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

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

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
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 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改为先让学生体验实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使一些现象更加的直观和明显。如学生实验中海绵的形变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质地松软的体积更大的海绵块,并且在海绵的侧面画上一些黑白相间小格,通过格子形状变化的情况来显示出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评课的三个阶段

(1)评课前的准备:课程标准要熟练;对教材要有很好的理解;了解相关的理论。

(2)课堂的观察——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

(3)课后的分析交流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听课的四要素看:师生的活动。听:教师的语言记:运用规范的符号纪录,便于分析、统计。想: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结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师板书;学生活动。

3、评课五不要:不要挖苦讽刺;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以个人的倾向品评;不要居高临下、趾高气扬;不要信口开河;

4、评课三为主:要以肯定成绩为主;要以帮助提高为主;要以鼓励改革为主;

5、评课的两个突出:突出重点;突出特点

6、评课的五个关注点研讨课:围绕研讨,关注未来。要谈建议、主张,少说定型之言。示范课:关注闪光点,以介绍新思想、新思路为主,多数有点少说缺点。交流课:替自己的看法时,多一些商量,少一些武断,关注点在——互动。调研课:注重观察分析,多谈现象,关注原因。检查课:评价的目标,多量化少笼统,关注点在综合性。

教师评课指南

1、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形成学生的持续洞察力为宗旨。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生命发展,注重个性培养。

2、学习效果。学生的旧问题有否解决,新问题的讨论是否充分。各层次学生是否在原来基础上均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是否也学会思考,学会交往与交流。

3、学习内容。是否符合发展需要,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能否学好。

4、问题设计。是否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预先有否设想,内容是否联系学生生活,是否具有激情性、激趣性。

5、指导方法。善于求异性提问,掌握学生提出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引导创新思维。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善用丰富多彩的表扬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为学生创设各种表现机会。

6、学习状态。踊跃质疑,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能自我学习发现。

7、学习氛围宽松、和协、民主、进取。

8、教具和学具的使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施,用得不好是浪费,有而不用是更大的浪费,创造性地使用教具和学具。

9、指导效果。语言规范、正确、富有情趣性、严密性,教师体态自然,表情合理,变化适度。保证学生心理正常,心情舒适。板书规范,摘录要点有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把握学习重点。10、学习指导程序灵活,形式开放。有多方案指导设计。

《压强》评课稿资料

《压强》评课稿

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压强》评课稿 在听了李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

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 改进意见

(完整版)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 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

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压强》评课稿 在听了李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 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

2020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初中物理公式一览表 物理量主要公式主要单位 (1)用刻度尺测(2)路程s vt W (2)(3) 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F Km 、m、dm、 cm 、mm等 F.lp 长度(L)22(3)(4) 力臂l= (5)液体深度h 1km=1000m 1F g 11m=100cm V3(6)物体厚度h= a=V S1 222222(1) 面积公式S=ab S=a S=πR = πD 1m=10dm 4 222面积(S) 1dm=10cm Vp222(2) 体积公式s (3) 压强公式s 1cm=10mm hF43 3(1) 数学公式V=a V=Sh=abh V=Sh V球=πR 正长柱33331m=10dm m (2) 密度公式V 3331dm=10cm 体积(V) (3)用量筒或量杯V=V-V21 3331cm=10mm (4) 阿基米德原理浸没时V=V=F/ρg 排浮液部分露出时V=V-V

排物露1h=60min 时间(t)sW1min=60s (1)速度定义t(2)功率t(3)用钟表测量 vP sWFsP (1)v(2)P Fv则v tttF 速度(v) 1m/s=3.6km/h 8声速υ= 340m / s 光速C = 3×10 m /s GW (1)重力公式m(2)功的公式W Gh mghm 1t=1000kg ggh 质量(m) 1kg=1000g 1g=1000mg (3)密度公式m V(4)用天平测量m GG(1)m有 V ggVp31g/cm=1000 (2)压强公式p gh 密度(ρ)3 gh kg/m F浮(3)阿基米德原理F=ρgV则ρ= 浮液排液gV排 合力(F) (1)同方向F=F+F(2)反方向F= F-F(F>F) N 121212可编辑word文档F (1) p(适用于一切固体和液体)S ⑵ p gh适用于一切液体和侧面与底面垂直的固体(长方体、2 1Pa=1N/m压强(p)正方体、圆柱体) 【注意】1标准大气压 = 76 cmHg柱 = 1.01×105 Pa = 10.3 m水柱 (1) 称重法 F=G-F

初中物理评课稿

初中物理评课稿 有幸听了XX老师的X年级X册《XXXX》的新授课。从中我学到了不少教育教学中优秀的方法,同时也让我反省自己在教学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下面我就从从“兴趣、生态、思维、情感”四个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素质评价 XX老师的基本功扎实、所授知识准确且延展性强,其教育教学能力比较强。其次,教师形体语言、口头表达得当。尤其是在物理这样的自然学科课堂上,XX教师具备较强的现场调控力和应变力,富有激情,能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知识。 XX整体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师行为评价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课堂上老师始终以引导为主,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加深,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验中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中,XX老师设计了很多问题,希望大家思考后回答,在答题过程中,有的学生回答得虽然不是很正确,但黎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及时对学生进行了肯定,这样最大可能的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有些较难的问题,XX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三、教学设计的评价 根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设计理念必须“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课堂必须遵循让师生双方“在探究状态下学习”的原则,教学设计上完整、结构上紧凑、在逻辑上严密,从而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的评价 1.导入新课,让物理生活化。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并由此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们明白即便是生活中的小事也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2篇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2篇 反思一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压强》的复习课。《压强》这一章共有压力压强、液体压强和流体压强三部分组成。对于初三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情况,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知识兼顾全面复习,始终以压强的概念贯穿整节课,以之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并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视课堂反馈,用以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在这节复习课中: 1.成功运用了多媒体,有效的进行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在这节复习课中,我将平时的powerpoint演示课件改成prontpage的网络课件,让学生以上网的形式在网上自由浏览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由于是复习课,可以放手让学生复习自己薄弱的部分,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演示时间,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将整个复习的知识网络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时间充裕的学生还可以点击浏览相关的知识链接,在internet上了解更多的压强知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有效利用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2.设计与生产生活有关的flash动画,让学生从实践中复习巩固本节的重点知识 在复习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过程中,我选用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例如,锋利的刀口、铁轨铺枕木、骆驼的脚掌比较大等等实例,以flash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讨论其中的道理,

自然而然的知晓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使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3.寻求实际与知识点的有效结合 在复习到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我在网上搜寻并截取了一段关于龙卷风的视频,让学生亲眼见识到了龙卷风的威力。让学生很自然的想到这是空气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链接到飞机的外型与升力的关系。 4.设计有答案提示的反馈练习 在本节课最后,我精心挑选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这些习题都是当学生作出自己的答案之后会给出详细的分析是对还是错,完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己把握复习的深度。 在这节复习课中,学生充分体会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效性,能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网络教学中考虑到知识应用和链接的问题,却忽视了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互相结合,使学生课堂更加有效而丰富多彩。 反思二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讲授了《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在教后我体会很深,现结合这次课程培训,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人教版)精编版

初中物理公式 物理量符号国际单位符号单位换算 质量m 千克kg 1t=103kg 1kg=103g=106mg 体积v 立方米m3 1 m3=103dm3=106cm3=109mm31L=1dm3 1ml=1cm3 温度t 摄氏度°C 速度v 米/秒m/s 1m/s=3.6km/h 路程s 米m 1km=103m 1m=10dm=100cm=1000mm=106μm=109nm 密度ρ千克/米3 kg/m31g/cm3 =103kg/m3 力 F 牛顿(牛)N 重力G 牛顿(牛)N 压强P 帕斯卡(帕)Pa 1Mpa=106pa 1kpa=103pa 面积s 平方米m2 1m2=100dm2=104cm2=106mm2 功W 焦耳(焦)J 1kw?h=3.6×106J 功率P 瓦特(瓦)w 1Mw=106w 1kw=103w 电流I 安培(安) A 1A=103mA=106μA 电压U 伏特(伏)V 1Mv=106v 1kv=103v 电阻R 欧姆(欧)Ω1MΩ=106Ω1kΩ=103Ω 电功W 焦耳(焦)J 电功率P 瓦特(瓦)w 1Mw=106w 1kw=103w 热量Q 焦耳(焦)J 比热容 c 焦/(千克?摄氏度)J/(kg?℃) 时间t 秒s 1h=60min=3600s 初中物理公式汇编 【力学部分】 1、速度:V=S/t S ---- 路程-----m km t ----时间-----s h v --- 速度----- m/s km/h 2、重力:G=mg m ----质量----kg- g ----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9、8N/kg G -----重力-----N 3、密度:ρ=m/V m ----质量----kg g v-----体积m3cm3 ρ---密度----kg/m3g/cm3 4、压强:p=F/S F- ---压力----N s---- 受力面积-----m2 p ---- 压强----pa或N/m2 5、液体压强:p=ρgh ρ-----液体密度-----kg/m3 g ----- -9.8N/kg 或10N/kg h----- 深度-----m P----液体压强------pa

物理评课稿范文(共11篇)

篇一:经典优秀物理评课稿 经典优秀物理评课稿《电源和电流》评课稿 更新时间:20xx-03-05 好评度:1610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第二周是高二物理组研讨周,大家共同听了解鹏翔、李霞、王景军等老师的《电源和电流》一课。 陈红灵老师评课:1、课程内容多,课时无法完成。2、明确电源作用,用水位差类比,形象易理解,力争把电源理解透彻。 1、重视初高中衔接,建议各位教师把初中教材学一遍,高中教学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4、教材整合。教师用教材教,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可以有自己的思想。 篇二: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 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压强》评课稿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4)规范化。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 垂直和表面。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压强》评课稿 在听了张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多媒体展示图片的形式创设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从而引导学车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或者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 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改为先让学生体验实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使一些现象更加的直观和明显。如学生实验中海绵的形变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质地松软的体积更大的海绵块,并且在海绵的侧面画上一些黑白相间小格,通过格子形状变化的情况来显示出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

初中物理教师说课稿模板__全套

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我说课的题目《功》,是人教版的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制定、学法教法、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功)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②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A.结合实例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C.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②过程与方法: A.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B.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C.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A.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B.使学生认识“不劳无功”和“劳而无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证唯物主义观点。 C.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具与学具 木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初中物理压强的说课稿

初中物理压强的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压强的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第一大块、说教材分析 第一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安排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性活动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第二点、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归纳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第三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放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实验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第四点、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1课时因为研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时只要得到压强与深度、液体密度的定性关系并不要求定量计算这样容量就较少能够用1课时完成 第五点、教具准备: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演示用:装满水的薄塑料袋、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课本图911实验装置、水、盐水、盛水的大圆筒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详解)

这是我在补习班蹭到的~临近中考了,希望能帮上同学们的忙。 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示数:I=IR+IV

液体压强评课稿

《液体的压强》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高楼镇中施林飞老师上的这一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今天教研活动的主题: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设计巧妙、直观、生动,整个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过程亮点: (1)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自己改良的裂桶实验装置:让学生 将连着橡皮管的塑料瓶举高,让其中的谁不断流入连接的橡皮管中,橡皮管下面连接一个塑料袋,当瓶子被举到一定高度以后,学生能看到塑料袋发生了炸裂,设疑质疑,打开学生想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体现了科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本节课实验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在 设计实验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设计合理,在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的器材都是经过施老师自己改进过的,实验现象和可见度更加明显,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实验的可信度;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设计的拓展实验:利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突破了本节的难点,设计巧妙。 (3)在知识的传播上注意方法:观察实验是科学基本教学方法,猜想和控制 变量法是科学中重要的方法。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中充分渗透了这些方法 (4)贴近生活,体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能通过模范,自 己设计出整个探究步骤,并进行实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改进意见: (1)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本节在液体压强概念的引入为难 点之一,可以从固体压强进行一个迁移,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本节课没有讨论和合作交流过程,使学生缺乏这种能力的锻炼。 (3)反馈不足:学生提出其他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时答题方法不明确,没有进行反馈篇二:说课一等奖《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二节内容,《液体的压强》是学生学习了《压强》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学习本课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能让学生懂得不但固体会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而且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也为今后学习浮力做好知识铺垫。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我安排了“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并学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自主设计实验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人教版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搞清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单位、然后记公式) 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次声:低于20Hz 1、速度:V=S/t 1m / s = 3.6 Km / h 声速υ= 340m / s 光速C = 3×108 m /s 2、重力:G=m g g=10N/kg 或者g=9.8N/kg 3、密度:ρ=m/V 1 g / c m3 = 103 Kg / m3 (水的密度)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 h p = F / S适用于固、液、气,S是受力面积 p =ρg h适用于竖直固体柱 p =ρg h可直接计算液体压强, h是深度 1标准大气压= 76 cmHg柱= 1.01×105 Pa = 10.3 m水柱 6、浮力: (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①F浮= G – F ②漂浮、悬浮:F浮= G ③F浮= G排=ρ液g V排 ④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 (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

⑷物体浮沉条件(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①F浮>G(ρ液>ρ物)上浮至漂浮 ②F浮=G(ρ液=ρ物)悬浮 ③F浮<G(ρ液<ρ物)下沉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杠杆平衡条件也叫杠杆原理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滑轮组 F = G / n F =(G动+ G物)/ n FS=Gh理想滑轮组(忽略轮轴间的摩擦) G=G动+ G物S=n h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物体升高的距离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W = F S = P t 1J = 1N?m = 1W?s 12、功率:P=W/t=FV P = W / t = FV1KW = 103 W,1MW = 103KW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η=W有/W总×100% 16、滑轮组效率: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物理评课稿 3篇

关于《摩擦力》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方案交流,然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本节课选择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开展探究,内容适当,时机把握较好。 注重了对三维目标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利用课堂即时资源桌子和学生手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又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每两位学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实验器材,让更多的学生有了体验的机会。 值得商榷之处有: 教学引入阶段: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固然可以,但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来说并不起多大作用。可否请一学生用力去推讲台前的那张大的实验台桌。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先问推桌子的学生:你对桌子是否施加了推力桌子被推动了没有呢 然后面向大家: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根据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应当会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形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没有发

生形变,也没有改变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解释这个现象,却解释不了,从而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比较自然的引出新课题的学习。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 有关摩擦分类的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来举例。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建议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然后进行分类,最后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 有关探究活动:探究课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本节课欲进行完全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完全由学生来进行。结果在时间安排显得有些忽忙和不足。建议将完全探究改为部分探究,几个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给几个小组来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实现全体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共同体验,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 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本节课将一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作交流分析,随意改动。教师科学态度的不严谨必将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坏影响。当我们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不一致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展开教学,对此展开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物理化学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化学公式大全物理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求速度:v=s/t 求路程:s=vt 求时间:t=s/v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 3、物体的物重与质量的关系:G=mg (g=9.8N/kg) 4、密度的定义式 求物质的密度:ρ=m/V 求物质的质量:m=ρV 求物质的体积:V=m/ρ 4、压强的计算。 定义式:p=F/S(物质处于任何状态下都能适用) 液体压强:p=ρgh(h为深度) 求压力:F=pS 求受力面积:S=F/p 5、浮力的计算 称量法:F浮=G—F 公式法:F浮=G排=ρ排V排g 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 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 6、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7、功的定义式:W=Fs 8、功率定义式:P=W/t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来说:P=Fv (F为动力) 9、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 对于提升物体来说: W有用=Gh(h为高度) W总=Fs 10、斜面公式:FL=Gh 11、物体温度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 Q吸=cmΔt (Δt=t-t0) Q放=cmΔt (Δt=t0-t) 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Q放=qm 13、热平衡方程:Q吸=Q放 14、热机效率:η=W有用/ Q放(Q放=qm) 15、电流定义式:I=Q/t (Q为电量,单位是库仑) 16、欧姆定律:I=U/R 变形求电压:U=IR 变形求电阻:R=U/I 17、串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串联为例) 电压的关系:U=U1 U2

电流的关系:I=I1=I2 电阻的关系:R=R1 R2 18、并联电路的特点:(以两纯电阻式用电器并联为例) 电压的关系:U=U1=U2 电流的关系:I=I1 I2 电阻的关系:1/R=1/R1 1/R2 19、电功的计算:W=UIt 20、电功率的定义式:P=W/t 常用公式:P=UI 21、焦耳定律:Q放=I2Rt 对于纯电阻电路而言:Q放=I2Rt =U2t/R=UIt=Pt=UQ=W 22、照明电路的总功率的计算:P=P1 P1 …… 化学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O2 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2O2 点燃Fe3O4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3O2 点燃2Al2O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O2 点燃2H2O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5O2 点燃2P2O5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O2 点燃SO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O2 点燃CO2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O2 点燃2CO 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 CO2 高温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O2 点燃2CO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H2O === H2CO3 12、生石灰溶于水:CaO H2O === Ca(OH)2 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5H2O ==== CuSO4·5H2O 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Cl2点燃2NaCl 分解反应 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K2MnO4 MnO2 O2↑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 O2 ↑ 18、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C O2↑ 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 高温CaO CO2↑ 置换反应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CuSO4 == FeSO4 Cu 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 H2SO4 == ZnSO4 H2↑ 22、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H2↑ 23、氢气还原氧化铜:H2 CuO 加热Cu H2O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2Cu CO2↑ 25、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2O2 点燃CO2 2H2O 2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C 高温H2 CO

相关文档