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曲线 学习效应与竞争优势-成本优势篇(原创)

学习曲线 学习效应与竞争优势-成本优势篇(原创)

学习曲线 学习效应与竞争优势-成本优势篇(原创)
学习曲线 学习效应与竞争优势-成本优势篇(原创)

学习曲线学习效应与成本竞争优势

●通过学习曲线建立的成本优势是非常短暂、不牢靠、脆弱的优势。

●如果既没有市场通路,又没有生产环节的垄断优势,单纯凭借学习曲线建立成本优势

只能沦为为通路拥有者打工,被剥削、压榨的地位。

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又称熟练曲线,是一种动态的生产函数,其最早产生于飞机制造业。它表示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随着累积产量的增加,产品单位工时会逐渐下降,但当累积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后,产品的单位工时将趋于稳定。这种累积平均工时与累积产量之间的关系称为学习曲线。学习曲线的特点是在开始阶段下降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变得平坦。除了在飞机制造业外,在其它产业,如汽车、石油化工、半导体、合成橡胶、人造纤维织物等行业都发现了类似的学习现象。

学习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或一个组织重复地完成某一项产品生产(任务)时,完成单位产品所需的时间会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然后会趋于稳定。根据统计分析,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时间和累积产量的关系呈指数关系,如图1所示。此曲线包含两个阶段:一是学习阶段,该阶段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随产品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二是标准阶段,该阶段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基本稳定,学习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图1 学习曲线

由于学习曲线的存在,单位产品成本与累积产品数量之间也存在类似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学习曲线的成本效应

根据传统教科书的说法,由于学习效应的存在,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市场的领先进入者借此做到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建立市场进入壁垒,确立自己的

成本竞争优势。

实际上,通过学习曲线建立的成本优势是非常短暂、不牢靠、脆弱的优势。在技术条件、设备生产能力,原材料、劳动力的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学习曲线的成本降低能力是有限的。同一地区的生产者,其技术条件、设备生产能力、原材料、劳动力的价格水平是基本相近的,这也就决定了经过一段特定的时间后,他们通过学习曲线而获得的最低成本是相同的。即使最初市场领先进入者由于其现行优势而得以以较低的成本压制其他进入者,但其他进入者只要坚持一段特定的时间,便可以藉由学习曲线,将成本降至市场领先进入者的水平,从而将市场领先进入者的成本竞争策略逼入死胡同,瓦解市场领先进入者的成本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领先进入者有两种常用的做法。

方法一: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使学习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而在不同的装备技术水平上,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如图3所示。

图3 藉由技术进步使学习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获得成本优势

方法二:通过技术转移,将生产装备向欠发达国家输出,依靠这些国家的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和或靠近原材料供应的优势,使学习曲线向下方移动,取得针对本国竞争对手的成本竞争优势,如图4所示。

图4 藉由技术转移,使学习曲线向下方移动获得成本优势

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转移,使学习曲线向下方移动,是市场领先进入者创造竞争优势的

常用策略。但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技术转移,都需要以控制市场通路或对市场供应的垄断性地位来确保藉由学习曲线的移动所创造的生产环节的价值不肥水流入外人田。如果既没有市场通路,又没有生产环节的垄断优势,那么这样的企业只能沦为为通路拥有者打工,被剥削、压榨的地位。

从历史经验来看,欧美发达国家由于与其他国家存在技术上的代差,上述两种两种手段可以自由灵活地使用。在与自己同处一个层面的对手竞争的过程中,一方面以技术进步强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将自己过时的技术、设备向其他欠发达国家转移,从以往技术开发投资榨取最后的剩余价值。同时,利用这一类型的技术、设备输出,打击、阻碍后进国家的技术研发实力,以技术、设备的输出,达到控制这些国家的相关产业,使其永远沦为自己价值链上一个无足轻重的打工者,不能对自己的技术领先优势构成挑战。

为了榨取剩余利润和防止技术转移接受者的实力过于强大,而影响了自己对价值链的控制能力,发达国家的企业总是选择尽可能多的企业作为技术、设备的接受对象。一方面,通过技术、设备的输出,获得了价值链上的最大化的利润,还使技术转移接受国家的众多合作企业互相竞争、互相制衡,在方便其控制价值链,获取差额利润的同时,降低了潜在竞争对手的利润积累,间接阻碍其进行相关投资,动摇自己设计、搭建独立于体系之外的价值链的能力,这就是发达国家利用学习曲线获取超额利润的金字塔模式,如图5所示。

图5 技术领先者的金字塔模式

在出口导向的环境下,市场在外,市场的通路控制权不在我们的手中。价值链上的利润又被技术领先者以技术输出的形式拿走,在刻意设计的国际分工价值链上,众多的内耗式竞争中,我们得到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利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生产上亿条裤子,才能抵上一架飞机;上百美元的名牌旅游鞋,自身的利润只有区区几元人民币;产值在内,而利润在外的重要原因。

由于缺乏利润的累积,难以进行技术研发投资,进行产业升级,难以动摇现存对己不利的价值链竞争格局。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成本的升高,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技术与产业转就会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地,向人力资源成本低的国家转移。这就是我们国内众多生产、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从全球视野来看,在既有产业格局下,采用学习曲线建立成本优势的企业不仅难以完成

企业赖以持续发展的资本积累,反而还会面临技术、产业转移发生后,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通路拥有者、技术领先者重建价值链体系,将自身从其价值链体系中清理出局的高昂风险。这种事情,过去在东盟、拉美国家发生过,如果不做好技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准备,将来在我国也会同样出现。

因此,依靠学习曲线构建成本优势,只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与自身处于同一层次的竞争对手存在着有限的作用。长期来看,依靠学习曲线并不能为相关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依靠学习曲线建立的成本优势也是极其脆弱、难以持久的。

作者简介

殷民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

邮箱:yinmin@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9277211.html,

低成本战略相关案例

低成本竞争战略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是低成本优势。如果企业进行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累计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企业就具有了低成本优势。如果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对于竞争者而言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则其低成本优势就会持久。如果企业向买方提供可以接受的价格水平,以使其低成本优势不为售价低于竞争者而抵销,成本优势就会带来超额收益。 (一)沃尔玛、邯钢案例 一、沃尔玛案例 案例简介:1962年,山姆。沃尔顿开设了第一家沃尔玛(WAL—MART)商店。迄今沃尔玛商店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百货商店。按照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估算,1989年山姆。沃尔顿家族的财产已高达90亿美元。沃尔玛在世界零售业中排名第一。《商业周刊》2001年全球1000强排名,沃尔玛位居第6位。作为一家商业零售企业,能与微软、通用电器、辉瑞制药等巨型公司相匹敌,实在让人惊叹。 案例分析: 1.主角:沃尔玛 2.主角的目标:保持自己的商品售价低于其他商店,压低进货价格和 降低经营成本。 3.主角的决策:沃尔玛为达到既定目标,采取以下方法: (1)沃尔玛直接从厂家进货,想尽一切办法把价格压低到极限成交 (2)严明纪律,监督有力,禁止供应商送礼或请采购员吃饭,以

免采购员损公肥私 (3)公司在全美有16个配货中心,设在离沃尔玛商场距离不到一天路程的附近低点 (4)沃尔玛有最先进的配货和存货系统 (5)压缩广告费用 (6)沃尔玛重视对职工勤俭风气的培养,员工受到“爱公司,如爱家”的店训熏陶,没个人关心公司经营状况,勤俭节约, 杜绝浪费 4.案例类型:描述型案例 沃尔玛的战略标志是:天天低价,商品的选择范围宽广,较大比例的名牌商品,使顾客感到友善而温馨的商店环境,较低的营业成本,对新的地理含义上的市场进行训练有素的扩张,创新性的市场营销,以及优良的售后服务保证。在每一家沃尔玛商店的外面都用大字母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永远的低价,永远!”沃尔玛还向他的顾客灌输这样一种观念:“竞争者在当地做出任何广告,我们都将对之产生反应!”,从而它使其自身创立了低价的形象。沃尔玛的主要商品系列包括:家庭用品、电器用品、体育用品、用于草坪和花园的器具,健身与健美器材和设备、家庭时尚用品、油漆、涂料,床上用品和浴室用品,五金商品,家用修理设备、玩具和游戏软件,以及杂货类商品。 沃尔玛之所以能领先世界,创造行业标准,主要是其彻底实现

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 整理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考研指定参考书)考研复习读书笔记浓缩精华 版 1市场 ·经济学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建立模型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模型能对现实社会作简化的描述。 ·分析过程中,经济学家以最优化原理和均衡原理为指导。最优化原理指的是人们总是试图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东西;均衡原理是指价格会自行进行调整直到供需相等。 ·需求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购买的需求量;供给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供应的供给量。均衡价格是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研究均衡价格和数量在基础条件变化时如何变化的理论称为比较静态学。 ·如果没有方法可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而又不致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差一些,那么,这种经济状况就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可用于评估配置资源的各种方法。 2预算约束 ·预算集是由消费者按既定价格和收入能负担得起的所有商品束组成的。象征性的假设只有两种商品,但这个假设比它看起来更具有概括性。 ·预算线可记为p1x1+p2x2=m。它的斜率是-p1/p2,纵截距是 m/p2,横截距是m/p1 ·增加收入使预算线向外移动。提高商品1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陡峭,提高商品2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平坦。 ·税收、补贴和配给通过改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而改变了预算线的斜率和位置。 3偏好

·经济学家假设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可能性进行排序,消费者对消费束排序的方式显示了消费者偏好。 ·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描绘各种不同的偏好。 ·良性性状偏好是单调的(越多越好)和凸的(平均消费束比端点消费束更受偏好) ·边际替代率(MRS)衡量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解释为消费者为获得更多商品1而愿意放弃的商品2的数量。 4效用 ·效用函数仅仅是一种表示或概括偏好排列次序的方法。效用水平的数值并没有实质性的含义。 ·因此,对于一个既定的效用函数来说,它的任何一种单调变换所表示的都是相同的偏好。 ·由公式MRS=Δx2/Δx1=-MU1/MU2,可以根据效用函数计算出边际替代率(MRS)。 5选择 ·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消费者预算集中处在最高无差异曲线上的消费束。 ·最优消费束的特征一般由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边际替代率)与预算线的斜率相等表示。 ·如果观察到若干消费选择,就可能估计出产生那种选择行为的效用函数。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选择,以及估计新的经济政策对消费者的效用。 ·如果每个人在两种商品上面临相同的价格,那么,他们就具有相同的边际替代率,并因此愿意以相同的方式来交换这两种商品。 6需求 ·消费者对于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取决于所有商品的价格和收入。·正常商品是那种在收入增加时需求随着增加的商品。低档商品是那种在收入增加时需求反而减少的商品。 ·普通商品是那种在其价格上升时需求降低的商品。吉芬商品是那种在

中国企业的低成本战略

摘要:中国企业成长经历的三次战略转型转型思维是很重要的战略性思维,全面而准确的去理解中国企业20年的发展背景是我们在理解企业战略时更重要的问题,而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对于企业成长性的问题才会有一个更加准确的看法。 我们把中国企业发展问题的转型总结为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型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发展,给了中国大多数企业第一次创业的**和机会,这也形成了很多企业的战略取向,这里面最着名的是联想的贸-工-科的发展战略。 在那种短缺经济时代,没有什么比做贸易赚钱更有说服力的事情了,比如说彩电,在那个时代和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1978到1995年这段时间,中国基本上是这种短缺经济时代,彩电是要凭票买的,企业之间比拼的是企业的性质和生产的能力。在中国彩电业的竞争格局中,在这种转型中最大的成功者是长虹公司,这个以国家性质为主的企业,1973年起就开始研制黑白电视机,1979年从日本松下引进全国第一条彩电生产线,1982年其年产能就已经达到了10万台。1985年又从松下引进了全中国最后一条生产线,1986年生产能力增至32万台,1992年增至100万台,1996年继续增加到660万台,1998年生产出930万台,总量位居全球第四。 这种生产能力和国字招牌的优势在中国这次大转型中显示了极其强大的竞争力。相反,那些以民字为主的公司和刚从国字转型的公司则没有这么大的竞争实力。在这次大的转型发展中,以2001年中国正式的加入WTO为准,前后5年,中国基本商品已经陷入了严重的过剩时代,这个特点就导致了中国企业的第二次转型。 二是中国市场的贸-工-科向国际板转型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对中国企业的一些所谓的成功经验,现在看来还不是盖棺定论的时候。由于中国市场巨大的包容性使得中国企业赚钱的门槛变得非常低,这就使我们在很多关键性的管理和技术问题上没有一种相对的远见。 一般人容易将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当作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起点,其实,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2001年可以算作这一过程的转折点。大量外资进入,迅速使我国许多产业被国外跨国公司垄断。在通信业有着名的七国八制;在电脑行业有IBM、惠普、苹果等;在彩电业有松下、日立、索尼、飞利浦等。 1992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策略,大幅度降低关税,同时取消部分进口许可证,使外资对中国经济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国内企业面临的压力达到顶点。风起云涌的合资,使一大批国内品牌从此消亡。而进入1995年,半壁江山已被国外品牌占领。电脑行业前10名只有联想一个纯正的国产品牌,饮料界只剩下健力宝,彩电业也只有长虹。这个残酷的事实决定了1995年以前中国企业的竞争目标---决战跨国公司。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市场争夺战中,国内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了低成本竞争战略。这是后发国家的企业必然采取的一种竞争战略。 按照美国学者迈克-波特的竞争理论,企业战略只有两种: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现在诸多企业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的有效性。作为后发国家的企业,中国企业是很难采取差异化战略。因为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差异化主要是产品的差异化,而产品的差异化又主要是技术的差异化。但是,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总要受到买方经营成本的制约,所以,技术的演进总是表现出递进的特征。也就是说,一个新技术的被广泛引用,必须与原有技术能够实现平稳的过渡。电脑业的术语兼容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当然,企业也可以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但是,这却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一方面,中国科技力量集中的军队和科研院所,由于体制转换的障碍,始终无法突破性地完成国家主导向企业主导的科研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采取专利付费和仿制的技术追赶战术,也越来越容易受到竞争对手的法律诉讼。由于这两方面原因,中国真正走上差异化战略道路的企业凤毛麟角,深圳华为可以算作一个特例,但即便如华为这样的企业,面对思科这样的国际对手,还根本谈不上差异化竞争。所以,低成本战略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是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向其它形式转型

低成本案例

低成本竞争战略的两个案例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是低成本优势。如果企业进行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累计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企业就具有了低成本优势。如果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对于竞争者而言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则其低成本优势就会持久。如果企业向买方提供可以接受的价格水平,以使其低成本优势不为售价低于竞争者而抵销,成本优势就会带来超额收益。 低成本竞争的战略价值取决于其持久性。低成本优势只有在企业维持它时才能产生高于平均水平的效益。如果不能持久的改善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那么企业只能保持成本等价或成本近似,企业要获得低成本优势就必须找到低成本优势的持久来源。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源于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行为,成本行为取决于影响成本的一些结构性因素,包括企业的规模经济、学习能力、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联系、相互关系、整合、时机选择、自主政策、地理位置、机构因素等。这些结构性因素结合起来决定一种既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因此,保持对成本起主要作用的基本因素的长期优势,就可能实现低成本竞争的战略优势。 沃尔玛案例 1962年,山姆-沃尔顿开设了第一家沃尔玛(W AL—MART)商店。迄今沃尔玛商店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百货商店。按照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估算,1989年山姆-沃尔顿家族的财产已高达90亿美元。沃尔玛在世界零售业中排名第一。《商业周刊》2001年全球1000强排名,沃尔玛位居第6位。作为一家商业零售企业,能与微软、通用电器、辉瑞制药等巨型公司相匹敌,实在让人惊叹。 沃尔玛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商品物美价廉,对顾客的服务优质上乘。 沃尔玛始终保持自己的商品售价比其他商店便宜,是在压低进货价格和降低经营成本方面下功夫的结果。沃尔玛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想尽一切办法把价格压低到极限成交。公司纪律严明,监督有力,禁止供应商送礼或请采购员吃饭,以免采购员损公肥私。沃尔玛也把货物的运费和保管费用降到最低。公司在全美有16个配货中心,都设在离沃尔玛商场距离不到一天路程的附近地点。商品购进后直接送到配货中心,再从配货中心由公司专有的集装箱车队运往各地的沃尔玛商场。公司建有最先进的配货和存货系统,公司总部的高性能电脑系统16个配货中心和1000多家商场的POS终端机相联网,每家商场通过收款机激光扫描售出货物的条形码,将有关信息记载到计算机网络当中。当某一货品库存减少到最低限时,计算机就会向总部发出购进信号,要求总部安排进货。总部寻找到货源,便派离商场最近的配货中心负责运输路线和时间,一切安排有序,有条不紊。商场发出订货信号后36小时内,所需货品就会及时出现在货架上。就是这种高效的商品进、销、存管理,使公司迅速掌握商品进销存情况和市场需求趋势,做到既不积压存货,销售又不断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了资金成本和仓储成本。 压缩广告费用是沃尔玛保持低成本竞争战略的另一种策略。沃尔玛公司每年只在媒体上做几次广告,大大低于一般的百货公司每年的50—100次的水平。沃尔玛认为,价廉物美的商品就是最好的广告,我们不希望顾客买1美元的东西,就得承担20—30美分的宣传、广告费用,那样对顾客极不公平,顾客也不会对华而不实的商品感兴趣。 沃尔玛也重视对职工勤俭风气的培养。沃尔玛说:“你关心你的同事,他们就会关心你。”员工从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受到“爱公司,如爱家”的店训熏陶。从经理到雇员,都要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勤俭节约,杜绝浪费,从细微处做起。这使沃尔玛的商品损耗率只有1%,而全美零售业平均损耗率为2%,从而使沃

论低成本战略

论低成本战略 一、低成本战略定义: 低成本战略也称为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是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企业要获得成本优势,价值链上的累积成本(既各种价值活动的成本之和)。 二、战略成本的动因 战略成本动因是从深层次影响企业成本:由企业战略决策决定的因素。在战略成本管理方式下,成本动因的分析超出了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范围(企业内部、责任中心)和少量因素(产量、物耗),而代之以更宽广的、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成本动因。战略成本管理所注重的无形的成本动因,恰恰是传统成本管理所忽视的。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管理成本,其对成本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且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因此更应引起企业的注意。 (一)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与企业基础经济结构有关的成本驱动因素,其形成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一旦确定就很难变动,因此对企业成本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主要包括企业规模、范围、经验、技术和地理位置等。 (二)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执行性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是在企业按照所选择的战略定位和经济结构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成功地控制成本应考虑的因素。通常包括员工的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联系和自主政策等。 新兴市场的低成本战略:战略权变理论认为战略因具有适应性及环境差异性,应该更注重战略结构性能(其中更应该注重战略而并非结构本身)。在新兴市场应实行以环境为基础的变动成本战略。新兴市场的环境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速率的经济发展、市场管理制度可能尚未完全过渡到自由市场经济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企业需考虑市场中全行业的目标客户及整个市场的需求(既考虑潜在消费需求),制定相对于竞争者更有效的成本结构,侧重效率。注重生产、经销过程和销售渠道、资源的额外收益,以及成本控制上的收益,并考虑低成本战

沉没成本效应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 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 → =,则A BA C →→ ?的最小值为( ) A .1 4- B .12- C .34- D .1-

什么是竞争优势

什么是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一种特质。竞争力大或强的才有优势,那么这种优势就是独特的,否则它就不可能有更大或更强的竞争力。一般地说,只要竞争者在某些方面具有某种特质,它就具有某种竞争优势。因此,也可以说,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而竞争优势只是某些方面的独特表现。之所以称之为独特或特质就是不同于别的竞争者的东西,如企业的创新能力比别的强,那么它的新产品开发就快就准;又如某企业的品牌有独特的魅力,能更多地吸引顾客,那么它就更容易开拓市场或扩大销售等等。所以,竞争优势是某种不同于别的竞争对手的独特品质,这种品质难以观察和测量,但在竞争中是能够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的,也可以说会脱颖而出。竞争优势是在竞争中培育出来,也是在日常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不过需要用心和智慧,而不是随意或自然就可拥有的,简单地说就是修炼的结果。 竞争优势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它可以使组织在市场中得到的好处超过它的竞争对手。 竞争优势的保持是指组织保持凭借其独特的竞争力,通过模仿或取代竞争对手获得经济价值的能力。 根据Porter的竞争优势模型(Competitive Advantage),竞争性战略采取进攻性或防守型行动,为企业谋求在行业内的防御地位,从而成功应对各种竞争力量,并为企业赢得超额投资回报(Return on Investment)。根据Michael Porter,这种行业水准之上的绩效表现就是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基础。 竞争优势基本战略类型 1、成本领先战略(Cost Leadership) 2、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 3、通过扩大或收缩这两项战略,则形成第三个竞争优势战略 - 聚焦集中战略(Focus)

从低成本优势到低成本竞争力.kdh

108 21世纪商业评论2009年3月号 Emerging Multinationals in Emerging Markets 《新兴市场中的新兴跨国组织》Jitendra Singh,Ravi Ramamurti 邢吉天,拉玛穆提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剑桥大学出版社,2009年 印度企业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向世界展示出的低成本能力甚至让身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企业也瞠目结舌。那么,这些印度企业究竟是如何炼就这种诞生于新兴市场的低成本竞争力的呢? 文/丁家乐 20 美元的S p i c e“人民手机”,20美元的S a k s h a t 笔记本电脑,2000美元的塔塔N a n o 汽车,2000年后,印度企业向世界展示出的低成本制造能力甚至让身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企业也 瞠目结舌。除此之外,像Infosys、维布络(Wipro)这样的IT 软件开发企业,Tracmail、OfficeTiger 这样的业务流程外包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国际市场中显示出其强大的高质低价的竞争能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印度企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超越和它一样拥有巨大而需求旺盛的国内市场、大量廉价劳动力而且起步更早的中国企业,以及其他新兴市场中成长起来的跨国企业,展示出令人惊叹的低成本竞争力呢? 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即将于4月份出版的新书《新兴市场中的新兴跨国组织》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邢吉天(Jitendra Singh)、美国东北大学管理学教授拉玛穆提(Ravi Ramamurti)等研究者选取了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八个最具代表性的新兴市场,来考察各自的跨国组织的成长过程。这些新兴市场中的跨国公司大都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经历过本国政府实行的贸易保护或进口替代政策。而后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又遭遇到一系列诸如技术、 人才、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的挑战,但其中却不乏优秀者能够在逆境中将自身所在国所具有的某种普遍优势,转化为企业自身所独有的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塔塔、Infosys、Wipro 都属于这一行列。 但即使是在相同的经济政策、市场环境和劳动力因素的影响下,邢吉天认为,以塔塔、马辛德拉为代表的印度制造企业和以Infosys、Wipro 为代表的 从低成本优势 到 低成本竞争力

对成本沉没效应的一些思考

对成本沉没效应的一些思考 摘要成本沉没效应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非理性行为,本文概述了成本沉没效应的定义及相关理论,并且对成本沉没效应在一些应用问题进行了解释与阐述,揭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决策误区,为理性决策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成本沉默效应;应用问题;理性决策 人生而有“趋利避害”之心,穿梭于纷繁世事中,我们总是期望决策时能少一些失误,多一些英明。然而,人毕竟是“有限理性”的动物,面对各种选择,容易顾此失彼,甚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沉没成本在经济学上指已经支付了并无法收回的成本,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但是在人们的实际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 1沉没成本效应概述 沉没成本效应的原始定义为:如果人们已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过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这一定义强调的是金钱及物质成本对后续决策行为的影响。此后又有很多研究者对沉没成本效应进行了各种解释,Brockner认为由于人们存在自我申辩的倾向,不愿承认自己以往的决策失误,因而总是希望与先前的选择保持一致;另外一种解释是,由于过去产生了损失,人们会产生尽快弥补损失的强烈动机,这种动机会导致风险寻求;Arkes和Blumer 对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为:先前投入的时间、金钱或其他资源会影响个体其后的决策,提出了时间性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同时他们认为个人在做决策时之所以考虑沉没成本,是由于个人通常不愿意去接受先前投入的资金被浪费掉的事实。当投资人发生了帐面损失,如果不继续对这项不成功投资投入资金的话,就等于接受该损失已经发生。因此沉没成本效应反映出的是一种避免浪费的愿望。尽管这些解释背后由不同的动机和心理过程所驱使,却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顾及过去的成本和收益。进一步讲,这些解释认为决策者会追究成本投入的有害性并

低成本战略

低成本战略 一、概念 低成本战略,又称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在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时,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内把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使成本或费用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从而赢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或更高的利润,成为行业中的成本领先者的一种竞争战略。 低成本战略的理论基石是规模效益(即单位产品成本随生产规模增大而下降)和经验效益(单位产品成本随累积产量增加而下降)。实施低成本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在满足顾客认为至关重要的产品特征和服务的前提下,实现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可持续性成本优势。“可持续成本领先”是指企业通过低成本的地位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类型 (1)简化产品型低成本战略:指使产品简单化,即将产品或服务中添加的花样全部取消; (2)改进设计型低成本战略:通过对产品的外观、部件等进行改进,减少工序、原料等,降低成本; (3)材料节约型低成本战略:通过减少原材料使用量,最直接的从源头降低成本; (4)人工费用降低型低成本战略:控制研究与开发、产品服务、人员推销、广告促销等方面的低支出; (5)生产创新及自动化型低成本战略: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降低制造成本。 三、实施条件 1.外部条件: (1)现有竞争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2)企业所处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标准化或者同质化的; (3)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途径很少; (4)多数顾客使用产品的方式相同; (5)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很低; (6)消费者具有较大的降价谈判能力。 2.内部条件: (1)持续的资本投资和获得资本的途径; (2)生产加工工艺技能; (3)认真的劳动监督; (4)设计容易制造的产品; (5)低成本的分销系统。 四、优势与风险 (一)优势 1.企业处于低成本地位上,可以抵挡住现有竞争对手的对抗。即在竞争对手在竞争中不能获得利润、只能保本的情况下,企业仍能获利;(竞争对手) 2.面对强有力的购买商要求降低产品价格的压力,处于低成本地位的企业在进行交易时握有更大的主动权,可以抵御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商) 3.当强有力的供应商抬高企业所需资源的价格时,处于低成本地位的企业可以有更多的灵活性来解决困难,可以提高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

成本沉没效应

浅谈成本沉没效应 摘要文章从三个点说明了成本沉没效应在生活中的体现,分别是成本沉 效应与后悔心理,成本沉没效应与避免浪费心理,成本沉没效应与认知协调。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合适的事例,告诉人们应该合理的对“成本沉没”,避免“成本沉没”效应。 关键词成本沉没效应;后悔心理;认知协调;合理对待 1引言 在谈到成本沉没效应之前,不可避免的要谈谈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这个概念最初来自经济学,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却是无处不在的。简单的说,沉没成本就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以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努力等称为沉没成本。当面对沉没成本时,有些人能够理智的看待,有些人则不那么理智,不理智的行为往往就导致了成本沉没效应的产生。所谓成本沉没效应是指“一种适应不良的经济行为,具体表现为在某一方面一旦投入了金钱、努力或时间之后,就表现出继续投入的巨大倾向”。成本沉没效应的产生与我们个人的决策息息相关,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我们的决策,从而导致了成本沉没效应的产生? 2影响因素 2.1成本沉没效应与后悔心理 后悔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当中,我们多多少少都有过后悔情绪的产生。而后悔是指:做错了一件事,事后感到懊悔。对于后悔, Kahneman 和Miller提出了关于它的标准理论。标准理论根据有无行为发生把后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已经采取行为产生某种消极结果的后悔,也就是对已发生的行为的后悔;第二类是对没有采取某一行为产生消极后果的后悔。而有研究表明,第二类所产生的后悔情绪常常会比第一类更重。这里就第二类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准备英语考试的时候,面对作文的准备,有的人选择了背模板,然后考试时按照格式套写句子;有的人选择背预测作文,存在着侥幸心理,想着没准就考到这上面的作文。往往要背下30篇左右的预测作文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背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就想要放弃,觉得太多了,全背下来好难。但放弃的时候就会想到这样的一种可能性:放弃吧,万一就考到了放弃的部分,那岂不是要后悔死。因为已经付出了一些,但没起到作用,而放弃了的就考到了,对比之下就更后悔了。基于这样的思想,想到可能出现的情况,既然已经投入了,那就继续吧。殊不知,这样的投入只是让自己成为背作文的机器,只想着碰运气,也许就刚好考到了,在这样的心理下,写作文的能力又如何提高?而我们记忆了之后,会遗忘,

低成本竞争策略

低成本竞争策略:比亚迪、新大洋集团 一、比亚迪 从整体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相一致,纯电动汽车也因此受到新能能源汽车车企青睐,大多企业试图以低成本、低价格为竞争力争取国内外市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车企以比亚迪与北汽新能源所占市场份额最大,以比亚迪为代表,是少数可以自给较完整产业链价值的汽车企业,比如自产自给电池、电机,自主开发电控技术,研发投入较大。比亚迪、北汽新能源企业组织结构类似,以比亚迪为例,在股权结构上,比亚迪最大股东即董事长,占总股份的18.79%,大股东相对固定,彼此之间关联不多,在组织结构上,比亚迪组织架构呈垂直分布,董事长与总经理为同一人,采取事业部制(负责汽车生产的部门为十一至十七事业部),部门设置经理,汽车产品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均有各事业部及其所属工厂单独核算、独立经营负责,职权较集中,部门之间信息透明度较低,因此曾在2010 年出现产能盲目扩大、销售利润下滑、经销商退网的经营问题。 比亚迪在自身综合能力领先的基础上制定了“7+4”战略,即私家车(比亚迪秦、唐、宋、元等新能源汽车产品),城市公交车(比亚迪K6、K7、K8、K9、K10 等全系纯电动公交大巴、铰链式大巴及双层大巴)、出租车(比亚迪e6、

e5 两款纯电动出租车)、道路客运(比亚迪C6、C8、C9 等纯电动客车)、城市商品物流(比亚迪T3、T5、T7 等纯电动物流车)、环卫(纯电动洗扫车、洒水车、压缩车)、城市建筑物流(纯电动搅拌车、渣土车)七大常规领域+仓储、矿山、机场、港口四个特殊应用,并以“城市公交电动化”为口号,根据积极配合中国“十城千辆”推广项目时积累的经验,已实现多类型新能源汽车产品如纯电动出租车出口至哥伦比亚,电动公交车出口至美国、日本,均揭示着其在一定意义上的成功,比亚迪企业战略的主要特点是乘用车低成本、高性价比,商用车高安全性、主打质量与服务,乘商并举积极布局国内外公共交通领域,乘用车市逐渐向三、四线城延伸。 二、新大洋集团 以众泰、江铃、知豆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主要生产新能源微型车(众泰:芝麻E30,云100,E200;江铃:E100,E200,E160;知豆:D1,D2,D3 均为占其大部分产销比重的微型车)目标市场在三、四线城市,以低价格、节能性为主要竞争力,开发有日常生活用车需求的消费者,并逐渐增加对中高端汽车的研发实现向一、二线市场的渗透。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仍以生产营销乘用车为主,主要以低成本或性价比为竞争优势,但以低成本不易培养国际竞争力,且优势易被竞争对手取代。 知豆汽车所属的公司为成立于2011 年的新大洋集团,该集团设立5 个子公司与四大中心,在全国设置20 个办

大型跨国公司低成本竞争战略及本土化应用研究

大型跨国公司低成本竞争战略及本土化应用研 究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大型跨国公司低成本竞争战略及本土化应用研究摘要:低成本竞争战略目前已经成为大型跨国公司的主要竞争战略,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的逐步开放,本土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面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并掌握低成本竞争战略,已成为在与跨国公司白热化的对决中胜出的重要法宝。本文着重阐述了低成本竞争战略的定义、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战略意义、大型跨国公司低成本竞争战略成功实例及本土企业低成本战略的成功应用经验,对本土企业消化吸收、总结应用大型跨国公司低成本竞争战略具有较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世界跨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全球工业技术水平有了飞速的进展,但同时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企业赢利空间逐渐变小。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低成本战略,成为近年大型跨国公司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的主要方法。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许多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多项调查表明,占领中国的市场份额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主要动机。一项实证研究将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子公司分为四种类型,包括生产基地型(在中国当地组织生产,但产品不在中国市场销售)、资源获取型(不在中国当地组织生产,也不在中国市场销售)、销售利润型(不在中国当地组织生产,但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市场开拓型(不仅在中国组织生产,而且在中国市场销售)。通过对包括新浪、宝洁、诺基亚、施乐等不同行业的大型跨国公司在内的128家企业调查表明,其中有市场开拓型子公司97家,生产基地型子公司25家,销售利润型子公司6家,无资源获取型子公司,以上3种类型在华子公司所占比例分别为75.8%、19.5%和4.7%,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6家生产基地型公司和2家销售利润型公司逐渐向市场开拓型公司转变。我国对WTO规则全面接受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成本和障碍会更低,对中国市场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我国国内企业要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威胁,研究并掌握低成本竞争战略,已经成为本土企业舆待解决的问题。

6 资本预算原理

6 资本预算原理

6 资本预算原理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增量现金流量?附加效应、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对投资项目现金流量有何影响? 2.在资本预算中,对筹资的利息费用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3.投资项目的折现评价标准包括哪些?试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4.在什么情况下净现值与内部收益率评价标准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 为什么? 5.互斥项目投资决策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二、单项选择题 1.某公司拟建一条新的生产线,以生产一种新型的网球拍,据预测投产后每年可创造160万元的收入。同时新网球拍的上市会增加该公司网球的销量,使得每年网球的销售收入由原来的60万元上升到80万元,则与新建生产线相关的现金流量为()。 A.20万元 B.140万元 C.160万元 D.180万元 2.甲公司2年前以800万元购入一块土地,当前市价为920万元,如果公司计划在这块土地上兴建厂房,投资分析时应()。

A.以120万元作为投资的机会成本 B.以800万元作为投资的机会成本 C.以920万元作为投资的机会成本 D.以920万元作为投资的沉没成本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投资项目现金流出量的是( )。 A.经营付现成本 B.固定资产折旧费用 C.固定资产投资支出 D.垫支的营运资本 4.某投资项目的年营业收入为600 000元,年经营付现成本为400 000元,年折旧额100 000元,所得税税率为25%,该项目的每年经营现金净流量为 ( )。 A.75 000元 B.100 000元 C.175 000元 D.250 000元 5.在计算项目的现金流量时,若某年取得的净残值收入为20 000元,按税法规定预计的净残值为15 000元,所得税税率为25%,则下列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按企业取得的实际净残值收入20 000元作为现金流量

第5章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

第5章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 一、本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成本包括( )。 A.筹资费用和使用费用 B.筹资费用和利息费用 C.借款利息、债券利息和手续费用 D.利息费用和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2.企业在使用资本过程中向股东支付的股利或者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属于( )。 A.固定费用 B.不变费用 C.筹资费用 D.用资费用 3.在计算个别资本成本时,不必考虑筹资费用的是()。 A.普通股成本 B.债券成本 C.长期借款成本 D.留存收益成本4.某企业向银行取得借款500万元,年利率7%,期限3年。每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所得税税率25%,手续费忽略不计,则该项借款的资本成本为()。 A.3.5% B.5.25% C.4.5% D.3% 5.某企业按面值发行100万元的优先股,筹资费率为2%,年股息率为9%,若该企业适用的的所得税率为25%,则该优先股的资本成本为()。 A.9% B.2% C.9.18% D.6.89% 6.某企业以赊销方式销售甲产品,为了吸引客户尽快付款,企业给出的信用条件是(2/10,n/30),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10天之内付款,可享受0.2%的折扣 B.折扣率是2%,折扣期是30天 C.10天之后30天之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 D.10天之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7.某企业发行5年期债券,债券面值为1000元,票面利率8%,每年付息一次,发行价为1100元,筹资费率2%,所得税税率为25%,则该债券的资本成本是()。 A.7.13% B.5.57% C.5.82% D.6.15% 8.某公司拟增发新的普通股票,发行价为15元/股,筹资费率为3%,该公司本年支付股利为1.2元,预计股利每年增长5%,所得税率为25%,则该普通股资本成本为( )。 A.12.37% B.10.83% C.12.99% D.13.66% 9.运用每股利润无差别点,当预计EBIT( )无差异点EBIT时,运用负债筹资较有利。 A.小于 B.小于或等于 C.大于 D.无法确定 10.公司增发的普通股的市价为12元/股,筹资费率为市价的6%,本年发放股利每股0.6元,已知同类股票的预计收益率为11%,则维持此股价需要的股利增长率为( )。 A.5% B.5.39% C.5.68% D.10.34% 11.某公司股票筹资费率为3%,预计第一年股利为每股1.3元,股利年增长率为4%,据目前的市价计算出的股票资本成本为12%,则该股票目前的市价为()元。 A.20.12 B.19.33 C.16.75 D.18.21 12.认为负债越多则企业价值越大的是()。【超纲】 A.净收益理论 B.MM理论 C.净营业收益理论 D.代理理论 13.某企业以“2/10,N/40”条件购进原料一批,则企业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是()。 A.20%B.24.49% C.18% D.36.73% 14.某公司计划使用留存收益500万元扩大甲产品的生产规模,目前该公司普通股市价为35元,股利年递增率为6%,本年发放股利2元,则该计算留存收益资本成本是()。

公司理财第六章笔记整理

第六章投资决策 6.1、本章要点 公司在生产经营中经常面临资本预算决策,上一章介绍了资本预算的几种方法,本章将进一步探讨此类决策。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由于对现金流的估计值是净现值分析中很重要的一环,因此本章要探讨现金流来源于何处以及如何计算现金流等问题。其次,需要理解在不同的情形中,如何对资本预算得到的净现值进行评估,比如项目周期不同时,就不能直接比较两种项目的净现值。 本章各部分要点如下: 1.增量现金流量 净现值是现金流量而不是利润的折现。当考虑一个项目时,对项目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当从整体评价一家公司时,对股利而不是利润进行折现,因为股利是投资者收到的现金流量。在计算项目的净现值时,所运用的现金流量应该是因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量”。从增量现金流的角度出发,必须注意沉没成本、机会成本、副效应、成本分摊等问题。 2.鲍尔温公司案例 为了清楚地说明计算现金流量的方法,本章引入了一个综合案例——鲍尔温公司案例,帮助同学们了解现金流计算的基本方法和其中的重点。在案例中,需要关注项目现金流的构成,以及各自的计算方法。 3.通货膨胀与资本预算 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不同,名义现金流也需要调整通货膨胀后才能得到实际现金流。计算项目价值时,应该在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之间保持一致性:名义现金流量应以名义利率折现;实际现金流量应以实际利率折现。在实际运算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计算。 4.经营性现金流量的不同算法 本部分介绍了三种计算经营现金流的方法: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税盾法。每一种方法得到的现金流都是一致的,在实际操作中,哪种方法最容易使用,就可以采用哪种方法。 5.不同生命周期的投资 假设公司必须在两种不同生命周期的项目中做出选择,此时简单地运用NPV法则会造成错误的结果。如果项目的收入完全相同,此时可以采用约当年均成本法。 6.2 重难点导学 一、增量现金流量:资本预算的关键 1.现金流量而非“会计利润” 公司理财课程和财务会计课程有很大的区别。公司理财通常运用现金流量,而财务会计则强调收入和利润。 净现值是现金流量而不是利润的折现。当考虑一个项目时,对项目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当从整体评价一家公司时,对股利而不是利润进行折现,因为股利是投资者收到的现金流量。 【例6-1】相关现金流 Weber-Decker公司刚刚用1 000 000美元现金投资于一栋大楼,这栋大楼是一个新的投资项目的一部分。1 000 000美元就是目前这个时间点上的全部的现金流出,但是,如果用20年计提直线折旧,则目前这个时间点上的会计成本仅仅是50 000美元(=1 000 000

微观经济学重点整理(附图)1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导言 1、稀缺性:经济资源以及用经济资源生产的物品总是不能满足人类无穷无尽欲望的事实 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经济体制问题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①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 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②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③需求的变化: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对商品需求 数量的变化 ④需求量的变化: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所 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2、供求规律: ①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 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 ②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均 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 ③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确定 ④当供需反方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确定 3、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或敏感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 =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Ed = (△Q/Q)/(△P/P)= (△Q/△P)·(P/Q) 4、点弹性的几何意义: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点弹性系数的值,等于这一点沿着需求曲线 到横轴的距离比上其沿着需求曲线到纵轴的距离 点弹性的类型: 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位于上半段的点,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 位于下半段上的点,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 五种类型:①AC段,Ed>1,富有弹性 ②CB段,Ed<1,缺乏弹性 ③C点Ed=1,单位弹性 ④A点Ed→∞,完全有弹性 ⑤B点Ed=0,完全无弹性 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①概念: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敏感程度。 ②其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引起这种变化的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率的比值, 表示为:EXY=(△QX/QX)/(△PY/PY)=(△QX/△PY)·(PY/QX) ③如果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之间呈同方向运动, 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正值;如果两种商品是互补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摘要: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我们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本文认为,这种优势只是比较优势,并不必然转化成竞争优势,而且这一优势随着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已逐渐销蚀。中国企业要赢得竞争优势,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价值,培养自己在研发与创新、营销、品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化能力。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可能向所有存在禀赋资源比较优势的市场或产业领域渗透。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因为中国制造业是最能利用和体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的产业,也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已向纵深发展。当大量的拥有研发、营销技术和品牌优势的着名跨国公司将制造业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以利用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要素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制造业如何守住最后一块拥有比较优势的阵地,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更重要的在于能否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因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 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中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低成本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又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低成本。 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公布的 2001—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

力综合排名,中国综合竞争力排名第31位。从评价的八大要素指标中的“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这二项具体指标来看,我国劳动力成本从2000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10位,比其它指标高出20多位,凸显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东南亚国家。 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的工资报酬做的测算结果同样证明以上结论。如下表。 中国2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成本并没有相应的大幅度上升。其主要原因是中国长期保持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能力,从而使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即使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大幅度上升,但中西部地区大量剩余的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从而使东部地区制造业仍然能得到廉价的劳动力。 二、比较优势能否转化为竞争优势 依赖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战略仍然是一种比较优势战略,既然是比较优势,那么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信息化,技术快速变革,劳动力趋向知识化),这种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就会很快,产业和技术结构的升级也会很快,这种升级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是对先进的产业和技术的模仿。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尤其在那些新兴的、前沿性的产业和技术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互补性越来越强,他们的知识技能不断增加,其人力资本的价值也在不断地升值。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然意味着劳动者价值的提高,所以低劳动力成本的政策不会吸引优秀人才,或者说优秀的企业想通过低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