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姓名:西北偏北学号:班级:

摘要: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是指人体血液中溶解的尿酸盐浓度升高超出正常水平,临床可表现为相关的病理生理变化。大部分高尿酸血症可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有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近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疾病和不良事件发生密切相关,成为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字:高尿酸血症;嘌呤;病理机制;核苷酸

正文:

健康人血液循环中的尿酸几乎全部以尿酸盐形式存在,且参考值波动范围较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我国流行病学的资料显示男性平均为351.1umol/L(5.9mg/dl),女性为273.7umol/L(4.6mg/dl)[1]。维持稳定的尿酸水平涉及尿酸生成(内源性)、吸收(外源性)和排泄、分解过程之间的平衡。健康人每天产生尿酸约750mg,其中约80%为内源性生成,20%由富含嘌呤物质的食物中核苷酸产生(吸收),体内尿酸池平均约1200mg,其中约60%参与代谢[4]。正常每天排出尿酸约500-l000mg,其中约2/3经肾脏排泄,1/3在肠道内经细菌分解排出。临床上根据尿酸生成与排泄状况将高尿酸血症分为排泄不良型、生成过多型和混合型。

1.尿酸的生理代谢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嘌呤核苷酸是尿酸生成环节中最重要的中间产物,尿酸代谢中的嘌呤核苷酸有鸟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和腺嘌呤核苷酸。口前已知嘌呤核苷酸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物质经酶作用一步步合成;二是由核酸分解而来。在由嘌呤核苷酸代谢形成尿酸的环节中涉及多种酶的作用,较为重要的是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换酶(PRPP)、次黄嘌呤鸟嘌呤核糖转换酶(HGPRT)、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XO)、氨基磷酸核糖转换酶(APRT)等,其中PRPP、HGPRT、XO是尿酸代谢最重要的3种酶。体内正常的尿酸生成有赖于酶的功能活性正常,任何先天性或获得性

酶功能异常(亢进或缺陷)均可能导致高尿酸血症[6]。

2.高尿酸血症的诱发因素

HUA的诱发因素:(l)人群因素:高龄、男性、肥胖,一级亲属中有HUA史、静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高的人群易发生HUA;(2)饮食因素:进食高嘌呤食物如肉类、海鲜、动物内脏、浓肉汤等及饮酒(尤其是啤酒);(3)疾病因素:HUA多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伴发;(4)药物因素:某些药物长时间应用可导致血尿酸升高,如唆嗓类利尿剂、复方降压片、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硝苯地平和普蔡洛尔等,阻止尿酸排泄[2]。

3.尿酸导致高血压的可能机制

3.1尿酸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首先,尿酸可引起血管收缩。尿酸在体内外抑制NO合成酶,改变血管内皮功能,导致阻力血管和肾脏人球小动脉收缩,以非钠离子依赖方式增高系统性血压。起初,这种效应会对血清尿酸水平的降低产生应答,随着持续的血管收缩,血管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小动脉管腔宽度下降、血管稀疏、血管阻力增加。其次,尿酸也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产生不良作用[8]。在这些细胞中,尿酸被转运进人细胞质,活化细胞间信号控制酶1、2,同时合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A、C链。促进VSMC有丝分裂,导致血管阻力增加。最后,血清尿酸也可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诱导内皮细胞功能不良,而且,高尿酸血症与氧化代谢、血小板黏附、血液流变的不良效应相关[11]。

3.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

尿酸培养VSMC发现,尿酸可诱导VSMC增殖、炎性反应、氧化应激以及血管紧张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基因表达增高,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5]。

3.3尿酸对肾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具有直接效应

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最终引起肾脏微血管疾病,肾人球小动脉硬化,同时改变尿钠排泄,钠离子负载加重,最后形成钠依赖性高血压。尿酸导致高血压形成同时,诱导肾脏内缺血,进一步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减少尿酸排泄导致血清尿酸水平进一步升高,使得高尿酸血症的纠正变得困难,形成恶性循环[3]。

4.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的关系很多年前就已被关注。1879年Mohamed第一次描述了尿酸与高血压的潜在联系[9]。其后Haig提出设想,将低嘌呤饮食作为预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方法。随后的流行病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20%—40%,而痛风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5%—50%。在20世纪早期也陆续报道了尿酸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在60—70年代,美国高尿酸血症患者约占总人口的5%,40%—60%的高血压患者合并尿酸水平升高。同样,在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约25%合并高尿酸血症。人群研究也发现,无论是黑种人还是白种人,高血压发病率随着血清尿酸水平的升高而增加。1972年Kahn等第一次提出增高的血清尿酸水平是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一年后他们证实了黑种人和白种人患者血尿酸水平和收缩压之间的线性关系[10]。

尽管这些研究证实了高血压和尿酸的紧密关系,但是并未明确两者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当时多数权威学者认为高血压患者伴随高尿酸血症可能基于这样的事实——高血压导致肾血管阻力增加可以促进尿酸重吸收增加。而且高血压与痛风经常有相近的特征,如肥胖、酗酒、利尿剂的应用等。结果,尿酸水平的检测在医疗实践中被忽略,针对尿酸代谢的治疗被排除在日常的治疗计划外,尿酸也未被美国心脏协会作为高血压危险因素,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当时也被认为是良性的而不需治疗[12]。

然而,一个动物实验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研究者通过药物抑制大鼠体内尿酸酶的活性,导致大鼠形成轻度的高尿酸血症,随后这些大鼠出现了高血压,而对高尿酸血症干预又可防止高血压的形成。随着近年来尿酸与高血压之间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让人们对尿酸在高血压中的作用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一些人群研究也在陆续进行。通过对弗明汉研究受试者昼夜血压进行长达4年的连续监测发现,血尿酸水平可以独立预测高血压的发生。另一项人群研究发现,血尿酸水平增高能预测高血压的形成,而且高血压的发生几率随着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而增加。同时,尿酸与新发的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更强相关性。

一些己经公布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血清尿酸水平可预测今后高

血压的发生,研究还发现在调整了年龄及体质指数(BMI)、出生状态、饮酒、吸烟、血脂、血糖水平等多项变量后,血清尿酸水平可独立预测高血压的发生。在波士顿进行的队列研究中,成年人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与其血清尿酸水平呈线性相关。多重危险因素干预研究(MRFIT)显示,随访6年,调整BMI、年龄、血压、吸烟、饮酒、血清肌配、蛋白尿等变量后,与尿酸水平正常的人群比较,无糖耐量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伴高尿酸血症的血压正常人群,其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80%。

可见,尿酸不仅可以预测高血压的发生,而且与以往的认识比较,在新发高血压患者中尿酸水平增加的比例也大幅提高。在一项青少年新发高血压研究中,89%患原发性高血压和30%患继发性高血压的青少年其尿酸水平>327.3umol/L(5.5mg/dl),而对照组和白大衣高血压组中尿酸水平正常。在一项小型前瞻性研究中,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青少年只应用别嘌呤醇治疗1个月,其动态血压即有下降,其中80%血压下降到正常水平。停止药物治疗后血压反弹至基线水平。在其他的临床试验中,试验对象包括青少年和成年人,结果都显示降低尿酸水平的同时血压下降。更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采用同样的治疗干预得到了相似结果[3]。

结语:

尽管到目前为止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还不十分明确,但长期血尿酸升高,尤其在合并有血压升高、高血糖、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临床医师提高认识,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治过程中注重血尿酸的检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干预高尿酸血症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何青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6:169

[2] 朱文玲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解读[J] 中

国心血管杂志2010.12.15:412

[3] 王文商卓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的关系[J] 中国心血管杂

志2010.12.6. 424-425

[4] 陆丕能胡大一等 . 冠心病与血尿酸的关系[J].中华内科杂

志 .2002,41(8):526- 529.

[5] 李铁军陈静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探讨[J] 中

国疗养医学2011.20.9:825-826.

[6]张新军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与分型诊断[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 .12. 6 : 418-419

[7]方折,游岚,林其隧,等.中国正常人血尿酸调查及其与血脂

的关系.中华内科杂志,2009,22:434-438.

[8]杜蕙,陈顺乐,王兀,等.上海市黄浦区社区高尿酸血症与痛

风流行病学调查.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2:75-78.

[9] NakamuraT.Historical review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investigations. Nippon Rinsho,2008,66:624-635.

[10] Feig DI,Johnson RJ. Hyperuricemia in childhood primary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2003,42: 247-252.

[11] Longo- Mbenza B,Luila EL,Mbete P ,et al . Is hyperuricemia

a risk factor of 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Africans ? [ J ] . Int J Cardiol,1999,71(1):17- 22.

[12]KanaiY.Molecular mechanisms of urate transport in renal

tubules:localization and function of urate transporters.Nippon Rinsho,2008,66:659-666.

痛风的选药及用药原则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病变常侵犯关节、肾脏等组织,急性发作时多关节如刀割一样的剧痛,数小时内症状迅速发展,甚至不能承受棉被覆盖之重,严重时可导致残疾、肾脏病变、肾功能衰竭、痛风石等并发症。令无数医生望而却步,这种顽固的疾病甚至与癌症的发病率相当,治疗不当易反复发作,顽固难治,摧残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使无数患者陷入了生不如死的绝望境地。 血液中尿酸长期增高是痛风发生的关键原因。人体尿酸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人体细胞内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核酸和其它嘌呤类化合物,经一些酶的作用而生成内源性尿酸。 (2)食物中所含的嘌呤类化合物、核酸及核蛋白成分,经过消化与吸收后,经一些酶的作用生成外源性尿酸。 尿酸的生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些酶的参与。这些酶大致可分为两类:促进尿酸合成的酶,主要为5-磷酸核酸-1-焦磷酸合成酶、腺嘌呤磷酸核苷酸转移酶、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抑制尿酸合成的酶,主要是次黄嘌呤-鸟嘌呤核苷转移酶。 痛风就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这些酶的活性异常,例如促进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增强,抑制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减弱等,从而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肾脏排泌尿酸发生障碍,使尿酸在血液中聚积,产生高尿酸血症。 本病为外周关节的复发性急性或慢性关节炎,是因过饱和高尿酸血症体液中的单钠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肌腱内及其周围沉积所致。 一是抗痛风发作药。这类药有吲哚美辛(消炎痛)和秋水仙碱片。 吲哚美辛具有轻度的排尿酸作用,能消除痛风发作时引起的疼痛。常用于痛风发作所引起的骨关节症。患者在服用本品时要整片吞服,伴有胃溃疡、癫痫、精神病的患者禁止服用此药,此类药品不宜长期服用。 二是尿酸排泄剂。丙磺舒就属于这类药,它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盐的排泄,降低血中尿酸盐的浓度,防止尿酸盐结晶的生成,养活关节的操作,亦可促进已形成的尿酸盐溶解。本品无抗炎镇痛作用,一般用于慢性痛风的治疗,或痛风恢复。 三是尿酸合成阻断剂。别嘌醇属于这类药,它主要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止体内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尿酸的生成,可用于原发性、继发性和慢性痛风病的治疗,本品不能控制痛风发作时的急性炎症,且必须在痛风的急性期消失后两周左右方可使用。店员朋友在荐药时一定要告诫顾客,急性期痛风不宜使用别嘌醇。 中医药针对急性期的发热、必烦、关节剧烈疼痛,或呈游走性,局部红肿发热,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数者,诊为湿热邪毒,阻痹关节治用白虎通痹汤;药用: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知母15克,石膏50克,黄芩12克,防风15克秦艽15克,桑枝30克,细辛10

高尿酸血症人群相关知识调查及行为干预

高尿酸血症人群相关知识调查及行为干预 发表时间:2013-08-01T14:01:17.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4期供稿作者:郭喜香 [导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一种疾病。 郭喜香(遂川县人民医院护理部江西遂川 343900) 【摘要】目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效控制高尿酸血症。方法对2008年1-12月份在我院体验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符合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125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性地实施对策。结果通过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2009年1-12月份上述125例高尿酸血症患者再进行检验,有100例指标降到正常,有效率80%。结论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患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因素,通过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控制高尿酸血症确有一定效果。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调查干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一种疾病。高尿酸血症可继发痛风、尿酸性肾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1]、冠心病等心血管损害相关性疾病。由于高尿酸血症中只有10%-20%发生痛风并有临床表现,而大多数病人没有任何症状,人们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基于此,我科对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相关知识调查,并针对性实施对策,以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有效控制高尿酸血症,对预防心血管疾病起着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2月份在我院体验中心健康体检符合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临床上男性空腹血清尿酸>420umol/L,女性 >350umol/L)的125例患者,其中男性94例,女性31例,年龄30岁-60岁。发放问卷125份,回收125份,为100%。 1.2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调查,首先向被调查者详细讲解目的、问卷内容及方法,再由被调查者逐项如实填写,最后送报专家审定和进行健康宣教。 1.3 调查内容对预防高尿酸血症方法的认知情况,包括可有效预防高尿酸血症的4个方面:①限制高嘌呤饮食。②限制过量饮酒、浓茶、咖啡。③增加活动量控制体重。④选用碱性食物增加每日饮水量。每项回答,知道得1分,不知道为0分,总分≥3分者为知道预防高血酸血症方法。患者实施以上4项内容为主动实施预防措施。高尿酸血症知识及致病危险因素包括7项内容:①病因;②与痛风的关系;③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的关系;④与饮食习惯的关系;⑤与肥胖、长期服用利尿药的关系;⑥与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的关系;⑦与脑卒中、II型糖尿病病人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关系。对高尿酸血症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包括5项内容,即:病因、治疗、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了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被调查者对高尿酸血症预防方法的认知情况见表1。 表1 125例患者对高尿酸血症预防方法的认知情况[n(%)] 2.2 对高尿酸血症预防知识与主动实施预防措施关系情况见表2。 表2 125例患者对高尿酸血症预防认知与主动实施预防措施关系情况,其中有4例全然不知 2.3 患者对高尿酸血症知识及致病危险因素的了解情况见表3。 表3 125例患者对高尿酸血症知识及致病危险因素的了解情况 2.4 对高尿酸血症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见表4。 表4 125例患者对高尿酸血症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 3 结果 高尿酸血症患者对高尿酸血症相关知识掌握较差;表1和表3结果显示,患者对高尿酸相关的知识和预防方法的认知程度较低,在调查

痛风治疗指南

痛风治疗指南 【概述】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痛风常与中心性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病伴发。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10%-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除1%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继发性痛风由其他疾病所致,如肾脏病、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本指南主要介绍原发性痛风。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8%,痛风为0.13%~0.37%。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 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岁以后,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期: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酷似急性感染,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该部受累。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并伴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防治,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甚至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处也可发作,症状渐趋不典型。 3.慢性期:尿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慢性异物样反应,沉积物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包绕,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称为痛风石。痛风石多在起病10年后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隆起于皮下,外观为芝麻大到鸡蛋大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但较少继发感染。当痛风石发生于关节内,可造成关节软骨及骨质侵蚀破坏、增生、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出现持续关节肿痛、强直、畸形,甚至骨折,称为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 4.肾脏病变: 肾脏病理检查几乎均有损害,大约1/3患者在痛风病程中出现肾脏症状。 ⑴尿酸盐肾病: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组织,特别是肾髓质和锥体部,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使肾小管变形、萎缩、纤维化、硬化,进而累及肾小球血管床。表现为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夜尿增多、低比重尿、血尿、蛋白尿、腰痛、水肿、高血压,晚期肾功能不全等。 ⑵尿酸性尿路结石:尿液中尿酸浓度增加并沉积形成尿路结石,在痛风患者中总发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发病之前。较小者呈沙砾状随尿排出,可无症状。

痛风药物治疗原则与合理用药

痛风药物治疗原则与合理用药 大家好!今天的课件名称是痛风药物治疗原则与合理用药,我来自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有一个新病种叫做代谢综合症概念比较新,但是它包括下面的指标,第一是高体重和肥胖当我们体重指数 BMI 大于25,第二个指标是高血糖包括我们空腹血糖大于6.1个毫摩尔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7.8个毫摩尔,或者已明确诊断为二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症的第三个指标是高血压,也就是收缩和舒张压大于140/90毫米汞柱,或已确诊为高血压患者。 第四个指标是高脂血也就是我们空腹血三酰甘油大于1.7个毫摩尔或者高密度脂蛋白小于0.9个毫摩尔,或者女性空腹高密度脂蛋白小于1.0个毫摩尔,或者血液黏度高于正常的患者,最后一个指标呢就是高尿素,当男性高于0.48毫摩尔,女性高于0.32毫摩尔或者诊断为痛风的患者,所以代谢综合症刚才谈到是一个新概念它包括五高症也就是高体重、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 痛风我们又称为帝王病或者酒肉病为什么呢?因为它和酒肉的关系非常密切,痛风的原因是体内嘌呤代谢异常所致,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持续的血尿酸水平升高,第二是过多的尿酸钠结晶在关节、滑膜、肌腱、肾和结缔组织沉积形成痛风结石,第三是出现发作性的单关节和多关节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的急性关节炎、肾绞痛、

血尿和肾功能损伤等,所以痛风的主要表现是三个方面。 痛风在欧美和日本的发生率是非常高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据统计痛风者中50岁以上的比例为63%,在老年痛风中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女性60岁前的发病率仅为7%,但是60岁以后升高到60%。 痛风近年在我们国家的发病率也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980年的发病率1.4%到1998年的10%到最近的13%,所以大家看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原因呢就是由于我们饮食结构的改变。 下面讲第一个问题就是尿酸从何处而来?大家知道尿酸是由人体中嘌呤合成的,体内的嘌呤来源途径有三个,第一个是合成途径,自然界以嘌呤碱的形式存在,它含于 DNA 和 RNA 中,他们所含的嘌呤碱主要是腺嘌呤和鸟嘌呤,他们氧化以后形成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再经过酶的氧化进一步合成尿酸。 第二个途径是回收途径,也就是腺苷酸所分解的嘌呤可以经过肾脏重新被人体回收和利用,第三个就是我们人所共知的饮食途径,我们人类所含的摄食中食入含有高嘌的食物比如说动物的内脏、海鲜、鱼卵、啤酒、白酒所以人类的嘌呤来源有三个途径。 这张图是尿酸的合成途径也是刚才复习刚才我们的鸟嘌呤、腺嘌呤经过酶合成黄嘌呤、次黄嘌呤再进一步酶的氧化形成尿酸。 第二个呢我们谈一下有关尿酸的性质,大家知道尿酸在

高尿酸血症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高尿酸血症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摘要】尿酸属于一种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血尿酸(SUA)的升高会对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提高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死 亡率,特别是女性冠心病患者,其发病率相对更高。相比正常的青少年血压水平,SUA每升高1mg/L,则其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的发生率就会提升50%,且男性发 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高尿酸血症(HUA)患者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和糖耐量异 常等疾病发生危险都相对较高,因而容易出现脂质代谢紊乱、肥胖、胰岛素抵抗 等问题。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003-02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高尿酸血症(HUA)在我国的发生率也明显上升,且患者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1]。尿酸是嘌呤的代谢最终产物,尿酸具有抗氧化作用,被认为是体内抗老化及抗氧 化应激的物质。高尿酸血症是血液中尿酸浓度高出正常范围的一种机体状态。医 学研究结果证实,HUA的发生会对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产生直 接的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若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则容易 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对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严重危害。HUA现已成 为除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以外另一项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2-4]。 1.高尿酸血症药物的治疗研究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清尿酸药物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一方面是加强尿酸的排泄,另一方面是对黄嘌呤氧化酶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减少 尿酸的生成[5-7]。别嘌呤醇作为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对于次黄嘌呤和黄嘌 呤代谢的尿酸能够产生抑制作用,进而控制尿酸的生成量,降低血和尿中尿酸浓度。这类药物在抑制尿酸生成的同时,还能够对尿酸排泄的增加以及肾脏对于尿 酸的主动收产生抑制作用,常用药物类型为丙磺舒和苯溴马隆等[8-10]。 2.高尿酸血症与心力衰竭 高尿酸血症能够提高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速度,进而产生具有较强毒性的氧 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提高血管平滑肌的凋亡速度,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并诱 发心脏泵功能衰竭症状[11-13]。另一方面,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时,其氧自由基 会对溶酶体和线粒体的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加速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单核细胞炎性 细胞因子的释放,造成心脏能量代谢障碍,而这些细胞因子又会改变患者的肌浆 网功能,进而对其收缩期肌浆钙离子水平产生直接影响[14-15]。 3.尿酸与高血压病 高血压患者通常接受利尿剂治疗,这就会增加患者的血尿酸生成量,且两者 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高血压患者通常存在合并性微血管病变,进而增加乳 酸的生成量,加重局部组织缺血症状,而尿酸与会与乳酸相互金正,进而对肾小 管排泄尿酸产生抑制作用。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肾血流量减少问题,进而增加肾 近曲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16-18]。从以往的医学报道可知,外周血管疾病(PAD)患者一个常见的独立危险因素就是血清尿酸水平,而痛风性关节炎病史也是PAD 患者临床常见的独立性预测因素,且对于患者的影响较为显著。 4.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 高尿酸会加强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强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修饰。尿酸

病理学之心血管系统

二、判断改错题 1.凡是血压超过140/90mmHg者,统称高血压。( ) 2.高血压主要累及病人的细小动脉。 ( ) 3.高血压性肾萎缩称原发性肾萎缩。( ) 4.高血压主要引起全身大、中动脉硬化。( ) 5.高血压脑溢血常发生于内囊部。( ) 6.特发性高血压就是高血压病。( ) 7.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发生在细、小动脉。( ) 8.低密度脂蛋白(LDL)与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9.心肌梗死常发生于左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 即左冠状动脉左旋支供血区。( ) 10.急性风湿性心脏病时瓣膜上赘生物容易脱落引起栓塞。( ) 11.急性风心病时瓣膜上的疣状赘生物本质上是白色血栓。 12.风湿性心包炎形成绒毛心,纤维素在心包脏壁两层间形成粘连而导致缩窄性心包炎。( ) 13.风湿性心肌炎时在心肌间质有风湿小体形成。( ) 14.风湿性心内膜炎赘生物易脱落引起栓塞。( ) 15.风湿性关节炎反复发作也可以导致关节畸形。( ) 16.风湿病是链球菌直接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 17.风湿病是一种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直接引起的疾病,常累及全身结缔组织。( ) 18.二尖瓣狭窄病人心脏病变以左室肥大为主。( ) 19.主动脉狭窄可引起左心室向心性肥大。( ) 20.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之赘生物脱落后可引起栓塞性小脓肿。( ) 21.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正常的瓣膜上 22.二尖瓣狭窄也可引起左、右房室扩张肥大。( ) 23.二尖瓣瓣膜病和高血压病时可导致淤血而引起右心衰竭。( ) 三、填空题 1.高血压常见死因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2.高血压可分为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三个时期。 3.恶性高血压病的特征性病变是_________和_________,主要累及_________。 4.引起颗粒性固缩肾的疾病主要是_________ 、和_________。 5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可分为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四个时期。 6.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继发性变化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7.动脉粥样硬化症病变主要累及_________ 动脉,而高血压的病变主要累及 _________ 动脉。 8.心肌梗死的原因_________ 。 9.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后果可能为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10.心肌梗死最常累及的病变分为 _________ 及_________ 。 11.风心病最常受累的瓣膜是 _________ ,其次是_________ 。 12.风湿病按病变过程可分为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三期。变质性病变以_________ 为特征;增生性病变以 _________ 为特征。 13.风湿病的皮肤病变为_________和_________,前者为_________性病变,后者为_________性病变。 14.可使左心室壁增厚的心脏病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等。 四、名词解释 1.高血压 2.高血压脑病 3.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6.心血管系统疾病病理习题24道

心血管系统疾病病理习题 A型题 1.疣状赘生物是指 A.心内膜增生物 B.心内膜上的新生物 C.心瓣膜纤维化 D.心瓣膜上的附壁血栓 E.心瓣膜钙化 2.下列符合恶性高血压特征性病理变化的是 A.肾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性 B.肾细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 C.肾动脉粥瘤 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透明血栓 E.肾小球纤维化 3.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主动脉脂纹仅见于中年以上人群 B.粥瘤内泡沫细胞均来自单核细胞 C.脂纹以主动脉前壁多见 D.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L)具

有细胞毒性 E.粥瘤内胶原由纤维母细胞产生 4.下述哪项符合限制性心肌病 A.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化 B.心肌间质纤维化 C.心肌细胞呈旋涡状排列 D.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E.心肌间质内淋巴细胞浸润 5.慢性风湿性瓣膜病常见的联合瓣膜损害是 A.二尖瓣和三尖瓣 B.二尖瓣与主动脉瓣 C.主动脉瓣与肺动脉瓣 D.主动脉瓣与三尖瓣 E.二尖瓣与肺动脉瓣 6.动脉粥样硬化最好发的部位是 A.主动脉 B.冠状动脉 C.肾动脉 D.脑动脉 E.四肢动脉 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好发的部位是

A.左总干 B.左前降支 C.左旋支 D.右总支 E.右回旋支 8.高血压病时,大动脉的病变常表现为 A.纤维蛋白样坏死 B.内膜弹力纤维增生 C.内膜粥样斑块形成 D.管壁玻璃样变 E.外膜滋养小血管炎 9.原发性良性高血压的基本病变是 A.细、小动脉痉挛 B.细、小动脉玻璃样变 C.细、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 D.细、小动脉洋葱皮样改变 E.以上都不是 10.动脉粥样硬化最易合并动脉瘤形成的部位是 A.下肢动脉 B.肾动脉 C.腹主动脉

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DOI:10.3969/j.issn.1007-5410.2010.06.003 ·高尿酸血症专家论坛· 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李静李雨瞞黄艳 610041 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中心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经肝尿酸盐氧化酶(尿酸酶)分解形成尿囊素由尿中排出,其产生过多和(或)排出减少均可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人群尿酸水平逐渐升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因此逐年上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很多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了解人群尿酸水平的动态变化和流行特征,对预防和治疗高尿酸血症及与其可能相关的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尿酸作用的演变 大约在1500万年前,人类的尿酸酶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肝脏不能将尿酸降解为尿囊素排出体外,结果使人类比其他哺乳动物(大猩猩除外)的尿酸水平更高。有学者认为[1],这种突变体现了适者生存的优势,而人类在食物中维生素C和钠含量较低时,尿酸水平增高可能有3方面的作用:(1)神经刺激剂:尿酸与咖啡因和其他神经刺激剂具有相似的结构,尿酸酶的突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反应更敏捷、智力更高,体现人类的进化优势;(2)抗氧化剂:大多数动物在失去尿酸酶功能前约1500至3000万年就不能生成内源性维生素C。而尿酸具有维生素C的抗氧化功能,通过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人类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DNA和膜受损;(3)升高血压:人类从爬行到直立,脑供血相对不足。尿酸能升高血压,增加脑供血。但是,尿酸升高提供的生存优势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就失去了,而且可能成为现代人类发生某些疾病的原因。 2 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 2.1 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 血尿酸的参考值范围因检测方法和受检测人群的年龄不同有所差别,一般成年男性为148.8~416.5 μmol/L(2.5~7.0 mg/dl),女性为89.3~357.0 μmol/L(1.5~6.0 mg/dl),>60岁男性为249.9~476.0 μmol/L(4.2~8.0 mg/dl),女性为190.4~434.4 μmol/L (3.2~7.3 mg/dl),儿童血尿酸的参考值较低[约在178.5~297.5 μmol/L(3.0~5.0 mg/dl)]。当血尿酸超过416.5 μmol/L(7.0 mg/dl)时,已达到超饱和状态,此时会有

痛风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痛风专题讲座 痛风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毕黎琦 李 萍 编者按:本专题讲座特邀毕黎琦教授主持。毕黎琦教授现为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风湿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吉林省和长春市风湿病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委。主要从事风湿性疾病的免疫发病机理、早期诊断及免疫调节治疗研究。 1 痛风的概念和流行病学 痛风(G 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导致尿酸盐在组织沉积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由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所导致的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和软组织损伤,尿酸性肾结石所导致的痛风性肾病。患者还可伴发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病等。 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即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上限。正常人血尿酸浓度(血清,尿酸酶法)波动在较窄的范围,男性为0.15~0.38mmol/L(2.4~6.4mg/dl),女性更年期以前为0.1~0.3mmol/L(1.6~5.2mg/dl),女性更年期后其值接近男性。这是由于雌激素对肾脏排泄尿酸有促进作用。因此,痛风好发于男性和停经期妇女。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血尿酸超过0.42mmol/L时,发生痛风性关节炎或肾尿酸结石的危险性增加。但有高尿酸血症者只有10%左右发展为痛风,出现痛风的临床症状。有一种人有持续血尿酸水平增高而无痛风发作,称之为特发性高尿酸血症。因此,有高尿酸血症不等于就是痛风。 痛风是十分古老的疾病,人类对痛风的认识可追朔到两千年前,西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帝王将相都曾患有痛风,故又称痛风为帝王病,也一直被视为和“酒肉”有密切关系的富贵病。但直到100多年前,才证实其发病与血尿酸增高有关。 痛风是一种遍布世界的常见病,其患病率与经济发展程度、饮食结构及医疗水平等因素有关。无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在东方民族痛风的患病率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欧美地区约2%~18%,南太平洋的土著人群则高达64%。而痛风的患病率则远低于高尿酸血症。近年来的统计结果表明,在所有年龄段痛风的患病率为0.84%。我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亦呈直线上升趋势。2 痛风的分类和病因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痛风(primary gout)和高尿酸血症:是由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引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99%可能属多基因遗传缺陷,其中约90%为尿酸排泄减少,主要的遗传缺陷是使肾小管尿酸分泌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肾小管重吸收增加;不超过10%的患者是尿酸产生过多。原发性缺陷中1%~2%是由于酶缺陷所致,绝大多数病因不明。 继发性痛风(secondary gout)和高尿酸血症:包括3种情况。 (1)继发于其他先天性代谢紊乱疾病:如糖元累积病Ⅰ型,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所致,可伴同嘌呤合成增加,尿酸合成过多和排泄减少而发生高尿酸血症。Lesch-Nyhan综合征,是由于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完全缺乏导致尿酸生成过多。 (2)继发于其他疾病:如骨髓增生性疾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慢性溶血性贫血、癌,以及肿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后,由于核酸转换增加,致尿酸生成增多。慢性肾病和铅中毒性肾病可使尿酸排出减少。另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酒精性酮症、饥饿等,可导致过多的有机酸(如β-羟丁酸、自由脂肪酸、乳酸等)对肾小管分泌尿酸起竞争性抑制作用而使尿酸排出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但发展为痛风者少见。 (3)继发于某些药物:使用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乙胺丁醇、小剂量阿司匹林、吡嗪酰胺、乙醇、烟酸、化疗药等,可使尿酸排出减少。肾移植术后病人由于使用抗排斥药物环孢菌素也可能使痛风患病率增加。 因此,进食富含嘌呤的食物(肝、肾、心、脑、蚝、鱼卵、沙丁鱼、酵母)、饮酒、饥饿、食物过敏、劳累、受寒、感染、创伤、手术等为常见发病诱因。 ? 2 1 ?中国社区医师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摘要 近20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多个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与全因和心血管死亡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HUA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 血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情况下机体尿酸代谢处于平衡状态,由于外环境和机体代谢异常导致高尿酸血症。近年多项临床研究结果证实,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HUA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1.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 多项流行病学分析还显示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联系。有些研究还认为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在伴高尿酸血症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明显增加。 1879年,穆罕默德(Mohamed)首次提出血尿酸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1889年,黑格(Haig)提出低嘌呤饮食可做为预防高血压的手段。 1990年以后,多个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尿酸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每增加59.5μmol/L,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增加25%。有关杂志上的一篇荟萃分析亦证实,在校正传统高血压危险因素后,血尿酸水平每增加60μmol/L,高血压病相对危险增加13%。临床小样本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患者通过降低尿酸,可降低高血压发病率。 2.高尿酸血症与心肌梗死 4项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MRFIT、PIUMA、Rotterdam和美国worksite研究)均显示,血尿酸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但MONICA研究显示,血尿酸并不能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发病。今年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在去除潜在混淆因素后,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相对风险分别增加9%和16%,提示HUA与冠心病发病和死亡弱相关。 3.高尿酸血症与心力衰竭 最近,日本心力衰竭注册研究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HUA患病率为56%,在校正多种已知影响心力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后,高尿酸是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其风险比(RR)分别为1.413和1.399,提示血尿酸升高与心力衰竭不良预后独立相关。小样本临床研究也发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4.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 高尿酸血症通过以下机制参与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 1) 大血管及微血管的血管内皮损伤[1]: 尿酸盐易沉积于血管壁,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高尿酸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一氧化氮生成,诱发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当高尿酸血症并发其他危险因素时可进一步加剧血管内皮损害。( 2) 升高的尿酸水平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和脂质过氧化,伴随氧自由基生成的增加并参与炎性反应。( 3) 高尿酸血症参与众多的炎性递质的生成,直接损伤血管内膜,激活血小板凝血系统,在脂蛋白氧化和斑块不稳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理及防治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理及防治 我国每15秒就有一个人死于因心血管疾病引发的疾病,每22秒就有一人因此致残。全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竟高达36%,已成为夺走国人生命的头号“杀手”。国家因此需耗费近3000亿元人民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一、什么是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两大类疾病的总称,可分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是由于供应心肌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表现为隐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硬化和心源性猝死等多种形式。 脑血管疾病则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或缺血性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俗称脑中风。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表面看来很短暂,其实,它的形成经历发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从一个人正常的动脉到无症状的动脉硬化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从一个人的动脉硬化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却只需要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所以这种疾病常常令人措手不及。但另一方面,这种疾病又给人一个很长时间的预防和保健期,如果我们能认识到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认识到它的发展过程,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到来,减少我们的痛苦。 要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就首先要明白这种病是怎样发生的。我们必须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原因做一个分析,之后我们会看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如果大家有其它的不同意见和更好的方法,欢迎所有的朋友一起来探讨,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 1、钙迁徙因素 钙是人体中的常量元素,大约占到人体的1.5%—2%,钙只能从外界摄取,不可在体内合成。从一个人生命的孕育到一个人的年老寿终,都离不开钙的参与,所以,钙是人的生命之源。

高尿酸血症护理综述(一)

高尿酸血症护理综述(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直线上升,也年青化,多项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结果证实,高尿酸水平升高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有密切关系1]。但早期单纯高尿酸血症病人大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诊断有一定困难,对如何处理缺乏共识,现就近年来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高尿酸血症的概述 高尿酸血症(HUA)是一种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将男性空腹血清尿酸(SUA)>420umoVL,女性SUA>375umoVL称为高尿酸血症2]。 2.高尿酸血症流行现状 1999年的调查3]显示,我国男性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为17.7%,女性为10.8%,分别为1980年的12倍和8倍。根据2004年-2006年杭州对2374例样本的调查,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为13.1%4],广州市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发病率21.8%5],有关文献报道,每周饮酒超过3次,持续超过3年-4年的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占94%6],高尿酸血症正成为健康生活的新危险因素。 3.病因及病理 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是由于先天性相关酶缺乏致使尿酸合成增加及肾脏排泄减少或重吸收增加可导致慢性高尿酸血症,继发性是由于肿瘤及肾脏疾病及某些药物引起,包括噻嗪类利尿剂等因素也可导致慢性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的主要病因是尿酸产生过多或经肾排泄不足所致。 4.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有研究7]表明,80%~90%的高尿酸血症病人没有临床症状,仅有10%~20%发生痛风,出现关节病变和痛风石;如果血尿酸浓度达到过饱和状态后,即可在肾脏引起肾脏病变,包括慢性高尿酸肾病、急性高尿酸肾病及尿路尿道结石等3种情况8]。 5.危险因素 5.1肥胖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体重指数有关,体重超重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9]。巫世庆10]对社区人群中体重指数>25kg/m2的96例肥胖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肥胖人群64.0%存在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者分别为31.2%、74.4%、44.8%及43.2%。 5.2饮酒调查显示,血清尿酸的水平随着啤酒和乙醇饮料摄入量的增加而升高,但与白酒的摄入量无关。丁丽丽等11]对200例男性高尿酸血症病人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酒升高尿酸的作用不如啤酒强大,在49岁以上人群中未发现白酒有升高尿酸的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啤酒中含有更多的嘌呤成分,加速了体内嘌呤的生成。 5.3嘌呤饮食袁智敏等12]对广州地区人群高尿酸血症调查结果认为,经常饮用肉制荤汤者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比不食用者高2.31倍。另外,邵继红等13]认为常食大豆及豆制品是造成高尿酸血症的原因。 5.4高血压周英14]所进行的血尿酸浓度变化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显示血压不同的各组间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血压升高,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增高,其中正常高值血压组的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是理想血压组的4倍,高血压组是理想血压组的5.6倍。薜丽15]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部分高血压病人在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后造成血容量减少,使尿酸重吸收增加,引起高尿酸血症。 5.5脂肪代谢紊乱台湾林氏等16]报道,20岁~39岁的青年人高脂血症是高尿酸的主要危险因素。许萍等17]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南京市中老年人5423人进行高尿酸血症检出情况及相关因素的分析,同样证实了这个观点。说明脂肪代谢紊乱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5.6糖代谢紊乱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肾糖阈下降,尿酸的清除率

痛风常见症状及治疗原则

痛风常见症状及治疗原则 全网发布:2012-12-16 02:28 发表者:何懿(访问人次:12314)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而致尿酸盐沉积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本病发病机制明确,有许多有效的治疗,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因治疗不当而使病情迁延。是男性最常见的一种炎性关节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年增长,>65岁的男性发病率高达7%。 痛风的关节痛,和其他的关节痛有啥不同呢?作为一个普通患者,怎么初步判断是痛风还是其他原因的关节痛呢?以下我就简单介绍一下痛风的一些常见症状。 常见症状: (1)急性发作期:发作可无任何征兆,多以单关节疼痛为主,如果不进行处理,疼痛进行性加重,难以忍受;“痛得快发疯”(可能这就是痛风名字的由来吧,猜测而已)。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灼热、局部皮温升高、触痛明显、活动明显受限。多数可在5-7天内自行缓解,一切恢复正常。50%以上发生的痛风发作在第一跖趾关节(就是脚大拇指的位置),在以后的病程中,90%患者累及该部;其他关节也可受累。简单说,就是每次痛多是1个关节痛,不会同时好几个关节痛,而且脚大拇指容易遭殃。 (2)间歇发作期:急性痛风关节炎缓解后一般无后遗症状,无症状间歇期的长短差异很大(有的患者在疼痛过后1-2年内无疼痛,有的1-2月就再次出现疼痛)。随着病情的进展,如果不进行治疗,痛风发作次数逐渐增多,疼痛症状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间歇期逐渐缩短,甚至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出现持续性疼痛,受累关节逐渐增多,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简单说,就是如果不好好治疗,不听话;两次疼痛的间隔会越来越少,可能会持续疼痛。(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如果高尿酸血症长期得不到控制,就会出现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廓,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外观为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但较少继发感染。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继发退行性改变等。简单说,就是尿酸盐与你体内的一些蛋白成功的黏在一起,在你体内形成结晶了;不过,这个结晶不是钻石,不值钱;更不是舍利子,能给你带来佛缘;只能给你带 来痛苦。 (4)肾脏病变:1)慢性尿酸盐肾病,2)尿酸性尿路结石:在痛风患者中的发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发生之前。较小者呈砂砾状随尿排出,可无明显症状;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肾绞痛、血尿、排尿困难、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积水等。3)急性尿酸性肾病。简单说,如果痛风不好好治疗,容易出现肾脏问题,如果真出这个问题了,就 更麻烦一点。所以,痛风要早治疗。 治疗方案及原则 痛风治疗的目的是:①迅速有效地缓解和消除急性发作症状;②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 ③纠正高尿酸血症,促使组织中沉积的尿酸盐晶体溶解,并防止新的晶体形成,从而逆转和治愈痛风;④治疗其他伴发疾病。简单说,痛的时候止痛,不痛的时候排尿酸,尿酸排 干净了,关节就不痛啦。

高尿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高尿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近些年来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增殖、炎症反应等机制,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近十年来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现就近些年来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欧洲和北美地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2%~24%,男性多于女性,并有家族遗传倾向,即家族中有高尿酸血症者,其后代易患高尿酸血症。尽管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无确切统计资料,但我国在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方面作了一些区域性的研究,例如90年代末上海曾作过人群高尿酸血症的调查,男性患病率为14.2%,女性为7.1%。山东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男性为5.7%,女性为7.44%,从这些统计学资料看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与国外相似。流行病学研究还表明高尿酸血症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遗传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饮酒等危险因素有密切关系,并表明高尿酸血症可明显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和脑卒中发病危险性。高尿酸血症还严重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有人评估了各种危险因素后排除了肾脏及糖尿病对心血管危险的影响后发现发现高尿酸血症时心血管病死亡危险增加4.77倍。研究还发现每降低血尿酸1mg,心血管事件危险性降低24%,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呈“J”形曲线。 二、尿酸代谢 尿酸使体内外源性(食物)和内源性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其代谢途径如图11-1所示:人类及某些哺乳动物(大猩猩)的尿酸代谢因缺乏尿酸盐氧化酶而止于尿酸这一步。多数哺乳动物因含有尿酸盐氧化酶使尿酸氧化分解形成尿囊素排除体外或进一步分解成尿素或氨排除体外。人体尿酸来源主要来源为内源性,主要由体内细胞核蛋白分解代谢所产生,约占体内总尿酸来源的80%;其次为外源性的,由摄入的动物性食物或其他富含嘌呤的食物分解代谢所产生。尿酸的生成常伴有大量氧自由基,过氧化氢等活性氧,而活性氧对机体组织结构和细胞信号转录有明显损伤作用。人体内尿酸池内尿酸盐贮存量约为 1.2g,每日约为50%~60%(600~700mg)尿酸需更新,其中2/3经肾脏原形排除,1/3经肠道细菌降解处理后排除。尿酸可自由滤过肾小球,约98%~100%尿酸在肾近曲小管重吸收,再主动分泌经终尿排除的尿酸为肾小球过滤量的6%~12%。研究还发现新生儿出生后1~3天内血中尿酸盐浓度升高,3天后达稳定状态至青春期,青春期后血中尿酸浓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雌激素有排泄尿酸作用,由于女性受雌激素的影响,尿酸值升高度低于男性,在更年期以后,女性尿酸浓度快速上升与男性尿酸值接近。低钠饮食增加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反之高钠饮食可降低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一些内分泌激素也影响尿酸代谢,血管紧张素Ⅱ可增加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并抑制尿酸分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可通过改变肾血流动力学降低尿酸过滤和肾小球的分泌,抑制尿酸排泄。目前认为持续高尿酸血症与肾脏排泄尿酸水平下降有密

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 述? 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延平,李灿东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福建福州350108)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5627(2006)0520059204 收稿日期:2006205210 作者简介:李延平(1955-),男,2004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内分泌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性疾病,尿酸(UA )结晶沉积到软组织所致的急性或慢性病变称为痛风。该病在我国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的病种,近20a 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而且女性患者的患病率有所上升。在临床上,单纯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早期的诊断治疗有一定困难,故对其防治存在一定误区。本文就高尿酸血症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1 高尿酸血症的病因 高尿酸血症的主要病因是尿酸产生过多或经肾排泄不足所致,近年研究认为肾排泄不足是本病的主要原因。高血压、肾动脉硬化或脱水,导致肾内血循环量不足,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均会导致肾小球滤出UA 减少而潴留在体内。慢性酒精中毒、利尿药、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类抗结核药、非固醇类消炎镇痛药、小剂量阿司匹林、左旋多巴等,均可使肾小管排泄UA 减少。遗传性肾病也是本病病因之一。代谢综合征的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常有高尿酸血症及高脂血症。在高尿酸血症的发病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其发病。Nakajima [1]认为大多数高尿酸血症患者处于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环境中,首次提出高尿酸血症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它与性别、年龄、饮食以及遗传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原发性痛风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0∶1,男女高尿酸血症患病之比为2∶1,高发年龄组是男性50~59岁,女性50岁以后[2]。进食过多高嘌呤高蛋白食物与痛风的 发作有关,如肉类、海鲜、豆类和浓肉汤等。有关研究也表明酒精是比饮食更重要的危险因素,来自台湾的营养与健康调查表明,痛风患病率较高的土著人饮酒量明显高于一般人群,饮酒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3]。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血尿酸水平与体质指数呈正相关,痛风患者的体质指数明显增高。痛风通常被认为是较高社会阶层的疾病,如知识阶层、商贾富豪等。从以上高尿酸血症的发病原因可知,年龄、性别、种族、肥胖、饮食习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可能是触发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发作的外部原因,高尿酸血症及原发性痛风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 2 高尿酸血症的病理 UA 是一种弱酸、超过溶解度的UA 盐析出针状结晶,特别易于沉积在温度较低的远侧端肢体和酸度较高的组织。主要侵犯部位是关节的滑膜囊、关节软骨、肾脏及皮下软组织。关节腔中的尿酸盐结晶被吞噬细胞、白细胞吞噬后,可破坏细胞的溶酶体等细胞器,释放出蛋白水解酶、激肽、组胺、趋化因子等物质,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血浆渗出,白细胞集聚等炎症反应,组织被溶解侵蚀,表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多次复发可造成骨质穿凿状破坏,结缔组织增生,形成骨性肿大,活动障碍、畸形和局部骨质疏松。大量尿酸盐沉积于软组织成为结节状硬结,称为痛风石。在皮下破溃流出血恶样物质。尿酸盐通过肾脏排出时,可沉积在肾间质,引起间质性肾炎、UA 性肾病、间质纤维 9 5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16卷第5期Journal of Fujian College of TCM October 2006,16(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