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教研》(2013年第2期-课标讲座)

《语文教研》(2013年第2期-课标讲座)

《语文教研》(2013年第2期-课标讲座)
《语文教研》(2013年第2期-课标讲座)

语文教研

(电子版)

主管:利川市教学研究室 2013年第2期 http://www﹒lcjxyj﹒com 主办;市教研室课题规划、小语组(总第34期) QQ邮箱:1598776044@126﹒com

贯彻修订课标深化语文课改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母语质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解读与教学教研指导

(专题报告文本;主讲市教研室徐光华)

【背景简介】

我国新一轮(建国以来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于2002年。利川市于2004年秋季正式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使用实验教科书。到2011年教育部修订颁布正式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我国新一轮课改实验整整进行了10年。

从全国和利川的语文课改来看,客观地评价,十年课改,可以说方向正确、推进扎实、成效显著——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我市十年小语课改的“四大”成绩—

●更新了语文教学理念—大语文教学观、语文素养观、语文实践观、感悟积累观;

●创新了语文教学方法—主题教学法、情境感悟法、问题引读法、学法指导法;

●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自主(自读自悟)、合作(多维互动)、探究(文本探究);

●加强了课外语文学习—包括课外阅读、经典诵读和综合性学习,促进内外沟通。

我市十年小语课改有“四个”不够—

●用《语文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为指导来准确定位和体现教学目标不够(即目标意识很不强、教学目标确立不准或错位);

●对识字、写字、学词重要性的认识及落实不够(即对学生识字特别是写字指导不到位、训练不扎实,学生语言积累不足);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

字能力的意识与探索不够(即语文教学中只侧重于单一的内容分析,没有做到读写沟通、读中悟写、文意兼得,突出语言训练);

●落实自主学习,加强学习方法、策略指导的研究有所不够(即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单向讲解分析,没有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没有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在认真总结十年课改成绩、经验和找准存在问题、不足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课标教材将于2014年秋季使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校语文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的最主要内容(专题)就是组织、引领本校教师“领会修订课标精神、落实修订课标要求、深化语文课堂改革、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着力提升母语质量”。

【学研指导】

重点学习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修订课标追求的语文课改目标

●修订课程坚持的语文课改经验

●修订课标创新的语文课改内容

问题1、修订课标追求的语文课改目标

说明:此文是笔者撰写的“学习修订课标,指引语文教改”的专题研究文章,发表于教育部主管刊物《中国民族教育》2012

年第7-8期。

【提要】“修订课标”追求的语文课改目标就是: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享受快乐,以培养爱学习的人;创新教法,改进学法,经历过程,以培养会学习的人;丰富积累,增强语感,传承文化,以培养有底蕴的人;突出实践,重视训练,强化落实,以培养能

运用的人;面向全体,提升素养,促进发展,以培养有后劲的人。

正当语文课程改革进入克难攻坚阶段、急需引领导向的时候,特别是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改到底要改到怎样的程度、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追求、应该运用哪些有效的途径和措施等事关语文教育改革创新、母语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关键问题,普遍感到困惑茫然的时候,教育部及时颁布了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修订版语文课标”)。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开展语文教学和研究的教研员,通过反复学习、深入研究,深深感到“修订版语文课标”的颁布施行,是向我们发出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动员令,提出了更明确、更切实、更高远的目标任务——就是语文课程改革特别是语文教学实施过程,要着力于培养以下“五种新人”:

一、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享受快乐,以培养爱学习的人

浓厚的兴趣、自主的习惯,能推动人去主动地寻求知识、开阔眼界,也能激励人去主动地钻研感兴趣的问题,使人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无限的快乐,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明显地提升。我国宋朝理学家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俗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乐学能自主,爱学是根本。这些应该说都是经验之谈,体现了教和学的基本规律。但过去的“教学大纲”以及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还仅仅是将“兴趣、习惯、快乐”等教与学的动力因素,看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和手段,并没有将它们确立为教学应该努力实现的重要目标。而“实验版语文课标”,特别是“修订版语文课标”,不仅把“兴趣、习惯、快乐”视作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而且还把它确立为语文教学必须实现的首

要目标任务。比如,“修订版语文课标”,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等,写进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写进了“总目标”。在“阶段目标”中就更加明确、具体。比如,第一学段中就确立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写话有兴趣”,“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等目标;“修订版语文课标”还在第二学段的“口语交际”中增加了“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的目标。其它几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也是如此,始终都把“兴趣、习惯、快乐”等教学的动力因素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笔者通过深入解读“修订版语文课标”精神,并结合自身的教学教研实践体会到,确立“兴趣领先、快乐第一、习惯为重”的目标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程,特别是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直接的、浓厚的兴趣,迸发出无穷的动力,养成自主的习惯,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并进而感受到学习其它课程、甚至人生的快乐和美好,从而为他们成长为终身爱学习的人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

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你应当作引以为荣的事。”他还曾说过:“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

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曾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知名教育家肖川,在他主编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的“序言”中写道:“只有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切实帮助学生

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自由社会的建设者,我们的教育才有了正当的价值

追求。”他还写道:“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富有成就感,我们的课程和教学要带给学生更多充满生命

活力和生命情怀的学习过程,要有助于学生去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践行新理念、进行新教学的过程中,不应仅仅把“兴趣、习惯、快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看待,要重要的是要着力实现“修订版语文课标”所确立的“兴趣、习惯、快乐”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千方百计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自动积极地学习,真正让学生从小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快乐,从而为他们成长为终身爱学习的人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

二、创新教法,改进学法,经历过程,以培养会学习的人

长期以来,中小学的教法和学法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实质是单一的分数和升学率),不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不重视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形成发展后劲,严重忽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的。往往通过机械记忆、灌输教学得到的高分,掩盖了中小学学生在学习方式、创新能力、综合素养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虽然无论是用哪种教法和学法使学生学会的,单纯从试卷(分数、升学率)上看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但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不一样,往往导致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素质、能力)是大不一样的。特别是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促进终身发展的影响是极不一样的。这正如澳大利亚教育家比格斯所说的:“即使学生面临的教学环境都一样,由于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虽然有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结果,但主要因素还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以引导“现代的人(主要指学生)”去学习“过去的知识”等到“将来才用”为主要特征的学校教学,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讲,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同时还说明,那种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的知识,要获得它纯属奢望。记得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而良好的工作方法是以良好的学习方法作基础的。”笛卡尔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是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

也正是因为如此,“修订版语文课标”坚持继续推进和深化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领悟和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和创新。比如,“修订版语文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的新要求,继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评价建议”中增加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要求。

这些“理念、建议”,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在语文课程实施中,要在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火花、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同时,还要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实施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努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新一代。也就是要像教学研究专家蒋金镛教授所要求的:“聪明的教师以学定教、为学而教,让学生明白教的法子就是学的法子;教为学服务,为学生会学而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过的:“好的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

三、丰富积累,增强语感,传承文化,以培养有底蕴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把篇章结构的分析、语法知识的传授、结论性知识的灌输等等,作为教学的“重头戏”,既费时又低效,造成学生普遍积累不够、底蕴不足、文化单薄、素养不高,严重削弱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发挥,体现不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的“课程性质与地位”。

我们为什么要丰富学生积累、增强学生语感、传承中华文明、着力培育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呢?“修订版语文课标”在“前言”中增加了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要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总目标”中要

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如此,“修订版语文课标”还增加了阅读积累量,强化了对经典古诗词的诵读和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要求将思想情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于传承文化、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可以这样说,丰富积累,培育语感,传承文化,增强底蕴,是进一步深化语文课改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语文教育实践也反复证明,语文学习的奥妙之一就是多阅读、多积累,不断的积淀。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精华。当然,这里我们必须认识到,经典的诵读、语言的积累,绝不仅仅是对字词句篇的积累,同时还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素质的积累。比如,学生背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积累优美诗句的同时,不也可以领悟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吗?又如,学生记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积累经典名言的同时,不也可以感受到志士仁人那种先公后私、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吗?积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宋代诗人苏轼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讲学习积累经典语言、吸收优秀文化成果,能增强个人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格水平;清代学者章学诚说过:“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这是说记诵是学习语文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有诗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里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苏州大学教授、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其实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由此可见,丰富积累、培育语感、传承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多重功能。所以我们要努力落实“修订版语文课标”精神,千方百计“让书香溢满学生的心田,让书香释放学生的情感,让书香驱逐学生的疲倦,让书香提升学生的境界”。`

四、突出实践,重视训练,强化落实,以培养能运用的人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演得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练得少”。

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了“深挖洞”和“繁琐分析”上,不仅挤占了学生阅读积累的时间、带来学生文化底蕴严重不足,而且还挤掉了学生宝贵的语文实践机会和时间,造成学生语文运用能力普遍较差。

当前,仍然有很多教师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的教学,只重“理解”,忽视“积累”,更别说“运用”了。教师很少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语言,说课文中的语言,记课文中的语言,用课文中的语言,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而是在内容上大做文章,消耗大量宝贵的时间,以致教完一篇课文,学生只理解一些内容和浅显的语文知识。课文根本没有读熟,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印象不深,更谈不上正确地运用语言了,因而严重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特别是运用能力的提高。这就正如烧茄子只有以茄子为主料,才能让人吃出茄子味一样。语文课只有致力于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增强“语感”、锻炼运用能力,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浓浓的“语文味”,真正突出语文课程和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实践性”。

这就是所谓“在游泳中学游泳”,我们也应当让学生在语言中学语言,尤其要突出实践、重视训练、强化落实,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语文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所说的“苦功”就是指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不熟读、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读写是不可能的。语文是“应用之学”、是“工具之学”,不是“分析之学”、“应试之学”,学语文最终是为了用语文。所以,“语文课堂应该向自然、生活拓展,书本知识学习应该与动手实践结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观察、发现、体验、积累和活化语文知识,提高运用语文能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修订版语文课标”进一步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特别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综合性”、“实践性”特点;要求“语文教学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可见,“修订版语文课标”十分强调要加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突出工具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突出实践、重视训练、强化落实,培养出具有语文运用能力的新一

代呢?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的语文教研员,对此有这样几点深刻感悟和实践体会:一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开设语文课程的基本目的——不是要让学生个个都成为精通“语言”“文字”的性质、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专家,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并准备将来在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祖国语言文字。二是要改革创新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突出实践环节,落实基础训练,提高运用能力——首先要在观念上落实“两个转变”,在“怎么教”的问题上,要由“教师唱主角”转变为“以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中心”;在“教什么”的问题上,要由“人文性唱主角”转变为“以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为中心”,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其次要在语文教学实施中坚持“三少三多”,即教师少问、少讲、少演,要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四个吃准”(即吃准学段目标、吃准编写意图、吃准课文特点、吃准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包括综合设计朗读、默读、背诵、速度、精读等读书活动;科学设计课堂练笔活动,引领学生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尽量增加语言文字实践运用的时空,促使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整体提升。

五、全向全体,提升素养,促进发展,以培养有后劲的人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指出:“基础教育本身不应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很显然,这是学习化社会到来之际,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出发,对基础教育性质的一种新界定。这种界定意味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性、前瞻性和未完成性。它启示我们对基础教育中的教学也应作出新的判断:那就是基础教育中的教学是准备性教学,它的价值取向是受教育者的准备性学习。准备性教学和准备性学习,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终结性,而因为要面向未来,它又必须具有开阔和广延的包容性。语文课程本为“基础的基础”,应该发挥“为学生心灵奠基、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增强后劲”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也就是素质教育功能)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对语文学科根本性质的认识上出现偏差,在对语文教育基本价值的定位上严重偏向,导致实际教学中把语文当成了“纯工具之学”,甚至“纯应试之学”,没有体现出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性,因而大大削弱了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影响了到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面向新时代,发达国家早就提出了现代人才素质的“三张通行证”(或称“三张教育护照”):一张是知识性通行证,一张是职业性通行证,一张是人应具备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通行证。而要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拿到这“三张通行证”,就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确立并践行“三个基本理念”: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也是我国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和重要的目标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全面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目标任务。“修订版语文课标”充分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基本精神,强调深化语文课程改革,“要以落实学科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这里,“语文素养”所包涵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既包涵字词句篇的积累和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式与习惯,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包涵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人文价值等内容。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本身的综合性特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化、操作化,落实通过语文学习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目标任务,“修订版语文课标”进一步完善了“三维设计(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强化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性质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教学生“学语文”,又要教学生“学做人”,要在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中落实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问题2、修订课标坚持的语文课改经验

一、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

“修订课程”在“课程性质”中的论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所以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因为语文课程既要“教学生学语文、掌握工具,又要教学生学做人,提升素质”。但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那么,到底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大家知道,语文教学具有多元价值,至少有以下几类重要价值:

①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②学习并掌握语文教材中包罗万象的各种自然、社会知识以及语文知识;

③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

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上述四项价值,如果单个地看,都是十分重要的,不存在谁是核心的问题。但是从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这四项价值不可能完全平等,其中必有一项是核心价值——这项核心价值就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是任何别的学科都不承担的责任;而其他三项是所有学科共同的责任。这就是说,第一项是个性,其余三项是共性。语文教学,必须把个性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同时也不可忘记其他几项重要的价值。

同时还应认识到,在语文教学的多项价值中,其中工具性和人文性两项最重要,语文教学要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这二者而言,掌握工具性,培养语文能力是“重中之重”,人文性则要有机渗透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之中。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以学习语言为中心,而不可使人文性唱主角。

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实施新课改以来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较普遍地存在着“重人文、轻语言”的倾向——很多教师的阅读教学,追求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追求人文精神的无限拓展,追求情感价值的不断感悟,而学习语言则常常只是一种附带性的、点缀性的目标。这样的语文教学“得意不得言”,大大降低了学习母语的效率,是完全不可取的。

【问题课例诊断1】

《太阳》(人教版三下)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A、理解太阳远的特点;

B、理解太阳大的特点;

C、理解太阳热的特点;

D、理解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问题诊断:《太阳》是第6组“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教参”称为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凡是说明文,一般都会涉及许多科学知识。于是,这位老师把教课文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并形成以上教学思路。作为语文课,教说明文的主要目标究竟是什么?这是很多语文教师都没有弄明白的问题。一般来说,说明文中都会有许多学生原来不明白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应该让学生基本弄明白,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学习这类课文,理解知识只是次要目标,,主要目标是学会读说明文,并领悟写说明文的方法。

二、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系统“新课程”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的论述——

我们知道,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特别需要教师切实把握“三维目标”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特点。同时要明确:知识和能力,包括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语文知识,听、说、读、习(习作)、写(写字)等言语交际能力,以及语言积累、语感能力等;过程和方法,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学习的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民族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质、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品德修养、个性人格等。但具体到一堂语文课,教学目标在体现多元、全面的同时,也应当有所侧重,突出重点难点。

【问题课例诊断2】

《穷人》(人教版六上)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方面:

①学习12个生字,掌握“舒适、抱怨”等15个词语;

②学习默读批注方法,提高默读的能力;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渔夫的勤劳、淳朴;

④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说明:本组课文以“感受人间真情”为主题,提出了“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学习默读批注的方法;

②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①学习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

帮助他人的美好品德;

②体会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

问题诊断:上例反映了当下语文教师确定阅读教学目标的常用模式,我们俗称“三维式”。这样拟定教学目标,意在体现新课程“三个维度”的特点,用意是好的。然而

明眼人一看就会发现其以下弊端:

基本策略:

首先,要熟悉相关的年段目标,做到了如指掌。“新课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指南,语文教学必须以“新课标”为基本依据,尤其要以“新课标”中确立的年段目标为依据。小学年段目标分低、中、高三段,各段都对阅读教学的目标提出了非常明确而具体的

要求,这是教学任何一篇课文的基本依据。因此,确立课文教学的重点目标,首先应该熟悉相关的年段目标。

其次,要学会把“新课标”确立的目标合理地分配到一本教材的相关课文中去,并结合课文特点,在每课确立一两个重点目标。比如,有的课文可侧重培养朗读能力,有的课文可侧重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有的课文可侧重培养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的能力,有的课文可侧重培养某种习作能力,等等。这样通盘安排,才能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至于顾此失彼。

◆吃准语文教材。不管何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是以“语文新课标”为依据编写的,尤其以年段目标为编写准绳。只有教师深钻教材,就能发现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从而科学确立“三维目标”。比如,人教版第三学段教材,在每组课文的前面都有一个简明的提示(称为“单元导读”)。这些提示(导读)一般都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概述本组课文的基本内容;二是提出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目标)。这些教学要求(目标),就是本组课文教学的重点目标。

【案例】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有如下提示(单元导语):“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有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从这个提示(单元导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下重点目标:

①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②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这样写的好处(最好能结合实际运用,促进读写沟通);

③学习边阅读边提出问题讨论的学习

方法。

以上三个重点目标,要恰当地把他们分配到本组4篇课文的教学之中。如教《草原》,可侧重于①②;教《丝绸之路》,可侧重于①;教《白杨》,可侧重于②③;教《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可侧重于③。

◆吃准课文特点。教学“三维目标”的确立,一篇课文教学重点目标的选定,既要把握学段目标,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同时还要注重把握课文特点。当然,课文本身必须具备相关的特点,重点目标的确定才能成立。

【案例】《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形象)一课,文中有不少句子以物喻人,句意含蓄(如“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课文的特点所在,又是学习的难点所在,还是本组课文教学要求的重点所在,特点、难点、重点,三点合一,理所当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以物喻人的写法”,就成为《白杨》的重点教学目标之一。

由此可见,从课文特点中揣摩教学重点目标,科学确立教学“三维目标”,要求教师深钻教材,牢牢把握课文的特点,并对课文特点形成独特的体验。

◆吃准学生实际。前面分析的课标学段目标、教材编写意图、课文个性特征,这三者是选定教学重点目标、科学确立“三维目标”的共同因素。但教学目标必须因校、因班、因人而异。因此,学生的实际语文状况(语文学力水平),也是准确选定教学重点目标、科学确立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班上的学生语文能力较强,教师就可以把教学要求适当提高一些;反之,可以适当降低一些。

上述“四个吃准”(四个因素)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学会从整体出发兼顾各种因

素,从而选准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目标,科学确立教学“三维目标”。

二是“有机整合”——

“三维目标”的确立,特别是重点目标的选定,贵在“四个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所谓“有机整合”,从哲学层面来说,就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来解决问题;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来说,课文中的各种因素会构成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

整体,抓住一个要点就可以带动全篇。阅读教学目标的整合有以下具体思路(策略):?要围绕培养语文能力这个基点来整合——语文教学的基点是培养学生识字写字

的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因此,“三维目标”的确立,主要应从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其他目标(如知识、方法、情感等)则有机地渗透其中。如前述《穷人》一课诊断修订后的教学目标。

?注重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的整合——有些教师确立教学目标,习惯于把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分开来拟定,从而形成并列式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目标结构。实质上,一篇课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两朵花,而是一朵花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犹如花蕊与花瓣,或花的形状与颜色,二者形成一个统一体。比如,词句与情感就是一个统一体:情感靠词句来表达,而词句必然表达相应的情感。又如,文章的写作方法与文章的主旨、情感的关系:写作方法必然为表达某种主旨服务、为表达某种情感服务,离开了这些,就写作方法讲写作方法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中,要学会把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整合为一体,并形成贯穿全课的主目标。

【案例】前面分析的《白杨》一课,重点教学目标是: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感受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愿。全课以“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为重点目标贯穿始终,这样一个重点目标必然会带出其他三个目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要从典型句子入手,“学句”的目标即能渗透其中;抓住了典型句子,就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朗读”的目标即可渗透其中;借物喻人,这“人”就是“爸爸”,必然要涉及“爸爸”的心愿和感情,这样,“悟情”的目标也就自然地渗透其中了。

由此可见,抓住了一个重点目标,就可以带出其他目标的同步达成,而且工具性与人文性目标融为一体,学习表达方法与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这样教,既符合课文固有的特点,又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这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要重视语文能力目标之间的有机整合——如果一堂课在语文能力的培养方面有

两三个教学目标,教学不可平均用力,要从中选定一个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则可渗透其中。究竟以何者作为主要目标,要视具体的课文而定。总之,设计一课时的主要目标,犹如构思一篇文章的中心,无中心不成文,无重点不成课。

【案例】前面分析的《白杨》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有的老师分别从阅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句(揣摩优美语句,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悟情(感受爸爸的心愿,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写法(学会借物喻人的写法)四个方面拟定四个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虽然条目之间意思明白,不交叉,不包含。但这种“并列式”也有明显不足:一是四个目标并列,成了四足鼎立,看不出重点,而一堂课没有重点,就可能是一盘散沙,教学难免杂乱无章;二是把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认为地割裂开来,视乎表明思想感情(人文性目标)与朗读课文、揣摩句子、领悟表达方法(工具性目标)是不相干的两码事,目标的割裂,有可能导致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三是把领悟表达方法与揣摩句子分裂开来(没有整合能力目标),可能导致学生在认识上出现错觉——文章的

表达方法似乎可以独立于句子之外,成为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比较科学、实用的办法是:从朗读、学句、悟情、写法四个目标中整合出一个统摄全过程的重点目标——学

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感受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愿。

三是“取舍有度”——

很多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时,经常会产生这样的困惑问题:“这节课到底教什么好呢?”应该说,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般都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唯独语文教师面对一篇课文,头脑中首先会冒出这么一句。阅读教学目标的科学确立之所以显得比较难,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面对一篇课文,常常不知道如何取舍。可以说,任何一篇课文,所包含的教学内容都会在几十个点上:从知识的角度分析,有字、词、句、篇、点、语、修、逻、文、书;从能力的角度分析,有朗读、默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阅读不同文体的不同方法等多种能力;我们还可以从方法的角度、习惯的角度、情感的角度、内容理解的角度列出一大堆项目。

一篇课文就像一只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部位都有研究的价值。正因为每篇课文都具有这样的综合性特征,所以教师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一节课多则选7、8项教学内容,少则选4、5项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地教,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结果往往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西瓜芝麻一锅煮,教学内容“多而杂”,教学结果难免“少慢差”。

删繁就简、科学取舍是一种大智慧,是解决阅读教学内容“多而杂”的有效策略。一般采用这样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从“什么需要教”的角度来思考,这是顺向思路、常规思路;另一种是从“什么不需要教”的角度来思考,这是逆向思路、非常规思路。采用两种思路比采用一种思路常常更富创意。

关于选择阅读教学的内容,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有个著名的法则,叫做“三不教”——学生已知已懂的,不教;学生自学能弄懂的,不教;教了暂时也不懂的,不教。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再补充一句:某个内容放到别的课文中去教也许效果更好,不教。这样合起来叫做“四不教”。有了这“四不教”,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就会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了。

这里我们分学段、用课例说明如何“删繁就简、科学取舍”阅读教学内容。

?低段(一、二年级)——要凸显字词(写字)、朗读和听说(口语交际),其他内容可以少教或不教。

教学,贵在抓住重点和难点。低段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识字写字、常用词语和朗读,以及听说(口语交际——认真听、听得懂;说得准、敢于说)。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根本,其他内容可指导学生自学解决或点到为止。

【问题课例诊断3】

人教版一下《棉花姑娘》一课,可教的内容有如下几项:

①学认6个字,学写7个字;

②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③掌握“盼望”等8个词语;

④体会感叹句子表达的感情;

⑤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理解课文内容;

⑦了解童话有三次反复、对话多等特点;

⑧懂得燕子等益虫,蚜虫是害虫;

⑨培养热情科学的精神;

⑩教授自主识字的方法。

问题诊断:如果选定以上10项作为教学内容,那么,两课时教完的话,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有5项之多。“多则惑”,一手抓5只跳蚤,结果一只也可能抓不住。

对以上内容,可作如下选择:①②③项是关于识字写字、词语、朗读等内容,是低段教学的“重中之重”,应牢牢抓住不放;

④项的感叹句,在本文中不突出,不如放到别的课文中去教;⑤⑥⑦三项理解课文内容,一点不难,学生读一两遍就能明白,不必再教;⑧项关于害虫、益虫的知识,学生在幼儿园就已懂得,属于已知,即使有的学生还不知,也只是点到为止;⑨项培养科学精神,应以渗透为特征,不必单独设项;⑩项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可融入①项进行。这样经过筛选、整合,教学内容只剩下①②③项,其中③学词语又可以与①②项结合着进行。因此,真正需要教的是①与②,可以分别安排在两课时中完成。这样安排,

每课时凸显一个重点,这比面面俱到地教、蜻蜓点水式地学,效率会高得多。

又如《地球爷爷的手》,如果花太多时间教“地心引力”就大可不必,有的教师甚至以此为教学重点,更是费力不讨好。再如教《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是怎样反反复复才找到妈妈的,花许多时间去问,也似乎大可不必。多读几遍,再模仿者自创一段,岂不更好!

总而言之,低段课文内容的选择,一般应遵循主要强化字词(写字)和朗读的原则,努力为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语文基础。

?中段(三、四年级)——要凸显词、句、段的教学,加强对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

中段(三、四年级)介于低段与高段之间,可因课而异取舍教学内容——字、词、句难点较多的,可侧重于理解、积累语言;字、词、句难点较少的,可侧重于运用语言。而与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则可不教或少教。也就是说,教学,不能让学生老有“炒现饭”的感觉,要有一点新鲜感,有一点挑战性。

【案例】教《记金华的双龙洞》,内容的理解、游览线索的交代等,都是学生自学可以解决的,而画一幅双龙洞的平面图、画出水流的路线却不容易;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对于文中的加速度知识,教师大可不必花许多时间去教(教了学生也不懂),而其中的场面描写则很值得讲解一番;教《乡下人家》,屋前种瓜、门前种花、喂养鸡鸭等,大可不必问来问去,而如何抓住乡下人家独特的景物来写,则很值得讲解一番。

总之,紧紧抓住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表达的特点)来教,就会学得有趣,教得有效。

?高段(五、六年级)——要凸显表达方法的领悟习得,加强读与写结合训练,其他内容可以少教或不教。

高年级的学生,知识经验越来越来丰富,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因此,凡是学生已学已知的,教师决不重复讲解;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教师的教学重点要选择学生必须掌握而又未能掌握的内容。

【案例】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只重点选择了两项教学内容:一是课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子——把“?”号拉成了“!”号;二是让学生发现这篇课文叙述三个事例时写

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其余如生字、生词、朗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里讲的三个故事等内容,一般教师都可能选作重点的,他都没有教。因为他认为,学生在课前对这些内容已作充分预习,而且学生手里占有的资料甚至比教师的还要多。如果再教这些,难免在已知中兜圈子。

实际教学效果证明,在阅读教学内容上这样选择,的确要高人一筹。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高段的课文,切忌四面出击。教师要舍得“割爱”,舍得“丢”。“丢”是为了更有效地“得”。

【案例】教《林黛玉进贾府》,重在悟人物语言描写的味道,其他可以不教;教《一面》,重在悟“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其他可以不教;教《景阳冈》,重在悟打虎一段几个动词的运用,其他也可以不教。

总之,精选一点来教,比起一堂课选若干点来教,效果要好得多。“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四面出击不若突破一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三维目标”的确立上,其实涉及一个根本问题: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教什么和不教什么,要在这样一个总的指导思想下动脑筋、想办法。人文精神也很重要,它与学习语言相比,并无轻重之分,它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是直来直去的,它的最基本的特点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新课标”语),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不是“人文唱主角,深挖又细究”。教学实践证明,过早、过深地让孩子感悟文章中隐含的深层人文思想,无异于“对牛弹琴”“拔苗助长”。那样教,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坚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良好发展“新课程”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的论述——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论述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

由此可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贯穿于“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语文教育应该达到的最高目的。

“语文素养”涵盖两个内容:即“新课标”中的两个“使”:一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简称“语文素养”);二是“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简称“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要全面落实这一理念,就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和把握:语文素养是社会人最基本的素养,它不是知识点、能力训练点,也不是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简单相加。我们应从“三个维度”来关照和认识语文素养: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来看,语文素养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和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来看,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策略,以及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反思;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来看,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包括识字写字、阅读理解、习作表达、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丰富语文的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

这说明,“语文素养”体现了国家对培养对象在语文素质方面的全面要求,其核心是语文能力,与“三维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对应“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对应“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态度,审美情趣,品德修养——对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说“语文素养”是上述诸方面的有机融合。更加具体形象地说,就是“语文课程(教育教学)既要求教师要教学生做人,又要教学生学习语文;学生既要学习做人,又要学习语文”。

“新课标”坚持“语文素养”的提法,是因为这一概念顺应了时代发展,反映了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语文教育改革发展,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概念(理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理念)是“训练双基”;

七八十年代,强调发展能力,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理念)是“培养能力”;

九十年代以来,素质教育逐渐深入,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理念)就是“语文素养”。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对“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理念),也有重要修订和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

一是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改为“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为“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意思含糊,容易偏向语文的内容,更容易偏向人文性;“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本性、本质、本位的回归,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核心、本色所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离开了这个根本,语文课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谈何“精彩”,谈何“亮点”,谈何“质量”!

把“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作为“语文素养”的核心以后,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阅读教学一定要重得“言”、重得“法”、重得“能”。把课文

作为例子,用课文来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特别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并在教会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情感熏陶,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样教,才能做到一石三鸟、一课多得。

这里想特别提示,语文教学中仍然需要注意克服这样两种倾向:有的抹杀语文课程的特点,认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思想因素,用所谓的“思想品德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

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切实克服这两种倾向,需要我们认真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核心理念。

二是增强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古语云:“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未来的文盲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方法的习得远比单纯地传授知识重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用所获取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课文,从而真正实现“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同时还要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这也就是说,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只要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当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本能时,就像早上起床后想都想就去刷牙一样,我们还用得着担忧他们学得不好么:?

四、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和综合性,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新课程”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中的论述(分三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此段论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此段论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实验课标”相比:增加了“多读多写,日积月累”的要求,简称“三多”:多读、多写、多积累)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此段论述语文课程的“民族性”)“新课标”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课程基本理念”上,用了三段文字呈现。通过解读分析可以发现: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这一部分有较大改

动)和体现民族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一是关于如何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非常广阔深远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教学生学语文,又要教学生学做人,也就是说,要在落实工具性、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在审美、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当前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克服缺少人文

关怀的三种倾向:有的禁绝个性语言、多元解读;有的制定统一的公共话语套子让师生共同使用;有的有一个“圣化”、“升华”情结。比如,在写作中,学生稍有率性的言语、个性的表达,教师就轻率地判为“不积极”、“不健康”、“很偏激”等等。毫无疑问,“积极、进步、健康、深刻、有意义”等诸多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应是每个社会、每个成员的基本的人生价值规范,是每个人都应有的精神追求,是一种理想的至高目标。但我们的教师切不可用“伪圣化”的眼光去使用这些范畴,不能笼统和轻易地滥用这些概念,更不要动辄指斥孩子们“不积极、不进步、无意义”。

二是关于如何加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大家知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课程的目的应当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本身”。所以说它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落实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努力营造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读、写、积累的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读、写、积累的良好习惯。

【案例】一堂美国的自然课

曾有一中国教育考察团到美国一所小

学听课。老师讲的是蚯蚓。老师将课前准备的一包蚯蚓放在讲台上,要求孩子们捉一条蚯蚓放在课桌上。由于孩子们都很小,或从来没有捉过蚯蚓,教室里乱作一团,不时还有孩子们惊恐的尖叫。老师站在一旁一直默不作声。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了15分钟。终于,每个孩子都捉到了一条蚯蚓放在课桌上了。这时,老师才开始上课。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看桌上的蚯蚓有什么特点,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说蚯蚓身上一环一环的,有说蚯蚓贴地的一面是毛茸茸的,老师都给予鼓励。一个孩子说,我做了一个实验,把蚯蚓切成两段,结果两段都还不停地动,说明蚯蚓生命力很旺盛。老师大加赞赏。再一个孩子说,我也做了一个实验,我用一根线拴在蚯蚓身上,然后把蚯蚓吞进喉咙里,过了一会儿再拉出来看,结果蚯蚓仍是活的,这也说明蚯蚓生命力很强。老师异常激动地说,你太了不起了,你为了科学实验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老师和每一个同学学习。全班为他鼓掌。

课后,考察团与这位教师座谈,问这位老师,学生捉蚯蚓的过程持续了15分钟,你为什么一言不发?为什么不尽快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呢?这位年轻的女教师只回答了一句话:假如这些孩子连一条蚯蚓都捉不住,那我今天的课还有什么价值呢?

这位年轻的美国女教师以最大的耐心维护了学生和自然课堂的实践性。其实,加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的语文课,不是要把学生个个都培养成语文教师,甚至语言学家和文学家;而是应以培养学生的感性把握能力(相对于“理性分析能力”而言)为主,切实增强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那么,究竟如何加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呢?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语文学习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他们能够学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技能的能力;同时,语文教师应重视教材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锻炼实际能力的意识,自觉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从而使“小课本”变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大天地”。

其次,教师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同时,又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再次,教师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其中,倡导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开

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关键。总之,教师在指导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既不能“教”,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关于如何体现语文教育的民族性。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因为,汉字、汉语的特点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影响。我们知道,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其笔画或平行或纵横交错,在二维平面里多向展开;汉字笔画种类多,组合样式十分丰富,而且构造很复杂、数量特别大;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是音形义的综合体;汉字的音形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中隐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记录汉语没有分词连写的规则,词与词之间看不出界限,因此阅读时往往掌握不好停顿,有时对语句的理解也会受到影响。可以说,汉字和汉语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在世界文化中也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对语文教育更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说,在语文教育中“要注重体现语文教育的民族性,要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主要就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这些自身特点和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又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再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还有,利用识字写字与阅读、作文之间,以及发展学生思维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重整合、重积累、重熏陶、重实践,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切实增强教学实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五、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

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三条)中的论述(分两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此段侧重于论述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此段侧重于论述教学思想和方式的转变)

一是在学习方式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和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行之

有效的学习方式。改革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里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三种学习方式的基本要义及其相互关系,同时还要注意探讨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指导策略。

倡导自主学习:是指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发挥主体能动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使他们能相对独立地积极建构知识,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以提高学习效率。

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开展合作学习,要求教师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语文学科中的“探究”应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重视的主要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

三者的相互关系: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针对旧的学习方式——学生单纯被动接受教师的单向灌输,严重压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潜能等弊端而提出的。通过倡导和实施这三种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向学习的自主化、协作化、研究化、创新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达到“既扎实有效又生动活泼”的目的。要达到这一境界,切实实施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前提、是基础,合作、探究学习是实现有效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对学习方式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策略有: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主角;其次,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尝乐趣;再次,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锻炼能力。

二是在教学方式(理念)上,提倡“三个整合”:包括听说读写的整合、语文与生活的整合和“三个维度”的整合。

六、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中的论述——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此段提出传统的语文学习的“三多途径”)

“新课程”在“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中的论述——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此段强调继承语文教育优良传统)

“新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第二条)中的论述——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此段强调遵循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规律)

“新课程”在“教学建议”中的论述——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此段强调读书)

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私塾教育强调学生的读与背,教学实践证明“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羡慕许多古人学富五车、出口成章,但是否想过他们是通过不断的吸收书籍中的宝贵财富,将其内化积淀为自己的素养,才达到这样的高度呢?

【案例】《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黛玉一方面夸香菱是一个“极其聪明伶俐的人”,并预言其“不用一年工夫,不愁是一个诗翁了”;一方面让香菱精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以这三人做底子,再把陶渊明等人的看看。

这便是一种边读边积累知识的过程。“不动笔墨不为读书。”黛玉鼓励香菱自己动手放开胆子作诗,就同一题目《月》,香菱前后共写了三首诗,前两首都告失败,到了第三首香菱果真做出了“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诗,这便是边写边积累经验的过程。

总之,我们进一步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处理好实践新课程理念与继承传统优秀教学思想的关系,注重新理念与好传统的有机整合、相得益彰,真正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继承”。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倪文锦在他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一书中所指出的:“阅读教学重感悟而强调熟读精思,重积淀而强调记诵积累,重语文修养而强调博览群书;写作教学重文字洗炼而讲究炼字、炼句,重语言熏陶而主张‘读书破万卷’重整体思路而强调谋篇立意等,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语文新课程很好地继承了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新理念与好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都要努力实践“既让学生感悟积累语言又让学生领悟表达方法”的教学理念。

问题3、修订课标创新的主要方面在哪里

一、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实质是要求将提高

人文素养与培养语文能力融为一体,努力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新课程”在“课程性质”中的论述—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新课程”在“课程理念”中的论述—

▲“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

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强调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新课程”在“教学实施建议”中的论述(第三条: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分析其特点,提出了基本的策略方法)

通过解读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明确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要强调“渗透核心价值体系”——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

思想。世界各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给予特别的

关注。(共性特征)

二是怎么样“渗透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基本策略)

分析引领:实施新课改以来,很多老师在理论上都接受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教学中都是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淡出课堂,甚至被人们遗忘。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所以,很多语文教育专家大声疾呼:“要和单纯内容分析式语文教学说再见!”“语文教学要实现美丽的转身。”“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有很多老师也已意识到了人文性、工具性不可厚此薄彼。但在具体教学中却难以把握,不知如何落实到教学当中,不懂得如何把握好尺

度,真正将提高人文素养与培养语文能力融为一体,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并探索科学有效的实施策略。实施新课改以来,在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上出现偏差,产生重“文”轻“语”现象。“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把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是对传统语文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枉。但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甚至削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是背离语文学科特点的,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精神。

【案例】一位教师上《小猫钓鱼》,在朗读课文、认读了一下生字以后就直奔主题,问一年级学生:小猫因为三心二意而钓不到鱼,小朋友,你有三心二意行为吗?谁来说说?于是,小朋友们开始想,有的歪着脑袋,有的托着两腮。不一会儿,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道:“老师,有一回,我正在家里做数学作业时,我家的小狗欢欢在我的脚边转,我就放下笔,和它玩,后来作业也来不及做了。我以后一定要改正。”又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有一次,中午,妈妈在煎鱼,要我快点到小店里去买酱油。回来的路上,看到两部车撞在一起了,很多人围着,我也看了起来。结果,妈妈骂我太慢,她把鱼都煎好了。我也是三心二意的,以后要改正。”

这样,一个个小朋友说着自己的不足,不知道是真是假,最后老师总结说:“你们看,三心二意多不好啊!以后我们一定要一心一意。”后半节课,几乎都是让学生在自我忏悔。

像这样既没有朗读的指导也没有语言的训练、过分强化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课例还很多。

【案例】教《司马光砸缸》《跳水》《称象》等课文时,着力于引导学生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称象的办法,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伟大的友谊》致力于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何以伟大,美其名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落花生》努力于探究怎么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注重于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如果语文课都这样上?语文课的“语文味”从何找寻?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特别是低年级,工具性应该更加明显;它的每一节课,都应该体现其本身的特点;每一节课下来,语文教师都应该想一想,通过这一节课,学生在语文方面获得了什么?

关系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除外语外,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而其他学科都是以言语内容为教学目的),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

进行思考领悟,我们会明白:说语文课程有工具性,是因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这就是说,“工具性”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方面的实

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我们说语文课程有人文性,这意味著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实现学生自我精神成长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这就是说,“人文性”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

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

特点。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

所以,我们要坚持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要把教育意图蔽隐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

素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戒除赤裸裸的人文性教育,更应反对直通通的心灵拷问,而是要用真实的、自然的、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体会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得到无痕迹的心灵教化。总之,语文教育要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语文教师始终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真正将提高人文素养(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培养语文能力融为一体,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 策略1:要在朗读感悟中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课堂阅读是一个“走近文本(引发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心向)——走进文本(挖掘课文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悟情诵读,直观感受课文形象、意境,从而体会到文章的人文内涵)——走出文本(由意悟言,即从文本所反映的人文内涵中领悟言语规律、言语意蕴,进而把自己个性独特的体验通过朗读或用语言表达出来,促进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增强)”

策略2:要在品词析句中体现二者和谐相生的融合。长期以来,“读懂课文”一直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一篇篇课文似乎就是为了认识一个个人,了解一件件事,获得一次次的情感体验。这种“得意而忘言”的阅读,对于成人阅读没有什么不妥,但对于以语言理解和运用为目的的语文学习来

说就不可小视,因为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所以,阅读教学要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从语言实践出发,培养语文能力,从而实现人文与工具的自然融合。因为,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含英咀华,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鲜活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作者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教师具有张力的问题引导下,围绕文本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思考、品味、争论,既受到人文熏陶,又领悟作者写法,从而实现“意言兼得”的目标。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所以,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要始终不忘抠词抠句(品词析句),要运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实施人文教育。

策略3:要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寻求二者和谐相生的路径。学习一篇课文,当然要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内涵。但从学习语文、掌握工具的角度讲,,仅仅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言语形式,领悟表达方法。因为理解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

的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若能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则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行进在二者和谐相生的路上。

【案例】在《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教学主线:文中的战象有着怎样的情感?作者又是如何表现它的情感

的?将教学的内容确定为“品细节”与“悟情感”两个方面。

这样设计,学生在理解内容、感悟情感的同时,领悟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很好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相生。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参考每组课文前的“导语”(点明单元主题、提示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与训练题”和略读课文前面的“自读导语”(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因为编者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既要“理解内容”又要“领悟表达”。

【案例】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有4篇:《山中访友》(精读)、《山雨》(略读)、《草虫的村落》(精读)、《索溪峪的“野”》(略读)。

本组导语:

第一段——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

有意。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相倾诉心声、交流情感。(点明本组主题:感受大自然;人文教育主题就是:热爱大自然)

第二段——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提示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

《山中访友》(精读)“课后思考训练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和同学交流交流。(在“品细节”中“悟情感”)。

《山雨》(略读)前的“自读导语”(连接语——承上启下):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体会山雨的韵味。(连结语)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度几遍,还可以背下来。(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

策略4:要在听、说、读、写中,追求二者和谐相生的境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上,“听、说、读”往往占了绝大部分时间,而“写”比较费时,也容易影响既定的教学流程,因此,很多老师的阅读教学很少将“写”与感悟课文内容、人文思想同步。其实,成功的教学实践早已证明,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就会消解、淡化。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化成言语实践的能力。因此,在入情入境中沿着文本的价值方向,进行表达训练,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流淌笔尖,在生长言语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因此,在学生对文本的人文内涵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时,应努力营造一种调动学生知识积累,提高学生运用言语能力的大环境,并提供一定的言语形式,让学生有依可循、有例可鉴,从而不断丰富、扩展、积累语言,形成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总之,落实“新课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的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将提高人文素养与培养语文能力融为一体,努力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内化并运用文本的语言形式,把丰富的想象借助于文本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相生的境界。

二、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明确地提出了“三个基础”的概念,充分肯定了语文教育的奠基地位——其实质是要进一步强化母语课程的地位,加强母语教育,突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新课程”在“前言”中的论述——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论述了为什么要“强调和落实语文教育的奠基作用”)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湖北卷)

2013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踹.(chuài)水竞.(jìnɡ)赛蘸(zhàn)酒擂.(léi)鼓助威 B.跋涉.(shè)陡.(dǒu)峭攀登.(dēnɡ)餐霜饮雪.(xiě) C.善.(shàn)良谦逊.(sùn)璞(pú)玉不事雕琢(zhuó) D.荆棘.(jí)飘泊.(bó)青苔.(tāi)红漆.(qī)雕花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彷徨愁怨寂寥静默凄婉惆伥 B.顾盼精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 C.睿智禀赋崇高品质趋善避恶 D.辩难商榷典藉满架旁稽博采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宋人画雪常不用铅粉,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虚实映衬,意境悠远。 ②因为睡不着,打开窗帘,遥望夜空,满天,斜月晶莹,薄雾似轻纱漫卷,。我思念那个小山村,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A.而是点染星汉如梦如幻 B.总是浸染星云如诗如画 C.却是绘染星光诗意盎然 D.只是渲染星斗诗意朦胧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追星”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经”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C.《狂人日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旧中国几千年“吃人”的历史。在狂人看来,人人都想吃人,又害怕被人吃,人与人互相牵掣,结成一个连环,难以打破。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D.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

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1卷及答案详解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

2013年新课标2理科数学试卷及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卷)理科数学 1、已知集合M={x|(x-1)2< 4,x∈R},N={-1,0,1,2,3},则M ∩N=(). (A){0,1,2}(B){-1,0,1,2}(C){-1,0,2,3}(D){0,1,2,3} 解析:M={x|(x-1)2< 4R}={x|-1<x< 3},N={-1,0,1,2,3} ∴M∩N={0,1,2},选A. 2、设复数z满足(1-i)z=2i,则z=( ) (A)-1+i (B)-1-i (C)1+i (D)1-i 解析:由(1-i)z=2i, 得z=2i/(1-i)=2i(1+i)/[(1-i)(1+i)]=2(i+i2)/(1-i2)=2(i-1)/(1+1)=-1+i 3、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S3=a2+10a1,a5=9,则a1=( ) (A) 1/3 (B) -1/3 (C) 1/9 (D) -1/9 解析:∵S3=a1+a2+a3=a2+10a1 ∴a3=9a1,即a1·q2=9a1,q2=9 又a5=9,即a1·(q2)2=9 ∴a1=1/9,选C. 4、已知m,n为异面直线,m⊥平面α,n⊥平面β.直线l满足l⊥m,l⊥n,l¢α,l¢β,则() (A) α∥β且l∥α (B) α⊥β且l⊥α (C) α与β相交,且交线垂直于l (D)α与β相交,且交线平行于l 解析:由m⊥平面α,直线l满足l⊥m,且l?α,所以l∥α, 又n⊥平面β,l⊥n,l?β,所以l∥β. 由直线m,n为异面直线,且m⊥平面α,n⊥平面β,则α与β相交,否则,若α∥β则推出m∥n, 与m,n异面矛盾.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新课标1)

(新课标卷Ⅰ)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 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及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 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

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在饱受旧社会、旧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

2013 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Ⅰ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 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引吭高歌 3 分) A. 高亢 伉俪 沆瀣一 气 B. 稂莠 锒铛入狱 阆苑 书声琅 琅 C. 孩提 骇人听闻 尸骸 言简意 D. 馈赠 功亏一篑 匮乏 振聋发 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 . 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 .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 . 欣赏文字的朴实 . 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 .实际上近于 ___▲ ____ 。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 . 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 行走. ___▲ ______ .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 不超过 15 个字。 (4分)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 . 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 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4. 有研究者对 200 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 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 . 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5分) 二、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5~8 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 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 始为白衣时 . 年十七八 .在邺下名为清白 . 识别人物 . 海内翕然 . 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 . 声称 日隆。 其父不愿其然 .遂令闭门.敕使断客。 初.明帝在东宫 .丰在文学中。及即 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 “闻有李安国者。 ”是 时丰为黄门郎 . 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 . 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 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帝崩后.为永宁太仆 .以名过其实 .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 .常多托疾 .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丰疾未满数十日 .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 .丰虽外辞之 .3)多年前. 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 ▲ ____ .在集团迅猛发展、 国 A. 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 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如临深渊 B. 买椟 如履薄冰 D. 买椟 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 他的危机感丝毫未

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新课标卷2试题与答案word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理工农医类 (全国新课标卷II)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3课标全国Ⅱ,理1)已知集合M ={x |(x -1)2<4,x ∈R },N ={-1,0,1,2,3},则M ∩N =( ). A .{0,1,2} B .{-1,0,1,2} C .{-1,0,2,3} D .{0,1,2,3} 2.(2013课标全国Ⅱ,理2)设复数z 满足(1-i)z =2i ,则z =( ). A .-1+i B .-1-I C .1+i D .1-i 3.(2013课标全国Ⅱ,理3)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S 3=a 2+10a 1,a 5=9,则a 1=( ). A .13 B .13- C .19 D .1 9- 4.(2013课标全国Ⅱ,理4)已知m ,n 为异面直线,m ⊥平面α,n ⊥平面β.直线l 满足l ⊥m ,l ⊥n ,l α,l β,则( ). A .α∥β且l ∥α B .α⊥β且l ⊥β C .α与β相交,且交线垂直于l D .α与β相交,且交线平行于l 5.(2013课标全国Ⅱ,理5)已知(1+ax )(1+x )5的展开式中x 2的系数为5,则a =( ). A .-4 B .-3 C .-2 D .-1 6.(2013课标全国Ⅱ,理6)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N =10,那么输出的S =( ). A .1111+23 10+++ B .1111+2!3! 10!+++ C .1111+23 11+++ D .1111+2!3!11!+++ 7.(2013课标全国Ⅱ,理7)一个四面体的顶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中的坐标分别是 (1,0,1),(1,1,0),(0,1,1),(0,0,0),画该四面体三视图中的正视图时,以zOx 平面为投影面,则得到的正视图可以为( ). 8.(2013课标全国Ⅱ,理8)设a =log 36,b =log 510,c =log 714,则( ). A .c >b >a B .b >c >a C .a >c >b D .a >b >c

201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word版)(没有错误)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

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黄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进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其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语文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女红.(gōng)安土重.迁移(zhòng)商埠.(fǔ) 花团锦簇.(cù) B、莅.临(lì)大放厥.词(jué)挟.制(xié)蔫.头呆脑(yān) C、懦.弱(nuò)年高德劭.(shāo)两栖.(qī)沁.人心脾(qīn) D、遽.然(jù)精神抖擞.(sǒu)塌.陷(tā)一柱擎.天(qíng)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历历在目 ..... B、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 .. 积虑 ... C、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 ....,他才戒掉了网瘾. D、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 ....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波士顿马拉松赛的两声爆炸,无疑给大型体育比赛的安保工作敲响了警钟,如果确保赛事 安全,成为组织方必须面对的新难题. B、对那些刻苦训练的年轻运动员,即使他们在比赛中偶尔有发挥失常的情况,依然应该受到 爱护,绝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到. C、这次大会的志愿者服务已经完成了,我们咀嚼、体味这一段经历,没有失落感,有的只是 在平凡事物中享受奉献、成长与幸福. D、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失业率已经超过20%,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经济衰退和 实施大规模财政紧缩政策所导致的. 答案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岳麓书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各处悬挂的历代楹联,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①院落格局中轴对称、层次递进 ②给人一种庄严、幽远的厚重感 ③它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 ④主体建筑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与中轴线上 ⑤门堂、斋、轩、楼、每一处建筑都很古朴 ⑥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专祠等排列与两旁 A、②③④⑥⑤① B、②⑥④①⑤③ C、③①④⑥⑤② D、③②⑥④①⑤ 答案C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 7题.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湖南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惬.意qia静谧.bì伊甸.园diàn 惊鸿一瞥.piē B.乘.势ch?ng 戏谑.xua可塑.性suò跬.步千里kuǐ C.佳肴.yáo 苋.菜xiàn 瞭.望哨liòo 独辟蹊.径xī D.篆.刻zhuàn 黝.黑yǒu 口头禅.chán 力能扛.鼎ká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 A.扮靓商贾关怀倍至余音绕梁 B.辐员魁梧天花乱坠彪炳千古 C.联袂耽误沧海一粟插科打诨 D.寒暄遴选克勤克俭针锋相对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B.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在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 C.准确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地形、水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意起不到的天气变化。 D.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闲情,是,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钧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②不见一个人,却有着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几挂上柳梢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

2013年高考新课标1(理)

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试题解析(课标Ⅰ) 第Ⅰ卷 一、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已知集合{}{2|20,|A x x x B x x =->=<<,则 ( ) A.A ∩B=? B.A ∪B=R C.B ?A D.A ?B 2.若复数z 满足(34)|43|i z i -=+,则z 的虚部为 ( )[来源:Z+xx+k.] A .4- B .45- C .4 D .45 3.为了解某地区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拟从该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事先已了解到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而男女生视力情况差异不大,在下面的抽样方法中,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按性别分层抽样 C.按学段分层抽样 D.系统抽样 4.已知双曲线C :22221x y a b -=(0,0a b >>C 的渐近线方程为 A.14y x =± B.13 y x =± C.12y x =± D.y x =± 5.运行如下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1,3]t ∈-,则输出s 属于 A.[3,4]- B .[5,2]- C.[4,3]- D.[2,5]- 6.如图,有一个水平放置的透明无盖的正方体容器,容器高8cm ,将一个球放在容器口,再向容器内注水,当球面恰好接触水面时测得水深为6cm ,如果不计容器的厚度,则球的体积为 ( ) A .35003cm π B . 38663cm π C. 313723cm π D. 320483 cm π 7.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11,2,0,3n m m m S S S S -+=-==,则m = ( ) A .3 B .4 C.5 D.6 8.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四川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文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猝.然/精粹.汗渍./啧啧 ..粮囤./囤.积冠冕./分娩. B.讥诮./硝.烟土坯./胚.胎果脯./胸脯跬 ..步/硅.谷 C.商埠./阜.盛敕.造/赦.免复辟./辟.邪箭镞./簇.拥 D.朔.日/溯.源嗔.怪/瞋.目落.枕/落.款渎.职/赎.罪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平添算账声名鹊起厉行节约 B.砥砺麦杆徇私舞弊好高骛远 C.硫璃称颂关怀备至有恃无恐 D.飞碟疏浚出尔反尔突如奇来 3.一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现代自然科学是研究单个的食物,还要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这就使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体系。 (2)在芦山地震灾难面前,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的战斗堡垒,他们行动迅速,组织有力,帮助群众有序疏散,及时救治伤员,成为灾区百姓的主心骨。 (3)仍此以后,黑格尔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每当要出现、贬低别人、粗暴打断别人说话苗头的时候,他都会想到父亲的提醒:“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A.不止无坚不摧自以为是 B.不只坚不可摧自以为是 C.不止坚不可摧自行其是 D.不只无坚不摧自行其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市防汛指挥部指出,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 B.青铜器馆门窗的构成是由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组成,磨砂板可隔绝紫外线,防砸板有强大的抗砸击功能,均按古建筑保护要求设计安装。 C.日前国家发布司法解释,明确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如将“地沟油”用作食用油等行为,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将被定罪。 D.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是成都自改革开放以来举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盛会,是成都推进和发展国际化建设进程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明代花鸟画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也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版)(河南)

试题类型:A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word版)(河南)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进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

2013年全国新课标2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全国卷新课标2高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筷《说文解字》云:“公耸,凤属,神鸟也.……江中有公耸,似兔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弄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睐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批的鸟,给以少昧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一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1. 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世纪后期在风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风属的鸑贫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2013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怍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1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B.C.D. A.校订(jiào戛然(jiá佝偻病(gōu自怨自艾(yì B.降服(xiáng惊诧(chà超负荷(hè流水淙淙(zōng C.奇葩(pā胴体(tóng拗口令(ào三缄其口(jiān D.称职(chèn谄媚(chǎn一刹那(shà良莠不齐(yǒu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上山有许多寺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B.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故有领土,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是清楚的。 C.作为一位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他不单给孩子们上课、辅导,还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 D.对峙的双方情绪激动,箭拔弩张,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避免了—起暴力事件的发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 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浙江卷

2013浙江高考语文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漩.(xuán)涡按捺.(nài) 蜜饯.(jiàn) 稍纵即.(jí)逝 B.桑梓.(zǐ) 鬈.发(quán) 昭. (zhāo) 示图穷匕.(bǐ)见 C.混.(hùn)搭盘桓.(huán) 喷.(pèn)香扛.(káng)鼎之作 D.潜.(qián)伏佝偻.(lóu) 拙.(zhuó)见戛.(jiá)然而止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辩论双方唇枪舌箭,针锋相对,相持不下,后来正方二辩出其不意地抛出三个有力论据, 令反方措手不及,只好甘拜下风。 B.这位专家关于城镇化建设要防止落入“五大陷井”的说法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认同,不少人 对他的真知灼见竖起了大拇指。 C.在“中国情结”绘画大奖赛中,作品《瑞雪兆丰年》创造性地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让人 产生强烈的共鸣,最终拔得头筹。 D.每次登陆电子邮箱、微博或使用银行卡、会员卡时都须输入密码,而不同的密码容易混淆, 这给人们平添了许多烦恼。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倒金字塔形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陷入困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以. 至.中国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B.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 ....,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C.面对河水严重污染的现状,大学生自愿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满怀热诚 ..地进行生态环境调查,积极宣传环保理念。 D.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 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 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B.瑞典和芬兰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 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C.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 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D.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的中小 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5.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画上者妙在,梦中者妙在,胸中者妙在。 ①位置自如②笔墨淋漓③景象变幻④丘壑深邃 A. ④③②① B. 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字数不超过25个字。(4分) 太阳怨云:“你为什么总是匆匆跑掉?”云怨风:“你为什么吹得我站不住脚?”风怨太

2013年 北京市 高考语文 试卷及解析

201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3分)下列词语,字形与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养殖业与日剧增便笺(jiān)独辟蹊(xī)径 B.醉醺醺席不暇暖泥淖(nào)向隅(yú)而泣 C.滥摊子自由竞争卷帙(dié)运筹帷幄(wò) D.颤巍巍信笔涂鸭蠹(dù)虫湮(yīn)没无闻 2.(3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几年,食品药品在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被媒体曝光,不同职能部门各管一段的监管模式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质疑. B.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北京永定河西岸盛大开幕,对于513公顷的园博园,为了方便游客,专门开设了电瓶车专线. C.据世界黄金协会分析,2013年春节前后中国黄金需求高涨的原因,主要由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所致. D.日前,交通管理部门就媒体对酒驾事故的连续报道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 3.(3分)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学艺术创造于生活,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 1

为创作而形成的。 ②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侧翻事故,交通、消防部门的人员迅速赶赴出事现场,并做出了紧急。 ③保险丝是电路安全的报警器,当电路里的电流超过允许值时,保险丝就会,从而切断电源,保障线路和电器的安全。 A.原形处置融化B.原型处治融化 C.原型处置熔化D.原形处治熔化 4.(3分)给下面语句排序,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①因为较弱的电磁辐射,也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干扰。 ②人的大脑和神经会产生微弱的电磁波,当周围电器发出比它强数百万倍的电磁波时,人的神经活动就会受到严重干扰。 ③即使在不太强的电磁波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人也会受到影响。 ④如果长时间出于这种强电磁波的环境中,人会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症状,强电磁辐射会使心血管疾病加重、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A.④①②③B.②③①④C.④③②①D.②④③① 5.(3分)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2

2013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及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 科 数 学 第I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1,2,3,4,5},B={(x ,y )|x ∈A ,y ∈A ,x-y ∈A},则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 (A )3 (B )6 (C )8 (D )10 2、将2名教师,4名学生分成2个小组,分别安排到甲、乙两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小组有1名教师和2名学生组成,不同的安排方案共有 (A )12种 (B )10种 (C )9种 (D )8种 3、下面是关于复数z= 21i -+的四个命题 P1:z =2 P2: 2z =2i P3:z 的共轭复数为1+i P4 :z 的虚部为-1 其中真命题为 (A ). P2 ,P3 (B ) P1 ,P2 (C )P2,P4 (D )P3,P4 4、设F1,F2是椭圆E: 2 2x a + 2 2 y b =1 (a >b >0)的左、右焦点 ,P 为直线3 2a x = 上 的一点,12PF F △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则E 的离心率为 (A ) 12 (B ) 23 (C ) 34 (D ) 45 5、已知{n a }为等比数列,214=+a a ,865-=?a a ,则=+101a a (A )7 (B )5 (C )-5 (D )-7 6、如果执行右边的程序图,输入正整数)2(≥N N 和 实数n a a a ?,,21,输入A ,B ,则 (A )A+B 为的n a a a ?,,21和 (B ) 2 A B +为n a a a ?,,21的算式平均数

2012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 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敬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