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

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

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
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讲学稿()世界史知识结构与框架(必修一部分) 年级:高三学科: 历史主备人:杨臣时间: 2016年10月23日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导课: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地理: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形成的历史条件③经济:商品经济发达,有利于平等互助、自由、民主观念形成 ②政治前提:城邦政体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背景: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崛起。 颁布“解负令”,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措施颁布财产等级制度,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古①梭伦改革恢复公民大会 希 (公元前六世纪初) 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新设“四百人会议” 腊设立陪审法庭 的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民(2)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主②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雅典民主的确立 制 A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产生各级官职 度③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 B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

(“黄金时代”)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C公职津贴。 意义: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早期习惯法:贵族担当法官,随心所欲解释法律, 平民利益受损 ①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 成文法诞生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评价: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古 代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罗马(1)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公民法使用范围:罗马公民 的缺陷:有明显的狭隘性 法②公民法到万民法形成时间:由共和国到帝国过程中(三世纪)律适用范围: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万民法作用: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③民法大全时间:六世纪;意义: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①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叫系统的法律体系 ②积极意义:a对罗马: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利益 (2)罗马法的评价 b调节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③影响后世:a对近代欧美国家文法和同法制度产生影响 b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武器 ④局限: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结构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

上的体现。 2、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②有很强的专制性;③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 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废宰相制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 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过程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 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 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 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 强了中央集权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 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 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主要特点? ①专制中央集权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③人治高于法治;④统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⑤宗法关系的残余影响深远;⑥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最完整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精华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 七年级历史教材为中国古代史内容,隐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由于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等原因,编写者往往会将其情感隐匿于教材之 中。下面由为你提供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希望大 家喜欢。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欣赏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 、隋的建立:581 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 、隋的统一: 时间:589 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 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 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 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奠定了基础。 3 、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

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 、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 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二三、大运河的开通 1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 、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 4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 、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 、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 、流通七省区:(略) 9 、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结构图 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例如:云南、北京、重庆…… 2、元谋人 生活年代:距今170万年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生活生产: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的发现 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发现过程:1921—1929---此后 发现化石意义:为复原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

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直立行走。 生活特征:工具、组织、用火 1、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2、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3、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 ★(怎样得到火?获得用途?火的意义?) 地位及意义:P5 四、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距今约三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体质特征: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生产生活:已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具有审美观念 ?三二二二一:三个远古人类、两个地点、两个大河流域、两个社会阶段—群居和氏族、一个时期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六千年 2、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3、生产生活: ?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 ?种植农作物:粟 ?畜牧业:猪、狗等 ?手工业:彩陶和装饰品、乐器陶埙、纺织、制衣(生活物资来源:打猎、采集、种植、渔业、畜牧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七千年 2、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3、生产生活情况: ?建筑:A 干栏式房屋、 B 木构水井 ?主要农作物:水稻 ?农业工具:骨耜 ?畜牧业:猪、狗、水牛等 ?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雕刻技术;天然漆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过程: ?时间:稻距今约10000年、粟距今约9000~7000 ?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发展变化:刀耕火种到耒耜等翻土工具耕种。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①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 C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抗战胜利②胜利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 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A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的反对外来侵略取得了完全胜利; ③意义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 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 (3)中华民国成立颁布时间:1912年 《临时约法》 制定的机构: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着的里程碑 ①原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 (1)五四运动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①条件:1.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 3.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近(2)中共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代②中共一大 中内容: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国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的时间:1922年 民③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清:科举制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导图(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导图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课标要求】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 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第一课时) 地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球 的 形 状 二、认识过程与 大 小 三、地球的大小

三.经线 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组 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经 纬 网

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 限。小东大西原则,所给经度是东经度,就和160E去比较,所给经度是 西经度,就和20W去比较。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和经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地球上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第一课时) 一、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二、昼夜更替的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1)方向:自西向东,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 球三、特点:(2)周期:大约是24小时 的(3)产生的现象: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自四、地方时: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转 1、划分: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360°÷24=15°)。0°经线所在的时区为中时区, 向东分为东十二区;向西分为西十二区. 五:时区 2、计算:东加西减 3、日界线:以经度180°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日期要早一天。凡从西向东越过该线, 日期减一天;相反,从东向西越过该线,日期加一天。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模块终结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三、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四、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 很多人都在疑问,我的明明很用功的背诵,但是答题时不会运用,作答时“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最终导致分数不高。下面由小编为你提供的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希望大家喜欢。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欣赏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1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2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3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4 必修一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5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一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朝时,城市中 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二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演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变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业发展,阻碍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影响: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 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 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1. 2. 3. 4. 5.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此文档禁止外校,仅限本校学生使用,如 发现,必追责任)程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课标要求】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 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第一课时) 地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球 的 形 状 二、认识过程 与 大 小 三、地球的大小

第一节经纬网(第二课时) 经 纬 网

就和160E 去比较,所给经度是西经度,就和20W 去比较。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和经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地球上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第一课时) 一、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二、昼夜更替的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 (1)方向:自西向东,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 球 三、特点:(2)周期:大约是24小时 的 (3)产生的现象: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自 四、地方时: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转 1、划分: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360°÷24=15°)。0°经线所在的 时区为中时区,向东分为东十二区;向西分为西十二区. 五:时区 2、计算:东加西减 3、日界线:以经度180°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日期要早一天。凡从 西向东越过该线,日期减一天;相反,从东向西越过该线,日期加一天。

第三节 1、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 2、学会在任何地图上判别方向,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 4、学会在地形图上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5、学会在地图上获取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一、比例尺 三、图例和注记(见课本)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1、海拔高度:一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定义: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 类型:(1)线段比例尺:50km (2)数字比例尺:1︰5000000 (3)文字比例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0千米 大小:(1)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 (2)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略 三、温度带的形成与分布 地 图 的 要 素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25256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目的: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意义: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三公名称及职权、特点(配合、牵制;朝议)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代①汉朝: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世袭制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意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结构图

————————————————————————————————作者:————————————————————————————————日期:

七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框架【知识梳理】

七上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知识框架 时期学派代表主要观点 儒家孔子仁的学说,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道家老子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春秋 兵家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孟子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战国 法家韩非 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的封建国家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知识框架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图 1.三国的形成: (1)赤壁之战后,曹操推手黄河一带,不敢轻易南下 (2)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3)刘备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 江南经济的开发 ⑴东汉末年以来,大量的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⑵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⑶南方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⑷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得到了迅速的开发。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⑴措施: ①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拓跋——元,贺赖——贺,丘穆——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 ④鼓励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⑵影响:促进鲜卑族的发展,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改革家。 学科人物朝代主要成就 数学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一 千年 农学贾思勰北朝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地理学郦道元北魏著有《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记述了许多前人 没有记载过的河流

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希腊罗马,西方各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当今世界)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详细实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球 的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形二、认识过程2、浑天说:天之盖地,犹壳之裹黄。 状3、麦哲伦的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与4、现在从太空看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大1、赤道半径:6378千米 小2、极半径:6357千米 三、地球的大小3、平均半径:6371千米 4、赤道长:4万千米 5、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经纬网 1、地球仪: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一、四个基本概念:3、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 极(N),反之为南极(S) 4、赤道: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1、定义:与赤道平行的圆 (1)形状: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经2、特点(2)特点: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3)方向:示东西方向。 二纬线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以南 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 分别为90°S和90°N。 低纬度:0°~30° 4、高纬度的划分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 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网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特点:(1)形状:半圆(2)长度:相等(3)方向:指示南北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代号 E,以西的180°为西经,代号“W”。 三.经线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 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 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 东西半球的界限。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