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江西进贤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污水处理厂(BOT)项目

批准人:____________职务/职称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职务/职称______________ 编制人:____________职务/职称______________

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月日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 (2)

第二章工程概况 (3)

一、参见单位 (3)

二、工程简介 (3)

三、工程地质条件 (5)

四、水文地质条件 (6)

五、施工条件及影响因素 (7)

第三章施工部署 (8)

一、组织机构 (8)

二、人员安排 (8)

三、器具准备 (9)

第四章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10)

一、监测项目 (10)

二、沉降观测的原理 (10)

三、沉降观测基准点 (10)

四、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1)

五、沉降观测 (12)

六、沉降观测点的观测及计算 (14)

第五章沉降观测的质量控制 (16)

第六章成果资料的提交 (18)

第七章测量管理制度 (19)

一、测量管理制度 (19)

二、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19)

第一章编制依据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

二、土建施工主要规程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201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7-2006

三、其它依据

1、依据本工程设计图纸

2、依据本工程地勘报告

3、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4、本工程现场勘查记录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参见单位

1、项目名称:进贤县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新建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项目工程(BOT)项目一期工程

2、工程地点:江西省南昌市进贤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污水处理厂

3、建设单位:进贤县博华水务有限公司

4、施工单位: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设计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6、监理单位:江西省恒信建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6、勘察单位:江西省物化探地质工程勘察院

7、质量要求:满足合同签订要求

8、计划工期:计划开始时间2017年6月10日,计划完成时间2018年6月10日;总工期366天。工程进度将根据业主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监理单位下达开工令为准。

二、工程简介

本工程位于江西省进贤县经济开发区内,新320国道旁西北方向约600米处,一期建筑物总用地面积18731.00㎡,建筑物包含综合楼,尾水检测机房、变配车间、鼓风机房、综合加药间、机修间及仓库、污泥脱水机房,均采用框架结构;粗格栅及提升泵房、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调节池及事故池、混凝反应池、初沉池、水解酸化池、BIODOPP生化池、滤布滤池、接触消毒池、尾气检测井、污泥浓缩池、污泥调理池、除臭实施,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配套辅助设施1座1F传达室,采用框架结构。

综合楼:

本工程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地上2层,建筑总高度为8.700米,为钢筋混凝土多层建筑,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本工程抗浮设计水位为22.500m,基础采用桩基础,桩顶标高为-1.200m,首层梁面标高0.250m。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

尺寸为18.2×11.5米,建筑高度地面上4.50米,自然地面黄海高程为21.5米,基础厚为550mm,垫层厚度为100mm,池底板顶面标高为-7.300m和-4.300m。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 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建筑场地类别:Ⅱ类,抗震等级三级。抗浮水位标高为22.50m。

污泥储池:

尺寸为6.20×6.20米,建筑高度地面上3.50米,自然地面黄海高程为21.50米,基础底板厚为500mm,垫层厚度为100m,池底板顶面标高为-1.500m。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 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建筑场地类别:Ⅱ类,抗震等级三级。抗浮水位标高为21.50m。

鼓风机房、配电间:

本工程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地上2层,建筑总高度为6.600米,为钢筋混凝土多层建筑,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本工程抗浮设计水位为22.500m,基础采用桩基础,桩顶标高为-1.050m和

-1.250m,首层梁面标高0.250m。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

加药间、机修间、仓库:

本工程采用框架结构体系,地上2层,建筑总高度为6.100米,为钢筋混凝土多层建筑,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本工程抗浮设计水位为22.500m,基础采用桩基础,桩顶标高分别为-0.950m、-0.400m和-1.150m,首层梁面标高-0.300m,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

接触消毒池、出水计量槽:

尺寸为17.525×6.750米,建筑高度地面上0.40米,自然地面黄海高程为21.50米,基础底板厚为400mm,垫层厚度为100m,池底板顶面标高为-3.600m。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 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建筑场地类别:Ⅱ类,抗震等级三级。抗浮水位标高为22.50m。

本工程采用外部框架、内部水池结构体系,地上1层,建筑总高度为8.100米,为钢筋混凝土多层建筑,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本工程抗浮设计水位为22.500m,基础采用桩基础,桩顶标高分别为-1.950m、-1.200m和-1.050m,基础底板厚为400mm,垫层厚度为100m,池底板顶面标高为-1.600m(局部-0.700m)。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

水解池:

尺寸为38.00×58.70米,建筑高度地面上4.10米(局部4.7m、4.4m),自然地面黄海高程为21.50米,基础底板厚为750mm,垫层厚度为100m,池底板顶面标高为-2.500m。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 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 0.35s。建筑场地类别:Ⅱ类,抗震等级三级。抗浮水位标高为18.80m。

三、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本场地地貌单元属Ⅲ级阶地,岗丘沟谷地貌,场地多为水塘,水田,场地未进行平整,保持原始地形,场地内地形相对平坦,个别部位地势起伏较大,场地及附近无明显构造活动。勘察深度内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4a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残积物(Q3el)。

二、地层岩性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野外鉴别及室内试验结果,场地岩土层(勘察深度内)自上而下划分为:

①素填土(Q4ml):灰褐、浅黄色,松散,主要成分为粘土及砾石组成,为近期平整场地所至,仅在ZK22、ZK23、ZK24、ZK25号孔揭露,其余钻孔均未分布。层厚0.50~

1.30米。

②耕表土(Q4al):灰褐、褐黄色,松散,主要成分为砂、粘粒粉粒组成,含有植物根茎,新近堆积,除ZK1、ZK2、ZK3、ZK4、ZK5、ZK6、ZK7、ZK10、ZK13、ZK14、ZK15、ZK16、ZK17、ZK18、ZK19、ZK20、ZK22、ZK23、ZK24、ZK25、ZK26、ZK27未揭露外,其余钻孔均有揭露,层厚0.30~0.60m,层面高程15.26~17.09米。

③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深灰、灰黑色,流塑,干强度中等,韧性高,摇振无

反应,物质组成以粉粒、粘粒为主,局部夹细砂,含有机质及腐植质,仅在ZK1、ZK2、ZK3、ZK4、ZK5、ZK6、ZK7、ZK10、ZK13、ZK14、ZK15、ZK16、ZK17、ZK18、ZK19、ZK20、ZK26、ZK27、ZK34号孔揭露,其余钻孔均未出露,层厚0.40~3.80m,层面高程12.79~

15.22米。

④-1粉质粘土(Q4al):浅黄、褐黄色,可塑,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振无反应,物质组成以粉粒、粘粒为主,局部可见高岭土团块,全场地分布,层厚0.60~4.20m,层面高程11.16~16.69米。

⑤中砂(Q4al+pl):浅灰、灰白色,松散及稍密,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及硅质砂岩夹云母碎屑,颗粒级配不良,呈次圆状,泥质胶结,颗粒粒组为:粉砂粒组7.2-8.0%,平均值7.6%;细砂粒组21.8-23.6%,平均值22.7%;中砂粒组46.9-48.2%,平均值47.6%;粗砂粒组16.0-18.5%,平均值17.3%;砾砂粒组4.3-5.5%,平均值4.9%;全场地分布,层厚0.40~5.70m,层面高程8.66~15.18米。

④-2粉质粘土(Q4al):浅黄、褐黄色,可塑,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振无反应,物质组成以粉粒、粘粒为主,局部可见高岭土团块,除ZK7、ZK8、ZK9、ZK10、ZK11、ZK12、ZK14、ZK15、ZK16、ZK17、ZK18、ZK19、ZK22、ZK23、ZK24、ZK25、ZK31、ZK32、ZK37、ZK38、ZK44、ZK45、ZK46、ZK57、ZK58、ZK63、ZK64、ZK65、ZK66、ZK67、ZK68孔孔未揭露外,其余钻孔均有分布,层厚0.70~3.50m,层面高程7.95~13.31米。

⑥粗砂(Q4al+pl):浅灰、灰白色,稍密,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及硅质砂岩,颗粒级配不良,呈次圆状,局部可见少量砾石,粒径在0.1-8cm,泥质胶结,颗粒粒组为:粉砂粒组5.0-5.7%,平均值5.4%;细砂粒组7.6-9.1%,平均值8.4%;中砂粒组25.3-27.2%,平均值26.3%;粗砂粒组39.5-41.49%,平均值40.5%;砾石粒组16.9-20.4%,平均值18.7%;全场地分布,层厚0.60~6.50m,层面高程6.42~12.91米。

⑦含砂粉质粘土(Q3el):棕红、褐红色,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振无反应,切面光滑,稍有光泽,物质组成以粉粒、粘粒及粉砂为主,遇水易软化崩解。全场地分布,层厚2.60~7.10m,层面高程4.93~7.74米。

四、水文地质条件

(一)、水文气象资料

进贤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夏季酷热,冬季寒冷,多年平均日气温17.6℃。南昌市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96mm,最大年

降雨量2356mm(1954年),最小年降雨量1046mm(1963年),4-6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1.3%,枯水期为11月至次年1月,枯水期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9.6%,年平均降雨天数147-157天,年日照时间1723-1820小时,年无霜期251-272天。

(二)、地表水、地下水

场地附近西南侧有一地表河流经过,根据现场勘察及区域地质资料地下水主要分为上层滞水及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并运移于浅部土层中,水量较贫乏,主要受大气降水及邻区侧向径流补给。其水量、水位受季节性控制明显;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赋存于砂砾层中,富水性较好。勘察期间初见水位埋深在0.00-3.00米,稳定水位埋深在0.00-0.80米,埋深标高在14.66-16.69米,地下水年变化最大幅度为3-5米,该区主要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五、施工条件及影响因素

基坑边线周边无重要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距离道路较远,现场产地已经进行回填平整,平整后标高为21.50米。整个场地新进回填土层高度为4.3m左右。

根据地勘勘察成果显示,在开挖基坑深度范围内分布的岩土层为素填土,含水不丰富,透水性相对较差,为相对不透水层,其中砂层含水丰富,透水性相对较好,为透水层,由于素填土结构松散易垮塌,建议施工期尽量避开雨季。

场地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以孔隙潜水为主,含水性强,季节性明显,对基坑施工有较大影响,排水工作需妥当安排,可采用集水井方式排水。

第三章施工部署

一、组织机构

(1)根据开工日期和施工进度计划,决定劳动力需要量计划,组织工人进场,并安排好工人食宿。水、电管线架设和安装已完成,能够满足工程施工及工程管理、施工人员生活的用水、用电需要。

(2)做好施工人员进场的安全、质量、防火、文明施工等教育工作,进行岗前培训,对关键技术工种必须持证上岗,按规定进行三级安全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包括:施工进度计划;各项安全、技术、质量保证措施;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要求;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等。必要时进行现场示范,同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遵纪守法教育。

(3)项目部组织机构

二、人员安排

第四章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一、监测项目

建筑物沉降观测,基坑回弹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建

筑物主体倾斜、水平位移、裂缝观测,支架沉降、位移和变形,以及支撑地基稳定性

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原理

沉降观测就是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通过观测镶嵌在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求得其高程值,然后比较两次观测所得到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即可从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变化反映出建(构)筑物的沉降情况。

三、沉降观测基准点

1、基准点的布设

本次沉降观测的基准点位置的选取应布设在本项目工程影响范围以外的永久建(构)筑物上,一般不宜少于30m,且数量不应少于3点(其中基1为沉降观测起算点、基2、基3为检核点),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布设采用长12cm、直径为20mm的点芯镶嵌在稳固的地基基础上制做而成。

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和测绘院提供的红线点形成四边形进行控制。

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要求

(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按两个层次布网,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2)控制网应布设为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扩展网亦应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3)每一测区的水准基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在建筑区内,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在建筑物内部的点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地基土压缩层的深度。

(4)工作基点与联系点布设的位置应视构网需要确定。作为工作基点的水准点位

置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1.5-2.0倍。工作基点与联系点也可在稳定的永久性建(构)筑物墙体或基础上设置。

(5)各类水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

3、平面控制网点的布设要求:

(1)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对于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2)控制网可采用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基准线或附合导线等形式。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3)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布网方式与构形,每一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一测区的工作基点亦不应少于2个。

4、控制点放样采用极坐标法,为便于复测,控制点的布置均成直线型。

5、水准点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6、所有控制点必须设专人保护,定期巡视。

四、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2、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型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有关规定执行。

3、本工程沉降观测的所有沉降观测点均按下图所示制作而成,镶嵌在距离地面(或池体底板垫层)0.5米的承重柱或池壁上。

4、沉降观测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①沉降观测的沉降观测点应根据结构施工图具体布设(我方根据甲方提供的平面结构图和沉降测量规范,结合以往沉降观测的经验和对该项目的实际情况了解,对本项目进行沉降观测点点位的布设),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的反映地基及建筑变形特征,点位宜布设在下列位置:建筑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池壁外壁)每10~20米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②建筑裂缝、后浇带两侧、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③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

④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地区的建筑,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⑤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沉降观测点设置形式

五、沉降观测

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构)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

2、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3、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①建(构)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

工后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中若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一个月观测一次。

②建(构)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③对于有蓄水功能的池体,满水试验或首次正式蓄水期间均应增加监测次数,应至少在增加蓄水量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沉降过大时,应暂时停止加水,并加强监测,每8小时监测一次,直到沉降稳定后,继续注水。

④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⑤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⑥特殊情况: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构)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几天一次或逐日甚至一天几次的连续观测。

4、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

①对二级、三级观测点,除建筑物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可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

②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起重机等施工机械活动范围及附近也不宜设站。

③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建筑物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5、每次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如发现数据异常,应及时通知甲方采取进一步措施,以预防事故的发生。

6、当监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监测方案:

a、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b、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c、建(构)筑物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

d、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六、沉降观测点的观测及计算

1.基准点的观测及计算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观测,按照二等水准的测量要求,以“后-前-前-后”的作业方法进行往返观测,3个基准点进行水准联测,并进行平差计算;

2.沉降观测点的观测及计算

a.观测的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按照二等水准的测量要求,以“后-前-前-后”的作业方法进行往返观测,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水准观测的测站技术要求

F——环线长度,km;R——检测测段长度,km。

水准观测的限差(mm)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

b.观测的路线:

沉降观测拟以基1为起点(基2、基3为检测点),大致按照J1、J2、J3…的顺序进行观测,最后闭合至点基1。

c.内业计算:

沉降观测网的平差计算使用专业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在满足观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计算出每个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值。

当再次进行沉降观测时,通过对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进行比较,即可发现基坑周围及主体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并对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作出分析。

第五章沉降观测的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按《质量体系标准》(ISO9001—2015)要求中的设计、生产、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运行,要严格标准,把握好外业、内业的数据内容和计算的自检、互检,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内容和计算成果进行全面检查,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

自检主要是作业员对测量原始数据进行全面的认真的检查,内容包括测量原始数据资料是否清晰、点名标注是否准确、数据计算有无错漏等,自查的比例:内业成果100﹪,外业资料100﹪。

互检由项目负责检查或组织项目组内作业员互检,内容包括作业员提交的所有资料,互检比例:内业成果100﹪,外业资料100﹪。

为确保沉降观测的数据质量,将使用固定的全站仪、水准仪和水准尺,按照规定的观测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成立项目组,尽可能的由固定人员施测和整理观测成果,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系统误差,为甲方提供优质的数据成果,确保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1、为保证误差在允许限差以内,各种控制测量必须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2016 执行,操作按规范进行,各项限差必须达到下列要求:

(1)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位二级、精度指标如下:

沉降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 3.0mm

(2)对沉降观测,应取差异沉降的沉降差允许值的1/10~1/20作为沉降差测定的中误差,并将该数值视为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

(3)对位移观测,应取变形允许值的1/10~1/20作为位移量测定中误差,并根据位移量测定的具体方法计算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或测站高差中误差。

2、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

(1)仪器各项限差符合同级别仪器限差要求。

(2)钢尺量距时,对悬空和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和情况下考虑垂曲及倾斜改正。

(3)标高抄测时,采取独立施测两次法,其限差为±3㎜,所有抄测应以水准点为后视。

(4)垂直度观测:若采取吊垂球时应在无风的情况下,如有风而不得不采取吊垂

球时,可将垂球置于桶内。

3、细部放样应遵循下列原则:

(1)用于细部测量的控制点或线必须经过检验。

(2)细部测量坚持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第六章成果资料的提交

由于本次沉降观测为长时间的连续观测,因此,每次沉降观测结束后,及时整理出沉降观测数据,根据需要,向甲方提交沉降观测的阶段性数据资料,在整个沉降观测结束后向甲方提交技术总结分析报告。

1、细部放样采用不同人员、不同仪器或钢尺进行,条件不允许的可独立施测两次。

2、外业记录采用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回到内业及时整理并填写有关表格,并由不同人员将原始记录及有关表格进行复核,对于特殊测量要有技术总结和相关说明。

3、施工测量记录按《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JGJ/T 185-2009)要求编制、编号,根据资料内容和数量多少组成一册或若干册装订。

4、施工测量技术资料主要包括:

(1)业主提供的番禺区规划委员会红线桩坐标及水准点通知单。

(2)交接桩记录表。

(3)工程定位图(总平面、建筑场地原始地形图)。

(4)设计变更文件及图纸。

(5)现场平面控制网与水准点成果表及验收单。

(6)《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JGJ/T 185-2009)中施工测量记录。

(7)必要的测量原始记录。

(8)沉降、变形观测资料。

第七章测量管理制度

一、测量管理制度

1、所有测量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上岗前必须学习并掌握《城市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及公司技术部制定的《计量器具管理实施细则》。

3、到现场放样前,必须先熟悉图纸,对图纸技术交底中的有关尺寸进行计算、复核,制定具体的方案后方可进场。

4、所有测量人员必须熟悉控制点的位置,并随时巡视控制点的保存情况,如有破坏应及时汇报。

5、测量人员应了解工程进度情况,经常同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业务交流。

6、爱护仪器,经常进行擦拭,检查时仪器保持清洁、灵敏,并定期维修保证完好状态。

7、有关作业资料要及时收集整理。

8、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测量人员素质。

9、必须全心全意为施工单位服务,必须将所测的点或线向施工单位交待清楚。

二、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1、仪器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测量仪器管理台账,由专人保管、填写。

2、所有测量仪器必须每年校准检定一次,在仪器上粘贴校准状态标识,具备合格的计量检定证书,并由项目部测量负责人每半月一次进行自检。

3、仪器必须置于专业仪器柜内,仪器柜必须干燥、无尘土。

4、仪器使用完毕后,必须进行擦拭,并填写使用情况表格。

5、仪器在运输过程中,必须手提、抱等,禁止直接置于有振动的车上。

6、仪器现场使用时,测量员不得离开仪器。

7、水准尺不得躺放,三角架水准尺不得做工具使用。

建筑物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一、工程建设概况 1、建筑设计概况 2、结构设计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2、观测时间的要求 3、观测点的要求 4、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5、施测要求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四、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1、建立水准控制网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3、沉降观测 4、平差计算 5、统计表汇总 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五、沉降观测方案 1、基准点埋设 2、沉降观测点埋设 3、精密水准测量 4、资料整理与提交 六、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七、各控制点的放样 八、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1、限差要求 2、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 3、细部放样应遵循下列原则 九、沉降观测技术要点 十、位移观测技术要点 十一、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理 十二、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主要仪器的配备情况 2、施工测量管理人员组成 十三、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十四、测量管理制度 十五、建筑物沉降变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3、应急处置 4、救援物资的储备 5、恢复 6、注意事项 7、建筑物沉降事故预防

一、工程建设概况 经开区江南水岸公租房一组团工程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乐天村、桃花店村,茶涪路南侧地块。一组团建筑面积约18.5万㎡,投资额约3.33亿元。 1、建筑设计概况 (1)工程总体概况: 经开区江南水岸公租房一组团工程由8栋33层一类高层住宅、裙房以及地下车库组成。 地面主要有:砼防水地面、细石砼地面、防滑地砖地面、玻化砖地面、地砖地面。 楼地面主要有:细石砼楼面、防滑地砖楼面、架空保温楼面、保温楼面、防水楼面、毛坯楼面、耐磨地坪楼面。 内墙主要有:水泥砂浆抹灰墙面、涂料墙面、水泥砂浆防水墙面、腻子墙面、瓷砖墙面。 外墙主要有:砼防水外墙、涂料墙面、外墙漆墙面、面砖墙面、干挂

沉降观测的具体步骤

沉降观测的具体步骤 本工程沉降观测采用闭合圈法按一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DS使用级精密水准仪或自动安平水准仪和铟钢水准尺。 建筑物四周至少留出3m的场地,便于闭合圈法沉降观测,观测前通知工程处和施工现场负责人,事先清理好现场,确保视线、场地畅通,安排好测量跑尺人员。 本工程结构施工阶段,做到每施工一层结构层次即进行一次沉降观察,沉降观测时间为砼浇筑结束后一天,不上荷载的情况下进行,中间停、复工各观测一次,以后每3个月观测一次,建筑物竣工验收前观测一次。特殊情况如发现严重裂缝,沉降速率增大,沉降差较大等,亦相应增加观测次数,并整理出资料由主管工程师审核,及时提交给业主。使用阶段每半年一次,共两次,以后每年一次,预计观测五年或直到沉降稳定,使用阶段预计共测6次,由建设单位负责观测,施工阶段的观测费用,按勘察设计文件规定,由业主负责,施工企业在提交成果时,向业主按专项收取费用。 观测成果管理 本工程沉降观测应有专用外业手薄、记录表和建筑物平面图及观测点布置图等,并根据沉降观测成果绘制沉降分布图,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最后计算整个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量和相对沉降差,每季提供给业主一份资料。工程沉降观测资料,由专人整理,当每次观测

一周后,提交工程技术科和工程队各一份,最终将系统观测资料作为工程技术资料的一部分存档,并交建设单位一份。 基准点和观测点的保护 经常检查基准点和观测点有无变动,并防止砂浆落在观测头上,将观测点按观测平面图相应的编上号,每次观测后旋下观测头集中保管,下次观测时再按编号旋上观测头,注意防止柱上槽口被杂物堵塞或被现场材料挡住,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碰撞观测点头的螺牙铁管口,详见图《水准点埋置及观测头构造图》。 设置基准的原则是合理埋设,观测方便,并能保证水准点的稳定,基准点的埋设数量不少于三个,距离观测点30-50m,基准点的设置应在基坑挖土前15天完成,基准点必须加盖保护,在观测平面中,基准点位置应明确标注。 观测点的设置,依据图纸设计要求。详见附图《沉降观测点平面图》。 观测点的设置采用预埋螺牙铁管,使用活动观测头,便于装拆。 装修前先旋下观测头,在柱装修材料上留孔并预埋套管,装修完再旋上观测头,观测头就朝外,便于观测。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XXXXXXXXXXXXXXX合同 DX桩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工程名称:XXXXXXXXXXXX大桥 委托单位:XXXXXXXXXXXXXXX 编制: 审核: 审定: XXXXXXXXXXXXXXX 2011年XX月XX日

目录 一、概述 (2) 1、工程概况 (2) 2、沉降观测细则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 (2) 二、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3) 1、观测点的布置 (3) 2、观测频次 (3) 三、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7) 1、水准基点的布设 (3) 2、工作基点布设 (3) 四、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4) 五、观测精度 (6) 六、沉降观测实施要求 (7) 七、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 (8) 八、质量保证措施 (9) 1、仪器的质量控制 (9) 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 (9) 3、质量保证体系 (9) 九、保护措施和制度 (10) 1、水准基点及工作基点 (10) 2、监测点及元器件的保护标识 (10) 3、保护奖罚措施 (10)

一、概述 1、工程概况 多节挤扩灌注桩是国内新兴的一种技术,又称“DX”桩,是贺德新先生在总结了国内外桩基的基础上以新的理念于1998年研制开发出的专利技术国内新兴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突破了传统挤扩桩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它以其成盘腔的可靠性,对称性和稳定性,合理地实现了由桩身、承力岔、承力盘和桩基共同承载的,使摩擦桩成为摩擦兼多端支点承的新桩型。这种桩型改变了桩周土的受力状态,较大限度地挖掘了地基土的潜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桩的承载力,通过几年来大量实践证明“DX”桩在同类桩型中,具有显著优势。XXXXXXXX 合同位于XXXXXXXX,本标段中XXXXXXXX大桥桩基础均采用此种技术,其中XXXXXX大桥桩基XXX根。 2、沉降观测细则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 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通过沉降观测,可以监测结构物的沉降变形情况,为今后的工程设提供参考数据。 目前,“DX”桩在山东省、陕西省、天津等地获得建设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并已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次沉降观测的目的就是为“DX”提供沉降变形提供可靠的数据,使这种新型的技术在XX市场得到更好的推广,在XX高速公路中的到更多的应用,发挥其优越性,减少工程建设资金投入。 沉降观测的依据标准: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T12897-2006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2004) 二、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设计院提供的施工图纸 2、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基准点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5、建筑单位提供的二个沉降观测控制点:BM1、BM2。其高程分别为:2093.185米、2093.929米。 二、工程概况 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D-1#楼建筑面积23410.99m2,D-S1#楼建筑面积2319.21 m2,、D-3#楼建筑面积21884.73m2,车库总建筑面积51307m2。各工程项目概况如下表: 项目概况、名称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标段 建筑层数地下3层,地上 27层地上3层地下3层,地上27 层 地下2层 建筑结构类型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 建筑工程等级一级二级一级一级 设计使用年限50年50年50年50年 建筑分类一类二类一类特大型汽车库 耐火等级地上一级,地下一 级二级地上一级,地下一 级 地上二级,地下 一级 建筑性质高层商住楼多层商业高层住宅楼地下车库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7度7度7度7度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丙级甲级乙级 基础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 桩筏基础现浇钢筋混凝 土条形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桩 筏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 条形基础 地基持力层端承摩擦桩,桩端 持力层4层砂砾3层砂砾端承摩擦桩,桩端 持力层4层砂砾 3层粘土层

三、人员及仪器的配备 1、测量人员配备 为了满足本工程测量全面、有序的开展,将投入以下测量人员,组成本工程施工 测量组。 序号姓名学历施工年限职务近期施工工程 1 大专11年组长 2 大专3年测量员 3 大专4年测量员 由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现场测量工作的监督实施。 2、测量仪器配备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沉降观测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盒建筑物的定位采用全站仪,轴线投设用经纬仪,高程测量用水准仪,本工程拟投入测量仪器如下表: 仪器名称型号数量是否检定用途 经纬仪TDJ6E 1 已检定,证书编号:14121103 角度测量水准仪AT0-32 1 已检定,证书编号:14122502 沉降观测 注明:仪器必须在检定证书规定的有效日期内使用。 四、观测点的设置 1、制作方法 沉降观测点大样见下图: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总结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起点位于**市外环路北端附近的国道321上,里程为K0+000~K6+624.054。K0+000~K1+400为市政道路,一般路基宽度为60m,跨***高速路的分离式立交桥宽为50米。在K0+700~K0+786.5处设置变宽段,此处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带,渐变为50米宽,与桥梁宽度一致,车行道保持不变。K1+000 ~K1+200处设置渐变段,该路段内路幅宽度逐渐变化,路基宽度从50m渐变为24.5m。由于该路段正好处于圆曲线上,因此在K1+200~K1+400段设置过渡段,该路段范围内路幅宽度为24.5m,设计时速为60Km/h,过渡段后路段按一级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80Km/h。线路通过区域有鱼塘、水田、菜地,地基沉载力较差,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路堑高边坡地段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框架及方格浆砌片石防护处理。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公路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 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挖方段的水平位移观测;路隧、桥涵、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 4.2.1基底沉降观测 根据设计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 上部结构变形监测 监 测 方 案 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 2012年3月26日 委托单位:安徽华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瀚盛项目部 项目名称: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上部结构变形监测监测单位: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 院长:石华胜 项目负责:汪明新 设计编写:朱智勇 提交时间:2012年3月26日 目录

1、工程项目概况 1.1、工程概况 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上部结构变形监测项目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东侧,西临长江北路,东至银湖北路,北至龙山路,南临马鞍山。本次监测项目包括6栋高层建筑,建筑物楼号是1#至8#(不包括2#和3#)。其中1#、6#和7#楼设计为地上20层;4#楼设计为地上22层;其余设计为地上27层。楼房监测周期与按施工进度而定。 1.2、周边环境概况 项目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东侧,西临长江北路,东至银湖北路,北至龙山路,南临马鞍山。在地块南侧紧邻一最高点达70多米高的马鞍山。 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变形观测委托书(《测绘合同文本》)。 3、监测内容及监测点位设置 3.1、监测内容 本次工作内容是6栋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沉降观测。监测周期与按施工进度而定。

3.2、基准点位布设 本次拟布设基准点3个,布设位置位于施工影响范围之外且稳定易于保存的地方,与邻近地物的距离大于150米,标石选用深埋钢管水准标石。 3.3、房屋监测点位布设 本次根据设计单位对监测点的要求在楼房四周拐角处、沿外墙每10~20m处直接布设沉降监测点。监测点布设:采用冲击钻钻孔,嵌入φ10mmL型螺钉或钢筋(详见下图),每栋楼布设7-8个沉降监测点,点位间距为1个/15m左右,编号规则为:1-1(楼号-点号)。 监测点布设详见附图1-1。 4、监测方法与技术措施 4.1、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点测设 基准水准点共布设3个,布设位置位于施工影响范围之外,且保持一定距离,分别在水泥路面采用冲击钻钻孔,嵌入φ10不锈钢螺钉,并在水泥路面上刻框及点号。基准点高程系假定,并视现场情况而定。基准点编号为:JZ01、JZ02、JZ03。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分别测量两条闭合水准路线,平差后取其平均值。水准观测的技术指标按下表执行: 4.2、垂直位移监测点测设 垂直位移监测点采用二等水准闭合线路要求测量,点位布设完成后,首次观测两次,平差后取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的初始值,其后固定人员和设备按相同的线路和方法施测,所测量的数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XX时代广场”项目新建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四川XXXXX检测咨询有限公司 二○一○年七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沉降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1、本方案所依据的有关技术标准 2、设立水准基点 3、设立沉降观测点 4、沉降观测周期安排 5、其它技术要求 三、实施技术方案 1、水准基点的高程测量和限差 2、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措施和限差 3、观测值的平差计算和成果整理分析 四、提交的成果内容 五、仪器设备、人员组织、三体系及服务承诺 1、投入仪器设备及人员组织 2、三体系(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保证体系) 3、服务承诺 附图:沉降观测点位布设示意图

一、工程概况 XXXXxxx公司开发的“XXXXx时代广场”项目位于天府大道,共有三栋新建建筑物,其中1#综合楼为地上21F,2#办公楼为地上25F,3#综合楼为地上15F,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根据业主、质检站及有关规范要求,需对上述3栋新建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以便了解该3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从而为施工及设计部门提供可靠数据,并正确指导施工,确保该3栋建筑物的安全,同时也为建筑质量的评定提供客观评判依据。 二、沉降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1、本工程沉降观测方案满足如下有关技术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标《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设立水准基点 水准基点是整个观测工作的基准,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根据有关规范,在施工区附近(变形范围外)采用统一标准埋设供沉降观测使用的3个水准基点。 3、设立沉降观测点 我公司根据该项目新建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并结合有关规范要求共布设32个沉降观测点,其中1#楼、2#楼各布设8个沉降观测点,3#楼布设16个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埋设具体位置见“沉降观测点点位布设示意图”(附图NO:2)。沉降观测点埋设在±0.00层承重墙体、柱子上(距地坪约+0.25米左右)。采用钻孔埋入统一的成品标志,并在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编制目的 (1) 3编制依据 (1) 4水准基点及沉降观测点布设方案 (1) 4.1水准基点的布设 (1) 4.2沉降观测标的布设 (1) 5测量仪器及人员情况 (2) 6水准基点及沉降观测点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 (2) 7内业数据处理 (2) 8观测频率 (2) 9水准基点及沉降观测点的保护 (2)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国投新疆哈密景峡第五风电场A区300MW工程位于新疆自治区哈密市西北约180km。场址位于东经94°12′~94°56′,北纬41°56′~42°14′之间,东西长约62km,南北宽约32km,场址区地貌为丘陵、戈壁,地势起伏。本期工程拟开发利用面积约84.95km2,风电场区域高程介于1033m~1228m之间,装机规模为300MW。场址区有简易公路与工程区相通,交通较便利。 2编制目的 为了及时掌握风机基础沉降情况,确保风机基础在风机安装、运行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中水准测量技术规范及设计图纸中相关技术要求,制定本观测方案。 3编制依据 ⑴《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⑵《国投哈密景峡五A风电场300MW风机预应力锚栓基础设计》 4水准基点及沉降观测点布设方案 4.1水准基点的布设 根据风电场区周围的地形、地质情况,为满足风机基础的沉降观测,对每台风机进行单独观测,测定四个观测墩与三个基准点之间的沉降。基础沉降观测墩均布于风机基础平台上,观测墩用4HRBΦ22制作,顶部磨圆,镀铜,外露端头焊接在预埋件中间,观测墩与风机基础钢筋连为一体,。 4.2沉降观测标的布设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墩(1,2,3,4)均匀分布于风机基础顶面圆环环上,距承台边缘约为0.05m。以监测风机基础沉降变化,沉降观测墩布置图如下:

基坑沉降观测方案

力帆·红星广场项目一期工程B2组团和 C13组团工程 边坡沉降监测方案 编制单位:力帆·红星广场项目一期工程B2组团和C13组团项目 编制日期:二〇一七年九月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东北临龙安路、西南侧为金州大道,东南侧为金开大道。总建筑面积约17.16万m2,主要由35栋3F/-1F别墅,1栋30F/-2F高层住宅,1栋23F/-2F酒店,1栋6F/-2F商业,2个地下车库组成,本工程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基础采用旋挖桩、人工挖孔桩、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板基础。 2、监测依据 全部观测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2-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97) 2-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2-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12) 2-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2-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 3、监测目的 建筑物前期施工期间,基坑在回填之前由于卸除地基土自重或降水等因素而引起的基坑外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及道路的结构应力也在缓慢调整。变形观测的目的就是:通过测量基坑周围预设的工作点和其周围建筑物特征部位之间的不对称变异量,对基坑在回填前及回填过程中的整体稳固趋势作出评估,为建筑质量评价和最

后验收提供参考依据。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内容为:基坑周围建筑物和道路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 4、监测项目 根据业主提供的地质勘查报告、设计支护方案及现场实际情况,具体监测内容为基坑坡顶位移监测。 5、测点布置 按照规范要求,各水准基点的间距应在20-40米范围以内;水准基点与被测建筑物的间距不应大于100米,且不小于30米,现根据场地条件、场地使用性质、地下埋藏物的情况、长期保存条件等,水准基点不应设置在高层建筑附近,本工程考虑设在基坑的东侧。 5.1监测点布设 本次观测的监测点布设沉降点8个,设计方案依据: (1)基坑边坡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2)基坑周边地表竖向沉降监测点的布置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1~3倍,监测剖面宜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并与坑边垂直,监测剖面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 下图为沉降观测点布设图: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CHINA FIRST HIGHW A Y ENGINEERING CO.,L TD.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CKGZTJ-4 标二工区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 二○一一年一月

目录 一、总则 (2)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2) 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 四、一般规定 (3) 五、沉降观测的内容 (4) 六、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4) 七、观测精度 (4) 八、沉降观测频度 (4) 九、分析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5) 十、组织与管理 (6) 一、总则 1、为指导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土建工程四标段二工区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方案。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进行实施。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4、本规定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及条文说明(TB10601-200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6)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5、《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 6、沪昆客专隧道设计图纸 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模板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沪宁城际铁路工程站前I标项目部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批: 中铁四局沪宁城际铁路工程站前I标项目部一队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

目录 1.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沉降监测工艺简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监测断面的设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路基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桥涵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过渡段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沉降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一般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各种地段沉降变形观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5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6.6沉降观测的频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7观测点的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7.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一般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资料整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提交资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垂直度测量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由广安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由重庆长坪建
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由重庆中泰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进行工程监理, 由重庆轻工设计院进行施工图设计,由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质量监督 站实施质量监督。本项目为安得·城市之都 4、5、6 号楼,位于广安 市龙马商业广场旁,交通方便,三面环街均有住房和商铺门面,建筑 面积 79387m2;±0.000=252.6 米,本建筑 4#楼为-2F/32F 层,建筑 高度 96m,总高度为 105.9 米,5、6#楼为-3F/32F 层, 建筑高度 96m, 总高度为 110.1 米;裙房部分为商业用房,转换层以上为住宅,本工 程主体为剪力墙结构,裙楼为框架结构,现浇楼板。根据工程的地质 实际情况,特编制如下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二、观测点的布置及做法:
根据图纸上观测点的位置,由专业测量人员负责观测,观测点 采用先浇筑后钻孔设置。 三、沉降观测的方法: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建筑物内选择坚固稳定的地方,埋设三个 水准基点(4#H2AH点,5、6#H2B点、H2C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 以确保观测结果的精确度。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 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 成果,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固定的水准点,以及按规定的日 期、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根据《地基基础施 工规范》规定,基础做好之后每施工1层结构观测一次,主体竣工后
1 页脚内容

沉降观测、垂直度测量施工方案
每月观测一次,并做好每次的观测记录。必要时委托具有国家资格证 书的测绘院,按照上述方案来完成此工作。 四、 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 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 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 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在不 具备铝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2.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 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 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50m 为宜,均匀地分 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观测点布置图。
2 页脚内容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 上部结构变形监测 监 测 方 案 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 2012年3月26日 委托单位:安徽华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瀚盛项目部 项目名称: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上部结构变形监测 监测单位: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 院长:石华胜 项目负责:汪明新 设计编写:朱智勇 提交时间:2012年3月26日 目录 1.1、工程概况................................................... 1.2、周边环境概况............................................... 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3、监测内容及监测点位设置 (1) 3.1、监测内容 (1) 3.2、基准点布设 (1) 3.3、房屋监测点布设 (1) 4、监测方法与技术措施 (2) 4.1、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点测设 (2) 4.2、垂直位移监测点测设 (3) 5、监测频率 (3) 6、建筑沉降稳定值的控制标准 (4) 7、数据处理与成果提交 (4) 8、业主与施工单位应提供的配合要求 (4) 9、安全与文明施工 (5)

1、工程项目概况 1.1、工程概况 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上部结构变形监测项目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东侧,西临长江北路,东至银湖北路,北至龙山路,南临马鞍山。本次监测项目包括6栋高层建筑,建筑物楼号是1#至8#(不包括2#和3#)。其中1#、6#和7#楼设计为地上20层;4#楼设计为地上22层;其余设计为地上27层。楼房监测周期与按施工进度而定。 1.2、周边环境概况 项目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东侧,西临长江北路,东至银湖北路,北至龙山路,南临马鞍山。在地块南侧紧邻一最高点达70多米高的马鞍山。 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变形观测委托书(《测绘合同文本》)。

房屋建筑沉降观测方案(1)

本页为作品封面,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删除,欢迎下载!!! 精 品 文 档 1 【精品 word 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一、工程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观测等级确定 四、仪器设备及人员配置

五、基准网的建立及高程系统 六、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与埋设 七、观测 八、请甲方、施工方协助解决的问题 九、补充说明 十、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 十一、提交资料 北京金融街F10 大厦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 .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北京金融街F10 号地东部,南临广宁伯街,东临太平桥大街,西临金城坊街,北临金城 坊南街;总建筑面积48432.3 平方米,其中地下面积17562.3 平米,地上 30870 平米;建筑物主要屋面高 度 63.6 米。本工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地上16 层(另有出屋面的电梯间和水箱间共 2 层),地下5层;基础形式为天然地基上的平板式筏基,基底标高为-20.15 米,从基底进行沉降观测难度极大。另场 区附近无固定的可用作沉降测量的水准基点。 二 .编制依据

1.甲方提供的地下结构施工图; 2.《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 — 93 ); 3.《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 DBJ 01-21-95 ); 三 . 沉降监测的等级确定 该项工程属变形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物,按规范要求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结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有关规定,并参考同类工程经验,确定该项工程属二等变形监测等级,即:变形点 的高程中误差≤±0.5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0.3mm。 四 .仪器设备及人员配置 1.Leica NAK2 自动安平水准仪、GPM3 平行玻璃板及配套精密铟钢尺;50m 经鉴定钢尺及测量专用重锤等。 2.人员配置: 工程主持人 1名; 现场负责1名(兼安全员); 技术人员 1名; 司仪 1-2 名; 测工 2-4 名。 3.所有使用仪器设备均具有鉴定计量证书,测量施工主要人员均做到持证上岗。 五 . 基准网的建立及高程系统 1.建网 鉴于该工程工期较长,沉降观测持续约 4 年左右,为便于沉降观测的顺利实施,必须设立稳固可靠 的沉降观测基准点,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及周边地形环境,我们拟在远离该工程变形影响区域(至少应距 离施工场区 200m 开外。)的地方埋设3个水准基点于原状土层,构成闭合环形式的沉降观测基准网。 2.水准基点埋设 拟采用普通标石,埋设形式见附图—水准基点示意图,埋设深度应达到冻土线以下,北京地区最大

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模板

沉降观测专项施工 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施工测量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测量部署......................................................................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测量仪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测量施工组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沉降观测水准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校核水准控制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水准点控制网的测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沉降观测方法和一般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沉降观测周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沉降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 签。 5.4沉降观测点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5.5沉降观测埋设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控制点保护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沉降观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确定沉降观测路线并绘制观测路线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连镇铁路LZZQ-5标沉降观测方案 1、编制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2)《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3)《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4)《客运专线铁路有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 (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2-2010);(8)《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 (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修订版); (10)高邮特大桥、路基等相关图纸文件; (11)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 (12)连镇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 2、工程概况 新建连云港至镇江铁路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位于江苏省南北纵向中轴线上。线路北起苏北连云港市,沿宁连高速公路引入淮安市,与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并行,向南经苏中扬州市,跨长江后止于苏南镇江市,正线全长304.883km。 连镇5标地处扬州境内,起讫里程为DK177+218.46-DK205+504.97,全长28.287km。其中,DK177+218.46-DK179+282.375为界首站和区间路基段,高邮特大桥(DK179+282.375~DK203+866.39)全长24.584km。本标段桥梁占比87.85%。

本标段共有9联连续梁,1孔现浇简支箱梁,3座刚构-连续梁桥,桥梁其余部分采用721片32m和24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通过。一分部管段内包含路基和2座刚构-连续梁桥,二分部管段内包含5联连续梁,三分部管段内包含4联连续梁和1联刚构-连续梁桥。 桥梁基础采用打入法PHC-800-130管桩基础和钻孔灌注桩,桩基直径采用1.0m、1.25m、1.5m、2.0m。桥梁墩身采用圆端形实心桥墩,桥台采用矩形桥台。 涵洞孔径采用1.5-6.0m,采用圆涵、框架涵结构,兼顾排水、交通等功能。 3、沉降观测的意义 有碴轨道对桥梁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工程在设计中虽然对每个桥墩进行了沉降量的计算,但是沉降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满足轨道对工后沉降的要求。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估,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使结构物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通过对设计沉降的验证和修改,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合理确定轨道的铺设时间,确保设计目标顺利实现。 4、沉降观测的范围和内容 (1)沉降观测范围:DK171+218.46-DK179+100段站场路基(其中,D K177+527.15-DK177+604.85为子婴干渠中桥、DK178+713.15-DK178+846. 85为龙翔大桥)、DK179+100-DK179+282.375段区间路基、路基段落内的涵洞、高邮特大桥的所有墩台及梁体。 (2)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涵洞、桥梁的垂直位移监测和水平位移监测。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好易通 沉 降 观 测 施 工 方 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好易通齐全二○一一七年八月

目录 1.编制依据 0 2.工程概况 0 3.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 (2) 3.1.观测目的 (2) 3.2.观测原则 (2) 3.3.观测点布置 (2) 4.观测方法 (2) 4.1.观测基准点设置 (2)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 (2) 5.观测周期 (3) 5.1.施工阶段 (3) 5.2.使用阶段 (3) 5.3.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 (3) 6.观测仪器及人员组成 (3) 6.1.观测仪器 (3) 6.2.人员组成及职责 (3) 7.观测资料及整理 (3) 7.1.观测资料整理 (3) 7.2.观测成果 (3)

1.编制依据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wwwww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住宅项目,位于00000,原机0000内。工程项目包 2

3.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 3.1.观测目的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 3.2.观测原则 1.参照设计图纸; 2.建筑物的四角极大转角处; 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 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3.3.观测点布置 根据“3.2.”观测原则要求,共布置178个沉降观测点(其中1#房1区6个、2区16个,2#房14个,3#房、4#房、5#房、8#房各12个,6#房、7#房各16个,9#房、12#房各13个,10#房、11#房各6个,13#房9个,14#房7个,具体点位见个号房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附图)。 4.观测方法 4.1.观测基准点设置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拟在场地外适当位置设置3个水准基准点,并准确测定其高程。工作基点用作直接测定观测点的起始点或终点,选择适当位置布置工作基点,与基准点一起布设成水准环线,按要求进行联测。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 沉降观测点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由我方埋设好沉降观测标志点,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埋设于±0.500位置(观测点大样见附图,各栋号一层施工完成后,采用植筋方法布设)。本次共布设178 个沉降观测点(详见各栋号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沉降观测点与工作基点、基准点构成沉降监测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精确测量。 各次沉降观测是整个工作的主体,建筑物施工到各个时期的沉降变形量就在这一环节中反映出来,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观测之前对所使用仪器按规范要求进行检验校正,观测按照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使用同一仪器和水准尺、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的要求进行观测,精度严格遵行规范要求: 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主体沉降观测方案

***项目 (2#商业、社区卫生服务站、1~16栋)主体沉降观测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广东省***建筑质量检测站有限公司 2018年5月3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二、观测方案设计依据 (3) 三、观测实施方案 (3) 3.1观测项目及精度要求 (3) 3.2观测频率 (3) 3.3基准点、沉降点的埋设及观测 (4) 3.3.1基准点及观测点埋设 (4) 3.3.2观测点的埋设 (5) 3.3.3观测方法 (5) 3.4数据记录及处理 (6) 3.5观测项目组主要职责 (6) 3.6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7) 四、观测工作设备汇总 (8) 五、成果提交方式 (8)

一、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增城**镇麻车村、横岭村青年农场,由广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兴建,广州市**城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项目(1~16栋)楼层均为地上33层、2#商业楼层地上3层。为了解在建设过程中及竣工后一段时间的沉降情况,受建设单位委托。我公司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工作。基准点布置3个、**每栋均布置8个观测点、16栋布置13个观测点、2#商业布置7个观测点、社区卫生服务站布置9个观测点,共布置149个观测点。拟2018年5月开始对进行观测至2021年5月最后一次观测期间约三年,精度按二级沉降变形进行。当发现建筑物变形超过警戒值或建筑物出现危险征兆时立即发出预警,并及时通知业主、监理、设计、勘察有关各方。必要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观测方案设计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5、甲方及设计单位提出的观测要求 三、观测实施方案 3.1观测项目及精度要求 按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根据本工程的结构形式、地质特点及周边环境,本项目观测内容为二项:基准点埋设、建筑物主体沉降观测。具体内容及数量如下所示。 3.2观测频率 根据设计说明及相关规范,待基准点、观测点埋好稳固后,即可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应尽量在二层楼板浇灌前进行)连测两次取平均值。观测频率如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