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内容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内容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内容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内容

江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目录

三年级上册

第一章认识计算机

一、计算机就在你身边

二、计算机的特点

三、计算机的身体--硬件

第二章唤醒沉睡的计算机

一、启动Windows XP

二、Windows Xp 桌面的组成

三、Windows Xp 的退出

四、鼠标操作

第三章键盘与指法训练(一)

一、认识键盘

二、键盘指法

第四章键盘与指法训练(二)

一、基本键的落指方法

二、F 键和J 键的练习

三、A 键和;键的练习

四、基本键的练习

五、G 键的练习

六、H 键的练习

七、G 键和H 键的综合练习

八、R 键和U 键的练习

九、E 键和I 键的练习

十、W 键和O 键的练习

十一、Q 键和P 键的练习

十二、T 键和Y 键的练习

十三、V 键和N 键的练习

十四、B 键和M 键的练习

十五、C 键和,键的练习

十六、X 键和.键的练习

十七、Z 键和/键的练习

十八、练习使用Shift 键,转换大小写字母第五章认识多媒体

一、认识多媒体

第六章计算机在学习中的应用

一、用计算机进行网络学习

二、资源获取

三、多媒体学习

四、交流与讨论

五、利用计算机写网络日记

第七章计算机的灵魂--软件

一、什么是计算机软件

二、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三、软件保护

四、计算机病毒

三年级下册第一章 Windows XP 操作系统基本操作

一、打开Windows XP 窗口

二、窗口的结构和基本操作

三、在窗口中查看磁盘和文件夹中的文件第二章认识画图软件

一、如何启动画图软件

二、认识画图软件窗口

三、认识工具箱

四、认识调色板

第三章铅笔、橡皮擦、刷子

一、铅笔工具

二、橡皮擦工具

三、刷子工具

第四章五颜六色巧打扮

一、填充工具

二、喷枪工具

第五章有趣的几何图形

一、直线工具

二、矩形工具

三、多边形工具

四、曲线工具

第六章图像的复制、翻转、变形

一、对象的选取与复制

二、图形的翻转

三、图像的拉伸和扭曲

四、在图形中添加文字

第七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什么是信息

二、信息处理及信息处理工具

三、信息技术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

四年级上册第一章汉字输入

一、如何进入汉字的输入状态

二、汉字输入

第二章文件和文件夹

一、什么是文件和文件夹

二、文件和文件夹图标的排列

三、窗口中文件和文件夹图标的表现方式第三章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一、建立文件夹

二、打开和关闭文件夹

三、选择文件或文件夹

四、复制文件或文件夹

五、移动文件

六、更换文件事文件夹名字

七、删除文件或文件夹

八、回收站

第四章用计算机写作文

一、启动Word 2003

二、Word 2003 窗口的组成

三、关闭Word 2003

第五章作文编辑

一、文字选择

二、复制文字

三、移动操作

四、删除文字操作

五、文字的插入与改写

第六章给作文排版

第七章制作图文并茂的板报

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神通广大的因特网

一、初识Internet

二、上网方式与条件

三、建立与因特网的连接

四、断开网络连接

五、如何查看因特网中的信息

第二章遨游网站

一、如何浏览网站信息

二、网站上有什么

第三章搜索网上资源

一、利用搜索引擎的分类目录搜索信息

二、利用搜索引擎的关键字搜索信息

三、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

第四章网上邮局

一、电子邮件地址

二、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

三、阅读电子邮件

四、删除邮件

五、书写和发送电子邮件

第五章网上公约

一、网络并非净土,正确认识因特网

二、扬长避短的法宝:规范网络行为

三、安全上网的保护神:《上网安全守则》

五年级上册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我是吉林省白城市的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九八年就开始教信息技术课。在我从教的这十年里,在不同年级的实际教学和与各年龄段学生的接触中,我越来越感到,小学信息技术课,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索的积极性,掌握具有一般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巧以及能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我认为其落脚点是重视德育,重视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基础学力的培养。 我们学校的机房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造。我们最开始的机房是用软盘的DOS系统,DOS系统用了几年升级为无盘95的系统,无盘95淘汰后机房又升级为有硬盘的98操作系统。今年,学校又新进了一批计算机,淘汰了98,安装上了XP系统,又进行了网络的改造,这个学期学生终于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上上网了。因为早期我们信息技术课没有教材,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就跟着这几次的机房的升级改造而变化。最早的时候,我们上信息技术课只是单纯的教孩子熟悉键盘,练习打字。等到了有操作系统了,开始接触到了一些简单的练习软件,如JP1,CAI,WPS等。后来的98、XP系统后,接触到的软件就更多了。但在众多的软件中,小学生都应该学什么呢?小学信息技术课里应该收集哪些内容呢? 在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里提到:在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

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全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如开、关机、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软磁盘及其驱动器等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的简单功能与使用,指法训练与汉字输入,计算机画图、唱歌,辅助教学软件和益智性游戏软件的使用等。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益智游戏为重点,计算机学科本身的教学内容和课时不易过多,而且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趣味性,破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里给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出了六个模块。 一、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汉字输入。(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录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三、教学评价 四、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正文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类型:科学素养类 教学材料:自编 授课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信息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学生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拓 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 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空间。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选择计算机的实物配件进行组装与维护,选择PHOTOSHOP、FRONTPAGE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掌握相关的高级技巧。 (三)、情感与态度 1、树立正确与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与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课程内容 (一)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包含图片) 1、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相关知识(结合实物展示) 2、学生动手拆卸废旧电脑,研究计算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了解电脑的相关配件的市场行情; 4、学生动手组装一台性价比高的电脑; 5、计算机各种软件与硬件的故障现象与维护 (二)电子绘画 1、PHOTOSHOP基本知识简介 2、PHOTOSHOP对图片的高级处理技巧;(生活相关) (三)网页制作 1、FRONTPAGE制作网页的基本知识; 2、制作网页的高级技巧; 三、课程实施 在课程的选题中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交叉的内容,这样既避免开设的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合,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类课程中充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这些现代信息工具,形成现代信息学科与传统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相互交融的综合性校本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创设情境、提供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小学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2)学会绘制图形。(3)学会给图形着色。(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模块七LOGO绘图(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一、学科特点 根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发展性特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但不管条件差别有多大,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2.综合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 3.应用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4.工具性特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严格执行“加强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5.实验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离不开实验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必须突出实验性的特点。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离开上机实验,上机实验操作直接关系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水平和教学水平。 6.趣味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课堂结构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是新时期给我们计算机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常有如下几种: 1、愉快式教学法。众所周知,指法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不学又不行,如何进行教学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分解任务法。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教师的授课时间一长,往往注意力就分散了。在备课时,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再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次课讲解一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马上动手进行训练,以增强趣味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一节课先安排3分钟的英文指法训练,接着安排5分钟的艺术字的制作内容讲解,10分钟的制作艺术字的实践训练。再安排10分钟的创作比赛,5分钟的评一评,看谁学得好、做得对。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生动形象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设置几个小问题,留待下次课前抢答,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次讲得虽少,但日子久了,积少成多,知识的聚集就越来越多。 3、任务驱动法。把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个实际任务中,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一、课程性质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臵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增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二)注重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重在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三、课程定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臵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允许有独立的课时。

中小学信息课程标准(完整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汇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

苏教版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泰兴市蒋华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下称《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技术课程标准》为参照,在充分体现《指导纲要》各项要求的基础上,给合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以信息处理为主线,面向现代社会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意识层面、技术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以及协作学习。 二、学生基本情况 三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高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掌握水平的参差不齐,对键盘指法的掌握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实际,故加强引导学生做到“即学即用”。 三、教材特点 1.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不强求掌握知识与操作技能; 2.以活动为重心,通过活动,体验、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

3.活动过程是学生尝试、实践的动手过程; 4.动手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5.以学科整合为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其他学科学习; 6.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四、教学目标 1.信息技术常识、指法练习、汉字输入及简单的文字编辑; 2.学会画图,对图形进行修饰; 3.了解桌面与“窗口”并学会整理“桌面”; 4.会启动应用程序,掌握对文件的复制、剪切、粘贴的操作; 5.懂得建立文件和建立文件夹,学会移动单个文件和多个文件的方法; 6.学会分类存放文件,删除不用的文件,会用不同的方式查看文件等操作; 7.能上网浏览网页,下载图片、文字、网页下载简单的软件,播放音视频。

五、时间安排 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进度表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动学习——直接经验;观察学习——间接经验)。 2.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3.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1.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理念先行)、敏锐捕捉有用信息(选择性注意)、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有目的的任务驱动)、甄别筛选正确信息(针对性、准确性、价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逐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创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责任。 2.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基本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 3.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 4.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现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能描述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知道如何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成果和信息时理,知道如何注明出处和给予恰当的致谢;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法——“行为指导”“使用技能”。 三、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1.能根据学科学习和其他活动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类型,讨论确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学会从不同的信息来源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调查、访谈等)。对信息搜集过程进行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识和习惯。 2.学会利用常用设备(如数码相机、探测器、扫描仪、录像机等)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对传统介质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数字转换。 3.学会利用计算机输入和存储资料,学会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功能对文件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夹)、保护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计算机内存储的信息;通过比较和实际体验,感受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存储和管理的优势,认识到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4.能熟练有效地运用远程通讯工具和在线资源(如E-mail、因特网等),浏览、查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四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程实施纲要 课程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 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课程内容 本册学习内容: 本学期科学课还需完成的探究课程: 1、生活类探究课程(见《生活探究课程实施纲要》) 2、科技馆探究课程(见《科学探究课程实施纲要》) 科学是...... 1课时 做一名小科学家 1课时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课时 校园里的植物 2课时 校园里的小动物 3课时 植物.动物.人 1课时 生命离不开水 1课时 观察水 1课时 神奇的水 2课时 地球上的水 2课时 常见材料 1课时 纸 1课时 纺织材料 1课时 金属 1课时 塑料 1课时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2课时 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2课时

课程实施1、《我们都是科学家》从“理”和“行”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认识科学。 2、《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初步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建立初步的认识。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能对收集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3、《生命之源——水》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描述,了解水的各种特点,指导水资源的不足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唤醒节约用水的意识。 4、《它们是什么做到》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根据这些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5、《提出问题》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能从问题中筛选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课程评价一学习过程评价: 1、当堂点评。 2、在《探究课程小档案》加星。 二基础知识评价 1、利用书面形式检测。 2、课堂问题小组加分。 三学生活动评价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卓顶精文2019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 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 件/工具的应用 技能 体验信息活 动形成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 问题意识敢于尝 试的创新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 现特长 拓展+提升 初步具备一技之 长 自主选择综 合运用 创新能力培 养,改进方案, 动手创新 ↓↓↓↓↓ 高中专业学习和 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 业发展 信息→知识 →智慧 某一技术门 类的设计、制作、 创造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作者:————————————————————————————————日期:

2014-2015学年上期 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新建小学:时现洲 一、课程性质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增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二)注重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重在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三、课程定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35号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教基[2000]35号 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为了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现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小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