然演替特征与模拟[J].生

态学报,2002,22(7):1049-1056.

[6]李兴东,宋永昌.浙江东部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的随机过程模

型[J].植物生态学报,1993,17(4):345-351.

[7]彭少麟.植物群落演替研究(ò):动态研究的方法[J].生态科

学,1994(2):117-119.

[8]代力民.红松混交林生态与经营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9]詹鸿振,徐贵林,刘传照,等.凉水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的群

落结构初报[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4,12(增刊):8-20. [10]郑景明,罗菊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结构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J].生物多样性,2003,11(4):295-302.

[11]郝占庆,陶大立,赵士洞.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白

桦林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4,5

(1):16-23.

[12]陈大珂,周晓峰,祝宁,等.天然次生林:结构、功能、动态与经

营[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

[13]李新彬,王襄平,罗菊春,等.干扰对长白山北坡次生林群落结

构和树种多样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6,42(3):105-

109.

[14]沈海龙,张群,范少辉,等.次生林群落结构特性对红松幼树生

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5):610-615.

[15]周晓峰.红松阔叶林的恢复途径:栽针保阔[J].东北林学院学

报,1982,10(增刊):18-28.

[16]陈大珂,周晓峰,丁宝永,等.黑龙江省天然次生林研究(?):

栽针保阔的经营途径[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4,12(4):1-

11.

[17]陈大珂,周晓峰,丁宝永等.黑龙江省天然次生林研究(ò):动

态经营体系[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5,13(1):1-18.

26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第38卷

2020年高考生物同步练习: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第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 (2018·南通调研)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 群落演替是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D. 人类活动不会影响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退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可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 食物链(网)越来越简单 B.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 C. 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D.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降低 3. (2018·南京、盐城一模)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 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 C. 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 D. 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4.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群落的空间结构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C. 研究池塘群落不包括研究池塘的范围和边界 D. 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 5. (2018·通泰扬徐淮宿二模)下列有关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演替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 B. 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初生演替快 C. 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 D. 两种演替总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

6. (2018·扬州一模)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有关,与生物自身特点无关 B. 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 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 只有人类活动才可以改变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7. (2018·清江中学)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C. 鲢鱼、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竞争关系 D. 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为共生关系 8. (2019·南京四校第一次联考)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 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 C. 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各种群数量多呈“J”型增长 D. 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土壤中植物种子等繁殖体的存留状况 9. 第4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1 864只,圈养375只,栖息地258349 万公顷,栖息地保护区67个,大熊猫在国内得到很好的保护。若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至栖息地保护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B. 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因大熊猫的放归而受到影响 C. 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5:4.4 群落的演替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下列不属于群落演替的特点的是()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2.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保持,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3.下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加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增加并趋于稳态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5.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做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基础 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过程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能演替成森林 7.森林火灾使甲地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随着时间的推移,甲、乙两地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8.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9.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裸露的岩地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后作业(必修3)(生物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18·黑龙江哈三中一模)从种群和群落的水平看,有关生命系统具有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高大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属种群的空间特征 C.环境容纳量就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草地的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随机分布 答案 A 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森林中有很多种乔木,不属于同一个种群,B错误;环境容纳量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又称K值,C错误;草原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种结构特征被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2.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 D.对于个体较小的动物,可借助放大镜观察记数 答案 B 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 3.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 B 解析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4.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 A.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 答案 B 解析依题意可知,某些大型藤本与高大的乔木相互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 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作业三种群和群落

导致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 答案:(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J” 样方 (3)①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 9. (10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m 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 1、n 2、n 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 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可) 样方法 ②物种 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 0 ③(n 1+n 2+n 3)3S 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0.)(9分)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 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 表示每3 h 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 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图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导学案-精选教育文档

第五节群落演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能力目标:调查身边群落的演替情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P78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后思考: 思考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这就是本节要讲述的内容) 思考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________________的。如果________________受到干 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________, 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__________,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 __________的阶段。 2、像这样随着__________,一个______被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二)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生演替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______阶段、苔藓阶段、____植物阶段、灌木阶段、________阶段。 思考3、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思考4、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思考5、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 (3)除了裸岩上的演替外,水生演替也发生属于初生演替。 水生演替常开始于水域和陆地环境交界处,即沿淡水湖或池塘的边缘。由于水生植物的占据和动物带的有机物使池底逐渐变浅,然后变成陆地。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的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 乔木森林。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学生 活动 教学说明 回顾群落水平研究的几个问题,引出群落的演替的学习。 案例引入:展示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的案例,分析案例: 1、火山为爆发前,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是不是 群落? 2、开始长出小草、蜘蛛是否一个群落? 3、最后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原来的那个群 落?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后讲解演替的概念。回顾群落的结 构 分析讨论案例 学习发生在裸 岩上的演替,在 教师引导下,逐 回顾前一节的 内容,温故知新。 结合案例,引出 群落演替的概 念。

设疑:生物是如何在裸露的岩石上一步步定居的? 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逐步层层分析: 思考讨论: 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 2、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 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 4、出现草本后,草本、苔藓、地衣哪个竞争 阳光有优势? 5、从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的种类 数量怎么变化?植物变化有什么特点? 6、灌木阶段群落已经相对比较稳定,还有没 有比灌木更有竞争力的植物类群? 7、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 本、灌木? 小结: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阅读思考: 讲解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提问: 1、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 较,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 2、分析为什么两者的演替起点不同? 3、火山爆发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能 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农田是人类 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 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 群落呢?步分析讨论问 题。 学生回顾光裸 岩石上发生的 演替过程。 学习在废弃农 田上进行的演 替,思考讨论问 题。 归纳演替的两 种类型。 讨论践踏对草 地群落的影响。 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层层深入 地分析解决问 题。 锻炼学生比较分 析的能力。 学生归纳比较的 能力的锻炼。 讨论分析,合作 学习。从贴近学 生生活经验的事 例展开教学。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3、4节的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内容。生物必修模块3强调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系统,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知识。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过程,建构生物群落的有关核心概念,并运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尝试解决未知的系统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由于课时的限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实验在课外单独完成。 2.教学目标 (1)群落的概念,常与种群、生态系统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2)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4)演替的概念; (5)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及区别; (6)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3)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及区别。 4.教学方法 讲授+PPT 5.教学过程 【知识点自我巩固】 一、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 1.概念:同一________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_______的集合。 2.物种组成:群落中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________不同。 思考1 海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有什么变化? 二、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结构 1.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________。 (2)竞争:①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和________等;②结果:相互抑制 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________。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虫)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_______,摄取寄生的 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__。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 有差异,常呈________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练习题2012.11 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D.种群,一条鲤鱼 2图甲和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1和种群2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3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 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5下图中①~④曲线表示在a、b、c、d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a.不断供应养分、水、氧气,除去有害废物;b.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有害物质积累; c.随时间延续,养分逐渐减少、无有害物质积累; d.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由于突变出现了新菌株,可分解原细菌的代谢废物,其合成的物质又可作为原细菌的食物。生长条件分别与生长曲线①、②、③、④相符合的是() A.a、b、c、d B.b、c、d、a C.c、d、a、b D.c、b、d、a 6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 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7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 是() A.m·2T B.m·220 C.2T/20 D.m·23T 8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9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10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小 C.先增后 D.相对稳定 11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不一定需要() A.随机取样 B.样方面积为1m2 C.样本数量足够大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1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4.3群落结构和演替课后练习

第3.4节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纲要求: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群落的演替(Ⅰ) 基础知识梳理:Array 一、群落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 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研究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二、群落的特征: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1)概念:群落中数目的多少。 (2)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丰富度随海拔的增高而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 (二)种间关系 1、比较分析种间关系

例1、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 .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 .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 .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2、 区分: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生存斗争(如图) 其中A : B : C : D : 【易错提醒】 (1)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灭绝,只是两者通过捕食关系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 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宿主灭绝。 (2)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取决于竞争双方的个体大小,而是取决于空间和食物的重叠范围。 (3)这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宿主长期共存。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 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的空间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为 现象) (1)形成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分布与 有关。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②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动物的分层现象 动物的分层与植物创造的多种多样的 及 等有关。 (2)垂直结构的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背熟) 2、群落的水平结构 (1)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的生长特 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 ) 种 群 数 量 %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1)(1)

生物群落的演替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教学过程 一、群落的演替的概念: 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群落往往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1. 原生演替: 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中发生的生物演替。原生演替在水体环境和陆地环境中郁可以发生。 2.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都会发生次生演替。引起群落发生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有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其中人类活动是主要的,如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等造成的破坏。 二、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因素: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动力。在很多情况下,群落内的优势种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使内部环境越来越不适于自身的发展,而为其他种群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这些关系随着群落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出现大的变动,如气温、洪水、干旱等,也常成为引发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三、知识梳理 概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概念 群落演替原生演替 举例: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学 分类灌木森林 概念 次生演替 举例:被砍伐、火烧后的森林、 弃耕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 内部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9134145.html,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外界因素:气温、洪水、干旱及人类的经济活动, 如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建造水库等。 1.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顶极群落才会中止。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如:一块农田,如果人们不去耕耘和种植,任其自然发展,不用多久,就会长满各种野草。多年以后,农田又会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减少,各种灌木又繁茂地生长起来。再过若干年,一些高大的乔木也在这里生长起来,灌木又处于次要地位。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这块农田演变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扰情况下,它将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森林群落,而不会被别的群落所取代,成为顶极群落。 1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

高中生物达标检测(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课下达标检测(三十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A级基础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2019·城厢区月考)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演替。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变化 B.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往往不相同 C.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经足够长的时间演替后能形成森林 D.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初始条件不同 解析:选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变化,A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由于受西北干旱地区水分的限制,该地区的典型草原不可能演替为森林,C错误;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起点是没有任何植被,而次生演替的起点是有土壤条件甚至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D正确。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可能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2019·博望区期中)某池塘中,某种鱼常年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

第3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经典试题(高中复习必备)

备考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第3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单选题(共18题;共36分) 1.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2.下列群落中生物种类最丰富的是() A. 森林 B. 草原 C. 荒漠 D. 苔原 3.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 C. 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 D. 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 4.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 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 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 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5.某池塘中A、B两种具有捕食关系的鱼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 B. 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仅对捕食者有利 C. 两种鱼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 D. 甲乙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6.象鼻虫是危害粮食的昆虫,甲象鼻虫、乙象鼻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现将此两种象鼻虫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象鼻虫种群数量(以两种象鼻虫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苏教版必修三生物群落的演替作业

生物群落的演替 1.有关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原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 .原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 ?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C. 一般来说,原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 3.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 A ?裸地形成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环境变化T物种竞争T环境变化T群落稳定和平衡 B ?环境变化T裸地形成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物种竞争T群落稳定和平衡 C.裸地形成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物种竞争T环境变化T群落稳定和平衡 D ?环境变化T裸地形成T物种竞争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群落稳定和平衡 4.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群落演替是群落自身发展的过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B .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C. 一般来说,群落的演替总是朝着物种逐渐增多、结构逐渐复杂的方向发展 D ?海洋生态系统中不会出现群落演替 5.我国在某些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当地森林、草原等的面积 B .改变产业方向,提高经济效益 C.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D.增加植被 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 .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D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 7.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的是() A .围湖造田 B .过度放牧 C. 封山育林D .退草还耕 【能力提升】 &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快 B .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9.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 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B .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D .垂直结构 10.下列关于演替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植物群落也像群落个体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死亡的过程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1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新人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3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D[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A、B、C正确,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一般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错误。] 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分群落的依据主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B.某草原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只有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四种 D.群落的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C[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除了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四种之外,还有共栖等,C 错误。] 3.某地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后,群落演替情况为农田弃耕→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杂草阶段仓鼠种群密度时,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不会造成误差 B.大蓟从农田弃耕到乔木林阶段均存在,但不同阶段大蓟的环境容纳量不同 C.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获取阳光的能力较差 D.从农田弃耕阶段到乔木林阶段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种群密度约为(第二次捕获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偏小,造成种群密度偏大,A错误。] 4.(2019·河南周口高三期末)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S”型曲线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不会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 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草原群落不发生演替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但前一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在此阶段将会下降,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使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也会发生演

2019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Word版含解析

第4节群落的演替 _______________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h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阶段是() A. 灌木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 C.苔藓阶段 D.森林阶段 答案:D J 2.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 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 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C. 河流因为堵塞形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D.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答案:A IW3.某山区的原始森林被过量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B. 物种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C. 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D. 演替过程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答案:C J 4.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A. 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 B. 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 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 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答案:D 5.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 影响因素不同 B. 起始条件不一样 C. 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 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答案:B ,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其演替过程大体为() 6.—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 A. 湖泊T沼泽T灌木林T草原T森林

B. 湖泊T草原T灌木林T沼泽T森林 C. 湖泊T沼泽T草原T灌木林T森林 D. 湖泊T湿地T灌木林T森林 答案:C < 7.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 A. 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终极阶段是森林阶段 答案:D !W8.下列人类的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是() A. 引入外来物种,保护生态环境 B. 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 C. 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 D. 减少草原放牧量 解析:引入外来物种后,外来物种可能会因当地环境条件适于其生长且没有天敌而疯长,而对当地物种构成严重威胁,会破坏生态平衡,从而不利于群落的演替朝着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答案:A 匕9.下列有关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B. 草地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但没有垂直结构 C.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数量多少,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D.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丰富度不断发生变化 解析: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环境;草地群落既具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 结构;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多少;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均发生变化。 答案:D < 10.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光裸的岩地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会演替为森林。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光裸的岩地最终演替为森林,其过程大致 (2) 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___ 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程。 (3) 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⑷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 _______________ ,微生物种类较多的 答案:(1)裸岩阶段T地衣阶段T苔藓阶段T草本植物阶段T灌木阶段T森林阶段 (2) 有机酸土壤 (3) 草本植物阶段 (4) 苔藓阶段苔藓阶段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1、学习目标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看”—知识经纬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导”—自主预习 1.生物的群落是一个系统群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外 界条件的剧烈改变,仍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有生物群落会被破坏和干扰,一个群落会 逐渐被所替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群落的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两种类型和演替。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后被彻底消灭了植被的地方发生 了演替。如、、或的生物群落的演替。 3.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裸岩地面上的演替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裸岩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灌木阶 段→ 阶段,从而使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进一步丰 富多样,会使群落系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上为初生阶段。 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来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一些生物种群被 了,又有一些种群占据原有种群的空间,使另一些生物种群了,经过一段 时间,最后使群落达到一个的阶段。例如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 次生演替。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其大致过程是:弃耕的农田→草木植物阶段→ 阶段→森林阶段。但在干旱荒漠地区,也可能演替为或阶 段,而不能最后演替为森林阶段。 5.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着重大的影响,常常会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和 ,破坏阻止或逆转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6.为了促进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好自然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 和、、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 国政府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提出了伟大生态工程, 保持好生态环境。 【自我校对】 1.动态另一个群落 2.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 川泥光裸岩地 3.地衣苔藓草本植物森林 4.消灭兴起

2020高考人教版生物复习练习题:第31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Word版含解析

[新题培优练] [基础达标] 1.(2019·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为解决某市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解析:选B。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中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 2.(2019·湖北沙市中学高三模拟)某区域中有a、b、c、d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若环境因子由A(以“K”表示)逐渐变为B(以“K”表示),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d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 B.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 C.a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 D.d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B环境 解析:选A。据图可知,随着环境因子由A逐渐变为B,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说明a种群比较适应A环境,而d种群比较适应B环境,但a 和d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消失。 3.(2020·高考预测)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平方米) 20 18 1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