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创新教育改革中,要求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一:对“教师即研究者”理念的理解

(一)“教师即研究者”的内涵

史密斯(Cochran Smith)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教师所做的研究直接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是为了实践、通过实践和在实践中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与学校和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人、事、物和观念等,研究结果能解决教师所面对的一些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师做研究表现为教师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探讨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的教育经验等。教育研究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的活动。其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并解决教育情境中的问题,改进教育实践。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

教师进行研究有很多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有:第一,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从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得到第一手材料,总结出自己的理论经验,再应用于实践,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沉重的文件(如考卷、作业、作文、周记)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三,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据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这些优势是专家学者所不具备的,教师应当增强信念,

很好地发挥优势。

(三)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素养

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应具备以下素养:第一,有对于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教育研究的意识。这种意识是发自内心的对教育教学改进的一种需要的心向,是潜在的捕捉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第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第三,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不断突破定型思维方式,使熟悉的变得际、陌生,使习惯的变得新奇,使原来被忽略的变得清晰,一切习以为常的事被重新审视。第四,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五,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教育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靠外力推动还不够,还要有执著、求真、创新的精神。

(四)“教师即研究者”理念产生的必然性

1.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因来看,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原来的某些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因此,“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权力将有部分下放给教师,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使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

2.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过去的经验和理论很难解释我们目前教育领域中发生的一切,指导我们的教育活动。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如果教师不把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会失去思想和发展的活力。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

有创见。教师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育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呼唤传统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必须尽快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学习知识的促进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感的建构者,心灵的塑造者,健康向上的激励者。作为当代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必须以丰富的创造性和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为培养新型的合格的人才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

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是培养人的工作,其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师必须基于他对教学实践的判断和深思做出决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慎的、理智的安排。通过研究不仅能增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扩展教师对新思想新方法的运用,引发他们对教育教学信念的追求,而且更能增进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和了解,更有效地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的融为一体

现代课程与教学观认为,课程不是一项事先规范教师执行的规定或计划,也不是一套教材或教材包含的纲要和内容,而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教学实际说明;教学也不是转化课程内容以达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课程中的教育观念只有通过教师的注释才能转化为实际,教师只有通过基于研究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课程。从我国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教师必须将新课程所蕴涵的教育理念与知识本质付诸实际行动,才能使课程变为实际。

3.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

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教育实践的主体,也应当是教育研究的主体。同时,教师的教育研究必然要求教师关注新动向,了解新趋势,掌握新思想,探索新的方法,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内化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又通过教师的实践探索,落实到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裨益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教育科学的发展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在这样的“假定”中展开的,即教师的教育一劳永逸,学生永远需要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发展性也就被限定在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上,而忽视了教师的发展。实际上,在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教师真正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才能不断找到专业发展的新的基石。教师发展有两种形式,即“拉磨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劳动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5.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实践知识,直接影响到对教育教学、师生关系、课程实施的理解,影响到对教育教学活动意义与方式的重新建构。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以及专业化程度,要凭借教师的实践知识加以保障。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关于课堂情况和课堂上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境的知识,它集中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互动性特点,是一种体现教师个人特征和教学智慧的知识”。它具有这样五个特点:(1)它依存于有限的情境的经验性知识,比起理论知识来说缺乏严密性和普遍性,都是一种真实的知识、功能灵活的知识;(2)它是作为一种“案例知识”而积累并记录的;(3)它是以实践性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知识;(4)它是以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发挥作用的;(5)它是一种拥有个人性格的“个体性知识”。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师个人通过不断反思积累实践知识的过程。

二、师范生相应的职业准备

基于对“教师即研究者”理念的理解,尤其对照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应具备的素养,我觉得师范生为执教时成为研究者可做下列准备:

1、基本功训练

一是教师的“二字一话一机”(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一般基本功;二是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验等常规基本功;三是处理重点、难点等课堂教学基本功;四是分析和了解学生、管理学生能力的基本功。至此,新教师具备了独立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胜任学科教学的教师。

2、学科教法的学习

逐渐熟悉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测验等教学常规性工作,多观看优秀教师的典型课例,不断地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并逐渐认同教师的职业责任,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转变。

3、学习科研方法

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积极参加课题申报等活动小组,把学得的理论应用到课题申报等科研工作上,为将来做研究型教师做初步的体验,以及经验的积累。

4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改变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以知识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倾向,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选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重构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

5、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学习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尤其如此.教书育人者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楷模。终身教育要求教育系统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进行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高师教育其重要目的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把新知识、新技术引进课程,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最后,还是把握好在校学习时间,练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教育界动态发展,在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指导下树立创新,科研意识,为成为教师,研究型教师做好准备。

教师如何做研究期末考试题资料

教师如何做研究期末 考试题

教师如何做研究期末考试题 1单选(0.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研究会占用教师精力,影响正常教学工作 B.教育专家的研究结论对教师的课堂未必适用 C.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D.每个老师都应该要有研究意识,相信:做事要有依据,事出有因,愿意去刨根问底 正确答案:D 2单选(0.5分) 研究论文中关于样本的描述最常见的缺陷是: A.没有说明样本是怎么确定的。 B.没有说明样本成分是否与总体成比例,也就是是否具有代表性。 C.没有详细介绍样本的特征 D.没有说明样本流失(比如中途退出,拒绝参加)情况 正确答案:D 3单选(0.5分) 张老师想对本地区12年级选修AP课程(大学预修课)的365位学生进行一项调查研究,他了解到这些学生中有219个女生,146个男生,假设他只想对其中的30%进行调查,所以用计算机软件中的随机函数帮助抽取了66个女生,44个男生。张老师使用的抽样方法是: 得分/总分 A.整群随机抽样 B.两阶段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

正确答案:C 4单选(0.5分)教育实验研究与其他类型研究的主要区别是 A.如果应用恰当,是对因果关系假设进行检验的最佳方法。 B.唯一一种试图直接影响特定变量的研究方法 C.是描述各种变量关系的最佳方法 D.研究者直接操作一个或多个自变量 正确答案:A 5单选(0.5分) 王老师想分析自己班级同学三次月考的成绩,有没有显著的提高,应该用哪种T检验方法? A.单因素分析 B.配对样本T检验 C.独立样本T检验 D.单样本T检验 正确答案:B 6单选(0.5分) A同学生物考60分,化学考80分,可以说,A同学哪门课成绩好?假设生物考试的平均分是50分,方差是5,化学考试的平均分是90分,方差是10。 A.化学学得比生物好 B.化学成绩全班都好 C.化学成绩好 D.生物学成绩好

教育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一、“教师即研究者”探源 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校委员会和拉菲尔德基金会为培养青年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和爱好,联合发起了“人文课程研究”运动。斯腾豪斯作为这个中心的负责人,在这次运动中首次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概念,要求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力图改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原有定位。后来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和凯米斯推广了他的这种思想,分别提出“教师即行动研究者”和“教师即解放的行动研究者”的命题。20世纪80年代,“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从西方传入我国,开始融入我国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运动之中。二、肯定“教师即研究者” 我认为,“教师即研究者”,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师都是研究者,而是说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且必须成为研究者。史密斯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这一界定清楚地将教师做研究与专家学者做研究区分开来。实践中,教育专家的研究对象更多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或宏观层面上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因此,他们的研究不可能有效解决教师面对的一些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而教师做的研究则直接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是为了实践、通过实践和在实践中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与学校教学相关的人、事、物和观念等。教师做研究表现为教师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观念并改变它;探讨自己或他人成功的教育经验等。理查德·普林格在《教师是研究人员》一文中说:“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试验,并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系统而严格地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由此可见,教师做研究实际上包含了两类主体和两种过程:两类主体即“教师”和“研究者”;两种过程即“教学”和“研究”。在教师做研究中的两类主体实际上合并成了同一主体,那就是“教师,即研究者”;在教师做研究中两种过程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即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教学。 教师成为研究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是时代的要求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条件

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这里我把老师的这个问题理解成为教师如何成为教育活动的研究者,简单的讲就是进行课题研究或者学术论文的研究。主要就是利用自身所从事的教学活动进行一系列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应用性研究,是一种较粗糙但有实效的研究。 之前上过有关教师成长理论的课程,当时的老师给我们分析了当前教师做教学研究的困境。现在所谓的教育类的学术论文很多虽然是一些非常有名的教育学家写的,但他们由于长期脱离教学第一线,很多的研究并不能完全反应现实的教学情况。而我们真正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却由于种种原因,鲜有研究成果问世。许多教师能意识到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教育研究的能力,学校和社会也没有提供教师相应的研究环境,这都是教师难以进行教育研究的阻碍。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供自己的研究能力,成为合格的研究者呢?我结合了之前上课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提出了以下的观点。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是:选择研究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搜集整理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端正研究目的,树立责任意识 现在也有些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但少数教师的研究目的并不那么单纯。为了更高的职称和学术研究的报酬而做研究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在我看来这样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泛泛之谈,却没有指导实践的可用性。 所以真正的教育研究者应本着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对自己教育工作有着精益求精的要求,投身教育研究的热情自然也就高涨了。 二、树立问题意识,正确选择问题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工作,而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问题并不会自动地走进教师的头脑。教师要有可思、可研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深入思考;要以事实、经验和逻辑为依据,敢于怀疑,勇于质疑;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并进行类比与移植;深入探究现象,勇于创新。 在有了问题意识之后,还要注重选择问题的策略。首先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能对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兴趣;其次,在所学的专业范围内选题。这保证了我们有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尽可能选择与工作有关的问题,使之后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指导;最后,选择力所能及的问题。 三、扩宽研究途径,搭建平台交流 在我看来,教师可以利用文献综述和自身教学经历相结合。文献综述可以让教师了解一定的基础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而自身的教学经验更是最主要和最有用的第一手资料,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真正指导教师实践的方法。 但是中学教师教学任务很重,难以集中时间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为了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我认为可以将工作、学习、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边教边学、边学边研。现在学校普遍都有各个科目的专业组,同一个科目的老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分享自己教学的经验和存在的困扰,相互交流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合作研究,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水平。 以上就是我关于如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一点看法,希望和老师分享下。也希望老师可以跟我们探讨更多的方法。

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教育科研是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教师是课题的研究者,又是课题的实践者,也是研究成果的推广者,对教师的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关键。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必须在工作和实践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最终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已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强调,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参与。 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验证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锻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整个过程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结合部门承担的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管理的研究与实验》,对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研究与实践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第一,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师研究的立足点在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研究的着力点在于沟通教育科学与实践的联系;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构成的。其中教材即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不断融入新鲜的血液,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教材;教师即是课程的消费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第二,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从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由基本胜任到名师名家的成长,需要像科学家那样的研究与探索,用理性的目光,大胆尝试,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业内的行家里手。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第三,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课堂,才能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的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较好地变为教育生产力。教师即研究者的积极倡导者藤豪斯谈到: 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改进教学,或如何能满 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巨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老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教师通过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人才观、教育教学观。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使自己成长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还可以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效的课堂创新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教师成为研究者,需要学校创设优良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及以相应的激励机制作为保障外,更为主要的是教师要主动加强自身的素质。具备学习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 一)学习能力:终生学习已成为每个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格调。 教育专家比较一致的认为,学习化社会的学习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学习是终身的,无法分为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 ②学习在各种环境与机构中进行,学校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 ③各种形态的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统整,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

教师如何做研究期末考试题

教师如何做研究期末考试题返回 1单选(0.5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每个老师都应该要有研究意识,相信:做事要有依据,事出有因,愿意去刨根问底 B. 研究人员多从学术角度进行研究,教师研究更关注教学实践,完全不同。 C. 教育专家的研究结论对教师的课堂未必适用 D. 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正确答案:A 解析:B、教师研究也可以变成理论C、如果是真的教育专家,他的研究结论应该是有一定普适性的。在采纳时做适应性处理是教师要做的。D、高校教学质量的下滑被认为就是过于强调研究了 2单选(0.5分)

研究论文中关于样本的描述最常见的缺陷是: A. 没有详细定义研究总体和研究样本 B. 没有说明样本成分是否与总体成比例,也就是是否具有代表性。 C. 没有说明样本是怎么确定的。 D. 没有说明样本流失(比如中途退出,拒绝参加)情况 正确答案:D 3单选(0.5分) 张老师想对本地区12年级选修AP课程(大学预修课)的365位学生进行一项调查研究,他了解到这些学生中有219个女生,146个男生,假设他只想对其中的30%进行调查,所以用计算机软件中的随机函数帮助抽取了66个女生,44个男生。张老师使用的抽样方法是:

两阶段随机抽样 B. 简单随机抽样 C. 分层随机抽样 D. 整群随机抽样 正确答案:C 4单选(0.5分) 教育实验研究与其他类型研究的主要区别是 A. 是最科学的研究方法 B. 如果应用恰当,是对因果关系假设进行检验的最佳方法。

只能小规模实施的研究方法 D. 对不同的实验处理进行比较 正确答案:B 5单选(0.5分) 王老师想分析自己班级同学三次月考的成绩,有没有显著的提高,应该用哪种T检验方法? A. 单因素分析 B. 配对样本T检验 C. 独立样本T检验 D. 单样本T检验

新课改论文: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新课改论文: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新课改论文: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作为研究者,我认为应该具备四种意识,即问题意识、文献意识、对话意识和反思意识。提出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也只有能智慧地发现高质量的问题,我们才可能创造性地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比解决10个问题更有价值。文献意识,是说我们在作研究之前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弄清楚前辈和同时代的人对于相同的命题都做过哪些研究,他们研究出了哪些已经得到共识的结论。再来看对话意识,一个问题的研究,只用引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引证不能代替论证,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新问题的解决必须有这样一个过程。反思意识,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强劲的支撑动力。 志从趣生,志能生趣。志向、趣味、学识积累、学术训练,这些应该是作为研究者所必备的学术品质。那么,教师为何要成为研究者? 一是教师营造有品味的、精彩人生的需要。研究会赋予研究者理性、客观、求真务实、严谨审慎等品格。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应该做到:见多识广,梦想成真;丰衣足食,情有独钟;服务社会,受人尊敬。这里"见多识广"中的"见"和"识",绝非通过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到的,也不是鹦鹉学舌式的简单传播,而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解、思考所得,是经得起质疑和推敲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融入了个性观点的,唯如此才能使之变成自己成长的资源。 二是成为更加卓越教育者的需要。我们经常喊,要从优秀走向卓越,但究竟什么是卓越却仍是一个难以名状的定位。我们先看看"教师"的定义,教师就是引领学生与有教养的

人进行对话的人。这个"引领"其实就是价值引导: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对引领者的要求有:对学生的要求合理、明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识渊博、精深;方法、手段高明;教育方向正确。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方向要正确,即我们要为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这的确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多解,所以才让教育有了太多的犹豫和徘徊。到底正确的教育方向是什么?那就是我们要为自由、民主、法治的社会培养幸福的人。现在不自由、不民主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虚假的信息,这样的社会环境使我们变得平庸、没有创造力。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教育的方向。 对于研究,与平时我们说的"想""思考"是不同的,"研究"高于"思考"。对于一个问题,只要不是弱智,都可以去想一想,而思考是有依据的、有系统的、有策略的、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和彻底的"想"。例如"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这个命题,首先需要审题: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吗?然后要思考:发达国家的标准是什么?美国的GDP、民主进程、民众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国防能力等如何?接下来要进入研究阶段,就需要研究,现阶段影响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原因有哪些?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各种资源、人口的构成等都是原因。从这些方面考虑,美国的确是一个发达国家。研究的核心是思考,要通过问题和问题的假设去研究,研究需要论证,决不能用引证替代论证。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着力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意识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厚重、更有深度。 命运负责洗牌,但玩牌的是我们自己!人生没有彩排,时刻都在直播,如何才能尽快成长,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需要我们好好把握。真诚期待老师们能够把思考当作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由此提高思考能力,让研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条认知世界的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教育研究素养 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 当人类社会出现以教育和教学为职业的人——教师后,人们对教师的角色认识就没有停止过,并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念,但是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念却经历的了一个艰辛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反思专门教育研究者的研究与教师的消极无为不协调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达到了空前高度,“教师即研究者”也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总之,教育行动研究打出的口号就是“教师即研究者”,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承担研究任务,应该成为研究者。 二、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 1.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学生的文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当然,一线教师要真正成为研究者,还应当具备以下素养: 1.有对于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教育研究的意识。 2.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自我反思和批判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是培养人的工作,其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师必须基于他对教学实践的判断和深思做出决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慎的、理智的安排。通过研究不仅能增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扩展教师对新思想新方法的运用,引发他们对教育教学信念的追求,而且更能增进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和了解,更有效地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的融为一体 现代课程与教学观认为,课程不是一项事先规范教师执行的规定或计划,也不是一套教材或教材包含的纲要和内容,而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教学实际说明;教学也不是转化课程内容以达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课程中的教育观念只有通过教师的

课程即研究假设_教师即行动研究者_斯滕豪斯课程观之要义_王立忠

U N IV ERSI T Y ED UCA T IO N SCI EN CE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2期(总第120期)“课程即研究假设”、“教师即行动研究者” ———斯滕豪斯课程观之要义* 王立忠,刘要悟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斯滕豪斯的课程观视“课程即研究假设”、“课堂即实验室”、“教师即研究者”,倡导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凸现了教师“专业主义”的理论取向,提出了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及相关的知识观、教师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对我国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斯滕豪斯;课程观;研究假设;行动研究;过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0)02-0097-04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此次课程改革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基本理念,强调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元发展的机会,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体验并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凡此种种,都基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故此,重温英国课程专家斯滕豪斯的“课程即研究假设”、“教师即行动研究者”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是有待教学实践验证的“研究 假设” “课程”是什么?有课程研究者认为课程是指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也有课程研究者主张课程是一系列的教学目标;以学生家长为代表的社会大众认为课程便是学校教学科目;教育行政人员则认为课程是一种教学计划,等等。对课程内涵理解的多样性反映了课程的复杂性。 1975年,斯滕豪斯出版了他的课程论名著《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在对由博比特、查特斯、泰勒等创立的课程的目标模式进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的过程模式,并将课程定义为“研究假设”(Curriculum as H ypothe-sis)。他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认为课程应该是一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和说明,以说明在何种逻辑前提之下此套课程具有教育价值,在何种条件之下此套课程可以在课堂上实际进行。为了验证此套课程是否具有教育价值以及是否在课堂情境中具有教学的可行性,可以将课程视为有待教师在处于课堂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考验的一套“研究假设”[1]。 “课程即研究假设”的基本假定是:外在的课程设计人员可以从课堂情境之外提供课程法则并要求教师遵循其课程指令,但却无法完全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各不相同且课堂情境也有差异,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根据个别的课堂情境中的实际经验,去接受、修正或拒绝任何普遍性的规则或原理[2]。这样的话,教师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从事课程探究以获得对不同学生和不同课堂情境的教育理解。 从课程开发的角度而言,所有的课程皆是有关知识、教学与学习本质的“研究假设”。知识本身不是可以事前明确界定或规定的课程目标,并且概念本身并不是单一绝对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寻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与学习,引导学生进入多元社会文化的对话中,经由讨论或 *[收稿日期]2009-12-10 [作者简介]王立忠(1963-),男,甘肃镇原人,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新课程赋予教师的重要角色之一就是要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数学概念教学的一点体会 新课程赋予教师的重要角色之一就是要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是要把自己当作实践的反思者,经常反思一些教学困惑。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来泰景已经1年半了,接触到了大部分的农村学生,发现这些学生中,大部分对数学概念模糊不清、一知半解,或者头脑中没有这些概念的表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数学概念本身很抽象,学校的教学工具又很缺乏,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效果是无效的。 可是,数学概念我们又不能不教,它渗透到了整个小学阶段,而且,掌握好这些概念,就是掌握好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与运算效率,又能培养小学生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所以,数学概念教学在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概念课教学变得有效果、有效率。以下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谈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概念引入要得当 众所周知,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概念引入的得当,就是紧扣课题,使学生明确这节课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反之,概念引入不当,往往会引起学生一头雾水,不理解概念的本质,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率也较高,学习成绩也会受阻。比如说,我曾听了2节同课异构课--<四边形>。两个老师同样以教材设计的寻找校园布置中呈现的图形导入,可是引出四边形这个概念时却不一样。第一个老师手上捧着教科书,叫学生与他一起观察书上的情

境图,然后问这幅图是在什么的图画?学生回答是在校园后,他又问你在图中看到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他接着让多个学生上台画所看到的图形(这个过程很费时),最后教师直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边形。整个导入花了将近15分钟左右,但是课堂气氛很沉闷,接下来到整节课结束,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理解四边形这个概念,对这个四边形概念所具有的特殊性也不知道,造成了练习的时候,很多同学出现了错误,由此可知,真正掌握这个概念的学生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引入概念时不当,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思路不严谨,使大部分学生到结束课时都说不出四边形这个概念所具有的特征以及特殊性。老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可是,另外一个老师却是这样做的:她同样是让学生观察 教科书中的图,然后直接干脆利落地问学生发现了哪些图形?在学生点出了各种 图形后,直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四边形。很明显这个老师的概念引入效果较好,她语言简洁精炼,学生很清晰老师的教学思路,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接下来很容易地通过观察发现了四边形的特点以及它具有的特殊性,并且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率较低,因此,概念引入的得当,可以让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否则教学的有效性就谈不上了。 当然,一个新概念的引入方法不是一层不变的,它除了以感性材料为基引入新概念外,还可以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这几种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保证概念引入的得当情况下,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 二、讲述概念要准确、完整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创新教育改革中,要求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一:对“教师即研究者”理念的理解 (一)“教师即研究者”的内涵 史密斯(Cochran Smith)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教师所做的研究直接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是为了实践、通过实践和在实践中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与学校和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人、事、物和观念等,研究结果能解决教师所面对的一些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师做研究表现为教师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探讨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的教育经验等。教育研究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的活动。其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并解决教育情境中的问题,改进教育实践。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 教师进行研究有很多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有:第一,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从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得到第一手材料,总结出自己的理论经验,再应用于实践,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沉重的文件(如考卷、作业、作文、周记)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三,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据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这些优势是专家学者所不具备的,教师应当增强信念,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与可能-教育资料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与可能 一、问题的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或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Researcher)目前已经作为一个有号召力的口号广为传播,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师教育改革中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运动,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师作为教与学的研究者这一角色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表面上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从中小学一线反馈的信息可知,众多教师中真正投身于教育科研的人却为数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认识不够 教科研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但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又有区别。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教师通过研究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进而完成培养人的任务。但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和教师把搞教育科研当门面,主要表现为:一是片面追求课题立项。把学校有没有高层次的科研课题看成是一个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是否浓厚、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否强的标志,所以不惜采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获得科研课题,但课题拿到之后很少开展行动研究,而只是组织一部分教师做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即使有些科研课题是根据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但成果却遭遇了“结

题”即“结束”之命运,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普遍存在着重立项轻研究、轻成果推广、淡化后续研究的问题。二是过份强调撰写学术论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理论运用,有管理探索,有教学反思。撰写一份典型案例,体验一次教育经历,组织一次校本教研,都是教育科研活动。但教师普遍认为,只有发表学术论文才叫研究,而面对学术期刊用稿的要求,教师们所认为的教育科研成果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有课堂教学一线活生生的教学实践研究。三是视教育科学研究为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这些看法致使许多一线教师畏惧研究、拒斥研究,认为教育科研只是专业人员或者少数骨干教师所做的事情。而教育科研的内在特性要求我们.“不宜用专家学者旨在建构理论的严格的学科规训,来规范教师丰富多样的个别化研究之路,不能用专家学者的研究范式来排斥、否认教师的研究及其成果的价值和水准。” 2 教师的科研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越来越感觉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但由于科研素质不高或者缺乏研究经验,感觉到无从下手。一是缺乏问题意识。教师习惯凭直觉或经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一些现象或问题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敏感性。所以面对丰富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师却感觉找不到研究的问题。二是缺乏理论支撑。教师总觉得教育理论是形而上的东西,与教育实践是两回事,对理论学习有抵触情绪,研究难以从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所在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所在我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所在。之所以这样说,那是由“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决定的。 所谓的“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要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专业素质的人才。能够说,教师这种职业并不是人人都可胜任的。他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多方面的素质。而教师的专业知识则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个方面;专业技能则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水平;专业态度也可称为职业道德、专业精神或专业情结。后者是一种思想境界层面的东西,不是说你去培训培训、研究研究就能获得提升的,所以在这里就不做深入探讨。至于前二者,我以为,都是必须持续地探讨研究、持续地学习获得提升,这样才能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发展前进。 首先,教师只有走研究者的道路,持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合新课程、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除了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外,还包括更高层次的主体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在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现在,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数,这必然要求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即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努力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

知识涵养,持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合新课改的需要。只有教师的专业知识精深了,教学才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才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其次,教师还要持续走研究的道路,持续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适合新课改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新课改形势下,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要求教师要具备专业的技术技能以展开实施相对应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还要求教师要具备创新、创造的实验实践水平。如开发课程资源意识的水平(像探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课程资源(包括教参、音像制品等可利用资源)的选择的水平,课程参与、重构、研究、创新、开发、评价等水平;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使用、增强信息协作、增强信息免疫水平等等);改变教学方法的水平(教学过程稳中有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动学生发展为前提,指导学生实行社会实践与探究学习,并能驾驭课堂,应对教学突发事变的水平);具有教学机智,善于反思与总结,并能实行教学科研的水平。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学会选择、学会使用,即时总结反思,持续探索研究,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步伐。 再者,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主体精神,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质,更离不开教师的教研意识,所以我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所在。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造成了这个时代得以存在的命脉。人类的社会生存、经济生活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对自身素质的依赖。随之,以培养和发展人为直接目标的教育便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并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与能力。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2.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唤。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靠教学来实现,因而千百年来人们在教学实践的开发与教学理论的提升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教学的理性程度不断提高显露融合势头……然而尽管如此,当代教学仍没有走出传统操作教学。时至今日,人类教学已走到了反思性教学的前夜:教学主体开始怀疑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教学目的强调学生诸方面的发展;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开始的范畴,其理性仍有待提升。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使他们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性研究,正是应教学理性提升的

呼唤,将教师从操作性的活动者转变为反思性活动者。 3.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长期以来,教师职业是否称得上专业一再受到怀疑。尤其广大中小学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拿专业的各项标准来度量教师职业,则其很难称得上是一门专业。鉴于此,英国课程专家L·斯腾豪斯认为,教师专业拓展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途径有:(1)通过系统的自学;(2)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3)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最后一条途径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研究和课程编制应该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实践业已显示它是有前途的方式,当然也不得不承认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如果大多数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掌握了研究技巧,那么教师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改善”。斯腾豪斯关于教师专业化的观点可以看作是教师从机械地传递文化和“遵照执行”中解放出来。而通向解放的有效途径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 4.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育理论的发展一直被认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而广大的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教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肖川 教师作为研究者,我认为应该具备四种意识,即问题意识、文献意识、对话意识和反思意识。提出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也只有能智慧地发现高质量的问题,我们才可能创造性地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比解决10个问题更有价值。文献意识,是说我们在作研究之前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弄清楚前辈和同时代的人对于相同的命题都做过哪些研究,他们研究出了哪些已经得到共识的结论。再来看对话意识,一个问题的研究,只用引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引证不能代替论证,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新问题的解决必须有这样一个过程。反思意识,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强劲的支撑动力。 志从趣生,志能生趣。志向、趣味、学识积累、学术训练,这些应该是作为研究者所必备的学术品质。那么,教师为何要成为研究者? 一是教师营造有品味的、精彩人生的需要。研究会赋予研究者理性、客观、求真务实、严谨审慎等品格。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应该做到:见多识广,梦想成真;丰衣足食,情有独钟;服务社会,受人尊敬。这里“见多识广”中的“见”和“识”,绝非通过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到的,也不是鹦鹉学舌式的简单传播,而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解、思考所得,是经得起质疑和推敲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融入了个性观点的,唯如此才能使之变成自己成长的资源。 二是成为更加卓越教育者的需要。我们经常喊,要从优秀走向卓越,但究竟什么是卓越却仍是一个难以名状的定位。我们先看看“教师”的定义,教师就是引领学生与有教养的人进行对话的人。这个“引领”其实就是价值引导: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对引领者的要求有:对学生的要求合理、明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识渊博、精深;方法、手段高明;教育方向正确。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方向要正确,即我们要为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这的确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多解,所以才让教育有了太多的犹豫和徘徊。到底正确的教育方向是什么?那就是我们要为自由、民主、法治的社会培养幸福的人。现在不自由、不民主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虚假的信息,这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作者:王艳霞王艳娟王绍瑞 [摘要]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然而,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我国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失范现象。因此,需要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实质加以澄清和辨析,以便走出误区,消除失范现象。“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目的,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实践者与研究者的统一。 [关键词] 教师;研究者;实践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我国,教师成为研究者应该说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失范现象,而一些学者和教师也对教师成为研究者存在质疑,因此,需要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实质加以澄清和辨析,以便走出误区,消除失范现象以及对教师成为研究者存在的质疑。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技术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熟练地掌握一些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技巧以及一定的课堂管理技术。他们的作用就是充当专家和学生之间的中介,即把理论付诸实践。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教育研究应该是专业人员的事情,而教师由于在理论水平、操作技术和研究策略等方面存在诸多欠缺,不能进行教育研究,也就不能成为研究者,并因此对教师进行教育研究表示怀疑,给教育研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事实上,“研究”这个词来源于法语recheicher(周游或调查),它是指为发现和确立事实及关系而采取的周密的、系统的调查。教育研究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的活动。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与行动者所进行的教育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是有区别的。 史密斯(Cochran Smith)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1] 这一界定将教师做研究与专家学者做研究区分开来。教师所做的研究直接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是为了实践、通过实践和在实践中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与学校和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人、事、物和观念等。而教育专家的研究对象更多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或宏观层面上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因此他们的研究未必能解决教师所面对的一些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理查德·普林格在《教师是研究人员》一文中说:“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实验,并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够系统而严格地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2] 教师做研究表现为教师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探讨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的教育经验等。它实际上包含两类主体(教师和研究者)和两种过程(教学和研究),在教师做研究中的两类主体实际上合并成了同一主体,也就是教师即研究者;而两种过程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教学。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由此可见,教师所要成为的研究者与理论研究者又是有区别的,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从反思和研究的视角,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和探究。其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并解决教育情境中的问题,改进教育实践。也就是说,教师的研究以改进实践为基本取向,以应用性和发展性研究为主;立足于教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微观研究为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展开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3] 15-19 “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种指向实践、重在改进教

(完整版)教师如何做研究期末考试题

教师如何做研究期末考试题 1单选(0.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研究会占用教师精力,影响正常教学工作 B.教育专家的研究结论对教师的课堂未必适用 C.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D.每个老师都应该要有研究意识,相信:做事要有依据,事出有因,愿意去刨根问底 正确答案:D 2单选(0.5分) 研究论文中关于样本的描述最常见的缺陷是: A.没有说明样本是怎么确定的。 B.没有说明样本成分是否与总体成比例,也就是是否具有代表性。 C.没有详细介绍样本的特征 D.没有说明样本流失(比如中途退出,拒绝参加)情况 正确答案:D 3单选(0.5分) 张老师想对本地区12年级选修AP课程(大学预修课)的365位学生进行一项调查研究, 他了解到这些学生中有219个女生,146个男生,假设他只想对其中的30%进行调查,所 以用计算机软件中的随机函数帮助抽取了66个女生,44个男生。张老师使用的抽样方法是:得分/总分 A.整群随机抽样 B.两阶段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 正确答案:C 4单选(0.5分)教育实验研究与其他类型研究的主要区别是 A.如果应用恰当,是对因果关系假设进行检验的最佳方法。 B.唯一一种试图直接影响特定变量的研究方法 C.是描述各种变量关系的最佳方法 D.研究者直接操作一个或多个自变量 正确答案:A 5单选(0.5分)

王老师想分析自己班级同学三次月考的成绩,有没有显著的提高,应该用哪种T检验方法? A.单因素分析 B.配对样本T检验 C.独立样本T检验 D.单样本T检验 正确答案:B 6单选(0.5分) A同学生物考60分,化学考80分,可以说,A同学哪门课成绩好?假设生物考试的平均分是50分,方差是5,化学考试的平均分是90分,方差是10。 A.化学学得比生物好 B.化学成绩全班都好 C.化学成绩好 D.生物学成绩好 正确答案:D 7单选(0.5分) 关于如何解释观察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文献中经常使用的标准 B.根据被观察者希望的标准 C.可以根据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商定的标准 D.让学校领导确定标准 正确答案:A 8单选(0.5分) 焦点团体访谈过程中,协调员要学会“踢皮球”的策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协调员要不断和提问的参与者互动,相互“踢皮球”。 B.协调员要不断地抛出问题给参与者,这样才能不让现场气氛沉静和尴尬。 C.协调员要将所有的问题都如实回答给参与者。 D.协调员可以将参与者提出的问题抛还给提出的参与者,或者让其他参与者参与思考和回答。因为协调员不是主角,而是负责协调大家有效积极参与讨论。 正确答案:D 9单选(0.5分) 以下关于个案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怎样”和“为什么”的问题,个案研究有明显的优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