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发表时间:2019-11-27T09:39:37.7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1期作者:何学军

[导读]

何学军四川省资中县狮子镇高家寺小学四川资中 64121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176-01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课程,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培养良好的情操,树立端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正是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未来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注重心理教育,在根本上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全方面品质,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不同阶段教育的关键内容,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是自我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作用显著,影响学生的未来,甚至是一生。为此,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使小学生能够明事理,提高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注重课堂上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传授是整个小学阶段重要的教材内容,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的言行产生影响,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效仿。教师起到一定的模仿作用,同时发挥榜样的作用,这样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无形的引导,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概念上的说教,避免死板的教学手段,要结合课程目标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热情,启发学生的心灵,适合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改变。同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避免千篇一律,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二强化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对于每个人来说,第一个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也是所有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引导小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成长。要以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历程为依据,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材实现合理的融合,能够相互监督,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

三注重课余时间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教师除了要利用课堂实现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外,还有注重课余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的素养教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织一些有助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活动,比如说针对某些题目的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本质融汇在形象、生动的课外活动中,渗透道德与法治知识,使得学生在娱乐的同时,理解和掌握了知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品德,这就是寓教于乐的作用,在娱乐中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吸收和理解知识,形成良好的品德理念。

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实现对小学生的教化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塑造性和模仿力,彰显情绪性的特征,很容易亲近教师,接受其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断完善自己,尤其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的言行,用自身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言传身教的效果。

五实现学生生活实践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结合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就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教育,知识范畴相对较宽,因此,给道德与法治教育带来了难度和挑战。比如说,社会中崇洋思想比较严重,城市生活的孩子条件较为优越,因此,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去农村体验,感受农村的环境,这样就会使他们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和农民生活得到极大程度地提高,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六道德与法治教育要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充分尊重

要以小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为依据,突破枯燥乏味,重视情感教育,用信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保证思维的活跃性,将注意力凝聚到学习当中。

七教学要循序渐进地完成对小学生思想道德习惯的养成

任何人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循序渐进、协调发展的,为此,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也是复杂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以小学生相关规范为指导,让小学生经过阶段性的学习与实践,可以拥有良好的、健康的行为与习惯。

八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要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逐一的疏导,以教材为基础,理解和掌握深层次的含义和本质。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典型的实例为引子,实现学生心理需求与教育的结合,让小学生可以了解到道德与法治的真正内涵。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各个学习阶段都必须重视的教学内容,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影响学生基本素养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途径,促进小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5,风儿轻轻吹

2017年春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 第二单我和大自然 5、风儿轻轻吹 一、教学目标: 1、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与大自然有共在感; 2、了解并体会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人们对风的利用,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 二、教学重点:①了解风的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②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①人们对风的利用。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四、活动准备:扇子风车气球薄纸张香水 五、活动过程: 一、风儿在哪里游戏导入,引入主题——猜谜语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好),那就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瓜猜一猜这是什么?(出示课件)2、师:同学们,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风)对,是风。今天,老师把风娃娃请到了我们的教室,让他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好不好?(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风儿轻轻吹》。(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和风儿一起玩感受风,发现风。 师:风娃娃天天和我们在一起,但风娃娃可喜欢捉迷藏了,粗心大意的小朋友看不见风娃娃,细心肯动脑筋的小朋友就可以找到它。同学们,你们能找到风娃娃吗?(能) 师:老师看见风娃娃躲在河水里,因为他把河水吹皱了。我找到风娃娃了,就在旁边的花丛里。同学们,你们也能像老师这样找到风娃娃吗?(能)好,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一起找风娃娃吧!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找风娃娃,边找边说风娃娃藏在哪里?②集体交流,指名 学生说。 生:我做的风车被风吹转起来了。 生:风藏在柳条里,因为柳条被风吹地斜斜的。

生:小女孩手里拿着的手绢,因为被风吹得飘起来了。 生:那个男孩子用手把帽子捂住了,不然他的帽子就要被风吹走了。 生:这个小女孩闻到了花香。 师:这个小女孩是怎么闻到了花香呢? 生:因为风把花儿的香味带过来了,所以她闻到了花香。 生:小男孩在河边玩帆船,风把帆船吹向远方。 生:房子上的炊烟也被风吹得越来越远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能在教室里、校园里、生活中找到风吗?生:旗杆上的国旗在飘动,说明有风。…… 三、风儿能帮我们 1、风儿吹动,帆船行驶更快。 2、风儿吹动,衣物晾干了。 3、风车的转动,能为我们发电。 4、风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5、风儿还能帮我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风娃娃决定带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用课件让学生欣赏风) 四、风儿的“脾气” 师:同学们,风确实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情,不过有时风也会发脾气,播放沙尘暴、台风、龙卷风的视频。 师:同学们,我们只有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才能让风娃娃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专门为我们做好事。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强风天气,交流极端天气下的自护措施。(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总结:风儿能够帮助我们,但是他也有脾气,假如台风来袭击,我要保护我自己。

浅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及教学方法

浅析新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及教学方法 都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们国家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进一步的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基础教育内涵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中,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教育部《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自2016年秋季起,初一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名称中。从以道德为主线转向道德和法治相融合,法治教育渗透于整个课程教材之中。 新教材变化的不只是加入了“法治”,它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相比老教材《思想品德》而言,新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整理和分布上做了调整,在教学栏目的编排上也做了很大的修改,如:彰显生命教育主题、突出法治教育、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等。有专题、有渗透,多项结合、多维展

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并且,新教材继承了老教材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突出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要求,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新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新教材发展学科的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统领,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由近及远地体验核心价值观,层层推进核心价值观形成,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新教材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言文字或抒情唯美,或富有哲理,或正气凛然。本册教材,将优美文字融入到每一课每一框题中,可读性强,易于学生与教材文本的对话。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教材在正文之外,穿插了大量的反映真实场景的图片、生活气息浓郁的铲土以及创意美感十足的表格、图示等呈现学习内容,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使教材变得可亲可近,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它是以初中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及全世界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由自我出发再回到自我,完成自我认知,以学生成长的生活为主线,以相关知识为支撑,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摘要落实教学的质和效从矛盾到和谐统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现在的教育目标,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素养进行培养,教学任务重于以往——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共赢,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8,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091-01 课改前,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导理论,教学任务相对比较单一。而现在,我们既要完成理论传授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培养,至少也要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等,教学任务要繁于以往。 本来,教学质量和效率就是一对矛盾体。而现在教学任务更重的情况下,既要保质又要提效,达到质与效的和谐统一(即,有效性),难度会更大一些。下面,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谈一些落实有效性的想法。 一、重视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前准备工作叫备课,现在我们强调是课前教学设计。看似只是两个字的变化,其实是推翻了原来的教

学架构,对教学进行重新组装。原先,备课只需要考虑课堂教学流程,以及怎样把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经过几次备课和实践之后,我们就可以套用经验和固有方法。而现在不同,因为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理念,还要同时进行素养建设。需要在课前考虑的东西就比较多,比如,某节课的内容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这种方法还要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某个(或多个)素养的目标。也就是说,这种教学形式或方法一定是要多效的;再比如,培养学生素养就不能用传授知识的方法,就需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给他们更多体验、探究的空间。那么,课堂学习过程就有一些不可预知性,我们不可能完全预测到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态下会出现什么状况。所以,我们需要多进行一些可能的假设,甚至随时准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这就是我们强调要设计教学,而不是准备教学的原因。 二、把课堂给学生 很多教师舍不得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因为有太多的不可控会出现。很可能会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意外,耽误了教学的进程,从而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所以,即便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还是在固守着原来以“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和内容以及形式都要按着教师预先设想好的节奏去推进,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问题。因为素养的培养不能以理论讲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素养是学生内在的东西,必须要经过他们自己的思维、体验才能生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篇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 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 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 学实践。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 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 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 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 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 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 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 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 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 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 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 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 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分析

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分析——用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教学建议 二年级上册教材整体解读: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针对低年级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承接一年级教材设计,聚焦一个教育主题:共有与共享,为公共生活奠基。本册教材的内容设计,以儿童的生活为经,内在发展为纬;图片和文字资料,掌握收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道德与法治》三维目标的价值观: 既然法治教育是为了提高青少年作为公民的法律素养,那么法律观念与法律态度的培养就是第一位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是第二位的。 三维目标: 1.通过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的一些数字等完成知识标。 2.通过收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掌握收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完成能力标。 3.通过分析、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体会和平的美好,初步形成珍爱和平的情感,完成情感标。 单元目录: 1我们的节假日 2我的班级 3我们在公共场所 4我们生活的地方 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 课题1.假期有收获

?用心过,有收获?有打算,不忙乱 课题 2.周末巧安排 ?说说我的周末?这样可以吗?怎样安排更精彩 课题3.欢欢喜喜庆国庆 ?新中国的生日?庆祝我们共同的节日 课题4.团团圆圆过中秋 ?我们这样过中秋?中秋节,团圆夜?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 目地要求: 指导学生学会有意义地度过闲暇时光,了解节假日的文化意义。以暑假生活和周末生活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安排节假日,积极度过较长时段的假日生过和较短时段的周末生活。 认知我国的重要节日——国家意义上的“国庆节”、文化意义上的“中秋节”和其他民族的节日文化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生活中节日的不同风俗及其文化含义,以文化之光点亮他们的生活世界。 建议:厘清明暗线索,把握核心主题 明线:现实生活中的时空线索。是“学材”,实现与孩子的对话。 暗线:道德生活中的成长需求。是“教材”,实现与教师的对话。编写目的: 理解国庆节的国家历史意义。了解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象征及有关法律内容。明确与国家象征相关的正确的日常生活行为。 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 课题5.我爱我们班 ?班级生活快乐多?我为我们班点个赞?团结友爱的同学们?全班来跳集体舞 课题6.班级生活有规则 ?班级生活放大镜?大家一起来约定?把“约定”做成文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 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 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 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 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 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 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 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 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 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 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 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 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 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 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完整版)2019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其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是初中教育时期的重要课程,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意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从而优化教 学方法,提高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 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自身发展息息相关, 在实际的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还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没有达到良 好的教育效果。如何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初中道德与法 治教学质量,是相关教育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体,学 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样既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又约束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思想, 学生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所在,使得教育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摆脱 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往师生观念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学生惧怕教师的威严,甚至在课堂上对不懂的地方也不敢进行提问,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黑板以及粉笔成为 了课堂的主体部分,班级学生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运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没有将 每个学生顾及到,在教学中也没有做到与实践相结合,所教授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而是一味地长篇大论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出现了教师讲 课很认真,学生却没有得到所要掌握到的知识。那么,怎样将课堂教学发挥最大作用,使道 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是众多教育者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 1.转变传统师生观念。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转变传 统教学观念,将教师角色地位降下来,向学生可以进行沟通的朋友角色发展。交流是解决一 切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只有与学生主动进行沟通, 才能直观地发现问题所在。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提问、乐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道德与法治教育更是教学生如 何做人,以及使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 2.翻转课堂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样的教 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告别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提升学生的学 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走进新的学习生活”时,其中的第一课是“我 是中学生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刚步入中学的喜悦心情,使道德与法治第一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工作,结合课题,教师应鼓励学生 进行讲述,关于成为初中生的心情与想法,结合课后的知识问答:新的环境带给我们哪些新 感受与体验、如何融人新的班集体、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如何做到主动学习、学习的重 要性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上台与大家进行交流。通过该环节教师成功将课本知识进行深化,并且基本掌握了每个学生的性格情况以及对学习的态度,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 进行。同时,教师应该利用班级网络群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普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的少量渗透。 3.小组互助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应将分散的学生个体组成 小组的形式进行管理,避免出现没有顾及到的学生,出现被遗忘的“角落”。例如,在进行“人 生自强少年始”课程学习时,该课程主要有三个部分,扬起自信的风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走向自强之路。自强不息是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品质,教师应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发表时间:2019-11-21T16:04:32.78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1期作者:沈楚旭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共赢,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沈楚旭(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九集镇龙门完全小学湖北襄阳 441000) 摘要:落实教学的质和效从矛盾到和谐统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现在的教育目标,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素养进行培养,教学任务重于以往——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共赢,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1-102-01 课改前,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导理论,教学任务相对比较单一。而现在,我们既要完成理论传授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培养,至少也要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等,教学任务要繁于以往。 本来,教学质量和效率就是一对矛盾体。而现在教学任务更重的情况下,既要保质又要提效,达到质与效的和谐统一(即,有效性),难度会更大一些。下面,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谈一些落实有效性的想法。 一、重视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前准备工作叫备课,现在我们强调是课前教学设计。看似只是两个字的变化,其实是推翻了原来的教学架构,对教学进行重新组装。原先,备课只需要考虑课堂教学流程,以及怎样把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经过几次备课和实践之后,我们就可以套用经验和固有方法。而现在不同,因为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理念,还要同时进行素养建设。需要在课前考虑的东西就比较多,比如,某节课的内容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这种方法还要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某个(或多个)素养的目标。也就是说,这种教学形式或方法一定是要多效的;再比如,培养学生素养就不能用传授知识的方法,就需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给他们更多体验、探究的空间。那么,课堂学习过程就有一些不可预知性,我们不可能完全预测到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态下会出现什么状况。所以,我们需要多进行一些可能的假设,甚至随时准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这就是我们强调要设计教学,而不是准备教学的原因。 二、把课堂给学生 很多教师舍不得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因为有太多的不可控会出现。很可能会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意外,耽误了教学的进程,从而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所以,即便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还是在固守着原来以“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和内容以及形式都要按着教师预先设想好的节奏去推进,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问题。因为素养的培养不能以理论讲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素养是学生内在的东西,必须要经过他们自己的思维、体验才能生成。学生没有得到这些独立学习的机会,素养的建设就不能完成,所谓的有效性也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谈。所以,要想落实当下的教学任务,我们不仅不应该去控制课堂,而是应更进一步打开课堂空间,把主体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比如我们教“我是独特的”这一课,不应该是指着某个学生说“你有什么特点”,而是让他们自己来分析自己的特点,如“我喜欢读书”“我长得个子高”……虽然看似耽误了时间,但其实学生在内心形成了自我认同,而且还训练了他们内省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教师主导的讲授法所不能实现的。 三、注重指向实践 教学的有效性会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教学目标下,我们能把思想理念正确传导给学生,让他们记住并能在考试时正确答题就算是有效的;而现在,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理论之外,还要他们具有相应的发展性素养才算是有效的教学。这其中,就有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素养——实践力。 新的教育观特别强调了学生能够将知识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即学以致用。这是一种现代人才观下所必要的素养。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能够将思想品德理念落实到行为上、将学到的分析問题方法服务于生活,就不是灌输式教学能够达到的了。要有效地落实对学生这个素养的培养,可以关注两个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教学,使学生调动自身的经验和情感去捕捉我们所要传导的精神理念,从而内化并回馈于生活。比如教“我很诚实”这一节时,我没有讲课本中的案例,而是举了一个学生的真实事件,“小明(本班学生)上次踢球的时候,不小心把教室窗玻璃打破了。他没有溜之大吉,而是主动去向老师汇报情况”。同学们都知道这件事,马上就产生了真切的效仿意愿。 第二个策略是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来促使他们正确思想理念的自我生成,并以实践来强化实践意识。比如教“家是温暖的地方”这一课,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捶捶腿、给他们唱个歌、陪他们聊会儿天——这种实践活动,既是教学,又是实践,其有效性显然比在课堂上讲理论要来得实在。 综上所述,所谓的教学有效性,是指高质量与高效率的和谐统一。在当下素养教育的目标下,要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教师需要在课前教学设计上多花些心思,需要转换师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实践。这些,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安子琴.德法融合助力成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8(1):5-7.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度第1学期《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 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 “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

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三、教学总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 1.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学生了,要开开心心上学。 2.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让学生学会交际,懂得交新朋友。

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docx

小学《道德与法治》 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7968661.html,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分析 作者:秦海艳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2期 摘要:新时期,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大环境之下,传统教育模式逐渐被各种现代教育方式所取代。作为现代教育方式的践行者,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新课改趋势,持续创新与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作为初中教育课程中的重要一门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初中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出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开展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为提升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社会道德与国家基本法律的意义与内涵,使学生具有良好道德与法治行为规范,为培育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公民奠定基础。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讲授,没有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学方式单一 不少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不高。而课堂上,很多教师习惯采用自己所熟悉的教学方式,方式比较单一,普遍存在“模式化、静态化、滥用化”现象,没有意识到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益处,或者不愿意付出更多精力去潜心研究,从而改变教学方式,且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及性格千差万别,教学方式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进一步加重。 (三)实践教学不足 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关联、相互促进,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正确引导初中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而社会实践又能促进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学校和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比较淡薄;其二,教师本身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不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不足;其三,多数教师没有足够的动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少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学习,甚至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核心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意义不大,学生也不了解道德与法治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教师或学校没有运用较好的方法方式开展实践教学,认为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的“产出比”很低,效果难以量化,不愿意花费更多精力研究实践教学。

浅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学

浅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18-11-09T16:38:02.207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6期作者:邬黎 [导读]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家长不够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后学生几乎不去练习、不去巩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到来,新课改的号角早已吹响。我们的课堂如何改?如何打造出有效教学?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政治课教师必须面对的。现结合课程的特点以及我的教学实际,就如何着力打造政治课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家长不够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后学生几乎不去练习、不去巩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到来,新课改的号角早已吹响。我们的课堂如何改?如何打造出有效教学?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政治课教师必须面对的。现结合课程的特点以及我的教学实际,就如何着力打造政治课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准备—---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首先,精心的课前备课。这是建构有效课堂的起始环节,也是耗费教师时间精力最多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上课质量的高低。备课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研究教材是备课;了解学生情况也是备课;查阅大量资料、收看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地方时政形势是备课;与同行交流、获取相关信息同样是备课。还要备好教法,要认真筹划和精心设计,要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备好学法,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把自己当作学生,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思考其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障碍,什么地方是难点、易混点等,进一步设计课堂上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率、有针对性的。教师的备课,既要备学生、备课程、备设计又要备出自己的个性品质和教学风格。这才是我们课前准备的落脚点和归宿。 其次,对教材的深加工与再创造。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核心”,然后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增补、改编、重组等,以及设计必要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更主动、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参与学习。 教师要合理处理教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如我在设置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公私之间》这一节课的学案时,联系了德阳拆迁(双东芦德路、黄河广场、德阳市汽车站)等现象。从提问中让学生了解公私之间矛盾的表现,假如是你家,你将如何选择?从课堂讨论中,通过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面对利益的冲突,我们应该优先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共同利益,但这并不等于无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我当时给学生的依据:树立一个观点:法律授权不可违,(政府依法行政、公民依法行权),学生懂得法律法规是权利保障法、也是限权法。教师大胆改变教材呈现方式,既有利于基础知识扎实有效的训练,又能使学生真实情感体验和鲜活生命的生成。 二、让学生心、行都动起来----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保障。 教师要用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让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学内容通向学生实际的桥梁,使教材内容更切换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比如:八年级下册《自然的声音》我给学生播放了科学家根据电脑的推断《假如地球温度上升6度》。(1、上升1度,由于气温的升高导致陆地上大面积干旱,地球上很多良田将变成沙漠。 2、上升2 度,喜马拉雅冰山和格林兰冰层融化,海平面会上升7 米,纽约、伦敦、曼谷、上海将会淹没。 3、上升3 度,这是地球走向毁灭的临界点,如果一旦达到此毁灭将无法回转。北极将没有冰,拥有世界一半以上物种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将枯萎,它的支流也将干枯到滴水不剩,甚至干到失火。 4、上升4 度,孟加拉会被水冲垮,埃及和威尼斯会完全淹没,如今美国太空总署的卫星拍摄到地球冰层大量在融化。 5、上升5 度,地球的南北半区统统不适合人类居住,许多城市严重缺水甚至枯竭,难民的人数将无法估计。 6、上升6 度,地球看起来仍然是一片蓝色,但那时大城市已经沉入海底,天灾已成常态。当这一天来临时应该就是所谓的世界末日了。)非常震撼,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听到的,我会忘记,让我看到的,我也会忘记,让我做过的,我就能掌握。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观念,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行”动起来。 例如: 九年级教材(教科版)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我为了唤起同学们对残疾人的关爱,给同学们展示了许多图片,然后让同学们谈感想,虽然把同学们引入了情景,但同学们缺乏亲身的体会,所以答案都是流于形式的大道理,而不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经过认真的反思。我把展示图片环节改为,进行一只手脱穿衣服比赛。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谈谈: 在这一活动中,你有什么感想? 由于学生在刚才的模拟实验中有了真实体验,所以会以积极地情感去思考,自然有许多发自内心的话可说,而不仅是流于形式的回答。但如果再进一步完善: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然后几个小组可以配合穿衣,几个小组单独穿衣,再交换穿衣形式。然后再提出,通过这一活动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何感想? 由于赋予情景的信息增多,整体性增强,不仅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空间,而且使教育内容内化,并升化为更稳定、更持久的道德情感。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1、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对接。其一能增强教学趣味性,不再是干瘪的知识,学生乐于接受;其二能利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知识;其三,在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是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与学习的意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时,课堂引入我让学生看赵丽蓉,巩汉林演的《打工奇遇记》这段小品。群英荟萃就是萝卜开会......二锅头渗水是宫廷玉液酒,180元一杯时,边笑边说:“老板真缺德。”顺势问学生:“大家希望有法律来规范老板的行为吗?”学生们大声回答:“希望”。“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市场经济市法制经济,经济立法是如何依法规范经济行为。”学生们愉快地进入新课。 2、教学过程的活动化。其一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有事可做,不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不易分心;其二在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成就感,树立信心,培养探究知识、主动学习的习惯。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战胜挫折》,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品质非常重要,于是我设计了《最佳推销员》的活动。首先请学生扮演推销员,任务是将一只笔推销给老师。在推销过程中,老师百般刁难,对学生推销的商品提出了很多不满,但学生还是想尽办法要完成这个任务,积极性很高,其中不乏绝妙的想法和推销技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当学生完成第一个任务后,我又给出了第二个任务:将一把斧头卖给美国总统(哈佛大学校长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于是我展示了著名推销员乔治?赫伯特成功将斧头推销给布什总统的营销案例,并且引导学生认识到,赫伯特的成功是建立在对自己充分自信的基础之上的,从而信心十足的去面对困难、战胜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