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 —2030 年)》

(2013-05-04 23:35:41)

转载

标签:分类:发展经济

铺镇

形态

快速路

县城

第三极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一、总则

(一)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5 年,中期至2020 年,远期至2030 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规划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蚌埠市所辖的三县四区范围,总面积为5952 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

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国土面积为1776 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

2030 年,蚌埠市域人口规模为470--500 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

2030 年,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9.5 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华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和现代化

山水园林城市。

职能一: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淮河第一大港,安徽省的交通门户之一;

职能二: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的新

型产业基地,皖北对接长三角的领军城市;

职能三:“淮河文化”高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职能四:皖北地区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医疗服务、综合交通和旅游集散中心;

职能五:山水环境优美,城市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

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

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

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

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

(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2)交通枢纽借势:借助高铁、淮河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

(3)适度极化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发挥规模效应,不断强化蚌埠在皖北地区的优

势地位;

(4)设施超前:落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高标准配置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服务市域、辐射皖

北。

2、产业经济跨越发展战略。

(1)立足优势: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

(2)凸显创新:利用创新优势建设皖北新兴产业高地;

(3)增速提质: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3、空间圈层与集聚拓展战略。

(1)产业园区化与集群化:培育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园区;

(2)设施城乡网络化集聚:通过设施的服务能力集聚引导产业和人口的集聚;

(3)区域统筹:加强区域统筹,尤其是中心城区与怀远、凤阳的统筹发展;

(4)区域协调:东融沪宁、南联合淮、西引皖北、北接苏北。

4、新型城镇化战略。

(1)科技创新:彰显科技教育优势,建设智慧城市;

(2)低碳示范:建设低碳示范区,打响蚌埠“低碳城市”新名片;

(3)彰显山水:保护重要生态区域,凸显蚌埠山水园林城市格局;

(4)弘扬文化: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建设沿淮文化名城。

五、统筹发展

(一)市域空间统筹发展。

规划期内,构筑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3个产业重点镇、7个其他重点镇、10个一般镇、350个中心村(社区)的城乡空间格局。(详见“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二)市域人居环境统筹发展。

以促进城乡居民聚居点、产业布局和生态管制空间的统筹布局优化为目标,重点加强产业发展空间和

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管制,有效施行对村庄建设的规划引导和管理;加强重要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保

护区域的规划保护与管理工作,明确市域空间生态管制分区及原则。

(三)市域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发展。

重点引导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覆盖城乡、

服务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四)市域基础设施统筹发展。

确定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的选址和空间预留;完善城乡供电网络,推进城乡供水、污水处理及排放、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置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及建设推进工作,提高市域城乡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水平,改善

城乡生活和生产环境质量。

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带两轴,一区一环”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一带:沿淮发展带。

两轴:蚌埠-固镇发展轴和蚌-怀-凤发展轴。

一区:蚌埠都市区。包括蚌埠市区;怀远的县城、马城镇、魏庄镇、古城乡、荆芡乡、找郢乡,五河

县的沫河口镇、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王庄镇。

一环:中小城镇发展环。

(二)规模等级结构。

大城市1个: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

中等城市3个:即怀远、固镇、五河三县县城,到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20--50万人,进入中等城市行列;

3个产业重点镇:分别为马城镇、新马桥镇和沫河口镇(含临北回族乡),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5-10万人;

7个其他重点镇:包括曹老集镇(含梅桥乡)、鲍集镇(含淝河乡、陈集乡)、大龙亢(含龙亢农场、龙亢镇、河溜镇、徐圩乡、淝南乡)、常坟镇、刘集镇(含石湖乡、濠城镇)、王庄镇、新集镇(含大新

镇、浍南镇),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2--5万人;

10个一般镇:包括万福镇(含兰桥乡)、双桥集镇(含褚集乡)、魏庄镇(含古城乡)、唐集镇、湖沟镇、任桥镇(含仲兴乡)、东刘集镇、小溪镇(含朱顶镇)、小圩镇(含申集镇)、双忠庙镇(含武桥

镇),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0.5-2万人。

(三)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规划蚌埠市域城镇分为综合型、工业型和商贸型三种类型。

1 蚌埠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2030 年)

职能类型城镇名称等级类型

蚌埠中心城区大城市

怀远县城(含荆芡乡、找郢乡)、固镇县城(含连城镇、杨庙乡)、五河县城(含

中等城市沱湖乡、头铺镇)

综合型

曹老集镇(含梅桥乡)、鲍集镇(含淝河乡、陈集乡)、大龙亢(含龙亢农场、

龙亢镇、河溜镇、徐圩乡、淝南乡)、常坟镇、刘集镇(含石湖乡、濠城镇)、重点镇

王庄镇、新集镇(含大新镇、浍南镇)

工业型马城镇、新马桥镇、沫河口镇(含临北回族乡)重点镇万福镇(含兰桥乡)、双桥镇(含褚集乡)、魏庄镇(含古城乡)、唐集镇、湖

商贸型沟镇、任桥镇(含仲兴乡)、东刘集镇、小溪镇(含朱顶镇)、小圩镇(含申集一般镇

镇)、双忠庙镇(含武桥镇)

(四)产业布局。

1、工业布局采取空间集聚策略,形成“一带、三区、三基地、三板块”的空间格局。至规划期末,集

聚化的园区工业产值占比达到90%以上。

“一带”——沿淮产业带;

“三区”——北部淮上都市产业区、西部高新-禹会都市产业区,以及东部龙子湖-长淮卫都市产业区;

“三基地”——北部新马桥产业基地(含王庄),以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为主;西部马城产业基地(含常坟);东部沫河口产业基地;

“三板块”——北部固镇县经济板块、西部怀远县经济板块和东部五河县经济板块。

2、农业功能分区为“一带三区”。

一带:沿淮水产蔬菜牧业产业带;

三区:固镇旱作农业区、怀远稻作农业区、五河稻作农业区。

七、市域交通发展策略与重大交通设施规划

(一)总体目标。

近期(2015年)全面构建公路、铁路、水路、民航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公、铁、航、城”客运零换乘,“铁、公、水、航”货运联运无缝衔接。

远期(2030年)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综合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建成“骨架清晰、层次分

明、功能明确、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二)对外交通。

市域将形成“五纵两横”的铁路网格局(五纵:京沪铁路、水蚌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福高铁、徐-蚌-宁城际铁路;两横:淮海铁路、沿淮铁路);

市域建成以淮河为干线,以怀洪新河、涡河、浍河、茨淮新河为支线的“一干四支”的内河航道骨架体系;

市域高速公路网形成“三纵三横”格局(三纵:京台高速至泗永高速联络线、京台高速、徐明高速;三

横:宁洛高速、蚌五泗高速、蚌淮高速)

规划期内积极谋划蚌埠民用机场,在怀远县鲍集镇境内预留机场建设用地。

(三)重大工程设施廊道。

主要沿京台高速公路、宁洛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联络线及重要国省道安排市域重大工程设施廊道,原

则上宽度不少于1000米且保持连续,廊道内除引水输水、电力、燃气、通信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外,禁止

其它任何开发建设活动。

八、中心城区规划

(一)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蚌埠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四横三纵、两主四副、八片五园”(详见“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四横:指淮河南北两岸形成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线。

三纵:为中心城区西部、中部、东部三条南北向城市发展轴线。

两主四副:“两主”为:位于老城区的城市商业文化与医疗服务中心、位于高铁站的科技教育和交通集

散中心。“四副”为:位于东海大道的行政中心、位于淮上区的商贸服务与职业教育中心、位于淮河南岸长

淮卫的金融商贸与物流信息中心,以及位于禹会区北部由工业区改造的高新技术创新中心。

八片五园:包括8大居住片区和5大产业园区。八大居住片区分别为老城、城南、姜桥、长青、淮东、

淮西、李楼和长淮卫居住片区;5大产业园区分别为禹会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蚌埠工业园、龙子湖

工业园和长淮卫临港经济开发区。

(二)城市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1、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蓝脉一横三纵、绿廊纵横交织、生态斑块密布”的绿地系统结构。

一横:自西向东贯穿城区的淮河干流;三纵:淮河支流天河——四方湖湿地、迎河——张公湖——席家沟——三岔河湿地公园、龙子湖——吴小街四十米大沟——钓鱼台湖形成了三条贯穿城市南北的水系,

有利于形成分隔城市组团的自然生态廊道。

依托一横两纵的市政绿化走廊与一横三纵的滨水绿带相互交织,将中心城区的铁路、高速公路、公路、快速路等城市防护绿带联系起来,构筑城市绿色空间网络。

市区内小南山、张公山、锥子山、曹山、雪华山、燕山、神山、陶山、老虎山、小黄山等,这些孤山

成为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色点睛。

2、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

根据岸线功能不同,分为生产岸线、生活岸线和自然生态岸线三类。

淮河岸线规划:统筹淮河岸线综合利用,沿岸三类工业用地逐步迁出,将目前分散布局的港口岸线集

中发展,深度开发,积极拓展生活岸线,重点保护生态岸线和取水口岸线。

龙子湖岸线规划:重点保护生态岸线,结合城市级公共设施建设,将岸线打造为蚌埠未来城市面貌的

集中展示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高品质生活休闲、文化娱乐、商业服务和旅游度假胜地。

迎河-张公湖-席家沟岸线规划:扩宽迎河沿岸滨河绿带,将两岸居住区域的公共设施与水岸空间紧密

结合,创造宜人的城市滨水空间的环境景观,使该区域成为市民日常休闲健身的生活岸线。

天河岸线规划:重点保护天河两岸大面积的自然生态岸线,将该区域打造为蚌埠市的“绿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体育休闲和旅游度假胜地。

3、自然山水资源保护。

规划确立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城市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区,保护蚌埠中心城区河湖环拥、依山傍水的山

水格局。各保护区范围应包含山水资源本身及附近需要统筹保护的地域。保护区严格禁止对自然山体有破

坏、对水系有污染及对景观有干扰的活动。加强对山体水系及周边地段的城市景观设计研究与建设控制。

引河入城,积极谋划天河——龙子湖、天河——张公湖水系沟通工程。

(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商业设施规划。

规划结合城市两主四副的城市空间结构,设置4个市级商业中心和4个区级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

分别指老城商业中心、光彩商业中心、高铁商业中心和长淮卫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分别指姜桥商业中

心、大禹商业中心、李楼商业中心和淮上商业中心。

2、文化服务体系规划。

规划形成城市级——片区级——居住级——小区级四级公共文化中心体系。市级文化中心规划位于淮

河文化广场和市政府南侧。区级文化中心结合各区级服务中心设置。

3、教育服务体系。

按照“小学、幼儿园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全市平衡,高校集聚发展”的要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设施布局调整,在省内率先建成教育强市。

4、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城市实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区(居住区)卫生服务机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配置。规划共有

12处综合医院和7处专科医院;增加区级妇幼保健院、康复保健医院的分区配置。

5、社会福利设施服务体系。

规划形成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社会福利设施服务体系。规划养老机构40个;市级残疾人综合服务

中心1处、残疾人康复中心1处;区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4处(每个行政区设置1处)、残疾人康复中心4处(每个行政区设置1处);结合社区用房规划布置社区级残疾人服务站;规划新建市儿童社会福利院、救

助站及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同时结合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设置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中心。

6、公共体育设施体系。

按照市级、区级、社区级、小区级四级配置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在陶山以东、解放路以西、黄山大道

以北新增蚌埠市体育中心;规划在龙子湖东岸、燕山路以南新增水上运动中心。规划四处区级体育中心(每个行政区设置1处);保留二七文化宫体育馆;在新淮路和马村路交叉口西北侧增设一处体育场地;在胜利

东路和曹山路交叉口东南侧增设一处体育场地;在仁和片区增设一处体育场地;在长寿路与中粮大道交叉

口东南侧增设一处体育场地;在延安北路路与淮上大道交叉口西南侧增设一处体育场地。

(四)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1、公路及快速路规划。

由东侧的蚌五高速(蚌埠-五河)、北部南洛高速9G360、西部的京台高速(G3)、南侧的蚌淮高速构

成蚌埠中心城区高速大外环。

由北侧的曹北大道、东侧的沫凤大道、南部芦山大道以及西面的206国道构成都市区外环。

中心城区形成“四横三纵”的快速路格局(四横:淮上快速路、淝河路、东海大道、南外环路;三纵:

大庆路、解放路、老山路;

2、铁路。

规划徐州—蚌埠—南京城际铁路为区域客运主通道。

规划沿淮铁路服务沿淮各个经济区。

合蚌客运专线(京福铁路)加强与合肥的便捷联系。

保留现状蚌埠东站和蚌埠高铁站;结合徐蚌宁城际铁路建设,在曹老集建蚌埠铁路北站。

逐渐弱化蚌埠老火车站的运输功能,未来使其成为城市中集历史文化、娱乐休憩于一体的活力中心之

一。

3、水运与港口。

近期实施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工程,满足通江达海、江海联运的要求;中远期构建水运物流园区并建成

沿岸风光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加快蚌埠新港二期工程、长淮卫临港开发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沫河口作业区建设,新增蚌埠工业

园作业区。

4、城市道路系统。

规划中心城区为“双环十字多放射”的结构性道路交通体系。

双环为中环+外环构成。中环为淝河路-老山路—秦南路-大庆路;外环为曹北大道-沫凤大道-芦山大道-206国道;十字为东海大道和解放路。

中心城区对外交通出入口总要由16个公路出入口和9个高速出入口组成。

5、公共交通。

以城市路面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并谋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立多层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公共

客运交通体系,打造公交优先城市。规划建立中心片区、城南新区、西部片区、淮西片区、怀东片区、临

港产业园和高铁新区7大公交服务区,配套建设4个综合枢纽场站、14个公交换乘枢纽和5个城乡一体化换乘枢纽。

九、远景规划展望

(一)远景目标。

蚌埠应遵循安徽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总体目标,为安徽省的崛起和城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

建成皖北中心城市,并与淮南及凤阳联手,充分发挥区域引领作用基础上,成为继合肥、芜马之后安徽省

城市与经济发展的“第三极”。

(二)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远景蚌埠的城市空间将形成“南北拥河、三横三纵、有机共生”的总体结构。

南北拥河:随北部城市空间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将会形成南北两城,拥淮河发展的空间结构。

三横三纵:在规划期末形成的“三横三纵”发展轴线基础上,纵轴中的中间发展轴线继续向北延伸至新

马桥镇,向南延伸至凤阳的刘府镇;横轴中的北线向西延伸至怀远县城,向东延伸至沫河口镇;横轴中的

南线向西延伸至马城镇乃至淮南,向东延伸至凤阳县城。

有机共生:在保护和完善山水廊道架构的基础上,延续蚌淮凤三地城市空间组团有机联系、有机共生

的布局形态。

分享:

喜欢

(

155) ┊ 评论 (0)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 中共长期执政的 后一篇: 改革需要“狮子型”干部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评论 ] 做第一个评!发>> 发评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课件资料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2013-05-04 23:35:41) 转载▼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一、总则 (一)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规划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蚌埠市所辖的三县四区范围,总面积为5952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国土面积为1776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 2030年,蚌埠市域人口规模为470--500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 2030年,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9.5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华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职能一: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淮河第一大港,安徽省的交通门户之一; 职能二: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的新型产业基地,皖北对接长三角的领军城市; 职能三:“淮河文化”高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职能四:皖北地区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医疗服务、综合交通和旅游集散中心; 职能五:山水环境优美,城市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 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 (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标签: 铺镇 形态 快速路 县城 第三极 分类: 发展经济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引言 一、编制的背景与必要性 2005年8月,建设部颁发《关于抓紧组织开展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出“为了配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保持城市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各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做好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将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作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工作和任务。……凡在规定期限内未按要求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和备案工作的,停止新申请建设项目的选址,项目不符合近期建设规划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选址意见书。” 近期建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总体规划从宏观调控走向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城市近期建设项目安排的依据,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特点,且在编制期限上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一致,是经济社会活动在地域和空间上进行落实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支撑,二者通过紧密结合、高度协同,一并组成“十一五”期间指导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统筹财政与空间两大资源,共同构筑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双平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部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蚌埠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批准施行,蚌埠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2006~2010年近期建设规划,将规划、计划、建设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期作为对城市近期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的基本法定依据,并通过对近期建设规划的滚动编制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二、工作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略) 第一篇回顾、评析与继承(略) 第二篇目标与策略 一●蚌埠市各区政府和省级开发区的“十一五”发展规划 (二) 规划期限 本次近期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期限保持一致,即2006~2010年 (三) 规划范围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包括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两个层次: 1、城市规划区:包括市区行政辖域(601.50平方公里),以及涂山风景区和沫河口精细化工园的部分用地(78.50平方公里),面积共计680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西至黑虎山,并由规划的东外环路、南外环路和北外环路围合的空间,面积为238.72平方公里。 鉴于本次近期建设规划的侧重点需要,行动计划及用地、设施安排等规划内容主要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环境协调、生态保护等内容相应延伸至城市规划区范围。 二、城市发展问题与发展机遇分析 (一) 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慢进则退是蚌埠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基本发展态势。蚌埠是我省最早通铁路的城市、最早设市的城市,多年与合肥、芜湖并列为安徽三大综合性中心城市。20世纪50~70年代,蚌埠的城市地位和经济实力居与芜湖市不相上下。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发展开始相对滞后,但直到1990年落差还不是很大。1990年蚌埠市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五位,是合肥的73.2%,芜湖的 125.7%;人均GDP居全省第7位,是合肥的94.1%、芜湖的87.5%。此外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分居全省第6、4、2位。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2008年,在四川省打造攀西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战略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本策划在“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指导下,着重盘点攀枝花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攀枝花的阳光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根据攀枝花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攀枝花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攀枝花;高标准地设计攀枝花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品味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战略统筹 (一)战略思路 “阳光与生态”是资源特点,并不是旅游产品。 目前全国主打阳光特质目的地有海口、日照、西昌、攀枝花,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有加拿大的埃德蒙顿、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布里斯班,其中除埃德蒙顿、攀枝花、西昌外,其他均是滨海城市,阳光与沙滩、海水结合形成滨海度假类产品,埃德蒙顿的阳光旅游依托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其他条件,并非核心吸引物,西昌目前在和攀枝花同在阳光的照耀下,攀枝花该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回首攀枝花旅游发展历程,可以隐约看到一根主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就是基于阳光生态下的健康生

活。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结出健康的果实;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成为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锻炼健康的体魄; 因为有了阳光,成都的老人们来这里健康过冬; …… 健康,这个比阳光更稀缺的资源才是攀枝花旅游最宝贵的财富。 至此,攀枝花的阳光终于有了落脚点,从产品化的视角去审视健康主题,有着丰富而巨大的想象空间。 (二)战略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对应潜在市场需求与战略导向,将攀枝花现有“中国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概念性定位解读为: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战略路径 通过综合的比选分析,确定攀枝花旅游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明确围绕打造“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为辅;以冬季旅游为突破,兼顾其他季节;面向全国塑造品牌,立足周边重点营销”的战略发展路径。 (四)战略目标 终极目标: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期目标: 中国冬季旅游著名品牌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2012-2030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主要内容 一、总则 (一)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规划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蚌埠市所辖的三县四区范围,总面积为5952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国土面积为1776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 2030年,蚌埠市域人口规模为470--500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 2030年,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9.5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华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职能一: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淮河第一大港,安徽省的交通门户之一;

职能二: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的新型产业基地,皖北对接长三角的领军城市; 职能三:“淮河文化”高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职能四:皖北地区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医疗服务、综合交通和旅游集散中心; 职能五:山水环境优美,城市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 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 (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2)交通枢纽借势:借助高铁、淮河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 (3)适度极化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发挥规模效应,不断强化蚌埠在皖北地区的优势地位; (4)设施超前:落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高标准配置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服务市域、辐射皖北。 2、产业经济跨越发展战略。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调整商业结构,优化市场布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特编制此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 2、《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 3、《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 4、《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四川省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办函[2005]176号);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川办发[2003]15号) ; 6、《攀枝花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7、《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8、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第三条规划的区域、范围。 规划的区域为攀枝花市中心城区,包括格里坪、河门口(清香坪)、陶家渡、弄弄坪、瓜子坪、炳草岗、金江及渡仁片区。 规划的范围是大型零售商店、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在空间上,重点规划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商业街。 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五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和“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不断改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对商业领域投资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味,扩大我市商业在川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4)山区次区域:包括怀柔北部山区、密云北部山区、昌平北部山区、门头沟西部山区、房山西部山区、延庆山区。 次区域发展导则 中心城次区域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进行城市环境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合理控制建设强度,逐步疏解人口与产业,完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旧城,进一步划定旧城管制区。 东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也是北京面向区域,联系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重要地区。通州、顺义和亦庄地区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积极引导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并在公共服务、居住配套以及相应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北京第二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实施以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公共交通走廊)为引导,整体联动、高密度集约发展模式。密云、怀柔和平谷的平原地区建设为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训和生态农业,可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应与生态环境充分协调,防止高密度连片发展。 西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要的发展地区,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优化、整合、完善现有的发展空间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引导高品质、组团式集约发展,防止高密度连片开发。 山区次区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

淮上区沫河口镇(暨蚌埠精细化工园)总体规划(2015-2030

淮上区沫河口镇(暨蚌埠精细化工园)总体规划2015-2030年文本淮上区沫河口镇(暨蚌埠精细化工园)总体规划(2015-2030年) 文本(草稿)

目录 第1章总则............................................................................................ - 3 -第2章发展策略 ......................................................................................... - 3 -第3章镇村体系规划 ..................................................................................... - 4 -第4章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 - 5 -第5章镇区性质与规模 ................................................................................... - 6 -第6章镇区空间布局规划 ................................................................................. - 6 -第7章镇区交通规划 ..................................................................................... - 8 -第8章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 - 9 -第9章镇区公用设施规划 ................................................................................. - 9 -第10章空间管制规划 ................................................................................... - 12 -第11章近期建设规划 ................................................................................... - 13 -第12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 ............................................................................. - 13 -附则................................................................................................. - 14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前言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建设部等中央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依据,2004年年初,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的修编工作。2005年1月12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审查并同意通过《总体规划》。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一、修编工作背景及必要性 (一)1993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迫切需要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中心区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等问题日趋恶化,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无序蔓延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已经难以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以促进的可持续发展。 (三)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举办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适应发展需要编制新的总体规划。 (四)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城市规划理念迫切需要调整和创新。 二、工作组织方式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2002年5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2002年底,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后上报国务院,得到充分肯定,并批示据此修编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11月建设部致函市人民政府要求尽快开展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为了保证规划编制工作做到科学性、综合性、前瞻性,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组织开展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政府组织:组织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三家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分工协作,并且为了推动工作进行,确定了三级例会制度,在总体规划各个阶段召开若干次专题会议,对总体规划修编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 专家领衔:此次总体规划建立了开放式的编制工作框架,委托众多国内外高层次、多层面、宽领域的专家领衔进行专题研究工作,为规划编制提供了前言视野和科学的研究基础。由吴良镛、周干峙、钱易、李京文、孟兆桢、X福垣、陆学艺、周一星等23位国内各领域的权威专家领衔(其中6位院士),以及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委托了近70个国家和市级权威研究机构进行了27项专题研究,提交成果近百万字。邀请100人次国外专家及12所国外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 部门合作:与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国土资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国家人口与计生委、国家环保总局、民航总局等中央各部委就市各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了15次协调。全市39个部门,以及18个区县政府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进行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编制《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充分利用昭通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风景旅游优势,预见到将来的发展可能,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从昭通城市历史特色、山水特色出发,弘扬民族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时序,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云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昭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5)》 《昭通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国家、云南省、昭通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第五条规划的空间层次 1. 市域规划范围 昭通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3. 昭鲁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 以昭鲁坝子作为基本单元,包括昭阳区的龙泉、凤凰和太平3个街道,旧圃、北闸、小龙洞、守望、永丰、洒渔、苏家院、布嘎和乐居9个乡镇,鲁甸县的文屏、茨院、桃园和小寨4个乡镇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 昭阳区太平、龙泉、凤凰三个办事处,北闸、旧圃、永丰、小龙洞、守望五个乡镇以及洒渔和苏甲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约784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 北至褐煤工业园区,东至昭通火车站、南至凤凰山、西至旧圃锦屏。规划建设用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修编.pdf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说明 一、规划期限 近中期2011年—2020年(扣除已实施年份) 远期2021年—2030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规划范围 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约744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 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福田乡、太平乡 以及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黑山省 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939.46平方公里。 三、城镇体系规划 (一)人口规模 预测2020年市域人口143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43%;2030年市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94%。 (二)城镇规划空间布局 以产业布局为依托,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

以中心城区、攀莲镇为重点,以桐子林镇、渔门镇、红格、平地 镇为次重点,依托大田、布德、格萨拉、丙谷、普威、白马、永 兴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 “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中心城区 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 新九等乡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 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 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南部以平地为中心,包括大田镇、大 龙潭等乡镇。 四、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一)城市性质 攀枝花的城市性质为:川滇交界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 特色工业城市。 (二)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20年城市人口9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0.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9.99平方米/人; 2030年城市人口10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1.40平方米/人。 (三)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主要以仁和沟、金沙江为轴向南延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